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紫外线照射剂量与环境紫外线剂量之间的关系

个人紫外线照射剂量与环境紫外线剂量之间的关系

一、个体紫外线暴露剂量与环境紫外线剂量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1](2021)在《中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平均体表促维生素D合成紫外辐射光谱暴露强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日光紫外辐射是人们每天接触的重要环境因素,其对人体的健康具有双面作用。过度的紫外线暴露可导致人体皮肤癌、白内障、角膜炎和结膜炎等疾病的发生;适度的紫外线照射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杀菌及促进人体皮肤维生素D的合成。维生素D是维持人体生命所必须的营养素,具有调节钙,磷吸收、促进骨骼生长、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调节免疫功能多种生物学作用。维生素D缺乏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佝偻病、骨软化症、关节炎、糖尿病、痴呆、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在全球范围内,人体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普遍存在。人体所需维生素D的90%是由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合成,其余10%通过食物获取。因此通过计算促人体维生素D有效合成的紫外辐射光谱(the Action Spectrum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for Vitamin D Production,UVvitD)的暴露强度可为评估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水平提供一定的基础。人体皮肤的紫外辐射暴露强度不同于水平环境紫外辐射强度,对环境中水平表面的紫外辐射强度的测量通常会低估人体皮肤的紫外辐射暴露强度,特别是在低太阳高度角(Solar Elevation Angle,SEA)的时候,人体皮肤的角度和人体的朝向对于人体紫外辐射的暴露强度非常重要。因此,对不同倾斜角度和方位角上的紫外辐射进行监测是评估人体紫外辐射暴露强度的基础。人体皮肤的紫外辐射暴露强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温、云量、大气污染状态、纬度及季节等。本研究旨在通过实地紫外辐射监测数据构建空间UVvitD辐射强度暴露模型,应用三维人体体表模型,结合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气温、SEA、日照时间、室外活动时间、体表面积及PM2.5数据,比较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平均体表UVvitD暴露剂量,并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其的影响作用。研究方法:1、分别在辽宁省沈阳市(北纬42°,东经123.5°,海拔51米)、辽宁省阜新市(北纬42°,东经121.7°,海拔146米)、浙江省绍兴市(北纬30°,东经120.6°,海拔12米)、海南省三亚市(北纬18.4°,东经109.8°,海拔7米)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纬29.7°,东经91.1°,海拔3660米)进行正对太阳方向和背对太阳方向上的十个倾斜角(0°,10°,20°,30°,40°,50°,60°,70°,80°,90°)上的紫外辐射强度监测,同时记录由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发布的对应时间点上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及PM2.5,PM10,SO2,NO2,O3和CO六项污染物浓度数据。本实验监测获得的紫外辐射数据由“Ava Soft 7.4 for USB2.0”软件计算得到整波长光谱数据,在此基础上得到不同采样点的强度积分值,计算UVA和UVB辐射强度,最后结合有效合成维生素D的有效光谱权重,计算UVvitD辐射强度。应用SPSS软件对UVA,UVB及UVvitD辐射强度分别与SEA、PM2.5和倾斜角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构建空间UVA,UVB及UVvitD辐射强度暴露模型,其中本研究应用SEA与倾斜角之间夹角的余弦值(cosα)代替倾斜角作为自变量。2、应用Make Human软件提供的三维人体体表模型,经Geomagic Studio软件和Meshlab软件分割调整处理后,在MATLAB软件平台上编程计算出三维人体体表模型各部位的体表面积及体表各网格面的倾斜角度。结合空间UVvitD辐射强度暴露模型,实现不同SEA和PM2.5浓度下,三维人体模型各部位体表UVvitD辐射强度的计算。3、汇总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2012年人群平均室外活动时间和人群平均体表面积,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2018年每天的气温、SEA、PM2.5、日照时间、昼长时间数据。结合Make Human软件提供的三维人体体表模型及空间UVvitD辐射强度暴露模型计算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平均体表UVvitD暴露剂量并进行比较。对我国人平均体表UVvitD暴露剂量、气温、SEA、日照时间、室外活动时间和PM2.5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对人体表UVvitD暴露剂量的影响。结果:1、正对太阳方向,倾斜角为0°-90°范围,SEA为70°-80°时的UVA,UVB和UVvitD辐射强度分别是SEA20°-70°时的1.19-6倍,1.42-12.57倍和1.21-13.31倍;UVA,UVB和UVvitD辐射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倾斜角与SEA相近的角度上。背对太阳方向,倾斜角为0°-90°范围,SEA70°-80°时的UVA,UVB和UVvitD辐射强度分别是SEA20°-70°时的1.01-5.63倍,1.15-10.73倍和1.09-12.05倍;UVA,UVB和UVvitD辐射强度最大值出现在90°的倾斜角上。2、UVA,UVB和UVvitD辐射强度整体上呈现随SEA与倾斜角度之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当夹角相同时,SEA越大,UVA,UVB和UVvitD辐射强度越大。背对太阳方向时,倾斜角度越大,UVA,UVB和UVvitD辐射强度越大。3、正对太阳方向,PM2.5>35μg/m3组与PM2.5≤35μg/m3组相比,UVA,UVB和UVvitD辐射强度分别平均削减了19.13%-38.04%,24.12%-36.38%和22.09%-39.18%。背对太阳方向,PM2.5>35μg/m3组与PM2.5≤35μg/m3组相比,UVA,UVB和UVvitD辐射强度分别平均削减了3.71%-32.56%,4.61%-45.63%和13.14%-48.38%。4、正对太阳方向,倾斜角0°-90°时,PM2.5>35μg/m3组与PM2.5≤35μg/m3组相比,UVA,UVB和UVvitD辐射强度分别平均削减了21.92%-42.65%,42.27%-56.81%和41.8%-58.10%。背对太阳方向,倾斜角0°-90°时,PM2.5>35μg/m3组与PM2.5≤35μg/m3组相比,UVA,UVB和UVvitD辐射强度分别平均削减了28.97%-45.70%,45.31%-56.33%和51.64%-60.19%。5、正对太阳方向时的空间紫外辐射强度暴露模型中,SEA的权重系数最大,其次为cosα、PM2.5。背对太阳方向时的空间紫外辐射强度暴露模型模型中,cosα的权重系数最大,其次为SEA、PM2.5。6、三维人体模型体表UVvitD暴露强度随SEA的增加而增加,随PM2.5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三维人体模型各部位体表UVvitD暴露强度大小顺序依次为下肢、上肢、躯干、头、颈。7、SEA为30°至50°,PM2.5浓度为17μg/m3至132μg/m3时,三维人体模型头、颈、躯干、上肢和下肢部位体表UVvitD暴露强度分别约占全身的6.7%,4.36%,20.72%,20.72%和47.5%。8、SEA在30°至50°范围内,三维人体模型头、躯干、下肢部位均是在倾斜角为80°-90°倾斜面上的体表UVvitD暴露强度最大,分别约占各部位的33.3%、48.51%和54.07%;颈和上肢部位分别在倾斜角为70°-80°和50°-60°倾斜面上的体表UVvitD暴露强度最大,分别约占该部位的20.11%和21.95%。9、PM2.5浓度为17μg/m3至132μg/m3时,SEA分别从50°和40°减小到30°时,三维人体模型各部位体表UVvitD暴露强度分别减少39.93%-59.25%和56.56%-74.01%。10、SEA在30°至50°范围内,PM2.5浓度为62μg/m3和132μg/m3分别与17μg/m3相比,三维人体模型各部位体表UVvitD暴露强度的削减率约为8.32%-20.41%和22.08%-52.16%。11、当SEA为30°至50°时,与北纬30°地区相比,北纬40°和50°地区三维人体模型体表日均UVvitD暴露剂量分别减少了13.71%和19.44%。PM2.5浓度从17μg/m3增加至62μg/m3和132μg/m3时,三维人体模型各部位体表UVvitD暴露剂量分别削减11.68%-12.11%和29.85%-30.94%。12、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地区因纬度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导致该地区人平均体表UVvitD暴露剂量最大;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地区因纬度高、四季分明,气温变化较大,从而该地区人平均体表UVvitD暴露剂量较小;贵州和重庆地区由于常年日照时间较短从而导致该地区人平均体表UVvitD暴露剂量较小;西藏和青海地区由于常年气温较低而导致该地区人平均体表UVvitD暴露剂量较小。13、我国男性平均体表UVvitD暴露剂量大于女性,男性与女性平均体表UVvitD暴露剂量的平均差异为60.8J(p=0.000)。结论:1、正对太阳方向时,SEA对紫外辐射强度的影响最大;背正对太阳方向时,SEA与倾斜角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对紫外辐射强度的影响最大。2、站立姿势三维人体模型头、躯干和下肢均是在体表倾斜角为80°-90°倾斜面上的UVvitD暴露强度最大,颈部和上肢分别在体表倾斜角为70°-80°和50°-60°倾斜面上的UVvitD暴露强度最大。PM2.5对颈部UVvitD暴露强度削减率最大。3、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地区人平均体表UVvitD暴露剂量最大;黑龙江、吉林、辽宁、贵州、重庆、西藏和青海地区较小。由于室外活动时间和体表面积的差异,我国男性平均体表UVvitD暴露剂量大于女性。

