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家谋的诗歌看道宪时期台湾社会的状况——刘家谋与“观海”、“海印诗”记

从刘家谋的诗歌看道宪时期台湾社会的状况——刘家谋与“观海”、“海印诗”记

一、从刘家谋诗看道咸年间台湾社会之状况——记刘家谋及其《观海集》和《海音诗》(论文文献综述)

胡泰斌[1](2019)在《清代台湾纪行诗研究(1662-189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因地理位置与内陆以海相隔,自明郑时期起才逐渐被开发,尤其是清朝收复台湾大量的中原赴台文人和移民,为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拓垦做出了较大贡献,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改变自然的结晶。论文以1662-1895年清代台湾古典纪行诗为对象,分析台湾古典文学的发展轨迹,梳理台湾古典纪行诗歌的发展。从明郑遗民、清代赴台仕宦、台湾当地文人的诗歌中,挑选出台湾历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宦游文人和当地文人的作品,以海洋文化的影响、台湾自然风景的书写、人文景观的描述、民俗风情和热带物产的记录等,对古典纪行诗分类归纳,研究不同时代文人古典纪行诗歌中的地理差异、人文背景、观念意识、精神情怀、生活方式,探讨遗民文人的流亡心境、仕宦文人的家国情怀、当地文人的故土气息,以及不同时代台湾古典纪行诗的主题和特色。论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通过对现有台湾古典诗歌的研究,结合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纪行诗的特点,对台湾古典纪行诗的内涵进行界定。正文分三大部分进行分析,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台湾古典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台湾古典纪行诗歌的发展背景和影响因素。第三章至第六章,通过渡海赴台的感受、在台所见的山川湖潭、特产风物、文化遗迹、民俗信仰、生产生活等,分析台湾古典纪行诗的文化表达、情志表现、审美意识。第七章,阐述古典纪行诗在明郑遗民、宦游文人和当地文人的精神印象。结语对台湾古典纪行诗的文化价值,结合旅游学的功能,提出以诗歌为文化底蕴的旅游开发,提升古典纪行诗的文化内涵。

杨艳华[2](2013)在《清代入台学官及其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湾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纳入清朝版图,到光绪十一年(1885)单独设省前,一直隶属于福建省,称“福建台湾府”。台湾在清代统治的212年间(1683-1895),实行了闽台一体的管理制度,台湾官员多由曾在闽省任职者中拣选,其中的儒学学官则几乎全部是福建“内地”人。本论文意在以清代闽籍入台学官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群体在台湾的文化活动和文学创作的探析,从职官群体的视角来展示闽台区域间的文化、文学传播及交流情况。台湾社会发展在清代经历了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转型,而文化发展则经历了从“俗化”趋向“文治化”的过程。学官作为一个文化素质、道德修持较高的群体,肩负着朝廷“育人才、正风俗”的社会角色。但他们在社会地位上却处于整个封建官僚系统的最底层,素被视为“冷官”。本论文一方面分析了入台学官在公共空间的重教兴学、建言献策、采风观谣、阐扬节烈典范对台湾文化教育发展及社会伦理秩序形塑所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学官“名重实轻”的职官特点出发,从分析入台学官的仕宦心理和创作心态入手,从中择取风土诗、节烈诗、咏物诗三种诗歌题材,对其进行内涵和艺术上的审美分析,从中探索入台学官在台文学创作的观察视角及其特点、价值,并在闽台地域交流视角下,探究闽文化在清代台湾古典文学系统建构中所起的作用。论文的下篇是对闽籍入台学官的个案研究。目前,两岸交流的力度和广度还远没有达到资料共享的程度,因此在闽台区域文化和两岸交流的研究中,还存在者囿于资料限制各说各话的情况。因此,在搜集、研读总集、全集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基础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利用福建省内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对几个不同类型入台学官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分类研究,期望以学官个案研究的累积,来推进和加深闽台区域文化交流的整体研究。

