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纺织服装业将向内地转移

香港纺织服装业将向内地转移

一、香港纺织、服装工业将向内地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卢灿生[1](2020)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纺织服装业是民生产业,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开放六个方面,论述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纺织服装行业是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本文第一章论述了选题的背景、选题的意义,研究的难点、方法和技术等,第二章回顾了指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这是制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政策依据之一。第三章分析了纺织服装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接下来的各章是对已有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效果、市场状况的评价,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的借鉴,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政策建议。除了第一、第二章和第三章外,其余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四章基于碳排放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对全国层面纺织服装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基于以上两点进一步对粤港澳大湾区层面服装业生态环境作了分析。从行业能耗及碳排放比较与行业能耗及碳排放对经济影响比较对行业生态环境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对经济增长作用相比其他行业更为明显;经济增长对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影响相比其他行业而言不甚明显。通过以上三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纺织服装行业生态环境效率总体提升,但也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和产业特征。第五章从纺织服装行业政策历史脉络分析及纺织服装行业政策评价对纺织服装行业产业政策演化及评价进行了概述。采用邹至庄检验方法(Chow test)判断加入WTO是否显着利于我国出口和行业发展。分析表明行业内部受益于国际贸易配额制政策也存在差异。总体上粤港澳大湾区9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较为受益于贸易配置政策。第六章通过数据模型对比分析了供给侧因子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与服装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得出纺织服装行业全行业供给侧改革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不甚明显。借用DEA及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参照Joshi(2010)对印度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研究,对广深莞纺织服装行业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得出,广深莞纺织服装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内部分异较为明显。2000-2016年,广深莞纺织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趋同走势;纺织服装服饰业呈现趋异走势;皮革毛皮羽毛制鞋业呈现趋异走势。本章的最后部分比较了深圳、广州和东莞的全要素生产率,因为广东省中深圳和广州在纺织服装方面的发展最为典型。第七章从纺织服装行业消费者效用分析和纺织服装消费影响因素尤其价格因素看待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状况,以此评价消费者对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认可程度。利用2007-2016年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及时尚滞后原因,得出城镇居民服装消费及时尚度普遍偏低且受到诸多宏观层面因素稳健性影响这一基本结论,对中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国家以服装为载体布局“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启示意义。并针对全文分析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改进中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时尚的措施:第一,提高社会保障措施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第二,研判时尚发展规律布局纺织服装消费城市和网络空间。第三,强优势补短板提高纺织服装行业有效供给能力。第四,重点改进影响要素保证纺织服装消费可持续性。第八章通过对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进行分析并借鉴。得出政府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时尚教育和培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和高端技术的启示。在借鉴国外和我国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有关的经济理论和前面的分析结果,未来我国要实现的服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建立和完善以下各方面的政策:一、提高企业满意度;二、提高政府满意度;三、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一、生态文明优先;二、区域协调发展;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五、创意设计人才战略。

陈琛[2](2018)在《新疆纺织品贸易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纺织品贸易增速放缓,面对东部产业升级、环境要求增强以及劳动力短缺和土地要素成本上升等政策和市场双重压力,纺织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升级和向外转移成为迫切而现实的需求。新疆作为传统产棉大省,一直是国内纺织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尤其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纺织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作为吸纳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大户”,成为中央和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的产业,并陆续颁布了多项政策支持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因此,新疆在拥有原材料、周边国际市场和中央及新疆制度创新的供给侧改革等多重优势因素下,成为我国东部纺织产业升级和转移的首要聚集区,进而带动新疆纺织品贸易迈入了快车道。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纺织品贸易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其次,新疆纺织产业作为我国纺织产业链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参与我国纺织产业内的分工,而且紧随我国纺织品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并充分利用中国道路特有的制度创新(中央对新疆纺织产业的支持政策和制度安排)优势,极大促进了新疆纺织产业和贸易的发展。新疆纺织品贸易竞争力由弱变强,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传统边境小额贸易为主导的状况有所改善,新疆通道(转口)贸易逐步向加工贸易转变,由低附加值的原料基地逐渐向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发展。基于影响新疆纺织品贸易发展的各个因素,通过协整检验等分析发现:一、制度创新,尤其是2014年以来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产业援疆的重点行业之一,多项政策利好极大的促进了新疆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是目前新疆纺织品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二、大幅增加对纺织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是新疆纺织品贸易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固定资产投入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三、新疆纺织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大量本地人员解决了就业问题,但现阶段纺织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多,却没有为纺织品出口带来促进作用,反而拖累了纺织品贸易;四、新疆纺织品贸易促进了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自2001年以来纺织品出口结构和纺织产业结构均处于优化和升级过程中,且纺织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要大于纺织品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程度,但现阶段结构效应值较低,优化升级效果不显着。所以,为更好地促进新疆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应进一步发挥制度创新的长期效应和红利,努力构建纺织产业链,优化产业和贸易结构,提高劳动力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培养员工适应现代企业文化并提高管理水平,强化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提升新疆纺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

