从交际教学法的角度正确选择外语教学法

从交际教学法的角度正确选择外语教学法

一、从交际教学法看外语教学法的正确选用(论文文献综述)

冶海雄[1](2020)在《翻译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在二十世纪,对于第一语言或者母语的排斥是当时语言教学法的主流态度。当时几乎所有的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上都极力避免使用第一语言或母语,一种以外语为本的思维在当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思维致使它们在教学中拒绝使用任何一种与翻译有关的策略,只要这种策略和翻译有关,它就会被贴上语法翻译法的标签。在二十世纪后,大批新的教学法开始出现,不再拘泥于某种特定类型的教学方式,语言教学变得灵活多样,人们开始重新评估翻译对于语言学习的作用,发现了翻译带来的可能性。不能因为语法翻译法,一叶障目,否定翻译对于外语学习的作用。根据语言学家Pokorn(2005)的观点,精通一门语言的标志是结构良好的句子和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言辞。从这个角度看,翻译就该被当作一种辅助手段引入教学,以加强锻炼语言其他方面的内容。本着这个原因,加上笔者作为教师,深感学生学习语言之不易,也深知翻译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就决定将翻译引入课堂。本研究试图整理并验证翻译对于高中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梳理历史上各种语言教学法对于翻译的态度,明白翻译在教学中的处境,而后则需要具体考虑翻译本身,因为并非所有的翻译类型都能具体的运用到教学中,对语言学习产生作用。经过研究梳理,笔者发现符合研究目标的这种翻译类型是教学翻译(Pedagogical Translation),这个概念很新,所以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从概念界定,与专业翻译(Professional Translation)的对比,内容,作用等多个层面为本文搭建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之后就要进行实证研究,目的是为了证明教学翻译对于语言学习的作用,提出一些体现翻译价值,并能实际应用的教学策略,希望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将翻译引入高中外语教学课堂,对于英语学习确实有用。这样就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证明了翻译的价值。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刷新人们的固有认知,加深对翻译的理解,打破对翻译的刻板印象,提出新型语言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成绩,丰富新课程教学理论。

张婕[2](2020)在《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情态动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语法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好语法知识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发展。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其主要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强调在课堂上要为英语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语言情境,为学生创造大量的机会来进行语言的实践与锻炼,以此让学生通过使用感知、实践、体验、参与和交流等方式来进行语言的学习。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来教授语法,其具体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讲解语法规则,而学生则被动接受。近几年来,新课改的发展越来越快,对于学生来说,语言的运用能力也越来越重要,交际教学法的主旨则是让语言学习者在实际的交际中更好地使用所学语言知识。本研究以山东省某中学初中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的9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实证研究角度出发,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交际教学法在整体上对初中生英语情态动词的掌握有什么影响?(2)交际教学法对不同水平初中生关于英语情态动词的掌握有什么影响?(3)不同水平初中生对于交际教学法教授英语情态动词的态度如何?本次教学实验历时3个月,采用实验法和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情态动词的掌握情况,并根据测试结果将实验班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水平,试验后再次对学生进行测试,比较前测和后测成绩的变化。试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分别处于不同水平的6名学生进行访谈,来了解交际教学法对于不同水平初中生情态动词的掌握有什么影响,以及不同水平的初中生对于交际教学法教授英语情态动词的态度如何。实验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3.0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实验后两个班的成绩都有了提高,但从均值变化可以看出,实验班成绩提高更为明显,说明交际教学法整体上有利于初中生情态动词的掌握。对于实验班不同水平组的学生来说,高、中水平组学生成绩有了显着性提高,而低水平组学生成绩没有达到显着性提高,说明交际教学法有助于高、中水平组学生情态动词的掌握,对低水平组的学生来说,效果则不明显。不同水平的初中生对于交际教学法教授英语情态动词的态度方面,学生均认为交际教学法有助于英语情态动词的掌握,低水平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课堂参与度较低。笔者得出了以下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处理好交际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需要拥有较强的自身专业素质和广博的知识。

荆莹[3](2019)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法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语言使用的依据,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法教学能让学生对英语语言规则有明确系统的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语言规范。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英语语法教学现状更加引发人们的思考。在高中阶段,不少英语教师重视语法教学,让学生进行大量机械性的语法知识练习;但也有一部分英语教师故意淡化语法教学,只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学习英语语法缺乏兴趣,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当前学情,已经成为了实际语法教学中普遍现象。束定芳、庄智象认为“语法在整个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已经不是语法该不该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2008:108)。“教什么”主要是指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内容,而“怎么教”是对任课教师提出的要求,要求教师在面对不同的语法知识内容时,应该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何提高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效率成为许多教师和研究者积极探索的问题。为了了解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本文作者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来自吉林市M中学的214名学生和24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15名学生和6名教师进行了访谈。本研究旨在回答“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如何”这一研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英语语法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重视,多数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英语语法知识,但语法教学方法和学习者语法运用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少学生在语法学习方面存在语法知识概念不清、语法知识结构混乱的现象,与当前的语法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相关,学生希望教师采用适合学情的语法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教师也普遍认为学生对语法的掌握程度不佳,语言输出严重不足,当前由于学时和成绩的压力,现阶段的语法教学仍然多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其它外语教学法的使用频率较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解决高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建议。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及本论文的基本结构框架。第二章是关于本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作者首先从语法和语法教学的概念入手,陈述了语法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以及高中英语语法的教学原则,然后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于语法知识和语法教学的要求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是研究设计。本章主要介绍本调查研究的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同时介绍了笔者在调查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然后阐明调查研究过程,最后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关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作者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并针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对学生和教师提出提高英语语法教学效率的建议:学生应树立语法学习观念,形成正确的语法学习意识,并善于系统总结并梳理所学的语法知识,同时课外增加适量的阅读和语法书面练习;教师应重视语法教学的实用原则,将语法知识系统化并进行分层次地讲解,同时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结构,采用灵活多变的语法教学方法。希望这些建议对英语语法教学有所帮助。第五章是结论。