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系列干燥机损坏原因分析

GS系列干燥机损坏原因分析

一、GS系列干燥机破坏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应运[1](2021)在《铁基修饰菌丝球构建耐盐好氧颗粒污泥及抗逆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每年数百亿吨工业含盐废水的排放及沿海地区的海水代用问题,加剧了污水治理工作负荷及难度。好氧颗粒污泥因结构致密、沉降性能好、生物量高、功能菌组成丰富及抗外界不利环境因子能力强等优势,使其在含盐废水的生物处理工艺中备受青睐。然而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牵制,操作条件较为苛刻,且耗时普遍较长;在应对工业上不同生产季节含盐废水水质波动大的问题时,好氧颗粒污泥自身调控较为滞后;加之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气候会进一步抑制生物酶活性,限制了好氧颗粒污泥在实际含盐废水处理应用中的推广。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首先开发了以铁基修饰的塔宾曲霉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造粒的好氧颗粒污泥简易培育方法,研究了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尺寸效应及形成机理;经盐梯度驯化形成耐盐颗粒后,探究外源添加Fe3O4促进系统应对高盐废水C/N波动冲击的可行性及机制;分离筛选出多株不同种属耐盐功能菌,按比例进行复配,形成低温下仍具较高脱氮效能的复合菌剂,投加至耐盐颗粒污泥系统,并探究了其对实际海产品加工废水生物强化处理效能提升的可行性与机理;研究结果能够为解决好氧颗粒污泥在实际含盐废水处理应用中的瓶颈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1)铁基修饰AT菌丝球构建好氧颗粒污泥性能及形成机理研究针对原生菌丝球内部菌丝缠绕相对疏松、生物絮凝性能较低的问题,本文采用不同Fe3O4纳米材料对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AT)菌丝球进行修饰,发现经Fe3O4@Si O2-QC纳米粒子修饰后的AT菌丝球内部结构变得更加致密,表面疏水性和表观粘度较未修饰前分别增加了45.41%和42.38%,生物絮凝性能提高。针对目前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条件苛刻和耗时久的问题,本文构建了利用铁基修饰的菌丝球与絮状活性污泥共培养的简化培育方法,在优化条件下初步聚集在AT菌丝球上的活性污泥生物量可达1.54 g/g,初步形成的以AT为骨架(AT-based)的好氧颗粒污泥(AT-AGS)的比耗氧率(SOUR)可达58.03 mg O2/g VSS·h。初始AT-AGS经筛分后独自继续培养至第9天,便可形成具有较高生物活性(64.45 mg O2/g VSS·h的SOUR)和较优沉降性能(58.22 m/h的沉积速率)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结合污泥表面性质、XDLVO数学理论模型及群体感应信号分子调控等分析,揭示了颗粒污泥形成机理:表面带正电的AT菌丝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及三维网状骨架结构促使了絮状活性污泥的初始聚集,菌丝球和初步聚集的污泥微生物互作下,增加的c-di-GMP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刺激分泌更多的疏水性及粘性胞外聚合物(EPS),促进了后期絮状活性污泥在菌丝表面聚集,聚集在菌丝表面的污泥微生物生长繁殖,进一步增加颗粒生物量,形成成熟的AT-AGS。在高进水负荷条件下,AT-AGS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比接种絮状活性污泥的高出12.24%和16.29%。高通量测序表明,AT-AGS的负责碳氮磷去除的功能物种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均高于接种的絮状活性污泥。(2)AT-AGS的尺寸效应研究针对不同尺寸的传统AGS在污染物去除性能及结构稳定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颗粒内部孔隙、细胞EPS组成与空间分布及颗粒表面特性等,分析了颗粒内部微环境对功能菌定植及丰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随着粒径的增大,AT-AGS的总孔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而平均孔径则是先增大后减小;EPS分泌整体随着粒径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小尺寸颗粒(0.5-1.5 mm)GS的胞外蛋白含量最大(67.53 mg/g VSS),而中等尺寸颗粒(1.5-3.0 mm)GM的胞外多糖含量最大(65.02mg/g VSS),导致了微生物表面特性的差异,以此形成了不同尺寸颗粒不同的微环境。原位荧光杂交分析技术表明,AT-AGS的内部微环境差异调控着功能物种的空间分布。GS和GM降解有机物菌属的相对丰度比大尺寸颗粒(3.0-5.0 mm)GL约高出11%。GM硝化菌属和反硝化菌属的相对丰度比GS和GL高出1.09%~11.54%。生物酶活性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GM的脱氢酶、氨单加氧酶、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硝酸盐还原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高出GS和GL 1.32~3.09倍。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GM的amo B、hao、nxr A、nxr B、nar G和nir S等功能基因的表达水平是GS和GL的1.31~37.55倍。(3)耐盐AT-AGS的形成及抗逆特性研究针对高盐胁迫因子严重抑制功能菌生长代谢、破坏菌种间稳定的相互作用的问题,本文采用盐梯度驯化方法培育耐盐功能菌,发现AT-AGS在6.25、12.5、25、37.5和50 g NaCl/L盐度条件下达到性能稳定状态的耗时比絮状活性污泥分别少4、5、8、7和8天,表现出更高的耐盐驯化效率。形成的耐盐AT-AGS在50 g NaCl/L盐度条件下的COD和氨氮去除率比耐盐絮状活性污泥分别高出11.83%和7.18%。耐盐的AT-AGS显示出更强的生物量截留能力(7.92 g/L的MLVSS)和更高的代谢活性(48.06 mg TF/g VSS·h的脱氢酶活性)。耐盐AT-AGS总胞外多糖含量(80.7 mg/g VSS)接近于耐盐絮状活性污泥(46.3 mg/g VSS)的2倍,在维持系统稳定中起着关键作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耐盐驯化后AT-AGS保持了较高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耐盐的Marinobacterium(相对丰度为32.04%)演替为最主要的菌属。针对含盐废水同时存在水质C/N波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铁元素协同抵抗双重胁迫的应对策略。通过向耐盐AT-AGS系统外源添加1.5 g/L Fe3O4,发现污泥响应高盐废水C/N波动冲击后达到性能稳定的耗时大幅缩短,各阶段COD、氨氮和总氮去除率较对照组高出2.27%~8.55%。Fe3O4的添加提高了系统在应对C/N波动时的功能菌截留能力,维持了污泥较高的絮凝活性,保障了系统较高的稳定性。此外,Fe3O4提高了污泥在C/N波动条件下的电子传递系统活性,促进了细胞维持较高的生物酶活性。(4)耐盐AT-AGS耦合复合菌剂生物强化的性能研究针对实验室培养的耐盐多菌体系很难高效处理成分复杂且多变的实际含盐废水的问题,本文通过从海产品加工企业周围土壤分离筛选出2株耐盐氨氮利用菌、2株耐盐亚硝氮利用菌和3株耐盐硝氮利用菌,并依据环境因子耐受性试验结果,按比例复配,制备形成在低温(15℃)条件下具有较高综合脱氮性能的复合菌剂。将5%(w/w)复合菌剂分批次(在第1天和第10天分别投加2.5%)投加至耐盐AT-AGS系统,用于强化处理实际海产品加工废水,发现稳定状态下生物强化组的氨氮和总氮去除率较对照组分别高出12.13%和17.20%,氨单加氧酶、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硝酸盐还原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也比对照组分别高出60.00%、66.39%、61.97%和95.24%。(5)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造粒的普适性及性能研究最后考察了黑曲霉、烟曲霉、黄孢原毛平革菌和白色链霉菌等具有不同代表性的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造粒的可行性,发现4种菌丝球在优化条件下初步聚集的污泥生物量可分别达1.24、1.73、1.75和1.89 g/g,形成的初始颗粒的SOUR可分别达36.52、54.11、45.36和56.95mg O2/g VSS。筛分后继续培养都可以形成性能稳定的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呈现出较好的沉降性能、较高的生物酶活性和较强的污染物去除性能,表明利用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造粒具有普适性。

刘辉[2](2021)在《电絮凝法预处理OCC废水协同去除微细胶黏物和Ca2+延缓AnGS钙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电商行业迅速发展,大众消费的趋势越来越趋向于网络购物,从而带动了瓦楞纸箱需求量上升。瓦楞原纸和箱板纸的生产原料几乎都是来自回收的废旧箱板纸(Old Corrugated Container,OCC)。但由于纸张在抄造过程中为了提高质量,添加大量的碳酸钙填料以及胶黏剂。废纸造纸废水同时面临微细胶粘物沉积和Ca2+浓度高造成厌氧颗粒污泥钙化两大难题。废水在进入厌氧处理系统前,高浓度Ca2+通过预处理手段使其浓度降低,适当的Ca2+浓度可以提高厌氧消化效率,从而解决颗粒污泥钙化。本文在改变环境条件微细胶黏物中溶解与胶体物质(Dissolved and Colloidal Substance,DCS)与Ca2+生成难溶性物质的基础上,研究电絮凝预处理同时去除OCC废水中DCS和Ca2+的效果,最佳处理条件下不同污染物对厌氧反应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1)在OCC制浆过程中,大量的DCS聚集并附着在纤维表面。DCS成分复杂,主要来源是树脂、木质素、粘合剂、涂料固定剂和填料。Ca2+和Na+均会影响CS的稳定性。当Ca2+和Na+同时加入时,体系的失稳程度介于Ca2+加入和Na+单独加入之间。Ca2+在影响CS稳定性方面起主导作用,Na+在吸附位点上相互竞争。(2)电絮凝法预处理OCC废水可以同时协同去除微细胶黏物和Ca2+,而物理法、化学法、生物酶法难以实现同时去除。采用Al作为阳极材料优于Fe和Mg电极,最优处理条件为电流密度为115 A/m2,电絮凝时间60 min,电极板间距5 cm,COD和Ca2+去除率分别为75.33%、64.53%,浊度和DCS含量降低了97.1%、43.68%,絮凝体粒径由1.68μm增大到31.97μm,絮凝体含量由0.18 g/L增大到0.78g/L。分析得到絮体中Al和Ca2+的相对含量高于对照组。(3)微细胶黏物和Ca2+协同危害显着高于单独添加微细胶黏物和高浓度钙离子,废水经过电絮凝处理会降低对厌氧颗粒污泥(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An GS)的危害。电絮凝预处理后废水的COD去除率最高,为92.4%,出水COD浓度为192 mg/L,活/死细胞比例最高,钙离子截留率明显降低,未出现钙沉积,污泥表面平滑,抑制颗粒污泥钙化。同时厌氧颗粒污泥功能微生物Firmicutes、Chloroflexi、Bacteroidota和Methanosaeta优势菌属得以富集,改善了厌氧颗粒污泥的性能,延缓颗粒污泥钙化。

