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结合胆红素酶测定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的应用

血清结合胆红素酶测定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的应用

一、血清结合胆红素酶法测定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谷文[1](2021)在《基于蛋白质羰基化对蛋白氧化损伤与功能受损程度的评估及其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蛋白质羰基化是一种通过在氧化损伤过程中,表现出蛋白质结构功能的一种不可逆性的氧化应激和损伤,一般表现为蛋白质侧链氨基酸残基受到的氧化损伤形成蛋白质羰基化不可逆性损伤。测定蛋白质羰基化的含量的目的是准确对蛋白质氧化损伤与功能损伤程度进行评估,探索蛋白质氧化损伤与功能的关系。方法:1.选取巴氏储存的新鲜牛乳5例样本,每个样本做3个平行样本。按照温度和不同保存方式分为以下几组,室温保存样本组(每4个小时测定一次样本测定到24小时一共7组样本)、室温真空样本组(每4个小时测定一次样本测定到24小时一共7组样本)、室温加入抗菌素的牛乳样本组(每4个小时测定一次样本测定到24小时一共7组样本)、冷冻-20℃状态下反复冻融样本组(反复冻融循环5次样本一共5组)、冷冻-20℃状态下真空保存反复冻融样本组(反复冻融循环5次样本一共5组)。室温状态的3个样本组,以室温保存样本组作为对照,分别通过蛋白质羰基化含量化学法测定来与室温对照组结果进行比较。-20℃冻融循环的2个样本组以通过冷冻-20℃状态下反复冻融样本组作为对照,进行与-20℃真空样本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测定结果比较。采集不同温度25℃、4℃、-20℃、-80℃状态下,新鲜牛乳样本按照不同温度梯度进行反复冻融样本,分别为按照温度梯度速冻速溶样本、按照温度梯度慢冻速溶样本、按照温度梯度速冻慢溶样本、按照温度梯度慢冻慢溶样本以及-20℃反复冻融样本,来测定蛋白质羰基化含量。基于研究发现构建羰基化实验模型。2.选取22例2019年体检者血清样本、22例2012年陈旧体检者血清样本以及冻融氧化损伤模型22例体检者血清样本,采用临床生化检测方法测定肝脏功能测定指标、糖代谢功能测定指标、心肌功能测定指标、肾脏功能测定指标进行检测。比较2019年体检者血清与2012年体检者血清生化数据、体检者血清与经模型氧化损伤(冻融)羰基化模型体检者血清生化数据以及两组生化指标和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比较差异性和共同性来评估模型建立的可行性。3.基于蛋白质氧化损伤羰基化模型的建立,在以酶联免疫实验中的乙肝抗体检测实验(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ELISA酶标抗体和待测抗体血清样本以及正常抗体血清样本和正常酶标抗体进行组合,4种组合状态分别是酶标抗体与待测血清样本(组合1)、羰基化损伤酶标抗体与待测血清样本(组合2)、羰基化损伤酶标抗体与羰基化损伤待测血清样本(组合3)、酶标抗体与羰基化损伤待测血清样本(组合4)。以检测所得ELISA抗体含量和蛋白质羰基化含量作为比较各组ELISA羰基化损伤程度指标。根据比较各组ELISA结果和蛋白质羰基化含量结果,并对经过氧化损伤模型和正常测定组合进行比较,然后用配对检验分析,分析模型对酶标抗体和待测血清氧化损伤的损伤程度比较。4.基于蛋白质氧化损伤羰基化模型的建立,通过测定PCR和RT-PCR实验方法,采用经氧化损伤模型的试剂盒Taq酶和待测人DNA提取物样本以及正常试剂盒的Taq酶和待测人DNA提取物样本进行组合,有Taq酶与待测血清样本、羰基化损伤Taq酶与待测血清样本、羰基化损伤Taq酶与羰基化损伤待测血清样本、Taq酶与羰基化损伤待测血清样本四种组合。通过PCR定性实验与RT-PCR定量实验检测结果,根据比较各组数据结果,并对经过氧化损伤模型和正常测定组合进行配对分析,进而分析模型造成的氧化损伤对待测人DNA提取物和Taq酶结果的影响。结果:1.通过以室温状态牛乳作为对照组,放置真空和抗菌素牛奶作为实验组,进行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测定,室温状态牛乳样本、真空室温状态牛乳样本、抗生素室温状态牛乳样本都随着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蛋白质羰基化含量逐渐增加。在室温状态下放置的牛奶在0、4、8、12、16、20和24小时时,蛋白质羰基化含量均值分别为9.58、10.14、18.28、28.09、54.38、77.84和127.28μmol/g。通过样本中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比较,表明蛋白质羰基化含量的增加是由于蛋白质的氧化损伤而不是细菌的生长,会在无菌条件下降低牛奶的质量。通过进行真空处理于延长牛奶的无菌新鲜度程度,发现牛奶无菌新鲜度与蛋白质羰基化有关。在室温状态下,在0、4、8、12、16、20和24小时分别为含抗生素的牛奶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均值为8.37、12.94、14.08、22.87、32.00、73.83和89.78μmol/g,而不含抗生素的牛奶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均值为9.58、10.14、18.28、28.09、54.38、77.84和127.28μmol/g。在16和24小时观察中(32.00与54.38μmol/g)有显着差异(89.78与127.28μmol/g)。在室温放置第8小时加入抗菌素抑菌状态条件下,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指标含量与未加入抗菌素的普通巴氏牛奶相比,随着放置时间延长,蛋白质羰基化含量也随之延长,有无链青霉素抗菌素对牛奶蛋白质羰基化氧化程度开始出现差异,虽然蛋白质羰基化含量都在增加,但是加入抗菌素的新鲜巴氏牛奶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一直比室温放置新鲜巴氏牛奶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少。当温度保持在-20℃低温无菌状态下,真空样品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为14.47、23.39、31.63、43.63、50.33和52.18μmol/g,而非真空样品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为14.56、26.17、55.22、89.24、110.21和182.88μmol/g。真空存储方法的结果与非真空储存的结果前2次冻融循环次数时数值差异不大,但显示出真空比非真空方法有更好的稳定性,后3次循环显示出数值差异度较大。在第3、第4次出现了显着差异,在第5次冻融循环出现最大差异值即分别为43.63 vs 89.24、50.33 vs 110.21和52.18 vs 182.88μmol/g。在不同的冷冻条件下,以-20℃的普通冷冻保存为对照组,在ANOVA方差数据分析结果中,表明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性意义)。因此,在无菌低温条件下的慢速冷冻影响蛋白质的羰基化含量,表示慢速冷冻中冷冻保存的无菌状态显示出显着差异。