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接触电极材料 - 锌膏

欧姆接触电极材料 - 锌膏

一、欧姆接触电极材料——锌浆(论文文献综述)

任瑞丽[1](2021)在《基于海藻酸钠/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电解质的微型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微型可穿戴、便携式电子产品逐渐走向我们的生活,人们对微型电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循环寿命长和高功率密度等优势,微型超级电容器(MSC)已成为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储能电源之一。然而,为了适应电子设备的发展,微型超级电容器不仅需要在小型化、集成化方面与可穿戴电子设备兼容,还需要具有高柔韧性、高能量密度以及在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的能力。决定微型超级电容器高性能的主要因素有电极材料、电解质、集流体以及它们之间的优化匹配。石墨烯因具有高表面积、高导电率、高电化学稳定性等独特的性能,已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但是微型石墨烯电极的集成往往涉及到如喷墨打印、丝网印刷、光刻等复杂、耗时的技术,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水凝胶电解质可赋予超级电容器优异的柔韧性,近年来发展迅速,然而,水凝胶电解质由于含有大量水,其在低温下容易被冻结,在高温下会失水干燥,这将会大大降低其离子电导率和柔韧性,影响其储能特性。此外,微型超级电容器较低的能量密度也阻碍了其在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的发展,而拓宽电解质工作电压窗口是提高储能器件能量密度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拓宽基于水凝胶电解质的超级电容器的工作温度范围,提高器件的工作电压窗口,已成为该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文首先采用激光直写技术实现了基于石墨烯的微型叉指电极的制备,然后提出了水凝胶电解质与叉指电极直接粘贴集成的器件组装工艺,探讨了水凝胶电解质与微型叉指电极界面润湿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水凝胶骨架、N,N-二甲基甲酰胺(DMF)、NaClO4盐与水协同作用,降低水凝胶中游离水分子含量,提高器件工作电压的策略,具体如下:1.首先采用激光直写技术,在聚酰亚胺片表面原位制备具有3D多孔结构的叉指状激光诱导石墨烯(LIG)电极,然后通过浸泡法向海藻酸钠/聚丙烯酰胺(SA/PAAM)双网络水凝胶引入硫酸(H2SO4),获得了高离子电导率(256.5 m S cm-1)和具有保水能力的海藻酸钠/聚丙烯酰胺-硫酸(SA/PAAM-H2SO4)水凝胶电解质,H2SO4的引入改善了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界面润湿特性,加快了离子转移速率。将LIG微电极与SA/PAAM-H2SO4水凝胶电解质直接粘贴组装成的微型超级电容器,表现出7.12?mF?cm-2的高面积比电容,是基于SA/PAAM水凝胶电解质器件的31.4倍,并获得0.63μWh cm-2的能量密度和出色的循环稳定性。除此之外,LIG-MSC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在任何弯曲角度下,电化学性能保持稳定性,即使遭受重锤击打,其动态能量输出性能没有明显衰减。在不使用外部金属导线连接的情况下,通过串、并联实现了微型超级电容器集成,从而调节工作电压和电流。2.通过浸泡策略向SA/PAAM水凝胶体系中引入高浓度的DMF和高含量的NaClO4,得到SA/PAAM/DMF/NaClO4水凝胶,通过机械性能和电化学测试,探讨了DMF和NaClO4比例对水凝胶机械强度、离子电导率和电压窗口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凝胶骨架、dmf、盐与水分子的协同作用对增大电压窗口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兼顾柔韧性和电化学特性的基础上,确定了水凝胶电解质的最佳制备工艺,所得的SA/PAAM/DMF/NaClO4水凝胶具有82.1m S cm-1的高离子电导率,断裂强度高达563.2 KPa,并获得3.5 V的宽电压稳定窗口。将其与LIG电极组装成微型超级电容器可获得2.0 V的宽电压稳定窗口,并在该电压下展现出2.41mF cm-2的比电容和1.34μWh cm-2的高能量密度,并且还具有高循环稳定性、良好的柔韧性和集成性能。同时,微型超级电容器还具有出色的抗冻、抗干燥性能,在-20℃和45℃温度下分别具有2.21 mF cm-2的比电容和2.08 mF cm-2的比电容。

刘冰[2](2020)在《锌—空气电池磷掺杂多孔碳及空气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锌-空气电池由于比能量密度大、安全性高和资源丰富等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合成高效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和解决空气电极极化严重问题是推广锌-空气电池应用的迫切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论文主要从提高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和优化空气电极制备工艺两个方面出发,关键是比较和分析相关参数以改善空气电极的放电性能。首先采用简单的一步热解法,在碳化过程中将杂原子磷(P)掺杂到花状双金属(Co/Zn)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衍生的钴、氮共掺杂多孔碳类催化剂(Co-N-C)中,制备出三维多孔Co@Co-NPC。改变P相对于催化剂的掺杂量,对Co-N-C材料进行掺杂改性。通过物理表征和旋转圆盘电极等电化学测试发现:当P的掺杂量为0.5%时,得到的3D-Co@Co-NPC-6具有良好的甲醇耐受性和循环稳定性,优于商业Pt/C催化剂,其半波电位为0.872 V,极限扩散电流密度为4.78mA cm-2。另外P的掺杂对氧析出催化活性的提升也有极大贡献,说明杂原子P的掺杂可以有效提高Co-N-C催化剂的活性及稳定性。当采用3D-Co@Co-NPC为催化剂组装锌-空气电池时,开路电位为1.486 V,功率密度为182.5 mW cm-2,容量为764 mAh g Zn-1,充放电循环实验稳定性极佳(超过90 h),证明催化剂在锌-空气电池中潜在的应用可能性。酸洗实验表明,Co纳米颗粒可以促进3D-Co@Co-NPC-6催化活性的增强。3D-Co@CoNPC-6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活性,主要归功于经过P掺杂后,高的吡啶氮和石墨氮的百分含量,三维多孔结构以及高导电性等特点。其次对空气电极集流体的结构进行优化,将导电碳粉与PTFE乳液填充于集流体中疏水化处理,通过正交实验方法确定电极制备过程中的最大影响因素聚四氟乙烯(PTFE)。实验数据表明,PTFE含量为乙炔黑质量的3.6倍,热处理温度为300℃时,电极3-300表现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适量的PTFE可以确保小孔隙和大孔隙数量的平衡。300℃热处理可提高软化的PTFE的流动性,使空气电极具有均匀的疏水性。电极3-300在100 mA cm-2下的极化电位为-0.405 V vs.Hg/HgO,说明按照优化工艺,所制备的电极具有相对较小的极化损失。经过5-20 mA cm-2的阶梯式恒流放电,电压保持率为94.47%,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

郑吉祺[3](2020)在《钒氧化物储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开发高性能的能源存储设备以实现对于太阳能、风能等再生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是解决目前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及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而电极材料是决定电化学储能器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开发高比容量、高稳定性、环境友好的电极材料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钒多变的价态可实现多电子电化学反应,使得钒氧化物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本文以钒氧化物为基础设计合成了多种超级电容器及锌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通过形貌调控、结构优化、界面修饰、离子掺杂等手段改善材料的离子和电子传输效率及循环稳定性,并探讨了材料微观结构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重结晶法控制合成不同形貌的NH4VO3晶体,并将其转化为不同形貌的多孔V2O5。对于不同条件下晶体的生长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煅烧温度及形貌对于材料作为电池型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性能的影响。其中菱形V2O5由于高密度的孔结构具有高离子迁移效率和低电荷转移电阻,在1 A·g-1下达到604 F·g-1的高比容量,而花形V2O5由于晶体结构不稳定具有最低的循环稳定性。(2)以V2O5纳米线及葡萄糖作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具有核壳结构VO2(A)@C复合材料,以提高VO2(A)的导电性及循环稳定性。复合材料在1A·g-1下比容量由纯VO2(A)的70 F·g-1提高至144 F·g-1。将VO2(A)@C与活性炭组成的柔性混合型超级电容器,使用LiCl/PVA凝胶电解液替代Na2SO4水溶液虽然会由于器件的工作区间减小而损失一部分容量,但能够大幅提高器件的循环稳定性。(3)通过将V2O3@C核壳结构优化为具有界面修饰的V2O3/C高分散多孔结构实现了复合材料导电性及稳定性的提升,在0.5 A·g-1下复合材料的比容量由193 F·g-1提高至458.6 F·g-1,且在水溶液中循环2000次后仍保持初始容量的75.6%。高分散V2O3/C复合材料与活性炭组装成的混合型超级电容器器件在5 mV·s-1下的面积比容量为262 mF·cm-2,且具有较好的柔性及循环稳定性。