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礼记》中礼法性质的礼学思想

论《礼记》中礼法性质的礼学思想

一、论《礼记》礼法自然的礼学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李淑华[1](2021)在《孟子礼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儒家礼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先秦儒家礼学思想是指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为了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以“礼”为核心而在政治层面、社会层面和人生层面所阐发的政治秩序、行为准则和人格追求的思想总和。礼学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在整个中国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千年来以自己独特的教化功能规范和引导着古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对华夏民族子孙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今天,用现代意识挖掘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弘扬中华民族崇礼义的礼学思想,对于改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关于礼学思想的研究,国内大多数学者相对而言研究孔子和荀子礼学思想的比较多,研究成果比较丰硕,而孟子的礼学思想相对而言,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匮乏,这也为开拓孟子礼学思想的研究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对孟子礼学思想的系统研究是从其礼学之所以会产生的时代背景为起点的,主要阐明了孟子礼学思想的形成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时代背景是孟子礼学思想得以形成的现实依据,而孟子礼学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是在批判地继承周公、孔子、子思的礼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继而通过对《孟子》一书中关于“礼”的章句对孟子礼学思想做了一个详细的论述。孟子礼学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礼”是指社会的等级秩序,第二,“礼”是人的内在属性,是人禽之别的标志,是区别君子与非君子的标准,同时也是修身基础。第三,“礼”还是典章制度,“礼”是各阶级遵守的原则,“礼”与“乐”配合教化百姓,并为社会安定提供制度保障。孟子礼学思想的特征主要是在封建社会中所体现出的民本性特征、内在性与外在性统一和发展性等特征。孟子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孟子为“礼”从人性中找到根源,“四端”说扩展了孔子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及“仁政”说扩展了孔子的礼治思想。孟子礼学思想的形成无疑发展了前人已有的礼学思想,因此,孟子礼学思想较之前人的礼学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增强了个体的道德自信,发展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强化了儒家的人生追求、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和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等方面。但是,孟子的礼学思想在整体上还是为封建社会服务,因此,孟子的礼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现在具有一定的阶级倾向和唯心主义倾向。孟子的礼学思想在当代仍有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资源,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和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共处。研究孟子的礼学思想,不仅仅是因为“礼”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礼学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有必要加强对礼学思想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因此,我们研究孟子的礼学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杨萌[2](2021)在《荀子礼学发展逻辑及现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建构了以礼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后世政治制度和人伦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论是探究礼学的形成与发展,还是认识先秦诸子思想,都应该系统了解荀子礼学发展逻辑,分析其产生的现代价值。本文将分为四部分对荀子礼学发展逻辑及现代价值进行探析。第一部分对荀子礼学思想产生的原因与背景进行分析。对礼的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索,从中明晰礼学形成发展的原因与条件。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争相扩张自身的实力,导致周王朝宗法血缘制度被破坏。地主阶级以地缘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大一统趋势日益明显。面对诸子百家所提出的治国理论,荀子从儒家体系中继承并形成了礼学体系。第二部分介绍荀子礼学思想的内容。荀子提出不同于前人的天道观,创造性地把自然属性的天作为儒家礼学体系的出发点。从天人相分得出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自然不受人意识的影响,人与自然有着不同的职能。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将性与伪分成了两个配合使用的概念,认为人们生来就具有欲望,必须通过后天对礼的学习与实践使其改正。明分使群的方法将整个社会分为统治阶级、官员臣子与百姓的不同阶层,礼学平衡阶层差异带来的分歧。荀子希望统治者能够重视人民的作用,任用具有高尚道德与掌握大量知识的贤能之士。第三部分剖析荀子礼学的发展逻辑。首先,先秦儒家使礼的规范与人性结合的日益紧密。其次,礼学对政治诉求逐渐扩大。最后,礼学逐渐具有约束性。第四部分彰显荀子礼学的现代价值。荀子礼学有助于提升公民道德修养,促进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选取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提升国民文化自信,推动当代中国实践的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时期。