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卡推动移动商务进步

SIM卡推动移动商务进步

一、SIM卡推动移动商务进步(论文文献综述)

丁中贵[1](2020)在《CQ-R公司移动电子商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持续增长,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2016年超过20万亿元,2018年超过30万亿元。如此庞大的电子商务交易数额必然撬动电子支付行业的发展。我国的电子支付2013年突破1万亿元,2015年突破百万亿元,2018年高达277.39万亿元。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开始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这也就意味着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在万物智联时代,跨界协作、共赢发展成为产业融合创新的必然选择。移动通信行业需要努力发挥自身的连接服务优势和产业带动作用,积极构筑数字化服务新生态,坚定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与合作伙伴共同创新,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新可能。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也为城市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可能。数字化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创新,需要融合多方参与力量,形成资源互通、能力互补、价值共创、开放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移动电子商务以及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巨大,这也是CQ-R公司发展电子商务及E卡通的重要原因。CQ-R公司开始探索移动运营商电子商务的发展,其手机E卡通集多种应用于一身,涉及网络零售、在线支付、身份识别、地理定位、消费信息检索等多个方面,为广大手机用户带来了很大的方便。CQ-R公司依托庞大的基础客户群体、较好的身份认证基础、适合大众化的用户应用等优势,同时也面对着其它竞争对手已占据的市场份额,为了未来的发展它需要紧紧抓住机会,迎接诸多挑战。CQ-R公司的手机E卡通主要分为支付服务平台、POS服务平台、密钥系统、受理清算系统、多应用接入管理平台和应用终端六个组成部分,六个部分相互依存共同完成相应的手机E卡通业务流程。手机E卡通凸显出的便利性、快捷性、安全性会持续推动其快速发展。在文中,基于CQ-R公司的基本情况对其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等四个层面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与此同时,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CQ-R公司的市场竞争情况进行了剖析,以期CQ-R公司能够认清自己在复杂多变、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中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细分市场、产品策略优化、价格策略优化、促销策略优化、渠道策略优化的方面营销策略,力求为其持续扩大市场规模提供指导。

Ivan Sarafanov[2](2020)在《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互联网经济与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各国企业和消费者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规模的数字化不仅引起经济理论和国民经济结构根本性的变革,但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贸易规则及新型合作机制探索的关注度。学术界认为,互联网交易和数据跨境自由流动是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后,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和必要手段。随着互联网和新的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由跨境数据流动构成的数字产品贸易正在促进全球货物、服务、人员、资金和信息流动,以及改变各类企业的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例如,当中小企业拥有接入互联网、计算机或智能手机等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它们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客户,并随时参与全球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链体系。数字贸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互联网上消费品的销售和在线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包括使全球价值链得以实现的数据流、使智能制造得以实现的服务以及无数其他电子交易平台和应用程序。不过,当前数字产品贸易除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还被视为各种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日益增多的领域之一。这些保护政策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宽容到严格的发展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严谨的数据管理制度。即数字贸易的出现使得传统贸易壁垒的作用大大降低,导致类似于金砖国家这样的大型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国内市场而保持着很多新型“虚拟”贸易壁垒和数据限制性政策。在这种背景下,若金砖国家将继续提高数字产品贸易壁垒或提出更严格的数据限制性措施,这是否必然会增加数据密集型行业内的企业运营成本,进而导致整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降低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本文以金砖国家为例,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衡量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建立一种科学的定量分析框架。首先,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和政策措施的梳理和总结,本文对金砖国家采用的新型和传统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具体保护政策和措施作了一个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发现其主要特点和问题,并建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资料库。此外,使用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计算数字贸易限制和数据限制指数两种指标,衡量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保护程度。本文发现,根据数字贸易限制指数评估结果,金砖国家呈现“一高、三中、一低”贸易保护程度结构,其中中国采取的保护水平最高,同时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保护度属于中等以下水平,而南非的水平最低。根据数据限制指数评估结果,在金砖国家范围内中国、俄罗斯和印度数据保护程度最高并正在逐步提升,而南非与巴西维持相对较低的保护程度。其次,为了计算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本文建立多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本文根据数字贸易限制和数据限制指数两个反映数字产品贸易保护程度的指标,构建数字贸易保护强度综合指数(DTPSI)作为模型的自变量。