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新闻的注意事项

天气新闻的注意事项

一、气象新闻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许伟[1](2021)在《气象新闻融媒体传播的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融媒体时代,气象新闻由单向传播、被动接收,转变为双向互动、主动分享,气象新闻基于融媒体演化出新形态,也面临着新问题。气象新闻从业者要更新观念、转变思维,将融媒体的优势发挥到传播过程的各个阶段,重视受众需求,加强科普解读,重视议程设置,拓宽报道视角,从而让气象新闻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马燕[2](2020)在《融媒时代气象新闻可视化生产研究 ——以中国气象报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变化莫测的天气,如果没有及时全面的信息传递将影响着人们生存发展的方方面面。近年来,随着地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一系列极端天气和灾害性事件频发,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受到威胁。中国是气象灾害大国,也是气象资源大国,天气、环境对国家生产生活安排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气象新闻的关注程度空前提高,对气象新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气象新闻承担着信息服务、社会预警、引导舆论、整合社会心理的功能和作用。在传播技术不断发展、传播手段的革新下,气象新闻的工作与宣传面临着全新的形势。融媒体时代下,传统气象媒体对于新闻生产的可视化实践就是其应对新形势的手段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气象新闻行业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中国气象报社内8位新闻编辑的深度访谈以及参与式观察,试图揭示在融媒体时代,传统气象新闻媒体是如何在理念与业务上向“全媒体”气象新闻生产模式转型的,以及揭示并解释潜藏在气象新闻可视化生产实践中的“传统型编辑与视觉型编辑”“媒体领导层与可视化团队”“媒体到全媒体”等关系间的合作、矛盾与冲突及其原因。本研究发现,在气象新闻生产的可视化业务层面,“直观”“美观”“合适”是编辑考量的首要因素。这种考量无形中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并且在组织内部,新闻性理念和视觉性理念构成了新的观念和方法上的冲突,共同语言的缺失使得沟通成本上升,突出视觉表现力的个体试图“说服”崇尚新闻本身力量而不注重形式的个体,矛盾在无形中存在;注重视觉效果的传统气象新闻的生产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范式”转而向另一种注重质量和“客户”满意程度的“产品范式”转变。不仅是气象新闻领域、我国众多行业新闻都开始了可视化新闻生产的道路探索,可视化技术也越来越被行业新闻工作者青睐。但是可视化新闻技术也存在着技术崇拜、忽视新闻属性、视觉表达冗余等负面影响。如何更好地利用可视化新闻技术服务行业新闻是本研究想要更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同时本研究结合在中国气象报社的实际观察情况,也试图回答行业新闻内可视化新闻生产的现状一角,为其他行业的可视化新闻生产探索提供可以参考的内容。

白盛楠[3](2019)在《基于大数据的大湾区极端气候成因及其影响的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高温、暴雨洪涝、干旱等极端气候事情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气候变化已经对社会和经济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大力发展建设的城市群,在城市建设中,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事件已经不容忽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积极构建三地气象灾害联防联控新模式,掌握区域内极端气候变化,分析极端气候的趋势变化情况以及突变情况,挖掘极端气候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本文从指标数据和文本数据两个方面出发进行极端气候成因的探索,为气象灾害预防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气候治理新思路。本文研究思路如下:(1)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具体气候情况构建极端气候指标体系。在极端温度、极端降水指标基础上添加极端天气指标,包括高温天、桑拿天以及热带气旋。(2)进行区域内站点趋势分析及突变分析,应用RClimDex进行指标计算,并对每个站点的指标进行趋势变化情况分析,使用M-K、滑动t突变检验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突变分析,查找突变开始时间。(3)进行极端气候成因及影响研究,基于Spark平台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探索极端气候的成因,并且通过LSTM神经网络对气象灾害新闻进行分类,分析极端事件造成的影响。(4)搭建极端气候分析系统,将本文中对极端气候的研究成果集成在平台中,并将趋势分析、突变分析、成因分析结果在平台中进行可视化展示。

