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加入WTO前后印度保险业的发展

论中国加入WTO前后印度保险业的发展

一、试述加入WTO前后印度保险业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朱鹏华[1](2018)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创新研究 ——基于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拓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面对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理论发展的局限,如何创新和发展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创新研究至少可分为基础理论、理论的具体化和理论的应用三个层面。本文的主题是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以构建包括三种基本类型的社会资本四部类再生产模型为主线。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基础研究和理论拓展研究两大方面,共分为创作史研究和文献综述两个基础,以及商品概念的拓展、生产劳动范围的拓展、社会生产部类的拓展、四部类简单再生产模型的构建、四部类扩大再生产模型的构建和四部类缩减再生产模型的构建六个层次的拓展。全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按照“一条主线,两重基础,三种类型,四个部类,五章结构,六层拓展”的思路展开。第一章阐述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创作简史,旨在突破《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局限,更全面的掌握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原貌。梳理MEGA2等相关文献中与《资本论》第二册相关的经济学手稿,从理论的萌芽,到理论的形成,再到理论的基本完成,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历经了三个阶段约30余年的创作时间。纵观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创作历程,马克思为该理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创作了大量的手稿,构建了社会资本两部类再生产理论体系。但这是一个并未完成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不仅要继承,更需要沿着马克思的理论轨迹继续探索创新。《资本论》第二卷出版以来,国内外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进行了大量的解读、评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这一理论的传播和发展。第二章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掌握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状况。在国外,列宁、费里德曼、斯威齐等人的创新研究,推动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具体化发展;卢森堡和杜岗、鲍威尔、布哈林等人的争论,“破”开了这一理论创新发展的新局面;苏联的官方和学术界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推动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实践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研究整体呈现“均衡化”和“增长论”的趋势,这两个方向虽然内生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体系,但在缺乏基础理论创新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正在不断被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同化”。在国内,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呈现鲜明的三个阶段:一是模仿性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二是探索性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三是衰落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整体来看,国内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础理论研究、具体化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方面都有许多亮点,但是缺少系统化的基础理论创新研究成果。纵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基础理论的创新方面严重不足,这导致理论在具体化和应用过程中被“西方经济学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也正在萎缩。按照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统一的原则,第三章阐述服务商品理论,旨在拓展商品的概念和生产劳动的范围。马克思建立的虽然是物质商品理论,但根据研究层次的推进,对商品的概念至少又进行了四次拓展。按照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服务是一种过程性劳动产品,服务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服务,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服务商品的使用价值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和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一样,也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服务商品的劳动也同样具有二重性,服务商品的价值是“对象化”(vergegenst?ndlichten)在服务商品使用价值中的人类抽象劳动。根据服务商品的价值构成,服务劳动也是生产劳动。因此,物质商品和服务商品构成社会总产品,服务劳动是社会资本再生产体系中生产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章在对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分析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将社会生产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服务生产领域,相应地社会生产由两部类拓展至四部类,建立四部类再生产图式,并构建了四部类简单再生产模型。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建立了部类细分、包括公共阶级和开放经济中的四部类简单再生产拓展模型,并分析四部类简单再生产模型中的货币回流规律,进而阐明固定资本的补偿问题。在第四章的基础上,第五章构建了四部类扩大再生产模型和四部类缩减再生产模型,初步建立了包括三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四部类再生产理论。扩大再生产必须打破简单再生产的“闭环”,将部分剩余价值积累到生产资本。四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均由四个层次构成,通过数例验证了四部类扩大再生产模型,并分析了外延式和内涵式两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的新特点。虽然扩大再生产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但是缩减再生产也是社会生产的一种现实的因素,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共同构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三种基本类型。与扩大再生产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生产资本相反,缩减再生产是将生产资本负积累至剩余价值,同时可分为“外敛”式和“内滞”式两种类型。四部类缩减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也由四个层次构成,并通过数例验证了四部类缩减再生产模型。在此基础上,归纳并证明社会资本再生产平衡基本定理:若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平衡,则社会总产品规模矩阵必为对称矩阵,即Rt(28)RtT。社会资本再生产既是商品和资本的再生产也是资本关系和矛盾的再生产,最后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矛盾的类型、特征和趋势。理论的创新永无止境,本文的拓展研究仅仅是在基础理论部分初步构建了一个新的框架,未来需要继续创新研究的内容还很多。文章的最后,简要介绍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研究展望和应遵循的原则。

刘晓琦[2](2017)在《FDI对不同地区城镇化影响的差异性研究 ——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的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市场不断扩大,FDI作为重要的国际要素,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城镇化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的新的研究视角。基于此,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研究结果、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了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根据长三角、珠三角两地区各城市2005-2014年FDI与城镇化的数据,描述了两地区FDI与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两地区利用FDI与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章从理论上分析了 FDI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不同影响。首先根据大推动理论阐释FDI影响城镇化,然后分析FDI通过集聚效应、资本效应、工资效应、产业结构、政府行为五个方面作用于城镇化的发展,最后分析不同地区,五个方面作用效应的程度不同,对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不同。第四章实证分析了 FDI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不同影响。以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2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相关变量,以2005年到2014年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采用多元回归估计方法分别得出长三角、珠三角两地区的计量结果,并对两地区实证结果作比较分析。最后一章依据实证结果得出主要结论。长三角、珠三角两地区FDI对城镇化发展都产生显着的正影响,集聚效应、产业结构也对两地城镇化产生显着的正影响,但两地资本效应、工资效应、政府行为对城镇化影响有差异。根据主要结论,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引导FDI更合理布局,引导其投资方向,加大科教投入,政府也要加大投入,为吸引FDI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同时营造多元投资环境。