笔者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本研究的研究局限性,并为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李如阳[4](2019)在《基于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的《旅游俄语》课程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是俄罗斯当代功能语法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思想来源于对外俄语教学实践又应用于教学实践,被称为“实践派”,对俄语教学研究意义重大。“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人民交流日益紧密,旅游往来愈加频繁,对于掌握旅游知识的俄语人才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基于这一现实,研究《旅游俄语》课程教学对于满足旅游俄语人才需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由引言、主体、结语三大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共分为以下四大章节:第一章主要对俄罗斯功能语法以及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进行梳理研究。通过研究俄罗斯功能语法流派之一的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中的话语句、句子模型、语言机制、功能语义场、意义系统、教学观念等思想,阐释该理论对俄语教学的独特性和适应性。第二章主要研究《旅游俄语》课程及其教学现状。通过文献梳理和调查问卷,总结概括《旅游俄语》课程与教学现状,详细论述《旅游俄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基于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对《旅游俄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展开研究。根据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语言机制、功能语义场、意义系统、话语句与句子模型等指导性教学观点,对《旅游俄语》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和修改。基于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的教学观念,对《旅游俄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改进。第四章将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应用于《旅游俄语》课程教学实践,以验证该理论是否适用于《旅游俄语》课程教学。通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记录以及对教学中问题的反思,总结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对《旅游俄语》课程教学的启示。本文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第一,本文是跨学科研究,将“语言学”和“课程与教学”结合起来;第二,当前较少有学者研究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和《旅游俄语》课程教学。目前也尚无学术论文对其进行论述,本文将二者结合,独具创新性。本文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的研究,从俄语教学角度分析该理论对《旅游俄语》课程教学的重大意义,对《旅游俄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创新性改进,为以后《旅游俄语》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Ruth ChuaHuiHui(蔡慧慧)[5](2019)在《《华语入门》、《学华语,说华语》对比研究 ——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角度》文中认为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可以在真实生活中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果学生学了无法在实际生活中使用,那这样的学习将是毫无意义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一信念已经成为对外汉语界的座右铭,是普遍每个学者都认同的事实。对于此,作为在教学前线的教材也应该贯彻培养交际能力这一目标,在教材中从各方面体现出交际功能。本文将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角度评析两部马来西亚沙巴州所使用的初级汉语口语教材——《华语入门》以及《学华语,说华语》,探讨两部教材在各方面是否体现出交际功能,并总结哪部教材更具有交际性。绪论的部分说明这篇论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介绍了研究对象、整理了中国国内以及国外关于交际能力理论的研究以及结合交际能力和教材编写的相关研究,同时也整合了国内外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教材的评价以及马来西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研究概况。第一章从交际能力的理论和影响交际能力的因素中提出交际能力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并提出以交际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其中包括语料的交际性、语料的真实性、交际的情境性、符合学习者身份的交际、内容的趣味性、适当的词汇编排、练习的多样性与交际性以及重视文化因素。第二章针对两部教材中的话题、交际角色与功能项目做出比较与分析。第三章从两部教材的词汇总量、词汇的变化趋势以及词汇的复现率来探讨哪部教材的词汇编排更符合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的编写。第四章中笔者比较了两部教材的练习题型、题量和内容,并从中分析出两部教材的练习在科学性、针对性、适用性以及趣味性上如何体现出交际功能。第五章笔者比较了两部教材的文化内容,将教材的文化内容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探讨教材在文化方面如何体现出交际性。最后,本论文总结了两部教材优势与不足之处,再针对提高交际能力的教材编写提出一些建议,为往后马来西亚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者提供一些拙见。在结语的部分,笔者总结了两部教材在课文话题、交际角色、功能项目、词汇、练习以及文化方面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并对于哪本教材更具有交际性做出结论。

宋洋[6](2019)在《中学德语“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更大发展,外语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中等教育阶段内的德语教育近年来壮大的十分迅速,本文在我国生产高速发展对各种外语人才需求倍增的历史潮流大背景下,结合中学德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尝试构建以培养德语语言的输出能力为导向,结合多维度、多模态、多类型、多形式的多元化输入方式的德语课堂教学模式,并探讨如何在该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优化中等教育阶段内的德语学科课程。近十年来,中德两国“学校-塑造未来伙伴”合作项目有序开展,德语学科在我国大陆地区的中学内蓬勃发展,全国开设德语作为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的中等教育学校在数量、师生人数方面都出现大幅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中学生日益提升的对德语语言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中学德语学科的一系列发展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8年初,《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同年9月1日,德语学科正式被教育部列入高中科目,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学德语学科的教学做出的整体设计和规划,也标志着中学德语教育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处在这样至关重要的节点上,对于德语教学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而言,如何从根本方向上把握中学德语课程的教育理念?如何对中等教育阶段内德语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究和改良?如何为德语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和综合素养提供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延续,以保证中等教育阶段内德语学科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继而满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改革的需要?就成为当下最重要的时代任务之一。围绕上述三个最基本的问题,结合研究者所在学校的教学实践,本研究遵循“发现问题——追溯理论——构建模型——实证检验——反思总结”的思路,首先从学校和师生、发展历程、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毕业生去向、存在的问题七个维度对我国中学德语教育教学和课程管理的基本情况进行跨度为15个省、市、自治区的大型调研和评析,纵深挖掘当下中等教育阶段内的德语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逻辑出发点,进一步追溯交际能力的理论基础,结合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理论,以输出假设和输入假设理论为本体论依据,阐述“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架。而后以“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构建为研究重心,从内涵、特征、操作程式、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支撑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六个方面系统地构建“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并从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反馈三大板块着手,提供客观实证研究结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现实支持。整个过程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即理论求证和实践验证。理论求证回答了“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构建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指导的问题,主要采用的是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实践验证采用个案分析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访谈法,分别回答了该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程式、教学效果和师生评价的问题。总的来说,本论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验,本文在结语部分分别从教育管理和教学实施的角度总结研究结论:首先应以任务载体和强烈语用动机奠定德语教学的长效起点基石,同时将输出驱动和输入多元并举,构成最有效的教学手段,着力发展学科人文创新活动以助力中学德语课程的进深发展,并将综合素养的平衡发展集成为德语学习者最终的培养方向。在文章的最后,本研究为我国中学德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有关培养、评价和政策三方面的反思性意见,以期为日益充实的中学德语教师团队提供可推广的科学教学方法,为中等教育阶段内各校的德语课程呈现可借鉴的管理措施,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打开新的思路。

