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运河盆地的武侠小说理论

源于运河盆地的武侠小说理论

一、武侠小说起于运河流域说(论文文献综述)

邹晓华[1](2021)在《论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了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使文学面貌发生新变,通俗文学市场活跃。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涌现出大批作者群,且多分布在运河流域,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大运河作为自然物象构成明清小说创作的地理背景,成为见证时代和人物的典型环境。明清小说中的大运河带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如历史意象、英雄意象和商贾意象等。这些意象构成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民族记忆,反映着民族精神。研究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对于现阶段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张乐[2](2018)在《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深远意义,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期间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并把兴盛的文化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文化的繁荣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但由于近代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很大转变,依赖于“农耕经济”原始生存环境的传统武术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其传承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至于其传承与发展陷入困境。在传统优秀文化大力复兴和中国梦实现的大背景下,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既秉承了儒家文明的文化内涵,又接受了京杭大运河通航所带来的厚重经济基础馈赠,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与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是极具有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借助“地域、时间、武术内容”三维要素定位传统武术文化体系,进行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内容的挖掘、梳理;其次,对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行现状分析;再次,对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得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资金不到位,无法进行武术研讨会、赛事等项目的正常开展;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导致武术管理人员不专业及管理制度不正规;缺乏专业人才培养,制约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关宣传不到位,导致人们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不足;西方体育文化的入侵,严重冲击了传统武术文化的社会地位;缺乏场地、器材,训练设施简陋,限制了传统武术的发展;最后,对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政府与各部门协同方面,有利于发挥各部门职能;武术进校园方面,有利于扩大传承与发展主体;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有利于开辟发展新路径;“互联网+”方面,有利于扩大传播途径,武术表演产业方面,有利于以产业发展带动经济收入。在文化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及地域文化研究热的今天,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复兴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我们必须开拓视野,多视角看待问题,融入新理念,新思想,针对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标本兼治,对症下药,使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命脉。

张聪聪[3](2018)在《北宋汴河与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汴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北宋时期,汴河是其立国之本,在政治、经济、交通及文化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汴河还是连接北宋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交通要道。正是由于汴河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大量文人官员来往于汴河之上,留下了很多与汴河有关的诗歌,文章通过对汴河与北宋诗歌进行关系研究,试图探讨汴河与诗歌的互动关系。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是对汴河流变和自然人文风貌进行介绍。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对汴河的开凿与经营进行梳理,并对汉魏汴河与唐宋汴河进行区别,北宋诗中出现的古汴河多是汉魏汴河,汉魏汴河到了北宋逐渐失去航运能力,故不在研究范围之内,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唐宋汴河。而汴河的经营与治理则体现了北宋政府对汴河的重视,也是汴河功用的重要体现;汴河沿岸的自然人文风貌为诗歌提供了特殊而又丰富的素材。第二章多角度地探讨汴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汴河作为反映北宋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条交通要道,其作用是多方面。文章重点分析汴河漕运对北宋立国的影响和具体体现。作为北宋最重要的水路运输要道,汴河是连接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枢纽,并且对东南地区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汴河还承担了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媒介作用。正是由于汴河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功用,汴河才会频繁的出现在诗人笔下。第三章重点探讨汴河与北宋诗歌的互动关系。根据第一二章汴河各方面的情况及社会功用,来分析汴河对诗歌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文人官员看待汴河的态度和对汴河现实问题的建议;汴河上送别对象的群体分析;汴河行旅时空与地域呈现出的一些特点;以及与汴河沿岸的地理空间有关的诗歌日益繁盛等方面来分析,同时从这些诗歌中也可以看出汴河在当时文人眼中的角色及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第四章主要探讨北宋汴河诗歌的艺术特质。汴河因其地理位置和社会功用等优势,使得汴河诗歌的艺术样式具有独特性。其一,北宋汴河诗与唐代江行诗相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二,由于汴河的自然特点与交通要道的位置,使得诗歌独特的抒情模式与叙事特点也呈现出一些规律。其三,榆树、冰流、舳舻、橹声等也形成了特殊的汴河诗歌意象。