2.采用新鲜体检者血清、陈旧体检者血清、经过蛋白质羰基化氧化损伤模型(冻融)的新鲜血清进行样本比较。通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新鲜血清样本与其未进行反复冻融对照组血清共同进行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检测。通过蛋白质羰基化氧化损伤机制进行冻融循环分析两组样本各11例,进行反复测量取均值测定蛋白质羰基化含量。以新鲜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经过冻融循环的冻融样本为实验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值分别为2.545和1.965μmol/g,表明经过冻融循环蛋白质羰基化含量与新鲜待测血清样本羰基化蛋白质含量相比含量增加。经统计学分析,待测样本冻融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反复冻融体检患者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浓度显着高于健康对照具有差异性。2012年与2019年待测血清样本羰基化含量经过多次测量取均值后为2.551与1.450μmol/g,2012年陈旧血清羰基化蛋白质含量比2019年羰基化蛋白质含量多,经统计学分析,待测样本蛋白质羰基化含量的组间比较,P<0.001,具有显着差异,2012年体检者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显着高于2019年体检对照组,可认为2012年体检者血清蛋白质羰基化氧化损伤高于2019年体检者对照组。蛋白质羰基化含量以及临床生化酶类检测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和一些临床生化检测蛋白质指标(总蛋白、总胆红素、高密度脂蛋白),都具有统计学的差异性P<0.05,表明冻融实验生化指标发生改变和陈旧血清实验生化指标发生改变具有吻合性,得出14项生化检测项目中:均无差异性的生化项目有4项,吻合率为100%;都分别具有差异性的生化指标有10项,有6项完全吻合,吻合率为60%,均有差异性和都无差异性的差异率数据可知,平均吻合率为80%。为氧化损伤损伤模型提供生化指标检测提供数据支撑。3.基于氧化损伤羰基化损伤模型的建立,经过蛋白质羰基化冻融模型的待测血清抗体与正常新鲜待测血清抗体各40例样本,进行分析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羰基化损伤抗体组和对照抗体组的均值分别为为0.822与0.581,P<0.05(0.040)具有统计学差异,二者具有一定的统计学差异性,冻融血清抗体与正常血清抗体测定抗体吸光度值存在差异性。双抗原夹心测定通过蛋白质羰基化模型冻融的试剂盒标准酶标结合物和试剂盒正常酶标结合物两组双抗原夹心法测定实验进行配对分析,两组冻融标准酶标结合物组和不冻融正常标准酶结合物组,每组40例样本一共80例,均值分别是0.902和0.501,P值为<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二者具有一定差异性。将两个冻融因素进行组合可以得到6种组合分别是正常酶标结合物+正常血清抗体标本组与反复冻融酶标结合物+反复冻融血清抗体标本组配对比较(组合1)、正常酶标结合物+反复冻融血清抗体标本组与反复冻融酶标结合物+反复冻融血清抗体标本组配对比较(组合2)、正常酶标结合物+反复冻融血清抗体标本组与反复冻融酶标结合物+正常血清抗体标本组配对比较(组合3)、反复冻融酶标结合物+正常血清抗体标本组与反复冻融酶标结合物+反复冻融血清抗体标本组配对比较(组合4)、正常酶标结合物+正常血清抗体标本组与反复冻融酶标结合物+正常血清抗体标本组配对比较(组合5)、正常酶标结合物+正常血清抗体标本组与正常酶标结合物+反复冻融血清抗体标本组配对比较(组合6),经统计学分析,蛋白质羰基化含量在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值分别为0.006、0.009、0.002、0.011、0.000、0.001)。同时进行两因素冻融组与对照组进行结果分析,试剂盒标准酶结合物和血清中的抗体标本通过是否冻融因素分析二者之间关联性,经过配对样本Independent Samples Test进行数据分析试剂盒标准酶经过冻融羰基化分析P值<0.05(P=0.004)具有统计学差异,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而抗体经过冻融羰基化分析P值为0.069>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证明冻融抗体蛋白质不可逆性损伤可能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4.基于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通过定量实验角度来判断实验的可行性,为了进一步探讨蛋白质羰基化造成对荧光实时定量PCR试剂盒中的Taq酶的影响,通过单因素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分别为正常Taq酶组、经过蛋白质羰基化模型冻融的Taq酶组,两组各有样本12例一共24例,两组均值分别为0.745和0.075,P值为<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为了进一步探讨蛋白质羰基化的测定结果是否由于荧光实时定量PCR测定中的人基因组DNA提取物造成,通过进行单因素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人基因组DNA提取物通过蛋白质羰基化模型是否进行模型(冻融)进行分组,分别是未经过模型(冻融)的正常人基因组DNA提取物组和经过蛋白质羰基化模型冻融的人基因组DNA提取物组。两组样本各12例一共24例,均值分别为0.565和0.265,P值为<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蛋白质羰基化模型冻融后的人基因组DNA提取物可能会出现损伤,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结论:1.无菌新鲜度概念的提出,表明无菌新鲜度与蛋白质羰基化有关,通过测定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检测判断无菌新鲜度程度,真空状态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延长无菌新鲜度状态。冻融次数增加加速无菌新鲜度的降低,逐渐降低冻存(缓慢冻存)对样本危害性大,冻存方式对无菌新鲜度有一定影响。2.以蛋白质反复冻融技术为基础,应用化学法测定蛋白质羰基化技术检测蛋白质氧化损伤能力建立冻融羰基化模型,表明实验建立蛋白质羰基化模型成功。同时,表明羰基化对血脂类生化检测指标和一些酶类功能生化检测指标有影响,对糖代谢类检测指标、肾脏生化类检测指标影响较小。3.对体检者抗体与标准蛋白酶的蛋白质羰基化损伤能力进行了检测,蛋白质羰基化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在抗体水平具有较小影响,对标准蛋白质酶类的蛋白质损伤影响较大。4.羰基化蛋白质对PCR和RT-PCR实验中的Taq酶有显着影响,同时氧化损伤DNA提取物也可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DNA的损伤机制应进一步探讨。