晏家俊[3](2021)在《毕赤酵母表面展示铑金属肽用于废水中铑的吸附研究》文中指出铑,作为一种贵金属,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殊性能,广泛地应用于医学、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电子和石油化工等行业。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金属铑的用量显着增加,然而我国的贵金属天然产出较少,质量较差,使得铑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现代工业生产伴随着大量含铑废水、废料,所以对含铑废物的回收利用是重要的铑产出资源。传统的物理化学工艺常用来进行铑回收,然而普遍存在能耗及成本高、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生物吸附法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处理含贵金属废水的方法,因具有高效、廉价、安全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一方面,毕赤酵母作为发酵工业的废弃生物菌体,用来处理含有贵金属的废水,可以极大地降低生物吸附剂的成本,也是对毕赤酵母的资源化利用。另一方面,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由于其能够显着提高微生物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常常被用来构建新型微生物吸附剂。本研究中,分别利用毕赤酵母和构建的重组酵母作为吸附剂,进行铑吸附的考察。主要研究如下:(1)利用毕赤酵母作为吸附剂,以酿酒酵母作为对照组,采用静态摇瓶实验,考察菌体投加量、吸附时间、初始p H、温度和共存金属离子对酵母吸附Rh3+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佳菌体投加量为0.25 g·L-1,最佳p H小于等于1.2,最佳吸附温度为30℃,吸附时间为2 h以上即可达到最大吸附率,此时平衡吸附率为55.69%,平衡吸附量为110.1mg·g-1。吸附过程更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热力学分析表明毕赤酵母对Rh3+的吸附是属于自发吸热的单分子层化学吸附过程。在电镀废水中,最佳条件下的毕赤酵母最大吸附量为53.8 mg·g-1。(2)选择铑金属肽作为目的蛋白,搜索Genebank数据库,合成编码铑金属肽的DNA序列Rh;提取酿酒酵母EBY100基因组,PCR扩增得到编码锚定蛋白的pir1p序列。利用表达质粒p PIC9k,融合两段基因得到重组质粒p PIC9K-flag-Rh-pir1p,用电转法将线性p PIC9K-flag-Rh-pir1p导入毕赤酵母GS115感受态细胞中,构建得到毕赤酵母表面展示重组菌P.pastoris GS115/p PIC9K-flag-Rh-pir1p。将重组酵母在BMMY培养基中诱导表达,经免疫荧光检测证明了铑金属肽成功展示在毕赤酵母的细胞表面。(3)考察重组酵母对Rh3+的吸附性能,并与毕赤酵母的吸附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重组酵母的最佳吸附条件与毕赤酵母的相同,当吸附效率达到最大时,为75.03%,此时平衡吸附量达到142.11 mg·g-1。重组酵母对Rh3+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Temkin模型。在模拟废水和电镀废水中,重组酵母吸附性能比毕赤酵母分别提升了34.72%和74.99%,同时表面展示还提高了重组酵母的吸附选择性。FESEM和EDS结合分析表明,吸附Rh3+后,重组酵母表面生成了大量的纳米铑颗粒。FTIR分析表明,羟基、氨基、酰胺基、羧基、磷酸基、糖醇基团共同对重组酵母吸附Rh3+发挥作用。解吸附研究表明,1 mol·L-1 HNO3的解吸附效果最好,在菌体破碎的辅助下,解吸附率可达到21.56%。

王新[4](2021)在《转色后持续干旱对赤霞珠葡萄植株生理及果实类黄酮化合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迅速发展,酿酒葡萄的栽培面积日益扩增,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其适宜的气候条件,已成为中国酿酒葡萄的主产区。然而,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难以完全满足农业用水。酿酒葡萄较为耐旱,但在其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仍然需要充足的灌水量,才能获得优质的葡萄原料。研究发现,适度的水分胁迫有利于提高酿酒葡萄果实品质,但是转色后持续的干旱胁迫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尤其是原花色素(缩合单宁)及花色苷特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试验以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葡萄为试材,探究葡萄转色后持续干旱对植株生理及果实类黄酮物质(缩合单宁、花色苷)组分及含量等的影响,为进一步明确干旱胁迫对酿酒葡萄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探索持续干旱引发旱灾的可能性及其防灾减灾最佳介入期等提供一定的参考。试验样地位于陕西省渭北旱塬的泾阳县,2018年和2019年在赤霞珠葡萄转色后进行如下处理:(1)持续干旱胁迫(Drought stress,DS):葡萄开始转色后一直不灌水;(2)对照(CK):葡萄转色后采用滴灌的方式正常灌溉。整个试验在避雨棚中进行,避免自然降雨带来的影响。本试验条件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DS处理的赤霞珠葡萄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叶绿素a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体色素含量以及冬季枝条修剪量均显着低于CK,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及丙二醛含量显着高于CK,且持续干旱胁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植株叶片气孔导度(Gs)。(2)DS处理下赤霞珠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显着高于CK,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果实粒重、体积、可滴定酸含量及p H,但两个处理间差异并不显着。DS处理所酿葡萄酒的酒精度、干浸出物、游离SO2、p H均显着高于CK,但其挥发酸含量显着低于CK。(3)果实成熟时,DS处理对赤霞珠葡萄果皮及种子中总黄烷-3-醇含量无显着影响,显着提高了果皮中总单宁含量,但对种子总单宁含量无显着影响;果实成熟期间,DS处理下果皮及种子总单宁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峰值出现在转色后24~36天。DS处理显着提高了葡萄果皮总花色苷含量,且果皮花色苷含量随果实成熟逐渐增加;DS处理所酿葡萄酒的总类黄酮、总黄烷-3-醇、总单宁含量均显着低于CK,但总花色苷含量显着高于CK。(4)DS处理显着提高了赤霞珠葡萄果皮中缩合单宁ECG-e的含量(mole%)和没食子酰化程度(%G),显着降低了种子中缩合单宁ECG-e的含量和没食子酰化程度。和果皮相比,种子缩合单宁的平均聚合度(m DP)更低、没食子酰基化程度更高。(5)和对照相比,DS处理显着提高了赤霞珠葡萄果皮中Dp、Cy、Pt、Pn、Mv、Pn-acet、Mv-acet、t Pn-coum和t Mv-coum 9种花色苷单体的含量,其中Mv、Mv-acet、t Mv-coum的含量差异最大,3种单体皆为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及其衍生物。(6)结合田间植株表型观测和室内试验分析,发现:在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下,转色后持续干旱胁迫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赤霞珠葡萄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但没有达到旱灾引起果实品质显着降低的程度,且该处理提高了果皮中部分类黄酮物质的含量,而对种子的影响较小。

王婷婷[5](2021)在《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食源性生物活性多肽因其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易消化吸收以及活性多样等特点,逐渐成为健康功能因子开发的研究热点。糖尿病是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会导致很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具有降血糖作用的生物活性多肽或酶解产物的相关研究较少,降血糖肽的体外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理仍不完善。本论文着重于从海洋资源海参中,定向制备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血糖作用的生物活性肽,用T2DM动物模型深入研究海参肽降血糖活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而对活性肽进行鉴定和合成,并研究合成的活性肽对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以及对MES13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所述:(1)探究了木瓜蛋白酶、复合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这6种蛋白酶对海参酶解产物的蛋白回收率、水解度、抗氧化活性及Hep G2-IR细胞葡萄糖摄取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活性。木瓜蛋白酶与其它五种蛋白酶进行1:1双酶复配后,木瓜与复合蛋白酶复配的酶解产物的Hep G2-IR细胞葡萄糖摄取量最高,具有最强的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在上述加酶方式的基础上,对加酶量和酶解时间进行进一步探究,筛选得出海参的酶解制备工艺为:木瓜蛋白酶与复合蛋白酶1:1进行复配,总加酶量为1%,酶解时间为4h,酶解温度55°C,p H 7。(2)通过STZ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T2DM大鼠模型,研究了海参酶解物(Sea cucumber hydrolysates,SCH)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SCH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的体重、饮水量、血脂代谢、肝功能和肾功能。而且,与模型组相比,SCH组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降低了40.39%和33.96%。此外,采用UPLC-q TOF-MS/MS对SCH进行鉴定得到242条肽。SCH的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可能由于其含有大量的疏水氨基酸和脂肪族氨基酸肽。通过Peptideranker评分和峰强度筛选得到30条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肽。(3)为了探究SCH在STZ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T2DM大鼠中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我们测定了大鼠体内血脂代谢、血清胰岛素以及胰岛素依赖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SCH能够改善T2DM大鼠血糖水平、血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SCH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一步调节GLUTs和GSK-3β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糖原合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通过对242个鉴定肽的进一步分析,认为SCH的抗糖尿病作用与低分子量的肽有关,这些肽含有丰富的疏水性氨基酸、脂肪族氨基酸和一些具有潜在的胰岛素增敏作用的特异性氨基酸,例如Pro、Phe、Leu/Ile和Ala。(4)为了鉴定SCH中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活性肽,采用高糖和软脂酸(PA)联合诱导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IR-Hep G2),评价海参肽对Hep G2细胞的促进葡萄糖摄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并阐明其保护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表明,SPA能够促进IR-Hep G2细胞葡萄糖摄取,分子机制表明SPA提高了IR-Hep G2细胞中GLUT2、p-GSK-3β、GS、IRS1、PI3K和p-Akt的表达,并且降低GSK-3β、p-GS和p-IRS1表达。综上所述,SPA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胰岛素依赖性通路,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转运及糖原合成,从而改善IR-Hep G2细胞的糖代谢。(5)为了评价SCH对糖尿病肾病并发症(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影响,我们对T2DM大鼠肾脏组织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SCH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SCH能显着减轻小鼠尿微量白蛋白,且SCH可通过提高SOD和GSH-px的活性和降低MDA的累积来减轻氧化应激。此外,SCH可降低IL-1β、TGF-β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组织学观察还表明,SCH治疗可显着改善肾脏损伤,保护肾脏免受高血糖介导的氧化和炎症损伤。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SCH通过触发Akt/Nrf2信号通路和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改善肾脏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对糖尿病大鼠的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6)为了探究海参肽的肾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通路,采用高糖诱导的MES13细胞损伤模型评价海参肽对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了Nrf2和NF-κB通路下海参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WWGP和APGY的抗氧化作用与疏水性(Tyr、Pro和Ala)和芳香性氨基酸(Tyr、Trp和Phe)有关,潜在分子机制表明WWGP和APGY可能通过促进Nrf2的核转位减轻了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WWGP和APGY可能直接与Keap1结合,干扰Keap1-Nrf2相互作用,从而调节Akt/Nrf2途径。另一方面,ALGP和WWGP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其疏水性(Pro、Ala和Trp)、芳香性氨基酸(Tyr、Trp和Phe)和具有抗炎作用的特异性氨基酸如甘氨酸(Gly)等有关。潜在分子机制表明ALGP和WWGP通过阻止NF-κB的核移位减轻了一系列炎症反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ALGP和WWGP可能直接与TLR4结合,干扰IκBα-NF-κB的相互作用,抑制NF-κB的积累和核转位,从而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

