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1β对体外和体内脊髓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影响

白细胞介素1β对体外和体内脊髓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影响

一、白细胞介素-1β对体外培养及在体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段倩旎[1](2020)在《基于膜融合探索中药复方洁泽1号抗生殖器疱疹病毒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细胞的特征研究目的:为研究洁泽1号体外抗HSV-2感染VK2/E6E7细胞的作用阶段及其作用机制,在已建立的稳定的生殖器疱疹体外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常温及温控技术下HSV-2感染VK2/E6E7时间与宿主细胞的变化特征,探索建立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细胞的体外模型。方法:通过将HSV-2在Vero细胞中扩增的方法得到毒力稳定且达造模标准的病毒液,使HSV-2感染VK2/E6E7细胞24小时后细胞存活率为正常对照组的40%60%。测定室温及温控技术下HSV-2穿入VK2/E6E7细胞的确切时间,探索温控技术下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对细胞存活率、病毒囊膜g D蛋白表达位置、病毒蛋白g D、g B、VP16、ICP5和ICP4表达量、细胞膜受体蛋白Nectin-1、Nectin-2和HVEM表达量及宿主细胞超微病理学表现的影响,为采用温控技术建立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细胞的体外模型提供时间依据。结果:HSV-2在室温下与VK2/E6E7接触5min便可完全黏附并穿入宿主细胞,而在温控技术下需60min,这一特征为探索洁泽1号抗病毒阶段及药效提供了可能性;温控技术下病毒黏附组及病毒穿入组细胞存活率仅为正常对照组50%左右,证明有足够量病毒颗粒感染宿主细胞并使宿主细胞存活率达到造模标准;温控技术下病毒黏附组病毒囊膜g D蛋白集中表达于宿主细胞膜表面,病毒结构蛋白g D、VP16、ICP5表达量显着升高,而病毒复制期蛋白ICP4无表达,且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膜表面附着的大量病毒颗粒,确立此方法确可使病毒颗粒黏附而不穿入于细胞膜;温控技术下病毒穿入组病毒囊膜g D蛋白集中表达于宿主细胞质内,病毒结构蛋白g D、VP16、ICP5表达量显着升高,而病毒复制期蛋白ICP4无表达,确立此方法确可使病毒颗粒穿入于细胞膜而未入核。以上研究结果为探索洁泽1号抗病毒阶段及药效提供了条件。结论:采用温控技术可建立稳定的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细胞体外模型,为后续研究洁泽1号抗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细胞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中药复方洁泽1号干预HSV-2黏附与穿入VK2/E6E7细胞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基于稳定的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细胞模型,研究中药复方洁泽1号抗生殖器疱疹病毒黏附与穿入阴道上皮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稳定的HSV-2感染VK2/E6E7细胞的体外模型并通过常温下药物作用6小时、12小时、18小时及24小时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变化、检测细胞存活率及病毒囊膜g D蛋白的荧光表达,明确洁泽1号体外抗HSV-2药效;分别在HSV-2黏附及穿入阶段给予洁泽1号等药物干预,通过对比各组细胞存活率、病毒囊膜g D蛋白的荧光表达、扫描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病毒蛋白g B、g D、VP16、ICP5、ICP4及细胞受体蛋白HVEM、Nectin-1、Nectin-2的表达研究洁泽1号干预HSV-2黏附与穿入宿主细胞的作用与机制。结果:药物、HSV-2与VK2/E6E7共敷浴24小时条件下洁泽1号与喷昔洛韦均表现出抗病毒、改善细胞形态和提高细胞存活率的作用,且洁泽1号抗病毒作用优于化学药物喷昔洛韦,洁泽1号君药的主要成分小檗碱并未表现出体外抗病毒的作用。洁泽1号抗HSV-2作用在用药6h便可检测到,而喷昔洛韦抗HSV-2作用在共敷浴12h后才发挥。洁泽1号在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细胞阶段均表现出良好的干预作用,通过下调病毒蛋白g B、g D、VP16、ICP5、ICP4的表达,洁泽1号可明显减少黏附及穿入细胞的病毒量,并改善细胞形态、提高细胞存活率,但此作用并非通过下调膜融合相关蛋白HVEM、Nectin-1及Nectin-2的表达而发挥,其具体机制尚需深入探索;喷昔洛韦及小檗碱均无明显抗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细胞的作用。结论:洁泽1号体外有确切的抗HSV-2药效,其抗病毒疗效明显优于喷昔洛韦及组成成分小檗碱,可通过干预HSV-2黏附及穿入宿主细胞发挥作用。第三部分小鼠生殖器疱疹模型的构建及优化目的:为进一步在体内验证洁泽1号抗HSV-2作用并探索其相关机制,需构建稳定的生殖器疱疹小鼠模型。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细化小鼠周龄、体重、造模操作方法、接种病毒量、接种病毒毒力、症状评分标准等参数,进一步优化生殖器疱疹体内模型。并通过检测生殖器疱疹模型小鼠不同时间点目的指标变化趋势为后续实验提供时间依据。方法:控制小鼠来源、品系、饲养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实验小鼠周龄、体重,统一造模操作方法,改良生殖器疱疹小鼠模型症状评分标准及模型成功评价标准,联合TCID50及PFU法测定造模病毒滴度,并对比不同病毒毒力下小鼠造模成功率及死亡率,选择合适的造模病毒使小鼠成模率介于80%-100%,小鼠死亡率介于0%-20%之间。检测生殖器疱疹模型小鼠造模后第12小时、第1、3、5、7、9、12、14天体重变化、外阴症状评分变化、小鼠阴道病变程度、阴道组织T细胞、NK细胞及DC细胞浸润程度、组织膜融合相关蛋白(g D、VP16、ICP5及nectin-1、nectin-2、HVEM)表达的变化,为后续用药时间点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控制小鼠来源、饲养条件、操作手法等实验条件下,适应性喂养体重20±2g SPF级纯系BALB/C雌鼠一周后,连续5天肌注黄体酮注射液,第6天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锐器反复摩擦小鼠阴道50次,注射20μl毒力在1×106 TCID50/0.1ML1×108TCID50/0.1ML之间,或2×104 PFU/ML2×106 PFU/ML之间的HSV-2病毒液,可使小鼠症状高峰期外阴症状评分介于1.5-4分,感染后5-8天体重下降大于1g,且小鼠成模率介于80%-100%,小鼠死亡率介于0%-20%之间,从而建立稳定的生殖器疱疹小鼠模型。造模后12小时,阴道组织病毒蛋白g D、VP16、ICP5与细胞膜融合受体蛋白HVEM、Nectin-1、Nectin-2的表达量迅速升高达到高峰,炎症细胞浸润量增多,故选择造模后12h为探索体内实验中洁泽1号对生殖器疱疹小鼠早期阶段作用的时间点。造模后第9天,生殖器疱疹模型小鼠达症状高峰期,小鼠体重降至最低点,外阴症状评分上升为最高点,阴道粘膜病理表现达到高峰,阴道组织炎症细胞浸润量达到高峰,故选择第9天为探索体内实验中洁泽1号对生殖器疱疹小鼠症状高峰期干预作用的时间点。结论:控制小鼠来源、品系、周龄、体重、饲养条件、病毒毒力、病毒接种量等条件,统一造模操作方法,改良小鼠模型症状评分标准及模型成功评价标准,可建立稳定的生殖器疱疹小鼠模型,并为研究洁泽1号体内抗生殖器疱疹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中药复方洁泽1号对生殖器疱疹小鼠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建立稳定的生殖器疱疹小鼠模型,基于膜融合探索中药复方洁泽1号对生殖器疱疹小鼠感染早期及症状高峰期干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开发新型抗单纯疱疹病毒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控制药材质量及凝胶制剂工艺的前提下,制备性质稳定的洁泽1号凝胶。对比不同浓度洁泽1号凝胶对生殖器疱疹小鼠外阴症状及体重的影响,探索整体动物实验中洁泽1号抗HSV-2的有效浓度。选择洁泽1号凝胶最适浓度梯度,对比感染早期及症状高峰期各组小鼠体重、外阴症状、脾脏指数、脊神经节病毒载量、阴道及外阴组织病变程度、阴道分泌物病毒脱落病毒量、阴道及外阴组织T细胞、NK细胞及DC细胞浸润程度、阴道及外阴组织病毒蛋白g D、VP16、ICP5与细胞膜融合受体蛋白HVEM、Nectin-1、Nectin-2的表达量、阴道及外阴组织超微病理表现,探索洁泽1号抗HSV-2感染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2.5g/ml、2g/ml、1.5g/ml、1g/ml及0.5g/ml洁泽1号均可缓解生殖器疱疹小鼠体重下降,而2.5g/ml、2g/ml、1.5g/ml、1g/ml洁泽1号均可减轻生殖器疱疹小鼠外阴症状。故选取2.5g/ml、1.5g/ml及0.5g/ml三个浓度梯度用于后续实验探索洁泽1号体内抗生殖器疱疹的作用及机制。在生殖器疱疹小鼠的治疗中,洁泽1号可通过下调病毒蛋白g D、VP16、ICP5与细胞膜受体蛋白HVEM、Nectin-2的表达量,抑制病毒黏附穿入宿主细胞而减少小鼠阴道及外阴组织病毒感染量,亦可保护细胞器而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减少组织T细胞、NK细胞及DC细胞浸润量,缓解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并促进组织角化修复,从而起到减轻生殖器疱疹小鼠外阴症状并减少其体重下降的作用。通过下调脊神经节病毒载量,洁泽1号可一定程度控制疾病复发。通过减少阴道病毒脱落量,洁泽1号亦可用于预防交叉感染。其中以2.5g/ml洁泽1号疗效最佳。洁泽1号体内抗HSV-2药效与临床常用药物阿昔洛韦相当,而小檗碱无此作用。结论:洁泽1号体内有明确的抗HSV-2药效,可通过干预生殖器疱疹小鼠感染早期及症状高峰期病毒膜融合发挥作用,亦可控制疾病复发,并预防交叉感染。复方抗病毒疗效与阿昔洛韦相当,而组成成分小檗碱无此作用。

