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总目录

2001年《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总目录

一、《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1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李欢欢[1](2020)在《小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对欧亚干湿协同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胡可[2](2020)在《内部控制视角下的X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财政专项拨款作为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主要促进作用体现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水平的提升、基本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上。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领域拨款规模的逐渐扩大,对高校内部财政专项资金(包括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拨款、学校自筹资金)的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我国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在管理控制体系的精细化和规范化方面还尚有欠缺,时常会出现项目预算规划不严谨、项目资金使用范围模糊、项目执行效率差、项目监督体系不完整、项目绩效考评流于形式等问题。如何规范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真正意义上地提升执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完善监督体系建设,是现在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财政专项项目负责人应当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内部控制相关理论为基础,对于X高校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项目进入深度分析,从高校基本情况、近几年项目资金情况、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流程等几个方面阐述其管理工作的现状。从内部控制五要素角度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阐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针对性提出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建议。提出对于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改善,要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内部和外部相结合:既要注重高校本身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也要加强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其管理控制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工作,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陈倩[3](2020)在《苏州传统工艺振兴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漫长的岁月赋予了国家丰富的传统工艺资源。2017年,由文化部牵头出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肯定了现阶段对传统工艺的振兴和保护是传统工艺工作开展的关键。在此背景之下,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传统工艺的振兴保护措施,更好的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化的生活。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理范围内传统工艺项目颇多,同时工艺种类也较为齐全。本文对苏州传统工艺振兴措施的研究,将从“文化区”角度入手,对区域范围内的传统工艺占比情况进行分析,尝试用“传统工艺文化区”这一概念开展研究。列举影响传统工艺生存发展的要素,结合大量田野调查,探讨苏州传统工艺文化区的特点。推动传统工艺文化区特点与当地实施的振兴措施结合,选取2009年—2019年,苏州在传统工艺振兴和保护上已经实施的相关措施进行研究,总结有效措施经验。此外,苏州社会各界对传统工艺振兴发展进行了诸多探索,以其中院校与工艺传承的模式为例,选取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个案分析,试论述院校如何整合自身资源,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发展。为了更深层次了解传统工艺振兴措施的开展状况及传承人态度,选取苏州重点振兴传统工艺项目之一的制扇技艺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结合了理论研究与田野调查的案例分析,提出“传统工艺文化区”概念,特指区域范围内关于传统工艺的沿革及划分。希望通过对传统工艺文化区内,相关振兴措施的梳理和总结,为之后其他地区在传统工艺振兴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新的思路。

马朝忠[4](2020)在《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方法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效可靠的GNSS数据是精确定位、导航与授时的前提和基础,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的探测是提高数据可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主要致力于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基于ARIMA模型,提出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Bayes方法、似然比方法、EM算法及其模型选择方法,并应用于卫星钟差数据处理及其BDS卫星三频周跳的探测与修复。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Bayes方法。运用Bayes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从Bayes假设检验的角度提出了基于识别变量后验概率的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的探测模型和判别规则;从不同角度研究了ARIMA模型参数及识别变量的先验分布的确定方法;采用Gibbs抽样算法,提出了后验概率值的计算方法;将二次多项式模型和ARIMA模型相结合,构建了新的卫星钟差预报模型和异常值探测模型;随机选取GPS卫星4种不同类型的星钟,考察新方法的有效性,并与MAD方法进行了比较。2.提出了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似然比方法及其成片异常值探测的抗掩盖与淹没算法。借鉴方差膨胀模型的思想,将异常值的扰动归入随机模型,运用似然比原理和方法,构建了异常值的探测模型和检验规则,将异常值的探测问题归结为假设检验问题;提出了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似然比方法,推导了似然比检验的Score检验统计量;针对成片AO类异常值探测时易出现掩盖与淹没现象的问题,分析了成片异常值对异常值探测产生影响的机理及差分与逆差分对异常值探测产生影响的机理,提出了成片AO类异常值探测的新算法及成片异常扰动估计的方法,并将新方法应用于BDS卫星钟差数据的处理。