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五项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一、五举措激励社会力量办学(论文文献综述)

谢一银[1](2021)在《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以象山县为例》文中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分配差距的重要表现,解决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因为城乡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历史原因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我国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的居民在收入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差距。而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意味着城乡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本篇论文以县域作为切入点,对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方面存在的差距的具体表现、差距形成原因等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分析,然后以象山县为具体案例,从收入构成、社会表现以及基础公共服务表现三个方面出发,对象山县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普适性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过,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并不意味着所有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水平都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收入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差距,这是完全正常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此进行客观地分析与理性地看待。整体上而言,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所获得的收入总额要更加低一些,由此使得两地居民在收入水平上产生了较为显着的差距。从横向角度来看,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由家庭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财产净收入等多种不同的收入共同构成的,因此,这种差距在每一种收入当中都显着存在。比如,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等;从纵向角度来看,无论是城市地区,或是乡村地区,各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也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到社会角度而言,社会财富分配、居民财产占有以及生活质量水平等社会表现均表明我国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存在着显着的贫富差距;具体到地域空间的角度而言,我国各个县域之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也不尽相同。结合二元经济理论、剪刀差理论和门槛效应等理论,通过比较分析产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本文认为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城乡产业结构差异、城乡劳动力素质差异、城乡社会财富分布不均、政策支持偏向问题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差距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农村居民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针对以上问题,并以象山县为案例提出了一些适合我国经济社会现状的建议:(1)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实现繁荣稳定发展,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稳定提升。具体来说,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推动农村农业走向现代化发展之路。(2)城乡之间要做好产业转移工作与劳动力流动工作,其中政策的支持和乡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做好这些工作的重要前提。(3)提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让乡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水平的生活服务与保障,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我国未来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耿莉[2](2020)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地方政府的作用研究 ——以R市为例》文中认为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2014年以来,党和国家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又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地方政府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何更好地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值得研究的问题。R市是沿海城市,也是发展中城市,经济不断发展。R市地方政府近年来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不错的成绩。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R市地方政府作用现状,帮助地方政府找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根据政策工具理论,分析R市地方政府发挥政府作用时采用的各种政策工具,找到R市政府在履行政府职能过程中存在着威性政策工具起主导作用、存在灵活性不足,政策工具存在激励不当,政策工具组合缺乏共时互动效应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价值取向偏离、号召鼓励、宣传舆论等政策工具起不到明显效果等问题。结合这些问题产生的成因有针对性的改善政策工具分析R市地方政府发挥政府作用时采用的各种政策工具,由于地方政府内部管理体制不顺畅,并且中等职业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以R市为例,对地方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R市为例,地方政府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主要起到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执行法律法规、制定教育政策,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和教育监督、评估监测等四个作用。地方政府在发挥政府作用时,选择恰当的政策工具以达到政策目标,一旦政策工具的选择出现问题,就很难实现政策目标。因此,政策工具的选择至关重要。如何选择最优政策工具呢?地方政府需要利用政策工具理论分析选择政策中的工具阻力、观念阻力、操作阻力和体制阻力,结合地方政府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的四个作用,得到优化的政策工具实现政策目标。地方政府结合相关理论,通过实践,总结出政策工具的使用谱系,加强地方政府对政策目标认知的深度,提高政策目标分解技术,逐步降低在层级分解过程中政策目标的偏离程度。结合政府作用,发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工具,需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重新定位,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有序高效发展。选择恰当的政策工具或政策工具组合,实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贾铃铃[3](2020)在《英、德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机制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学徒制是当下国际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其将工作场所作为一个有效的学习地点,带入大众视野,而且将工作本位学习与学校职业教育密切结合,在现代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社会各界也给予了现代学徒制较多关注,并于2014年正式试点,其引入之初就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化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向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责任。目前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已经步入全面推进阶段,但是正如我国职教界过去的相关改革一样,企业参与不足仍旧制约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导致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巨大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如何促进企业参与并且深入、规范、高质量参与现代学徒制,如何使得企业充分参与现代学徒制成为一种常态化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放眼西方国家,德国的现代学徒制即双元制被称为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秘密武器,一直是世界各国学习的典范;英国一改往昔,其现代学徒制在政府的大力改革与支持下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两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作为重要主体的企业的充分参与,而企业得以充分参与的背后自然也离不开企业参与机制的支撑。