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接收器通讯位置的不确定性看手机单向充电

从手机接收器通讯位置的不确定性看手机单向充电

一、从移动受话用户通信地点的不确定性看手机单向收费(论文文献综述)

石迪[1](2018)在《社会网络视野下少数民族村民的移动媒介使用及影响研究 ——以河坝村为例》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移动通信技术以超越以往任何通信技术的速度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与技术扩散同步的,还有以网络社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变迁。互联网和移动媒介极大地丰富了人类信息沟通的方式,拓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以此为基础,人类的社会网络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本研究以贵州省麻江县河坝村瑶族(绕家人)为研究对象,选取社会网络理论视角,运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以扎根理论作为研究策略,深入了解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变迁和媒介发展历史,对村民的移动媒介使用与影响进行实证考察,并回答以下问题:第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移动媒介如何进入少数民族村民的生活,以及少数民族村民如何使用移动媒介?第二,移动媒介扩展和维系了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在人际交往和社会资本的获取中才能具体发挥作用。那么,对于移动媒介、使用移动媒介的个体和社会网络来说,三者之间究竟有何关联?第三,新的信息通讯工具如何改变和建构这些具有文化特色地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网络,又对他们的社会资本获取与构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传统的封闭社会关系网络,在移动媒介时代,是否具有新的面貌和特征?第四,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成为打工者,那么流动的过程又会对社会资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强关系和弱关系有何变化?少数民族村民通过移动媒介建立的社会网络,对社会和个人来说有何意义?第五,在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贫困因素对移动媒介的使用和社会网络的发展有何影响?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从三个维度概括了社会网络视角下少数民族村民移动媒介使用与影响。第一个维度是移动媒介对于社会网络构成和社会资本获取的价值,即研究“为什么”的问题,主要研究移动媒介时代构成的新社会网络,以及新社会网络对少数民族村民的价值和作用;第二个维度是少数民族村民在移动媒介使用和社会网络建构的过程和原则,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探讨移动媒介在建构社会网络中的运作方式和过程,比如村民如何使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如何动员社会资源,以及新社会网络架构的特征;第三个维度是在移动媒介的影响下,村民获取社会资本的差异,即村民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与人际交往效果,解决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村民利用移动媒介建构的社会网络的今夕差别,对人际交往和社会资本获取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分析河坝村村民如何使用移动媒介重构他们的社会网络以及获取和动员社会资本,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移动媒介不仅建构虚拟空间中的社会网络,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建构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和社会网络的重要媒介;二是移动媒介成为少数民族村民建立亲密关系和获得情感支持的工具;三是移动媒介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自我身份认同和同伴群体的构建提供支持;四是移动媒介架构的少数民族村民的社会网络是一个动态的网络;五是少数民族村民的社会网络具有不平等和异质性,移动媒介则能促进平等化和异质性交往。少数民族村民社会网络的网底具有吸附和消耗作用,同时地域会对网络的建构起到限制作用;六是少数民族村民中存在着以关系和利益交换为原则的关系传播,且具有排除者的逻辑和不对称性的特点,移动媒介对关系传播具有扩大作用;七是少数民族农村的乡村精英具有结构性位置优势,他们利用移动媒介建构起来的社会网络,有利于社会资本获取;八是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少数民族农村女性媒介接触和使用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九是传统贫困使少数民族农村村民的移动媒介存在低水平应用的现象,传统贫困和数字贫困互为因果链,解决作为社会性问题的贫困现象,需要把信息通信技术的不平等整合在少数民族村民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情境之中。立足实证研究,本文呈现少数民族村民移动媒介使用与实践的现实,勾勒出村民通过媒介实践建构社会网络的价值、过程、原则、差异和影响,阐释在移动通信技术带来的传播变革的影响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村民的社会网络建构的问题与未来前景。本研究是深化传播学领域媒介使用和社会网络建构研究的一次尝试,试图推动社会网络理论在传播学研究和应用层面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理论探索的积极意义和价值。移动媒介影响下的社会网络建构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研究命题,由于主客观原因,本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比如研究结论在推广时很可能会受到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及所处社会背景所带来的限制;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网络而没有扩大到更大的社会结构;只能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分析己呈现出来的村民的行为特点和社会网络的构成情况。本研究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拓展: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多种方法或拓展优化现有研究方法,比如可以使用多案例的田野比较(多点民族志);在研究内容上,可以重点研究媒介影响下少数民族农村人员流动和离散带来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以及移动媒介的赋权功能等;在理论视野上,可以运用多种理论视角对一处田野进行研究和阐释。

