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青藏铁路新闻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青藏铁路新闻发布会

一、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青藏铁路新闻发布会(论文文献综述)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研究说明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张璐[2](2019)在《微博的文化表达: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博是个人表达的重要媒介,也是中国社会信息非常广泛的发布平台,微博用户发布的内容和传播行为本身与其现实生活的话语世界、文化环境、历史时刻与跨国流动等都紧密相关。作为社会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的知识分子,历来通过媒介进行话语和文化传播,从书籍到报纸,再到电视和网络媒体,他们都是媒介空间中文化传播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微博出现后,知识分子也较早地入驻其中,在微博平台上建构着他们的传播行为和文化图式。其中,藏族知识分子,因其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和藏族的民族身份,其微博传播行为蕴含着更加突出的文化研究价值。因此,笔者将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已有的研究知识分子的相关理论成果,探讨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传播行为及其文化表达的内容与行为,从而讨论微博传播对藏族文化媒介互动与转型具有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以新浪微博为资料收集平台,选择了30位微博发布数量较多、发布频率较高的藏族知识分子,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他们的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观察和记录,获取了第一手研究资料。从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笔者共收集到30位藏族知识分子公开发布的2760条微博内容,再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资料进行分类统计,综合分析观察对象的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的文化意义。本文由六个部分的内容组成:第一章,绪论。全面梳理“知识分子”、“媒介与知识分子”和“微博与知识分子”的相关研究文献,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即藏族知识分子在微博中发布了哪些内容?在这些发布内容的背后,呈现了他们怎样的社会身份(职业、民族、性别、个人生活、兴趣、生命体验)?他们以这些社会身份所进行的传播行为,对藏族文化的现实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第二章,藏族知识分子的学理界定。本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笔者首先梳理了相关研究中对“知识分子”、“藏族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接着,从学术研究和中国现实语境出发,明确了藏族知识分子的学术范畴;最后,在新浪微博平台中,根据认证用户、民族、教育、职业、发布微博的文字和数量、出生年代等七个方面的信息,确定了30位符合研究条件的藏族知识分子。第三章,藏族知识分子微博形象与传播行为的整体描述。本章主要采用质化的研究方法,对30位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昵称、微博头像、微博标签和简介等微博认证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及对他们的传播内容进行整体性描述,为全文的写作绘制文化基础。第四章,四类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的微观分析。本章从微观层面出发,从学者、诗人或作家、记者、导演等四类藏族知识分子中,选取一位在观察期间微博发布数量最多、传播行为较为活跃的知识分子作为研究的个案,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其微博内容展开细致分析,并分析内容背后的传播行为,从而探讨藏族知识分子通过微博传播,所呈现出来的藏族文化变化的细部情况。第五章,微博中的藏族文化传播、互动与转型。本章结合社会情境和媒介情境、自我建构、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等相关理论,探讨了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行为的文化意义。研究发现,藏族知识分子在微博中扮演了文化传播者、社会动员者和社会批判者的重要角色。此外,由于受到微博这一媒介自身技术特性和政商权利的限制,知识分子在微博中进行传播的同时,也促成了藏族文化的现代转型。第六章,结语:藏族知识分子在微博中的多元互动与多种表达。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重点探讨微博空间的虚拟和现实的结合,推动着藏族知识分子在多个空间的互动与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播,具有族别、职业、兴趣圈层、社会责任、跨国交往等多种文化声音的表达的特征,并推动着藏族文化的多元互动和多种表达等维度的藏族文化的现代转型。

才仁卓玛[3](2016)在《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法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海洋、森林、湿地)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以及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湿地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日益频繁,湿地区域正面临着众多的人为干扰因素,盲目的开发滥用湿地资源,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威胁,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生态功能弱化,有些湿地区域甚至出现退化现象。我国现有577个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丰富;而青海省作为全国湿地大省,其湿地面积以814.36万公顷(2014年)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5.19%。其中,湖泊湿地面积占全国的14.75%1。作为国际重要湿地的青海湖湿地以其独特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青海湖湿地为中心,采用考察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现状实地调查研究,对位于青海湖湿地核心区的小泊湖湿地保护站和黑马河乡进行实地调查,运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方法,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制作图表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的数据信息,着眼于了解和掌握青海湖湿地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湿地面积、湿地动植物资源,包括湿地主体湖泊面积、入湖河流的干涸情况及其湖滨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情况,以及小泊湖普氏原羚、黑马河裸鲤(湟鱼)生存状况;分析各环境资源间的整体联动关系,主要是“水-鱼—鸟”的关系;环湖地带人口的分布状况,结合当地人口分布、变化情况和人们对草原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同时考虑当地旅游业发展状况对青海湖湿地保护的影响;另外,还讨论了藏传佛教信徒的宗教活动对青海湖环境的影响,包括祭湖活动、经幡的使用、宗教放生仪式等。旨在指出青海湖湿地的生态系统特征及保护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分析环境保护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论述主要国家对本国湿地资源的立法保护和管理制度以及我国对湿地资源法律保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我国现有湿地保护立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分析并提出以应对青海湖湿地现状和面临的威胁所应采取的法律对策,并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特点予以补充。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青海省地方有关湿地保护立法内容,2013年9月1日颁布的《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对标志着青海省的整体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步入有法可依的完善阶段;特别是《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的完善建议和《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条例》的补充意见,使地方湿地建设更为规范化。

