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法律节目的人文关怀

论电视法律节目的人文关怀

一、论电视法制节目的人文关怀(论文文献综述)

付梦迪[1](2020)在《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出版现象研究》文中认为自1999年中央电视台策划出版《在电视上读书:读书时间访谈录》以来,我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出书现象持续发酵。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在电视节目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的独特表达魅力,深入挖掘节目的内涵,进行二度创作。首先,文化类电视节目凭借电视媒体积累较高的人气,粉丝效应帮助其屡屡登上图书畅销榜。其次,我国的电视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作为图书和电视两种融合媒介互补形成的产物,逐渐成为我国出版业的热点,深受出版社的追捧和读者的喜爱,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图书市场的种类,同时也给图书市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文化类电视节目和图书的互动对双方产生了影响,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来看,把电视节目内容转化为图书,有利于提升节目的内涵。从电视媒体的角度来看,电视节目扩大了图书的影响范围,有效带动了图书的销量,转变了图书的宣传营销方式。本文以文化类电视节目、读者群以及图书出版行业这三个角度为入手点分析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这一出版现象。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来梳理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的状况,总结该出版现象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概括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的类别,通过将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大致分为思想文化类、语言文学类、民俗文化类以及文化遗产类四类,总结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的整体面貌。第三章,在探究其不断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从消费主义理论和“粉丝经济”理论出发,重点探讨其出现和越来越流行的原因。第四章,探究该出版现象对图书出版业和电视媒体双方的意义和所产生的影响。第五章,对文化类电视节目出书现象进行了冷思考,揭示出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应的发展对策。

邬铭睿[2](2020)在《推理类综艺节目的悬念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综艺节目的蓬勃发展,推理类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类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悬念叙事在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内容编排和形式架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掀起了推理的热潮,成为观众与学者们关注的对象。研究尝试以《明星大侦探》为代表的多个推理类综艺节目为例探讨推理类综艺节目中的悬念叙事应用。研究包含情节构建、节目设置和视听语言三个方面中的悬念叙事论述,同时发现问题并尝试提出建议与对策。研究将分为四个部分对推理类综艺的悬念叙事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梳理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定义、特征及发展概况,对“推理类综艺节目”与“悬念”两个核心关键词进行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作为研究的主体从第二、三、四章三个方面进一步展开分析。其一,在第二章中聚焦推理类综艺节目情节悬念的叙事构建,从破题事件、叙事人物、叙事结构三个情节元素入手展开分析。节目通过挑选有争议的社会热点问题、热门影视作品以及经典推理文学作品作为破题事件的灵感来源,搭建悬念叙事支点,同时塑造富有悬念价值的人物性格、编织矩阵人物关系,生成蕴含鲜明悬念色彩的回环式套层结构,有效支撑悬念叙事的展开,同时升华叙事内涵。其二,在第三章剖析推理类综艺中节目设置的悬念铺设,分别深入分析其限定空间的设置与运用、环节流程的编排、节目特征定位过程中的悬念分布特征。推理类综艺节目借助环境空间的限定和环节流程的设置贯通推理综艺与叙事理论中的悬念理念,使悬念充分灌注在节目设置的方方面面,突显节目特征、强化节目叙事。其三,在第四章中关注推理类综艺节目视听语言中悬念的挖掘与剖析。灵活多样的镜头画面是推理类综艺悬念叙事铺开的首要阵地,蒙太奇的运用赋予了悬念叙事的二次重构,声音元素有效加强节目的悬念叙事功能,盘活悬念叙事的艺术效果。第三部分则是列举推理类综艺节目的现有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第四部分为结语,概括全文对推理类综艺节目悬念叙事研究的重点,进而总结其研究价值并对推理综艺悬念叙事的发展前景有所展望。

周静[3](2019)在《电视法制节目中人文关怀的研究 ——以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各种电视节目类型中,专业性强、社会功能广泛的电视法制节目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电视法制节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法制节目不再局限于初创时期传递法律条文、提供法律服务等功能,而是需要不断增强人文精神,关注案件中相关人物命运的改变,从而做出具有“温度”的法制节目。“人文关怀”的概念起源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本论文选取“电视法制节目中的人文关怀”作为研究方向,以“如何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在电视法制节目的每个层面和环节充分体现出来”作为重点研究内容,以“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中几档节目对人文关怀理念体现的不足”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重点围绕法制节目中加强人文关怀的途径,分别以主持人、节目策划和场景设置作为具体研究视角,运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发展经历的三个时期,即:探索期、成长期和繁荣期。同时,节目形式不断发展完善,目前大致可以分为:资讯类电视法制节目、专题类电视法制节目、谈话类电视法制节目和庭审类电视法制节目。本论文对不同时期法制节目呈现的重点进行研究,并探讨法制节目创新及细化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以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几档节目为例,分析节目中对人文关怀理念体现的不足,分别从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意识淡薄和节目制作者忽视对人权的保护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方面是从缺乏对人性的关注和说教意味过重、交流感欠缺方面进行详细地实例分析和论述;人文意识淡薄是从内容缺乏温度和形式缺乏创新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节目制作者忽视对人权的保护着重从法制报道中要重视对人性中“善”的引导和维护舆论的客观性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重点阐述人文关怀的内涵,并分别从主持人、节目策划和场景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电视法制节目加强人文关怀的途径。