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种现实”的零度风格

论“一种现实”的零度风格

一、论《现实一种》的零度风格(论文文献综述)

邹尚男[1](2021)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新拓展》文中认为现实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电影史上随着历史潮流浮浮沉沉,自新世纪以来,现实题材电影为适应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并在全球化格局、电影工业化的步伐逐渐加深的大背景下,为适应电影市场需求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有了新的拓展。本文将具体阐释现实题材电影的定义,探究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新拓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再深入剖析现实题材电影在新世纪后创作方面的新拓展:首先,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有了新的渠道:国外电影的本土化改编和IP改编的现实题材电影;其次,在创作理念上注重现实题材电影商业化的考虑,存在现实题材电影娱乐化的倾向,同时也注重其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再次,在创作内容上也有所拓展:新世纪以后创作了很多已有的现实题材类型,也出现了很多新题材电影,使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题材更多样化;最后,在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手法上也有新拓展:很多现实题材电影采用荒诞风格贯穿始终,还有的现实题材电影运用了寓言体风格,同时还开始试图用丰富的视听语言拍摄影片,与类型元素相融合让影片具有观赏性。本文在结尾处为现实题材电影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认为现实题材电影若想得到长足发展,最好做到继续深入显出地表达现实主义态度,并能继续容纳多元化的艺术手法,创作者还要具有敏锐独到的眼光,捕捉更具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

唐诗人[2](2017)在《恶的审美伦理——理解现代叙述中的“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小说惯于直观、冷漠地叙述"恶",追求非人格化叙事、去人性化效果,与道德态度鲜明的传统叙述有着重要区别。同时,理解现代叙述中的"恶",领悟现代文学复杂的伦理意旨,也需要读者具备现代审美伦理观念。这些问题,也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当代先锋、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与评论中。从恶的角度审视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现代叙述,探讨小说叙事伦理,也指向现代审美伦理的建构。

高飞晓[3](2017)在《《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技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余华所创作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是其转型后的一部较为成功的作品。其中,小说的叙事方法最为吸引阅读者关注。尤其是小说中大量使用了"重复"这一叙述方式,由此增加了小说结构和小说细节的新鲜度,并充分地突出了故事的"苦难"主题,让读者在对白重复、主题重复、细节重复的阅读中,深切感受着"苦难"的内涵。

韩伟[4](2016)在《回望先锋:文学与记忆(笔谈)》文中指出回望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流脉,"先锋文学"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如果我们把"85文化新潮"看做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象征性年份,那么回到历史现场,历史语境就是一个很好的视点。我们既看到了从"新潮小说"、"先锋小说",再到"新写实小说"的历史发展轨迹,也从这些轨迹中看到了文学作为时代的表征的价值和本体意义。在今天,我们回望先锋文学,以学术的方式祭奠先锋文学,其目的就是在这种回顾与反思中重新建构先锋文学在新的时代语境

汪倩秋[5](2013)在《论《金色笔记》中的“作者死亡”》文中研究指明"作者死亡"观从19世纪开始萌芽,到20世纪60年代发展到顶峰,其反文学传统的革新精神引发了西方学界对作者之死与作者建构的激烈争论。面对讨论的热潮,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其1962年创作的小说《金色笔记》中更是雄心勃勃地让"作者死亡",大胆地分析了小说中作者主体"退隐"下的多种叙述策略,即以主体批判、话语分析、形式实验的方式对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文本实践,以此探究了当今文学中作者与读者的身份与角色的转变意义。其开放性的观点与之后的后结构主义学家巴尔特、德里达、福柯的"作者死亡"论点都有着奇妙的暗合,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

李光辉[6](2012)在《论余华《现实一种》中的重复叙述》文中研究表明重复叙述是余华乐此不疲的叙述策略,在其后期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表现得尤为出色。其实,余华对重复叙述的实践在其早期作品中也有体现,《现实一种》就是其中之一。《现实一种》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家庭内部的疯狂杀戮的故事,四岁的皮皮意

