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网络服务越来越好

社区网络服务越来越好

一、社区网络服务渐趋佳境(论文文献综述)

张瑜[1](2017)在《大数据促进公民网络话语权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历史阶段在时空上的耦合,导致虚拟的网络空间成为一个崭新的社会场域。网络营造了更加开放的话语环境,提供了更加多样的话语渠道,为公众多元话语表达提供了新的空间,日益成为各类社会主体关注舆论、发表言论、交流看法、表达诉求、公开信息的重要平台。所谓公民网络话语权,是指公民个人或者群体在网络中自我表达的权利,通过不同个体或人群对公共事务表达自我意见,进而形成集合意见,对社会舆论导向和政府管理部门政策制定带来的影响力。与传统话语权相比,公民网络话语权主体的平民化、生成的自发化、表达的自由化、观点的多元化等特征十分显着,以一种独特方式对社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公民网络话语权在实践上还存在非理性、随意性、无序性等诸多问题,直接间接导致公民网络话语权积极价值的发挥。面对这一崭新社会问题,传统话语权理论和实践失灵,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确保公民正确运用、有效行使网络话语权成为重大时代课题。大数据作为计算技术的最新形态,具有多种独特优势和重要社会价值,为我们开展和深化公民网络话语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思维、工具和方法。充分而恰当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揭示大数据与公民网络话语权的内在逻辑关联,通过构建大数据运用体系增强公民网络话语权的精准性,构建法治体系增强公民网络话语权提升的规范性,构建主体网络素养培育机制增强公民网络话语权提升的能动性,构建支持保障体系增强公民网络话语权提升的安全性,对于深化研究、提升公民网络话语权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盼[2](2017)在《受众心理学视域下IP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文中认为IP电影作为中国新兴的电影类型,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繁荣了电影票房、革新了电影生产链条,振兴了中国的电影产业,还引领着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潮流、反映着我国观影群体的心理变化与需求。而风靡中国电影市场的IP电影从2011年初见端倪至今,已经发展成中国电影界不可或缺的叙事艺术,并在叙事形态上呈现出与受众千丝万缕的关系,形成了一定的叙事特征与风格。基于此,本课题从受众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案例研究当下火热IP电影的叙事策略,并对目前IP电影叙事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寻找叙事策略改良新道路,为中国IP电影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本文共分为五大模块:第一大模块是绪论部分,主要分析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总结相关文献综述;接下来进入主体研究部分,第二大模块即第一章,首先对电影受众心理学进行阐释,然后梳理IP电影的概念类型和现状,探析总结出当下IP电影受众心理的特点,为后文研究打下基础;然后是第三大模块即第二章,进入到IP电影迎合受众心理的叙事特征研究,并对IP电影引领的叙事潮流风格进行分析;接着是第四大模块即第三章,借鉴传播学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具体分析当前流行的IP电影中满足受众心理期待的成功文本和冷落受众心理期待的失败文本;最后一大板块即第四章,从受众的审美心理入手,探索IP电影在时下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建构责任,指出IP电影叙事策略存在问题的同时,提供IP电影叙事策略的革新措施。

毛浩然[3](2013)在《海峡两岸对话系统核心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系统论和跨文化语用学为理论基础,以两岸对话系统的核心要素分析为主线,从系统论宏观视角和语用学微观视角,兼顾两岸官方与民间两个维度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对两岸对话进行跨学科研究。主要研究发现和创新点涵盖系统论、跨文化语用学和咨政对策三个层面:1)首次从系统论角度系统研究两岸对话,提出两岸对话系统论,部分推翻了前人有关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关系的论断;2)遴选出两岸对话系统的14个核心要素,通过典型例证和直观图示详尽分析其交互作用和运行规律;3)指出两岸对话是一种介于“文化内”和“跨文化”范畴的独特交流形态,不能生搬硬套现有的“文化内”或“跨文化”话语分析模式;4)指出官方话语不仅应关注如何“发声”,还应关注受众需求、体验与回应,让官方话语也能从单声道走向双声道甚至多声道。