理性看待荀子礼学,选取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内容。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刘亚奎[3](2021)在《荀子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周公、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学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宋代以后,随着孟子地位的升格,人们对儒学思想内核的认识逐步由“周孔之道”让位于“孔孟之道”。这种认识虽是宋明历史的思想产物,然在一定程度上却也影响了我们对孔子、荀子之间思想联系的认识。从礼学思想来看,孔荀之间的这种思想连续性尤其值得重视和关注。就荀子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发展而言,荀子无疑也是与孟子一样的孔学杰出开拓者,儒学无疑也可以被定义为是“孔荀之道”。太史公曰:“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此之谓也。具体说来,荀子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荀子从以“伪”论礼的角度对孔子的“习”论进行发展,孔子认同教育对人的作用,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荀子在此基础上,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进一步提出后天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认为个体可以通过后天之伪达到“士”“君子”“圣人”的道德目标。其次,荀子从以“法”论礼的角度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进行发展,孔子主张为国以礼,主张全社会学习礼,统治者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实行仁政。荀子赞同礼治的治国效用,与此同时认为礼治也有其局限性,故而引入“法”。援法入礼,主张以法治弥补礼治之不足,进一步提出德主刑辅。最后,荀子从以“分”论礼的角度对孔子“正名”思想进行发展。孔子的“正名”思想维护的是旧贵族尊卑等级,在战国时期,旧贵族阶级已经逐渐被新兴地主阶级所取代,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荀子提出“分”论,认为“分”是协调人伦关系和社会分工的重要依据,使礼学具有社会秩序性。经过荀子以“伪”论礼、以“法”论礼、以“分”论礼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发展,使儒家礼学在战国晚期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荀子对儒家礼学思想的发展,不仅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也对汉代以后礼法合用的国家治理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荀子礼学思想对现代国家治理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黄尧[4](2020)在《吕坤《诗经》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吕坤,字叔简,号抱独居士,是明代中后期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其主要作品有《呻吟语》、《去伪斋集》、《实政录》、《四礼翼》、《闺范》,不仅涉及了政治民生、家庭伦理、理气二元关系等方面,对于“五经”之一的《诗经》也十分关注。通过对吕坤《诗经》学思想的研究可以发现,其《诗》学思想不仅与其哲学思想、礼学思想密切相关,也深刻影响着他的女性教育思想。《诗经》作为五经之一一直以来都被儒家知识分子奉为圭臬。宋代以朱熹、郑樵为代表的“批序废序派”和以王柏为代表的“删诗派”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诗学观念,明代心学思想的兴起更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明代《诗经》研究也因此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吕坤存世着作中来看,吕坤并没有关于《诗经》的单独译注本,其诗学思想散见于《呻吟语》、《四礼翼》、《四礼疑》以及《闺范》当中,因此本文拟从五个角度对吕坤的《诗经》学思想进行论述。首先,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对吕坤生平及明代社会的简单介绍,通过对明代政治状况与社会思潮的分析,深入挖掘吕坤思想的社会根源,探究吕坤诗学思想的产生背景。第二部分是对明代《诗经》学研究的简单梳理,探究同时期明代知识分子的《诗经》学研究状况,从《诗经》学史的角度把握吕坤《诗经》研究的学术环境与学术背景。第三部分则是对散见于吕坤着作中的《诗经》引用与《诗经》阐释进行梳理,探究吕坤诗学思想与其礼学思想、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第四部分则以《闺范》中的《诗经》引用、注释为研究对象,从女性教育读物的角度探讨吕坤的诗学思想。第五部分则是将吕坤《诗经》学思想放置在整个明代思想史和《诗经》学史中来看,探究吕坤《诗经》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吕坤《诗经》学思想的整理与研究可以发现,吕坤延续了郑玄、朱熹的一贯思路,都认为“天理”与“人欲”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主张用礼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扼制情欲、维护儒家伦理道德的目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与前人相比,吕坤承认情欲的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不再是以单一否定和批判的态度作为评价一切事物的出发点,而是以一种更加客观的态度看待明代社会出现的新观念、新思想,体现了吕坤思想的独特之处。通过对吕坤《诗经》学思想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吕坤从“理气二元关系”出发并结合其“省心说”、“知行关系”等哲学思想主张建立一种“情与礼相统一”的模式,对“情”、“欲”持以一种更加宽松的态度,体现了明代心学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变迁。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虽然吕坤在解读《诗经》时对于其中反映“人情”、“人欲”的内容更加宽容和理解,但究其根本仍旧是为了维护儒家伦理道德,吕坤思想上的“进步”只是儒家伦理道德在新的时代思潮冲击下的一次内部调整。

