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

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

一、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公共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萍[1](2019)在《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研究》文中提出有关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研究着眼于秘书学学科归属,研究视角不够全面、系统,且缺乏针对性。本文以秘书学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以定位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剖析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内涵、现状及原因,并据此提出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解决措施。首先,以定位理论为基础,阐明秘书学本科专业找准自身定位的重要意义,并说明定位过程需遵循五项原则,定位内涵包括自我定位、学校及政府定位、社会定位三个维度。其次,从现有秘书学本科专业入手,以大量基础数据探析学科发展环境特征及发展现状,得出当前秘书学本科专业在自我定位上存在专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忽略外部宏观发展环境、人才培养方向缺乏细化的问题,在学校及政府定位中存在专业发展潜力被忽视、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在社会定位上缺乏行业内共同认可的权威评价机制。再次,结合实际调查与案例思考专业定位影响因素,分析出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内部主要受专业负责人领导力及师资队伍情况影响,外部主要受政策因素与市场因素影响。最后,分别从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预设、定位策略及定位路径层面,提出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措施。

NyaichyaiLila(李丽)[2](2019)在《中国对尼泊尔公共外交研究》文中指出公共外交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发起的旨在与外国人民建立直接沟通的努力。中国对尼泊尔的公共外交是指由中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个人针对尼泊尔人民开展的一系列外交活动,目的是为了提升中国在尼泊尔的国家形象,加深尼泊尔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增加中尼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水平。中尼关系经常被纳入政治协议和高层政治互访的研究范畴,但中尼关系从历史上就始于民间交往,并在此基础上向更广阔的领域扩展。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以美国、欧洲和东亚为研究对象的居多,但关于中国对邻国尼泊尔的公共外交方面的研究很少。这意味着尽管尼泊尔处于中国非常重要的地缘政治位置,但公共外交在中尼关系中的优先地位较低。此外,尼泊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意义,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尼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才能有效推动两国的政治、经贸、人文合作进程。而两国公共外交关系建设是对双边关系的深化和补充,同时也是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需求。在国际关系中,公共外交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一国的对外宣传手段和单向的信息传递手段。然而,越来越多的外国公众和公共外交专家对这种做法提出了严厉批评。因此,在新形势下,中国这样的大国正在推动双向交流,加强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互动。中国对尼泊尔开展了包括文化、语言、教育、科学、贸易、旅游和援助等一系列公共外交行动。中尼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既是中国在尼泊尔开展公共外交的平台,也是中国软实力的源泉。此外,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快速增长。中尼人文交流的日益发展,需要新的公共外交途径,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有待完善。尼泊尔虽然面积较小,但相较于中国,很早以前就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所有主要强国建立了联系。中国对尼泊尔的公共外交始于21世纪初。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在尼泊尔的公共外交领域是后来者。但人们发现,中国在规模和速度上发展较快,表现出了更大的潜力。在众多的公共外交平台上,中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个人都高度参与到了其中。由于中国公共外交的各种活动,尼泊尔人对中国有着高度的好感。中国的双向沟通、着眼长远关系的项目规划、网络化的关系沟通方式被证明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有效方式。本研究认为,首先,中国对尼泊尔的公共外交具有五个新特点,具体表现为:中国在尼泊尔的公共外交并不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两国人民直接交往与交流;它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搭起一座“相通”的桥梁;它与公民社会领导建立了联系,促进了非政府组织之间的网络;它关注每一个普通人。其次,目前中国对尼泊尔的文化外交主要针对精英阶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语言差异也是一个重要障碍。而中国在经济领域对尼泊尔的公共外交比较成功,中国在尼泊尔的商业组织对于中国在尼泊尔商业外交的本土化以及推动民间关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民间交流这种“自下而上”的交流合作模式能将中尼关系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温虹[3](2018)在《公共性语境下的美术馆教育》文中认为将美术馆教育放置于公共性语境下进行研究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过去20年里“公共性”已然成为国内的学术热题,其具体的研究领域涵盖哲学、政治、社会、文化、管理、艺术与教育,在美术馆领域也同样引发了热议。然而“公共性”对美术馆教育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它赋予美术馆教育区别于学校美术教育的怎样的不同特征?它又能为美术馆教育提供怎样的理论与实践支持?针对这些未能完全解答的问题,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展开研究。全文共分六部分进行论述:导论界定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阐述了从“公共性”语境下研讨美术馆教育的意义,通过对国内外与该命题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提出本研究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并通过本章中附论对美术馆“公共性”内涵的初步探索,搭建本论文的主体写作思路与构架。第一章回顾和梳理了美术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的历史沿革。从历史、社会、哲学以及美术馆自身发展的多角度,梳理了美术馆由“私”到“公”的演变过程,明确了“公共性”是现代美术馆区别于古典美术馆的根本特征。第二章从美术馆公共空间的发展与变化角度,对发生于其中的教育行为进行探讨和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美术馆“物质空间”的产生原因,对如何因公共性而发生改变的史实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其次从“社会空间”的角度总结和分析了发生于其中的教育交往中公共关系的特征与建构,并指出在科技与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时空观的转变对美术馆教育“公共性”内涵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章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美术馆教育基础。该部分内容以“公共物品”和“公共利益”为切入口,分别就美术馆教育的物质资源和指导原则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美术馆教育区别于学校美术教育的公共文化服务属性。第四章阐述和分析了国内美术馆教育实践中公共性的阶段发展,着重分析了当前美术馆教育实践的具体生态环境与教育交往行为特征。为了区别于学校美术教育,本章节在论述的方式上采用了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正式教育等称谓,对不同教育方式进行比较,重点从美术馆学习的独特生态环境上分析其特征,并基于物品的文化学习、情感体验、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给于美术馆教育交往活动提出改进建议。第五章用4个具体的国内外美术馆教育案例,对本论文中部分理论研究进行实践说明。案例1关注了美术馆教学双方的平等交往方式,同时反映出高校教育研究理论成果在美国艺术博物馆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案例2介绍了美国克拉克艺术学院博物馆兼顾普通民众与专业研究人员的教育服务,及其与社区发展紧密合作的情况;案例3是国内美术馆针对弱势群体开展具体教育服务的一次尝试和思考;案例4则是在跨单位、行业、部门的基础上,对美术馆利用馆内外公共文化资源开展系列课程实践可能性的探讨。