程瓯[2](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袁潇[3](2015)在《手机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性研究 ——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徐峰[4](2013)在《大连联通WLAN运营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三大运营商3G网络运行进入了第五个年度,五年来,移动通信宽带需求和互联网业务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移动蜂窝网面临巨大的流量压力,作为“管道工”的运营商网络和运营管理不堪重负,3G网流量与营收增长失衡。巨大的经营压力面前,运营商迫切需要低成本、高吞吐的技术手段,缓解蜂窝网面临的困境。WLAN网络高吞吐、移动性高、成本低、建设速度快,能有效地对移动数据起到分流与减负作用。为实现移动互联网的无缝覆盖,缓解3G网络压力,各运营商纷纷采用3G+WLAN的组合方式实施全国无线网络覆盖,中国移动提出TD-CDMA+WLAN战略,中国电信提出CDMA2000+WLAN战略,中国联通提出宽带+WCDMA+WLAN战略,WLAN业务建设运营成败对中国联通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电信体制改革后的3G运营为背景,围绕大连联通WLAN运营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综合运用管理和营销等理论知识,对大连联通WLAN运营战略研究进行了探讨,提出大连联通WLAN运营战略思路及实施建议。文章首先对WLAN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借鉴了国外运营商WLAN运营经验,同时对国内三大运营商WLAN业务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描述,并提出大连联通WLAN运营存在的问题。在战略分析中,运用PEST分析方法对大连联通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大连联通产业环境做以分析;同时对大连联通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了分析;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运用SWOT工具对大连联通WLAN运营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了归纳和SWOT矩阵构造,并应用竞争战略理论得出大连联通WLAN运营战略。最后在战略实施中,对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建设保障、安全保障、服务保障进行了论述,并运用4P营销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方面对大连联通WLAN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阐述。

陈睿溪[5](2013)在《“双屏”时代北纬通信运营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按传播媒介的性质和发展过程划分,可分为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与电子传播时代。而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销量及受众群体出现井喷式攀升,当前电子传播时代迎来了由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主导的“双屏”时代。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出现,使受众接受更加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成为可能,同时也催生移动增值服务业这一朝阳产业。移动增值服务商作为消费者接受增值服务的主要内容来源,因运用产业化技术生产和传播信息的特性使其具有大众传媒的媒介性质。北纬通信作为中国首家登陆A股市场的移动互联网企业,经过15年的发展,在增值服务提供与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无论从市场占有率还是从盈利能力看,都称得上是移动增值服务业中的翘楚。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移动增值服务企业作为媒体放在传播学视阈下进行研究,在分析移动增值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受众特点、北纬通信公司业务环境与产品的基础上,寻找北纬通信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不足,并依此为根据对北纬通信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移动增值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受众特点分析显示,在智能手机终端与平板电脑终端的普及、手机网民数量不断攀升、移动互联网建设进程提速与资费的下降等因素综合推动下,未来移动增值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3G网络信息与娱乐服务方面,充裕的市场机会与受众强烈的需求将能够为北纬通信未来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对增值服务受众特点的分析显示,当前移动增值市场主要的受众群体是25-40岁,有较高教育背景并且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社会人士。该部分受众群体在移动互联网使用时间长、接触增值服务频率高,对移动增值信息服务与娱乐服务具有较高的需求。对北纬通信宏观业务市场的分析显示,未来移动增值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将进一步加大,对新进竞争者的准入门槛也逐渐放低,可以预见北纬将面临更大的来自于新进企业的竞争压力。北纬通信当前市场竞争的优势在于丰富的业务经验、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广泛的产品体系上,而受制于移动运营商、自身缺少有效的产品宣传和推广渠道以及企业品牌在受众中知晓度不高成为当前北纬通信发展的不足之处。对北纬通信各增值服务产品进行分析显示,北纬虽然拥有丰富的产品体系,然而在服务类型和信息内容上并没有独到之处,在整体行业产品同质化趋向凸显的今天,缺乏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能力将成为北纬通信未来发展的掣肘。针对北纬通信在市场竞争与产品研发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建议北纬通信以“品牌先导”战略、“内容为王”战略和“受众致胜”战略为宏观发展战略,同时在产品上通过打造交互性的新闻信息平台与同教育培训企业合作,为受众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等方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北纬通信由移动增值服务商向互联网服务集成商转型。

魏丽宏[6](2012)在《关于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传媒在中国快速崛起,以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动慢、手机搜索、手机阅读、手机微博、手机定制服务、手机位置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手机传媒不断涌现,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并在与报纸、电视、广播、出版、互联网等媒介的不断交融与竞合中获得快速发展,对整个中国传媒产业格局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多元驱动力的综合作用下,经过初始期、产业形成期、产业成长期三个阶段的发展,我国手机传媒的市场规模、媒体数量规模、用户规模以及上下游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等都获得了迅猛发展,已经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因此,跳出当前学术界较为普遍的关于手机的媒体功能、传播特点和传播影响力等概念性、技术性的点状或线性研究,而从产业发展的宏观层面和角度来观察、分析和把握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整体发展现状、趋势和特点以及产业发展的内外动因、所面临的机遇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对推动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以及进一步丰富我国手机传媒的理论研究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即尝试从产业发展的宏观层面和角度,结合新闻传播学、传媒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来系统分析论述我国手机传媒产业整体发展的相关问题。