王利中[3](201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工业变迁的历史是新疆工业化建设的真实写照,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建设边疆的奋斗历程。通过研究这段历史,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疆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不足,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更好地建设新疆提供帮助。新疆工业发展的资源基础雄厚,但历史起点低。1949年以前,新疆工业发展水平低下,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机器工业发展缓慢。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带领新疆各族群众,在新疆创建了一大批现代工矿企业,并形成了新疆现代工业体系。新疆传统手工业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新疆轻工业的组成部分。1978年后,改革成为了新疆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使新疆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不仅有了巨大的发展,新疆地区的工业布局也发生了从南至北的转变,形成了以首府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工业分布。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新疆工业逐渐成为了新疆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而且,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新疆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了新疆地区工业化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新疆的现代工业是由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创办,在中央政府以及内地省市的支援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新疆工业逐渐形成了中央企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企业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企业三大主体。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地区之处。虽然新疆工业发展成果斐然,但仍存在技术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新疆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的变迁,可以认识到,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在新疆工业变迁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新疆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是政府行为的结果。由于新疆工业基础薄弱,只能以政府为主来选择工业发展模式,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主导产业投资、规划工业项目,来推动新疆工业的发展。但是,市场的作用并没有被排斥,在满足新疆本地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上,市场依旧对新疆工业发挥着作用。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在新疆工业发展中的关系,将是未来新疆工业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

吴玉燕[4](2009)在《CEPA对香港服装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地与香港签署有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后,由2004年开始实施至2008年12月31日最新一轮的开放措施,都是鼓励香港企业或产品进入内地市场。这措施已实施5年,对其贡献所知不多,特别是个别行业。服装出口贸易行业是香港传统行业,在世界服装界亦享有相当名气,相信研究服装出口贸易行业的效益会影响深远。从数据所得,CEPA对香港经济有正面影响。自2004年CEPA实施以来,香港的整体出口不断上升。香港企业及市民对前景更加有信心,因为这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其中一项支持政策。很多外资企业亦因为CEPA的关系,到香港开设分公司或地区总部。CEPA对服装出口业的影响是转口到内地的货品不断增加,但对服装本产出口并无太大影响。香港厂家仍然要面对本地工资高、租金贵、物价上涨的压力;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更是雪上加霜,单是CEPA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香港服装出口业的问题。在CEPA实施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与障碍,内地政府、香港政府与及业界三方面应该互相多作沟通,仔细了解问题所在,力求完善整个措施,例如改善监管制度、配套设施等等,以致借助CEPA使内地装备好自己,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放市场及与世界接轨;香港亦同时需要配合内地发展政策,与内地各市互补不足。同时,港商亦需要作出适当准备,改善企业营运模式,以致能够迎合市场转变,及面对未来的新挑战。

林坚[5](200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科技产业对接为切入点,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博弈的研究视角来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范式。通过规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区域演进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并在两岸学界研究成果和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环境需求、风险顾虑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中,重点选取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大陆其他三大台商聚集地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外制约因素,并结合区域内福建、浙南、赣东南、粤东各地区的情况论述了各自的具体约束性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家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相关战略指向,本研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梯次、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承接战略、承接模式进行了规划性论述,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海西区与台湾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而将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描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仅止于对海西区(尤其是区内各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和承接重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作为整体的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张彦博[6](2009)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模型与集聚研究》文中提出正在崛起的中国以其非凡的引资业绩闻名于世,但是FDI的好处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能感受得到,大量FDI聚集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零星的外资散落在西部地区的强烈反差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位与集聚问题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探寻国际直接投资区位思想的变化轨迹,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集聚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按照NEG(新经济地理学)范式,采用Dixit & Stiglitz(1977)的分析框架,建立了一个更加综合的垂直FDI和水平FDI的一般区位选择模型。该模型对FDI区位影响因素的概括具有综合性,除了传统的区位因素,将新经济地理因素集聚经济也纳入FDI区位的影响因素系统来整体考虑。在决定FDI区位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将集聚经济、市场规模、交易成本、工资成本、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因素纳入基本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外商垂直FDI和水平FDI的区位选择。该理论模型进一步证实了垄断优势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以及内部化理论。通过建立FDI区位理论模型解释FDI的区位选择行为,完善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同时对中国的垂直FDI和水平FDI的区位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我国吸引FDI的政策建议。