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的稀土科学技术书目(2001)

中国出版的稀土科学技术书目(2001)

一、Bibliogra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Rare Earths Published in China (2001)(论文文献综述)

郭琪琴[1](2021)在《中文人文社科学术着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以高校优秀成果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学术着作包括专着、编着、译着、工具书、古籍整理等,是学术成果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其影响力更为显着。着作评价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着作的内在质量、发展特点和使用规律进行分析,以揭示着作文献的内在客观规律,更好地实现其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用。与国内外期刊和论文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相比,学术着作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显得颇为逊色,但近年来已得到广泛关注。以前由于科技条件的限制和数据库的匮乏,对人文社科着作的评价很少,研究者较多采用引文分析、书评分析等方法。随着科技条件的不断进步以及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利用不同平台的海量数据进行着作评价得以实现。本研究尝试从着作的外部资源、着作被引、基金奖励、着作书评、着作利用这5个方面选取定量指标,构建中文人文社科学术着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进行实证验证。本文综合传统纸本书、电子书、网络书评等,建立指标全面丰富的评价体系,从不同维度分学科进行着作评价。综合采用引文分析、书评分析、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几种方法进行研究,指标体系由28个指标构成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构建。本研究以高校人文社科奖第三届至第七届获论文着作奖的27个学科的2175本着作为获奖着作指标特征分析的样本数据,以申请第八届高校人文社科奖着作论文奖的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的206、88、324本着作分别代表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综合学科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数据,从国家数字图书馆、读秀搜索、当当图书、豆瓣读书、百度学术、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畅想之星电子图书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等采集相应指标数据并进行标准化,然后导入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综合评价值。之后利用教育部公布的第八届高校人文社科奖获奖着作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最终验证了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此评价体系具有定量化、指标全面、时代性强等优点。不足之处在于本文虽然利用了书评信息,但对未对书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留待后续研究努力。

谭小飞[2](2017)在《固守、移植与融合 ——8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8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为研究对象,考察国门打开以后面对西方冲击下,书籍设计重建秩序的探索过程。通过大量的史料,调整观察角度与方法,提出核心观点:“固守传统”、“移植西方”、“中西融合”三个特点,以揭示历史本真。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考察:(一)8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的特点及其成因;(二)固守传统,包括设计观点、印制技术、发生的焦点领域、典型风格等;(三)样式移植,包括西方样式的冲击、本土倡导者的经验,以及形成局面;(四)中西融合,西方设计法则的借鉴、典型创作者的经验,以及发展方向。希望通过以上研究揭示80中国书籍设计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特质、转变痕迹和经验价值,从而探索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对比分析和实物考证等方法,力求对8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考察80年代书籍设计的特殊性,并纠正以往研究者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片面、谬误认识之处。

徐静琪[3](2017)在《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史料的整理、归纳与分析出发,通过对中国当代书籍设计发展历程的梳理与回顾,着重探讨、总结新中国成立至“文革”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这样几个历史阶段中,书籍设计在设计风格、形式结构等方面所发生的视觉变迁及其背后设计价值标准的转变;同时,也对出版体制、文化方针对设计师群体所产生的影响,做出了具体的分析与阐述;并进而从国外设计理念的本土化、设计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审美标准的充实、更新等方面,深入解读中国书籍艺术发展变革的内在动因。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试图呈现出中国当代书籍艺术图景,为重新审视并理解当代书籍设计的本土内涵提供可能的路径和角度。回顾当代,书籍设计的理念经历了一个由“封面画”向“整体设计”的演进过程,与此相伴随着的,是设计价值的重建和演变。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论文主要由四章组成。论文第一章主要围绕“新中国”出版体制下的书籍展开讨论。通过体制的保障及设计人员政治身份的确立,延安文艺传统在新中国“十七年”得到了延续,集体创作的模式下建构了书籍视觉图像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密切关联,形成一种崇高的美学风格。第二章是对“文革”书籍进行解读,揭示其“样板化”的特征,反思其中所包含的设计价值极度扭曲和倒退。第三章考察了八九十年代书籍面貌,主要围绕“整体设计”理念的深化,从三个方面,即民国书籍美学的传承、国外设计潮流影响下的风格模仿、书籍设计理论的形成,探讨八九十年代书籍所呈现出的“先锋”与“参照”问题。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设计师大多受过本民族文化之外的多重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个体化的表达从集体话语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挣脱出来,设计的手法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诚然,本文对书籍视觉语言与设计思维的把握与阐述,实质上是对人、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回顾和反思。它渗透着审美和风格的转换,其根源正是时代背景下产生对社会文化的不同关注、理解与接受。通过以上研究以求勾勒中国书籍设计转变的轨迹,对构筑完善的书籍设计价值体系有所裨益。