边洪琳,季爱玉,熊乐[2](2016)在《周围神经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及M1、M2型巨噬细胞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数目变化及M1、M2型巨噬细胞浸润情况。方法暴露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于梨状肌下缘0.5cm处切断并原位吻合,左侧作为空白对照。术后1d、3d、1周、2周、4周、6周、8周剪取两侧背根神经节,石蜡切片后行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数目及M1、M2型巨噬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与左侧相比,术后1d、3d、1周、2周、4周、6周、8周时,右侧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数目分别减少0.2%、1.9%、8.6%、23.0%、29.0%、31.0%、31.0%。术后1d右侧背根神经节内可见少量M1型巨噬细胞浸润,术后3d时M1型巨噬细胞数增多,术后1周时达顶峰,之后开始逐渐减少,至术后6周,再无M1型巨噬细胞浸润;M2型巨噬细胞于术后1周开始浸润,术后2周时右侧背根神经节内M2型巨噬细胞数达顶峰,之后逐渐减少,术后8周无M2型巨噬细胞浸润。左侧背根神经节内始终未见M1、M2型巨噬细胞浸润。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数目在4周内逐渐减少,损伤初期以M1型巨噬细胞浸润为主,损伤中期以M2型巨噬细胞浸润为主。

李欣,孟令玉[3](2014)在《中医药促进神经再生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神经再生是目前神经科学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断裂神经缝合、神经营养因子、组织工程、神经干细胞、基因治疗等促进神经再生方面的研究。中医中药作为祖国医学的瑰宝,根据其对神经损伤、再生的独到见解,正逐步成为研究促进神经再生的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复方中药、单味中药、针灸等几个主要的方面,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作者就以上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其促进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认为中医药疗法促进神经再生研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李登[4](2014)在《神经营养素-3(NT-3)对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腰脊神经节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神经营养素家族(neurotrophins,NTs)是一类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具有重要的维持神经细胞存活和再生的作用,神经营养素-3(NT-3)是其第3个成员,具有广泛的神经营养活性。脊神经节为感觉神经节,内含许多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和平行排列的神经纤维束,主要参与肢体的感觉功能。腰脊神经节损伤的修复,是目前医学领域有待解决的难题。目的:本实验通过对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来建立腰脊神经节损伤的模型,阐述实验性神经营养素-3(NT-3)在促进腰脊神经节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腰脊神经节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D大鼠54只,雌雄不限,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假手术组、NT-3治疗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仅仅显露坐骨神经;NT-3治疗组于梨状肌孔下10mm处将坐骨神经锐性离断后逐层缝合,每天皮下注射1ml神经营养素-3(NT-3)(10ug/m1);对照组每天皮下注射与治疗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对大鼠进行一般观察,于术后4周取大鼠腰脊神经节进行尼氏体染色、HE染色观察脊神经节神经元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局部炎症反应情况及Bcl-2、Bax表达阳性率,检测脊神经节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一般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术侧下肢均呈现足下垂畸形、跛行步态等运动功能障碍,随着时间的推进先后出现足趾红肿、散开、皮肤干燥、部分皮毛脱落、溃疡、自噬足趾、肌肉萎缩等失神经营养现象,NT-3治疗组上述现象较对照组略显轻微。NT-3治疗组见近端新生神经直径较对照组粗大。尼氏体染色:坐骨神经切断后,对照组尼氏体溶解消失,数量明显减少,脊神经节神经元着色明显变浅,胞体肿胀,轮廓欠清晰,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NT-3治疗组脊神经节神经细胞染色较假手术组轻度变淡,脊神经节神经元形态结构基本正常,数量减少不明显。HE染色观察:术后对照组脊神经节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元细胞体呈现水肿、空泡样变性、尼氏体溶解神经元染色较淡、核固缩,并有典型细胞凋亡存在,NT-3治疗组脊神经节神经元细胞体水肿变性及凋亡程度较对照组减轻,神经元染色较深。Bcl-2、Bax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Bcl-2、Bax阳性染色为棕黄色,假手术组未见或仅见少量阳性细胞。对照组染色较深,Bcl-2、Bax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表明损伤严重。 NT-3治疗组Bcl-2、Bax阳性细胞表达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NT-3对神经节的保护作用明显。结论:坐骨神经离断可以引起腰脊神经节损伤,脊神经节神经元死亡方式主要为细胞凋亡;神经营养素3在维持脊神经节神经元存活、抑制细胞凋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神经营养性作用。

