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第17卷(2002)1-6期总目录

《大学化学》第17卷(2002)1-6期总目录

一、《大学化学》第17卷(2002年)1~6期 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王波[1](2015)在《罗根泽文学批评史研究》文中认为本论题主要以罗根泽文学批评史为研究对象,从学术理路、材料蒐罗、叙解方法、文学观念、批评史观、《文心雕龙》、唐古文运动、宋诗话、50年代的调整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并从“文学批评”的自觉、中国文学史的编纂、“整理国故”以及铃木虎雄《支那诗论史》对于批评史撰着之影响、早期课程与讲义等因素探讨作为一门学科和着作体例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生问题。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相关问题:首先,回到历史现场,搜寻民国时期的原始文献资料,历史化地展现文学批评史发生的丰富过程以及罗根泽文学批评史的真实面貌,透视陈钟凡、郭绍虞、朱东润、方孝岳、李长之等早期一代学者研治文学批评史的动机与历程,还原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在半个世纪里的存在样态;其次,反思以西方文学批评标准衡量传统诗文评这种“以西格中”的学术模式,以及以现代文学观念与史观整理古代文学批评,以书写系统化的文学批评史的史学研究范式,窥测现代学人在古今中西之间文化选择的曲折心路;再次,重申早期文学批评史撰着者“印证文学史”的研究目的以及批评史和文学史的因缘关系,特别是罗根泽“求历史之真”的学术追求,讨论文学批评史或者古代文论研究的目的、方法等话题。这些问题对于文学批评史的重新书写、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现代学术史的构建等都有参考意义。基于上述三点,通过认识和反思前辈学者研究文学批评史的面貌,论文认为,西方“文学批评”这面镜子和现代“文学”这一后置观念都难以真正认识清楚古代诗文评的“本来面目”。古代批评史研究应以历史主义原则为中心,把求真作为最高标准,而且其研究的目的应多元化,有助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只是其中任务之一,不应成为唯一甚至最高的追求。还原古代文论的本来面目本身就是研究目的,以助于认识研究文学史、思想史或者文化史也是其中应有之义。

吴晶晶[2](2015)在《任应岐的革命生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892年出生于河南省鲁山县的任应岐是我国历史上的爱国将领之一。众多着作中都不乏他的身影。例如:在《毛泽东文集》中称他“坚持革命,没有叛变”;在《李大钊全集》中赞他是“最与民党接近者”。然而,任应岐的名字却依然令人感到陌生。一直以来,任应岐资料大多为曾与任应岐并肩战斗的亲友后人所提供,那些出于被任应岐事迹所感而投身研究的学者们也大多为河南鲁山县当地人。任应岐的事迹值得并且应该被更多的后来人所孰知和传唱。任应岐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国运多舛,战火连年,任应岐为实现报国理想,不顾家人反对投笔从戎,跻身绿林当了“蹚将”。随后被旧军阀收编,正式拉开了他征战疆场,九死一生的帷幕。在转战各地的过程当中,任应岐深受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洗礼,认为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在随后的“护法战争”前后,任应岐为广州国民政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之后,任应岐参加了东征与北伐,投身到反对军阀吴佩孚的作战当中,军事力量逐步达到顶峰,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随着任应岐军事力量达到顶峰,他也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中原大战前蒋介石对任应岐部进行了诱骗和全歼。在损失部队之后,任应岐终于认清了蒋介石独裁的事实,同时受“九一八”事件爆发的影响,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胡汉民组织的“新国民党”(时称“西南”),坚定地举起了“抗日反蒋”的大旗。“西南”最重要的两个组织分别位于天津和上海,在天津的“西南驻津办”承担起了联络北方反蒋军政要人主要任务,并且长期与中共合作,为中共开展地下工作提供便利与服务。正是在“西南驻津办”,任应岐与更多志同道合的革命人士走到一起来,例如刘承烈、刘人瑞、刘觉民,革命思想进一步受到提升,认为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中国前进的必由之路。随后任应岐经中共党员刘仁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南汉宸、宣侠父、吉鸿昌等人一同组织策划了“中国反法西斯大同盟”及中原大暴动,任应岐更是毁家纾难,向大同盟捐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四万五千元,从此家无恒产。他希望达成抗日反蒋的目的,救亡图存于危难之时。然而蒋介石的特务机构在此时也将罪恶的触角伸向了任应岐和吉鸿昌等人。由于叛徒吕一民等人的出卖,1934年11月9日,任应岐与吉鸿昌一起在“天津国民饭店事件”中不幸受伤被捕,并于11月24日在北平东城炮局胡同的陆军监狱牺牲。