3.提出了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EM算法及两种改进算法。引入识别变量建立了基于ARIMA模型的异常值探测模型,并将识别变量视作隐藏变量,采用EM算法进行计算,实现了异常值的定位与定值;针对EM算法在GNSS异常值探测过程中系数矩阵易出现病态性的问题,分别运用有偏估计理论和正则化方法,对异常值探测的EM算法进行了改进,给出了相应的偏参数和正则化参数的确定方案,并应用于GPS和BDS卫星钟差数据的处理。4.提出了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模型选择方法及其成片异常值探测的两阶段法。从模型选择的角度建立了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的探测模型,将异常值的探测问题转化为一个模型选择问题;提出了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MDO度量标准,解决了异常值的定位、定值问题;提出了成片异常值探测的两阶段法及其异常值判定的标准;将新算法应用于GNSS卫星钟差数据处理,并在RMSEP、Mean和MAB三个指标下与常用的钟差异常值探测方法进行了比较。5.将新的异常值探测方法应用于BDS卫星三频周跳的探测与修复。针对三频无几何相位组合存在不敏感周跳组合,多次组合会增强数据相关性的现实问题,将本文提出的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方法应用于BDS三频组合周跳的探测和修复;通过对孤立周跳、连续周跳、不同卫星随机周跳和多卫星多站点组合周跳的探测与修复实验,验证了四种新方法对于周跳探测的有效性、可靠性等优良性能。

汤颖[5](2019)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规模虽越来越大,但在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间却存在着明显差距,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短缺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归根结底,这种矛盾是因高校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不吻合引起的,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高度同构性。因而,可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调控性思维,促使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从而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基于以上认识,选取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探求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优化路径。通过对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门类设置、专业类设置、专业布局及专业布点等几个指标的定量分析发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贪大求全,低成本专业增长过快;同质化竞争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群集聚效应难以彰显;专业内涵建设不足。这是由政府、社会及高校三大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共同造成的。从政府层面看:政府行政权力冲击着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相关法律及资金适时供给乏力;有效而完善的专业评估体系匮乏;有关专业前景预测性不足。从社会层面来看:企业、行业参与意识薄弱;社会对人才需求信息的反馈具有滞后性;社会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从高校层面来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定位意识缺失,价值取向偏差及质量观念淡薄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立足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及其成因分析的同时合理吸取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及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学本科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积累的诸多经验与教训。总的来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如下原则: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原则;强调预测的前瞻性原则;注重规模与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凸显差异化的特色性原则;与学科建设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政府、社会与高校这三大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应共同发力。具体地,政府层面上,应界定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角色,落实并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人才供求与专业设置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并完善综合性的专业质量监管体系。社会层面上,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作用。高校层面上,应坚持科学而合理的办学定位;建立健全预警及退出机制;提高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与协调性,培育特色专业并形成集群效应;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刘海涛[6](2019)在《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高等教育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加快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而我国本科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开始进行以专业设置为核心的教学制度设计,并将专业始终视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这直接决定了专业设置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但长期以来,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等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始终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至今也没有得以有效解决。研究型大学作为大众化时代承担精英教育责任的主体,其本科专业设置对其他类型高校起着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对其本科专业设置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整体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以研究型大学为切入点,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优化路径,及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论据和对策思考。