李文杰[3](2016)在《晚清驻英使臣对外观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派遣驻外公使是清政府走出天朝上国,走进近代国际社会的重要步骤。这些使节责任重大,他们不仅要在西方强国的虎口下维持国家形象与利益,还肩负着观察、学习西方富强之道的责任。他们是中国最早深入西方社会的一批人,同时他们也是清朝官员群体、传统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分析他们的对外观念能够展现中国近代转型,特别是外交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与努力。本文一共分为四章:(1)第一章分析了驻英使臣的背景。从驻英使臣出使前的履历来看,除了刘锡鸿之外,他们出使前对西方文明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而且晚期驻英使臣对西方文明的接触时间远远长于早期驻英使臣;(2)从他们的英语使用水平来看,晚期驻英使臣也远远超过早期驻英使臣;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来源于两个地方:一是来自江浙闽粤沿海一带,二是来自湘皖地区;从家庭出身来看,大部分出身于世家大族;从功名来看,驻英使臣的功名普遍不高,只有四人考中举人。第二章探讨了晚清驻英使臣对世界形势以及区域形势的认识。对于世界形势的认识,他们从最初的变局观发展到了社会进化论;对宗藩关系,以郭嵩焘为代表主张放弃宗藩关系,保疆自固,以曾纪泽、刘瑞芬、薛福成为代表主张强力维持重要的藩属国;对日本的认识,他们经历了从轻视转变到一种既恐惧又希望向其学习的复杂心理。第三章分析了驻英使臣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晚清驻英使臣对西方文明持有一种十分开明的心态,主张平等地看待洋人与西方文明。从西学中源说的采用,到知识普适性的观点的提出,这反映出他们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日渐客观、深刻。具体到某一方面而言,(一)对于西方政治文明,早期驻英使都表达过欣羡的态度,并初步明确提出了君主立宪的主张。晚期驻英使臣则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立宪实践活动当中。但是由于清政府举措失当,驻英使臣对清政府立宪政策日益失望,最后他们转而投身革命者的阵营。(二)对于西方工商业文明,大部分晚清驻英使臣(除刘锡鸿)持以学习态度,所以他们第一步是为工商之民和工商之业正名,为发展工商业扫除思想障碍,这一步工作,主要由早期驻英使臣完成。晚期驻英使臣,则更多地参与了商业实践活动。另外,驻英使臣的商战主张以及对工商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反映出他们对西方工商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三)对于西方教育,晚清驻英使臣大多认识到西方教育重实学的特点并认为西方富强之本在于其教育之进步。故而,晚清驻英使臣对于西方教育的大多持有非常开明和接纳的态度,并积极推动新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第四章探讨了驻英使臣在条约、国际法、设领护侨、国际组织以及和战观等方面的外交主张。条约与国际法是近代国际社会交往中的法律性规范,设领护侨与参加国际组织是近代国际社会中最常见的交往方式。晚清驻英使臣在条约、国际法、设领护侨、国际组织以及和战观等方面的主张,可以反映以下几个问题:(1)晚清驻英使臣对近代国际社会交往原则和方式较为接受,并积极推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比如遵守条约与国际法,加入国际组织等。(2)晚清驻英使臣推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受到两方面的阻力:一是国内保守力量,比如清政府在设领护侨和加入国际组织方面的保守态度;二是列强的强权势力,比如列强强行维持其条约特权而违背国际法。(3)晚清驻英使臣推动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但难以改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劣势地位。无论是主和者,还是主张以战备和者,所有晚清驻英使臣都承认中国在对外军事上无以胜列强,在奉行实力外交的近代国际社会中,晚清驻英使臣可以借助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等挽回部分利益,但是无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劣势地位。

胡基学[4](2014)在《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物流业与金融业、信息业并称为当今全球三大生产性服务业,英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指出:500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成果绝大部分是由通信和运输成本降低带来的。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宏观政策。作为经济调控重要手段的财税政策在支持物流业发展方面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对财税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上论证财税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厘清财税政策的作用范围、选择支持的方式。这也就是本文的目的。全文共七章,第一章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等内容。正文部分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二章是财税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理论分析,分为四节。第一节对物流、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关系,分析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物流业的特点、21世纪物流业面临的新挑战。第二节对物流市场失灵、物流业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等理论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三节以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发展型国家理论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论证了政府干预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第四节分析了财税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第三章对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分为三节。第一节简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流业发展、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的情况。第二节构建了一个向量自回归模型,并运用Granger因果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技术对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三节分别对货物周转量与国内生产总值、货物周转量与财政收入进行了回归分析。第四章是对我国物流业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分为三节。第一节回顾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第二节分析了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偏高这一突出问题的表现及其影响。第三节对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偏高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物流基础设施质量、物流业税负水平、政府性基金与收费道路车辆通行费以及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是我国物流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第五章回顾了我国物流业财税政策的演变历史,并分析了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分为四节。第一节梳理了2001年以来我国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加大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支持物流企业技术改造;设立了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第二节回顾了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的演变历史和现行主要税种。第三节以物流上市公司2008-2013年的年报数据为基础对当前“营改增”试点以后物流企业的税负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第四节对我国现行物流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财政对物流业的支持仍显不足,特别是对先进物流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税收政策主要是清理长期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税制,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持性税收政策还比较少。第六章分四节介绍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物流业发展的情况以及这些国家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值得借鉴的经验有:将物流业置于国民经济中十分重要的位置优先发展;重视对物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重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除公共投资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私人资本参与;运用财税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和物流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发挥财税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物流技术创新与应用和绿色物流的发展。第七章是对我国物流业财税政策的建议,分为四节。第一节是物流业财税政策的总体思路。首先要明确物流业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物流业的发展必须让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财税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应体现在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其次要坚持适应现代物流业特点的原则、效率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借鉴国外经验与符合我国国情的原则。第二节是完善我国物流业财政政策的建议,包括:适应物流业发展特点,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增加内河航道建设投入和物流基础设施提质建设投入;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规划和建设;加大对先进物流业技术创新和应用的财政支持;增加对现代物流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方面的财政投入;培育和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大对农村物流业的支持力度。另外,可以创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方式,通过财政奖励、政府采购、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物流业的发展。第三节是完善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的建议,包括:统一物流业税目促进物流业一体化发展;对工商企业在物流外包过程中进行主辅业分离所涉及的税收给予优惠,促进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将物流企业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政策适用范围扩大至全国,促进物流业网络化发展;完善“营改增”方案;改革政府性基金,规范道路通行收费等。第四节简要探讨了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物流业管理体制、土地政策、交通管理政策等其他配套政策。