王铁婷[2](2021)在《晴好天气下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眼紫外线暴露强度函数计算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致盲和致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紫外线辐射是引起白内障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调查数据发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种白内障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有所不同,以高加索人种为主的美国和欧洲地区最低,以蒙古人种为主的亚洲地区和以尼格罗人种为主的非洲地区均较高。除了纬度、地面反射率和海拔等影响眼部紫外线暴露强度的因素外,太阳高度角(Solar Elevation Angle,SEA)和面部解剖结构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建立SEA与眼紫外线暴露强度的函数关系模型,充分表达了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在不同SEA范围内眼紫外线暴露强度水平,为后续眼部紫外辐射剂量定量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构建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3D面部模型,构建眼紫外线暴露监测模型,于2018年4-5月在中国海南省三亚市(北纬18.25°,东经109.51°,海拔8米)进行眼紫外线暴露实地监测,从7:00-17:00以各模型正对太阳为旋转起始位置,调节转盘旋转速度使其顺时针匀速旋转一周获取60个紫外辐射强度瞬时数据,采用“Ava Soft 7.6 for USB2.0”软件计算得到整波长紫外辐射强度数据,最后对315-400nm和300-315nm波段积分求得UVA和UVB波段紫外辐射强度值。应用IBM SPSS22.0软件运用方差分析对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眼紫外线暴露强度差异进行比较;构建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眼紫外线暴露强度函数计算模型;对各模型利用实测数据进行验证,运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检验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结果: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面部模型眼部UVA、UVB最大和平均暴露强度日间变化均表现为随SEA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UVA变化更为明显,UVB变化趋势相对平缓。UVA、UVB最大和平均暴露强度水平均表现为女性大于男性。经过方差分析发现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面部模型眼紫外线最大和平均暴露强度在人种及性别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人种层面表现为高加索人种暴露强度最小,蒙古人种大于高加索人种,暴露强度最大的是尼格罗人种;性别层面均表现为女性暴露强度大于男性。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面部模型眼紫外线暴露强度旋转一周变化规律显示两性在正对太阳180°范围内差异明显,鼻侧的变化较颞侧更为剧烈,在大SEA范围内时男性先于女性面部眼眶结构遮挡效应消失。对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及其两性在UVA、UVB波段下的最大和平均暴露强度分别建立函数计算模型,根据SEA日间变化规律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模型为斜率为正的线性模型,第二部分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模型,第三部分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模型。对所构建的各模型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较大。结论:根据监测数据构建的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眼紫外线暴露强度函数计算模型具有可靠性,可用于全球不同纬度地区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眼紫外线暴露强度比较研究。