刘荣平[3](2012)在《从黄鹤龄《不暇懒斋诗钞》看道咸年间台湾社会之状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家谋的友人黄鹤龄的诗集钞本《不暇懒斋诗钞》未引起台湾研究者的注意。他的诗歌反映了台湾航海、气候、地震、风俗、文化、古迹、民生、兵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可以说是道光末至咸丰年间台湾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面对道咸年间台湾世风日下、民生凋敝的状况,他提出重教化、贵树艺、勤桑麻的救世主张。他的诗集应该与刘家谋的《海音诗》、《观海集》一样成为研究台湾道咸年间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陈茗[4](2010)在《海疆文学书写与图像 ——林树梅奇特人生与艺文研究》文中提出“海疆文学书写”,是本文首先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概念。本文以金门奇人林树梅的“海疆文学书写与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林树梅流传下来的“图像”很少,本文主要的依据还是林树梅本人的书写。林树梅(1808-1851),名光前,字树梅,以字行,又字实夫,号啸云,金门(今福建省金门县)人。本姓陈,周岁后过继林家。一身承祧两姓的重任,宗族血脉问题,始终令林树梅焦灼不安。林树梅成长的环境比较特别,经历奇特,,一生活动范围均在闽海海疆。父林廷福行伍出身,以战功官至水师副将。林树梅从少年起,随父镇守闽海水师要塞,出没风波,两次渡台,鸦片战争时期在厦门从军,抗击英国侵略军。晚岁入林则徐幕,林则徐目之为“国士”、“南金”。卒时四十四岁。林树梅兼工诗、古文,能画,精于篆刻,着有《啸云诗钞初编》、《啸云文钞初编》、《啸云铁笔》等十余种。对林树梅的着述和图画进行考证,是完成林树梅海疆文学书写与图像研究的文献基础。道光间,林树梅是一位尽全力从事海疆文学书写的作家和诗人。林树梅的书写,集中于海疆,所绘图像,也不离海疆。海岛历史、海山形胜、台湾闻见、厦门战事、海疆诗友倡酬和海疆人物传记等,都是林树梅海疆文学书写的内容。林树梅笔下的海疆图像,一类是实用图,一类是艺术创作的画像。实用图,多关闽海海防;创作的图画,有海疆的人物也有海疆故事。自画自题诗,是林树梅绘画的特点;而题画诗或画诗相配,则是他的诗的一个特色。林树梅的诗不主一家,悲壮苍郁,直抒胸情,充满爱国激情;比较而言,林树梅的古文成就更为突出。林树梅先后从阳湖派富阳周凯、闽籍古文家朱仕琇的再传弟子高澍然治古文,但是林树梅的古文既不完全继承周凯所传的阳湖派,也不完全继承朱仕琇、高澍然的古文,他的海疆文学书写,自成特色,臻于“长江大河万怪皇惑”的境界。本文附录二种:《(啸云诗文钞)点校前言》(节录);《金门林树梅年谱简编》。

汪毅夫[5](2002)在《从刘家谋诗看道咸年间台湾社会之状况——记刘家谋及其《观海集》和《海音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记刘家谋及其《观海集》和《海音诗》之若干情况,并以《观海集》和《海音诗》所记为线索,再现道咸年间台湾社会之种种状况:海上交通与对岸贸易、对外贸易,营制、吏治(包括幕风)之坏及锢婢、械斗等社会问题,祈雨和驱疫等民俗事象、吴凤传说的道咸版本,以及宗教世俗化的倾向。