毕晟[4](2016)在《1949-1999年中国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1949-1999年的中国文学书籍封面设计为研究对象。论文考察了不同时期的政治决策、社会思维、中西方文化交融对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重点研究了不同时期文学书籍封面的图像、字体、色彩、构图、设计风格、印刷技术等方面的特点。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文学书籍的概念及类型,论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二章阐述建国“十七年”的社会发展状况及文学书籍出版概况,分析这一时期不同文学题材作品的封面,以及文学书籍封面的图像、字体、色彩、构图等设计元素;第三章阐述“文革”时期极端政治对文学出版的冲击以及书籍设计的艰难发展;第四章阐述改革开放新时期不同体裁文学书籍封面的图像、字体、色彩、构图等设计元素,以及开放的设计理念和多样化的设计风格,并论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印刷技术对书籍设计的影响;第五章梳理总结建国后50年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理念、设计风格的演变及特点,阐述新中国书籍封面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借鉴意义。

赵中亚[5](2009)在《《格致汇编》与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文中研究表明1876年,中国近代最早以传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宗旨的期刊——《格致汇编》于上海创办发行,其主编是着名的英国人——傅兰雅。《格致汇编》曾得到中国知识分子广泛关注,并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做出重要贡献。本文即以《格致汇编》为研究对象,除绪论、余论外,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傅兰雅的早年经历,主要考察其青年时期接受教育的情况,来华初期从事教育工作以及主编《上海新报》的经历,这些为他后来主编《格致汇编》作了必要的准备:如提高其中文水平,产生在中国传播科学的兴趣,以及积累主编报刊的经验等。第二章《格致汇编》的创刊与经营,基于前人的研究,讨论傅兰雅创办科学期刊的缘起、《格致汇编》的编作者群体情况以及傅兰雅为推介《汇编》而作的努力。第三章《格致汇编》中的科学技术知识,对《汇编》中所刊载的科学技术类文章的原着、原作者进行系统研究,考察《汇编》所载知识当时的新颖性和先进性,考察《格致汇编》在中国普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倡议兴办实业方面的价值。第四章《格致汇编》重要文本研究选例,深入系统地分析《格致汇编》中两篇较具代表性的文章《格致略论》和《虫学略论》,考察两文本的原着者及原着在英国、美国甚至日本的影响情况,通过文本对读,分析科学技术知识在翻译过程中的准确性问题。第五章《格致汇编》的影响,系统考察不同时期、不同读者群体中《格致汇编》的流传及影响情况,特别是戊戌维新时期其影响继续扩大的情况。此外,本文还粗略考察了《汇编》在朝鲜、美国以及英国等地的流传情况。