杨兵[6](2020)在《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而引起机体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并以持续高血糖为典型特征的一种综合症。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四类: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e,T1DM)、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e,T2DM)、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和其他糖尿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统计,2019年全球约有4.63亿糖尿病患者,而我国糖尿病患者约为1.16亿,居全球首位。以目前趋势推测,到204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7亿。目前,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途径为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但大多数口服降糖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寻找方便易行、疗效确切、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很小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天然药物显得十分重要。拐枣(Hovenia dulcis)是一种鼠李科枳椇属植物,其可食部分为拐枣果梗。拐枣中富含植物多糖、黄酮类、三萜皂苷类和生物碱等活性成分。近年来,拐枣在营养和保健功效方面的功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有关拐枣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拐枣种子(枳椇子)方面,对其可食部分(拐枣果梗)的研究较少,一般为利用拐枣果梗开发拐枣果醋、果酒和果汁等产品。同时,也有少量研究报道了拐枣果梗中小分子活性物质(如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可见,由于对拐枣果梗活性成分研究的不深入,造成其工业化产品附加值低,进而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提高拐枣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减少资源浪费已成为拐枣产业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实验以拐枣(果梗)为研究对象,瞄准其活性成分拐枣多糖,采用三种提取工艺提取拐枣多糖,筛选出体外降血糖活性最高的拐枣多糖样品;并对拐枣多糖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以及探讨拐枣多糖纯化组分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及生物活性的影响采用热水提取(Hot water extraction,HWE)、快速溶剂萃取(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ASE)和超声辅助提取(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UAE)三种提取工艺提取拐枣多糖,分别命名为:HWE-HDPs、ASE-HDPs和UAE-HDPs,探讨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以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提取工艺的拐枣多糖基本化学组成成分具有显着性差异;拐枣多糖HWE-HDPs的平均分子量显着高于拐枣多糖ASE-HDPs和UAE-HDPs;拐枣多糖HWE-HDPs的单糖组成以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为主,拐枣多糖ASE-HDPs和UAE-HDPs的单糖组成以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为主;三种提取工艺的拐枣多糖均具有一定的潜在降血糖活性,其中拐枣多糖HWE-HDPs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和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效果均显着高于拐枣多糖ASE-HDPs和UAE-HDPs。(2)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采用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法对拐枣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拐枣多糖的纯化组分,对其进行纯度鉴定并测定其分子量分布,最后结合化学分析法和现代仪器分析法对多糖的纯化组分进行结构解析。结果显示:采用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得到三个拐枣多糖组分(HDPs-1,HDPs-2和HDPs-3),其中HDPs-2的纯化得率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最高;进而对HDPs-2进行Sephadex G-100柱层析,得到单一多糖组分HDPs-2A,其得率为粗多糖HDPs的19.63%;HDPs-2A平均分子量为372.91 k Da,其总糖含量为84.22%,糖醛酸含量为5.35%,不含蛋白质;HDPs-2A的单糖组成主要包括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等,摩尔百分比分别为:3.64%、1.41%、4.67%、5.16%、3.01%、60.02%和22.09%;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和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HDPs-2A是由α-L-Araf-(1→、→3,5)-α-L-Araf-(1→、→3)-α-L-Araf-(1→、→3,6)-β-D-Manp-(1→、→3)-β-D-Galp A-(1→、→6)-β-D-Galp-(1→、α-D-Glcp A-(1→和→6)-α-D-Glcp-(1→等8种糖苷键组成;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HDPs-2A在水中呈不规则的聚合物颗粒形态;X-RD结果表明,HDPs-2A呈单晶体结构存在。(3)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研究以拐枣多糖HDPs-2A为研究材料,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构建T1DM大鼠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NG)、模型组(DM)、阳性对照组(MET)、拐枣多糖HDPs-2A低(L-PA)、中(M-PA)、高(H-PA)剂量组,分别灌胃干预4周。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提高T1DM大鼠的体重、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肝糖原水平,降低T1DM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并改善其口服葡萄糖耐量能力;此外,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还能部分修复胰岛β-细胞损伤,减轻胰腺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清促炎因子水平;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对T1DM大鼠的降糖效果与MET组无显着性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1)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胰腺中PDX-1的表达,激活并上调IRS2的表达,以调控胰岛β-细胞的凋亡和再生,达到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作用,此外,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也可上调胰腺GK和GLUT2的表达,以提高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最终改善T1DM大鼠的糖代谢紊乱;2)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肝脏中GK的表达,显着下调G6Pase的表达,以提高肝糖原合成能力,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最终改善T1DM大鼠的肝脏糖代谢紊乱。综上,拐枣多糖HDPs-2A对T1DM的降糖机制可能为:通过上调胰腺PDX-1、IRS2、GK和GLUT2等信号分子的表达,以调控胰岛β-细胞的凋亡和再生,促进胰岛素分泌,同时也可通过上调肝脏GK的表达和下调G6Pase的表达,来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最终达到改善T1DM的作用。(4)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研究以拐枣多糖HDPs-2A为研究材料,采用高脂高糖结合小剂量STZ诱导构建T2DM大鼠模型,分组与T1DM的降血糖实验一致,灌胃干预4周。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提高T2DM大鼠的体重和肝糖原水平,降低T2DM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并改善其口服葡萄糖耐量能力,提高胰岛素的利用和降低胰岛素抵抗,此外,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还可部分修复肝脏组织损伤,减轻肝脏氧化应激反应,并提高T1DM大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对T2DM大鼠的降糖效果与MET组无显着性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1)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T2DM大鼠肝脏中Ins R和IRS2的表达,激活PI3K,进一步激活并上调PI3K下游关键信号分子Akt的表达,从而上调肝脏中GLUT4的表达,以促进T2DM大鼠肝脏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同时提高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最终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2)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T2DM大鼠肝脏p-AMPK的表达,激活AMPK途径,进而下调AMPK途径介导的糖异生关键酶G6Pase与PEPCK的表达,以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最终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3)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下调T2DM大鼠肝脏中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β的表达,并上调糖原合成酶GS的表达,以促进肝糖原合成,还可显着下调肝脏糖异生关键调控因子Fox O1的表达,以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减少肝糖输出,最终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4)中、高剂量的拐枣多糖HDPs-2A可显着上调T2DM大鼠肝脏中PPARγ和PGC-1α的表达,激活PPARγ/PGC-1α信号通路,进而上调PI3K-p85和GLUT4的表达,以及激活AMPK途径和调控与糖代谢相关激酶的表达,以提高葡萄糖的转运,促进肝糖原合成,最终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综上,拐枣多糖HDPs-2A对T2DM的降糖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胰岛素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上下游相关信号分子,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另外,通过激活AMPK途径和糖代谢相关酶,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同时,也可通过调控GS/SGK-3β信号通路和下调Fox O1的表达,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胰岛素抵抗;还可通过调控PPARγ/PGC-1α信号通路,进而调控其他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胰岛素抵抗。因此,拐枣多糖HDPs-2A可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且两种机制相互调节,共同改善T2DM。结论:本实验以拐枣多糖的降血糖活性为出发点,首先对拐枣多糖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然后探讨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实验结论为:采用三种提取工艺提取拐枣多糖,其中HWE-HDPs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Hep-G2胰岛素抵抗细胞改善作用;以HWE-HDPs为研究材料,经分离纯化得到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其主要含α-L-Araf-(1→、→3,5)-α-L-Araf-(1→、→3)-α-L-Araf-(1→、→3,6)-β-D-Manp-(1→、→3)-β-D-Galp A-(1→、→6)-β-D-Galp-(1→、α-D-Glcp A-(1→和→6)-α-D-Glcp-(1→等8种糖苷键;然后以拐枣多糖HDPs-2A为研究材料,发现拐枣多糖HDPs-2A对T1DM的降糖机制可能为:通过调控T1DM大鼠胰腺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胰岛β-细胞的凋亡和再生以及促进胰岛素分泌,还可通过调控肝脏糖代谢相关酶的表达,以改善T1DM大鼠肝脏糖代谢紊乱,最终达到改善T1DM的作用;拐枣多糖HDPs-2A对T2DM的降糖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胰岛素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以及肝脏糖代谢相关的通路和信号分子的表达,以改善肝脏糖代谢紊乱并降低肝脏胰岛素抵抗,最终改善T2DM。