为了计算模型的因变量,本文使用GTAP 10数据库建立Levinson-Petrin非参数估计模型对金砖国家2004-2014年间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计。最终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基础上,模拟分析三种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方案对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发现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如邮电和通信服务、金融和保险业和公共服务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而在性质上不属于数据密集度很高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受到了负面影响。此外,由低级保护政策所带来的负效应缺乏弹性,因此不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很大的下滑压力,而中级和高级数字贸易保护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富有弹性,因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再次,本文采用GTAP 10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将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值代入到模型当中,进一步分析限制跨境数据流动的数字贸易壁垒措施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产生的影响。通过模拟结果发现,随着数字产品贸易保护强度水平的提升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由于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使用大量的数据本地化措施导致的损失更大一些。从各行业的产出规模来看,由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导致的数据自由流动限制使得所有国家数据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生产规模萎缩,而数据密集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出水平受到影响最小。从进出口贸易规模来看,由于金砖国家采取的一半以上数字贸易壁垒政策使用于限制国内数据跨境出口(传输),因而使得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出口贸易下降,而进口贸易上升。最后,为了克服由数字产品贸易壁垒政策对金砖国家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值和进出口贸易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本文尝试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两种合作框架和运行机制的实现方案。其中第一个是全面考虑发展中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发展需要,以WTO为主和TiSA协议为辅GATS“+”多边数字贸易合作框架实现途径。第二个则为了加强金砖国家之间数字贸易合作联系,包括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贸易运行机制及软环境合作领域“三位一体”的合作框架。本文认为,金砖国家之间须要加强内部协调,尽快开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多边数字贸易合作,制定有效的监管办法,促进数字贸易发展并努力实现互联网领域消费者安全、数据隐私保护和国家安全等目标。

俞斌[3](2016)在《基于MicroSIM卡和NanoSIM卡的二切三切卡的一卡六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智能卡行业同样飞速发展。在这两年的发展中,智能卡由最初的标准SIM卡发展成现在行业主流产品MicroSIM和NanoSIM卡,及其组合衍生的二切三切卡。新生的主流SIM卡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进步,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衍生问题,像模块内部组件损坏造成的功能丢失,卡体铳切力低导致的卡体掉落问题,构成了目前行业中主要的难点,寻找合适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介绍了SIM卡和IC卡的定义及其结构,原理,工艺等方面之后,围绕主流产品MicroSIM与NanoSIM卡探讨其二切三切卡的工艺流程及制造特点,并提出了目前行业中二切三切卡可能存在的主要难点,给出建议解决方案。接着根据一卡六芯新工艺的开发,围绕其中出现的两个制程缺陷寻找真因和提出解决方案。对于模块内部组件损坏造成功能丢失的问题,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失效分析手段得到其真因为外力挤压造成的内部断线,对于这个现象,我们提出了一种镂空设计的模具,能有效降低这种内部组件损坏的现象的发生。对于卡体铳切力低的问题,我们通过进行交叉对比试验组,并在数据分析后发现其真因为小卡之间的摩擦力支撑不足导致,针对此缺陷我们提出一种模具挂脚的设计,可以完全杜绝这个问题的再发生。以上两个设计方案经过实际生产后的数据表明,能够有效解决行业中存在的这两个主要制程难点,个人化良率从98.5%左右提升到99.5%左右,小卡掉落问题不再出现。

王悦[4](2014)在《GSM手机中SIM卡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来,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了人们之间主要的通信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来随时访问电子邮箱、银行账户等具有个人隐私性质的工具,这就引起了人们对个人隐私信息问题的重视。本课题是面向移动商务,基于SIM驱动为无线移动通信终端设计并开发一套安全应用解决方案。课题提出一种基于无线移动通信体系GSM标准的手机安全终端应用系统,为无线移动通信过程中信息交换和数据服务安全提供技术支持。论文在结构上将系统设计为三个功能模块:安全模块、通信接口模块和SIM卡驱动模块。功能上安全模块实现大部分安全功能,通信接口模块实现安全模块与移动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SIM卡执行GSM通信协议。安全模块基于PKI技术开发了一个DES的加密解密算法,安全模块被设计为硬件抽象层、中间层和接口三个部分,利用硬件抽象层与通信接口进行通信,向下屏蔽了硬件的实现细节,向上直接提供与通信接口的通信实现过程。接口模块负责对安全模块发送来的指令进行解释、分拆和重组,并将其发送到SIM卡上。接口模块对内通过数据总线与安全模块通信,对外通过串行接口与移动通信终端通信。论文对接口模块的电源及信号结构、SIM卡和安全模块之间的信息交换的要求进行设计,包括信号接收校验方法、传送协议、通信协议、操作过程等各个方面。在SIM卡驱动方面,论文对数据结构和中断进行了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驱动程序以及驱动程序之间的调用关系和连接流程。论文针对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边界条件,共设计了56个测试用例来对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56项测试结果均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系统的设计达到了目标。

