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 WPS 中发送电子邮件

如何在 WPS 中发送电子邮件

一、如何在WPS中发送E-mail(论文文献综述)

谭鸿瀛[1](2021)在《医患交互数据驱动的移动问诊用户服务评价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推动了移动医疗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移动医疗改变了传统医疗服务的传递方式,通过打破时间和地点的局限,移动医疗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实现了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医疗健康信息。移动问诊作为连接医患的平台和患者就医入口,已经具有了相当量的活跃用户和相对成熟的服务流程和技术平台。然而在移动问诊应用中,仍然存在医患关系紧张、用户服务评价差等严峻问题。提高移动问诊中用户的服务评价,是行业从业者、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探究移动问诊中服务评价的影响因素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本研究从医患交互的视角出发探究移动问诊中的服务评价影响机制,以期为移动情景的医疗服务评价做出理论贡献,为提升移动问诊服务质量提供实践指导。本研究以医患交互、计算机中介沟通、媒介同步性理论、双因素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以中国领先的移动问诊应用春雨医生上的客观医患交互记录为数据基础,开展了三项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一关注移动问诊中的消极服务评价,从医患双方视角出发探究移动问诊中不良医患关系的形成机制。本研究采用定性的方法,识别了移动问诊中导致患者不满的10种医生代表性交互行为和导致医生不满的6种患者代表性交互行为。此外,本研究结合计算机中介沟通文献的理论分析,识别了计算机中介沟通特征与医患不良交互行为之间的潜在关联。本研究提出,移动问诊中医患不恰当的交互行为是导致不良医患关系的直接原因,而计算机中介沟通的局限性是导致不良医患关系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内容二结合移动医疗服务的特征,从单个医生的视角出发探究移动问诊中的医患交互如何影响患者对医生的满意评价。本研究借助医患交互相关研究和媒介同步性理论,识别了线下、在线和移动问诊中共有的医患交互因素,以及移动问诊中特有的医患交互因素,并建立理论模型探究了这两类交互因素对患者满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验证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医生的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回复速度以及语音服务都积极影响患者对医生服务的满意评价。此外,医生的回复速度会加强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的作用,而语音服务会削弱信息支持的积极影响。研究内容三从单次医患交互的视角出发探究移动问诊中医生社会支持对患者满意和患者感激的差异影响。本研究区分了移动问诊中的患者满意和患者感激,并利用情感分析证实患者感激相比患者满意代表了更积极的服务评价。借助双因素理论,本研究调查了医生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对患者满意和患者感激的差异影响。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验证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医生的信息支持作为患者服务评价的保健因素,相比情感支持更能积极地影响患者满意。在患者满意的基础上,情感支持作为患者服务评价的激励因素,相比信息支持更能有效地激发患者感激。此外,医生专业资历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别正向与负向调节情感支持和患者感激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层面看,本研究通过探究移动问诊中医生视角的服务感知与评价、关注移动问诊的潜在隐患以及其中的消极服务评价、引入患者感激、识别医生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在影响患者服务评价中的不同角色、提出基于文本分类和文本模式识别来测量医患交互中医生支持行为的方法,为移动医疗情景中的服务评价影响机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丰富了移动医疗、医疗服务评价、医患交互、医患关系等多个领域的相关文献。