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梯形及其性质

金梯形及其性质

一、黄金梯形及其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唐秋[1](2021)在《指向空间观念的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于春燕[2](2021)在《从出土材料看《管子》相关篇章的成书年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珏[3](2021)在《基于数据特征的灰色预测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侯毅[4](2021)在《基于GeoGebra的初中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杨怡[5](2021)在《初三学生“相似”学习错误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

叶庆庆[6](2021)在《龟兹石窟壁画的艺术风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正慧[7](2021)在《哀牢青铜器设计之美在首饰设计中的表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民族首饰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山顶洞人”穿孔的兽牙、兽骨到现如今的金银珠宝,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首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首饰设计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中国青铜器的铸造技艺水平一直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青铜器的形成集造型、雕塑、绘画、雕刻、铸造等多种技艺为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哀牢文化,可以说是怒江、澜沧江流域的区域文化,本文选取中国云南保山区域哀牢文化中的青铜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哀牢青铜蕴含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设计之美,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生活环境再现的产物。哀牢青铜的研究在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学等领域较多,从艺术学角度研究的相对欠缺,从艺术角度与文化背景成因分析的更是没有,追寻其美学特征和造物意识的深层次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根据出土实物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主要运用形式分析法、设计之美等学术研究方法来切入分析与总结,试图研究哀牢青铜的艺术形式、设计之美、文化内涵和功能意义,通过分析哀牢青铜器的造型美、装饰美、功能美、材料美,得出结论,哀牢青铜器造型上蕴含的变与不变的微妙之美、玲珑秀美的比列尺度、古拙朴雅的简洁之美;装饰上抽象繁复的几何纹饰、浑厚写实的生活情境、生动张力的人物装纹饰、凝练概括的动物纹饰;功能上蕴含的实用功能的宜人操作性能美、象征功能的精神内在美。在器物的造型上、装饰上都体现着哀牢先民对形式法则的理解,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空间感的营造、疏密与留白。最后提出哀牢青铜器设计之美对首饰设计的启示:一、地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的地方,哀牢青铜器中注入了大量的地域环境元素,地域文化是首饰设计的一大源泉;二、哀牢青铜器体现的简洁美、几何纹样的抽象美正是现代首饰设计所受欢迎的;三、青铜器中的材料美是最能直击人心的,材料美的运用也是首饰设计的一大途径;四、将哀牢青铜器的造型、装饰、材料以及其文化相结合进行设计,符合首饰设计的基本特征。以首饰为载体,达到“以小见大”的首饰艺术之神奇瑰异,为首饰设计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实践来实证其设计方法。首饰是一种没有声音的语言,寻求首饰与哀牢青铜的结合点,使哀牢青铜艺术得以弘扬,让首饰能无拘无束地向人们诉说着古老而鲜活的哀牢青铜文化。

孙艳鑫[8](2021)在《中国古代“方圆规矩”下当代纪念性景观空间布局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方圆规矩”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与观念,其中的哲学理念与设计思想对当代的建筑和景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纪念性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方圆图式理论和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为研究主题,主要对与其关系密切的纪念性景观为落脚点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纪念性景观的布局法则,尝试寻找与“方圆规矩”之间的关系及规律。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研究内容的相关概念和研究界定,和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第二章介绍研究的缘起,通过对古代方圆设计思维的发现,分析了古代不同类型纪念场所或建筑的布局形式,并总结其组织形式与设计思想;第三章是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研究的承接,通过对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平面布局和空间形式的梳理,分析当代的创作手法;第四章是对古代方圆形式美学与设计思想的转化,提炼古代的方圆图式与方圆辩证思维,提取出方圆文化设计观,对当代纪念性景观提供新的本土设计思想理论;第五章是通过对国内传统思想理论和国外先进设计思想提出共生的理念,分析国外建筑大师路易斯·康与中国建筑大师齐康对纪念性表达的设计思想与创作手法,对本文的创作理念提供论据;第六章通过实际案例的佐证和实践的方案设计对论文的核心内容进行实质性的解读,最后总结出符合当代设计文化发展和促进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谋和”新理念。论文从中国传统理论体系出发,通过研究“方圆文化”和“方圆哲学”分析方圆符号的内涵和精神,在此过程的研究中将会看到对中国古代传统设计思维的一个新的理解角度,也为今后的设计创作提供一个新思路。