王亮[4](2015)在《历史、现状与路径:西藏地方对外传播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政治、文化、自然环境,成为连接南亚、中亚、东亚甚至欧洲的战略要地,近代成为西方殖民国家势力范围的扩张目标。新中国成立前后,西方国家不甘心在西藏的失败,通过干涉中国内政,策动西藏上层多次骚乱最终叛逃国外,并炮制出了所谓的“西藏问题”,成为西藏和平解放后西方国家丑化中国,进而牵制中国的重要议题。伴随着西藏重大历史进步和国家层面的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普通人物的生活发生持续变化。但是西藏和平解放之后的64年时间里,国际社会对西藏的曲解与西藏地方发展的真实情况却形成强烈反差。西藏作为中国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站在国家的高度开展对外传播,有效传播西藏真实形象,是一个现实的议题。本文在对国内学者西藏对外传播研究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西藏地方和国家层面的对外传播历史资料,深入西藏对外传播有代表性的机构进行调研,期间对部分西藏对外传播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试图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西藏对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对西藏对外传播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设计出西藏对外传播的模型,得出一些结论,并给出对策和建议。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将西藏对外传播研究现状及本文论题进行了论证,对方法与理论的选取、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在对“西藏对外传播”的概念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西藏对外传播的特殊性,并着重对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地方的对外传播发展简史进行了概述,并给出评价;第三章对西藏对外传播的现有基本体系进行了概述,主要结合具体的案例或者文献与访谈资料,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以及反馈机制与传播效果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对西藏对外传播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西藏对外传播体系模型,提出对策与建议;结束语在分析西藏对外传播中所“得”与所“失”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了构想。

韩磊[5](2015)在《“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组织藏独活动研究(1988—201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后冷战时期,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异军突起,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诸多重要问题决策过程中关键的推动者与参与者。在“西藏问题”国际化的过程中,作为非国家行为体的国际性藏独组织日益引人注目。1988年3月成立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声援西藏运动”是目前活跃于国际社会的众多国际藏独组织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年度报告、年度财政报告、美国国会记录、听证会记录等原始档案文献资料为依据,在对“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成员构成、机构设置、资金来源进行横向阐述以及对“国际声援西藏运动”成立的背景和1988年至2010年该组织藏独活动的轨迹进行大跨度纵向历史考察与实证探究的基础上,揭示“国际声援西藏运动”作为一股重要的境外反华势力与达赖集团的密切关系及该组织遏制中国、分裂中国,为“西藏问题”国际化推波助澜的本质。引言部分首先从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角度对本文的选题依据作了阐释;其次对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作出界定;再次对以“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等“援藏组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细致的梳理;最后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作了说明。第一章分析了美国推动“西藏问题”国际化的背景下,达赖集团自1959年至1979年在国际社会进行公关游说活动的历史轨迹。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中期,达赖喇嘛与“西藏流亡政府”主要成员通过利用各种游说方式,在联合国通过涉藏决议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达赖集团在欧美各国建立驻外办事处,负责对外联络与宣传,促进达赖喇嘛出访各国;1970年代,达赖集团通过组建“西藏青年大会”、“美国西藏委员会”等藏独组织来进一步推动“西藏问题”国际化。达赖集团不断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国际公关游说策略,组建藏独组织逐渐成为推动“西藏问题”国际化的常见手段。第二章详细分析了“国际声援西藏运动”成立时的具体背景和该组织的基本机构建制与资金来源。在中国中央政府与达赖私人代表的接触商谈陷入停滞状态的情况下,达赖集团对国际公关游说策略进行调整,在欧美各国策动成立包括“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在内的“援藏组织”,由“援藏组织”游说各国议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藏独活动,推动“西藏问题”国际化,进而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有鉴于此,“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达赖集团的国际公关活动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本章还结合“国际声援西藏运动”1999年至2010年年度报告和1999年至2010年年度财政报告对“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宗旨、人员构成及资金来源、支出状况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实证考察揭示该组织的藏独本质。第三章对“国际声援西藏运动”从1988年至1999年的藏独活动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组织美国国会议员考察尼泊尔流亡藏人社区推动美国国会通过涉及流亡藏人的法案;其次,“国际声援西藏运动”执行两届“国际援藏组织”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在达赖喇嘛放弃“中间道路”的背景下从事一系列藏独分裂活动,包括策动“国际西藏年”、建立“声援西藏百人委员会”、“自由西藏学生运动”等藏独组织。与此同时,“国际声援西藏运动”还在经济领域进行反华活动,旨在阻挠中国的经济发展,抹黑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伴随着成员人数激增,组织规模迅速膨胀,“国际声援西藏运动”还在欧洲建立分支机构,将藏独活动拓展至美国之外,表现出了国际性藏独组织的性质。这十年基本上奠定了“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后来藏独活动的基本方向。第四章主要探讨“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在1999年至2002年之间的藏独活动。达赖喇嘛重提“中间道路”之后,“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紧跟达赖集团的宣传策略,执行第三届“国际援藏组织”大会通过的“柏林宣言”,主要在人权与环境保护方面攻击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第五章主要分析2002年至2010年“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藏独活动。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政府与达赖喇嘛私人代表进行接触商谈,“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围绕宗教信仰、北京奥运会、境外流亡藏人社区等问题进行藏独分裂活动,为接触商谈增加筹码。结语部分总结了“国际声援西藏运动”藏独活动的基本特点,依据“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主要藏独活动、与“西藏流亡政府”的关系、资金来源等因素对该组织的属性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预测。结语部分还针对中国政府对“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等“援藏组织”的反制措施进行了探讨。