从实践层面看,本研究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改善移动问诊平台设计,指导医生和患者在移动问诊服务中的交互策略,以及帮助行业监督者针对移动问诊这一新兴领域制定更多服务规范和服务要求,以更好地促进移动问诊业务的良性发展,实现移动问诊在诊前服务、诊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劳家盛[2](2020)在《基于QQ群的人类在线交流行为的统计分析及建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在线网络平台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量的人类行为数据被记录,这为我们更加准确地统计和分析人类的行为规律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对人类各种网络在线行为的研究,众多学者已经从单个个体、两个个体之间的角度做了不少的工作,得到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大量群体频繁的交互作用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群体内大量个体间存在频繁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是很多社会和经济现象的基础,如今对于这种人类的交互模式的机制研究还很欠缺。我们的研究结果将提供针对各种人类群体活动的深入见解,有助于理解许多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并在舆论控制、消息传播、信息推荐、广告投放、资源配置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应用价值,为人类动力学的发展添枝加叶。本文我们基于QQ群的聊天数据,进行了实证统计分析和建模研究。工作的具体内容如下:(1)QQ群中人类行为模式的实证分析。我们基于QQ群的聊天数据,对人类的在线交流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用户发送相邻消息之间的时间间隔分布普遍呈现出双模分布、双幂律分布、单幂律分布三种类型,出现这三种分布类型的群,其聊天活跃程度明显不同,从双模群到双幂律群再到单幂律群活跃性依次增高,同时,群活跃程度影响幂指数的大小,通常随着活跃程度的增大,幂指数的绝对值呈现增大的趋势;尽管这三种类型的群平均每天的发言总量差异很大,但平均每天中各小时的发言时间分布形式大致相同,都呈现出周期性双峰规律,周期为一天;QQ群中聊天话题长度概率分布普遍呈现出幂律分布的模式,说明群中大量话题得不到积极的响应,并且群的活跃程度影响其幂指数的大小,从整体上看,随着群活跃程度的增大,幂指数的绝对值呈现减小的趋势,这体现了越活跃的群中更容易出现长话题;各群中用户发言次数概率分布也普遍呈现出幂律分布的特点,反映出群中大部分人都处于比较沉默的状态,只有小部分人聊天比较积极;群的活跃程度与群成员数量关系在整体趋势上随着群规模的增大,活跃性呈增大的趋势,但并不是严格的正相关的关系。(2)基于实证统计规律建立了QQ群中交互行为的数学模型。总结实证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QQ群中有三个主要机制(即受人的生理节律影响的任务启动率,群体的活跃程度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群体所展现出的行为规律,结合这三个基本机制我们建立了人类群体的交互模型,该模型模拟结果与数据分析结果一致。用我们的模型考察发现:在恒定启动率下,不管回复率是否恒定,时间间隔分布都呈现出双模分布;当启动率在其它周期规律下变化同样能够得出这三种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周期性节律与发言的高活跃程度一起,对双幂律分布模式和单幂律分布模式的出现起关键作用。(3)三个体相互作用的任务队列模型。我们首先对双个体的任务队列理论模型进行改进,研究发现:当双个体的任务队列理论模型中用户在每一时刻其任务列表中最多只有一个I类任务时,模型结果与原模型几乎无差别;当考虑人类的周期性节律这一因素设置用户的启动率呈现周期性变化且平均启动率逐步增大时,模拟两个个体相互发送消息之间的时间间隔分布出现了由双模分布到双幂律分布再到单幂律分布的转变,再次说明人类的周期性节律与发言的高活跃程度一起,对双幂律分布模式和单幂律分布模式的出现起关键作用。最后,我们把任务队列理论推广到三个个体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当用户的启动率呈现周期变化且随着平均启动率增大时,模拟三个成员之间相互发送消息之间的时间间隔分布同样呈现出双模分布到双幂律分布再到单幂律分布的转变。