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数据分析、访谈调查等方法,基于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建构,将论文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理性认识、实证研究及理论探讨。第一,在理性认识层面,通过问题提出、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剖析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一个纵横交错的体系。就纵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即完整系统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从专业生成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就横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又表现为客观属性与主观价值的统一体,即科学合理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具有“相关逻辑特性总和”与“各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适应性”的双重特征。而且,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行为主体权力与需求的适应性,与其多元逻辑的特性总和是相互影响、对应统一的,并分别通过本科专业设置的过程与结果得以反映。由此,本研究将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概括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多元逻辑的协调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对专业设置各逻辑历史演变与基本诉求的分析,以及专业设置各利益主体权益的审视,对该理性认识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二,在实证研究层面,基于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主要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进行实践分析。就其过程而言,主要包括本科专业内容确定、专业设置模式设计,以及各主体权力划配,即设置什么专业、怎样设置专业和谁来设置专业三个基本方面。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主要表现为,基于“统一管理,分级备案或审批”的国家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模式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仍然无法超越政府的主导作用,而社会与学生主体更是处于被相对忽略的状态;就其结果而言,主要包括专业结构布局状态与专业内涵建设状态两个方面。研究发现,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数量所呈现的静态与动态状况,还是本科专业布局所呈现的外部与内部结构,亦或是学生对各专业及其课程的认知状态,均表明各高校更为重视专业结构调整而忽视专业内涵建设。第三,在理论探讨层面,通过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与结果的实践研究,本文将其基本特征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本科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根据对其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而言,其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透过特征表面从学理层面,进一步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背后的问题本质进行理论反思。主要认为,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存在一定的历史惯性;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与冲突;本科专业设置中的利益关系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割裂。基于此,本研究从专业作为一种课程组合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出发,基于“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结合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主要提出,研究型大学应该从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健全专业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来调整专业价值取向、淡化本科专业结构、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周心河[7](2019)在《积云和边界层方案对新疆气候的适用性评估》文中指出本文使用NCEP-FNL全球分析资料作为WRF3.8.1模式的初始场和边界场,利用该模式中7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及6种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新疆地区分别进行2006年10月1日至2008年3月1日的模拟积分试验,重点考察模式在水平分辨率为10 km下不同积云对流和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新疆地区气象要素模拟的敏感性研究,通过不同积云对流和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其适用性评估,作为WRF3.8.1模式在新疆地区未来气候模拟的研究基础。结果表明:(1)对于采用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主要结论:1)采用7种方案的模式都能较好地模拟年、雨季降水与平均温度的空间分布及大气的垂直结构。2)采用7种方案的模式都能模拟出不同区域候降水及候平均温度随时间演变,模式候降水与观测的相关系数在0.20~0.85,模式候平均温度与观测的相关系数在0.98以上。对于整个新疆地区来说,采用各方案模式模拟的雨季低层偏干偏暖,大气层结较稳定导致降水较观测偏少。3)对新疆地区主要降水区域的天山地区来说,采用Kain-Fritsch(new Eta)方案模式模拟全年及雨季降水较其他方案更加接近观测,偏差在-29.07%~-23.81%,且较好地模拟出月降水及候降水的演变,模式候降水与观测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85。在日降水预报检验中,采用Kain-Fritsch(new Eta)方案模拟小雨的TS评分为0.70。4)采用Kain-Fritsch(new Eta)方案模式模拟效果综合来看较好,因此利用模式开展新疆地区数值模拟研究时应考虑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适用范围。(2)对于采用不同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主要结论:1)对温度而言,采用不同方案模拟全年及雨季温度与观测的偏差差别不大,大约在2.5℃以内;且模式模拟不同区域候平均温度与观测的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2)对降水而言,基于较优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模式采用6种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降水的模拟有所改善。对天山地区来说,采用Grenier-Bretherton-Mc Caa(GBM)方案模拟雨季降水更接近观测,偏差为15.84%;候降水与观测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89;日降水预报检验中雨的TS评分最高达0.37。3)对于天山地区不同植被覆盖区域来说,采用不同方案模拟的昼夜降水均较观测普遍偏少,且夜间偏差大于白昼,其中采用GBM方案模拟的天山及不同植被区域的昼夜降水更接近观测,降水偏差在5mm以内。总之,通过上述积云对流和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新疆气候模拟的适应性研究表明:采用Kain-Fritsch(new Eta)积云方案与GBM边界层方案组合的WRF3.8.1模式模拟新疆地区的气候特征更加接近观测。