张磊[4](2017)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演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着来自教育系统内外的多重挑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识别这些挑战并开发相应的专业设置治理体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是与专业层次结构相关的教育系统功能表达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两分法”和现行专业目录的框架下,两个教育层次的规模对等发展和二者总体在高等教育中的绝对规模使得二者的并行发展呈现出一种双螺旋的运行模式。应用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范式分析发现,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专业层次适配是教育系统双螺旋专业发展模式中的结构要求,这种双螺旋的效率是实现教育系统特定功能的系统动力。通过构建和运算以专业关系为基础的各类关系矩阵,并结合系统耦合分析方法分析发现,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的对接和层次适配处于较为初级的自发为序的状态,表现在专业对接强度分布不均、专业层次结构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都有待提高等方面,这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因而,实现两个专业层次在专业结构上的良性互动以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演进并实现预期的教育功能是微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校际专业交往是中观层面关系到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和院校之间的专业资源配置问题。应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可以以矩阵形式构建并表达高校之间基于共同举办的专业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使用结构洞分析方法对这些矩阵进行分析发现,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存在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现象。由于内生冲突的存在,院校无法在提升校际专业交往效率的同时提升交往资源的集中程度和对网络的控制力,因而陷入两难决策的困境中。面对影响校际专业关系强度的技术性因素、学科与专业的隔离效应因素、学校发展历史性因素以及教育主体对校际专业关系功能和作用认识的主观因素等原因,开展校际专业关系网络治理以提升校际专业交往资源配置效率和院校专业交往能力是中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以就业为主要关系的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问题是宏观层面社会、教育与人的协同发展问题。在“社会—教育—人”的系统交互和社会与教育“母系统—子系统”的关系模式中,使用耦合分析方法和供需均衡分析方法对教育系统就业供需的专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专业供需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系统的专业供需处于整体上的供不应求状态,而在社会系统中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专业的供需又处于较大程度上的供大于求的状态,产生了“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它是教育系统专业设置的自发独立性与社会系统行业对专业需求的天然不均衡性二者冲突的系统表现,而这种冲突的解释和解决也必然需要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中进行。因此,调整专业与行业的供需关系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并实现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协同即成为宏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通过以上全局性的系统分析发现和识别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目前存在“微观上专业层次适配处于自发为序的状态”“中观上存在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宏观上存在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三个现象,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可以设立不同的治理目标并开发相应的治理工具以及配套安排等治理要素。使用链理论对这些治理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可以发展出一个使各治理要素在横向内容上相互补充和协调,在纵向层次上相互衔接和配套,在时间上保持延续和动态演进的三维治理链,该治理链体系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在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地区治理方面构建机制框架方面所做的一种尝试。