李爱群[6](2009)在《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观察,期刊评价就是通过对反映期刊内在价值的客观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期刊进行排序和评价。相对于对国家和省市的宏观层次评价,对大学和研究所的中观层次评价,期刊评价与对研究人员的评价一样,属于微观层次的评价。但正是在微观层次上,出现的问题也较多。目前,国内期刊评价理论发展较完善,评价对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上各有侧重,评价实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仍有一些不足或欠缺之处。而美国的科学技术及学术期刊的发展总体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SCI、SSCI、A&HCI及JCR等对来源期刊的选择和评价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虽然是美国的评价机构,但来源期刊来自世界各地,没有语种和地域的限制,并且其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代表了世界最权威的期刊评价水平,其期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标杆。因此,在回溯中、美期刊评价历史的基础上,了解中、美期刊评价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期刊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以取长补短,完善和规范期刊评价工作,促进我国期刊的良性竞争与健康发展。本文除“引言”和第7章“结论与展望”外,论文主体部分共5章,主要包含理论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为第1-4章,实证部分为5-6章。论文第1章回溯了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核心期刊(Core Joumal)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发达于70年代的美国。布拉德福定律、加菲尔德定律、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成为核心期刊遴选的三大理论基础。最初的核心期刊是为了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那些刊登本学科较多论文的期刊就是核心期刊,它实际上只是一种基于论文数量统计的评价。引文分析法的出现和引文索引工具的使用,使人们对核心期刊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核心期刊不再是最初揭示文献集中与离散的分布规律,而是通过文献的被使用揭示其学术价值,核心期刊也由对论文数量的评价转变为对文献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论文第2章是美国与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基本概括。详细介绍了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评价体系进行了述评。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经历了中国遴选国外科技期刊、中国遴选国内科技期刊两个阶段,其中详细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6家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单位及其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现状。论文第3章是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重点从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的界定,学术期刊评价社会价值与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学术期刊评价中两组概念等9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中、美两国在期刊评价中的异同之处,以及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第4章分析了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商业化经营为导向,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在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偏见。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利性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期刊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论文第5章是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在新的学术环境下,学术期刊评价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评价对象的多元化,使仅有的印刷版期刊评价发展为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评价并存的格局,而开放存取期刊也将是今后期刊评价的重要对象。5年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h指数等新兴的评价指标开始被应用到期刊评价实践,纳入到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去。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评价方法和手段发生改变,通过采用各种软件技术进行统计和测评,将人们从以往繁重的人工手动检索、统计和计算的评价过程中解放出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看,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据此也可以假设,在庞大的学术期刊群中也一定也存在着某些层级。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类分级排序,能为学术期刊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科研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在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上继承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确定了期刊分等级评价的原则、评价标准,将学术期刊按照学科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论文第6章是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实证研究。详细说明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具体做法;公布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以及本研究所属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专业,共12个分学科的排行榜和所有4种分高校学报类型的排行榜;分析了我国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地区分布、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地区分布等评价结果。本文系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詹志华[7](2009)在《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科学史学史以科学史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中国科学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甚广,包括中国科学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包括它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的关系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科学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可以唤醒人们对科学史学事业的关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甚至还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史学性与对应性相统一的原则、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在方法上,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既要运用到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历史比较法等,还要运用到许多其他的方法,如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移植法、历时分析与移时分析方法,以及具体研究上的分期、分类及其分层研究的方法,等等。中国科学史学,既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科学史学,亦包括中国其他地区的科学史学。论文从史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萌芽、开创、初步发展、调整与繁荣以及深入发展等不同的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论文还从机构、团体、会议、刊物、论着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大陆科学史学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在对会议和论着的梳理,又分为综合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理学史、生物学史、医学史、农学史、技术史等方面予以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存在的发展难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学经历了开创、低谷、转机、兴起与繁荣发展等阶段。论文对这几个阶段台湾地区科学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对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机构、团体、刊物、论着亦进行较为详细梳理与介绍。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史学史在内的历史学科,中国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突出其研究的学术价值。论文还阐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的关系,主要论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其研究的社会影响。最后,论文把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在对国外科史学发展历程与国外中国科学史学状况进行必要梳理的前提下,探讨它们对中国科学史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问题。

陈淑云,毛跃华[8](2006)在《最新SCI和EI收录中国出版的期刊列表分析》文中指出关注到科学研究人员对最新SCI和EI收录中国出版的期刊列表的迫切需要,为方便他们对中国期刊刊源的利用和投稿,本文通过检索相关网站,对刊源逐一核实后,做出了2003年 SCI收录的中国(出版地包括大陆、港台)期刊刊名字顺表(包含期刊的书目、投稿、馆藏等众多信息),特别是单独列出“SCI新增中国大陆期刊列表”、“2005年EI收录中国大陆核心期刊变化表”以及“SCI和EI共同收录的中国出版期刊列表”,并对有争议和变化的期刊进行说明,提供了有深度的信息服务。

徐薇薇[9](2004)在《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视觉传达、染织服装、陶瓷艺术、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综合设计类)》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正式出版、发行的期刊基本可以分为理工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和艺术设计类等。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对艺术设计类期刊作过权威性等级鉴定的研究,给这个学术领域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申报各类奖项等带来诸多的不便。因此,对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进行分级,有其客观必要性。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分三步,首先,通过对期刊基本信息的详细统计,得出符合条件、入选本范畴的刊物。其次,对期刊内容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入选刊物作出核心、一级期刊与二级期刊之间的两个等级鉴定。最后,请相关学科专家主要针对已列出的期刊等级水平提出适当的意见和建议,作进一步的筛选和调整。由以上三项分别列出三个期刊等级鉴定表,其中第三个鉴定表就是本课题研究及鉴定的最终结果。这一研究工作旨在探讨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的方法和框架,为该课题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取得新的成果提供支持和帮助。