2)在垂直FDI和水平FDI的区位选择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中国的数据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检验了工资成本、市场规模、聚集经济、交易成本、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学者的研究,在实证分析中,特别引入了产业结构和交易成本这两个因素,并且对这两个因素进行了创新处理,从中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和启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外资类型,其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既有共同因素,也有差异因素,投资主体因性质不同而要求不同的空间要素及其组合。3)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地域结构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了归纳,之后把经济学的规范理论和严谨方法应用到FDI集聚这一经济地理现象的研究。循着Krugman的思想火花构造了包含本地市场效应的需求函数和包含市场竞争效应的成本函数,并通过建立一个由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企业所构成的寡头垄断的产量竞争模型,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微观个体区位选择如何导致了跨国公司的空间集聚及FDI空间分布的演化,提出了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机制。通过拓展基本模型,引入政府政策变量,讨论了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对于集聚效应较差的地区,政府政策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针对近年来一些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纷纷撤资这一现象,从成本的视角分析了在华外商直接投资撤资问题和由此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4)针对近年来FDI在华区位变化的来源国集聚特征,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和东道国企业所构成的寡头垄断的产量竞争模型基础上,引入一个衡量厂商之间合作程度的推测变量,分析了来源国FDI向中小城市定位的行为。从战略联盟的视角对FDI来源国集聚的动因进行了解释;基于产业联系效应并结合青岛“韩资高地”的案例对FDI的来源国聚集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针对来源国集聚特征的引资战略。5)对当前中国利用外资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FDI对我国的经济影响进行探讨,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外资管理体制的转型建议。

卓越,张珉[7](2008)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收益分配与“悲惨增长”——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通过加入全球价值链(GVC)以实现产业升级,获取分工收益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发展道路中,国内纺织服装业形成了以跨国采购商为主导的俘获式GVC。跨国采购商所决定的分工格局以及对升级的控制,将作为代工者的国内纺织服装企业牢牢锁定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这正是国内代工企业在GVC中的分配地位日趋恶化,陷入"悲惨增长"的根源。摆脱跨国采购商的升级控制,培养自己的高级要素,实现由俘获式GVC向均衡式GVC的转变,是走出这一困境的关键。

李铁滨[8](2008)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承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扩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经济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外部推动力量的作用,综观世界工业化的时空进程,接受外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带动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而区域的制造业扩散就是外部推动的主要力量,它是产业由一个区域扩散外移到其他区域的经济现象,是对接受扩散地区形成外部推动力的外在变量,同时也是经济规律与空间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基于前人对扩散和制造业扩散的诸多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地理扩散现象进行研究,同时将其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践结合起来,探讨东北老工业基地承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扩散的外部推动,以加快和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革与振兴的问题。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区域工业化的“外部推动”与制造业扩散,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方式——“内生发展”和“外部推动”,提出接受“外部推动”是实现区域发展和工业化的重要方式,进而研究作为“外部推动”的主要力量——国际制造业扩散的历史时空演进,同时描述和总结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承接国际制造业扩散的历史进程,并对其能够率先接受制造业扩散的条件进行了分析。第二章,产业地理扩散的理论研究,这是本文的理论章节。首先从地理扩散的必然性出发,综述了经济学对扩散的研究、地理学对扩散的空间和格局的研究等理论成果,进而总结了国外对产业地理扩散的研究成果和我国对制造业扩散问题的研究进展。第三章是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扩散的研究。首先描述了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分布情况,讨论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贡献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地理扩散现状,进而对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扩散动因、扩散的方式、及扩散的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四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发展和引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进而讨论了老工业基地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现实需求和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引进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问题。第五章,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和引进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战略问题研究,对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东北的扩散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并且对东北承接制造业扩散的障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提出了老工业基地承接和引进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扩散的战略。

宿军杰[9](2007)在《珠三角与香港区域创新系统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区域经济合作理论,采用了归纳、比较、引用等方法,以区域创新系统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重点比较了珠三角与香港两个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与合作现状,尤其是应用大量数据对两个创新系统的制造业发展进行了全面比较,得出了比较客观真实的结论。本文首先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理论、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其次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合作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并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合作的动力机制、模式、阶段以及影响区域创新系统合作的因素。然后对比分析了珠三角和香港的产业结构演变,指出珠三角制造业正处于升级阶段,对中、高端生产性服务需求量大,香港的制造业空心化问题严重,服务业急需向高端服务业环节升级。接下来本文比较了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珠三角制造业的优势在于石油、化工、汽车、机械装备等重工业以及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行业,香港的制造业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为主。为了清晰地展示珠三角与香港区域创新系统的合作,本文还将珠三角与香港的合作模式演变划分了三个阶段。最后本文指出了影响珠三角与香港区域创新系统合作的因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通过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得出结论:珠三角与香港区域创新系统合作不仅有利于香港重建制造业,增大香港经济发展的安全系数,而且能够加快创新在珠三角与香港的扩散速度,使珠三角的制造业升级加速。

