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舰艇编队雷达探测网络研究

水面舰艇编队雷达探测网络研究

一、水面舰艇编队雷达探测网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闫明松[1](2020)在《舰载无人机作战使用及关键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国际典型舰载无人机的性能、作战用途、起降方式;舰载无人机在侦查打击等主要任务领域中的使用及典型作战场景;总结了舰载无人机作战使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详细论述了各项技术的难点以及当前研究状况,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赵丹玲[2](2019)在《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武器装备体系评估是武器装备论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而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已然成为武器装备体系评估的重要方面,其评估结果可以为后续武器装备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等工作提供定量化依据。目前,由于武器装备体系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研究人员较难建立准确、通用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模型,评估结果也较难得到解释和验证。随着网络科学的发展,基于异质网络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将武器装备体系进行形式化描述,也可以借助异质网络的一些评价指标衡量不同装备相互作用产生的涌现效果。本文以武器装备体系异质网络模型为基础,提出了面向作战任务的基于作战环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方法和面向作战过程的基于体系仿真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评估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提出了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通用的评估方法,异质网络是一种能够有效考虑武器装备体系包含不同功能的装备以及装备之间存在不同的交互关系的半结构化描述方法,基于异质网络模型对体系进行评价得到的结果具有语义信息。本文在分析武器装备体系及贡献率评估特点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先是将武器装备体系抽象成异质网络模型,再分别从作战能力和作战效能两个视角评估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利用评估结果反馈调整评估模型。本文剖析了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问题,对贡献率的度量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2)提出了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建模方法武器装备体系建模是通过合理的抽象,将体系中的组成元素以及元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形式化地表示出来,传统的武器装备体系网络化建模方法大多基于同质网络模型,认为装备体系中的节点和边是无差别的,并通过同质网络的一些指标对武器装备体系进行评估。显然,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到装备在作战中发挥的不同功能以及不同功能节点之间的复杂联系。本文首先引入异质网络模型,将武器装备体系抽象为异质网络中的要素,并应用网络属性和概念描述武器装备体系的特征。其次,根据武器装备在作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分别构建侦察类、决策类、打击类装备的节点模型,分析各类装备的指标。然后,将装备之间不同的关联关系进行抽象,构建了目标侦察、信息传输、命令下达、目标打击等交互关系模型。最后,考虑时间因素,构建武器装备体系的动态模型,为装备体系的网络化仿真提供基础。(3)提出了面向作战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方法在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评估中,目前大多采用的方法是先构建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的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再选取合适的评估方法进行指标聚合,得到体系能力评估的综合值。现有的评估方法没能将装备指标和体系作战能力进行很好地映射,评估结果的解释性和可追溯性不强。为此,本文提出了面向作战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方法。首先,将作战任务分解成由相应的子体系支撑完成的不同阶段的子任务,分析子任务之间的约束关系得到任务约束网络,用领域映射矩阵DMM模型表示任务与能力以及能力与装备之间的映射关系。然后,基于武器装备体系异质网络模型,利用作战环的方法将不同功能装备节点的能力进行聚合,结合装备面向不同元任务时的作战能力以及任务约束网络,综合计算装备面向整个作战任务时的作战能力贡献率。最后,针对评估模型计算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几种算法用于求解装备体系的作战能力和装备对体系的能力贡献率。