苗耘[5](2017)在《基于文献的大学排名应用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最好大学”排名的发布和200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发布,排名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从最初为那些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提供择校指导,发展到今天被高校、政府、用人单位以及捐赠者等多方主体广泛关注和应用,但也引起了诸多争议。已有研究虽然已经对学生、教师、高校、政府以及用人单位等不同主体在行为过程中“是否应用排名”、“如何应用排名”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对多应用主体的应用行为、原因/目的、应用产生的影响以及应用过程中排名所体现价值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较少。为全面了解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行为、原因/目的、产生的影响等现状,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分析,本研究选择对1994-2014年间发表的130篇学术性文献进行质性的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大学排名被考生和家长、高校、政府和拨款机构以及其他应用主体等广泛应用于学生的择校,高校的内部管理、公共关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经费分配,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招聘等17个类别的50种具体应用行为中。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原因/目的可分为主体应用的目的和排名本身的原因二个类别10种具体原因/目的。从应用主体来看,提升高校名次、高校竞争资源、提升机构或个人的声誉和地位、获取高等教育信息和数据、改善高等教育质量是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主要目的。从排名本身来看,排名指标的导向性、广泛的影响力、简单易获取的特征、能够提供高等教育相关数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排名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应用主体需求的内在特征。各主体应用排名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和有争议的影响等三个类别10种具体影响。其中,排名应用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管理的挑战、高校根本任务和初始教育目标的偏离,以及教学和科研发展的不平衡等方面。排名应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高校外部关系的改善、以及排名方法的改善等方面。排名应用有争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招生与择校、学生的学习经历以及高校排名名次的影响等方面。在上述样本文献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还依据哲学价值理论,结合媒体报道、政策报告等其他类型的文献,对50种具体应用行为的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案例分析,将其分为合理应用为主、合理应用与滥用并存、滥用为主和误用为主等多种价值类型。结果显示,不管是从不同价值类型的应用行为的数量本身来看、还是考虑在样本文献中的重要程度后不同价值类型行为的比例,合理应用为主的行为所占的比例均最高,说明大学排名在各主体的应用行为中所发挥的价值总体上是较为积极的。但仍有部分应用主体或将大学排名错误地当做追求目标,或放大大学排名的信息工具价值,对大学排名进行误用和滥用。

苏莉[6](2014)在《图书馆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介绍了图书馆公共关系的含义,并通过分析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图书馆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策略。

陈静[7](2011)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公共关系建设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技术的进步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开启了广阔发展空间,网络的发展也对图书馆公共关系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网络的开放性使图书馆开展公关工作变得更为主动,提高了图书馆公共关系的传播效能,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应采取更加适应网络环境的建设策略。

相国萍[8](2011)在《论新时期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策略》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图书馆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意义,论述了加强图书馆公共关系建设的作用。针对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公关活动面临新的问题和任务要求,提出了加强图书馆公共关系的具体做法和建设策略。