强调软实力能产生硬效果,应注重国家叙事修辞,提升国家软实力水平;5)提出两岸语言文字的抓大放小、渠成水到、扬长补短和系统研究四条求同路径,并发现对台政策的话语构建途径之一是通过对不同词汇的选择和协作使用来完成的;6)指出对台传播应打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可遵循传统媒体数字化、团队打造本土化、拓宽思路多元化三个思路;7)提出防范非传统安全因素威胁、建立两岸互信和两岸认同、构建两岸共同利益平台的系列务实对策。本研究贴近当前话语研究的跨学科趋势,吻合加快海西建设的时局,可为两岸文宣策略提供建设性参考,也有望为话语研究中国化增添新视角。

徐丙奎,李佩宁[4](2012)在《社区研究中的国家-社会、空间-行动者、权力与治理——近年来有关社区研究文献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梳理了1990年代以来有关社区研究文献,发现国家-社会范式是构成近些年来中国社区研究的一条主线,社区空间-行动者、社区权力与治理等研究均离不开这条主线,只不过是对其进一步细致化、微观化、深入化或者技术化了。社区研究亟需一种对各种理论范式的整合性研究和对当前社区秩序的一个合理、深入性解释框架。

王茼萱[5](2012)在《手机电视内容开发及营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手机电视是媒介融合的明星产品,作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切入口,手机电视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的移动信息生活和全新的媒介体验的同时,也为市场渐趋饱和的广电业和业务推陈出新日益乏力的电信业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还为广告商提供了全新的营销推广平台。随着国家工信部3G运营牌照的发放,中国迈进3G时代;手机电视的技术标准问题、政策管制等问题也逐渐得到解决;几年时间的市场探索也为手机电视运营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验和用户群体。中国手机电视产业即将跨入高速发展时期。手机电视的独特性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手机电视的内容开发和市场营销上。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进而探讨了基于手机媒体的衍生新媒体形式——手机电视的定义、发展动因、媒介传播特性等问题。第三部分手机电视的内容开发,即从内容层面探讨了适合手机电视平台播出的节目内容和节目类型,又从形式层面提出了关于手机电视的制作、编播的建议。第四部分手机电视的市场营销,基于手机电视传媒产品二次售卖的特质,论文先从一次售卖的角度探索运营商可以采用哪些营销方式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又从二次售卖的角度分析了手机电视能够创新采用哪些广告形式赢得广告客户。希望这篇论文能够为手机电视未来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杨海军[6](2011)在《广告舆论传播研究 ——基于广告传播及舆论导向的双重视角》文中指出广告舆论是指由广告传播引发的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一致性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由广告传播引发的舆论可统称为广告舆论。广告舆论在现实生活中以多种形态呈现,其中包括广告舆论传播主体以传播思想观念、主张价值立场、弘扬时代文化、培养消费意识为目的、具有一定单位时间密度和空间强度的导向性意见;使用广告产品、接受广告宣传、反馈广告信息时形成较为集中的认知性意见;在特定的时间和语境下观察广告现象、辨析广告问题,讨论广告事件时产生的具有广泛针对性的评论性意见。广告舆论是舆论的一大类别,遵循舆论传播的一般规律,具有舆论传播的共性。舆论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广告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广告舆论又是一种特殊的舆论传播现象,其舆论的生成、发展、传播及作用于传播对象,都与广告传播的动因、目的、通道以及广告的创意表现有关。中外自古就存在着广告舆论活动和广告舆论现象,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态呈现。从广告舆论的性质来看,中外广告舆论发展史上存在着政治广告舆论、商业广告舆论和公益广告舆论三种基本形态;从广告舆论发起的主体来看,则存在着群意广告舆论、众意广告舆论和民意广告舆论等基本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转型和新时期国家对外战略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一种新型的广告舆论形态悄然出现,这就是国家广告舆论。