张锐[5](2013)在《IL-1β对蛋白激酶活化受体4在初级感觉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培养的大鼠初级感觉神经元及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为研究模型,研究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对蛋白激酶活化受体4(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4,PAR4)在DRG初级感觉神经元表达的影响。观察PAR4受体及其活化的细胞内机制,从而为进一步阐明PAR4参与外周疼痛信号的调节作用,为外周疼痛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分离和培养雄性Wistar大鼠,体重约200g,应用0.4%戊巴比妥钠,2ml,腹腔麻醉后,急性分离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取双侧DRG,胰酶消化、均匀吹打,制成细胞悬液,种于六孔培养板,进行初级感觉神经元培养。2. IL-1β的孵育本实验分为四组:对照组(IL-1β,0ng/ml),IL-1β(25ng/ml)组,IL-1β(50ng/ml)组,IL-1β(100ng/ml)组。DRG神经元培养24小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IL-1β(IL-1β终浓度分别为0ng/ml、25ng/ml、50ng/ml、100ng/ml),孵育、培养大鼠的DRG感觉神经元,作用4小时。应用Trizol裂解法提取培养的DRG感觉神经元总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核酸扩增技术检测PAR4基因的表达,及IL-1β诱导下对PAR4的基因表达的影响。3.雄性Wistar大鼠,体重约200g,应用0.4%戊巴比妥钠,2ml,腹腔麻醉后,在大鼠的椎旁肌、椎旁皮下及L5/6椎间盘,注射IL-1β(0.5ml,50ng/ml)4小时后,急性分离L4、L5、L6的神经节,4%多聚甲醛液固定,冰冻切片8μm,利用免疫荧光方法结合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PAR4在大鼠DRG感觉神经元的表达。4. PKC激动剂(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325nm),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 chloride,5nm),预先孵育1小时,再应用IL-1β(50ng/ml)作用于DRG感觉神经元,培养4小时, Trizol裂解法提取培养的DRG感觉神经元总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核酸扩增技术检测PAR4基因的表达,及PKC激动剂及抑制剂对IL-1β调控PAR4基因表达的影响。5.分别注射PKC激动剂(0.5ml,20ng/mL)和抑制剂(0.5ml,20ng/mL),到大鼠的椎旁肌、椎旁皮下及L5/6椎间盘,作用1小时后,再注射IL-1β(0.5ml,50ng/ml)到椎旁肌、椎旁皮下及L5/6椎间盘,4小时。本实验分为四组:对照组(IL-1β,0ng/ml;PKC激动剂及抑制剂,0ng/ml),IL-1β+PKC激动剂组,IL-1β组,IL-1β+PKC抑制剂组。急性分离L4、L5、L6的神经节,4%多聚甲醛液固定,冰冻切片8μm,利用免疫荧光方法结合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PAR4在大鼠DRG感觉神经元的表达,分析应用PKC激动剂和抑制剂干预后的白介素诱导下的PAR4的表达。结果1. DRG内神经元的PAR4的分布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未应用IL-1β作用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的神经元表达PAR4,阳性细胞多为中小型细胞,部分大型神经元也呈PAR4阳性表达。可见有27.31±0.49%神经元呈PAR4阳性,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阳性标记物主要出现在细胞膜、细胞浆,细胞核未见标记。2. IL-1β注射后DRG内神经元的表达变化应用IL-1β干预4小时后,急性分离L4、L5、L6背根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可见大量的感觉神经元表达PAR4阳性。可见有63.39±0.54%神经元呈PAR4阳性(阳性细胞计数均采用药物注射椎间盘组的切片观察分析),PAR4阳性细胞数较正常的背根神经细胞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细胞PAR4荧光标记增强,阳性细胞多为中小型细胞,大型神经元也呈PAR4阳性表达,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阳性标记物主要出现在细胞膜、细胞浆,细胞核未见标记。在神经节部分神经元纤维也成呈PAR4阳性表达。3. IL-1β对PAR4mRNA在初级感觉神经元表达的影响RT-PCR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IL-1β使PAR4m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并随着IL-1β浓度增加,表达量增加,呈正相关系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1.04倍、1.18倍、1.24倍。不同浓度IL-1β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IL-1β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4. PKC激动剂和抑制剂对IL-1β诱导PAR4mRNA表达时的调节作用RT-PCR结果显示:IL-1β及PKC激动剂组使PAR4mRNA的表达量明显,且PKC激动剂组表达较IL-1β组表达增加,PKC激动剂+IL-1β组是单纯IL-1β组的1.11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KC抑制剂使IL-1β干预后的PAR4mRNA的表达量明显降低,与单纯IL-1β组相比PAR4mRNA的表达量明显下降,是其0.88倍,有统计学意义(P<0.05)。5. PKC对IL-1β注射后PAR4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的影响分别在大鼠皮下注射、椎旁肌及椎间盘中,三个部位注射PKC激动剂(0.5ml,20ng/mL)及抑制剂(0.5ml,20ng/mL),1小时,再注射IL-1β(0.5ml,50ng/mL),4小时后,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结果显示,L4-L6DRG内的PAR4阳性细胞数明显发生变化,PKC激动剂使得PAR4的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与IL-1β组相比,PKC激动剂+IL-1β组PAR4阳性细胞计数是71.21±0.57%(实验细胞计数均采用药物注射腰椎间盘的组织切片观察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仍以中小型细胞为主,部分大型神经元表达;PKC抑制剂使得PAR4的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与IL-1β组相比,PKC抑制剂+IL-1β组PAR4阳性细胞计数是21.93±0.33%(实验细胞计数均采用药物注射腰椎间盘的组织切片观察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阳性细胞荧光显示的亮度减弱,大、中、小细胞数量减少上没有明显差异。结论1.免疫荧光显示,大鼠DRG部分中小型初级感觉神经元呈PAR4免疫细胞化学标记阳性。2.在大鼠的椎旁肌、皮下及椎间盘注射IL-1β,4小时后, PAR4阳性神经元表达较未行IL-1β注射组均增加,主要是一些中小型细胞,部分大细胞也存在表达3.不同浓度的IL-1β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大鼠DRG初级感觉神经元,PAR4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且IL-1β浓度与PAR4mRNA表达呈正相关系。说明IL-1β对PAR4mRNA表达的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4. PKC激动剂增强IL-1β对PAR4mRNA调节作用,相反,PKC抑制剂降低IL-1β对PAR4mRNA调节作用;同样预先在大鼠的椎旁肌、皮下及椎间盘注射PKC激动剂或抑制剂,能够增加或减少DRG内PAR4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表明PKC信号参与IL-1β对DRG初级感觉神经元PAR4的调节作用。