李可[3](2020)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扬尘量化模拟及健康危害评估研究》文中提出建筑工程各施工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施工扬尘排放,对现场施工人员及管理者造成较为严重的健康危害。因此,对施工现场粉尘产生、运动规律及其浓度的研究是为建筑施工从业人员提前做好防护工作并予以控制的基础,是保护从业人员健康甚至生命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阐述了机器学习与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根据BP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确定了施工现场PM10浓度预测模型的网络层数、神经元节点数目以及激活函数和训练函数的基本框架,选取风速、空气湿度、环境温度、监测距离四个参数作为BP神经网络PM10浓度预测模型输入层神经元;构建了PM10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的暴露剂量计算模型,基于我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量化PM10暴露风险,将暴露风险按照PM10导致疾病的发病比例分配至各疾病,根据疾病发病的伤残权重计算PM10健康危害的伤残调整寿命年;基于支付意愿法将PM10健康危害货币化;以南昌市某住宅小区建设项目为评价对象,将BP神经网络PM10浓度预测模型、施工扬尘PM10健康危害风险评价体系应用于该实际工程案例的健康危害评估中,预测得出各监测工作面的理论粉尘浓度均值,运用蒙特卡洛模拟得出各施工阶段施工工人受PM10健康危害风险指数均值及相应的健康危害货币化数值。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在施工扬尘健康危害评估中,可通过PM10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的暴露参数模型及《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统计数据得出PM10暴露健康风险;使用支付意愿法将PM10健康危害货币化可更直观地描述施工粉尘的健康危害;在各施工工作面中,受PM10健康危害较高的工作面为模板拆卸处、地基开挖边缘处、土方回填边缘处、抹灰施工处。目前我国大部分工地的健康管理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都较为低劣。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不同施工阶段的扬尘健康危害,从而对相应的从业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以促成一套可行的施工从业人员健康保障体系,切实地改进相关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此外,研究从工程管理的角度,将施工扬尘职业健康危害风险进一步转化为实际健康损害寿命年限,并换算为货币价值,从而为管理者提供更直观的警示与决策依据。

华慧[4](2020)在《紫外线对眼部晶状体组织的暴露、吸收定量及其氧化应激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日光紫外(Ultraviolet,UV)辐射是不可避免的环境和物理因素之一,对于人类健康来说,日光紫外线暴露是一把双刃剑,适当剂量的日光紫外线暴露具有促进健康的作用,但过量的紫外辐射暴露与多种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相关。暴露定量研究是效应研究的前提,既往大量研究针对较强的室外暴露水平进行紫外线的暴露定量研究,但日光紫外线暴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且并不会因为离开室外环境就完全停止,此外,人群的室外活动时间同样远低于室内。因此,室内的日光紫外线暴露同样是个体眼部紫外线暴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室外环境紫外线强度为暴露基础,同时受到建筑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测量了三亚(中国大陆最低纬度城市)和拉萨(中国最高海拔城市)地区四个主要朝向房间的紫外线暴露水平,并探究了窗户开关、个体位置和面部朝向因素对个体眼部紫外线暴露的影响。不同于水平环境的日光紫外线暴露,眼部角膜表面的日光紫外线暴露水平受到面部框结构、眼睑等因素影响。此外,由于眼组织的特殊结构特征,导致我们仅能直接测得角膜表面的日光紫外线暴露强度,但角膜、晶状体及其后部组织的吸收强度,晶状体及其后部组织的暴露强度仍未可知。因此,在本研究的第二部分,我们尝试构建一个眼部生物组织暴露模型用于模拟人眼暴露于日光紫外线的状态,测量全天范围内角膜、晶体及其后部其他眼组织的实际紫外线暴露、吸收水平。日光紫外辐射主要包括UV-B和UV-A两个波段,其中,UV-B波段的紫外辐射比UV-A波段紫外辐射更容易诱发突变和氧化损伤。α-晶体蛋白是晶状体中最丰富的蛋白质,对维持晶状体的透明度至关重要,暴露于UV-B辐射会引起DNA损伤和修复,并触发此种蛋白含量的变化。羊毛甾醇合成酶(Lanosterol synthase,LSS)是胆固醇生物合成的关键限速酶,在氧化应激和维持晶状体透明度方面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对于LSS在UV-B诱导细胞凋亡的早期阶段的表达变化及其所起的作用我们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尝试建立UV-B暴露早期的体内和体外模型,探究晶状体内LSS在紫外线诱导的氧化应激过程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机制。总之,本研究尝试建立室内眼部及眼部生物组织的个体日光紫外线暴露模型,定量室内紫外线暴露以及角膜、晶体组织的日光紫外线暴露、吸收水平,并建立UV-B暴露的体内和体外模型,探究LSS在UV-B诱导的氧化应激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程度及其作用,为白内障的早期防治提供一个重要的药物靶点。研究方法:1、本研究采用加入模仿眼部框结构的模型头部于人体站姿模型中,使用配置两个光纤探头的光谱仪,并在模型头的头顶和眼部分别置入探头,同步测量水平环境和模型眼部的日光紫外线暴露水平。研究选取拉萨地区、三亚地区窗朝向分别为东向、西向、南向和北向的单窗房间,在室内、室外进行全天同步测量,每间隔十五分钟获取一组测量值。每组的测量值包括距窗距离0.5m,1.0m和1.5m的三个测量位置和模型面部正对开窗时,模型面部正对关窗时,模型面部背对开窗时和模型眼部背对关窗时四个暴露状态,共计12次测量。经过计算获取紫外线暴露强度、生物有效紫外(Ultraviolet biological effective,UV-BE)暴露强度和剂量,用于评价室内模型眼部的紫外线暴露水平。2、采用加入猪眼球组织的模型头部于室外人体站姿模型中,使用光谱仪和光纤探头分别测量水平环境、角膜组织、房水/晶状体组织、其他晶状体后组织的日光紫外线暴露强度,并计算出角膜组织、房水/晶状体组织的日光紫外线的吸收强度及比例,最后计算不同眼生物组织实际暴露吸收强度及占总紫外线暴露量的比例,探究眼部生物组织在日光紫外线暴露环境下的暴露、吸收水平。3、本研究建立UV-B紫外线暴露的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动物模型,摘取晶状体上皮囊膜,使用H&E染色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测定不同强度紫外线照射对大鼠晶状体上皮氧化损伤程度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使用qPCR,WB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了一系列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程度;同时,使用qPCR和WB方法,检测LSS及影响LSS表达水平的蛋白的表达水平,探究UV-B诱导的氧化应激过程对LSS表达水平的影响。此外,我们培养了过表达LSS的人晶状体上皮(Human lens epithelium,HLE)细胞和空病毒转染的对照组HLE细胞,并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均暴露于UV-B后,检测细胞内ROS含量、凋亡水平、晶状体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差异,进一步探讨LSS在UV-B诱导的氧化应激过程中的作用。结果:1、晴好天气背景下,同一朝向房间,不同暴露状况下的日间紫外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拉萨市,模型面部正对开窗的暴露状况下,东向房间在太阳高度角12-37°,西向房间在34-9°,眼部紫外线暴露可能具有一定的危险;在三亚市,模型面部正对开窗的暴露状况下,南向房间在67-88°太阳高度角范围,累积的紫外线暴露同样可能具有一定的风险。我们同样发现,室内个体眼部紫外暴露均高于同一暴露条件下的水平环境紫外暴露水平,并且,个体的眼部紫外线暴露量还受到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2、由于模型眼部的框结构在较高太阳高度角范围对日光的遮挡作用,角膜、房水/晶状体组织的的日光紫外线暴露、吸收强度的日间变化呈中间低两边高的双峰曲线,在角膜、房水/晶状体组织的日光紫外线暴露强度,及该暴露强度下的吸收强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角膜最大紫外线暴露强度接近环境值的一半,房水/晶状体组织暴露强度接近环境值的五分之一。3、在动物UV-B模型研究中,数据表明UV-B暴露诱导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并且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晶状体损伤程度增加。与对照组相比,UV-B暴露组的α-晶体蛋白含量降低,而Bax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此外,活性氧过量生成激活了沉默信息调控子1(Sirtuin 1,Sirt1)/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 2(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factor 2,SREBF2)途径使其表达量升高,诱导下游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 reductase,HMGCR)和LSS含量升高。在UV-B暴露后的HLE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LSS过表达组的LSS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凋亡率,ROS含量均下降,α-晶状体蛋白含量和细胞抗氧化系统功能均有显着升高。结论:1、在拉萨市开窗条件下,东向房间在12-37°之间,西向房间在34-9°之间正对近窗时,持续凝视窗外时,眼部存在一定紫外线暴露风险;在三亚市开窗条件下,南向房间在67-88°太阳高度角范围累积的紫外线暴露同样可能具有一定的风险。在相同暴露环境背景下,正对窗时,室内人体眼部紫外线暴露水平高于水平环境的暴露水平,且会受到个体活动因素的影响。2、角膜和房水/晶体组织的日光紫外线暴露强度远低于水平环境,在日光暴露条件下,各眼组织的吸收比例随太阳高度角的升高变化。3、UV-B暴露可以引起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并导致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变性和凋亡,其中,LSS可能在这个过程的早期阶段起保护作用,并且可能通过Sirt1对该过程进行调节。