主持人层面是从提升主持人的人文意识和加强主持人对人物内心需要的关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节目策划是从增加具有“温度”的案件进行报道和节目编排中加强对人文关怀理念的体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场景设置分别从采访环境、节目色调、背景音乐、动漫形式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四部分论述了人文关怀理念为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发展带来的启示,从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方向和全社会对人文关怀的呼唤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深入挖掘节目内涵、扩展节目形式空间、平衡法理和情理是发展电视法制节目的几个主要发展途径,同时根据目前的社会环境,着重提出人们对人文关怀理念的呼唤。人文关怀的理念在社会的多个领域中都在不断加强,我国司法体系也在逐渐增强对人文关怀理念的体现,从而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求。人文关怀理念的体现并不是对法律权威的挑战,而是以更加理解和宽容的方式对待社会中的个体,从而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目前,关于电视法制节目中人文关怀理念的研究比较少,理论基础薄弱,本论文将电视法制节目和人文关怀理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使人们对两者具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以此促进更多具有“温度”的电视法制节目呈现于观众。

李嘉维[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发展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转型,原有的社会秩序不断加速解构,新的社会秩序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法治作为社会秩序中的主体性内容,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作为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普法”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普法”的途径体系中,依托于电视这一强有力的大众传播平台的电视法治节目,其价值与作用尤其突出。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法治节目演变发展研究”课题,在对“电视法治节目”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为时间线性维度、文本空间维度、传播效果维度三个多元而又紧密联系的维度,对该问题进行较为全面和细致的考察,同时也结合历史与“四全”媒体发展新趋势,对我国电视法治节目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认为,在时间线性维度考察上,我国电视法治节目演变与发展经历了节目位势的初步形成期、节目规模的极速扩张期、节目体系的基本完善期三个主要的阶段;在文本空间维度上,经历了节目理念、内容、结构、话语四个方面的转变;在效果维度上,经历了直接正面的“魔弹”效果、显着正负的“共生”效果和深度交互的“参与”效果这样三个不断升华的演变过程;未来,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可能表现出三大主要趋势,即:以服务为本,多元供给的传播功能趋向;以综合为主,多元细分的内容发展趋向;以电视为主,多元分发的融合传播趋向。

边赛吉玛[5](2019)在《中国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伴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应用而生,成为人民群众了解法律政策、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窗口,承担着提高全民法治素养的重要职责。为了更好地宣传法律知识,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努力探索,转变教科书式地说教方式,尝试着将生硬难懂的法律条文融入到故事情节中,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赢得观众的青睐。在运用故事化叙事的过程中,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仍然在不断成熟和完善,并且出现了不少问题或通病,比如在节目选题方面的同质化、报道方式上的偏颇、法理分析的不到位等等成为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如何清楚认识这些障碍,如何摆脱困境,本文以当今大众所熟知的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法治在线》为例,结合西方叙事学研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故事化叙事手法在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对其故事化叙事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阐述故事化叙事的特点,从而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试图寻找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的发展道路,解决故事化叙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对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如何讲好“法制故事”,怎样更好地宣传社会主义法制进行思考,提出建议。

袁侃[6](2018)在《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与演变 ——以央视涉法传播实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主要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法治建设、电视变革的历史背景,和电视涉法传播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公共领域建构价值,将中国电视涉法传播的实践视为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的实践,采用历史分析法、系统分析法、话语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全面剖析了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与演变的历史轨迹。研究结论认为,从功能完善性标准和发展衡量标准等维度来看,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主要经历了开创期、扩张期和再造期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分别产生了“记录体”、“说法体”和“沟通体”三种特色话语形态;同时,尽管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建构成效,但是远未达到成熟的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状态。