就义前,任应岐和吉鸿昌二位将军都毫无惧色,神态自若,承认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高呼着“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在任应岐留给家人的几封遗墨里,一句掷地有声的“大丈夫,有志不能伸,有国不能报,痛哉!”的肺腑之言更是将任应岐的一生推向了悲壮的最前沿。烈士身后,本不慕名,然而与吉鸿昌将军的事迹被后人所称颂至今不同的是,任应岐一直鲜为人知,甚至连“烈士”之名都曾一度存有争议。2014年正是任应岐逝世八十周年的纪念,本文试图通过有限的资料,对任应岐将军投身革命,矢志报国的戎马一生作一个简要的整理与研究,向任应岐将军及千千万万为革命奋斗,为主义捐躯的烈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叶民[3](2014)在《工程教育CDIO模式适应性转换平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程教育的环境正在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工程教育的模式正处在从“科学范式”向“工程范式”转换的当口,涌现了以CDIO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模式。实现工程教育范式转换需要一个集成相关政策的范式转换平台,因此,研究、构建面向中国国情的适应性转换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逻辑背景下,借助历史文献法和基于扎根理论的NVivo软件工具,挖掘出转换平台的构成要素和环境支撑要素,成功构造出一个CDIO适应性转换平台,并为该平台运作提出应予把握的策略和政策建议。本文工作与其说是为CDIO模式量身打造的,不如说是为整体工程教育范式建构的,CDIO模式只是选出的引子。如何选择若干影响因子作为工程教育模式转换平台的支撑要素是构筑转换平台的关键。本文首先进行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的历史和现实回顾,运用工程问题求解思路寻找要素挖掘和政策调整的方向。本文从工程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探讨了工程教育从“技术范式”到“科学范式”、从“科学范式”到“工程范式”的两次范式转移或两次革命;尤其是探讨分析当代工程教育转型(第二次工程教育革命)的社会背景与改革实践,认识工程教育发展的现实环境和变革驱动力,揭示工程教育范式转换深刻的历史动因和社会必然性。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阐述了“工程范式”转型过程中的若干模式创新——如整体的工程教育、大E的工程等,介绍了多个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最佳实践;详细讨论了CDIO模式的产生、发展背景和丰富内涵,介绍了CDIO模式在中国的试点实践,展示了CDIO作为当前工程教育“二次革命”中崛起的一种典型创新模式应运而生的理论营养、实践土壤,揭示了CDIO模式丰富的创新内涵与时代价值。在转型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回顾中,为CDIO范式转换平台研究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为对CDIO转换平台要素的科学挖掘和平台合理构建,本研究采用国际上社会科学研究比较流行的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和建立在其理论基础上的NVivo软件。本研究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共三级编码,对能体现工程教育范式转型研究主题的权威性、代表着国际社会主流意见的21篇典型文献(其中英文18份,中文译本3份)进行了深入挖掘;根据研究主题的故事线抽象出的8个选择性编码,进而根据扎根理论,从编码的理论结果中揭示了CDIO转换平台的5大构成要素和3大环境支撑要素。它们分别是重构本科课程计划、工程师资的认可与激励、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评价与激励、大学文化变革,以及国家战略、财政支持、变革的社会共同参与。结合中国国情,我们对5大要素在平台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内容、实现方式与侧重,以及构建过程中的理论准备和具体操作提出了政策性建设意见,并给出了CDIO转换平台的构成框架,其中课程设置是实现转换平台的核心内容,师资政策是实现转换平台的关键与瓶颈,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难点,学业评价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变革的重点,大学文化环境的变革在平台重构中起到基础和保障作用。本文阐述了转换平台的政策蕴含,即平台目标的明确性、平台架构的系统性、平台要素的关联性。通过对转换平台的运行与政策环境的梳理分析,揭示了有效运行CDIO转换平台必须把握好的三个应用策略,即:1)变革要选择“先自上,再上下互动”;2)高校要综合判断、自主选择——根据自己的不同定位、不同的行业需求、不同的学科专业特征,可选择选择C、D、I、O不同侧重的模式;3)高校要拿出变革勇气,但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好变革力度和进度节奏。最后,分别向教育主管部门、大学管理部门提出宏微观政策调整的意见和建议,包括资源分配政策、评价与考核、激励政策、日常管理政策等。本文工作为工程教育的范式转换提供了新的认知,为成功借鉴CDIO模式的政策设计提供新的方法论运用;由此建构的中国CDIO适应性转换平台对相关教育管理实践提供了可作参考的分析与解题框架,为中国高校有效组织和实施工程教育范式转换,提高中国工程师培养质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