而且同属欧洲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同也有异,因此其构建的企业参与机制也各有千秋,能给予我们更多的经验与启示。故本研究力图对英、德两国现代学徒制中的企业参与机制进行深入阐述、分析与比较,总结有益经验,以期为破解我国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窘境提供一定思考,并为我国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机制的构建以一定启示。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囊括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是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机制概述。主要从学理层面阐述了现代学徒制的多样性,对现代学徒制中的企业参与进行了理论分析,构建了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机制的分析框架。本研究将企业参与机制分为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三个子系统。第三章是英国现代学徒制中的企业参与机制研究。在简单介绍了当下英国现代学徒制实施概况后,深入阐述了英国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第四章是德国双元制中的企业参与机制研究。在简单介绍了当下德国双元制实施概况后,对德国双元制中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进行了分别阐述。第五章是英德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机制的比较分析。即对两国现代学徒制中的企业参与机制进行了深入比较,发现两者存在相同的地方:非财政性激励是两国企业参与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企业参与运行机制的整体程序相似且以企业为主导,两国企业参与质量保障机制主要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构建;当然两者也存在差异:激励手段的侧重点不同,个别运行环节存在差异,质量保障逻辑也不同。第六章是经验与启示。通过对两国企业参与机制的经验总结,能给予我们一定启示:我国要积极构建与国情相符的企业参与机制,企业参与激励机制的构建要合理利用财政性与非财政性激励措施,企业参与运行机制的构建要明确企业参与学徒制的具体运行程序,并逐步构建自上而下全过程的企业参与质量保障机制。

于雪[4](2020)在《弱校的强势: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改革开放后,民办教育在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经历了恢复、发展和法制化三个阶段,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作为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之一,在国家政策管理下经历了从恢复到高素质的发展历程。民办学校的发展依赖于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也受到学校内部教师管理的影响。教师作为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资源,民办学校对教师管理的规范性与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对教师的激励等都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教师管理角度研究民办学校的发展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深化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推动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对H学校教师管理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学校的资源条件不充分但资源配置以务实为主,教师队伍水平不高学校却注重对教师的管理。H学校对教师的制度化管理方式,从薪酬、教学常规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激励教师,同时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辅以情感关怀和惩戒的方式,达到全面管理教师的目的。但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发现,教师在学校管理制度下成为“弱者”。民办学校对教师的经济性激励成为教师的奋斗目标,教师成为利益的追逐者;民办学校的教师管理方式给教师带来教学压力和心理压力,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存在困境;民办学校教师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有所不满,碍于生存压力和情面,机械地遵从学校制度规范,为学校的教学目标而努力。H学校的教师管理成为学校发展的优势,通过调查发现学校的教师管理也存在问题。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优势在于以多元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管理,以精致的教学管理方式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成绩,以刚性的惩戒方式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目标导向。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优势却产生了激励悖论问题。制度化管理对教师产生规范、激励作用的同时导致教师功利化取向增强;民办学校教师的竞争管理,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逐渐远离素质教育,阻碍了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影响教育的健康发展;民办学校为增强教师队伍实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却流失了优秀师资。对于H学校的教师管理问题,本文提出三个优化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建议:民办学校教师管理应当由管理走向治理,以应对教师管理的内外问题;以“教育人”为基点,化解民办学校教师激励的单一经济视角;以“共同体”理念为基础引领,化解民办学校教师的冰冷型竞争。

许浙川[5](2020)在《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质量成为教育发展重要取向的当下,推进学前教育普及依然是当前中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确定了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纵观以往学前教育普及研究多是从某一侧面进行切入或研究某一主体在其中的作用,缺乏对学前教育普及问题的整体性关照。本研究所提出的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便是以一种生态性的视角来整体分析学前教育普及的道路选择问题。在微观研究盛行的时代,适当的中宏观研究实属必要。本研究围绕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应答而展开,寻求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之道,以达到推进学前教育普及的目的。论文整体分为导言、正文(六章)和结语三大部分。导言部分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并围绕着承载力、教育资源承载力、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三个概念对以往研究做出梳理与述评。第一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初探。本章在对承载力历史发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学前教育现实,提出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并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现实样态、总体特征等进行了深度解构与阐述,为后续论文的展开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该章还对支撑承载力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了阐释。第二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循迹。本章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即快速恢复期(1979-1992)、持续徘徊期(1993-2009)、优化提升期(2010至今)。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追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与经验启迪。第三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困境遭遇。本章以历史背景和园长的访谈资料作为基础,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现实样态作为问题分析的框架,具体呈现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在情境弹性力方面存在区域供能低下和赋权不足的困境;在资源基础力方面存在资源区域失衡和结构失衡的困境;在管理形塑力方面存在管理缺位、信息时滞和激励阙如的困境。第四章是以静态关照的方式回应承载力的困境遭遇。静态关照的核心便是深入挖掘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静态形态,以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即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建设。指标建设过程采用了三种方法,即用文本分析法从39份政策文件中提取承载力的相关要素;用德尔菲法对所提取的要素及其指标话语表达进行专家判断并生成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生成承载力指数以展示一种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对省级数据测量,我们发现我国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逐步从阶梯状分布转变为“中部塌陷”的状态,东部保持领先优势、西部强势崛起、中部发展滞后。第五章是以动态把握的方式回应承载力的困境遭遇。动态把握的核心便是系统把握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形态,即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机制。同时,文章详细解析了平衡机制内部的驱动系统、承压系统和响应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明确高效运行的平衡机制应该具有螺旋上升的线路地图、激励相容的主体关系、信息通畅的系统网络和制度明晰的系统结构。第六章是基于静态关照与动态把握,以及国际经验参考的背景下生成本土的具体行动策略。本章首先扩展了研究的国际视野,选择了两个具有不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路径的西方大国(即美国和英国)作为国际经验参考。其次基于前述分析,从理念之维、制度之维、工具之维提出具体的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本土策略。在理念层面,需要确立可持续发展与循证实践的理念;在制度层面,需要改革学前教育供给与管理制度;在工具层面,需要组建承载力数据系统和专业评价机构。结语是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未来展望。此部分通过对前述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总结,阐述了承载力所应具有的三重向度,即内含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内置生态型思维的把握方式、内生承载力测量的评价工具,为未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合理取向。