易永力,张晓辉,谭国明[4](2018)在《浅谈气象新闻的采访技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气象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人们对气象部门制作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关注,这也就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获得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说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本文结合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作者积累的采访经验,总结出了对如何培养气象新闻敏感性,拓展信息来源和渠道,提高新闻采播率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详细介绍了提高采访质量的几种方法,得出要想提高采访质量就需要"事前勤研究、访前多沟通、采访重技巧"的结论,以期为气象新闻工作者提供参考,共同提高气象新闻质量。

苗艳丽,王昕[5](2017)在《浅析气象新闻的特征和质量控制》文中提出气象新闻报道经历了从"天气简报"到"气象新闻",从"直线报告"到"立体解读"的转变,从而使气象新闻在媒体上由配角成为主角。气象信息是一项重要的信息类别,从其社会性来看,它是针对具有鲜明时效性和地域性的天气气候事件,通过获取、理解、转化、利用等再加工手段而形成的信息,公众可以利用它获取生活上的便利、精神上的满足或是经济上的收益。气象新闻、气象情报、气象报告、气象相关文献等都可归为气象信息。本文

穆潇[6](2017)在《《新京报》气象新闻版的报道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天气变化向来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气象新闻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新闻类型,主要是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或气象事业发展变动的事件或信息。气象新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闻媒体对气象新闻的报道也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气象报道摆脱“报眼式简报”(头版标注当日温度及晴雨状况)和“夹缝式快报”(在内版空闲位置,通过简短的几行文字,来叙述主要天气特征或突发气象事件)的窘境,被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新闻品种来经营,是从《南方都市报》2003年设置气象新闻专版“风云榜”开始的,这是我国都市类报纸在气象新闻报道领域的突破性尝试。(1)随后,越来越多的都市报紧随其后,开辟了气象新闻专版。《新京报》是首都地区的都市类大报,在气象新闻报道方面推陈出新,这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新京报》为主要案例,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其气象新闻专版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论文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解释了“气象新闻”的定义,并将“气象新闻”分别与“天气预报”和“环境新闻”做了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气象新闻的内涵;第三部分分别从报道模式、办报理念、表达方式、版面设计四个方面解析《新京报》气象新闻版的报道特色;第四部分对气象新闻版的价值进行了阐述;第五部分则主要介绍了《新京报》气象新闻版在报道创新方面对其他纸媒发展的启示。《新京报》气象新闻版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在气象新闻报道中,要始终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做到客观真实,用优质的内容吸引读者。在报道中,还要体现人文情怀,坚持以人为本,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此外,在报道气象新闻时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创新报道形式,改进报道方法。在全媒体时代,要想使传播的信息更加具有穿透力,精准地传送到目标受众那里,就需要媒体运用多种传播渠道,整合传播资源,采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结合的方式,发挥双方在各自领域中的优势,通过战略协同、资源互补,更好地实现对受众的服务。同时,也要转变报道方式和报道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传统媒体的突围。

江宇,任凯欣,廖琪,王月玲[7](2016)在《省级气象台微博传播现状及策略思考》文中指出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的媒体信息报道与传播模式产生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我国各省级气象台开设气象微博以开拓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本文主要对我国大陆省级气象台微博气象信息传播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言。

尹婷,李晓黎[8](2016)在《论如何实现网络气象新闻通俗化》文中指出为了让专业性较强的气象新闻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提高网络气象新闻的传播效果,本文通过多个实例,从网络气象新闻标题的写法,文学语言以及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手的运用进行分析说明,让网络气象新闻标题"亮"起来,使其内容有趣味、知识性强,同时能吸引读者眼球、服务读者生活,从而实现网络气象新闻生动化、通俗化。