二、从刘家谋诗看道咸年间台湾社会之状况——记刘家谋及其《观海集》和《海音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刘家谋诗看道咸年间台湾社会之状况——记刘家谋及其《观海集》和《海音诗》(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台湾纪行诗研究(1662-189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标和意义
    第三节 台湾古典纪行诗的内涵界定
        一、纪行诗的内涵
        二、台湾古典纪行诗的界定
第一章 清代台湾纪行诗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清代台湾行政区域的历史变迁
        一、澎湖群岛的变迁
        二、台南地区的开发
        三、台中地区的发展
        四、台北中心的确立
        五、台东地区的开拓
    第二节 清代台湾政治经济的自然环境
        一、澎湖的区位优势
        二、岛内最早开发地
        三、中部开发的特点
        四、北东部诗歌的兴起
    第三节 清代台湾文化教育的空间氛围
        一、文教的兴起
        二、书院的发展
第二章 清代台湾文学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康雍时期抚疆巡视的文学体现
        一、明郑文学的遗风
        二、游记文学的体验
        三、御史文学的施政
    第二节 乾嘉时期教化安民的文学表达
        一、御史酬赠与澎湖文学
        二、《小琉球漫志》与《海东札记》
        三、当地文学兴起
    第三节 道咸同光时期时政经世的文学反映
        一、经世振文姚莹
        二、理政兴学邓传安
        三、其他文学体现
第三章 清代台湾纪行诗中渡海经历的记述
    第一节 汹涌惊悚的黑水重洋
        一、渡海体验
        二、横渡黑水
        三、海上观光
    第二节 诡异莫测的飓风海啸
        一、渡海飓风
        二、台风危害
    第三节 祥和宁静的海港岛屿
        一、海滨风情
        二、海港风帆
        三、海岛风味
    第四节 巨涛骇浪的潮汐海吼
        一、海水奇观
        二、海潮声吼
        三、鹿耳要塞
    小结
第四章 清代台湾纪行诗中自然景观的描写
    第一节 雄险俊秀的山岳奇峰
        一、玉山雄风
        二、大冈英姿
        三、山中寻幽
    第二节 曲折回绕的河川溪流
        一、虎尾溪吼
        二、大甲险滩
    第三节 碧波荡漾的湖水清潭
        一、清潭霁月
        二、日月潭辉
        三、湖香潭影
    第四节 琳琅满目的奇花异木
        一、花香竹韵
        二、刺桐鲜艳
        三、热带物产
    小结
第五章 清代台湾纪行诗中风物习俗的体现
    第一节 民殷物丰的饮食特产
        一、澎湖薯米
        二、槟榔传谊
    第二节 朴实淡雅的服饰外型
        一、服饰传承
        二、热带风情
    第三节 恬静舒适的休闲农耕
        一、农家闲憩
        二、农耕劳作
    第四节 缤纷多元的生活习俗
        一、女性蒙面
        二、择偶独特
        三、丧葬仪式
    第五节 春华秋实的岁时节庆
        一、刺桐报时
        二、七夕相约
        三、盂兰盆会
        四、除夕庆祝
        五、赛戏表演
    小结
第六章 清代台湾纪行诗中人文古迹的感怀
    第一节 延平忠烈春秋
        一、延平功勋
        二、贞烈五妃
    第二节 安平赤嵌风云
        一、赤嵌烟云
        二、安平烽火
    第三节 宫观祭祀祈愿
        一、妈祖崇拜
        二、城隍庇佑
        三、中元普度
    第四节 寺庙朝圣示谕
        一、祈佛保安
        二、梵音禅语
        三、清幽参佛
    小结
第七章 清代台湾纪行诗中的精神印象
    第一节 台湾遗民文人的心历旅程
        一、移居海岛与复国期待
        二、海洋漂泊与人生失意
        三、社会关怀与安于现状
    第二节 、台湾仕宦文人的家国情怀
        一、国家强盛和教化之风
        二、民生疾苦和抚疆之责
        三、宦海沉浮和思乡之情
    第三节 、台湾当地文人的故土气息
        一、民俗与乡土物产
        二、游览与凭吊抒怀
        三、事件与社会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方志
    二、文集
    三、研究专着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论文
附录 清代台湾纪行文人一览表
    附录1、大陆赴台文人
    附录2、台湾当地文人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一、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课题研究项目