(4)通过水热法在水合钒氧化物层间引入键连的铝离子并将材料用于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改性后材料扩大的层间距提高了离子的扩散效率,随之引入的低价钒和氧空位则促进了电子迁移及电化学反应的进行,从而在保证晶体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提高材料比容量。经铝离子改性后材料比容量在50 mA·g-1下由274mAh·g-1提高至380 mAh·g-1,且能够稳定循环3000次。此外,对充放电后的电极材料进行了非原位测试并对储能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高庆立[4](2020)在《过渡金属离子掺杂锰氧化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系锌离子电池因其高安全性,低成本性以及对环境无污染等优势而逐渐被开发与研究,并有望成为新一代安全可靠的绿色储能装置。锰氧化物常常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因为该类材料具有中等开路电压,高放电容量和资源丰富的特点。然而锰氧化物却因其电化学活性和循环稳定性差等劣势受到进一步大规模开发应用的限制。本论文主要针对锰氧化物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旨在增加锰氧化物电化学活性位点。实验方案主要采取由内到外的策略,从掺杂工程和表面工程两方面开展工作。此外,材料受结构稳定性和导电性两方面的影响问题也是论文讨论的重点。(1)主要研究了铜掺杂四氧化三锰/聚乙烯吡咯烷酮复合材料(Cu-Mn3O4/PVP)的电化学活性和循环稳定性问题。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具有高电化学活性的Cu-Mn3O4/PVP复合材料。通过铜离子掺杂引入缺陷结构,改善金属离子吸附能力,提高离子电导率。导致四氧化三锰正极循环稳定性差的原因之一是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体积变化。将具有良好亲和性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体系,一方面能够抑制四氧化三锰的体积膨胀,缓解锰的溶解;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材料分散性,增加比表面积,产生大量活性位点。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表明Cu-Mn3O4/PVP复合材料具有比纯Mn3O4更高的电化学活性和循环稳定性能。(2)研究了聚吡咯包覆铁掺杂二氧化锰复合材料(Fe/?-Mn O2@PPy)的循环稳定性问题。我们成功地制备出具有介孔结构的Fe/?-Mn O2@PPy复合材料。金属铁离子的掺杂有利于增大二氧化锰层间距,从而拓宽离子迁移通道。聚吡咯的表面包覆一方面能够缓解电解液对活性材料的侵蚀,减少二氧化锰活性物质崩塌;另一方面可作为材料的导电网络,加快电子的迁移,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恒流充放电测试表明Fe/?-Mn O2@PPy复合材料在100 m A g-1电流密度下拥有接近240 m Ah g-1的循环容量,100圈后容量保持率达到96.6%。另外,表观扩散系数计算表明Fe/?-Mn O2@PPy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扩散动力学性能。(3)研究了富锌四氧化三锰/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Zn-rich Mn3O4/GO)的初始循环容量问题。我们从锌离子“预嵌入”角度着手,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Zn-rich Mn3O4/GO复合材料。锌离子的预嵌入有效缩短了离子与活性物质之间的传输路径,而氧化石墨烯的添加提高了导电性,有利于电子的快速迁移。另外,氧化石墨烯存在大量含氧官能团,可与聚乙烯亚胺发生亲核反应,形成PEI-GO网络,能够作为活性物质的弹性保护层,抑制较大的体积膨胀。Zn-rich Mn3O4/GO复合材料在200 m A g-1电流密度下能够达到170 m Ah g-1的初始循环容量,并且达到稳定充放电容量仅需10圈左右的活化过程,这表明材料具有优异的初始循环性能。最后,我们总结了Cu-Mn3O4/PVP、Zn-rich Mn3O4/GO和MCM4@Mn3O4三种材料结构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rich Mn3O4/GO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扩散动力学性能,这主要得益于复合材料中预嵌入锌离子有效缩短了离子与活性物质之间的扩散通道,从而有利于锌离子的快速迁移。综上,过渡金属离子掺杂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具有成本低、制备简单和无毒无污染的优点,在提高离子电导率,增加反应活性位点,特别是提升离子扩散速率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闫欣雨[5](2020)在《锌/碳基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适应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和高安全稳定性的新型能量存储器件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趋势。目前较为成熟的能量存储系统普遍存在着能量密度低,功率特性差,充电速度慢和安全稳定性差等诸多缺陷。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需要从电极材料入手,尤其是研发新型高性能负极材料并应用到能量存储器件中去,用以满足人们的迫切的能源需求。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循环稳定性和高安全性的新型电化学能量存储器件的负极材料的研究。本文着重研究了水系锌基电极材料和水系碳基电极材料的可控合成以及相应的电化学分析。在水系锌基电极材料的研究过程中,秉承着促进锌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均一沉积的原则,提高其相应的电化学性能;在水系碳基电极材料的研究中,通过三维结构化和表面掺杂等方式,改善其电化学表现。在高性能锌基材料方面,本文主要研究了氧化锌/石墨烯复合物,Zn-Al-CO3水滑石,Zn-Al-F水滑石以及类花状结构Zn-Al-CO3水滑石。在高性能碳基材料方面,本文主要研究了富氮空心碳球。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片状纳米氧化锌/石墨烯(ZnO/GN)的复合物的可控合成以及电化学特性研究。制备了片状纳米ZnO在石墨烯表面原位生长的ZnO/GN材料,并通过调控第一步反应时间的长短研究了垂直原位生长机理。研究了由于氧化锌原位生长所导致的石墨烯复合材料析氢电位的提升原理,并通过负极材料的非原位扫描电镜图验证了锌负极材料极佳的工作稳固性。基于该ZnO/GN材料作为负极材料的柔性准固态能量存储器在以1 A/g的电流密度循环400轮之后,仍然具有初始容量86.69%的极高的容量剩余。该器件在基于活性材料总质量的1 A/g电流密度的条件下最高能量密度526.19 Wh/kg,并且在达到最大功率密度85.69 kW/kg时仍然具有377.03 Wh/kg的能量密度。(2)Zn-Al-CO3水滑石纳米结构材料的可控合成以及电化学性能研究。制备了Zn-Al-CO3水滑石纳米片材料,并研究了该材料的合成机理。通过研究不同锌铝比例的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特性区别,优化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所合成的采用最佳锌铝比例的Zn-Al-CO3水滑石材料在电流密度为1 A/g时,该材料获得了最高的放电容量303.5 mAh/g,并且在当电流密度增加到30 A/g时,所组装的器件仍然具有1 A/g电流密度时的容量的81.9%。(3)在制备的Zn-Al-CO3水滑石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自组装-离子交换法,制备了氟离子插层的Zn-Al-F水滑石材料并研究其作为能量存储器件负极材料的电化学特性。Zn-Al-F水滑石材料,具有结晶度高、含有的杂质少、尺寸分布更加均匀等多种优点,有利于充放电过程中电化学性能的保持。基于Zn-Al-F水滑石的能量存储器件在600轮循环测试中,具有很缓慢的容量衰减和良好的稳定循环特性;同时,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获得了最高的比容量383.08 mAh/g,并且在100A/g的电流密度下,仍然能够保持1 A/g电流密度时的比容量的72.03%。(4)在制备的Zn-Al-CO3水滑石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步自组装水热法,制备了三维类花状结构的Zn-Al-CO3水滑石材料并研究其作为能量存储器件负极材料的电化学特性。研究了不同PSS浓度对类花状结构Zn-Al-CO3水滑石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特性的影响,优化了材料的电化学特性。类花状结构Zn-Al-CO3水滑石在电流密度为1 A/g时获得了最高的放电容量310.55 mAh/g,当电流密度增加到50A/g时,所组装的器件仍然具有1 A/g电流密度时的容量的75.8%。该材料能够在200轮循环中都保持着较高的比容量和较强的循环稳定特性。5)富氮空心碳球材料可控合成以及电化学性能研究。采用多步法制备工艺,经过包覆-富氮-碳化-除模板的工艺流程,成功可控制备富氮的空心碳球材料。研究了对碳材料的表面杂原子掺杂和结构骨架改性。研究了材料合成过程中不同的煅烧温度对最终产物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影响,优化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优条件制备的材料能够在2000次循环期间,材料的比容量保持恒定不变,容量剩余接近100%。此外,在电流密度为1 A/g时,该材料获得了最高的放电容量285 F/g;并且当电流密度增加到20 A/g时,该材料仍然具有1 A/g电流密度时的容量的77.2%。