熊燕琳[8](2019)在《四川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布及气象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台站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研究四川省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特征。首先,利用台站资料间接计算辐射值时,针对气候学计算式中经验系数的算法进行一些改进,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气象因素分布差异对太阳能资源分布的影响。以及研讨Reg CM数值模式在四川省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的适用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为使气候学计算式中的经验系数适合四川复杂多变的地形气候状况,使用聚类分析法,以各站日照百分率多年月值序列差异作为距离度量标准将四川152个台站分属为4个区,分区分月拟合经验系数计算得到各站辐射值。四川7个辐射站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比较,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3.5%,未分区时则高达10%,可知计算精度显着提高。将计算结果插值得到四川省的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由代表辐射削弱程度的晴空指数与其他各气象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由偏相关系数知,川西南和盆地辐射削弱程度的变化与低云量关系最为密切,高原地区及高原东缘分别受降水、相对湿度的影响更大。(2)本文利用最新版本的RegCM4.6耦合CLM4.5陆面模块展开模拟研究。与台站计算值得到的辐射分布图对比,模式能较为真实地的模拟出四川“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高低值中心与台站计算值所反映的较一致。将模式结果插值到7个辐射站点,得到的辐射模拟值月序列与实际观测值的走势都较为吻合,表明模式能模拟出辐射量的月际变化特征。7个站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75。以上结果表明,Reg CM模式对辐射值有很好的模拟能力,可作为一种新的模式方法的引入太阳能资源评估中。(3)风速模拟值整体较观测值偏高,由逐月风速序列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知,川西南地区的相关系数为0.7以上,川西北地区的相关系数整体低于0.5,表明模式对西南地区的风速模拟效果最佳。(4)综合模式结果和台站计算结果知,川西高原的理塘-巴塘、阿坝-若尔盖、甘孜-炉霍,稻城-木里均具有很高的太阳能资源开发价值。丹巴地区在台站观测值和模拟值中均显示风能资源丰富。本文结论为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依据。(5)本次模式选取的陆地和植被覆盖资料对于四川土壤、地表类型的信息的描述存在很大的不足,导致模式在新龙-雅江一带存在辐射异常值。此观点可由该处模式的地表反照率值>1佐证,因此在今后研究工作中,应选择适合四川地区的地形资料。

王瑞英[9](2019)在《基于低频振荡的西南地区雨季降水的延伸期预报》文中指出本文首先利用西南地区逐日的降水站点数据,分析了雨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行业标准划定了37年来西南地区雨季的开始日期、结束日期、雨季长度和雨季降水量。其次,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的方法,探究了西南区域雨季开始、结束前后高低层大气环流以及水汽输送场的演变特征。接着,分析了西南地区逐候降水序列的低频演变特征,并根据降水的20-60d季节内振荡划分了8个位相,进一步对低频水汽输送、低频大气环流场进行了分位相合成。最后,采用两种方法对西南地区雨季逐候降水的季节内振荡分量进行了提前1-10候的预报试验,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一般认为,5-10月是西南地区的雨季。整个雨季降水的时空差异大,EOF前三模态分别表现了西南地区降水全区一致、东西反相和南北反相对的分布特点;REOF前六模态将西南地区划分为六个降水子区域;六区中除贵州、川西地区外,雨季降水量的长期变化均表现为减少趋势。根据行业标准划定西南雨季开始和结束日期,平均开始日期为第29候,平均结束日期为第57候;但各地进入雨季和退出雨季的时间大不相同:川西高原上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但雨季降水量少;其他地区雨季开始和结束日期整体上都表现为东部早于西部。云南西南部、贵州、四川盆地西部这三个地区雨季雨量较大。雨季开始和结束日期的长期变化都有向偏早演变的趋势,但未通过显着性检验;雨季雨量表现为显着的下降趋势。(2)西南区域雨季开始之前,10°-30°N存在一OLR大值带;850hPa上北半球低纬度地区盛行偏东风;南亚高压位于150°E以东的太平洋上。雨季开始时,OLR大值带在中南半岛附近断裂,南北两个低值区在西南地区打通;850hPa上,孟湾开始出现偏南风气流,随后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建立,北半球低纬度地区盛行西风;来自南半球和孟湾的水汽通道打开;假相当位温大值区,即暖湿气流开始影响到西南地区;同时200hPa上南亚高压也开始逐步跃上中南半岛和青藏高原。雨季结束时,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的OLR大值区在西南地区打通,大值带重建;850hPa上的东风带也在20°N以南地区重建;水汽通道关闭;南亚高压开始离开青藏高原,重新回到太平洋上。(3)西南地区平均的逐候降水量表现为明显的单峰型特征,峰值主要位于7-8月。对逐候降水量进行EEMD分解,前两个模态分别代表了10-20d和20-60d的季节内变化,是西南地区降水序列时间演变的重要贡献者。根据降水的20-60d振荡划分八个位相,进一步合成分析低频环流场和水汽输送场,发现:与西南地区降水季节内振荡相关的低频OLR场的演变主要表现为正、负低频区的发展及顺次北移。低频水汽通量场的演变主要表现为阿拉伯海、孟湾一带及西北太平洋地区气旋性环流与反气旋性环流的交替演变。850hPa低频风场的演变与整层水汽通量场类似;时滞相关分析表明,印度洋北侧纬向风超前西南地区低频降水20d左右时相关最大。500hPa低频环流主要通过槽脊的分布影响西南地区低频降水的发展与中断;降水峰值对应“两槽一脊”的环流型,降水谷值对应“两脊一槽”的分布型。200hPa上,低频降水峰值期,西南地区处于低频反气旋的控制下;而谷值期则处在低频气旋的控制下。此外,MJO处于第1、2位相时,西南地区整体雨量偏多;而处于第4、5位相时,整体雨量偏少。(4)采用两种方法建立西南地区雨季逐候降水的延伸期预报模型,模型一是基于降水序列自身低频信号而建立的回归方程,可以提前半个月左右给出较为准确的预报;模型二是在原有的方程基础上,加入八个影响因子的低频序列;可以提前20-25天给出较为可信的预报结论;另外,两个模型对于降水异常偏多年的预报效果都明显好于降水偏少年。