国家广告舆论的出现,丰富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舆论呈现的形式和存在的内容;从广告舆论本体自身结构变化来看,广告舆论则表现为显性广告舆论、潜性广告舆论和行为广告舆论等类型;按照广告舆论客体的变化,即广告舆论信息的流动形式来看,可以划分为讯息形态的广告舆论、观念形态的广告舆论、艺术形态的广告舆论。因此,广告舆论的传播具有舆论主体成分复杂,舆论客体内容丰富,舆论本体结构多元,舆论载体形态多变等特征。广告舆论有着独特的运行机制。广告舆论是有规律的运动,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作用机理共同制约着广告舆论发展态势和发展进程,使广告舆论呈现出独特的现实面貌。这里涉及到广告舆论运行的社会环境,广告舆论实现的方式,广告舆论实现的途径及广告舆论运行的模式等相关内容。整合营销传播与广告生产方式转变,绿色广告传播与广告观念变革,新广告运动与广告终极目标追求,社会化媒介营销与广告功能扩张使广告舆论运行的社会环境得以优化,广告舆论传播过程中信息单向流动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广告舆论沿着追随国家舆论,利用团体舆论,聚焦公众集合舆论的方式来实现广告舆论信息的多元流动。同时,借助广告主意见倡导,广告人创意造势,媒介时评与两次传播,广告受众意见集中表达来达到广告舆论传播目的。广告舆论传播的规律和特点由舆论传播的规定性和广告传播的特殊性所共同造就。广告舆论的传播机制是指广告舆论传播中的传播层次、传播结构、传播规律和传播特点的总体概括。对不同时期不同特征媒介平台的依赖和利用,使广告舆论传播呈现出不同的层次;而广告舆论传播中不同要素如“议程设置”与广告主媒介控制,“名人立言”与舆论领袖的影响,“拟态环境”的构建与舆论呈现,“沉默螺旋”的存在与受众舆论生成等相互作用而造成的结构性压力,促使广告舆论按照特定的方向和一定的轨迹流动;与广告运动的过程相适应,广告舆论传播存在着三种行为模式,即广告舆论传播自然渐进模式,广告舆论传播突发变异模式,广告舆论传播的人为操纵模式。广告传播是广告发布者能动为之的主观行为,其首要目的即是唤起受众对其所发布信息的反应。但广告舆论却超出广告发布者能动为之的主观行为的范畴,具有了舆论传播的社会意义。随着媒介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新媒体层出不穷,广告舆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已经突破了微观上的经济层面,波及到了宏观上的文化和政治层面。广告舆论的社会影响力不再是单一的利益圈,而是已经逐渐渗透到了社会的诸多领域,并且表现出越来越引人瞩目的作用和效果。广告舆论在消费社会里表现出巨大的影响力。从广告舆论作用的对象来看,广告舆论影响力要波及到广告利益相关者、广告管理者、广告批评者和广告受众。从广告舆论自身的结构性功能看,广告舆论是消费观念的双刃剑,广告主张的传声筒,政治宣传的辅渠道;从广告舆论在社会变革中的创新性功能来看,广告舆论则是社会冲突的减压阀,民主政治的新元素和社会生活的新景观。对广告舆论的控制与引导一直是广告舆论研究的重要话题,尤其在媒介融合新背景下,广告舆论的呈现方式和流动方式都在不断变化。流行广告语多样本呈现、网络口碑营销盛行、病毒式传播大行其道、公益广告成为全民运动都预示广告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宏观视角看,广告舆论的发展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相吻合,同广告运动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从微观视角看,广告舆论传播则同舆论传播主体之间的阶段性利益冲突,广告问题和广告事件的突发性呈现,广告主张和广告意见多元争鸣、多元流动有关。现代广告舆论的发展趋势是:广告舆论主题表达越来越多样化,广告舆论传播路径不断拓宽,广告舆论生成语境多场域呈现,广告舆论倡导主体也呈多元化态势。在这样的情形下,广告舆论的引导与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广告舆论的监管与控制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广告舆论源头的监管与调控是舆论控制的起点,广告舆论传播中应对机制建立可以实时把握广告舆论的流量与流向,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是对广告舆论实行强有力引导与控制的保障,而舆情调查与舆情分析的跟进则可以有效预测广告舆论的走势和发展态势。广告舆论的引导与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广告传播功能并对广告传播效果进行追踪。