戴尔俶[5](2013)在《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移动支付作为一种综合了主流支付业务的新兴支付服务,有着轻松、安全、迅速的支付特点。而以手机为主导的移动支付,在中国经历了多年的移动支付标准(13.56MHz与2.4GHz标准)争论后,在2012年终于有了定论,最终明确移动支付近场支付标准将采用13.56MHz。随着移动支付标准的确定,中国移动支付也将步入正轨,必将带来井喷式的快速发展。而NFC技术作为移动支付的手段之一,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为手机支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本文也正是依此为背景,将NFC技术引入到传统的移动支付中,同时考虑到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问题,将SIM卡与NFC芯片连接在一起,从而借助SIM的现有的认证和鉴权方式,很好解决了移动终端的安全性问题,该方式相比证书植入等方式更加便捷,也更利于市场推广和发展客户。在确立了基于NFC芯片和SIM卡连接的硬件基础上,针对移动支付的特点和目前移动支付的现状引入了可靠且易于与运营商及银行网关连接的移动支付系统。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也是整个论文的核心所在,该系统的设计是开放的、模块化的标准基础平台,能很好的与运营商的BOSS系统以及WAP网关以及银行等网关相连接,提供安全可靠的业务处理能力,从而为广大用户和商户群体提供一个安全快捷的交易平台。本文对移动支付系统的功能和需求做了详细的分析说明,对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了阐述。为了能全面准确的表达系统设计的思路,本文首先对系统的功能架构、系统定位和系统功能进行了详细描述,根据系统特点并为了更好的开发和维护系统,在代码层面对系统进行了分成。采用现在比较主流的三层架构,即表示层(UI)、业务层(BLL)和数据持久层(DAL)。目的在于体现“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思想。同时根据系统的特点设计了整个平台的数据库系统,作为支付平台的核心,数据库系统实现了所有交易的明细记录、用户信息记录以及日志记录等。最后基于SIM卡的身份认证设计了支付密码确认的一系列安全机制,为整个系统的实现保驾护航。不仅如此,本文将通信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和交易模块作为系统中核心功能模块的实例进行详细介绍和实现。此部分首先介绍了通信模块,该模块定义了移动支付平台的通信机制。然后对系统管理模块和交易模块作了详细的需求分析,通过流程图的形式展现了业务功能的实现步骤和设计思路;同时,在模块的具体实现中包括了模块设计类图和实现代码,深入地介绍了模块内部功能的实现细节。最后,对整个移动支付的前景和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同时也对该系统未来的商用和实现做了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徐虹[6](2012)在《移动支付中电子钱包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对手机支付尤其是手机近场支付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发展的新政策和新措施,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和中国银联也加强了在手机支付方面的战略布局和试点的商业化运营。新的环境下,移动支付产业链是如何布局和调整的,将会有什么创新的运营模式产生,其各自又有什么样的特点,未来将有怎样的竞争机会和挑战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基于对移动支付产业链的理解和市场现状的把握,通过对移动支付产业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对国内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深入和详实的分析与研究。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经过10年的发展,年度交易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成为中国金融支付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底层支撑力量和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虽然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目前的核心业务仍是占据96%份额的第三方在线支付市场,基于手机终端的移动支付业务的比重仍然较低。但在超过9亿的手机用户规模以及3G逐步成熟的背景下,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可忽视,无论银行、运营商、终端厂商、还是第三方支付厂商都在进行新市场的测试与开拓。2009年是中国3G元年,也是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启动年,2010年3G得到快速普及,截至2011年5月达到了6757.2万户。各类手机应用和移动互联网业务呈现爆发性增长,移动支付业务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而移动支付中的近场支付NFC技术标准的确立,为移动支付未来进一步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刘燕[7](2011)在《手机支付项目实施中的安全和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金融支付手段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在3G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和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的背景下,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手段正是替代传统的支付方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并且随着基于3G的移动内容与应用收费的普及,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也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移动支付业务涉及面广泛,是一个融合各个相关行业的新产业,商机无限的同时需要行业间的密切合作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链。同时由于移动通信网络自身的复杂性导致一系列移动支付风险问题,因此做好风险管理将是决定未来移动支付产业链蓬勃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本文首先通过对中国当前移动支付现状和支付手段的详细分析,指出移动支付发展的面临的机遇和风险。通过对中国支付环境的背景描述,各产业链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试图从风险管理和安全体系架构两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尽量避免移动支付面临的风险。在对全球移动支付发展状况的深入考察以及对中国移动实际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风险管理手段应用的移动支付的项目应用中,提出了可行的移动支付安全架构设计。

王祥猛[8](2011)在《SIM卡系统营销分析》文中研究表明SIM卡的功能不断发掘,SIM卡的数量越来越大,功能实现和卡片管理越来越复杂。这些功能需求或者问题有些能通过改变卡片本身来解决,有些就需要开发管理软件来解决,为了卡片相关数据管理或者实现卡片功能的集成系统就是SIM卡系统。SIM卡系统开始以赠送为主,到中期微利经营,到后期完全脱离卡片作为系统集成项目来经营。现在,SIM卡系统俨然发展成一个产业。本文以服务营销的利润为指导,分析研究SIM卡系统行业的营销策略和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导论,主要包括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同时依次对SIM卡和SIM卡系统分别进行概述,总结了SIM卡系统的历史发展,论证SIM卡系统的营销属于服务营销范畴,为使用服务营销理论分析SIM卡系统的营销打下理论基础。第二章:对SIM卡系统产业链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其中对营销最重要的两个环节SIM卡系统商和电信运营商,找到分析的主体。第三章:从营销的角度分析SIM卡系统商和电信运营商本身特点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分析出SIM卡系统营销四要素即产品、人员、营销过程、渠道,针对四要素分析目前SIM卡系统营销的缺陷和不足。