亓军红[10](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二、《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1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1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2)内部控制视角下的X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7 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内部控制理论
        2.1.1 内部控制概念
        2.1.2 内部控制原则
    2.2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中相关概念
        2.2.1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
        2.2.2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2.2.3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控制目标
        2.2.4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流程主要风险点
第三章 X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X高校基本情况介绍
    3.2 X高校财政专项资金情况
    3.3 X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流程和机构设置
        3.3.1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流程
        3.3.2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机构
    3.4 内部控制视角下X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4.1 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
        3.4.2 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
        3.4.3 控制活动方面的问题
        3.4.4 信息沟通方面的问题
        3.4.5 内部监督方面的问题
    3.5 内部控制视角下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控制环境不完整
        3.5.2 风险评估工作不理想
        3.5.3 控制活动细化程度不足
        3.5.4 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
        3.5.5 内部监督体系不健全
第四章 内部控制视角下完善X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建议
    4.1 建立良好的财政专项资金内部控制环境
        4.1.1 提高内部控制重视程度
        4.1.2 健全关键岗位职责制度
        4.1.3 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4.1.4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
    4.2 建立全面的财政专项资金风险评估机制
        4.2.1 注重高校内部风险管理工作
        4.2.2 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协助工作
    4.3 细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流程中的控制活动
        4.3.1 加强项目申报过程中预算控制
        4.3.2 加强政府采购计划中的职责分工控制
        4.3.3 加强政府采购中的信息技术控制
        4.3.4 加强财产保护控制
        4.3.5 加强绩效考评控制
    4.4 完善财政专项资金信息沟通机制
    4.5 完善财政专项资金内部监督体系
        4.5.1 规范归口管理部门的自行监督
        4.5.2 督促高校内部审计工作
        4.5.3 促进财政部门组织审计工作常态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苏州传统工艺振兴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传统工艺保护振兴现状
        二、国内传统工艺保护振兴历程
        三、国内传统工艺振兴措施探索
        四、苏州市传统工艺振兴措施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性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性
第二章 苏州传统工艺文化区历史及特点
    第一节 传统工艺文化区要素分析
    第二节 苏州文化区历史特性
        一、水文化特色
        二、崇文之风
        三、包容并蓄
    第三节 苏州传统工艺文化区特性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苏州传统工艺振兴措施及保护现状
    第一节 苏州传统工艺早期保护
        一、苏州传统工艺历史发展
        二、近代苏州传统工艺保护措施的萌芽
    第二节 苏州已开展传统工艺措施
        一、纲领政策类措施
        二、社会宣扬类措施
    第三节 苏州传统工艺振兴新举措
        二、政府专职机构
        三、行业组织建设
        四、传承人考核制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苏州文化区内传统工艺振兴个案研究
    第一节 院校对传统工艺振兴探索—以苏州工艺美院为例
        一、研修研培模式
        二、院校扶贫模式
        三、桃花坞年画模式
        四、工作室制模式
    第二节 苏州传统工艺振兴路径—以苏州制扇技艺为例
        一、竹折扇—徐义林
        二、檀香扇—邢伟中、陈琴
        三、绢宫扇—盛春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方法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信息工程大学学位论文自评表
学位论文创新点与发表学术论文对应情况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研究现状
        1.2.1 直接探测法
        1.2.2 间接探测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方法的回顾与评述
    2.1 引言
    2.2 时间序列的模型以及异常值的概念和类型
        2.2.1 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
        2.2.2 ARIMA模型的表现形式
        2.2.3 时间序列异常值的概念及类型
    2.3 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方法的回顾与评述
        2.3.1 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似然比方法
        2.3.2 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影响分析法
        2.3.3 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Bayes方法
