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传承

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传承

一、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底蕴(论文文献综述)

张少冬,刘亚军[1](2021)在《国际秩序视域下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与亚非拉国家求同存异联合起来,成为推动国际秩序公正合理发展的主要力量;与西方国家求同存异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加速了国际秩序多极化发展进程。这一思想对当今国际关系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司志超[2](2020)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维度研究》文中提出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后,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多次在不同场合被提及,现已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了多数民众的认同。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基础发展起来的。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中,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本论文将以文化作为研究视角,从文化底蕴、文化内涵、文化创新等维度展开,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文化维度上的内在关联,并结合现实情况,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正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建构过程中的困境,提出相应解决此困境的文化策略。本论文基于文化维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阐述研究目的及意义,梳理研究现状,概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此指出重难点与创新点。第二章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文化底蕴的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思想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文化基因,新中国外交思想是其理论参照。第三章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文化内涵的论述,对其文化境遇、文化表征、价值诉求和文化作用进行阐释。第四章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文化创新的分析,契合与拓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发展,同时还深化与升华了新中国外交思想。第五章是从实际出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构建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及解决措施的分析与论述。第六章是结论,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维度研究,并结合实际现状得出,从文化角度对此思想进行研究至关重要,它的提出、生成与发展都离不开文化。总之,从文化的角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研究,不仅体现在对此思想的学术价值上的研究,而且也凸显了习近平的文化理念,彰显了中国智慧。

唐诗[3](2019)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走过70个年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历了国内国际形势的重重考验,已经成为地区性和世界性大国,并稳步向世界强国迈进。新时代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继承、总结、发展、探索和创新后,形成了成熟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其精髓也不断发展完善,与中国外交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相配合,与中国外交同步迈向新阶段。自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就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定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953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继承和发展这一外交智慧,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环境做出不懈努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和国际格局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中国外交政策第一次被明确地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写入党代会报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和平外交政策的支撑和依据,这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对外理念,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外交对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对外为实现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服务。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外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化解压力、抓住机遇也成为新时代中国和平外交必须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重要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论断开启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升华。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深化发展的进程中,维护国家利益是其基本出发点。从建国之初为维护新中国的政权安全和国家独立,到为扞卫中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再到为努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和助推经济建设发展,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立场。中国外交战略经历了最初的“一边倒”到“两个拳头打人”再到“一条线、一大片”上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外交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外交规范。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始终顺应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国际局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注重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国外交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构建安全环境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平贡献了重要力量。基于上述背景,研究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演变和基本经验十分必要。本文的主要叙述脉络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及结语。引言部分主要对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及研究重点与难点进行了论述,是对论文整体架构的把握,为论文的渐次展开提供了依据。正文部分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对其基本内涵、基本属性、影响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相关因素和基本逻辑进行了分析,从整体上对和平外交政策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来源,其一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和平观、时代观和国际关系思想;其二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平观念;其三来源于近代中国以来晚清、民国、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三个阶段的和平观念,其中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为重点论述,此外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资源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三章主要阐释了建国初期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在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背景后,详细分析了中国外交原则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奠基作用,同时对这一阶段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进行评价。第四章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在国内政策发生重大转向、国际安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本文以对官方文本的分析得出和平外交政策在这一阶段徘徊发展的结论,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发生了重大转折,以“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和中美关系的突破为关键节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得以继续发展。第五章记述了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发展,其内涵不断深化并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引领中国外交走向全方位发展阶段。此后中国外交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走向,中国选择了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在这一阶段,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多边外交全面开展。第六章以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主要叙述内容,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迈向新阶段。第七章主要是总结了和平外交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对和平外交政策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的主体部分按时间脉络进行阐述,但不单纯叙述历史事件,在分析不同阶段影响和平外交政策的多种因素,如时代背景、国内外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和平外交政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进行阐释,对其实践成果加以分析,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和阶段性特点进行总结和评价。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了总体概述,再次强调了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外交未来走向进行简要说明,同时对中国外交工作满怀希望,其必将走向日益精进与成熟。

