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症状的心理基础

精神症状的心理基础

一、精神症状的心理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王纯,雷茂春,张宁[1](2022)在《精神医学框架下基于症状的心理治疗决策:以认知行为治疗技术为例》文中指出作为一种狭义的概念, 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为精神障碍患者, 那么在医学领域中开展的心理治疗工作应在精神医学的框架下进行, 需要具有诊断基础、循证基础、指南推荐、客观评估和操作性强等特点。同时, 心理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呈现整合趋势, 本文提出精神医学框架下基于症状的心理治疗决策的构想, 以认知行为治疗技术为例进行阐述, 旨在提高临床工作的效率、效果和规范性, 符合精神医学框架下的心理治疗的要求, 以期启发专业读者对心理治疗决策进行更多思考和研究。

李令康[2](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psychocardiacology),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的深层联系,也包括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联。基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观念,以及“心主血脉”、“心藏神”的藏象理论,所谓“双心”本是一个整体,中医一直在实践着“双心”同治。近年来,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开展了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理论阐释工作。目前中医对双心疾病病机主要有营卫不和、肝失疏泄、五脏互损几种认识,治疗上以脏腑辨证为主,但尚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本研究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为运用经方治疗双心疾病开拓思路,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第二部分对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心神病症伴发心胸病症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分析其证候规律和病机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伤寒杂病论》中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对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常见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在讨论部分,着重总结和提炼双心疾病的病机和证治规律。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有:胸中窒,烦;胸满,默默,心烦;胸满,烦惊,谵语;悸;烦,悸;惊,悸;心痛,烦;胸中痛,喜太息。2.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甘草汤证、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四逆散证。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人参汤/理中丸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半夏厚朴汤证、黄连阿胶汤证、乌梅丸证、桂枝茯苓丸证。3.双心疾病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的反映,发病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其病机可归纳为四类:(1)营卫不和,心气受损;(2)枢机不利,气滞心胸;(3)本经自病,心君受邪;(4)痰瘀内阻,使道不通。4.治法上,双心疾病初期注重调和营卫;发展期注重解郁疏机,顾护中焦;深入期一方面注重扶助真阳,交通心肾;另一方面扶正驱邪,利水、活血、化痰以恢复使道、经脉之通畅。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次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双心疾病相关病症、方证,阐明了证候特征与证治规律。首次系统挖掘现代临床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为运用经方治疗本病开拓了思路。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研究双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孙岩[3](2020)在《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以在社区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总数80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配比例为1:1,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在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合并给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接受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社区常规照护康复。干预措施包括工作康复训练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及家属心理健康教育。两组在入组时(即基线)、康复干预6个月后,分别应用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家庭负担量表(FBS)、社交技能评定量表(SSC)、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来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社交技能、家庭负担、精神症状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组及对照组两样本在基线时一般资料的构成比统计采用卡方检验。对主要疗效指标--各量表改善/减分率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进行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组*时间交互作用,同组前后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结果1、本研究共有80例患者纳入,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基线人口学资料上差异未达到统计学的意义。2、研究期间,干预组脱失4例(脱落率为10%),社区常规治疗组脱失3例(脱落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6个月治疗,干预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总分改善率分别是12.5%vs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改善率分别是12.0%vs 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社交技能评定目录减分率分别是22.6%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家庭负担量表减分率分别是11.1%vs 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PANSS量表减分率分别是4.20%vs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社区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组在生活质量量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社交技能量表、家庭负担量表、PANSS量表减分率上差异存在推广及学习意义(p<0.001)。4、干预后生活质量最终纳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是SSC、组别、FBS、WHOQOL,该模型的R2=0.963,校正R2=0.96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常规社区康复管理结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明显改善社区内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交和社会功能、精神病性症状、家庭负担。社交技能以及家庭负担能够预测患者生活质量。