(4)提出了面向作战过程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方法在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中,传统的方法是利用解析方程求解双方兵力情况或利用系统动力学等体系方法分析体系中不同指标的影响关系,评估过程较为简化,没有和实际的作战过程相结合。本文基于异质网络模型,提出武器装备体系网络仿真方法,根据仿真实验得到效能指标,后基于云模型对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进行评估。首先,分析异质网络建模与基于Agent仿真建模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武器装备实体的能力模型和行为模型,作为体系对抗仿真实验的基础。其次,面向作战过程,筹划作战活动方案并分析装备参与作战的流程,明确各装备在不同作战活动下的行为表现,提出基于OODA循环理论的武器装备体系对抗仿真实现方法和步骤。然后,根据仿真实验得到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的指标,以作战时间、装备战损比、弹药消耗比和胜负结果作为评估指标,利用云模型方法对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进行评估,最终发现以装备战损比和作战胜负结果作为标准评估效能贡献率得到的结果与能力贡献率评估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张瑾[3](2019)在《某武器系统协同探测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协同作战理念的不断演进,海上舰艇编队协同探测控制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何更好地发挥舰艇编队阵位配置探测效能、优化不同形状目标区域的覆盖航迹以及避免编队成员在转弯过程中发生碰撞,是当前编队覆盖航迹规划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了舰艇编队阵位配置及路径优化算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针对舰艇编队阵位配置问题,本文以舰艇编队探测效率为目标,对编队在执行协同探测任务过程进行建模,分析了影响探测型声呐舰艇最小配置距离的参数。2、针对不同形状目标区域的覆盖航迹优化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自适应遗传因子的遗传算法,在保证搜索收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解决了基本遗传算法中容易过早收敛的问题。3、针对舰艇编队成员之间在转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碰撞问题,本文引入了动态性和搜索性良好的蚁群算法,改进了基本蚁群算法信息素更新规则,对转弯路径上的信息素进行合理更新,避免陷入局部最优。本文设计的以上算法在MATLAB平台上进行海量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舰艇编队路径优化算法提高协同探测效能,减少了转弯次数,缩短了航行距离,解决编队成员之间避撞问题。同时,从大量的实验得到一个推论:当舰艇编队的航行方向垂直于最小宽度方向,就能得到最少转弯次数与最短航行距离。针对协同探测控制系统的整个流程,设计并实现了协同探测控制系统软件。通过使用协同探测平台外部接口模拟器,完成了平台参数发送、传感器参数发送、舰艇编队阵位配置等功能验证,通过系统联调试验,验证了该系统软件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可靠性。

吴凯文[4](2018)在《基于网络可控性理论的分布式作战研究》文中指出分布式作战(Distributed Operation,DO)是美军着眼未来强对抗环境而提出的新型作战样式,其核心特征在于分布式部署与网络化指控。分布式作战在对体系功能进行分解的同时,带来了作战实体间关联复杂这一问题。如何找到作战网络中的驱动节点,对其施加影响以达到控制整个作战网络的目的,进而使得作战态势向期望方向发展,成为研究分布式作战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分布式作战的核心特点,运用复杂网络建模理论和复杂网络可控性理论,开展分布式作战网络(Distributed Operation Network,DON)建模与控制的探索性研究。(1)根据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分布式作战样式的特点及其引发的控制方式变革,介绍了DO的发展历程和作战特点,剖析了DON可控性的具体内涵。分布式作战具有的网络化特征,为利用复杂网络对其进行抽象和建模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方法:即将DON中的作战实体抽象为网络中的节点,作战实体间的交互关系抽象为网络中的连边。针对实际DO具备的双向交互、分布式组织的结构特点,构建了基于控制集策略的DON可控性分析框架。(2)基于DON可控性问题的具体含义,结合指控层级等作战术语,引入图论中控制距离的概念,提出基于最小距离控制集的DON可控性优化方法。借鉴最小控制集与复杂网络可控性的关系,本文阐述了最小距离控制集与复杂网络可控性的关系并推导了其形式化表达,提出两种方便运用分支定界法求解该模型的方法。最后,在经典网络和某一想定案例上开展了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3)针对某些DON关联高度复杂的情况,提出基于禁忌遗传算法的DON决策节点选取模型。在关联复杂情况下,运用分支定界法求解网络的最小距离控制集进而得到网络的驱动节点集,算法复杂度高,求解难度大。为此本文提出基于禁忌遗传算法的分布式作战网络决策节点选取模型,求解接近于最小距离控制集的决策节点集。