姚刚[6](2013)在《5-HT1B/1D受体激动剂对偏头痛的治疗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5-HT1B/1D受体激动剂(曲普坦类药物)是基于偏头痛发病的神经血管学说发展起来的一类治疗偏头痛的特异性药物,对偏头痛的治疗机制主要是作用于脑血管壁的5-HT1B/1D受体,收缩偏头痛发作时扩张的脑血管。鉴于5-HT1B/1D受体激动剂对偏头痛治疗的满意效果,我们在一项抗偏头痛药物研究中以5-HT1B/1D受体激动剂的代表药“利扎曲普坦”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结果却发现利扎曲普坦能够抑制中脑P物质及脑啡肽原基因的表达,而P物质和脑啡肽正是在中脑发挥镇痛作用的重要肽类物质,由此引起了我们对5-HT1B/1D受体激动剂治疗偏头痛机制研究的兴趣。目前研究发现,5-HT1B/1D受体激动剂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还与其影响三叉神经末端及脑干二级感觉神经元的功能有关,而对偏头痛发作时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及三叉神经节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对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功能有无影响,如何影响,尚无相关研究。本研究以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为体内实验的动物模型,观察利扎曲普坦对偏头痛发作时外周血中疼痛相关细胞因子、三叉神经节中疼痛相关神经肽及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核心结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痛觉调制功能的影响;体外实验以热刺激原代培养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作为细胞模型,观察利扎曲普坦对热刺激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疼痛相关神经肽的影响,对5-HT1B/1D受体激动剂治疗偏头痛的机制进行较为系统地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⑴动物分组、造模与干预、行为学观察: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A)、偏头痛组(B)、利扎曲普坦对照组(C)、利扎曲普坦治疗组(D)。C组和D组大鼠给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1mg/(kg·d)灌胃(药物剂量根据成人每日常规口服剂量进行换算),A组和B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mL/d)。各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d后,B组和D组大鼠制备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动物模型。记录各组大鼠给予药物(硝酸甘油注射剂或生理盐水)后60min至90min期间,各组大鼠挠头、爬笼、咬尾、往返运动的次数总和(上述4个症状每出现1次得1分)。⑵各组大鼠血浆中CGRP、5-HT、IL-1β、TNF-α含量检测:每组大鼠各6只,采外周血(B、D组大鼠给予硝酸甘油注射剂2h时),应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CGRP、5-HT、IL-1β、TNF-α的含量;⑶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ENK、SP、CGRP、CCK mRNA表达:每组大鼠各6只,取三叉神经节(B、D组大鼠给予硝酸甘油注射剂2h时),利用SYBRGreen I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ENK、SP、CGRP、CCK mRNA的表达;⑷各组大鼠中脑ENK、SP、CGRP、CCK的表达:每组大鼠各12只,取中脑(B、D组大鼠给予硝酸甘油注射剂2h时),其中6只大鼠应用SYBR GreenI实时定量PCR检测中脑PENK、SP、CGRP、CCK mRNA的表达;另外6只大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M-ENK、L-ENK、SP、CGRP、CCK-8的表达;2.体外实验⑴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的原代培养:取出生3-5日SD大鼠的双侧三叉神经节,进行分离、消化及离心,接种于24孔培养板,原代培养三叉神经节神经元。⑵热刺激方法: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至第7日,放入38.5℃环境中培养30min。利扎曲普坦干预方法: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至第7日,加入1mmol/L的甲酸利扎曲普坦(工作浓度20μM)20μL培养1h。⑶实验分组:分4组,每组6个培养孔。对照组(A):常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组;热刺激组(B):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至第7日,放入38.5℃恒温水浴箱培养30min;利扎曲普坦对照组(C):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至第7日,加入1mmol/L的苯甲酸利扎曲普坦20μL培养1h;利扎曲普坦+热刺激组(D):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培养至第7日,加入1mmol/L的苯甲酸利扎曲普坦20μL于37℃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1h,之后全量换液,放入恒温水浴箱(38.5℃)培养30min。⑷SYBR Green I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PENK、SP、CGRP、CCK mRNA的表达。结果1.体内实验⑴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比较: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偏头痛组大鼠。⑵各组大鼠血浆中CGRP、5-HT、IL-1β、TNF-α含量的比较:①偏头痛组大鼠外周血浆中CG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给药组大鼠外周血浆中CGRP含量与对照组及偏头痛组比较无显着差异;②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大鼠外周血浆中5-H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外周血浆中5-HT含量明显高于偏头痛组;③各组大鼠外周血浆中IL-1β含量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④各组大鼠外周血浆中TNF-α含量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⑶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ENK、SP、CGRP、CCK mRNA表达:①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EN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ENK 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ENK 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偏头痛组;②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大鼠三叉神经节SP 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组;偏头痛组大鼠三叉神经节SP mRNA拷贝数稍低于对照组,差异无显着性,但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三叉神经节S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利扎曲普坦对照组;③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三叉神经节CGRP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对照组;④对照组、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三叉神经节CCK mRNA拷贝数比较均无显着差异。⑷各组大鼠中脑ENK、SP、CGRP、CCK表达:①利扎曲普坦给药组大鼠中脑PEN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组;对照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滑车神经核水平M-ENK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偏头痛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M-ENK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②偏头痛组大鼠中脑S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给药组大鼠中脑SP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组;对照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SP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偏头痛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SP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利扎曲普坦治疗组;③利扎曲普坦治疗组大鼠中脑CGR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偏头痛组;偏头痛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CGRP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利扎曲普坦给药组;④利扎曲普坦给药组大鼠中脑CC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偏头痛组;对照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CCK-8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偏头痛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CCK-8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利扎曲普坦治疗组。2.体外实验⑴热刺激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CGRP 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CGR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热刺激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CGR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热刺激组。⑵热刺激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PEN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热刺激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PENK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热刺激组。⑶热刺激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S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热刺激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SP mRNA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热刺激组。⑷对照组、热刺激组、利扎曲普坦对照组和利扎曲普坦+热刺激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CCK mRNA拷贝数比较均无显着差异。结论1.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外周血中5-HT含量有下降趋势;5-HT1B/1D受体激动剂能够影响外周5-HT系统的代谢状态,提高偏头痛大鼠头痛发作期外周血中5-HT含量,从而改善偏头痛发作时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的状态。2.偏头痛发作时三叉神经节表达CGRP增加,5-HT1B/1D受体激动剂可以抑制三叉神经节神经元表达CGRP,减轻CGRP引发的神经源性炎症。3.偏头痛发作时三叉神经节表达PENK减少,5-HT1B/1D受体激动剂可以上调三叉神经节神经元PENK基因表达,发挥镇痛作用。4.5-HT1B/1D受体激动剂可以促进PAG区表达M-ENK,进而发挥镇痛作用。5.5-HT1B/1D受体激动剂抑制偏头痛发作时PAG区CGRP的表达,一方面可以减轻CGRP所引发的偏头痛病理生理改变;另一方面可以减弱CGRP对阿片镇痛的抑制效应,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6.5-HT1B/1D受体激动剂抑制PAG区CCK-8的表达,从而减弱CCK对阿片镇痛的拮抗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内源性阿片肽的镇痛效应。