程明喜[3](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指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陈慧哲[4](2018)在《《了解数字营销》(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营销毫无置疑地成为二十一世纪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数字营销作为新的营销方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并打响了一场争夺全球市场和资源的风潮。如今,营销类书籍深受商务人士喜爱,然而国内的多数营销类书籍大多取材于外国的英文原版书籍。本报告以《了解数字营销》中第七章的翻译为例,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为指导,结合商务英语的特点,并通过顺译,逆译与分译等翻译方法,解决了原文本翻译中的问题。除了导论与结论部分,本文包括三章,分别为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以及案例分析。第一章是翻译任务描述。介绍了本次翻译任务的选题原因并对翻译原文本进行了分析。第二章是翻译过程描述。译者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完成了翻译前的准备工作,翻译中理论选择与质量控制,以及翻译任务完成后所进行的修改校验。第三章是案例分析。通过对翻译材料中词汇和句式特点的分析和研究,译者解决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完成了翻译任务。首先,译者用移植法,增译法和意译的方法对翻译材料中的词汇进行了翻译。其次,译者用顺译法,逆序法和分译法对翻译材料中的长句进行了分析与翻译。

Kobzar Olga[5](2016)在《现代电子商务客服沟通方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电子商务模式与通信方式的不断发展和丰富,B2C跨境电子商务公司获取客户源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对中国企业而言,电子商务客服沟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两个沟通方式。大多数中国B2C企业只将电子邮件作为回复投诉和差评的工具而从不把电子邮件看做客户端的互动渠道,也不作为联系客户与收集数据的手段。至于社交媒体渠道,中国企业只是将其当做推广产品的初级工具,这种低效的模式必须得以改善。为此,该项研究通过对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数据的分析,提出有利于提高客户对品牌认知程度和信任层度的策略和战略。论文中最常使用方法的是定量研究方法,来自各种公开报告,学术期刊以及可进行二次分析的标准和统计信息,以便寻找电子商务和以市场营销为主的沟通方式的整体趋势。为了验证结果、发现最本质问题,找到解决障碍的方案,对两家公司(青岛热度发有限公司和MYGOD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数据化研究与测试。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和矛盾,通过定性研究法找寻合理的理论解释,结论和措施。尽管研究时间有限,但是相信研究结果有利于探究电子商务的本质。本文大量运用演绎法,本研究基于假设,并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数据搜集和实验。换句话说,为了正确评估和测试理论的可行性,采用的都是被实践检验过的事实。同时运用归纳法进行假说和理论的开发,以期解释在现实世界中观察到的结果和获得的经验。总而言之,电子商务客户服务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此被揭开。这些障碍包括:语言和文化的,巨额工作量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缺乏国外软件操作技术以及中国的防火墙系统。本文之后提供的解决方案包含:专业软件工具的应用,CSR本质,管理与组织客服工作的策略。

刘安[6](2014)在《通过NFC认证的WLAN接入协议的安全性分析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针对无线局域网进行的非法接入攻击与窃听攻击十分严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为了解决目前无线局域网容易遭受攻击者发起的非法接入攻击和窃听攻击的问题,本文使用了近场通信技术对无线局域网的安全弱点进行加强,并采用了着色Petri网对无线局域网与近场通信进行了建模。通过解决在模型中暴露的问题,本文设计出了“通过NFC认证的WLAN接入协议”,并针对该协议的非法接入攻击与窃听攻击进行了着色Petri网建模。“通过NFC认证的WLAN接入协议”采用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与第二代安全散列算法生成基于近场通信协议栈的安全隧道。防范非法接入方面采用公开密码体制下的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对接入者身份进行认证。防范窃听方面采用随机生成的预共享密钥来配置无线局域网接入点保证用户接入的一次一密性。着色Petri网模型的仿真验证表明,通过NFC认证的WLAN接入协议对于无线局域网的非法接入攻击与窃听攻击有着良好的抵抗效果。并且协议本身也可以抵抗针对近场通信的窃听攻击、数据篡改攻击、重放攻击和中间人攻击。本文针对设计出的协议进行了协议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并给出了一个计算机上的原型实现。原型实现的运行效果表明通过NFC认证的WLAN接入协议能够足够稳健的运行并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解决当前针对无线局域网的非法接入攻击与窃听攻击。

刘安,金志刚,王颖[7](2014)在《MACH:针对WLAN中WPS认证高速攻击方案》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针对WPS认证机制的攻击方案的性能瓶颈在于较大的空中传输延迟和重传延迟,提出的MACH方案采用并行的多线程协同攻击的策略,可以有效利用接入控制设备的计算能力进行高速破解。着色Petri网分析表明,在多个攻击流水线中通过协同的方式共享攻击状态字,可有效减少WPS认证会话中因空中传输延迟和重传延迟造成的运算能力浪费,提升针对WPS的攻击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在多块WLAN网卡协同攻击的条件下,MACH方案可以获得接近线性加速比的攻击速度提升。