耿明[5](2014)在《张德彝思想研究 ——基于八部《述奇》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在晚清中国近代化浪潮之中,出使人员无疑具有特殊的地位。以郭嵩焘、曾纪泽等为代表的驻外使节,不仅具有很高的儒家道德修养,而且受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洗礼,成为沟通近代中国与西方社会的桥梁。近三十年来,史学界对于晚清驻外使节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八次出洋的张德彝的研究则略显不足。作为参与晚清几次重要对外活动的外交人员,张德彝旅居海外二十七年,留下了八本以《述奇》命名的日记,共计两百多万字,其中涉及了关于西方和日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民族风情等诸多内容。作为同文馆培养出来的外交人员,他历任翻译、随从、随员、参赞到驻英公使等职,和郭嵩焘等人一起,为晚清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论文总共分为四章,外加绪论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张德彝的生平活动以及学术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前三章以时间发展为顺序,从八本《述奇》的视角出发,以张德彝日记等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详细介绍参加的八次外交活动。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张德彝思想的萌芽、产生、发展与成熟。第四章就学术界对于张德彝的几种不同的评价进行分析,并提出笔者的一些意见。结语部分主要对于张德彝在晚清时代背景下所处的地位和作出的贡献进行评述,并就张德彝的成败得失以及对于当今中国走向世界的借鉴意义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学术界参考。

侯娟[6](2013)在《我国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农村环境污染与农民权益保护的问题。而当前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当发生农村污染事件危及自身利益时,由于受限于传统的救济方式,通常无法及时的获得有效救济,致使权益维护难以实现。随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通过引入保险机制,进行农村污染损害赔偿社会化救济来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防止农村环境污染,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有效解决农村污染损害赔偿救济问题,本研究在借鉴相关国家环境责任保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法学为主要视角,并辅之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本研究首先对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法学方面运用了生存权与发展权平等理论、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原理与可保性理论;经济学方面运用了经济外部性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基于法学与经济学的双重视角,对农村环境责任保险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为研究我国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其次,考察相关国家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通过考察美国、欧盟、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发展现状,对不同国家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进行深入分析,为我国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构建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借鉴,得出以下借鉴结论:完善环境法律,设置严格的环境责任、大力推行强制性保险制度、建立环境救济基金,完善损害赔付和救济机制以及寻求与其他环境管理手段的有效联结等。再次,通过对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现状考量,揭示面临的问题并探究其根源。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构建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不明确、配套法律制度不完善、保险公司经营成本高,经营风险较大以及农村企业投保动力缺乏等。农村环境责任保险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政策、资金支持缺乏,乡镇政府环境管理职能失灵,农村保险市场发育不成熟及环保法律意识和保险意识缺失等。最后,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法律问题解决对策中,一是要明确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的原则,包括利益协调与利益平衡原则、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结合原则;二是应当对投保模式、承保机构、承保范围及责任限额等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具体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三是完善农村环境责任保险配套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环境风险信息公开制度以及环境风险监管制度、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四是还需要健全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完善财政补偿与政策激励机制、建立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基金等,作为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本论文希望最终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在进行相关立法与制定政策时提供有益借鉴,以确保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并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刘宁[7](2013)在《广东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广东,在现代化建设中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历史性成就,一跃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军。然而,伴随着中国经济和广东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土地告急、资源短缺、用工紧张、环境污染、成本飞涨”等矛盾凸显,尤其是在金融海啸席卷之后,广东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面临着诸多严峻问题与挑战。因此,为保证和促进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回顾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就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而言,可以通过优化产业间的比重,进而提升产业结构的产出效率。措施大多都是采取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的方式,无论使用哪种措施,其实都无法脱离金融体系的有效支持。金融的本质是“在金融供给方与需求之间提供链接路径,提供金融资源由盈余部门向短缺部门转化的渠道,金融资源的配置时刻都影响着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企业行为的变化”。就其现实价值而言,金融资源的供给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直接因素。具体功能细分后发现,金融体系是通过其对资本形成与导向机制、风险分散、降低信息不对称等方式,引领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此,必须研究金融体系的性质、结构以及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作用机理,从而构建完善和合理的金融体系,以促进和加快广东省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目前理论界的主流研究成果对于金融如何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甚少,相关对策建议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不强。特别是,国内近来年的研究,没有很好地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对危机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问题的研究较为欠缺。另一方面,针对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因素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也极为欠缺,无法为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实践提供有效的、具有指导价值的政策建议。因此,深入研究金融因素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机制,探求广东金融供给现状与产业结构调整需求间的逻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现实价值。简单而言,在理论意义方面,深入探讨金融发展、金融结构、银行业结构等金融体系的性质和构成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作用机制,可丰富和扩展现有的关于金融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的理论。在现实意义方面,基于对多年数据的实证分析结论,结合广东省现阶段实际发展中所遭遇的瓶颈,有针对性地提出广东省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这将有利于广东”双转移”战略的实施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目标的实现。本文研究综合应用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基于对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对经济的作用机制,来分析它们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本研究将从更广阔的视角,结合信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金融学相关理论,在进行理论模型和描述之后,对广东省的实践进行实证检验。同时,结合国外相关经验和制度创新经验,在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之后,对广东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切实可行的金融政策建议。研究内容具体可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等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建立了四个理论模型对金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第一节分析了金融体系如何通过资本形成与导向机制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研究发现金融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地将分散在社会各个方面和个人手中的资金集合起来,形成资本的能力或效率,决定了经济中可用于投资的总资本;还可以通过影响资本流向来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第二节分析了金融体系如何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体系可以通过信息揭示机制来规避投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达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第三节分析了金融体系如何通过产业整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研究发现金融政策可以引导资本在不同区域间自由流动,促进资产的整合与重组,从而造成不同地区融资成本的差异,进而推动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第四节分析了金融体系如何通过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来降低和分散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可能面临的风险。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可以通过分散单个投资者的投资以及风险在投资者之间进行转移和交易这两个途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进行分散和防范。第三章考察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模式。上述四种金融体系的作用机制都依赖于一定的金融运行模式,不同的金融运行模式也决定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速度和效果。大体而言,金融运行模式主要有两种:市场主导型模式和政府主导型模式。这一章首先结合德国案例,分析了市场主导型模式(以银行和资本市场为例)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得出单纯的市场主导模式或者政府主导模式都可能出现失灵现象。一味奉行经济自由主义、市场自由竞争至上,由市场“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结果会导致“市场失灵”。其次,结合日本案例考察了政府主导型模式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发现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奉行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发挥“看得见的手”作用,会出现“政府失灵”。最后,对这两种模式进行简要的评价,认为金融在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须把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针,合理定位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建立符合本地区实际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广东省的启示,认为广东应做好全能经营的制度准备,建立起政策性银行的引导机制,同时协调好银行导向和政策导向的关系。第四章基于广东省的实践,对广东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第一节对广东金融体系的演进进行了考察,发现尽管当前广东省金融资产存贷款额、金融机构数量和从业人数都有所增长、金融调控监管力度不断上升,但仍存在着金融体系风险突出、金融创新不足等问题,第二节利用198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广东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发现尽管短期内广东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会出现反向偏离的现象,但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较快,广东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的长期均衡关系。第五章基于广东省的实践,分别考察广东省金融结构、银行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对广东省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运用2006-2011年广东省各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广东省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广东省银行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而股票市场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该结论说明了银行业的发展在广东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股票市场由于不完善及多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对广东省银行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对1980-2011年期间广东省银行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广东省银行集中度的提高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长期的负向影响。因此,为了使银行业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提高银行业的竞争,逐步降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第六章在前述分析基础上,研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广东省应如何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和如何进行金融制度创新。广东省应利用利率杠杆、信贷配给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同时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对金融政策进行重新定位,优先安排融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珠三角、加快发展东西两翼、保护发展北部山区。还要通过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挥政策性金融以及金融市场开发等方式促进战略性产业、中小企业等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结语是总结性评述,总结全文的结论,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扩展的方向。

