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2号线首段通车

广州地铁2号线首段通车

一、广州地铁2号线首段通车(论文文献综述)

车怡雯[1](2020)在《广州地铁大客流安检服务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已凭借其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逐渐演变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伴随着地铁线网的不断延伸及客流量的日益激增,地铁站内安检大客流现象不可避免的涌现出来,并逐渐从偶然的特殊现象演变为必然的常态情形。所谓地铁大客流,是指在日常上下班高峰期、重大节假日、大型活动期间,或受地铁故障停运等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影响,地铁车站在短时间内出现客流的大量聚集且持续增加,造成站内人员滞留、站内通道堵塞,影响正常运营秩序,甚至给路面交通秩序等公共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可能引发群死群伤等事故的现象。此外,地铁还具有站内空间密闭、人员密集、客流汇聚、无序流动、成份复杂等特点,这使得在大客流背景下,地下车站逐渐成为了恐怖袭击的重要目标,地铁所面临的国内外反恐形势日益严峻,给乘客的平安出行、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威胁。基于此,地铁安全检查对于保障地铁的正常运营秩序,保护乘客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平安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地铁必须全面提高安全等级,强化安全检查措施,及时过滤和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将一切可能影响地铁安全的人和物尽最大可能拒绝于地铁站外。然而,在大客流安检中,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乘客的进站速度和地铁的通行效率。因此,分析在大客流冲击下兼顾安全与效率的最优解,探索平衡两者关系的方法和途径,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公共安全管理的视角,对广州地铁安检在大客流下的安全检查成效和乘客通行效率两方面进行全面剖析,阐明基本情况,说明存在问题,探究问题成因。据此提出既能提升安检效果,确保站内公共安全,又能提高通行效率,加快安检速度,保障地铁高效运营的对策建议,进一步解决地铁安检在大客流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论文共由六章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二章是核心概念及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地铁大客流、地铁安全检查以及地铁安检大客流事件等概念进行界定,寻找研究的基本理论。第三章是广州地铁大客流安检现状及存在问题,阐明广州地铁及其安全检查的基本概况,说明大客流下的安检举措,并从安检实施情况及通行效率两方面进行论述,说明地铁大客流安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四章是广州地铁大客流安检服务问题的原因审视。从社会外部原因和地铁自身原因两个角度出发,一方面在客观层面剖析安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乘客安检意识不强等问题;另一方面从内部层面研究安检自身性质、硬件设备以及队伍素质等方面给大客流安检服务优化带来的制约和限制。第五章是国内外地铁安检举措成效的分析借鉴,包括北京地铁安检快速系统建设思路,伦敦地铁安防举措的做法等,通过比较国内外两个城市的相关举措,寻找对于广州地铁大客流安全检查优化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和模式。第六章是广州地铁大客流安检服务提质优化的对策建议,提出通过形成安检大客流处置预案、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法律法规等方式构建安检综合治理体系,助力乘客树立自觉接受安检意识,引入“智慧安检”技术手段更新硬件设备,提升安检队伍专业水平等对策,尽可能的缓地铁安全与运营效率的矛盾,最大化的兼顾两者间的平衡。最后概括和提炼本文的研究结论。

高雪[2](2020)在《规划引导下的杭州地铁1号线站点开发特征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容量、快速和可达性强的交通方式,正逐渐成为大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公共交通方式,其线路的建设对城市用地开发带来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中心区交通和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正在积极建设轨道交通,城市进入地铁时代,站点周边用地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轨道交通与城市用地的协调发展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尤其是从规划引导角度,探究地铁站点设置、城市用地开发及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完善站点周边用地规划策略,已经成为我国轨道交通城市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梳理了相关基础理论、国内外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文献以及热点策略的研究成果。然后以杭州地铁1号线为研究对象,对34个站点在2007年、2012年和2019年三个时段的站点500米半径范围内各类用地进行统计,从站点周边用地开发的总体特征、类型化特征和用地变动特征三方面对站点用地开发情况进行分析,认为站点周边用地受轨道交通的影响作用大,非建设用地不断开发,用地性质和用地强度也在发生变化。同时,以站点周边各类用地的比重为依据,站点被分为7大类23小类,各类站点在城市空间分布、数量变动、类型变动模式、周边用地变动特征、用地变动影响因素等方面都有其用地开发的规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具有明显的开发特征。随后,以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块的控规图为依据,从整体引导和分类引导两个方面入手,研究杭州地铁1号线34个站点周边用地的控规引导,得出城市规划对不同区位、不同类型站点的规划引导方式。然后通过研究规划引导与用地开发的相关性,来探究轨道交通与城市规划对站点周边用地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分析规划引导的不足与问题。最后,结合杭州地铁1号线站点周边用地开发特征、规划引导的规律以及其过程中的问题、不足之处,本文从宏观(提升轨道交通价值)、中观(协调轨道交通与沿线用地)和微观(优化站点周边用地布局)三个层面提出对策,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的有序开发和科学规划提供依据。