李龙彬[9](2020)在《东北地区燕秦汉长城及城址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东北地区燕秦汉中原政权所筑长城及其所设郡县有关的城址遗存。地域限定主要为战国燕和秦汉历史时期东北地区设置的辽西、辽东、玄菟郡辖区,即包括今辽宁省全境、吉林省东南部。本文写作是以全面梳理东北地区燕秦汉长城和城址考古资料为基础,并对燕秦汉相关的墓葬、窖藏等考古遗存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以了解长城和城址在东北地区分布的整体概况,进而探讨燕、秦、汉中央政权在东北地区推行筑长城、设郡县政治活动对东北边疆地区行政管辖模式形成和汉文化格局确立的决定作用和深远影响。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介绍了东北地区燕秦汉长城及城址形成的历史背景。明确了文章研究的时空范围,梳理了相关研究概况,指出以往工作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继而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按照辽西、辽东两个地域分区系统梳理了东北地区燕秦汉长城遗迹分布的基本情况。对长城的走向进行了确认,对长城城墙墙体、沿线障城、烽燧等附属设施进行了数据更新和考古分析。开展了东北地区燕秦汉长城的文化特征研究,对部分长城遗迹性质和时代进行了考察。第三章按照辽西、辽东两个地域分区系统梳理了东北地区燕秦汉城址遗迹分布的基本情况。对城址的分布数据进行了大规模更新,开展了东北地区燕秦汉城址的文化特征研究。对城址的总体分布及选址进行了分析,对城址群的形成和划分进行了讨论。对城址的形制规模、砌筑方式与沿用年代、结构布局等开展了统计分析和研究,对一些城址郡县属性进行了考察。第四章分析了燕秦汉郡县地区及长城沿线其他文化遗存的分布及特征,统计了东北地区出土中原铁器分布状况的考古资料,进而深入探讨铁器传入对东北地区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变革的深刻影响。第五章从文献记载修筑长城和设置郡县两大政治措施的实施推行入手,阐释了燕秦汉中央政权在东北地区形成的以外围修筑线形长城划定疆域和以内部设置点式郡县城址据点占领的两种管控模式;论述了燕秦汉郡县管理体制在东北地区的初创、完善和发展动态过程,总结了燕文化东进对东北地区文化格局演变的影响,秦汉郡县文化对东北地区汉文化格局形成的深远影响。第六章结语。总结梳理了本文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贡献,对本文的不足进行了说明。

张嘉笛[10](2020)在《人教版和康轩版初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旨在探究人教版和康轩版初中数学教材的整体性和数学教育哲学观念有何异同,来丰富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教材比较研究成果,为人教版教材的修订提供一些数据支持。为此以人教版和康轩版初中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以“图形与几何”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及比较法结合定量刻画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设置如下:(1)教材的整体性有何异同?(2)教材的数学教育哲学观念有何异同?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人教版小结、习题设置较有特色,康轩版的章前言和重点整理较有特色;人教版拓展栏目更丰富,要求较高;人教版和康轩版教材缺少组织型和解释型插图;康轩版教材难度大于人教版教材难度。(2)人教版和康轩版教材均体现旧人文主义、技术实用主义以及进步教育主义观念。基于研究结论,对人教版教材提出相关建议。(1)增加每节内容的小结、章前言中的旧知回顾以习题形式设置,增加组织型和解释型插图,适当增加例题来降低习题难度。(2)考虑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趋势,教材应体现对由“生活化”上升到“数学化”的数学教育的重视。

