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农牧经济实现底子扎实

山南农牧经济实现底子扎实

一、山南农牧业经济实现强基固本(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彬,王惕贝[1](2021)在《和平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的历史进程、重大成就和实践经验》文中认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工作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伟大跨越,百万农奴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奠定和巩固了国家政治统一和行政整合的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跨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述的指导下创造了新辉煌。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成功案例和红色经典,也是新时代新阶段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西藏必须继承弘扬的红色基因。

王淼[2](2019)在《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新疆建省为切入点,以历任巡抚的治疆活动为中心,在晚清被迫从“大一统”天下观的天朝逐渐转型整合到“多元一体”的近代民族国家背景下,综合运用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考察历任巡抚治理新疆的施政历程,并从政治、边防、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其治疆政策与措施等方面的利弊得失,探索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供当今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发展借鉴和参考。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在西方民族国家主导的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朝收复新疆后,统治阶级经过“海防”“塞防”国家战略走向的激烈争论,最终放弃了在边疆与民族地区延续千年的“因俗而治”“羁縻而治”等传统治理边疆的政策与措施,废除旧的行政体系,设立善后总局,最后建立行省、设置巡抚,新疆逐步实现了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改变了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第二章讨论了新疆建省设抚初创时期的边疆治理情况。“建省设抚”的实施正值新疆收复不久,各方面百废待举。首任巡抚刘锦棠及护理巡抚魏光焘对外整军固防,对内废除军府制下的旧制度、政策,采取了各种稳定民生的措施,以便让新疆社会与经济尽快得到恢复与发展。通过刘锦棠与魏光焘的努力,新疆在建省以后的社会局势逐渐趋于平稳,各种制度不断完善,为新疆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探讨了先后继任新疆巡抚的陶模、饶应祺,前两任巡抚主要以恢复发展,保障稳定为主,大规模洋务还来不及筹办。这一时期虽然外部英俄列强一直觊觎新疆,内部社会局势也非持久太平,但在前任巡抚治理边疆的基础上,陶模、饶应祺大力推行洋务,加强武备、力行屯田、促进教育,使得新疆政令基本通达、社会基本稳定;新疆的边防、吏治、整军、教育等方面都有了显着的发展,促使新疆向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时期新疆各方面发展都有显着提高。第四章、第五章探讨了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后新疆巡抚的边疆治理情况。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洋务运动的破产、维新变法的流产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清廷被迫实行“新政”与预备立宪。“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实施对西北边疆的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军事边防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潘效苏、吴引荪、联魁等几任巡抚对新疆的兵制、警政、文化教育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袁大化在任时期,新疆甚至已经有了修建铁路的构想。但这一时期新疆巡抚更换频繁,社会危机加深,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摧枯拉朽下,清朝灭亡,新疆省与内地所有省份一样,最终都走向了共和。对晚清新疆历任巡抚边疆治理经验与教训的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镜”,探索边疆治理的规律,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新疆稳定与国家安全的大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拉加当周[3](2019)在《夯实治边稳藏的基层基础: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基层政权的建立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和平解放以来,通过建立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使西藏基层民主政治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从人治无序到依法有序、从封闭落后到开放高效的历史性变革和跨越式发展,建立和发展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最大限度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在梳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基层民主建政历程的基础上,阐述了西藏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对进一步巩固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成果、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长足发展作了展望。

任跃旺[4](2019)在《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配置是关系到农村生产、生活等诸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户生活水平、保障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提升,对提高藏区农户基本生产、生活水平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当前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呈现出不均等的发展态势。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历史演进及特征分析、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构建西藏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从微观农户需求角度和宏观政府供给角度对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路径与保障措施,从而推动西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通过对已有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历史演进与特征分析入手,探讨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基本特征与供求特征,进而通过对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水平的评价,分析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在对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农户需求角度与政府供给角度,分别对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问题展开实证分析。在微观农户需求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西藏自治区农户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意愿和满意度进行联合分析,以此为依据来判断当前西藏农户层面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更进一步以回归方法得出当前西藏农户层面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主要矛盾。在宏观政府供给角度,通过建立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评价模型,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剖析和探讨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规模效率和结构效率,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政府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其配置效率的影响。第三部分为实践应用,以前文对西藏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结果,分析当前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前提条件,并提出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微观提升路径和宏观提升路径,并结合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配置中的经验与启示,从有效提高农户参与意识和能力、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财政投入、适当提高农户集中度、优化西藏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积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提出提升西藏自治区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保障措施。