李冰[7](2017)在《交际教学法在初中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将在交际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日语语言的特殊性,研究交际教学法在初中二年级日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交际教学法是20世纪影响力最广的教学方法之一。70年代初期,交际教学法在欧洲以英国为中心被提出。交际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我们用语言表情达意先从表达思想出发,这个内容是从思想到表达,以语言的形式展现出来。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在文献综述中清晰的阐明交际教学法的提出,明确了本论文采用的交际教学法的概念,介绍了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原则,分析了交际教学法的形成和发展,并简要概括了国内外对交际教学法的研究状况;第三部分,在本文提出的研究问题基础上进行研究设计,针对教学法和初中日语教学的结合情况展开教学研究,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并深入分析;第四部分,实践结果收集与分析,通过笔者的实验证明交际教学法是否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发挥交际教学法的优势,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本论文中的教学实验为期三个月,实验对象是某初中二年级的85名学生,共分为两个班级,其中,实验班采用交际教学法进行教学,控制班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两个班级的日语教学工作均由笔者承担。过程中,笔者设计交际教学法的课堂活动,设计实验前后的试卷和调查问卷,通过对他们在实验前后测试中的成绩和调查问卷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笔者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第一,交际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日语成绩,通过后测,实验班的成绩总体上得到提高,且好于控制班的总体成绩,语法题得分提高显着,表现在实验班学生的语法题得分率比控制班高,而且实验班在阅读题上的得分也略有上升;第二,交际教学法的应用使课堂气氛融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诱发学习动机、获得知识、语言运用的能力。前测后测中都从课程的不同角度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班在对课程的兴趣度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等方面的数据比控制班高。今后,我们应扩大交际教学法在日语教育中的应用范围,日语教师应对学习者如何能更好的习得语言知识和更快乐的进行交际活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邵艳红[8](2017)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重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以1980年代倡导的交际教学法影响最为广泛。交际教学法以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理论为理论基础。我国对交际教学的研究,开始以介绍、引进国外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主,以后逐渐成为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及方式。相关研究包括交际教学的教学原则问题,教学模式问题以及实践效果问题。但至今尚未有系统研究交际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在我国以往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研究中,曾先后涌现过“交际教学”、“任务型教学”和“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教学理念。对于这些教学理念的变化,不少中小学英语教师产生了误解,认为“交际教学”过时了。其实,这是交际教学的重写,其内涵不断拓展。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交际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英语思维的品质和文化品格的领悟,从深度和广度去拓展交际教学的内涵,从而真正实现交际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促使学生成为完整人格人的目标。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交际教学最主要的语言学理论基础。语境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理论之一。语境自下而上可以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是通过分析语篇衔接和语意连贯而形成的语篇分析理论。这种理论的引入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情景语境是通过语域理论来分析语篇,语域理论中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三大变量是研究语篇与语境的媒介。语域理论的引入,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良好途径;文化语境主要通过语篇体裁分析进行,它具体包括语篇体裁结构潜势和纲要式结构的分析。这种分析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又有效促进学生文化品格的提升。可见,语境的多层次性可以全方位地、有效促进语言教学。各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第一章引论部分介绍选题的缘起、意义及价值,梳理交际教学的理论基础,明确相关概念。提出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重建中小学交际教学的必要性。第三章提出重建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的总体框架及设想:交际教学可以通过语篇衔接和语意连贯的分析策略来理解上下文语境;通过涵盖语场、语式、语旨三大变量的语域理论分析来理解情景语境;通过语篇体裁分析来理解文化语境,从而实现交际教学中学生能力与素养提升的多层次性。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具体探讨交际教学的重建的途径与措施。分别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角度对交际教学的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内容运用进行分析:第四章从上下文语境的角度,探讨语篇衔接理论以及语义连贯理论在现行课标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对策研究;第五章依据情景语境理论中的语域理论概念,分别从语场、语旨和语式角度对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环节进行分析,并提供对应、有效的教学策略;第六章从文化语境的角度探讨语篇体裁结构潜势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与应用。第七章分别从交际教学的概念重建、内容重建和多层次语境构建以及意义构建来解决以往交际教学模式化、教学过程形式化以及教学语境单一化的问题。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及在初中英语教学案例,解析三个层次的语境在当前英语课堂中的实践应用。为中小学英语教学提供良好教学范本,达到重建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目的。同时,构建交际教学理论新框架与交际原则,探讨今后英语教学改革的构想与策略。第八章结语,回顾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重建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只重视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而在实践中再度提炼理论的能力稍嫌不足,有待今后继续研究。

陈艳君[9](2015)在《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外语作为一门学科引入我国教学场域以来,关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就成为人们聚焦的议题。人们想要追寻他国外语教学法在理论建构与实践开展上的兴盛与繁茂,更希冀教学法能在本土的文化环境里开结出适合本国土壤的花果,让外语教学法不只停留在对外来教学法的移植与改造上,而是要形成从培土到浇灌、从开枝到结果的教学法体系。唯有在本土情境下开结出的教学法花果方可真正适应和满足我国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需求。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成为一种必然。庄启、周越然、陆殿扬、恽代英、张士一、林语堂、章兼中、王才仁、李筱菊、王初明等教学法专家在不同时期都对外来外语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研究与探讨。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张正东、张思中、马承、包天仁等一批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或从理论出发,或以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英语教学法的不同层面做了一定的摸索与探究。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在我国的土壤里得以生发、成长。但是,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外语教育界对从本土视角开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的系统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不成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本土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也与我国英语教学现状和需求不相吻合。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本土的视角,通过管窥十九世纪末以来我国学人对西方传来的各种外语教学法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和对本土的英语教学法进行的启蒙性探索,揭示融合型国际化背景与中华独特文化背景下我国学者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法所做的历史探究与实践探索;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法案例分析,探讨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尝试进行综合性建构;进而思索我国本土英语教学法未来的发展。文章首先对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进行了学理分析。