柳卫[6](2019)在《江津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施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学者关于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西部县域的关注还不够。本文立足重庆市江津区情、教情,运用“赛局”理论、教育政策执行理论对该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进行考察,试图揭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中复杂的利益博弈,提出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政策执行模式,从政策供给者(政府及其下属区教委等有关部门)、政策执行者(以学区、学校为代表)、政策接受者(以教师为代表)这三个不同层面的主体提出优化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的建议。第一章,简述选题的缘由、价值,综述国内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界定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等重要概念,简述“赛局”理论、教育政策执行理论,构建本研究的理论分析基础。第三章,首先从国家、重庆市、江津区等不同层级的主体,对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进行梳理,厘清江津区实施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的政策依据;其次介绍对江津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情况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过程;最后基于“问卷星”问卷统计结果以及现场访谈情况,从意愿与动因、政策宣传与执行策略、激励与评价等三个主要方面对江津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大致了解其总体状况,即该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第四章,由面及点,逐步深入,基于调查统计结果,分析江津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存在的政策本身针对性不强、政策被功利化执行、对政策执行的管理不到位等三个主要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政策设计本身有缺陷、相关利益者多重博弈、政策执行的评估回馈机制缺省。第五章提出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政策执行模式,从政策供给者(政府及其下属部门)、政策执行者(学区及学校)、政策接受者(教师)等不同的相关利益者的视角,提出了优化江津区中小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的七条建议。

赵亚翔[7](2019)在《文科高校本科教育的“专创融合”:框架建构与教学实践》文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是新时代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卓越、拔尖人才的重要路径与改革突破口,但在实践中二者相互割裂的"二张皮"现象较为严重。文科高校本科教育面临着"专创融合"的特殊难题,但相关实证研究成果颇为缺乏。在"专创融合"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应然命题的背景下,西南政法大学为化解本科教育的"专创融合"难题进行了探索,其所建构的"专创融合"框架、实践举措、激励机制与制度安排为文科高校尤其是政法高校本科教育的"专创融合"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模式、路径、机制、方法与经验。

李璐[8](2019)在《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重担。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关乎青年人才的培养、关乎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指明方向。研究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要求,是引导高校师资队伍革新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选题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梳理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进程,明确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原则与目标,探索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本文由引言、四章和结语构成。引言:阐释研究的相关背景。第一章: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概述。主要从全球大环境、国内小环境两个视角探究习近平“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从高校师资队伍的地位、职责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遵循、重要意义等方面梳理“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从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全面性与重点性相协调三个方面分析“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特点。第二章: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进程。主要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政策,总结十八大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显着成效,直面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章: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原则与目标。主要论述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即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武装,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即必须坚持“四个统一”,目标是实现“四个有”“六个要”。第四章: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主要阐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严格队伍遴选,加大培训力度,健全管理机制,以提高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效性。结语:总结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得出的结论,反思存在不足,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王娟[9](2019)在《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产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对科技进步和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高等学校毕业生还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针对人才供需在结构、质量、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以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建议,意见中指出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从我国高等学校人才供给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失衡出发,借助校企合作理论和产权理论,以产教融合产权机制为研究对象,以推动高等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为研究方向。