赵润洲[7](2008)在《论苏童小说中的暴力书写》文中认为苏童的作品大致可以归纳到四个系列:早期以少年视角进行叙述的少年生活系列小说,怀想“枫杨树故乡”的还乡小说,以历史为体裁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以及表现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现代寓言小说。暴力在这些不同系列的小说中所呈现的方式也各有侧重。为了清晰的展开叙述,本文遵循这四个系列去论述暴力所呈现出的不同方式,以便挖掘苏童暴力书写深刻的价值。童年时代因为疾病以及身处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得苏童对这个世界本质的基本认识就是暴力。暴力也成为了苏童小说中鲜明的关键词。结合苏童创作期间中国文学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自身创作的主观心态,我们也能够找寻苏童选择人的动物性本能入笔和关于暴力意象来描写的一些缘由。从美学方面打量,苏童的暴力书写具有其独特鲜明的个人特征。一方面,“零度介入”的写作姿态构成了他不动声色的残酷;另一方面,精致优雅的语言风格又使他的“暴力”带上了诗歌一般的梦幻色彩。从现实层面而言,苏童的暴力书写也具有极强的社会关注性以及对人性的深度探索性,充满了人文主义情怀。然而,苏童的暴力书写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这种局限在艺术方面表现为叙事结构过于形式化。太过关心故事的“形式”,忽略了人物的深度内涵;在思想方面的局限则表现为审美的狭隘化。过于单纯地在个人化经验中走极端,夸大了与现实的联系。暴力书写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一角度切入,也是考察苏童小说内在意义、价值以及叙述风格方面的一条捷径。

胡剑鸣[8](2007)在《余华小说暴力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余华作为当代文坛上的知名作家,其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总是以平淡和冷峻之笔来书写暴力、血腥、死亡,以此证明人的兽性本能和攻击性的人性恶特征。在探讨余华作品的主题内涵时,暴力构成了余华小说主题学研究的核心语码。张颐武先生就曾饱含批判之情地指出“余华好像迷上了暴力”,王彬彬更为偏激地把余华的小说世界比作“屠宰场”。尽管也有樊星、昌切诸先生挖掘了暴力背后隐藏的现代人道主义精神,但由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根深蒂固,暴力始终是评论界难以接受的“恶魔性因素”。在评论界看来,余华笔下的暴力多是作为感情上清算的对象,而无法呈现其复杂的历史内涵。本文不再对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因素作简单的价值评判,而是,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探讨暴力主题形成的原因,揭示暴力主题的复杂性。本文首先对“暴力”一词进行文化解读,分别从直接暴力、结构暴力和文化暴力三个方面看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因素。余华的小说有关血腥,死亡等的暴力描写独具一格,有其独特的视角,特点鲜明。具体分析有四个特征:(1)阳光下的暴力(2)宿命的残酷(3)暴力的本能(4)人生的荒诞。余华之所以热衷于暴力描写主要是由于他个人独特的人生体验。童年的生活环境,与家庭的不和谐及他个人过分敏感的性格,文革十年的社会环境,加之青年时期受到川端康成、卡夫卡以及鲁迅等文学大师作品的影响,这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余华对血腥暴力描写的“心醉神迷”。而我们传统文化中“人性恶”的思想命题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余华的创作,而对“人性恶”的展示与反思成为余华前期小说创作的精神内核。然而,大量的暴力描写,决非余华内心真正的向往,实是作家采取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人文关怀的重新提倡和对人生苦难的痛切关注。以反人性开始而以求人性告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余华的一种纯个人的艺术处理,即其小说创作中的“暴力——诗情”结构。余华作品以令人惊骇的巨大的精神冲击力量,碾碎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经验和日常思维,在生命的绝望处为人类开辟出了全新的世界,从而深化了人类对自我生命处境的理性反思。