黄献祥[5](2018)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党的治藏方略研究》文中指出西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地理、历史发展、国际形势斗争等上具有特殊性的民族自治区,国家整体的安全、稳定、改革和发展与其具有密切的联系。西藏与全国是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逻辑关系,尤其西藏在党和国家的整体工作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这是党中央制定和实施西藏政策的基本依据。中国共产党科学分析了西藏工作所面临着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强调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适时地召开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在会议上,习近平同志首次正式提出了“治藏方略”这一概念,并系统地阐释了其科学内涵,概括起来即党的治藏方略“六个必须”。这一概括是对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治理西藏思想的总结与继承,与此同时又有发展创新,开辟了治藏方略的历史新纪元。正是党的治藏方略在经略西藏的实践经验中得到了升华,从此使党的西藏工作更加从容与自信,开启了党经略西藏的新征程。在对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党的治藏方略的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同时以实证研究和逻辑归纳的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补充。首先,从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背景及意义出发,分析当前西藏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及解决在西藏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同时为今后西藏的治理、稳定、发展明确了新的方略;其次,从理论上分析党中央治藏方略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治藏方略的发展缘由及精神实质,进而有效地探讨治藏方略中蕴含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下一步做好西藏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明确行动指南;再次,从新时期西藏工作的“四个确保”中心任务角度出发,阐述自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党的治藏方略为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工作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最后,从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思维做好对口援藏工作以及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四个方面内容,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发展的基本经验,再从注重理念先导建藏、注重强基固本稳藏、注重内生动力兴藏以及注重以人为本治藏的四个方面内容,详细探讨关于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发展给我们如何根据新形势变化做好西藏工作的启示。本论文概括回答了事关西藏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及对西藏工作规律的科学探讨,为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以及伟大复兴中国梦在西藏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李燕[6](2016)在《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决策。2008年3月,在西藏拉萨等地先后发生了一些骚乱行为,西方媒体也急忙将焦点对准了拉萨和达赖集团,对中国妄加批评;与此同时,奥运火炬传递中受到国外“藏独”分子的破坏与阻挠。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让这个人们印象中神秘、圣洁、几乎与世隔绝的地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什么西方势力对西藏问题表示出如此大的兴趣?为什么藏独势力如此猖狂?如何看待新时期的西藏问题?这些不但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西藏的政治地位也日益突显。习近平指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的和谐发展、社会稳定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如何统一认识,加快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增强其吸引力与感召力,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相比较其他民族地区,西藏地区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值得关注和研究,论文从研究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作为出发点,梳理了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划分了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2015年西藏第六次工作座谈会之前的四个阶段,通过此过程中我党关于西藏地区各项方针政策的践行情况,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取得的主要经验,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借鉴。为了充分了解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论文主要采用了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对西藏群众、党员、大学生群体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度、社会现状的满意度、重大历史事件和政策的认知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了详细调研。总体上看,西藏地区群众、党员、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状况比较满意,赞同党和国家在西藏的各项方针政策;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认知但了解不深、不够全面;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对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日益突出,西方敌对势力和达赖集团分裂势力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另外伴随着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党中央对西藏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的搭建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制约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因素也有很多,其中经济文化水平的相对落后,社会转型期矛盾增多,以及落后风俗习惯和封建农奴思想残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不容忽视。论文特别分析了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特殊困难,有宗教因素的影响;国外“西化”、“分化”势力的干扰;达赖分裂势力的捣乱等,并以此为依据,深入探讨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策略。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必须准确把握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引导藏传佛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推进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周静茹[7](2014)在《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作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贫困问题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同样面临贫困困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背负贫困历史包袱最重的国家。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贫困问题,为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反贫困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民族地区的减贫趋势出现了减弱和停滞,中国剩余贫困人口越来越向少数民族地区集中。民族地区的贫困具有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特点,同时其贫困成因集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于一体,使得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成为了制约西部大开发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本文力求在人类学对“人”的发展关怀的视角下,以六盘山回族地区为例,探讨这一地区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从而为探索当前中国的反贫困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本文主要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理论的准备和田野调查概述,以理论演进为主线对反贫困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分别阐述了什么是贫困、谁是穷人及怎样的贫困三个问题,以呈现六盘山回族地区的贫困概况。第二部分是对贫困原因的分析,本文认为六盘山回族地区的贫困成因,除了贫困的资源性约束与基本生存的贫困、贫困的能力约束与人力资本的贫困、贫困的制度性约束与“人”的发展权利、机会的贫困外,还有其特殊成因,即贫困的历史性继承与地理区隔的贫困,这些分析能够让我们认识到民族地区贫困及其成因的复杂性与多维性。第三部分在总结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剖析了制约当前反贫困发展的各种困境,主要从生态环境恶化与农业发展的冲突、社会保障体系与反贫困实践脱节、地方性知识对反贫困项目植入的反弹、六盘山回族地区非农化困境、以及国家正式制度的供给不足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分析发现正是这些困境造成了该地区反贫困实践难以深入开展。第四部分尝试运用二元动力聚合与转换理论来构建民族地区反贫困实践的具体途径,六盘山回族地区目前正处于以国家权力为主要动力的外源动力嵌入发展阶段,在外源动力输入过程中需要着重培育和促进地区内源性动力增长才能实现内、外源动力的聚合,并最终达到内源性动力主导的民族地区内生性发展。第五部分从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地方性知识系统对现代性发展话语的解构以及贫困研究必须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发展人类学路径转变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反思。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文认为贫困作为对人的一种客观的生存状态的反映和表征,其实质乃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未能得到满足实现后的必然社会现象,只要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客观需要一天得不到满足,贫困就不可能完全消除。只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才能认清贫困的本质,这也是人类反贫困的出发点和基石。