        2.3.4 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其它方法
        2.3.5 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方法的评述
    2.4 ARIMA模型的似然函数及其近似形式
        2.4.1 ARIMA模型的似然函数与最大似然估计
        2.4.2 条件似然函数与初始条件的选择
        2.4.3 反向预报技术与非条件似然函数
        2.4.4 精确似然函数的构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Bayes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ARIMA模型的异常值探测的Bayes方法
        3.2.1 Bayes统计推断方法概述
        3.2.2 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模型
        3.2.3 异常值探测的Bayes方法
    3.3 先验分布的选择
        3.3.1 共轭先验分布
        3.3.2 无信息先验分布与Bayes假设
        3.3.3 Bootstrap方法
        3.3.4 分层Bayes法
    3.4 参数的完全条件分布及异常扰动的估计
        3.4.1 参数的完全条件分布
        3.4.2 异常扰动的Bayes估计
        3.4.3 基于Gibbs抽样的后验概率值的计算
    3.5 算例与分析
        3.5.1 模拟算例及分析
        3.5.2 在GPS星载原子钟差异常值处理中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似然比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ARIMA模型的异常值探测的似然比方法
        4.2.1 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模型
        4.2.2 异常值探测的似然比方法
        4.2.3 异常扰动的最小二乘估计
        4.2.4 模拟算例及分析
    4.3 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似然比方法的改进
        4.3.1 成片异常值的成因及影响
        4.3.2 成片异常值的探测及异常扰动的估计
        4.3.3 成片异常值探测的抗掩盖与淹没算法
        4.3.4 模拟算例及分析
    4.4 在BDS卫星钟差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4.4.1 孤立异常值的处理
        4.4.2 成片异常值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EM算法
    5.1 引言
    5.2 基于ARIMA模型的异常值探测的EM算法
        5.2.1 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模型
        5.2.2 EM算法的思想和基本原理
        5.2.3 异常值探测的EM算法
        5.2.4 算例与分析
    5.3 基于有偏估计的异常值探测EM算法的改进
        5.3.1 有偏估计的形式及其偏参数的确定
        5.3.2 基于有偏估计的异常值探测EM算法的改进
        5.3.3 算例与分析
    5.4 基于正则化方法的异常值探测EM算法的改进
        5.4.1 正则化方法及其正则化参数的确定
        5.4.2 基于正则化方法的异常值探测EM算法的改进
        5.4.3 算例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模型选择方法
    6.1 引言
    6.2 基于ARIMA模型的异常值探测的模型选择方法
        6.2.1 异常值探测模型
        6.2.2 异常值探测的模型选择方法
    6.3 后验概率的计算及模型选择方法的实施
        6.3.1 后验概率的计算方法及异常值探测准则
        6.3.2 潜在异常值的确定
        6.3.3 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的模型选择方法的实施步骤
    6.4 算例与分析
        6.4.1 模拟算例及分析
        6.4.2 在GNSS卫星钟差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方法在BDS三频周跳处理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三频周跳探测的方法
        7.2.1 三频基本观测量及其观测方程
        7.2.2 三频组合观测
        7.2.3 三频组合周跳探测分析及其处理策略
    7.3 实验与分析
        7.3.1 孤立周跳的探测与修复
        7.3.2 连续周跳的探测与修复
        7.3.3 随机周跳的探测与修复
        7.3.4 多星多站随机周跳的探测与修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3 研究思路及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2.1.2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2.1.3 专业与专业调整
    2.2 理论基础
        2.2.1 需求与供给理论
        2.2.2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反思
    3.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3.2 江苏省13 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基本信息
        3.2.1 调查高校发展概述
        3.2.2 调查高校专业设置现状
    3.3 江苏省13 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3.3.1 调查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3.3.2 供给侧结构性视域审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成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路径分析
    4.1 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相关经验分析
        4.1.1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史变迁与特点分析
        4.1.2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经验的观察与借鉴
    4.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原则
        4.2.1 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原则
        4.2.2 强调预测的前瞻性原则
        4.2.3 注重规模与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
        4.2.4 凸显差异化的特色性原则
        4.2.5 与学科建设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4.3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路径