王增红[9](2010)在《公共关系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文中指出公共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成为现代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关于图书馆公共关系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公共关系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左诗雨[10](2008)在《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取得了不小的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立足我国当前大文化的背景,通过与国内外其他类型图书馆公共关系的比较分析,在肯定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成就的前提下,研究探讨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的方面不足,提出一些推动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工作的粗浅建议。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公共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公共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定位理论
    第四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概述
    第一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功用
    第二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原则
    第三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内涵
    小结
第二章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开设秘书学本科专业院校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学科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问题剖析
    小结
第三章 影响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影响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内部主要因素
    第二节 影响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外部主要因素
    小结
第四章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预设、策略及路径探析
    第一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预设
    第二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策略
    第三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路径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索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2)中国对尼泊尔公共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及意义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中国公共外交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相关概念
        一、公共外交的概念
        二、研究主题的确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和定性研究办法
        二、定量研究方法
        三、分析办法
    第五节 论文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对尼公共外交的历史
    第一节 历史上早期的中国对尼泊尔公共实践
        一、佛教和佛教僧侣是中国对尼泊尔公共外交的中心
        二、西藏和尼泊尔的社会文化相融性
    第二节 政治关系反映公共外交
    小结
第二章 中尼文化交流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尼影响力
        一、中国文化外交
        二、文化与语言提升软实力
        三、孔子学院的文化外交
        四、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软实力之源
    第二节 加德满都孔子课堂所构建的交流网络
        一、加德满都孔子学院的组织结构
        二、加德满都孔子学院的网络协同性
        三、加德满都孔子学院的网络策略
    小结
第三章 中尼教育与科技交流
    第一节 中国科学外交背景下的中尼科技合作
        一、特里布文大学与中国的科技合作
        二、科学家推动中尼科学合作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中国对尼公共外交的新兴工具
        一、公共外交和国际教育交流
        二、中国教育的国际化
        三、特里布文大学与中国学术机构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形象:在华尼泊尔留学生对中国的印象
        一、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
        二、公共外交是关系建设
    小结
第四章 旅游和商业外交中的公共外交
    第一节 旅游公共外交
        一、在尼泊尔的中国游客对中国公共外交的促进作用
        二、中国游客在尼泊尔所产生的软实力
    第二节 商务外交在公共外交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商务外交的概念
        二、中国的商务外交
        三、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的角色
        四、民间商业组织推动中国在尼泊尔的商务外交的发展
        五、中尼工商业协会:(NCCCI)促进尼泊尔与中国商业关系的重要组织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在尼泊尔地震救援中的公共外交策略
    第一节 2015年尼泊尔地震及中国的援助
        一、尼泊尔地震2015年
        二、中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三、2015年中国对尼泊尔地震的反应
    第二节 中国在2015年尼泊尔地震中的公共外交结果
        一、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处理地震援助
    小结
结论
    一、中国对尼泊尔公共外交评价
    二、中国在尼泊尔的公共外交力量
    三、中国公共外交的弱点
    四、中国对尼泊尔公共外交实践的机遇和挑战
    五、关于中国在尼泊尔公共外交实践的建议
附件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3)公共性语境下的美术馆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论题选择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三、前人相关研究简评与若干问题思考
        (一)国内美术馆教育研究发展情况简介与问题评述
        (二)国外美术馆教育发展中对公众与民主意识的重视
        (三)启示与思考
    四、对美术馆的“公共性”内涵的初步探讨
        一、不同学术领域对“公共性”内涵的研究
        二、对美术馆“公共性”内涵的初步探讨
第一章 美术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古典博物馆教育与公共性政治基础
        一、从muse到 mouseion演变中的古典博物馆教育
        二、古典博物馆诞生环境中的公共性政治基础
    第二节 中世纪博物馆的没落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兴盛的私人收藏与教育活动
        一、人文主义时代中的博物馆智识生活
        二、艺术品私藏及其教育功能的实现
    第四节 启蒙运动与平等、自由理念催生出的现代美术馆及其教育
        一、17世纪启蒙运动在思想与文化上的支持与首批公共美术馆的诞生..
        二、首批西方现代美术馆公共教育使命的时代性特征
    第五节 美术馆东渐与近代中国公共文化发展
        一、清末明初公共知识分子对美术馆传入的推动
        二、美术馆东渐进程中的动因分析
    小结
第二章 美术馆教育交往中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反思
    第一节 因人类需求产生与发展的美术馆物质空间
        一、私人藏品室:对早期美术馆物质空间的词源探讨与评述
        二、现代美术馆物质空间的“公共化”进程
    第二节 美术馆公共空间中的教育交往与生产
        一、美术馆物质公共空间的民主隐喻及其教育作用
        二、美术馆教育交往中公共空间的建构
    第三节 从现代到后现代——美术馆时空观的转变
        一、后现代时空观中美术馆公共空间的新内涵
        二、后现代社会中美术馆新空间中的教育生产
    小结
第三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现代美术馆教育
    第一节 以服务为基本特征的后工业社会
        一、公共服务社会的到来以及服务特征
        二、经济学视域中以“公共物品”为基础的美术馆公共教育服务
        三、公共行政与管理视域中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美术馆公共服务
    第二节 作为“公共物品”的美术馆公共教育文化资源
        一、美术馆公共教育文化资源的概念界定
        二、美术馆公共教育文化资源的特征
        三、美术馆公共教育文化资源形成中的两种经典模式
    第三节 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指导原则的美术馆教育制度及要素
        一、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基本规范与原则
        二、美术馆公共教育服务管理的“多中心秩序”理论
        三、“认知—文化”作用下的美术馆教育交往
    小结
第四章 非正式学习环境中的美术馆教育交往
    第一节 民国美术馆作为社会教育思潮下的实施机构
        一、西方“社会教育”的核心思想与国内的传入
        二、从社会教育制度上得以保障和推广的民国美术馆
        三、美术馆作为民国时期社会教育机构的历史性意义
    第二节 美术馆非正式教育生态环境及其公共性特征
        一、作为非正规教育机构的美术馆
        二、美术馆所提供的非正式学习环境
    第三节 美术馆非正式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与教育交往
        一、美术馆学习者的个体境脉
        二、美术馆学习的物理境脉
        三、美术馆教育活动中的社会文化交往
        四、创设美术馆教育交往主体间畅通的信息通路
    小结
第五章 公共性语境下美术馆教育案例及分析
    案例1 “零点项目”在美术馆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一、项目背景介绍
        二、“通过艺术与博物馆培养全球竞争力”项目介绍与案例
        三、案例背后的教育理论与解析
        四、案例的补充评述
    案例2 兼顾普通公众与学术专家的克拉克艺术学院博物馆教育
        一、研究背景陈述
        二、兼具普通公众与专业学术研究服务的克拉克艺术艺术博物馆教育
        三、克拉克艺术学院博物馆教育志愿者项目与通过活动对与社区关系的强化
        四、案例的补充评述
    案例3 针对美术馆特殊人群的教育服务
        一、美术馆对ASD儿童开展艺术治疗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缘起
        二、张家港市美术馆ASD儿童绘画课程个案研究
        四、案例的补充评述
    案例4 借力其他公共文化资源的美术馆课程设计
        一、课程缘起
        二、课程开发与教学内容
        三、教学效果测评
        四、案例的补充评述
    结章
        一、关于本研究的补充说明
        二、研究的主要结论
        三、案例的参考运用建议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致谢

