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裂霉素C静脉注射外漏致组织坏死1例

丝裂霉素C静脉注射外漏致组织坏死1例

一、丝裂霉素C静脉注射外漏致组织坏死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楠[1](2013)在《祛风除湿活血通痹中药有效成分在兔眼外滤过术中抗瘢痕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青光眼(Glaucoma)是世界上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其发病率仅次于白内障,其特征是病理性眼压升高或正常眼压合并视神经损伤和视功能损害。青光眼属于终身疾病,而且较大部分就诊患者已处于疾病的中、晚期,药物已经不能满足靶眼压的需要,青光眼外滤过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小梁切除术是青光眼外滤过手术中最经典的术式。然而术后眼内血-房水屏障的破坏,术区的炎症反应,滤过区域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的增生,以及最终结膜下瘢痕组织的形成造成房水流出通道闭合,导致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术中联合抗代谢药如丝裂霉素C (MMC).5-氟尿嘧啶(5-FU)等抑制滤过泡瘢痕化,其效果得到一致肯定,但副作用及并发症较明显,故其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中医抗瘢痕治疗多以祛风除湿通痹、活血通络化瘀、清热解毒散结为法,治疗多采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类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但临床上全身应用多见,眼科应用较少,抗滤过通道瘢痕化的机制尚无十分精确的阐述。目的在兔眼外滤过术中局部应用祛风湿类中药提取物粉防已碱(Tet)和雷公藤甲素(TP),探讨祛风除湿活血通痹中药有效成分对术后切口部位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将4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7组,包括:生理盐水(NS)组,丝裂霉素(MMC)组,0.2mg/mlTet组,0.4mg/mlTet组,0.2mg/mlTP组,0.4mg/mlTP组,正常组。其中药物组(6组)每组6只(12眼),术中局部浸润给药2min,正常组4只(8眼)作为空白对照,不予任何干预措施。术后6天、14天观察兔眼眼压及前节局部表现,每药物组于术后6天分别随机处死3只实验兔(6眼)作为6天组,每组余下3只实验兔(6眼)于术后14天处死,作为14天组。所有实验兔处死后立即制备眼球标本,10%福尔马林固定,并制作切片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于光镜下观察。结果1不同时间段眼压监测术后第1天,各组眼压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以后各组眼压随时间均逐渐向正常值回升。生理盐水组术后眼压升高较为明显,术后第1天、术后第6天眼压与术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14天眼压与术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丝裂霉素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6天眼压与术前相比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术后第14天眼压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浓度Tet组、低浓度Tet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6天、术后第14天眼压与术前相比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高浓度TP组、低浓度TP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6天、术后第14天眼压与术前相比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术后第1天,两浓度Tet组、两浓度TP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眼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丝裂霉素组相比,眼压亦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6天,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高浓度Tet组、低浓度Tet组、高浓度TP组、低浓度TP组眼压偏低,且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丝裂霉素组相比,四中药组眼压偏低,其中高浓度Tet组、高浓度TP组、低浓度Tet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低浓度TP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14天,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高浓度Tet组、低浓度Tet组、高浓度TP组、低浓度TP组眼压偏低,且