姜楠[4](2019)在《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的传统文化分析探讨》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下的外交思想,并通过在各种涉外场合发表的讲话传达给国际社会。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这些讲话中大量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论述,并用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进一步向国际社会阐释其外交思想。以习近平在重大外交场合的涉外演讲稿作为样本进行文本分析,可以发现,习近平外交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具体体现在习近平提出的坚持和平发展、建设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及建构和谐的国际社会等外交理念上。而这些外交理念其中又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先义后利”的思想,“顺时应势”的思想。论文将以习近平涉外场合中的演讲稿作为一手材料,进一步探索习近平外交思想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上更好的理解新时代的习近平外交思想。

潘晨[5](2019)在《中国外交原则从求同存异到搁置争议的演进》文中指出本文用建构主义规范重塑的视角梳理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演进。在制定外交政策的大背景上强调了本地区传统文化根基的重要性,即东亚共生体系。这意味着区域内各国在该体系之下所作出的对外交往行为与其身份相符,而这种较为稳定的结构有利于衍生出适应本区域的政策。在这基础上,本文借用了新达尔文主义“遗传”、“变迁”和“选择”的概念来解释规范重塑的过程。首先,“遗传”是指行为体政策的延续性,笔者认为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东亚共生体系下孕育出来的、带有东方文化哲理的普世观念。其次,“变迁”是指内外环境在短期内发生变动后,行为体让渡一部分利益以期长远的回报,即文中所论述的“搁置争议”规范不仅是对“求同存异”方针的继承,也是根据当时历史条件而发生“变迁”的产物。最后,“选择”是指规范挑战者在利益无法达到既定目标后主动选择融入,即菲律宾逐渐从竞争、对抗转而走向合作。

刘英[6](2019)在《浅谈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文中指出周恩来同志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在各个方面卓有成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兼第一任外交部长,在长达26年的执政生涯中,更是对国家和世界的和谐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求同存异"的思想就是周恩来外交实践中的一大亮点,自提出以来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解决了我们党和国家存在的许多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求同存异思想依然继续坚持并顺应潮流有所发展,开创我国特色外交的新局面。周恩来能够提出"求同存异",其思想来源、形成过程及对新时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启示值得做一番简单的讨论。

张守君[7](2018)在《周恩来外交思想及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其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周恩来外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作为领导了新中国的外交工作长达二十六年总理的周恩来,根据国际局势的总体特点,参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思想,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开拓了新局面,奠定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坚实基础,拓宽了新中国的国际生存空间,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周恩来外交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首先,系统阐述了周恩来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发展历程。周恩来外交思想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外交理论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外交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而周恩来非凡的人生经历以及其自信乐观、精明干练、高瞻远瞩、不卑不亢的个性品质与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其外交思想形成的主观因素。分析了周恩来外交思想大致经过萌芽、形成、成熟三个时期。其次,周恩来外交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主要内容包括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外交出发点、外交目标、外交立场、外交原则、外交宗旨、外交战略、外交重心等。再次,在阐述周恩来外交思想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周恩来外交思想的鲜明特色。周恩来外交思想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独立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独立自主国格与独立自主人格相结合的特点。最后,深入探讨了周恩来外交思想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当代价值,阐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对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探讨解决新形势下中国外交面临的热点问题的新思路,彰显其外交思想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外交面临严峻挑战。深入研究和真正把握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精髓,进而不断充实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对于我国正确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不断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新局面,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周芝如[8](2019)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自开辟新航路以来,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紧密相连,逐渐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新的时期,我们有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目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的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盛行,恐怖主义、生态危机、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滋生并蔓延。面对这些现实问题,不同的国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给予全球治理开出的“中国方案”,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本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轴,主要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背景和形成过程及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重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策建议五个方面开展了层层递进的相关研究。第一部分梳理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本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主要来源于三大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中“共同体思想”和“世界历史理论”;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和“和合文化”理念;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尊重世界多样性”、“和谐世界”的外交思想。第二部分总结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背景、形成过程及内容。在国内综合实力显着上升和全球性问题凸显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经过提出和形成、扩展和深化及成熟和落实三个阶段,最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内容得到确立、发展和丰富。第三部分梳理总结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中国的口号,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政府已经在积极构建不同层次的命运共同体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应对国内环境和全球气候治理、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等领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通过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系列实践,可以发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早日实现的行动和决心。第四部分从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的角度系统地研究和归纳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多重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在践行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面临着霸权思维、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难以达成共识、多元文明冲突长期存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难解、不公平的国际秩序深刻困扰世界环境治理等方面系列问题,需要全球人类共同去攻克。第五部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五个层面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策建议,对策建议与面临的问题一一对应,分别为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改革、构建和谐的全球文化体系、构建全球安全治理新范式、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期待这些具体的、一一对应的对策建议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言献策。最后,本文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全体人类的根本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朝一日终将建成。