石松[4](2016)在《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从上个世纪到现在,中国的话本小说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无论是从历史或者美学的角度,还是传统的古代文论的方法,或者从宏观-微观的研究方法,学者们都有非常丰富的论着,然而由于语言的障碍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民族以口耳相传的相关文学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比较分析的发展。中国话本小说中独有的民族特色与艺术特征在同类作品的分析中容易被忽视,只有通过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语境下具有相类似性质的文学在发生、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才有可能更多地发掘出中国话本小说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本论文进行研究分析的一个目标和焦点就是通过将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部分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尝试发掘中国话本小说中独有的艺术魅力和特点。本论文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各自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以及文学价值是不同的,通过两者的比较分析,找出它们在题材、思想内涵、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方面的特点与流变,凸显出来的特点不但具有时代的特点,还带有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标准的发展特点。其二,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题材广泛,体裁也不尽相同,不同时代文人的艺术加工使两种不同文学具有雅俗共赏的相似特征。通过这两种不同题材、体裁作品的对比研究,发掘中国话本小说中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以及潜存于俗文学之中的生活智慧与普世观念,对中国话本小说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雅俗共赏的特征既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是一种广泛传播的重要保障,这也是中国话本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得以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本文主要选取中英美文学中流传较广、影响力较大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的考察对象所采用的版本尽可能选用较为权威的版本。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之间的联系,在微观上揭示两者在各自发展演变中的特点,从而分析它们在各个层面的艺术表现和文化价值,进而分析中国话本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肯定其在文学、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对二者的分析研究主要采取整体研究和个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整体把握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异同点的基础上,具体对比分析其代表作品。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也多采用文学、文化、历史等多个角度结合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注重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中华民族与英格兰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传统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关于英雄形象的塑造问题,在不同民族的文学中有不少较为典型的例子,英雄形象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含有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文人的着眼点也不同,讲史话本中强调其“整体性”,而英格兰历史题材中体现的却是“个体性”,这也体现了中英文化的差异。关于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的问题,二者在其文学文本上的体现既有“超越”,又有“回归”。文本中“出格”的描写既是一种现实生活的夸张,又是一种文化回归。历史题材故事的构成方式问题,同样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将宋元讲史话本和英美民间故事中的历史题材作品进行比较之后,两者在不同层面上的异同揭示了各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特点。民族传统中的审美心理问题不仅受到了历史和时代的影响,更与宗教与世俗密不可分。中国的宗教信仰较为复杂,与宗教内容关联甚紧的说经话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宗教思想,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说经话本,其中又蕴涵着民族自身意识形态的特点。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依附、冲突、融合的发展过程。说经话本既有佛教思想,又有俗世观念。基督教在英美两国则是相对单一的宗教,以基督教内容为基础的英美民间故事多以圣经或某些相关故事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思想内容没有多大的改变。说经话本中的“因果报应”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宗教观念——原罪,都包含了劝诫人们积极向善的思想,因此,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之中也反映出了各自的民族智慧。宗教与民俗的具体存在方式之一即为市民生活,市民生活文学文本中的体现,则进一步说明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多层面异同。市民生活是民众喜闻乐道的题材,话本小说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都与市民生活相关;英美民间故事也是如此。中国话本小说和美国牛仔的民间故事中,常有探险遇奇的情节,这类情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传奇性,经过分析可以看出两者流传至今的深层原因。民族传统来自于不同时代人民的心理积淀。话本小说中的侠义公案类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游侠故事再次反映了这个问题。“集体精神”与“个体精神”分别是两者的特点,这与前文提出的“整体性”与“个体性”是相互关联的。“集体精神”中的核心是“服从”,而“个体精神”中的核心则是“突破”。侠义公案类故事中强调的服从封建传统和道德观念的描写是处处可见的,而在英美民间故事的游侠类文本中,狂傲不羁的个性“突破”则是民族精神的缩影。然而更多的心理积淀则来自于平凡的生活内容.毕竟探险、奇遇只是发生在一部分民众的生活之中。爱情、家庭和婚恋的问题直接反映了各自民族传统观念中某些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特点,女性是婚姻爱情故事中的主体,女性的地位变迁与爱情婚姻观念的变化既反映了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又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传统观念和民俗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不仅在题材方面体现了诸多异同,在人物塑造的问题上,也显示出了不同的手法和特点。前文中所提到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在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英雄与反英雄之间这两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过程中,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塑造手法各有千秋,然而,人性的复杂与同一却是不同塑造手法所达到的共同目标。在剖析人性不同层面的过程中,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取舍并不相同,而对于人性深处的共同点,例如向善、勇敢等特点,两者又是不谋而合地进行歌颂。由此可见,在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的构成过程中,英雄人物的塑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英雄是一种典型化的人物,然而,典型人物在语言、行为、心理方面的描写又是不尽相同的。如何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来凸显典型人物的特点,这是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塑造方面的另一问题。描写的细节问题不仅反映了创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怀,而且还涉及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心理感受,同时,这也是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与意识形态在文本中的投射。叙事问题是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具体创作特点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因为不论是典型形象的塑造手法,还是细节描写的审美趣味,它们都与叙事方法密不可分。“讲故事”即叙事,而“讲故事”是两种文学最初的来源和存在方式,也是最根本的特点。中西方的叙事理论各有特色,两者虽有很大程度上的异同,但仍然可以将“时”、“空”进行概括。叙事的“时”“空”在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是不容忽视的基本问题。趋于“封闭式”的固定叙事结构在中国话本小说发展过程中因为发展阶段的不同而起到了不一样的作用,带有一定“开放式”的部分英美民间故事则向着“去中心化”的特点发展。不同的发展方式并不能分出孰优孰劣,比较的结果只能使两种文学各自的特点更加清晰,不同的叙事方式、叙事风格以及发展特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心理与情感。在中国话本小说和英美民间故事的文献资料中,具有相似特点的文本不一定具有相应的时代,而具有相对应时代的作品往往又相隔甚远,加之中国古代文学与英美文学相互之间并没有较为直接的文化影响和文学交流,选取两者文本中的能够进行比较的作品或文本是一个让人困扰的问题。因此只有分析文学的内在特点,突破固有的比较方式和角度,从文本出发,以两种文学所具有的文化、文学的两重视角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学发展规律。