冯洁冰[6](2019)在《SrCo0.9Nb0.1O3-δ基双功能氧电极电催化性能评价》文中指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共同追求的目标,其中能源问题的解决一直是人们的工作重点。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低廉环保的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是目前最具前景的能源转换与存储设备,它们可实现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化。其中高效双功能氧电极催化剂的开发是提高两类电池性能的关键。近年来阴离子和阳离子掺杂开发的高活性和稳定性的钙钛矿材料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是以钙钛矿型氧化物SrCoO3(SCO)作为基础材料并对其进行优化处理。包括Co位掺杂高价阳离子Nb+5得到SrCo0.9Nb0.1O3-δ(SCN0.1)使材料的结构更稳定。再在SCN0.1的O位掺杂微量电负性更大的F-离子来提高电化学催化活性。全论文均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方法制备了SCN0.1、SCN0.2及SCNF样品,采用旋转圆盘电极装置的三电极法,对SCN0.1、SCN0.2及SCNF电极进行室温ORR/OER催化性能及稳定性测试;并将SCN0.1及SCNF用作锌-空气电池的氧电极催化剂进行极化曲线和恒流放电等性能测试。采用三电极法对SCN0.1及SCNF电极进行高温电催化活性测试;最后还研究了不同操作条件下SCN0.1的Cr沉积及电极毒化。论文借助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样品成分及微观结构等作进一步研究。通过对SCN0.1、SCN0.2及SCNF电极的室温电化学测试,发现对SrCoO3(SCO)进行Co位掺杂10%的Nb+5得到SCN0.1材料的ORR和OER催化活性及稳定性更佳。在SCN0.1基础上进行O位F-离子掺杂后得到SCNF材料的双功能催化活性,可逆性和稳定性更进一步提高。当将SCN0.1和SCNF材料作为锌-空气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电池氧电极催化剂均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证明了二者在室温和中低温电池中的实际应用价值。综上所述SCN0.1基复合氧电极催化剂具备很好的双功能催化活性及长期稳定性,但是它的抗Cr毒化能力较差,因此在作为SOFC阴极使用时要注意氧电极的保护,尽量避免Cr毒化现象。

许伟娜[7](2019)在《锰基电极材料的水系电化学储能器件设计及其储能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数十年来,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交通电气化、电网系统等对储能器件多样化的需求与日俱增,电化学储能器件领域迅猛发展。高效的储能器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极材料与电极设计。其中,锰基材料作为典型的电化学储能材料,凭借理论容量高、成本低和储量多等优势被广泛研究,展现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及商业化应用潜力。然而,锰基材料的实际比电容低、衰减快、倍率性能差与工作电压窗口低等问题限制其储能器件的进一步发展。近期研究成果表明碱金属离子插入隧道结构或层状结构,可以提高储能材料的比电容和稳定性。此外,无载体金属负极可以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器件的容量和工作电压来增加器件的能量密度。根据已有的研究报道,本文针对锰基材料的电化学储能器件所面临的瓶颈,设计了新型的电极材料和优化电极匹配来增加锰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阐述了其电化学储能机制。主要包括具有高比表面积的Li2MnO3、具有新型的稳固骨架结构Na2Mn8O16、允许锌离子嵌入脱出的α-MnO2等锰基电极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电化学性能,并取得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1)采用固相烧结方法制备了层状Li2MnO3纳米棒,其比表面积高达179.5 m2g-1,远高于其它锰酸锂材料。三电极系统测试表明Li2MnO3纳米棒在2 mV s-1的扫描速度下具有高达1129.5 F g-1的比电容,克服了锰氧化物储能材料实验比电容值远小于理论值的缺点。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分析研究Li2MnO3储能机理,发现Li+在Li2MnO3晶体结构中具有快速双空位扩散路径,能降低Li+扩散势垒,使Li+更易于在富锂层层间活性位点自由嵌入脱出,加快Li+的扩散速率,从而提升Li2MnO3电极材料的电容。我们基于Li2MnO3电极材料进一步组装了固态对称超级电容器,其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储能能力,在0.2 A g-1的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高达362.6 F g-1,能量密度高达35.1 Wh kg-1;在30 A g-1时,该器件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能,经过6000圈循环后,其比电容值保持率高达85.1%。此外,三个基于Li2MnO3的对称超级电容器串联充电后,大约可以驱动288盏蓝色商用LED工作11分钟,展现了Li2MnO3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2)同样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隧道结构Na2Mn8O16纳米棒。钠离子嵌入在[MnO6]八面体隧道结构作为柱子,支撑其隧道结构。系统研究了Na2Mn8O16电极材料在Li2SO4、Na2SO4和K2SO4等中性硫酸盐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展现出高倍率性能和超长循环稳定性。在1 A g-1下,在Li2SO4、Na2SO4和K2SO4电解液中,Na2Mn8O16电极的比电容分别高达744.8、738.2和667.5 F g-1,即使在10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也分别保持有609.1、592.5和531.1 Fg-1。在20 A g-1时,经过10000次循环后,Na2Mn8O16电极在中性硫酸盐电解液中的比电容衰减率分别为6.5%、3.9%和8.9%。非原位表征表明Na2Mn8O16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其晶体结构与形貌得到很好地保持,揭示了钠离子稳固的隧道结构能有效抑制由于一价碱金属离子(Li+、Na+和K+)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反复嵌入脱出而导致的晶体结构坍塌,从而实现Na2Mn8O16电极在中性硫酸盐电解液中的高循环稳定性。此外,基于Na2Mn8O16电极材料组装的固态对称超级电容器具有优异的储能性能,在0.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其能量密度高达48.3 Wh kg-1。三个串联的对称超级电容器可以使300盏LED工作7分钟左右,表明了新型的稳定隧道结构Na2Mn8O16纳米棒在能量存储系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采用水热法合成的α-MnO2纳米棒为正极材料,锌金属为负极,组装了中性水系Zn-MnO2电池。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少量二乙醚作为电解液添加剂能有效提高Zn-MnO2电池的储锌性能。在50 mA g-1下,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高达95.6%;经历倍率性能循环测试后,电流返回至0.1 A g-1时其容量保持率高达98.9%;在5 A g-1的电流密度下,经历4000圈循环,其容量保持率高达97.7%。这些电化学性能高于无添加二乙醚的相同电池,同时也优胜于其它基于锰基粉末材料的中性水系锌离子电池的性能。XRD与FESEM等非原位表征结果表明二乙醚添加剂在充放电过程中有效抑制锌枝晶的生成,保护了锌金属负极。此外,二乙醚同样能提升Zn-Zn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在锌离子沉积过程中,二乙醚择优吸附在锌金属表面场强高的活性位点,迫使锌离子沉积在高场强处两端,在尖端位置形成了自我修复的保护层而阻碍锌离子沉积在锌金属表面尖端处,从而抑制锌枝晶的生长,保证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这一新型电解液添加剂对实现高性能的水系可充电电池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简便与有效的策略,具有深远影响。

王启辉[8](2018)在《无铅低熔点玻璃粉的制备及纳米银包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熔点玻璃粉具有熔融温度低,熔体粘度小,冷却后和基板接触良好,化学稳定性良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的连接或封装,在电子浆料中作为无机粘结相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电子浆料应用于半导体、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等领域,要求浆料能在中、低温条件下完成烧结,保证基底材料或部件免受高温环境影响,避免材料或部件内部产生微裂纹或发生变形、出现破坏等有害现象。因此,研制无铅、环保、低熔点玻璃粉对于电子浆料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铋酸盐体系低熔点玻璃粉被认为是替代含铅低熔点玻璃粉的最佳体系。针对铋酸盐体系低熔点玻璃粉,研究成玻性能、析晶能力、特征温度、化学稳定性等对推动该体系玻璃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掺杂其它氧化物,优化玻璃组分,尝试降低玻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改善玻璃的抗失透性、提高玻璃结构的完整性,提高玻璃的综合性能。无机玻璃粉为绝缘体,不导电。导电浆料印刷、烧结后的电极材料其导电性能受无机玻璃粉的影响较大,为了减小电极材料的体电阻,需尽可能降低无机玻璃粉用量,但是电极材料和基板之间的附着力会下降,出现脱落等有害现象。通过化学镀的方法,在玻璃粉表面包覆纳米银颗粒,可提高其导电性,降低电极材料体电阻,提高工作器件(如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因此,开发无铅低熔点导电玻璃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Bi2O3、B2O3、SiO2三组元成分图设计实验,研究了玻璃的成玻性能、析晶能力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表明:玻璃主体成分Bi2O3、B2O3、SiO2摩尔分数之比为3060:3060:1030,添加5 wt.