最后,在满足DO样式特点的无人机集群网络上进行了对比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李慧,周林,辛文波[5](2018)在《基于双层规划的网络化防空作战编队结构优化》文中认为科学、合理的网络化防空作战编队结构是确保编队自身安全,提高作战任务可靠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针对网络化防空作战编队结构优化问题,首先,定义了编队防空结构的相关概念,分析了编队防空作战的一般过程;其次,基于双层规划理论,分别以掩护节点与核心节点距离最大、编队抗饱和攻击能力最强为上下层目标,综合考虑探测角度覆盖、火力拦截时间、导弹二次捕捉等因素,建立了作战编队防空结构双层优化模型;然后,引入层次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给出了具体运算步骤;最后,以水面舰艇编队防空结构优化为例,求解最佳编队防空结构,计算最大抗饱和攻击能力。通过与典型的纵队、弧形编队的对比,验证了模型与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张哲[6](2016)在《基于多平台协同对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未来电子对抗的作战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点对点对抗发展成为体系和体系之间的对抗,要想适应新作战模式的发展,就需要我们打破单一的传统作战模式,全面利用大量电子对抗资源,通过电子战要素间的综合运用和信息共享,形成体系完善、多种作战资源协同的编队作战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海上联合作战中,由于作战平台数量和种类之多,作战分工之复杂,平台分布之广泛,而且各平台内电子作战设备和系统种类繁多,电子战的功能多样,不同的作战样式有着不用的作用,作战的时机和作战的方式又对于作战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若想充分的发挥出整个编队的最强作战实力,就必须使各电子战措施(侦察、干扰、摧毁和电子反干扰之间)之间、各作战平台之间、以及电子战与其它的作战方式之间进行统一指挥,以完成作战目标为目的,明确彼此的责任,密切配合,相互协同,这样才能将作战效果达到最优。本文对基于多平台的协同对抗技术进行研究。首先,针对协同对抗总体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协同侦察、协同定位和协同干扰的原则和不同样式,并对多平台协同对抗作战体系结构进行分析与改进。其次,对多平台协同定位方法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和D-S证据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多平台协同的辐射源关联问题。然后对多平台协同干扰技术及干扰效能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干扰样式的原理与干扰空间,并进行了仿真对比。最后,本文采用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法对编队目标威胁评估问题进行研究,并利用仿真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用改进的小生境遗传算法来研究多平台协同干扰资源调度问题,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王勤果[7](2014)在《双星时差频差定位体制在频域混叠电磁环境下的应用》文中认为现代战场电磁环境复杂,不同类型电磁信号在时频域碰撞混叠,现有常规侦察手段对此类信号的定位应用受到严重制约。双星时差频差定位体制通过互模糊函数求解信号到达时差和频差,分离频域混叠信号并获得高达公里量级的定位精度,非常适合于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应用。通过求解模糊函数的方法分析了时差频差体制对频域混叠信号的分离和定位能力,然后结合美航母编队及其电磁环境构成,探讨了这一能力在监视航母编队,尤其是跟踪识别编队个体成员的具体应用。仿真与分析结果证明了双星时差频差定位体制的优势,对于天基侦察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吴小勇[8](2012)在《反潜体系的搜索能力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目前对海洋水声环境的认识尚处在初级阶段,水下作战的相关领域还存在着很多空白,这种现状客观上为军事发达国家和军事发展中国家缩小反潜作战能力差距创造了条件。尽管反潜作战为各国所重视,但是对于潜艇的搜索、跟踪仍面临很多困难,尤其在浅海,混响和反射所形成的背景噪声几乎能把潜艇自噪声淹没,对潜探测和对潜搜索、跟踪很多时候需要在现有装备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组合运用达到目标。本文针对反潜武器装备体系搜索能力优化方面的相关问题开展研究,目的是通过理论研究和仿真实验,使研究成果经过适应性改造能够服务于部队,辅助反潜武器装备体系作战指挥人员进行反潜决策。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反潜武器装备体系的研究背景和搜索能力优化问题的研究现状。给出了反潜武器装备体系的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对体系反潜搜索能力优化的研究现状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提出了本文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反潜武器装备体系搜索能力优化问题的论证框架。建立了反潜武器装备体系的军事概念模型,对搜索能力优化问题可能涉及的边界条件进行了约定,建立了反潜武器装备体系搜索能力优化问题的论证框架。(3)基于加权Voronoi图(Weighted Voronoi Diagram,WVD)的反潜武器装备体系搜索能力配系与优化方法。建立反潜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节点的能力指标体系,依据作战节点的综合能力指数生成反潜体系各种能力的WVD,通过能力之间关系的综合分析和搜索能力影响因素的针对性分析,提出搜索能力在体系层面的配系与优化方法。(4)基于反潜探测包络(Anti-Submarine Detection Profile,ASDP)的联合探测方法研究。