刘宇悦贤[9](2017)在《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周恩来是新中国的开国总理,也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开拓者。周恩来在国内和国际都享有很高威望很大程度得益于他独特的外交艺术。周恩来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光彩照人的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赢得了崇高的声誉。本文致力于研究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并探讨周恩来外交思想建国初期和当代价值。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对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研究状况,并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和比较法对周恩来外交思想进行探究。在最后指出了文章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部分探究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历史背景。在对周恩来外交思想理论渊源的研究中,我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对外交理论的论述中去,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具有理论基础。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对周恩来外交思想形成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在对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部分,我主要通过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阐述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内容和特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周恩来外交思想,归纳概括为六个方面。分别为“国际上的主要矛盾是战争与和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和缓国际紧张局势”以及推进睦邻友好团结六方面内容;然后,在对内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统一三个特征。第四部分研究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的价值。这一部分笔者既探讨周恩来外交思想对建国初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又结合当前中国的外交战略,探究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打下基础,同时对于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当代周恩来外交思想依然具有重要作用。当今中国外交战略中坚持不懈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蓝图及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外交工作仍是对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借鉴与升华。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继续学习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并挖掘周恩来外交思想的时代价值。第五部分即本文结语,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缺点做出总结。

何志鹏,孙璐[10](2016)在《新中国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起步——从和平共处到求同存异的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从1953年提出,1954年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所体现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表明中国已经在国际社会彰显一个具有亲和力、领导力的大国形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为国际法走向后殖民时代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带有深刻的"冷战"背景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应当在国际法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观察,分析其历史积极作用。当今,它已成为中国国际法立场的重要组成方面,是国际法与中国协同进化的一部分。在当今中国发展的语境下,要深入促进中国的软实力、提升中国的国际法形象,应当强调持续稳定和推陈出新之间的平衡,推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融合,这是总结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内的历史财产应当明确的态度。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不难看出,从和平共处到求同存异,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外交路线中的重要理念,面临着不同主张和理念的竞争与挑战。基于阶级斗争话语的革命路线在那段时间不仅活跃于内政问题上,也经常在外交领域居于主流地位。在妥协与斗争之间的方向选择,对于中国的利益和目标产生不同的效果。实践证明,强硬的斗争姿态会使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孤立,失去与各国的交流机会;柔和共存的姿态则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更有助于实现自身的利益。不同外交立场对于中国大国道路的影响,至今仍然有着鲜明的启示意义。