陈天一[3](2019)在《杭州市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的空间效应定量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格局的扩张,大量人口的集聚导致大中城市交通压力与日俱增,公共交通问题亟待解决。轨道交通具有时间准、速度快、运量大等特征,是城市中最稳定、最高效的公共交通方式。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具有显着的外部性,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布局和房地产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的空间效应,对政府部门、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决策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杭州市作为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新一线”省会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价格相对稳定,研究样本丰富;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并同时拥有已通车、建设中与规划尚未开工等不同状态的地铁线路,在研究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在梳理归纳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特征价格理论,引入了空间经济计量学分析方法和分析模型,以杭州市轨道交通三期规划内已通车和待通车的所有线路和杭州市区2393个住宅样本为研究对象,针对轨道交通对周边住宅价格的空间效应展开实证研究,构建了相应的分析指标体系并选择了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此外,本次研究还利用GIS分析工具进行了基于距离的轨道交通线路空间效应和换乘站点空间溢价效应两个专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经空间误差模型拟合后对杭州市住宅价格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2)处于不同建设阶段的地铁线路和站点对住宅价格的空间效应具有明显差异;(3)地铁站点在不同区间范围内对住宅价格的空间效应不同;(4)杭州市轨道交通站点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在1500m范围内较为显着;(5)相对于普通站点,换乘站点对周边住宅具有较强的空间溢价效应。

杜意君[4](2015)在《广州市地铁建设中的征地拆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在政治、经济、民生等各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这些生活条件的提升,提高了人民的愉悦感受,也因此对新的生活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政府部门在近几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着重加大了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希望可以通过这些调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明需求;也由于政府加大了对这些涉及基础民生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类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基础设施项目的选址和建设工作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社会的完善和发展需要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同样需要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最大问题就是征地拆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征地拆迁工作过程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解析相关理论在实施征地拆迁工作过程中的应用原理和指导意义,理清在实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工作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的原因,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研究结果,通过各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论证方法,来化解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实施征地拆迁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不同问题。本文的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文研究对象的背景,点出了研究意义,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理论和相关文献,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论述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征地拆迁问题。第二部分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通过不同的理论研究来分析征地拆迁工作过程中相关理论的应用及指导意义。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对广州市地铁建设项目的实际征地拆迁工作来实证相关理论在指导具体工作中的作用。第四部分是具体分析广州市地铁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这些疑问出现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及造成的后果进行细化。第五部分是对应前一章节的各种问题,逐一说明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结合相关理论和政策,提出化解上述疑问的思路和建议。

王玉萍,马超群[5](2013)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影响因素与成长规律》文中认为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精度较低的状况,分析了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因素和成长规律,为中国大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结果的合理性判断提供依据。分析了轨道交通沿线用地、交通衔接、轨道交通服务水平以及票价政策变化对客流的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并对国内外一些典型线路和全网的客流增长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单条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在初期有个缓慢的发育过程,增长较缓慢,其中第1条轨道交通线的客流培育期将更长,在经历发育期之后,客运量会加速增长;轨道交通网络化效应明显,相交的新线路投入运营,会使原有线路客流迅速增长,并且使得新线路的客流起点比较高;全网客运量呈稳定增长趋势,客运强度则会出现短暂性的波动。

贾宁,常晓月,陈璐,贾婷婷,洪浩[6](2012)在《地铁,行走的城市脉络——地铁与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序在地铁中我们见到了跨越时光的"穿越女",听到了地铁女孩任月丽的美妙歌声,感受到了舒适快捷的地铁车厢,接触到了眼花缭乱的地铁广告。更重要的是,地铁,它是我们许多人每天生活开始的第一站。所以,在地铁里发生着无数的故事。几米的《地下铁》讨论了"两条平行线可以相交";电影《开往春天的