费泳[7](2010)在《戏曲电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戏曲在当代的生存状况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80年代戏曲与电视“结缘”、“联姻”后,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两者结合的探索与实践。30年过去了,对于“戏曲电视”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积累还是实践探索,都需要梳理与总结。本文试图以戏曲电视为主体,以戏曲电视栏目为案例,以收视率等社会效果为客观依据,对戏曲和电视的结合作一“解剖式”研究,以探求戏曲电视之未来走向以及戏曲应如何借用现代传媒力量吸引当代观众。第一章“电视戏曲”与“戏曲电视”。旨在梳理戏曲与电视各自的特点,廓清“电视戏曲”与“戏曲电视”的概念,对戏曲与电视的结合作一历史回顾,并回答在不同阶段,戏曲与电视的结合给双方发展带来的影响。第二章“戏曲电视栏目”。意在通过考察全国戏曲电视栏目,试对其进行分类,并对全国有较高收视率的两个戏曲栏目进行剖析探究,总结其成功之道。第三章“戏曲电视人”。将目光聚焦在戏曲电视编导和戏曲节目主持人身上,充分分析人的因素,以期挖掘戏曲电视栏目的生命力与影响力。第四章“戏曲电视艺术”。力图从大众审美取向的流动性、大众与精英的审美互动角度,探析戏曲电视之未来走向。结语:本文认为在当今信息多元时代,只有对“戏曲电视”、“剧场戏曲”、“网络戏曲”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才能不断吸引当代观众。并再次重申中国传统戏曲必须紧密依附于时代才能得到时代回应这一理念。

李蔚倩,蔡素芳[8](2003)在《社区网络服务渐趋佳境》文中研究表明燕园社区网络服务中心是北大燕园社区服务中心的一个重要分支机构,承担着为全校九大园区教职工提供信息查询、便民服务、网络购物和紧急呼叫等服务职能。自2000年12月挂牌以来,燕园社区网络服务中心已经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社会效益渐趋佳境的创业发展之路。

二、社区网络服务渐趋佳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网络服务渐趋佳境(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促进公民网络话语权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对当前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大数据
        2.1.1 大数据的基本内涵
        2.1.2 大数据的现实运用
        2.1.3 大数据的主要功能
    2.2 公民网络话语权
        2.2.1 公民网络话语权的现实基础
        2.2.2 公民网络话语权的基本内涵
        2.2.3 公民网络话语权的主要特征
    2.3 理论基础
        2.3.1 大数据理论
        2.3.2 公民权利理论
        2.3.3 公共领域理论
第三章 大数据促进公民网络话语权提升的现实分析
    3.1 客观审视国际话语权格局
        3.1.1 国际网络话语权“西强我弱”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3.1.2 西方借助数据库进行文化渗透影响我国公民网络话语权建构
        3.1.3 我国网络话语权建构任重道远
    3.2 深刻把握大数据运用
        3.2.1 大数据的社会运用有待拓展
        3.2.2 大数据技术有待发展
        3.2.3 大数据能力不足
    3.3 客观体察公民网络话语权运用
        3.3.1 网络负面话语类型多样
        3.3.2 网络话语权运用有待规范
        3.3.3 网络话语权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3.4 综合判断公民网络话语权保障
        3.4.1 网络话语权力的约束与规范滞后
        3.4.2 引导、预警和监测机制滞后
        3.4.3 网络空间法治体系不够健全
第四章 大数据促进公民网络话语权提升的理论分析
    4.1 转变思维方法,树立核心理念
        4.1.1 总体性理念
        4.1.2 相关性理念
        4.1.3 数据话语理念
        4.1.4 公共性理念
        4.1.5 跨界融合理念
    4.2 大数据与公民网络话语权提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4.2.1 大数据的多类型属性与网络话语权提升的多主体联动需求相契合
        4.2.2 大数据的高速度属性与网络话语权提升的及时性需求相契合
        4.2.3 大数据的大规模属性与网络话语权提升的整体性需求相契合
        4.2.4 大数据的低密度价值属性与网络话语权提升的复杂性态势相契合
    4.3 廓清边界限度,避免运用误区
        4.3.1 凸显大数据的文化意义,避免网络话语权提升的表面性
        4.3.2 揭示大数据的个性化意义,避免网络话语权提升的霸权性
        4.3.3 正视大数据的碎片化特性,避免网络话语权提升的片面性
        4.3.4 认清大数据的模糊化特点,避免网络话语权提升的虚假性