运用文献分析法对产教融合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阻碍产教融合的因素主要包括: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合作风险、交易费用,进而提出产权机制是提升产教融合效率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从法律权利和经济权利对产教融合产权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各合作主体在合作中的法律权利,发现委托代理之下学校产权缺失引发的学校领导者和工作人员的参与度问题;通过分析高校与企业在合作中投入要素的差异,将不同主体主导下的合作方式按产权配置差异分为经营者管理模式、经营者主要控制模式、参与者部分控制模式和参与者控制模式,发现合作中因产权归属不同所引发的不同程度的人力输出不确定和合作成果的分配保护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借鉴国外产教融合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产教融合产权机制的建议,政府主导型合作模式产权机制主要从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价值评估、收益分配和合作信息共享来完善;行业企业主导型合作模式从科研成果的研究管理和提升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权力来完善,最后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产权机制的具体建议。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运用产权理论研究处理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之间的合作、激励等问题,探索不同主体主导的合作模式下产权机制如何完善,研究在注重理论性的基础上追求与实践的结合,以求对我国产教融合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马静[10](2018)在《凉山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作为国家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三区三州”之一备受关注,而导致其贫困的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劳动力层次较低,制约了技术的传播与推广,无法促进经济发展。而中等职业教育是能够帮助凉山州在短时间内促进劳动力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促进凉山州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凉山州脱贫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据此界定并介绍了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然后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凉山州中等职业教育存在政策实施不到位、办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较差、生源数量与质量不足、校企合作程度较低、学生就业质量偏低等问题,并进一步从政府、市场需求、人才供给三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及原因,分别从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政府应加强立法宣传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构建多元化教育支付主体结构,保障中等职业教育资金投入、畅通中等职业学校升学立交桥、实施“控辍保学”联动机制保障生源、深化“放管服”给中等职业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等五项建议;企业应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转变用人观念,积极参与建设凉山州中等职业教育;凉山州中等职业学校应深化校企合作,着力发展职教集团化办学、面向市场调整专业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通过教学信息化建设等举措转变凉山州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定位,提高凉山州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主要运用了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凉山州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反贫困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相关举措以期促进凉山州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凉山州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进而促进当地产业及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脱贫目标,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我国其他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五举措激励社会力量办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举措激励社会力量办学(论文提纲范文)

(1)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以象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研究述评
    2.2 相关理论
        2.2.1 二元经济理论
        2.2.2 剪刀差理论
        2.2.3 门槛效应
第三章 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现及衡量标准
    3.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各表现之间的理论关系
    3.2 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现
        3.2.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
        3.2.2 收入构成差距表现
        3.2.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社会表现
        3.2.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地域性表现
    3.3 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衡量标准
        3.3.1 以基尼系数为衡量标准
        3.3.2 以恩格尔系数为衡量标准
第四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原因分析
    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历史演进状况
        4.1.1 历史过程
        4.1.2 县域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小的原因
    4.2 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较低
        4.2.1 乡村交通设施建设水平较低
        4.2.2 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
        4.2.3 乡村财富资源较差,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
        4.2.4 乡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力流失导致老龄化严重
        4.2.5 农产品价格与价值不匹配,生活消费支出大
        4.2.6 乡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4.3 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较快
        4.3.1 城镇居民劳动力素质较高
        4.3.2 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更完善
        4.3.3 城镇公共服务水平较高,基础设施更完善
        4.3.4 历史政策支持大,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
第五章 象山县案例分析
    5.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分析
    5.2 城乡居民收入构成差异表现分析
        5.2.1 工资性收入
        5.2.2 城乡居民经营净收入
        5.2.3 城乡居民财产净收入
        5.2.4 城乡居民转移净收入
        5.2.5 象山县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
    5.3 象山县城乡收入差距社会表现分析
        5.3.1 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部分地区和高收入人群
        5.3.2 城乡居民财产占有存在差距
        5.3.3 从财富享有角度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低于城镇居民
    5.4 象山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公共服务表现分析
        5.4.1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5.4.2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距
        5.4.3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5.4.4 城乡基础设施差距
第六章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
    6.1 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6.1.1 大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6.1.2 通过政策支持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
        6.1.3 进一步发展乡村非农产业,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
    6.2 做好产业转移与劳动力流动工作,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6.2.1 推进产业转移政策
        6.2.2 正确引导城乡劳动力流动,吸引人才流入投入城乡建设
        6.2.3 加强乡村劳动力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6.3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6.3.1 公共教育建设一体化
        6.3.2 公共医疗建设一体化