本土理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相关概念辨析包括教学法与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与二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本土化与本土英语教学法等。英语教学法在中国是一种外语教学法。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探究和建立本土英语教学法是我国关于英语教学法研究的两条途径和两种任务。本文着重从本土英语教学法的角度进行研究。本土英语教学法,就中国来说,即中国的英语教学法,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由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或专家所创立的我国现代英语教学法。构成本土英语教学法需具备三个特征:本土(中国)生长的;适应本土英语教学实际的;本国人原创的(带有本国特色的国外没有的)教学法。随后,文章以本土为视角,对我国英语教学法在各个阶段的零散探索进行串联成珠式的梳理与整合。这主要有以丁韪良、弗赛特等为代表的传教士外语教育家的教学活动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蒙,有以恽代英、朱光潜等为代表的早期一批综合型外语教育家的“自学辅导法”实验、“道尔顿制”实验等对英语教学法进行本土化研究而带来的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启发,有以张士一、林语堂等为代表的独创型外语教育家的“情境教学理论”和“意念-功能教学理论”探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的先声尝试。文章还从历次课程与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运用两个层面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基础进行了论述。文章接着以新时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界四种英语教学法——十六字外语教学法、外语立体化教学法、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和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本土的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做了系统的阐述与论析。从形成路径来看,四种教学法的形成路径各有不同,但都经过了基本相同的发展阶段:反思批判—理性思考—实验探索—理论总结—实践检验。从理论来看,“外语学得”的英语教学本质观、“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主体观、“工具与素养合一”的英语教学目的观、“语文并行、精泛结合”的英语教学内容观和“知行结合”的英语教学过程观是本土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文章还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操作模式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四种英语教学法在操作模式上的不同做法,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在实施原则、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等上具有一定的特点,都是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理论体系的实践化,同样可以体现本土的特征。文章还对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与评价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法具有如下共性特征:一是本土原创;二是体系完备;三是理论支撑;四是方法多元。进而,文章从理论贡献、实践影响、历史地位三个角度对中国英语教学法的影响进行了提炼和论证。文章认为,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的开展、对英语教材的编写、对英语师资的培训等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国的英语教学法研究不但可以深化本土情境下的特色外语教学法研究,还可以推动我国英语教学走向更合适、更理性的发展。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充实和完善了我国本土教学论的研究,对外语学科教学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综合全文对基于本土的英语教学法在渊源、基础、形成、体系、特征、影响等上的分析,文章最后从实验研究、理论探索、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四个角度对中国本土英语教学法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考。

刘桂影[10](2013)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 ——基于跨文化的视角》文中指出英语教学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如何设计这个活动,如何选择活动内容,如何实施该活动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而理念的背后是关于语言本质、语言学习机制、二语习得理论、语言教学理论等一系列理论的支撑。这一系列理论以融合的形式存在于教学共同体的信念系统中就构成了指导英语教师教学的范式。那么,何为英语教学范式?我国历史上都出现了哪些英语教学范式?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今天应有一个什么样的英语教学范式指导教师的英语教学?这些就成了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本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根植于语言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的场域,聚焦英语教学范式,沿着英语教学范式的概念界定、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及未来展望的逻辑理路予以深入剖析和建构。全文由导论、主体部分和结语组成。主体部分包括五个部分。导论导论部分首先呈示了本研究的缘起和文献综述,然后探讨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重难点及研究创新等。第一部分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研究,基建于对教学范式概念和英语教学范式概念的把握。所以本部分关涉本体探源。基于对范式、教学范式和教学模式等概念的辨析,围绕着教学范式是指导教师共同体从事教学实践的信念性理论和观点的融合体这一核心观点,界定了英语教学范式的内涵、内容构成及其特点。英语教学范式是英语教学共同体所共同信仰的指导其英语教学的理论融合体,为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为其教学反思提供理论框架。英语教学范式作为一种学科教学范式,除了具有范式和教学范式所具有的特点外,它还拥有自身的特点,即“执念”性、多样性和独特个性。“执念性”本意是执着,这里指的是英语教学范式一旦被某一教学共同体所接受,在其心目中就具有信念的属性,就会对它有不加怀疑的信仰。多样性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指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有不同的英语教学范式;其二指在同一时期,指导英语教学的范式不一定只有一种,除了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教学范式之外,可能同时有其他英语教学范式的并存。独特个性指的是英语教学范式作为学科教学范式,拥有其他学科教学范式所不具有的独特性。其独特性表现在理论基础,主体内容和对教学的指导三个方面。第二部分着眼于历史,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进行历时性分析。我国从洋务运动开始,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了“料理各国事务”,京师同文馆开始了西语的教学,这其中就包括英语的教学。从这一时刻起,正式的英语教学就开启了它的历史使命,英语教学范式也开始粉墨登场。从洋务运动时期到现在,英语教学经历了语法-翻译范式、听说-训练范式、句型-模仿范式、功能-实践范式、能力-建构范式等范式的指导。语法-翻译范式关注英语教学中词汇和语法等的语言知识教学,关注通过英文原着阅读学习英语语法,从而使学生获得英语读写能力。学生服从于教师的权威。文化对英语学习的作用被无视。这种教学范式关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诵记,对教师的要求低,只要拥有语法知识就可以进行英语教学。不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关心学生的听说能力。听说-训练范式作为我国出现的第二个英语教学范式,认为语言的学习是训练地道的口语,而不是语言的读写能力,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而不是掌握语法知识。这种范式指导下的教学,学生仍然依附于教师,没有主体地位,文化依然被教学忽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句型-模仿范式徜徉在英语教学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黯然失色。这种范式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语言被浓缩为句型,句型的掌握是语言学习成功的标志,句型的操练是语言学习的法宝,模仿是语言学习的主旋律。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仍然服从于教师的权威。但是这一时期开始对语境的重要性有一种自发性的意识。语言所富含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开始慢慢被认可。进人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英语教学也开启了它重要的一页。这一时期的功能-实践范式除了相较于以前更重视语境的作用外,开始重视语言的文化意义,重视学生的思维对语言学习的意义,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是文化开始受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也开始受到范式的思考。于是,第一次,范式把学生、学习、语言、文化放在同一空间思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进入新世纪,能力-建构范式开启了自己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指导。它的理论基础非常雄厚,结构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的观点,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的观点等奠定了这一范式的基础。这种范式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的学习不只是培养交际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学生和目的语文化开始成了范式关注的重点。学生的发展成为能力-建构范式的追求目标。通过对我国英语教学范式的考察,发现英语教学范式具有社会制约性和历史发展性、对立性和关联性、前瞻性和滞后性等特点。从跨文化的角度评析我国英语教学范式的发展,发现教学范式对文化的关注经历了文化无意识-文化自发-文化觉醒-文化意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对教学各因素的关注经历了从知识-口语技能-学生的思维和交际功能-人和文化这样一条历史发展轨迹。这些特点说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已从最初的茫然期逐渐走向成熟期。第三部分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进行共时性考察。