林民盾[10](2006)在《横向产业理论研究 ——兼析香港工业北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商品及商品形成的属性作为理论研究的基本因子,通过对商品形成过程中知识和要素的不同含量与不同分布的分析,提出商品形成的三个基本过程,以及商品形成过程的三个对应组织,进而推理出对传统三次产业纵向糅合并横向切断的横向产业理论,即包括设计研发产业、生产制造产业和营销服务产业的横向产业理论,并利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理论模型对横向产业模式进行论证。 通过模块化生产案例分析,论证模块化企业的效应及模块化生产方式与企业组织对传统产业的横向影响。通过利丰公司的案例,分析现代企业在现代知识经济、全球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模式,论证现代企业在产业融合环境下在横向产业框架下的具体位置。 利用上述理论对香港特区工业北移现象,进行了较全面的产业生产要素与产业发展分析,剖析香港工业北移的原因,以及北移后的工业对香港经济的作用,探索香港没有传统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并结合笔者在福建的营商经验,比较两地的优势产业要素,提出闽港经济合作的可行选择。

二、香港纺织、服装工业将向内地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纺织、服装工业将向内地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含义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关键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内容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三、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经济发展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一、对经典经济发展理论的解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问题研究进展
        一、纺织服装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二、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三、服装品牌、企业管理和网络因素研究
        四、能源、碳排放、水足迹研究
        五、纺织服装行业改革的研究
        六、贸易战略和政策研究
        七、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八、纺织服装行业价值链的研究
        九、科技进步与纺织服装
        十、纺织服装与回收利用
        十一、纺织服装行业其他方面研究
第三章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基本态势
    第一节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特点
        一、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二、从加工制造转变为自主制造和智能制造
        三、从依靠传统市场转变为传统市场与新型市场并举
        四、产量与质量持续增长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的经济社会贡献
        一、市场绩效
        二、经济贡献
        三、社会贡献
        四、环境贡献
    第三节 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风险
        一、纺织服装企业规模
        二、纺织服装企业盈利能力
        三、纺织服装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纺织服装企业投资回报能力分析
第四章 我国纺织服装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社会相关
    第一节 全国层面纺织服装的生态环境分析
        一、基于碳排放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二、基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层面纺织服装业生态环境分析
        一、基于碳排放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二、基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第三节 行业生态环境效率比较分析
        一、行业能耗及碳排放比较
        二、行业能耗及碳排放对经济影响比较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开放政策评价:政府相关
    第一节 纺织服装行业政策演化及评价
        一、纺织服装行业政策历史脉络分析
        二、纺织服装行业政策评价
    第二节 加入WTO对纺织服装业影响评价
        一、研究方法
        二、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三、数据来源
        四、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国外政策对纺织服装业影响评价
        一、理论基础与模型设定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六章 纺织服装行业供给侧改革效果评价:企业相关
    第一节 引言及文献综述
    第二节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理论假设
        二、模型构建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四节 纺织服装行业供给侧改革效果评价
        一、行业供给侧改革现状分析
        二、行业效率测度及分解分析
        三、供给侧因子对行业效率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纺织服装供给侧改革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纺织服装行业消费影响的定量分析:消费者相关
    第一节 纺织服装行业产品消费者效用评价分析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消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理论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八章 境外的经验启示及我国的战略与原则
    第一节 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经验
        二、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
        一、提高企业满意度
        二、提高政府满意度
        三、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
        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第三节 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生态文明优先
        二、区域协调发展
        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五、创意设计人才战略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2)新疆纺织品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相关贸易理论概述
        1.3.1 古典贸易理论
        1.3.2 新贸易理论
        1.3.3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与不足
2 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概况
    2.1 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
        2.1.1 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
        2.1.2 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市场分布
    2.2 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特点
        2.2.1 自然资源优势向市场容量优势演进
        2.2.2 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向资本深化
        2.2.3 规模优势向产业集群发展
        2.2.4 由代加工向技术创新优势转变
        2.2.5 纺织品贸易壁垒增多
3 新疆纺织品贸易发展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3.1 新疆纺织品贸易发展现状
        3.1.1 纺织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3.1.2 以传统边境小额贸易方式为主导
        3.1.3 新疆通道经济向加工贸易经济转变
        3.1.4 纺织品出口结构单一
        3.1.5 纺织产业集群发展
        3.1.6 多项政策支持纺织产业发展
    3.2 新疆纺织品贸易竞争力分析
        3.2.1 贸易竞争力指数
        3.2.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4 影响新疆纺织品贸易发展的因素分析
    4.1 自然资源
    4.2 资本投入
    4.3 就业人数
    4.4 技术与人力资本
    4.5 产业结构升级
    4.6 制度创新
    4.7 外部市场需求
5 新疆纺织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计量模型与变量选择
    5.2 新疆纺织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5.2.2 协整检验
        5.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2.4 实证小结