%R2O(Na2O和K2O各2.5 wt.%)时,制备的玻璃成玻性能良好,玻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30400℃,为低熔点玻璃。此外,基础玻璃组分中,氧化物Bi2O3和碱金属氧化物R2O对降低玻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效果显着,但含量增加,玻璃热处理后析晶增强。选取40%Bi2O3-30%B2O3-30%SiO2-x R2O(x1=2 wt.%,x2=5wt.%)基础组分,研究了适量TeO2、Sb2O5对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TeO2 wt.%≤6%,玻璃的成玻性能良好,TeO2可显着降低玻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但是玻璃的热膨胀系数增大;当碱金属氧化物R2O=5 wt.%时,添加TeO2后,玻璃的抗失透性下降较为明显。当添加Sb2O5 wt.%≤6%,玻璃的成玻性能良好,玻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化不大,玻璃的热膨胀系数逐渐减小;当碱金属氧化物R2O=5 wt.%时,添加Sb2O5可显着改善玻璃的抗失透性。最后制备了Bi2O3-B2O3-SiO2-R2O-TeO2-Sb2O3低熔点玻璃,玻璃的成玻性和抗失透性均良好。采用葡萄糖和甲醛两种还原剂,在自制玻璃粉表面分别实施化学镀银反应,制备了两种银包玻璃粉,借助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谱仪(EDS)和四探针电阻测试仪对银包玻璃粉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葡萄糖还原银氨溶液体系中,分别探索了氨水含量、镀液p H值、反应温度等变量的影响,最后选取合适的反应条件,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制备了包覆性能良好的银包玻璃粉,其中银颗粒的粒径大小为1030 nm,平均粒径约为15 nm。甲醛还原银氨溶液体系中,通过调节氨水含量、镀液pH值、添加表面活性剂PVP制备了几组银包玻璃粉。结果表明:氨水含量的增加,包覆在玻璃粉表面纳米银的颗粒逐渐增大,包覆均匀性下降,纳米银的平均粒径为2040 nm;镀液pH值增加,包覆在玻璃粉表面纳米银的颗粒逐渐减小,包覆均匀性提升,纳米银的平均粒径为2040 nm;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PVP后,包覆的均匀性、致密度均有提升,纳米银颗粒的尺寸约为50 nm。此外,添加PVP后,玻璃粉表面生长出纳米银棒,且随着PVP含量的增加,棒状结构的数目逐渐增多,尺寸逐渐增大;银包玻璃粉的体积电阻值逐渐减小,体积电阻值范围为(0.31.5×103)Ω·cm。

徐杨[9](2017)在《高性能镍基柔性储能器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便携式电子器件的发展日益兴盛,超薄化、超轻化、柔性化逐渐成为下一代电子产品的重要衡量指标。其中,如何实现柔性高性能储能器件成为了上述问题的重大挑战。传统储能器件的电极以浆料涂覆作为主要制备手段,受限于工艺方法与粘结剂的使用,很难实现器件柔性的要求。使用集流体负载活性物质具有诸多优势如无粘结剂增强了电极电子传输;集流体的设计丰富了电极设计的方法论。柔性集流体的上述优点使得储能器件的高性能与柔性化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集流体中,金属基(镍,银,铜)因为自身的亲水特性,高效的电子传输,逐渐成为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镍基集流体因为自身的电化学稳定性,成本低廉以及地壳存量丰富,被广泛的研究并应用在各个类型的储能器件中。因此本论文围绕镍基集流体的制备对储能器件的柔性化、超薄化展开研究。电化学沉积方法利用电场作用,在商用镍导电布上沉积镍尖锥制备出了柔性的导电布集流体结构。通过在柔性的导电布上电沉积活性物质二氧化锰与聚吡咯,制备了一款基于商用导电布的柔性超级电容器。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电沉积镍尖锥制备得到的超级电容器,可以满足器件的柔性化需求。同时,在三明治全电容的封装中,此款集流体可以良好的进行充放电工作,为后续的柔性储能器件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静电纺丝、磁控溅射与电化学沉积方法是工业上常用的生产手段。通过上述方法制备出了一款全新的镍纳米管薄膜集流体材料。在镍纳米管薄膜材料上电沉积二氧化锰,同时在商用导电膜上电沉积锌,制备了一款柔性的高性能锌锰水系二次电池。实验表明:镍纳米管薄膜集流体具有独特的结构优势与高效的电子传输,大幅度提高了二氧化锰阴极的比容量与器件的能量密度;因镍纳米管的空心圆柱结构优势,使得器件的倍率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同时,柔性的镍纳米管薄膜赋予了传统锌锰电池所不具备的柔性特性。基于镍纳米管薄膜材料的锌锰电池采用三明治式封装。新型的柔性锌锰电池可以在弯折180°的条件下依旧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其中,利用购买得到的导电膜负载金属锌制备柔性阳极,取代半电池测试中的金属锌片。通过三明治封装方式得到的柔性锌锰可充电电池展示出了良好的柔性特征。这再一次验证了镍纳米管薄膜材料在柔性储能器件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颜健[10](2017)在《喷涂制备氧化锌压敏电阻贱金属电极》文中认为氧化锌压敏电阻器由于其优良的非线性特性和强耐浪涌能力,常被用来对各种电子线路和电力系统进行过电压保护。表面金属化是压敏电阻器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目前大多数生产商沿用丝印烧银法进行压敏陶瓷表面金属化,存在着生产流程复杂、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本文将研究喷涂制备氧化锌压敏电阻贱金属电极,以降低生产成本、简化操作流程、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深入研究喷涂电极与陶瓷表面之间的结合方式、欧姆接触原理、电极层的导电性能和焊接性能等内容,探讨了以上因素对压敏陶瓷电性能的影响并给出解决措施。提出了喷涂“连接层+焊接层”的电极结构设计方案,试验筛选多种金属电极材料,并确定使用铝作为连接层电极,使用铜作为焊接层电极。使用电弧喷涂设备制备压敏陶瓷铝铜复合电极,测量比较六种定制锡膏在铜电极表面的铺展面积和焊接锡包铜片后的抗拉强度,发现其中三种高温锡膏能实现喷涂电极层与锡包铜片的良好焊接效果。在氧化锌压敏陶瓷表面制备烧银电极、喷涂铝电极、喷涂铝铜复合电极,比较分析各组电极与陶瓷间的结合强度、电极的表面焊接性能、电学特性以及电极层的微观结构等。结果表明:烧银电极与陶瓷片的结合强度最高,铝电极层与陶瓷片的结合强度稍差,但仍能满足生产标准要求;各组电极都通过了高温耐焊性测试,说明铜电极层能够有效阻挡高温焊锡对自身的溶蚀;相比于烧银电极压敏陶瓷,铝铜复合电极的压敏电压增大、漏电流减小、非线性系数增加,即小电流特性有所改善,主要是因为喷涂电极无需经过烧渗处理,避免了热处理过程对压敏陶瓷电性能的影响;相比于烧银电极压敏陶瓷,铝铜复合电极的残压比增大、8/20μs波形40KA电流脉冲的压敏电压变化率上升,主要是由喷涂的铝电极层与陶瓷表面之间存在一定量的空隙,即存在悬浮电压所导致的;经过EDX成分分析,证明了铝电极颗粒表面生产的氧化膜层能有效的阻挡铝元素或铜元素向陶瓷内部的扩散渗透。通过正交试验对喷涂工艺的参数进行调整,使得喷涂电极压敏电阻器的残压比与通流能力接近烧银电极压敏电阻器的水平。初步实施结果表明,相比于丝印烧银工艺,喷涂制备贱金属电极工艺具有全面优越性,能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东莞令特电子有限公司即将实现喷涂电极压敏电阻产品的量产,预计每年将节省材料成本180万美金。

二、欧姆接触电极材料——锌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姆接触电极材料——锌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海藻酸钠/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电解质的微型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型超级电容器介绍
        1.1.1 微型超级电容器的结构组成
        1.1.2 微型超级电容器的制备方法
    1.2 石墨烯材料概述
        1.2.1 石墨烯的结构及性质
        1.2.2 石墨烯的制备工艺
    1.3 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抗干燥和抗冻水凝胶电解质
        1.3.2 宽工作电压水凝胶电解质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2.1 主要实验原料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表征技术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2 激光拉曼光谱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4 四探针方阻测试仪
        2.3.5 接触角测试分析
        2.3.6 动态热机械分析仪
    2.4 电化学测试方法
        2.4.1 循环伏安法
        2.4.2 恒电流充放电法
        2.4.3 交流阻抗谱方法
        2.4.4 拉伸性能测试
        2.4.5 压缩性能测试
    2.5 电化学性能计算
第三章 基于SA/PAAM-H_2SO_4水凝胶电解质的微型超级电容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LIG微电极的制备
        3.2.2 SA/PAAM-H2SO4水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3.2.3 LIG-MSCs的组装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激光诱导石墨烯(LIG)的表征
        3.3.2 海藻酸钠/丙烯酰胺水凝胶的特性
        3.3.3 SA/PAAM-H_2SO_4水凝胶电解质的电导率及其与电极之间的界面性能
        3.3.4 SA/PAAM-H_2SO_4水凝胶电解质的保水能力
        3.3.5 基于SA/PAAM-H_2SO_4水凝胶电解质的LIG-MSC电化学性能