高嵬[10](2004)在《《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文中提出通过收集和梳理我国正式公开发行的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期刊目录和内容,探讨和建立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统一规范的等级评定标准,以解决长期以来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缺乏权威性等级鉴定标准给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申报各类奖项带来的不便。填补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图书馆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提供权威性的决策支撑。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我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具有正式刊号的96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类52种;景观园林设计类8种;规划设计类14种;室内设计类22种)期刊杂志。 首先,我们采用打分入围的方法先将所有期刊进行初评。分别按设定的七个得分项打分,完成对期刊评定中“定量”的研究。确定出入围期刊,共59种。 第二步,对入围期刊进一步完成“定性”的研究,即对期刊所刊学术论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并针对每本期刊,有选择地对刊出论文阅读、评论,并作出简评,进一步筛选出核心期刊和一级期刊,共30种。确定二级刊物29种。 第三步,再从筛选出的核心、一级刊物中挑选出一级期刊,共10种。 第四步,甄选出最为优秀的核心期刊共20种。 由此得出研究结果: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20种;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10种;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29种。 本研究课题建立了一套较科学、客观、严谨的鉴定方法,可以作为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的研究基础。同时,等级鉴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动态的跟踪研究。

二、Bibliogra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Rare Earths Published in China (200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ibliogra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Rare Earths Published in China (2001)(论文提纲范文)

(1)中文人文社科学术着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以高校优秀成果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着作评价研究评述
        1.2.1 基于图书馆的着作评价
        1.2.2 基于同行评议的着作评价
        1.2.3 基于传统文献计量学的着作评价
        1.2.4 基于Altmetrics的着作评价
        1.2.5 着作综合评价方法
        1.2.6 学术着作评价综合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人文社科学术着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筛选
        2.1.1 着作学科属性
        2.1.2 着作外部资源
        2.1.3 着作被引
        2.1.4 基金与奖励
        2.1.5 书评
        2.1.6 着作利用
    2.2 指标权重赋值
        2.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2.2.2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2.3 指标体系构建
3 历届获奖着作指标特征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3.2 指标特征分析
        3.2.1 获奖着作学科分布分析
        3.2.2 获奖着作页数分析
        3.2.3 获奖着作出版社分析
        3.2.4 获奖着作被引情况分析
        3.2.5 获奖着作书评分析
        3.2.6 获奖着作入藏馆量分析
4 人文社科学术着作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4.1 人文社科类相关着作评价实践
        4.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专着类成果评估指标体系
        4.1.2 CSSCI-BKCI图书遴选指标体系
        4.1.3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
        4.1.4 知网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
        4.1.5 高校人文社科奖评审
    4.2 实证验证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4.3 实证验证结果对比分析
        4.3.1 人文类着作评价指标体系验证