孙芙蓉[2](2020)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交叉携带污染及建立封闭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外诊断(in vitro diagnostic,IVD)主要由诊断仪器和诊断试剂组成,用于检测体外血液、脑脊液、尿液等人体样品获取临床诊断信息,从而判断机体功能或疾病状况的产品和服务。IVD是检验医学的“工具”,70%的临床诊断信息来自体外诊断,成为预防、诊断、治疗人类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和对检测质量要求的提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生化试剂盒在临床生化检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在各级医院、血站、体检中心及其它科研机构广泛使用。临床生化检测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准确性直接影响诊断结果及治疗效果。广泛使用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均存在试剂交叉携带污染现象,且按传统的交叉携带污染判断标准,有些试剂间的交叉污染现象不能被发现,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对于隐蔽性的交叉污染现象,目前尚未看到合理的判定标准。因此,设计合理普适的交叉携带污染评估和解决方案至关重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使用时搭配同一厂家的试剂、校准品、质控品形成的测量系统为封闭系统,其检验结果具有溯源性和可比性。但目前国内仪器公司或试剂公司多采用开放系统,难以保证结果的溯源性和可比性,成为各级医院结果互认的壁垒。因此,设计合理普适的封闭系统建立方案,验证系统的可比性至关重要。提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现封闭系统的可比性,成为当今检验医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上述情况论文分两部分进行研究:1.雅培c16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试剂交叉携带污染发现及解决方案采用雅培c16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设计合理普适的交叉携带污染测定试验及特殊的污染清洗程序,对体外诊断市场中占有率较高的中生试剂的交叉携带污染情况进行评价,并对隐蔽性的交叉携带污染提出判定标准。结果表明,通过对31个临床常规检测试剂盒的930个组合进行交叉携带污染试验,传统标准识别出10个具有交叉携带污染的组合,而提出的新标准比传统标准额外识别出了5个交叉携带污染组合。对以上15组具有交叉携带污染的组合用提出的特殊的清洗程序进行清洗,结果表明,15个组合的污染率绝对值全部显着降低,且交叉携带污染情况全部得到消除。交叉携带污染可能导致医生对病情及用药量的错误判断,引发严重后果。本研究提出的新的交叉携带污染判定标准及特殊的清洗程序,可减少交叉携带污染带来的生化检测结果的误判问题,为疾病的临床有效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也为厂家进一步改进仪器性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2.中生体外诊断试剂与中生仪器建立封闭系统的研究为了实现测量系统的溯源性和可比性,提出了一种合理普适的封闭系统建立方案。该方案采用中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40(ZS340),使用IVD市场中占有率较高的中生试剂,对41个临床常规试剂盒,通过分析试剂参数设置的原理、引入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的参数、匹配合理的校准品和质控品、再与雅培c16000系统比对的方式验证封闭系统的可比性。在验证封闭系统可比性的实验中发现根据传统的系统可比性判断标准,有些项目可比性无法判断,有些项目的可比性会被误判,本是可以接受的可比性,使用本标准会被判定为不可接受。这是已有的研究很少提到的现象,且没有合理的判断标准。基于传统的系统可比性判断标准会导致无法判断或判断失误的情况,可能会导致临床结果判断的失误,给患者造成严重危害。论文经过试验提出验证封闭系统可比性的新标准。结果表明:使用新的标准对41个临床常规试剂盒进行封闭系统验证,能直观的判定建立的封闭系统是否有可比性。新标准在贝克曼仪器、日立仪器上也得到了验证。建立起的封闭系统实现了溯源性和可比性,为各级医院实现结果互认提供了基础。