王睿[5](2020)在《刑礼分途:春秋时期治国理路的分化与转向》文中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标志,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习俗、生活规范等“礼俗”。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周公制礼作乐”完成了由“礼俗”到“礼制”的过渡,确立了西周以礼治国的政治模式。春秋时期,天子式微,礼制陵夷,以礼为核心的社会秩序被打乱,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对“礼治”的思考。孔子在继承周礼人文意义的基础上,将“仁”作为“礼”的依据,发挥“礼”的道德约束作用以期重建社会秩序,同时将“义”作为统治者为政标准,将“为政以德”的君子社会作为治国目标,孔子的思想引领了中国轴心时代的思想突破。子思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等礼制理论和“为政以德、教民以德”等民本政治主张。以子产为代表的政治家亦深受周礼影响,但他们面对现实需要,为了“救世”选择了铸刑书、铸刑鼎,以权威制度和硬性规定维持社会稳定,偏向了法治和专制的道路。在春秋战国的时代变化中,富国强兵的为政目标、尚功利的价值取向和外在强制力的治国手段在治国理路的争论中取得了彻底胜利。从理想走向现实、从重礼义走向尚功利是周秦之变思想上根本变化之一,对塑造战国之后中国社会形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建军[6](2020)在《汉唐《春秋》学对“礼”观念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的“汉唐《春秋》学对‘礼’观念的探讨”,是指汉唐《春秋》学学者在其对《春秋》经及其三传的注疏、着述及其引用、经传评述中,对其中相关的“礼”观念的特有探讨。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去以局外人的视角,从外看待、对比与评议、考察汉唐《春秋》学中已有诸“礼”观念的经传及注疏各层次的研究成果,而是试图从杜预、何休、范宁乃至孔颖达、徐彦、杨士勋等汉唐学者自身,回溯、重新思考其内在运思行文,来进入他们的具体思路中,从中察其是如何对其面临的《春秋》经传中的“礼”观念进行探讨的。而这一探讨过程,也是汉唐《春秋》学学者在对三传文本细读与其自身对“礼”观念的独特把握基础上的动态呈现。汉唐《春秋》学对“礼”观念的特有探讨,主要有两点:一是着眼于汉唐的时代关注(“情”“礼”之辨)与“礼”观念的永恒主题(“礼”“敬”之辨),二是基于原有三传传文文本中的“礼”观念意蕴的进一步阐发:因汉唐尤其是汉末魏晋以来,由礼乐教化而侧重向乱世政治中的礼法之治转向、世家大族宗法礼制的现实诉求等等,这一时期的《春秋》学者对先秦已涉及的“礼”观念中的“情”“礼”之辨,从“情”与“礼”各自的不同蕴涵及其相互关系,又进行了多角度、各层次的深入辨析,并在汉唐经学史尤其是汉唐《春秋》学中凸显为贯穿其始终的一大时代主题。同时,由于这一时期,尤其是魏晋以来佛教徒是否礼拜君王,权臣的僭礼逾制等现世问题,而对先秦以来便以非常凸显的“礼”“敬”之辨而更为关注,并将其熔铸到整个的《春秋》经传诠释中。基于这一时期的现实、自身的理论兴趣与已有“礼”观念的学术联结,汉唐学者将上述两大命题,贯穿于其整个的《春秋》学“礼”观念探讨中,从而使得对其对“礼”观念的探讨,不仅体现了“礼”观念中的普遍“敬”之义,更特具其重“情”的时代特色。诚然,汉唐《春秋》学者对“礼”观念的探求,除源于上述的现实需要及其自身的学术、“礼”学中“礼”与“敬”的永恒话题,还另有其思想来源和文本依据。汉唐《春秋》学者又给予原有经传文本中所涉及的“礼”之“仁”“孝”“义”“信”等诸多伦理义,结合自己的理解,更对其梳理、引申、深化乃至进一步发挥。这种经传文本原有“礼”之观念意蕴的进一步阐发,从其对相应的注疏来看,都确与孔子师徒所建构的“礼”的经学观念义,及其后孟、荀的“礼”之儒学观念义,一脉相承,且在时代发展上受后两者影响。前者的“礼”观念的的本质内容——神学义兼教化义,后两者对孔子师徒“礼“的经学观念所蕴含的人伦义与修身义的分离与凸显,大都不同程度地隐现其中。本篇论文是站在汉唐诠释者本身的角度,来具体呈现他们如何对《春秋》经传文本中的“礼”的理解与诠释,其更加侧重于汉唐对已有《春秋》经传中“礼”观念的研究过程与特有探讨,以从中解读出熔铸汉唐《春秋》学内在学术本性的经学义理尤其是其特有的《春秋》礼观念。

陈雄[7](2019)在《“礼坏乐崩”与老孔分途》文中指出宗周礼乐文明代表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政教文化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过程上溯文王、中经周公、下至成康,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礼乐文明的精神核心是“德”,周人援“德”入“礼”,使得宗教神学开始从属于礼文化;其政治核心则是宗法礼制,具体有仪制、乐制、官制等,这使得社会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同时又洋溢着和谐的温情。春秋时期,随着王室疆土面积和军事实力的大幅衰减、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瓦解、土地制度的变革,礼乐制度渐趋崩坏。这个时候,处在乱世之中的人们开始思考救治失序社会的药方,相对于东周这个“病体”,西周礼乐文明自然成为了他们的“参照物”。对此,有维护者、有改良者、有返归者、有变革者,走了各不相同的道路,最终目的,皆是要使社会重归于治。以老孔二者为例,前者突破了周人天神崇拜的传统和礼仪制度的藩篱,却继承了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雌柔、无为、不争等思想及其思辨精神皆暗合“礼义”;后者虽以复兴周礼为己任,赞叹周文郁郁,治国以“礼”、修身以“礼”,却又在“天”“德”等观念以及教育上有所突破。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高本体、代表最根本的规律,“德”是“道”之用,“仁”是“德”之用,“义”是“仁”之所“宜”,“礼”是“义”的文饰,他们之间的“递失”不是质变,而是一种“朴散则为器”的关系。而老子所反对的是东周时期那种异化之“礼”,对于原初的质朴之“礼”则是赞同的。他在西周礼乐文明以及春秋礼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礼学思想:“慈”就是慈爱、慈柔、敬让、不争;“俭”是节俭、简约、重本;“不敢为天下先”则是守常、守中、贵身、自然。孔子的“道”也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概念:可理解为“先王之道”,即西周礼乐文化;也可理解为中庸之“道”,即以“礼”为指导来为政处事;还可理解为道德仁义,即仁礼合一的实践体系。这个“一以贯之”的“道”其实就是“忠”“恕”二字,“忠”是“礼主敬”,“恕”是“仁内礼外”的修养。孔子礼乐思想可以“真”“善”“美”的角度切入,他黜新乐之“假”、崇诗乐之“真”;倡导“礼”“乐”二者相辅相成,在潜移默化中催人向善;《诗》是基础功夫,“礼”是修身工夫,“乐”是修心工夫,三者的递进暗含着“真”“善”“美”的统一。老孔皆对未来新社会进行了构想:在前者“太上”的社会中,人民安土重迁,上下安居乐业,不用奇技淫巧,不求过分欲望,天性得以保存,与自然和谐相处。何以能之?不求高深智慧、不崇圣贤道德,不以繁政扰民,实行无为而治,最终“无为而无不为”。后者“大同”社会则尚贤能、讲信睦,天下为公,人们言、行、思均趋同,非一日可及,故要从次一级的“近期目标”即重建礼治社会着手。通过“正名”恢复“亲亲”“尊尊”的宗法秩序,通过“为国以礼”实现社会大治,通过“惠”“均”“安”实现人民的富足,通过“修文德”实现四方归之,最终走向天下太平。二者的思想是迥异的,他们对“礼坏乐崩”的反应也是不同的,但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孔子所谓“天下有道”的社会与老子所强调的“以道莅天下”的原则是相似的,他们的道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他们的政治思想一个看似无为实则“无为而无以为”,另一个虽要“有为”,但终极目标是“无为而治”。在他们的理想社会中,天下的“玄同”与天下的“大同”异曲同工;他们都有“天下一家”之情怀,都追求社会的安泰和谐;他们都以人民为本,提倡顺民之性、化民无形的圣人政治。