赵源[9](2016)在《“北京雾霾”事件中气象传播报道框架分析 ——以《人民日报》和《联合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我国开始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现象,使“雾霾”一词开始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3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罕见的重度雾霾天气污染现象,“雾霾”和“PM2.5”这些热词一时成为了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从2015年1月份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又遭受重度雾霾天气的袭击,其中,北京、南京、武汉等地成为重度受灾区。这次雾霾持续时间长、污染范围广,并逐渐演化为环境危机事件,成为显着性的社会议题,引起新一轮社会舆论。基于“雾霾”频发的天气现象,气象信息的变化也开始受到媒体广泛关注,气象传播也逐渐形成并发展。在框架理论的视角下,通过选取内地《人民日报》,台湾《联合报》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样本选取时间以2014年7月1日起,截止到2015年7月1日,共搜集到相关报纸样本153篇。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版面、消息来源、新闻体裁以及报道语气等6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探讨两岸媒体对气象传播中的雾霾议题是如何进行建构的,并分析两岸报道对气象传播议题报道框架设置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原因发现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完善媒体的气象传播报道。通过对《人民日报》和《联合报》的两种报纸进行分析认为,在有关“北京雾霾”事件的报道上,两报呈现出不同的报道框架,但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相同性。在报道数量上两者都集中于3月“两会”期间,报道主题的设置上集中于雾霾现象描述及雾霾治理举措方面,版面设置差异较大,消息来源较为多样化,新闻体裁的侧重点不同,且两报均以正面报道语气为主。本研究主要分析“北京雾霾”事件中,媒体对于气象传播报道框架的建构。同时,是基于两岸媒介的比较研究,两岸媒介在新闻事件的选取和报道上不断深化,当然,由于各自代表的立场及新闻文化的不同,在传播公共议题时也会出现差异,对这些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促进两岸媒体的交流和发展。

王乙淙[10](2015)在《气象新闻外景主持能力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新闻外景主持是新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气象新闻中,外景主持人的作用更加明显,尤其是遇到一些突发的天气过程,比如台风、暴雨等,外景主持就是现场的直接参与者,要在短短几十秒内完整的表现出整个事件过程,对于主持人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作为气象新闻外景主持人,除了要具备主持人的基本素质,还需要具备一些应对复杂、特殊天气情况时的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对于气象业务的敏感性。本文分析了在气象新闻事件、以及突发气象事件的现场报道中,作为一名气象新闻外景主持人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力。

二、气象新闻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象新闻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气象新闻融媒体传播的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融媒体的概念
三、气象新闻融媒体传播出现的新问题
    (一)对互动新形态适应不足,容易产生传播误差
    (二)传播信源复杂,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下降
    (三)气象新闻报道缺乏长效的议程设置
四、融媒体时代气象新闻传播建议
    (一)融通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
    (二)重视受众需求,加强科普解读
    (三)重视议程设置,拓宽报道视角
五、结语