罗衍军[5](2015)在《二十年来的运河学研究》文中指出以运河学研究论文为对象进行考察分析,认为二十年来国内学术界的运河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运河沿革与治理,运河与区域社会经济嬗变,运河区域文化、习俗等嬗变,运河区域家族、组织、帮会状况,运河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了颇具新意的学术观点,对推动运河学和区域社会变迁研究的深入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红雨[6](2015)在《国家与社会视野下沧州武术研究》文中认为沧州自古至今都是知名的武术之乡。沧州武术是中国武术多元一体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沧州武术生态环境与其它地域武术相比具有独特性,一是地域生态兼具海洋、运河、游牧/农耕等;二是人文生态码头文化、移民文化、苦寒文化等显着。上述生态环境给沧州纹刻了“尚武重击”的文化基因,赋予了沧州“求新求变”的地域个性。基于此,本文以沧州武术的生态环境为背景,通过武术拳种本体文化、人物事件主体文化、日常武术民俗外延文化的历时性解构,知微见着,探讨独特生态环境对沧州武术的塑造,及沧州武术在独特生态环境中的展现及转型,触摸小社会隐含的大历史。研究以国家与社会为分析框架,以沧州武术为研究对象,以八极拳、燕青拳、劈挂拳等为调查个案,运用年鉴学派长时段整体史、社会变迁与认同、民俗学文本等跨学科交叉理论和方法,从尚武的地域秉性、拳种的生产和文化认同等,明确了沧州武术这一地方性知识的历史塑造历程;从社会移民、社会流民、沧州武术人的集体行动切入,考察了武术人的社会身份及心态变迁;从村落空间的武术戏、挂棍等,文艺空间的小说、戏剧、影视等,教化空间的节庆、教育、祭祀等切入,考察了沧州武术日常民俗的生活面向,研究得出:沧州武术是以运河文化为主体,海洋、移民为两翼的在国家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求新求变”的文化,具体如下。1独特的生态空间,使得沧州“尚武重击”的文化传统在表征上“求新求变”,经历了质朴鸷悍——俗重气侠——重义崇礼等的转型。具体而言:一是先秦两汉之际,海洋文化显着,“负海险远”、“不沾圣化”,沧民“好末技,不田作”(《汉书?龚遂传》)。二是魏晋唐宋之际,游牧/农耕文明交织,“土平近边,习于战斗”“久习战阵,惯见刀枪”(《宋史》),彼此相互塑造,胡风浸染(陈寅恪,1997)。三是明清至民国,政治中心北迁,运河繁荣,不同地域文明交流加速。沧州作为漕运咽喉、首善之区,民多开放吸纳、重义崇礼。简言之,不同时段虽地域生态表征权重不同,但却塑造出了沧州民众“求新求变”趋于一致的文化征候。2沧州民众秉承尚武传统,在独特生态空间内,通过国家与社会互动构建出了古朴简约、利于实战的沧州武术。具体而言:一是沧州地处燕赵齐交汇,有“远恶郡州”、“小梁山”之称,加之海洋、游牧/农耕、运河等交替作用,而成为社会边缘人(如反清义士、江湖隐士等)避难谋生之所。尤其是明清之际,沧州尚武、需武与边缘人恃武入沧不期而遇,实现了外来拳种汇集。二是码头文化构建的是强人社会。沧州民众通过“学会师傅的武艺、练就不同的专长、形成自己的东西”(戴国斌,2008),将外来拳种涵化为“重实战、讲继承”的地方性知识——沧州武术,衍生出新的拳种理论、技术体系(如八极拳的“八方极远”、劈挂拳的“放长击远”等),形成了沧州武术文化自觉的逻辑起点。