石玉峰[8](2019)在《论荀子礼治论的政治向度》文中提出荀子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其哲学体系具有集大成的性质,具有综合百家的特色。荀子思想主要保存在今《荀子》三十二篇中。“礼”是中国政治史、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荀子是对礼学有重要贡献的思想家,本文选取荀子“礼治”论蕴含的政治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荀子在承继和综合先秦各家礼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博大精深的礼学哲学体系。他的礼论始终围绕“礼义”这一中心范畴展开论述。礼始于“治”,“治”与“乱”密切相关。可以说荀子的礼治论就是从礼的秩序和法则来治理“乱”的社会秩序开始的,从而构建人自身、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乃至宇宙的治理原则和秩序体系。荀子以其别具特色的礼治思想构成其哲学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奠定了其在先秦礼学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政治哲学是从哲学层面来探讨政治事务的学说,它以一定的政治社会为基础,包含政治主体、政治理想两个阐述维度,以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为焦点,以善良、正义、秩序等价值为标准,探寻一定人群所希望的理想政治生活。本文所探讨的荀子礼治论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将主要从“政治理想”和“政治主体”两个方面开展论述。最后,论述荀子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哲学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创新之处就是从政治向度这一视角,深入挖掘荀子礼治思想的本质和精神取向,凸显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儒家思想的多维性。

苑学正[9](2018)在《朱子《礼记》学研究》文中指出朱子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在经学上也开辟了一个时代,其中礼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礼记》一书兼容和沟通了礼学与理学,在朱子学中具有独特地位和多重价值。朱子对《礼记》的作者和时代持具体分析的态度,认爲其中既有汉儒的作品,也有不少是对古礼的可信记载和对孔子及其弟子後学言行的可靠记録。朱子对《礼记》经传地位的看法也呈现出辩证和多层次的特点。就内容的关联性而言,朱子认爲《仪礼》是经,《礼记》大体上是《仪礼》之传,因此不能脱离《仪礼》仪礼来理解;同时也指出《礼记》中有不少篇目不是解释《仪礼》的,具有不同於《仪礼》的独特价值。从礼学体系的构建出发,朱子对《礼记》自三国魏以来由传升经的既有地位又予以认可,主张在科举中将《礼记》同《周礼》、《仪礼》一起作爲礼经。朱子反对王安石废《仪礼》而取《礼记》,并非要将《礼记》从经书中剔除,而是反对脱离《仪礼》而独用《礼记》。学者常用“《仪礼》爲经,《礼记》爲传”来概括朱子的全部观点,这是片面的。朱子关於《礼记》经传地位的辩证态度集中反映在《仪礼经传通解》中。《仪礼经传通解》的经文以《仪礼》爲主,但也有不少取材於《礼记》等书。《仪礼经传通解》体现了《礼记》保存古代礼制、解释礼义、藴含理学思想资源等多方面的价值,而在保存古礼方面,《礼记》所载天子诸侯之礼、礼制纲领、日用常行的曲礼最爲朱子所重。《礼记》对於朱子礼学来説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朱子虽以《仪礼》爲经,但不认爲其所载古礼可直接用於当世,主张因时制宜加以改造,《家礼》正是其改造古礼的重要成果。而《礼记》所提出的“礼,时爲大”、“礼可以义起”、“礼有本有文”等观点爲朱子改造古礼提供了理论依据。《礼记》中还有不少在朱子看来可以施行於当世的礼制,比较突出的如宗法制度、日用常行之礼等,在《家礼》、《小学》等书中有集中的体现。朱子《礼记》学对今天进一步认识和利用《礼记》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王长恒[10](2019)在《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 ——基于先秦儒家礼育思想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德育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制度规范功能、社会教化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其本质是仁、敬、和,具有传承性与发展性并存、共同性与差异性并存、约束性与自觉性并存的特点。大学生礼仪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大学生传授礼仪知识,提升礼仪素养,培育礼义精神,增强文明素质,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社会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总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大学生礼仪素养不高;有效礼仪教育场域相对不足;中国传统礼仪教育传承不够;教师纠错作用发挥不及时;大学生错失礼仪教育最佳时期等。传统礼文化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层面的消解与缺失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礼文化。中国优秀传统礼文化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它培育了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先秦儒家礼育思想是中国传统礼文化的源头,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大学生礼仪教育,需要实现对先秦儒家礼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先秦儒家礼育思想是指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创建于孔子、发展于孟荀的一套关于礼的制度、仪式和礼义精神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中国传统社会关于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宇宙伦理的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体系。