        4.3.5 廓清边界限度,坚持大数据时代公民网络话语权提升的方向性
第五章 大数据促进公民网络话语权提升的实施策略
    5.1 构建大数据运用体系,增强公民网络话语权提升的精准性
        5.1.1 运用大数据准确把握网络话语权主体
        5.1.2 运用大数据精准管理网络言论
        5.1.3 运用大数据精确监测公民网络话语权实现状况
    5.2 构建法治体系,增强公民网络话语权提升的规范性
        5.2.1 立法方面坚持保护和限制相结合
        5.2.2 执法方面构建良好的法律实施机制
        5.2.3 司法方面建立明确的法律追责制度
    5.3 构建主体网络素养培育机制,增强公民网络话语权提升的能动性
        5.3.1 建构理性网络文化,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5.3.2 发挥网络媒体的正向效应,促进公民正确权利观形成
        5.3.3 强化网络空间公民教育,提高网民政治素养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受众心理学视域下IP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相关研究综述
        一、IP电影的相关研究
        二、受众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三、电影叙事策略的相关研究
        四、学术启迪
    第三节: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一章:受众心理学与IP电影的兴起
    第一节:受众心理学阐释
        一、电影受众与电影受众心理
        二、电影受众心理机制
    第二节:IP电影的兴起
        一、IP电影的概念界定
        二、IP电影的类型划分
        三、IP电影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第三节:“互联网+”背景下IP电影的受众心理特点
        一、受众本位意识觉醒
        二、受众审美心理的多元复杂化
        三、受众娱乐心理占主导
第二章:IP电影迎合受众心理的叙事特征与叙事风格
    第一节:IP电影迎合受众心理的叙事特征
        一、好奇心理下叙事空间的非现实化
        二、娱乐心理下叙事结构的碎片化
        三、补偿心理下人物形象的完美化
        四、认同心理下叙事主题的通俗化
        五、从众心理下视听语言的浅层化
    第二节:IP电影迎合受众心理的叙事风格
        一、杂糅当下流行元素的无厘头美学风格
        二、集体记忆催化下的青春怀旧风格
        三、契合梦幻潜意识理论的神秘玄幻风格
第三章:受众期待心理下IP电影的叙事文本分析
    第一节: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心理”与IP电影
    第二节:满足受众心理期待的叙事文本分析
        一、女性视角叙事的成功文本——《七月与安生》
        二、荒诞叙事的成功文本——《驴得水》
        三、套层叙事的成功文本——《寻龙诀》
    第三节:冷落受众心理期待的文本分析
        一、仅靠特技支撑叙事的失败文本——《爵迹》
        二、仅靠明星效应叙事的失败文本——《摆渡人》
第四章:受众审美认知心理影响下的IP电影
    第一节:受众的审美认知心理
        一、受众的审美期待与审美理解
        二、受众的审美共识
    第二节:IP电影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建构责任
    第三节:IP电影叙事策略存在的问题
        一、叙事策划盲目参照受众心理
        二、叙事文本缺乏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叙事效果难以吻合受众审美认知心理
    第四节:受众审美认知心理驱使IP电影叙事策略革新
        一、借鉴好莱坞加强IP电影的精神内核建构
        二、叙事策划兼顾受众与电影的艺术本体
        三、叙事文本回归现实主义土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海峡两岸对话系统核心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节 两岸对话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四章 两岸对话系统核心要素的系统论宏观分析
    第一节 两岸对话系统结构的核心要素
    第二节 两岸对话系统行为的核心要素
    第三节 两岸对话系统环境的核心要素
    第四节 两岸对话系统动态平衡调控模式
    第五节 两岸对话经典案例的系统论分析
第五章 两岸对话系统核心要素的语用学微观分析
    第一节 两岸对话系统中的社会认知语境分析
    第二节 两岸语言文字的求同存异与意义建构
    第三节 大陆对台政策的话语秩序与词汇建构