通过文献分析和个案研究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现状进行全息式分析。文献分析的结果显示,指导我国目前英语教学的主流教学范式仍然是能力-建构范式。对于课堂观察和访谈的资料分析表明,首先,我国目前指导英语教学的教学范式,除了能力-建构范式外,语法-翻译范式,句型-模仿范式和功能-实践范式仍然存在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其次,能力-建构范式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师生活动存在“伪活动”现象;教学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出现缺失现象;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很难同时实现双主体的主体性;传统教学法在教学中依然受到教师的青睐。这些现象表明我国英语教学已经脱离了能力-建构范式的指导,能力-建构范式被其他教学范式所代替成为主流范式;第三,能力-建构范式由于自身的缺陷,难以维持对英语教学的指导地位,如,它难以指导文化的教学。从跨文化的视角审视当前的英语教学范式显示,官方的主流教学范式由于对教学目标培养的不完整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的缺失,面对跨文化的国际交往时代的要求,难以给予我国英语教学进行全方位恰切的指导,预示可能发生英语教学范式转换。第四部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变革的跨文化视角。教学范式和其他的任何事物一样,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面对跨文化交往的国际大环境,对英语教学范式进行跨文化思考不仅必要,而且必需。跨文化意味着不同文化的并存,意味着英语教学必须培养具有跨越不同文化交往能力的人才,意味着英语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这样的英语教学特性昭示着英语教学范式必须具有文化自觉性。文化自觉性表现为文化性和通约性两个方面。通约性指的是英语教学范式要具有面对复杂教学情境恰切地指导英语教学的能力;文化性指的是英语教学范式要具有指导文化教学和文化语境设置的能力。处于这个复杂多极历史时期的英语教学范式必须具有跨越不同理论、关注不同文化的能力,才能面对复杂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存在差异性的教学系统,才能看到文化对语言学习以及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才能面对动态生成的语言学习过程,指导学生成为自我完善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接收者。但是现有的教学范式由于自身的缺陷,难以指导这种英语教学。展望新的教学范式,文化-互动范式成为期待中的英语教学范式。英语教学文化-互动范式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等是它赖以存在的基础。这种范式认为语言是在师生互动中习得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同样重要。学生的自主性是达成学习目标的保障。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学习促成学生在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成长为“文化人”。文化-互动范式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主体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强调发掘学生的潜能,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实现。第五部分文化-互动范式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把人和文化作为英语课堂主要的关注点。关注学生通过师生活动在与文化的互动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同时关注通过文化学习达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为母语文化的传播打下基础的目的。为了实现文化-互动范式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指导功能,教学中需要老师具有如下教学理念:坚持教师文化自觉;确信英语在我国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学科性质;明晰英语教学的发展价值取向;秉持英语教学目标的立体性和生成性观点;坚持英语教学内容知识和文化的融合观;秉持英语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坚持自我发展的英语教学评价观。其中,教师的文化自觉是实现文化-互动范式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教师坚持文化自觉才能在教学中坚持文化-互动范式对于自己教学实践的指导。只有秉持了这些教学理念,才可能实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觉,使学生达到自我完善;才能实现英语教学范式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最终指引英语教学实现其教学目标。结语部分算是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但是对英语教学范式的研究却仍需继续。探索英语教学范式发展的规律,探索英语教学范式的理论架构,探索英语教学范式对英语教学指导的有效性策略等需要继续探索。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先,选题新。本研究是在前人关于英语教学范式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英语教学范式的相关研究,对英语教学范式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以求廓清英语教学范式的边界、构建英语教学范式的理论框架。属于英语教学范式研究方面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其次,研究视角新。目前,关于英语教学范式研究有增加的趋势,对跨文化研究也大有人在,但是把英语教学范式和跨文化交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不多,本研究算是本课题比较深入、全面的研究成果。再者,观点新。面对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大背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人”已成必然。本研究为英语教学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量身定制了一种新的英语教学范式,即文化-互动范式,为老师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和教学反思提出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二、从交际教学法看外语教学法的正确选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交际教学法看外语教学法的正确选用(论文提纲范文)

(1)翻译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2.1 外语教学法的历史沿革
        2.1.1 语法翻译教学法
        2.1.2 直接教学法
    2.2 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2.3 小结
第3章 翻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3.1 专业翻译与教学翻译的区别
        3.1.1 翻译的概念
        3.1.2 教学翻译对比专业翻译的异同
        3.1.3 教学翻译的类型
    3.2 翻译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3.2.1 从负迁移到正迁移的转变
        3.2.2 促进对外国文化的理解
        3.2.3 培养语言对比意识
        3.2.4 翻译的实用价值
    3.3 小结
第4章 翻译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问题
    4.3 调查问卷
        4.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4.3.2 问卷设计
    4.4 教学实验
        4.4.1 实验目的和对象
        4.4.2 实验方法
        4.4.3 实施过程
    4.5 课程实例
        4.5.1 教学计划
        4.5.2 教学反思
第5章 结果分析和讨论
    5.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1.1 数据分析
        5.1.2 问卷结论
    5.2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5.2.1 实验班与对照班统计数据
        5.2.2 实验结论
第6章 翻译促进英语教学的策略与建议
    6.1 合理利用语言迁移的作用
        6.1.1 使用直译的教学策略
        6.1.2 紧贴翻译教学策略
        6.1.3 翻译词汇的教学策略
        6.1.4 鼓励克服翻译难题的教学策略
    6.2 培养双语意识
        6.2.1 交际翻译教学策略
        6.2.2 同声传译教学策略
    6.3 了解外国文化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Self-assessment Grid
附录三 学生小组合作情况评价表
附录四 T 检验原始数据
致谢

(2)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情态动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结构框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交际教学法
        2.1.2 英语情态动词
    2.2 国内外关于交际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关于交际教学法用于语法教学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关于英语情态动词的相关研究
    2.5 理论基础
        2.5.1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
        2.5.2 建构主义关于语言学习的理论
        2.5.3 本文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工具
第四章 教学设计
    4.1 教学模式基本环节
    4.2 教学案例设计
第五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交际教学法对初中生英语情态动词掌握的整体影响
        5.1.1 前测结果
        5.1.2 后测结果
        5.1.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交际教学法对不同水平初中生英语情态动词掌握的影响
        5.2.1 不同水平组学生测试结果
        5.2.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不同水平初中生对于交际教学法教授英语情态动词的态度
        5.3.1 访谈结果
        5.3.2 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的主要发现
    6.2 对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语情态动词前测试卷
    附录二 :英语情态动词后测试卷
    附录三 :前测成绩
    附录四 :后测成绩
    附录五 :访谈提纲
致谢