刘亚晶[4](2013)在《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所论及的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主要指20世纪20年代重庆的留法青年,其中以先进知识分子赵世炎、邓小平、聂荣臻为主要代表。本文所论及的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主要指重庆勤工俭学生留法经历对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影响。本文论及的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地传播主要指在法国期间,旅欧党团员在留法勤工俭学生与旅法华工之间进行地传播。此外,本文还涉及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即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除引言外,本文的正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概况。重庆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起因,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的构成及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赴法的思想原因。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工读主义的盛行以及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思想的冲击,最终导致重庆学子渐渐产生抛家去国、远涉重洋的思想。第二部分介绍了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选择与认同马克思主义。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在法国的工学实践,使他们实现了思想上的初步觉醒。三大运动的实践锻炼,为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奠定了基础。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同时认同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阶级与阶级斗争学说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第三部分,阐述了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重庆留法勤工俭学中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到法国后参与了旅欧党团组织的创建活动。在旅欧党团组织内部开展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在与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作斗争后,留法勤工俭学中的先进分子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了留法华人的政治和思想觉悟,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的队伍。第四部分,评价了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此外,他们中有的还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骨干。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回国后投身中国革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

魏雅雯[5](2010)在《烟草中茄尼醇的测定、浸提和纯化研究》文中指出茄尼醇是生产辅酶Q10和维生素K2的重要医药中间体,主要来源于植物体中,尤其在茄科植物烟草中,茄尼醇的含量可达0.3%~3%。本文研究了茄尼醇含量的测定方法,及从烟草中浸提、纯化茄尼醇的工艺过程。茄尼醇具有9个独立的双键可以与Br2发生加成反应,本实验在测定茄尼醇含量的过程中提出了用间接碘量法测定茄尼醇的新方法。该方法以冰乙酸作为溶剂溶解茄尼醇,同时冰乙酸可与KBrO3-KBr溶液定量产生Br2,经过加成反应,Br2加成到茄尼醇的双键上,再用碘量法测定剩余的Br2,则可间接计算出茄尼醇的量。通过实验研究,间接碘量法测定茄尼醇的测定条件为:以冰乙酸为茄尼醇溶剂,冰乙酸总加入量应占整个反应体系的75%以上,反应温度在20℃~30℃之间。该方法测定茄尼醇含量,精密度和灵敏度均较高,分别可以达到RSD=0.57%和RSD=1.20%,其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9%~101%之间,可以作为本实验中从烟草中提取、纯化茄尼醇的测定方法。在已报道的茄尼醇浸提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冰乙酸和无水乙醇为浸提溶剂,采用室温浸提法、加热回流浸提法和超声波辅助浸提法浸提烟草中的茄尼醇。