第四章:使用服务营销经典7P理论对SIM卡系统营销进行详细分析,抓住SIM卡系统营销四要素与7P之间的关系,结合创新的服务分类方法,创造性地提出SIM卡系统商今后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范伟[9](2010)在《移动商务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电子商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新兴分支,移动商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其不受空间限制、方便快捷、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交易的优点,移动商务发展迅速,在许多国家取得了广泛的应用。长远来看,移动商务要取得更大的发展,还需要解决自身面临的诸多发展瓶颈,其中,安全性作为影响移动商务推广的重要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移动商务的安全问题,本文主要从两方面来开展研究。一方面是从移动商务交易过程的安全性出发,提出了两个公平的移动支付协议和两种公平的电子合同签名协议,可以保证参与移动商务交易的各方最后拿到各自想要的数字产品、款项以及经过各方签名的电子合同,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和公平性。另一方面是从移动商务参与方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出发,通过对移动IP安全注册协议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安全的注册认证方案,能够实现对参与移动商务各方身份的有效认证。1.针对两种不同场景设计了两个适用于数字产品交易的移动支付协议,在保证交易安全进行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交易双方的利益,满足交易的公平性、安全性和不可否认性。本文提出的公平移动支付协议的最大特点是依靠同时生效签名技术,使商家和顾客的利益同时得到保障,简化了支付流程,避免了第三方引起的交易“瓶颈”问题。协议一的特点是简便快捷,商家公布密钥后顾客即可得到解密的数字产品,与此同时,电子支票的签名也生效,依靠协议自身保证了交易的公平性,适宜于小额支付交易;协议二加强了对顾客利益的保护,顾客可以在得到解密产品后再公布电子支票签名的秘密,并且可以在可能的欺诈发生前终止或退出交易。2.设计了基于两方的电子合同签名协议和基于多方的电子合同签名协议(以三方电子合同签名协议为例),可以保证参与签名各方的公平性。本文提出的公平电子合同签名协议充分考虑了合同参与各方地位的平等性,并且在签名和签名交换过程中无第三方参与,依靠协议本身确保了签名完成后参与各方均可得到经签名的合同。3.利用基于身份的签名算法和对称密码体制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安全的移动IP注册协议,该协议可以保证用户身份的机密性、用户位置的机密性以及不可跟踪性,并且避免了传统公钥密码体制中的双线性对运算,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和注册时延。

华蓉[10](2010)在《我国移动票务产业链研究》文中认为移动票务是移动通讯技术与二维码快速识读技术在应用上的完美结合。它依托一个系统平台和一个业务管理平台,在新兴的电子支付环境下,借助移动的数据通道和用票场地的二维码识读机具,涉及到图像采集与处理、数据加解密与传输等高新技术,最终提供给我们的是一项新兴的数据业务。它颠覆了传统购票的消费方式,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快捷、安全的购票体验。移动电子票务能够有效解决票证的物流配送问题,降低现有纸质票成本,方便商家对票务的统计、管理,有效解决假票问题,扩展商家的票务销售渠道,并可为移动网络运营商创造增值利润,因此,未来,移动票务将取代传统纸质门票,成为3G网络时代发展的主流。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票务的概念及特点,从移动商务的概念中引出移动票务的概念,并且介绍了移动票务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之后总结了国内外移动票务的发展现状。接下来分析了我国移动票务产业链及运营模式。运用产业链相关理论,构造了目前我国移动票务的产业链,并对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相关成员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每个参与者的作用和从该产业链中获得的收益。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目前移动票务在国内的三种主要运营模式,分析了几种模式在实际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利用博弈论方法论,构建博弈模型,计算出每种模式下,主要的利益集团的收益函数。并阐释了在不同情况下,各主要相关参与者的收益均衡点及他们的最优策略。最后分析了移动票务产业链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在现阶段哪种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SIM卡推动移动商务进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IM卡推动移动商务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CQ-R公司移动电子商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技术方案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现状
    2.1 相关理论
        2.1.1 PEST分析理论
        2.1.2 SWOT分析理论
        2.1.3 因素评价矩阵分析理论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文献述评
第3章 公司概况与环境分析
    3.1 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E卡通业务介绍
    3.2 公司环境分析
        3.2.1 PEST分析
        3.2.1.1 政治环境(P)
        3.2.1.2 经济环境(E)
        3.2.1.3 社会文化环境(S)
        3.2.1.4 科学技术环境(T)
        3.2.2 SWOT分析
        3.2.2.1 优势分析(S)
        3.2.2.2 劣势分析(W)
        3.2.2.3 机会分析(O)
        3.2.2.4 威胁分析(T)
        3.2.3 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3.2.3.1 IFE评价矩阵
        3.2.3.2 EFE评价矩阵
第4章 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4.1 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4.1.1 产品创新程度不够
        4.1.2 营销渠道较为单一
        4.1.3 线上线下冲突明显
        4.1.4 基础客户信息挖掘不足
        4.1.5 全程式客户服务不到位
    4.2 营销策略存在的原因
        4.2.1 营销理念落后
        4.2.2 运营经验欠缺
        4.2.3 团队成员能力不足
第5章 营销策略优化分析
    5.1 市场细分
    5.2 营销策略优化
        5.2.1 产品策略优化
        5.2.2 价格策略优化
        5.2.3 促销策略优化
        5.2.4 渠道策略优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3.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经济学贸易壁垒理论综述
        2.1.1 国际贸易壁垒的概念界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利弊因素
        2.1.2 国际贸易壁垒主要类型
    2.2 数字贸易理论、发展情况及规则研究的文献综述
        2.2.1 国内研究综述
        2.2.2 国外研究综述
    2.3 数字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研究的文献综述
        2.3.1 国内研究综述
        2.3.2 国外研究综述
    2.4 关于度量数字贸易壁垒的行业和经济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2.5 国内外文献综述小结