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丝裂霉素组相比,四中药组眼压偏低,其中高浓度Tet组、高浓度TP组眼压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低浓度Tet组眼压有显着性差异(P<0.05),低浓度TP组眼压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同一测量时间点,Tet的高浓度组与低浓度组眼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TP的高浓度组与低浓度组眼压于术后14天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各测量时间点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术后两周内,生理盐水组术后眼压回升较快,可达术前水平;两浓度Tet组、两浓度TP组和丝裂霉素组术后眼压回升缓慢平稳,明显低于术前水平。2不同时间段眼前节局部表现术后第1天,各组兔眼前节滤过泡均较为透明、高度隆起、较为弥散。术后第6天,两浓度Tet组、两浓度TP组和丝裂霉素组滤过泡较为透明、中度隆起、较为弥散、表面充血不明显,生理盐水组滤过泡透明度降低、隆起度降低、相对局限、部分表面轻度充血;术后14天,两浓度Tet组、两浓度TP组和丝裂霉素组滤过泡形态基本相似,均较为透明、中度隆起、较为弥散、表面充血不明显,生理盐水组滤过泡部分微透明、微隆起、较为局限、表面充血明显,部分呈纤维包裹样外观。3并发症的观察各组均未出现滤过泡渗漏、眼内炎、角膜上皮缺损等并发症。丝裂霉素组1例术后第1天出现角膜水肿,一例出现前房出血。4组织病理学表现4.1HE染色6天组:生理盐水组滤过道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新生血管;丝裂霉素组可见少量炎性细胞,少量成纤维细胞,胞体、胞核均较生理盐水组小,滤过道间隙较大,周围组织疏松;高浓度Tet组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胞体、胞核较小,滤过道清晰可见,周围组织较为疏松,胶原排列规律;低浓度Tet组炎性细胞较少,成纤维细胞胞体、胞核较小,滤过道清晰可见,周围组织较为疏松,胶原排列规律;高浓度TP组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胞体、胞核较小,滤过道清晰可见,周围组织较为疏松,胶原排列规律;低浓度TP组炎性细胞较少,成纤维细胞胞体、胞核较小,滤过道清晰可见,周围组织较为疏松,胶原排列规律。14天组:生理盐水组滤过道可见胶原纤维密集排列,上皮下结缔组织致密、排列紊乱;丝裂霉素组可见散在的胶原纤维,上皮下结缔组织疏松;高浓度Tet组滤过道开放,胶原纤维散在分布,上皮下结缔组织疏松;低浓度Tet组滤过道开放,胶原纤维散在分布,上皮下结缔组织疏松;高浓度TP组滤过道开放,胶原纤维散在分布,上皮下结缔组织疏松;低浓度TP组滤过道开放,胶原纤维散在分布,上皮下结缔组织疏松。术后6天及14天,与生理盐水组相比,两浓度Tet组和两浓度TP组成纤维细胞计数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术后6天,与丝裂霉素相比,两浓度Tet组和高浓度TP组成纤维细胞计数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低浓度TP组成纤维细胞计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高浓度与低浓度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4天,与丝裂霉素相比,两浓度Tet组和高浓度TP组成纤维细胞计数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低浓度TP组成纤维细胞计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Tet高浓度与低浓度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TP高浓度与低浓度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4.2TGF-β1免疫组化染色6天组:各用药组滤过道成纤维细胞胞浆TGF-β1染色阳性颗粒少于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组呈深棕色颗粒,各用药组均呈棕黄色颗粒。14天组:各用药组滤过道成纤维细胞胞浆TGF-β1染色阳性颗粒与生理盐水组大体相近,均呈棕黄色颗粒,数量较6天组减少。结论1正常兔眼的单纯小梁切除术造模后,术区滤过道组织形态学变化与临床上抗青光眼术后的改变基本吻合。2按照术后6天为早中期,14天为晚期划分阶段,高浓度及低浓度的祛风湿类中药提取物粉防已碱和雷公藤甲素于术后早中期和晚期均能维持眼压较低水平,晚期雷公藤甲素高浓度组优于低浓度组。高浓度和低浓度的粉防已碱于术后早中期和晚期的降眼压效果均优于同期丝裂霉素组;高浓度的雷公藤甲素于术后早中期和晚期的降眼压效果均优于丝裂霉素组,低浓度的雷公藤甲素于术后早中期的降眼压效果优于丝裂霉素组,术后晚期则与其基本相同。3高浓度及低浓度的祛风湿类中药提取物粉防已碱和雷公藤甲素于术后早中期和晚期均能维持滤过泡透明、中度隆起、弥散。4高浓度及低浓度的祛风湿类中药提取物粉防已碱和雷公藤甲素于术后早中期和晚期有助于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胶原合成,且效果均优于同期丝裂霉素组;早中期粉防已碱及雷公藤甲素高浓度组均优于低浓度组,晚期雷公藤甲素组高浓度组优于低浓度组。5高浓度及低浓度的祛风湿类中药提取物粉防已碱和雷公藤甲素于术后早中期和晚期有助于抑制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