实验中,通过综合研究三种方法的浸提时间、浸提次数、料液比等条件,得出结论,以冰乙酸为浸提溶剂时,室温浸提法的浸提时间为24h,浸提率为1.934%,加热回流浸提法的浸提时间为3h,浸提率为2.168%,超声波辅助浸提法的浸提时间为30min,浸提率为2.197%;以无水乙醇为浸提溶剂时,室温浸提法的浸提时间为24h,浸提率为2.151%,加热回流浸提法的浸提时间为3h,浸提率为2.175%,超声波辅助浸提法的浸提时间为20min,浸提率为2.222%。结论表明,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法时,茄尼醇浸提率和浸提时间为优于室温浸提法和加热回流浸提法;以无水乙醇为浸提溶剂时,茄尼醇浸提率高于以冰乙酸为浸提溶剂时的溶剂。通过研究获得了一种新型的茄尼醇纯化精制方法。该方法基于茄尼醇的9个独立的双键可以与Br2发生加成反应产生茄尼醇溴代物,之后再加入去离子水降低茄尼醇溴代物的溶解性,使溴代物沉降而与其他杂质分离,分离后的溴代物通过卤代烃消除反应可脱除茄尼醇溴代物的Br2,从而达到纯化茄尼醇的目的。实验中首先以茄尼醇标准品为纯化对象,将定量的茄尼醇与过量的Br2进行加成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得到茄尼醇溴代物,加水产生沉淀,过滤后,以丙酮为溶剂溶解滤渣,加入60倍量的Zn粉,在50℃条件下恒温振荡16h,进行脱Br2反应,此条件下纯化倍数可达到1.0864。然后茄尼醇浸膏为纯化对象时,对其进行皂化除杂、酸化除杂、除蜡、脱色,除去大部分杂质后,按照以茄尼醇标准品为纯化对象确定的路线进行纯化,得到的产物中茄尼醇含量可达93.65%,茄尼醇作为医药中间体,要求其纯度达到90%以上,应用本实验可以得到纯度为93.65%的茄尼醇,符合市场上对高纯度茄尼醇的要求。

黄涛[6](2007)在《大德是钦:记忆深处的福建协和大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闽基督教(新教)四差会联合创办的福建协和大学,在短短的四十年间(1911-1951),历经福州仓山观音井、福州魁岐、福建邵武、复校魁岐四大阶段的辗转办学,最后走向中国特色的民族化高等教育。福建协和大学的发展历史大抵上是由以林景润先生为代表的五任校长先后所谱写的。福建协和大学以西方大学为榜样,建立了高效率的学校管理体制,设置了综合性的院系机构,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产生了很大而积极的社会反响,赢得了福建社会和中国教会大学界的认同。福建协和大学以人格教育为立校之本、以教学科研为办学之基、以服务社会为教育之光,不仅使“博爱、牺牲、服务”的校训精神得到发扬光大,营造了健康、和谐、向上的校风,而且以实事求是的教育信仰,从事高深学问的研究,构建了适应社会、服务人群的学风。这样的办学模式和因之培育出来的英才是福建协和大学贡献给中国社会的一笔丰富的遗产,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借鉴。福建协和大学在闽办学的过程,是宗教教育为主向世俗教育为主的转变过程,是基督文化对华传布向中西文化交流为主的转变过程,更是基督化和中国化不断“协和”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使协大将东西方社会联系在大学校园里和周边地区,也使协大将东西方文化“协和”在大学教育内容中和人类进步的服务事业中。因此,福建协和大学不仅是一所教育机关,为福建近现代教育乃至中国近现代教育做出了应有的历史性贡献,更是一所中西文化“协和”的园地,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化学》第17卷(2002年)1~6期 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化学》第17卷(2002年)1~6期 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罗根泽文学批评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中国文学批评史发生研究
    2.1 诗文评与文学批评
        2.1.1 从诗文评到文学批评
        2.1.2 什么是文学批评
        2.1.3 中西文学批评之短长
        2.1.4 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史
    2.2 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
        2.2.1 从文学史到文学批评史
        2.2.2 文学批评史是文学史之一支
        2.2.3 互助与互用
    2.3“整理国故”
        2.3.1 缘起
        2.3.2 科学方法
        2.3.3 历史的观念
    2.4《支那诗论史》
        2.4.1 翻译与传播
        2.4.2 编纂体例与批评结合创作的研究方法
        2.4.3“文学自觉”说与“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
    2.5 课程与讲义
        2.5.1 课程与讲义
        2.5.2 批评与回响
第3章 史学家的文学批评史
    3.1 从诸子学到文学批评史
        3.1.1 何以研究诸子学
        3.1.2“中国文学史类编”
        3.1.3 文学批评史成书考
        3.1.4 余论
    3.2 材料与着作
        3.2.1“开山采铜”
        3.2.2“蒐览务全”
        3.2.3 西学
    3.3 述要、述创与释义、释因、释果
        3.3.1 述要与述创