吉鹏宇[8](2014)在《中国藏区长治久安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一超多强,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西亚、北非等局势持续动荡,周边地缘危机重重,民族问题已成为地区局势动荡不安的重要原因,维护藏区稳定成为了维护中国民族地区甚至全国稳定的首要任务之一。本文立足国际、国内两个角度,现实、长远两个层面,站在国家稳定、民族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局,明确将中国藏区长治久安作为核心研究目标。首先,以问题为向导,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国外民族问题及治理理论,了解世界民族问题及治理共性因素;回顾中国民族政策及藏区治理理论,掌握中国藏区治理基本经验;最终得出中国藏区长治久安的一些启示。其次,系统研究,深入考察中国藏区长治久安面临主要问题。认真梳理了外部干扰因素、内部社会变革、现实敌我斗争、长远发展前景等直观表现的四大主要困境;深刻剖析了中国藏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供需矛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及藏区人民与达赖集团为代表的民族分裂势力斗争矛盾等实质隐含的两大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出中国藏区长治久安面临最现实、最集中、最急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主要问题,即中国藏区“整体社会如何发展”、“治理工作如何统筹”、“维稳举措如何考虑”、“文明共建如何实施”、“政权组织如何建设”、“宗教管理如何完善”等六大主要问题。最后,紧紧抓住中国藏区长治久安面临的六大主要问题,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坚持把维护中国藏区最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战略谋划,提出了中国藏区整体社会“科学发展战略”、治理工作“统筹善治战略”、维稳举措“攻防兼备战略”、文明共建“和谐融合战略”、政权组织“固本培元战略”、宗教管理“疏浚净化战略”等六大战略构想及对策。

白玛赤林[9](2012)在《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9日在自治区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2011年工作回顾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全国人民的无

白玛赤林[10](2012)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提出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全?

二、山南农牧业经济实现强基固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南农牧业经济实现强基固本(论文提纲范文)