(2)融媒时代气象新闻可视化生产研究 ——以中国气象报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气象新闻可视化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气象新闻可视化生产研究的总体情况
        二、气象新闻可视化生产研究的热点问题及趋势
        三、气象新闻可视化生产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框架与目标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框架与目标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分类
    第一节 从气象信息传播讲起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融媒时代”
        二、气象新闻的含义
        (一) 关于气象新闻的误区
        三、新闻可视化的含义
        四、可视化新闻生产的含义
第三章 中国气象报社内可视化组织现状概述
    第一节 概况简述及发展理念
        一、概况简述
        二、发展理念
    第二节 基本建设情况
        一、各媒介平台运营情况
        二、人员构成情况
        三、部门构成及管理
第四章 气象新闻可视化新闻生产的内容及流程
    第一节 气象新闻可视化内容生产定位
        一、气象新闻可视化产品的特殊性明晰
        (一) 行业新闻特色明显
        (二) 政府管理下的产品安全意识
        (三) 可视化资源更为丰富
        二、生产主体的角色定位
        (一) 气象新闻媒体的战略思想定位
        (二) 气象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定位
        (三) 气象新闻媒体的风格属性定位
        三、目标受众的个性定位
        (一) 目标受众的分布
        (二) 目标受众的需求
        四、传播内容的垂直定位
        (一) 传播内容的垂直细分
        (二) 垂直内容定位的可持续开发能力
    第二节 气象新闻可视化生产流程
        一、气象新闻可视化内容的信息预处理
        (一) 气象信息的获取
        (二) 气象信息的筛选整理与价值挖掘
        二、社内可视化产品的生产观察
        (一) 选题制定
        (二) 设置议程
        (三) 方案策划
        (四) 编辑落实
        (五) 三级审查
        三、社内可视化产品的视觉表达
        (一) 图形呈现:静态图表与统计图
        (二) 视觉吸引:动画、视频与直播
        (三) 从浅观到沉浸:VR、AR技术的出现
        (四) 多重交互:HTML5新闻
第五章 气象新闻可视化生产的思考与引导
    第一节 气象新闻产品可视化的“考量”
        一、视觉先行的“考量”
        二、内容适宜的“考量”
    第二节 生产者个人的从业境遇
        一、专业技能的“两维”认知
        二、从业中的多方限制
        三、身份认同
    第三节 报社内部可视化组织的生产境遇
        一、冲突与碰撞
        二、解决的意见
    第四节 气象新闻可视化生产的探索:“新闻范式”转向“产品范式”
        一、生产方向的转变
        二、从业者角色的转变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致谢)

(3)基于大数据的大湾区极端气候成因及其影响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国外极端气候的研究
        1.2.2 国内极端气候的研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本人主要工作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气象资料及理论研究
    2.1 气象资料
        2.1.1 指标数据
        2.1.2 文本数据
    2.2 RClimDex趋势分析
        2.2.1 数据预处理
        2.2.2 指标体系建立及计算
    2.3 突变检验
        2.3.1 M-K突变检验
        2.3.2 滑动t突变检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大数据的极端气候趋势分析
    3.1 粤港澳大湾区极端温度
        3.1.1 绝对阈值指标
        3.1.2 极值指数指标
        3.1.3 相对阈值指标
        3.1.4 其它指标
    3.2 粤港澳大湾区极端降水
        3.2.1 持续性指标
        3.2.2 绝对阈值指标
        3.2.3 相对阈值指标
        3.2.4 其它指标
    3.3 粤港澳大湾区极端气候
        3.3.1 桑拿天
        3.3.2 高温天
        3.3.3 热带气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大数据的极端气候成因及影响分析
    4.1 大数据技术
        4.1.1 Docker虚拟化
        4.1.2 PySpark平台
        4.1.3 Hive数据存储
    4.2 格兰杰因果检验
        4.2.1 极端温度检验
        4.2.2 极端降水检测
    4.3 基于大数据极端气候关联分析模型
        4.3.1 气象数据预处理
        4.3.2 Apriori关联分析模型
    4.4 基于大数据的极端气候影响模型
        4.4.1 文本数据表示
        4.4.2 LSTM文本分类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湾区极端气候分析系统的设计
    5.1 系统总分析与设计
        5.1.1 系统设计目标
        5.1.2 系统功能分析
        5.1.3 系统技术架构
    5.2 系统功能设计
        5.2.1 气候大数据管理模块
        5.2.2 极端气候变化分析模块
        5.2.3 极端气候成因分析模块
        5.2.4 极端天气专题模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浅谈气象新闻的采访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气象新闻敏感性, 拓展信息来源和渠道
    (一) 要把气象新闻敏感性同工作的主动性相结合
    (二) 要将新闻敏感同个人知识面的扩展相结合
二、立足气象新闻常识性, 把握信息走向与前瞻
三、发挥气象新闻互动性, 提前做好沟通与铺垫
四、掌握气象新闻规律性, 合理利用采访方式与技巧
    (一) 问答型
    (二) 交谈型
结语