        4.3.1 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4.3.2 社会力量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4.3.3 高校微观层面专业设置与调整对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高校专业布点统计简表
附录2 调查高校2013-2017年专业新增及撤销情况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已有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过程与结果:本科专业设置内涵的综合反映
    第二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各逻辑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在规律
        二、市场需求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社会应用
        三、个体发展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价值回归
        四、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整合与统一
    第三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各利益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
        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利益主体的构成
        二、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各主体的权益审视
        三、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制衡与统一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内容确定的实践分析
        一、基于国家层面的实践分析
        二、基于高校层面的实践分析
        三、基于专业内容变化的实践分析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模式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口径与方向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时间与空间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权力配置的实践分析
        一、对政府权力的分析
        二、对高校权力的分析
        三、对社会权力的分析
        四、对学生权力的分析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的实践分析
        一、从学科专业数量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二、从学科专业结构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三、从社会人才需求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体系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用性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学生发展的适用性
    第三节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分析
        一、访谈样本的选择
        二、访谈过程的实施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
        一、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
        二、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
        三、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
        四、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第二节 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论反思
        一、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的历史惯性
        二、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失衡与冲突
        三、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割裂
第六章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回归
    第一节 “谈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
        一、基于内涵的合理性
        二、基于管理的合理性
        三、基于目标的合理性
    第二节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对策思考
        一、明确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专业价值取向
        二、健全专业管理体制,淡化本科专业结构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名单
    附录二: 2012-2017年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变化一览表
    附录三: 2007与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专业布点与专业结构统计表
    附录四: 案例高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规模前20位的专业及其就业率
    附录五: 研究型大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览表
    附录六: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访谈提纲
    附录七: 学生访谈编码手册(Codebook)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积云和边界层方案对新疆气候的适用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WRF模式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WRF模式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模式、数据与方法
    2.1 WRF模式介绍
    2.2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2.2.1 水汽辐合方案
        2.2.2 对流调整方案
        2.2.3 质量通量方案
    2.3 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2.4 试验方案设计
    2.5 数据资料来源
    2.6 数据结果处理方法
        2.6.1 插值方法
        2.6.2 均方根误差(RMSE)
        2.6.3 标准差(σ)
        2.6.4 相关系数(R)
        2.6.5 降水评分检验
        2.6.6 温度评分检验
第3章 新疆地区气候特征
    3.1 不同来源降水资料的比较
    3.2 不同来源温度资料的比较
    3.3 不同来源环流资料的比较