(3)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基本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语法的概念
        2.1.2 语法教学的核心特征
        2.1.3 语法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2.1.4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原则
    2.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导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2.2.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法知识的诠释
        2.2.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法教学的要求
    2.3 国内外关于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综述
        2.3.1 国外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述
        2.3.2 国内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调查研究目的
    3.2 调查研究对象
    3.3 调查研究工具
        3.3.1 问卷调查法
        3.3.2 访谈法
    3.4 调查研究过程
    3.5 调查研究结果及分析
        3.5.1 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3.5.2 访谈结果及分析
第4章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及提高语法教学效率的建议
    4.1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
        4.1.1 对学生调查反映的语法教学现状
        4.1.2 对教师调查反映的语法教学现状
    4.2 提高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效率的建议
        4.2.1 对学生的建议
        4.2.2 对教师的建议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结果
    5.2 研究局限性
    5.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B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C 教师和学生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的《旅游俄语》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引言
第1章 俄罗斯功能语法与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
    1.1 俄罗斯功能语法
        1.1.1 研究现状
        1.1.2 理论来源
        1.1.3 与西方功能语法的比较
        1.1.4 与传统形式语法的比较
    1.2 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对象
        1.2.3 理论观点
        1.2.4 教学理念
    本章小结
第2章 《旅游俄语》课程与教学现状研究
    2.1 课程与教学现状
        2.1.1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1.2 《旅游俄语》课程与教学现状概述
        2.1.3 《旅游俄语》课程与教学现状调查
    2.2 《旅游俄语》课程
        2.2.1 课程特点
        2.2.2 课程问题
    2.3 《旅游俄语》教学
        2.3.1 研究意义
        2.3.2 教学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指导下的《旅游俄语》课程教学研究
    3.1 教学内容的变化
        3.1.1 话语句与句子模型
        3.1.2 语言知识与语言机制
        3.1.3 功能语义场与意义系统
        3.1.4 创设情景
    3.2 教学方法的更新
        3.2.1 对外俄语教学法
        3.2.2 交际教学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的《旅游俄语》课程教学实践
    4.1 教学实践
        4.1.1 教学设计
        4.1.2 教学过程
        4.1.3 教学反思
    4.2 教学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5)《华语入门》、《学华语,说华语》对比研究 ——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交际能力与对外汉语口语教材
    2.1 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
    2.2 交际能力的因素
    2.3 交际能力与对外汉语教学
    2.4 以交际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
3. 两部教材中话题与功能项目的比较与分析
    3.1 话题选择与分配
    3.2 交际角色比较
    3.3 教材中功能项目比较
        3.3.1 功能与功能大纲
        3.3.2 考察标准
        3.3.3 功能项目总量与平均量考察分析
        3.3.4 两部教材功能项目分类的统计与分析
        3.3.5 两部教材的功能项目分析
    3.4 小结
4. 两部教材中词汇编排比较
    4.1 词汇总量比较分析
    4.2 词汇量的变化趋势
    4.3 词汇的复现率
    4.4 小结
5. 两部教材中练习的设计
    5.1 练习的设计
    5.2 练习的题型
    5.3 练习的题量
        5.3.1 练习题量统计标准
        5.3.2 练习题量的分析
    5.4 关于练习的思考
        5.4.1 练习的科学性
        5.4.2 练习的针对性
        5.4.3 练习的适用性
        5.4.4 练习的趣味性
6. 文化的融合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6.1 文化因素与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6.2 两部教材的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6.2.1 两部教材的知识文化
        6.2.2 两部教材中的交际文化
    6.3 小结
7. 两部教材的评价及基于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编写建议
    7.1 两部教材研究结果总结
        7.1.1 《华语入门》的评价
        7.1.2 《学华语》的评价
    7.2 基于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编写建议
        7.2.1 以学生为中心
        7.2.2 选取最真实的语料
        7.2.3 按照结构——功能——文化三结合的原则编写教材
        7.2.4 从交际需要出发设计练习
        7.2.5 将科技融入进教材的编写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6)中学德语“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动机
    2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3 研究的价值意义
    4 研究综述
    5 研究框架
    6 基本概念的梳理
1 我国中等教育阶段德语学科教育教学概况
    1.1 学校和师生
        1.1.1 德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学校和师生概况
        1.1.2 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校和师生概况
    1.2 当代发展历程
    1.3 课程设置
    1.4 教学方法
    1.5 评价方式
    1.6 毕业生去向
    1.7 存在的问题
        1.7.1 专职师资的培养匮乏及引入障碍
        1.7.2 针对基础德语教育的教学研究相当薄弱
        1.7.3 教师的职业发展体系亟待建立
        1.7.4 德方对落实双边合作协议存在不稳定性
        1.7.5 既有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时代中学教育的范式转换
2 “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皮福的交际能力理论
        2.1.1 广义交际能力与狭义交际能力
        2.1.2 外语教学法、情境与交际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2.2 任务型教学法理论
        2.2.1 任务的定义
        2.2.2 语言能力的三大目标
        2.2.3 设计任务的原则
    2.3 输入教学论
        2.3.1 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
        2.3.2 语法知识教学的必要性
    2.4 输出假设理论
3 “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内涵
        3.1.1 输出驱动
        3.1.2 输入多元
    3.2 “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特征
    3.3 “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式
        3.3.1 输出驱动
        3.3.2 输入多元
        3.3.3 形式与意义平衡发展
        3.3.4 重视和实施以输出为显性评价指标的整合性评价模式
        3.3.5 人文活动提升动机、促成课程饱满
    3.4 “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
    3.5 “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
        3.5.1 形式与意义并举的原则
        3.5.2 关键词句构架的原则
        3.5.3 做学结合的原则
    3.6 支撑“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三大核心要素
        3.6.1 构建学生主动学习、师生平等和谐的应用型语言课堂
        3.6.2 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更好地担负新时代下“豫时孙摩”的六重角色
        3.6.3 把握黄金时机,优化中学德语学习者外语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
4 关于“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4.1 教学方法:关于“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典型课例的考察与分析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工具
        4.1.3 课例考察
        4.1.4 量表研取
        4.1.5 数据析评
    4.2 教学效果:“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实验研究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假设
        4.2.3 研究设计