孙小雯[7](2020)在《基于毕赤酵母底盘的维生素K2(MK-4)细胞工厂构建与优化》文中认为维生素K2是一类侧链长度不同的异戊烯基化甲萘醌产品的总称,属于衍生脂质。其中四烯甲萘醌(MK-4)在促进凝血和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大肠杆菌和毕赤酵母作为两种成熟高效的蛋白表达系统,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多种异源蛋白的表达。本课题组已经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实现了 MK-1从无到有的生物合成,而侧链长度更长的MK-4的生物制造将是我们下一步要实现的目标。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具有繁殖迅速、易于高密度发酵,可以进行蛋白质翻译后加工修饰,易获得可溶性活性重组蛋白等优点,尽管在毕赤酵母中尚未发现甲萘醌的生物合成途径,但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复杂的分支途径和反馈调节机制对重构路径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为实现MK-4的高效生物制备,本研究运用合成生物学理念,基于多维度的信息整合,将高效的酶和生物合成途径整合到大肠杆菌和毕赤酵母底盘细胞中,构建以廉价的VK1或VK3为原料的MK-4高效生物制备的细胞工厂,并通过分析其优缺点以确定最佳的表达系统。研究工作有效拓展了 VK2生物合成的底盘细胞种类,为VK2等异戊烯基化产品的生物合成途径构建与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论文首先从物质和能量代谢角度出发在E.coli中重构MK-4代谢途径,通过MBP促溶标签实现古细菌来源的SaGGPPS催化的由IPP直接到GGPP的生物合成,在此基础上通过敲除pgi基因,调控EMP、PPP和EDP三条葡萄糖分解代谢途径的分配,强化胞内还原力NADPH的合成,使重组菌株胞内的MK-4含量达到0.78 mg/L。由于其合成能力未达预期,同时考虑到菌株稳定性和生物安全性等问题,将在毕赤酵母中开展后续的研究工作。通过对KEGG等数据库信息的整合,利用生物合成途径设计软件BioSynther,以VK3和IPP作为底物对MK-4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理性设计,并确定催化萘醌骨架与异戊烯基侧链聚合反应的关键酶HsUBIAD1。为了制定更好的蛋白表达策略,对该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以及催化活性中心等进行了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构建产HsUBIAD1蛋白的重组毕赤酵母,并结合多重筛选机制,获得高产重组毕赤酵母菌株GGU-23。然后在250 mL的摇瓶水平上,对筛选出的高产菌株GGU-23的基本发酵过程参数进行优化,并确定了24℃,初始pH 7.0,培养36h的摇瓶发酵工艺,优化后的GGU-23菌株的生物量达到31.0 g/L,较优化前提高了 6.9%,蛋白表达量提高了 4.8倍。为了表征HsUBIAD1的酶学性质,利用Ni-NTA亲和层析柱和重力型去盐柱从重组GGU-23菌株中获得纯化的HsUBIAD1蛋白,并进行初步的动力学分析,确定了体外的最佳酶促反应体系和条件:初始pH 7.0,31℃,当Mg2+参与的条件下,HsUBIAD1蛋白催化底物VK3异戊烯基化反应的活性最高,较优化前提高了 2.1倍,原因是Mg2+通过与蛋白的活性中心的关键氨基酸发生相互作用,改变其内部构象,使异戊烯基侧链与活性中心氨基酸残基的结合能力增强,进而促进酶促反应的进行。在GGU-23菌株全细胞催化的研究中,发现其具有催化外源VK1和VK3异戊烯基化反应合成MK-4的能力,当以VK3作为全细胞催化体系的底物时,胞内MK-4的含量达到2.03 mg/L,实现了初代重组毕赤酵母菌株从无到有合成MK-4的突破。为了获得新一代的细胞工厂,需要对初代细胞工厂的细胞性能进行优化,提高其MK-4的合成能力。通过构建rDNA介导的多拷贝整合表达载体,将外源侧链合成途径的关键酶SaGGPPS整合到产MK-4的初代毕赤酵母细胞中,强化侧链合成前体GGPP的供给,使全细胞催化体系中MK-4的含量提高了 62.1%;再通过融合表达策略,将SaGGPPS与其上游的PpIDI蛋白进行融合表达,侧链合成途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MK-4的含量达到5.86 mg/L,较之前又提高了78.1%。实现了毕赤酵母菌株(GGU-GrIG)目标产物合成性能从低到高的优化。为了进一步挖掘优化后的毕赤酵母细胞工厂的应用潜力,继续对工程菌GGU-GrIG合成MK-4的全细胞催化工艺进行优化,摸索出最合适的工艺参数,即在30℃,250 rpm的条件下,从催化反应开始起每间隔6 h,向催化体系中添加40 mg/L VK3溶液,连续培养18 h最有利于MK-4的生物合成。工程菌经过优化,MK-4产量达到7.55 mg/L,较优化前提高了 28.8%,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应用潜力。

雷雯[8](2020)在《外源淀粉对魔芋豆腐品质和消化道代谢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魔芋豆腐是魔芋葡甘聚糖(KGM)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脱除乙酰基形成的热不可逆凝胶产物,作为一种低热值饱腹健康食品拥有广阔市场。然而,魔芋豆腐容易脱液收缩,外观品质降低,可贮藏时间短,影响产品的商品性。另外,高纯度KGM制作的魔芋豆腐在加热时,口感偏硬,影响产品的适口性。因此,为改善魔芋豆腐外观和食用品质,生产者在制作魔芋豆腐时常添加淀粉。而淀粉消化快,热值高,可能会降低魔芋豆腐的健康价值。本文以魔芋豆腐的全质构分析(TPA)和持水性作为评价指标,通过两因素随机组合试验优化纯魔芋豆腐的制作配方,在此基础上,调整KGM用量,添加淀粉,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制作魔芋豆腐时分别添加玉米淀粉(CS)、芭蕉芋淀粉(CKS)、马铃薯淀粉(PS)的优化配方。通过快速粘度分析仪(RVA)、流变学、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初探淀粉对魔芋豆腐品质影响的机理,并将分别含三种淀粉的魔芋豆腐的微观结构、硬度变化和赋味性与纯魔芋豆腐作比较,研究添加淀粉对魔芋豆腐品质的影响。本文还通过体外模拟人口腔、胃、小肠消化以及小鼠盲肠发酵,探讨添加淀粉对魔芋豆腐的消化性能和盲肠发酵性能的影响,反映添加淀粉对魔芋豆腐健康价值的影响。另外,通过碘-碘化钾与淀粉的显色反应,采用分光光度法建立了魔芋豆腐中定量检测添加淀粉的方法。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纯魔芋豆腐的制作配方为2.0%(w/w)KGM,Ca(OH)2添加量为KGM用量的3%;玉米魔芋豆腐的制作配方为1.4%(w/w)KGM,CS添加量为KGM用量的300%,Ca(OH)2添加量为KGM用量的3%;芭蕉芋魔芋豆腐的制作配方为1.7%(w/w)KGM,CKS添加量为KGM用量的50%,Ca(OH)2添加量为KGM用量的3%;马铃薯魔芋豆腐的制作配方为1.7%(w/w)KGM,PS添加量为KGM用量的50%,Ca(OH)2添加量为KGM用量的3%。制得各种魔芋豆腐的外观品质和持水性均优于市售魔芋豆腐样品1和样品3,玉米魔芋豆腐外观品质和持水性远优于纯魔芋豆腐,为最优;芭蕉芋魔芋豆腐和马铃薯魔芋豆腐略优于纯魔芋豆腐。(2)采用RVA配制浓度为1.4%和1.7%的KGM溶液,在KGM溶胀于水的过程中,溶液粘度不断上升,无峰值粘度和谷值粘度,即糊化程序的13min内并未达到KGM吸水溶胀的最大值。CS、CKS、PS添加量分别为KGM用量的100%、50%、50%时,KGM的糊化特性主导混合体系的糊化特性,体系在糊化过程中依然无峰值粘度和谷值粘度。但随着淀粉添加量增加,体系的糊化特性越来越接近所添加的淀粉的糊化特性。添加的淀粉颗粒会与KGM竞争混合体系中的水分子,导致体系终值粘度降低,其中,PS对水分子的竞争能力最强,严重阻碍了KGM的溶胀进程,而CS对水分子的竞争能力最弱。(3)静态剪切过程中,随着淀粉添加量增加,Power-Law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R2增加。当CS添加量为KGM用量的300%,CKS和PS添加量为KGM用量的50%时,n最小,K最大,此时复配体系具有最大黏度,与正交试验中筛选出的优化配方一致。动态流变中,所有体系的G’值始终大于G’’,具有良好的凝胶特征。随着频率增加,所有体系的G’和G’’均增加;但CS添加量增加,体系G’增大,CKS和PS添加量增加,体系G’降低。G’’随淀粉添加量的变化趋势与G’相同。(4)纯魔芋豆腐的微观结构呈杂乱蜂窝状,淀粉魔芋豆腐呈片状网络结构,淀粉添加量越多,片状网络结构越致密。随着温度上升,几种魔芋豆腐的硬度均增大,但纯魔芋豆腐硬度增加迅速,而添加淀粉减缓了魔芋豆腐硬度上升速度。淀粉魔芋豆腐的吸油率和盐含量均高于纯魔芋豆腐,赋味性更强。(5)纯魔芋豆腐在口腔、胃、小肠中均没有可消化性糖产生,掺入魔芋豆腐中的淀粉从口腔开始被水解,在胃不被水解,进入小肠后20 min内即可完成大部分水解。但与纯淀粉相比,掺入魔芋豆腐中的淀粉的快消化淀粉(RDS)含量减少,慢消化淀粉(SDS)含量增加,抗性淀粉(RS)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说明脱乙酰基魔芋葡甘聚糖(D-KGM)可延缓淀粉消化,但不能阻止淀粉消化。体外模拟盲肠发酵过程中,掺入淀粉的魔芋豆腐降低pH的能力高于纯魔芋豆腐,但前者生成的短链脂肪酸(SCFA)及发酵24 h后乳酸菌含量少于后者。表明,相较于纯魔芋豆腐,食用掺入淀粉的魔芋豆腐会升高血糖、降低魔芋豆腐的肠道益生作用。(6)建立了检测魔芋豆腐中是否添加淀粉及添加量的方法。将魔芋豆腐真空冷冻干燥后磨成粉末,溶于水中,加入碘-碘化钾溶液显色,通过分光光度计在4001000 nm波长范围内扫描,未添加淀粉的魔芋豆腐在4001000 nm波长内的扫描光谱无明显峰值,添加不同淀粉的魔芋豆腐的最大吸光值波长为595605 nm,且最大吸光值与溶液中淀粉浓度呈线性关系。建立淀粉魔芋豆腐溶液与碘-碘化钾溶液显色后在600 nm处的吸光值对淀粉含量的回归直线方程,通过该方程检测魔芋豆腐中掺入淀粉的量。该方法在溶液吸光值为0.2320.653时重复性好。