江剑平[7](2012)在《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NSR)对疼痛感觉和吗啡耐受的调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应用急性痛、福尔马林(formalin)痛和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炎性痛模型,采用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olt)等手段,通过在体和离体两个方面从整体、细胞和蛋白质水平深入研究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ensory neuron-specific receptor, SNSR)对疼痛感觉和吗啡耐受的调制,探讨SNSR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鞘内给予与阿片受体和SNSR均有亲合力的内源性神经肽----牛肾上腺髓质22肽(bovine adrenal medulla peptide22, BAM22)能增强大鼠在伤害性热刺激和CFA炎性痛中的抗伤害作用,抑制脊髓背角CGRP阳性纤维和nNOS阳性细胞以及DRG中nNOS阳性细胞的表达。鞘内给予SNSR特异性激动剂MSH和BAM8-22也能分别抑制足底给予MSH和CFA引起的痛觉过敏或炎性痛行为,降低脊髓nNOS蛋白的表达,但不能改变伤害性热刺激引起的甩尾和撤足反射潜伏期。在CFA炎性痛中,预先给予PTX能明显抑制BAM8-22组大鼠24h时的撤足基础潜伏期,但不能抑制24h时的抗伤害作用和48h时的基础潜伏期的延长;急性应用CTAP后,MSH组大鼠在24h时会明显增加伤害感受的敏感性,但能显着延长48h时的撤足潜伏期。在正常和吗啡耐受鼠中,急性给予BAM22能引起相同的对热刺激的抗伤害作用;但慢性给予BAM22会逐渐减弱其抗伤害作用效力,并产生痛觉过敏。BAM22耐受后会降低吗啡在伤害性热刺激和福尔马林痛中的抗伤害作用,脊髓背角c-Fos表达明显上升;BAM22能部分恢复吗啡耐受鼠在伤害性热和福尔马林刺激中的抗伤害作用,降低热刺激引起的脊髓背角c-F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预先或同时给予BAM8-22能翻转已形成的吗啡耐受。间隔给予BAM8-22或BAM22能持续维持吗啡耐受鼠中吗啡的抗伤害作用,但它们并不能改变吗啡引起的痛觉过敏。隔天给予BAM8-22能明显延缓吗啡耐受的形成。此外,鞘内长期给予BAM8-22与AP-5或CLT并不影响吗啡的抗伤害作用。离体实验表明,BAM8-22和MSH能降低炎性介质引起的DRG中CGRP和nNOS阳性细胞和nNOS蛋白的表达,还能降低脊髓背角nNOS阳性细胞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SNSR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参与痛觉信息的传递,但在病理下则具有明显的抗伤害效力。SNSR还能增强吗啡镇痛作用,削弱、翻转吗啡耐受。Gi蛋白、c-Fos、NO、CGRP、μ受体参与SNSR介导的痛觉调制过程,NMDAR和PKC等参与了SNSR调制吗啡耐受过程。