        4.3.2 社科类着作评价指标体系验证
        4.3.3 综合类着作评价指标体系验证
    4.4 人文社科学术着作评价指标体系优势与不足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实证研究预测获奖着作与实际获奖着作基本信息
附录 B 实证研究预测获奖着作与实际获奖着作指标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固守、移植与融合 ——8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资料来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本文的目的与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8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的特点及成因
    一、80 年代中国书籍设计的三个特点
    二、三个特点的成因
        1、固守传统的成因
        2、样式移植的成因
        3、中西融合的成因
第二章 固守传统
    一、中国书籍设计的身份定位
        1、关于中国书籍设计的身份
        2、以钱君匋的个展与演讲为例
    二、传统风格的固守
        1、朵云轩与荣宝斋对传统印装技艺的传承
        2、传统题材的书籍对传统设计风格的需求
        3、出口书籍与固守传统
    三、传统风格书籍设计的特点
        1、图像与字体的分离
        2、书法的多样化以至难以辨认
        3、突出传统图像
第三章 样式移植
    一、科技类书籍中的抽象构成
        1、“科技现代化”与西方科技书籍的大量翻译引进
        2、西方科技类书籍中几何构成
        3、王卓倩的尝试与经验
    二、科技类书籍与样式移植
        1、塑造“科技形象”的书籍设计
        2、朱仰慈的科技类书籍设计实验与启示
        3、罗小华与“意识形象”设计法
        4、科技类书籍设计中西方样式的流行局面
    三、抽象构成对其他类书籍的影响
        1、对“封面画”的冲击
        2、文艺理论类书籍设计的转变
        3、两种抽象方法的形成
第四章 中西融合
    一、借鉴西方法则
        1、汉字的图形化
        2、编排的多样化
        3、拼音对画面的调和
    二、文艺类书籍中“中西融合”的领悟
        1、张守义外国文学书籍设计的尝试
        2、任意对构成的理解与尝试
        3、曹洁与传统手法的创新实验
        4、中西融合中的“主”与“次”
    三、中西融合的水到渠成
        1、汉字对西方网格系统的先天适合
        2、中文字体与西式构图的融合
        3、传统素材的现代表现
    四、现代中国书籍设计风格初呈
结语:影响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论文研究维度、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范围的界定
        2. 研究思路
        3. 研究方法
    四、关于装帧、书籍设计等概念的解释
第一章 设计与体制—建国十七年的书籍设计
    第一节 建国初期图书出版业概况
        一、建国初期的出版业概况
        二、向苏联学习
        三、大跃进影响下的图书浮夸风
    第二节 书籍外观与文字要素的变化
        一、书籍结构要素的设置及开本的变化
        二、简化字的改革与汉字印刷字体
        三、图书横排变革
    第三节 领袖着作的设计风格分析
        一、毛泽东着作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着作
        三、鲁迅全集
        四、《中国》画册
    第四节 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获奖书籍分析
    第五节 “整体设计”与“集体创作”
        一、“整体设计”与书籍美术教育
        二、“集体创作”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
        三、“集体创作”与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六节 设计要素分析
        一、文字的运用
        1. 书法体
        2. 印刷体
        3. 美术字
        4. 手写体
        二、图像的运用
    小结
第二章 红色与样板——文革时期的书籍设计
    第一节 文革时期图书出版概述
        一、“文革”前期的停顿与破坏
        二、“文革”中后期的动荡与恢复
    第二节 文革书籍的视觉类型分析
        一、红色狂飙——毛泽东着作
        二、移植元素——“革命样板戏”书籍
        三、图像崇拜——官方期刊与红卫兵刊物
        四、文艺俗化——“文革”文学读物
        五、地下流通——黄皮书与灰皮书
    小结
第三章 多元与发展—八九十年代的书籍设计
    第一节 书籍装帧事业的复苏
    第二节 书籍出版协会与展览
    第三节 设计观念的引入
        一、日本书籍设计理念的传入
        二、民主德国书籍设计的影响
        三、香港设计潮流的引入
    第四节 八九十年代书籍的形式美学
        一、美学的回响
        二、文化的回馈
        三、诗性的塑造
        四、网格的探索
        五、构成的先锋
        六、设计的参照
        七、神态的朦胧
        八、系列的设计
    第五节 书籍理论研究与设计理念
        一、“书卷气”的思考
        二、书籍的形态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图版说明
作者简介
后记

