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弯曲模型推导双组分复合材料杨氏模量的新公式

利用弯曲模型推导双组分复合材料杨氏模量的新公式

一、用弯曲模型推导二组元复合材料杨氏模量新公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杨飞,王朝雅,李栎森,刘莹,杜云海[1](2015)在《材料弹性模量动态测试的修正系数表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国标规范中弹性模量动态测试修正系数表格的变化规律研究,综合考虑材料泊松比、试样的回转半径与长度的比值以及截面形状的影响规律,对规范给出的修正系数表格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圆形和矩形截面修正系数的公式化表达,使用该公式表达的修正系数与规范表格的数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0.032%,通过实验验证,该修正公式测量结果与其他方法测定的结果较为一致,且能方便地计算任意泊松比和修正系数,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李继红[2](2010)在《动态法涂层材料弹性模量温度特性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涂层具有防腐、耐磨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涂层的力学性能对设备的安全运行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涂层的力学性能显得尤为重要,而涂层弹性模量是进行应力应变分析必不可少的参数。为了准确方便的获得其弹性模量,本文开发了适合不同温度条件下动态法涂层弹性模量的测试装置。本文比较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涂层弹性模量的测试方法。提出了基于动态法的涂层弹性模量测试方法,推导出含涂层试件、基体、涂层三者弹性模量与共振频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关系。完成了动态法的实验平台设计。包括选取换能器和悬丝、热处理加热炉等器件;设计制作动态法实验台架;设计与制备含涂层的复合杆试件。在实验平台搭建的基础上,为了求得涂层弹性模量,建立了含涂层试件的共振频率测试系统,其分为激振部分和拾振部分。经VB软件编程设计、UA355型D/A、功率放大器的激励各环节,实现脉冲作为系统的激励信号。经拾振信号调理电路设计,通用数据采集器UA301采集、基于LabVIEW软件的信号分析的拾振各环节,实现了试件共振频率获取的目的。选用高温合金矩形截面杆为基体、等离子喷涂Al2O3陶瓷为涂层的复合试件为实例,完成对含涂层复合试件共振频率的测量,获取试件的涂层弹性模量,并进行了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规律的分析。

胡跃辉[3](2005)在《高速沉积大面积均匀氢化非晶硅薄膜及其优异的光电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高速制备兼具优异光电特性和高稳定性的氢化非晶硅薄膜为主要研究内容,从设备改进和性能分析、薄膜制备工艺两方面展开自己的研究工作。由于单磁场线圈微波电子回旋共振化学气相沉积(MWECR CVD)系统设备相对简单,对微波吸收效率不高。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我们对其微波窗口、耦合波导、磁场分布等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实验中,选择多层不同介电常数的绝缘板组成微波输入窗,来达到阻抗匹配和抑制功率反射,增加微波吸收功率和提高等离子密度的目的,采用Al2O3陶瓷和BN 组成的微波输入窗。这种设计,一方面能很好地保护微波系统,另一方面又能使微波高效地馈入,效率高;同时采用三角形均铜片的耦合矩形波导的设计,使微波转换功率达92%;磁场分布的设计上,通过改变磁场线圈电流来实现,当磁场线圈电流减小时,ECR 区位置朝微波窗口方向移动,将更有利于提高微波的吸收。采用磁场电流为115.2A 产生的磁场分布,可以使微波的功率吸收在1 分钟内达到92.3%,18 分钟内达到94.6%。在沉积室的磁场分布的改变,还可以通过在衬低下面放置永磁体的方法来获得,采用这种方法,在沉积室内可以得到由原先的发散的磁场分布改变为一种先发散再收敛的磁场分布。这些研究工作对同类沉积系统提供了有益的技术参考。由于磁场梯度对制备氢化非晶硅薄膜有直接的影响,而磁场分布的定量研究至今还未见有文献报道。本文用Lorentzian 拟合方法定量地得到了三种形貌磁场的磁场梯度值。通过研究发现:在衬底附近,磁场线圈电流137.7A 并在加热台下面放置钐钴永磁体的磁场分布的磁场梯度最大,其次为磁场线圈电流137.7A磁场分布,磁场梯度最小的为磁场线圈电流115.2A 磁场分布的情况;同时,磁场梯度对薄膜沉积速率有很大的影响,磁场梯度大,沉积速率大,在磁场线圈电流为137.7A 并加放永磁体的方法产生的磁场分布下,得到最高沉积速率约为17埃每秒;磁场梯度对薄膜的均匀性有一定的影响,在磁场梯度大的条件下沉积的样品其均匀性要差;同时,磁场梯度对a-Si:H 薄膜的光电特性影响较大,在温度不太高时,磁场梯度大,制备的a-Si:H 薄膜光敏性较好。这种用Lorentzian 拟合定量地得到形貌磁场的磁场梯度值的方法,对所有的同类个体系统都适用。用Maley 和Langford 等人发展的红外透射谱分析技术计算H 含量,能较好地消除误差。但是在计算单磁场线圈MWECR CVD 系统沉积的氢化非晶硅薄膜时,还发现有较大的偏差。为此,本文对这一技术在计算氢含量时产生的误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结构因子F 值较小的情况下, 薄膜折射率接近3.4 或薄膜厚度值d=0.710.89 μm 时,计算得到的氢含量是可靠的。为了计算得到可靠的氢含量值, 实验时, 应将样品厚度沉积为0.7100.89 μm 之间,这一工作为用红外透射谱准确地得到氢含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上的指导。另外,本文首次提出用红外透射谱分析技术分析薄膜结构均匀性。在大面积内达到薄膜的均匀性研究方面,我们通过改进矩形耦合波导和热丝辅助及减小磁场线圈电流的方法,用HW-MWECR CVD 系统,在直径为6cm 的衬底上,沉积得到了厚度均匀性<3.5%的a-Si:H 薄膜。认为对于单磁场线圈

