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土地用品,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做好土地用品,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一、做好土地文章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良好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尹思敏[1](2021)在《青海省小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基于小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关系,本文从青海省小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关系的层面,对经济、生态与社会等三个方面选取指标,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小城镇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各因素与小城镇建设的关联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小城镇建设促进乡村振兴需推动产业结构层次升级、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等可行路径,为当下青海省乡村发展的困境和未来发展提供启示。

冯佳[2](2021)在《华阴国际慢城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中期,西方世界城市与工业经历了空前规模与超速的变革,无节制的快速生活不仅没有提高生活质量,其本身却成为城市问题的根源所在。慢城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以维护城市地方特色和提高城市物质及人文环境、居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迅速从欧洲蔓延至全球范围。我国慢城建设通常借助旅游开发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展现地方文化特色,通过打造慢旅游项目为生活忙碌的人群提供宜居且适合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华阴市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西岳华山闻名全国,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览。但因长期受城景分离发展模式的影响,加之华阴市旅游设施与服务功能的缺失,造成华山庞大的游客群体只观华山不问华阴的现象。因此,在进行科学合理选址基础上打造华阴国际慢城,既能填补城市功能空缺,促进本地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又能拓展华山旅游服务基地,运用慢城理念引导游客从“快旅游”转向“慢休闲”,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本文首先在研究慢城起源及其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发展思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慢城理念内涵及其相关理论,从宏观层面论述慢城引入中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慢城在中国的现实意义及其对中国城镇建设的启示。在中观层面辨析慢城与传统城镇建设的区别及特点,解读关于慢城的四点误区。其次,通过探讨慢城规划的方法及内容为华阴国际慢城规划奠定基础研究。在分析国内外成功实践案例、对比中外慢城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慢城的发展趋势及建议。通过归纳国际慢城的建设准则,结合我国城市建设要点构建中国慢城的规划导则,总结得出慢城要在总体层面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和总体风貌构建、专项层面进行慢行交通规划、景观系统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及慢游系统规划的内容要点。最后,对华阴慢城进行合理选址,剖析区域发展条件和现状条件,辩证华山风景名胜区与华阴国际慢城之间发展与保护相协调、客源共享、快慢互补的逻辑关系。从需求整合、生态融合、文化引领、产业发展及旅游整合五方面对项目进行构思与定位,并分别从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综合交通、慢行系统、慢游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配套和景观系统等方面提出规划内容要点及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王玉叶[3](2021)在《基于开源数据的小城镇全域公园系统现状评价与布局优化研究 ——以平邑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柯鑫[4](2021)在《皖南旅游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耦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栾泽皓[5](2021)在《体育小镇多主体治理的机制、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严怡静[6](2021)在《上海市特色小城镇L镇文化治理中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认为

董鑫[7](2021)在《生活圈视角下长兴县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妍[8](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小城镇典型形态类型居住街区能耗模拟研究 ——以浙江省小城镇为例》文中提出

孙全胜[9](2021)在《中国特色小城镇化模式的由来和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化道路的类型有发展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发展小城镇等。中国城镇化主要采用小城镇化模式,具有规模较大、速度较快、政府主导等特点,但容易引发区域差距较大、城镇化质量不高、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中国小城镇化模式促进了城市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但中心城市辐射力低,小城镇偏多,城市公共服务亟待提升。国家要提升小城镇建设层次,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提高城镇规划水平,注重生态保护,发展低碳科技,采用新型能源,引导小城镇综合发展。

刘彦宏[10](2021)在《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的机理与路径探究》文中提出传统城镇化当前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愈发凸显,新型城镇化与我国国情更相符合,体现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就地城镇化作为其主要的途径,能够弥补传统城镇化的不足。在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不迁移至大中型城市,只是在既有的居住地转变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避免了传统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病”和“城市病”等问题。目前对就地城镇化还缺少实证方面的研究,本文围绕着就地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就地城镇化的内部驱动因素、就地城镇化的外部政策影响因素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文章一方面围绕着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关于就地城镇化研究的现有内容,为后续就地城镇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另一方面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农民的就业问题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形成城市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中部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城乡间的差距得以缩小。因此,加快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是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通过对中国城镇化理论的探索与回顾,总结出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的基本特点,比较中部地区各城市就地城镇化的不同之处与共同特点,如:产业趋同、千城一面等特点,并分析就地城镇化中的一些问题,如:社会融入困难、城市压力过重、城镇化成本较高等。二是中部地区各类产业主导的就地城镇化对城乡差距影响的比较分析。将中部地区各城市依据产业发展情况分为不同产业导向类型的城市,对这些类型城市的就地城镇化方式进行对比,借助门槛模型分析中部地区87个地级市不同产业主导类型地区的就地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三是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的影响机理分析。分析影响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的主要因素,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GMM)和最小二乘估计(OLS)实证分析不同产业对就地城镇化的影响机理,根据产业发展在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影响机理,协同使用相关的政策及各方面因素的激励措施来加快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四是新型城镇化政策下就地城镇化发展路径的选择。通过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的设立来检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就地城镇化发展中的政策效应。选取了我国中部地区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PSM-DID模型评估该政策在就地城镇化进程所起的作用,并将中部城市划分为城市群(圈)地区和单一城市地区进行验证,最后分析在新型城镇化政策影响下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发展路径该如何选择。文章的研究结果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在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地区,就地城镇化的水平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方面产生了较显着的双门槛效应,且该影响呈现出“缩小—缩小—扩大”的“U”型变化趋势;在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地区,就地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无门槛效应,然而提升就地城镇化水平,可使城乡收入的差距得到显着缩减;对于第二、三产业交替主导型地区,就地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出显着的单门槛效应,在就地城镇化各阶段其水平的提高显着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且在就地城镇化第二阶段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强于第一阶段。第二,单纯的发展农业并不能对就地城镇化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农业推动就地城镇化的进程本质上还是需要从农业中分离出一部分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进行非农化就业;第二产业对就地城镇化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同时在工业和农业的共同作用下也将有利于推动就地城镇化的进程;第三产业对就地城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乡村服务行业和乡村旅游业上,通过农业与服务业、旅游业的结合发展来实现农村居民在本地的就业非农化和生活市民化。第三,就中部地区整体而言,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的设立对就地城镇化的进程并未起到显着的推动作用。对中部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后,同样的我们发现单一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政策效应不明显;中部地区位于城市群(圈)内的城市由于具有交通、资源、产业和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其政策效应较为显着,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的设立对就地城镇化的进程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