针对反潜探测设备种类繁多、探测范围和探测区域的形状差异很大的特点,提出通过投影将不同探测设备的探测包络映射到海平面,进而对这些探测包络进行融合的思想,融合后的探测包络能够反映当前反潜探测的整体态势。为了更加精确地描述融合后的探测包络,提出了ASDP概率面,它通过概率分布的可视化方式相对精确地描述了反潜体系搜索能力的全局态势分布,这个结果经过实际改造就可以辅助反潜体系作战人员进行指挥决策。(5)基于隐马尔科夫过程(Hidden Markov Modeling,HMM)的联合搜索(JointSearch,JS)方法研究。提出反潜装备体系对潜联合搜索分为态势判断和搜索行动决策两个大的阶段。其中态势判断阶段采用HMM技术对目标潜艇进行运动建模,通过其状态特征以及提出的TSM(Tri-States-Matrix)概率转移矩阵来求得目标潜艇的状态;在搜索行动决策阶段,从时间配系和位置配系角度对体系层面的搜索能力进行了分析,得到行动决策方案。(6)基于异构传感器网络(Heterogeneou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HWSN)的联合覆盖方法研究。通过反潜武器装备体系的作战节点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中的节点相比较,提出基于ASDP概率面的HWSN概念,使WSN中的概率感知模型成为ASDP概率面的一个特殊情况。从重点方向防御、重点封锁线防御和重点区域防御三个角度对反潜装备体系的搜索能力问题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和ASDP概率面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得到的联合覆盖效果分析SCO问题方便直观,无论从体系态势的宏观还是到作战节点运动的微观,对反潜作战指挥人员都能起到辅助决策作用。论文的创新之处包括:(1)从体系层面对反潜武器装备体系的作战过程进行了宏观分析,对各个环节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抽象,形成了完整的反潜武器装备体系搜索能力优化问题的论证框架;(2)提出了采用WVD技术分析反潜武器装备体系搜索能力配系和优化问题,该方法能从宏观上分析各作战节点能力之间的关系,也能从静态角度对体系的搜索能力进行配系和优化,结论具有很好的可信度,有很强的实用性;(3)提出将异构传感器的探测范围投影到海平面,融合形成联合探测包络,使反潜武器装备体系具有反潜统一态势,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体系层面没有反潜统一态势的局面,提出了ASDP概率面对反潜统一态势进一步量化,这一结果可以对反潜作战指挥人员提供辅助决策,从而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4)提出了HMM-JS的联合搜索框架,将联合搜索分成目标态势决策和行动决策两个阶段,加强了联合搜索过程的理论性指导,同时这一框架与现有的各种战术反潜行动研究成果能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联合搜索方法论;(5)节点同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节点异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殊情况,提出了基于概率感知模型的WSN是基于ASDP概率面的HWSN的特殊情况,通过仿真实验对这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三种重要的覆盖模式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后者完全可以包含前者,并具有更强的适用性,能够为指挥人员提供辅助决策。加强对反潜武器装备体系的搜索能力优化问题的研究,是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联合反潜作战行动的重要研究内容。作为传统的单平台或多兵种小尺度反潜搜索行动的延伸,本文所开展的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同时又非常紧迫的研究,本文对反潜武器装备体系搜索能力优化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建模,提出了相对完整的方法论,可以为反潜装备体系搜索能力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反潜体系作战指挥人员提供反潜作战辅助决策支持。

吴柱,王俐莉,侯向阳[9](2012)在《联合机动编队作战体系网络化描述》文中认为作战体系网络化描述是认识和理解海上联合机动编队作战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分析作战体系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对联合机动编队作战体系网络化描述原则和步骤进行了研究,并制定相关规则,为构建海上联合机动编队作战体系网,开展海上联合机动编队作战体系结构优化、体系对抗等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旭东,王昭,孙洁[10](2010)在《舰艇编队雷达组网探测研究》文中提出针对舰载雷达系统性能的相对性、特殊性,在提出舰艇防空信息战领域对策的基础上,对舰载雷达的组网探测必要性进行论证,并定量评价了探测网络信息领域的相关性能。通过一个实例证明了组网探测能提高探测的精度。

二、水面舰艇编队雷达探测网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面舰艇编队雷达探测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舰载无人机作战使用及关键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研究现状
    (1)捕食者(Predator)
    (2)全球鹰(Global Hawk)
    (3)扫描鹰(ScanEagle)
    (4)鹰眼(EagleEye)
    (5)火力侦察兵无人机(MQ-8B)
    (6)猎人(Hunter)
    (7)先锋(Pioneer)
    (8)卫士(CL-327)