郑明远[7](2012)在《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规划方法论研究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应用》文中指出论文基于“轨道交通系统的形成实质是一个由于轨道交通‘嵌入’城市空间而对后者的形态及其历史形成的空间利益关系进行重组的过程”的基本判断,以“界面”作为考察规划对象的着眼点和核心分析工具,尝试建构一个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载体的“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规划方法论”。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处理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问题的规划实践和文献的梳理分析,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规划内容框架。指出,①整合规划的对象是“轨道-空间”系统,形成于“拟议中”的轨道交通对“现实中”的城市空间的“嵌入”,具有“多层级性”、“非完全整合性”和“准客体性”;②“轨道-空间”系统在规划阶段的存在体现为一种“建构”,因此,应从宏观结构化制约和微观能动性相互建构的角度考察其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③“轨道-空间”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轨道交通“嵌入”城市空间而对后者的形态及其历史形成的空间利益关系进行重组的过程,这一过程诱发了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冲突”,因此,整合规划的核心任务是“认知冲突”和“化解冲突”。2.按照“哲学信仰-理论-方法论-方法-应用”知识论域体系,通过规范分析和理论演绎,提出整合规划方法论原则和核心分析工具;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检验,分析了轨道交通“嵌入”城市空间所引发的“冲突”的基本类型。指出,①应以“过程哲学”作为哲学信仰,以“结构-能动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按照“有限理性、底线优先和多隐喻分析”的原则建构整合规划方法论框架。②轨道交通“嵌入”城市空间所引发的“冲突”,可以划分为“目标”、“行为”、“利益”和“工具”等类型;以“界面”作为核心分析工具,可以将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实现整合的复杂性问题结构化为界面构成要素之间的冲突问题,进而可以将研究焦点集中于研究它们耦合时在界面上所发生的过程和结局。3.通过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丰富和更新,对其应用于规划领域所表现出的不足进行完善,将整合规划转换为一种“异质性行动者网络”,从而将整合规划方法论的核心内容转换为:①“组构行动者网络”——形成解决界面问题的“路径”,核心是建构“促使目标协同、行动协同和利益协同的行动逻辑”;②“如何通过强制通行点”——形成解决界面问题的“规则”,核心是寻求促使“关于界面问题的争议”得以“平息”的“行动边界”;③“改进行动者的行动结构”——运用什么“工具”改进解决界面问题的效果,核心是完善整合规划的工具箱,从而建构起一个可以将整合规划中涉及的各种技术性和社会性、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要素对等地聚合起来进行整合的“路径—规则—工具”一体化框架。4.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论证了包括“点-线均衡”、“1h法则”和“空间发展战略”三个层次的“轨道-空间”系统“界面规律”。指出,为有效利用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能和维持相应的服务水平,应该,①注重在走廊层次上统筹部署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不建议在每个车站地区都寻求居住和就业的均衡;②根据“1h法则”所决定的线网功能层次结构选定各层次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和相应的速度等级、换乘衔接方式,审慎处理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问题;③从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之间的互动、整合和协同发展的角度,在资源约束下,注重通过重塑空间结构、整合交通设施资源、完善空间政策、土地利用政策和交通政策等途径综合地审视和选择不同发展阶段线网规模和形态布局。5.通过对规划实践的现状进行评析,剖析香港在解决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问题中所应用的规划工具的内容、应用条件和应用效果,结合内地的规划实践,系统地提出了促使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实现整合的一系列规划工具。6.应用本文建构的“路径-规则-工具”框架,剖析内地引进和学习香港地铁“轨道+物业”模式的经验教训。指出,这一模式是一种包括制度、技术和文化等异质性要素的行动者网络,“嵌入”于特定的社会网络、自然环境和制度网络之中,因而不能把这一模式简单地当作“先进经验”拿来使用,而更应该关注模式创建的思想和经验。根据内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将这一模式内地化的对策。

李鑫洋[8](2012)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演变过程中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协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已成为城市缓堵的最主要措施。国内许多大城市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希望采用多种公共交通方式构建综合公共交通体系,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协调已成为推动综合公共交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演变过程中对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协调进行研究对于推动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合理的综合公共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背景,本文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演变(时间轴)和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协调关键技术(技术轴)两条主线着手,构建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协调体系,以期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演变过程中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协调的关键问题。主要研究流程和内容如下所示:首先,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演变规律,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态演变的角度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孕育生产期、新生期、发展期、成熟(趋成熟)期。第二,研究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协调的关键技术:线路协调、站点协调、运营协调。第三,研究各个时期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协调的关键问题,其中新生期构建居民出行选择模型来分析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竞争关系,发展期后采用线网整体协调评价模型来评价综合公共交通体系线网整体协调性。第四,基于以上研究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演变过程中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协调体系。最后,实例部分以成都市为例,在新生期分析了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和城市常规公交的协调;成熟(趋成熟)期以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为基础阐述分析了常规公交的“功能发展模式”。

五一[9](2011)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效能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我国一些特大城市的首要选择,但如何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效率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至今为止,国内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效能相关问题的研究工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为此,本学位论文依托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计划“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效率研究与应用”,在全面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效能的关键影响因素与影响程度的基础上,针对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归纳如下:首先,在分析比较国际典型大城市及上海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效率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了沿线土地利用状况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的影响程度,得出了“沿线土地利用规划和实施进程、票制票价、沿线地面公交及自行车衔接状况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最为敏感的因素”的结论。其次,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效能的角度,建立了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效能最大化的合理票价计算模型,同时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外部效益等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票价给定条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成本的合理负担方法。第三,在调查、分析国际典型大城市轨道交通沿线交通衔接实际案例的基础上,从“线”和“点”两个方面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交通衔接规划方法,通过进一步细分交通小区的方法,建立了一种旨在提高城市轨道交通郊区站衔接交通需求预测精度的新模型。最后,在分析上海轨道交通既有线路运营效率的基础上,针对上海轨道交通既有网络中各条线路的不同特点,提出了提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效率的相关策略与建议,主要包括:分时段和分时段分区段票价调整原则及策略、上海市核心区外围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区域土地的合理开发模式、上海轨道交通衔接交通设施布局优化、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利益还原政策等。本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在该研究工作领域的空白,可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单位提供比较可靠的决策支持信息和理论方法指导。