黄宽明[2](2012)在《冷冻联合rhTNF-α治疗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概述冷冻治疗肿瘤已有数十年历史。近年来,随着冷冻设备的更新和冷冻技术的完善,在准确定位肿瘤和最大限度杀灭肿瘤组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冷冻的作用主要就是使局部快速降温、冻结、复温,在此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最终导致细胞受损而死亡。由细胞内、外液中因冻结而分离出的纯水形成冰晶,并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是冷冻致组织损伤的重要机制。冷冻治疗过程中还存在冷冻速度的区别,因此致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也存在一些差别。目前关于冷冻致细胞死亡的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学说:①迅速的低温使细胞内外的水分形成冰晶,细胞脱水,细胞内电解质浓度增高,使脂蛋白复合体受到破坏,引起细胞膜的溶解损伤从而致细胞死亡;②冷冻还可伤害线粒体中的光磷酸化作用,使三磷酸腺苷的合成发生不可逆性的裂解,造成细胞器膜的损害,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有赖于线粒体膜的完整性,溶酶体膜的破坏可导致其中酶的释放,引起细胞的自溶,内质网、细胞核的膜均可在冷冻过程中发生破裂,而细胞可因细胞器的破坏而发生死亡;③冷冻过程中由于细胞内外冰晶形成,可造成细胞内的脱水状态,体液浓缩,细胞内电解质浓缩,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同时酸碱度也随之改变,出现细胞酸中毒和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胞浆、胞膜、细胞内成分蛋白产生变性,进而导致细胞死亡;④冷冻还可使细胞膜、蛋白等细胞成分中的结构水丢失,细胞因此失去功能而死亡;⑤温度休克学说认为温度的急剧变化较绝对温度对细胞的杀伤作用更重要,这可能是由于细胞内组成成分缩胀比率不均衡以致细胞破裂的结果;⑥组织冷冻后,血流速度减慢,这在小静脉表现的尤为明显,小静脉出现血流郁滞,这种血流郁滞乃至造成微循环的阻断,另外,冷冻还可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壁,使血小板和其他血细胞与损伤的血管壁黏附,在血管内形成血栓栓塞。毛细血管腔出现阻塞后,则血流停止,组织细胞出现缺血性梗死。冷冻后继发的组织细胞坏死还与冷冻后所引起的一系列生化反应有关。冷冻致细胞死亡的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凋亡是与坏死不同的另一种细胞死亡机制,即程序性死亡,它是一种耗能的主动的促细胞消亡的方式。我们前期研究已证实冷冻治疗可引起肿瘤中心区坏死、周边肿瘤细胞凋亡。而冷冻免疫是冷冻治疗的又一重要机制。全身冷冻免疫实验表明,冷冻HCA实体瘤,除原瘤生长受抑制外,还可能产生肿瘤特异性移植免疫以及抑制再植瘤生长。Bayjoo实验显示NK细胞的细胞毒性在冷冻后增强,临床也偶见原发灶经冷冻后转移灶自行退缩现象。Joosten等在冷冻治疗小鼠皮肤肿瘤(colon26-B)实验中发现除局部肿瘤坏死外,还可诱导全身抗肿瘤反应,血浆中IL-1和TNF-α水平较直接切除组高。由此可见冷冻本身能改变机体免疫状态,为联合TNF-α治疗提供了条件。TNF-α的众多生物学作用中,其抗瘤作用倍受人们关注。大量实验研究和初步临床应用的资料证实TNF-α对某些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抑制和杀伤作用。TNF的抗癌作用主要是由于:①TNF为激发性细胞因子,可启动广泛的免疫炎性反应,介导天然细胞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和溶瘤作用;②TNF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肿瘤的血管变形受损或形成血栓,导致肿瘤发生出血性坏死或因营养缺乏而消退;③TNF可通过诱导某些肿瘤细胞凋亡来抑制癌细胞增生。由于其毒副作用和剂量依赖性,TNF-a常与放疗,化疗(VP16,5-Fu,MMC,ADM等),热疗等联合用药,以提高其抗瘤作用,减少其用量和副作用。脑胶质瘤约占脑肿瘤总数的40%-50%,平均生存期仅为51周,多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但复发率高,预后仍不理想。若将冷冻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其疗效如何,国内外鲜见报道。本实验采用冷冻联合免疫增强剂——TNF-α治疗脑胶质瘤,探讨其杀瘤机制,评价其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建立大鼠皮层C6脑胶质瘤模型,为脑胶质瘤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借助于脑立体定位技术,在雄性Wistar大鼠脑S1区接种C6细胞悬液。随机分成4个周组和1个自然死亡组后观察大鼠的生存期,并采用MRI、病理解剖、HE染色及GF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观察各周组肿瘤生长情况。以了解模型的稳定性。第二部分:冷冻联合rhTNF-α治疗C6大鼠脑胶质瘤。本部分通过TUNEL法、流式细胞仪、免疫组化、MRI等手段观察大鼠C6脑胶质瘤经冷冻、rhTNF—α及冷冻联合rhTNF-α治疗后,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的数目、p21WAF1/CIP1和PCNA的表达、肿瘤体积、荷瘤鼠生存期、及凋亡、p21WAF1/CIP、PCNA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探讨它们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和机制,为冷冻联合rhTNF-α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冷冻切除联合rhTNF-α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对通过MRI初步判断为脑胶质瘤患者采用冷冻切除联合rhTNF-α治疗。观察rhTNF-α毒副作用,出院前及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MRI。了解联合治疗可否降低复发率,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能否推广应用。