菅朝慧[3](2020)在《唾液1,5-脱水葡萄糖醇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血清1,5-脱水葡萄糖醇(1,5-Anhydrogluitol,1,5-AG)是评价短期血糖控制的新指标,但关于唾液1,5-AG在糖尿病中的研究少见,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建立唾液1,5-AG检测样本的采集方法,探索唾液1,5-AG的正常参考范围,以质谱法为参照,验证生物酶法检测唾液1,5-AG的可靠性,评估唾液1,5-AG筛查糖尿病的效率。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招募。使用Salivette采集管收集唾液,血清及唾液1,5-AG的酶法检测采用Glyco Mark试剂盒,唾液1,5-AG质谱法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或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结果:(1)采集前是否刷牙不影响唾液1,5-AG水平。以1分钟咀嚼棉棒40~50次的方式采集唾液,获得的唾液量和测得的唾液1,5-AG水平均保持稳定。常温或4℃储存2小时后唾液1,5-AG的检测值与即刻检测无显着差异(均P>0.05)。在糖尿病患者中,酶法检测的唾液与血清1,5-AG无显着相关性(r=?0.079,P=0.487)。(2)在224例血糖正常的受试者中,不同性别、年龄及体质指数分组下LC-MS法测定的唾液1,5-AG水平无显着差异(均P>0.05),LC-MS测得的唾液1,5-AG的正常参考范围为0.086~1.627μg/m L。在正常血糖者中,酶法检测的唾液1,5-AG与血清1,5-AG无显着相关性(r=?0.074,P=0.333)。(3)在641例受试者(490例非糖尿病,151例新诊断糖尿病)中,LC-MS测得的唾液1,5-AG在糖尿病患者中显着降低,唾液1,5-AG与血清1,5-AG显着正相关,与血糖显着负相关(均P<0.05)。空腹和糖负荷后120分钟的LC-MS法唾液1,5-AG具有良好一致性,其筛查糖尿病的切点均为0.44μg/mL。上述唾液1,5-AG切点值联合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筛查糖尿病的敏感性显着高于单用空腹血糖或空腹血糖联合糖化血红蛋白(均P<0.001),分别使需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者的比例降低47.22%和51.41%。结论:推荐使用Salivette采集管以1分钟咀嚼棉棒40~50次的方式采集唾液,唾液样本可于常温或4℃短时储存。基于LC-MS检测,唾液1,5-AG不受性别、年龄及体质指数影响,正常参考范围为0.09~1.63μg/mL。唾液1,5-AG的酶法检测技术尚需改进。唾液1,5-AG筛查糖尿病的切点为0.44μg/mL,唾液1,5-AG联合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可显着提高糖尿病筛查效率。

陈洋利[4](2020)在《血清稀释法消除黄疸血标本对部分生化项目干扰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运用血清稀释法消除黄疸血标本对部分肾功能生化指标,即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ea)和尿酸(uric acid,UA)的干扰情况。方法对配制的轻、中、重度黄疸血清标本进行BUN、Crea、UA检测,评价不同胆红素浓度的黄疸血清标本对三项肾功能检测结果的影响;采用正常体检人群血清对中度、重度黄疸血清标本进行不同倍数稀释后检测BUN、Crea、UA,对比稀释前后三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确立不同黄疸血清标本各项指标的最佳稀释倍数;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相关文件,验证血清稀释法用于处理黄疸血标本后测定BUN、Crea、UA的批内、批间精密度,并与胎牛血清稀释法比较验证其正确度,采用卫生行业标准《临床化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指标(WS/T403-2012)》规定的允许偏移,评价血清稀释法的偏移;收集临床工作中的黄疸血清样本,采用血清稀释法进行预稀释处理后检测三项肾功能项目,并比较处理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血清稀释法应用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可靠性;最后将收集临床黄疸血清标本用生理盐水稀释法处理后检测三项肾功能,探究生理盐水稀释法在处理黄疸血清标本的可行性。结果轻度黄疸血清对BUN、Crea、UA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P>0.05);中度、重度黄疸血清对Crea、UA的检测结果有明显影响(P<0.05)。不同胆红素浓度的黄疸血清标本运用血清稀释法对肾功能项目进行不同梯度的预稀释效果不同,中度黄疸血中Crea、UA的最佳稀释倍数是5倍(P>0.05),重度黄疸血清标本中Crea、UA的最佳稀释倍数是7倍(P>0.05)。运用血清稀释法处理中、重度黄疸血清标本的批内、批间精密度小于厂家声称值。血清稀释法和胎牛血清稀释法处理黄疸血清标本后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中度、重度黄疸血的PUA、PCREA均>0.05);相对偏差分布范围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临床收集的中、重度黄疸血清标本经血清稀释法处理后,对比BUN、Crea、UA结果,其中Crea、UA处理前后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处理后Crea、UA结果与临床情况相符。临床收集的黄疸血清标本经生理盐水稀释处理后,对比稀释前后BUN、Crea、UA结果,其中尿素氮、肌酐的结果增高,尿酸的结果降低,2倍到8倍稀释处理后的结果偏差幅度各部相同,呈进行性增高。结论1.轻度黄疸血标本对BUN、Crea、UA生化检测结果无明显干扰;中、重度黄疸血标本会对Crea、UA的检测结果造成负干扰;2.运用血清稀释法能有效消除中、重度黄疸血清标本对Crea、UA检测结果的干扰;3.建立血清稀释法处理黄疸血标本的计算模型,即血清稀释法的换算公式;4.常规生理盐水稀释法处理黄疸血清标本,肾功能检测结果的偏差幅度各不相同,差异较大。