其中,第二章主要在前一章的相关文献分析基础之上,进一步从词源学、现有界定、东西方不同语境三个不同维度探讨了公共领域的中国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何为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及其内在结构、建构前提和主要特征。研究发现,从本质上说,公共领域是公众围绕公共利益而进行公共意见交流的精神领域,具有普遍的客观存在性。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主要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空间语境下由电视所提供的一个开放性的法治公共议题公共话语空间,包括了空间载体、参与主体、空间话语和话语规则等构成要素,具有公共意见交流和公共议题呈现等主体功能,和载体的扩张性、平台的开放性、参与的平等性、话语的公共性等基本特征。第三章至第五章沿着上述理论思考路径,以央视涉法传播实践为例,从功能完善性标准和发展衡量标准等维度,通过全面系统的仔细梳理和深入分析,认为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建构与演变阶段。其中,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开创期(1980——1998年)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与演变的建构语境、探索历程、结构形态与主导话语。研究发现,在这段极为漫长的时间里,其主要呈现出话语地位的非主流、时间形态的断断续续、空间样态的相对单一、“普法”话语的强势主导等基本特征。并且,在这一阶段后期,以央视《社会经纬》为代表的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模式基本定型,并由此确立了“记录体”的话语主导地位,其以纪实为主要风格,以“故事化”为主要的话语表达手段,较好地承载起了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议题呈现功能。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扩张期(1999——2010年)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与演变的建构语境、扩张历程、结构形态与主导话语。研究发现,随着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条件的向好转变,其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横向规模与纵向质量的“突变”式发展。特别是以《今日说法》为代表的“说法体”电视法治节目的崛起,使得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在前一阶段单一的议题呈现功能基础之上,进一步具备了意见交流的功能,标志着其已经在形式上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功能。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再造期(2011年至今)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的建构语境、建构表现、主导话语及其公共领域再造意义。研究发现,这一阶段的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在前一阶段的“说法体”建构模式基础之上,进一步强化了“沟通”的作用与功能,实现了参与主体的极大扩充、意见交流的更加充分、观点碰撞的初步显现。同时,由于新媒体传播手段的日渐兴盛,原有的电视法治公共领域与网络公共领域开始逐步叠加,并且相互交融,从而使得其具备了不同于以往的实践形态。第六章将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和访谈的方式获取了社会公众、业者对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现状、问题的认知和对其发展的期望,另一方面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相应主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研究认为,当前,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远未达到成熟的状态,由于技术变迁、建构认知、经济因素等综合影响,其主要正面临着以媒介格局变迁下的“整体失落”为主要表征的载体危机、以空间层次的结构性失衡为主要特点的形态危机、以话语表达方式的日渐僵化为主要标志的话语危机,以及以公共领域功能的错位与异化为突出问题的功能危机。为此,本研究提出,未来的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应当从外部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以建立有效的空间发展社会保护机制,力争实现其生态的重建;推动其主要建构者(电视媒体)公共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双重提升,力争实现其认知的重构;建立复合空间主导下的多元空间体系,力争实现其空间的重组;以全新融合思维重塑法治公共领域面貌,力争实现其手段的重整。

路萌萌[7](2018)在《基于影像基元分析法对安全警示类电视法制节目制作规律的研究 ——以《平安365》栏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比较成熟,逐渐诞生了安全警示类法制节目这种独特的节目类型,它除了具备法制节目共有的“普法功能性”“叙事性”“阐释性”三特征之外,“以安全为本,以警示为旨”是节目的主要特点,主要关注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电信诈骗等等民生安全问题,再由专业的法界人士或相关人员就热点法制案件进行剖析,让人们更深刻的了解法律、了解社会时事、学习自我法律保护手段,以起到警示大众如何懂法、守法、用法的作用,从而培养观众的法律意识。安全警示类法制节目把老百姓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转变成叙事要素再经过一定程度的加工,把它通过故事情节加以表现,通过故事、画面带给观众警示意义。随着节目数量、质量大幅提高,节目的总体面貌较之以前有很大改观,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论文拟利用影像基元法和叙事学理论进行系统归纳、分析、总结,以期得到安全警示类电视法制节目的制作规律,以《平安365》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影像基元提取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对比艺术性元素、叙事性元素等影像基元的具体数据和图表,总结一档收视率高的安全警示类法制节目应该如何组合叙事和影像元素,从而为以后栏目的制作提供一些借鉴。在选取的节目中,首先基于影像基元分析法对两类节目的叙事框架、叙事技巧、叙事要素等节目叙事性几方面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异同,其次基于影像基元分析法对两类节目的素材选取、镜头运动、声音、转场方式等艺术性元素进行量化分析处理,最终通过量化分析表做详细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两类节目在影像基元表现上的不同。数据显示成功的叙事结构由叙事元素和有策略性的组合方式所构成,艺术性元素的表现上纪实始终是观众关注的重点,其次要保持安全警示类法制节目的正式与严肃,在以后的发展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要牢记真实与公正,其次要强化节目的人文关怀,还有就是要提高节目的法理性和叙事技巧。本文的结构:引言为本文的第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意义与价值、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第一章主要讲述法制节目和安全警示类法制节目的概念,以及《平安365》的节目特征及代表性;第二章阐述影像基元分析法的概念及在节目叙事性和艺术性上的应用表现;第三章谈到安全警示类法制节目制作规律的总结及建议;第四章探讨安全警示类法制节目的未来发展展望。