    第四节 大陆官方媒体的话语模式与修辞权威
    第五节 两岸官方与民间的多元媒体话语通道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主要发现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附录 两岸对话重要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社区研究中的国家-社会、空间-行动者、权力与治理——近年来有关社区研究文献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社会范式下的社区研究
二、社区空间与行动者
三、社区研究中的权力
四、治理视域下的中国社区研究
结语

(5)手机电视内容开发及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手机媒体与手机电视
    第一节 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
        一、 手机媒体的传播
        二、 移动智能终端时代的来临
    第二节 手机电视——基于手机终端革命的重要衍生新媒体
        一、 解读手机电视
        二、 手机电视发展动因
        三、 手机电视的发展进程、现状及前景
        四、 手机电视的传播特性
第三章 手机电视的内容开发
    第一节 手机电视节目内容的类型构成
        一、 新闻类节目
        二、 资讯类节目
        三、 娱乐类节目
        四、 体育类节日
        五、 个性化开发:用户自创内容
    第二节 作为文化生产的手机电视节目的制作与编播
        一、 手机电视的播出时间
        二、 合适就是好的:手机电视的节目时长
        三、 微缩电视的采编与制作
        四、 创新视野:手机电视节目的标题和页面
        五、 手机电视 cookies 文件的应用和搜索引擎的优化
第四章 手机电视的营销研究
    第一节 手机电视广告的市场营销策略
    第二节 手机电视的市场营销方式
        一、 用户中心的体验营销
        二、 威力巨大的病毒营销
        三、 科学主导的数据库营销
        四、 见效迅速的事件营销
    第三节 手机电视的广告运作
        一、 手机电视广告的投放优势
        二、 手机电视广告的形式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广告舆论传播研究 ——基于广告传播及舆论导向的双重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广告舆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
    一、选题的由来及其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广告舆论研究成果综述
    四、广告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评析
    五、存在的问题和基本研究思路
    注释
第一章 中外舆论及广告舆论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舆论和广告舆论
        一、远古时期的"民意"舆论
        二、奴隶社会的"舆人"和"舆论"
        三、封建社会的城镇舆论
        四、现代舆论和广告舆论
    第二节 西方社会不同形态的舆论和广告舆论
        一、远古时期的舆论形态
        二、阶级社会的舆论和广告舆论形态
        三、现代公众舆论及广告舆论
    注释
第二章 广告舆论概念的界定与解析
    第一节 广告、舆论和广告舆论概念之演变
        一、广告舆论概念使用的语境
        二、舆论概念的衍化与广告舆论概念的现实延伸
        三、广告概念的嬗变和广告舆论概念的新解读
    第二节 广告舆论概念的界定与内涵外延剖析
        一、广告概念中的"公众"及"民意"要素
        二、广告舆论概念的界定和层次分析
    注释
第三章 广告舆论的结构要素及其类别
    第一节 广告舆论主体及其结构
        一、政府、工商广告管理及相关职能部门意见导向主体
        二、广告主、广告创意人、媒介联盟的意见倡导主体
        三、广告公众广告意见表达主体
    第二节 广告舆论客体与广告舆论关注对象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广告问题
        二、引起社会和公众广泛关注的广告现象
        三、重大的广告事件和广告活动
    第三节 广告舆论本体与广告舆论存在形式
        一、公开表达的广告主张、观点和态度
        二、流行广告语和经典广告故事
        三、网络广告创意作品赏析、评价与再阐释
        四、国家形象广告兴起和国家广告舆论的海外传播
    第四节 广告舆论的类型及划分原则
        一、民意广告舆论、众意广告舆论、群意广告舆论