刘金铭[4](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症状自评量表简化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心理障碍正逐渐发展成为这个时代全球性的首位疾病。然而我国目前心理障碍患者前往心理门诊就诊的比例只有8.9%,且伴有躯体化症状的心理障碍识别率在我国为10%~21%,一些明显的躯体不适症状导致了患者在综合医院反复就诊得不到明确诊断致使病情曲折,所以在日常进行的健康体检中加入心理健康筛查非常必要。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是一个国内外应用广泛的精神症状评定量表,主要适用对象为成年的神经症、适应障碍及其他轻性精神障碍患者。然而我国现在使用的SCL-90版本共90个题目,需20分钟以上填写,在体检场景下体检人群依从性较差,难以全部完成,且现有常模于1986年提出,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难以满足当前体检人群心理健康测评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算法的深入发展,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精神科量表优化的研究开始出现。本文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使用体检中心收集的数据来简化SCL-90,建立题组模型进行题组间简化,建立题目模型进行题组内简化。为寻找题组模型的最优解决方案,采用5种机器学习算法,循环选用量表中的一个题组作为被预测题组,以预测的允许误差作为优化模型的选择标准。为实现题目的动态缩减,题目模型则在区分前置题组阴阳性的情况下,通过前项特征选择,以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80%为标准进行简化。通过上述方法生成了SCL-90的简化模型,用于题组和题目的简化。当题组预测的允许误差值设为0.5时,可删减10个题组中的7个题组,预测准确率介于75.9%~81.3%,组内题目验证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达到80%时,每个题组内可以从6~13个题目减少为3~7个。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能在保证较高准确率的情况下删减量表的部分题目,得到的动态简化量表由于题量动态缩减,减少了测评时间。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体检场景下的SCL-90常模修订方案。通过与四个不同时期的SCL-90样本进行比较,发现当前时期体检场景下的常模与以前的常模数据存在显着差异。使用传统的2分的因子粗分作为体检人群心理健康筛查的临界值,得到的检出率介于35%~51%,与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不符,因此本文提出了以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作为标准分。以标准分作为疾病筛查的临界值,得到的检出率介于10%~20%,与2分作为临界值得到的检出率相比,更为集中。以本文提出的根据现实人群修订的常模数据作为衡量标准,更适用于体检场景。目前,简化的症状自评量表已被应用于多家体检中心为体检人群提供智能心理体检服务。

刘雨耕[5](2020)在《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认知功能、社会功能、个人生活能力以及代谢指标(血糖、血脂、血压及体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在开滦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均接受常规的精神科药物治疗及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改良森田疗法。运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PANSS量表减分率、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代谢指标(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评价治疗效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过改良森田疗法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PANSS量表阴性分(组间:F=10.30,P=0.002)和总分(组间:F=4.360,P=0.041)差异显着,研究组的PANSS量表阴性分和总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MMSE量表定向力(组间:F=4.117,P=0.047)和语言能力(组间:F=5.017,P=0.029)差异显着,研究组的MMSE量表定向力和语言能力在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SDSS量表中社会性退缩(χ2=7.191,P<0.05),个人生活自理(χ2=6.096,P<0.05),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χ2=6.705,P<0.05)较对照组有改善。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ADL量表分(组间:F=4.766,P=0.033)差异显着,研究组的ADL量表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PANSS量表减分率及代谢指标(血糖、血脂、血压及体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中的阴性症状,认知功能中的定向力及语言能力,社会功能中的社会性退缩、个人自理能力及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有一定改善,对PANSS量表减分率及代谢指标(血糖、血脂、血压及体重)无效。图0幅;表10个;参132篇。

周晨曦[6](2020)在《基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机制的亚群分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疾病自我管理是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回归社会的重要举措。将患者细分为亚群、评估亚群的特征和需求可提高自我管理项目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仅基于自我管理状况的亚群缺少行为机制为前提,结果可能并不稳定。明晰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内在机制,并基于行为关键要素将患者分类,将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自我管理支持。研究目的:1.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机制,明确自我管理行为关键要素。2.依据自我管理行为机制中的行为关键要素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亚群。研究方法:研究包括四个主要内容。认知-心理模型的构建部分中通过理论整合初步构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认知-心理模型。研究工具的引进、设计与信效度检验中引进了简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评估工具(BriefAssessmentof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BACS)、精神分裂症知识测验(Knowledge About Schizophrenia Test,KAST)、精神分裂症疾病感知问卷(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 for Schizophrenia,IPQS)和治疗自我调节问卷(Treatment Self-Regulation Questionnaire,TSRQ),设计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态度问卷(Attitude towards Self-management in Schizophrenia Questionnaire,ASSQ),完成信效度检验。模型的验证与修订部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收集到的34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对认知-心理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修订。亚群分类部分中以行为机制中的四个关键要素为细分特征,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将341例患者进行分类,构建亚群模型,刻画亚群患者的用户画像。研究结果:模型的构建部分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认知-心理模型包括了从健康信息输入到自我管理行为输出的众多环节,认识功能是信息到疾病知识的关键环节,信念在疾病知识到行为态度中起中介效应,自我效能和行为动机与行为态度协同预测自我管理行为。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检验中KAST、IPQS、TSRQ、ASSQ的I-CVI范围为 0.83~1,S-CVI/Ave分别为 0.97、0.96、0.94、0.98。