王洋,吴斌珍[6](2014)在《基础交通建设能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以青藏铁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从实证角度验证铁路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作者利用青藏铁路的建设所提供的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研究青藏铁路对沿线县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青藏铁路的建设并不是当地经济发展驱动,因此较好地避免了反向因果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铁路在建成后使沿线县市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在20%以上,而且这种影响主要通过第二产业产生作用,对农业没有显着影响。另外,这种影响并不随县市初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显着不同。

孟慧丽[7](2012)在《话语权博弈:中国事件的外媒报道与中国媒体应对 ——以拉萨“3.14”事件以来《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西藏问题”话语策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拉萨“3.14”暴力事件发生以来,“西藏问题”再次成为国际舆论热点,给中国国家形象、国际政治等诸方面都带来不利影响。国际话语权的掌控能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战略内容,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确立国际舆论领域中“西藏问题”的话语权迫在眉睫。本文以美国《纽约时报》作为观察“西藏问题”在西方舆论中如何被建构的载体和切入点,考察“西藏问题”的国际传播话语生产的各相关利益方:中国、美国和达赖集团如何从自己的角度通过新闻发布会、主流媒体报道等形式,围绕“西藏问题”的方方面面进行议程设置、议题竞争、核心概念的建构与解构等话语权博弈。无疑,拉萨“3.14”事件以来涉藏国际话语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日趋复杂化而呈现越发复杂和胶着的话语博弈特征。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以反映中国对外传播话语权的现状及改进路径,正当其时。为更好地实现研究目的,本文采取文本分析、话语分析和量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2008年3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的涉藏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围绕该主题进行的话语生产和博弈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考察:第一方面,美国《纽约时报》如何在西藏“问题化”和“西藏问题”国际化双重框架下重构“3.14”事件,在新闻报道中如何通过议程二次设置消解、改造中国政府和《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的涉藏话语;在不同时期的信息源使用偏向性与话语策略有何特征。第二方面,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新中国成立以来如何从国家-政治话语角度在中国内部舆论空间建构、定义“西藏问题”。特别是“3.14”事件以来,随着中国主流媒体争取国际话语权的转向,具体新闻话语发生了哪些变化,使用的主要话语策略有哪些。2008年拉萨“3.14”事件期间,中国媒体如何应对、化解、解构达赖喇嘛和他的西方支持者伙同西方媒体进行的国际舆论造势,试图干涉中国主权的舆论强势。第三方面,考察外交部新闻发布作为中国政府的对外传播议程设置发布者,在涉藏新闻发言中政治优先、国家利益优先的话语格局有哪些具体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透视三者就涉及中国西藏的新闻话语互动和交锋,尝试从媒体话语建构和修辞的角度解读西方“西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对其进行拆解和批判,以期中国在国际“西藏话语”中赢得更大言说空间和话语主动权。中西方围绕西藏话语展开的国际话语权博弈,实际上是一场围绕这一主题的多维度话语修辞竞赛。所以,本文除了对所收集的三种文本做一些量化的分析和解读外,同时从话语分析和“争议点理论”出发,对中国政府对外传播和大众媒体传播的议程设置和话语发布框架做了一定质性分析并尝试提出改进意见。研究发现,中国政府涉藏话语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有强烈的国家—政治导向的宏大话语特征,在特殊时期表现得更为集中和强势,比如1959年、1987—1989年和2008年等敏感事件发生期。拉萨“3.14”期间,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发言虽然从新闻发布机制、时效性等方面较之前阶段有极大的改变,但在话语策略和对外传播口径上仍没有脱出这个框架。对外国政府、政客不顾中国政府抗议接见达赖喇嘛或支援声援“西藏独立”的情况,中国政府反应主动性强,且以反对、批评、抗议、谴责等坚决、强硬态度立场为多。同时,围绕这些新问题,《人民日报》通常在报道中国政府评价该事件的消息以外,组织评论、通讯等新闻报道对该事进一步批评、谴责,但外国政府、组织或政客的表态、行为较少单独成为新闻报道。在与西藏地区有关的人权、民族政策、新闻自由、秘密逮捕、骚乱等问题上,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则表现得更加被动,给出的回答更可能是中国法律、政策、规定等较“务虚”的内容,而非针对提问本身的正面回答。《人民日报》在拉萨“3.14”期间的涉藏报道政治色彩重于新闻性,与中国政府立场和话语保持高度一致,在澄清事实、组织社会舆论、推进政府议程方面作用显着。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新闻话语与政府话语应有的距离性和扩充性、补充性价值,同时这种政府与媒体话语“一体化”也影响到《人民日报》成为西方媒体消息来源的正面意义。特别是由此现实原因西方记者无法入藏采访时期,中国媒体作为“替代性新闻来源选择”的价值也由此未能最大化。考察发现《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的报道主题议程有较多的重合,双方对国际政治、舆论中出现的涉藏新事件都有较及时的反应,但中方的反应通常是由于外交部门被外国媒体记者针对该新事件、新现象的提问、追问而产生;而《纽约时报》的报道与时事贴合更紧密,通常与在华外国记者提问内容和态度上较致,这说明西方媒体在涉藏问题上有一个长期形成的提问和报道“惯例”,一个共同话语圈。从新闻报道的话语建构层面看,在涉藏报道中,《纽约时报》有较独立的价值表达系统和完善的议程二次设置能力;同时,新闻报道存在较长时期内的主题偏好,比如对人权、文化保护、环境问题等话题的特殊关注;报道的时效性强,对国际最新事件的反应迅速,在新闻来源选择中对达赖喇嘛有显而易见的偏好。本文认为,为促进对外传播,中国政府需在西藏事务中有意识地超越国家-政治立场的威权型话语,对与西藏事务相关的国内外事件做出更及时、更有针对性的反应,尽一步丰富西藏话语的文化性、社会性维度。中国媒体则要有更强的传播主体意识,报道重点更多地涉及事实和细节,转变宏观、观点化和说教的新闻传播模式。同时,两者的涉藏话语都需要在修辞辩论原则和程序上有进一步的转变,使中国的声音更容易被西方受众广泛接收和正确理解。这些结论和建议的得出通过以下五个章节逐层实现:第一章“文献综述与研究安排”主要是谈本论文主题的形成过程与论文前期综述、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等准备性工作。第二章“话语权理论与‘西藏问题’由来”主要就本文所涉及的理论做梳理和界定,以及分析西方国家是如何在政府、传媒、势力集团(包括达赖的游说对象)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建构起当下“西藏问题”国际传播话语。第三章“双重话语框架下的涉藏报道定势”探讨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如何表现“西藏问题”的不同利益方的观点和诉求,特别是如何解构和“改造”中国政府和大众媒体在涉藏话语中的核心观念,其中,另辟专节讨论达赖喇嘛的宣传策略。第四章“中国视角下的‘西藏问题’与西藏话语建构”追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作为党报在怎样的场景下使用和再定义“西藏问题”,特别是2008年“3.14”以降其话语和核心利益如何对外传播的问题。同时,对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涉藏发言如何体现中国政府官方立场、如何形成官方话语输出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最后一章“研究结论与建议”讨论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和大众媒体在国际舆论话语生产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改进,以及本论文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本课题属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众传媒与化解社会风险研究》(项目批准号:07JZD0033)的子课题。同时,本论文的写作获得复旦大学优秀博士生科研资助项目支持。