耿瑞蝶[9](2020)在《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面筋蛋白聚集特性变化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收获小麦的加工品质不稳定,在合适的储藏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储藏完成后熟过程,小麦的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均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小麦面筋蛋白作为小麦籽粒中的储藏蛋白,在影响小麦品质和加工特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收获小麦在后熟过程中小麦面筋蛋白发生聚集,形成更加紧密的面筋网络,使得面筋的黏弹性及强度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小麦的加工品质。小麦面筋蛋白聚集特性变化的机理主要是蛋白质之间发生交联,面筋蛋白内部多肽链之间形成分子内或分子间共价键,使蛋白之间相互连接,从而形成大的聚集体,这种变化可能不仅和面筋蛋白的含量和结构紧密相关,能够帮助蛋白质二硫键正确形成的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课题选用河南省广泛种植的中筋小麦泛麦8号作为实验材料,模拟我国三个主要储粮生态区域进行储藏:蒙新生态区域15℃50%RH(WT1);华北生态区域20℃65%RH(WT2);华中生态区域28℃75%RH(WT3),在分析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面筋蛋白聚集特性变化的基础上,通过面筋蛋白结构变化、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基因表达及活性的变化规律,探讨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品质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面筋峰值仪分析图谱中的峰值形成时间(PMT)逐渐增大;峰值扭矩(BEM)变化不大;峰值面积(EnMT)逐渐增大。这表明面筋的形成时间逐渐提高,可能会使得面筋的流变学特性得到改善;面筋延伸抗性增大,延展性降低,面筋强度增大。利用面筋峰值仪可以分析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在WT3条件下储藏至第14周左右时面筋的聚集特性最好,小麦品质达到最佳。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各蛋白组分的含量随储藏时间和储藏条件发生变化,储藏过程中蛋白总量无明显变化;面筋蛋白中醇溶蛋白含量减少,麦谷蛋白及麦谷蛋白大聚体(GMP)含量在三种条件下都有所升高,在WT3条件下储藏至第14周时升高最显着。与此同时,麦谷蛋白大聚体中游离巯基的含量显着下降,WT3条件下的含量最少。SDS-PAGE分析麦谷蛋白大聚体(GMP)分子量分布表明,WT3条件下的分布现象受储藏时间、温度和湿度的影响,随着后熟时间的延长,GMP中HMW-GS含量增多,LMW-GS含量减少。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GMP的粒度分布、二级结构和微观结构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GMP粒径的变化规律与其含量和分子量分布规律相类似,随着后熟时间的延长,粒径较小的颗粒逐渐减少,粒径较大的颗粒逐渐增多;WT3储藏条件能够加快小粒径颗粒向大粒径颗粒的转换,更便于大粒径颗粒的积累。WT1和WT2两个储藏条件下GMP的二级结构变化不显着,WT3储藏条件下,α-螺旋含量降低、β-折叠含量升高的趋势最显着,且在储藏至第16周时两者的比值最小。在电子扫描电镜下明显观察到三种储藏条件下GMP均发生聚集,由单一不规则的颗粒逐步聚集形成结构紧密、光滑平整的大聚合体,WT3条件更能加速聚集体的形成。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wPDI能够促进小麦面筋蛋白发生聚集,其基因表达、氧化还原活性和二级结构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随着后熟时间的延长,wPDI的上调基因增多,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增多,WT3条件储存第8周时新增的wPDI的上调基因最多;后熟过程中wPDI的氧化活性升高,还原活性降低;wPDI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的含量增多,可能与wPDI的氧化活性呈正比、还原活性成反比。综上所述,w PDI的上调基因越多,则可以表达更多的wPDI,在wPDI的作用下,可以形成更多的二硫键;同时,wPDI的氧化活性越高,催化游离巯基氧化成二硫键的量越多,则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的大聚体数的量越多,面筋聚集特性越显着。

伊海赫[10](2020)在《微生物提升钢渣胶凝材料安定性和利用率的作用及机理》文中研究指明钢渣作为炼钢过程中的副产物,排放量巨大,且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利用。堆存的巨量钢渣不仅大量占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污染环境,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一方面钢渣中含大量胶凝矿物,可用于制备建材制品,但水化活性很低,难以高效利用;另一方面,钢渣中存在较高含量的游离氧化钙与游离氧化镁,安定性问题使其作为建材化利用存在严重安全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微生物技术制备钢渣胶凝材料的方法,加速钢渣矿物中钙镁离子的溶出速率,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胶结性能的碳酸盐矿化产物,同时解决了由游离氧化钙、游离氧化镁引发的钢渣体积稳定性不良问题,实现了钢渣制备建材制品的稳定高效利用。本文首先创新提出了利用微生物技术制备钢渣胶凝材料的技术路线,围绕钢渣安全和高效利用两个关键问题,对微生物解决钢渣胶凝材料安定性问题与钙镁矿物的利用转化效率进行了分析,针对单一矿化微生物钢渣胶凝材料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使用复合微生物制备钢渣胶凝材料的方法。开展了复合微生物作用下f-Ca O、f-Mg O、β-C2S和C3S单矿物矿化反应动力学与矿化反应产物的研究,深入分析了钢渣胶凝材料孔溶液中复合微生物作用机理。结合微生物矿化钢渣道路铺装材料的工业生产,优化了复合微生物钢渣胶凝材料的配方与制备工艺,系统研究了微生物钢渣胶凝材料的性能与微观结构,形成了适用于钢渣胶凝材料的微生物外加剂控制指标与应用方法。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成果包括以下四方面:(1)选取了适用于钢渣胶凝材料的专用矿化微生物,微生物矿化钢渣胶凝材料强度可达到41.7 MPa,与碳化相比强度提高52%;游离氧化钙反应率由81%提升至94%;游离氧化镁反应率由62%提升至76%,钢渣矿物中钙镁利用率由37.3%提升至59.8%,钢渣矿物中仍有大量钙镁未被利用。压蒸实验后,微生物矿化钢渣胶凝材料线性膨胀率降至0.53‰,与碳化相比降低50%以上,但膨胀率仍高于国家标准不得超过0.5‰的规定,微生物矿化钢渣胶凝材料仍存在安定性问题。为彻底解决钢渣安定性问题并提高钢渣的利用效率,仍需进一步提升f-Ca O、f-Mg O、β-C2S、C3S反应率,深入探究微生物对钢渣的矿化作用机理。(2)针对单一矿化微生物钢渣胶凝材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复合微生物技术。对f-Ca O、f-Mg O单矿物的矿化反应的过程与机理进行研究发现,复合微生物作用下f-Ca O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65k J/mol,f-Mg O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7.89k J/mol,与碳化相比反应表观活化能显着降低,f-Mg O反应类型由化学反应控制过程转变为扩散控制过程。复合微生物作用下五家钢厂钢渣体积稳定性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对f-Ca O含量于小于7%、f-Mg O含量小于7%的钢渣,复合微生物技术可有效改善其安定性问题;对于不同细度宝钢钢渣,当线膨胀率降低到0.5‰以下的安全范围时,粉磨细度可从600m2/kg降低到360m2/kg以下,对粉磨难度极大的钢渣而言,具有重大的节能效益。游离氧化钙主要产物为方解石;游离氧化镁主要产物三水菱镁石,复合微生物矿化产物的晶粒尺寸更小,颗粒尺寸更大,矿化产物的形成微观结构更为致密。复合微生物作用下β-C2S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5.3k J/mol,C3S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3.7k J/mol,与碳化相比反应表观活化能降低,反应控制类型均由混合控制过程转变为扩散控制过程。不同钢厂钢渣和不同细度宝钢钢渣均验证了复合微生物对钢渣胶凝材料强度的显着提升作用。矿化β-C2S、C3S主要产物中均为碳酸钙,晶型主要为方解石与球霰石;矿化产物中无定型相主要为无定型二氧化硅与少量的C-S-H凝胶。通过对晶粒尺寸、微观形貌、黏附力的分析得到矿化产物晶粒尺寸更小,黏附力大,微观结构致密。(3)为进一步揭示复合微生物作用机理,深入分析了钢渣孔溶液中复合微生物萌发、生长与矿化结晶过程:JW菌加入后,钢渣胶凝材料中的钙镁离子溶出速率均有较大提升,钙离子浓度提升近十倍,镁离子浓度提升近5倍,为矿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丰富的阳离子;为矿化微生物的萌发、生长提供了适宜条件,矿化微生物芽孢萌发率200min时高于80%,与在去离子水中萌发率相近。30℃条件下的矿化微生物酶km最小,为1.12×10-2mol,此时矿化酶对二氧化碳底物的作用效率达到最大值;Zeta电位试验表明微生物细胞表面可作为成核位点加速矿化产物沉积;矿化微生物酶可显着提升矿化产物生产速率,酶活性为0.41U/ml时Ca CO3沉积速率常数f可达5.75×10-2h-1,而在未添加矿化微生物对比组仅为0.03×10-2h-1,提升近200倍。利用XRD、EDS、SEM、TEM分析手段,明确了微生物法诱导的方解石晶体形态为球形或不规则球形团聚体,微生物矿化形成的方解石上也有许多微生物印迹,微生物碳酸钙的粒径大于化学碳酸钙,矿化方解石分解温度高于化学法生成的方解石。(4)结合微生物矿化钢渣道路铺装材料的工业生产,优化了复合微生物钢渣胶凝材料的配方与制备工艺,制备的复合微生物矿化钢渣道路铺装制品产物稳定、体积稳定性好、强度高、耐久性优良,形成了适用于钢渣胶凝材料的微生物外加剂控制指标与应用方法;优化制备工艺与配比的复合微生物钢渣胶凝材料强度最高可达到55.7MPa,与碳化钢渣相比强度提高一倍以上;线性膨胀率0.2‰,远低于国家标准对水泥制品压蒸线性膨胀的要求,与碳化钢渣相比降低80%。通过XRD、TG分析,复合微生物钢渣胶凝材料中硅酸盐矿物、游离氧化钙、游离氧化镁等矿物反应速率提升显着,钙镁矿物的利用率与碳化相比提升一倍以上;通过对复合微生物钢渣胶凝材料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复合微生物钢渣试件孔隙结构分布更加均匀,孔隙率降低。