二、黄金梯形及其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金梯形及其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7)哀牢青铜器设计之美在首饰设计中的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关键词定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计划
    (七)研究方法
    (八)研究的创新点
一、哀牢青铜器及设计之美概述
    (一)设计之美概述
        1.设计之美
        2.设计之美的特点
    (二)哀牢国社会及文化背景
        1.哀牢国文化及其源流
        2.哀牢国物质资源
    (三)哀牢青铜器的产生及文化源流
    (四)哀牢青铜器的功能分类
        1.礼乐器类
        2.生产工具类
        3.兵器类
        4.生活用具类
    (五)哀牢青铜器的文化内涵
        1.宗教政治王权的体现
        2.人对自然的认知
        3.人对自我的认知
二、首饰设计概述
    (一)首饰设计的概念及起源
        1.首饰设计的概念
        2.首饰的起源
        3.中西方首饰设计的特点
    (二)首饰设计的基本特征
        1.材料与工艺的创新
        2.设计师情感的表达
        3.视觉造型的营造
    (三)首饰设计的价值及影响
        1.文化价值
        2.装饰价值
        3.影响
三、哀牢青铜器的设计之美意蕴
    (一)哀牢青铜器的造型美
        1.玲珑秀美的比例尺度
        2.古朴拙雅的简洁之美
        3.变与不变的微妙之美
    (二)哀牢青铜器的装饰美
        1.浑厚写实的生活情境
        2.抽象繁复的几何纹饰
        3.凝练概括的动物纹饰
        4.生动张力的人物纹饰
    (三)哀牢青铜器的功能美
        1.实用功能的宜人性能美
        2.象征功能的精神内在美
四、哀牢青铜器设计之美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一)地域自然的体现
    (二)造型美的应用
    (三)装饰美的应用
    (四)简朴艺术风格的应用
    (五)材料美的应用
    本章小结
五、设计实践
    (一)《秘境》系列展示
        1.秘境之神
        2.秘境之怒江魂
        3.秘境之奇观
    (二)《光影》系列展示
        1.光影——残
        2.光影——原核(盒)
        3.光影——蜕变
        4.光影——裂变
    (三)《菱变》系列展示
        1.菱变——动
        2.菱变——静
    (四)《痕忆》系列展示
        1.痕忆——微妙美
        2.痕忆——简朴美
        3.痕忆——零星美
    (五)《前饰今生》系列展示
        1.前饰今生——蛇
        2.前饰今生——虎
        3.前饰今生——犬噬鹿
        4.前饰今生——船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中国古代“方圆规矩”下当代纪念性景观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方圆规矩”的研究综述
        1.3.2 关于纪念性景观的研究综述
    1.4 相关理论概述及研究范围界定
        1.4.1 “方圆”与“规矩”
        1.4.2 天圆地方与天人合一
        1.4.3 东方的“天地之和比”与西方的“黄金分割比”
        1.4.4 纪念性景观的研究界定
        1.4.5 纪念性的相关理论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缘起——方圆构图形式的发现
    2.1 古代方圆设计思维的发现
        2.1.1 设计文化历程中的“方”
        2.1.2 设计文化历程中的“圆”
        2.1.3 “方”与“圆”文化对设计的启示
    2.2 方圆观与传统造物设计
        2.2.1 中国古人“方圆”设计的天地观
        2.2.2 中国古人“方圆”的审美思想
    2.3 古代纪念性景观场所的方圆形式
        2.3.1 纪念性景观之祭祀建筑
        2.3.2 纪念性景观之陵墓建筑
        2.3.3 纪念性景观之宗教建筑
    2.4 传统纪念性景观空间布局设计
        2.4.1 传统纪念性景观空间造型的影响因素
        2.4.2 传统纪念性景观空间布局的组合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承接——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研究
    3.1 当代纪念性景观的环境选择
    3.2 当代纪念性景观整体的布置
        3.2.1 纪念性景观的主题思想
        3.2.2 纪念性景观的路线设计
        3.2.3 纪念性景观的视觉设计
    3.3 当代纪念性景观空间的布局
        3.3.1 尽端式空间布局
        3.3.2 两面为主式布局
        3.3.3 中心式布局
        3.3.4 其他布局
    3.4 现代纪念性景观设计手法
        3.4.1 纪念文化符号的提取及植入
        3.4.2 纪念性空间布局的设计手法
        3.4.3 纪念性空间意境的营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化——中国古代方圆形式的提炼与方圆思想的介入
    4.1 纪念性景观和方、圆图式
        4.1.1 国内外的方形图式
        4.1.2 国内外的圆形图式
    4.2 形状与方圆辩证思维
        4.2.1 方与圆的辩证思维
        4.2.2 方与圆的视觉艺术
    4.3 方圆之形与方圆之势
        4.3.1 方圆中的形与势
        4.3.2 古人的自然观——天人合一
    4.4 方圆之间的拓扑性构思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谋和——“方圆”形式的共生理念
    5.1 周易方圆论
        5.1.1 方圆本质论
        5.1.2 方圆中介论
    5.2 黑川纪章的共生理论
    5.3 方圆形式的共生
    5.4 路易斯·康的纪念性表达
        5.4.1 西方哲学与老庄思想
        5.4.2 康的纪念性思想体现
        5.4.3 康的纪念性手法解读
        5.4.4 康的几何空间布局分析
    5.5 齐康的纪念性表达
        5.5.1 解读周恩来纪念馆
        5.5.2 解读河南博物院
        5.5.3 齐康的设计与审美思想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践——“回疫·共生”新冠病毒抗疫纪念馆方案设计
    6.1 项目背景与设计意义
    6.2 设计目的与设计定位
    6.3 项目选址与基地概况
    6.4 设计理念释义
    6.5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术成果统计
致谢