(5)浅析气象新闻的特征和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象新闻的特点与呈现方式
    1.1 气象新闻的特点
    1.2 气象新闻的呈现方式
    1.3 案例分析
2 气象新闻传播的质量
    2.1 影响质量的因素和危害
    2.2 提高气象新闻传播质量和效益的途径
深入阅读

(6)《新京报》气象新闻版的报道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报气象新闻报道研究的总体情况
        1.2.2 都市报气象新闻报道研究的热点问题
        1.2.3 都市报气象新闻报道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设计
        1.3.1 媒体选择
        1.3.2 研究方法
        1.3.3 样本选取
    1.4 研究目标
第2章 气象新闻的内涵界定
    2.1 气象新闻的定义
    2.2 气象新闻与天气预报的区别和联系
    2.3 气象新闻与环境新闻的区别和联系
第3章 《新京报》气象版报道创新实践
    3.1 创新报道模式,彰显人文情怀
        3.1.1 名称改变:从“天气简报”到“气象新闻”
        3.1.2 模式转变:从“直线报告”到“立体传播”
        3.1.3 叙事文风:从晦涩生硬到人文关怀
    3.2 坚持关注民生的办报理念
        3.2.1 立足本地区域明确服务对象
        3.2.2 打造特色栏目传播服务理念
    3.3 重塑表达方式,提高纸媒竞争力
        3.3.1 利用翻译技巧化深奥为浅显
        3.3.2 使用文学语言化平淡为诗意
        3.3.3 精雕细磨文字化模糊为精细
    3.4 版面设计出奇,各要素搭配合理
        3.4.1 栏目设置创新分析
        3.4.2 主消息创新分析
        3.4.3 图片专栏创新分析
        3.4.4 版式风格分析
第4章 《新京报》气象版的创新价值分析
    4.1 传播气象信息,满足受众需求
    4.2 实施气象预警,降低灾害风险
    4.3 进行舆论导向,辟谣虚假信息
    4.4 科普气象知识,提升报纸附加值
第5章 《新京报》气象版创新发展的启示
    5.1 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用“内容”征服读者
    5.2 营造人文情怀,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5.3 契合社会热点,改进实践业务
    5.4 多部门联合互动,创设转型发展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省级气象台微博传播现状及策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博对气象信息传播的新要求
二、当前省级气象微博传播现状
    (一) 传播形式与传播内容均较单一
    (二) 与网友的互动较少
    (三) 微博话题成为宣传推广的主要形式
三、提升省级气象微博传播效果的建言
    (一) 有效把握发布时间及频率
    (二) 丰富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
    (三) 增强与网友的互动

(8)论如何实现网络气象新闻通俗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网络气象新闻的标题
    (一) 网络气象新闻标题的作用
    (二) 网络气象新闻标题的写作特点
    (三) 网络气象新闻标题要注意的点
三、网络气象新闻中对文学语言的运用
    (一) 运用文学语言的必要性
    (二) 巧用修辞手法实现网络气象新闻的通俗化
四、结语