BACS的 1 因子模型拟合较好(χ2/df=1.055,GFI=0.953,CFI=0.998,RMSEA=0.030);IPQS的因子分析共提取了 10个因子,与源量表结构类似;TSRQ的4因子模型拟合较好(χ2/df=1.771,GFI=0.902,CFI=0.947,RMSEA=0.069);ASSQ的 2 因子模型拟合较好(χ2/df=2.251,GFI=0.843,CFI=0.920,RMSEA=0.079)。BACS、KAST、ASSQ的Cronbach’sα值/KR-20值分别为0.86、0.68、0.93,大部分IPQS各维度的Cronbach‘Sα值为0.69~0.87,TSRQ各维度的Cronbach’sα值为0.49~0.90。模型的验证与修订部分中修订后的模型与实证数据拟合较好(χ2/df=2.407,RMSEA=0.064,GFI=0.905,CFI=0.912,NFI=0.860,IFI=0.913)。个体从接触外界信息到形成自我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存在两条相对独立的路径:①认知功能→疾病知识→掌控度信念→行为态度→自我管理行为;②认知功能→自我效能→自主动机→自我管理行为。亚群分类部分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能量充沛型(39.3%)、潜在转换型(38.4%)、全面耗竭型(22.3%)。不同亚群患者的自我管理状况(H=78.571,P<0.05)、性别构成(χ2=14.734,P<0.05)、受教育程度(χ2=38.303,P<0.05)、是否长期坚持服药方面(χ2=26.059,P<0.05)存在差异。研究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认知-心理模型中,认知功能、掌控度信念、自我效能和自主动机是自我管理行为的关键要素。基于此四个特征,患者中存在能量充沛型、潜在转换型、全面耗竭型三个亚群,定位不同亚群的特征和需求是提供量身定制的自我管理支持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精准化精神卫生康复服务的有效途径。

陈蕙[7](2020)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其精神症状及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院第1个月及第1年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精神症状及自知力的状况。探究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院第1个月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服药依从性、精神症状及自知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调查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院第1个月与出院第1年一般人口学资料、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精神症状及自知力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主要对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的目前居住在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精神症状及自知力的调查并在其出院1年时进行再次随访,以面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目前居住在历下区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出院1个月的并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00名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主要的评定工具包括自制调查表(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就业状况等人口学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服药依从性问卷、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调查起止时间:2018年05月至2019年04月,为期11个月。结果:1.本研究200名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出院第1个月调查结果显示:男性87人,女性113人。其中,年龄在18-35岁者最多共95人(47.5%)。文化程度在小学、初中者最多共75人(37.3%)。未婚者最多共102人(51.0%)。无业者最多共151人(75.5%)。性格内向者最多共141人(70.5%)。2.研究对象PANSS量表总分第1年的平均得分(47.52±12.92)比第1个月(51.14±9.74)低(t=2.943,p=0.000);出院第1年的WHOQOL-BREF量表总分(60.22±9.74)较出院第1个月(53.60±5.88)有所提高(t=-8.611,p=0.004)。出院第1年的服药依从性明显低于出院第1个月(z=-4.480,p=0.000)。出院第1个月的ITAQ量表得分(15.81±2.67)比出院第1年(12.99±4.42)有明显升高(t=7.83,p=0.000)。3.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不同其生活质量有显着的差异(F=22.013,p=0.000)。生活质量与自知力(r=0.22,p<0.01)、阳性症状(r=0.29,p<0.01)、生理领域(r=0.85,p<0.01)、心理领域(r=0.87,P<0.05)、社会(r=0.74,P<0.01)及环境领域(r=0.77,p<0.01)呈显着的正相关,与患者的阴性症状(r=-0.47,p<0.01)、一般病理症状(r=-0.43,p<0.01)、PANSS量表总分(r=-0.56,p<0.01)及服药依从性(r=-0.43,P<0.01)呈显着的负相关。4.生活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PANSS阳性症状分(r=0.291)、PANSS一般病理症状分(r=0.430)、PANSS阴性症状分(r=0.473)、PANSS量表总分(r=0.556)患者的就业状况(r=0.572)和自知力(r=0.596)。结论:1.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失业率高、未婚率高,病前性格多为内向性。2.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自知力、阳性症状、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及环境领域呈显着的正相关,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PANSS量表总分及服药依从性呈显着的负相关。3.社区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精神症状、就业状况和自知力。

朱红霞[8](2020)在《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随访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主动式社区干预对患者精神症状、治疗态度、社会功能、自尊水平、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康复作用,多维度评价主动式社区干预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效果的持久性,为在我国建立、推广主动式社区干预服务模式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采用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进行设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22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主动式社区干预服务,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持续干预12个月,共随访24个月,分别在患者入组时、入组6个月、12个月以及24个月时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自编问卷、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SIA)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进行疗效评估观察短期及长期疗效。结果 (1)干预组与对照组基线期的人口学资料、起病形式、住院次数及总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评分和阴性症状分量表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F=5.120;4.952,P<0.05),总评分和各分量表评分均存在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0.642;7.752;7.517;39.783,P<0.01)以及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17.679;15.605;10.874;6.432,P<0.01)。