韩如雪[5](2019)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参考国际上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方法与程序,运用德尔菲法及专家共识会议方法建立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结局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结局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为该类中医药临床评价选择适宜的结局指标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回顾,收集国内外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相关的结局指标,进一步整理出备选结局指标条目池,再根据国际公认的德尔菲法,经过连续三轮进阶式调查对每一个候选结局指标的重要程度达成初步共识。通过由核心利益相关成员组成的专家组(咨询小组)进行面对面会议,讨论并最终确定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结局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结局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填补此方面研究的空白,以促进更多高质量中医药干预研究的开展。因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时间有限,本文的研究仅完成第一轮德尔菲调查。结果:通过系统评价国内外相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结局指标,最终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3547篇,其中包括中文文献3461篇、英文文献86篇。整理归纳得到437个结局指标,通过删选、合并,最终纳入专家咨询小组(SAG)问卷的结局指标总共分为8大类,包含355个指标。根据SAG小组对每个结局指标的打分情况,再经SAG小组讨论,最后补充SAG认为重要且应当纳入的结局指标,以及ClinicalTrails注册数据库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数据库近三年的关于高脂血症临床研究的结局指标。最终,纳入德尔菲调查的结局指标共71个,分为8大类。第一轮德尔菲调查结果显示,共有70位利益相关者参与此轮调查中,71个结局指标评分均多4分,将全部纳入至第二轮德尔菲调查中。经过SAG咨询补充2个结局指标,最终形成第二轮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初稿。结论:对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结局指标进行系统评价,发现其结局指标种类繁多,且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结局指标的名称无规范统一的标准,构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成为促进中医药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德尔菲调查结果提示本研究存在不足:(1)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可能会因为其教育背景、利益侧重点等不同而产生一定的选择偏倚;(2)每个利益相关群体的纳入人数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能会影响每个结局指标的评分结果。

章紫晨[6](2017)在《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糖尿病显着增加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风险。既往研究发现血清胆红素水平与CVD之间关系密切,适度升高的胆红素水平对动脉硬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在糖尿病人群,特别是1型糖尿病(type1 diabetes,T1DM)患者中,胆红素与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拟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作为评估动脉硬化的早期指标,旨在探究T1DM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2009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1880岁的T1DM患者,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T2DM患者(1:1匹配),最终纳入T1DM和T2DM患者各180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测定C-IMT,并将C-IMT≥0.9 mm定义为C-IMT增厚。结果不论是T1DM还是T2DM人群,C-IMT增厚组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以及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水平均显着低于C-IMT正常组(均P<0.05),且随着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C-IMT增厚的发生率均呈下降趋势(趋势分析P<0.05)。在校正了年龄、性别、血压、血糖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DBIL是T1DM患者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低TBIL是T2DM患者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C-IMT呈负相关,其中血清DBIL与TBIL水平的降低分别是T1DM与T2DM患者亚临床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血清胆红素水平可反映糖尿病患者CVD的风险。

杨德寨,尹瑞兴[7](2014)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直接测定方法及其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一组不均一的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颗粒,其漂浮密度(d)为1.0061.063kg/L。LDL中胆固醇酯、磷脂、蛋白质、甘油三酯(TG)和未酯化胆固醇含量分别约为38%、22%、21%、11%和8%。应用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或密度梯度超离心法可将LDL分为3种或更多亚组分。直径较小(<26nm)密度较大(1.041.06kg/L)的颗粒称为小而密LDL(small,dense LDL)或称B型LDL;直径

国秀芝[8](2013)在《基于血清肌酐和胱抑素C的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方程在我国CKD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评估血清Cr和Cys C的不同检测方法和系统差异对eGFR的影响程度,初步确认在中国推行eGFR方程的可行性;进而验证基于Cr和Cys C的eGFR评估方程在我国CKD患者中的适用性,选择最佳的eGFR评估方程和最佳指标;并尝试开发基于我国CKD人群的eGFR方程。方法对市售的6种酶法Cr和3种免疫透射比浊法(PETIA)Cys C试剂的分析性能进行验证,初步了解国内Cr和Cys C试剂性能及检验结果的一致性现状。选用苦味酸和酶法共5套不同的Cr检测系统检测血清Cr, PETIA法和免疫散射比浊法(PENIA)法共3套不同的Cys C检测系统检测CysC,将测定结果分别输入6个基于Cr的eGFR方程(Cr-GFR方程)和9个基于Cys C的eGFR方程(Cys C-GFR方程)比较eGFR的差异,并初步筛选适用于我国CKD群体的Cr-GFR优势方程和Cys C-GFR优势方程。进一步比较了优势方程及Cr/Cys C联合方程在我国CKD患者中的适用性。以双血浆法99mTc-DTPA血浆清除率作为GFR参考值(rGFR),根据我国多中心CKD患者资料,对优势方程:CKD-EPI各方程添加种族系数进行改良,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开发了PUMCH方程。结果所评价的4种国产和2种进口酶法Cr试剂及3种国产PETIA法Cys C试剂具有较高的精密度、灵敏度及线性范围。国产Cr试剂与进口试剂间性能未发现显着差异。6种Cr试剂中,4种结果一致性良好,另外2种分别存在正偏差和负偏差。3种PETIA法Cys C试剂与德灵PENIA法试剂结果有显着偏差,且3种PETIA万法之间也存在显着差异。同一eGFR方程采用不同的Cr或不同Cys C检测方法时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采用酶法Cr时,各Cr-GFR方程评估的eGFR结果在相关性、偏离程度、准确方面均优于苦味酸法。采用与建立方程相同的Cys C检测方法时CysC-GFR性能优于采用不同方法者。CKD-EPICr方程和CKD-EPICys(年龄、性别、种族校正)方程分别是优于其它基于Cr或Cys C的eGFR方程的优势方程。而CKD-EPICr/CysC联合方程和CKD-EPICr/CysC(2012)联合方程在偏差、精密度、相关性、准确性、分期一致性等方面优于CKD-EPICr方程和CKD-EPIcysC(年龄、性别、种族校正)方程。本研究通过对CKD-EPI各方程添加种族系数得到了3个改良方程,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开发了4个PUMCH方程。经验证添加种族系数的c-CKD-EPICr方程、c-CKD-EPICr/CysC(2012)方程较原方程性能略有提高;而新建PUMCH方程性能不十分理想。结论在应用方程评估eGFR时应注意检测指标Cr和CysC的不同方法和检测系统结果的不一致性。推广应用酶法Cr有利于加速我国Cr检测的一致性进程和eGFR方程的推广使用。所验证的Cr-GFR方程和Cys C-GFR方程不是我国CKD人群eGFR评估的理想方程,CKD-EPI联合方程也仍需进一步优化。而本文新建PUMCH方程与CKD-EPI相应方程相比优势尚不显着,可能还存在其它影响方程拟合的因素。