王全震,万圣祥,肖颖锋,王拥军,周喆刚,王发斌[8](2012)在《白细胞介素1β对失神经肌肉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的作用。方法将36只健康SD大鼠制备失神经支配腓肠肌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A组于腓肠肌不同的5个点注射IL-1β0.1mL(浓度1ng/mL),B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术后每天注射1次。于术后2、4、8周各取6只大鼠处死,取右侧腓肠肌观察,测定肌湿质量维持率、肌细胞横截面积、肌肉蛋白总含量,检测运动终板,细胞凋亡等指标。结果术后2、4、8周实验组的肌湿质量维持率、肌细胞截面积、肌肉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8周两组的运动终板平均灰度值和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肌肉局部注射IL-1β能减轻失神经骨骼肌形态的改变,对失神经骨骼肌和运动终板具有保护作用,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延缓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

仲大奎[9](2010)在《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NF-α、IL-1、PGE2及AQP1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大量临床事实已经证明针灸作为中国传统中医的一部分,其治疗方法行之有效,其整体调控和稳态调节的治病特点已经初步得到人们的认可。但针灸机理的阐释仍停留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传统医学认为,针灸可以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现代医学则认为,针灸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但现代医学的解释仍不能令人满意。本实验从针灸对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前列腺素E2 (PGE2),水通道蛋白1 (AQP1)的作用特点入手,来解释针灸作用的规律,探讨针灸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我们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观察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影响,更加明确的阐释针、灸抗炎镇痛作用的不同特点。本实验以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 AA)为致病因素,以电针和艾灸为处理手段,选取关元、百会、足三里三穴进行治疗。关元和足三里穴都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足三里穴的抗炎效果更加明显。同时选取百会穴则为观察针灸在免疫调节过程中的心理学效应及其内在的机制。最终通过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1含量、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含量、血浆PGE2前列腺素E2含量,关节滑膜中水通道蛋白1含量,观察炎症机体在针灸调节过程中炎症因子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对前列腺素E2、水通道蛋白1相关性影响的机制以及电针和艾灸对它们影响的不同特点,总结针灸抗炎镇痛的机制。本实验将健康雄性Wistar成年大鼠45只随机分成9组,每组5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简称对照组):模型组:针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组(简称AA模型组)灸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组。针刺组:AA针百会组、AA针关元、AA针足三里艾灸组:AA灸关元、AA灸百会、AA灸足三里。1.针灸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够使AA模型大鼠关节红肿热痛的症状减轻,且电针对机体的抗炎镇痛消肿作用强于艾灸。针灸的这种抗炎镇痛作用是通过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整体调节来实现的。2.针灸能提高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痛阈水平,增强疼痛的耐受性,电针更为明显。推测针灸能通过减轻机体炎症继发反应程度,对机体亢进的免疫反应起到阻抑作用。3.针灸通过调节白介素-1、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E2、水通道蛋白1的水平来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抑制肿胀程度,增强机体的抗炎镇痛作用。4.针灸可调节大鼠血浆前列腺素E2的水平,并且通过抑制炎症因子IL-1、TNF-α等的水平使炎症机体的痛敏反应减轻,以减轻伤害性刺激对机体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损伤能力。5.针灸可以调节水通道蛋白1的活性,结果显示AA模型大鼠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与水通道蛋白1的活性呈负相关,在炎症发展过程中白介素-1、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高表达可明抑制水通道蛋白1的活性,降低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而引起肿胀。针灸可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1的活性起到抗炎促进局部组织的细胞代谢而达到抑制肿胀的作用。结果进一步证明穴位效应具有差异性足三里穴差异明显,关元百会穴次之。综上所述,不同的应激源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针灸作为一种良性应激源,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稳态调节发挥重要的作用,且针刺与艾灸的作用具有不同的特点,且针刺对机体的刺激作用强于艾灸作用,对炎症痛的效应表现为针刺作用迅速持久,艾灸作用缓慢温和且持久。大量研究表明:针灸均具有较好的抗炎免疫作用,可有效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是可通过前列腺素E2、白介素-1、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间的共同介导物质的调节而实现的。本实验对针灸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作用特点及其复杂的内在机制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但还十分局限。更深入的科学机制与规律尚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发现。

陆永新[10](2008)在《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和垂体内γ-干扰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 Axial, HPG轴)是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调控轴。研究证明,HPG轴中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间存在复杂的网络关系;雌激素的分泌和合成通过HPG轴的调控而调节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发挥,并影响HPG轴中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的合成与分泌。为了探讨雌激素对HPG轴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通过建立去卵巢大鼠(OVX)模型,采用超敏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了去卵巢及补充外源性17-β雌二醇不同时程大鼠下丘脑与垂体内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免疫阳性物质表达的变化及特点。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雌性大鼠下丘脑和垂体中IFN-γ的表达。IFN-γ免疫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大鼠下丘脑视前大细胞核、下丘脑室周核、下丘脑腹内侧核、下丘脑背内侧核、室旁核、视上核、弓状核、乳头体内侧核、乳头体外侧核、交叉上核等核团中,其间散布有一些阳性胶质细胞。IFN-γ阳性细胞弥散分布于整个垂体前叶,胞膜、胞质着色,胞核不着色;垂体中间部可见阳性滤泡细胞,胞膜深染,细胞形态均匀呈圆形,排列紧密;神经垂体中IFN-γ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主要有纤维型和膨体型两种形式。2.大鼠去卵巢及补充外源性17-β雌二醇后下丘脑中IFN-γ表达的变化。去卵巢后第2周,下丘脑各核团IFN-γ表达显着降低(P<0.05),弓状核IFN-γ表达极显着降低(P<0.01);第4周,视前大细胞核、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背内侧核、弓状核、乳头体外侧核IFN-γ表达继续降低,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其他核团保持第2周水平;第6周,视前大细胞核、交叉上核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其他核团差异极显着(P<0.01);第8周,视上核、下丘脑腹内侧核IFN-γ表达有所回升,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交叉上核差异极显着(P<0.01),其他核团维持第6周水平。去卵巢大鼠在给予雌激素治疗后第2周,下丘脑各核团IFN-γ表达相比同时程OVX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室周核、下丘脑背内侧核、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显着增强(P<0.05);第4周,视前大细胞核、视上核、下丘脑室周核、弓状核IFN-γ表达继续增强,与同时程手术组差异极显着(P<0.01),其他核团差异显着(P<0.05);第6周,除乳头体内侧核与同时程手术组差异显着(P<0.05),其他核团差异极显着(P<0.01);第8周,视前大细胞核、视上核、室旁核、乳头体外侧核IFN-γ表达有所减少,与同时程手术组差异显着(P<0.05),其他核团维持第6周水平。3.大鼠去卵巢及补充外源性17-β雌二醇后垂体中IFN-γ表达的变化。去卵巢后第2周,垂体IFN-γ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减少(P<0.05);第4、6周,IFN-γ表达继续减少,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第8周,IFN-γ表达有所回升,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雌激素治疗第2周,垂体IFN-γ表达较同时程手术组显着增强(P<0.05);第4、6周,IFN-γ表达继续增强,回升至对照组水平;第8周,IFN-γ表达有所减少,与同时程手术组差异显着(P<0.05)。以上结果表明,IFN-γ在大鼠下丘脑和垂体内有着广泛的分布,体内雌激素的缺失可使下丘脑和垂体内IFN-γ表达明显降低,补充外源性雌激素可以缓解或抑制这一变化,表明雌激素对IFN-γ在下丘脑和垂体的稳定合成和分泌有重要调节作用。