(3)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F=21.948,P<0.01),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9.049,P<0.01),以及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45.600,P<0.01)。(4)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F=11.796,4.781,P<0.01),但不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F=2.457,P>0.05)。(5)自尊量表(SES)评分存在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0.128,P<0.01)及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16.228,P<0.01)。(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中客观支持评分、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以及总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F=4.293;34.549;10.963,P<0.05)。客观支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以及总评分均存在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749;21.814;6.097;18.267,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及总评分存在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10.737;4.554,P<0.05)。(7)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SIA)评分存在组别主效应(F=5.250,P<0.05),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12.984,P<0.01),以及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2.709,P<0.05)。(8)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中心理/社会分量表存在组别主效应(F=7.687,P<0.01)。心理/社会、动力/精力、症状/副反应三个分量表均存在干预时间的主效应(F=26.714;13.256;11.399,P<0.01)。心理/社会、动力/精力分量表存在组别和干预时间的交互作用(F=3.049;16.257,P<0.05)。结论 (1)主动式社区干预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社会功能,自尊水平,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2)主动式社区干预能够对患者精神症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社会功能,自尊水平,社会支持中主观支持方面,生活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中的心理/社会和动力/精力维度产生康复效果且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宋丹[9](2019)在《构建家庭生态系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家庭是每个人出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居所,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关于环境与个体发展关系的宏理论和微理论框架,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切入,探讨家庭因素中各维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对全国16所高校的785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重点采集大学生家庭诸因素信息。分析了远环境(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近环境(家庭系统分化、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远近环境各自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路径,并以此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模型。同时在研究中重点考察家庭环境、家庭系统分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作用。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深度剖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因素,并就咨询方向和策略提供思路和建议。通过实证分析和个案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个体差异从家庭因素角度进行多维的探讨,以期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建议与对策。具体而言,本文通过以下三个研究探讨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一:关注大学生成长的环境系统,分析远环境(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近环境(家庭系统分化、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不同家庭结构对学生的心理症状、心理社会发展存在部分差异,但依恋不存在差异;不同家庭结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差异不大,但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社会发展得分显着低于双亲家庭的大学生;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大学生在胜任感、情绪表达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着差异。家庭系统分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母子次系统对心理症状、心理社会发展、依恋均有显着影响,说明了其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家庭系统分化对心理症状的影响,母子次系统在失能混乱、躯体反应、人际问题及心理症状总分上均显着。家庭系统分化对心理社会发展的影响,婚姻次系统、父子次系统、母子次系统、亲子次系统四个次系统均能显着影响心理社会发展。家庭系统分化对依恋的影响,只有母子次系统在依恋的四个类型上显着。家庭系统分化中各次系统的分化水平与性别、年龄、所学专业均不存在显着相关;婚姻次系统与家庭结构显着相关;母子次系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显着相关。不同家庭结构中,在婚姻次系统、父子次系统、亲子次系统上,双亲家庭优于单亲家庭;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中,家庭系统分化差异不显着。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维度及总分能预测心理症状;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维度及总分能预测心理社会发展;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维度及总分能预测依恋。表明家庭环境对子女的人格、学业、心理健康等产生影响。研究二:基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交互作用,重点考察家庭环境、家庭系统分化对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作用,研究还发现家庭系统分化对心理健康水平有调节作用,具体结论如下:家庭环境中介了家庭结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家庭系统分化中介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家庭环境中介了家庭结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且家庭系统分化调节了家庭环境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父子次系统调节了家庭环境和依恋的关系,母子次系统、父子次系统以及婚姻次系统,调节了家庭环境和心理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三:选取五个典型案例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情况概述、分析成因、解开症结的路径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进行深度剖析,并就治疗方向和对策提供思路和建议。