论文首先总结分析了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整体现状及产业链结构、产业商业模式、产业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特点,从多个维度透视分析产业发展的动因机制及多种内外驱动力对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发展惯性轨迹及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力争前瞻性研究把握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新契机、新动向和整体趋势。与传统传媒产业不同,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具有的跨媒介、跨行业、跨技术、跨市场的天然特性以及规模庞大、扩容迅速、无既成模式可以模仿套用的特点,使其发展更加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并由此产生诸多新兴产业特有的问题。论文深入解析了当前制约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难点问题,并从创新产业管理理念、健全产业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以改善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软硬条件和生态环境助推产业发展的角度入手,尝试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建议,以期在当前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正进入亟需合理引导、科学管理、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万倩[7](2012)在《我国公交移动电视的产业运营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公交移动电视作为户外数字移动新媒体的先行者,因“全效传播”和“无缝式传播”的强大优势填补了传统电视媒体白天收视“盲点”,开发了“无聊经济”,为传统电视发展和广告投放开辟了新的途径。我国的公交移动电视研究主要限于传播学、受众心理学和广告学领域,或是重点对某个城市公交移动电视媒体进行受众分析和广告传播策划。为更好发展该媒体产业,笔者选择“产业运营”的理论视角,运用传播学、媒介经济学、管理学、风险投资管理学理论,对我国公交移动电视媒体产业整体运营的发展现状、产业环境、常见运营模式等进行多方位研究,总结归纳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并结合长沙市公交移动电视产业运营进行案例分析。我国公交移动电视产业运营存在诸多问题,如文化政策环境的限制、电视节目内容品质欠佳、无线移动传输技术不够成熟、广告客户市场吸引力不足、运营模式局限、品牌运营缺失等。本文就相关问题提出合理改善产业政策环境,政府主控转为积极扶持;贴近受众和客户,拓宽经营服务领域;探索产业运营新模式,构筑成熟产业链;注重媒体品牌建设,提升传媒社会形象;增强风险意识,积极采取高质应对策略等五个方面的发展策略。同时,本文尝试提出实现“二维码”公交移动电视运营业务,带动产业运营模式多元化,紧跟“三网融合”大流;专攻“视觉”公交电视广告,大力开发公交电视媒体“公益性”,实现内容产品专业化;增强产业运营风险意识,实现高质的产业风险应对策略等。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能对我国公交移动电视的产业运营有一定启示作用。

陈震霆[8](2012)在《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探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交通状况日益严重,科学有效的探测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是城市智能交通规划与决策的非常重要的支撑理论之一,目前尚未有全面有效的方法来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状态,且城市交通信息的探测存在数据量不足、路径匹配多重性、交通状态难以划分等问题,如何突破这些难题并及时有效获取城市的道路交通状态是智能交通领域的关键性研究,然而手机定位数据能够全时空的覆盖到城市道路的所有区域,从而解决了道路交通状态分析所需的海量数据问题,因此从手机定位数据中分析探测交通信息是智能交通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多个手机移动目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手机定位数据和复杂城市交通状态的特点,对获取的手机定位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剔除冗余噪声数据。针对定位路径的多重性问题,提出改进的K次最优路径搜索算法,通过该搜索算法从历史定位数据中挖掘出目标的平均行程速度,并将其与GPS平均行程速度比较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利用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将平均行程速度等作为模糊评价因素,对交通状态评价因素进行分析整理,提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交通状态探测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获取指定路段的道路交通状态。本研究为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探测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为探索大城市海量交通信息采集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交通规划、公共卫生安全、应急救灾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李翔娟[9](2012)在《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通信业尤其是电信业的发展也十分迅猛。近年来,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及电信业务总量逐年递增。随着我国电信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对于电信业的相关理论研究也相对全面和深入。电信业的收入从消费者的角度表现就是通信消费的支出,电信市场的发展和电信市场结构的演变与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相辅相成,因此,研究居民通信消费变化情况对了解和预测电信市场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我国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为研究对象,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可变参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自2000年至2009年的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在不断下降,这表明居民的通信消费意愿在不断减弱。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收入弹性到目前为止仍是富有弹性的,即通信消费仍是居民消费中的高端消费品。但同时收入弹性已经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反映出通信在人们基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显着。通过对近年来通信消费在居民总消费性支出中的占比变化和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变化的情况分析,发现城镇居民的通信消费在消费性支出中的占比在下降,并且随收入的增加还将有继续下降的趋势。