张洁[10](2011)在《基于TOD的城市轨道交通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进程在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许多城市原本就有的“大城市缺陷”显得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大幅增加,机动车辆的迅猛增长,土地资源的相对短缺,因而交通问题成为了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条件。尽管许多城市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由于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交通需求的增长,城市交通仍然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挑战。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单靠修建道路永远不可能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改善城市交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大容量的城市轨道交通,这也正是TOD理念的要点所在。本文首先描述了TOD模式的基本理论,包括:背景、定义、特征、构成、类型以及TOD的主要功能,为论文的研究做出了理论铺垫;其次,辩证的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提出了TOD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的土地开发策略;此外,通过详细介绍香港、东京、斯德哥尔摩和哥本哈根城市轨道交通TOD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TOD开发模式进行思考的同时,运用SWOT的方法来分析相比这些城市,我国城市发展TOD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为国内城市TOD模式的建设提供参考;最后,总结以上分析,结合天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对天津市轨道交通TOD开发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并指明了天津市轨道交通TOD模式的发展前景。

二、广州地铁2号线首段通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地铁2号线首段通车(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地铁大客流安检服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比较研究法
        1.6.2 案例研究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支撑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地铁大客流
        2.1.2 地铁安检大客流事件
        2.1.3 地铁安全检查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事故致因理论
        2.2.2 系统安全理论
第三章 广州地铁大客流安检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广州地铁发展的基本概况
    3.2 广州地铁安检模式
        3.2.1 发展概况
        3.2.2 现有模式
    3.3 广州地铁大客流安检服务存在问题
        3.3.1 安全检查存在漏洞
        3.3.2 通行效率亟待提高
第四章 广州地铁大客流安检服务问题的原因审视
    4.1 客观外部原因
        4.1.1 安检法律法规待完善
        4.1.2 乘客安检意识较薄弱
    4.2 地铁系统自身原因
        4.2.1 安检刚性容易导致纠纷
        4.2.2 硬件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4.2.3 队伍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4.2.4 站内设计缺乏前瞻性
第五章 国内外地铁安检举措成效的分析借鉴
    5.1 北京地铁大客流安检快速系统建设
    5.2 伦敦地铁警犬巡察与技术革新并行
    5.3 对广州地铁安检的经验借鉴分析
第六章 广州地铁大客流安检服务提质优化的对策建议
    6.1 构建安检综合治理体系
        6.1.1 形成处置预案
        6.1.2 健全监督机制
        6.1.3 完善法律体系
    6.2 助力乘客树立安检意识
    6.3 推行安检人性化服务
    6.4 推进“智慧安检”技术探索
        6.4.1 智能判图提升物检效率
        6.4.2 人脸识别实现“无感安检”
        6.4.3 “嗅探传感”实现精准安检
    6.5 提升安检队伍专业水平
        6.5.1 强化专业能力培训
        6.5.2 健全队伍发展机制
    6.6 加强安检规划与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规划引导下的杭州地铁1号线站点开发特征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
        1.1.2 地铁沿线空间进入新发展阶段
        1.1.3 地铁站点用地开发与规划引导协同性研究的缺乏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轨道交通
        1.2.2 站点周边用地
        1.2.3 规划引导
    1.3 研究意义和创新性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创新性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区位理论
        2.1.2 TOD模式
        2.1.3 人工廊道效应理论
    2.2 国内外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 热点策略研究综述
        2.3.1 联合开发策略
        2.3.2 “R+P”模式
        2.3.3 PPP模式
3 杭州地铁1号线站点周边用地的开发特征
    3.1 杭州地铁1号线发展概况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杭州地铁1号线发展现状
        3.1.3 各站点周边用地开发现状
    3.2 站点周边用地开发的总体特征
    3.3 站点周边用地的类型化特征
        3.3.1 站点周边用地类型化分析
        3.3.2 各类型站点的开发特征
    3.4 基于类型化的站点周边用地变动特征
        3.4.1 总体空间布局与变动
        3.4.2 站点类型的总体变动
        3.4.3 各类型站点的变动模式
        3.4.4 各类型站点周边用地的变动特征
        3.4.5 用地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小结
4 杭州地铁1号线站点周边用地的控规引导
    4.1 站点周边用地的控规编制概况
        4.1.1 数据来源
        4.1.2 站点周边用地的控规编制情况
    4.2 控规对地铁站点周边用地的整体引导
        4.2.1 总体概况
        4.2.2 控规整体引导规律
        4.2.3 控规空间引导规律
    4.3 控规对地铁站点周边用地的分类引导
        4.3.1 服务设施型、居住+服务设施型
        4.3.2 居住型
        4.3.3 交通枢纽型
        4.3.4 大学园区型
        4.3.5 城郊型、郊外型
    4.4 规划引导与用地开发的相关性研究
        4.4.1 规划引导与站点周边用地受影响程度相关
        4.4.2 规划引导与站点周边用地影响因素相关
        4.4.3 规划引导与站点类型变动模式相关
        4.4.4 规划引导与站点周边用地开发的时序关系
        4.4.5 小结
    4.5 规划引导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4.5.1 多中心结构初形成,副中心吸引力不足
        4.5.2 站点类型化布局,分类引导还需加强
        4.5.3 圈层化结构不突出,各功能用地布局分散