(4)1949-1999年中国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文学书籍的概念与分类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中国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1.4.2 文献综述总结
    1.5 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基本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论文重点
        1.6.2 论文难点
        1.6.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1949-1966年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 开局与初步繁荣
    2.1 1949-1966年文学书籍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
        2.1.1 建国“十七年”的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2.1.2 文学出版概况
    2.2 1949-1966年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
        2.2.1 建国“十七年”书籍设计概况
        2.2.2 革命题材文学封面
        2.2.3 农村题材文学封面
        2.2.4 古典文学封面
        2.2.5 外国文学封面
    2.3 1949-1966年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元素
        2.3.1 由繁到简的文字
        2.3.2 写实图像、传统纹饰与图形
        2.3.3 略显单调的构图
        2.3.4 黑白与彩色的运用
    2.4 1949-1966年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特点
        2.4.1 书籍设计为政治服务
        2.4.2 设计的民族特色
        2.4.3 材料和印刷工艺的局限
第三章 1966-1976年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 “文革”十年的艰难发展
    3.1 1966-1976年:对“十七年”文艺的否定及对文学出版的冲击
        3.1.1 “文革”对“十七年”文艺的否定和批判
        3.1.2 “文革”对文学出版的冲击
    3.2 1966-1976年文学书籍封面的设计
        3.2.1 “文革”小说与“地下小说”
        3.2.2 毛主席诗词与精装工艺
        3.2.3 “样板戏”书籍
第四章 1976-1999年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 新时期的再次繁荣
    4.1 1976-1999年: 巨变的新时代与文学书籍的出版
    4.2 1976-1999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
        4.2.1 小说
        4.2.2 诗歌、散文
    4.3 1976-1999年文学书籍封面的设计元素
        4.3.1 变形的文字
        4.3.2 多变的构图
        4.3.3 缤纷的色彩
        4.3.4 多元化的表现
    4.4 设计理念的转变和设计的多元化实践
        4.4.1 文艺为人民服务与书籍设计
        4.4.2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4.4.3 印刷技术与新的设计手段
第五章 1949-1999年文学书籍封面的设计特点及借鉴意义
    5.1 1949-1999年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演变及特点
        5.1.1 设计理念:从为政治服务回到书籍设计本身
        5.1.2 设计风格:从单一的现实主义到“百花齐放”的多元化风格
        5.1.3 书籍设计民族化风格的探索
    5.2 1949-1999年文学书籍封面设计对我国书籍设计的借鉴意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一 1949-1999年文学艺术及书籍装帧大事年表
附录二 1959年第一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主要作品一览表
附录三 1979年第二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主要作品一览表
附录四 1986年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主要作品一览表
附录五 1995年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主要作品一览表
附录六 1999年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主要作品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格致汇编》与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傅兰雅的早年经历
    第一节 傅兰雅早年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傅兰雅来华初期的困厄
    第三节 傅兰雅的人生转折——从主编《上海新报》到任职制造局翻译馆
第二章 《格致汇编》的创办与经营
    第一节 《格致汇编》的创刊缘起
    第二节 《格致汇编》的编作者群体研究
    第三节 傅兰雅为推介《格致汇编》所做的努力
第三章 《格致汇编》上的科学技术知识
    第一节 《格致汇编》的栏目设置
    第二节 《格致汇编》中的自然科学知识
    第三节 《格致汇编》中的工艺技术知识
第四章 《格致汇编》重要科学文本研究选例
    第一节 优秀的科学启蒙读物——《格致略论》
    第二节 最早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昆虫学的着作——《虫学略论》
第五章 《格致汇编》在晚清科学启蒙过程中的影响
    第一节 《格致汇编》在普通读者中的影响——以"互相问答"栏为中心
    第二节 《格致汇编》在洋务官员中的影响
    第三节 《格致汇编》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影响
    第四节 梁启超对《格致汇编》的推介及其影响
    第五节 《格致汇编》的重印、盗印官司
余论
    第一节 《格致汇编》在邻国朝鲜的流传
    第二节 《格致汇编》在美国、英国及澳大利亚的流传
附录一 上海富强斋、铸记书局盗印《格致汇编》而成的《格致丛书》详细目录
附录二 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藏《最乐草堂丛钞》中的《格致汇编》文献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意义
    0.2 本文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0.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0.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方法
    0.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 期刊评价的起源、理论基础与演变
    1.1 期刊评价的起源
    1.2 学术期刊评价的三大理论基础
        1.2.1 一次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
        1.2.2 引文分布规律——加菲尔德定律
        1.2.3 普赖斯的文献增长规律与文献老化指数
    1.3 网络环境下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网络计量学
    1.4 核心期刊概念和本质的演变
2 中、美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2.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现状
        2.1.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成
        2.1.2 对ISI Web of Knowledge学术资源体系的评价
    2.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2.2.1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发展阶段
        2.2.2 对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的评价
3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的比较
    3.1 评价目的与评价功能的比较
        3.1.1 评价目的的比较
        3.1.2 评价功能的比较
    3.2 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比较
        3.2.1 评价主体的比较
        3.2.2 学术期刊评价对象的比较
    3.3 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分类比较
        3.3.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3.3.2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学科分类标准
    3.4 评价过程的比较
        3.4.1 数据来源
        3.4.2 评价指标体系
        3.4.3 数据库统计源比较
    3.5 评价方法的比较
        3.5.1 定性评价——同行评议制度的比较
        3.5.2 文献计量评价方法的比较
    3.6 核心区的划分与核心期刊数量界定方法的比较