(4)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核心概念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对于专业设置的认知差异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研究
        1.3.4 研究评述
第2章 专业关系的研究范畴与分析方法
    2.1 专业关系的分类及其量化
        2.1.1 专业关系系统分类
        2.1.2 专业关系的主体范畴、数据与标识
        2.1.3 专业关系赋值规则及量化框架
    2.2 专业与院校之间举办关系的量化考察
        2.2.1 本科院校与本科专业的举办关系
        2.2.2 举办高职专业的院校与高职专业的举办关系
    2.3 基本理论与方法
        2.3.1 基本理论
        2.3.2 分析方法和工具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3章 微观分析:专业层次适配与教育系统发展
    3.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与专业对接
        3.1.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
        3.1.2 专业对接的含义与内容
        3.1.3 本科专业目录与高职专业目录的对接关系
        3.1.4 院校与专业的对接关系
    3.2 专业层次相互关系的社会系统论
        3.2.1 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论
        3.2.2 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解释
        3.2.3 专业对接之于教育社会系统的意义
    3.3 适应—整合: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
        3.3.1 专业对接与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关系
        3.3.2 专业对接的基本单位与组织结构
        3.3.3 专业对接关系的强度
        3.3.4 专业对接强度的地区状态
    3.4 整合—潜在模式维持:专业层次适配是双螺旋模式的结构要求
        3.4.1 专业层次与双螺旋模式的社会系统关系
        3.4.2 专业对接的双螺旋模式结构分析
        3.4.3 双螺旋专业对接链的长度与层次适配
    3.5 潜在模式维持—目标达成:双螺旋效率是教育功能实现的系统动力.
        3.5.1 专业层次双螺旋模式与教育功能实现的社会系统关系
        3.5.2 专业对接指数
        3.5.3 专业结构效率的系统分析方法
        3.5.4 专业对接的耦合度分析
        3.5.5 专业对接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3.5.6 双螺旋模式的系统效率
    3.6 小结与讨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特征及治理的原则、分类方法与空间
        3.6.1 治理起点:地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性特征
        3.6.2 专业层次适配地区特征的成因
        3.6.3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空间
        3.6.4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原则
        3.6.5 专业层次适配的分类治理方法
第4章 中观分析:校际专业交往与院校专业发展
    4.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
        4.1.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的含义与特性
        4.1.2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关系的内容
        4.1.3 校际专业交往构建了校际专业关系存在形式的可能性空间
        4.1.4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交往关系的强度
    4.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是校际专业关系的社会存在表达形式
        4.2.1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定义
        4.2.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结构与属性
        4.2.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存在性及其意义
        4.2.4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构建方法
    4.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与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1 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形成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机制
        4.3.3 结构洞: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测量
    4.4 地区院校专业交往能力的分类实证分析
        4.4.1 类型一:举办高职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2 类型二:举办本科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3 类型三:全局专业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4 类型四:基于专业对接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5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比较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引致的院校专业发展治理需求
        4.5.1 治理起点: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
        4.5.2 治理难题:影响校际专业关系网络调整和演化的因素追溯
        4.5.3 治理目标:提升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5.4 治理工具
        4.5.5 治理能力涵养
第5章 宏观分析:专业就业协调与社会事业发展
    5.1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5.1.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论
        5.1.2 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冲突
        5.1.3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
    5.2 地区性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1 研究方法设计
        5.2.2 本科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3 高职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4 “需求导向”与“学科导向”的专业供需耦合差异
        5.2.5 教育系统专业供需协调的“低水平发展陷阱”
    5.3 地区性就业供需行业结构耦合分析
        5.3.1 研究方法设计
        5.3.2 各行业的本科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3 各行业的高职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4 各行业的全局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5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地区特征共性
        5.3.6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层次和行业特性
    5.4 小结与讨论:教育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治理
        5.4.1 治理起点: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
        5.4.2 专业供需平衡的动力机制
        5.4.3 治理目标:教育、社会与人的协同发展
        5.4.4 治理思路
        5.4.5 治理工具
第6章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及行动路径
    6.1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原则
    6.2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目标
    6.3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工具