然而,城镇居民的人均通信消费水平在逐年上升,并且仍将有继续增长的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通过对通信消费变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现阶段,除价格和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外,通信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影响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刺激消费是推动服务型产业发展的根本对策,对于电信业来说,提高电信业通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合理的资费标准,是提高电信业务收入的根本途径。文章还对伴随电信产业改革过程中,居民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过程及现状进行了分析,目前,居民通信消费中,移动电话对固化替代日益显着,且互联网用户增长比较明显,居民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3G时代的发展特征,对造成通信消费变化的原因进行归纳并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对如何促进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加强政府的监管和引导作用,提高通信业综合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是目前促进消费的主要对策。

郝益勇[10](2012)在《提升移动网络用户体验质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3G业务的大规模普及,网络承载的业务逐步从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转移,运营商在2G网络上积累的运营经验已经不能满足新业务的要求,运营商的关注点不再是接通率、掉话率、语音质量等网络层指标,他们会更多地关注端到端的体验质量,但是对用户体验质量的度量和评估体系尚未形成,还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从客观因素出发,围绕用户体验质量展开论述。首先,分析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主要包括用户分类、业务分类,并从购买、使用、反馈三个过程分析了用户体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其次,以运营商的网络和应用为基础,构建用户体验质量的评估体系,目前许多通信标准化组织都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并且主要是关注业务质量层面,本文综合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基于双因素激励理论构建了新的评估体系,将移动网络中的影响因素分为网络层指标和应用层指标,分别对应双因素激励理论中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并认为,网络层指标需要达到一定的门限才能保证用户体验质量,应用层指标的提升可以使用户更加愉悦。第三,进一步综合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建立用户体验的量化评估架构,然后用小波神经网络、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用户体验进行量化分析,这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但是在用户体验质量为中等的情况下,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有些差异,并总结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第四,以TD-SCDMA为例,以提升用户体验质量为目的,本文从技术角度、运维角度和管理角度提出了多种优化方法。最后,通过公开数据分析了3G网络中用户体验质量对用户数增长的影响,然后用指数模型、最小二乘法以及Logistic模型预测用户数的增长规律。最小二乘法的短期预测比较准确,通过Logistic模型的预测,2013-2014年是3G用户数量增长最迅速的阶段;通过数据分析,用户体验质量对用户数量的增长有一定的影响,用户体验质量对ARPU值的影响作用很大。

二、从移动受话用户通信地点的不确定性看手机单向收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移动受话用户通信地点的不确定性看手机单向收费(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网络视野下少数民族村民的移动媒介使用及影响研究 ——以河坝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二、社会网络呈现新特点
        三、个人学术兴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结构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第五节 核心概念
        一、移动媒介
        二、少数民族农村
        三、社会网络
        四、社会资本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移动媒介与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社会变迁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移动媒介与社会网络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田野工作地点河坝村概述
    第一节 瑶族绕家和河坝村
        一、河坝村和绕家人
        二、绕家人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第二节 河坝村的社会发展与变迁
        一、婚配:从生存繁衍需求到理性选择
        二、教育:从落后失衡到社会公平
        三、经济活动:从做会到借贷
        四、人口流动和职业结构的变迁
    第三节 河坝村的媒介发展口述简史
        一、通电、通电视
        二、通电话
        三、第一部手机
        四、无线网络
第三章 价值的呈现:移动媒介时代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第一节 强关系、弱关系:从义结金兰到微信朋友圈
        一、弱关系的价值呈现
        二、强关系:信任和人情依然最重要
        三、强弱关系的主动选择
    第二节 情感的支持:移动媒介时代的亲密关系
        一、河坝恋爱往事:转寨子,唱情歌
        二、移动媒介:情感和精神的支持
        三、隐私观念的流变
    第三节 青少年的“自我书写”:自我身份和同伴群体的建构
        一、青少年和网络空间中的自我书写
        二、身份的追寻和建构:个人身份的强化
        三、自我揭示:情感宣泄和个性呈现
    第四节 流转:跨越地方小世界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
        一、跨越地方小世界的人际资源网络
        二、线上的社会资源
第四章 行动的过程和原则:移动媒介使用与社会网络建构
    第一节 动态的网络:互动和交往的过程
        一、流动过程的影响
        二、网络中的互惠与互动
        三、网络和资本的激活过程
    第二节 社会网络和人际交往的结构制约性特征
        一、不平等和异质性
        二、网底的吸附和消耗
        三、地域的限制作用
    第三节 关系传播:地方小世界的传播原则
        一、关系传播和利益交换的传播原则
        二、移动媒介的扩大作用
        三、排除者的逻辑
        四、关系的不对称性
第五章 资本获取的差异:社会网络中的地位与人际交往效果
    第一节 乡村精英的朋友圈: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和媒介使用
        一、乡村精英的社会网络与资本获取:朋友圈就是资源
        二、乡村精英与结构性位置
    第二节 带头大姐:农村妇女的人际交往与移动媒介使用
        一、识字的女人:教育作为一种资本
        二、带头大姐:社会网络建构与媒介使用
    第三节 贫困的影响:特殊结构因素的作用探讨
        一、蹭网的孩子:农村下一代的媒介实践图景
        二、半智能手机:低水平媒介使用
        三、传统贫困与数字贫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对象及访谈情境记录表