        3.3.6 基于SA/PAAM-H_2SO_4水凝胶电解质的LIG-MSC的机械性能
        3.3.7 基于SA/PAAM-H_2SO_4水凝胶电解质的LIG-MSC的集成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宽工作电压和宽温度范围水凝胶电解质的微型超级电容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配比的DMF与NaClO_4对水凝胶电解质的影响
        4.3.2 SA/PAAM/DMF/NaClO_4水凝胶电解质的表征
        4.3.3 SA/PAAM/DMF/NaClO_4水凝胶电解质的宽电压窗口
        4.3.4 基于SA/PAAM/DMF/NaClO_4水凝胶电解质的MSC电化学性能
        4.3.5 基于SA/PAAM/DMF/NaClO_4水凝胶电解质的MSC的抗冻/抗干燥性能
        4.3.6 基于SA/PAAM/DMF/NaClO_4水凝胶电解质的MSC的柔韧性和集成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2)锌—空气电池磷掺杂多孔碳及空气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锌-空气电池概述
        1.2.1 锌-空气电池原理
        1.2.2 锌-空气电池研究进展
    1.3 空气电极催化剂
        1.3.1 单功能氧还原催化剂研究进展
        1.3.2 双功能催化剂研究进展
        1.3.3 过渡金属-氮-碳(M-N-C)催化剂研究进展
    1.4 杂原子掺杂催化剂研究进展
        1.4.1 杂原子掺杂多孔碳材料
        1.4.2 P原子掺杂M-N-C催化剂
    1.5 空气电极结构设计
        1.5.1 空气电极简介
        1.5.2 空气电极结构优化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催化剂的制备
        2.3.1 Zn-MOF及 NC的制备
        2.3.2 Co/Zn-MOF及Co@Co-NC的制备
        2.3.3 3D-Co@Co-NPC-X的制备
    2.4 空气电极的制备
    2.5 锌-空气电池的组装
    2.6 材料的物理表征
        2.6.1 电子扫描显微镜
        2.6.2 X射线衍射分析
        2.6.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6.4 拉曼光谱表征
    2.7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2.7.1 研究电极的制备
        2.7.2 线性扫描伏(LSV)测试
        2.7.3 循环伏安(CV)测试
        2.7.4 交流阻抗测试
        2.7.5 空气电极测试
        2.7.6 锌-空气电池测试
第3章 杂原子磷掺杂Co-NC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3D-Co@Co-NPC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3.2.1 催化剂微观形貌表征
        3.2.2 催化剂结构表征
        3.2.3 催化剂孔结构表征
        3.2.4 催化剂化学组成分析
    3.3 3D-Co@Co-NPC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3.3.1 ORR催化活性研究
        3.3.2 OER催化活性研究
        3.3.3 稳定性能研究
        3.3.4 耐甲醇性能测试
    3.4 3D-Co@Co-NPC锌-空气电池性能研究
        3.4.1 锌-空气电池放电性能
        3.4.2 锌-空气电池充放稳定性
        3.4.3 锌-空气电池长期耐久性
        3.4.4 锌-空气电池的应用
    3.5 3D-Co@Co-NPC催化剂的活性来源探索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气电极集流体性能的优化
    4.1 引言
    4.2 集流体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
    4.3 集流体中PTFE含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4.4 集流体中热处理温度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其他成果
致谢

(3)钒氧化物储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
        1.2.1 超级电容器简介
        1.2.2 超级电容器的储能原理
        1.2.3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1.2.4 超级电容器电解液
    1.3 水系锌离子电池概述
        1.3.1 水系锌离子电池简介
        1.3.2 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3.3 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3.4 水系锌离子电池的电解液
    1.4 钒氧化物概述
        1.4.1 V_2O_5及V_2O_5·xH_2O
        1.4.2 VO_2
        1.4.3 V_2O_3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实验试剂、设备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仪器
    2.2 材料的成分与结构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2.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2.3 拉曼光谱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2.5 热重-差热分析
        2.2.6 氮气吸附测试
        2.2.7 元素分析
        2.2.8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9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及计算公式
        2.3.1 电极片的制备
        2.3.2 循环伏安法
        2.3.3 恒流充放电法
        2.3.4 电化学阻抗测试
3 V_2O_5的重结晶法合成、形貌结构控制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无模板重结晶法合成片状多孔V_2O_5
        3.2.1 前驱体的合成、表征及生长机理研究
        3.2.2 片状V_2O_5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3.2.3 煅烧温度对片状V_2O_5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3 反溶剂重结晶法合成不同形貌多孔V_2O_5
        3.3.1 不同形貌多孔V_2O_5的合成
        3.3.2 前驱体的表征及生长机理研究
        3.3.3 不同形貌V_2O_5的结构表征
        3.3.4 形貌对于V_2O_5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VO_2(A)@C复合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VO_2(A)@C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4.2.1 VO_2(A)@C的合成
        4.2.2 VO_2(A)@C的结构表征
        4.2.3 VO_2(A)@C的生长机理
    4.3 VO_2(A)@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4.4 混合型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4.4.1 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4.4.2 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的性能
        4.4.3 电解液对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V_2O_3/C复合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核壳结构V_2O_3@C纳米棒的合成及表征
        5.2.1 V_2O_3@C的制备
        5.2.2 V_2O_3@C的结构表征
        5.2.3 V_2O_3@C的电化学性能
    5.3 高度分散V_2O_3/C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5.3.1 V_2O_3/C的制备
        5.3.2 V_2O_3/C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5.3.3 V_2O_3/C的电化学性能及性能优化机制
    5.4 混合型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5.4.1 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5.4.2 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的性能及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铝离子改性水合钒酸盐的合成及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的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铝离子改性水合钒酸盐合成及结构表征
        6.2.1 V_2O_5·1.6H_2O的合成
        6.2.2 铝离子改性水合钒酸盐的合成
        6.2.3 铝离子改性水合钒酸盐的结构表征
    6.3 铝离子改性水合钒酸盐的电化学性能
        6.3.1 锌离子电池的组装
        6.3.2 铝离子的引入对材料电化学过程的影响
        6.3.3 铝离子改性钒酸盐的电化学性能