    6.4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配套
    6.5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与运行
        6.5.1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概念
        6.5.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
        6.5.3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运行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的发现与结论
        7.1.1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分析的三个发现
        7.1.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行动路径总结
    7.2 创新与贡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T地区高等院校名单、标识及举办的专业数量
    附录B: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部分)
    附录C:能与高职专业目录对接的本科专业名单
    附录D:能与本科专业目录对接的高职专业名单
    附录E:T地区举办的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对接院校数量关系
    附录F:T地区本科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附录G:T地区高职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基于文献的大学排名应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国家性排名的出现
        1.1.2 大学排名的国际化
        1.1.3 大学排名产生的争议和影响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大学排名
        1.2.2 应用与价值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关于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行为及其分类的研究
        1.3.2 关于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原因/目的及其分类的研究
        1.3.3 关于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产生的影响及其分类的研究
        1.3.4 关于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价值评估的研究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主要章节安排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路线与方法
        2.1.1 研究路线
        2.1.2 研究方法
    2.2 数据的来源与收集
        2.2.1 内容分析数据的来源与收集
        2.2.2 问卷调查数据的来源与收集
    2.3 样本文献内容的筛选与编码
        2.3.1 内容分析材料的筛选
        2.3.2 编码框架的确定
        2.3.3 正式编码与验证
    2.4 有关样本文献中应用行为分类及其重要程度的分析方法
        2.4.1 应用行为分类
        2.4.2 重要程度赋权
第3章 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行为及其分类
    3.1 考生和家长应用大学排名的行为
        3.1.1 考生和家长的视角
        3.1.2 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3.1.3 排名名次与招生结果之间相关性分析的视角
    3.2 高校应用大学排名的行为
        3.2.1 内部管理(不含招生以及学费和奖学金政策)
        3.2.2 招生以及学费和奖学金政策
        3.2.3 公共关系(不含与排名机构的关系)
        3.2.4 与排名机构的关系
        3.2.5 战略规划
        3.2.6 人才培养
        3.2.7 科学研究
    3.3 政府和拨款机构应用大学排名的行为
        3.3.1 重点建设与重大改革
        3.3.2 质量保障与评价
        3.3.3 拨款和经费分配
        3.3.4 留学与移民政策
        3.3.5 政党间的政治博弈
    3.4 其他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行为
        3.4.1 企业
        3.4.2 校友和捐赠者
        3.4.3 高等教育相关组织
        3.4.4 公众和媒体
    3.5 结果与讨论
第4章 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原因/目的及其分类
    4.1 从应用主体看排名被应用的目的
        4.1.1 提升高校名次
        4.1.2 高校竞争资源
        4.1.3 提升声誉或地位
        4.1.4 获取信息和数据
        4.1.5 提高和改善高等教育质量
    4.2 从排名本身看排名被应用的原因
        4.2.1 排名指标的导向性
        4.2.2 排名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
        4.2.3 排名填补信息空白
        4.2.4 排名简单易获取
        4.2.5 排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4.3 从应用主体和排名本身看排名被批评和抵制的原因/目的
        4.3.1 从应用主体看排名被批评和抵制的目的
        4.3.2 从排名本身看排名被批评和抵制的原因
    4.4 结果与讨论
第5章 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产生的影响及其分类
    5.1 消极影响
        5.1.1 高校内部管理的挑战
        5.1.2 高校根本任务和价值的偏离
        5.1.3 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不平衡
    5.2 积极影响
        5.2.1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5.2.2 高校外部关系的改善
        5.2.3 排名方法的完善
    5.3 有争议的影响
        5.3.1 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
        5.3.2 对招生与择校的影响
        5.3.3 对学生学习经历的影响
        5.3.4 对高校排名名次的影响
    5.4 结果与讨论
第6章 对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行为的价值评估及其案例分析
    6.1 对大学排名应用行为的价值评估
        6.1.1 对大学排名应用行为的价值评估标准
        6.1.2 对大学排名应用行为的价值评估结果
        6.1.3 对价值评估结果的深度分析
    6.2 不同价值类型应用行为的案例分析
        6.2.1 合理应用为主行为的案例分析
        6.2.2 误用和滥用为主行为的案例分析
        6.2.3 非直接应用行为的案例分析
    6.3 关于应用主体合理应用大学排名的讨论
第7章 对大学排名应用的反思——排名的视角
    7.1 排名机构对大学排名的预期应用与实际应用的比较
        7.1.1 超出排名机构预期的应用行为
        7.1.2 基本符合排名机构预期的应用行为
        7.1.3 USNWR排名的预期应用与实际应用的案例比较
    7.2 对完善和改进大学排名方法的反思——欧洲多维排名的案例
        7.2.1 大学排名的局限性及其发展趋势
        7.2.2 排名的目的与设计理念
        7.2.3 排名的指标体系
        7.2.4 排名的数据获取方式及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7.2.5 排名的结果展示与预期应用
    7.3 对大学排名机构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建议
        7.3.1 对排名机构的建议
        7.3.2 对排名国际组织的建议
第8章 结束语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与局限性
        8.2.1 创新点
        8.2.2 局限性
    8.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排名机构对大学排名预期应用的调查问卷
缩略语清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图书馆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公共关系的含义
2 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1 公共关系意识缺乏
    2.2 体制带来的局限
    2.3 宣传力度及范围不够
    2.4 未成立公共关系部门
3 图书馆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策略
    3.1 做好宣传工作
    3.2 做好服务工作
    3.3 加强沟通
    3.4 注重危机公关活动