(2)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立题依据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资料
        (一) 档案、文献类
        (二) 游记、日记、方志类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重点、难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疆建省前的局势
    第一节 晚清新疆的空前危机
        一、“大一统”天下观的蜕变
        二、新疆“内忧外患”形势
        三、沙俄强占伊犁与英、俄角逐
    第二节 海防、塞防之争与“哲德沙尔”政权的覆灭
        一、海防、塞防之争下的晚清国家安全观
        二、清军西征与伊犁的收复
    第三节 新疆建省方案的提出
        一、建省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二、建省方案的构想
    第四节 行省制在新疆的确立
        一、“建省设抚”的实施
        二、“建省设抚”的意义
第二章 建省初期新疆巡抚的治疆政策(1884-1891)
    第一节 刘锦棠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4-1889)
        一、固防与整军
        二、吏治的整顿
        三、屯垦与税收
        四、变通政令与社会治理
        五、教育与民族交流
    第二节 魏光焘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9-1891)
        一、边防建设与国土安全
        二、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
第三章 新疆巡抚陶模、饶应祺的治疆政策(1891-1902)
    第一节 陶模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1-1895)
        一、武备与边圉
        二、发展经济与规范赋税
        三、保障社会安定发展
        四、因材施教,提倡国学
    第二节 饶应祺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5-1902)
        一、保障政治稳定
        二、加强边防安全
        三、保障经济利益
        四、教育与宗教政策
第四章 清末“新政”后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2-1906)
    第一节 潘效苏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2-1905)
        一、晚清“新政”的施行与新疆的改革
        二、揆情审势,遴官益边防
        三、“遣客改土”欲固边防
        四、“新政”下的新疆经济
        五、安抚哈萨克,稳定民族关系
    第二节 吴引荪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5-1906)
        一、整吏治与课吏馆
        二、废止招募世袭兵
        三、理清度支,清算赃银
        四、创立近代警制
        五、兴办近代学堂
第五章 预备立宪体制下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6-1912)
    第一节 联魁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6-1910)
        一、筹立宪,拟设谘议局
        二、惩治腐败
        三、改练新军,创立巡防队
        四、统一财政,置办工艺局
        五、严禁毒品
    第二节 袁大化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10-1912)
        一、拟修铁路,实边固防
        二、开辟利源,挽救财政
        三、拓宽教育视野
        四、“固本图文明”政策的失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相关概念
        2.1.1 公共服务
        2.1.2 农村公共服务
        2.1.3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
    2.2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财政理论
        2.2.2 公共选择理论
        2.2.3 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理论
        2.2.4 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测度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历史演进及特征分析
    3.1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历史演进
        3.1.1 和平解放初期
        3.1.2 人民公社时期
        3.1.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税费改革前
        3.1.4 农村税费改革至今
    3.2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的配置主体
        3.2.1 中央政府
        3.2.2 西藏地方政府
        3.2.3 内地援藏省份政府
    3.3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基础特征分析
        3.3.1 社会特征
        3.3.2 文化特征
        3.3.3 经济特征
    3.4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供求特征分析
        3.4.1 需求特征
        3.4.2 供给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现状分析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水平评价
        4.1.4 基于灰色关联度与熵权法的模型对比检验分析
        4.1.5 评价结果分析
    4.2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存在的问题
        4.2.1 农户的需求表达机制不健全
        4.2.2 地方政府财政支农力量薄弱
        4.2.3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权责不明
        4.2.4 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有待加强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农户需求的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5.1 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分析的理论基础
    5.2 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测度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2 农户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5.2.3 农户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偏好度与满意度联合分析
    5.3 基于农户需求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3.1 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
        5.3.2 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5.3.3 Logistic回归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政府供给的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6.1 基于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分析的理论基础
    6.2 基于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测度
        6.2.1 数据包络分析法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2.3 宏观配置效率的纵向分析
        6.2.4 宏观配置效率的横向分析
    6.3 基于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3.1 指标体系构建
        6.3.2 Tobit模型构建
        6.3.3 Tobit模型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提升路径
    7.1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前提条件
        7.1.1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内在需求
        7.1.2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外在条件
        7.1.3 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理论基础
    7.2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微观提升路径
        7.2.1 多渠道提高农户收入
        7.2.2 建立农户需求表达机制
    7.3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的宏观提升路径
        7.3.1 促进农村公共服务配置主体的多元化
        7.3.2 加强政府农村公共服务配置能力建设
        7.3.3 建立农村公共服务配置责任分配机制
    7.4 本章小结
8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经验及其启示
    8.1 国外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1.1 美国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1.2 德国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1.3 印度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2 国内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2.1 广东省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2.2 重庆市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2.3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经验
    8.3 国内外经验对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启示
        8.3.1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化管理
        8.3.2 合理划分农村公共服务的事权
        8.3.3 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投入
        8.3.4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的配置结构
    8.4 本章小结
9 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提升的保障措施
    9.1 有效提高农户参与意识和能力
        9.1.1 全面加强农村教育建设
        9.1.2 着力提升农户参与能力
    9.2 加大农村公共服务配置的财政投入
        9.2.1 完善中央对西藏自治区的转移支付制度
        9.2.2 建立西藏农村公共服务财政绩效预算