二、做好土地文章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良好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土地文章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良好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省小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文献综述研究
二、小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
    (一)小城镇建设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二)小城镇建设促进乡村“生态宜居”
    (三)小城镇建设引导“乡风文明”
    (四)小城镇建设推动乡村“治理有效”
    (五)小城镇助力农牧民“生活富裕”
三、小城镇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以小城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一)推动产业结构层次升级
    (二)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
    (三)守好底线,建立“负面清单”
    (四)打造专业化功能型城镇

(2)华阴国际慢城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导致慢城发展模式的出现
        1.1.2 慢城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思路
        1.1.3 华阴市建设国际慢城的需求与机遇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慢城理论及实践研究
        1.3.2 国内慢城理论及实践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慢城理念及相关研究
    2.1 慢城定义及内涵
        2.1.1 慢城定义
        2.1.2 慢城内涵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田园城市理论
        2.2.2 宜居城市理论
        2.2.3 健康城市理论
        2.2.4 生活圈理论
        2.2.5 慢旅游理论
    2.3 慢城理念及其适用性解释
        2.3.1 慢城适用对象
        2.3.2 慢城理念误区
        2.3.3 慢城建设特点
        2.3.4 慢城建设可行性与必要性
    2.4 慢城在中国的现实意义
        2.4.1 体现人本思想
        2.4.2 促进健康老龄化
        2.4.3 推动旅游产业转型
        2.4.4 建设高质量小城镇
        2.4.5 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2.5 慢城实践对中国城镇建设的启示
        2.5.1 实行健康生活方式
        2.5.2 凸显城市文化特色
        2.5.3 营造宜居公共空间
        2.5.4 打造独特景观风貌
        2.5.5 公众政策理念普及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慢城规划内容及方法探索
    3.1 国内外慢城案例分析研究
        3.1.1 国外慢城案例分析
        3.1.2 国内慢城案例分析
        3.1.3 国内外慢城发展模式比较
        3.1.4 中国慢城发展趋势及建议
    3.2 慢城规划内容导则构建
        3.2.1 国际慢城标准及准则
        3.2.2 中国慢城规划内容导则构建
    3.3 总体规划层面
        3.3.1 城市空间布局研究
        3.3.2 城市总体风貌构建
    3.4 专项层面规划
        3.4.1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3.4.2 慢游系统规划
        3.4.3 慢城景观系统规划
        3.4.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阴国际慢城可行性分析
    4.1 项目缘起及选址
        4.1.1 项目缘起
        4.1.2 上位规划解读
        4.1.3 项目选址
    4.2 区域条件认知
        4.2.1 区域发展格局
        4.2.2 区域交通条件
        4.2.3 区域资源分析
    4.3 现状条件认知
        4.3.1 用地布局情况
        4.3.2 现状交通条件
        4.3.3 现状建筑分析
        4.3.4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
    4.4 与华山风景名胜区的关系
        4.4.1 发展与保护相协调
        4.4.2 客源共享关系
    4.5 综合分析
        4.5.1 慢城建设的环境基础
        4.5.2 慢城建设的现实条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阴国际慢城规划
    5.1 构思及定位
        5.1.1 发展构思
        5.1.2 慢城理念融合
        5.1.3 发展定位
    5.2 华阴国际慢城规划内容
        5.2.1 功能结构分析
        5.2.2 用地布局规划
        5.2.3 综合交通规划
        5.2.4 慢行系统规划
        5.2.5 慢游系统规划
        5.2.6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2.7 市政设施配套
        5.2.8 景观系统规划
    5.3 华阴国际慢城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3.1 慢城品牌营销
        5.3.2 政策法律法规保障
        5.3.3 组织机构与管理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中国特色小城镇化模式的由来和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镇化道路的类型
    (一)发展大城市的道路
    (二)发展中小城市的道路
    (三)发展小城镇的道路
二、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的中国城镇化道路
    (一)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由来
    (二)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表现
    (三)发展小城镇的优点
三、中国特色小城镇发展的提升路径
    (一)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
    (二)小城镇建设需要合理规划,发展低碳经济