    (9)坎姆考普特(S-100)
2 作战使用
    2.1 侦查监视
    2.2 通信中继
    2.3 目标指示和战斗毁损评估
    2.4 直接打击
    2.5 反潜作战
3 关键技术
    3.1 舰面起降回收技术
    3.2 着舰引导控制技术
    3.3 开放式指控架构技术
    3.4 组网技术
4 结束语

(2)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武器装备体系建模与描述方法研究
        1.2.2 复杂网络与异质网络研究
        1.2.3 武器装备体系能力/效能评估方法研究
        1.2.4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
        1.2.5 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框架
    2.1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的基本概念
        2.1.1 武器装备体系
        2.1.2 武器装备体系建模与描述
        2.1.3 武器装备体系评估
    2.2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问题分析
        2.2.1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的概念与内涵
        2.2.2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度量方式分析
        2.2.3 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问题剖析
    2.3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设计
        2.3.1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理论方法
        2.3.2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建模方法
    3.1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建模与描述
        3.1.1 异质网络模型
        3.1.2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描述模型
    3.2 武器装备体系网络节点建模
    3.3 武器装备体系网络交互关系建模
        3.3.1 目标侦察交互关系建模
        3.3.2 信息传输交互关系建模
        3.3.3 命令下达交互关系建模
        3.3.4 目标打击交互关系建模
    3.4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动态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作战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静态评估
    4.1 任务分解与装备映射分析
        4.1.1 任务约束结构分析与任务分解
        4.1.2 任务与能力的映射分析及能力需求描述
        4.1.3 能力和装备的映射分析与建模
    4.2 面向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模型
        4.2.1 基于作战环的武器装备体系任务满足度评估
        4.2.2 面向任务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任务满足度评估
        4.2.3 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
    4.3 面向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求解算法
        4.3.1 基于作战环的元任务满足度的求解算法
        4.3.2 面向任务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任务满足度评估算法
        4.3.3 面向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贡献率评估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作战过程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动态评估
    5.1 基于异质网络的多Agent对抗仿真模型
        5.1.1 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对抗仿真框架
        5.1.2 武器装备实体的能力模型分析
        5.1.3 武器装备实体的行为建模分析
    5.2 面向过程的武器装备体系对抗仿真研究
        5.2.1 作战活动方案筹划
        5.2.2 装备作战过程分析
        5.2.3 武器装备体系仿真实现方法
    5.3 基于云模型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
        5.3.1 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指标分析
        5.3.2 基于云模型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
        5.3.3 基于云模型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综合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应用研究
    6.1 作战想定
        6.1.1 背景想定
        6.1.2 装备体系描述