纵观以上三个研究发现:首先,家庭结构是重要的远环境;其次,家庭环境是一个重要的近环境。通过“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路径讨论,发现家庭环境中介了家庭结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第三,家庭经济地位通过影响家庭系统分化进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系统分化-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路径进行讨论,发现:(1)母子次系统中介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依恋之间的关系;(2)母子次系统中介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四,良好的家庭系统分化,能够降低或减少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最后,家庭远近环境都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远环境是基础保护系统,近环境是免疫防御系统,两者是层层递进关系。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启示我们,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要运用系统化、生态化的视角,更好地回归教育本位,共同营造育人氛围,既关注特殊群体,更惠及众多学生。

李琳波[10](2019)在《化疗期乳腺癌患者心身症状、心理弹性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化疗期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现状及其在一般人口学和疾病相关资料中的差异,基于创伤后成长理论和心理弹性理论分析心身症状、心理弹性、创伤后成长三者的相关性,探讨心身症状是否通过心理弹性对创伤后成长发挥作用,即心身症状对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心理机制,并分析不同心理弹性水平患者心身症状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结局是否不同,旨在为提高化疗期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法进行研究。于2017年11月—2019年1月便利抽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腺体病区和综合医疗部的普外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60例化疗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于患者首次化疗时进行发放,基于心身医学模式、创伤后成长理论、心理弹性理论的中文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安德森症状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创伤后成长量表》于患者末次化疗时进行发放。应用Excel进行资料录入,SPSS 22.0及Amos 21.0对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般人口学及病例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创伤后成长水平、心身症状水平(焦虑、抑郁水平,癌症相关躯体症状现状)、心理弹性现状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一般人口学资料对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双变量积差相关分析了解焦虑抑郁,癌症相关躯体症状,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采用AMOS软件,以心身症状(焦虑抑郁,癌症相关躯体症状)为外生潜变量,以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创伤后成长为内生潜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极大似然法对模型进行数据拟合,采用绝对拟合指数和相对拟合指数进行模型拟合评价,定量整合分析心理弹性在化疗期乳腺癌患者心身症状和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作用。为进一步明确不同心理弹性水平患者心身症状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结局是否不同,采用分层回归和简单斜率调节效应图定量分析,各量表得分进行均值中心化处理后进行分析。本研究采取双侧检验,其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本次调查研究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44份,有效回收率93.8%。(2)化疗期乳腺癌患者的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分量表的焦虑、抑郁分别得分:(7.47±3.13)分,(7.48±2.88)分,表明有可疑症状但尚未发展为焦虑或抑郁症。研究对象的安德森症状量表中的癌症躯体核心症状严重程度条目得分为(5.55±1.54)分,处于中等严重程度(5-6)分,对生活的干扰程度条目得分(4.61±1.91)分处于中等程度(4-6)分。患者的心理弹性和创伤后成长总得分分别为(69.46±6.82)分,(66.31±5.29)分处于中等水平。(3)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水平,疾病分期是化疗期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的一般预测因素,能解释总变异的18.1%。(4)化疗期乳腺癌患者心身症状、心理弹性和创伤后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焦虑与心理弹性呈显着负相关(r=-0.237,P<0.01),和创伤后成长呈显着负相关(r=-0.344,P<0.01)。抑郁和心理弹性呈显着负相关(r=-0.283,P<0.01),和创伤后成长呈显着负相关(r=-0.317,P<0.01)。癌症躯体核心症状严重程度与心理弹性呈显着负相关(r=-0.249,P<0.01),和创伤后成长呈显着负相关(r=-0.543,P<0.01)。癌症躯体核心症状对生活的干扰程度与心理弹性呈显着负相关(r=-0.332,P<0.01),和创伤后成长呈显着负相关(r=-0.644,P<0.01)。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呈显着正相关(r=0.379,P<0.01)。(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本研究心理弹性在化疗期乳腺癌患者心理症状和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作用初始模型近似误差均方根>1,相对拟合指数<0.9,模型适配不佳。采用Bias--corrected confidence intervals及Modification Indices指数最大原则放宽变量限制的方法进行模型修正。修正模型达到普通适配标准。心理症状模型中各路径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着水平。焦虑抑郁直接负向预测心理弹性,其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388(P<0.05);心理弹性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253(P<0.05);焦虑抑郁以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间接负向预测创伤后成长,其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0.223(P<0.05)。焦虑抑郁对创伤后成长的总体效应为-0.321(P<0.05),直接效应是-0.223(P<0.05),焦虑抑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能够部分通过心理弹性这一中介变量缓冲,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0.53%(间接效应/总效应,-0.098/-0.321)。心理弹性在乳腺癌患者癌症相关躯体症状和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作用初始模型近似误差均方根>1,非规范拟合指数和相对拟合指数<0.9,模型适配不佳。修正模型各指标均达到普通适配标准。癌症相关躯体症状直接负向预测心理弹性,其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438(P<0.05);癌症相关躯体症状直接负向预测创伤后成长,其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为-0.708(P<0.05);乳腺癌癌症相关躯体症状对创伤后成长的标准化间接效应上下限(-0.066,0.050),包含0,间接效应不存在。本研究中化疗期乳腺癌患者的躯体相关症状不通过心理弹性这一中介对创伤后成长产生影响。