罗佳[8](2012)在《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电视是当今影响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体,是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电视“视听兼备”,具有广播、报纸无法比拟的优势。而电视新闻直播与新闻事件同步,极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是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世界各大电视媒体早已将电视新闻直播作为新闻播出的常规手段。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起步很晚,但自1997年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现场直播“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起,央视新闻直播发展迅速。如今,直播已成为央视新闻播出的常规手段。媒体传递信息需要语言作为载体。电视新闻直播语言集中体现了媒体语言的特征。电视通过视、听双渠道传递信息,电视语言包括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两大部分。本文在分析电视新闻语言和电视新闻直播特征的基础上,集中分析了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特别是有声语言的特征。电视新闻直播有声语言具有庄重性、叙述性、粗糙性等特征;画面语言具有字幕重要、图像传播事实等特征。内容决定形式。根据电视新闻直播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电视新闻直播可以大体分为仪式类、事件类和常规类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电视新闻直播语言又有所差别。仪式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是整齐、规范,语言杂质少,语言需达到“美感享受”的层次。事件类电视新闻直播可以分为可预知事件电视新闻直播和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两类。可预知事件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注重即兴口语表达等,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是政治性强、媒体“议程设置”功能凸显、现场表达与配音结合等。常规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是交流感强、语速快、语言样式以宣读式和讲解式为主等。语言是电视新闻直播的关键环节,是提高电视新闻直播质量的重要因素。语言的训练需要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做起。电视新闻直播报道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对报道者的语言基础、性格气质有着特殊的要求。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可以分为播音员和记者、主持人两类。播音员培养的重点在于院校教育,而主持人培养的重点则在于新闻采编、评论实践。西方媒体“主播制”、“职业生涯管理”等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的管理模式,值得我国电视媒体借鉴。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9](2009)在《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郁金香节总体方案的通知》文中指出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0](2008)在《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郁金香节总体方案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青藏铁路新闻发布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青藏铁路新闻发布会(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微博的文化表达: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知识分子的研究
        二、媒介与知识分子的研究
        三、微博与知识分子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网络民族志
        二、内容分析法
        三、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藏族知识分子的学理界定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界定
        一、学界对“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
        二、本文对“知识分子”概念的思考
    第二节 何谓藏族知识分子
        一、学界对藏族知识分子的描述
        二、藏族知识分子的民族身份
        三、藏族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
    第三节 微博中的藏族知识分子
        一、微博平台的选择
        二、微博中藏族知识分子的选择标准
        三、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统计说明
第三章 藏族知识分子微博形象与传播行为的整体描述
    第一节 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形象
    第二节 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内容的主题类型
    第三节 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的量化描述
        一、微博来源:转发多于原创
        二、呈现形式:以复合形式为主
        三、发布数量:2011 年后逐渐减少
第四章 四类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的微观分析
    第一节 学者型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分析
        一、学者型藏族知识分子的个案描述
        二、学者型藏族知识分子藏族文化传播行为的对比分析
        三、学者型藏族知识分子文化身份的多元表达
    第二节 文学创作型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分析
        一、文学创作型藏族知识分子的个案分析
        二、文学创作型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行为对比分析
        三、藏族文化是文学型藏族知识分子的创作源泉
    第三节 记者型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分析
        一、记者型藏族知识分子的个案分析
        二、记者型藏族知识分子的新闻传播行为对比分析
        三、记者型藏族知识分子职业身份的多元转变
    第四节 导演型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分析
        一、导演型藏族知识分子的个案分析
        二、导演型藏族知识分子藏族影视文化传播行为的对比分析
        三、导演型藏族知识分子开启藏族影视传播的跨国交往空间
第五章 微博中的藏族文化传播、互动与转型
    第一节 藏族知识分子的微博传播情境
        一、社会情境
        二、媒介情境
        三、微博情境
    第二节 藏族知识分子在微博中的自我建构
        一、藏族知识分子的民族身份建构
        二、藏族知识分子的职业身份建构
        三、藏族知识分子的性别身份建构
    第三节 藏族知识分子在微博中的社会角色
        一、微博中的文化传播者
        二、微博中的社会动员者
        三、微博中的文化批判者
    第四节 藏族文化在微博中的现代转型
        一、藏族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方式转型
        二、藏族文化在微博中的呈现形式转型
        三、藏族文化在微博中的内容特征转型
第六章 结语:藏族文化在微博中的多元互动与多种表达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重点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概况
    1.1 湿地的概念与功能
        1.1.1《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
        1.1.2 国内外学界对湿地的认识
        1.1.3 湿地的功能
    1.2 我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现状
        1.2.1 湿地资源概况
        1.2.2 湿地保护现状
第二章 国内外湿地资源保护的立法考察
    2.1 国外湿地资源保护立法考察
    2.2 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立法现状分析
        2.2.1 全国性立法保护
        2.2.2 地方性立法保护
第三章 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青海湖湿地面积变化
        3.1.1 水域面积及其变化情况
        3.1.2 沙化面积及其变化情况
    3.2 青海湖湿地动植物资源调查
        3.2.1 关键物种的生存现状
        3.2.1.1 黑马河湟鱼生存现状
        3.2.1.2 黑马河湟鱼资源保护
        3.2.1.3 保护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3.2.2 其他资源的现状考察
    3.3 人口分布及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
        3.3.1 当地牧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
        3.3.1.1 调查基本情况描述
        3.3.1.2 青海湖周边环境问题
        3.3.1.3 环保知识与行动
        3.3.1.4 环湖垃圾处理情况调查
        3.3.1.5 宗教活动与青海湖环境
        3.3.1.6 环湖地区环保设施与环保成效
        3.3.1.7 环湖地区牧民生存状况与环境保护
        3.3.2 流动人口和游客与青海湖资源保护
        3.3.2.1 调查基本情况描述
        3.3.2.2 青海湖旅游内容
        3.3.2.3 游客对青海湖环境的影响
        3.3.2.4 游客对湟鱼的食用和知晓情况
        3.3.2.5 游客在青海湖景区的经济支出
        3.3.2.6 游客对青海湖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章 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法律对策
    4.1 关于湿地保护的全国性立法完善
        4.1.1 关于湿地保护工作的权责
        4.1.2 关于湿地的权属
        4.1.3 关于湿地保护的公众参与
    4.2 青海湖湿地保护的地方立法
        4.2.1《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的完善建议
        4.2.1.1 现行《条例》的缺陷与不足
        4.2.1.2《条例》的完善思路与建议
        4.2.2《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补充
    4.3 青海湖少数民族习惯法与青海湖湿地保护
        4.3.1 生态优先和环境优先
        4.3.2 藏族习惯法的吸收和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青海湖生态状况及相关环境问题的调查问卷(藏汉双语)
附录二 关于青海湖生态旅游调查问卷(藏汉双语)
附录三 访谈提纲
致谢