博士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自然垄断理论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2.2 规制理论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2.2.2 规制俘获理论
        2.2.3 规制经济理论
    2.3 产业组织理论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4)大连联通WLAN运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 WLAN技术特点
        1.3.1 WLAN概念
        1.3.2 WLAN工作频段
        1.3.3 WLAN标准的现状及发展
        1.3.4 WLAN网络建设
2 国内WLAN现状及国外运营借鉴分析
    2.1 WLAN国内建设和运营情况
    2.2 WLAN国外运营借鉴
        2.2.1 国外运营商WLAN发展历程
        2.2.2 国外运营商WLAN运营策略
    2.3 大连联通WLAN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 大连联通WLAN运营战略分析
    3.1 大连联通外部一般宏观环境分析
        3.1.1 PEST分析方法
        3.1.2 政治法律因素
        3.1.3 经济因素
        3.1.4 社会文化因素
        3.1.5 技术因素
    3.2 大连联通WLAN运营产业环境分析
        3.2.1 波特五力模型
        3.2.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3 买方的议价能力
        3.2.4 新进入者的威胁
        3.2.5 替代品的威胁
        3.2.6 产业竞争对手的竞争
        3.2.7 五力分析小结
    3.3 大连联通WLAN运营内部环境分析
        3.3.1 内部资源分析
        3.3.2 内部能力分析
    3.4 大连联通WLAN运营SWOT分析
        3.4.1 竞争优势分析(Strengths)
        3.4.2 竞争劣势分析(Weaknesses)
        3.4.3 竞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3.4.4 竞争威胁分析(Threats)
        3.4.5 SWOT矩阵构造
4 大连联通WLAN运营战略选择
    4.1 竞争战略理论
    4.2 大连联通WLAN运营战略选择
5 大连联通WLAN运营战略实施
    5.1 组织保障
    5.2 网络建设保障
        5.2.1 WLAN建设目的
        5.2.2 WLAN建设规划
        5.2.3 大连联通WLAN组网技术
    5.3 WLAN客户端认证
    5.4 安全保障
    5.5 营销策略
        5.5.1 产品策略
        5.5.2 价格策略
        5.5.3 渠道策略
        5.5.4 促销策略
    5.6 服务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术语和缩略语
致谢

(5)“双屏”时代北纬通信运营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定义与特点
        (二)什么是移动增值服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一)填补学界对移动增值服务业的研究空白
        (二)运用传播学理论研究移动增值服务商的传播行为
    四、论文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研究方法概述
    一、PEST 分析模型
    二、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三、SWOT 分析法
第三章 双屏时代 SP、CP 市场趋势与目标受众分析
    一、SP、CP 宏观市场趋势分析
    二、 SP、CP 目标受众分析
        (一)目标受众人口统计属性分析
        (二)目标受众对移动网络和终端使用特征分析
        (三)受众 3G 智能终端信息获取行为趋势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纬通信公司宏观业务环境分析
    一、关于北纬通信公司
    二、北纬通信公司宏观业务环境 PEST 分析
        (一)政治环境(Political)
        (二)经济环境(Economic)
        (三)社会环境(Social)
        (四)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五)PEST 分析小结
    三、北纬通信公司宏观业务环境波特五力分析
        (一)潜在竞争者进入威胁
        (二)替代威胁
        (三)竞争者的数量及竞争能力
        (四)运营商的议价能力
        (五)用户的议价能力
        (六)小结
    四、北纬通信公司 SWOT 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四)威胁分析(Threat)
        (五) SWOT 分析小结
第五章 北纬通信产品分析
    一、短信产品
        (一)短信产品现状
        (二)短信产品的优劣势
        (三)短信业务未来发展方向
    二、IVR 业务
        (一)IVR 业务现状
        (二)IVR 业务优劣势
        (三)IVR 业务发展未来发展方向
    三、彩信业务
        (一)彩信业务现状
        (二)彩信优劣势
        (三)彩信业务发展方向
    四、 WAP 业务
        (一)WAP 业务现状
        (二)WAP 业务发展方向
    五、手机阅读业务
        (一)手机阅读业务现状
        (二)手机阅读优劣势
        (三)手机阅读未来发展方向
    六、手机游戏业务
        (一)手机游戏业务与现状
        (二)手机游戏优劣势
        (三)手机游戏业务未来发展方向
    七、手机视频业务
        (一)手机视频业务现状
        (二)手机视频业务未来发展方向
    八、手机应用业务
第六章 北纬发展战略和产品策略
    一、北纬通信当前面临发展困境
        (一)企业同运营商存在不对等依赖关系,缺乏议价能力
        (二)移动增值服务产品生命周期短,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行业存在市场失范行为,造成信任危机
    二、北纬通信宏观发展战略
        (一)品牌先导战略
        (二)内容为王战略
        (三)受众致胜战略
    三、北纬通信微观产品策略
        (一)打造具有交互性的新闻信息平台
        (二)重视受众对专业信息的需求,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
        (三)抓住城市无线网络建设机遇,开发广告定投业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关于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手机传媒技术的进化历程
    第二节 手机传媒发展壮大的产业化历程
    第三节 产业发展相关理念的演化历程
第三章 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产业特性分析
    第一节 产业规模概况
    第二节 产业链结构现状
    第三节 产业商业模式特征
    第四节 产业管理方式情况
    第五节 产业特性分析
第四章 引导和推动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第一节 手机传媒产业正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 手机传媒产业带动传媒产业整体发展
    第三节 手机传媒产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第四节 手机传媒产业推进文化生态建设
    第五节 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牵涉国家发展战略