第3章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征分析
    3.1 金砖国家社会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概述
        3.1.1 金砖国家组织成立和发展历程、结构及主要经济合作领域
        3.1.2 金砖国家成员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3.1.3 金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演变情况概述
        3.1.4 金砖国家成员国内外贸易规模及其结构
    3.2 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发展水平概述
        3.2.1 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情况分析
        3.2.2 金砖国家网络通信服务发展水平分析
        3.2.3 金砖国家网络通信服务领域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3.3 金砖国家云计算服务发展情况分析
        3.3.1 云计算概念界定、基本功能、发展规模及其对数字贸易起到的作用
        3.3.2 云计算服务主要类型、发展优势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3.3.3 金砖国家云计算服务发展水平及市场规模分析
    3.4 金砖国家数字内容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3.4.1 金砖国家计算机和手机游戏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3.4.2 金砖国家视频点播和音乐流媒体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3.4.3 金砖国家数字出版电子图书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3.5 金砖国家电子商务、数字支付和电子交易记录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3.5.1 金砖国家电子商务与网络销售发展情况分析
        3.5.2 金砖国家数字支付发展情况
        3.5.3 金砖国家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领域主要壁垒和限制措施分析及其水平评估
    4.1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含义、主要类型和特点分析
        4.1.1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的含义
        4.1.2 数字产品新型贸易壁垒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4.2 新型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在金砖国家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分析
        4.2.1 数据保护与隐私政策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4.2.2 数据本地化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4.2.3 私人和公共网络安全措施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4.2.4 有关知识产权政策措施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4.3 传统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在金砖国家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分析
        4.3.1 市场准入措施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4.3.2 与投资相关措施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4.4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与数据限制性政策保护程度评估
        4.4.1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发展情况及其保护水平分析
        4.4.2 金砖国家数据限制发展情况及其保护水平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模型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5.1 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介绍
        5.1.1 模型设定
        5.1.2 研究方法介绍
    5.2 指标选择、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介绍
        5.2.1 数据密集型行业识别方法与实现步骤
        5.2.2 基于L-P非参数方法金砖国家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
        5.2.3 建立金砖各国数字贸易保护强度指数(DTPSI)的方法与实现步骤
    5.3 实证模型实现步骤及其结果
        5.3.1 面板单位根检验
        5.3.2 面板数据模型豪斯曼检验
        5.3.3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5.4 低级、中级和高级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15个行业TFP影响模拟分析
        5.4.1 不同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方案对各行业TFP影响模拟方法与结果
        5.4.2 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数据密集型行业TFP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5.4.3 模拟分析结果主要结论和本章主要发现
第6章 基于GTAP模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6.1 GTAP10数据库和模型介绍
        6.1.1 GTAP10模型的基本简介及其主要特点
        6.1.2 GTAP模型使用于评估数字贸易壁垒影响的局限性
    6.2 基于GTAP10模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宏观经济影响模拟分析
        6.2.1 模拟方法介绍及其实现过程
        6.2.2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下实际GDP变化模拟结果分析
        6.2.3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对行业产出水平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6.2.4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对行业进出口贸易水平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上升背景下的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框架与运行机制构建
    7.1 全球与金砖国家现有数字产品贸易合作框架分析
        7.1.1 多边与诸边贸易协定层面
        7.1.2 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层面
        7.1.3 金砖国家现有关于数字产品贸易政策及合作框架协议
    7.2 金砖国家同世界其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的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7.2.1 合作模式一:WTO框架内的多边协议–数字贸易领域多边协议