    5.3 新疆纺织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6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6.1 新疆纺织品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3)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二、关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的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四、理论与史料依据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新疆工业的资源基础和历史起点
    一、新疆工业开发的经济地理条件
    二、新疆工业开发的资源优势
    三、近代新疆工业的发轫
第二章 20世纪50—70年代的新疆工业
    一、新疆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与手工业的变化(1950—1957年)
    二、新疆工业的曲折发展(1958—1977年)
第三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新疆工业(1978年至今)
    一、新疆国有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二、新疆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新疆非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
    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恢复以及兵团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的工业布局与结构
    一、新疆工业布局的演变
    二、新疆工业结构的转化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现代工业发轫于驻疆人民解放军的大生产运动
    二、政府主导的、嵌入式工业开发方式
    三、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重工业结构
    四、"内向型"部门占多数的工业部门结构
    五、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的工业布局
    六、"三分天下"的工业格局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成效
    一、新疆工业经济规模的增长
    二、新疆工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三、新疆的工业化水平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疆工业基础薄弱
    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新疆工业
    三、新疆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四、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制约
    五、新疆民营经济力量薄弱
第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反思与借鉴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模式的演化
    二、现代工业的崛起和传统手工业的嬗变
    三、政府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四、市场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CEPA对香港服装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附录 1.绪论 1.1
    研究动机及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流程 2.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2.2
    理论依据 2.3
    相关研究综述 3.香港经济、服装出口行业及CEPA背景 3.1
    香港经济及服装出口贸易分析 3.2
    CEPA背景分析 4.实施CEPA的经济效益分析 4.1
    香港经济转变 4.2
    服装出口贸易 4.3
    香港服装出口业之竞争力 4.4
    金融危机 5.CEPA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5.1
    CEPA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5.2
    对于CEPA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6.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限制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分析架构
第三节 研究创新和局限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局限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有关理论
    一、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国际(区域)竞争力理论
    二、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位理论
    三、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域分工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一、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二、产业集群理论及与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转移理论
    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二、产业转移理论
第四节 博弈论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博弈视角看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转型
第五节 两岸学者关于台商投资区位和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大陆对台商投资区位的研究
    二、台湾对企业投资大陆动机、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的研究 第二章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演进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海峡两岸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
    一、国际上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方法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
    一、产业规模——世界前列
    二、重点产业——两兆双星
    三、产业形态——科技制造
    四、台湾科技产业的优劣势
第三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结构和形态
    一、产业结构
    二、投资形态和关联形态
第四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区域分布、演进和发展趋势
    一、区域分布
    二、区域演进
    三、发展趋势及对海西区的展望 第三章 台商投资大陆的环境需求和投资风险分析——基于大陆台商的视角
第一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中国大陆的动因分析
    一、台商对外投资的驱动
    二、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动因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资本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投资环境偏好
    一、GDP总量大
    二、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
    三、市场经济环境好、经济开放程度高
    四、投资成本低
    五、人才储备多
    六、产业集聚度高、信息成本低
    七、政策环境好
    八、区位条件优越
第三节 大陆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对TEEMA历年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一、总体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二、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三、城市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
    四、海西区历年受调查城市推荐评级排名情况概述
    五、台商大陆布局统计结果分析——依城市、产业别 第四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产业对接的正和博弈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建设意义与发展进程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意义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理论基础——产业升级和生命周期
    一、产业升级
    二、科技产业的生命周期和产业转移
    三、科技产业的动态特征
第三节 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正和博弈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零和博弈”观念误区下的台湾科技产业管制
    三、海西区与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正和博弈
第四节 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福建为例
    一、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分工
    二、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合作 第五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基于福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比较