徐卓揆[8](2012)在《基于代码迁移的WPS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最初是单机形式,后来逐步朝向网络化发展。随着Web服务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地理信息系统的平台形式正朝向基于Web服务的GIS、网格GIS、云GIS等方向发展,其内在动力为数据共享与功能互操作的需求。Web服务成为现在乃至将来地理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重要途径与发展趋势。OGC、ISO等机构制定了一系列GIS服务的相关标准,这些GIS服务标准使不同GIS系统有了数据共享和互操作的统一接口,实现了数据访问与共享的Web服务标准化。OGC于2007年发布的WPS (Web Processing Service)规范是面向功能共享的服务组件标准,该规范将GIS共享与互操作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功能共享,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PS服务的GIS功能共享为网格GIS(Grid GIS)、云GIS (Cloud GIS)的实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使GIS可以真正实现数据、功能模块的分布化、共享与互操作。目前OGC WPS的实现规范在一般情况下存在不足,限制了其应用及推广。比较突出的问题是:(1)OGC WPS规范中一般的调用和执行过程中的存在网络带宽有限而数据传输量过大的问题;(2)OGC WPS需要大量空间数据反复传输,使得WPS服务链构建困难;(3)OGC WPS规范很多情况下要求空间数据(一般以GML格式表示并以XML封装)在网络中不同主机反复传输,因此不能保证空间数据的完全安全性。论文针对现有OGC WPS规范所存在的不足,为提高WPS调用效率,保护数据安全利用现有网络技术,研究一种可以避免或减少空间数据传输量的新的WPS服务模型与技术。首先,通过利用程序代码迁移代替空间数据传输,提出基于代码迁移的网络处理服务(Code Transmission based Web Processing Service, CTWPS)新模型;然后,构建了CTWPS模型的实现技术体系,研究了基于CTWPS的服务组合,使其可纳入现有OGC Web服务框架中;最后,实验了一个原型实验系统,对论文中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了验证。具体内容如下:(1)系统归纳和分析了地理信息服务相关理论技术,包括OGCWPS1.0.0规范内容、OGC地理信息服务框架下服务链标准,分析和研究了现有OGC WPS规范及其不足,并指出了问题解决的思路。(2)研究了现有Web服务模式,定义了代码迁移的概念,提出了基于代码迁移的Web服务和基于代码迁移的WPS服务(CTWPS)概念及其理论模型。在保持了与现有OGC WPS标准兼容的前提下,通过对OGC WPS标准进行扩展,定义了CTWPS的实现接口和相关数据结构。(3)提出了基于代码库层、服务器层、传输层和客户层四层结构的CTWPS实现技术框架。对CTWPS实现技术框架各层进行了技术设计,研究了用于实现CTWPS的具体程序语言技术方法;为保护代码安全与用户安全,设计了CTWPS的两层安全控制机制;同时,设计了CTWPS本地化代理,保证了现有OGC WPS客户端可在不更改OGC WPS调用方式的情况下使用CTWPS。(4)分析了WPS服务链模型、现有地理信息服务组合模型与方法,提出了CTWPS服务链理论模型与实现方法,给出了KVP方式的CTWPS服务链实例,验证了CTWPS自我组合的能力。论文同时研究了CTWPS服务组合的一般模型,实现了CTWPS与多种地理信息服务组合的能力。(5)基于论文所提出的CTWPS理论与技术,实现包含多种客户端的CTWPS实验系统,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OGCWPS服务与CTWPS服务效率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调用效率、可靠性和减少数据传输量方面,CTWPS相对于OGC WPS有明显优点。