(10)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的机理与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概念阐述
        1.2.1 异地城镇化
        1.2.2 就地城镇化
        1.2.3 就近城镇化
        1.2.4 不同城镇化空间范围界定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重难点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理论与实践基础
    2.1 文献梳理
        2.1.1 关于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2.1.2 关于就地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2.1.3 文献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城镇化理论
        2.2.2 产业结构理论
        2.2.3 发展经济学
        2.2.4 空间经济学
        2.2.5 新制度经济学
    2.3 实践经验
        2.3.1 国外就地城镇化的实践
        2.3.2 我国就地城镇化的探索
        2.3.3 经验总结
第3章 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现状分析
    3.1 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进程的外部环境及面临问题
        3.1.1 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的外部环境
        3.1.2 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3.2 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的特点和作用
        3.2.1 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的特点
        3.2.2 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的作用
    3.3 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的意义
        3.3.1 增强村镇内生动力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互补
        3.3.2 合理控制人口流动缓解大城市病和空心村问题
        3.3.3 保障效益与公平实现农民市民化
    3.4 中部地区实施就地城镇化的可行性
        3.4.1 国家政策给予积极引导
        3.4.2 村镇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3.4.3 就近就业成为人心所向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产业主导下就地城镇化对城乡差距的影响
    4.1 就地城镇化率的测度
        4.1.1 中部六省各城市就地城镇化率的计算
        4.1.2 中部六省各城市就地城镇化率的空间格局
        4.1.3 不同产业主导下就地城镇化的比较
    4.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4.2.1 变量选取
        4.2.2 门槛模型的构建
    4.3 实证分析
        4.3.1 门槛值检验
        4.3.2 门槛效应分析
        4.3.3 其他变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发展机理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5.1.1 变量选取
        5.1.2 模型构建
        5.1.3 豪斯曼检验
    5.2 实证分析
        5.2.1 第一产业对就地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5.2.2 第二产业对就地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5.2.3 第三产业对就地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5.2.4 三组回归结果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6.1 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6.1.1 模型构建
        6.1.2 变量说明
    6.2 实证分析
        6.2.1 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对就地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6.2.2 稳健性检验
    6.3 新型城镇化政策下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6.3.1 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推动产业联动协调发展
        6.3.2 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提高就地城镇化内涵和质量
        6.3.3 推进制度改革,保障就地城镇化持续发展
        6.3.4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小镇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提升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措施
    7.1 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7.1.1 重视专业人才引进
        7.1.2 加强本地专业人才培育
        7.1.3 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7.2 产业发展助力就地城镇化
        7.2.1 培育主导产业,经济与就地城镇化同步发展
        7.2.2 加强产业融合,实现乡村居民增收
        7.2.3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农业现代化
    7.3 差异化推进就地城镇化
        7.3.1 分地区推进城镇化建设
        7.3.2 分阶段推进城镇化建设
        7.3.3 选择合理推进模式
    7.4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7.4.1 完善乡村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7.4.2 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7.4.3 统筹多元利益,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7.5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7.5.1 加大政府扶持,激发农村居民热情
        7.5.2 扩权强镇,加强基层政府的引导与驱动功能
        7.5.3 深化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7.6 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
        7.6.1 节约利用资源,降低污染排放
        7.6.2 加大环保投入,优化城乡环境
        7.6.3 合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做好土地文章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良好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省小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关系研究[J]. 尹思敏.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1(09)
  • [2]华阴国际慢城规划研究[D]. 冯佳. 西北大学, 2021(12)
  • [3]基于开源数据的小城镇全域公园系统现状评价与布局优化研究 ——以平邑县为例[D]. 王玉叶.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4]皖南旅游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耦合关系研究[D]. 柯鑫.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5]体育小镇多主体治理的机制、困境与对策研究[D]. 栾泽皓.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上海市特色小城镇L镇文化治理中政府职能研究[D]. 严怡静. 东华大学, 2021
  • [7]生活圈视角下长兴县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D]. 董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8]夏热冬冷地区小城镇典型形态类型居住街区能耗模拟研究 ——以浙江省小城镇为例[D]. 赵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9]中国特色小城镇化模式的由来和提升路径研究[J]. 孙全胜. 怀化学院学报, 2021(03)
  • [10]中部地区就地城镇化的机理与路径探究[D]. 刘彦宏. 南昌大学, 2021

标签:;  ;  ;  ;  ;  

做好土地用品,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