结构方程模型各维度标准化回归系数权重显示坚韧维度较乐观和力量维度对化疗期乳腺癌患者产生更大的效应,人际关系较精神变化、个人力量、新可能性、欣赏生活产生更大的效应,推断化疗期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主要通过心理弹性中的坚韧对创伤后成长产生影响。(6)分层回归及简单斜率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心理弹性水平患者焦虑抑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结局不同,交互作用显着。高心理弹性患者获得高水平的创伤后成长结局。高心理弹性的患者较中、低心理弹性患者斜率(负值)大,即高心理弹性的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相对中、低心理弹性患者大,同等的焦虑抑郁情绪,高心理弹性相对中、低心理弹性患者可获得更大的创伤后成长增长率。心理弹性在乳腺癌患者癌症相关躯体症状和创伤后成长间调节效应不显着(ΔR2显着性检验P>0.05,95%Bootstrap置信区间包含0),交互作用不存在。不同心理弹性水平患者癌症相关躯体症状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相同。高、中、低心理弹性的患者其简单斜率调节效应图斜率相同,直线平行,即高心理弹性的乳腺癌患者,癌症相关躯体症状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与中、低心理弹性患者差异不显着。同等的癌症相关躯体症状,高心理弹性相对中、低心理弹性患者所获得的创伤后成长增长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化疗期乳腺癌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受到患者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水平,疾病分期一般资料的影响。疾病分期与患者的家庭月收入水平属于不可控因素,但是可通过改善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态度,帮助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家庭成员对癌症患者的支持力度,共同帮助患者形成积极的心理应对习惯,提高其创伤后成长水平。(2)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是患者最常见的化疗期负性情绪。癌症躯体核心症状严重程度处于中等水平,癌症躯体核心症状对生活的干扰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其心理弹性和创伤后成长水平也处于中等程度。因此化疗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癌症相关症状有待制定专业的方案进行系统干预,阻碍其进一步向严重焦虑抑郁和癌症相关躯体症状方向发展,从心身医学整体论的角度全面分析患者的心身成长状态与趋势,综合系统的促进患者的创伤后成长。(3)化疗乳腺癌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与其心身症状(焦虑抑郁,癌症相关躯体症状)密切相关,并且受到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影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可部分通过心理弹性缓冲获得创伤后成长,而癌症相关躯体症状不通过心理弹性达到创伤后成长。乳腺癌患者的心身症状是否可通过其他单一中介达到良好的心身发展结局,或存在并联或链式中介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4)高心理弹性的乳腺癌患者与低、中心理弹性水平乳腺癌患者相比较对应较高的创伤后成长水平,高心理弹性患者获得高水平的创伤后成长结局。而不同的心理弹性水平在乳腺癌患者躯体相关症状和创伤后成长间调节作用不显着。专业化、科学化的临床心理干预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提高潜在的心理弹性水平,获得更高的创伤后成长转归。癌症相关躯体症状的缓解可通过临床医师、护士、家属的共同协作为患者选择最优治疗方案,营造良好就医环境。

二、精神症状的心理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症状的心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双心疾病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双心”的认识
    1.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临床特点
    1.2 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
2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研究
    2.1 《伤寒论》中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 《金匮要略》中心神病症与心胸病症
        2.2.1 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2 心神疾病
        2.2.3 心胸疾病
    2.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原文证候分析
        2.3.1 胸中窒,烦
        2.3.2 胸满,默默,心烦
        2.3.3 胸满,烦惊,谵语
        2.3.4 悸
        2.3.5 烦,悸
        2.3.6 惊,悸
        2.3.7 心痛,烦
        2.3.8 胸中痛,喜太息
3 基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
    3.1 桂枝甘草汤证
    3.2 栀子豉汤证
    3.3 小柴胡汤证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3.6 小建中汤证
    3.7 炙甘草汤证
4 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
    4.1 桂枝汤证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4.3 当归四逆汤证
    4.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4.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4.6 大柴胡汤证
    4.7 柴胡桂枝汤证
    4.8 人参汤/理中丸证
    4.9 四逆汤证
    4.10 真武汤证
    4.11 四逆散证
    4.12 半夏泻心汤证
    4.13 半夏厚朴汤证
    4.14 黄连阿胶汤证
    4.15 乌梅丸证
    4.16 桂枝茯苓丸证
讨论
    1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的规律与特点
        1.1 心神、心胸病症与六经病
        1.2 心神、心胸病症与杂病
    2 《伤寒杂病论》方在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应用规律
    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3.1 营卫不和,心气受损
        3.1.1 营卫不和与心脏病证
        3.1.2 营卫不和与心神病证
        3.1.3 辨治絜要
        3.2 枢机不利,气滞心胸
        3.2.1 枢机不利与心脏病证
        3.2.2 枢机不利与心神病证
        3.2.3 气机郁滞与火热内郁
        3.2.4 辨治絜要
        3.3 本经自病,心君受邪
        3.3.1 本经自病与心脏病证
        3.3.2 本经自病与心神病证
        3.3.3 辨治絜要
        3.4 痰瘀内阻,使道不通
        3.4.1 水饮
        3.4.2 血瘀
        3.4.3 痰饮
        3.4.4 辨治絜要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伤寒论》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二 《伤寒论》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三 《金匮要略》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四 《金匮要略》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1 绪论
    1.1 精神分裂症及其功能损害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以及对患病人群的重要性
    1.3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5 研究问题、假设及意义
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受试者流程图
    3.2 失访及可行性分析
    3.3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4 两组在基线、治疗结束时的比较