李欣[5](2019)在《气象、地理、经济因素对我国成人户外活动时间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户外活动时间和日均红斑紫外辐射量具有显着相关性。本研究通过探讨气象、地理、经济因素对我国成人户外活动时间的影响,筛选出影响人群户外活动时间的主要因子,为进一步完善人群户外紫外线暴露量影响因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资料来源:本研究从《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中获取31省(直辖市、自治区)全人口、男性和女性、城市和农村人群户外活动时间数据,从中国气象局网站获取相应地区和时间的气象数据,从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取经济水平数据(地区人均GDP和城市化率),从中国地图中获取地理分布数据(海拔和纬度)。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对不同地区人群户外活动时间和各气象因子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男性和女性、城市和农村人群户外活动时间的分布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评价不同季节、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地理分布之间人群户外活动时间的分布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不同人群户外活动时间和同期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各省人群户外活动时间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分布之间的关联程度。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对不同人群户外活动时间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影响人群户外活动时间的主要因子。结果:气象因素中,全人口户外活动时间与极大风速、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温差、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平均水汽压、日照时数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与极端最低本站气压、极端最高本站气压、平均本站气压、极端最高与平均气温之差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地理因素中,人群户外活动时间在不同海拔和纬度间均有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人群户外活动时间与纬度、海拔之间均不存在显着性的相关关系。经济因素中,人群户外活动时间在不同地区人均GDP水平间和城市化率水平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F=13.453,P<0.01);人群户外活动时间在不同城市化率水平间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F=6.902,P<0.01)。不同人群户外活动时间与经济因素之间均存在负相关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人口户外活动时间与地区人均GDP、城市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和-0.551。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水汽压和城市化率是总人口户外活动时间的影响因素,其中平均最高气温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气象因子中平均最高气温对人群户外活动时间的影响最大,在一定范围内,随平均最高气温的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增加。地区经济水平越高,人群户外活动时间越少。

王安琪[6](2018)在《室内生物有效紫外光谱辐射强度及其剂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日光紫外线的持续性暴露是白内障疾病发生的前提,由于室外紫外线暴露强度较高,所以以往对紫外线的暴露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室外,而忽略了暴露时间更长的室内紫外线暴露。本文研究室内紫外线暴露可能具有的风险,并探究室内外紫外线暴露这一连续性过程是否对白内障的发生有贡献,并结合室内外紫外线暴露时间和强度,对未来人体眼部全天紫外线暴露的研究提供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旋转式眼部紫外模型,于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镇(18.4°N,109.7°E,海拔约18m)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29.7°N,91.14°E,海拔约3650m),采用微型光纤光谱仪监测眼部单波长的紫外线暴露。室外选取视野范围空旷且无遮挡的五层楼楼顶进行,室内选择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间进行监测。结果:1、三亚和拉萨两个监测地点的室外环境暴露代表波长随太阳高度角的升高而升高,呈钟型分布。而眼暴露紫外光谱辐射代表波长随太阳高度角变化呈双峰分布,在同一个太阳高度角下不同代表波长强度值随波长增大而变大。2、室内南北向眼部暴露代表波长紫外光谱辐射强度在上下午分段大致上都随太阳高度角的升高而升高,曲线较平缓。两地室内东向均在上午SEA0-90°分段内出现峰值,三亚眼部代表波长紫外光谱辐射强度在太阳高度角31.79度时达到峰值,而拉萨各代表波长的强度峰值出现在太阳高度角36.98—53.25度间。三亚和拉萨室内西向眼部暴露代表波长紫外光谱辐射强度在下午SEA90-0°分段内随太阳高度角的降低,强度值缓慢升高,并分别在太阳高度角45.70度和56.25度时出现峰值。3、三亚和拉萨室内各个朝向未加权的单纳米UVB最大紫外辐射暴露强度均出现在东向室内320nm处,然而两地室内各朝向眼晶状体生物有效波长紫外光谱辐射最大强度主要出现在307nm附近。4、三亚室内不同朝向眼晶状体损伤生物有效紫外光谱辐射剂量最大剂量值出现在南向室内太阳高度角90-55°分段,剂量值为20.14J m-22 nm-1。而拉萨最大剂量值出现在东向室内太阳高度角10-50°分段,剂量值为39.73J m-2 nm-1。5、全太阳高度角范围内室内眼部与室外环境的UVB紫外光谱暴露剂量的比率最大值为0.17。结论:1、三亚和拉萨室内眼部紫外线最大暴露剂量均出现在东向房间。2、全太阳高度角范围内室内眼部与室外环境的UVB紫外光谱暴露剂量的比率最大值为0.17,对室内外眼部紫外线暴露一体化评价提供支持。