        6.1.3 作战想定描述
    6.2 面向海上联合作战场景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
        6.2.1 任务描述和任务分解
        6.2.2 武器装备体系的任务满足度评估
        6.2.3 武器装备体系的能力贡献率评估
    6.3 面向海上联合作战过程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
        6.3.1 想定补充与规则分析
        6.3.2 基于动态对抗仿真模型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指标分析
        6.3.3 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贡献率评估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体系对抗仿真中形成的作战环
附录 B 体系对抗仿真产生的效能指标

(3)某武器系统协同探测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大系统协同探测控制系统理论
    2.1 大系统协同探测控制系统概述
    2.2 路径优化算法概述
        2.2.1 算法选择依据
        2.2.2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2.2.3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2.3 本章小结
3 舰艇编队路径优化
    3.1 舰艇编队阵位研究
        3.1.1 舰艇配置原则
        3.1.2 舰艇阵位配置
        3.1.3 仿真结果分析
    3.2 基于遗传算法的路径优化
        3.2.1 路径优化问题描述
        3.2.2 基于遗传算法的路径优化算法
        3.2.3 仿真实验
    3.3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舰艇编队转弯控制
        3.3.1 舰艇编队转弯问题描述
        3.3.2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舰艇编队转弯控制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软件设计及系统一体化仿真
    4.1 软件设计
        4.1.1 软件设计流程
        4.1.2 软件功能分析
    4.2 系统一体化仿真
        4.2.1 平台参数发送验证
        4.2.2 传感器参数发送验证
        4.2.3 舰艇编队阵位配置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网络可控性理论的分布式作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复杂网络与作战体系
        1.2.2 分布式作战的理论研究现状及实践探索历程
        1.2.3 分布式作战指挥控制的的研究现状
        1.2.4 复杂网络可控性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分布式作战网络建模与可控性分析
    2.1 分布式作战的样式类型与主要特点
        2.1.1 分布式作战样式的类型
        2.1.2 分布式作战的主要特点及示例
    2.2 基于复杂网络的分布式作战网络建模
        2.2.1 基于复杂网络的分布式作战网络建模
        2.2.2 复杂网络基本指标与常用网络类型简介
        2.2.3 分布式作战网络模型选取
    2.3 分布式作战网络可控性问题分析
        2.3.1 分布式作战网络的指挥与控制问题
        2.3.2 分布式作战网络可控性的具体内涵
        2.3.3 分布式作战网络可控性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控制距离的分布式作战网络可控性优化方法
    3.1 基于最大匹配策略的复杂网络可控性分析框架
        3.1.1 复杂网络可控性介绍
        3.1.2 基于Kalman秩判据的网络可控性研究
        3.1.3 基于结构可控性定理的网络可控性研究
    3.2 基于最小控制集的网络可控性分析框架
        3.2.1 图论相关概念
        3.2.2 最小控制集与网络可控性的关系
    3.3 基于最小距离控制集的分布式作战网络可控性优化模型
        3.3.1 最小距离控制集
        3.3.2 最小距离控制集与网络可控性的关系
        3.3.3 最小距离控制集的计算方法
    3.4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3.5 案例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禁忌遗传算法的分布式作战网络决策节点选取
    4.1 引言
    4.2 最小距离控制集启发式搜索算法对比分析
        4.2.1 禁忌搜索算法求解最小距离控制集
        4.2.2 遗传算法求解最小距离控制集
        4.2.3 禁忌遗传算法求解最小距离控制集
    4.3 实验分析与案例仿真
        4.3.1 想定案例
        4.3.2 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工作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基于双层规划的网络化防空作战编队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描述与分析
    1.1 相关概念
    1.2 编队防空作战的过程分析
    1.3 模型假设
2 模型建立
    2.1 上层模型
        2.1.1 目标函数
        2.1.2 约束条件