二、GS系列干燥机破坏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S系列干燥机破坏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铁基修饰菌丝球构建耐盐好氧颗粒污泥及抗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盐废水生物处理概述
        1.1.1 含盐废水来源及特征
        1.1.2 含盐废水生物处理现状
    1.2 好氧颗粒污泥概述
        1.2.1 好氧颗粒污泥的发展与特性
        1.2.2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
        1.2.3 影响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
        1.2.4 好氧颗粒污泥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菌丝球概述
        1.3.1 菌丝球形成及特性
        1.3.2 菌丝球的应用现状
    1.4 铁对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
        1.4.1 铁对功能物种生物活性的影响
        1.4.2 铁元素对污泥结构的影响
    1.5 生物强化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铁基修饰AT菌丝球构建好氧颗粒污泥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_3O_4 NPs修饰AT菌丝球及其性能
        2.3.2 AT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聚集
        2.3.3 初始AT-AGS形成机理
        2.3.4 AT-AGS成熟过程及机理
        2.3.5 AT-AGS的污染物去除效能
        2.3.6 AT-AGS的微生物群落演变和主要功能物种
        2.3.7 AT-AGS的尺寸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耐盐AT-AGS的形成及抗逆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絮状活性污泥和AT-AGS在高盐胁迫下的COD去除性能
        3.3.2 絮状活性污泥和AT-AGS在高盐胁迫下的氮去除性能
        3.3.3 絮状活性污泥和AT-AGS响应高盐胁迫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变化
        3.3.4 絮状活性污泥和AT-AGS响应高盐胁迫的EPS变化
        3.3.5 絮状活性污泥和AT-AGS响应高盐胁迫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3.3.6 耐盐絮状活性污泥和耐盐AT-AGS的重金属吸附性能
        3.3.7 Fe_3O_4强化耐盐AT-AGS处理C/N波动的高盐废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盐AT-AGS耦合复合菌剂生物强化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耐盐氨氮利用菌的分离筛选与环境因子耐受性
        4.3.2 耐盐亚硝氮利用菌的分离筛选与环境因子耐受性
        4.3.3 耐盐硝氮利用菌的分离筛选与环境因子耐受性
        4.3.4 复合菌剂的制备及脱氮性能
        4.3.5 复合菌剂强化处理海产品加工废水的投加策略选择
        4.3.6 不同复合菌剂投机策略对污泥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造粒的普适性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丝状菌辅助活性污泥絮凝造粒的接种策略评估
        5.3.2 预制菌丝球的性能优化
        5.3.3 菌丝球辅助活性污泥絮凝初始造粒
        5.3.4 菌丝球-颗粒污泥的成熟过程
        5.3.5 成熟菌丝球-颗粒污泥的污染物去除性能
        5.3.6 菌丝球-颗粒污泥的关键酶活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2)电絮凝法预处理OCC废水协同去除微细胶黏物和Ca2+延缓AnGS钙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废纸造纸废水的处理现状及钙化问题的研究进展
        1.2.1 废纸造纸废水的处理现状
        1.2.2 厌氧颗粒污泥钙化的研究进展
    1.3 DCS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技术
        1.3.1 DCS的来源、危害
        1.3.2 DCS的控制技术
    1.4 电絮凝技术
        1.4.1 电絮凝技术的发展
        1.4.2 电絮凝技术的原理
        1.4.3 电絮凝技术的特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6.1 技术路线图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废旧箱板纸DCS特性分析及无机盐对其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模拟废水的基本性质
        2.3.2 OCC成浆SEM分析
        2.3.3 形态分析
        2.3.4 Py-GC-MS分析
        2.3.5 热重分析
        2.3.6 电荷特性
        2.3.7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8 Ca~(2+)、Na~+单独作用和协同作用对CS稳定性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絮凝预处理同时去除OCC废水中DCS和 Ca~(2+)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
        3.3.2 电极材料的影响
        3.3.3 电流密度的影响
        3.3.4 时间和电极距离的影响
        3.3.5 絮体分析
        3.3.6 经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CS和 Ca~(2+)协同作用对厌氧颗粒污泥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反应装置及启动运行
        4.2.2 实验材料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UASB厌氧反应器启动
        4.3.2 厌氧颗粒污泥性能分析
        4.3.3 颗粒污泥EPS组成分析
        4.3.4 厌氧颗粒污泥对钙离子截留的影响
        4.3.5 颗粒污泥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4.3.6 颗粒污泥表面死/活细胞分析
        4.3.7 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3)毕赤酵母表面展示铑金属肽用于废水中铑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铑
        1.1.1 铑的概述
        1.1.2 铑回收
    1.2 微生物吸附
        1.2.1 微生物吸附简介
        1.2.2 微生物吸附剂种类
        1.2.3 微生物吸附性能影响因素
        1.2.4 微生物吸附模型
    1.3 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
        1.3.1 表面展示技术概述
        1.3.2 表面展示技术用于微生物吸附
    1.4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与溶液
    2.2 重组酵母的构建
        2.2.1 基因合成及引物设计
        2.2.2 大肠杆菌及毕赤酵母的感受态制备
        2.2.3 质粒T-pir1p的构建
        2.2.4 质粒T-flag-Rh-pir1p的构建
        2.2.5 质粒pPIC9K-flag-Rh-pir1p的构建
        2.2.6 电转毕赤酵母GS115
        2.2.7 重组酵母高拷贝转化子筛选及鉴定
        2.2.8 重组酵母的诱导培养
        2.2.9 免疫荧光分析
    2.3 吸附实验
        2.3.1 吸附剂的制备
        2.3.2 模拟废水的吸附实验
        2.3.3 实际废水的吸附实验
        2.3.4 重组酵母吸附Rh~(3+)后的解吸附实验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6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能谱(EDS)分析
    2.4 分析与计算方法
        2.4.1 菌体干重测定
        2.4.2 甲醇含量测定
        2.4.3 pH测定
        2.4.4 铑离子的测定
        2.4.5 吸附量及吸附率计算
        2.4.6 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
        2.4.7 吸附等温模型拟合
        2.4.8 热力学参数计算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毕赤酵母和酿酒酵母对Rh~(3+)的吸附研究
        3.1.1 菌体投加量的影响
        3.1.2 pH的影响
        3.1.3 吸附动力学
        3.1.4 吸附等温模型
        3.1.5 温度的影响
        3.1.6 共存离子的影响
        3.1.7 毕赤酵母对电镀废水中铑的吸附
    3.2 重组酵母的构建及鉴定
        3.2.1 质粒T-pir1p的构建与鉴定
        3.2.2 质粒T-flag-Rh-pir1p的构建与鉴定
        3.2.3 质粒p PIC9K-flag-Rh-pir1p的构建与鉴定
        3.2.4 重组酵母的筛选与鉴定
        3.2.5 免疫荧光分析
    3.3 重组酵母对Rh~(3+)的吸附研究
        3.3.1 重组酵母的诱导培养及吸附剂制备
        3.3.2 不同因素对重组酵母吸附Rh~(3+)的影响
        3.3.3 吸附模型分析
        3.3.4 重组酵母对电镀废水中铑的吸附
        3.3.5 FESEM和EDS结合分析
        3.3.6 FTIR分析
        3.3.7 重组酵母吸附Rh~(3+)后的解吸附研究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目的基因及锚定基因序列
附录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转色后持续干旱对赤霞珠葡萄植株生理及果实类黄酮化合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果实品质与葡萄酒质量
    1.2 葡萄及葡萄酒中重要的酚类化合物
        1.2.1 葡萄及葡萄酒中的类黄酮化合物
        1.2.2 葡萄及葡萄酒中的原花色素
        1.2.3 葡萄及葡萄酒中的花色苷
        1.2.4 葡萄中类黄酮化合物的合成
    1.3 葡萄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
        1.3.1 干旱胁迫概述
        1.3.2 持续干旱对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1.3.3 持续干旱对葡萄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1.4 本研究简介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持续干旱对赤霞珠葡萄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及地点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研究方法
        2.1.4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持续干旱下土壤质量含水量的变化
        2.2.2 持续干旱对葡萄果际微气候的影响
        2.2.3 持续干旱对葡萄叶片光合生理的影响
        2.2.4 持续干旱对葡萄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持续干旱对赤霞珠葡萄及葡萄酒基本理化及类黄酮化合物总量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及地点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研究方法
        3.1.4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持续干旱对葡萄及葡萄酒基本理化的影响
        3.2.2 持续干旱对葡萄及葡萄酒中类黄酮化合物总量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持续干旱对赤霞珠葡萄及葡萄酒中缩合单宁组分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及地点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研究方法
        4.1.4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持续干旱对葡萄果皮缩合单宁含量及组分的影响
        4.2.2 持续干旱对葡萄果皮中缩合单宁组分的热图及聚类分析
        4.2.3 持续干旱对葡萄果皮中缩合单宁组分的PLS-DA分析
        4.2.4 持续干旱对葡萄种子中缩合单宁含量及组分的影响
        4.2.5 持续干旱对葡萄种子中缩合单宁组分的热图及聚类分析
        4.2.6 持续干旱对葡萄种子中缩合单宁组分的PLS-DA分析
        4.2.7 持续干旱对葡萄酒中缩合单宁含量及组分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持续干旱对葡萄中花色苷特性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及地点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研究方法
        5.1.4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持续干旱对葡萄果皮花色苷含量及特性的影响
        5.2.2 持续干旱对葡萄果皮花色苷特性的热图及聚类分析
        5.2.3 持续干旱对葡萄果皮花色苷特性的PLS-DA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复印件