第一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济环境比较
    一、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二、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
第二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营环境比较
    一、教育和科技发展概况
    二、科技产业经营环境比较分析
第三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科技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二、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三、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空间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
    一、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海西区各区域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 第六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模式选择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定位
    一、基本格局
    二、区域定位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类别定位
    一、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已有亮点——以福建为例
    二、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应把握的原则
    三、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环保节能
    四、对接重点和对接空间
第三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差异化(竞争)战略
    三、产业集群战略
    四、科技人才战略
    五、科技园区战略
    六、科技企业联盟战略
    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模式
    一、产业链转移模式
    二、合作生产模式
    三、良性竞争模式
    四、资源整合模式
    五、委托招商、登岛招商模式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政策取向
第一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政策现状——以福建省为代表
    一、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
    二、福建省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第二节 海西区区域政策协调和产业机制整合
    一、海西区各市域的合作和联动机制
    二、海西区各次区域产业机制整合和协同发展
    三、政府在科技产业对接中的调控、协调作用
第三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硬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构建区域联动网络,推动海西协调发展
    二、培育科技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三、借鉴两岸发展经验,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四、促进科技人才聚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软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对接的服务环境
    二、采取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海西吸引力
    三、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融资环境
    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台商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自创品牌
    五、倡导社会商业伦理、妥善解决涉台贸易纠纷,降低台商投资风险
    六、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第五节 提升海西区竞争性环境的政策取向
    一、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扶持
    二、“先行先试”创造政策空间
    三、发挥对台政策的集成效应
    四、完善海西区市场经济环境
    五、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六、科技园区对接促进产业对接
    七、“以台引台”扩大合作
    八、强化对台农业科技产业合作优势
    九、着力解决域内台湾科技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模型与集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与决策述评
2.1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述评
    2.1.1 早期的主流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
    2.1.2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2.2 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决策研究述评
    2.2.1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2 外商直接投资的地理集聚的相关研究
    2.2.3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集聚的相关研究
    2.2.4 外商直接投资的撤资的相关研究 第3章 外商直接投资的一般区位选择模型
3.1 垂直FDI与水平FDI
    3.1.1 垂直FDI
    3.1.2 水平FDI
3.2 新经济地理学与"D—S模型"
    3.2.1 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
    3.2.2 "D-S模型"的重要意义
3.3 基于新经济地理视角的FDI的一般区位选择模型
    3.3.1 基本假设
    3.3.2 消费者的消费决策
    3.3.3 生产者的生产决策
3.4 FDI的区位条件分析
    3.4.1 垂直FDI的区位条件分析
    3.4.2 水平FDI的区位条件分析
    3.4.3 垂直FDI与水平FDI的区位条件差异
    3.4.4 水平FDI集聚的长期影响因素分析
3.5 垂直FDI与水平FDI在我国的区位选择与变迁
    3.5.1 FDI在我国的区位分布特点的相关解释
    3.5.2 FDI在我国区位分布的演变趋势与前景
3.6 本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3.6.1 本章结论
    3.6.2 政策建议 第4章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
4.1 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
4.2 变量选择与计量模型
    4.2.1 变量的选择
    4.2.2 计量模型的建立
4.3 数据来源与参数估计
    4.3.1 数据来源
    4.3.2 计量结果与检验
4.4 计量结果的比较分析
4.5 结论与启示 第5章 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与撤资
5.1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空间结构的演化
    5.1.1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地域结构特征
    5.1.2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地域结构的动态演化
5.2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博弈模型
5.3 外商直接投资的地理集聚机制
5.4 落后地区引资政策的力度分析
5.5 成本视角下外商直接投资的撤资分析
    5.5.1 成本视角下外商直接投资的撤资分析
    5.5.2 在华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的原因
5.6 本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6章 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集聚
6.1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集聚的中国经验
6.2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集聚区位的博弈模型
    6.2.1 基本模型
    6.2.2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集聚的中小城市定位的分析
6.3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集聚的动因
    6.3.1 来源地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合作的市场势力分析
    6.3.2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集聚的动因
6.4 连带效应与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集聚的发展阶段
    6.4.1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集聚的发展阶段
    6.4.2 实际的检验——青岛"韩资高地"的形成
6.5 本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7章 当前中国外资特征的变化与外资管理体制的转型
7.1 中国利用外资进入新阶段
7.2 外资特征的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影响
    7.2.1 鼓励引进水平FDI的积极作用