三是沧州武术通过村落认同(身体情感互动)、武林认同(接二连三的比试)、国家认同(象征符号的征用)实现了社会化发展,发展的结果使得沧州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武术的流播地、改造地和验证地。简言之,外来拳种汇集和“重实战、讲继承”地方性知识的生产是沧州民众在独特生态环境下,通过国家与社会互动而实现的。3移民社会、社会失序、国家失语等,使得“求新求变”的沧州武术人在身份及心态上发生了转型。具体而言:一是明清政治中心北移,沧州政治经济等地位提升,军屯移民、政策移民占优。定籍移民将自身文化因子与沧州文化融合,形成了参与地方治理的众多望族,掀起了武科举热潮。二是清中后期,国家废科举、禁演武,内忧外患、游民四起,使得尚武崇礼重义的沧州武术人集体投身镖行,执镖行之牛耳,打造出了“镖不喊沧”之行规。三是民国之际,救亡图存时局令沧州英豪积极融入国家,他们凭借一身武艺,或带艺从戎,或建构馆设组织等,实现了由自卫保家到互卫入世再到群起护国、由乡土而社会复国家的认知升华,预示着沧州武术人群体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简言之,沧州武术人的集体行动是与地域结构、社会结构的变迁同步同向。4地域生态式微,社会需求转型,促使沧州武术“求新求变”的个性向民俗化、大众化方向发展。具体而言:一是清末民初,运河地位的提升,京津文化的辐射,促进了沧州服务业、娱乐业的繁荣,由此使得沧州武术转型为以拳种为载体,“三分唱,七分打”的多种民俗样式。二是建国以来,随着国家文学艺术事业的不断繁荣,沧州文化传统成为国家用以教化的手段,形成了以沧州武术为题材的小说、京剧、影视等文艺叙事。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受国家市场经济推进和文化传统复兴潮流的影响,沧州武术由民间自办拳社转型为政府主导;由民间自娱自乐的武术节庆转型为沧州国际武术节;由门户独享到政府参与的门户祭祀等。简言之,沧州武术民俗化、大众化转型是以社会时尚为根基,以国家在场或国家代理人介入的形式而运作。总之,沧州武术在长时段地理环境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等的影响下,被地域生态赋予了“求新求变”的地域个性,并通过国家与社会互动,以及历经不同层级的文化认同与消费而实现了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再造,即地域武术的生产机制为:地域生态环境是起点,拳种涵化是生产路径,拳种认同与消费是生产流通。地域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播模式为:地域武术的地方适应——主动回应国家的集体行动——跨越乡土的社会水平或垂直流动。地域武术文化的再生产模式为:本土文化模式的自我生产,社会精英的有效助推,国家综合治理的调控。沧州武术的生产过程既有着民族交融的因素、又有着移民文化的因子;既有着对“他地化”拳种的涵化,又有着对自身秉性的艺术化处理;既是对地方传统的赓续,又是为回应国家与社会而进行的调适。在“一体两翼”生态下,通过国家与社会互动构建的“求新求变”的沧州武术文化模式启示我们:小地方蕴含着大论题,地方性知识承载着国家社会的大历史。沧州武术研究为当下拳种研究、区域武术研究、武术政治史建构等提供了有益参考。