        6.3.3 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地方政府的作用研究 ——以R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1.学术价值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1)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
        (2)政府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研究
        (3)关于政策工具的研究
        2.国内研究综述
        (1)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
        (2)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地方政府的作用研究
        (3)政策工具研究
        3.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本文创新之处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概述
    (一)核心概念
        1.中等职业教育
        2.政府作用
    (二)理论基础
        1.政府职能
        2.政策工具理论
二、R市政府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一)R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概况
        1.R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2.R市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R市政府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作用发挥的基本情况
        1.R市政府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到的作用情况分析
        2.政策工具选择总体情况分析
三、R市政府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R市政府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问题
        1.政策工具缺乏灵活性
        2.政策工具激励不当
        3.政策工具组合缺乏共时互动效应
        4.中等职业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偏颇,政策工具效果不明显
    (二)R市政府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工具阻力,受工具的属性模糊影响
        2.观念阻力,受政策主体的理性认知影响
        3.执行阻力,影响政策目标的层层分解
        4.体制阻力,影响政策环境的制度空间
四、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建议
    (一)强化政策目标导向,应用多元化政策工具
    (二)优化制度设计,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工具的适切性
    (三)实施政策评估,加大组织型和信息型政策工具的应用
    (四)改进鼓励号召、舆论宣传工具的政策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经典着作
    (二)学术期刊
    (三)学位论文
致谢

(3)英、德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机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企业充分参与是现代学徒制有效实施的前提
        2.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进程中企业主体地位缺失
        3.英德现代学徒制中的企业参与机制有研究价值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英、德现代学徒制的研究
        2.关于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
        3.已有研究总体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机制概述
    (一)现代学徒制多样性分析
        1.现代学徒制内涵的多样性
        2.现代学徒制实践的多样性
    (二)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的理论分析
        1.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的历史渊源
        2.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的现实要求
        3.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的理论支撑
    (三)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机制的分析框架
        1.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机制的内涵
        2.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机制的框架
三、英国现代学徒制中的企业参与机制研究
    (一)英国现代学徒制实施概况
        1.构建了层级化的学徒制体系
        2.具体实践中的实施情况
    (二)英国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
        1.健全学徒制相关法律法规
        2.发挥企业的重要主导作用
        3.对培训企业进行经费资助
        4.构建现代学徒制宣传制度
        5.简化企业参与培训的流程
        6.发挥学徒培训中介的作用
        7.支持企业之间的合作培训
    (三)英国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的运行机制
        1.主导学徒制标准的开发
        2.承担部分学徒培训费用
        3.寻找合适的培训提供者
        4.组织招募合适的学徒
        5.开展企业内学徒培训
        6.选择合适的终点评估机构
    (四)英国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的质量保障机制
        1.形成了责任分明的现代学徒制问责体系
        2.频繁出台与现代学徒制相关的政策法规
        3.确保各主体之间保持有意义的社会对话
        4.确保学徒制标准高质量以规范企业培训
        5.确保各主体签署法律规定的相关文件
        6.确保企业为学徒提供一份真正的工作
        7.确保企业拥有高质量的终点评估机构
四、德国双元制中的企业参与机制研究
    (一)德国双元制实施概况
        1.德国双元制的优势
        2.具体实践中的实施情况
    (二)德国双元制中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
        1.浓厚的“职业主义”文化氛围
        2.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3.建立健全企业参与的法律法规
        4.对双元制制度进行良好的设计
        5.开展旨在激励企业参与的项目
        6.支持合作培训以激励企业参与
    (三)德国双元制中企业参与的运行机制
        1.参与培训条例的制定
        2.教育企业资质的认定
        3.投入必要的培训经费
        4.组织招募合适的学徒
        5.开展企业内学徒培训
        6.参与学徒的考核工作
    (四)德国双元制中企业参与的质量保障机制
        1.宏观层面的企业内学徒培训质量保障
        2.中观层面的企业内学徒培训质量保障
        3.微观层面的企业内学徒培训质量保障
五、英德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机制的比较分析
    (一)英德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机制的相同之处
        1.非财政性激励是两国企业参与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两国企业参与运行机制的整体程序相似且以企业为主导
        3.两国企业参与质量保障机制主要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构建
    (二)英德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机制的不同之处
        1.激励机制:激励手段的侧重点不同
        2.运行机制:个别运行环节存在差异
        3.质量保障机制:质量保障逻辑不同
六、经验与启示
    (一)积极构建与国情相符的企业参与机制
    (二)合理利用财政性与非财政性激励措施
    (三)明确企业参与学徒制的具体运行程序
    (四)构建自上而下全过程的质量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弱校的强势: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民办教育与学校内部管理的发展
        (二)教师管理在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对一所师资力量弱、生源吸引力强的民办学校的关注
    二、研究意义
        (一)学术价值:深化对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有效性的研究
        (二)实践价值:优化当前中小学管理机制
    三、我国民办学校管理及教师管理文献综述
        (一)民办学校管理的文献综述
        (二)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民办学校
        (二)教师管理
        (三)教师激励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政策发展过程与特征
        (一)民办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二)民办学校政策发展的特征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与重点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三、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政策分析
        (一)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标准
        (二)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针对性政策