(7)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公共关系建设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的含义和作用
    (一) 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
    (二) 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
    (三) 树立图书馆的良好形象。
    (四) 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
二、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公共关系的影响
    (一) 网络的普及性为图书馆开展公共关系变得更为方便和必要。
    (二) 网络的开放性使图书馆开展公关工作变得更为主动和自由。
    (三) 网络的先进性使图书馆开展公共关系的传播方式变得更有效能。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开展公共关系建设活动的策略
    (一) 通过建立网站来扩大宣传图书馆。
    (二) 充分依靠现代网络平台作为公共关系活动的传播媒体。
    (三) 通过加大网络电子信息服务来丰富公共关系活动内容。
    (四) 通过开展多种网上个性化服务和特色服务来创新公共关系活动方式。

(8)论新时期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公共关系建设的意义
2 图书馆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作用
    2.1 提高知名度, 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
    2.2 进行信息沟通, 发挥好图书馆的社会作用与价值
    2.3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增强图书馆与社会公众的紧密联系
    2.4 协调关系, 改进和提高图书馆的文化科技信息服务能力
3 新时期图书馆公共关系建设活动策略
    3.1 发挥图书馆网站的作用
    3.2 加大数字资源建设, 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服务
    3.3 充分依靠网络平台作为公共关系活动的传播媒体
    3.4 图书馆在管理工作中应善于体现和培养自己的公关意识
    3.5 不断拓展和延伸图书馆服务空间, 丰富和创新活动内容