    9.3 适当提高农户集中度
        9.3.1 边境地区按带状分布
        9.3.2 腹心地区向行政中心集中
        9.3.3 因地制宜发挥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9.4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
    9.5 积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9.5.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9.5.2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监督机制
        9.5.3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投资法制化
    9.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党的治藏方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背景及意义
    1.1 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背景
        1.1.1 中国国情
        1.1.2 西藏区情
    1.2 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意义
        1.2.1 科学分析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1.2.2 明确做好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
        1.2.3 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西藏工作
第二章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党的治藏方略历史渊源及丰富内涵
    2.1 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历史渊源
        2.1.1 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理论渊源
        2.1.2 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实践基础
    2.2 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科学内涵
        2.2.1 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思想内涵
        2.2.2 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演进过程
    2.3 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重要意义
        2.3.1 准确把握对党的治边稳藏理论的新飞跃
        2.3.2 准确把握对西藏特殊战略定位的新论断
        2.3.3 准确把握对西藏工作重要原则的新概括
第三章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党的治藏方略在西藏的实施
    3.1 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
        3.1.1 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依法打击分裂破坏活动
        3.1.2 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抓好宣传教育工作
        3.1.3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3.1.4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做好藏传佛教工作
    3.2 推进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2.1 强化支撑,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3.2.2 优化结构,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
        3.2.3 合作共赢,积极有序地扩大开放
    3.3 提高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3.3.1 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精准受益
        3.3.2 高度重视就业,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
        3.3.3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补上教育“短板”
        3.3.4 强化医疗卫生事业,摘掉缺医少药的“帽子”
        3.3.5 提高社保水平,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3.3.6 推进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3.4 保护雪域高原的生态环境
        3.4.1 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3.4.2 全面推进环境治理与生产发展同步进行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4.1 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发展的基本经验
        4.1.1 坚持把握好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4.1.2 坚持把握好西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1.3 坚持以创新思维做好对口援藏工作
        4.1.4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4.2 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发展的启示
        4.2.1 注重理念先行建藏
        4.2.2 注重强基固本稳藏
        4.2.3 注重内生动力兴藏
        4.2.4 注重以人为本治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二)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三)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内容结构与研究突破
        (一)内容结构
        (二)研究突破
        (三)研究局限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党的理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二)思想文化多元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挑战
        (三)信息网络化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冲击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含义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
    三、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原则
        (二)必须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
        (三)必须坚持宣传中的开放性与应时性相结合原则
        (四)必须坚持突出“四个认同”教育和践行的原则
第二章 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与经验
    一、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历程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认识阶段(1951 年—1966 年)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曲折发展时期(1966 年—1978 年)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创新时期(1978 年—2012 年)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推进阶段(2012 年—至今)
    二、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保障
        (一)党的治藏方略日臻成熟,提供了明确的思想基础
        (二)优惠政策加快西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旗帜鲜明开展反分裂斗争,创造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四)狠抓党的基层组织和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五)教育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经验
        (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谋利益
        (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民族文化、民族宗教的关系
        (三)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和开展反分裂斗争
        (四)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途径
        (五)党的各级组织在推进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章 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理论武器
    二、维护西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
        (二)西藏地区特殊性增加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难度
    三、有利于维护西藏地区和谐与稳定
        (一)达赖集团是影响西藏稳定的主要外部因素
        (二)西藏地区社会治安出现新的趋势
        (三)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上还有较大差距
        (四)思想阵线工作上的一些偏差影响西藏稳定
    四、有利于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章 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分析--以那曲为例
    一、那曲地区群众思想情况
        (一)调查工作基本情况
        (二)调查内容及调查结果分析
    二、那曲地区党员队伍的思想状况
        (一)那曲党员基本情况
        (二)党员信仰宗教问题
        (三)党员信仰宗教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西藏大学生思想状况
        (一)大学生调查基本情况
        (二)主要调查内容
        (三)西藏大学生总体思想状况
        (四)影响西藏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境遇
    一、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
        (一)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地的大力支持创造了现实基础
        (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多维立体传播平台为大众化创造了条件