    3.7 社会价值与影响力的比较
        3.7.1 社会价值的比较
        3.7.2 社会影响力的比较
        3.7.3 中、美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比较
    3.8 影响学术期刊评价的外部环境比较
        3.8.1 对研究项目的重视程度
        3.8.2 国家期刊管理体制
        3.8.3 学术评价制度的比较
    3.9 学术期刊评价中的两组概念比较
        3.9.1 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统计源期刊的区别
        3.9.2 核心版与扩展版的区别
    3.10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4. 中、美两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1 美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商业化导向
        4.1.2 收录期刊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
        4.1.3 收录期刊学科分布不均
        4.1.4 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时存在着意识形态偏见
    4.2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功利性的导向使期刊评价成为科研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工具之一
        4.2.2 过于看重文献计量的定量评价方法
        4.2.3 评价指标的数据客观性差,在发展性与国际化方面不足
        4.2.4 引文不规范和统一引文数据库的缺乏直接影响评价数据的准确性
        4.2.5 综合性期刊(含大学学报)的学科归类不准确
        4.2.6 评价的时滞与监督机制的缺乏
        4.2.7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评价的本土化问题
5 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的建构
    5.1 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5.2 "技术变革"环境下的学术期刊评价
        5.2.1 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5.2.2 适应网络环境的新的评价指标的出现
        5.2.3 评价手段的改进
    5.3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5.3.1 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可行性
        5.3.2 我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理论模型
6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实证研究
    6.1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具体做法
        6.1.1 学术期刊源的选择与分析
        6.1.2 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原则
        6.1.3 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主要步骤
        6.1.4 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6.1.5 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6.1.6 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概念、特点与数量界定
        6.1.7 评审专家的遴选与定性评价
        6.1.8 评价结果的确定与分类分级排序的表示方法
    6.2 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排行榜(部分学科)
    6.3 学术期刊评价结果的分析
        6.3.1 核心期刊的学科分布状况
        6.3.2 核心期刊的地区分布状况
        6.3.3 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普遍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6.3.4 综合性核心期刊的核心效应比较明显
        6.3.5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6.4 本次学术期刊分类分级评价的主要特色
        6.4.1 将评价对象明确限定为"大陆出版的中文学术期刊"
        6.4.2 将期刊评价的目的确定为评价管理导向与信息服务导向相结合
        6.4.3 同时遴选"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
        6.4.4 采用得分排序和划分等级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国内外第一个中国学术期刊的分类分级排行榜
        6.4.5 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突出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网络影响力
        6.4.6 自主研发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期刊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学术期刊评价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分12个学科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Ⅱ 分高校学报4种类型的学术期刊排行榜
    Ⅲ SCI、SCIE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94种)
    Ⅳ EI收录中国期刊目录(含港、澳、台期刊)(共244种)
    Ⅴ 中国大陆出版的其他英文学术期刊目录(共113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学史学史及其研究概况
    二、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价值
    四、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方法
    五、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史概述
    第一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机构和团体选介
    第三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会议、刊物选介
    第四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论着选介
    第五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之展望
第二章 中国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开创及早期研究
    第二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低谷、转机与兴起
    第三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建制与繁荣
第三章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相关学科
    第一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历史学科
    第二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传统哲学
    第三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哲学
    第四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社会学
第四章 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
    第一节 科学史学的创新意蕴
    第二节 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
    第三节 科学史学与科技发明
第五章 境外科学史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境外科学史学的组织与会议
    第三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文献与刊物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一节 境外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二节 国外科学史学之借鉴意义
    第三节 中外科学史学交流之途径
    第四节 "全球化"与中国科学史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最新SCI和EI收录中国出版的期刊列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序言
2 SCI收录中国期刊刊名字顺表
    2.1 SCI收录中国(出版地包括大陆、港台)期刊总详表
        2.1.1 期刊总详表收录期刊说明
        2.1.2 期刊总详表特点
        2.1.3 期刊总详表分析
    2.2 新增中国大陆期刊列表(参见表1)
3 2005年EI中国期刊刊名列表
4 SCI和EI共同收录中国出版期刊列表(参见表3)
5 结论