        二、讯息广告舆论、观念广告舆论、艺术广告舆论
        三、潜性广告舆论、显性广告舆论、行为广告舆论
    注释
第四章 广告舆论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广告舆论运行的社会环境
        一、整合营销传播与广告生产方式转变
        二、绿色广告传播与广告观念变革
        三、新广告运动与广告终极目标追求
        四、社会化媒体营销与广告功能扩张
    第二节 广告舆论的实现方式
        一、追随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话语
        二、反映和代表社会团体和利益团体主张
        三、聚合社会公众集合意识
    第三节 广告舆论实现的路径
        一、广告主意见强势倡导
        二、广告人创意发想与创意造势
        三、媒介评论与媒介导向下的广告主张两次传播
        四、广告受众意见集中表达
    第四节 广告舆论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呈现
        一、"瀑布倾泻式"广告舆论的形成
        二、"飘雪花式"广告舆论生成
        三、"风吹浪起式"广告舆论生成
        四、"爆米花式"广告舆论生成
    注释
第五章 广告舆论的传播模式
    第一节 广告舆论的传播层次
        一、传统媒体组合中广告舆论的强势传播
        二、新媒体运用中的广告舆论蔓延式传播
        三、多媒体混用中的广告舆论场
    第二节 广告舆论的传播结构
        一、议程设置与广告主的媒介控制
        二、"沉默的螺旋"与受众意见的生成
        三、舆论领袖与广告传播的名人立言
        四、拟态环境与广告舆论呈现
    第三节 广告舆论的传播规律和特点
        一、政治广告舆论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
        二、消费广告舆论信息互动的双向传播
        三、文化娱乐广告舆论的多向传播
    第四节 广告舆论的传播模式
        一、广告舆论传播自然渐进模式
        二、广告舆论传播的突发变异模式
        三、广告舆论传播的人为操纵模式
    注释
第六章 广告舆论与新闻舆论比较研究
    第一节 广告与新闻的比较
        一、传播目的:信息增殖与信息延伸
        二、传播对象:消费行为与社会行为
        三、传播文本:意见为主与事实为主
        四、传播媒介:复合媒介与单体媒介
        五、传播频次:重复投放与首次播报
        六、传播效果:强势改变与潜移默化
    第二节 广告舆论与新闻舆论的比较
        一、舆论主体:消费关系与社会关系
        二、舆论客体:广告事件与新闻事实
        三、舆论本体:消费认同与价值认同
    第三节 媒介融合与媒介内容变革
        一、技术主导下的产业链条融合
        二、产业主导下的媒介形态融合
        三、文化范畴下的社会产业融合
    第四节 广告舆论与新闻舆论的融合
        一、风险社会的产生及特征
        二、风险社会与媒介功能
        三、互补的广告舆论与新闻舆论
    注释
第七章 广告舆论生成与网络口碑营销传播
    第一节 广告舆论生成与口碑传播的新模式
        一、传媒生态与消费者行为模式变化
        二、口碑营销与舆论生成
        三、口碑营销与"群体舆论"制造
    第二节 广告舆论生成与网络口碑传播的"三驾马车"形态
        一、虚拟社区与群体舆论生成
        二、博客与舆论领袖舆论引导
        三、播客及视频分享网站中的舆论蔓延
        四、"三驾马车"新形态
    第三节 广告舆论生成与网络口碑传播的管理建议
        一、线上(online)口碑与线下(offline)口碑
        二、网络口碑营销传播与舆论引导建议
    注释
第八章 流行广告语与广告舆论的流变
    第一节 不同时期流行广告语所呈现的舆论态势
        一、流行广告语与广告舆论之间的关系
        二、不同时期流行广告语呈现的舆论特色
    第二节 从流行广告语的内容分析看广告舆论走向
        一、流行广告语关键词分析
        二、流行广告语中广告主类别分析
        三、流行广告语的文本分析
    第三节 从流行广告语的传播看广告舆论的流变
        一、流行广告语中广告主的舆论操纵
        二、流行广告语中的舆论导向
        三、流行广告语中的舆论多元流动
    注释
第九章 公益广告舆论主题与社会影响力
    第一节 公益广告舆论的传播特性
        一、公益广告舆论产生和发挥作用的机制
        二、公益广告的舆论塑造与舆论表达
    第二节 公益广告舆论的传播主体
        一、公益广告舆论传播主体的结构
        二、公益广告舆论传播主体形成的动因
    第三节 公益广告舆论的主题建构
        一、公益广告舆论构建的主题
        二、公益广告营造的广告舆论环境