目的:为脑胶质瘤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建立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借助于脑立体定位技术,在25只雄性Wistar大鼠脑S1区接种含有10g/L琼脂糖的C6细胞悬液。随机分成4个周组和1个自然死亡组后观察大鼠的生存期,并采用MRI、病理解剖、HE染色及GF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观察各周组肿瘤生长情况。结果:在不同周组中,所有检查均显示C6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成功,GFAP阳性。4周内无死亡,自然死亡组在第5周死亡2只、余3只于第6周死亡。结论:该方法建立的S1区脑胶质瘤模型具备与人脑胶质瘤生长相似的特性,肿瘤形成时间短,生存期稳定,且无脑外转移和颅外扩散,适合各种脑胶质瘤实验治疗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大鼠C6脑胶质瘤经冷冻、免疫(rhTNF-α)及冷冻联合免疫(rhTNF-α)治疗后,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的数目、p21WAFI/CIP1和PCNA的表达、肿瘤体积、荷瘤鼠生存期、及凋亡、p21WAF1/C1P1、PCNA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探讨它们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和机制,为冷冻联合免疫(rhTNF-α)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1)C6脑胶质瘤细胞的培养,C6细胞在含有10%新生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5%二氧化碳、37℃条件下培养。(2)大鼠C6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选纯种Wistar雄性大鼠120只,借助于立体定位技术、将10μl含有1×106个C6细胞悬液缓慢注射入大鼠右侧大脑S1区皮层。(3)动物分组及治疗的实施:待肿瘤生长至第14天、直径约6mm时,随机将荷瘤鼠分为对照、单冷、单免(rhTNF-α)及冻免(rhTNF-α)四组,每组30只,对不同的组别进行相应的治疗。于接种后第21天,每组随机抽取20只按不同检测要求取材,各组余10只用于测量肿瘤体积和观察生存期。(4)TUNEL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5)免疫组化方法观察p21WAF1/CIP1及PCNA蛋白的表达。(6)MRI测肿瘤体积。(7)直接观察各组荷瘤鼠的生存期。结果HE染色显示颅内肿瘤形成;GFAP阳性。联合治疗(冻免组)与其他三组比较:肿瘤细胞凋亡、p21WAF1/CIP1蛋白表达显着增多,PCNA蛋白表达显着减少,肿瘤体积缩小,生存期延长。凋亡细胞数与p21WAF1/CIP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与PCNA蛋白表达之间呈显着负相关;p21WAF1/CIP1蛋白表达也与PCNA蛋白表达之间呈显着负相关。结论凋亡是冷冻、免疫(rhTNF—α)杀伤肿瘤细胞的一个重要机制;冷冻联合免疫(rhTNF—α)治疗可产生协同效应;p21WAF1/CIP1参与了凋亡的调控;PCNA参与DNA的合成,其下调反应细胞增殖受抑制,有利于凋亡的发生,其表达受p21WAF1/CIP1负调控。目的探讨冷冻切除联合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治疗脑胶质瘤的效果。方法对于18例脑胶质瘤患者采用冷冻切除联合rhTNF-α治疗。观察rhTNF-α毒副作用,出院前及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MRI评估治疗。结果肿瘤全切除17例,1例次全切除。术前9例有病例对侧肢力减退者,均在1周内恢复。rhTNF-α常见的毒副作用为发热,局部红肿及肌肉疼痛发生率为38.9%(7/18)。术后随访6-20个月,除1例次全切者术后15个月死亡外,余17例均幸存。结论本结果提示冷冻切除联合rhTNF-α治疗脑胶质瘤可能成为胶质瘤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张浩[3](2011)在《淋巴靶向抗癌药物卡波霉素载体制备方法优化及药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活性炭纳米粒子(ACNP)吸附丝裂霉素C(MMC)所制备的新药卡波霉素(CBMC)的载体制备方法进行优化并对其药效进行研究。材料和方法:采用球磨悬浮沉淀法制备MMC的靶向载体ACNP;通过透射电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其粒径和形态进行表征;将一定配比的ACNP与MMC超声混悬吸附,测不同时间点未被吸附的MMC的量,以吸附曲线转弯点的切线与平台线的交叉点处的时间作为吸附达平衡时间;将不同配比的ACNP和MMC混悬液吸附达平衡后,测未被吸附的MMC的量,通过等温吸附公式确定ACNP与MMC的最佳配比。体外以恒温摇床、透析装置和磷酸盐缓冲溶液(PBS)模拟体内环境对CBMC的释药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以甲基噻唑蓝(MTT)法研究CBMC对体外培养人胃癌BGC-823细胞株、人食管癌EC-109细胞株、人结肠癌HCT-8细胞株和人肝癌SMMC-7701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实验设生理盐水对照组、浓度分别为0.2、1、5、25、50、100、200、400、800μg/ml的CBMC实验组和相同浓度梯度的MMC溶液(CBMC组剂量按含MMC的量计);体内常规动物模型实验研究CBMC对小鼠肉瘤S180模型的抑瘤率和对小鼠腹水型肝癌H22模型的生命延长率;构建能够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BGC-823-luc细胞株,并对裸鼠腹腔和皮下接种构建肿瘤模型,通过IVIS活体成像系统研究CBMC对生物体自发光肿瘤模型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考察CBMC与MMC相比其体内抗肿瘤作用是否有显着性差异。实验分组上,常规动物实验和活体动物实验均设生理盐水对照组、1mg/kg MMC组、ACNP对照组、0.33mg/kg CBMC组、1mg/kg CBMC组和3mg/kg CBMC组(CBMC组剂量按含MMC的量计);将CBMC与MMC分别分0.02、0.04、0.08、0.10、0.16、0.20、0.40mg不同剂量组给小鼠皮下注射给药(CBMC组剂量按含MMC的量计),构建组织损伤模型。