    6.4 铝离子改性水合钒酸盐的储能机制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摘要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过渡金属离子掺杂锰氧化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系锌离子电池概述
        1.2.1 水系锌离子电池的组成
        1.2.2 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工作机制
    1.3 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动力学研究
        1.3.1 赝电容和电池材料
        1.3.2 电荷存储机制
        1.3.3 表观扩散系数
        1.3.4 固相化学扩散系数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内容
        1.4.1 研究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表征技术及性能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材料表征技术
        2.3.1 X-射线衍射分析仪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4 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
        2.3.5 拉曼光谱分析仪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
        2.3.8 热重分析仪
    2.4 电池装配技术
        2.4.1 正极极片的制作
        2.4.2 水系锌离子锌负极的制备
        2.4.3 水系锌离子电池的组装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2.5.1 恒流充放电测试
        2.5.2 交流阻抗测试
        2.5.3 循环伏安测试
        2.5.4 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
第3章 铜掺杂四氧化三锰/聚乙烯吡咯烷酮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Cu-Mn_3O_4/PVP复合材料的制备
        3.2.2 Cu-Mn_3O_4/PVP复合材料合成机理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Cu-Mn_3O_4/PVP复合材料形貌表征
        3.3.2 Cu-Mn_3O_4/PVP复合材料XRD表征
        3.3.3 Cu-Mn_3O_4/PVP复合材料Raman、FTIR表征
        3.3.4 Cu-Mn_3O_4/PVP复合材料XPS表征
        3.3.5 Cu-Mn_3O_4/PVP复合材料TGA表征
        3.3.6 Cu-Mn_3O_4/PVP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3.3.7 Cu-Mn_3O_4/PVP复合材料反应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吡咯包覆铁掺杂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Fe/a-Mn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4.2.2 Fe/a-MnO_2@PPy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Fe/a-MnO_2@PPy复合材料合成机理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Fe/a-MnO_2@PPy复合材料形貌表征
        4.3.2 Fe/a-MnO_2复合材料Raman表征
        4.3.3 Fe/a-MnO_2@PPy复合材料XRD、FTIR表征
        4.3.4 Fe/a-MnO_2@PPy复合材料XPS表征
        4.3.5 Fe/a-MnO_2@PPy复合材料BET、TGA表征
        4.3.6 Fe/a-MnO_2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4.3.7 Fe/a-MnO_2@PPy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4.3.8 Fe/a-MnO_2@PPy复合材料动力学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四氧化三锰/氧化石墨烯富锌正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Mn_3O_4/GO复合材料的制备
        5.2.2 Zn-rich Mn_3O_4/GO复合材料的制备
        5.2.3 PEI-GO复合材料反应机理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Zn-rich Mn_3O_4/GO复合材料形貌表征
        5.3.2 Zn-rich Mn_3O_4/GO复合材料结构表征
        5.3.3 Zn-rich Mn_3O_4/GO复合材料XPS表征
        5.3.4 Zn-rich Mn_3O_4/GO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MCM4@Mn_3O_4、Cu-Mn_3O_4/PVP和 Zn-rich Mn_3O_4/GO正极动力学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与表征部分
        6.2.1 试剂原料
        6.2.2 MCM4@Mn_3O_4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6.2.3 MCM4@Mn_3O_4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6.3 动力学计算与分析
        6.3.1 MCM4@Mn_3O_4复合材料动力学表征
        6.3.2 Cu-Mn_3O_4/PVP复合材料动力学表征
        6.3.3 Zn-rich Mn_3O_4/GO复合材料动力学表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专利科研成果
    三、其他奖励

(5)锌/碳基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化学能量存储器件的分类
        1.2.1 双电层型超级电容器
        1.2.2 法拉第赝电容型超级电容器
        1.2.3 混合超级电容器
        1.2.4 电化学电池
    1.3 电化学能量存储器件的电极材料
        1.3.1 碳基电极材料
        1.3.2 锌基(氢)氧化物电极材料
        1.3.3 其他过渡金属(氢)氧化物电极材料
    1.4 电化学能量存储器件的电化学性能参数
        1.4.1 比容量
        1.4.2 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1.5 电化学测试方法
        1.5.1 三电极测试体系
        1.5.2 循环伏安法
        1.5.3 恒流充放电法
        1.5.4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测试
    1.6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氧化锌/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2.2.2 用Hummer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
        2.2.3 ZnO/GN材料的合成
        2.2.4 ZnO/GN材料的电极制备及电化学表征
    2.3 ZnO/GN材料的合成过程,材料表征及电化学测试
        2.3.1 ZnO/GN材料的合成过程
        2.3.2 实验第一步反应时间对ZnO/GN材料最终产物的影响
        2.3.3 ZnO/GN材料的形貌结构以及材料表征
        2.3.4 ZnO/GN材料的电化学表征
        2.3.5 ZnO/GN材料的析氢电位研究
    2.4 基于ZnO/GN负极材料的柔性准固态能量存储器件
        2.4.1 基于ZnO/GN负极材料的柔性准固态能量存储器件的组装
        2.4.2 基于ZnO/GN负极材料的柔性准固态能量存储器件对锌晶枝生长的抑制
        2.4.3 基于ZnO/GN负极材料的柔性准固态能量存储器件的电化学性能及实用性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Zn-Al-CO_3水滑石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3.2.2 Zn-Al-CO_3水滑石材料的合成
        3.2.3 Zn-Al-CO_3水滑石材料的电极制备及电化学表征
    3.3 Zn-Al-CO_3水滑石材料的合成过程,材料表征及电化学测试
        3.3.1 Zn-Al-CO_3水滑石材料的合成过程
        3.3.2 不同锌铝比例对Zn-Al-CO_3水滑石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影响
        3.3.3 Zn-Al-CO_3水滑石材料的形貌结构以及材料表征
        3.3.4 Zn-Al-CO_3水滑石材料的电化学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n-Al-F水滑石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表现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4.2.2 Zn-Al-F水滑石材料的合成
        4.2.3 Zn-Al水滑石材料的电极制备及电化学表征
    4.3 Zn-Al-F水滑石材料的合成过程,材料表征及电化学测试
        4.3.1 Zn-Al-F水滑石材料的合成过程及材料表征
        4.3.2 Zn-Al-F水滑石材料的粒径分布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3.3 Zn-Al-F水滑石材料的形貌结构以及材料表征