吴艳玲,潘承玉[7](2013)在《2001-2011的古代小说研究——以《明清小说研究》为中心的简要检讨》文中指出"世纪末情结"与学术自觉追求的交互为用,催生上个世纪末相当一批意在学术回顾与前瞻的研讨和论着。从外部环境来看,21世纪头十年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甚至整个人文社科研究的黄金十年。从《明清小说研究》所发论文来看,2001-2011年间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出现一系列可喜进展,当年学术回顾中的一些针砭发挥了一定作用。为进一步扩展古代小说研究视野,提升古代小说研究的科学品格和当代价值,今后应在古代小说与诗词文等抒情文学、古代小说与现当代小说之关系等两个方向作更为深广的开掘。

李海燕[8](2013)在《民国武侠小说流变研究》文中认为武侠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现象,它承载的是中国武术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伦理和道德文化。在武侠小说发展史上,上世纪上半叶的民国武侠小说,也即通常所说的“旧”武侠小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武侠文化和武侠文学研究中,它们既没有得到古典侠义小说如《水浒传》的名着地位,也没有获得当代新武侠如金庸、古龙等人着作的广泛关注,处于异常尴尬的地位。鉴于这种研究状况,对整个民国武侠小说的全貌作一整体研究,给予其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民国武侠小说,现有研究着作都是从武侠文化的某一个或几个层面进行阐述,为人们提供了各不相同的武侠文化的发展景象,但难以形成人们对武侠文化的整体和宏观的认识。应该说,作为整体的武侠文化在既有书籍中都没有得到全面阐释。同时对民国武侠小说的整体面貌,也缺乏清晰的刻画。对于武侠小说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古典侠文化精神和当代港台新武侠小说的研究和考察,而对中国武侠文化史中其承上启下作用的民国旧武侠小说,却缺少足够的重视。本文把视角集中于古今侠文化的重要节点——民国旧武侠小说的整体面貌,力图见微知着,梳理民国时期中国侠文化和武侠文学的线索,客观评析其成就与不足。总结民国武侠小说的兴盛,可以进一步认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民国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报纸必须服从于读者的需要,读者的需要造就了武侠小说大兴旺。尽管鱼目混珠,涌现了一些低劣的武侠小说,但瑕不掩瑜,经过大浪淘沙,民国十大武侠小说家的崛起,以及他们取得的卓越成就,无可非议地证明了文学的发展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刘卫英,王俊杰,隋正光[9](2012)在《21世纪中国武侠文学研究述评》文中认为21世纪最初10年中国武侠文学研究,可以分为断代武侠文学与武侠活动研究、跨文化跨学科的武侠心态与观念研究、进一步的武侠小说历史与发展研究、愈加深化的武侠小说艺术与审美接受研究、拓展的武侠与现当代文学及中外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更加关注古今不同时代武侠文化精神及其文学表现的贯通性、连续性和阶段性,近代、现当代文学中的武侠文化意蕴得到进一步发掘,大陆新武侠创作得到了及时分析总结。对武侠文学与其他相关文化分支的关系,中外文学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等方面,也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谭淡[10](2011)在《济宁城南运河沿岸民间传说探析 ——以村落传奇人物传说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济宁城南运河沿岸的赵村、石佛村、新店村、新闸村、仲浅村五个自然村落,流传着一系列极具神奇色彩的民间传奇人物传说。其主要人物包括:尚宏冠、宋千斤、刘铁腿等。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该传奇人物传说的异文以新店村为最多,且最为全面,而传说中传奇人物的生活空间也在新店村。在该传说中,三位民间传奇人物是民众的代表,他们的朴实、勤劳与诙谐反映出了该区域民众的精神状态,同时,传说内容本身也描述了运河与湖泊交汇地带的传统社会环境和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该传说反映了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民众的朴素思维方式。就该地区而言,传说本身即是代际文化传承的载体,能够让后人找到祖先的活动痕迹,同时也是村落文化共同体确立自信,在内部与外部形成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对于运河区域的杂姓村落来说,文化认同的形成,传统民俗观念的传承,以及完整的民族性格的保留,都需要借助于民间传说、故事等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展示和传承,而传说本身也是村落文化中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在对民间传说讲述者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将传说的各种文本与历史文献,以及前人的研究资料相结合,从传说流传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传说的内容、传说的文化内涵和现状几个角度对济宁城南运河沿岸五个村落的民间传奇人物传说进行分析。通过对传说中所包含的各种具体民俗事项的分析,以此来探讨运河沿岸民间传奇人物传说所反映的明清时期民众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状态。同时,村落传说本身具有文化史的价值,虽然,它是虚构与夸张的口头表述内容,但是它保留了村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信息,这是研究村落民俗文化、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方言词语音义等变迁的重要资料。将传说与具体的村落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可以构拟出村落在历史时期的大致情形。

二、武侠小说起于运河流域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侠小说起于运河流域说(论文提纲范文)

(1)论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运河促进明清小说发展
    (一)大运河促进通俗文学兴盛
    (二)大运河沿线出现大批作者群
    (三)刻书坊推动明清小说繁荣
二、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
    (一)历史意象: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二)英雄意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三)商贾意象: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三、明清小说中运河文化意象的当代价值