    7.2.2 水平FDI的进入对中国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7.3 建立以竞争政策为中心的外资管理体制 第8章 结论与问题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7)全球价值链中的收益分配与“悲惨增长”——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纺织服装GVC中的收益分配及其一般理论
二、我国纺织服装俘获式GVC的形成及原因
    1. 内地俘获式GVC的形成
    2. 我国俘获式GVC形成的原因
三、俘获式治理模式对我国企业融入GVC的方式和升级的影响
    1. 俘获式治理模式对我国企业融入GVC方式的影响
    2. 俘获式治理模式对我国企业升级的影响
四、中国纺织服装业贸易扩张与“悲惨增长”
五、结论及启示
    1. 企业层面
    2. 政府层面

(8)东北老工业基地承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扩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区域工业化的"外部推动"与制造业扩散
    1.1 区域发展的两种方式——内生发展与外部推动
    1.2 国际制造业扩散的地理格局
        1.2.1 国际制造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1.2.2 国际制造业的地理扩散
        1.2.3 国际制造业地理扩散的几个阶段
    1.3 国际制造业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扩散
        1.3.1 东南沿海地区承接境外制造业扩散的历程
        1.3.2 东南沿海地区率先接受国际制造业扩散的条件分析
    1.4 国际制造业扩散中对我国的污染转移
第二章 产业地理扩散的理论研究
    2.1 地理扩散的必然性
    2.2 经济学界对扩散的研究
        2.2.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创新扩散
        2.2.2 门施的经济长波与创新扩散
        2.2.3 弗农的产品周期与贸易投资的跨国传递
        2.2.4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2.2.5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2.2.6 赫希曼的极化—淋下效应论
        2.2.7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论
        2.2.8 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
    2.3 扩散的空间关系与格局研究
        2.3.1 哈格斯特朗对空间扩散的开创性研究
        2.3.2 社会地理学对扩散的空间研究
        2.3.3 扩散的距离衰减研究
        2.3.4 空间扩散的"场论"和"潜力论"
        2.3.5 扩散的空间表现类型
    2.4 我国学者对扩散的研究
    2.5 国外产业地理扩散的研究成果
        2.5.1 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模式
        2.5.2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扩散理论
        2.5.3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
        2.5.4 产业梯度推移扩散理论
        2.5.5 边际产生扩张理论
        2.5.6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6 国内产业地理扩散研究述评
        2.6.1 卢根鑫的"国际产业转移论"
        2.6.2 王先庆的"产业扩张"
        2.6.3 戴宏伟的"区域产业转移研究"
        2.6.4 汪斌的"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2.6.5 张可云的"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
        2.6.6 陈建军的"东扩西进战略"
第三章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扩散研究
    3.1 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产业群
        3.1.1 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群的形成
        3.1.2 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群)的分布情况
    3.2 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贡献
    3.3 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地理扩散现状
    3.4 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扩散的动因分析
        3.4.1 劳动成本上升
        3.4.2 土地、能源等要素的缺乏
        3.4.3 乡镇制造业集群严重污染环境、威胁可持续发展
        3.4.4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与产业集群的升级
        3.4.5 企业成长与市场扩张的需要
    3.5 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扩散的效应分析
第四章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发展和引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4.1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现状
        4.1.1 发展历程概述
        4.1.2 计划经济时期的辉煌成就和重要贡献
        4.1.3 区域发展阶段判断
    4.2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研究
        4.2.1 经济增长乏力且效率低下
        4.2.2 传统工业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逐步萎缩
        4.2.3 产业演进停滞——资源面临枯竭,缺乏替代产业
        4.2.4 结构调整面临巨大退出障碍
        4.2.5 国有经济比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
    4.3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努力
        4.3.1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形成过程
        4.3.2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相关政策
        4.3.3 振兴战略的政策效应
    4.4 大力发展和引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
        4.4.1 老工业基地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需求
        4.4.2 东北地区发展和引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基础与条件
第五章 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问题研究
    5.1 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东北地区扩散的几个案例
        5.1.1 吉林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
        5.1.2 内蒙古通辽市瑞辉鞋业有限公司
        5.1.3 黑龙江省伊春青林卫生筷子厂
        5.1.4 大连旅顺思黛尔(Style)服装有限公司
    5.2 东北老工业基地承接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扩散的障碍因素分析
        5.2.1 区域地理环境障碍
        5.2.2 制造业扩散的"拦截效应"
        5.2.3 地域文化模式的阻滞效应
        5.2.4 市场化程度低
        5.2.5 软环境建设滞后
        5.2.6 气候条件制约
    5.3 多种方式承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扩散
        5.3.1 整体迁移式扩散
        5.3.2 资本输出式扩散
        5.3.3 积极吸引和承接多种方式的制造业扩散
        5.3.4 兴建产业转移园区
    5.4 承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扩散的几个重点地区
        5.4.1 辽宁沿海地区优先引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5.4.2 在"哈大主轴带"地区大力发展和引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5.4.3 在资源型城市重点培育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园区
    5.5 预防污染扩散转移与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9)珠三角与香港区域创新系统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导言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理论文献综述
        一、国外理论文献综述
        二、国内理论文献研究
    第二节 实证研究综述
        一、国外实证研究综述
        二、国内实证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评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创新系统理论
        一、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一、区域分工理论
        二、系统理论
        三、合作博弈理论
        四、价值链理论
        五、经济一体化理论
    第三节、区域创新系统合作
        一、区域创新系统合作的内涵