胡跃辉,胡鸿豪,周小明,陈光华[4](2002)在《用弯曲模型推导二组元复合材料杨氏模量新公式》文中指出用弯曲模型推导了适用于悬丝耦合弯曲共振法检测金属第二组元的杨氏模量的理论公式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 ,结果表明在两组元h2 h1 ≈ 1时与文献〔2〕的计算结果几乎接近 ,为用悬丝耦合弯曲共振法检测各种减振材料、陶瓷材料杨氏模量提供了理论公式 ;同时用改进后的弯曲模型推导出了适用于纤维复合材料横向杨氏模量的预测公式。

二、用弯曲模型推导二组元复合材料杨氏模量新公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弯曲模型推导二组元复合材料杨氏模量新公式(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弹性模量动态测试的修正系数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弯曲共振法测材料弹性模量
2 动 态 弹 性 模 量 测 试 法 修 正 系 数 的 公 式 化表示
    2.1 圆形截面材料修正系数
    2.2 矩形截面材料修正系数
3 实验验证
4 结束语

(2)动态法涂层材料弹性模量温度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弹性模量的测试方法
        1.2.1 静态测量法
        1.2.2 动态测量法
        1.2.3 其他测量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动态测量法原理
    2.1 基体弹性模量测试方法建模
        2.1.1 适用范围
        2.1.2 力学模型
    2.2 涂层弹性模量测试方法建模
    2.3 本文测试方法的优势
3 实验平台及测试系统设计
    3.1 实验的总体设计
    3.2 实验平台
        3.2.1 实验台架设计
        3.2.2 换能器和悬丝
        3.2.3 加热装置
        3.2.4 试件设计
    3.3 激振部分
        3.3.1 信号D/A及功放
    3.4 拾振部分
        3.4.1 放大滤波
        3.4.2 采集卡
4 测试系统软件实现
    4.1 激振信号发生程序
    4.2 拾振系统软件结构
    4.3 拾振系统模块设计
        4.3.1 功能选择模块
        4.3.2 数据采集模块
        4.3.3 数据分析模块
        4.3.4 采集数据存储模块
        4.3.5 采集数据回读模块
        4.3.6 弹性模量计算模块
5 试件涂层弹性模量测试
    5.1 试件测试系统及实验步骤
        5.1.1 测试系统
        5.1.2 实验步骤
    5.2 共振频率测试及弹性模量计算
        5.2.1 基体弹性模量测试
        5.2.2 涂层弹性模量测试
    5.3 曲线拟合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高速沉积大面积均匀氢化非晶硅薄膜及其优异的光电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氢化非晶硅薄膜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研究现状
        1.2.3 单磁场线圈 MWECR CVD 沉积a-Si:H 薄膜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4 氢化非晶硅薄膜光电特性的研究
        1.2.5 大面积均匀氢化非晶硅薄膜制备的研究
    1.3 相关测试手段和方法的研究
        1.3.1 红外分析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1.3.2 紫外测试技术及应用研究
        1.3.3 拉曼测试技术及应用研究
        1.3.4 暗电导激活能测试原理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5 本文结构
第2章 单磁场线圈 MWECR CVD 系统磁场梯度对沉积氢化非晶硅薄膜的影响
    2.1 引言
    2.2 单磁场线圈 MWECR CVD 沉积系统结构
    2.3 单磁场线圈 MWECR CVD 沉积系统设计原理
        2.3.1 微波输入窗的设计
        2.3.2 组合磁场的设计
    2.4 磁场梯度对沉积氢化非晶薄膜的影响
        2.4.1 磁场分布改变
        2.4.2 氢化非晶薄膜制备及测量
    2.5 结果
        2.5.1 磁场分布和磁场梯度
        2.5.2 氢化非晶薄膜特性
    2.6 讨论
        2.6.1 磁场梯度大情况下制备a-Si:H 薄膜沉积速率大的原因
        2.6.2 沉积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2.6.3 磁场梯度影响制备的a-Si:H 薄膜光敏性的原因