冯倩,邓德耀,周林华,陈弟,李增安,支国华,薛云松[9](2013)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汁酸分析性能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对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用循环酶法检测总胆汁酸(TBA)的分析性能进行评价。方法参考国际国内有关性能评价的文件和报道,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TBA的精密度、正确度、分析测量范围、分析干扰和生物参考区间5项分析性能进行验证和评价。结果 TBA测定在3个不同浓度水平的批内和天间不精密度都小于厂家规定的不精密度要求;两个浓度定值质控品检测结果与靶值的相对偏倚均小于5%;分析测量范围为1.24~204.0μmol/L,略宽于厂家给定的范围;生物参考区间验证结果均在试剂说明书的范围之内;结合胆红素、乳糜物、高浓度血红蛋白会对TBA检测产生影响,且干扰物浓度越高,影响越大。结论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BA的分析性能与厂家声明基本一致,可应用于临床,使用中要注意内源性干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邓若尘[10](2012)在《全自动生化仪和电解质仪测定血清钾和钠的方法学比较》文中认为目的采用日产Olympus AU640酶法与美产Medica EasyLyte Plus Na/K/Cl Analyzer电极法测定血清钾、钠,并对方法学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方法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EP9-A文件,每天随机抽取8份临床标本,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测定标本的钾、钠离子含量,连续测定10d。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匹配分组、统计学计算。结果本研究中的2台仪器均有较好的精密度(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和准确度(回收率为100.25%~101.34%)。在对比试验中,钾、钠离子的含量与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没有太大的相关性,2台仪器所测数据的变异系数均较接近。在配对试验中,2台仪器所测得的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黄疸对2台仪器的测定结果均无影响。结论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电解质分析仪检测钾、钠离子的准确度较高、精密度良好。钾、钠离子的含量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标本有无黄疸没有太大的相关性。

二、血清结合胆红素酶法测定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结合胆红素酶法测定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蛋白质羰基化对蛋白氧化损伤与功能受损程度的评估及其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于羰基化对牛乳无菌新鲜度影响观察及其阻断羰基化的保鲜措施评价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标本来源
        2.方法
        2.1 影响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测定
        2.1.2 牛奶的各种保护状态因素的保存方法
        2.1.3 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测定
    (二)结果
        1.室温保存状态每四个小时测定状态下牛奶蛋白质发生羰基化反应含量结果
        2.室温下有无加入抗生素的牛奶蛋白羰基化含量牛奶蛋白质发生羰基化反应含量结果
        3.室温下真空和非真空牛奶样品的蛋白羰基化含量
        4.-20℃冻融条件下牛奶蛋白质的蛋白羰基化浓度
        5.低温-20℃状态下真空和非真空的牛奶样本蛋白羰基化含量
        6.使用不同方法进行多次冻融循环后牛奶蛋白质无菌新鲜度测定的羰基化含量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二章 血清蛋白质羰基化模型的建立及蛋白质羰基化对血清生化检测影响的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标本采集及处理
        2.1 新鲜血清
        2.2 陈旧血清样本
        2.3 反复冻融血清标本
        3.蛋白质羰基化模型建立
        4.方法
        4.1 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4.2 迈瑞Mindray BS-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系统的检测原理
        4.3 建立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测定化学法
        5.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测定模型运用无菌新鲜度测定方法对血清标本蛋白质羰基化能力的分析
        2 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项临床生化指标指标结果
        3 蛋白质羰基化含量测定新旧临床血清标本结果
        4 新鲜与陈旧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糖代谢类指标结果
        5.冻融组和陈旧组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糖代谢类指标结果比较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三章 蛋白质羰基化对于酶联免疫检测结果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标本采集及处理
        2.1 新鲜血清抗体制备
        2.2 冻融血清抗体制备
        2.3 冻融酶标结合物的制备
        3.实验方法
        3.1 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方法的建立
        3.2 血清中抗体和蛋白质酶类羰基化水平测定
        3.3 实验分组
        4.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双抗原夹心法测定试剂盒酶标结合物和蛋白质羰基化的血清抗体
        2.双抗原夹心法测定蛋白质羰基化的试剂盒酶标结合物和血清抗体
        3.双抗原夹心法测定血清抗体和蛋白质羰基化的血清抗体单因素配对分析
        4.双抗原夹心法测定试剂盒酶标结合物和血清抗体标本进行蛋白质羰基化的多因素联合分析与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四章 蛋白质羰基化与氧化应激对PCR检测结果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标本采集及处理
        3.方法
        3.1 DNA的提取
        3.2 蛋白质羰基化模型运用
    (二)结果
        1.GAPDH通用引物的验证
        2.荧光定量PCR对培养DNA的冻融Taq酶单因素分析扩增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三、全文总结
四、工作展望
五、综述 蛋白质羰基化对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测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六、附录
七、致谢