沈苏楠[9](2011)在《基于SOA的数字校园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数字校园建设是学校总体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成为高校发展、办学模式转变、管理效率和办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推动力。数字校园建设将加强信息技术与学校传统学科的融合;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效率,管理信息系统将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数字校园建设完成后,将丰富学校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由于校园各个业务系统一般都是相继投入,各个IT厂商不一,技术水准不一,数据不一,给整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埋下了隐患,几年后,不难发现,高校将存在越来越多无法融合的业务系统,分离的业务功能和流程使各个业务系统各自为政,一旦涉及到跨系统业务,不得不找到厂商出面解决或重新开发,高校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去应付业务的变化,从而降低高校竞争力。基于SOA的数字校园建设主要目的就在于高度整合遗留业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校的统一数据中心,统一认证中心,统一数据监控中心,统一流程管理中心以及进行在此基础上进行复杂的数据挖掘,使得高校的业务系统完全融入SOA架构,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使得各个业务系统尽其所长,所以建设基于SOA的数字校园对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来说,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探讨基于SOA的数字校园的设计与实现。

焦红爱[10](2007)在《IEEE 802.16中基于GPSS的上行调度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802.11系列产品的商用化,人们充分体会了宽带无线上网的便利和优势。但同时802.11在带宽,接入速率,覆盖范围,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为了满足未来宽带无线接入的要求,IEEE标准组织推出了802.16系列标准。该标准可以提供可靠的电信级服务质量(QoS),全面支持语音和视频等高延时要求的应用。然而在固定宽带接入系统中,为具有不同QoS要求的多种类型业务流提供服务质量保证是一个重要并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尽管IEEE 802.16 MAC协议支持对各种类型应用的QoS保证,但是没有给出具体流调度方案来实现QoS要求。要为各种应用提供不同级别的QoS并且保证较高的系统吞吐率,必须在此MAC层中集成一个QoS架构。本文针对应用于802.16 MAC协议中的QoS架构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本文在现有文献中调度框架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基于GPSS的802.16调度框架,该框架结合了原有的多种调度算法,本文利用OPNET仿真工具模拟802.16 MAC协议,在协议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了本文的调度框架。该调度框架首先符合802.16标准中的MAC层协议描述,以及标准中提出的四种业务模型;其次基于优先级的调度算法保证了实时业务的延迟要求,语音业务的延迟要求和延迟抖动,同时对高优先级业务速率的控制保证了尽力而为业务不被饿死,基本满足了宽带无线接入中多种业务不同的QoS要求;再者,本文调度框架中使用的最大最小公平调度算法,保证了各个SS节点之间带宽分配的公平性。另外,本文根据IEEE 802.16无线物理环境的特征,提出了一个新的适用于基站端BS的调度算法。通过OPNET仿真模型的仿真结果,证明了本文提出的QoS架构是一个比较合理并且能够满足多种业务QoS要求的体系,其中的调度算法既保证了实时业务的延迟要求,同时也保证不同节点之间带宽分配的公平性。

二、如何在WPS中发送E-mai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在WPS中发送E-mail(论文提纲范文)