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约束个人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文明素养等历史作用。它的主要特征包括:礼义为本、人道自觉、道德教化、经世致用、日用常行等。大学生礼仪教育对先秦儒家礼育思想进行传承与借鉴,就要传承其以时为大、因人之情、适度权变、关系对等、多维共建的教育理念,借鉴其知行合一、礼乐同构、礼法互补、榜样示范、自我修养等教育方法。先秦儒家礼育思想自身所具有的合理内涵为其创造性转化提供了传承依据,人民大众的价值认同为其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普遍的文化心理基础,我国所处发展阶段为其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社会现实基础。实现先秦儒家礼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需要革故鼎新,优化礼的作用场域;与时俱进,注入时代发展元素;优化整合,构建现代礼仪教育体系。实现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进一步弘扬其以仁、敬、和为核心的礼义精神,赋予其具有时代特征的礼仪规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需要积极建设礼仪课程,系统设计校园仪式,制定完善规章制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二、论《礼记》礼法自然的礼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礼记》礼法自然的礼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孟子礼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综合分析法
    (五)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六)礼与礼学概述
        1.礼
        2.礼学
一、孟子礼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一)孟子礼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政治背景
        2.经济背景
        3.文化背景
    (二)孟子礼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1.周公的礼学思想
        2.孔子的礼学思想
        3.子思的礼学思想
二、孟子礼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礼”是社会的等级秩序
    (二)“礼”是人的内在属性
        1.“礼”是人禽之别的标志
        2.“礼”是区分君子与非君子的标准
        3.“礼”是修身基础
    (三)“礼”是典章制度
        1.“礼”是各阶级共同遵守的原则
        2.“礼”与“乐”配合教化百姓
        3.“礼”为社会安定提供制度保障
三、孟子礼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民本性特征
    (二)内在性与外在性统一的特征
    (三)发展性特征
四、孟子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发展
    (一)为“礼”从人性中找到根源
    (二)“四端”说扩展了孔子的伦理道德体系
    (三)“仁政”说扩展了孔子的礼治思想
五、孟子礼学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性
    (一)孟子礼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1.增强了个体的道德自信
        2.发展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3.强化了儒家的人生价值追求
        4.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5.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二)孟子礼学思想的局限性
        1.具有一定的阶级倾向
        2.具有唯心主义倾向
六、孟子礼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资源
    (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三)有助于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共处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位论文、期刊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荀子礼学发展逻辑及现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选题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礼的起源及荀子礼学思想的产生
    第一节 礼的起源
        一、“祭祀”说
        二、“礼仪”说
        三、“风俗”说
        四、“天性”说
        五、“交往”说
    第二节 礼学概念
        一、礼学内涵
        二、礼学功能
        三、礼学价值
    第三节 荀子礼学的时代背景
        一、土地变革:公有向私有的转化
        二、诸侯争霸:大一统趋势的形成
        三、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林立
第二章 荀子礼学思想
    第一节 荀子礼学的哲学基础
        一、天有其时的自然观
        二、天人相分的天人观
    第二节 荀子礼学的社会规范
        一、化性起伪的道德约束
        二、明分使群的等级社会
        三、隆礼重法的政治诉求
第三章 荀子礼学的发展逻辑
    第一节 礼学对人性的关注
        一、孟子性善论
        二、荀子性恶论
        三、礼学与人性论的结合
    第二节 礼学与政治结合日益紧密
        一、名分等级制度的发展
        二、荀子政治体系构想
        三、礼学在政治体系的应用
    第三节 实现礼学目标的手段逐渐丰富
        一、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方法
        二、孟子提出“知言养气”的方法
        三、荀子提出“援法入礼”的方法
        四、礼学与实现方法创新
第四章 荀子礼学的现代价值
    第一节 礼学与道德修养
        一、培养个人道德素养
        二、建构现代治理体系
    第二节 礼学与当代中国实践
        一、礼学与社会主义文化