        4.5.4 绿地与广场规划实施较慢,影响环境品质提升
        4.5.5 部分站点规划引导滞后,仍处于中前期阶段
5 地铁站点周边用地规划策略研究
    5.1 宏观层面:提升轨道交通价值
        5.1.1 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发挥地铁带动效应
        5.1.2 激活建成区外围用地,提升副城吸引力
        5.1.3 加强超前性规划,引导城市空间发展
    5.2 中观层面:协调轨道交通与沿线用地
        5.2.1 协调交通与土地发展,构建连续有序的空间
        5.2.2 结合站点类型变动模式,协调城市空间扩展
        5.2.3 综合用地变动影响因素,引导各类用地建设
    5.3 微观层面:优化站点周边用地布局
        5.3.1 分类引导站点用地开发,形成差异化布局
        5.3.2 加强圈层化布局,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5.3.3 挖掘地下空间资源,加强土地复合利用
        5.3.4 完善交通换乘设施,实现多方式无缝接驳
        5.3.5 整合绿地广场,形成城市形象“展示窗口”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杭州市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的空间效应定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文献梳理
        1.2.2 文献归纳与评价
        1.2.3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轨道交通
        2.1.2 空间效应
        2.1.3 轨道交通的空间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区位理论
        2.2.2 级差地租理论
        2.2.3 Hedonic特征价格理论
3 研究对象杭州市概况
    3.1 杭州市城市概况
    3.2 杭州市房地产市场概况
    3.3 杭州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4 分析方法与模型选择
    4.1 GIS空间分析方法
    4.2 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
        4.2.1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法
        4.2.2 SLM模型与SEM模型法
    4.3 分析变量的选择
        4.3.1 研究范围的选择
        4.3.2 因变量的选择
        4.3.3 自变量的选择
    4.4 指标体系的构建
    4.5 数据量化处理
    4.6 指标变量描述性分析
    4.7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4.8 分析模型的选择
5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效应定量计算与分析
    5.1 SEM模型定量计算与参数估计
    5.2 SEM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6 基于GIS分析工具的空间效应定量计算与分析
    6.1 基于距离的轨道交通线路空间效应计算与分析
        6.1.1 轨道交通沿线缓冲区住宅价格计算
        6.1.2 轨道交通线路的空间效应计算结果分析
    6.2 换乘站点的空间溢价效应定量计算与分析
        6.2.1 换乘站点筛选与住宅价格计算
        6.2.2 换乘站点对周边住宅的空间溢价效应分析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4)广州市地铁建设中的征地拆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比较法
    四、技术路线
第一章 征地拆迁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社会冲突理论
        一、冲突理论的特性
        二、冲突理论的代表思想
        三、冲突理论在征地拆迁中的意义
    第二节 应急管理理论
        一、应急管理理论的现状
        二、应急管理理论在征地拆迁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广州市地铁建设项目征地拆迁现状
    第一节 广州的城市化进程
        一、各类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动工
        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及意义
        三、广州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展
    第二节 广州的地铁建设
    第三节 广州市地铁十四号线(首期)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第三章 广州市地铁建设项目中征地拆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征地拆迁存在问题
        一、征地和拆迁补偿单价问题
        二、被征地村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三、被拆迁村民的安置及被拆迁房屋异地复建问题
        四、历史遗留问题
        五、突发性群体上访问题
    第二节 矛盾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在征地拆迁中的角色定位不清晰
        二、征地及拆迁补偿制度不完善
        三、其他原因
第四章 化解地铁建设项目中征地拆迁矛盾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正确定位地方政府在征地拆迁中的角色
        一、充当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完善者角色
        二、充当征地拆迁制度的制定者、完善者角色
        三、充当被征收人、被拆迁人权益维护者角色
        四、充当政府工作人员指导员角色
    第二节 在征地拆迁中树立依法治国理念
    第三节 完善征地拆迁补偿机制
        一、制定合理可行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
        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三、切实做好“先安置,后拆迁”
        四、妥善解决遗留问题
    第四节 建立健全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影响因素与成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轨道交通客运量规模影响因素
    1.1 客流的来源和组成结构
    1.2 客流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
        1.2.1 沿线用地开发
        1.2.2 交通衔接
        1.2.3 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进程
        1.2.4 运营服务水平
        1.2.5 票价政策变化
2 轨道交通单线客流成长规律分析
    2.1 典型线路分析
        2.1.1 东京银座线、丸之内线
        2.1.2 首尔地铁1~4号线
        2.1.3 上海地铁1号线
        2.1.4 广州地铁1号线
        2.1.5 北京地铁1、2号线
    2.2 中国主要城市第1条地铁运营线路初期客流情况
    2.3 单线客流成长规律分析
        2.3.1 初期有一个客流培育的过程, 增长较缓慢
        2.3.2 在经历发育期之后, 客运量会加速增长
        2.3.3 轨道交通网络化效应明显
3 轨道交通全网客运量成长规律分析
    3.1 典型线网分析
        3.1.1 轨道交通发展较成熟城市全网客运量
        3.1.2 上海轨道交通全网客运量
    3.2 轨道交通全网客运量成长规律分析
        3.2.1 轨道交通日客运量呈稳定增长趋势
        3.2.2 现阶段票价调整对客运量影响显着
4 轨道交通客运量的调控
5 结语