莫再树[8](2012)在《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文中提出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已正式进入本科专业目录,商务英语教学由自发最终走向了自觉。但我国商务英语教学史的全面、系统研究至今阙如。学界在对近代英语教学史的研究中,已零星地旁及晚清英语教学中便已出现了的商务英语教学的史实,这些记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务英语教学史实方面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尚缺乏以近代商务英语教学为专门对象的历史考镜和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务英语学界对近代商务英语教学研究意识的缺失,不利于我国完整的商务英语教学史的构建。鉴于此,本研究本着拂去历史尘埃、逼近历史事实、还复历史原貌的宗旨,对我国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源流进行考察。本文以晚清社会需求为背景,以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为切入点,以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发展史及商务英语教材为核心,以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不同主体、课程类别及教学法为脉络,既从宏观上勾勒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全貌和发展轨迹,又从微观上聚焦晚清各教学主体进行的商务英语教学,并在上述脉络下探讨晚清商务英语语言的变迁及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较全面地考察晚清各类商务英语教材的演进、特点及编写依据和体例等,以窥其精微奥义。概言之,本研究首次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进行源流考镜,主要研究问题如下:第一、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是如何演进的?其演进呈现出哪些特点?这一研究问题可细分为: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有哪些主体?各类商务英语教学的开展基于何种动因?各自的课程设置有何特点?各类学校开设的商务英语教学有何作用与不足?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晚清商务英语课程的属性是什么?晚清商务英语教育中是否有教育规划?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晚清民间非标准商务英语语言是如何起源、发展及消亡的?有何语言属性及社会文化涵义?第三、晚清商务英语教材是如何演进的?有何特点、编写依据和编写体例?如何评价晚清商务英语教材?本研究涉及语言学、历史学和教育学等多个相关学术领域,以英语教学研究为主线,借鉴历史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采取历史文献研究法,钩沉、爬梳、筛选、甄别、整理相关史料,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进行考镜,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和结论:首先,关于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第一、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主体和教学动因。晚清官办学堂的商务英语教学是在被动开放形势下采取的一种主动意识,教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是一种利益导向下的世俗化与功利化的选择,民间商务英语教学是在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非正规教学。这种办学动因的差异性体现了晚清英语人才需求的差异性。第二、晚清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1)晚清官办学校出现了内容型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和融商务专业知识于英语语言教学的端倪,其商务语言翻译实践开我国近代西方商学着作汉译之先河和商务经济类书籍汉译之新风。(2)晚清教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从最初以内容为基础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发展到语言技能和商务内容型商务英语教学,再发展到商务英语课程的全面拓展,最后到基于近代化职业教育的商务英语教学。(3)晚清民间商务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技能和商贸内容为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职业性和技能性。(4)清末学制改革使官办学堂商务英语教学日趋式微,但也使商务英语的职业教育成为可能。第三、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属性、教学方法及教育规划。(1)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从前制度化教育转向制度化教育,存在着正规教学、非正规教学和非正式商务英语学习。(2)存在着技能型和内容型商务英语课程。(3)语法翻译法、古安系列教学法、内容教学法和洋泾浜英语教学法在不同学校得以采用,各具特定的历史时代性、适应性和交际性。(4)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在教育主体、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与编审等方面体现了一定的教育规划,其教育规划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第四、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及不足。其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1)开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之先河,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需求导向性;(2)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的商务英语人才,见证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是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早实践;(4)是晚清社会心态日趋开放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不足表现在四个方面:(1)官办外语学堂的商务英语教学只是零星地带有些许商务英语教学的性质或成分,并未形成有规模的普遍的现象;(2)教会学校的教学是教会教育传教的一种世俗化和功利化选择;(3)民间商务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自发性、盲目性、纯粹工具性动机;(4)基本未深入西学内涵,文化教育意识严重缺失,大多数学习者难以从思想层面引领近代化进程。其次,关于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语言第一、CPE与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关系。盛行于我国通商口岸的中国洋泾浜英语(CPE)具有明显的商务英语特点,是一种为口岸商贸服务的英语变体。第二、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演变。(1)广州英语和上海洋泾浜英语分别是广州贸易制度和条约制度时期的中西商贸通用语。(2)CPE逐渐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及思想基础,最终退出中西商贸交往的历史舞台。第三、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语言属性。(1)从社会语言学来看,CPE是不同语言集团在商贸往来中产生的贸易混合语,其产生方式有别于传统的语言谱系。(2)从二语习得的视角来看,CPE是一种有限的二语习得,其形成与中介语的石化有相似之处;CPE的演变与发展基本符合中介语理论。第四、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社会文化意义。早期商务英语打上了社会等级的烙印,折射出了早期中西商贸交往的轨迹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反映了口岸城市对外语和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工具主义倾向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缺失。最后,关于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第一、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演进特点:从词汇会话集向写作及会话教材演变,从“汉字注音”向国际音标注音演进,从“词汇型”转向“句字型”,从CPE转向标准英语,从“准商务英语教材”转向专门的商务英语教材,学习方法从机械记忆转向摹仿、推类、循序而进。第二、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特点、编写依据和体例。(1)特点主要表现在:商务内容多样化,实用性强,便于自修,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萌芽,编写者水平较高。(2)对商务英语重要性的认识、对商务英语语言和商务英语学习的认识分别是其编写的实践和理论依据。(3)编写体例:以义类编纂法编写词汇集,以话题型散点式编纂法编写会话教材,以文选型类聚编写法编纂写作教材。第三、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重要意义:(1)满足了学习商务英语知识和掌握商务英语交际技能的需要;(2)是我国商务英语教材建设的滥觞,反映了晚清商务英语教材建设的启蒙诉求。(3)见证了晚清洋泾浜式商务英语语言的兴衰,实录了中国洋泾浜英语的大量语料;(4)反映了晚清商贸语言接触的历史和文化,是研究晚清中西语言接触和中西商贸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依据。(5)对民国及以后的商务英语教材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晚清商务英语教材尚有诸多不足:(1)有些教材内容安排缺乏科学合理的思路;(2)所有教材缺乏语言学理论或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教材内容缺乏深层次处理;(3)教材的用词、句式、风格、语气过于正式;(4)绝大部分教材缺乏助读系统;(5)多数教材较少涉及中西文化差异及跨文化商务交际。本文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的考镜,从宏观上梳理了其脉络和演进历程,勾勒了其发展全貌,从微观上考察了课程、教学法、教育规划、教材等,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与不足进行了评价,试图呈现一幅有血有肉的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完整画卷。