第二章 H学校及其教师管理的现状描述
    一、学校及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一)“弱校”的创立与发展
        (二)“物尽其用”的资源配置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弱势”
    二、学校教师管理的强势
        (一)制度管理,形成基本的管理规范
        (二)情感管理,做有温度的教师管理
        (三)惩戒管理,教师管理的手段补充
第三章 “弱者”的应对:学校管理下的教师调查
    一、“弱者”的奋斗:教师在学校激励中寻求发展
        (一)薪酬待遇调查及其激励作用
        (二)教师培训调查及其激励作用
        (三)教师职业目标调查及其激励作用
        (四)教师激励的多维举措
    二、“弱者”的挣扎:教师在教学管理压力中谋求生存
        (一)教学常规管理调查及其压力
        (二)教师评价调查及其压力
        (三)教师关系调查及其作用
    三、“弱者”的妥协: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服从
        (一)教师对学校制度的满意度调查
        (二)教师对学校物质保障的满意度调查
第四章 激励悖论:H学校教师管理的优势与问题分析
    一、H学校教师管理的优势与特色
        (一)多元化的管理方式,激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精致的教学管理规范,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成绩
        (三)刚性的惩戒措施,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目标导向和任务导向
    二、H学校教师管理的激励悖论
        (一)刚性制度的激励悖论
        (二)竞争性管理的激励悖论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悖论
第五章 优化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由管理走向治理,化解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内外矛盾
        (一)增强内外治理目标的一致性
        (二)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三)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二、以“教育人”为基点,化解民办学校教师激励的单一经济视角
        (一)树立“教育人”理念
        (二)增加情感管理的比重
        (三)创建“教育人”文化
    三、以“共同体”理念为基础引领,化解民办学校教师的冰冷型竞争
        (一)形成教师共同体意识
        (二)完善教师共同体的协作体系
        (三)营造开放的共同体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民办学校教师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一)校长、中层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二)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5)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普及学前教育是当下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议程
        (二)普及学前教育需要学前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三)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研究缺少生态性的思维方式
    二、研究问题
        (一)理论本体问题—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为何?
        (二)客观现实问题—历史与现实中的状况如何?
        (三)实践应答问题—提升路径与具体策略是何?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承载力相关研究述评
        (二)教育资源承载力相关研究述评
        (三)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研究述评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德尔菲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理论摸索: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初探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解读
        (一)承载力的内涵流变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释义
        (三)资源承载力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
        (一)施压方—承载对象
        (二)承载方—支撑结构
        (三)承压结果—承载水平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现实样态
        (一)现实总样态—指向有质量的学位供给
        (二)情境弹性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支撑条件
        (三)资源基础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基础条件
        (四)管理形塑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
    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特征
        (一)目标的双向寻优性
        (二)结构的系统性
        (三)边界的有限性与开放性
        (四)关系的递阶性与相互性
    五、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机制设计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历史循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演进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快速恢复期(1978—1992)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入开启了承载主体多元化进程
        (二)承载媒介的空间附着导致了承载力边界的闭合性
        (三)承载标准的初步规定刻画了承载力的总体轮廓
        (四)学前教育的福利定位造成承载水平的普遍低质量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持续徘徊期(1993—2009)
        (一)政府将责任推向市场造成了承载主体的结构失衡
        (二)承载媒介的空间流动推动了承载力边界走向开放
        (三)承载标准的逐步颁布刻画了承载力的内部结构
        (四)学前教育的市场定位造成承载水平非公平低质量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优化提升期(2010—至今)
        (一)政府强化责任的承担促进了承载主体趋向于稳态
        (二)承载媒介质与量的提升标志着承载力的巨大进步
        (三)承载标准精确化规定提升了承载力的质量要求
        (四)学前教育的普惠定位促进承载水平的有质量均衡
    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演进的思考
        (一)多主体协同是主体结构趋向稳态的重要保证
        (二)资源流动的互补功能有利于区域分异的消解
        (三)标准精确化保证质量的同时不利于资源汇聚
        (四)合理的学前教育定位有利于承载水平的提升
第三章 现实审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困境遭遇
    一、情境弹性力层面的困境
        (一)供能低下:区域可用资源的限制
        (二)赋权不足:区域自主能力的低下
    二、资源基础力层面的困境
        (一)区域失衡: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
        (二)结构失衡:教师队伍补充的滞后
    三、管理形塑力层面的困境
        (一)管理缺位:专业力量建设的不足
        (二)信息时滞:政策响应对象的偏差
        (三)激励阙如:市场资源汇聚的乏力
第四章 静态关照: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指标建设
    一、指标建设对于困境突破何以必要
        (一)探寻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短板,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二)明确区域生境有效支撑能力,合理规划政府参与层级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建设的思路
        (一)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构建的相关研究经验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设计原则与依据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核心要素提取
    三、主成分分析法在测量中的应用—以省级面板数据为例
        (一)2011—2017年省级承载力的测评过程
        (二)2011—2017年省级承载力的简要分析
第五章 动态把握: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机制
    一、平衡机制对于困境突破何以必要
        (一)展现承载力的运作路径,促进平衡路径的谋划
        (二)解析承载力的动态困境,提升管理形塑的能力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平衡机制的分析
        (一)承载力非平衡状态的动因—驱动系统
        (二)非平衡压力在结构中传导—承压系统
        (三)非平衡向平衡状态的复归—响应系统
    三、平衡机制高效运行的总体特征
        (一)运行的线路地图:螺旋上升
        (二)运行的主体关系:激励相容
        (三)运行的系统联结:信息通畅
        (四)运行的结构支持:制度保障
第六章 行动生成: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举措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美英经验参考