    第六节 全球视野下加快发展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战略意义
第五章 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发展动因
    第一节 技术革命推动手机传媒产业发展
    第二节 市场需求撬动手机传媒产业增长
    第三节 媒介竞合促进手机传媒产业扩容
    第四节 手机传媒生存发展驱动产业创新
    第五节 社会文明进步扩展产业发展空间
    第六节 国家实施相关政策刺激产业繁荣
第六章 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产业经营领域加速延伸,产业模式将更趋多元
    第二节 产业服务能力提升,产业服务将走向“三化”
    第三节 三屏合一加速演进,产业融合效应将全面显现
    第四节 产业创新成为产业发展核心要素,产业链条将不断重构均衡发展
    第五节 产业资本运营趋于活跃,产业规模将爆发增长
    第六节 技术革命继续升级,产业增长提速实现跨越发展
第七章 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第一节 市场化发展畸形束缚产业健康发展
    第二节 产业政策和规范不完善制约产业科学发展
    第三节 技术标准不统一阻碍产业发展形成合力
    第四节 产业监管机制不健全产业监管存在漏洞
    第五节 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制约产业发展后劲
第八章 解决我国手机传媒产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创新产业管理理念,加快推进规制融合转型
    第二节 制定统一的产业标准,加快优化产业结构
    第三节 完善产业激励政策,加快做大产业规模
    第四节 健全产业规范与监管机制,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第五节 加强产业文化建设,构建健康和谐的产业生态环境
    第六节 强化手机媒介教育,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7)我国公交移动电视的产业运营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公交移动电视”研究的差异和原因分析
        2.1.1 国内外研究差异
        2.1.2 原因分析
        2.2 国内主要文献的研究焦点和成果
        2.2.1 期刊文献成果
        2.2.2 学位论文成果
        2.2.3 与论文研究相关专业书籍及研究焦点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逻辑结构
    五、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公交移动电视及其发展现状
    1.1 公交移动电视概述
        1.1.1 基本概念
        1.1.1.1 公交移动电视
        1.1.1.2 媒体产业化
        1.1.1.3 产业运营
        1.1.2 公交移动电视的实现方法
        1.1.3 公交移动电视的关键技术
        1.1.4 公交移动电视的主要特点和形式
        1.1.4.1 传播媒介的伴随性
        1.1.4.2 传播环境的封闭性、强制性
        1.1.4.3 受众的流动性、指向性
        1.1.4.4 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及时性、短小性
    1.2 国内外公交移动电视发展状况
        1.2.1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发展状况
        1.2.2 国外公交移动电视发展状况
    1.3 发展公交移动电视产业的意义
第二章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产业环境与市场分析
    2.1 公交移动电视的PEST分析
        2.1.1 政策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社会文化环境
        2.1.4 技术环境
    2.2 公交移动电视市场解读
        2.2.1 公交移动电视产业的目标市场
        2.2.1.1 受众市场
        2.2.1.2 广告客户市场
        2.2.2 公交移动电视产业链
        2.2.2.1 公交移动电视产业链的构成
        2.2.2.2 公交移动电视产业链的开拓路径
第三章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产业运营方式
    3.1 公交移动电视产业运营要素
        3.1.1 技术研发
        3.1.2 内容生产
        3.1.3 市场定位
        3.1.4 竞争壁垒
        3.1.5 风险控制
        3.1.6 营销策略
    3.2 公交移动电视常见的商业运营方式
        3.2.1 三位一体:世通华纳运营模式
        3.2.1.1 专业技术起家,迅速占领市场
        3.2.1.2 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
        3.2.1.3 广告运营
        3.2.2 术业专攻:华视传媒运营模式
        3.2.2.1 急速成长,突破重围
        3.2.2.2 术业专攻,拔高战略
        3.2.3 媒体嫁接:巴士在线运营模式
        3.2.3.1 巧接央视媒体,整合各方强势资源
        3.2.3.2 注重融资,多元业务运营
        3.2.3.3 大力开发品牌运营
第四章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产业化运营的主要问题
    4.1 文化政策环境的限制
        4.1.1 新媒体产业的大环境受限
        4.1.2 公交移动电视的政策约束
    4.2 电视节目内容品质欠佳
        4.2.1 节目内容丰富却不“新”
        4.2.2 节目时效致命点“滞后+重复”
        4.2.3 缺少新媒体应有的“互动性”
    4.3 无线移动传输技术不够成熟
        4.3.1 技术标准未统一
        4.3.2 技术硬件的不成熟
        4.3.3 设备提供商的消极生产
    4.4 广告客户市场吸引力不足
        4.4.1 公交移动电视现实的传播效果
        4.4.1.1 噪音干扰
        4.4.1.2 广告内容产品缺乏吸引力
        4.4.2 受众市场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
        4.4.2.1 受众类型不确定性
        4.4.2.2 受众心理多样性
        4.4.3 终端产品单一,自媒体的潜在市场危机
    4.5 运营模式局限,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
        4.5.1 运营模式局限,产业难于规模化
        4.5.2 盈利模式单一
        4.5.3 产业链发展不够成熟
        4.5.3.1 上游设备供应商无序竞争
        4.5.3.2 与内容生产部门沟通不够
        4.5.3.3 产业链下游缺失
        4.5.3.4 产业链各环节盈利分配未成体系
    4.6 品牌运营的缺失
        4.6.1 品牌差异化运营不明显
        4.6.2 没有特色的“品牌”标识
第五章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产业发展策略
    5.1 改善产业政策环境,政府主控转为积极扶持
        5.1.1 市场准入政策需持“放开”态度
        5.1.2 政府职能:主控转为积极支持
    5.2 贴近受众和客户,拓宽经营服务领域
        5.2.1 “亲民”节目,制作公交专属电视
        5.2.2 “专业”广告,借鉴Facebook广告业务服务方式
        5.2.2.1 最重要的是“二次销售”的首次销售获益者——受众
        5.2.2.2 公交移动电视最终的目标——广告主
        5.2.3 摆脱“电视”媒体束缚,巧增“移动”业务
        5.2.4 注重产学研合作,为产业储备专业人才
    5.3 探索产业运营新模式,拓宽和延伸产业链