徐子青[9](2010)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 ——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文中指出区域经济联动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趋势的产物,也是响应国家实施全球观发展战略要求和区域自身战略转型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区域化特征日趋凸显,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加速呈现,但仍然面临着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区际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短缺矛盾加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现实问题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等现实风险。推动区域经济联动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有机融合的重大举措,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的长远之策,也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当务之急。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联动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与系统论、控制论、协同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区域经济联动的内涵特征、演化机理、测度评价、系统控制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论证。本文认为,区域经济联动是一个由目标协调、结构整合、测度评价、系统控制等子系统组成的有序运行的交互系统,是一个由资源要素流动、企业集聚扩张、产业结构转换、政策制度变迁、空间模式演变构成的多维动态的整合过程,是一种能够拓展自身发展空间、推动经济高效运转、协调区域关系、优化区域布局乃至重新定位区域功能的发展模式。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运行状况是可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联动评价体系”进行衡量的,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运行偏差是可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联动系统运行机制进行控制的。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之间的合作联动为主线,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内部一体推动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合作互动的实证分析研究为路径,提出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大背景下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外联动的发展模式、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重点领域等。本文研究旨在为区域分工合作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模式,为正在规划和建设的各类经济区联动发展提供实践的范例,以期通过推动各类大小不一经济区内外联动,形成全国“合纵联横”的区域一体和谐发展格局。

刘丽,胡槿,杜华[10](2009)在《2008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研究表明