        (一)以强化公共部门介入为特征提升承载力的美国经验
        (二)以推动私人市场发展为特征提升承载力的英国经验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本土策略构建
        (一)理念之维:可持续发展与循证实践理念的确立
        (二)制度之维:学前教育供给侧与管理制度的改革
        (三)工具之维:承载力数据系统与专业机构的组建
结语—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三重向度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江津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研究文献述评
        1.3.2 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理论框架
    2.1 核心概念
        2.1.1 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
        2.1.2 政策执行
    2.2 主要理论基础
        2.1.1 “赛局”理论
        2.1.2 政策执行理论
第3章 江津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情况调查分析
    3.1 政策梳理
        3.1.1 国家层面关于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的重要文献
        3.1.2 重庆市层面关于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的重要文献
        3.1.3 江津区层面关于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的重要文献
    3.2 政策执行情况调查
        3.2.1 调查整体设计
        3.2.2 调查过程及抽样校正
        3.2.3 调查基本信息统计
        3.2.4 交流轮岗教师分布情况
    3.3 调查基本分析
        3.3.1 中小学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意愿与动因分析
        3.3.2 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宣传与执行策略分析
        3.3.3 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的激励与评价分析
第4章 江津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
    4.1 江津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4.1.1 政策本身的针对性不强
        4.1.2 政策被功利化执行
        4.1.3 对政策执行的管理不到位
    4.2 江津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策设计本身有缺陷
        4.2.2 相关利益者多重博弈
        4.2.3 政策执行的评估回馈机制缺省
第5章 优化江津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的建议
    5.1 从政策供给者视角优化
        5.1.1 探索区管校聘破解制度障碍
        5.1.2 细化政策目标,优化实施方案
        5.1.3 完善保障措施,探索柔性激励
    5.2 从政策执行者视角优化
        5.2.1 营造良好环境,突出人文关怀
        5.2.2 抓实校本研修,强化精准培养
    5.3 从政策接受者视角优化
        5.3.1 端正交流动机,增强内生动力
        5.3.2 加强实践锻炼,提高交流实效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文科高校本科教育的“专创融合”:框架建构与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考证与意蕴匡正
三、框架建构与激励机制
    (一) 基本原则与策略取向
        1.适切性原则
        2.可操作与可执行原则
        3.稳中求进原则
        4.增量领域革新 (革命性创新) 原则
    (二) 框架维度
        1.四个课堂
        2.四个层次
    (三) 框架建构的结果
    (四) 激励机制
四、教学实践与制度建设
    (一) 教学实践
        1.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全面铺开
        2.创新创业教育“训赛营”异彩纷呈
        3.淘汰“水”项目、打造“金”项目的质量革命
        4.孵化“专创融合”创业实践项目
    (二) 激励机制与制度安排
五、研究结论与局限审视

(8)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概述
    一、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一) 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锋更为复杂
        (二)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争夺更趋激烈
        (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更加接近
    二、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 关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地位
        (二) 关于高校师资队伍的职责
        (三)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遵循
        (四)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特点
        (一) 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二) 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三)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协调
第二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出台若干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政策
        (一) 出台“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政策
        (二) 出台“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政策
        (三) 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政策
        (四) 出台“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政策
        (五) 出台“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政策
    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着成效
        (一) 队伍数量逐渐增大
        (二) 师德师风明显好转
        (三) 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四) 科学研究贡献突出
    三、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突出问题
        (一) 队伍整体结构不尽合理
        (二) 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
        (三) 管理工作尚存薄弱环节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原则与目标
    一、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
        (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武装
        (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
    二、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四个统一”原则
        (一) “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原则
        (二) “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原则
        (三) “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原则
        (四) “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原则
    三、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四个有”“六个要”目标
        (一) “要有理想信念”目标
        (二) “要有道德情操”目标
        (三) “要有扎实学识”目标
        (四) “要有仁爱之心”目标
        (五) 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目标
第四章 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严格高校师资队伍的遴选
        (一) 严把师资准入关口
        (二) 拓宽人员选拔视野
        (三) 完善队伍合理结构
    二、加大高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一) 深化师资力量培训
        (二) 强化岗位实践锻炼
        (三) 优化以老带新工作
    三、健全高校师资队伍的管理机制
        (一) 健全队伍评聘机制
        (二) 健全队伍考核机制
        (三) 健全队伍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活动及成果

(9)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产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写作逻辑框架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等学校
        二、产教融合
        三、产权
    第二节 相关理论概述
        一、校企合作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第二章 产权机制是高等学校产教融合的主要推动力