(6)地铁,行走的城市脉络——地铁与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特别关注
    上海地铁:海派之都的动脉
        (一) 上海动脉的兴起
        1. 上海地铁的发展
        2. 地铁改变人们观念
        (二) 上海地铁形象
        1. 传播形象
        (1) 地铁标志和吉祥物
        (2) 地铁公益宣传
        (3) 微博宣传
        2. 文化形象
        (1) 建筑壁画
        (2) 上海地铁书店
        (3) 上海地铁里的文化展
        3. 经济形象
        (1) 地铁商圈的崛起
        (2) 地铁广告
        (3) 地铁族
        (三) 上海地铁的价值与意义
    纽约地铁:奔跑的城市精神轨道
        (一) 纽约地铁概况
        (二) 地铁——纽约城市文化的表现
        1. 艺术站台
        2. 卖艺者的天堂
        (三) 地铁与纽约的互动
        1. 地铁小姐的诞生
        2. Eco-Friendly Subway
        3. 周游世界的地铁
专题研究
    (一) 地铁, 城市的交流线
        1. 地铁的起源与发展
        (1) 世界地铁发展史
        (2) 中国地铁——迅猛发展的地下蛟龙
        2. 地铁, 城市形象的物化符号
    (二) 地铁空间——凝聚城市生活百态
        1. 快捷舒适的运输空间
        2. 眼花缭乱的文化空间
        (1) 地铁广告
        (2) 艺术建筑及装饰
        (3) 表演艺术
        3. 熙来攘往的地下商业空间
        4. 无限可能的交往性空间
    (三) 地铁生态的价值存在
        1. 地铁环境与城市形象
        (1) 地铁硬件设施与城市形象
        (2) 地铁清洁与城市形象
        (3) 地铁站设计与城市形象
        2. 城市和地铁的形与色
        (1) 城市地铁站点反映的城市文化
        (2) 站名的玄机与城市文化
        从站名看城市历史文化
        从站名看城市商业文化
        (3) 地铁化的城市
        地铁的人文关怀——南京
        从地铁看到工业气质——沈阳
        捷运——台北的名片
        从地铁看广州的民主与活力
        3. 地铁百生相——密闭空间中的多元文化
        (1) 地铁与流行文化想象
        地铁奇闻
        诗化地铁
        地铁电影
        (2) 地铁的公益性与商业性
        4. 作为广告媒介的地下铁
        (1) 地铁广告的表现
        (2) 新媒体地铁广告
        (3) 地铁广告云端监控
        (4) 地铁广告的效果
        (5) 地铁广告致力于本土品牌推广
    (四) 明天, 如何构建我们的地铁
        1. 改变观念, 地铁不只是交通工具
        2. 避免地铁的过度商业化, 达到商业性和文化性的平衡
        3. 地铁也可以成为旅游景点
        4. 地铁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百姓论坛
“地铁与城市”形象片点评
    德国汉堡城市宣传片
    中国上海:上海协奏曲
    日本东京:2016申奥宣传篇
    4. 纽约:This is NY
    步步倾心旅游难忘安徽
    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一行视察凤凰网宁波站
    关注粤港澳招商活动助推陕西经济发展
    凤凰网青岛专访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