二、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底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底蕴(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秩序视域下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求同存异外交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国际秩序背景
    (一)现代国际秩序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旧交替
    (二)国际社会渐趋和平有序
    (三)亚非拉国家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新生力量
二、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内涵及特点
    (一)求同存异外交思想展示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二)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体现中华文明和合文化传统
    (三)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三、求同存异外交思想对国际秩序的重大影响
    (一)亚非拉国家求同存异,共同推动国际秩序公正合理发展
    (二)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求同存异建立外交关系,推进了国际秩序多极化发展进程
四、结语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选择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底蕴
    2.1 思想底色:马克思主义理论
        2.1.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2.1.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2.1.3 人类解放理论
    2.2 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2.1 “和”文化
        2.2.2 “天下大同”思想
        2.2.3 “义利统一”的思想
    2.3 理论参照:新中国外交思想
        2.3.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个世界”战略思想
        2.3.2 党际关系思想与处理国际事务的方针
        2.3.3 建立国际新秩序思想
        2.3.4 和谐世界思想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内涵
    3.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文化境遇
        3.1.1 中华文明现实性的需要
        3.1.2 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加剧
        3.1.3 西方“普世价值”的盛行
    3.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表征
        3.2.1 推动文化认同,促进文化共存
        3.2.2 加强文化交流,助推文明互鉴
        3.2.3 坚持文化包容,实现文化共识
    3.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诉求
        3.3.1 持久和平
        3.3.2 普遍安全
        3.3.3 共同繁荣
        3.3.4 开放包容
        3.3.5 清洁美丽
    3.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作用
        3.4.1 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
        3.4.2 维护世界稳定的中国新理念
        3.4.3 预判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
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创新
    4.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与拓新
        4.1.1 是实现理想社会的过渡阶段
        4.1.2 是历史唯物主义意蕴在当代的创新发展
        4.1.3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中国新贡献
    4.2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2.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新阐释
        4.2.2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新呈现
        4.2.3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积极运用
    4.3 对新中国外交思想的深化与升华
        4.3.1 体现对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延续与丰富
        4.3.2 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特征
        4.3.3 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困境与策略
    5.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困境
        5.1.1 意识形态的冲突
        5.1.2 保护主义文化的阻碍
        5.1.3 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策略
        5.2.1 发挥中国文化底蕴,构筑文化自信
        5.2.2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国文化传播
        5.2.3 加强各国间的文明交流,构建新型全球价值观
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阐释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与内容
        (一)外交与外交政策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内容
        (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四)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和平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属性与本质属性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属性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本质属性
    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逻辑
        (一)外交政策演进的一般逻辑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理论逻辑
        (三)影响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
        (四)基于二元维度变化的演进逻辑
第二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有关和平外交思想的考察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和平观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时代观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国际关系思想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和平观念的承继
        (一)“和合”思想
        (二)“和而不同”思想
        (三)“义利双行”思想
    三、近代以来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一)晚清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二)民国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四、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资源
        (一)国家主权原则的法理依据
        (二)外交原则和惯例的基本规定
第三章 建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确立初期的背景
        (一)为巩固政权、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
        (二)“一边倒”的战略选择
        (三)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及当前国际任务的判断
        (四)国际环境的重要影响
        (五)革命惯性的限制
    二、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初步确立
        (一)新中国外交原则与框架的建构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石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评价
        (一)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取得重要进展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启中国外交崭新局面