        2.6.4 磁场梯度对沉积速率的均匀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3章 氢化非晶硅薄膜红外透射谱分析及氢含量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和测试
    3.3 氢含量计算
        3.3.1 红外透射谱的基线拟合
        3.3.2 红外吸收谱
        3.3.3 氢含量计算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结果
        3.4.2 分析
    3.5 组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用 HW-MWECR CVD 系统沉积大面积均匀氢化非晶硅薄膜的研究
    4.1 引言
    4.2 HW-MWECR CVD 系统
    4.3 氢化非晶硅的紫外-可见光透射谱
    4.4 氢化非晶硅薄膜的制备及测试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厚度不均匀性
        4.5.2 结构不均匀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用MWECR CVD 系统制备氢化非晶/微晶硅薄膜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
    5.3 薄膜的拉曼谱分析
        5.3.1 拉曼散射的经典解释
        5.3.2 拉曼散射谱结果
    5.4 微晶硅薄膜的光电特性
        5.4.1 微晶硅薄膜的光敏性
        5.4.2 载流子迁移率与寿命乘积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用LBL 技术制备微晶硅薄膜的研究
    6.1 引言
    6.2 样品制备和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暗电导测试结果
        6.3.2 拉曼散射谱测试结果
        6.3.3 红外吸收谱结果
        6.3.4 光吸收系数与氢含量结果
        6.3.5 光电导衰退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用热丝辅助 MWECR CVD 方法制备纳米非晶硅薄膜的研究
    7.1 引言
    7.2 样品制备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拉曼散射谱测试结果
        7.3.2 光学带隙测试结果
        7.3.3 红外吸收谱测试结果
        7.3.4 光电导和暗电导测试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氢化非晶硅薄膜在氢气环境下同时进行热退火和光诱导退火的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
        8.2.1 样品制备
        8.2.2 样品退火
    8.3 结果与讨论
        8.3.1 光电导衰退扩展指数参数
        8.3.2 红外吸收谱与氢含量
        8.3.3 光学带隙
        8.3.4 光荧光光谱
        8.3.5 光敏性结果
        8.3.6 暗电导激活能结果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用弯曲模型推导二组元复合材料杨氏模量新公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弯曲模型推导二组元复合材料杨氏模量公式
3 金属基二组元复合材料的第二组元的杨氏模量的理论公式推导
    3.1 金属基二组元复合材料杨氏模量的理论公式推导
    3.2 用悬丝耦合弯曲共振法检测第二组元杨氏模量的理论公式
    3.3 理论结果的检测
4 用弯曲模型推导纤维复合材料横向杨氏模量的理论公式
    4.1 纤维复合材料横向杨氏模量的理论公式推导
    4.2 理论预测与实验检测
        4.2.1 理论结果的自洽性
        4.2.2 理论预测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4 结 论

四、用弯曲模型推导二组元复合材料杨氏模量新公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材料弹性模量动态测试的修正系数表征研究[J]. 王志,杨飞,王朝雅,李栎森,刘莹,杜云海.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09)
  • [2]动态法涂层材料弹性模量温度特性实验研究[D]. 李继红.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1)
  • [3]高速沉积大面积均匀氢化非晶硅薄膜及其优异的光电特性的研究[D]. 胡跃辉. 北京工业大学, 2005(06)
  • [4]用弯曲模型推导二组元复合材料杨氏模量新公式[J]. 胡跃辉,胡鸿豪,周小明,陈光华. 陶瓷学报, 2002(04)

标签:;  ;  ;  ;  ;  

利用弯曲模型推导双组分复合材料杨氏模量的新公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