(2)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运河流域的研究
    2.2 关于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
    2.3 关于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
        2.3.1 关于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拳种的研究
        2.3.2 关于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组织的研究
        2.3.3 关于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精神的研究
    2.4 关于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访谈法
        3.2.3 田野调查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4.1 问卷设计
        3.2.4.2 问卷效度检验
        3.2.4.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构建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带及文化带理论体系
        4.1.1 构建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带
        4.1.2 构建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带理论体系
        4.1.3 构建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带理论体系立体图形
    4.2 梳理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带内容
        4.2.1 梳理山东运河流域本体武术文化
        4.2.1.1 流域内代表性武术名人、拳派、拳种、拳谱、着作、典型器械等
        4.2.1.2 流域内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武术
        4.2.2 梳理山东运河流域相关武术文化
        4.2.2.1 在史籍、地方志中记载与文学、艺术中的相关武术文化
        4.2.2.2 历史遗存、民俗与宗教中的相关武术文化
        4.2.2.3 武术组织、重大武术事件中的相关武术文化
        4.2.2.4 武德与武术制度中的相关武术文化
    4.3 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现状调查
        4.3.1 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现状调查
        4.3.1.1 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拳种起源的调查分析
        4.3.1.2 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拳种传播形式的调查分析
        4.3.1.3 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拳种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
        4.3.1.4 山东运河流域典型传统武术器械的调查分析
        4.3.1.5 山东运河流域古代与近代传统武术表演形式调查分析
        4.3.1.6 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在古代与现代所体现的精神价值调查分析
        4.3.2 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现状调查
        4.3.2.1 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主要传承方式的调查分析
        4.3.2.2 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分析
        4.3.3 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3.3.1 影响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因素调查分析
        4.3.3.2 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调查分析
    4.4 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
        4.4.1 政府各部门协同方面
        4.4.2 武术进校园方面
        4.4.3 旅游产业发展方面
        4.4.4 “互联网+”方面
        4.4.5 武术表演产业方面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北宋汴河与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汴河流变与自然人文风貌
    第一节 汴河的开凿与宋前汴河治理状况
        一、汉魏汴河的形成与流变
        二、唐宋汴河的开凿与治理
    第二节 北宋的汴河治理与漕运
        一、北宋汴河的治理
        二、北宋汴河的漕运
    第三节 汴河流域的自然人文风貌
第二章 汴河与北宋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汴河的漕运功能与功过得失
        一、汴河漕运——北宋立国之本
        二、中央与地方的不均——助力朝廷盘剥的利器
    第二节 水路运输的交通功能与运河经济
        一、交通要道与沿岸市镇的发展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文人眼中的运河经济
    第三节 汴河衍生的文化功能与新文体的发展
        一、草市诗歌的发展与繁荣
        二、沿河市民文化与话本小说新文体的发展
第三章 北宋汴河诗歌题材主题论析
    第一节 汴河及漕运的反思与总结
        一、汴河的功过反思
        二、汴河漕运引发的问题
    第二节 汴河送别诗作者及送别对象的特点
        一、汴河送别诗的发生
        二、送发运使、转运使诗歌空前繁荣
        三、梅尧臣汴河送别对象之多与交友之广
    第三节 汴河对行旅诗的影响及行旅的地域特点
        一、行旅诗中出行的阻碍和时空特点
        二、行旅诗中出发地与目的地的地域特点
        三、行旅诗中“清淮浊汴”的象征性书写
    第四节 汴河沿岸的地理空间与诗歌创作
        一、灵璧镇诗歌
        二、梁园诗歌
        三、泗州诗歌...以苏轼诗歌为例
第四章 北宋汴河诗歌的艺术特质
    第一节 宋代汴河江行诗与唐代江行诗比较
    第二节 汴河诗歌的抒情模式与叙事特点
    第三节 汴河诗歌意象分析
        一、汴河诗歌意象运用
        二、汴水意象的凝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话本小说研究的情况
        二、英美民间故事研究的情况
        三、话本小说与外国文学作品比较研究的情况
    第三节 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可比性与意义
第二章 历史题材作品的着眼点、文化蕴含与构成方式
    第一节 附着于历史的英雄与英雄自身的历史
        一、宋元讲史话本“前佳后劣”现象的背后