(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交叉携带污染及建立封闭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体外诊断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1.1.1 体外诊断行业发展现状
        1.1.2 体外诊断行业发展前景
    1.2 体外诊断试剂应用现状
        1.2.1 进口体外诊断试剂应用现状
        1.2.2 国产体外诊断试剂应用现状
    1.3 体外诊断仪器应用现状
        1.3.1 进口体外诊断仪器应用现状
        1.3.2 国产体外诊断仪器应用现状
    1.4 试剂交叉携带污染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1.4.1 试剂交叉携带污染研究的现状
        1.4.2 试剂交叉携带污染研究的意义
    1.5 测量系统发展现状及前景
        1.5.1 开放系统发展现状及前景
        1.5.2 封闭系统发展现状及前景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雅培c16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试剂交叉携带污染发现及解决方案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仪器
        2.2.2 生化试剂盒
        2.2.3 校准品
        2.2.4 质控品
        2.2.5 人血清
        2.2.6 清洗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试剂交叉携带污染的测试、评估方案
        2.3.2 试剂盒交叉携带污染的解决方案
        2.3.3 新标准及特殊清洗方法的普适性评价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试剂交叉污染结果的评估
        2.4.2 试剂盒交叉携带污染解决方案的评估
        2.4.3 新标准及特殊的清洗方法的普适性评价结果
    2.5 本章小结
        2.5.1 提出交叉携带污染判断的新标准
        2.5.2 提出特殊而有效的清洗程序
        2.5.3 提出的污染判断新标准及特殊的清洗方法具有普适性
第3章 中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中生试剂建立封闭系统及系统比对结果可比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仪器
        3.2.2 生化试剂盒
        3.2.3 临床样品
    3.3 实验方法
        3.3.1 设置试剂盒项目参数的原理和步骤
        3.3.2 匹配合理的校准品和质控品
        3.3.3 建立封闭系统并评价其有效性
        3.3.4 验证封闭系统的可比性
        3.3.5 比对结果新标准的普适性评价
    3.4 结果和讨论
        3.4.1 试剂盒项目参数设置结果
        3.4.2 匹配所得合理的校准品和质控品
        3.4.3 建立封闭系统并评价其有效性结果
        3.4.4 验证封闭系统的可比性结果
        3.4.5 比对结果评价新标准的普适性评价结果
    3.5 本章小结
        3.5.1 引入正交实验设置试剂参数
        3.5.2 引入匹配的校准品和质控品建立封闭系统
        3.5.3 引入比对结果评价新标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唾液1,5-脱水葡萄糖醇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Abbreviation
绪论
1.唾液 1,5-脱水葡萄糖醇检测方法的建立
    1.1 前言
    1.2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唾液1,5-脱水葡萄糖醇正常参考范围的研究
    2.1 前言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唾液1,5-脱水葡萄糖醇在糖尿病筛查中的应用
    3.1 前言
    3.2 研究对象及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4)血清稀释法消除黄疸血标本对部分生化项目干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1.仪器与材料
    2.化学试剂及检测原理
    3.血清样本
    4.实验方法
        4.1 收集实验样本
        4.2 血清筛选与不同程度黄疸血标本的配制
        4.3 检测不同程度黄疸血标本对三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4.4 血清稀释法用于消除黄疸血干扰肾功能检测结果的效果,并确立最佳稀释倍数
        4.5 血清稀释法的精密度的考察
        4.6 血清稀释法的正确度的考察
        4.7 方法学的临床应用
        4.8 探究生理盐水稀释法在黄疸血标本中的应用价值
    5.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1.不同浓度胆红素血标本对肾功能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
    2.运用血清稀释法处理中、重度黄疸血清标本并确定最佳稀释倍数
    3.精密度的评价
    4.正确度的评价
    5.运用血清稀释法处理临床黄疸血标本的检测结果
    6.生理盐水稀释法处理黄疸血清标本的效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1.1.1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1.1.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的认识
        1.1.3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病机
        1.1.4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
        1.1.5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1.2 核心结局指标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概念
        1.2.2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核心结局指标的发展趋势
    1.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现状
        1.3.1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意义
        1.3.2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核心结局指标集的难点及对策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文献系统评价
        2.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2.2 文献来源与检索
        2.2.3 文献筛选
        2.2.4 数据提取
        2.2.5 数据整理
        2.2.6 成立SAG小组
        2.2.7 建立备选核心结局指标条目池
    2.3 德尔菲调查
        2.3.1 第一轮调查的目的
        2.3.2 建立核心结局指标集遴选组
        2.3.3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形成
        2.3.4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
    2.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2.4.1 文献系统评价
        2.4.2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
    2.5 研究注册
    2.6 伦理审查
    2.7 工作安排
第三章 结果
    3.1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系统评价
        3.1.1 文献检索结果
        3.1.2 纳入文献来源的基本特征
        3.1.3 文献报告的结局指标
        3.1.4 结局指标的特点
    3.2 SAG问卷调查
        3.2.1 整理合并结局指标
        3.2.2 SAG评分结果
    3.3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
        3.3.1 纳入第一轮德尔菲的结局指标
        3.3.2 第一轮德尔菲应答情况
    3.4 形成第二轮德尔菲调查问卷初稿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主要发现及其意义
    4.2 COS研究的方法学体系有待完善
    4.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结局指标的问题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4.1 结局指标整理不充分
        4.4.2 调查方式不完善
        4.4.3 利益相关者分布不均匀
    4.5 结论
    4.6 后续研究设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试验仪器与试剂盒
    3.研究方法
    4.诊断标准
    5.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特征
    2.血清三种形式的胆红素与血糖、血脂等代谢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
    3.血清三种形式的胆红素与C-IMT的关系
    4.C-IMT与各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C-IMT影响因素
    6.影响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直接测定方法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分离测定法 (Immunoseparation method)
2 均相测定法 (Homogeneous assay)
    2.1 比浊法:
    2.2 修饰酶法 (PEG修饰法) :
    2.3 选择性反应测定法:
3 测定方法的评价
4 小结