以损伤出现时间、损伤面积大小和愈后情况为指标,考察CBMC与MMC相比能否减轻对组织的损伤作用。结果:球磨悬浮沉淀法制备的ACNP颗粒大小均匀、形状规则、近似球状、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60±20n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全波长扫描结果显示,MMC在217nm和365nm吸收较强,且在365nm处吸收较为稳定,故实验中选择MMC的测定波长为365nm。在0.1-20mg/L的浓度范围内,MMC的吸光度A与其浓度C呈直线正相关,回归方程为A=0.00421+0.06591C(r=0.99987,P<0.0001)。在25℃时,25min左右ACNP吸附MMC达到平衡状态,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吸附量不再发生明显变化;室温条件下,所得等温方程式为C/X= -0.0123+0.00506C(r=0.99916,P<0.0001),ACNP对MMC的饱和吸附量Xm=199.63mg/g。1gACNP吸附199.63mgMMC达到饱和。故配制CBMC时MMC与ACNP质量比为1:5。CBMC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显示,MMC对照组8h累积释放量为98%,CBMC释放28d累积释放量为70.15%,缓释效果明显。体外细胞实验中,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对于所选取的四种细胞,含有相同剂量MMC的CBMC组与单纯使用MMC组抑瘤率相比,抑瘤效果明显,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之间的统计结果P值大都维持在0.001以下,ACNP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抑瘤率均没有显着性差异。体内动物实验中,小鼠肉瘤S180模型抑瘤率实验,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瘤重相比,1mg/kg MMC组、0.33mg/kg CBMC组、1mg/kg CBMC组和3mg/kg CBMC组均显着性减小,统计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01),ACNP组瘤重没有显着性差异;与1mg/kg MMC组相比,1mg/kg CBMC组和3mg/kg CBMC组瘤重均显着性减小,统计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01);小鼠腹水型肝癌H22模型生命延长率实验中,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1mg/kg MMC组、0.33mg/kg CBMC组、1mg/kg CBMC组和3mg/kg CBMC组小鼠的生存时间均显着性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01),ACNP组没有显着性差异;与1mg/kg MMC组相比,1mg/kg CBMC组和3mg/kg CBMC组小鼠生存时间均显着性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01)。活体成像动物模型实验中,构建的BGC-823-luc肿瘤细胞体内外表达荧光强度高且稳定,荧光强度与肿瘤细胞数目呈正比;将转染后的BGC-823-Luc细胞裸鼠腹腔和皮下接种7d后IVIS活体成像系统观测,发现明显癌灶,提示肿瘤模型建立成功;裸鼠腹腔胃癌BGC-823-luc肿瘤模型建立后,给药后7d,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四组给药组荧光值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1mg/kg MMC组相比,3mg/kg CBMC组荧光值有显着性减小,统计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后14d和21d,四组给药组荧光值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1mg/kg MMC组相比,1mg/kg CBMC组、3mg/kg CBMC组荧光值均显着性减小,统计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1);裸鼠皮下胃癌BGC-823-luc肿瘤模型建立后,给药后7d,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四组给药组荧光值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1mg/kg MMC组相比,3mg/kg CBMC组荧光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后14d和21d,四组给药组荧光值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1mg/kg MMC组相比,1mg/kg CBMC组、3mg/kg CBMC组荧光值有显着性差异(P<0.01)。小鼠皮下MMC所致组织损伤实验中,与MMC组相比,含有相同剂量MMC的CBMC组损伤出现的时间较晚,损伤面积显着性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1);CBMC组小鼠创面愈合较快,28d后已基本痊愈,且创面重新生长出毛发。结论:本实验室通过球磨悬浮沉淀法制备出的活性炭纳米粒子与市售的相比,颗粒小且均匀,质量可控,可批量生产;MMC与ACNP混合吸附配比为1:5,吸附时间为25min;CBMC具有明显的缓释效应,突释效应不明显;含有相同剂量MMC的CBMC体外对人胃癌BGC-823细胞株、人食管癌EC-109细胞株、人结肠癌HCT-8细胞株和人肝癌SMMC-770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均好于单独使用MMC,活性炭本身没有杀伤细胞的作用,但可显着增强MMC的体外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体内动物实验表明,与单独使用MMC相比,CBMC能显着增强对S180肉瘤小鼠的肿瘤抑制率,明显延长H22腹水型肝癌小鼠的生存时间,显着抑制腹腔和皮下种植人胃癌BGC-823-luc细胞裸鼠的肿瘤生长,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组织损伤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MMC相比,CBMC对小鼠皮下组织造成的损伤程度明显减小,ACNP吸附MMC后能够显着减小MMC对组织的损伤作用。