(2)清代入台学官及其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主要内容及章节框架
    四、 两点说明
上篇 清代入台学官群体研究
    第一章 清代学官制度综论
        第一节 清代学官的出身及来源
        第二节 清代学官的职责和权力
        第三节 清代学官的考核和升迁
        第四节 清代学官的收入和地位
    第二章 清代入台学官与台湾教育
        第一节 清代台湾地方行政与教育行政系统
        第二节 清代入台学官的教育文化作为
        一、 修缮学宫、传播儒学
        二、 勤于课士、端正学风
    第三章 入台学官与台湾动乱
        第一节 入台学官在台湾动乱中的表现
        第二节 郑兼才对台湾动乱的建言
        第三节 清代入台学官政治参与之评析
    第四章 入台学官的台湾诗歌
        第一节 入台学官的渡海经历
        一、 七百里横洋—渡海之险
        二、 泛海纪程—入台学官的渡海经历
        第二节 入台学官的仕宦心理和创作动机
        一、 入台学官的仕宦心理
        二、 入台学官的创作心态
        第三节 入台学官的台湾风土诗
        一、 学官风土诗的书写内容
        二、 学官风土诗的创作手法
        第四节 入台学官的节烈诗
        一、 《节烈郑氏诗》—康熙年间的教化普及
        二、 《五妃诗》—对明郑前朝旧事的诠释
        第五节 入台学官的咏物诗
下篇 入台学官个案研究
    第五章 任侠多才的学官吴玉麟
        第一节 入台前的吴玉麟生平及创作
        一、 第一个时期(1748—1776):中举前在家乡的读书生活
        二、 第二个时期(1777—1788):五上公车兼游幕从戎时期
        三、 第三个时期(1789—1794):辗转福建各地就任学官时期
        第二节 入台后的吴玉麟生平及创作
    第六章 经世致用的学官谢金銮、郑兼才
        第一节 谢金銮经世致用思想及其践行
        一、 谢金銮的经世致用思想
        二、 谢金銮经世致用思想的践行
        第二节 郑兼才的实行及宦绩
        第三节 谢、郑科举观的不同
    第七章 安贫乐道的学官柯辂
        第一节 柯辂的生平及仕历
        第二节 柯辂的着述
        一、 存世作品《淳庵诗文集》的版本情况
        二、 《淳庵诗文集》中的各种着述序言
        三、 《淳庵诗文集》的主要内容及特色
        第三节 柯辂的安贫乐道
        一、 柯辂之贫
        二、 柯辂与书
    第八章 愤时感事的学官宋际春
        第一节 怀才不遇:个人遭际之悲
        第二节 愤时感事:国家社会之悲
        一、 鸦片及鸦片战争
        二、 吏治与兵制
        三、 教育与科举之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清代入台学官统计表
        附表1:台湾府儒学
        附表2:台湾县学
        附表3:凤山县学
        附表4:诸罗县
        附表5:彰化县(乾隆五十三年后改称嘉义县)
        附表6:淡水、新竹、新台湾府学及其他各县厅儒学
        附表7:清代入台学官数量统计表
    附录2 谢金銮简谱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从黄鹤龄《不暇懒斋诗钞》看道咸年间台湾社会之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4)海疆文学书写与图像 ——林树梅奇特人生与艺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 “海疆文学书写”的提出
    二 中国海疆文学书写的回顾
    三 林树梅研究现状
    四 本文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第一章 海客生长居海陬——金门岛居环境
    第一节 海岛金门
    每二节 海防与水师建制
    第三节 文学与宗族文化传统
    结语
第二章 风涛险恶能操舟——奇特的经历
    第一节 生长水师之家
    第二节 随父镇守海疆
    第三节 辗转求学拜师
    第四节 再渡台湾
    第五节 慷慨从军
    第六节 入林则徐之幕
    结语
第三章 一身承祧两姓——宗族血脉观
    第一节 授产条约及家录
    第二节 林廷福的后嗣
    第三节 浯江林氏家族
    第四节 令二子复本姓
    第五节 宗族血脉观检视
    结语
第四章 生平惟爱书——着述画篆考
    第一节 着述考
    第二节 图画考
    第三节 篆刻考
    结语
第五章 大波终古走鱼龙——海疆文学书写
    第一节 海岛记忆
    第二节 海山形胜
    第三节 台湾闻见
    第四节 厦门战事
    第五节 诗友倡酬
    第六节 海疆人物传记
    结语
第六章 图成指点片帆遥——海疆图像
    第一节 闽海握要图
    第二节 澎湖施赈图
    第三节 周芸皋图像
    第四节 题画诗与画诗相配
    结语
    附论一:此翁是我金石交——与吕世谊的金石之交
    附论二:爱君画意似边鸾——与谢琯樵的诗画之交
第七章 长江大河万怪皇惑——论林树梅的古文
    第一节 周凯与阳湖派——沿波讨源之一
    第二节 从朱仕琇到高澍然——沿波讨源之二
    第三节 分期之讨论
    第四节 文体之讨论
    第五节 境界之讨论
    结语
结论
附录1 《啸云诗文钞》点校前言(节录)
附录2 金门林树梅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从刘家谋诗看道咸年间台湾社会之状况——记刘家谋及其《观海集》和《海音诗》(论文提纲范文)

四、从刘家谋诗看道咸年间台湾社会之状况——记刘家谋及其《观海集》和《海音诗》(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台湾纪行诗研究(1662-1895)[D]. 胡泰斌. 闽南师范大学, 2019(12)
  • [2]清代入台学官及其文学研究[D]. 杨艳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3]从黄鹤龄《不暇懒斋诗钞》看道咸年间台湾社会之状况[J]. 刘荣平. 台湾研究集刊, 2012(01)
  • [4]海疆文学书写与图像 ——林树梅奇特人生与艺文研究[D]. 陈茗.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8)
  • [5]从刘家谋诗看道咸年间台湾社会之状况——记刘家谋及其《观海集》和《海音诗》[J]. 汪毅夫. 台湾研究集刊, 2002(04)

标签:;  ;  ;  

从刘家谋的诗歌看道宪时期台湾社会的状况——刘家谋与“观海”、“海印诗”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