        4.3.4 Zn-Al-F水滑石材料的电化学表征
        4.3.5 基于Zn-Al-F水滑石材料的能量存储器件的电化学特性及实用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类花状结构Zn-Al-CO_3水滑石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5.2.2 类花状结构Zn-Al-CO_3水滑石材料的合成
        5.2.3 类花状结构Zn-Al-CO_3水滑石材料的电极制备及电化学表征
    5.3 类花状结构Zn-Al-CO_3水滑石材料的合成过程,材料表征及电化学测试
        5.3.1 类花状结构Zn-Al-CO_3水滑石材料的合成过程
        5.3.2 不同PSS浓度对类花状结构Zn-Al-CO_3水滑石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影响
        5.3.3 类花状结构Zn-Al-CO_3水滑石材料的形貌结构以及材料表征
        5.3.4 类花状结构Zn-Al-CO_3水滑石材料的电化学表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富氮空心碳球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6.2.2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6.2.3 富氮空心碳球材料的制备
        6.2.4 富氮空心碳球材料的电极制备及电化学表征
    6.3 富氮空心碳球材料的合成过程,材料表征及电化学测试
        6.3.1 富氮空心碳球材料的合成过程
        6.3.2 不同煅烧温度对富氮空心碳球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影响
        6.3.3 富氮空心碳球的材料表征
        6.3.4 富氮空心碳球的电化学表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SrCo0.9Nb0.1O3-δ基双功能氧电极电催化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锌-空气电池简介
        1.2.1 锌-空气电池的工作原理
        1.2.2 锌-空气电池的种类
        1.2.3 锌-空气电池氧电极
    1.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
        1.3.1 SOFC工作原理
        1.3.2 SOFC氧电极
    1.4 氧电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1 氧电极反应机理
        1.4.2 氧电极催化材料的研究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及意义
第2章 Nb掺杂SrCoO_3双功能氧电极性能研究
    2.1 引言
        2.1.1 Nb掺杂SrCoO_3粉末的制备
        2.1.2 Nb掺杂SrCoO_3粉末物相分析
    2.2 Nb掺杂SrCoO_3的电催化性能测试
        2.2.1 催化剂薄膜的制备
        2.2.2 参比电极的校正
        2.2.3 ORR极化曲线测试
        2.2.4 OER极化曲线测试
        2.2.5 SrCo_(0.9)Nb_(0.1)O_(3-δ)电极长期稳定性测试
        2.2.6 SrCo_(0.9)Nb_(0.1)O_(3-δ)和SrCo_(0.8)Nb_(0.2)O_(3-δ)电极机理的讨论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F掺杂SrCo_(0.9)Nb_(0.1)O_(3-δ)性能评价
    3.1 引言
    3.2 SrCo_(0.9)Nb_(0.1)O_(3-δ)F_(0.1)(SCNF)样品的制备及表征
    3.3 SCNF材料的室温电催化性能测试
    3.4 SCN_(0.1)和SCNF材料在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
        3.4.1 氧电极的制备
        3.4.2 SCN_(0.1)和SCNF在一次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
        3.4.3 SCN_(0.1)和SCNF在可充电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
    3.5 SCN_(0.1)与SCNF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性能评价
        3.5.1 SCN_(0.1)与SDC的化学相容性
        3.5.2 SCN_(0.1)与SCNF半电池的制备
        3.5.3 交流阻抗谱测试
        3.5.4 极化曲线测试
        3.5.5 恒温过程中电极的稳定性
        3.5.6 阴极极化过程电极的稳定性
        3.5.7 阳极极化过程电极的稳定性
        3.5.8 讨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SrCo_(0.9)Nb_(0.1)O_(3-δ)电极表面的Cr毒化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气氛对SrCo_(0.9)Nb_(0.1)O_(3-δ)电极Cr毒化的影响
        4.2.1 SrCo_(0.9)Nb_(0.1)O_(3-δ)电极在干燥含Cr气氛下的退火实验
        4.2.2 SrCo_(0.9)Nb_(0.1)O_(3-δ)电极在3%H_2O含Cr气氛下的退火实验
    4.3 阴极和阳极极化对SrCo_(0.9)Nb_(0.1)O_(3-δ)电极Cr毒化的影响
        4.3.1 SrCo_(0.9)Nb_(0.1)O_(3-δ)电极在含Cr气氛下的阴极极化实验
        4.3.2 SrCo_(0.9)Nb_(0.1)O_(3-δ)电极在含Cr气氛下的阳极极化实验
    4.4 SrCo_(0.9)Nb_(0.1)O_(3-δ)电极Cr中毒现象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锰基电极材料的水系电化学储能器件设计及其储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级电容器
        1.2.1 超级电容器概述
        1.2.2 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1.3 水系锌离子电池
        1.3.1 水系锌离子电池概述
        1.3.2 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反应机制
    1.4 锰基材料在超级电容器和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1.4.1 锰基正极材料的介绍
        1.4.2 锰基正极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1.4.3 锰基正极材料在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层状Li_2MnO_3正极材料的制备与储能机制
    2.1 引言
    2.2 Li_2MnO_3正极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2.2.1 Li_2MnO_3正极材料的制备
        2.2.2 电极和超级电容器的制备
        2.2.3 Li_2MnO_3正极材料的表征
    2.3 Li_2MnO_3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2.3.1 Li_2MnO_3正极材料的储能性能
        2.3.2 Li_2MnO_3正极材料的储能机制
        2.3.3 基于Li_2MnO_3电极材料的固态对称超级电容器的性能及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Na_2Mn_8O_(16)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碱金属离子储能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Na_2Mn_8O_(16)正极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3.2.1 Na_2Mn_8O_(16)正极材料的制备
        3.2.2 电极和固态超级电容器的制备
        3.2.3 Na_2Mn_8O_(16)正极材料的表征
    3.3 Na_2Mn_8O_(16)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3.3.1 Na_2Mn_8O_(16)正极材料的碱金属离子储能性能
        3.3.2 Na_2Mn_8O_(16)正极材料的储能机制
        3.3.3 基于Na_2Mn_8O_(16)正极材料的对称固态超级电容器的性能及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Zn-MnO_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优化及机理
    4.1 引言
    4.2 MnO_2正极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4.2.1 Mn O_2正极材料的制备
        4.2.2 Zn-MnO_2电池及Zn-Zn对称电池的制备
        4.2.3 MnO_2正极材料的表征
    4.3 Zn-MnO_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优化及原因
        4.3.1 Zn-MnO_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优化
        4.3.2 Zn-MnO_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优化的原因
    4.4 二乙醚优化稳定锌金属负极的电化学性能
        4.4.1 二乙醚作为电解液添加剂的Zn-Zn对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4.4.2 二乙醚优化稳定锌金属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得奖情况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无铅低熔点玻璃粉的制备及纳米银包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子浆料用无铅低熔点玻璃粉概述