        7.2.2 合作模式二:WTO框架内的诸边协议,以信息技术协定框架为主
        7.2.3 合作模式三:《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框架内的诸边协议
        7.2.4 以WTO为主Ti SA协议为辅数字贸易合作框架实现途径
    7.3 金砖国家之间数字贸易合作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7.3.1 建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框架的基础条件和技术路线
        7.3.2 以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为主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合作模式
        7.3.3 以BRICS支付系统为主金砖国家数字贸易运行机制的实现
        7.3.4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软环境建设合作领域及运行机制的实现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附录A 金砖国家采用的数据本地化及跨境数据流动限制政策
附录B NAICS行业与GTAP行业分类之间的一致性表
附录C 论文购买数据库和软件使用许可证明
附录D 简字缩语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MicroSIM卡和NanoSIM卡的二切三切卡的一卡六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SIM卡的概念与特性
        1.1.1 IC卡的定义
        1.1.2 SIM卡的定义
        1.1.3 SIM卡的原理、内部结构和文件结构
        1.1.4 SIM卡的主要功能
        1.1.5 SIM卡的制造工艺
    1.2 SIM卡发展概述
    1.3 SIM卡产业链的构成及特征
    1.4 综合评价中国SIM卡市场
第二章 MIRCO-SIM卡,NANO-SIM卡与二切卡三切卡的基本介绍和特性讨论
    2.1 Micro SIM卡
    2.2 Nano SIM卡
    2.3 二切三切卡
    2.4 二切三切卡重要产品特质
    2.5 二切三切卡的特性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卡六芯流程开发
    3.1 普通Standard SIM卡与二切三切卡工艺流程的区别
    3.2 复合双切/三切卡相对普通卡生产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3 二切三切卡的一卡六芯工艺流程开发
第四章 针对制程异常解决方案的研究
    4.1 三切卡外力影响芯片功能的研究和解决铳切力低的方案探讨
        4.1.1 外力对模块功能的影响
        4.1.2 不同铳切方式对3FF,4FF摩擦力的影响研究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总结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GSM手机中SIM卡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1 系统体系结构
        1.3.2 该课题的研究内容
        1.3.3 系统开发流程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SIM智能卡技术与安全应用
    2.1 SIM卡技术
    2.2 SIM卡驱动
    2.3 PKI技术
        2.3.1 RSA算法
        2.3.2 DES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分析
    3.1 任务概述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安全性能需求分析
        3.2.2 SIM卡模块需求分析
        3.2.3 接.需求分析
    3.3 本章结论
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
    4.1 系统总体结构
    4.2 安全模块的总体架构
    4.3 通信接.模块总体架构
    4.4 硬件驱动模块总体架构
    4.5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安全模块设计
        5.1.1 文件系统设计
        5.1.2 文件类型设置
        5.1.3 请求与应答命令格式
        5.1.4 MAC计算
        5.1.5. 数据加密
        5.1.6 数据解密
    5.2 SIM卡驱动模块设计
        5.2.1 硬件驱动设计
        5.2.2 驱动程序设计
        5.2.3 软件连接
    5.3 通信接口模块设计
        5.3.1 操作条件
        5.3.2. 操作过程设计
        5.3.3. SIM卡复位
        5.3.4 异步传输的复位应答方式设计
        5.3.5 复位应答信息的内容设计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过程
    6.2 本章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理论
第二章 NFC 移动支付技术
    2.1 NFC 技术标准
    2.2 NFC 技术特点
    2.3 NFC 工作原理
    2.4 NFC 技术应用类型
    2.5 NFC 与现有移动支付方案的比较
        2.5.1 SIMPASS 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2.5.2 RF-SIM 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2.5.3 SIMPASS、RF-SIM 与 NFC 的对比
第三章 NFC 芯片与 SIM 卡连接方案设计
    3.1 概述
    3.2 NFC 芯片硬件架构设计
    3.3 SIM 卡接口
    3.4 NFC+SIM 卡连接方案设计
        3.4.1 C4/C8 接口方案
        3.4.2 C6 接口方案
        3.4.3 7861 连接方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NFC 技术的移动支付系统设计
    4.1 概述
    4.2 系统功能架构
    4.3 系统定位和系统用户
    4.4 系统功能分析
    4.5 系统体系架构
        4.5.1 系统框架说明
        4.5.2 系统技术选型
    4.6 数据库概要设计
    4.7 支付系统安全机制
        4.7.1 基于 SIM 卡的身份认证
        4.7.2 支付密码确认
        4.7.3 SSL 安全协议
    4.8 支付系统通信机制
    4.9 移动支付系统说明
第五章 移动支付系统主要模块设计与实现
    5.1 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5.2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5.2.1 模块结构设计
        5.2.2 典型业务流程
    5.3 交易模块设计与实现
        5.3.1 模块结构设计
        5.3.2 典型业流程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功能测试
    6.3 性能测试
第七章 结论
    7.1 本文贡献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移动支付中电子钱包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移动支付概述
    1.1 移动支付的定义
    1.2 移动支付的分类
        1.2.1 按资金来源分类
        1.2.2 按交易距离分类
    1.3 移动支付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1.4 移动支付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产业环境及产业链
    2.1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宏观环境