(4)历史、现状与路径:西藏地方对外传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理论与方法
    三、本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四、论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五、对外传播事业研究状况
    六、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西藏对外传播”的概念梳理与发展历程
    一、“西藏对外传播”及其特殊性
    二、西藏地方对外传播的历史概要
    三、对西藏对外传播发展历程的评价
第三章 西藏地方对外传播的基本体系
    一、西藏地方对外传播主体的基本构架分析
    二、西藏地方对外传播的内容分析
    三、西藏对外传播的渠道分析——以西藏外宣部门的外宣策略为例
    四、西藏地方对外传播的受众分析
    五、西藏地方对外传播的环境系统分析
    六、西藏地方对外传播的反馈机制与传播效果分析
第四章 西藏地方对外传播的问题分析及路径设计
    一、西藏地方对外传播的问题分析
    二、行动与路径:当前西藏地方对外传播设计
结语
    一、西藏对外传播事业发展中的得与失
    二、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的设想
注释与参考文献
附录
资料辑要
后记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成果目录

(5)“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组织藏独活动研究(1988—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与内涵界定
        (一) 关于中文译名的问题
        (二) 关于“援藏组织”
        (三) 关于“西藏问题”和“西藏问题”国际化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西藏流亡政府”的建立与达赖集团国际公关活动的历史轨迹(1959-1979)
    第一节 达赖集团与美国政府在联合国策动“西藏问题”国际化
        一、“西藏流亡政府”的建立
        二、美国策动“西藏问题”国际化
    第二节 1960年代中期以来达赖集团建立驻外办事机构与藏独组织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达赖集团藏独活动的影响
        二、“达赖喇嘛驻纽约办事处”的藏独活动
        三、达赖集团策划建立藏独组织及其主要藏独活动
    小结
第二章 “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建立及其组织内部透视
    第一节 达赖喇嘛提出“五点和平建议”
        一、接触商谈与达赖集团国际公关的新策略
        二、达赖喇嘛在美国国会提出“五点和平计划”
    第二节 “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建立
        一、拉萨骚乱与达赖集团建立“援藏组织”
        二、“国际声援西藏运动”与“藏青会”的内在联系与差异
    第三节 “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机构设置与成员背景分析
        一、“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机构设置
        二、“国际声援西藏运动”成员背景分析
    第四节 “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资金来源与支出
        一、“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资金来源
        二、“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资金支出状况
    小结
第三章 达赖喇嘛放弃“中间道路”与“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藏独活动(1988-1999)
    第一节 “国际声援西藏运动”推动美国国会通过关于流亡藏人的法案
        一、“国际声援西藏运动”推动美国国会议员考察流亡藏人社区
        二、“国际声援西藏运动”推动美国国会通过涉藏议案
    第二节 “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藏独分裂活动
        一、达赖喇嘛放弃“中间道路”与第一届“国际援藏组织”大会
        二、“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策动“国际西藏年”
        三、“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组建其他藏独组织
    第三节 “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利用经贸问题进行反华活动
        一、有条件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
        二、阻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四节 “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利用世妇会从事反华活动
        一、帮助流亡藏人筹建“藏人妇女代表团”
        二、“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等组织针对世妇会的藏独活动
        三、“国际声援西藏运动”针对世妇会进行藏独活动的影响
    第五节 “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国际性藏独组织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声援西藏运动”联络各国议员
        二、“国际声援西藏运动”活动范围扩展至欧洲
    小结
第四章 达赖喇嘛重提“中间道路”与“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藏独活动(2000-2003)
    第一节 重提“中间道路”与“柏林宣言”
        一、达赖喇嘛重提“中间道路”
        二、第三届“国际援藏组织”大会及“柏林宣言”
    第二节 “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在人权领域的反华活动
        一、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的反华活动
        二、在第三届联合国反对种族主义世界大会上的活动
        三、“国际声援西藏运动”攻击中国宗教政策
    第三节 “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炒作“环境问题”