二、试述加入WTO前后印度保险业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述加入WTO前后印度保险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创新研究 ——基于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实的呼唤
        二、理论的空间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拓展和深化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二、实践意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
        一、理论基础研究
        二、理论拓展研究
        三、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五、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六、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创新和不足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
        三、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创作简史
    第一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萌芽
        一、理论萌芽前的积淀
        二、《反思》手稿中的理论萌芽
    第二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形成
        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三、《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四、1867-1870年《资本论》第二册草稿中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第三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完成
        一、总结性评价和批判前人的相关理论
        二、补充性阐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理论
        三、创造性阐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
        四、《资本论》第二册第Ⅷ稿的地位
    第四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创作历程的评述
        一、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状态
        二、恩格斯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编辑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四、马克思对待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态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外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者的争论与发展
        二、非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评论与借鉴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均衡化”
        四、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增长论”
        五、部类拓展的探索
    第二节 国内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一、模仿性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二、探索性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三、衰落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的评述和启示
        一、国外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研究的评述
        二、国内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研究的评述
        三、国内外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研究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服务商品
    第一节 马克思的商品理论
        一、商品的形态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三、商品的价值转移及价值构成
        四、马克思对商品概念的扩展
    第二节 服务商品的概念
        一、服务商品的界定
        二、服务商品与物质商品的关系
        三、服务商品的分类
        四、服务商品理解上可能产生的误区
    第三节 服务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服务商品的使用价值
        二、服务商品的价值
        三、服务商品的价值转移和补偿
    第四节 服务劳动与生产劳动
        一、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二、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相关争论
        三、服务商品与生产劳动的一致性
        四、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部类简单再生产理论
    第一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分析及理论假设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分析
        二、货币资本的作用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分析假设
        四、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符号说明
    第二节 社会生产的四个部类
        一、生产物质生产资料的部类(第Ⅰ部类)
        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部类(第Ⅱ部类)
        三、生产生产性服务商品的部类(第Ⅲ部类)
        四、生产生活性服务商品的部类(第Ⅳ部类)
        五、社会总产品的使用价值构成
        六、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
    第三节 四部类简单再生产模型
        一、四部类简单再生产的理论假设
        二、四部类简单再生产的界定
        三、四部类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四、四部类简单再生产的平衡条件
    第四节 四部类简单再生产的拓展模型
        一、部类细分的四部类简单再生产模型
        二、包括公共阶级的四部类简单再生产模型
        三、开放经济中的四部类简单再生产模型
    第五节 货币的回流与固定资本的补偿
        一、货币的回流
        二、固定资本的补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部类扩大再生产理论
    第一节 社会资本的积累
        一、社会资本积累的界定
        二、社会资本积累的前提条件
        三、社会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
    第二节 四部类扩大再生产模型
        一、四部类扩大再生产的理论假设
        二、四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三、四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四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数例
        五、四部类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第三节 四部类缩减再生产模型
        一、社会资本缩减再生产的界定
        二、四部类缩减再生产的理论假设
        三、四部类缩减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四、四部类缩减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五、四部类缩减再生产的数例
        六、社会资本再生产平衡基本定理
    第四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矛盾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矛盾的类型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矛盾的特征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矛盾的趋势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未完成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现状:基础理论创新不足
        三、商品概念的拓展:服务也是一种商品
        四、生产劳动范围的拓展:服务劳动也是生产劳动
        五、社会生产部类的拓展:从两部类到四部类
        六、两部类简单再生产模型的拓展:四部类简单再生产模型
        七、两部类扩大再生产模型的拓展:四部类扩大再生产模型
        八、社会资本再生产基本类型拓展:四部类缩减再生产模型
    第二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研究展望
        一、基础理论的研究展望
        二、理论具体化研究展望
        三、理论应用性研究展望
        四、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2)FDI对不同地区城镇化影响的差异性研究 ——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国外文献综述
        2. 国内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 研究方法
        2. 主要内容
    (四) 主要创新点
二、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FDI和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一) 长三角城市群FDI和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二) 珠三角城市群FDI和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三、FDI对不同地区城镇化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FDI对城镇化的影响
    (二) FDI对城镇化影响的作用机制
    (三) FDI对不同地区城镇化影响的作用机制
        1. FDI的集聚效应不同对城镇化影响不同
        2. FDI的资本效应不同对城镇化影响不同
        3. FDI的工资效应不同对城镇化影响不同
        4. FDI的产业结构效应不同对城镇化影响不同
        5. FDI的政府行为效应不同对城镇化影响不同
四、FDI对不同地区城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取
    (二) 数据来源及说明
    (三) 计量结果及比较分析
        1. 长三角地区计量结果
        2. 珠三角地区计量结果
        3. 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实证结果的比较分析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主要结论
    (二) 政策建议
        1. 引导FDI在区域间更为合理地分布,发挥集聚效应
        2. 引导外资投资方向,发挥外资的产业结构效应
        3. 加大科学教育投入,鼓励劳动力合理流动
        4. 地方政府加大投入,为吸引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5. 营造多元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晚清驻英使臣对外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晚清驻英使臣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家庭出身与地域分布
    第二节 传统功名与中学基础
    第三节 出使前的履历及与西方文明的接触
    第四节 晚清驻英使臣的英文习得情况
第二章 对世界形势以及区域形势的认识
    第一节 对世界形势的整体认识
    第二节 对宗藩关系的认识
    第三节 对日本的认识
第三章 对西方文明的认识
    第一节 对西方文明的整体态度与认识
    第二节 对西方政治文明的认识
    第三节 对西方工商业的认识
    第四节 对西方教育的认识
第四章 融入国际社会的外交主张
    第一节 对条约的认识与应对
    第二节 对国际公法的认识与态度
    第三节 设领护侨主张
    第四节 对国际组织的认识与态度
    第五节 晚清驻英使臣的和战主张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时期科研项目与成果
后记

(4)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回顾
        1.2.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财税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物流
        2.1.2 物流业
        2.1.3 现代服务业
    2.2 市场、政府与物流业发展
        2.2.1 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性
        2.2.2 政府在物流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
    2.3 财税政策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2.3.1 公共产品理论
        2.3.2 外部性理论
        2.3.3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3.4 发展型国家理论
    2.4 物流业财税政策的作用机理
        2.4.1 物流业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
        2.4.2 物流业税收政策的作用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物流业发展、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的互动关系研究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物流业与财政收入的发展状况
        3.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状况
        3.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状况
        3.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状况
    3.2 中国物流业发展、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
        3.2.1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简介
        3.2.2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的预处理
        3.2.3 模型的构建、检验与分析
    3.3 货物周转量与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的协整检验与回归分析
        3.3.1 散点图观测
        3.3.2 协整检验
        3.3.3 回归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4.1.1 探索阶段(1978—1991年)
        4.1.2 起步阶段(1992—1999年)
        4.1.3 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4.2 我国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4.2.1 我国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物流成本偏高
        4.2.2 我国物流成本偏高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4.3 我国物流成本偏高的原因分析
        4.3.1 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分析
        4.3.2 税收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分析
        4.3.3 政府性基金与车辆通行费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
    5.1 我国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
        5.1.1 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
        5.1.2 支持物流企业技术改造
        5.1.3 设立了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
        5.1.4 设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
    5.2 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分析
        5.2.1 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的变迁
        5.2.2 我国物流业现行主要税种
    5.3 “营改增”对我国物流业税负的影响
        5.3.1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影响的理论分析
        5.3.2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取得
        5.3.3 可抵扣固定资产对物流企业“营改增”后税负的影响
        5.3.4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影响的测算
    5.4 我国物流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5.4.1 我国物流业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5.4.2 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国外物流业财税政策及其借鉴
    6.1 美国物流业财税政策
        6.1.1 美国物流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6.1.2 美国物流业财税政策
    6.2 德国物流业财税政策
        6.2.1 德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6.2.2 德国物流业财税政策
    6.3 日本物流业财税政策
        6.3.1 日本物流业发展现状
        6.3.2 日本物流业财税政策
    6.4 其他国家物流业财税政策借鉴
        6.4.1 间接税优惠政策
        6.4.2 直接税优惠政策
    6.5 本章小结
7 支持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7.1 总体思路
        7.1.1 明确物流业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7.1.2 完善我国物流业财税政策的基本原则
    7.2 完善我国物流业财政政策的建议
        7.2.1 适应物流业发展特点,调整财政投入结构
        7.2.2 创新财政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方式
    7.3 完善我国物流业税收政策的建议
        7.3.1 促进物流一体化的税收政策
        7.3.2 鼓励物流服务外包的税收政策
        7.3.3 鼓励物流网络化经营的税收政策
        7.3.4 完善“营改增”试点方案
        7.3.5 改革政府性基金,规范道路通行收费
    7.4 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其他配套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张德彝思想研究 ——基于八部《述奇》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张德彝生平简介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 学术史回顾
        (一) 相关资料整理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四、 研究方法与特色
        (一) 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 研究特色
第一章 张德彝思想的萌芽
    (一) 崭露头角与初访欧美
        1. 斌椿使团中的优等生
        2. 蒲安臣使团中的小随从
    (二) 张德彝眼中的新奇世界
        1. 《航海述奇》与《再述奇》中的异域风情
        2. 两本《述奇》日记中的历史纪录
    (三) 张德彝出使早期的思想初探
        1. 西方社会的繁荣与固有思想的反差
        2. 中国传统体制与西方制度的优劣
第二章 张德彝思想的发展
    (一) 出访法英俄国的外交活动
        1. 巴黎公社的见证者
        2. 近代中国第一个驻外使团成员
        3. 德皇加冕的记录人
    (二) 《述奇》日记中的经济社会发展
        1. 伦敦所见经济政策的优越
        2. 柏林所见文化教育的普及
    (三) 张德彝出使中期的思想研究
        1. 西方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否优于中国
        2. 中国的文化教育制度依然无与伦比
第三章 张德彝思想的成熟
    (一) 从驻英参赞到驻英公使
        1. 随罗丰禄出使英国
        2. 随那桐出使日本
        3. 出任驻英公使
    (二) 《述奇》日记中的诸国社会变化
        1. 西方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
        2. 日本何以后来居上超越中国
    (三) 张德彝出使晚期的思想考察
        1. 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深入认识
        2. 为改变局面形成主张但未成系统
第四章 张德彝及思想的评价问题
    (一) “晚清遗老”的一番表演?
    (二) “高尚儒士”的人格魅力?
    (三) 用“考察”一词是否合适?
    (四) 笔者的一些意见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