    3.5 有效性分析
    3.6 相关及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2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社交技能的影响
    4.3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家庭负担的影响
    4.4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
    4.5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的可行性讨论
    4.6 本干预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5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5.4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手册
致谢信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4)基于机器学习的症状自评量表简化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内容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用于心理健康筛查的症状自评量表
    2.1 症状自评量表简介
    2.2 症状自评量表的信效度和常模
        2.2.1 SCL-90量表的信度
        2.2.2 SCL-90量表的效度
        2.2.3 常模、信度和效度研究
    2.3 症状自评量表应用在体检场景下存在的问题
    2.4 小结
第三章 机器学习算法简介
    3.1 梯度提升回归树算法简介
    3.2 随机森林算法简介
    3.3 支持向量回归算法简介
    3.4 k近邻算法简介
    3.5 线性回归算法简介
    3.6 小结
第四章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题组间简化
    4.1 实验数据
    4.2 实验设计
    4.3 实验结果
    4.4 题组模型预测效果验证
    4.5 小结
第五章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题组内简化
    5.1 实验数据
    5.2 实验设计
    5.3 实验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简化的症状自评量表在体检场景的应用
    6.1 体检场景下的心理测评方案
    6.2 系统的使用情况
    6.3 效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适用于体检场景的SCL-90常模变迁研究
    7.1 实验数据与方法
    7.2 结果分析
        7.2.1 五个研究的数据资料比较分析
        7.2.2 主观感受评定与常模评定的不同意义
    7.3 关于临界值与样本量的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量表评定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1.2.2 研究组与对照组PANSS量表的比较
        1.2.3 研究组与对照组MMSE量表的比较
        1.2.4 研究组与对照组SDSS量表及ADL量表的比较
        1.2.5 研究组与对照组代谢指标的比较
    1.3 讨论
        1.3.1 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
        1.3.2 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
        1.3.3 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能力的疗效
        1.3.4 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指标的疗效
        1.3.5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改良森田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的研究进展
    2.1 精神分裂症
        2.1.1 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资料
        2.1.2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2.1.3 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
    2.2 森田疗法
        2.2.1 森田疗法的创立
        2.2.2 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
        2.2.3 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
        2.2.4 森田疗法的特点
        2.2.5 森田疗法的实施
        2.2.6 森田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2.2.7 森田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展望
    2.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
附录 B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附录 C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基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机制的亚群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四、研究内容及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精神分裂症概述
    二、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概述
    三、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四、行为机制论述
    五、自我管理行为机制的研究基础及理论基础
    六、文献小结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认知-心理模型构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结果及讨论
第四章 相关测量工具的引入、发展与验证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结果
    五、讨论
第五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机制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设计
    四、实证研究结果
    五、讨论
第六章 基于自我管理行为机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亚群分类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结果
    五、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其精神症状及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与优势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精神分裂症特点及患者康复
        1.1.2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1.1.3 主动式社区干预
        1.1.4 精神分裂症主动式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入组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脱落处理
        2.1.5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流程
        2.2.2 干预模式及内容
        2.2.3 疗效评价
        2.2.4 质量控制
        2.2.5 研究伦理
        2.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基线特征比较
        3.1.1 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比较
        3.1.2 疾病基本特征比较
    3.2 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
        3.2.1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比较
        3.2.2 个人与社会表现(PSP)量表评分比较