(1)医患交互数据驱动的移动问诊用户服务评价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2.1.1 移动医疗服务相关研究现状
        2.1.2 医疗服务评价相关研究现状
        2.1.3 医患交互研究现状
        2.1.4 研究现状评述
    2.2 本研究相关概念及变量的说明
        2.2.1 移动问诊服务
        2.2.2 移动问诊中的服务评价
        2.2.3 医患交互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计算机中介沟通
        2.3.2 媒介同步性理论
        2.3.3 双因素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问诊中不良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框架
    3.3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3.3.1 数据收集
        3.3.2 数据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患者角度的不良医患关系
        3.4.2 医生角度的不良医患关系
    3.5 结果讨论与研究贡献
        3.5.1 研究发现
        3.5.2 理论贡献
        3.5.3 实践贡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问诊中医患交互对患者满意的影响研究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4.2.1 信息支持对患者满意的影响
        4.2.2 医生情感支持对患者满意的影响
        4.2.3 医生反应速度对患者满意的影响
        4.2.4 医生语音服务对患者满意的影响
        4.2.5 医生回复速度的调节作用
        4.2.6 医生语音服务的调节作用
    4.3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4.3.1 数据收集
        4.3.2 变量测量
    4.4 实证分析
        4.4.1 实证结果
        4.4.2 稳健性检验
    4.5 结果分析与研究贡献
        4.5.1 研究发现
        4.5.2 理论贡献
        4.5.3 实践贡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问诊中医生社会支持对患者满意及感激的差异影响研究
    5.1 研究问题
    5.2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5.2.1 移动问诊中患者满意与患者感恩的关系
        5.2.2 信息支持与情感支持的差异影响
        5.2.3 医生专业资历和疾病严重程度的调节作用
    5.3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5.3.1 数据收集
        5.3.2 变量测量
    5.4 研究结果
        5.4.1 患者满意与患者感激之间的关系
        5.4.2 主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检验
        5.4.3 稳健性检验
    5.5 结果讨论与研究贡献
        5.5.1 研究发现
        5.5.2 理论贡献
        5.5.3 实践贡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基于QQ群的人类在线交流行为的统计分析及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单个个体的行为规律
    1.3 两个或多个个体交互所产生的规律
    1.4 群体交互所产生的规律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QQ群中人类行为模式的实证分析
    2.1 QQ群介绍
    2.2 数据描述
    2.3 发言时间间隔统计结果
    2.4 周期性、阵发性分析
    2.5 群中话题长度的概率分布
    2.6 群活跃程度与群成员数量的关系
    2.7 群中个体发言次数的概率分布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QQ群中交互行为的数学模型
    3.1 模型构建
    3.2 模型参数分析
    3.3 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个体相互作用的任务队列模型
    4.1 双个体交互模型的复现
    4.2 两个个体交互模型的调整
    4.3 三个个体相互作用的任务队列理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的总结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了解数字营销》(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Reasons for Subject Selection
    1.2 An Analysis on the Original Text
Chapter Two Translating Process
    2.1 Preparations
    2.2 Translation Theories Employed
    2.3 Translating
    2.4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Lexical Level
        3.1.1 Transplanting
        3.1.2 Expansion
        3.1.3 Paraphrase
    3.2 Syntactical Level
        3.2.1 Sequential Method
        3.2.2 Inversion
        3.2.3 Division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A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B The Translated Version

(5)现代电子商务客服沟通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式和对象
    1.3.1 研究方式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创新点
1.4 思路框架 第二章 相关文献
2.1 国内文献综述
2.2 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章 沟通方式中的问题
3.1 电子邮件沟通中的问题
    3.1.1 电子邮件沟通中的数据分析
    
3.1.1.1 电子邮件的背景
    
3.1.1.2 电子邮件的结构
    
3.1.1.3 商业电子邮件的分类
    
3.1.1.4 电子邮件营销的指标及标准
    3.1.2 电子邮件沟通中遇到的问题
    
3.1.2.1 商业电子邮件被误判为垃圾邮件
    
3.1.2.2 不科学的个性化邮件
    
3.1.2.3 错误的主题行和正文
    
3.1.2.4 DMM和CSR面临的其他问题
3.2 社交媒体沟通中遇到的问题
    3.2.1 社交媒体沟通的数据分析
    3.2.2 社交媒体沟通中的问题
    
3.2.2.1 响应时间长和没有响应
    
3.2.2.2 错误地操作社交媒体
    
3.2.2.3 错误地应付负面反馈
    
3.2.2.4 其他问题 第四章 沟通方式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4.1 电子邮件沟通方式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4.1.1 基本要求
    4.1.2 解决发件人主体问题的方案
    4.1.3 合适的邮件主题行
    4.1.4 合适的邮件内容
    4.1.5 合适的沟通技巧
4.2 社交媒体沟通方式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4.2.1 科学的账号管理
    