        一、“世界银行运动”
        二、“遏制中国石油运动”
        三、“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上的游说活动
        四、发起所谓“环境权利运动”原因析论
    小结
第五章 接触商谈过程中“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藏独活动(2003-2010)
    第一节 “国际声援西藏运动”与美国国务院“西藏问题”协调员策划实施接触商谈
        一、“国际声援西藏运动”推动设立“西藏问题”特别协调员
        二、“国际声援西藏运动”推动欧盟设立“西藏问题”特别代表
        三、2002年以来“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对接触商谈的策划与实施
    第二节 利用“政治犯”问题为接触商谈增加筹码
        一、发起所谓“丹增德勒仁波切运动”
        二、重新炒作所谓“班禅喇嘛事件”
        三、炮制所谓“囊帕拉山口枪击事件”
    第三节 “3·14事件”前后“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藏独活动
        一、“国际声援西藏运动”针对奥运会的破坏活动
        二、达赖喇嘛获得美国国会金质奖章与“3·14事件”
        三、“3·14事件”后“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破坏活动
    第四节 “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加强在流亡藏人社区的藏独活动
        一、“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在尼泊尔流亡藏人社区的活动
        二、培养青年流亡藏人领袖
        三、设立“西藏游说日”
        四、为流亡藏人设立“罗威尔基金”
    小结
结语
    一、“国际声援西藏运动”藏独活动的基本特点
    二、“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的性质
        (一) 强烈的反华倾向
        (二) 固有的藏独倾向
    三、“国际声援西藏运动”藏独活动发展趋势前瞻
        (一) 与其他“援藏组织”构建藏独组织联盟
        (二) 组织领导权和活动中心开始向欧洲倾斜
    四、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话语权博弈:中国事件的外媒报道与中国媒体应对 ——以拉萨“3.14”事件以来《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西藏问题”话语策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现代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并存的国际环境
    二、涉华国际传播的西方霸权性和建构特质
    三、对华报道渐增与国际传播“话语存在感”缺乏悖论
    注释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安排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逻辑起点与研究假设
        二、涉华报道研究的现状与局限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问题的产生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来源和提取说明
    注释
第二章 话语权理论与“西藏问题”由来
    第一节 从话语至话语权
        一、相互建构的权力与话语
        二、话语分析与媒介话语
        三、媒介话语权的界定
        四、话语权概念在中国的泛用
    第二节 争议点理论下国际话语权博弈路径
        一、争议点理论简论
        二、争议点理论在分析话话建构中的应用
        三、媒体话语中修辞运用的普遍性和借鉴价值
    第三节 “西藏问题”社会基础与美国人权政治传统
        一、文化角度:从“香格里拉幻想症”到“西藏问题”
        二、学术共同体的角度:西方藏学特点与分歧
        三、大众媒体角度:勾连神话的西藏与政治的西藏
        四、宗教信仰角度:社会性失意与藏传佛教美国化运动
        五、“西藏问题”政治化与美国人权外交
    注释
第三章 双重话语框架下的涉藏报道定势
    第一节 国内学界对《纽约时报》的研究
        一、关注《纽约时报》的原因和意义
        二、国内相关研究主要的成果与方法
    第二节 “西藏问题”国际化框架下的拉萨“3.14”事件报道
        一、报道框架与偏向性消息源共同推进“西藏问题”国际化
        二、多元化消息来源与偏向性并存
        三、拉萨“3.14 ”事件的话语维度和话语张力
        四、倾向性话语形成路径
    第三节 后“3.14”时期西藏“问题化”报道框架
        一、与各阶段热点事件结合以提高媒体“曝光率”
        二、报道框架与公众意识引导
        三、如何设置、制造话题解构中方西藏话语
        四、小结:中国西藏话语要有长期面对问题的准备
    第四节 达赖喇嘛媒体形象与宣传策略分析
        一、神性面孔与论辩中先验、权威修辞人格的塑造
        二、“人性化”面孔与真实、亲和的论辩人格塑造
        三、柔化政治诉求的宣传策略
        四、以宗教和精神性的“回报”来平衡与西方的关系
        五、对流亡社群的管制和制造意见统一
        六、达赖集团对外传播机制和机构设置
        七、政治赋权:达赖为何看重“西藏问题”国际化
    注释
第四章 中国视角下的“西藏问题”与西藏话语建构
    第一节 1949-2007:国家-政治话语框架下的西藏话语
        一、中国领导人对达赖喇嘛政治态度的连续性
        二、1959年之前:以“西藏问题”指称西藏和平解放
        三、1959年:以敌我矛盾界定的宣传策略
        四、中美在“西藏独立”政治议题上的对峙
    第二节 国家—政治框架下“3.14”事件媒体话语
        一、处理与维稳:事件报道基本取向
        二、国家—政治报道框架规定下的文本特征
    第三节 议程设置:政府与媒体共同反对“奥运会泛政治化”
        一、对西方媒体不实报道的揭露和反击
        二、国家—政治框架下维护主权和稳定的话语路径
    第四节 后“3.14”时期“西藏问题”的媒体呈现
        一、否认“西藏问题”存在为导向的媒体议程
        二、以“我”为主的消息来源偏向
        三、政治性与正当性统一:以反击西方媒体造假事件为例
        四、中国西藏话语中达赖喇嘛形象与建构
        五、《人民日报》“西藏问题”话语建构的实现路径
        六、小结:国家—政治框架与西藏话语建构
    第五节 政治原则下的外交部涉藏新闻发布