第四章 和平外交政策在特殊阶段的曲折发展
    一、影响和平外交政策曲折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国内政策出现转向
        (二)动荡的国际形势
        (三)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
    二、和平外交政策在曲折中发展
        (一)和平外交政策的曲折发展
        (二)从“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理论的发展
    三、和平外交政策曲折发展阶段的实践依据
        (一)中国共产党为扭转“左”倾思想对外交事务冲击的实际行动
        (二)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中国外交发生转向
        (三)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开展友好关系为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推动中国重新融入国际体系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发展
    一、推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发展的多重因素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新阶段
        (二)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促使中国和平外交政策进行调整
        (三)对国际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四)国家定位与国家利益观的调整
        (五)国际局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改革开放背景下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发展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内涵
        (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的提出
        (三)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四)“和而不同”的新理念
        (五)“和谐世界”的新构想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实施
        (一)应用和平外交政策处理大国关系
        (二)积极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以切实行动维护世界和平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四)实现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
        (五)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升华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背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新时代下中国对时代的定位与判断
        (三)新时代面临的国际形势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与创新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创新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升华
    三、全方位、立体化外交的推进
        (一)构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二)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三)秉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四)以结伴不结盟政策带动多边外交发展
        (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
        (六)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第七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根本保障
    二、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相结合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必要方法
    三、内政外交的互动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内生动力
    四、坚决扞卫国家利益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出发点
    五、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依据
    六、国家角色定位的变化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发展诉求
    七、意识形态因素是影响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重要变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4)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的传统文化分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外交思想中的文化传承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的联系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传统文化与外交的联系
    第二节 战略文化在外交中的体现
        一、战略文化理论
        二、战略文化影响中国对外行为
    第三节 文化传承在外交中的体现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传承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化传承
        三、习近平新时代外交中的文化传承
第二章 习近平涉外演讲中的传统文化引用
    第一节 习近平涉外讲话中的材料分析
        一、涉外演讲稿的收集
        二、习近平涉外演讲稿类型
        三、习近平涉外演讲稿中引用的经典文献来源
    第二节 习近平在外交中运用传统文化
        一、坚持和平发展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
        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四、国际社会的建构
    第三节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传统文化思想
        一、“和合”思想
        二、“大同社会”思想
        三、“顺时应势”思想
第三章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战略文化升华
    第一节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一、坚持战略互信的原则
        二、倡导合作共赢的理念
    第二节 维护周边睦邻友好关系
        一、“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二、“一带一路”的文化传承
    第三节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践行“义利合一”的义利观
        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5)中国外交原则从求同存异到搁置争议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理论价值
        1、选题背景
        2、理论价值
        3、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论文的理论框架与主要结构
    第一节、共生体系的理论概述
    第二节、东亚共生体系的内涵
    第三节、重塑动力的理论概述
第二章 规范的继承:“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与制度化
    第一节 “求同存异”方针的历史
        1、“求同存异”方针的首次提出
        2、“求同存异”方针的确立
    第二节 “求同存异”方针的制度化
    第三节 “求同存异”方针是共生体系的遗传
第三章 规范的变迁:“搁置争议”规范的产生与制度化
    第一节 “搁置争议”规范的形成与内容
    第二节 规范变迁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1、规范变迁的外部环境
        2、规范变迁的内部环境
    第三节 “搁置争议”规范的制度化
        1、中国主导的相关谈判
        2、区域内相关国家的实践
    第四节 “搁置争议”规范的深刻内涵
        1、尊重历史和现实
        2、互利共赢、面向未来
第四章 规范的选择:菲律宾南海政策转变
    第一节 菲律宾南海政策的转变
    第二节 菲律宾南海政策的选择
        1、将外部干预因素剔除出本区域
        2、中国和菲律宾之间经济贸易的重要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浅谈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来源
二、“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 新中国成立前“求同存异”思想的运用
    (二) 新中国成立后“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运用
三、“求同存异”外交思想对新时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启示