4.2.1.1 流程化的日常管理
    
4.2.1.2 专业营销工具的应用
    4.2.2 培养优秀的客服代表
    4.2.3 科学的客服流程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通过NFC认证的WLAN接入协议的安全性分析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线局域网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
    1.3 近场通信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近场通信的应用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协议与近场通信协议
    2.1 无线局域网协议
        2.1.1 无线局域网的认证过程
        2.1.2 无线局域网认证存在的问题
        2.1.3 无线局域网的开发组件
    2.2 近场通信协议
        2.2.1 近场通信协议的协议结构
        2.2.2 近场通信协议存在的问题
        2.2.3 近场通信协议的开发组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过NFC认证的WLAN接入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3.1 传统协议弱点的CPN建模
        3.1.1 无线局域网的CPN建模
        3.1.2 近场通信协议的CPN建模
    3.2 通过NFC认证的WLAN接入协议
    3.3 通过NFC认证的WLAN接入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3.3.1 协议过程描述
        3.3.2 对非法接入攻击的安全性分析
        3.3.3 对窃听攻击的安全性分析
        3.3.4 安全性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过NFC认证的WLAN接入协议的实现
    4.1 软件架构与实现
        4.1.1 协议需求
        4.1.2 架构设计
        4.1.3 部署方案
    4.2 运行时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MACH:针对WLAN中WPS认证高速攻击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WPS机制及其安全性
    1.1 WPS协议架构
    1.2 WPS安全性分析
2 MACH攻击方案
    2.1 现有攻击方案分析
    2.2 MACH方案架构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 WPS设备的安全加固策略
4 结束语