        二、礼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3)荀子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荀子所承继的孔子礼学思想传统
    (一)周公制礼——孔子礼学思想缘起
        1.周公制礼的必要性
        2.制礼作乐
    (二)孔子礼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1.克己复礼为仁
        2.为国以礼
        3.不学礼,无以立
二、荀子以“伪”论礼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发展
    (一)“伪”的内涵
    (二)以“伪”论礼得以成立的理论基础
        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
        3.涂之人可以为禹
    (三)以“伪”论礼之现实目标
        1.士的养成
        2.君子的养成
        3.圣人人格的养成
三、荀子以“法”论礼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发展
    (一)“法”的内涵
    (二)荀子以“法”论礼的理论基础
        1.“礼”的治理作用体现
        2.“礼”的治理作用局限
        3.礼法合治
    (三)荀子以“法”论礼的内容
        1.援法入礼
        2.以法辅礼
        3.德主刑辅
四、荀子以“分”论礼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发展
    (一)“分”的内涵
    (二)以“分”论礼的理论基础
        1.生存基础
        2.制度基础
    (三)荀子以“分”论礼的内容
        1.人伦关系
        2.社会分工
五、荀子发展孔子礼学思想的影响
    (一)对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治理的影响
        1.对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动
        2.对汉代以后礼法合用的国家治理模式奠基
    (三)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1.科学教育观的形成
        2.构建当代和谐社会
        3.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吕坤《诗经》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状况及吕坤行述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与民生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思潮
    第三节 吕坤行述
第二章 吕坤引用《诗经》研究
    第一节 明代的《诗经》研究
    第二节 吕坤对《诗经》的引用
    第三节 吕坤对《诗经》引用的解读
        1、吕坤的引用与解读
        2、吕坤引用解读的特点
第三章 《闺范》中的《诗经》思想
    第一节 《闺范》与女教传统
    第二节 女性教育与《诗经》
    第三节 《闺范》中《诗经》篇目的选择
    第四节 《闺范》中《诗经》篇目选择的特点
        1、鲜明的女性性别指向
        2、教化的核心宗旨
        3、对情的约束和男性角色的宽容
    第五节 《闺范》中的《诗经》解读
        1、将《诗经》与现实相结合
        2、追求情与礼的统一
        3、对于传统观点的反叛
第四章 吕坤《诗经》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吕坤《诗经》学思想对传统的继承与突破
    第二节 继承与突破原因试析
    第三节 吕坤《诗经》学思想与吕坤思想体系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与专着
    二、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刑礼分途:春秋时期治国理路的分化与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选题意义,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释礼:从敬天法祖到制礼作乐
    第一节 礼之义涵
    第二节 周公制礼作乐
    第三节 礼与法
第二章 礼制陵夷下的时代困局
    第一节 天子式微
    第二节 礼制陵夷
    第三节 春秋变礼
第三章 重建周文精神
    第一节 礼与仁:孔子礼义新诠
    第二节 性自命出与民本政治
第四章 “铸刑书”与春秋治国理路的分化
    第一节 子产对礼的继承
    第二节 铸刑书与铸刑鼎
    第三节 子产的历史定位
结语:内向超越与外向突破
    第一节 孔子的内向超越
    第二节 外向突破与“尚功利”
    第三节 余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汉唐《春秋》学对“礼”观念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汉唐《春秋》学“礼”观念的主要思想来源
    (一)总摄儒经的“三礼”中的“礼”之经学观念义
        1.“礼”之主要义项
        (1)“礼”之古义
        (2)“礼”之引申义
        2.经学观念的“礼”的主要内容、特色
    (二)《论语》中孔子师徒对经学观念的“礼”之建构
        1.祭丧大礼的庄重肃穆及其教化人伦功能
        2.孔子师徒对“礼”本质的探讨
        3.孔子师徒及后学建构“礼”之经学观念的思路
    (三)《孟子》《荀子》中的“礼”
        1.《孟子》中的“礼”观念
        (1)孟子“礼”学的本质内容
        (2)孟子对人之善性的发挥
        2.《荀子》中的“礼”观念
        (1)荀子的“性恶论”及对“礼”之起源的认识
        (2)荀子“礼”学的本质及其教化(后天的教育)
二、汉唐《春秋》学“礼”观念的三传文本依据
    (一)《左传》中的“礼”观念蕴含
        1.“礼”与“信”
        2.“礼”与“忠”
        3.“礼”与“辞”
        4.“礼”与“让”
    (二)《公羊传》《谷梁传》中的“礼”观念蕴含
        1.《公羊传》中的“礼”观念蕴含
        (1)“礼”与“信”
        (2)“礼”与“辞”
        2.《谷梁传》中的“礼”观念蕴含
        (1)“礼”与“信”
        (2)“礼”与“辞”
        (3)“礼”与“让”
三、汉唐《春秋》学“礼”观念探讨中的两大主题
    (一)“情”“礼”之辨
        1.领汉唐之风气的“情”“礼”之辨
        2.基于汉唐“情”“礼”之辨风气下的中古《春秋》学诠释
        3.《春秋繁露》中的“情”“礼”之辨
    (二)“礼”“敬”之辨
        1.汉唐《春秋》经传注疏中所关注的“礼”与“敬”的关系
        2.汉唐以礼之“敬”义的不同视角阐发《春秋》经传
四、汉唐《春秋》学“礼”观念的意蕴探讨
    (一)汉唐《春秋》学对“礼”观念“义”之意的探讨