    第一节 高等学校实施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一、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需求
        二、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需要
        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节 制约高等学校产教融合的因素
        一、委托代理
        二、信息不对称
        三、合作风险
        四、交易费用
    第三节 产权机制是提升产教融合效率的重要保障
        一、政府:产权制度的提供者
        二、学校: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
第三章 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产权机制现状
    第一节 各相关主体的权能归属
        一、举办者:所有权
        二、经营者:法人所有权
        三、参与者:收益权和学校让渡的使用权、处置权
    第二节 不同主体主导合作模式下的投入产出
        一、基于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二、学校主导型合作模式下的产权配置
        三、行业企业组织主导型合作模式下的产权配置
        四、小结
    第三节 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产权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委托代理关系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学校主导型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行业企业主导型合作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国外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产权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学校主导型的合作模式下的产权分配
        一、经营者管理模式
        二、经营者主要控制模式
    第二节 行业企业主导型合作模式下的产权分配
        一、参与者部分控制模式
        二、参与者控制模式
    第三节 国外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对我国的启示
        一、科研人员在校企合作创新产权收益分配中占比较大
        二、明晰企业在合作中的权责
        三、完善的法律为产教融合中产权的分配提供了规范
        四、行业协会的强力支持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保障
第五章 创新完善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产权机制
    第一节 完善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产权机制的构想
        一、完善学校主导型合作模式产权机制构想
        二、完善行业企业主导型合作模式产权机制构想
    第二节 深化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产权机制的具体建议
        一、变革政府治理模式
        二、实施激励惩罚并重,提高校企参与能力
        三、加强学校建设,提升合作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10)凉山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第2章 凉山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等职业教育
        2.1.2 发展策略
    2.2 相关理论阐述
        2.2.1 供需理论
        2.2.2 反贫困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第3章 凉山州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凉山州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3.1.1 国家和地方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
        3.1.2 企业参与凉山州中等职业教育程度
        3.1.3 凉山州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现状
    3.2 凉山州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办学条件较差影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2.2 专任教师规模小与结构不合理影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2.3 生源数量不足与质量较差未能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
        3.2.4 校企合作层次较低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能力
        3.2.5 学生就业质量偏低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和发展
第4章 凉山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政府宏观因素分析
        4.1.1 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缺乏立法保障
        4.1.2 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
        4.1.3 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有待提高
    4.2 市场需求因素分析
        4.2.1 学生、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低
        4.2.2 企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不相匹配
    4.3 人才供给因素分析
        4.3.1 专任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
        4.3.2 人才培养模式偏向继续升学
        4.3.3 办学理念陈旧
第5章 促进凉山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5.1 政府宏观调控
        5.1.1 加强立法与宣传,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地位
        5.1.2 政策规范与保障,构建多元化教育支付主体结构
        5.1.3 纵横双向衔接凉山州的中等职业学校升学体系
        5.1.4 精准实施“控辍保学”联动机制,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生源
        5.1.5 深化“放、管、服”,给中等职业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
    5.2 企业积极参与
        5.2.1 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
        5.2.2 转变传统用人观念
    5.3 中等职业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5.3.1 深化校企合作,着力发展职教集团化办学
        5.3.2 面向市场,调整专业布局
        5.3.3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5.3.4 加快“互联网+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凉山州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情况调研问卷
        凉山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师调研问卷
        凉山州职业教育家长方面调研问卷
    附录3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发展对策建议调研提纲
致谢

四、五举措激励社会力量办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以象山县为例[D]. 谢一银. 浙江海洋大学, 2021(02)
  • [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地方政府的作用研究 ——以R市为例[D]. 耿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英、德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机制的比较研究[D]. 贾铃铃.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弱校的强势: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个案研究[D]. 于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D]. 许浙川.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江津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研究[D]. 柳卫. 西南大学, 2019(05)
  • [7]文科高校本科教育的“专创融合”:框架建构与教学实践[J]. 赵亚翔.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9(04)
  • [8]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 李璐. 西南大学, 2019(01)
  • [9]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产权机制研究[D]. 王娟.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10]凉山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 马静.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3)

标签:;  ;  ;  ;  

五项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