(8)基于代码迁移的WPS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2.1 Web Service
        1.2.2 从GISystem到GIService
        1.2.3 WPS服务研究现状
        1.2.4 代码移动计算研究现状
        1.2.5 服务组合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论文组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论文组织
第二章 OGC WPS规范及其不足分析
    2.1 OpenGIS Web服务体系与WPS服务
    2.2 WPS概念与模型
        2.2.1 OGC WPS概念
        2.2.2 OGC WPS工作模型与实例
    2.3 OGC WPS接口标准
        2.3.1 GetCapabilities接口标准
        2.3.2 DescribeCapabilities接口标准
        2.3.3 Execute接口标准
    2.4 WPS服务链概述
        2.4.1 OGC Web服务链模型
        2.4.2 OGC WPS服务链
    2.5 对OGC WPS模型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2.5.1 OGC WPS模型存在的问题
        2.5.2 OGC WPS模型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代码迁移的WPS服务理论模型研究
    3.1 代码迁移概念的提出
        3.1.1 移动Agent中的代码迁移
        3.1.2 代码迁移的概念
    3.2 基于代码迁移的Web服务概念
        3.2.1 现有Web服务中接口请求模型
        3.2.3 基于代码迁移的Web服务概念模型
    3.3 基于代码迁移的WPS服务的理论模型
    3.4 对OGC WPS标准的扩展
        3.4.1 CTWPS Execute请求的参数结构
        3.4.2 CTWPS Execute请求的KVP编码
        3.4.3 CTWPS Execute请求的XML编码
        3.4.4 CTWPS Execute响应的结构
        3.4.5 CTWPS Execute响应的XML编码
        3.4.6 CTWPS Execute的SOAP方法
    3.5 CTWPS的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TWPS实现技术体系的构建
    4.1 CTWPS的技术架构
    4.2 代码层技术设计
        4.2.1 迁移代码应满足的条件
        4.2.2 脚本代码技术
        4.2.3 二进制代码技术
    4.3 服务器层技术设计
    4.4 传输层安全机制设计
    4.5 客户端层技术设计
        4.5.1 客户端的迁移代码实例化与运行方法设计
        4.5.2 客户端对迁移代码的运行安全控制
        4.5.3 CTWPS代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TWPS服务组合研究
    5.1 CTWPS服务链模型构建
        5.1.1 CTWPS透明链
        5.1.2 CTWPS半透明链
        5.1.3 CTWPS非透明链
    5.2 CTWPS服务链实例
    5.3 CTWPS服务组合研究
        5.3.1 GIS Web服务组合模型
        5.3.2 CTWPS与现有服务组合模型的矛盾
        5.3.3 CTWPS与OGC GIS Web服务的组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TWPS服务实践与调用效率分析
    6.1 CTWPS原型系统
        6.1.1 CTWPS原型系统的结构
        6.1.2 CTWPS实例
    6.2 OGC WPS与CTWPS的服务链实验
        6.2.1 实验环境
        6.2.2 服务链执行效果
    6.3 CTWPS与OGC WPS的效率对比
        6.3.1 不同WPS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效率对比
        6.3.2 不同WPS模式下的WPS调用效率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基于SOA的数字校园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术语与定义
    1.4 宁职院现状
    1.5 建设原则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选型
    2.1 操作系统
    2.2 Web 服务器
    2.3 J2EE 应用服务器
    2.4 ESB 服务器
    2.5 消息中间件
    2.6 数据库服务器
    2.7 LDAP 服务器
    2.8 访问控制服务器
    2.9 身份服务器
    2.10 流程服务器
    2.11 商务智能中间件
第三章 基于SOA 的数字校园的设计
    3.1 系统总体架构
    3.2 门户系统的设计
    3.3 数据整合平台的设计
    3.4 统一认证平台的设计
    3.5 共享数据库的设计
    3.6 流程管理系统的设计
        3.6.1 毕业离校
        3.6.2 休学流程
        3.6.3 退学流程
        3.6.4 复学流程
    3.7 商务智能系统的设计
第四章 基于SOA 的数字校园的实现
    4.1 门户系统的实现
    4.2 数据整合平台的实现
    4.3 统一认证平台的实现
    4.4 共享数据库的实现
    4.5 流程管理系统的实现
    4.6 商务智能系统的实现
第五章 总结及今后的工作
    5.1 关于流程管理的进一步思考
    5.2 关于集中授权的进一步思考
    5.3 关于动态监控的进一步思考
    5.4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10)IEEE 802.16中基于GPSS的上行调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宽带无线接入标准
        1.1.1 IEEE 802.16 标准制定的背景及意义
        1.1.2 IEEE 802.16 系列标准
    1.2 无线网络QoS
        1.2.1 QoS概述
        1.2.2 在无线网络中实现QoS
    1.3 在IEEE 802.16 中实现QoS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
第二章 IEEE 802.16-无线城域网标准
    2.1 IEEE 802.16 体系结构
        2.1.1 IEEE 802.16 参考模型
        2.1.2 MAC层CPS子层
    2.2 帧结构
    2.3 上行子帧结构
    2.4 IEEE 802.16 标准中的QoS框架
        2.4.1 QoS对象模型
        2.4.2 服务类别的定义
        2.4.3 QoS交互机制
        2.4.4 QoS 架构
第三章 802.16 MAC层QoS调度的研究
    3.1 扩展的802.16 MAC层QoS架构
        3.1.1 GPSS模式的QoS架构
        3.1.2 GPC模式的QoS架构
    3.2 无线QoS调度算法设计
        3.2.1 WPS算法
        3.2.2 Max-Min Fair算法
        3.2.3 WPS+Max-Min Fair算法
    3.3 QoS框架设计
第四章 QoS解决方案的仿真模型和结果
    4.1 仿真工具OPNET介绍
    4.2 仿真模型设计的三层模式
        4.2.1 网络层
        4.2.2 节点层
        4.2.3 进程层
    4.3 仿真方案
        4.3.1 仿真场景参数设置
        4.3.2 仿真业务参数设置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如何在WPS中发送E-mail(论文参考文献)

  • [1]医患交互数据驱动的移动问诊用户服务评价影响机制研究[D]. 谭鸿瀛.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QQ群的人类在线交流行为的统计分析及建模研究[D]. 劳家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12)
  •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了解数字营销》(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陈慧哲.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5]现代电子商务客服沟通方式的研究[D]. Kobzar Olga. 青岛大学, 2016(02)
  • [6]通过NFC认证的WLAN接入协议的安全性分析与实现[D]. 刘安. 天津大学, 2014(03)
  • [7]MACH:针对WLAN中WPS认证高速攻击方案[J]. 刘安,金志刚,王颖.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4(08)
  • [8]基于代码迁移的WPS服务研究[D]. 徐卓揆. 中南大学, 2012(12)
  • [9]基于SOA的数字校园的设计与实现[D]. 沈苏楠.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10]IEEE 802.16中基于GPSS的上行调度算法研究[D]. 焦红爱. 天津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如何在 WPS 中发送电子邮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