随后,作者还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陈慧[8](2017)在《央视《普法栏目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法制节目是以电视为传播载体,通过媒体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对有关法律的内容进行包装制作,来传播法律知识、提高受众法律素养的电视节目。电视法制节目是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建设孕育而生的,是全民普法建设的产物。它诞生的目的是为广大民众进行普法教育,所以社会教育功能是电视法制节目的根本目的和宗旨。从1985年第一档电视法制节目诞生至今,电视法制节目的成长已有三十余年,电视法制节目的类型也在不断地丰富。论文的研究对象正是电视法制节目中的法制栏目剧的代表——《普法栏目剧》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法制类电视节目,法制栏目剧是以平民化视角对真实案例进行还原或改编,通过演员演绎的重现,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融入故事中,通过故事宣传法制的节目形式。而法制栏目剧与普通栏目剧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在建构节目的同时,还要考虑法律本身对法治社会的建构作用。因此,本文以央视《普法栏目剧》为论文研究主体,尝试把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相结合,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对其内容建构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探讨了其建构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节目的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普法栏目剧》的节目内容呈现了鲜明的传播特色,包括故事内容丰富,表现百姓生活,彰显人文关怀;主持人兼顾专业性与亲民风格等。但作为法制类节目,《普法栏目剧》对于法治社会和社会犯罪状态的建构如何?笔者通过内容分析得出该节目对现实的建构呈现以下特点:一方面故事内容丰富、不良内容得到把关;但另一方面节目对现实法治社会的建构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案件“重刑轻民”,违法犯罪主体不全面。此外,节目的整体风格呈现娱乐性重于法理性。《普法栏目剧》对节目建构的手段一是选择,即选择重点表现刑事案件,而据调查显示,在现实社会中民事案件的数量远远大于刑事案件;选择重点呈现的人物角色为成年的、城市的、汉族人群,而未成年人、农村群体和少数民族同胞是普法的重点对象。二是强化与弱化,即强化悬念与冲突,弱化不良内容。节目在建构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的电视节目普遍注重娱乐性,而忽略了其本身的传播目的;制作队伍法律素养不足,专业人员缺失,这些原因均导致了《普法栏目剧》娱乐性偏重而法理性不足。笔者认为,《普法栏目剧》应在拓宽报道题材、深度挖掘、提升从业者法律素养、双向互动及增加与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方面下功夫,多方面提升节目的法理性,充分发挥节目的社会教育功能。

杨好雨[9](2016)在《个体生命的历史影像 ——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凤凰卫视从开播的1996年起,就在传媒界掀起了澎湃巨浪,打造了多个备受瞩目的精品文化节目,诞生于2003年的《冷暖人生》就是其中的一个。《冷暖人生》的诞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独特的地缘关系和资源优势让它成为电视荧屏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凤凰涅盘,冷暖蜕变,十二年的影视风雨锻造了《冷暖人生》高品位的文化风格,从边缘人、弱势群体到拥有特殊生命故事的普通人,从封闭的演播室走向百态的社会生活,从静默的历史深处寻找光辉的精神力量。栏目一直用平等真诚的态度记录广阔的社会图景,带着温情和关怀走进人的心灵,与不同的灵魂畅谈人生。栏目实质上提供了一个公共话语空间,赋予平民大众说话的权利,体现出深刻的平民理念和人文关怀。首先,从叙事学的角度看,这档被誉为“21世纪民间档案”的栏目在时间的沉淀下形成了体系化的叙事风格。一方面,《冷暖人生》是优秀的叙事文本,它以汤普森的经典叙事结构作为节目稳定的骨架,支撑着以人物为核心的绮丽多姿的故事内容。关注人、倾听人的故事,这样的文本是有灵魂的,充满了生命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光辉。另一方面,在技巧性的策略选择上,节目文本呈现出双重叙述话语交织、多元叙述方式纵横、纪实性与故事性相融合的艺术风貌。这些技巧丝丝入扣地激发着观众的情感和思考,传达出超越文本自身的意识形态的深刻内涵。影像中的每一个画面、文字或声音都在传播过程中转化为表达意义的符号,将节目创作者的意图渲染到极致。其次,从社会文化上的角度来看,《冷暖人生》继承了凤凰卫视一以贯之的文化使命,始终坚持以“了望者”的身份为现实社会的文化发展导航;以“传播者”的身份向社会传递高尚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以“建构者”的身份唤醒人们的民族记忆和集体意识,并通过塑造社会成员的认同感来促进社会的整合。2005年栏目转身成为“口述历史”的一员,开始追求从“小人物”身上寻找“大历史”,用个体生命故事来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以鲜活、丰富的方式记录历史,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建一座无形的桥梁。《冷暖人生》证实了一个道理:每个时代的主人公都有书写历史的权利,并能从历史的细节中找到可供现实参考的经验。无疑,《冷暖人生》在平衡媒体的商业追求和社会责任方面为其他电视节目树立了一个榜样,但在新时期它同样需要反思并与时俱进。在众声喧哗的大众传播时代,面对不可逆转的市场化风暴和新媒体浪潮,《冷暖人生》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发展机遇,通过从文本内容到体制机制的全面反思和调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并且,针对节目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坚持以“稳中求变”的战略模式来进行改革,导入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从品牌形象、具体内容到宣传推广都要进行全面的变革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使《冷暖人生》真正成为有品质、有灵魂、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电视节目。