(9)东北地区燕秦汉长城及城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意义
第二章 东北地区燕秦汉长城
    第一节 辽西地区的长城遗迹
        一、辽西地区的燕长城遗迹
        二、辽西地区的秦长城遗迹
        三、辽西地区的汉长城遗迹
    第二节 辽东地区的长城遗迹
        一、辽东地区的燕长城遗迹
        二、辽东地区的秦长城遗迹
        三、辽东地区的汉长城遗迹
    第三节 燕秦汉长城的文化特征
        一、燕秦汉长城的走向及相互关系
        二、辽西长城与辽东长城形态差异
        三、边城、障城、烽燧与长城的关系
        四、燕秦汉长城的历史作用
    第四节 部分长城遗迹性质和时代的考察
        一、关于对新发现的锦州地区烽燧性质的认识
        二、辽东地区燕长城与朝鲜“大宁江长城”的关系
        三、关于辽东地区燕秦汉烽燧性质再认识
第三章 东北地区燕秦汉城址
    第一节 辽西地区的城址
        一、朝阳地区
        二、葫芦岛地区
        三、锦州地区
        四、阜新地区
        五、盘锦地区
    第二节 辽东地区的城址
        一、大连地区
        二、营口地区
        三、鞍山地区
        四、辽阳地区
        五、沈阳地区
        六、抚顺地区
        七、铁岭地区
        八、本溪地区
        九、丹东地区
        十、四平地区
        十一、通化地区
    第三节 燕秦汉城址的文化特征
        一、城址总体分布与选址分析
        二、城址的形制与规模分析
        三、城址的砌筑方式与时代分析
        四、城址的结构与布局分析
    第四节 部分城址郡县属性的考察
        一、辽西郡属县城址考察
        二、辽东郡属县城址考察
        三、玄菟郡属县城址考察
第四章 其他燕秦汉文化因素遗存
    第一节 郡县地区的其他燕秦汉文化遗存
        一、燕文化遗存分布及特点
        二、秦文化遗存分布及特点
        三、汉文化遗存分布及特点
    第二节 长城沿线地带燕秦汉文化因素的土着遗存
        一、土着遗存的分布
        二、土着遗存的特点
    第三节 中原系铁器的分布和传布
        一、郡县地区中原系铁器的分布
        二、郡县以外地区中原系铁器的传布
第五章 东北地区郡县制体系的发展及汉文化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东北地区郡县制体系的发展
        一、郡县制体系的初创
        二、郡县制体系的完善
        三、郡县制体系的发展
    第二节 东北地区汉文化格局的形成
        一、燕文化对东北地区文化格局的影响
        二、东北地区汉文化格局的形成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10)人教版和康轩版初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主要术语界定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2.1 教材几何比较研究
        2.2.2 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教材几何比较研究
        2.2.3 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课程标准比较
        2.2.4 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的开发
    3.3 数据收集及分析
    3.4 研究思路及框架
4 结果与分析
    4.1 教材的整体性
        4.1.1 编排结构
        4.1.2 教材难度
    4.2 数学教育哲学
        4.2.1 人教版教材数学教育哲学观念
        4.2.2 康轩版教材数学教育哲学观念
        4.2.3 人教版和康轩版教材数学教育哲学观念比较
    4.3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对人教版教材的建议
        5.2.2 未来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人教版教材内容广度、深度计算数据表
附录 B 康轩版教材内容广度、深度计算数据表
附录 C 人教版教材习题难度计算数据表
附录 D 康轩版教材习题难度计算数据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黄金梯形及其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空间观念的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D]. 唐秋. 西南大学, 2021
  • [2]从出土材料看《管子》相关篇章的成书年代[D]. 于春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数据特征的灰色预测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 王珏. 江南大学, 2021
  • [4]基于GeoGebra的初中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D]. 侯毅. 西南大学, 2021
  • [5]初三学生“相似”学习错误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怡.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6]龟兹石窟壁画的艺术风格研究[D]. 叶庆庆.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
  • [7]哀牢青铜器设计之美在首饰设计中的表现研究[D]. 李正慧.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8]中国古代“方圆规矩”下当代纪念性景观空间布局研究[D]. 孙艳鑫. 鲁迅美术学院, 2021
  • [9]东北地区燕秦汉长城及城址研究[D]. 李龙彬. 吉林大学, 2020(03)
  • [10]人教版和康轩版初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为例[D]. 张嘉笛.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金梯形及其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