        3.3.2 释义、释因与释果
        3.3.3 现代性反思
第4章 文学观念与批评史观
    4.1“文学”与“文学批评”
        4.1.1“文学”的广义、狭义与折中义
        4.1.2“文学批评”的分类
    4.2“载道”与“缘情”
        4.2.1 在批评史中之线索
        4.2.2 与周作人载道、言志说之关系
        4.2.3 二分法的局限
    4.3 文学批评随时空、批评家、文类而异
        4.3.1 文学批评随时空而异
        4.3.2 文学批评随批评家、文体而异
第5章 专题研究
    5.1《文心雕龙》研究
        5.1.1 确立其批评史地位与原道文学观
        5.1.2 对文体论、创作论、文学史观、批评论的研究
    5.2 唐古文运动研究
        5.2.1 对早期古文论的研究
        5.2.2 对韩柳古文论的研究
        5.2.3 对韩柳以后古文论的研究
    5.3 宋诗话研究
        5.3.1 诗话理论
        5.3.2 整理与辑校
        5.3.3 对几种代表诗话的研究
第6章 1950年代学科“规训”与文学批评史的修改
    6.1 政治话语下的“以论代史”
    6.2 学科调整与文学批评史的命运
    6.3 1957年版文学批评史的修改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罗根泽先生学术年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任应岐的革命生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发现着作中的任应岐
        一 毛泽东笔下的任应岐
        二 莫斯科史料《李大钊同志略传》的考证
    第二节 任应岐的研究现状
        一 任应岐“烈士”称号存争议
        二 研究任应岐的学者情况
    第三节 任应岐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一 任应岐工作的主要阵地—天津
        二 任应岐逝世八十周年的纪念—2014年
        三 写作特点的创新
第一章 任应岐的主要活动
    第一节 早年投笔从戎(反封建)
    第二节 北伐时期追随孙中山(反军阀)
        一 护法运动(1918-1919)时期的贡献
        二 反对军阀吴佩孚(1920-1922)
    第三节 抗日反蒋的爱国英雄
        一 任应岐军事走向成熟期
        二 积蓄己久的反蒋情绪
        三 任应岐与中原大战
    第四节 共产党员任应岐
        一 李大钊是“引路人”
        二 从“最与民党接近者”走向共产党
第二章 任应岐革命道路上最后的探索
    第一节 任应岐与“新国民党”(1931-1936)
        一 胡汉民与“新国民党”
        二 任应岐与“西南驻津办”
        三 “西南驻津办”的电台情报工作
    第二节 任应岐在“西南驻津办”的大事件
        一 1932-1933察哈尔抗战
        二“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与“中原大暴动”
第三章 任应岐将军革命生涯的最后时刻
    第一节 任应岐将军的牺牲
        一 “天津国民饭店事件”
        二 任应岐将军英勇就义
        三 出卖任应岐的叛徒推测
    第二节 任应岐将军的身后事
第四章 关于任应岐的思考及评价
    第一节 关于任应岐遗墨的解读及思考
        一 遗墨《致王兰生函》
        二 遗墨《致任夫人函》
        三 遗墨《致刘老太函》
        四 遗墨写予原49师军需处长李子重函
    第二节 关于任应岐革命生涯的思考
        一 关于任应岐军事探索的思考
        二 历史永远铭记任应岐将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工程教育CDIO模式适应性转换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程教育:强国富民的人力资源基础
        1.1.2 模式创新:21世纪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
        1.1.3 适应性平台:创新模式确保成功的保障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2.1 工程和工程教育
        2.1.1 工程
        2.1.2 工程教育
    2.2 范式及其转换理论
        2.2.1 概念辨析
        2.2.2 范式转型理论(Paradigm Shift)
    2.3 质性研究与扎根理论
        2.3.1 质性研究
        2.3.2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教育的两次范式迁移
    3.1 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
        3.1.1 欧洲工程教育的历史贡献
        3.1.2 美国工程教育创生与发展
        3.1.3 中国和日本工程教育的开端
    3.2 工程教育第一次革命:科学化
        3.2.1 《科学:无止境的前沿》
        3.2.2 卫星危机和《国防教育法》
        3.2.3 格林特报告的正解与误读
    3.3 工程教育第二次革命:回归工程
        3.3.1 工程教育改革的先声