邓秋媚[4](2009)在《化疗药物渗漏致组织损伤的防治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刘新红,邹华生,王麦利[5](2008)在《制备条件对丝裂霉素微囊载药量及释放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筛选制备高载药量和释放性能良好的丝裂霉素微囊的条件。方法:以溶剂非溶剂法制备了丝裂霉素微囊,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丝裂霉素微囊载药量及释放度。结果:随着囊材用量减少,载药量升高,释放显现突释效应;随着吐温-80用量的增加,释放度逐渐加快,直至无规律释药;随着搅拌速度的加快,载药量先增加后减少,释放度增大。结论:以正己烷、环己烷为溶剂,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0.8%的乙基纤维素,4%的吐温-80,100 r.min-1的搅拌速度。

郭鹏,卢红,王莉,韩爱军,刘丽华[6](2007)在《化疗药物渗漏对大白鼠皮肤副反应及处理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大白鼠模型探讨三种化疗药物所致的皮下损伤的病理过程、分级标准及最佳处理方式。方法:将126只大白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丝裂霉素、阿霉素、诺维本处理后观察病理过程,另一组用上述三种药处理后分别用10%硫代硫酸钠、0.5%普鲁卡因+地塞米松,0.5%普鲁卡因+地塞米松+硫代硫酸钠解救并记录结果送病检。结果:硫代硫酸钠解救丝裂霉素、阿霉素有效,地塞米松有明显减轻局部反应的作用,“V”字形封闭优于环状封闭。结论:临床可用硫代硫酸钠解救丝裂霉素、阿霉素所致的渗漏,用新的分级标准可用来评价化疗药物渗漏反应轻重程度。