    1.2 电子浆料用无铅低熔点玻璃粉研究现状
        1.2.1 铋酸盐系低熔点玻璃粉
        1.2.2 磷酸盐系低熔点玻璃粉
        1.2.3 钒酸盐系低熔点玻璃粉
        1.2.4 硼酸盐系低熔点玻璃粉
        1.2.5 碲酸盐系低熔点玻璃粉
    1.3 电子浆料用玻璃粉表面镀银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Bi_2O_3-B_2O_3-SiO_2-R_2O基础玻璃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玻璃的制备
        2.2.3 样品的加工处理
        2.2.4 表征及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础玻璃性质
        2.3.2 R_2O对Bi_2O_3-B_2O_3-SiO_2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氧化物TeO_2、Sb_2O_5对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玻璃粉的球磨工艺
        3.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eO_2对Bi_2O_3-B_2O_3-SiO_2-R_2O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3.2 Sb_2O_5对Bi_2O_3-B_2O_3-SiO_2-R_2O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3.3 Bi_2O_3-B_2O_3-SiO_2-R_2O-TeO_2-Sb_2O_5玻璃结构和性能
        3.3.4 球磨工艺对玻璃粉粒径大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玻璃粉表面负载纳米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实验过程
        4.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使用葡萄糖还原剂制备纳米银包玻璃粉
        4.3.2 使用甲醛还原剂制备纳米银包玻璃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9)高性能镍基柔性储能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柔性储能器件概述
        1.2.1 超级电容器概述
        1.2.2 可充电锌锰电池概述
    1.3 柔性储能器件研究现状
        1.3.1 柔性储能器件概述
        1.3.2 柔性锂离子电池概述
        1.3.3 柔性超级电容器概述
        1.3.4 镍基集流体概述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方法
    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制备技术
        2.2.1 静电纺丝
        2.2.2 磁控溅射
        2.2.3 电化学沉积
    2.3 表征技术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2 X射线衍射仪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3.4 接触角测试仪
        2.3.5 BET比表面积测试
    2.4 电化学测试
        2.4.1 三电极体系与两电极体系
        2.4.2 循环伏安测试
        2.4.3 恒流充放电测试
        2.4.4 电化学阻抗测试
        2.4.5 循环寿命测试
第3章 基于镍纳米管薄膜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制备
        3.2.1 镍纳米管薄膜的制备
        3.2.2 镍纳米管薄膜负载二氧化锰阴极的制备
        3.2.3 水系锌锰可充电半电池组装
    3.3 材料表征
        3.3.1 形貌分析
        3.3.2 比表面积分析
        3.3.3 接触角分析
        3.3.4 成分分析
    3.4 电化学性能表征
        3.4.1 单电极电化学性能
        3.4.2 半电池电化学性能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镍尖锥技术改良商用导电布的研究与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制备
        4.2.1 在商用导电布上电化学沉积镍尖锥
        4.2.2 基于镍尖锥导电布制备电极
    4.3 形貌表征
        4.3.1 形貌分析
    4.4 电化学性能测试
        4.4.1 镍尖锥导电布负载二氧化锰单电极性能表征
        4.4.2 镍尖锥导电布负载聚吡咯单电极性能表征
        4.4.3 全电容电化学性能表征
    4.5 小结
第5章 高性能镍基柔性器件的设计和演示
    5.1 引言
    5.2 器件性能展示
        5.2.1 柔性水系锌锰可充电电池设计方案
        5.2.2 柔性水系锌锰可充电电池器件性能展示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喷涂制备氧化锌压敏电阻贱金属电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氧化锌压敏电阻的基本概况
    1.2 氧化锌压敏陶瓷的电性能参数
        1.2.1 压敏电压U_(1mA)(压敏电压梯度)
        1.2.2 漏电流I_L
        1.2.3 非线性系数 α
        1.2.4 残压U_R和残压比C_R
        1.2.5 通流量(最大通流电流)Im
        1.2.6 能量耐量(最大能量)Em
        1.2.7 限制电压Up
        1.2.8 电容量Co
        1.2.9 电压温度系数Tc
    1.3 氧化锌压敏陶瓷的导电机理
        1.3.1 低电场区导电机理
        1.3.2 中电场区导电机理
        1.3.3 高电场区导电机理
    1.4 氧化锌压敏陶瓷的金属化
        1.4.1 浆料法
        1.4.2 化学镀法
        1.4.3 物理气相沉积法
        1.4.4 金属喷涂法
    1.5 氧化锌压敏陶瓷的材料系统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第二章 喷涂电极机制和电极层设计
    2.1 电弧喷涂原理
    2.2 电极涂层成型机制
    2.3 电极层设计
        2.3.1 电极层的各种性能要求
        2.3.2 电极层与压敏陶瓷的结合方式
        2.3.3 电极层与陶瓷的欧姆接触
        2.3.4 电极层的导电性能与焊接性能
        2.3.5 电极层的结构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涂电极制备及电极与引线的焊接
    3.1 喷涂电极制备
    3.2 电极与引线的焊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涂电极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4.1 压敏陶瓷表面电极的制备
    4.2 抗拉强度测试与结果分析
    4.3 焊接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4.4 电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4.4.1 小电流参数
        4.4.2 大电流参数
    4.5 电极层的微观结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化生产研究
    5.1 生产线简介
    5.2 电弧喷涂工艺的优越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欧姆接触电极材料——锌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海藻酸钠/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电解质的微型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D]. 任瑞丽.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锌—空气电池磷掺杂多孔碳及空气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钒氧化物储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 郑吉祺.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4]过渡金属离子掺杂锰氧化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 高庆立.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5]锌/碳基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 闫欣雨.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SrCo0.9Nb0.1O3-δ基双功能氧电极电催化性能评价[D]. 冯洁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锰基电极材料的水系电化学储能器件设计及其储能性能研究[D]. 许伟娜. 重庆大学, 2019(01)
  • [8]无铅低熔点玻璃粉的制备及纳米银包覆研究[D]. 王启辉. 东华大学, 2018(01)
  • [9]高性能镍基柔性储能器件的研究[D]. 徐杨. 清华大学, 2017(02)
  • [10]喷涂制备氧化锌压敏电阻贱金属电极[D]. 颜健.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欧姆接触电极材料 - 锌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