        3.2.3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分比较
        3.2.4 自尊量表(SES)评分比较
        3.2.5 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分比较
        3.2.6 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量表评分比较
        3.2.7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精神症状改善中的作用
    4.2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改善中的作用
    4.3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自尊水平改善中的作用
    4.4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社会功能改善中的作用
    4.5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社会支持改善中的作用
    4.6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生活满意度改善中的作用
    4.7 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生活质量改善中的作用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性
    5.3 本研究局限性
    5.4 研究启示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9)构建家庭生态系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
        1.1.1 心理健康的定义
        1.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1.1.3 心理健康的测量
        1.1.4 本研究心理健康衡量指标
    1.2 关于家庭因素的研究
        1.2.1 家庭结构的相关研究
        1.2.2 社会经济地位的相关研究
        1.2.3 家庭系统分化的相关研究
        1.2.4 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1.3 关于环境与个体发展关系的生态理论
        1.3.1 环境与个体发展关系的宏理论
        1.3.2 环境与个体发展关系的微理论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1.1 理论框架
        2.1.2 现有研究不足
        2.1.3 本研究拟解决问题
    2.2 研究目的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总体设计
3 研究一:家庭远近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数据处理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3.4.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3.4.3 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3.4.4 家庭系统分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4.5 家庭结构对家庭系统分化的差异分析
        3.4.6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家庭系统分化的差异分析
        3.4.7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5 研究小结
4 研究二:家庭近环境在影响心理健康中的中介作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统计结果
        4.3.1 中介检验
        4.3.2 有中介的调节检验
    4.4 研究小结
5 研究三:关于心理问题学生家庭环境成因的个案分析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呈现
        5.3.1 案例一:家庭期望过高引发的自杀男孩
        5.3.2 案例二:再婚家庭引发的抑郁症女孩
        5.3.3 案例三:丧偶式婚姻引发的个体分化不良男孩
        5.3.4 案例四:家庭期望调适疗愈的焦虑症女孩
        5.3.5 案例五:关爱与支持疗愈的残缺家庭男孩
    5.4 研究小结
6 对策与展望
    6.1 家庭因素倒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革新
        6.1.1 审视当下现状
        6.1.2 展望未来趋势
        6.1.3 构建家校成长模式
    6.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反补家庭因素缺位
        6.2.1 重塑育人氛围
        6.2.2 关注特殊症候群
7 结论与不足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录
后记

(10)化疗期乳腺癌患者心身症状、心理弹性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工具
    2.5 资料收集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乳腺癌患者PTG得分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中的差异比较
    3.2 乳腺癌患者心身症状、心理弹性和PTG现况
    3.3 乳腺癌患者心身症状、心理弹性和PTG的相关性分析
    3.4 乳腺癌焦虑抑郁、心理弹性和PTG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5 乳腺癌相关躯体症状、心理弹性和PTG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6 心理弹性在乳腺癌患者心理症状与PTG间的调节作用
    3.7 心理弹性在乳腺癌相关躯体症状与PTG间的调节作用
4 讨论
    4.1 乳腺癌患者的PTG受多种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影响
    4.2 乳腺癌患者心身症状、心理弹性和PTG的现状分析
    4.3 乳腺癌患者心身症状、心理弹性和PTG之间的关系
    4.4 心理弹性在乳腺癌焦虑抑郁和PTG间的中介作用
    4.5 心理弹性在乳腺癌躯体相关症状和PTG间的中介作用
    4.6 心身症状、心理弹性和PTG各维度的标准化回归权重分析
    4.7 不同心理弹性水平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对PTG的影响结局
    4.8 不同心理弹性水平乳腺癌躯体相关症状对PTG的影响结局
5 结论
    5.1 论文的创新点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精神症状的心理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医学框架下基于症状的心理治疗决策:以认知行为治疗技术为例[J]. 王纯,雷茂春,张宁.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2(01)
  • [2]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李令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D]. 孙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基于机器学习的症状自评量表简化及应用[D]. 刘金铭. 青岛大学, 2020(01)
  • [5]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D]. 刘雨耕.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机制的亚群分类研究[D]. 周晨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其精神症状及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D]. 陈蕙. 济宁医学院, 2020(01)
  • [8]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随访研究[D]. 朱红霞.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构建家庭生态系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 宋丹. 苏州大学, 2019(06)
  • [10]化疗期乳腺癌患者心身症状、心理弹性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模型研究[D]. 李琳波. 山西医科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精神症状的心理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