(9)公共关系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公关的含义
2 图书馆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及特征
    2.1 具有情感性
    2.2 具有广泛性
    2.3 具有双向性
    2.4 具有较强的归属性和相关性
    2.5 具有多层次和多元化
3 公共关系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3.1 宣传图书馆, 增进人们对图书馆的了解
    3.2 促进图书馆的建设
    3.3 公共关系能塑造图书馆的良好形象, 提高图书馆地位

(10)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公共关系活动已经普遍开展, 但公共关系的意识并没有很好确立
    1.2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 制约了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的发展
    1.3 图书馆外部公共关系形式简单, 内部公共关系的开展十分薄弱
    1.4 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的职能未能较好发挥
    1.5 高校图书馆缺乏对自身组织形象差距的综合调查分析
2 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的发展对策

四、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研究[D]. 李梦萍. 暨南大学, 2019(02)
  • [2]中国对尼泊尔公共外交研究[D]. NyaichyaiLila(李丽). 云南大学, 2019(09)
  • [3]公共性语境下的美术馆教育[D]. 温虹.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4]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D]. 张磊. 天津大学, 2017(01)
  • [5]基于文献的大学排名应用行为研究[D]. 苗耘.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6]图书馆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策略研究[J]. 苏莉.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4(10)
  • [7]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公共关系建设策略[J]. 陈静. 云南电大学报, 2011(04)
  • [8]论新时期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策略[J]. 相国萍.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20)
  • [9]公共关系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J]. 王增红.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05)
  • [10]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左诗雨. 科技资讯, 2008(27)

标签:;  ;  ;  ;  ;  

高校图书馆公共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