    3.4 2007 年概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新疆气候模拟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方案设计
    4.3 降水
    4.4 温度
    4.5 大气环流场、水汽及能量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行星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新疆气候模拟影响的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设计
    5.3 降水
    5.4 温度
    5.5 关键区分析
        5.5.1 天山降水
        5.5.2 风场、边界层高度及能量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8)四川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布及气象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风能资源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讨论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台站资料计算四川地面太阳总辐射
    2.1 资料介绍
    2.2 研究方法
        2.2.1 气候学计算式
        2.2.2 方法改进
        2.2.3 效果检验
第三章 四川省太阳能资源分布及辐射与气象因素关系研究
    3.1 资料介绍
    3.2 四川省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3.3 四川太阳总辐射时间分布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3.3.1 晴空指数和气象影响因素的月际变化曲线
        3.3.2 晴空指数与气象影响因素的偏相关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台站资料计算得到四川风能资源分布
    4.1 资料介绍
    4.2 研究方法
    4.3 四川省风能资源空间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Reg CM模式模拟得到四川省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布
    5.1 Reg CM模式介绍
    5.2 资料选取及模拟方案设计
    5.3 模式模拟得到的太阳能分布及与台站资料结果的对比分析
    5.4 模拟的风能分布以及与台站资料结果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成果简介
致谢

(9)基于低频振荡的西南地区雨季降水的延伸期预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西南地区雨季的研究进展
        1.2.2 延伸期预报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数据处理方法
        2.2.1 EOF、REOF分析方法
        2.2.2 一阶Butterworth带通滤波方法
        2.2.3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2.2.4 逐步回归方法
第三章 西南地区雨季降水的气候特征
    3.1 西南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3.1.1 西南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3.1.2 西南雨季降水的空间异常特征
        3.1.3 西南区域降水的时间变化特征
    3.2 西南雨季开始和结束日期的划定标准
        3.2.1 监测站点的选择
        3.2.2 单站雨季开始日期判定条件
        3.2.3 单站雨季结束日期判定条件
        3.2.4 区域雨季开始、结束日期的判定条件
    3.3 西南雨季降水的气候特征
        3.3.1 西南雨季开始、结束日期的气候特征
        3.3.2 西南雨季长度的气候特征
        3.3.3 西南雨季降雨量的气候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南雨季前后大气环流场的演变特征
    4.1 向外长波辐射场活动特征
    4.2 850hPa风场活动特征
    4.3 水汽输送场的活动特征
    4.4 200hPa环流场的活动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南雨季降水期大气环流季节内振荡特征
    5.1 西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振荡特征
    5.2 西南雨季降水季节内振荡的大尺度低频环流条件
        5.2.1 低频OLR场的分布及演变
        5.2.2 低频水汽输送场的分布及演变
        5.2.3 低频 850hPa风场的分布及演变
        5.2.4 低频 500hPa位势高度场的分布及演变
        5.2.5 低频 200hPa环流场的分布及演变
    5.3 MJO活动对西南地区雨季降水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低频振荡的西南雨季降水的延伸期预报试验
    6.1 基于西南地区降水低频振荡信号的延伸期预报试验
    6.2 基于西南地区降水低频影响因子的延伸期预报试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10)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1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对欧亚干湿协同变化的影响[D]. 李欢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20
  • [2]内部控制视角下的X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研究[D]. 胡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3]苏州传统工艺振兴措施研究[D]. 陈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4]GNSS时间序列异常值探测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 马朝忠.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5]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D]. 汤颖.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6]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D]. 刘海涛. 厦门大学, 2019(08)
  • [7]积云和边界层方案对新疆气候的适用性评估[D]. 周心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9(05)
  • [8]四川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布及气象影响因素研究[D]. 熊燕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9(05)
  • [9]基于低频振荡的西南地区雨季降水的延伸期预报[D]. 王瑞英.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9(05)
  • [10]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2001年《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