李英男[10](2016)在《中国电视法治节目普法功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电视法治节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对于培养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也推动着中国法治化建设的进程。电视法治节目取得了重大成就,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并且这种影响还在不断增强。社会各行各业已经密切关注并且参与到节目中来,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电视法治节目除了传播法治信息外,还延伸出了法治舆论监督、法治预警引导、法律咨询服务等功能。电视法治节目逐渐从不同的社会角度和专业方向来看待社会问题,衍生出多种专业化电视法治节目。这些角度不同、定位不同的专业类法治节目几乎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全方位为群众服务。与此同时,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如娱乐性太强以致于普法功能被忽视、新闻侵权等问题。电视法治节目的普法功能是否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怎样提高并完善电视法治节目的普法功能,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样本节目的分析来探讨当前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实际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并提出优化电视法治节目普法功能的路径。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从报道题材、报道内容和节目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今日说法》和《拍案说法》代表的电视法治节目进行分析。本文指出电视法治节目必须同时具备新闻性和法律意义,这是其与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科技新闻等区别的重要条件。文章最后试图为优化电视法治节目的普法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二、论电视法制节目的人文关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电视法制节目的人文关怀(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出版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本选题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出版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缓慢起步期
    第二节 快速发展期
    第三节 深度发展期
第二章 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的类别及特点
    第一节 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的类别
        一、思想文化类
        二、语言文学类
        三、民俗文化类
        四、文化遗产类
    第二节 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的特点
        一、图书内容的特点
        二、图书形式的特点
第三章 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出版流行的原因
    第一节 变革的时代背景
        一、广播电视的不断发展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
        三、图书出版的市场化转型
    第二节 消费主义引领的读者消费
        一、寻求社会认同的集体性消费
        二、“粉丝现象”助力文化生产
    第三节 图书出版产业日趋大众化、娱乐化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的娱乐功能被放大
第四章 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出版的意义
    第一节 对图书出版业产生的影响
        一、给图书市场带来的影响
        二、对编辑工作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 对文化类电视节目产生的影响
        一、延伸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品牌价值
        二、扩大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第五章 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出版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图书编校质量整体不高
        二、跟风出版现象严重
        三、版权问题频频出现
    第二节 发展对策
        一、提高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致力图书品牌塑造
        三、提升出版产业的文化责任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推理类综艺节目的悬念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源起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推理类综艺节目与悬念叙事
    第一节 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定义、特征与发展概况
        一、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定义
        二、推理类综艺节目的特征
        三、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推理类综艺节目的悬念与叙事
        一、悬念的定义
        二、综艺节目中的悬念
        三、叙事理论中的悬念
第二章 推理类综艺的情节悬念与叙事构建
    第一节 破题事件:“底本”元素中的悬念新创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聚焦
        二、热门影视作品的改编
        三、经典推理文学的借鉴
    第二节 多面人物:主体与关系的悬念排布
        一、“罗生门”视角
        二、“矩阵”关系
        三、“假面”性格
    第三节 引领式结构:回环与套层中的悬念生成
        一、多层叙事线索的“套层”悬念
        二、时间循环往复的“回环”悬念
        三、故事结局留白的“开放”悬念
第三章 推理类综艺的节目设置与悬念铺设
    第一节 空间环境:限定空间释放的悬念力量
        一、“暴风雪山庄”式空间突出悬念效果
        二、“独幕剧”式空间挖掘情节悬念
    第二节 环节设置:情节元素观照的悬念构成
        一、现场搜证中“发现”悬念
        二、集中推理中“发现”与“突转”的并行
        三、贯穿首尾的“苦难”体验带动“负情感悬念”
    第三节 特征定位:真实与娱乐抒发的悬念情感
        一、娱乐化定位激活“正情感悬念”
        二、游戏化内核巧妙引导复杂悬念叙事
        三、沉浸式实景现场塑造逼真悬念体验
第四章 推理类综艺的视听语言与悬念表达
    第一节 镜头画面构建的视觉悬念
        一、多机位拍摄增强悬念精准度
        二、运动摄影塑造悬念的立体感
        三、多景别交替绘制悬念关系
    第二节 蒙太奇赋予悬念的二次重构
        一、交叉蒙太奇编织悬念
        二、积累蒙太奇强化悬念
        三、心理蒙太奇外化悬念
    第三节 听觉语言应用的悬念渲染
        一、人声隐含的悬念
        二、音响强化悬念感
        三、音乐塑造氛围与叙事
第五章 推理类综艺悬念叙事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节 推理类综艺节目悬念叙事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化呈现弱化悬念叙事感知
        二、视觉的奇观化营造加剧悬念困境
        三、过度娱乐化异化悬念功能属性
    第二节 推理类综艺节目悬念叙事应用的思考
        一、把握平衡理念强化悬念叙事感知
        二、遵从影像规律回归叙事属性