(8)基于血清肌酐和胱抑素C的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方程在我国CKD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清单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酶法Cr试剂和免疫透射比浊法Cys C试剂的分析性能评价
    2.1 酶法Cr试剂的分析性能评价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免疫透射比浊法Cys C试剂分析性能评价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Cr和Cys C检测方法及系统对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方程的影响
    3.1 对象与方法
        3.1.1 对象
        3.1.2 双血浆法~(99m)Tc-DTPA血浆清除率测定rGFR
        3.1.3 SCr和Cys C测定
        3.1.4 各方程eGFR的计算
        3.1.5 统计学分析
    3.2 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不同Cr、Cys C检测系统结果分析
        3.2.1 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CKD病因和分期
        3.2.2 不同Cr检测系统测定结果比较
        3.2.3 不同Cys C检测系统测定结果比较
    3.3 不同Cr检测方法及系统对基于Cr的GFR评估方程的影响
        3.3.1 将不同Cr检测系统结果代入各Cr-GFR方程计算eGFR并与rGFR比较
        3.3.2 绘制Bland-Altman图比较各Cr-GFR方程eGFR与rGFR的偏差
        3.3.3 各Cr-GFR方程准确度(P_(30))比较
        3.3.4 各Cr-GFR方程计算eGFR对CKD分期正确性比较
        3.3.5 各Cr-GFR方程在肾功能不同分期中的适用性
    3.4 不同Cys C检测方法和系统结果对Cys C-GFR评估方程的影响
        3.4.1 各Cys C-GFR方程应用不同Cys C检测系统结果计算的eGFR与rGFR比较
        3.4.2 各Cys C-GFR方程eGFR与rGFR准确度比较
        3.4.3 绘制Bland-Altman图比较各CysC-GFR方程eGFR与rGFR偏差
        3.4.4 各Cys C-GFR方程计算的eGFR对CKD分期正确性比较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Cr和Cys C的CKD-EPI方程对我国CKD患者的适用性研究
    4.1 对象与方法
        4.1.1 对象
        4.1.2 rGFR的测定
        4.1.3 SCr和Cys C测定
        4.1.4 各CKD-EPI方程eGFR的计算
        4.1.5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4.2.2 各评估方程eGFR与rGFR比较
        4.2.3 绘制Bland-Altman图并比较各方程eGFR与rGFR偏差
        4.2.4 各评估方程eGFR与rGFR的准确度比较
        4.2.5 评估方程eGFR与rGFR在CKD各期分期正确率比较
        4.2.6 各评估方程eGFR与rGFR判断肾功能是否异常的—致率比较
        4.2.7 净重新分期正确率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我国CKD人群的酶法Cr和Cys C的方程的建立与验证
    5.1 对象与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方法
        5.1.3 新方程的开发及验证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5.2.2 方程改良和开发结果
        5.2.3 新方程的验证
        5.2.4 综合所有数据重新拟和方程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

(9)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汁酸分析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
        1.1.2 试剂
        1.1.3 标本
    1.2 方法
        1.2.1 精密度 (precision) 验证
        1.2.2 正确度 (accuracy) 验证
        1.2.3 分析干扰实验
        1.2.4 分析测量范围 (analyticai measurement range, AMR) 验证
        1.2.5 生物参考区间 (biological reference interval) 的验证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不精密度验证结果
    2.2 准确度验证结果
    2.3 抗干扰能力检测结果
    2.4 分析测量范围验证结果
    2.5 生物参考区间验证结果
3 讨 论

(10)全自动生化仪和电解质仪测定血清钾和钠的方法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
        1.1.2 仪器与试剂
        1.1.3 质控品
    1.2 方法
        1.2.1 重复性试验
        1.2.2 回收试验
        1.2.3 对比试验、配对试验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重复性试验
    2.2 回收试验
    2.3 对比试验
    2.4 配对试验
3 讨 论

四、血清结合胆红素酶法测定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蛋白质羰基化对蛋白氧化损伤与功能受损程度的评估及其应用价值[D]. 谷文.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交叉携带污染及建立封闭系统的研究[D]. 孙芙蓉.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3]唾液1,5-脱水葡萄糖醇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D]. 菅朝慧.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血清稀释法消除黄疸血标本对部分生化项目干扰的临床研究[D]. 陈洋利. 南华大学, 2020(01)
  • [5]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D]. 韩如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D]. 章紫晨.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2)
  • [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直接测定方法及其评价[J]. 杨德寨,尹瑞兴.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04)
  • [8]基于血清肌酐和胱抑素C的肾小球滤过率评估方程在我国CKD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国秀芝.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01)
  • [9]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汁酸分析性能评价[J]. 冯倩,邓德耀,周林华,陈弟,李增安,支国华,薛云松.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06)
  • [10]全自动生化仪和电解质仪测定血清钾和钠的方法学比较[J]. 邓若尘.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22)

标签:;  ;  ;  ;  ;  

血清结合胆红素酶测定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