        二、区域创新系统合作的模式
        三、区域创新系统合作的阶段
        四、影响区域创新系统合作的因素
第三章 珠三角与香港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现状
    第一节 珠三角与香港的区域创新系统结构比较
    第二节 珠三角与香港产业结构演变
        一、珠三角产业结构的演变
        二、香港产业结构的演变
    第三节 珠三角与香港的制造业构成现状
        一、珠三角制造业
        二、香港制造业的构成
    第四节 珠三角与香港的高科技产业
        一、珠三角发展高科技产业已初获成效
        二、香港决心发展高科技产业
        三、珠港高科技产业的布局框架
        四、珠港高新技术协作现状以及合作弱化的原因
第四章 珠港区域创新系统合作的动力、模式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珠三角与香港创新系统合作的动力
        一、珠三角和香港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CEPA协议
        三、政府部门对创新的支持
    第二节 珠三角与香港区域创新系统的合作的模式演变
        一、前店后厂模式
        二、服务业合作模式
        三、合作模式的提升
    第三节 影响珠三角与香港区域创新系统合作的因素
        一、市场制度
        二、政府干预
        三、文化因素
        四、利益因素
        五、研发投入
        六、基础设施
        七、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趋同化
第五章 政策建议
    一、在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领域明确分工
    二、在研发领域要加强合作
    三、组建企业联盟
    四、在人力资本流动方面展开合作
参考文献

(10)横向产业理论研究 ——兼析香港工业北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文章主要内容
    1.3 本文主要创新点
理论篇
    第2章 产业经济的基本理论与发展
        2.1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1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2.1.2 马克思主义结构理论
        2.1.3 西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4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2.2 当代主要的产业前沿理论
        2.2.1 竞争优势理论
        2.2.2 模块化理论
        2.2.3 产业融合理论综述
        2.3 产业发展对现代产业理论的影响
        2.3.1 模块化的运作机制:结构、操作和形式
        2.3.2 科学技术对产业理论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横向产业研究
        3.1 横向产业研究
        3.2 横向产业理论框架
        3.2.1 商品形成的三个过程
        3.2.2 完成商品对应的三个组织
        3.2.3 横向产业模式
        3.3 横向产业要素分析
        3.3.1 生产要素的变化趋势
        3.3.2 知识在横向产业中的不均匀分布
        3.3.3 横向产业的空间选择模式
        3.3.4 横向产业核心元素的相互关系
        3.4 横向产业基因分析
        3.4.1 新生产要素下的产业融合现象
        3.4.2 产业融合下的新型企业组织
        3.4.3 企业边界理论的解析
        3.5 小结
    第4章 横向产业元素与空间选择
        4.1 知识为主导的产业现象
        4.1.1 生产要素的细分与变化
        4.1.2 知识为主导资源的产业现象
        4.2 价值链的模块化与横向产业价值链
        4.2.1 企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与价值模块
        4.2.2 价值链模块化与横向产业价值链
        4.2.3 传统的纵向产业价值链与横向产业价值链的相互关系
        4.3 横向产业元素与空间的集聚效应
        4.3.1 空间集聚的基本因素分析
        4.3.2 横向产业元素移动规律
        4.3.3 横向产业元素的空间集聚
        4.4 小结
案例篇
    第5章 产业纵向分离下——模块化的生产形式
        5.1 模块化的内在机理及其战略收益
        5.1.1 模块化生产组织形式的内在机理分析
        5.1.2 模块化生产组织形式的战略收益
        5.2 产业纵向分离的典型案例——以MP3为例
        5.2.1 模块案例分析——以MP3为例
        5.2.2 知识成本在产品价格中的体现
        5.2.3 模块化集聚的蝗虫工业现象
        5.3 横向产业对应模块下的企业组织
        5.3.1 模块的知识含量与价值链
        5.3.2 模块化生产方式下的企业组织形式
        5.4 小结
    第6章 产业横向融合下——新型企业的经营形式
        6.1 产业横向交叉的产业融合理论
        6.1.1 传统产业结构面临的挑战
        6.1.2 产业融合的主要表现
        6.1.3 产业融合下的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
        6.2 横向产业下案例分析——以利丰公司为例
        6.2.1 利丰集团的业务发展阶段
        6.2.2 产业融合下利丰的价值链管理
        6.2.3 利丰公司是横向产业下的典型案例
        6.3 产业融合下的新型企业组织
        6.3.1 产业交叉边界区域扩大
        6.3.2 产业交叉边界下的新型企业
        6.4 小结
实践篇
    第7章 香港工业北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
        7.1 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7.1.1 香港经济发展概况
        7.1.2 香港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7.2 香港工业发展的历史演变
        7.2.1 香港工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7.2.2 香港制造业的基本特点
        7.2.3 制造业在香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7.3 香港工业北移现象
        7.3.1 香港工业北移的背景和基础
        7.3.2 香港工业北移的形式
        7.3.3 香港工业北移的现状分析
        7.4 小结
    第8章 香港工业北移内在机理的多视角分析
        8.1 香港传统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分析
        8.1.1 香港传统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现状分析
        8.1.2 香港传统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8.2 香港工业经济的要素分析
        8.2.1 生产要素分析
        8.2.2 空间选择与机会
        8.3 香港工业北移的效应分析
        8.3.1 工业制造模块转移后的产业格局
        8.3.2 优势要素整合后的产业升级效应
        8.3.3 制造业北移后的工业收益增加
        8.3.4 制造业北移加速香港人才素质的提升
        8.4 基于横向产业视角的分析
        8.4.1 横向产业与生产要素的选择:企业的视角
        8.4.2 横向产业的选择:香港生产要素层面的竞争优势
        8.5 小结
    第9章 闽港产业经济合作研究
        9.1 闽港经贸合作现状
        9.1.1 闽港经贸合作的概况
        9.1.2 福建投资环境
        9.1.3 闽港合作主要潜在条件
        9.2 福建省投资环境的主要问题
        9.2.1 区域经济优势不足
        9.2.2 产业要素优势不足
        9.3 闽港两地横向产业要素比较
        9.3.1 横向产业核心要素比较
        9.3.2 闽港生产要素比较与空间选择分析
        9.4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香港纺织、服装工业将向内地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D]. 卢灿生. 深圳大学, 2020(11)
  • [2]新疆纺织品贸易发展研究[D]. 陈琛.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3]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D]. 王利中. 西北大学, 2010(09)
  • [4]CEPA对香港服装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吴玉燕. 暨南大学, 2009(10)
  • [5]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 林坚. 厦门大学, 2009(11)
  • [6]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模型与集聚研究[D]. 张彦博. 东北大学, 2009(05)
  • [7]全球价值链中的收益分配与“悲惨增长”——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分析[J]. 卓越,张珉. 中国工业经济, 2008(07)
  • [8]东北老工业基地承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扩散研究[D]. 李铁滨.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9]珠三角与香港区域创新系统合作研究[D]. 宿军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7(06)
  • [10]横向产业理论研究 ——兼析香港工业北移[D]. 林民盾.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香港纺织服装业将向内地转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