    2.2 下层模型
        2.2.1 目标函数
        2.2.2 约束条件
    2.3 双层规划模型
3 模型求解
    3.1 算法原理
    3.2 基本流程
    3.3 算法分析
4 案例分析
    4.1 运算求解
    4.2 对比分析
        4.2.1 方案设置
        4.2.2 仿真对比

(6)基于多平台协同对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与安排
第二章 多平台协同对抗总体技术研究
    2.1 多平台协同对抗概述
    2.2 协同侦察
        2.2.1 协同侦察原则
        2.2.2 协同侦察方式
    2.3 协同定位
        2.3.1 协同定位技术
        2.3.2 协同定位对数据通信的要求
    2.4 协同干扰
        2.4.1 协同干扰样式
        2.4.2 典型的协同干扰技术
    2.5 多平台协同对抗作战体系结构研究
        2.5.1 分层式结构
        2.5.2 集中式结构
        2.5.3 分布式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平台协同定位技术研究
    3.1 多平台协同侧向交叉定位
        3.1.1 侧向交叉定位原理
        3.1.2 定位误差分析
        3.1.3 定位精度仿真
    3.2 多平台协同时差定位
        3.2.1 时差定位原理
        3.2.2 定位误差分析
        3.2.3 定位精度仿真
    3.3 多平台协同定位的辐射源关联研究
        3.3.1 灰色关联理论
        3.3.2 自适应熵权灰色关联算法
        3.3.3 D-S证据理论
        3.3.4 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平台协同干扰技术及干扰效能研究
    4.1 多平台协同干扰效能分析
        4.1.1 远距离支援干扰
        4.1.2 随队支援干扰
        4.1.3 分布式协同干扰
        4.1.4 干扰暴露区仿真分析
    4.2 编队目标威胁估计
        4.2.1 目标威胁评估的影响因素
        4.2.2 目标威胁评估方法
        4.2.3 编队目标威胁评估模型
        4.2.4 仿真实例
    4.3 多平台协同干扰资源调度研究
        4.3.1 干扰资源调度数学模型
        4.3.2 基本遗传算法
        4.3.3 改进的小生境遗传算法
        4.3.4 算法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论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7)双星时差频差定位体制在频域混叠电磁环境下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时差频差体制定位原理
3 频域混叠信号定位能力
4 应用探讨
5 结束语

(8)反潜体系的搜索能力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反潜体系的相关概念与背景
        1.1.2 两类搜索能力优化问题
        1.1.3 搜索能力优化问题的特点
        1.1.4 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作战能力描述分析方法研究
        1.2.2 联合探测方法研究现状
        1.2.3 联合搜索方法研究现状
        1.2.4 联合覆盖方法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分析和总结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1.3.1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2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3 论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第二章 反潜体系搜索能力优化问题的论证框架
    2.1 反潜体系的军事概念建模
        2.1.1 反潜体系的指挥层次结构
        2.1.2 反潜体系作战的基本信息流程
        2.1.3 反潜体系的作战信息网络
    2.2 搜索能力优化问题的边界条件假设
        2.2.1 战场环境假设
        2.2.2 平台机动的假设
        2.2.3 目标识别能力假设
        2.2.4 通信模式约定
        2.2.5 作战兵力的初始配系
    2.3 搜索能力优化问题的论证框架
        2.3.1 不同角度对搜索能力优化问题的形式化描述
        2.3.2 搜索能力优化问题的仿真模型体系
        2.3.3 论证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加权 Voronoi 图的搜索能力优化方法研究
    3.1 反潜体系作战节点的能力指标体系
        3.1.1 指标间聚合关系确立的原则
        3.1.2 指标体系构建
        3.1.3 分项能力指数计算
        3.1.4 能力综合指数计算
    3.2 生成加权 Voronoi 图的编码技术
        3.2.1 加权 Voronoi 图的基本原理
        3.2.2 加权 Voronoi 图的点集提取
    3.3 基于加权 Voronoi 图的反潜体系能力划分方法
        3.3.1 基于加权 Voronoi 图的搜索能力优化问题方法框架
        3.3.2 基于加权 Voronoi 图的作战节点能力划分
        3.3.3 体系层各种能力关系的分析
    3.4 基于加权 Voronoi 图的搜索能力分析
        3.4.1 探测能力与其它能力的关系