        2.1.1 政治环境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社会环境分析
        2.1.4 技术环境分析
    2.2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
    2.3 中国移动支付的行业应用
        2.3.1 零售业
        2.3.2 市政交通
        2.3.3 校园卡/身份卡
    2.4 移动支付市场的产业链
        2.4.1 银行金融机构
        2.4.2 商户
        2.4.3 第三方支付厂商
        2.4.4 电信运营商
        2.4.5 用户
    2.5 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阶段
        2.5.1 专门为交易服务的支付网关
        2.5.2 作为专门的信用中介促成交易
        2.5.3 作为便捷支付工具创造交易
    2.6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主要特征分析
        2.6.1 移动支付应用的领域少,生存环境差
        2.6.2 电子商务与热点行业成为移动支付市场未来主要驱动因素
第三章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主要技术及其特点介绍
    3.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推行的电子钱包技术
        3.1.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展
        3.1.2 中国移动公司电子钱包技术的发展
        3.1.3 RFID-SIM卡技术介绍
    3.2 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推行的NFC技术
        3.2.1 银联支付系统架构
        3.2.2 终端解决方案
        3.2.3 银联公司移动支付产品功能
        3.2.4 业务参与角色
        3.2.5 银联手机支付业务的市场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手机支付技术标准之争后的技术解决方案
    4.1 中国手机支付技术标准争夺之由
    4.2 目前存在的各项移动支付技术解决方案比较
    4.3 银联标准有望统一国内手机支付市场
    4.4 具有中国特色的移动支付技术解决方案
        4.4.1 eNFC概念及特点
        4.4.2 eNFC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
        4.4.3 建议的SIM卡架构及要求
        4.4.4 实现方式及操作流程
第五章 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5.1 促进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的因素
        5.1.1 不断增长的互联网网民数量
        5.1.2 政策的支持和参与者的努力
        5.1.3 3G高速网络和具有智能操作手机的普及应用
        5.1.4 网上商业模式和网上厂商的业务拓展
        5.1.5 不断推陈出新的网上新应用
        5.1.6 产业资产对移动支付市场的关注和投入
    5.2 阻碍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的因素
        5.2.1 账户安全性的不被广泛认可
        5.2.2 银行和电信运营商的利益冲突
    5.3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模式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银联移动支付产品规范标准体系
致谢

(7)手机支付项目实施中的安全和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手机支付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1 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2.2 发展手机支付的必要性
    2.3 手机支付业务定义
    2.4 结束语
第3章 手机支付现状及趋势
    3.1 国际手机支付发展现状
        3.1.1 日本手机支付现状
        3.1.2 韩国手机支付现状
        3.1.3 欧美手机支付现状
    3.2 国内手机支付发展现状
        3.2.1 电信运营商
        3.2.2 金融机构
        3.2.3 第三方支付企业
        3.2.4 手机支付政策现状
    3.3 结束语
第4章 手机支付业务及相关技术方案
    4.1 手机支付业务分类介绍
    4.2 相关技术方案
        4.2.1 RF-SIM
        4.2.2 SIMPASS
        4.2.3 NFC
    4.3 结束语
第5章 手机支付项目中的风险管理与安全体系设计
    5.1 中国移动手机支付项目概述
        5.1.1 项目历程
        5.1.2 项目实施概况情况
        5.1.3 系统概述
    5.2 手机支付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5.3 手机支付系统安全框架模型
        5.3.1 密码安全体系
        5.3.2 访问控制
        5.3.3 通信安全
        5.3.4 可用性
    5.4 手机支付业务风险分析
        5.4.1 市场运营风险
        5.4.2 技术标准风险
        5.4.3 政策风险
        5.4.4 产业环境风险
    5.5 结束语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
    6.2 建议及展望
        6.2.1 未来的展望预测
参考文献
致谢

(8)SIM卡系统营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1.5 SIM卡系统概述
        1.5.1 SIM卡概述
        1.5.2 SIM卡系统概述
        1.5.3 SIM卡系统市场的成熟度
第二章 SIM卡系统产业链研究
    2.1 产业链概述
    2.2 产业链营销相关环节研究
        2.2.1 SIM卡系统商
        2.2.2 电信运营商深入研究
    2.3 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章 现阶段SIM卡系统营销研究
    3.1 SIM卡系统从业人员
    3.2 SIM卡系统产品
        3.2.1 SIM卡系统产品简介
        3.2.2 SIM卡系统产品的特点
    3.3 SIM卡系统营销过程研究
    3.4 SIM卡系统渠道拓展
第四章 SIM卡系统行业营销发展策略
    4.1 一种新的服务分类方法
        4.1.1 现有的分类
        4.1.2 新的分类方法
        4.1.3 新分类方法的意义
    4.2 用7P理论研究SIM卡系统营销发展策略
        4.2.1 产品发展(Product)
        4.2.2 预算指导SIM卡系统定价(Price)
        4.2.3 过程中的要点(Process)
        4.2.4 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
        4.2.5 人的管理(People)
        4.2.6 发掘渠道拓宽市场(Place)
        4.2.7 转换服务级别以促销系统产品(Promotion)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移动商务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移动商务研究综述
        1.2.2 移动商务安全研究综述
        1.2.3 移动支付研究综述
        1.2.4 移动商务安全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5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第二章 移动商务技术及安全性研究
    2.1 移动商务概述
    2.2 移动商务主要技术
        2.2.1 无线应用协议
        2.2.2 GPRS