(7)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规划方法论研究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选题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评析
    1.2.1 研究现状
    1.2.2 既有研究的不足
    1.2.3 研究范式的反思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框架
    1.4.2 论文结构 2 整合规划的对象与过程
2.1 整合规划的对象:“轨道-空间”系统
    2.1.1 “轨道-空间”系统的形成方式
    2.1.2 “轨道-空间”系统的特性
    2.1.3 “轨道-空间”系统的存在形式
2.2 整合规划的过程:“认知冲突——化解冲突”
    2.2.1 认知冲突
    2.2.2 化解冲突
2.3 本章小结 3 整合规划方法论原则和核心分析工具
3.1 整合规划方法论原则
    3.1.1 哲学信仰
    3.1.2 理论基础
    3.1.3 方法论原则
3.2 核心分析工具:界面
    3.2.1 “界面”作为分析工具
    3.2.2 利用“界面”分析“冲突”
    3.2.3 利用“界面”整合规划编制
3.3 本章小结 4 整合规划方法论框架
4.1 整合规划方法论的演绎载体
    4.1.1 选择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整合规划方法论的演绎载体
    4.1.2 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整合规划方法论演绎载体的论证
4.2 整合规划方法论框架
    4.2.1 确定行动者——哪些主体参与整合规划?
    4.2.2 分析转译过程——怎么做整合规划?
    4.2.3 检验转译效果——如何使整合规划更好?
4.3 本章小结 5 整合规划的“路径”与“规则”
5.1 整合规划的“路径”
    5.1.1 问题化:寻找解决界面问题的“方向”
    5.1.2 权益化:寻找解决界面问题的“方式”
    5.1.3 摄入:寻找解决界面问题的“途径”
    5.1.4 动员:明确界面问题解决的“状态”
5.2 整合规划的“规则”
    5.2.1 行动边界(1):界面规律
    5.2.2 行动边界(2):空间正义
5.4 本章小结 6 整合规划的“工具”
6.1 简化:改进界面问题解决的“方向”
    6.1.1 改进“规划层次结构”
    6.1.2 改进“土地使用结构”
6.2 并置:改进解决界面问题的“方式”
    6.2.1 改进“规划决策机制”
    6.2.2 改进“规划编制机制”
6.3 策略——改进解决界面问题的“途径”
    6.3.1 改进“利益分配机制”
    6.3.2 改进“知识共享机制”
6.4 粘联:衡量解决界面问题的“有效性”
    6.4.1 现状分析:重“管理”轻“治理”
    6.4.2 经验借鉴:香港地铁“轨道+物业”模式
    6.4.3 改进路径:“网运分离”+“两地合一
6.5 本章小结 7 应用示例:为何香港地铁“轨道+物业”模式难以内地化?
7.1 “路径”原因:以深圳地铁4号线“土地+BOT”模式为例的分析
    7.1.1 案例简述
    7.1.2 原因分析
7.2 “规则”原因:以广州地铁4号线为例的分析
    7.2.1 案例简述
    7.2.2 原因分析
7.3 “工具”原因:以广州地铁3号线永泰站为例的分析
    7.3.1 案例简述
    7.3.2 原因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总结
8.1 结论
    8.1.1 关于整合规划方法论的基础研究
    8.1.2 关于整合规划方法论逻辑步骤与框架
    8.1.3 关于整合规划方法论的实证与应用
    8.1.4 相关研究发现
8.2 创新点、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8.2.1 创新点
    8.2.2 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演变过程中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律研究
    2.1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原则
    2.2 国内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演变
        2.2.1 发展概况
        2.2.2 发展规律总结
    2.3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演变阶段划分
    2.4 各阶段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功能定位
    2.5 小结
第3章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协调关键技术研究
    3.1 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特点分析
    3.2 线网协调理论
        3.2.1 线网协调内涵及重点
        3.2.2 线网协调基本原则
        3.2.3 轨道交通吸引范围
    3.3 线路协调
        3.3.1 线路协调原则
        3.3.2 线路协调评价体系
    3.4 站点协调
        3.4.1 站点协调分类
        3.4.2 常规公交站点协调影响因素分析及方法
        3.4.3 换乘站点设置
    3.5 运营协调
        3.5.1 运营协调原则
        3.5.2 协调目标
    3.6 小结
第4章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协调关键问题研究
    4.1 各时期协调关键问题
    4.2 孕育生成期协调关键问题研究
        4.2.1 首条城市轨道线路建设前常规公交调整
        4.2.2 地铁施工期间地面常规公交协调
    4.3 新生期协调关键问题研究
    4.4 发展期协调关键问题研究
    4.5 成熟(趋成熟)期协调关键问题研究
        4.5.1 研究范围
        4.5.2 功能发展模式
    4.6 协调体系建立
    4.7 小结
第5章 成都地铁1号线和城市常规公交协调研究
    5.1 成都地铁1号(一期)线现状概况
    5.2 线路重合系数计算分析
    5.3 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协调分析
        5.3.1 重点协调线路分析
        5.3.2 站点协调建议
    5.4 16路城市常规公交和成都地铁1号线竞争分析
    5.5 小结
结论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效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城市轨道交通的票制与票价
        1.2.2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衔接
        1.2.3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与开发
        1.2.4 其他相关研究综述
        1.2.5 对本文的启示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
    2.1 国内外典型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的分析比较
    2.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2.2.1 线网规模
        2.2.2 城市经济水平
        2.2.3 城市中心区潜在的增长前景
        2.2.4 自行车及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之间的竞争衔接状况
        2.2.5 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
        2.2.6 沿线土地利用状况
    2.3 沿线土地利用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的影响程度
        2.3.1 国际典型大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利用有机结合的实际案例
        2.3.2 东京核心四区轨道交通车站客流量与周边土地利用的关系分析
        2.3.3 东京田园都市线车站客流量与沿线人口的关系分析
        2.3.4 东京核心四区轨道交通、东京田园都市线与沿线人口关系的比较
    2.4 小结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合理票价与成本负担方法研究
    3.1 国内外典型城市轨道交通票制票价比较研究
        3.1.1 国外典型大城市轨道交通票制票价现状
        3.1.2 国内典型大城市轨道交通票制票价现状
        3.1.3 国内外典型大城市轨道交通票制票价比较
        3.1.4 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票制票价政策的启示
    3.2 基于系统运营效能最大化的合理票价确定方法
        3.2.1 基于系统运营效能最大化的合理票价计算模型
        3.2.2 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
        3.2.3 合理票价方案设计
        3.2.4 实例研究