(9)“北京雾霾”事件中气象传播报道框架分析 ——以《人民日报》和《联合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 选题缘起
        2.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 媒介框架理论研究
        2. 媒介气象传播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2. 研究设计
    (四)本文创新之处
一、框架理论和研究问题
    (一)框架理论
    (二)本文研究问题
二、两报“北京雾霾”事件报道数量及报道主题分析
    (一)《人民日报》“北京雾霾”事件报道相关分析
        1. 新闻报道数量分析
        2. 报道主题类型分析
    (二)《联合报》“北京雾霾”事件报道相关分析
        1. 新闻报道数量分析
        2. 报道主题类型分析
    (三)其他媒体“北京雾霾”事件报道的相关建构
        1.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报道数量分析
        2.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报道主题分析
    (四)两报“北京雾霾”事件报道数量及主题对比分析
        1. 两报“北京雾霾”事件报道数量对比分析
        2. 两报“北京雾霾”事件报道主题对比分析
三、两报“北京雾霾”事件报道版面及消息来源分析
    (一)《人民日报》“北京雾霾”事件报道相关分析
        1. 报道刊载版面分析
        2. 报道消息来源分析
    (二)《联合报》“北京雾霾”事件报道报道相关分析
        1. 报道刊载版面分析
        2. 报道消息来源分析
    (三)其他媒体“北京雾霾”事件报道的相关建构
    (四)两报“北京雾霾”事件报道版面及消息来源对比分析
        1. 两报“北京雾霾”事件报道版面对比分析
        2. 两报“北京雾霾”事件消息来源对比分析
四、两报“北京雾霾”事件新闻体裁及报道语气分析
    (一)《人民日报》“北京雾霾”事件报道相关分析
        1. 新闻体裁类型分析
        2. 新闻报道语气分析
    (二)《联合报》“北京雾霾”事件报道相关分析
        1. 新闻体裁类型分析
        2. 新闻报道语气分析
    (三)其他媒体“北京雾霾”事件的相关建构
        1.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体裁类型分析
        2.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报道语气分析
    (四)两报“北京雾霾”事件新闻体裁及报道语气对比分析
        1. 两报“北京雾霾”事件新闻体裁对比分析
        2. 两报“北京雾霾”事件报道语气对比分析
五、《人民日报》和《联合报》“北京雾霾”事件报道框架分析
    (一)两报“北京雾霾”事件报道概况与差异
    (二)两岸气象传播报道框架异同
        1. 共同点
        2. 不同点
    (三)两报报道框架差异原因分析
        1. 新闻框架受媒体属性的影响
        2. 新闻框架受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
        3. 新闻框架受文化背景的影响
六、两报报道框架结论与研究建议
    (一)两报报道框架的结论与问题
    (二)对当前气象传播报道的思考与建议
        1. 拓展气象传播报道范围
        2. 坚持气象新闻报道平衡性原则
        3. 构建气象新闻报道的公众框架
        4. 创新气象传播报道模式
    (三)本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1.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进一步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气象新闻外景主持能力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象新闻报道外景主持人要具备现场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2 气象新闻报道外景主持人要具备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
3 气象新闻报道外景主持人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气象信息敏感度
4 气象新闻报道外景主持人要具备个人形象塑造能力
5 结束语

四、气象新闻中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气象新闻融媒体传播的新问题研究[J]. 许伟. 新闻研究导刊, 2021(07)
  • [2]融媒时代气象新闻可视化生产研究 ——以中国气象报社为例[D]. 马燕.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基于大数据的大湾区极端气候成因及其影响的模型研究[D]. 白盛楠.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4]浅谈气象新闻的采访技巧[J]. 易永力,张晓辉,谭国明. 新闻世界, 2018(04)
  • [5]浅析气象新闻的特征和质量控制[J]. 苗艳丽,王昕. 气象科技进展, 2017(05)
  • [6]《新京报》气象新闻版的报道创新研究[D]. 穆潇. 河北大学, 2017(01)
  • [7]省级气象台微博传播现状及策略思考[J]. 江宇,任凯欣,廖琪,王月玲. 文化与传播, 2016(05)
  • [8]论如何实现网络气象新闻通俗化[J]. 尹婷,李晓黎. 新闻研究导刊, 2016(19)
  • [9]“北京雾霾”事件中气象传播报道框架分析 ——以《人民日报》和《联合报》为例[D]. 赵源. 河南大学, 2016(03)
  • [10]气象新闻外景主持能力探讨[J]. 王乙淙. 新媒体研究, 2015(07)

标签:;  ;  ;  ;  ;  

天气新闻的注意事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