        三、把控娱乐尺度强化叙事效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3)电视法制节目中人文关怀的研究 ——以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创新之处
一、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与概况
    (一)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历程
        1.探索期(1985 年-1993 年)
        2.成长期(1994 年-1998 年)
        3.繁荣期(1999 年至今)
    (二)电视法制节目的概况
        1.电视法制节目的现状
        2.电视法制节目的分类
二、法制节目中人文关怀理念体现的不足
    (一)节目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1.缺乏对“人性”的关注
        2.说教意味过重,交流感欠缺
    (二)节目中人文意识淡薄
        1.节目内容缺乏温度
        2.节目形式缺乏创新
    (三)节目制作者对“人”的忽视
        1.节目中忽视对人权的保护
        2.忽视对舆论客观性的引导
        3.忽视对人性“善”的引导
三、电视法制节目中加强人文关怀理念的途径
    (一)“人文关怀”的阐释
    (二)人文关怀与主持人
        1.提升主持人的人文意识
        2.加强主持人对人物内心需要的关注
    (三)人文关怀与节目策划
        1.增加具有“温度”的案件进行报道
        2.节目中加强对人文关怀理念的体现
    (四)人文关怀与场景设置
        1.平等、温暖的采访环境
        2.积极、阳光的节目色调
        3.背景音乐融入新元素
        4.动漫形式代替暴力画面
四、人文关怀理念对电视法制节目的启示
    (一)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方向
        1.挖掘节目深层内涵
        2.平衡法理与情理
        3.拓展节目形式空间
    (二)全社会对人文关怀的呼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发展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2 电视法治节目的界定、类型、特性与传播功能
    2.1 电视法治节目的界定
    2.2 电视法治节目的类型
    2.3 电视法治节目的特性
    2.4 电视法治节目的传播功能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3.1 1978 年至1998 年:节目位势的初步形成
    3.2 1999 年至2007 年:节目规模的极速扩张
    3.3 2008 年至今:节目功能体系的基本完善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发展演变的多维表征
    4.1 理念之变——由普法单一诉求走向法治立体传播
    4.2 内容之变——由综合报道范围走向专业细分取向
    4.3 结构之变——由单一形态走向多元结构
    4.4 话语之变——由权威话语走向平等沟通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发展演变的效果审视
    5.1 直接正面的“魔弹”效果
    5.2 显着正负的“共生”效果
    5.3 深度交互的“参与”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四全”时代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发展演变的趋势分析
    6.1 以服务为本,多元供给的传播功能趋向
    6.2 以综合为主,多元细分的内容发展趋向
    6.3 以电视为主,多元分发的融合传播趋向
    6.4 本章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5)中国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中国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概述
    (一)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的界定和故事化叙事的相关概念
    (二)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的背景
    (三)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的分类
    (四)《法治在线》节目概况及结构设置
二、中国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的特征——以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为例
    (一)题材——法制故事热点的选择
    (二)情节——法制故事悬念的设置
        1.在故事概括性标题中设置悬念
        2.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扣押关键信息设置悬念
        3.利用人们的戒备心理制造悬念
        4.通过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设置故事悬念
    (三)叙事——法制故事内容的挖掘
        1.注重法制事件的故事性挖掘
        2.注重相关法制事件的故事性关联
        3.注重后期制作的故事化叙事补充
    (四)细节——法制故事镜头的刻画
        1.注重故事细节的精细性刻画
        2.注重故事现场的精确性还原
    (五)情感——法制故事法理性的融合
三、中国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存在的问题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存在的问题
        1.叙事节奏失调,“情景再现”没能充分还原事件发展
        2.主观倾向性明显,不能充分展现客观事实
        3.题材选择不平衡,法理分析不到位
        4.创作队伍整体政策或专业把握能力不足
    (二)中国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1.积极的影响
        2.消极的影响
四、中国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未来发展趋势
    (一)将“讲故事”思维贯穿整个电视节目
    (二)深度融合法理性与故事性,展示法律依据
    (三)故事的选题、策划和制作要体现人文关怀
    (四)注重把握故事中娱乐成分的“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与演变 ——以央视涉法传播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公共领域的研究
        1.2.2 关于电视涉法传播的研究
    1.3 研究视角与方法
        1.3.1 研究视角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2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理论探讨
    2.1 公共领域的中国适应性
        2.1.1 公共领域概念的词源学分析
        2.1.2 公共领域概念的学术探讨
        2.1.3 公共领域的东西方不同社会语境
    2.2 从公共领域到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
    2.3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结构
        2.3.1 要素结构
        2.3.2 功能结构
    2.4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的前提