胡立文,高倩,欧阳楠柠,葛天添,佟书慧,王文英,邓妍,刘扬[7](2013)在《沈阳地区冬夏水平面与垂直面紫外线暴露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水平面和垂直面紫外线暴露的差异,分析雪反射对两者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线监测仪在辽宁省沈阳地区(东经123°27’,北纬41°51’)冬季的雪前、雪后以及夏季的晴好天气进行了水平面和垂直面紫外线暴露的实地监测。结果沈阳地区冬季的雪前与雪后以及夏季水平面环境紫外线日间分布规律均呈钟型曲线,与传统认知相一致,半小时累积剂量在正午达到最高值,分别约为15、17和93 kJ/m2;垂直面环境紫外线日间分布规律,在冬季雪前和雪后与水平面相似,为单峰钟型曲线,但在夏季则明显不同,呈现双峰规律,半小时累积剂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上午7:30~8:00(11 kJ/m2)和下午15:00~15:30(12 kJ/m2);雪后水平面紫外线累积剂量略高于雪前(增加约13.9%),而垂直面紫外线累积剂量则明显高于雪前(增加约98.0%),甚至高于夏季,比夏季增加了约61.7%。结论夏季早晚时间段以及冬季雪后,人体近似垂直面解剖部位,特别是眼部的紫外线暴露防护不容忽视。

胡立文,高倩,高娜,王芳,宫慧芝,刘扬[8](2013)在《雪环境中人体模型不同解剖部位的紫外线暴露剂量》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监测冬季雪前和雪后旋转人体模型不同解剖部位的紫外线暴露剂量,阐明雪环境下个体紫外线暴露的变化。[方法]在沈阳地区(北纬41°51′,东经123°27′)雪前(2006年12月14日)和雪后(2007年1月7日)的晴朗天气,采用SUB-T型紫外线监测仪进行旋转人体模型的眼、额、颊、肩和胸部日间每间隔30min累积紫外线暴露剂量的连续监测,同时间监测水平面紫外线作为环境紫外线对照。[结果]沈阳地区冬季雪前和雪后晴好天气下,水平面、眼、额、颊、肩和胸部日间紫外线暴露剂量均为单峰钟型曲线,在正午紫外线暴露剂量达到峰值。雪环境中各解剖部位正午前后两小时紫外线累积暴露量较雪前显着增加,增加百分比为眼部183.0%(为雪前累积剂量的近3倍),其余依次为颊部104.5%,胸部57.0%,额部55.8%和肩部33.9%。[结论]雪反射能导致所监测各部位,特别是眼部接受的紫外线剂量增加,提示广大雪区人群应特别注意个体眼部紫外线的防护。

胡立文,高倩,徐文英,高娜,王梅,王阳,于佳明,刘扬[9](2012)在《皮肤紫外线暴露剂量旋转人体模型方法测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旋转人体模型测量不同解剖部位皮肤紫外线暴露剂量,确定额和颊的紫外线暴露与胸、肩及水平环境之间的转换比率关系,为准确定量个体皮肤尤其是面部紫外线暴露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在沈阳地区采用旋转人体模型进行额、颊、肩和胸部四季日间每间隔30 min累积紫外线暴露剂量的连续监测,同时监测水平环境紫外线作为对照。结果在沈阳地区,晴好天气下紫外线暴露剂量关系表现为,环境>肩部>额部>胸部>颊部,夏季>春秋季>冬季;额与胸、肩、水平环境紫外线的转换比率四季范围分别为1.17~1.32、0.65~1.10、0.51~1.09,颊与胸、肩、水平环境紫外线的转换比率四季范围分别为0.29~0.44、0.15~0.42、0.12~0.41。结论人群面部紫外线暴露定量可通过其与身体易于监测部位或环境紫外线进行转换得到,但转换比率适宜采用四季不同比值。

闫妍,张有为,赵文海,包丽红,张静,斯琴格日乐[10](2011)在《个体紫外线暴露水平定量方法》文中提出个体紫外线暴露的定量研究要以紫外线暴露的日间变化规律为理论基础。实验方法研究是现在进行个体紫外线暴露量研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方便、简洁,佩带者的正常生活不被干扰,但也有其局限性。采用流行病学评价研究个体紫外线暴露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建立个体报告紫外线暴露的研究模式,但这种方法主要依靠个体的回忆,因而存在较大偏倚。