(5)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重要名词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1.2.1 糖尿病的分类
        1.2.2 糖尿病的并发症
        1.2.3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1.2.4 降血糖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1.3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1.3.1 发病机理
        1.3.2 糖尿病肾病治疗进展
    1.4 海参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4.1 海参概述
        1.4.2 海参的主要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参酶解产物抗氧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功效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海参氨基酸组成
        2.3.2 海参酶解蛋白酶筛选及酶解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参酶解物调节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研究及活性肽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海参酶解物的组成分析
        3.3.2 海参酶解物的鉴定和表征
        3.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的体重、饮水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3.3.4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3.3.5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3.3.6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脏器指数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参酶解物调节Ⅱ糖尿病大鼠血糖作用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4.3.2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4.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组织病理的影响
        4.3.4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肝脏和骨骼肌糖原含量及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参酶解物中胰岛素增敏肽对软脂酸诱导的HepG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海参酶解物的潜在活性肽对软脂酸诱导HepG2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5.3.2 不同浓度的AAE、SPA和ALGP对软脂酸诱导HepG2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5.3.3 SPA对GLUTs和GSK-3的影响
        5.3.4 SPA对PI3K/Akt通路调控的影响
        5.3.5 SPA在胃蛋白酶-胰酶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中的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参酶解物改善Ⅱ糖尿病大鼠肾病并发症作用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6.3.2 海参酶解物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GSH-px、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6.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炎症因子的影响
        6.3.4 组织病理学分析
        6.3.5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Akt/Nrf2/Keap1信号通路的影响
        6.3.6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TLR4/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海参酶解物中抗炎肽及抗氧化肽对高糖诱导的MES13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法
        7.2.3 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WWGP和APGY对高糖诱导MES13 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7.3.2 WWGP和APGY对Akt/Nrf2通路调控的影响
        7.3.3 Keap1与抗氧化肽的分子对接
        7.3.4 ALGP和WWGP对MES13 细胞IL-1β和TNF-α含量的影响
        7.3.5 ALGP和WWGP对TLR4/NF-κB通路调控的影响
        7.3.6 TLR4 与抗炎肽的分子对接
        7.3.7 ALGP、WWGP和APGY在胃蛋白酶-胰酶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中的稳定性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拐枣概述
        1.1.1 拐枣资源概况
        1.1.2 拐枣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1.1.3 拐枣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拐枣多糖研究进展
        1.2.1 拐枣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1.2.2 拐枣多糖的结构解析
        1.2.3 拐枣多糖的生物活性
    1.3 植物多糖研究进展
        1.3.1 植物多糖简介
        1.3.2 植物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1.3.3 植物多糖的结构解析
    1.4 糖尿病概述
        1.4.1 糖尿病的分类
        1.4.2 糖尿病并发症
        1.4.3 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1.4.4 植物多糖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1.5 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5.1 糖尿病的研究模型
        1.5.2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5.3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6 立题背景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4 实验方法
    2.2 分析方法
        2.2.1 拐枣多糖样品总糖含量的测定
        2.2.2 拐枣多糖样品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3 拐枣多糖样品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2.2.4 拐枣多糖样品结构性质的测定
        2.2.5 拐枣多糖样品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测定
        2.2.6 拐枣多糖样品对Hep-G2胰岛素抵抗细胞葡萄糖摄取的测定
        2.2.7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
        2.3.2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化学成分组成的影响
        2.3.3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单糖组成的影响
        2.3.4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2.3.5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红外光谱的影响
        2.3.6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热稳定性的影响
        2.3.7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
        2.3.8 三种提取工艺对拐枣多糖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3章 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4 实验方法
    3.2 分析方法
        3.2.1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3.2.2 理化性质分析
        3.2.3 单糖组成分析
        3.2.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2.5 紫外光谱分析
        3.2.6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3.2.7 甲基化分析
        3.2.8 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
        3.2.9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3.2.10 X衍射(XRD)分析
        3.2.11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
        3.3.2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纯度鉴定及其分子量测定
        3.3.3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化学组成分析
        3.3.4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溶解性分析
        3.3.5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单糖组成分析
        3.3.6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红外光谱分析
        3.3.7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紫外光谱分析
        3.3.8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高碘酸氧化
        3.3.9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 Smith降解
        3.3.10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甲基化分析
        3.3.11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核磁共振分析
        3.3.12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3.3.13 拐枣多糖纯化组分HDPs-2A的 X衍射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4章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动物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设备与仪器
        4.1.4 实验方法
    4.2 分析方法
        4.2.1 糖尿病大鼠血清指标测定
        4.2.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4.2.3 肝糖原水平的测定
        4.2.4 胰腺组织相关指标的测定
        4.2.5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4.2.6 Western blotting实验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体重的影响
        4.3.2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的调节作用
        4.3.3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血脂水平的影响
        4.3.4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相关指标的影响
        4.3.5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4.3.6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相关基因及蛋白的影响
        4.3.7 拐枣多糖HDPs-2A对1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5章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与动物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设备与仪器
        5.1.4 实验方法
    5.2 分析方法
        5.2.1 糖尿病大鼠血清指标测定
        5.2.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5.2.3 肝脏相关指标的测定
        5.2.4 粪便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水平的测定
        5.2.5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5.2.6 Western blotting实验
        5.2.7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大鼠体重的影响
        5.3.2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的调节作用
        5.3.3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血脂水平的调节
        5.3.4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和相关指数及血清GLP-1 的影响
        5.3.5 拐枣多糖HDPs-2A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相关指标的影响
        5.3.6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s)的影响
        5.3.7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PI3K/Akt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5.3.8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AMPK介导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5.3.9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GS/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5.3.10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Fox O1 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5.3.11 拐枣多糖HDPs-2A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PPARγ/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退修文章