        二、英国历史英雄故事中的“骑士传统”及其精神内核
        三、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着眼点
    第二节 出格:更大范围的文化回归与张扬个性的不归路
        一、讲史话本对伦理道德多层次表达的中国特色
        二、英美民间故事渴望人性自由的执着诉求
        三、突破·回归·绝境的凄美
    第三节 宋元讲史话本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构成方式
        一、一朝一代兴亡的整体观照
        二、英雄故事集锦
        三、异趣,存在于不同的构成方式之中
第三章 神异题材作品的审美刺激、哲理蕴含与传奇风格
    第一节 宗教·神异·审美刺激
        一、同而不同,说经话本与小说话本中的宗教、神异之作
        二、英美民间故事与宗教、神异的文化关联
        三、同样的刺激,不同的“美”
    第二节 不同文化氛围中宗教神异故事的哲理蕴含
        一、儒化的衲子羽流的斗室静思与心猿意马
        二、基督精神的神圣追逐与轻松释放
        三、不同的“智慧树”其实都扎根于凡人的心田
    第三节 迥然有异的“传奇”风格
        —、先明题旨,后述奇异
        二、奇事中或有或无的“意义”
        三、已知、未知和不可知
第四章 现实题材作品的生活化、揭秘性与情感追求
    第一节 万花筒般的现实生活写照
        一、苦海中挣扎而企盼“奇遇”的中国市民
        二、为了生存而竞争的美国西部牛仔
        三、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的生活态度
    第二节 游侠背后的文化密码
        一、世俗气息极浓的侠义公案小说
        二、我行我素的绿林游侠
        三、奴性与傲气:两个色彩各异的肥皂泡
    第三节 恋爱·婚姻·家庭
        一、话本小说婚恋故事中的“人道情怀”
        二、英美民间故事中婚姻爱情生活的悲喜剧
        三、哀怨惨烈与幽默诙谐
第五章 人物塑造:同一性与差别性
    第一节 对立统一的人物思想性格塑造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二、英雄与反英雄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 “复杂”与“单一”人物形象的不同蕴含
        一、书筋类人物与扁平人物
        二、书胆类人物与圆形人物
        三、戏仿英雄的替身
    第三节 细节描写与人物塑造
        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生活细节描写
        二、表现人物举止言行的生活细节描写
        三、细节描写与审美感受
    第四节 描写语言与人物语言
        一、故事·人物·描写语言
        二、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第五节 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的多层面描写
        一、中国话本小说人物行为与心理的“双重奏”
        二、英美民间故事人物行为与心理的“多重奏”
第六章 叙事角度与手法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
        一、打破时间顺序的叙事
        二、“补叙”种种
    第二节 叙事空间与叙事角度
        一、叙事空间与人物聚焦
        二、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第三节 叙事形式反映的文化异同
        一、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喋喋不休的训导
        二、民间文学叙事方式不同的发展演变
第七章 余论:比较研究的基本点、难点与展望
    第一节 基本点: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诸多异同
        一、具有可比性的一个重要基本点:通俗而又复杂的思想蕴含
        二、具有可比性的另一个重要基本点:迥然有异的人物塑造
    第二节 中外文学比较的困境与解决途径、遗留问题
        一、时间差异及解决途径
        二、体裁交错与问题的遗留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国家与社会视野下沧州武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沧州武术:独树一帜的地方个案
        1.1.2 沧州地域:独一无二的文化生态
        1.1.3“地方性”:武术拳种的文化自觉
        1.1.4 文化变迁: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沧州地域文化研究综述
        1.3.2 地域武术研究综述
        1.3.3 沧州地域武术研究综述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假设与创新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创新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 相关操作性概念界定
        1.6.2 研究思路
        1.6.3 研究框架
2 地方性知识:沧州武术的历史形塑
    2.1 武健泱泱:沧州尚武的文化生态
        2.1.1 尚武环境:空间结构的多元
        2.1.2 尚武历史:文化传统的一贯
        2.1.3 尚武成因:时空场域内的互动
    2.2 形质多样:沧州武术拳种的生产
        2.2.1 拳种样式:时空序列的呈现
        2.2.2 拳种汇聚:多元互动的场域
        2.2.3 拳种涵化:地域个性的纹刻
    2.3 文化认同:沧州武术拳种的传播
        2.3.1 自我认同:乡土聚落的关系网络
        2.3.2 武林认同:沧州作为想象的对手
        2.3.3 国家认同:历史亲历与事件传唱
    2.4 本章小结
3 命以载史:沧州武术人的集体行动
    3.1 武举与望族:沧州尚武基因的赓续
        3.1.1 乡土聚落:移民社会的构建
        3.1.2 社会适应:身份角色的转型
        3.1.3 因时应变:以戴氏家族为个案的考察
    3.2 镖局与社会:沧州尚武的文化隐喻
        3.2.1“镖因水起”:地方秩序的维系
        3.2.2“镖不喊沧”:尚武重礼的写意
        3.2.3 舍身求变:以大刀王五为个案的考察
    3.3 民族与国家:沧州尚武的理性表达
        3.3.1 带艺从戎:献身社稷
        3.3.2 建构组织:呼应社会
        3.3.3 效法谋变:以张之江为中心的考察
    3.4 本章小结
4 狂欢与日常:沧州尚武记忆与表达
    4.1 村落空间:沧州尚武的地方叙事
        4.1.1 武术戏:击舞融合的民俗再造
        4.1.2 把式房:尚武互动的空间生产
        4.1.3 挂棍与亮镖:武艺展示与检验
    4.2 文艺空间:沧州尚武传统的想象与超越
        4.2.1 武侠小说:尚武的真实与书写
        4.2.2 影视艺术:尚武的再现与超越
        4.2.3 戏曲艺术:尚武的脸谱与演绎
    4.3 仪式空间:沧州尚武的传统再造
        4.3.1 节庆活动:国家在场的身体展示
        4.3.2 教育融入:全民参与及其动员
        4.3.3 祭祀场域:社会关系与秩序重构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6 致谢
7 主要参考文献
8 附录