二、个体紫外线暴露剂量与环境紫外线剂量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体紫外线暴露剂量与环境紫外线剂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平均体表促维生素D合成紫外辐射光谱暴露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基于太阳高度角、倾斜角和PM_(2.5)构建空间紫外辐射强度暴露模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监测仪器及设备
        2.1.1 监测模型
        2.1.2 监测仪器
        2.2 监测方法
        2.2.1 监测地点
        2.2.2 监测时间
        2.2.3 监测条件
        2.2.4 监测方法
        2.2.5 空气质量数据获取
        2.3 数据处理及计算
        2.3.1 数据收集处理
        2.3.2 合成维生素D紫外辐射光谱强度计算
        2.4 数据分析
        2.4.1 空气污染物之间的相关分析
        2.4.2 SEA和倾斜角对UVA、UVB和 UV_(vitD)辐射强度影响分析
        2.4.3 SEA和倾斜角之间的夹角对UVA、UVB和 UV_(vitD)辐射强度影响分析..
        2.4.4 PM_(2.5)对UVA、UVB和 UV_(vitD)辐射强度影响分析
        2.4.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空气污染物之间相关分析
        3.2 UVA、UVB和 UV_(vitD)辐射强度随SEA、倾斜角度和 PM_(2.5)变化
        3.3 SEA和倾斜角对UVA、UVB和 UV_(vitD)辐射强度的影响
        3.4 SEA与倾斜角之间的夹角对UVA、UVB和 UV_(vitD)辐射强度的影响
        3.5 PM_(2.5)对UVA、UVB和 UV_(vitD)辐射强度的影响
        3.6 构建空间UVA、UVB和 UV_(vitD)辐射强度暴露模型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三维人体模型各部位体表促维生素D合成紫外辐射暴露强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三维人体体表模型的选择
        2.2 三维人体体表模型的分割
        2.3 三维人体体表模型数据的导出
        2.4 三维人体体表模型体表面积的计算
        2.5 三维人体模型体表UV_(vitD)暴露强度和暴露剂量的计算
    3 结果
        3.1 三维人体模型各部位体表面积
        3.2 三维人体模型体表UV_(vitD)暴露强度分布
        3.3 三维人体模型各部位体表UV_(vitD)暴露强度占全身的比例
        3.4 三维人体模型各部位体表不同倾斜角度网格面UV_(vitD)暴露强度差异
        3.5 SEA和 PM_(2.5)对三维人体模型各部位体表UV_(vitD)暴露强度的影响
        3.6 三维人体模型体表UV_(vit D)暴露强度相同时,PM_(2.5)对人体模型所需要的暴露SEA、暴露剂量和暴露时间的影响
        3.6.1 三维人体模型体表UV_(vit D)暴露强度相同时,PM2.5 对人体模型所需要的暴露SEA
        3.6.2 PM_(2.5)对不同纬度下三维人体模型体表UV_(vitD)暴露剂量的影响
        3.6.3 三维人体模型体表UV_(vitD)暴露剂量相同时,PM_(2.5)对暴露时间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中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平均体表促维生素D合成紫外辐射光谱暴露剂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整理
        2.1.1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群平均室外活动时间、体表面积、体重、身高和身体质量指数数据整理
        2.1.2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气温数据整理
        2.1.3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平均有效暴露面积数据整理
        2.1.4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经纬度数据整理
        2.1.5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SEA数据整理
        2.1.6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空气质量数据整理
        2.1.7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日照时间数据整理
        2.1.8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昼长时间数据整理
        2.1.9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在SEA30°以上时人有效暴露时间数据整理
        2.2 数据计算
        2.2.1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平均体表UV_(vitD)暴露强度计算..
        2.2.1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平均体表UV_(vitD)暴露强度计算..
        2.3 数据分析
        2.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平均体表有效暴露面积差异
        3.1.1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群平均体表面积差异
        3.1.2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气温差异
        3.1.3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平均体表有效暴露面积差异
        3.2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在SEA30°以上时人平均体表UV_(vit D)暴露强度差异
        3.2.1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SEA30°以上时的平均SEA差异..
        3.2.2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PM_(2.5)浓度差异
        3.2.3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在SEA30°以上时的人平均体表UV_(vit D)暴露强度差异
        3.3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在SEA30°以上时的人平均有效暴露时间差异
        3.3.1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群平均室外活动时间差异
        3.3.2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日照时间差异
        3.3.3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昼长时间差异
        3.3.4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SEA30°以上时持续时间差异
        3.3.5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在SEA30°以上时的人平均有效暴露时间差异
        3.4 我国31 省(自治区、直辖市)在SEA30°以上时的人平均体表UV_(vit D)暴露剂量差异
        3.5 我国人平均体表UV_(vit D)暴露剂量与气温、SEA、室外活动时间、日照时间和PM_(2.5)之间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日光紫外辐射与维生素 D 关系及维生素 D 缺乏性疾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晴好天气下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眼紫外线暴露强度函数计算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监测仪器和设备
        2.1.1 监测仪器
        2.1.2 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人种及其性别3D面部形态学模型构建
        2.1.3 监测模型
    2.2 监测方法
        2.2.1 监测地点
        2.2.2 监测时间
        2.2.3 监测条件
        2.2.4 监测方法
    2.3 数据处理
        2.3.1 紫外辐射暴露强度计算
        2.3.2 太阳高度角计算
        2.3.3 眼紫外线暴露函数模型建立
3 结果
    3.1 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面部模型眼紫外线暴露强度规律
        3.1.1 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面部模型眼紫外线最大、平均暴露强度日间变化
        3.1.2 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面部模型眼紫外辐射暴露强度的差异分析
        3.1.3 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面部模型眼紫外线暴露强度旋转一周变化规律
    3.2 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眼紫外线暴露强度函数计算模型建立
        3.2.1 拟合趋势图
    3.3 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眼紫外线暴露强度函数计算模型验证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紫外线暴露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扬尘量化模拟及健康危害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施工扬尘
        1.2.2 扬尘浓度监测
        1.2.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污染物量化模拟
        1.2.4 健康危害评估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大气颗粒物
        2.1.2 扬尘
    2.2 施工扬尘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2.3 施工阶段扬尘测度方法
        2.3.1 施工扬尘监测方法
        2.3.2 施工扬尘模拟方法
    2.4 建筑施工扬尘的健康危害
        2.4.1 建筑施工扬尘的化学组成
        2.4.2 建筑施工扬尘的健康危害
    2.5 健康危害评估方法
        2.5.1 人力资本法
        2.5.2 支付意愿法
        2.5.3 疾病成本法
        2.5.4 环境CGE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扬尘量化模拟
    3.1 神经网络概述
        3.1.1 机器学习概述
        3.1.2 神经网络定义
        3.1.3 神经元模型
    3.2 BP神经网络
        3.2.1 BP网络概述
        3.2.2 BP神经网络的训练流程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扬尘浓度预测模型设计
        3.3.1 输入数据预处理
        3.3.2 BP神经网络扬尘浓度预测模型输入、输出层神经元的确定
        3.3.3 BP神经网络扬尘浓度预测模型激活函数和训练算法的选择