    2.5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发展的衡量标准
        2.5.1 载体的扩张性
        2.5.2 平台的开放性
        2.5.3 参与的平等性
        2.5.4 话语的公共性
3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开创与“记录体”的确立
    3.1 开创期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语境
        3.1.1 逐步演替的社会转型
        3.1.2 法律体系建设的提速前行
        3.1.3 “自己走路”的中国电视改革
    3.2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艰难探索
        3.2.1 庭审直播: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建构的初步尝试
        3.2.2 《冯大兴的下场》:理想化的直接对话空间建构实践
        3.2.3 《焦点访谈》:“介入式”间接对话空间建构的独特景观
        3.2.4 《社会经纬》:故事化“记录体”的确立
    3.3 开创期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结构形态
        3.3.1 非主流传播: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话语地位
        3.3.2 时间断层: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历时形态
        3.3.3 相对单一: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空间样态
        3.3.4 普法话语: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宏大主题
    3.4 “记录体”的确立及其故事化特色
        3.4.1 纪实风格:“记录体”的直观面貌
        3.4.2 权力博弈:“记录体”的内在本质
        3.4.3 故事化:“记录体”的现实选择
        3.4.4 “化枯燥为形象”:故事化的编码逻辑
        3.4.5 隐含的意义:故事化背后的法治意识形态
4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扩张与“说法体”的兴盛
    4.1 扩张期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语境
        4.1.1 高歌猛进的改革开放与加速重构的社会秩序
        4.1.2 国家法律体系的建成与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
        4.1.3 电视市场化与民生化的互动演进
    4.2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极速扩张
        4.2.1 《今日说法》:“说法体”话语模式的强势崛起
        4.2.2 《经济与法》:专业细分趋势下的独特法治公共领域
        4.2.3 《法治在线》:“记录体”的新闻话语表达变体
        4.2.4 社会与法频道: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横向扩张
    4.3 扩张期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结构形态
        4.3.1 突变: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极速膨胀
        4.3.2 集中:直接对话空间的强势崛起及其功能转向
        4.3.3 不适:大浪淘沙之后的重生与消亡
    4.4 《今日说法》“说法体”现象的多维透视
        4.4.1 “说法体”探源
        4.4.2 参与主体视角下的“说法体”功能认知
        4.4.3 “说法体”表意系统的确立
        4.4.4 公共议题选取的“点滴”思维
        4.4.5 公共讨论设计的开放色彩
        4.4.6 “姥姥文化”的话语表达追求
        4.4.7 “说法体”现象的扩散及意义
5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再造与“沟通体”的创设
    5.1 再造期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语境
        5.1.1 从“四个全面”进入“新时代”
        5.1.2 从“法律体系”迈向“法治体系”
        5.1.3 从“电视媒体”转向“融合媒体”
    5.2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再造
        5.2.1 《小区大事》:“参与式”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开端
        5.2.2 《我是大律师》:“直接对话空间”的极致表达
        5.2.3 《律师来了》:“融合对话空间”的积极建构
    5.3 “沟通体”的基本话语形态及公共领域再造意义
        5.3.1 “沟通体”的核心意涵
        5.3.2 “沟通体”的基本话语形态
        5.3.3 “沟通体”的电视法治公共领域再造功能
6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结构危机与风险应对
    6.1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结构危机
        6.1.1 载体危机:媒介格局变迁下的“整体失落”
        6.1.2 形态危机:空间层次的结构性失衡
        6.1.3 话语危机:话语表达方式的日渐僵化
        6.1.4 功能危机:公共领域功能的错位与异化
    6.2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危机归因
        6.2.1 技术归因:“危”与“机”中的艰难调适
        6.2.2 认知归因:公共意识的不足与法治观念的落后
        6.2.3 经济归因:公共属性与经济属性的长期博弈
    6.3 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危机启示
        6.3.1 生态重建:建立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社会保护机制
        6.3.2 认知重构:公共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双重提升
        6.3.3 空间重组:建立融合对话空间主导下的多元空间体系
        6.3.4 手段重整:以全新融合思维重塑法治公共领域面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社会公众电视法治公共领域认知与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中国电视法治节目业者电视法治公共领域认知与满意度访谈提纲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基于影像基元分析法对安全警示类电视法制节目制作规律的研究 ——以《平安365》栏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三)研究意义与价值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2.研究的样本
        3.变量说明
第一章 我国安全警示类法制节目概念及特征
    一、法制节目的概念及特征
        (一)法制节目概念及特征
        (二)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历程