        5.3.1 选择“增值服务”,坚持“互动”运营模式
        5.3.2 借助“三网融合”,组建合作联盟
        5.3.3 构筑成熟产业链,强化竞争力
    5.4 注重媒体品牌建设,提升良好传媒形象
        5.4.1 品牌标识和宣传语
        5.4.2 内容品牌建立
        5.4.2.1 电视节目的品牌建立
        5.4.2.2 广告的品牌建立
        5.4.2.3 宣传片的品牌意义
        5.4.3 品牌活动
        5.4.4 品牌延伸
    5.5 增强风险意识,采取高质应对策略
        5.5.1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面临的潜在风险
        5.5.2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运营应采取的高质规避策略
        5.5.2.1 政策风险的减少
        5.5.2.2 市场风险的分散
        5.5.2.3 运营风险的降低
结语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产业的前景
案例分析:长沙公交移动电视产业运营调查
    一、长沙公交移动电视业态概况
    二、长沙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市场调查数据
        2.1 受众问卷调查结果
        2.2 公交移动电视播出实地调查情况
        2.3 华视传媒长沙分公司相关节目编排调查
    三、长沙公交移动电视产业运营的主要问题
        3.1 信号传输技术不够成熟
        3.2 节目内容欠“新”意,品质不高
        3.3 运营模式单一,传统电视广告承袭严重
        3.4 媒体产业品牌打造意识弱
    四、长沙公交移动电视产业运营的发展对策
        4.1 加强与政府合作,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
        4.2 内容为王,开创视觉新媒体
        4.3 开发多元业务,拓宽运营模式
        4.4 增强品牌意识,创立特色星城公交媒体
        4.5 加强产学合作,提供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附录1:长沙公交移动电视产业运营案例受众调查问卷
附录2:华视传媒长沙分公司相关节目编排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探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耍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依托课题
        1.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1.3.1 主要内容
        1.3.2 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GSM移动通信网络
        2.1.1 GSM网络结构
        2.1.2 小区切换
        2.1.3 GSM通信业务类型
    2.2 手机定位方法简介
        2.2.1 常用手机定位方法
        2.2.2 本文采用的手机定位方法
    2.3 智能交通系统
    2.4 实验与开发环境
        2.4.1 ArcGIS简介
        2.4.2 基于ArcGIS Engine的二次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整理和预处理
    3.1 手机定位数据的“噪声”问题
    3.2 基站数据的处理
        3.2.1 基站数据的预处理步骤
        3.2.2 生成基站数据的点图层(Station)文件
        3.2.3 生成基站数据的面图层(Thiessen)文件
        3.2.4 生成基站数据的的重心点图层(Lcation)
    3.3 手机定位数据处理
        3.3.1 缺失数据处理
        3.3.2 无基站数据处理
        3.3.3 重复定位数据的处理
        3.3.4 虚假切换数据的处理
    3.4 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手机定位数据的路径搜索与匹配
    4.1 路径搜索与匹配概述
    4.2 基于改进的K次最优手机定位路径搜索算法
        4.2.1 相关理论及定义
        4.2.2 算法基本思路
        4.2.3 算法数据结构
        4.2.4 算法实现步骤
        4.2.5 实验与分析
    4.3 GPS与手机平均行程速度计算与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手机定位数据的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探测
    5.1 交通状态相关概念
    5.2 交通状态评价
        5.2.1 交通状态参数分析原则
        5.2.2 交通状态参数评价指标
        5.2.3 道路交通状态的划分
    5.3 模糊相关理论
        5.3.1 模糊理论发展
        5.3.2 模糊数学相关概念
    5.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交通状态探测
        5.4.1 方法原理
        5.4.2 算法步骤
        5.4.3 隶属度函数选取
        5.4.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5 实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总结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通信消费问题的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通信消费的相关概念界定及模型选用
    2.1 通信消费相关概念
        2.1.1 通信
        2.1.2 消费
    2.2 分析方法介绍
        2.2.1 可变参数模型
        2.2.2 趋势分析法
        2.2.3 回归分析
        2.2.4 因子分析法
第三章 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基于可变参数模型
    3.1 消费函数的含义及演变
        3.1.1 消费函数的定义
        3.1.2 消费函数的演变
        3.1.3 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
    3.2 城镇居民边际通信消费倾向模型的建立
        3.2.1 数据的选取
        3.2.2 模型的建立
        3.2.3 模型的估计
        3.2.4 模型的检验
    3.3 综合评价
第四章 城镇居民通信消费支出变化分析
    4.1 城镇居民电信消费系数趋势分析
        4.1.1 居民消费支出结构
        4.1.2 城镇居民电信消费系数的趋势分析
        4.1.3 居民人均通信消费的国际比较
    4.2 影响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变化的因素分析——基于多元回归模型
        4.2.1 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
        4.2.2 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差异性分析
        4.3.1 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等级通信消费支出的比较分析
        4.3.2 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地区性差异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通信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
    5.1 中国电信市场结构演变对通信消费结构的影响
        5.1.1 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演变历程