        一、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传达中国政府声音
        二、外交部涉藏发布:被动回答多于主动设置议程
        三、高频词汇解读
    注释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争议点理论下的分析与发现
        一、争议点利用:如何对待达赖“人格瑕疵”
        二、话语建构的层次性问题
        三、如何处理竞争性议题:以“皮草事件”为例
        四、修辞规则与程序为导向的国际话语权竞争
    第二节 “西藏问题”国际话语权之争的应对与建议
        一、优化政府主导的政府、媒体和公众三层传播网络
        二、政府对外传播机制与提升方向
        三、中国藏学界应当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
        四、鼓励公共外交与公众对外传播责任
    注释
结语
附录1:论文出现图表情况说明
附录2:2008年3月-2010年12月涉藏国际政治、外交事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四节 先贤研究成果
        一、 探索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2002 年)
        二、 发展阶段(2003~今)
第二章 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
        一、 早期人类信息传播活动
        二、 新闻传播随人类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
        三、 中国新闻事业概况
    第二节 电视新闻的发展
        一、 欧美电视新闻的发展
        二、 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
    第三节 电视新闻直播历程
        一、 美国电视新闻直播历程
        二、 中国电视新闻直播历程
第三章 电视新闻直播的语言特征
    第一节 电视新闻语言是媒体语言的集中代表
        一、 媒体语言的特征
        二、 电视新闻语言集中代表媒体语言
    第二节 电视新闻语言的特征
        一、 电视语言的特征
        二、 电视新闻语言是电视语言与新闻的结合
    第三节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是电视新闻语言特征的突出展现
        一、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语境
        二、 电视新闻直播的特征
        三、 电视新闻直播解说语言的特征
        四、 电视新闻直播现场同期声的特征
        五、 电视新闻直播音乐的特征
        六、 电视新闻直播画面语言的特征
第四章 三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第一节 仪式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一、 整齐、规范,语言杂质少
        二、 语言的美感享受
    第二节 事件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一、 可预知事件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二、 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第三节 常规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点
        一、 交流感强、语速快
        二、 语言样式以宣读式和讲解式为主
        三、 现场报道丰富
        四、 副语言使用局限
第五章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训练路径
    第一节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的选拔
        一、 性格、气质的挑选
        二、 不拘专业选拔人才
    第二节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的培养
        一、 重视中小学语文基础
        二、 重视专业训练
        三、 在采访、编辑实践中锻炼
        四、 在新闻栏目中成才
        五、 学校办学与实践需接轨
    第三节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的管理
        一、 管理的原因
        二、 播音员、主持人管理措施
        三、 聘用制、“主持人中心制”、品牌主持人职业生涯管理的推行
    第四节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的人文关怀
        一、 媒体的“人文关怀”
        二、 “最小伤害原则”体现“人文关怀”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央视新闻直播大事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郁金香节总体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主题 二、时间和地点 三、支持、主办、协办、承办单位
(一) 支持单位:
(二) 主办单位:
(三) 协办单位:
(四) 承办单位: 四、主要活动
(一) 开幕式
(二) 闭幕式
(三) 投资促进活动
(四) 外商投资项目洽谈会 (第三届青海省吸引外资洽谈会)
(五) 矿业权“招拍挂”专场活动
(六) 旅游专项展示活动
(七) 论坛活动
    1、主题报告会
    2、纪念青洽会十周年论坛
    3、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论坛
    4、电视论坛
(八) 展示活动
(九) 花卉展览活动
(十) 文化体育活动 五、邀请工作
(一)
(二) 六、会务保障工作
(一) 新闻宣传。
(二) 广告招商。
(三) 旅游服务。
(四) 安全保障。
(五) 接待工作。 七、组织机构
(一) 2009青洽会暨郁金香节组委会组成人员:
(二) 八、经费管理 九、工作联络
附件:
    1、2009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暨
    2、2009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暨
    3、2009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暨
附件1:
    2009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郁金香节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二、组织机构
    