    二、西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二)总体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三)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纠纷增多
        (四)落后风俗习惯和封建农奴制思想残余的干扰
第六章 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困难
    一、文化多元化发展导致的冲击
        (一)文化的多元性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挑战
        (二)网络文化对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
    二、宗教信仰的普遍性与复杂性
        (一)西藏宗教概述
        (二)西藏宗教的主要特点
    三、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日益明显
        (一)地缘政治概述
        (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
    四、达赖集团分裂势力仍是西藏社会稳定的主要威胁
        (一)达赖问题的由来
        (二)达赖集团分裂活动的主要方式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达赖集团策划发生的几起骚乱
第七章 西藏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一)打造专业化队伍,为西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组织保证
    (二)构建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动力机制
    二、必须准确把握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
        (一)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二)结合民族特点采取大众能接受的方式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发挥好不同主体的作用
        (一)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大众”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积极发挥西藏高校的主平台作用
        (四)高度重视爱国宗教人士的作用
    四、引导藏传佛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一)藏传佛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可能性
        (二)引导藏传佛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推进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充分利用广播、影视等传统传播媒介的作用
        (二)大力推进互联网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三)要充分重视手机等移动媒介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反贫困理论综述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六盘山回族地区概况
    第一节 清末回民大迁徙与六盘山新回民聚居区的形成
        一、清代以前的西北回民分布概况
        二、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的“善后”安插与回族新聚居区的形成
        三、“陕回”与“甘回”——文化的割裂与历史的重构
    第二节 六盘山回族地区地理范围界定
        一、田野点地理范围
        二、田野点选取理由
    第三节 六盘山回族地区人口与生计方式变迁
        一、六盘山回族地区民族构成与人口分布
        二、六盘山回族地区回族传统生计方式及其变迁
第二章 六盘山回族地区贫困现状
    第一节 六盘山回族地区贫困概述
        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二、平凉市回族乡
        三、泾源县
    第二节 六盘山回族地区贫困特点分析
        一、贫困的绝对性
        二、返贫率高
        三、贫困的多维性
        四、贫困群体的民族身份标识
    第三节 六盘山回族地区贫困的人文内涵
        一、贫困状况的主观体验与自我认知
        二、贫困群体“去道德化”的实践
第三章 六盘山回族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第一节 贫困的历史性继承与地理区隔的贫困
        一、历史视野中回民空间转换与生存环境的逆转
        二、地理区位的市场化悖论
    第二节 贫困的资源性约束与基本生存的贫困
        一、六盘山回族地区的资源要素
        二、表现在资源性约束上的基本生存的贫困
    第三节 贫困的能力约束与人力资本的贫困
        一、六盘山回族地区人力资本现状
        二、人力资本贫困与反贫困能力约束
        三、人力资本的提高与流失之间的悖论
    第四节 贫困的制度性约束与“人”的发展权利的贫困
        一、六盘山回族地区制度变迁
        二、制度性约束下的权利贫困
第四章 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成果
    第一节 从外部干预到回族内生性发展的政策调整
        一、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政策演变
        二、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政策述评
    第二节 反贫困模式的多元化
        一、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模式演进与述评
        二、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具体措施选择
    第三节 反贫困的女性性别敏感指标的引入
        一、贫困的女性面孔
        二、针对女性的反贫困政策
第五章 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困境分析
    第一节 生态环境恶化与农业发展的冲突
        一、梯田农业的生态困境
        二、自然生态对农业产业化的制约
    第二节 社会保障体系与反贫困实践的脱节
        一、六盘山回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评述
        二、六盘山回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困境与问题
    第三节 地方知识对反贫困项目植入的反弹
        一、市场导向对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与文化逻辑的漠视
        二、现代性“美学”秩序对传统居住伦理的背离
    第四节 六盘山回族地区非农化发展困境
        一、城镇化困境
        二、生态移民与新农村建设困境
    第五节 国家正式制度的供给不足
        一、国家反贫困政策支撑有限
        二、国家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缺位
        三、地方政府对反贫困战略的执行偏离
第六章 民族地区反贫困实践探索
    第一节 制度创新——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外源性动力获得
        一、制度与政策的有效保障
        二、市场力量的引入和培育
        三、反贫困的社会力量帮扶
    第二节 自主发展——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内源性动力培育
        一、在倾听中求得决策——参与式发展及其社区组织构建
        二、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创新
        三、地方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互动
    第三节 民族地区反贫困动力系统重构
        一、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动力源
        二、反贫困动力系统重构
第七章 民族地区反贫困理论反思
    第一节 地方性知识对现代发展话语的解构与整合
        一、地方性知识对西方现代性的消解
        二、作为认知方式的地方性知识的实践
        三、地方性知识与现代反贫困项目的整合
    第二节 “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一、发展理论及其发展
        二、经济增长——目标还是手段
        三、针对谁的反贫困与发展
    第三节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路径选择
        一、人类学与发展的纠葛
        二、场外批判还是参与其中——人类学视野中的反贫困
        三、向发展人类学路径转变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国藏区长治久安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框架
2. 中国藏区长治久安相关文献理论综述
    2.1 国内外民族治理相关文献理论综述
        2.1.1 国外民族问题及治理相关文献理论综述
        2.1.2 国内民族政策相关文献理论综述
    2.2 中国藏区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2.2.1 中国藏区治理相关综合性研究文献综述
        2.2.2 中国藏区治理相关地域性研究文献综述
        2.2.3 中国藏区治理相关领域性研究文献综述
    2.3 相关文献理论对中国藏区长治久安的启示
3 中国藏区长治久安面临主要问题
    3.1 中国藏区长治久安面临的主要困境
        3.1.1 从外部干扰因素看中国藏区长治久安面临的困境
        3.1.2 从内部社会变革看中国藏区长治久安面临的困境
        3.1.3 从现实敌我斗争看中国藏区长治久安面临的困境
        3.1.4 从长远发展前景看中国藏区长治久安面临的困境
    3.2 中国藏区长治久安面临的主要矛盾
        3.2.1 中国藏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供需矛盾
        3.2.2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及藏区人民与达赖集团为代表的民族分裂势力斗争矛盾
    3.3 中国藏区长治久安面临主要问题
4. 中国藏区长治久安对策
    4.1 中国藏区整体社会“科学发展战略”
        4.1.1 中国藏区经济发展上逐步消除地区差异
        4.1.2 中国藏区产业开发上逐步形成区位优势
        4.1.3 中国藏区国家认同上逐步构建文明一体
        4.1.4 中国藏区自然关系上逐步塑造生态和谐
    4.2 中国藏区治理工作“统筹善治战略”
        4.2.1 中国藏区综合治理工程
        4.2.2 中国藏区安居乐业工程
        4.2.3 中国藏区幸福和美工程
    4.3 中国藏区维稳举措“攻防兼备战略”
        4.3.1 中国藏区维稳处置要迅速稳妥
        4.3.2 中国藏区维稳信息要准确及时
        4.3.3 中国藏区维稳反制要精确有力
        4.3.4 中国藏区维稳力量要充足强大
    4.4 中国藏区文明建设“和谐共融战略”
        4.4.1 中国藏区强化文化宣传优势
        4.4.2 中国藏区繁荣文化教育阵地
    4.5 中国藏区政权组织“固本培元战略”
        4.5.1 中国藏区强基固本夯实基层政权组织
        4.5.2 中国藏区注重服务牢牢凝聚民心所向
    4.6 中国藏区宗教管理“疏浚净化战略”
        4.6.1 中国藏区宗教管理建章立制注重疏浚
        4.6.2 中国藏区宗教引导突出实效注重净化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9)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9日在自治区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论文提纲范文)