(7)周恩来外交思想及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1 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形成条件
        2.1.1 周恩来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2 周恩来外交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2.1.3 周恩来外交思想形成的主观因素
    2.2 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发展历程
        2.2.1 周恩来外交思想的萌芽
        2.2.2 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形成
        2.2.3 周恩来外交思想的成熟
3 周恩来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从战争到和平
    3.2 外交出发点——巩固新生政权
    3.3 外交目标——坚持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3.4 外交宗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5 外交立场——独立自主
    3.6 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7 外交战略——“一边倒”到“一条线”、“一大片”
    3.8 外交重心——加强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4 周恩来外交思想的鲜明特色
    4.1 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4.2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4.3 独立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4.4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4.5 独立自主国格与独立自主人格相结合
5 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理论价值
        5.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5.1.2 为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5.1.3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思想指导
        5.1.4 为不同国家处理国家间关系确立了理论原则和方法论基础
    5.2 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现实价值
        5.2.1 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5.2.2 为新中国在国际上确立和加强大国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5.2.3 为新时代妥善处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提供了借鉴思路
        5.2.4 为新时代积极推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铺平了道路
        5.2.5 为新时代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2.6 为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简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
    2.1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共同体思想”
        2.1.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历史理论”
    2.2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2.2.1 对“天下大同”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2.2.2 对“和合文化”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2.3 对中国共产党人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3.1 毛泽东、周恩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
        2.3.2 邓小平“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外交思想
        2.3.3 江泽民“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外交思想
        2.3.4 胡锦涛“和谐世界”的外交思想
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背景、形成过程及内容
    3.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背景
        3.1.1 中国实力显着上升
        3.1.2 全球性问题凸显
    3.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过程
        3.2.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和形成阶段
        3.2.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扩展和深化阶段
        3.2.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成熟和落实阶段
    3.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
        3.3.1 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共同体
        3.3.2 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
        3.3.3 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经济共同体
        3.3.4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共同体
        3.3.5 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共同体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4.1 构建不同层次的命运共同体
        4.1.1 构建中华命运共同体
        4.1.2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4.1.3 构建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
    4.2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4.2.1 构建中美“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
        4.2.2 构建中俄“好邻居、好伙伴”的大国关系
    4.3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4.3.1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4.3.2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4.4 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
        4.4.1 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
        4.4.2 保障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安全
    4.5 积极应对国内环境和全球气候治理
        4.5.1 积极应对国内环境治理
        4.5.2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治理
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多重挑战
    5.1 政治方面:主要大国的霸权思维仍然影响深远
        5.1.1 现有国际体系的弊端与制约
        5.1.2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主导着国际社会
    5.2 经济方面: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难以达成共识
        5.2.1 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难度大
        5.2.2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5.3 文化方面:多元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长期存在
        5.3.1 文明冲突的危险加剧
        5.3.2 西方文明成为强势文明带来冲突
    5.4 安全方面: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难解
        5.4.1 传统安全问题不断爆发
        5.4.2 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5.5 生态方面:不公平的国际秩序深刻困扰世界环境治理
        5.5.1 全球生态矛盾冲突
        5.5.2 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分工不明确
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策建议
    6.1 政治方面: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
        6.1.1 构建多元国际新体系
        6.1.2 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应对霸权主义
    6.2 经济方面: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改革
        6.2.1 加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作
        6.2.2 全面推动贸易自由化,建立贸易保护的预警机制
    6.3 文化方面:构建和谐的全球文化体系
        6.3.1 积极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6.3.2 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6.4 安全方面:构建全球安全治理新范式
        6.4.1 提高应对传统安全问题的能力
        6.4.2 提高应对非传统安全危机的能力
    6.5 生态方面: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6.5.1 树立牢固的全球生态共同体意识,提高生态产品有效供给能力
        6.5.2 呼吁各国主动承担全球生态治理责任,民主协商解决生态纠纷
结术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状况
        2.国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1.创新点
        2.不足
一、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背景
    (一)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外交的理论
        2.列宁关于外交的理论
        3.毛泽东关于外交的理论
        4.中国传统文化的陶冶
    (二)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2.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内容和特征
    (一)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内容
        1.“国际上的主要矛盾是战争与和平”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3.“和平共处”
        4.“求同存异”
        5.“和缓国际紧张局势”
        6.推进睦邻友好团结
    (二)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特征
        1.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2.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3.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
三、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的价值
    (一)周恩来外交思想对建国初期的价值
        1.对内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打下基础
        2.对外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
        1.使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2.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思想指导
        3.为中国处理周边外交工作提供典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底蕴(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秩序视域下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研究[J]. 张少冬,刘亚军. 新东方, 2021(02)
  •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维度研究[D]. 司志超.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5)
  • [3]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D]. 唐诗.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的传统文化分析探讨[D]. 姜楠. 外交学院, 2019(01)
  • [5]中国外交原则从求同存异到搁置争议的演进[D]. 潘晨.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10)
  • [6]浅谈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J]. 刘英. 学理论, 2019(02)
  • [7]周恩来外交思想及当代价值[D]. 张守君.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 周芝如.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思想研究[D]. 刘宇悦贤.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10]新中国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起步——从和平共处到求同存异的演进研究[J]. 何志鹏,孙璐.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 2016(00)

标签:;  ;  ;  ;  ;  

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传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