宋晓坤,戈秀云[7](2005)在《抗肿瘤药所致皮肤损害及其防治》文中认为

赵鸿鹰,刘丽华[8](2004)在《强刺激性肿瘤化疗药渗漏损伤的防治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张秀英[9](2003)在《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近况》文中指出

刘琳,刘会玲,李成建[10](2002)在《丝裂霉素的不良反应》文中提出

二、丝裂霉素C静脉注射外漏致组织坏死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丝裂霉素C静脉注射外漏致组织坏死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祛风除湿活血通痹中药有效成分在兔眼外滤过术中抗瘢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实验试剂配置方法
        2.2 分组及给药方法
        2.3 造模方法
        2.4 观察内容及观察方法
        2.5 统计方法
结果
    1 眼压
    2 前节局部表现
    3 并发症
    4 组织病理学表现
        4.1 HE染色
        4.2 TGF-β1免疫组化染色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前节局部表现典型图片
    HE染色典型图片
    免疫组化染色典型图片
    实验相关图片

(2)冷冻联合rhTNF-α治疗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大鼠皮层C6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冷冻联合rhTNF—α治疗C6大鼠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冷冻切除联合rhTNF-α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3)淋巴靶向抗癌药物卡波霉素载体制备方法优化及药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总讨论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化疗药物渗漏致组织损伤的防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生渗漏的因素
    1.1 药物本身
    1.2 机械性损伤
    1.3 血管因素
2 渗漏的机理
3 临床表现
4 渗漏的预防
5 渗漏的处理
    5.1 冷敷
    5.2 药物外敷
    5.3 局部封闭
    5.4 拮抗剂
6 结 论

(5)制备条件对丝裂霉素微囊载药量及释放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 法
        2.1.1 丝裂霉素微囊的制备
        2.1.2 丝裂霉素微囊载药量的测定[5]
        2.1.3 丝裂霉素微囊释放度的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乙基纤维素的用量对载药量及释放度的影响
        2.2.2 吐温-80用量对载药量及释放度的影响
        2.2.3 搅拌速度对载药量及释放度的影响
        2.2.4 丝裂霉素微囊的粒径分布及形态
        2.2.5 包封率的测定
        2.2.6 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
3 结 论