2011年工作回顾
    一、突出安居乐业,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二、狠抓投资消费,经济增长动力更加强劲
    三、坚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四、强化民生为先,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五、保护碧水蓝天,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稳步推进
    六、深化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七、力促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2012年工作任务
    一、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保持跨越式发展良好态势
    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大力强化维稳第一责任,进一步夯实长治久安基础
    四、大力建设文化发展强区,努力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大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坚持根本宗旨,全力为民谋福祉。
    三、坚持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坚持秉公用权,切实做到廉洁从政。
    五、坚持求真务实,改进作风力求实效。

四、山南农牧业经济实现强基固本(论文参考文献)

  • [1]和平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的历史进程、重大成就和实践经验[J]. 王小彬,王惕贝. 中国藏学, 2021(02)
  • [2]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D]. 王淼.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夯实治边稳藏的基层基础: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基层政权的建立与发展[J]. 拉加当周. 中国藏学, 2019(03)
  • [4]西藏农村公共服务配置效率研究[D]. 任跃旺.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5]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党的治藏方略研究[D]. 黄献祥. 西藏大学, 2018(11)
  • [6]西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问题研究[D]. 李燕. 兰州大学, 2016(06)
  • [7]六盘山回族地区反贫困研究[D]. 周静茹. 兰州大学, 2014(01)
  • [8]中国藏区长治久安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D]. 吉鹏宇.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3)
  • [9]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9日在自治区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J]. 白玛赤林. 西藏政报, 2012(02)
  • [10]政府工作报告[N]. 白玛赤林. 西藏日报(汉), 2012

标签:;  ;  ;  ;  ;  

山南农牧经济实现底子扎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