        3.3.4 BP神经网络扬尘浓度预测模型隐藏层及神经元数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施工扬尘健康危害评估分析
    4.1 施工扬尘PM_(10)健康危害风险评估体系
        4.1.1 粉尘PM_(10)暴露剂量
        4.1.2 粉尘PM_(10)健康危害风险估算
    4.2 施工扬尘PM_(10)健康危害评估参数取值
        4.2.1 呼吸速率取值与分布
        4.2.2 建筑工人体重取值与分布
    4.3 施工扬尘PM_(10)健康危害经济效应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分析:以南昌市某住宅小区建设工程为例
    5.1 工程概况
    5.2 施工扬尘量化监测
        5.2.1 监测仪器
        5.2.2 监测方法
    5.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扬尘量化模拟
        5.3.1 神经网络的建立与训练
        5.3.2 PM_(10)浓度预测
    5.4 建筑施工扬尘健康危害评估
        5.4.1 施工扬尘PM_(10)健康危害风险评价
        5.4.2 健康危害经济效应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紫外线对眼部晶状体组织的暴露、吸收定量及其氧化应激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拉萨、三亚不同窗朝向房间内眼部紫外线暴露定量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1 眼部紫外模型
        2.1.2 光谱仪与高灵敏度光纤探头
        2.2 地理和气象条件
        2.3 室外和室内环境
        2.4 日光紫外线暴露测量
        2.5 紫外线暴露强度(UV)与生物有效紫外暴露强度(UV-BE)
        2.6 生物有效紫外暴露剂量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拉萨地区南向房间室内日光紫外线暴露的日间变化
        3.2 拉萨地区南向房间内距窗距离对日光紫外线暴露水平的影响
        3.3 拉萨地区南向房间内模型面部朝向和窗的开关对日光紫外线暴露水平的影响
        3.4 拉萨地区南向房间内不同暴露条件下模型眼部和水平环境的日光紫外线暴露差异
        3.5 拉萨和三亚地区不同朝向房间内模型眼部和水平环境的日光紫外线暴露水平差异
        3.6 室内、外模型眼部日光紫外线暴露强度的日间变化
        3.7 室内、外模型眼部日光紫外线暴露比的日间变化
        3.8 室内模型眼部与室外水平环境日光紫外线暴露比的日间变化
        3.9 开、关窗背景下,全天与分段模型眼部累积紫外暴露剂量
        3.10 室内、外全天与分段模型眼部生物有效紫外暴露剂量比(UV-BE)
        3.11 室内每小时累积模型眼部紫外暴露剂量(UV-A)
        3.12 室内每小时累积模型眼部生物有效紫外暴露剂量(UV-BE)
        3.13 个体室内、外最大眼部累积紫外暴露剂量参考(UV-A)
        3.14 个体室内、外最大眼部生物有效剂量参考(UV-BE)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室外猪眼角膜、房水和晶状体组织紫外线暴露和吸收定量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地理和气象条件
        2.2 实验仪器
        2.2.1 光谱仪与高灵敏度光纤探头
        2.2.2 旋转式眼部紫外模型
        2.3 眼球的处理与保存
        2.4 日光紫外线暴露测量
        2.5 日光紫外线暴露吸收定量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UV-B波段水平环境、眼组织日光紫外线暴露与吸收强度的日间变化趋势
        3.2 UV-A波段水平环境、眼组织日光紫外线暴露与吸收强度的日间变化趋势
        3.3 UV-B与UV-A波段眼组织最大日光紫外线暴露与吸收强度与水平环境暴露强度比
        3.4 UV-B与UV-A波段眼组织日光紫外线暴露、吸收强度之间关系
        3.5 UV-B与UV-A波段各眼组织的吸收比例
        3.6 角膜组织日光紫外线吸收分光照度的日间变化
        3.7 房水/晶状体组织日光紫外线吸收分光照度的日间变化
        3.8 角膜、房水/晶状体组织日光紫外线波段吸收比日间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羊毛甾醇环化酶在UV-B诱导的氧化应激过程中上调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动物饲养与细胞培养
        2.2.1 动物饲养
        2.2.2 细胞转染与培养
        2.3 紫外线暴露
        2.3.1 UV-B紫外线光源与强度
        2.3.2 大鼠眼部紫外线暴露
        2.3.3 HLE细胞紫外线暴露
        2.4 样本收集及指标检测
        2.4.1 大鼠晶状体样本收集及指标检测
        2.4.2 HLE细胞样本收集及指标检测
        2.5 具体测定指标及检测方法
        2.5.1 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MDA含量与SOD活力测定
        2.5.2 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GSH含量与GSH-Px活力测定
        2.5.3 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ROS含量测定
        2.5.4 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坏死率测定
        2.5.5 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mRNA表达水平测定
        2.5.6 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总蛋白提取与定量
        2.5.7 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测定
        2.5.8 大鼠晶状体组织形态学观察
        2.5.9 大鼠晶状体蛋白免疫组化分析
        2.5.10 HLE细胞形态学观察
        2.5.11 HLE细胞ROS及凋亡坏死率测定
        2.5.12 HLE细胞MDA、GSH含量与SOD、GSH-Px活力测定
        2.5.13 HLE细胞总蛋白取与表达水平测定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3.2 UV-B暴露对大鼠晶状体上皮形态影响
        3.3 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ROS水平
        3.4 大鼠晶状体上皮凋亡水平
        3.5 大鼠晶状体上皮CRYAA及CRYAB蛋白含量
        3.6 大鼠晶状体上皮MDA含量及SOD活力
        3.7 大鼠晶状体上皮GSH-Px活力及GSH含量
        3.8 大鼠晶状体上皮凋亡相关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
        3.9 大鼠晶状体上皮凋亡相关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
        3.10 大鼠晶状体上皮LSS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3.11 大鼠晶状体上皮LSS表达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3.12 大鼠晶状体上皮LSS表达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
        3.13 HLE细胞转染及UV-B暴露强度选取
        3.14 UV-B暴露后各组HLE细胞形态及活力
        3.15 UV-B暴露后HLE细胞ROS与凋亡水平
        3.16 UV-B暴露后HLE细胞晶状体蛋白含量与LSS蛋白表达水平
        3.17 UV-B暴露后HLE细胞MDA,GSH含量与SOD,GSH-Px活力
        3.18 UV-B暴露后HLE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3.19 添加Sirt1激动剂后HLE细胞内LSS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气象、地理、经济因素对我国成人户外活动时间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户外活动时间统计资料
        2.1.2 气象因素监测资料
        2.1.3 经济因素统计资料
        2.1.4 地理因素资料
    2.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气象、地理、经济资料的分析
        3.1.1 气象资料的分析
        3.1.2 地理因素的分析
        3.1.3 经济因素的分析
    3.2 户外活动时间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2.1 性别和城乡对户外活动时间的影响
        3.2.2 季节对户外活动时间的影响
        3.2.3 地理位置对户外活动时间的影响
        3.2.4 经济水平对户外活动时间的影响
    3.3 气象、地理和经济因素与户外活动时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3.3.1 气象因素与户外活动时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3.3.2 地理因素与户外活动时间影响的相关关系分析
        3.3.3 经济因素与户外活动时间影响的的相关关系分析
    3.4 不同人群户外活动时间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室内生物有效紫外光谱辐射强度及其剂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监测仪器及设备
        2.1.1 监测仪器
        2.1.2 监测设备
    2.2 监测方法
        2.2.1 监测地点
        2.2.2 监测时间和天气条件
        2.2.3 监测方法
    2.3 数据处理
        2.3.1 数据收集
        2.3.2 数据处理及计算
        2.3.3 生物有效紫外辐射计算
        2.3.4 紫外辐射剂量计算
3 结果
    3.1 三亚、拉萨室外环境和眼部暴露代表波长紫外光谱辐射日间分布
    3.2 三亚、拉萨室内不同朝向眼部暴露代表波长紫外光谱辐射日间分布
        3.2.1 三亚室内眼部暴露代表波长紫外光谱辐射强度随太阳高度角变化
        3.2.2 拉萨室内眼部暴露代表波长紫外光谱辐射强度随太阳高度角变化
    3.3 三亚、拉萨室内不同朝向眼部暴露UVB未加权及眼晶状体损伤生物有效紫外光谱辐射强度日间分布
        3.3.1 三亚室内不同朝向眼部暴露UVB未加权紫外光谱辐射强度日间分布
        3.3.2 三亚室内不同朝向眼晶状体损伤生物有效紫外光谱辐射强度日间分布
        3.3.3 拉萨室内不同朝向眼部暴露UVB未加权紫外紫外光谱辐射强度日间分布
        3.3.4 拉萨室内不同朝向眼晶状体损伤生物有效紫外光谱辐射强度日间分布
    3.4 三亚、拉萨室内外眼部暴露UVB未加权紫外光谱辐射剂量及眼晶状体损伤生物有效紫外光谱辐射剂量
        3.4.1 三亚、拉萨室外眼部暴露未加权UVB紫外光谱辐射剂量及眼晶状体损伤生物有效紫外光谱辐射剂量
        3.4.2 三亚室内不同朝向眼部暴露未加权UVB紫外光谱辐射剂量
        3.4.3 三亚室内不同朝向眼晶状体损伤生物有效紫外光谱辐射剂量
        3.4.4 拉萨室内不同朝向眼部暴露未加权UVB紫外光谱辐射剂量
        3.4.5 拉萨室内不同朝向眼晶状体损伤生物有效紫外光谱辐射剂量
    3.5 三亚、拉萨室内外UVB紫外光谱辐射暴露剂量比率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沈阳地区冬夏水平面与垂直面紫外线暴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水平面和垂直面紫外线日间分布比较 (图1、2)
    2.2 雪反射对水平面和垂直面紫外线暴露剂量影响比较 (图3)
3 讨 论