        4.2.4 数据析评
        4.2.5 实验结论
    4.3 教学反馈:关于“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
        4.3.1 研究目的
        4.3.2 研究工具
        4.3.3 调研对象
        4.3.4 研究结果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对中学德语教育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中国大陆地区PASCH项目伙伴学校名单(截至2018年3月)
    附录2:上外附中德语特级教师王哲光先生采访记录
    附录3:南京外国语学校德语高级教师陆阳女士采访记录
    附录4:关于我国PASCH学校德语学科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5: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德语毕业生采访记录
    附录6: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探寻欧洲文化在上海的足迹”德语学科特色主题专项实践活动的背景及部分线路的德语简介
    附录7: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探寻欧洲文化在上海的足迹”德语学科特色主题专项实践活动11条路线中文简介
    附录8: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探寻欧洲文化在上海的足迹”德语学科特色主题专项实践活动学生论文和总结报告
    附录9:《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初、高中阶段德语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的水平划分
    附录10:COLT量表A部分原表及本论文调整后使用的COLT量表
    附录11:本论文的教学方法对比试验中研究口语测评试卷及考试安排
    附录12:关于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德语学科教与学的问卷调查
    附录13:本论文传统教学法和PMP教学模式对比实验中对被试学生的采访提纲

(7)交际教学法在初中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一、引 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框架
二、文献综述
    (一)交际教学法的提出和概念
    (二)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交际能力
        2.功能主义语言学
        3.人本主义心理学
    (三)交际教学法的原则
        1.交际的原则
        2.功能、意念相结合的原则
        3.以真实话语为基本的原则
        4.不过分纠正错误的原则
        5.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1.测试
        2.调查问卷
    (四)研究过程
        1.实验前测
        2.实验过程
        3.实验后测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测试成绩数据收集与分析
        1.测试成绩整体数据分析
        2.试题得分数据分析
    (二)调查问卷数据收集与分析
        1.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2.调查问卷开放性问题分析
五、结论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本研究的启示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关于交际教学法在初中日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调查
附录 二 前测试卷
附录 三 后测试卷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选题的缘起、意义及价值
        1.1.1 选题的缘起
        1.1.2 选题的意义
        1.1.3 选题的价值
    1.2 研究背景
        1.2.1 研究交际教学的缘起
        1.2.2 有关交际教学的争议
        1.2.3 交际教学的理论及模式
    1.3 研究综述
        1.3.1 语境研究
        1.3.2 语篇研究
    1.4 相关概念诠释
        1.4.1 语言
        1.4.2 交际教学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
2 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困境及改革
    2.1 当前交际困境
        2.1.1 概念的误解
        2.1.2 方法的误用
    2.2 成因分析
        2.2.1 方式因素
        2.2.2 其他因素
    2.3 英语课程改革:基于标准的分析
        2.3.1 课程标准的交际导向
        2.3.2 课程标准改革的导向分析
3 交际教学的语言学回归
    3.1 系统功能语言学
        3.1.1 系统观
        3.1.2 功能观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交际教学
        3.2.1 系统观对交际语境的影响
        3.2.2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交际教学
    3.3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境语篇
        3.3.1 概念由来
        3.3.2 相互关系
        3.3.3 语境语篇观下的交际教学
4 上下文语境下的语篇分析与语言能力培养
    4.1 上下文语境
    4.2 教学中的语篇要求
        4.2.1 课程标准中的语篇
        4.2.2 教材中的语篇
    4.3 语篇分析与语言能力
        4.3.1 主位结构
        4.3.2 信息结构
        4.3.3 衔接理论
        4.3.4 语篇测试
5 情景语境下的语域理论应用与思维能力培养
    5.1 情景语境
    5.2 语域理论
        5.2.1 概念分析
        5.2.2 教学改革中的理论需求分析
        5.2.3 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5.3 语域理论实践与改革路径
        5.3.1 教学设计应用
        5.3.2 基于课例研究的语域分析
        5.3.3 教学评价改革
6 文化语境下的语篇体裁分析与文化意识培养
    6.1 文化语境
    6.2 语篇体裁
        6.2.1 语篇体裁结构潜势
        6.2.2 纲要式结构
    6.3 实践探索
        6.3.1 语篇体裁分析
        6.3.2 语篇体裁分析应用
        6.3.3 语篇比重分析
    6.4 语篇教学重建
        6.4.1 阅读教学中的语篇体裁分析
        6.4.2 写作教学中的语篇教学
7 重建交际:语境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
    7.1 交际教学概念重建
        7.1.1 交际语言的社会属性回归
        7.1.2 交际语言的功能属性回归
    7.2 交际教学内容重建
    7.3 交际教学多层次语境建构
        7.3.1 传统交际教学:聚焦语言知识的落实
        7.3.2 自下而上语境建构的交际教学
        7.3.3 自上而下语境构建的交际教学
    7.4 基于意义推进的交际教学构建
    7.5 交际教学使用原则
        7.5.1 社会性原则
        7.5.2 有效性原则
        7.5.3 得体性原则
        7.5.4 跨文化交际原则
    7.6 交际教学中的语境特征
        7.6.1 语境的运动性
        7.6.2 语境的层级性
        7.6.3 语境的对应性
        7.6.4 语境的开放性
8 结语
参考文献

(9)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
        二、关于英语教学法本土化的研究
        三、关于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四、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论文框架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于本土视角的英语教学法学理分析
    第一节 英语教学法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本土理论
        二、语言学理论
        三、心理学理论
        四、教育学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学理辨析
        一、教学法与教学方法
        二、外语教学法与二语教学法
        三、本土英语教学法与英语教学法本土化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学法探究历程和实践基础
    第一节 探究历程
        一、传教士外语教育家对英语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二、教学法理论与实验研究中英语教学法的本土化改造
        三、本国外语教育家对英语教学法的具体探索
    第二节 实践基础
        一、历次课程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二、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与运用
第三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与体系分析
    第一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形成路径分析
        一、反思批判
        二、理性思考
        三、实验探索
        四、理论总结
        五、实践检验
    第二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体系分析
        一、外语学得:英语教学本质观
        二、以人为本:英语教学主体观
        三、工具与素养合一:英语教学目的观
        四、语文并行、精泛结合:英语教学内容观
        五、知行结合:英语教学过程观
    第三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一、实施原则
        二、教学步骤
        三、教学技巧
第四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与评价
    第一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特征
        一、本土原创
        二、体系完备
        三、理论支撑
        四、方法多元
    第二节 本土英语教学法的评价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价值
        二、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影响
        三、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本土英语教学法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加强实验研究
        一、英语教学法研究中实验开展不够
        二、加强本土英语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第二节 重视理论提升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中理论探索匮乏