赵蜀玉[9](2007)在《都市诗歌的后朦胧状态辨析》文中研究说明进入90年代之后,中国都市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工商业文化飞速发展,大机器生产与现代商业成为都市经济和生活的命脉,同时也侵入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同时在中国现代工商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古典的诗歌审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现代新诗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诗歌审美情趣,与此紧密相关的是人们心理的巨大变动,以及审美观的转变。特别是第三代诗歌运动出现,后朦胧诗占据了诗坛的重要位置。后朦胧诗打出的旗帜虽是对朦胧诗的反叛和叛逆,但实现的途径是反文化、反传统、反崇高的价值取向和反抒情、反技巧、反意象的写作方式,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反叛造成了很严重的文化后果。正因为这是一场主动的文化叛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们的精神迷茫和空虚。这是与十年动乱性质不同的迷茫,是一种选择中的迷茫,因为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所以好像一切都不重要了,无所谓崇高和卑劣的分界,也无所谓文化和无文化,在对立消失的同时,原先被贬抑的一方得到重视,甚至演变为对另一方的刻意贬抑,也就是对文化传统的刻意割裂。都市诗歌由此进入后朦胧状态。对于现代都市诗歌的理论分析近年来逐渐升温,但从总体数量和质量上来说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都市诗歌随着都市化的扩展和深化更趋复杂和深入。因此笔者在对各种资料进行整理的同时,侧重针对80年代末以来的都市诗歌进行系统理论化的分析和论证。期望通过笔者的梳理,能够对80年代末以来都市诗歌的新特征、整体走向进行准确的定位,同时揭示出都市化逐渐加深的过程中都市人心态调整机制及生存困境的恶化,从中抽出诗歌中创作在新时期所体现出的审美情趣的转变过程,积极探索都市诗歌的发展方向,并提出有益建议。

阳丽君[10](2006)在《90年代现代汉诗的叙事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90年代现代汉诗出现了新的与以往不同的审美特质和表达方式,叙事性成为流行的诗歌批评词汇,成为最重要的诗歌现象。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一概念的梳理,透析出90年代现代汉诗与以往汉诗不同的风貌和特征。 引言部分提出了90年代现代汉诗叙事性的概念和美学特征,并探讨了叙事性发生的原因。 第一部分探讨90年代现代汉诗叙事性的基本表现。90年代诗歌对日常生活表现了极大的关注,诗意地展现了日常生活的种种,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是客观、冷静、不动声色的。相对80年代对抒情的重视,诗人们更多的是要求通过诗歌“讲出一个故事来”,而这故事又多是零散的、片断的。 第二部分从形式上的表现入手,对叙事者的集中登场、语言的陈述化和叙事文学要素的综合运用分别进行了论述。90年代的“叙事性”诗歌借鉴小说或戏剧的叙述技巧,在文本中设立了一个叙述者,拉开了诗人与世界或对象的距离,从而获得一种相对客观、冷静的态度和视角。90年代叙事性诗歌多采用陈述语句对细节、过程进行细致地描述和述说,并且融入了散文、随笔、小说、戏剧的多种因素和文本特征,呈现出一种包容性的倾向。 第三部分主要把90年代叙事性诗歌与传统叙事诗、80年代的诗歌进行比较,以凸现90年代现代汉诗叙事性的特点。传统的叙事诗具有叙事文学的一般特性,以完整地展示一个故事或塑造一个典型人物为目的。而90年代现代汉诗的叙事性,故事是“碎片化”的,通过叙事来达到抒情的目的;与80年代的诗歌相比较,它讲究通过冷淡平实的叙述日常生活,体现出有距离的思考。 结语部分对叙事性写作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现代汉诗可能的发展前景,熔叙事性、歌唱性、戏剧性于一炉。

二、论《现实一种》的零度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现实一种》的零度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新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范畴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范畴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方法
    注释
第一章 现实题材电影概述
    一、现实题材电影的界定与内核
        (一)现实题材电影的界定
        (二)现实题材电影的内核
    二、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
    注释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新拓展的动因
    一、现实题材电影新拓展的外部动因
        (一)全球化世界格局下电影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二)互联网思维与电影叙事方式的转变
        (三)亚洲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影响
    二、现实题材电影新拓展的内部动因
        (一)影视创作者的自我反思
        (二)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
    注释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新拓展的表现
    一、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新渠道
        (一)国外电影的本土化改编
        (二)IP改编的现实题材电影
    二、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新理念
        (一)电影创作的商业化理念融合
        (二)电影创作的娱乐化元素融入
        (三)电影创作的艺术性追求
    三、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新题材
        (一)传统题材的延续表达
        (二)新兴题材的拓展创新
    四、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新风格
        (一)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新风格的出现
        (二)视听语言对新风格的展现
        (三)类型元素与新风格的融合
    注释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思考
    一、深入显出地表达现实主义态度
    二、取予有节的容纳多元化艺术手法
    三、敏捷有速地捕捉揭示社会热点问题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恶的审美伦理——理解现代叙述中的“恶”(论文提纲范文)