    (二)汉唐《春秋》学对“礼”观念“孝”之意的探讨
        1.“孝”之神学观念向人文观念的过渡
        2.《春秋》经传及汉唐注疏中祭葬的“孝”观念内容
        3.《春秋》经传及汉唐注疏中“孝”的功能
    (三)汉唐《春秋》学对“礼”观念“仁”之意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礼坏乐崩”与老孔分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观点
    1.4 论文有待改进之处
第2章 从“协和万邦”到“礼坏乐崩”
    2.1 西周礼乐文明的“万国咸宁”
        2.1.1 “礼”与礼制的渊源
        2.1.2 周礼损益“殷礼”的“创造”
        2.1.3 构建“五礼”体系
        2.1.4 宗周“五乐”制度
        2.1.5 礼器制度三例
    2.2 东周社会的“礼坏乐崩”
        2.2.1 “礼坏乐崩”的词源
        2.2.2 “礼坏乐崩”的时间考察
        2.2.3 “礼坏乐崩”之因
        2.2.4 “礼坏乐崩”的具体表现
第3章 从“礼坏乐崩”到老孔分途
    3.1 礼学视域下的先秦诸子发生学
        3.1.1 诸子哲学发生学引论
        3.1.2 关于诸子哲学起源问题的论辩
        3.1.3 诸子哲学发生学新论
    3.2 老孔对周礼的因循与突破
        3.2.1 老孔对周礼的因循
        3.2.2 老孔对周礼的突破
第4章 老子礼学思想研究
    4.1 老子礼学相关概念辨析
        4.1.1 “礼”“道”“德”三者关系及涵义
        4.1.2 “上德”为何“不德”又何以“不德”而“有德”?
        4.1.3 “道”“德”“仁”“义”“礼”的递失何以可能?
        4.1.4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礼”究竟是什么样的“礼”?
    4.2 老子“三宝”礼学思想研究
        4.2.1 引论
        4.2.2 “慈”
        4.2.3 “俭”
        4.2.4 “不敢为天下先”
第5章 孔子礼学思想研究
    5.1 “道”壹于“礼”——孔子之“礼”的“一以贯之”
        5.1.1 先王之道
        5.1.2 中庸之道
        5.1.3 道德仁义
        5.1.4 “吾道一以贯之”
    5.2 孔子礼乐思想的真、善、美
        5.2.1 “兴于诗”——黜新乐之“假”、崇诗乐之“真”
        5.2.2 “立于礼”——礼乐教化之“善”
        5.2.3 诗礼乐三位一体的艺术人生之“美”
第6章 礼学视域下老孔理想政治论
    6.1 老子对未来新社会的构想
        6.1.1 “小国寡民”的周礼精神
        6.1.2 理想社会的图景
        6.1.3 理想社会的构建策略
    6.2 孔子对未来新社会的构想
        6.2.1 孔子“大同”思想真伪辨
        6.2.2 理想社会的图景
        6.2.3 重建礼治社会
    6.3 老孔政治思想的殊途同归
        6.3.1 “有为”求“无为”,“无为”而“有为”
        6.3.2 “天下有道”与“以道莅天下”
        6.3.3 理想社会的殊途同归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论荀子礼治论的政治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礼治论之思想基础
    第一节 礼之概念
        一、礼之字源考察
        二、“礼”的一般含义
    第二节 荀子之前的礼学思想
        一、孔孟论礼
        二、老庄论礼
        三、墨家论礼
        四、法家论礼
    第三节 荀子礼治论与“政治向度”
        一、礼治论的界定
        二、“政治向度”的理解
第二章 荀子礼治论的政治主体
    第一节 性恶伪善的人性论
        一、人之性恶
        二、“心有征知”
        三、“性伪合”的作用
    第二节 荀子论政治主体
        一、君为治之原
        二、臣的正礼守道
        三、民众的力量
第三章 荀子礼治论的政治理想
    第一节 礼是政治理想的核心要义
        一、“礼”是立国之本
        二、“礼”是执政之纲
        三、“礼法并重”是突出表现
    第二节 荀子礼治论的社会维度
        一、“解蔽”与“正名”
        二、“称情而立文”
        三、“乐合同,礼别异”
    第三节 政治主体与政治理想的合一
        一、圣王制礼
        二、礼与君
        三、理想交融点——“学”
第四章 荀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荀子及其思想的时代命运
    第二节 荀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一、荀子礼治思想对汉代儒学的影响
        二、荀学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人仕进制度的基础
        三、荀子思想对皇权的限制与制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朱子《礼记》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朱子对《礼记》成书问题的认识
    第一节 朱子对《礼记》成书问题的总体认识
        一、朱子对《礼记》编选成书的认识
        二、朱子对《礼记》各篇作者及时代的总体认识
    第二节 朱子对《礼记》部分篇目作者与时代的认识
        一、《礼》古经逸篇
        二、孔子弟子及後学者的作品
        三、未明言其作者,但视爲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可信记载的作品
        四、战国贤士的作品:《儒行》
        五、秦汉上下诸儒解释《仪礼》的作品
    第三节 朱子对《礼记》部分篇目取材来源和成篇过程的认识
        一、《曲礼》
        二、《檀弓》
        三、《王制》
        四、《礼运》
        五、《郊特牲》
        六、《玉藻》
        七、《祭法》
第二章 朱子对《礼记》经传地位的认识
    第一节 朱子对《仪礼》与《礼记》关系的认识
        一、朱子对《仪礼》与《礼记》关系的基本论述
        二、朱子对《礼记》各篇是否爲《仪礼》之传的区分
    第二节 朱子对《礼记》经书地位的辩证态度
        一、朱子对《礼记》入经的认可和保留
        二、朱子认可《礼记》经书地位的原因
        三、《礼记》可疑之处与经传地位问题
第三章 《仪礼经传通解》中《礼记》的经传之分和价值体现
    第一节 《仪礼经传通解》的经传体例
        一、《仪礼经传通解》中经传的组合形式和构成方式
        二、《仪礼经传通解》分别经传的标准
    第二节 《仪礼经传通解》的经传结构
        一、朱子生前所成《仪礼经传通解》的经传结构
        二、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未竟部分经传结构概略