    二、安全警示类法制节目概念
    三、《平安365》栏目的研究代表性分析
        (一)《平安365》栏目特征
        (二)《平安365》栏目代表性阐述
第二章 基于影像基元分析法的节目叙事性和艺术性分析
    一、影像基元分析法的概念及由来
    二、《平安365》叙事性元素对比分析
        (一)叙事性元素
        (二)利用影像基元分析法对节目叙事性元素提取
        (三)节目叙事性元素的对比分析
    三、《平安365》艺术性元素对比分析
        (一)艺术性元素
        (二)利用影像基元分析法对节目艺术性元素提取及对比分析
第三章 中国安全警示类法制节目制作规律总结及建议
    一、叙事性元素的有机组合
    二、艺术性元素的精巧融合
第四章 中国安全警示类法制节目的发展展望
    一、牢记真实与公平
    二、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
    三、强化人文关怀主题
    四、提升叙事技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央视《普法栏目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法制栏目剧概述
    2.1 法制栏目剧概况
        2.1.1 法制栏目剧的定义及发展
        2.1.2 法制栏目剧的优势
    2.2 央视《普法栏目剧》的代表性
3 《普法栏目剧》的传播特色
    3.1 普及法律知识,深入百姓生活
    3.2 体现人文主义,彰显人文关怀
    3.3 故事精彩,吸引眼球
    3.4 主持人优势互补,兼顾专业性与亲民风格
    3.5 节目内容“电视剧化”
4 《普法栏目剧》的内容分析
    4.1 《普法栏目剧》的媒体建构
    4.2 内容分析
        4.2.1 研究对象及研究假设
        4.2.2 样本选取
        4.2.3 类目建构
        4.2.4 内容分析结果
    4.3 经分析得出的结论
        4.3.1 建构现状
        4.3.2 建构手段
5 《普法栏目剧》的发展策略
    5.1《普法栏目剧》发展局限的原因分析
        5.1.1 消费主义的影响
        5.1.2 制作队伍中法律专业人才的匮乏
    5.2 《普法栏目剧》的发展策略
        5.2.1 传播内容:拓宽宽度,挖掘深度
        5.2.2 传播者: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5.2.3 受众: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
        5.2.4 传播渠道:借助新媒体力量
        5.2.5 传播环境:建立与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个体生命的历史影像 ——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冷暖人生》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冷暖人生》的诞生背景
        一、宏观层面:社会历史的素描
        二、微观层面:自身现实的观照
    第二节 《冷暖人生》的发展过程
        一、初期:盛开在边缘的“生命之花”
        二、转型期:“草根”的春天,“纪录”的力量
        三、成熟期:人性之光成就“不老神话”
第二章 《冷暖人生》的文本叙事分析
    第一节 《冷暖人生》的叙事结构
        一、以经典结构为主的叙事
        二、以人物为核心的文本
    第二节 《冷暖人生》的叙事策略
        一、双重叙述者的话语交织
        二、多元叙述方式的呈现
        三、纪实性与故事性的融合
第三章 《冷暖人生》的社会文化意义
    第一节 历史记录的新形态
        一、口述历史:历史的微观书写
        二、“冷暖人生”路上的历史影像
    第二节 以史为鉴于当下
        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二、“旧历史”与“新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与文化的整合
        一、媒介的社会整合功能
        二、集体记忆与民族认同
第四章 《冷暖人生》的发展困境与对策
    第一节 喧嚣时代的发展困境
        一、影像表现的单一
        二、栏目市场化的冲击
        三、传播与推广的局限
    第二节 稳中求“变”的应对策略
        一、外在表现:影像的丰富创新
        二、内在灵魂:坚持内容“打磨”
        三、推广宣传:建构多元传播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中国电视法治节目普法功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及难点
一、电视法治节目的普法功能概况
    (一)电视法治节目普法的缘由
    (二)电视法治节目普法的作用
    (三)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取得的成就
二、电视法治节目中影响普法功能的问题分析
    (一)选材趋于偏狭
    (二)娱乐化倾向
    (三)表现形式的使用不恰当
三、电视法治节目普法功能失调原因剖析
    (一)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与法律素养相对不足
    (二)媒体在处理普法功能与部分新闻价值的关系上欠缺平衡
四、电视法治节目普法功能的优化
    (一)媒体工作者应提高法律素养
    (二)媒体应强调社会责任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电视法制节目的人文关怀(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类电视节目图书出版现象研究[D]. 付梦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推理类综艺节目的悬念叙事研究[D]. 邬铭睿.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电视法制节目中人文关怀的研究 ——以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为例[D]. 周静. 河南大学, 2019(01)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法治节目发展演变研究[D]. 李嘉维. 暨南大学, 2019(02)
  • [5]中国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为例[D]. 边赛吉玛.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6]中国电视法治公共领域的建构与演变 ——以央视涉法传播实践为例[D]. 袁侃. 武汉大学, 2018(02)
  • [7]基于影像基元分析法对安全警示类电视法制节目制作规律的研究 ——以《平安365》栏目为例[D]. 路萌萌.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8]央视《普法栏目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陈慧.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9]个体生命的历史影像 ——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研究[D]. 杨好雨.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5)
  • [10]中国电视法治节目普法功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D]. 李英男.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论电视法律节目的人文关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