    综合组
    
    投资促进组
    
    会展组
    
    接待组
    
    宣传组
    
    论坛组
    
    安全保卫组
    
    环境协调组
    
三、主要活动
    
    (一) 开幕式
    
    (二) 闭幕式
    
    (三) 投资促进活动
    
    
1、青海省投资环境说明及项目推介会
    
    
2、旅游项目推介会
    
    
3、农牧业产业化项目推介会
    
    
4、签约仪式
    
    (四) 外商投资项目洽谈会 (第三届青海省吸引外资洽谈会)
    
    五) 矿业权“招拍挂”专场活动
    
    (六) 旅游专项展示活动
    
    (七) 论坛活动
    
    
1、主题报告会
    
    
2、纪念青洽会十周年论坛
    
    
3、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论坛
    
    
4、电视论坛
    
    (八) 展示活动
    
    
1、展示内容和形式
    
    
2、布展分工
    
    
3、布展、撤展时间
    
四、邀请工作
    
    一) 邀请范围
    
    (二) 邀请的主要任务
    
    (三) 邀请形式
    
    (四) 邀请时间。
    
五、接待和服务工作
    
六、宣传工作
    
七、联络工作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附件2:
    2009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郁金香节
    
一、指导思想和主题
    
二、时间和地点
    
    (一) 主会场:
    
    (二) 分会场:
    
三、承办、协办单位
    
四、组织机构
    
    (一) 2009郁金香节执委会组成人员:
    
    (二) 根据节会组织工作需要, 执委会下设办公室、宣传部、文体部、旅游部、花卉园艺部、环境整治部、安全保卫与交通治安部、接待部八个工作部, 负责落实省组委会安排的各项具体工作。
    
    
1、办公室
    
    
2、宣传部部长兰生峰
    
    
3、文体部部长:苏磊红
    
    
4、旅游部部长:赵宁军
    
    
5、花卉园艺部部长:何灿
    
    
6、环境整治部部长:李晓舸
    
    
7、安全保卫与交通治安部部长:王和中
    
    
8、接待部部长:陈家辉
    
五、主要活动
    
    (一) 花卉展览活动
    
    (二) 文体活动
    
    
1、2009青洽会暨郁金香节开幕式文艺演出
    
    
2、2009青洽会暨郁金香节开幕式文艺晚会
    
    
3、“欢乐夏都大狂欢”广场文化活动启动仪式
    
    
4、“潮涌青海”—青洽会推动青海经济发展10周年回顾电视文艺晚会
    
    
5、“30年记忆”改革开放大型摄影展
    
    
6、“欢乐夏都天天演”活动
    
    
7、2009青洽会暨郁金香节闭幕式“舞动夏都”大型广场文体嘉年华活动
    
    
8、西宁地区优秀健身项目展示
    
    
9、男子健美及特色展示活动
    
    
10、广场轮滑特技表演
    
    (三) 旅游活动
    
    
1、“两岸情深, 一脉相呈”日月山———日月潭 (台湾团) 旅游联谊会
    
    
2、环夏都旅游圈旅游局长联席会议
    
    
3、江河源黄河奇石展
    
    (四) 2009青洽会暨郁金香节湟源县分会场活动
    
    
1、丹噶尔古城开街仪式
    
    
2、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 (排灯) 展
    
    
3、综合性民间及旅游工艺品大展销
    
    
4、丹噶尔古城摄影、古今中外货币展
    
    
5、丹噶尔古城县衙升堂、巡街仪式表演
    
    
6、“羌风流韵”、百人二胡表演
    
    
7、丹噶尔古城历史渊源、名人轶事讲坛
    
    
8、地方小吃大赛
    
    
9、城隍庙会
    
    
10、文庙祭孔活动
    
    (五) 2009青洽会暨郁金香节旅游服务月活动
    
六、工作要求
附件3:
    2009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郁金香节
    
一、会议名称
    
二、会议主题
    
三、支持、主办、协办、承办单位
    
四、会议时间
    
五、会议主要内容
    
六、组织机构
    
    外商邀请组:
    
    财务后勤组:
    
    文秘论坛组:
    
    项目征集组:
    
    宣传报道组:
    
七、会议日程
    
    5月5日
    
    5月6日
    
    5月7日
    
    5月8日
    
八、经费预算

四、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青藏铁路新闻发布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2]微博的文化表达:藏族知识分子微博传播内容与行为研究[D]. 张璐.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法律研究[D]. 才仁卓玛. 兰州大学, 2016(11)
  • [4]历史、现状与路径:西藏地方对外传播体系研究[D]. 王亮. 西藏民族学院, 2015(02)
  • [5]“国际声援西藏运动”组织藏独活动研究(1988—2010)[D]. 韩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3)
  • [6]基础交通建设能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以青藏铁路为例[J]. 王洋,吴斌珍. 经济学报, 2014(01)
  • [7]话语权博弈:中国事件的外媒报道与中国媒体应对 ——以拉萨“3.14”事件以来《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西藏问题”话语策略为例[D]. 孟慧丽. 复旦大学, 2012(05)
  • [8]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D]. 罗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12)
  • [9]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郁金香节总体方案的通知[J].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青海政报, 2009(03)
  • [1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郁金香节总体方案的通知[J].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青海政报, 2008(04)

标签:;  ;  ;  ;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青藏铁路新闻发布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