        二、重视本土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健全队伍建设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后继乏人
        二、健全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的队伍建设
    第四节 营造文化环境
        一、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原生土壤缺失
        二、营造本土英语教学法研究的文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10)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 ——基于跨文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 研究内容、重难点与创新
一、英语教学范式的本体追寻
    (一) 范式的考辨
        1.范式的界定
        2. 范式的特点
        3. 范式的内容维度
    (二) 教学范式的内涵
        1. 教学范式的界说
        2. 教学范式的内容构成
        3. 教学范式的特点
        4. 教学范式和教学模式的辨析
        5. 教学范式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关系
    (三) 英语教学范式的内涵
        1. 英语教学范式的界定
        2. 英语教学范式的内容结构
        3. 英语教学范式的特点
二、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历史发展
    (一)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新前我国英语教学范式的历史透视
        1.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前我国英语教学的历史回顾
        2.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前我国英语教学范式及其评析
    (二) 从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历史透视
        1.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历史回顾
        2.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及其评析
    (三) 从1949年到1991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历史透视
        1. 从1949年到1991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透视
        2. 从1949年到1991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及其评析
    (四) 从1992年到2000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透视
        1. 从1992年到2000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解析
        2. 从1992年到2000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及其评析
    (五) 从2001年到2011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透视
        1. 从2001年到2011年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分析
        2. 从2001年到2011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及其评析
    (六)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的评析
        1.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的特点
        2.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的跨文化思考
三、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现状考察
    (一)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现状分析
        1. 基于文献的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现状分析
        2. 基于个案的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现状扫描
    (二)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现存问题与探究
        1.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目标缺失问题
        2.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多元并存问题
        3.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主流范式问题
        4.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现存问题探究
    (三)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现状的跨文化思考
        1.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缺失
        2. 决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文化因素缺失
四、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变革的跨文化视角
    (一) 跨文化理论
        1. 跨文化研究的背景
        2. 跨文化研究的历史脉络
        3. 文化和交际的关系
        4. 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变革跨文化视角考量的必要性
    (三) 我国中学英语作为外语学科的跨文化内涵
        1. 语言的本质
        2.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3. 我国中学英语学科的跨文化特点
    (四)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跨文化解读
        1.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跨文化属性的缘起及其表现
        2.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跨文化属性的文化自觉
    (五)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跨文化展望——文化-互动范式
        1. 文化-互动范式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2. 文化-互动范式的内涵解读
        3. 文化-互动范式的特点
        4. 文化-互动范式的优势
五、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互动范式的实现路向
    (一) 在教学主体上坚持教师文化自觉
        1. 文化自觉的内涵探究
        2. 教师文化自觉的内涵解析
        3. 英语教师文化自觉的实现
    (二) 在学科性质上坚持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1. 工具理性视域下的英语学科性质
        2. 人文理性视域下的英语学科性质
        3. 英语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
    (三) 在教学价值取向上坚持学生发展取向
        1. 教学价值取向
        2. 英语教学价值取向
        3. 秉持发展取向的英语教学价值观
    (四) 在教学目标上坚持立体性和生成性
        1. 英语教学目标的特点
        2. 把握英语教学目标的完备性和生成性
    (五) 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知识和文化的融合
        1. 坚持语言知识和文化教学的内容观
        2. 坚持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共现
    (六)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动态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1. 明晰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2. 秉持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过程的动态性观念
    (七) 在教学评价上坚持自我发展的英语教学评价
        1. 自我发展评价观的产生
        2. 自我发展评价的实现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从交际教学法看外语教学法的正确选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翻译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D]. 冶海雄. 西南大学, 2020(05)
  • [2]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情态动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婕.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荆莹. 北华大学, 2019(01)
  • [4]基于弗谢沃洛多娃功能-交际语法理论的《旅游俄语》课程教学研究[D]. 李如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华语入门》、《学华语,说华语》对比研究 ——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角度[D]. Ruth ChuaHuiHui(蔡慧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中学德语“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为例[D]. 宋洋.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交际教学法在初中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冰. 长春师范大学, 2017(01)
  • [8]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重建[D]. 邵艳红. 浙江大学, 2017(09)
  • [9]基于本土视角的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D]. 陈艳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5(10)
  • [10]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 ——基于跨文化的视角[D]. 刘桂影. 西南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从交际教学法的角度正确选择外语教学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