(8)雪环境中人体模型不同解剖部位的紫外线暴露剂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1.2 方法
2 结果
    2.1 雪前与雪后环境及模型紫外线日间分布
    2.2 雪前与雪后10:00—14:00时累积紫外线
3 讨论

(9)皮肤紫外线暴露剂量旋转人体模型方法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沈阳四季皮肤紫外线暴露剂量与环境紫外线水平 (图1~4)
    2.2 面部额、颊与胸部、肩部、水平环境紫外线剂量暴露转换比率 (表1)
3 讨 论

(10)个体紫外线暴露水平定量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个体紫外线暴露水平研究
    1.1 从实验方法研究个体紫外线暴露剂量
        1.1.1 聚砜薄膜法
        1.1.2 枯草孢子生物测定法
        1.1.3 ASCARATIS监测系统
    1.2 从流行病学研究评价个体紫外线暴露剂量
2 目前研究的优缺点及该研究趋势

四、个体紫外线暴露剂量与环境紫外线剂量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平均体表促维生素D合成紫外辐射光谱暴露强度研究[D]. 王楠.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晴好天气下高加索、蒙古和尼格罗三人种眼紫外线暴露强度函数计算模型构建[D]. 王铁婷.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扬尘量化模拟及健康危害评估研究[D]. 李可.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4]紫外线对眼部晶状体组织的暴露、吸收定量及其氧化应激相关机制研究[D]. 华慧.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5]气象、地理、经济因素对我国成人户外活动时间影响研究[D]. 李欣.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6]室内生物有效紫外光谱辐射强度及其剂量研究[D]. 王安琪.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7]沈阳地区冬夏水平面与垂直面紫外线暴露比较[J]. 胡立文,高倩,欧阳楠柠,葛天添,佟书慧,王文英,邓妍,刘扬. 中国公共卫生, 2013(02)
  • [8]雪环境中人体模型不同解剖部位的紫外线暴露剂量[J]. 胡立文,高倩,高娜,王芳,宫慧芝,刘扬.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3(01)
  • [9]皮肤紫外线暴露剂量旋转人体模型方法测量[J]. 胡立文,高倩,徐文英,高娜,王梅,王阳,于佳明,刘扬. 中国公共卫生, 2012(09)
  • [10]个体紫外线暴露水平定量方法[J]. 闫妍,张有为,赵文海,包丽红,张静,斯琴格日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05)

标签:;  ;  ;  ;  ;  

个人紫外线照射剂量与环境紫外线剂量之间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