        3.3.2 MIT:《我们的革命》
        3.3.3 “召回工程的灵魂”
    3.4 本章小结
4 转型中的模式创新与CDIO兴起
    4.1 工程教育创新模式概述
        4.1.1 模式创新的焦点
        4.1.2 整体的工程教育
        4.1.3 多样化的创新实践
    4.2 CDIO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4.2.1 CDIO模式的目标与架构
        4.2.2 CDIO模式的演进
        4.2.3 CDIO模式在中国
    4.3 CDIO模式的价值与意义
        4.3.1 CDIO模式的价值
        4.3.2 CDIO模式的意义
        4.3.3 大E的工程
    4.4 本章小结
5 CDIO转换平台的宏观背景与分析
    5.1 工程教育转型的理论准备
        5.1.1 《绿色报告》(ASEE)
        5.1.2 《重构工程教育报告》(NSF)
        5.1.3 工程教育《自适应系统报告》(NRC)
        5.1.4 《塑造未来报告》和《尼尔报告》(NSF)
    5.2 工程教育转型的实践预演
        5.2.1 NSF助力工程教育的改革
        5.2.2 工程教育联合体计划(EEC)与实践
        5.2.3 工科院校学系改革计划(DLR)与实践
        5.2.4 NAE的“大挑战学者计划”(GCSP)与实践
    5.3 本章小结
6 CDIO转换平台的构成:基于质性分析
    6.1 转换平台问题的提出
        6.1.1 教学计划实证分析的基本内容与程序
        6.1.2 数据的统计分析
        6.1.3 教学计划实证分析的基本内容与程序
    6.2 平台总体框架的要素选择
        6.2.1 研究工具:NVivo软件
        6.2.2 数据采集
        6.2.3 编码、节点与数据分析
        6.2.4 研究结论:转换平台和环境支撑的要素
    6.3 转换平台架构与政策诉求
        6.3.1 课程设置
        6.3.2 教师政策
        6.3.3 教学方法
        6.3.4 学业评价
        6.3.5 大学文化
    6.4 本章小结
7 CDIO转换平台政策环境与运行
    7.1 政策环境的蕴涵特性
        7.1.1 平台目标的明确性
        7.1.2 平台架构的系统性
        7.1.3 平台要素的关联性
    7.2 环境支撑要素的确立
        7.2.1 国家战略
        7.2.2 财政支持
        7.2.3 业界参与
    7.3 CDIO转换平台的运行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按材料来源列出的编码汇总
附录二 八个选择性编码节点及其子节点展开情况

(4)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一) 选题的来源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四) 研究的创新点
二、 重庆勤工俭学生赴法概况
    (一) 重庆勤工俭学生赴法起因
    (二) 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的构成
    (三) 重庆勤工俭学生赴法时思想状况
三、 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与认同
    (一) 在实践中,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二) 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四、 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学习与传播马克思主义
    (一) 旅欧党团员内部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 创办机关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
    (三) 在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较量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四) 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探索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 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
    (一) 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 为中国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骨干
参考文献
致谢

(5)烟草中茄尼醇的测定、浸提和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茄尼醇的理化性质
    1.2 茄尼醇在自然界的分布
    1.3 茄尼醇的应用
        1.3.1 合成辅酶Q_(10)和维生素K_2
        1.3.2 合成制造抗肿瘤类药物
    1.4 茄尼醇的生产现状
    1.5 烟草中茄尼醇含量测定方法概述
        1.5.1 库仑滴定法
        1.5.2 薄层色谱扫描法