(3)《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技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元艺术形态要求小说必须坚持创新发展
二、小说创新的艺术体现
    (一) 作家介入小说创作的可行性
    (二) 零度风格的创作原则体现
    (三) “重复”表达方法的应用
三、结语

(5)论《金色笔记》中的“作者死亡”(论文提纲范文)

(6)论余华《现实一种》中的重复叙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死亡的重复主题
二、复仇的循环结构
三、冷漠语言的反复

(7)论苏童小说中的暴力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苏童小说暴力书写的基本类型
    (一) 懵懂少年时的暴力迷恋
    (二) 本能欲望下的暴力冲动
    (三) 特定历史里的暴力专制
    (四) 困顿境遇中的暴力宣泄
第二章 苏童小说暴力书写的创作动因
    (一) 童年生活经验的影响
    (二) 特殊文学背景下的自主追求
第三章 苏童暴力书写的成就与局限
    (一) 美学价值—残酷与优雅并置
    (二) 现实价值—现实关注与人性探索共存
    (三) 艺术局限—叙事结构形式化
    (四) 思想局限—审美观念狭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余华小说暴力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一、余华小说中的暴力描写
    (一) “暴力”一词的文化解读
    (二) 暴力在余华小说中的体现
二、余华小说暴力描写的特点
    (一) 阳光下的暴力
    (二) 宿命的残酷
    (三) 暴力的本能
    (四) 人生的荒诞
三、余华小说暴力描写产生的原因
    (一) 特殊的人生体验
    (二) 文学大师的影响
    (三) 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余华小说暴力描写的人性思考
    (一) “暴力——诗情”的艺术结构
    (二) 对完整人性的吁求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论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后记

(9)都市诗歌的后朦胧状态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都市诗歌研究现状
    第二节 后朦胧诗歌是都市诗歌的阶段性存在
第二章 荒诞体验的当代性以及衍生的焦虑和死亡
    第一节 荒诞体验弱化了都市文明
    第二节 荒诞体验中的焦虑内膜
    第三节 死亡想象平衡了焦虑体验
第三章 叙事在诗歌中的强化以及零度情感主张
    第一节 叙事在诗歌中的强化和重复
    第二节 无法立足的零度情感主张
第四章 平民意识以及女性都市
    第一节 平民都市滋生出平民意识
    第二节 女性都市及其标识
第五章 功能缺失的后朦胧诗人
第六章 都市诗歌的自救之途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10)90年代现代汉诗的叙事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90年代现代汉诗叙事性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诗意展现
    第二节 抒情的弱化
    第三节 事件的“破碎化”处理
第二章 90年代现代汉诗叙事性的基本表现
    第一节 叙事者的集中登场
    第二节 语言的陈述化
    第三节 叙事文学要素的综合运用
第三章 90年代现代汉诗叙事性的特点
    第一节 与传统叙事诗的区别
    第二节 与80年代抒情性诗歌的区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原创性声明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论《现实一种》的零度风格(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新拓展[D]. 邹尚男.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恶的审美伦理——理解现代叙述中的“恶”[J]. 唐诗人. 文艺理论研究, 2017(04)
  • [3]《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技巧分析[J]. 高飞晓.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6)
  • [4]回望先锋:文学与记忆(笔谈)[J]. 韩伟. 兰州学刊, 2016(03)
  • [5]论《金色笔记》中的“作者死亡”[J]. 汪倩秋.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6]论余华《现实一种》中的重复叙述[J]. 李光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2(01)
  • [7]论苏童小说中的暴力书写[D]. 赵润洲. 扬州大学, 2008(02)
  • [8]余华小说暴力因素研究[D]. 胡剑鸣. 吉林大学, 2007(04)
  • [9]都市诗歌的后朦胧状态辨析[D]. 赵蜀玉. 四川大学, 2007(05)
  • [10]90年代现代汉诗的叙事性[D]. 阳丽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论“一种现实”的零度风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