(9)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视觉传达、染织服装、陶瓷艺术、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综合设计类)(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范畴与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期刊基本信息
    第一节 视觉传达类
    第二节 染织服装类
    第三节 陶瓷艺术类
    第四节 工业设计类
    第五节 工艺美术类
    第六节 综合类
第三章 期刊简评
    第一节 视觉传达类
    第二节 染织服装类
    第三节 陶瓷艺术类
    第四节 工业设计类
    第五节 工艺美术类
    第六节 综合类
第四章 专家访谈与鉴定意见
第五章 研究过程及鉴定结果
附录
    附录一 SCI简介
    附录二 EI简介
    附录三 “中国期刊方阵”简介
    附录四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附录五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附录六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科技期刊获奖名单
参考文献
后记

(10)《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① 课题背景
    ②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的发行及评定现状
    ③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框架和方法
    1.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的阐述
    1.2 等级鉴定的方法探讨
        1.2.1 打分入围法
        ① 得分项一: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情况
        ② 得分项二:被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③ 得分项三: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对期刊质量的影响
        ④ 得分项四:期刊创刊年限
        ⑤ 得分项五:期刊获奖情况
        ⑥ 得分项六:期刊学术文章所占百分比
        ⑦ 得分项七:专家评审
    1.3 主要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2.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按首字母排序)
        2.1.1 建筑设计类
        (01) 《安徽建筑》
        (02)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03)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04)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5) 《东南大学学学报》
        (06) 《福建建筑》
        (07)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8)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09) 《高等建筑教育》
        (10) 《广东建筑装饰》
        (11) 《广东土木与建筑》
        (12) 《广西土木建筑》
        (13) 《广州建筑》
        (14)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15) 《华南理工大学学学报》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8) 《华中建筑》
        (19) 《建材.建筑.装修》
        (20)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1) 《江苏建筑》
        (22) 《建筑》
        (23) 《建筑创作》
        (24) 《建筑技术及设计》
        (25) 《建筑科学》
        (26) 《建筑师》
        (27) 《建筑学报》
        (28) 《建筑知识》
        (29)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
        (30) 《南方建筑》
        (31)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2)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33) 《清华大学学报》
        (34) 《四川建筑》
        (35)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36) 《时代建筑》
        (37)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38) 《上海建设科技》
        (39) 《世界建筑》
        (40) 《世界建筑导报》
        (41) 《设计新潮/建筑》
        (42) 《山西建筑》
        (43) 《天津大学学报》
        (4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45)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46) 《新建筑》
        (47)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8) 《云南建筑》
        (49) 《中国建设信息》
        (50) 《浙江建筑》
        (51) 《中外建筑》
        (52) 《住宅科技》
        2.1.2 景观园林设计类
        (0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02) 《古建园林技术》
        (03) 《广东园林》
        (04) 《蓝天园林》
        (05)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6) 《园林》
        (07) 《园艺学报》
        (08) 《中国园林》
        2.1.3 规划设计类
        (01) 《北京规划建设》
        (02) 《城市》
        (03) 《城市开发》
        (04) 《城市发展研究》
        (05) 《城市规划》
        (06) 《城市规划汇刊》
        (07) 《城市问题》
        (08) 《规划师》
        (09) 《国外城市规划》
        (10) 《上海市城市管理学院学报(当代建设)》
        (11)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2)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3) 《现代城市研究》
        (14) 《小城镇建设》
        2.1.4 室内设计类
        (01) 《缤纷》
        (02) 《城市住宅》
        (03) 《国际家居》
        (04) 《家具》
        (05) 《家具与环境》
        (06) 《家具与室内装饰》
        (07) 《家居主张》
        (08) 《家饰》
        (09) 《美家》
        (10) 《瑞丽-家居》
        (11) 《现代装饰》
        (12) 《上海家居》
        (13) 《世界家苑》
        (14) 《室内设计》
        (15) 《室内设计与装修》
        (16) 《时尚家居》
        (17) 《新材料.新装饰》
        (18) 《新居室》
        (19) 《中国厨卫》
        (20)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1) 《装饰》
        (22) 《装饰装修天地》
3 研究分析与评论
    3.1 入围期刊
    3.2 核心、一级期刊的筛选
    3.3 一级期刊的挑选
    3.4 核心期刊的甄选
4 研究结论
    4.1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专业期刊等级鉴定结果:
        Ⅰ 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
        Ⅱ 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
        Ⅲ 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
5 参考文献
6 后记
7 附录
    附录1: 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等级研究成果调查表
    附录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
    附录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附录4: 新闻出版署的《中国期刊方阵》社科期刊、《双效期刊》、《双百期刊》、《双高期刊》

四、Bibliogra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Rare Earths Published in China (2001)(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文人文社科学术着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以高校优秀成果奖为例[D]. 郭琪琴.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固守、移植与融合 ——80年代中国书籍设计研究[D]. 谭小飞. 中国美术学院, 2017(06)
  • [3]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研究[D]. 徐静琪.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4]1949-1999年中国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研究[D]. 毕晟. 北京印刷学院, 2016(03)
  • [5]《格致汇编》与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D]. 赵中亚. 复旦大学, 2009(05)
  • [6]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D]. 李爱群. 武汉大学, 2009(09)
  • [7]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D]. 詹志华. 厦门大学, 2009(01)
  • [8]最新SCI和EI收录中国出版的期刊列表分析[J]. 陈淑云,毛跃华. 情报科学, 2006(02)
  • [9]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视觉传达、染织服装、陶瓷艺术、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综合设计类)[D]. 徐薇薇. 中国美术学院, 2004(01)
  • [10]《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D]. 高嵬. 中国美术学院, 2004(01)

标签:;  ;  ;  ;  ;  

中国出版的稀土科学技术书目(200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