(6)我国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缺陷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基础理论
    2.1 环境责任保险概述
        2.1.1 环境责任保险的概念
        2.1.2 环境责任保险的特征
        2.1.3 环境责任保险的功能
    2.2 农村环境责任保险释义
        2.2.1 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内涵
        2.2.2 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适用范围分析
        2.2.3 实施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必要性
    2.3 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理论基础
        2.3.1 法学理论
        2.3.2 经济学理论
3 国外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立法与实践的分析与借鉴
    3.1 典型发达国家与地区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立法与实践考察
        3.1.1 美国:规定严格责任,强制保险与财务责任证明相结合
        3.1.2 德国:设置严格的环境标准,与财务保证或担保相结合的设施险
        3.1.3 日本:以民事责任为基础建立公害损害赔偿制度
    3.2 发展中国家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立法与实践考察
        3.2.1 印度:依据企业性质区分实施保险与基金的公共安全责任保险
        3.2.2 巴西:通过环境损害罚款,并与银行贷款相联系来促进实施
    3.3 国外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启示
        3.3.1 完善环境法律,设置严格的环境责任
        3.3.2 大力推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3.3.3 建立环境救济基金,完善损害赔付和救济机制
        3.3.4 寻求环境责任保险与其他环境管理手段的有效联结
4 我国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立法状况
        4.1.1 环境责任保险相关法律与政策
        4.1.2 地方环境责任保险规章及政策
    4.2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基本情况
        4.2.1 上世纪90年代初试点情况
        4.2.2 2006年至今试点情况
    4.3 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现状考量——以中部地区为例
        4.3.1 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典型案例
        4.3.2 农村点源污染状况与污染事故救济情况
        4.3.3 农村环境责任保险的认知及需求状况
    4.4 我国实施农村环境责任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性因素
        4.4.1 实施农村环境责任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4.4.2 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实施的障碍性因素
5 我国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法律问题解决对策
    5.1 确定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构建原则
        5.1.1 利益协调与利益平衡原则
        5.1.2 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结合原则
    5.2 合理设计农村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具体内容
        5.2.1 投保模式
        5.2.2 承保机构
        5.2.3 承保范围
        5.2.4 责任限额
    5.3 完善农村环境责任保险配套法律制度
        5.3.1 环境风险信息公开制度
        5.3.2 环境风险监管制度
        5.3.3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
    5.4 健全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保障措施
        5.4.1 健全环境风险评估机制
        5.4.2 完善财政补偿与政策激励机制
        5.4.3 建立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基金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农村环境责任保险调查问卷
附录二 硕士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及学术活动
致谢