二、白细胞介素-1β对体外培养及在体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细胞介素-1β对体外培养及在体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膜融合探索中药复方洁泽1号抗生殖器疱疹病毒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HSV-2 黏附及穿入VK2/E6E7 细胞的特征研究
    一、细胞及HSV-2病毒体外培养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常温下HSV-2 感染VK2/E6E7 时间与宿主细胞变化的特征研究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实验结论
    三、温控技术下HSV-2 黏附穿入VK2/E6E7 时间与宿主细胞变化的特征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
    四、结论与讨论
第二部分 中药复方洁泽1 号干预HSV-2 黏附与穿入VK2/E6E7 细胞作用的机制研究
    一、洁泽1 号干预HSV-2 感染VK2/E6E7 的作用研究(常温)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
    二、洁泽1 号干预HSV-2 黏附与穿入VK2/E6E7 细胞的作用研究(温控技术)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
    三、结论与讨论
第三部分 小鼠生殖器疱疹模型的构建及优化
    一、HSV-2感染小鼠模型的构建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
    二、生殖器疱疹小鼠不同时间点目的指标的变化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
    三、结论与讨论
第四部分 中药复方洁泽1号对生殖器疱疹小鼠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洁泽1号干预HSV-2感染小鼠有效浓度探索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
    二、洁泽1号干预生殖器疱疹小鼠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
    三、结论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单纯疱疹病毒体外感染周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周围神经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及M1、M2型巨噬细胞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
        1.1.3 主要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制备
        1.2.2 大体观察
        1.2.3 取材及处理
        1.2.4 甲苯胺蓝染色
        1.2.5 免疫组化染色
        1.2.6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计数
        1.2.7 M1及M2型巨噬细胞计数
2 结果
    2.1 大体观察
    2.2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计数
    2.3 M1及M2型巨噬细胞计数
3 讨论

(3)中医药促进神经再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复方促进神经再生的研究
    1.1 补阳还五汤
    1.2 左归丸
    1.3 黄芪桂枝五物汤
2 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2.1 黄芪
    2.2 人参
    2.3 川芎
    2.4 丹参
    2.5 银杏叶
    2.6 当归
    2.7 地龙
    2.8 其他
3 针灸对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

(4)神经营养素-3(NT-3)对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腰脊神经节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背根神经节及其周围神经损伤机制及神经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5)IL-1β对蛋白激酶活化受体4在初级感觉神经元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5-HT1B/1D受体激动剂对偏头痛的治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神经肽与疼痛
        1. 内源性阿片肽与疼痛
        2. P 物质与疼痛
        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疼痛
        4. 缩胆囊肽与疼痛
    第二章 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
        1. 下行抑制系统
        2. 下行易化系统
        3. 小结
    第三章 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1. 立题依据
        2. 研究内容
        3. 实验流程图
第二篇 实验内容
    第一章 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利扎曲普坦治疗作用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利扎曲普坦对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外周血 CGRP、5-HT、IL-1β、TNF-α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大鼠 PENK、SP、CGRP、CCK 基因实时定量 PCR 检测质粒标准品制备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利扎曲普坦对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中脑 ENK、SP、CGRP、CCK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利扎曲普坦对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PENK、SP、CGRP、CCK 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利扎曲普坦对热刺激原代培养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神经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NSR)对疼痛感觉和吗啡耐受的调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疼痛概述
    2 与疼痛有关的主要受体及配体
    3 阿片类药物耐受机制的研究
    4 常用炎症性痛实验模型
    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1章 SNSR在正常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对痛觉信息传递的影响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第2章 激活SNSR受体增强吗啡的抗伤害作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激活SNSR受体翻转吗啡耐受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激活SNSR受体延缓吗啡耐受的实验观察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SNSR受体对CFA炎性痛的调制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6章 体外激活SNSR受体对炎性介质引起的CGRP和nNOS表达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白细胞介素1β对失神经肌肉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 果
    2.1 大体观察及肌湿质量维持率
    2.2 光镜下组织学观察及骨骼肌细胞横截面积
    2.3 肌肉蛋白含量
    2.4 运动终板染色
    2.5 骨骼肌细胞的凋亡率
3 讨 论