(7)2001-2011的古代小说研究——以《明清小说研究》为中心的简要检讨(论文提纲范文)

续表:

(8)民国武侠小说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民国武侠小说产生的背景
    一、武侠小说的承续
    二、民国武侠小说的总体风貌
第二章 民国武侠小说的分期
    一、民国前十年武侠小说
    二、民国中期武侠小说
    三、民国后期武侠小说
第三章 民国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一、还珠楼主与“奇幻仙侠派’
    二、宫白羽与“社会武侠小说”
    三、王度庐与“悲剧侠情”小说
第四章 民国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与贡献
    一、思想:多侧面地反映现实和透溢出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
    二、武侠:武功方面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人物描写:既有单线勾勒,又有重彩渲染,尤其重细腻的心理描写
    四、想象:透溢出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显示了武侠小说的文学色彩
    五、形式:不满足传统章回体,接近于新文艺小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21世纪中国武侠文学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细密的断代武侠文学与武侠活动研究
二、跨文化、跨学科的武侠心态与观念研究
三、武侠小说的历史与发展研究
四、武侠小说艺术与审美接受研究
五、与现当代文学及中外相关文化比较研究

(10)济宁城南运河沿岸民间传说探析 ——以村落传奇人物传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理由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理论和方法
    1.3 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1.4 论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2章 济宁城南运河沿岸地理风俗状况
    2.1 地理概况
    2.2 民风
    2.3 重要关隘、宗教祠庙
    2.4 方言
第3章 村落传奇人物传说的几个小主题
    3.1 尚宏冠得天书
        3.1.1 得天书
        3.1.2 四大天王拔柳树
    3.2 张天使破风水
    3.3 跟王固堆打架
        3.3.1 王崮堆看戏
        3.3.2 和王崮堆争地
    3.4 闸背接盐袋
        3.4.1 有吃盐的曼
        3.4.2 宋千斤闸背拉车
    3.5 二龙穿须
    3.6 峄山水银河
    3.7 娄金狗洗澡
第4章 传奇人物传说的民俗要素分析
    4.1 传说的分类及讲述活动的特点
        4.1.1 传说的分类
        4.1.2 传说讲述活动的特点
    4.2 传说中民俗事项的内涵
        4.2.1 法术所创造的奇幻色彩
        4.2.2 器物增强了传说的真实性
        4.2.3 武术体现出的民众尚武情结
        4.2.4 江湖规矩所体现的社会规范
        4.2.5 村落风水观念的文化认同作用
        4.2.6 社会生活状态的细节性特征
第5章 该区域民间传说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5.1 历史地理环境
    5.2 社会政治和治安环境
    5.3 信仰环境
第6章 传说对村落社会的作用及其传承现状
    6.1 传说对村落社会的作用
        6.1.1 护佑民间生活
        6.1.2 促进村落(家族)文化认同
        6.1.3 娱乐与教育的作用
    6.2 传说的传承现状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四、武侠小说起于运河流域说(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J]. 邹晓华.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1(05)
  • [2]山东运河流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 张乐.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 [3]北宋汴河与诗歌研究[D]. 张聪聪.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4]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D]. 石松. 扬州大学, 2016(12)
  • [5]二十年来的运河学研究[J]. 罗衍军. 地方文化研究, 2015(06)
  • [6]国家与社会视野下沧州武术研究[D]. 韩红雨. 上海体育学院, 2015(05)
  • [7]2001-2011的古代小说研究——以《明清小说研究》为中心的简要检讨[J]. 吴艳玲,潘承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3(03)
  • [8]民国武侠小说流变研究[D]. 李海燕. 西南大学, 2013(12)
  • [9]21世纪中国武侠文学研究述评[J]. 刘卫英,王俊杰,隋正光. 嘉兴学院学报, 2012(02)
  • [10]济宁城南运河沿岸民间传说探析 ——以村落传奇人物传说为例[D]. 谭淡.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源于运河盆地的武侠小说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