        3.4.2 搜索能力的动态分析
        3.4.3 体系搜索能力恢复分析
        3.4.4 不同防御圈搜索能力分布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ASDP 的联合探测方法研究
    4.1 联合探测问题描述
        4.1.1 联合探测问题的形式化描述
        4.1.2 特征区域与探测包络
    4.2 联合探测问题的假设与约定
        4.2.1 探测器材的假设
        4.2.2 探测时间同步假设
        4.2.3 探测范围近似假设
        4.2.4 探测精度约定
    4.3 ASDP 融合算法
        4.3.1 ASDP 融合算法流程
        4.3.2 探测包络的二维投射
        4.3.3 探测包络的融合
    4.4 ASDP 概率面
        4.4.1 ASDP 概率面的概念及描述
        4.4.2 ASDP 概率面的计算与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隐马尔科夫过程的联合搜索方法研究
    5.1 基于隐马尔科夫的联合搜索方法框架
    5.2 基于隐马尔科夫过程的目标运动建模
        5.2.1 HMM 原理
        5.2.2 基于 TSM 的 HMM 建模
        5.2.3 TSM-HMM 算法流程
        5.2.4 案例计算
    5.3 联合搜索中的配系问题
        5.3.1 联合搜索中的时间配系
        5.3.2 联合搜索中的位置配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联合覆盖方法研究
    6.1 联合覆盖的问题描述
        6.1.1 WSN 与反潜体系的覆盖问题对比分析
        6.1.2 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描述
    6.2 重点反潜方向的覆盖计算
        6.2.1 JC-MD 覆盖问题
        6.2.2 JC-MD 的 ILP 描述
        6.2.3 JC-MD 算法设计与仿真
        6.2.4 JC-MD 与 JS-M 问题
    6.3 重点反潜封锁线的覆盖计算
        6.3.1 JC-FL 覆盖问题
        6.3.2 JC-FL 的 ILP 描述
        6.3.3 JC-FL 算法设计与仿真
        6.3.4 JC-FL 与 JS-N 问题
    6.4 重点反潜区域的覆盖计算
        6.4.1 JC-TA 问题
        6.4.2 JC-TA 的 ILP 描述
        6.4.3 JC-TA 算法设计与仿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联合机动编队作战体系网络化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联合机动编队作战体系
    1.1 时空变量
    1.2 实体节点
    1.3 空间流
2 海上联合机动编队作战体系网络化描述原则
    2.1 适度抽象原则
    2.2 真实可信原则
    2.3 针对问题原则
3 海上联合机动编队作战体系网络化描述步骤及相关规则
    3.1 关系还原
    3.2 要素提取
        3.2.1 节点的提取规则及注意事项
        1) 提取规则
        2) 注意事项
        3.2.2 链路的提取规则及注意事项
        1) 指控型链路
        2) 探测型链路
        3) 攻击型链路
        4) 通信型链路
    3.3 建立网络
    3.4 校验网络
4 实例分析
5 结束语

(10)舰艇编队雷达组网探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舰载雷达组网的必要性
    1) 多功能要求。
    2) 抗海杂波和多路径效应要求。
    3) 抗饱和攻击要求。
2 舰载雷达组网的信息完备性
    2.1 舰载雷达组网探测的探测覆盖面指标
    2.2 舰载雷达组网探测的探测概率
    2.3 舰载雷达组网探测的融合处理概率
3 舰载雷达组网的信息准确性
4 实施舰载雷达组网的时效性
5 结束语

四、水面舰艇编队雷达探测网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舰载无人机作战使用及关键技术综述[J]. 闫明松. 航空电子技术, 2020(02)
  • [2]基于异质网络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研究[D]. 赵丹玲.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3]某武器系统协同探测控制系统设计[D]. 张瑾.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4]基于网络可控性理论的分布式作战研究[D]. 吴凯文.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5]基于双层规划的网络化防空作战编队结构优化[J]. 李慧,周林,辛文波. 计算机科学, 2018(04)
  • [6]基于多平台协同对抗技术研究[D]. 张哲. 江苏科技大学, 2016(03)
  • [7]双星时差频差定位体制在频域混叠电磁环境下的应用[J]. 王勤果. 电讯技术, 2014(08)
  • [8]反潜体系的搜索能力优化方法研究[D]. 吴小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10)
  • [9]联合机动编队作战体系网络化描述[J]. 吴柱,王俐莉,侯向阳.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12(04)
  • [10]舰艇编队雷达组网探测研究[J]. 张旭东,王昭,孙洁. 四川兵工学报, 2010(07)

标签:;  ;  ;  ;  ;  

水面舰艇编队雷达探测网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