(7)基于毕赤酵母底盘的维生素K2(MK-4)细胞工厂构建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维生素K
        1.1.1 维生素K的发现历程
        1.1.2 维生素K的性质
        1.1.3 维生素K2的功能与应用
        1.1.4 维生素K2的生物合成
    1.2 合成生物学及其应用
        1.2.1 合成生物学的概念
        1.2.2 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2.3 合成生物学的应用
    1.3 蛋白表达系统
        1.3.1 重组蛋白表达系统
        1.3.2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大肠杆菌四烯甲萘醌生物合成途径的构建与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和质粒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培养基和溶液
        2.2.5 大肠杆菌MK-4生物合成途径的构建
        2.2.6 利用Red重组系统无痕敲除大肠杆菌pgi基因
        2.2.7 胞内产物的提取和检测
        2.2.8 胞内NADPH含量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大肠杆菌MK-4生物合成途径的构建
        2.3.2 大肠杆菌pgi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
    2.4 小结
第3章 毕赤酵母四烯甲萘醌生物合成途径的理性设计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理性设计以VK3和IPP为底物的MK-4生物合成途径
        3.2.2 MK-4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HsUBIAD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毕赤酵母MK-4生物合成途径的理性设计
        3.3.2 MK-4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HsUBIAD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毕赤酵母四烯甲萘醌生物合成途径的构建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和质粒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2.4 培养基和溶液
        4.2.5 HsUBIAD1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4.2.6 构建产HsUBIAD1重组毕赤酵母
        4.2.7 高产HsUBIAD1重组毕赤酵母的筛选
        4.2.8 高产菌株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重组HsUBIAD1表达载体的构建
        4.3.2 高产HsUBIAD1重组毕赤酵母的筛选
        4.3.3 重组HsUBIAD1蛋白表达条件优化
    4.4 小结
第5章 重组HsUBIAD1蛋白的纯化和鉴定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种和质粒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2.4 培养基和溶液
        5.2.5 重组HsUBIAD1蛋白的纯化
        5.2.6 重组HsUBIAD1蛋白的酶学分析
        5.2.7 重组GGU-23菌株全细胞催化反应
        5.2.8 异戊烯基化产物的提取与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重组HsUBIAD1蛋白的纯化
        5.3.2 重组HsUBIAD1蛋白的催化活性
        5.3.3 异戊烯基化产物的鉴定
    5.4 小结
第6章 毕赤酵母四烯甲萘醌侧链生物合成途径的优化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菌种和质粒
        6.2.2 主要试剂
        6.2.3 主要仪器设备
        6.2.4 培养基和溶液
        6.2.5 构建rDNA介导的多拷贝整合表达载体
        6.2.6 构建PpIDI和SaGGPPS融合表达载体
        6.2.7 构建GGU-GrG和GGU-GrIG重组毕赤酵母
        6.2.8 筛选GGU-GrG和GGU-GrIG重组毕赤酵母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构建rDNA介导的多拷贝整合表达载体
        6.3.2 融合表达SaGGPPS和PpIDI强化侧链前体的供给
    6.4 小结
第7章 工程菌全细胞催化合成四烯甲萘醌的工艺优化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菌种和质粒
        7.2.2 主要试剂
        7.2.3 培养基和溶液
        7.2.4 全细胞催化工艺的优化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全细胞催化工艺的优化
        7.3.2 工程菌的传代稳定性
    7.4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外源淀粉对魔芋豆腐品质和消化道代谢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魔芋
    1.2 KGM的分子结构
    1.3 KGM的凝胶性质
    1.4 KGM不可逆凝胶的研究进展
    1.5 KGM的功能特性
    1.6 KGM的应用
    1.7 KGM纯度鉴别
    1.8 KGM和抗性淀粉肠道发酵的研究进展
    1.9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9.1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9.2 研究内容
        1.9.3 技术路线
第2章 魔芋豆腐的配方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及主要仪器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魔芋粉及淀粉的基础指标
        2.3.2 市售魔芋豆腐性质
        2.3.3 纯魔芋豆腐的配方优化
        2.3.4 添加淀粉的魔芋豆腐的配方优化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魔芋粉及淀粉的基础指标
        2.4.2 市售魔芋豆腐性质
        2.4.3 纯魔芋豆腐配方优化
        2.4.4 添加淀粉的魔芋豆腐配方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外源淀粉对魔芋豆腐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初探
    3.1 引言
    3.2 材料及主要仪器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外源淀粉种类和添加量对KGM成糊性能的影响
        3.3.2 外源淀粉种类和添加量对魔芋凝胶流变学特征的影响
        3.3.3 SEM分析
        3.3.4 魔芋豆腐硬度随温度的变化
        3.3.5 魔芋豆腐赋味性
        3.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外源淀粉种类和添加量对KGM成糊特点的影响
        3.4.2 外源淀粉种类和添加量对魔芋凝胶流变学特征的影响
        3.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4.4 魔芋豆腐硬度随温度的变化
        3.4.5 魔芋豆腐赋味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源淀粉对魔芋豆腐消化道代谢性能的影响及淀粉添加量的检测
    4.1 引言
    4.2 材料及主要仪器
        4.2.1 试验动物
        4.2.2 试验试剂
        4.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样品处理
        4.3.2 体外模拟口腔消化
        4.3.3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
        4.3.4 小鼠盲肠内容物体外发酵特性
        4.3.5 分光光度法检测魔芋豆腐中淀粉添加量
        4.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纯魔芋豆腐在体外模拟消化时还原糖生成量
        4.4.2 体外模拟口腔消化时的淀粉水解率
        4.4.3 体外模拟胃和小肠消化时的淀粉水解率
        4.4.4 体外模拟盲肠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
        4.4.5 体外模拟盲肠发酵过程SCFA含量的变化
        4.4.6 体外模拟盲肠发酵24h乳酸菌含量的变化
        4.4.7 分光光度法检测魔芋豆腐中淀粉添加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面筋蛋白聚集特性变化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面筋蛋白的组成与功能特性
        1.2.1 醇溶蛋白与麦谷蛋白
        1.2.2 麦谷蛋白大聚体
        1.2.3 二硫键在面筋聚集中发挥的作用
    1.3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1.3.1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结构特征
        1.3.2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功能特性
        1.3.3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与面筋蛋白聚集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面筋聚集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小麦粉的制备
        2.3.2 小麦粉水分含量的测定
        2.3.3 小麦粉面筋聚集特性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峰值时间(PMT)的变化规律
        2.5.2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峰值扭矩(BEM)的变化规律
        2.5.3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峰值面积(EnMT)的变化规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面筋蛋白组分变化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小麦粉的制备
        3.3.2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总蛋白、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及麦谷蛋白大聚体含量的测定
        3.3.3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麦谷蛋白大聚体游离巯基含量的测定
        3.3.4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麦谷蛋白大聚体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各蛋白组分含量的变化
        3.5.2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麦谷蛋白大聚体游离巯基含量的变化
        3.5.3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麦谷蛋白大聚体分子量分布的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麦谷蛋白大聚体粒度及结构变化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小麦粉的制备
        4.3.2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麦谷蛋白大聚体粒度分布的测定
        4.3.3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麦谷蛋白大聚体二级结构的测定
        4.3.4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麦谷蛋白大聚体微观结构的测定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麦谷蛋白大聚体粒度分布的测定
        4.5.2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麦谷蛋白大聚体二级结构的变化
        4.5.3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麦谷蛋白大聚体微观结构的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面筋聚集特性变化的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小麦粉的制备
        5.3.2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提取
        5.3.3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基因表达变化研究
        5.3.4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活性的测定
        5.3.5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二级结构的测定
    5.4 数据分析
    5.5 结果与讨论
        5.5.1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基因表达的变化
        5.5.2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活性的变化
        5.5.3 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二级结构的变化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微生物提升钢渣胶凝材料安定性和利用率的作用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钢渣作为土木工程材料利用及存在的问题
        1.2.1 钢渣的理化性质
        1.2.2 钢渣作为土木工程材料的应用
        1.2.3 钢渣作为土木工程材料存在的问题
    1.3 钢渣碳化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1.3.1 钢渣碳化
        1.3.2 影响钢渣碳化速率的因素
        1.3.3 钢渣碳化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开展的研究工作
        1.4.1 微生物矿化钢渣胶凝材料研究思路提出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4 论文内容的总体框架
第二章 微生物钢渣安定性和强度初探
    2.1 引言
    2.2 四种钢渣胶凝材料制备
        2.2.1 原材料
        2.2.2 四种钢渣胶凝材料配合比设计及养护制度
    2.3 四种钢渣胶凝材料性能比较
        2.3.1 抗压强度
        2.3.2 安定性
    2.4 四种钢渣胶凝材料硬化浆体微观结构
        2.4.1 孔隙结构
        2.4.2 矿化产物微观形貌
        2.4.3 矿化产物物相
    2.5 四种钢渣胶凝材料净浆试样钙镁矿物利用率
        2.5.1 游离氧化钙、氧化镁反应率
        2.5.2 硅酸盐矿物反应率
        2.5.3 四类钢渣胶凝材料钙镁矿物利用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生物加速游离氧化钙、游离氧化镁转化与安定性提升
    3.1 引言
    3.2 f-CaO、f-MgO碳化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
        3.2.1 原材料
        3.2.2 f-CaO、f-MgO水化与碳化反应热力学
        3.2.3 f-CaO、f-MgO碳化反应动力学参数
        3.2.4 矿化微生物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3.2.5 复合微生物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3.3 f-CaO、f-MgO浆体矿化强度与产物
        3.3.1 f-CaO、f-MgO砂浆矿化强度
        3.3.2 f-CaO、f-MgO矿化产物
        3.3.3 f-CaO、f-MgO浆体孔结构
    3.4 复合微生物对钢渣f-CaO、f-MgO转化与安定性影响
        3.4.1 试验设计及方法
        3.4.2 安定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渣中硅酸二钙和硅酸三钙的矿化与强度
    4.1 引言
    4.2 硅酸盐矿物碳化与水化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
        4.2.1 原材料
        4.2.2 硅酸盐矿物碳化与水化反应热力学
        4.2.3 硅酸盐矿物碳化与水化动力学
    4.3 微生物对硅酸盐矿物转化的影响
        4.3.1 矿化微生物的影响
        4.3.2 JW菌的影响
        4.3.3 复合微生物的影响
    4.4 硅酸盐矿物矿化对强度的贡献
        4.4.1 试验设计及试验方法
        4.4.2 钢渣试件抗压强度
        4.4.3 强度增长分析
    4.5 微生物对硅酸盐矿物产物的影响
        4.5.1 物相
        4.5.2 热分解性能
        4.5.3 晶粒尺寸与微观形貌
        4.5.4 黏附力
        4.5.5 孔结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渣胶凝材料孔溶液中微生物矿化机理与微生物添加剂优化
    5.1 引言
    5.2 微生物在孔溶液中萌发和生长
        5.2.1 微生物对钢渣孔隙溶液组成影响
        5.2.2 微生物萌发和生长
    5.3 孔溶液中微生物矿化机理
        5.3.1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参数
        5.3.2 成核作用
        5.3.3 结晶速率
    5.4 钢渣孔溶液中矿化产物
        5.4.1 试验方法
        5.4.2 物相
        5.4.3 尺寸
        5.4.4 微观形貌
        5.4.5 分解温度
    5.5 微生物添加剂检测方法与控制指标
        5.5.1 微生物添加剂制备
        5.5.2 微生物添加剂检测方法
        5.5.3 微生物添加剂控制参数与指标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生物钢渣胶凝材料及制品的制备与应用
    6.1 引言
    6.2 复合微生物钢渣胶凝材料及制品工艺优化
        6.2.1 微生物添加剂用量
        6.2.2 标准养护时间
        6.2.3 CO_2养护压力和时间
    6.3 优化微生物钢渣制品产物与微观结构
        6.3.1 物相
        6.3.2 孔结构
    6.4 复合微生物钢渣产品生产与工程应用
        6.4.1 道路铺装产品生产
        6.4.2 工程应用
        6.4.3 经济性与生态性分析
    6.5 钢渣胶凝材料微生物添加剂应用方法
        6.5.1 原材料及配比
        6.5.2 钢渣制品生产与养护制度
        6.5.3 外观质量评价与性能指标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3 创新性自评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清单
致谢

四、GS系列干燥机破坏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铁基修饰菌丝球构建耐盐好氧颗粒污泥及抗逆特性研究[D]. 陈应运.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电絮凝法预处理OCC废水协同去除微细胶黏物和Ca2+延缓AnGS钙化的研究[D]. 刘辉. 广西大学, 2021(12)
  • [3]毕赤酵母表面展示铑金属肽用于废水中铑的吸附研究[D]. 晏家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4]转色后持续干旱对赤霞珠葡萄植株生理及果实类黄酮化合物的影响[D]. 王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婷婷. 广西大学, 2021(01)
  • [6]拐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D]. 杨兵. 西南大学, 2020(04)
  • [7]基于毕赤酵母底盘的维生素K2(MK-4)细胞工厂构建与优化[D]. 孙小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外源淀粉对魔芋豆腐品质和消化道代谢性能的影响[D]. 雷雯. 西南大学, 2020(01)
  • [9]新收获小麦后熟过程中面筋蛋白聚集特性变化及机理研究[D]. 耿瑞蝶.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10]微生物提升钢渣胶凝材料安定性和利用率的作用及机理[D]. 伊海赫. 东南大学, 2020

标签:;  ;  ;  ;  ;  

GS系列干燥机损坏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