(9)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NF-α、IL-1、PGE2及AQP1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针灸的全身调整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概述
        1 针灸调节机体的整体性和调衡作用
        1.1 针灸的整体性调节
        1.2 针灸的调衡作用
        2 针灸的全身调节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各环节的影响
        2.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概述
        2.1.1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
        2.1.1.1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T)
        2.1.1.2 下丘脑-垂体-性腺-胸腺(HPGT)轴
        2.1.1.3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胸腺(HPTT)轴
        3 针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1 针灸对细胞免疫的调节
        3.1.1 针灸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
        3.1.2 针灸对B淋巴细胞的影响
        3.1.3 针灸对自然杀伤细胞(NKC)的影响
        3.1.4 针灸对抗原提呈细胞(APC)的影响
        3.2 针灸对免疫分子的影响
        3.2.1 针灸对细胞因子(cytokines)的影响
        3.2.2 针灸对抗体免疫球蛋白(Ig)的影响
        3.3 针灸对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调节
        3.4 针灸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4 针灸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4.1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4.1.1 针灸对神经递质神经肽的影响
        4.2 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5 针灸对机体的整体调整和稳态调节的内在关系
    综述二 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1 炎症因子
        1.1 IL-1
        1.1.1 IL-1生物学机制
        1.1.2 针灸对IL-1的影响
        1.2 TNF-α
        1.2.1 TNF-α生物学机制
        1.2.2 针灸对TNF-α的影响
        2 疼痛递质
        2.1 PGE2
        2.1.1 PGE2生物学机制
        2.1.2 针灸对PGE2的影响
        3 水通道蛋白
        3.1 AQP-1
        3.1.1 AQP-1的生物学机制
        3.1.2 临床治疗对AQP-1的影响
        4 结语与展望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针灸用具
        1.3 主要试剂和药品
        1.4 主要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制备
        2.3 指标检测
        3.实验结果
        3.1 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影响
        3.1.1 一般情况
        3.1.2 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3.1.3 足爪、关节部位形态学观察
        3.1.4 针灸对AA模型大鼠痛阈水平的影响
        3.1.5 针灸对AA模型大鼠血清IL-1(白介素-1)的影响
        3.1.6 针灸对AA模型大鼠血清TNF-α(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3.1.7 针灸对AA模型大鼠血浆PGE2(前列腺素E2)的影响
        3.1.8 针灸对A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AQP1(水通道蛋白1)影响
        4.相关性分析
        4.1 IL-1与PGE2相关性分析
        4.2 TNF-α与AQP-1相关性分析
        4.3 PGE2与AQP-1相关性分析
    分析与讨论
        1.选穴依据
        2.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的复制
        3.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3.1 针、灸对血清IL-1、TNF-α水平的影响
        3.2 针、灸对血浆PGE2水平的调控
        3.3 针、灸对AQP-1水平的调控
        4.针灸调节过程中IL-1,TNF-α,AQP-1,PGE2变化的内在关系
        4.1 IL-1,TNF-α与PGE2的内在关系
        4.2 IL-1,TNF-α与AQP-1的内在关系
        4.3 PGE2与AQP-1的内在关系
        5.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体重的调节
        6.针灸对慢性疼痛的调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分析与讨论
致谢
个人简历

(10)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和垂体内γ-干扰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雌激素及其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1.1 雌激素及其受体
        1.1.1 雌激素的一般生物学
        1.1.2 雌激素受体
        1.1.3 雌激素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
        1.2 雌激素受体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分布
        1.2.1 下丘脑和垂体的结构与功能
        1.2.2 雌激素受体在下丘脑的分布
        1.2.3 雌激素受体在垂体的分布
        1.3 雌激素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
        1.3.1 雌激素对下丘脑的影响
        1.3.2 雌激素对垂体的影响
    第二章 IFN-γ的研究进展
        2.1 IFN-γ的发现
        2.2 IFN-γ的产生
        2.3 IFN-γ的分布
        2.3.1 IFN-γ在神经系统的分布
        2.3.2 IFN-γ在非神经系统的分布
        2.4 IFN-γ的一般特性
        2.5 IFN-γ的生物活性
        2.5.1 IFN-γ的抗病毒活性
        2.5.2 IFN-γ免疫调节作用
        2.5.3 IFN-γ抗肿瘤作用
        2.6 IFN-γ与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的相互关系
        2.6.1 IFN-γ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2.6.2 免疫系统对IFN-γ的作用
        2.6.3 IFN-γ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2.6.4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IFN-γ的作用
    第三章 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及研究设想
        3.1 前期研究工作基础
        3.2 研究设想
试验研究
    第四章 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内IFN-γ表达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4.1.2 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建立
        4.1.3 取材及组织切片的制备
        4.1.4 显微摄影、图像分析及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内IFN-γ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
        4.3.1 IFN-γ在大鼠下丘脑的分布及意义
        4.3.2 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内IFN-γ表达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垂体内IFN-γ表达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5.1.2 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建立
        5.1.3 取材及组织切片的制备
        5.1.4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SP 法程序
        5.1.5 显微摄影、图像分析及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IFN-γ在大鼠垂体内的表达
        5.2.2 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垂体内IFN-γ表达的影响
        5.3 讨论
        5.3.1 IFN-γ在大鼠垂体的分布及意义
        5.3.2 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垂体内IFN-γ表达的影响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白细胞介素-1β对体外培养及在体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膜融合探索中药复方洁泽1号抗生殖器疱疹病毒的作用及机制[D]. 段倩旎.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周围神经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及M1、M2型巨噬细胞变化[J]. 边洪琳,季爱玉,熊乐.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6(05)
  • [3]中医药促进神经再生研究进展[J]. 李欣,孟令玉. 辽宁中医杂志, 2014(07)
  • [4]神经营养素-3(NT-3)对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腰脊神经节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李登. 郑州大学, 2014(02)
  • [5]IL-1β对蛋白激酶活化受体4在初级感觉神经元表达的影响[D]. 张锐. 泰山医学院, 2013(04)
  • [6]5-HT1B/1D受体激动剂对偏头痛的治疗机制研究[D]. 姚刚. 吉林大学, 2013(08)
  • [7]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NSR)对疼痛感觉和吗啡耐受的调制[D]. 江剑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8]白细胞介素1β对失神经肌肉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 王全震,万圣祥,肖颖锋,王拥军,周喆刚,王发斌. 重庆医学, 2012(06)
  • [9]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TNF-α、IL-1、PGE2及AQP1影响的实验研究[D]. 仲大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10]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和垂体内γ-干扰素表达的影响[D]. 陆永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白细胞介素1β对体外和体内脊髓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