        1.5.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5.4 反高效液相色谱法
        1.5.5 其他检测方法
    1.6 烟草中茄尼醇的浸提方法概况
        1.6.1 有机溶剂浸提方法
        1.6.2 超声波辅助浸提法
        1.6.3 微波辅助浸提法
        1.6.4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
        1.6.5 匀浆浸提法
    1.7 茄尼醇的精制纯化方法概况
        1.7.1 柱层析法
        1.7.2 重结晶法
        1.7.3 聚合态共沉淀法
        1.7.4 茄尼醇纯化的其他方法
    1.8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任务
第二章 间接碘量法测定烟草中茄尼醇方法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所用标准溶液的配制
        2.1.3 实验方法
        2.1.4 茄尼醇的定量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溶解茄尼醇溶剂的选择
        2.2.2 单因素实验
        2.2.3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2.2.4 温度的影响
        2.2.5 干扰因素的影响
    2.3 样品分析
        2.3.1 精密度的测定
        2.3.2 添加法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2.3.3 加标法测定茄尼醇
    2.4 小结
第三章 烟草中茄尼醇的浸提方法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茄尼醇浸提溶剂的筛选
        3.2.2 浸提时间的确定
        3.2.3 浸提次数的确定
        3.2.4 料液比的确定
        3.2.5 水洗前处理对浸提结果的影响
    3.3 整合优化条件后浸提茄尼醇浸膏
    3.4 小结
第四章 茄尼醇精制纯化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纯化路径的选择
        4.2.2 茄尼醇粗品纯化工艺的选择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茄尼醇纯化条件的研究
        4.3.2 茄尼醇浸膏的纯化条件的研究
    4.4 从烟草开始的整个提纯过程
    4.5 小结
第五章 茄尼醇生产的简单工艺流程设计
    5.1 精品茄尼醇的工艺流程
        5.1.1 从烟草中浸提并纯化
        5.1.2 直接购买粗品进行纯化
    5.2 可行性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大德是钦:记忆深处的福建协和大学(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一 中文提要
    二 英文提要
绪论
    一 中国基督教大学研究学术史回顾
    二 福建协和大学个案研究的题解
    三 本研究的一般意义与基本方法
    四 本研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上篇 四十年岁月峥嵘:福建协和大学的发展概况
    引言
    第一章 福建协和大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艰难筹建
        第二节 三迁校址
        第三节 历史归宿
        一 注册问题
        二 国有化问题
    第二章 福建协和大学的历任校长
        第一节 庄才伟校长
        一 申请办学许可
        二 筹措办学经费
        三 奠定办学永久校址
        第二节 高智校长
        一 "恰当地方的恰当的人"
        二 立校园基础 树协大精神
        三 "权力移交"先见之明
        第三节 林景润校长
        一 临危受命 有条不紊
        二 协大精神 光大发扬
        三 迁校深山 艰苦创业
        四 复归魁岐 抱憾辞世
        第四节 陈锡恩校长
        第五节 杨昌栋校长
        第六节 其他校长代理人
        一 徐光荣先生
        二 陈文渊先生
        三 陈景磐先生和校政委员会
    第三章 福建协和大学的组织机构
        第一节 校董事会
        第二节 行政机构
        一 校务会议和教授会
        二 教务处
        三 训导处
        四 总务处
        五 各部门行政负责人
        第三节 教学机构
        第四节 辅教机构
        一 各种委员会和研究会
        二 各种学生社团组织
        三 协大图书馆
    第四章 福建协和大学的学程规则
        第一节 招考与入学
        一 招生概况
        二 入学规程
        第二节 修业过程
        一 学分规则
        二 助学机制
        第三节 考核与毕业
        一 学业考核制度
        二 毕业标准
        三 毕业生就业概况
    第五章 福建协和大学的办学成果
        第一节 办学设施