    第四节 公益广告舆论的社会影响力
        一、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二、引导社会舆论
        三、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四、优化舆论环境
    附件
    注释
第十章 广告舆论的社会功能扩张
    第一节 广告舆论的作用对象
        一、广告利益密切相关者
        二、广告批评者
        三、舆论风口浪尖上的社会精英阶层
        四、广告舆论漩涡中的社会公众
    第二节 广告舆论的结构性功能
        一、消费观念的双刃剑
        二、广告主张的传声筒
        三、政治宣传的辅渠道
    第三节 广告舆论的创新性功能
        一、社会矛盾冲突的减压阀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元素
        三、社会生活场域的新景观
    注释
第十一章 广告舆论的引导与控制
    第一节 广告舆论的发展趋势
        一、广告舆论引导与控制面临的问题
        二、新媒体环境中广告舆论的走向
        三、广告舆论主体以多元化形式呈现
        四、广告舆论传播路径进一步拓展
        五、广告舆论表达主题面临更多选择
    第二节 广告舆论的监管与控制
        一、广告舆论源头的监管与调控
        二、广告舆论传播中应对机制建立
        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四、舆情调查与舆情分析的跟进
    第三节 广告舆论传播中利益冲突与权力制衡博弈
        一、广告舆论传播主体互动制衡明显加强
        二、广告舆论工具性功能的日益凸显
        三、广告舆论引导与控制的层次及面临的问题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戏曲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电视戏曲”与“戏曲电视”
    第一节 戏曲与电视
    第二节 “电视戏曲”与“戏曲电视”
    第三节 是电视“救”戏曲还是戏曲“救”电视
第二章 戏曲电视栏目
    第一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分类与播出内容
    第二节 电视收视率
    第三节 高收视的戏曲电视栏目——《梨园春》
    第四节 《非常有戏》的“非常”之处
第三章 戏曲电视人
    第一节 戏曲电视人的认识问题
    第二节 戏曲电视编导的创造策划能力
    第三节 戏曲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成功秘诀
第四章 戏曲电视艺术
    第一节 观众第一
    第二节 大众审美取向的流动性
    第三节 大众与精英的审美互动
结语戏曲电视艺术:尊重与引导的辨证统一
参考文献
采访附录(一):从上海戏曲电视频道是否会关闭说起
采访附录(二):谈谈戏曲的荧屏化问题
附录(三):戏剧节目播出平台正式完成数字化、拓展性位移
附录(四):全国优秀戏曲电视剧获奖名单
附录(五):1996 年优秀戏曲电视栏目获奖名单
附录(六):1987 年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电视台观众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四、社区网络服务渐趋佳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促进公民网络话语权提升路径研究[D]. 张瑜.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2]受众心理学视域下IP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D]. 张盼. 吉林艺术学院, 2017(02)
  • [3]海峡两岸对话系统核心要素研究[D]. 毛浩然.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4]社区研究中的国家-社会、空间-行动者、权力与治理——近年来有关社区研究文献述评[J]. 徐丙奎,李佩宁.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5]手机电视内容开发及营销研究[D]. 王茼萱. 重庆工商大学, 2012(12)
  • [6]广告舆论传播研究 ——基于广告传播及舆论导向的双重视角[D]. 杨海军. 复旦大学, 2011(12)
  • [7]戏曲电视研究[D]. 费泳. 上海戏剧学院, 2010(12)
  • [8]社区网络服务渐趋佳境[A]. 李蔚倩,蔡素芳. 机遇与挑战——北京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研究论文集, 2003

标签:;  ;  ;  ;  ;  

社区网络服务越来越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