        2.2.3 蓝牙(Bluetooth)技术
        2.2.4 移动IP技术
        2.2.5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2.2.6 无线局域网技术
        2.2.7 WPKI
    2.3 移动支付
        2.3.1 常用支付技术
        2.3.1.1 远距离支付技术
        2.3.1.2 近距离支付技术
        2.3.1.3 支付技术比较
        2.3.2 移动支付系统
        2.3.3 移动支付应用现状
    2.4 移动商务安全性概述
        2.4.1 移动商务安全体系
        2.4.2 移动商务安全威胁
        2.4.3 移动商务安全需求
    2.5 移动商务安全技术
        2.5.1 完整性保护技术
        2.5.2 真实性保护技术
        2.5.3 机密性保护技术
        2.5.4 抗抵赖技术
        2.5.5 其他安全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全技术基础
    3.1 数字签名
        3.1.1 基本概念
        3.1.2 主要数字签名方案
    3.2 加密技术
        3.2.1 对称密码技术
        3.2.2 公开密钥技术
    3.3 单向哈希函数
    3.4 CA认证中心
    3.5 电子支票
    3.6 数字信封技术
    3.7 环签名
    3.8 同时生效签名
    3.9 基于身份的签名体制
    3.10 小结
第四章 公平移动支付协议研究
    4.1 移动支付概述
    4.2 移动支付协议研究进展
    4.3 公平的小额支付协议
        4.3.1 协议描述
        4.3.2 协议分析
        4.3.3 协议展望
    4.4 强安全的大额支付协议
        4.4.1 协议描述
        4.4.2 协议分析
        4.4.3 协议展望
    4.5 小结
第五章 公平电子合同签名协议研究
    5.1 公平交换协议
        5.1.1 公平交换协议的分类
        5.1.2 可信第三方协议
        5.1.3 公平交换协议的性质
    5.2 电子合同签名协议
        5.2.1 电子合同签名协议研究进展
        5.2.2 公平电子合同特性
    5.3 两方公平电子合同签名协议
        5.3.1 协议描述
        5.3.2 协议性能分析
    5.4 多方公平电子合同签名协议
        5.4.1 协议描述
        5.4.2 协议性能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移动IP安全研究
    6.1 移动IP概述
        6.1.1 移动IP的基本概念
        6.1.2 移动IP工作原理
    6.2 移动IP安全
    6.3 移动IP注册安全
        6.3.1 移动IP注册的安全威胁
        6.3.2 移动IP注册协议研究进展
        6.3.3 移动IP注册安全要求
        6.3.4 移动IP注册协议的设计原则
    6.4 基于身份的移动IP安全注册协议
        6.4.1 协议描述
        6.4.2 协议安全性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我国移动票务产业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框架和方法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移动票务概述
    2.1 引言
    2.2 移动票务概念及特点
        2.2.1 移动商务的概念
        2.2.2 移动支付
        2.2.3 票务分类及特点
        2.2.4 移动票务的概念
    2.3 移动票务关键技术
        2.3.1 远程支付技术
        2.3.2 近场支付技术
        2.3.3 关键技术比较
        2.3.4 二维码技术
    2.4 国内外移动票务现状研究
        2.4.1 国外移动票务发展现状
        2.4.2 国内移动票务发展现状
第三章 我国移动票务产业链及运营模式分析
    3.1 移动票务产业链构成分析
        3.1.1 产业链相关概念
        3.1.2 移动票务产业链
        3.1.3 移动票务产业链各参与者分析
    3.2 移动票务产业链运营模式分析
        3.2.1 第三方票务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链模式
        3.2.2 联动优势为主导的产业链模式
        3.2.3 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产业链模式
第四章 我国移动票务产业链中的博弈分析
    4.1 博弈论定义
    4.2 问题的提出
    4.3 博弈论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3.1 移动票务产业链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博弈假设
        4.3.2 移动票务产业链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博弈分析
        4.3.3 移动票务产业链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解
    4.4 结论
第五章 手机票务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5.1 我国手机票务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5.1.1 手机票务产业链宏观环境分析
        5.1.2 我国手机票务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5.2 我国手机票务产业链的发展建议
        5.2.1 产业链模式选择
        5.2.2 发展路径选择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SIM卡推动移动商务进步(论文参考文献)

  • [1]CQ-R公司移动电子商务营销策略研究[D]. 丁中贵.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2]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D]. Ivan Sarafanov.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5)
  • [3]基于MicroSIM卡和NanoSIM卡的二切三切卡的一卡六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D]. 俞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GSM手机中SIM卡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D]. 王悦.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5]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系统设计与实现[D]. 戴尔俶.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6]移动支付中电子钱包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D]. 徐虹.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7]手机支付项目实施中的安全和风险控制研究[D]. 刘燕.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8]SIM卡系统营销分析[D]. 王祥猛.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9]移动商务安全性研究[D]. 范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2)
  • [10]我国移动票务产业链研究[D]. 华蓉.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SIM卡推动移动商务进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