    第三节 《仪礼经传通解》对《礼记》的经传之分
        一、朱子生前所成《仪礼经传通解》对《礼记》的经传之分
        二、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未竟部分对《礼记》的经传之分蠡测
    第四节 《仪礼经传通解》经传之分对《礼记》价值的体现
        一、以《礼记》补古礼之阙
        二、呈现《礼记》的理学价值
        三、吸收《礼记》的礼义
第四章 朱子对《礼记》中礼学理论的应用
    第一节 “礼,时爲大”:礼制变革的总原则
        一、朱子关於“礼,时爲大”的总体论述
        二、朱子对《仪礼》脱离时代的具体论述
        三、朱子简化古礼举例
    第二节 “礼可以义起”:礼制变革的重要方式
    第三节 “礼有本有文”:在礼制变革中把握本质
        一、朱子对“礼有本有文”基本内涵的认识
        二、《论语集注》所体现的“礼有本有文”思想
        三、朱子对“礼之本”的落实
第五章 朱子对《礼记》所载礼制的实行
    第一节 朱子对《礼记》宗法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一、《礼记》对宗法制度的基本论述
        二、朱子恢复宗法制度的努力
    第二节 朱子小学之教对《礼记》所载曲礼的尊崇与推行
        一、朱子对小学基本内容的论述
        二、朱子小学观念与《礼记》所载曲礼的关系
        三、朱子《小学》对《礼记》所载曲礼的吸收
        四、从朱子小学思想看《礼记》所载曲礼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10)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 ——基于先秦儒家礼育思想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礼仪教育及其必要性
    第一节 礼仪概述
        一、礼与礼仪
        二、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三、礼仪的特点与功能
    第二节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涵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目标
    第三节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作用访谈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作用分析
第二章 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与解决思路
    第一节 大学生礼仪教育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调查分析
    第二节 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礼文化
        二、汲取先秦儒家礼育思想的历史智慧
第三章 先秦儒家礼育思想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供文化资源
    第一节 先秦儒家礼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礼义为本
        二、人道自觉
        三、道德教化
        四、经世致用
        五、日用常行
    第二节 大学生礼仪教育对先秦儒家礼育的方法借鉴
        一、知行合一
        二、礼乐同构
        三、礼法互补
        四、榜样示范
        五、自我教育
    第三节 大学生礼仪教育对先秦儒家礼育思想的理念传承
        一、因人之情
        二、以时为大
        三、适度权变
        四、关系对等
        五、多维共建
第四章 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的转化与创新
    第一节 先秦儒家礼育的路径
        一、官府垂范
        二、学校教育
        三、社会教化
        四、日常养成
    第二节 先秦儒家礼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一、对先秦儒家礼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必要性
        二、实现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可行性
        三、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创造性转化的路径
    第三节 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的创新性发展
        一、积极建设礼仪课程
        二、系统设计校园仪式
        三、制定完善规章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礼仪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大学生礼仪教育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论《礼记》礼法自然的礼学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孟子礼学思想研究[D]. 李淑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荀子礼学发展逻辑及现代价值研究[D]. 杨萌.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3]荀子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发展研究[D]. 刘亚奎.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吕坤《诗经》学思想研究[D]. 黄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刑礼分途:春秋时期治国理路的分化与转向[D]. 王睿. 兰州大学, 2020(11)
  • [6]汉唐《春秋》学对“礼”观念的探讨[D]. 陈建军.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礼坏乐崩”与老孔分途[D]. 陈雄. 湖南大学, 2019(01)
  • [8]论荀子礼治论的政治向度[D]. 石玉峰.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9]朱子《礼记》学研究[D]. 苑学正.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10]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 ——基于先秦儒家礼育思想的思考[D]. 王长恒.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论《礼记》中礼法性质的礼学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