    3.3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成本的合理负担方法
        3.3.1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与运营成本
        3.3.2 效益归属及其返还分析
        3.3.3 建设与运营成本的合理负担方法
    3.4 小结
第4章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交通衔接规划方法
    4.1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衔接交通方式
    4.2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成功案例
    4.3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衔接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4.3.1 衔接交通需求预测的目的与内容
        4.3.2 郊区轨道交通车站衔接交通需求预测模型
    4.4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衔接交通布局设计方法
        4.4.1 衔接公交的特点分析
        4.4.2 衔接公交布局设计的案例分析
        4.4.3 衔接公交线路与车站的布局设计方法
        4.4.4 衔接交通的典型布局模式
        4.4.5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衔接交通布局方案的设计流程
    4.5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衔接交通布局设计方案评价方法
        4.5.1 衔接交通设施面积计算方法
        4.5.2 衔接交通的集散时间计算方法
        4.5.3 衔接交通布局设计方案的选择
    4.6 小结
第5章 提高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的措施探讨
    5.1 上海轨道交通既有线路运营效率分析
    5.2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票价调整措施
        5.2.1 分时段票价方案
        5.2.2 分时段分区段票价方案
    5.3 上海轨道交通核心区外围车站周边土地的合理开发
    5.4 上海轨道交通衔接交通设施布局优化
    5.5 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利益还原政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6.1.1 主要研究成果
        6.1.2 创新点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基于TOD的城市轨道交通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TOD 模式的基本理论
    2.1 TOD 的产生背景
    2.2 TOD 的定义及特征
        2.2.1 TOD 的定义
        2.2.2 TOD 的典型特征
    2.3 TOD 的构成及类型
        2.3.1 TOD 的构成
        2.3.2 TOD 的类型
    2.4 TOD 的主要功能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
    3.1 轨道交通及基本属性
        3.1.1 轨道交通概况
        3.1.2 轨道交通的基本属性
    3.2 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3.2.1 对土地利用规模的影响
        3.2.2 对用地布局形态的影响
        3.2.3 对土地开发强度的影响
    3.3 土地利用对轨道交通的反作用
第四章 TOD 模式下的轨道交通土地开发策略研究
    4.1 轨道交通的城市用地特征分析
        4.1.1 步行合理影响区半径的确定
        4.1.2 交通合理影响区半径的确定
        4.1.3 各种轨道交通影响区面积的确定
    4.2 TOD 模式下轨道交通影响区内土地开发策略
        4.2.1 TOD 模式下轨道交通站点中心的土地开发策略
        4.2.2 TOD 模式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策略
    4.3 建立轨道交通与土地使用联合开发的策略
第五章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TOD 开发模式案例及其经验总结
    5.1 香港
    5.2 东京
    5.3 斯德哥尔摩
    5.4 哥本哈根
第六章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TOD 开发模式的思考
    6.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情况
        6.1.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准入机制
        6.1.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6.2 我国城市和交通的发展需要TOD
        6.2.1 我国城市发展TOD 模式的必要性
        6.2.2 我国城市发展TOD 模式的重要意义
    6.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TOD 模式的SWOT 分析
        6.3.1 S(Strength 优势)分析
        6.3.2 W(Weakness 劣势)分析
        6.3.3 O(Opportunity 机遇)分析
        6.3.4 T(Threat 挑战)分析
第七章 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TOD 模式发展建议
    7.1 天津市概况
    7.2 天津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
    7.3 天津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7.4 天津市轨道交通TOD 模式开发策略
    7.5 天津市轨道交通TOD 模式发展建议
        7.5.1 加强城市发展规划与轨道交通规划的统一
        7.5.2 加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
        7.5.3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促进TOD 的实施
        7.5.4 以合理的投融资机制保障TOD 的实施
        7.5.5 提高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进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广州地铁2号线首段通车(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地铁大客流安检服务优化研究[D]. 车怡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规划引导下的杭州地铁1号线站点开发特征及对策研究[D]. 高雪. 浙江大学, 2020(02)
  • [3]杭州市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的空间效应定量分析研究[D]. 陈天一. 浙江大学, 2019(01)
  • [4]广州市地铁建设中的征地拆迁问题研究[D]. 杜意君. 云南财经大学, 2015(02)
  • [5]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影响因素与成长规律[J]. 王玉萍,马超群.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6]地铁,行走的城市脉络——地铁与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J]. 贾宁,常晓月,陈璐,贾婷婷,洪浩. 广告大观(综合版), 2012(12)
  • [7]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规划方法论研究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应用[D]. 郑明远.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5)
  • [8]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演变过程中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协调研究[D]. 李鑫洋.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9]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效能问题研究[D]. 五一. 西南交通大学, 2011(10)
  • [10]基于TOD的城市轨道交通开发策略研究[D]. 张洁. 天津商业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广州地铁2号线首段通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