(7)抗肿瘤药所致皮肤损害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皮肤损害的基本情况
    1.1 皮肤损害概述
    1.2 皮肤损害类型
    1.3 给药途径与皮肤损害
2 各类抗肿瘤用药与皮肤损害
    2.1 烷化剂类药物[9]
    2.2 抗代谢类药物
    2.3 抗生素类药物[10]
    2.4 植物药类药物[11, 12]
    2.5 金属络合物
    2.6 其它及辅助治疗药物[13~15]
    2.7 中成药[16]
3 皮肤损害的预防
    3.1 一般预防
    3.2 静脉损害的分级
    3.3 静脉损害的预防
4 皮肤损害的治疗
    4.1 一般治疗
    4.2 静脉损害的治疗
        4.2.1 物理外敷:
        4.2.2 药物外敷:
        4.2.3 化学疗法:
        4.2.4 中药治疗:

(8)强刺激性肿瘤化疗药渗漏损伤的防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肿瘤药的刺激性
    1.1 强刺激性
    1.2 弱刺激性
    1.3 非刺激性
2 化疗药物渗漏的原因
    2.1 血管的原因
    2.2 护理因素
    2.3 药物因素
    2.4 病理因素
3 化疗药物渗漏造成严重后果的原因分析
    3.1 护士不能正确判断药液是否外渗
    3.2 护士对药液的性质缺乏了解
    3.3 穿刺部位的选择
    3.4 局部处理方法不当
4 化疗药物渗漏对组织损伤的病理机制
    4.1 抗癌药物渗漏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4.2 外渗损伤发生的时间
5 预防措施
    5.1 注射部位的选择
        5.1.1 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
        5.1.2 皮下埋置化疗泵给药
        5.1.3 避免选择的穿刺部位
    5.2 注射方法
        5.2.1 首先建立优良的静脉通道
        5.2.2 联合用药和化疗后的处理
        5.2.3 适当限制药物长时间输入
    5.3 加强健康教育, 取得患者的配合
        5.3.1 患者了解药物相关知识可及时有效地发现异常情况
        5.3.2 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5.4 严密观察
    5.5 拔针的方法
    5.6 加强管理, 规范工作程序
6 渗漏的处理
    6.1 停止用药, 采用负压法拔出针头并按压穿刺点
    6.2 局部用药, 采用特殊解毒剂和辅助药联合应用
    6.3 封闭方法
    6.4 局部冷敷, 不宜热敷
    6.5 其它处理

四、丝裂霉素C静脉注射外漏致组织坏死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祛风除湿活血通痹中药有效成分在兔眼外滤过术中抗瘢痕的实验研究[D]. 张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2]冷冻联合rhTNF-α治疗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D]. 黄宽明.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3]淋巴靶向抗癌药物卡波霉素载体制备方法优化及药效研究[D]. 张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 [4]化疗药物渗漏致组织损伤的防治进展[J]. 邓秋媚.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18)
  • [5]制备条件对丝裂霉素微囊载药量及释放度的影响[J]. 刘新红,邹华生,王麦利.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8(06)
  • [6]化疗药物渗漏对大白鼠皮肤副反应及处理方法的研究[J]. 郭鹏,卢红,王莉,韩爱军,刘丽华. 四川肿瘤防治, 2007(01)
  • [7]抗肿瘤药所致皮肤损害及其防治[J]. 宋晓坤,戈秀云. 中国药房, 2005(08)
  • [8]强刺激性肿瘤化疗药渗漏损伤的防治进展[J]. 赵鸿鹰,刘丽华. 四川肿瘤防治, 2004(04)
  • [9]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近况[J]. 张秀英. 实用护理杂志, 2003(18)
  • [10]丝裂霉素的不良反应[J]. 刘琳,刘会玲,李成建. 医药导报, 2002(S1)

标签:;  ;  ;  ;  ;  

丝裂霉素C静脉注射外漏致组织坏死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