        一 观音井校区
        二 魁岐校区
        三 邵武校区
        四 魁岐复校校区
        第二节 教师风采
        第三节 学生写真
        第四节 社会反响
中篇 博爱 牺牲 服务:福建协和大学的校训精神
    引言
    第六章 人格教育:福建协和大学的立校之本
        第一节 博爱思想
        一 宗教世界里的"博爱"思想
        二 世俗生活里的"博爱"行动
        第二节 民主革命信仰
        一 三民主义教育在协大
        二 新民主主义教育在协大
        第三节 协作自治精神
        一 学校主持下的学生协作自治教育
        二 学校指导下的学生协作自治教育
    第七章 教学科研:福建协和大学的办学之基
        第一节 教学实践
        一 课堂教学
        二 课外实践
        第二节 科研水平
        一 协大科研水平的一般发展状况
        二 《协大学术》开协大科研风气之先
        三 协大五大科研阵地
        四 协大其他科研团体
        五 协大学生毕业论文
        第三节 学术交流
        一 客自远方来
        二 外出讲学或研究
    第八章 服务社会:福建协和大学的价值之光
        第一节 爱国壮举
        一 爱国求民族生存当从反日开始
        二 爱国求民族进步当从反专制开始
        第二节 乡村改造
        一 开展农村服务
        二 推行民众教育
        第三节 忠守职业
        一 教员 坚守教岗
        二 学生 读书服务并重
        三 毕业生 风采照人
下篇 基督化与中国化的"协和":福建协和大学的历史地位
    引言
    第九章 福建协和大学与基督教(文化)
        第一节 协大是基督教文化东渐的产物
        一 基督教界资助在协大
        二 神学教育在协大
        三 基督教文化形式在协大
        第二节 协大对基督教(文化)的改造
        一 非基督运动和国人主校
        二 新中国对协大的改造
    第十章 福建协和大学与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节 校内中外籍教工间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二节 协大师生间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三节 协大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极:外语教育
    第十一章 福建协和大学和基督教教育中国化
        第一节 协大教育必然中国化
        一 国民政府立案与协大教育中国化
        二 抗日战争和协大教育中国化
        三 新中国国有化与协大教育中国化
        第二节 协大中国历史文化研究
        一 协大中国文化研究的条件
        二 福建(中国)文化研究会和《福建文化》
        三 协大其他会社的国学研究
        第三节 协大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贡献
        一 协大的两个教育特色
        二 协大对福建教育的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档案文献
        二、英文档案文献
        三、报刊杂志
        四、相关专着
        五、相关论文
附录
    1、福建协和大学史略
    2、福建协和大学组织大纲
    3、福建协和大学训导规则(训导处1944年颁布)
    4、福建协和大学民国卅四学年下学期(1945年春)各院系课程学分表
    5、《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学则》(1948年教务会议通过,1949年校务会议修正通过)
    6、《福建文化》历期目录
    7、福建协和大学历届毕业生毕业论文
    8、福建协和大学大事记
    9、私立福建协和大学迁邵以来大事记(1938—1942)
    10、福建协和大学的历届毕业生名录
    11、福建协和大学校友与福建协和大学
        (1) 母校校名词条刊入《辞海》增订版
        (2) 协大复校努力之始末(倡议书、致校友信、复校捐款退还情况)
        (3) 福建协和大学校友回忆录和访谈录(俞永受、林纪焘、金章岩)
后记(致谢)

四、《大学化学》第17卷(2002年)1~6期 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罗根泽文学批评史研究[D]. 王波. 清华大学, 2015(07)
  • [2]任应岐的革命生涯研究[D]. 吴晶晶. 天津师范大学, 2015(08)
  • [3]工程教育CDIO模式适应性转换平台的研究[D]. 叶民. 浙江大学, 2014(12)
  • [4]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为例[D]. 刘亚晶. 西南政法大学, 2013(01)
  • [5]烟草中茄尼醇的测定、浸提和纯化研究[D]. 魏雅雯. 长安大学, 2010(03)
  • [6]大德是钦:记忆深处的福建协和大学[D]. 黄涛.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大学化学》第17卷(2002)1-6期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