        5.1.2 市场结构演变对通信消费结构的影响
    5.2 居民通信消费结构现状
        5.2.1 移动电话消费
        5.2.2 固定电话消费
        5.2.3 互联网消费
第六章 3G 时代下促进城镇居民通信消费的对策建议
    6.1 对政府方面的建议
    6.2 对企业方面的建议
附表1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10)提升移动网络用户体验质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网络用户体验研究的必要性
        1.1.1 移动通信的发展现状
        1.1.2 移动网络运营中的新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几个概念的定义和说明
    2.2 国外对于用户体验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用户体验的研究进展
        2.2.2 国外对于移动网络用户体验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对于用户体验的研究现状
        2.3.1 国内用户体验的研究现状
        2.3.2 国内对于移动网络用户体验的研究现状
    2.4 对目前研究现状的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移动网络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
    3.1 移动用户的细分
        3.1.1 移动用户细分的目的
        3.1.2 移动用户细分的影响因素
        3.1.3 移动运营商对用户的细分标准
    3.2 移动业务的细分
        3.2.1 移动业务细分的目的
        3.2.2 监管机构对于电信业务的分类
        3.2.3 3GPP关于移动通信的业务分类
        3.2.4 移动通信的业务分类
    3.3 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
        3.3.1 影响购买的因素
        3.3.2 影响使用的因素
        3.3.3 用户体验的沟通与反馈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移动网络用户体验评估体系
    4.1 重新构建评估体系的需求背景
    4.2 通信标准化组织的研究成果
        4.2.1 ITU-T定义的用户体验
        4.2.2 3GPP定义的用户体验
        4.2.3 ETSI定义的用户体验
        4.2.4 CCSA的研究成果
        4.2.5 研究成果总结
    4.3 用户体验相关指标的获取
        4.3.1 基于网管KPI的指标
        4.3.2 基于路测的KPI的指标
        4.3.3 基于探针的用户体验测量
    4.4 基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用户体验指标体系
        4.4.1 网络层指标
        4.4.2 业务层指标
        4.4.3 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用户体验质量的量化分析
    5.1 移动网络中的用户体验评估模型
        5.1.1 技术因素(Y1)
        5.1.2 运营因素(Y2)
        5.1.3 人机接口因素(Y3)
        5.1.4 用户预期因素(Y4)
        5.1.5 价格因素(Y5)
        5.1.6 经营能力因素(Y6)
    5.2 小波神经网络分析方法
        5.2.1 小波理论
        5.2.2 小波神经网络
        5.2.3 数据采集
        5.2.4 数据分析
    5.3 模糊层次分析法
        5.3.1 层次分析法
        5.3.2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理论分析
        5.3.3 数据采集
        5.3.4 数据分析
    5.4 方法比较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用户体验质量的提升方法
    6.1 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体验质量
        6.1.1 TD-SCDMA系统结构
        6.1.2 TD-SCDMA典型信令流程
        6.1.3 优化技术
    6.2 通过运维手段提升用户体验
        6.2.1 覆盖优化
        6.2.2 服务器和路由优化
        6.2.3 吸引ISP入驻IDC
        6.2.4 内容优化技术
        6.2.5 通过WLAN技术分流用户
    6.3 通过管理手段提升用户体验
        6.3.1 合理引导用户预期
        6.3.2 利用价格手段调整网络负荷
        6.3.3 围绕用户体验质量重构价值链
        6.3.4 新技术对于用户体验的影响
        6.3.5 融合促成无缝体验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用户体验质量对运营商的影响
    7.1 用户体验质量对3G用户数量的影响
        7.1.1 移动运营商用户数量的变化趋势
        7.1.2 运营商用户数量的量化分析
        7.1.3 用户体验质量与3G用户数量的关系
    7.2 用户体验质量对ARPU值的影响
    7.3 用户体验质量与SLA的关系
    7.4 对运营商的建议
        7.4.1 围绕用户体验进行企业流程再造
        7.4.2 关注峰终体验
        7.4.3 关注差异化服务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1:相关术语及缩略语
附录2: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从移动受话用户通信地点的不确定性看手机单向收费(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网络视野下少数民族村民的移动媒介使用及影响研究 ——以河坝村为例[D]. 石迪. 厦门大学, 2018(07)
  • [2]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
  • [3]手机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性研究 ——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D]. 袁潇. 南京大学, 2015
  • [4]大连联通WLAN运营战略研究[D]. 徐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6)
  • [5]“双屏”时代北纬通信运营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陈睿溪. 中南民族大学, 2013(05)
  • [6]关于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D]. 魏丽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12)
  • [7]我国公交移动电视的产业运营与发展策略研究[D]. 万倩. 中南大学, 2012(02)
  • [8]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探测[D]. 陈震霆.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2)
  • [9]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翔娟.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7)
  • [10]提升移动网络用户体验质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郝益勇.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从手机接收器通讯位置的不确定性看手机单向充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