(7)广东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三、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主要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五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与逻辑体系 第二章 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作用机制理论
第一节 资本形成与导向机制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一、资本形成与导向机制引领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作用机制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结论与启示
第二节 信息揭示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金融体系缓解信息不对称的作用机制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结论与启示
第三节 产业整合机制带动产业的转移升级
    一、金融体系对产业的整合机制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结论与启示
第四节 风险防范机制分散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
    一、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分散产业结构调整风险的作用机制
    二、理论模型构建
    三、结论与启示 第三章 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模式
第一节 市场主导型模式:以银行和资本市场为例
    一、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对产业资本的调整
    二、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模式对产业资本的调整
    三、基于德国全能银行制的案例分析
    四、小结
第二节 政府主导型模式矫正市场的缺陷
    一、金融信贷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补充产业借贷的盲点
    三、基于日本政策性金融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两种模式的简要评价及对广东的启示
    一、两种模式的简要评价
    二、对广东的启示 第四章 广东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广东产业结构及金融体系的演进
    一、广东金融体系的一般性描述
    二、现行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
第二节 广东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
    三、单位根检验
    四、协整检验
    五、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六、广东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七、广东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脉冲响应函数
    八、广东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第五章 广东省金融因素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一、广东三次产业结构呈现“钱纳里模式”的发展
    二、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国有工业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节 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
    二、模型设定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
    四、实证分析
    五、广东省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第三节 银行业结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描述性分析
    一、金融机构体系以银行业为主导
    二、银行业总体发展快于金融业的发展
    三、银行高度垄断得到逐步改善
第四节 银行业结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
    二、模型设定
    三、数据来源及调整
    四、实证分析
    五、广东省银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第六章 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政策与制度创新的建议
第一节 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利用利率杠杆引导资本流动,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二、有效调节银行信贷,改善资金在产业间的流向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金融政策的重新定位
    一、优先安排融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重点发展珠三角、加快发展东西两翼、保护发展北部山区
第三节 金融政策的选择
    一、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支撑产业结构调整
    二、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三、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8)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商务外语(英语)教学源流的研究
        1.3.2 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的研究
    1.4 研究问题、内容、方法与基本框架
        1.4.1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基本框架
第2章 晚清官办英语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
    2.1 同文三馆内容型商务英语课程的嚆矢
        2.1.1 同文三馆英语教学的历史背景
        2.1.2 同文三馆英语教学
        2.1.3 同文三馆的商务英语课程
        2.1.4 同文三馆的商务语言翻译实践
    2.2 湖北方言商务学堂与自强学堂的商务英语教学
        2.2.1 最早的官办外语商贸学校湖北方言商务学堂
        2.2.2 寓商务知识于英语教学的湖北自强学堂
    2.3 清末学制改革时期的商务英语教学
        2.3.1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雏形的逐渐形成
        2.3.2 清末日趋式微的商务英语教学
        2.3.3 清末学制改革对民国时期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晚清教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
    3.1 以内容为基础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发轫
    3.2 语言技能和商务内容型商务英语教学
    3.3 商务英语课程的全面拓展
    3.4 基于近代化职业教育的商务英语教学的肇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晚清民间商务英语教学
    4.1 晚清民间商务英语教学的历史背景
        4.1.1 商务英语学习热的社会和心理基础
        4.1.2 商务英语学习热的内驱力
        4.1.3 商务英语学习热的外推力
        4.1.4 商务英语学习热的直接动因
    4.2 晚清民间英语培训班和夜校的商务英语教学
        4.2.1 兼授商务或贸易英语的培训班和夜校
        4.2.2 专授商务或贸易英语的培训班和夜校
        4.2.3 民间商务英语教学的内容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属性、教学法、教育规划
    5.1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属性
        5.1.1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制度性属性
        5.1.2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课程属性
    5.2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法
        5.2.1 语法翻译法
        5.2.2 内容教学法
        5.2.3 古安系列教学法
        5.2.4 洋泾浜英语教学法
    5.3 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晚清商务英语教育规划
        5.3.1 外语教育规划
        5.3.2 晚清商务英语教育规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
    6.1 中国洋泾浜英语与早期商务英语的关系
        6.1.1 从辞书释义和词源看
        6.1.2 从 CPE 的形成和用途看
        6.1.3 从 CPE 的教学和读本内容看
        6.1.4 从 CPE 使用者的职业看
    6.2 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兴起与演变
        6.2.1 最早的中外商贸通用语
        6.2.2 广州贸易制度时期的中外商贸通用语
        6.2.3 条约制度时期主要的中外商贸通用语
        6.2.4 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衰落
    6.3 我国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语言属性
    6.4 早期中西民间商贸语言接触的社会文化涵义
        6.4.1 早期中西民间商贸语言接触的社会涵义
        6.4.2 早期中西民间商贸语言接触的文化涵义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
    7.1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总体概况
        7.1.1 启蒙期以汉字注音的商务英语词汇会话集
        7.1.2 初步发展期的晚清商务英语写作及会话教材
    7.2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演进
        7.2.1 从“汉字注音”向国际音标演进
        7.2.2 从“词汇型”转向“句子型”
        7.2.3 从“中国洋泾浜英语”转向标准英语
        7.2.4 从“准商务英语教材”转向专门的商务英语教材
        7.2.5 学习方法从机械记忆转向摹仿、推类、循序而进
    7.3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特点
        7.3.1 多样化的商务内容
        7.3.2 较强的商务实用性和针对性
        7.3.3 明显的“自学式教材”设计
        7.3.4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萌芽
        7.3.5 高水平的作者群
    7.4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编写依据与体例
        7.4.1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实践依据
        7.4.2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
        7.4.3 晚清商务英语词汇集的义类编纂法
        7.4.4 晚清商务英语会话教材的话题型散点式编纂法
        7.4.5 晚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文选型类聚编写法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主持的课题、获奖
附录 B 晚清(准)商务英语教材书影经眼录

(9)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 ——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域经济联动理论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关于区域经济联动相关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联动的方法论基础——系统论
第二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系统概述
    第一节 区域经济联动的内涵分析
    第二节 区域经济联动的基本构件
    第三节 区域经济联动的系统构架
第三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历史必然
    第一节 我国区域经济联动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我国区域经济联动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我国区域经济联动的实践经验
    第四节 国外区域经济联动的实践启示
第四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结构整合
    第一节 资源要素流动
    第二节 企业集聚扩张
    第三节 产业结构转换
    第四节 政策制度变迁
    第五节 空间模式演变
第五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测度评价
    第一节 区域经济联动评价体系构建的参照依据
    第二节 区域经济联动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三节 区域经济联动评价体系的设计框架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动测度的评价方法
    第五节 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阶段划分
第六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系统控制
    第一节 区域经济联动系统控制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 区域经济联动系统控制的机制构建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体推动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联动的形成发展
    第二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联动的测度分析
    第三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联动的路径选择
第八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的合作互动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联动的基础分析
    第二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联动的现状评价
    第三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联动的思路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试述加入WTO前后印度保险业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创新研究 ——基于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拓展[D]. 朱鹏华.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2]FDI对不同地区城镇化影响的差异性研究 ——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的数据分析[D]. 刘晓琦. 湖北大学, 2017(07)
  • [3]晚清驻英使臣对外观念研究[D]. 李文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4]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胡基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5]张德彝思想研究 ——基于八部《述奇》的考察[D]. 耿明. 安徽师范大学, 2014(04)
  • [6]我国农村环境责任保险法律问题研究[D]. 侯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7]广东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影响研究[D]. 刘宁. 武汉大学, 2013(07)
  • [8]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D]. 莫再树. 湖南大学, 2012(03)
  • [9]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 ——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D]. 徐子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7)
  • [10]2008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9(05)

标签:;  ;  ;  ;  ;  

论中国加入WTO前后印度保险业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