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巷道合理煤柱尺寸的确定

矿山巷道合理煤柱尺寸的确定

一、回采巷道合理煤柱尺寸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康红普,张晓,王东攀,田锦州,伊钟玉,蒋威[1](2022)在《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文中指出我国煤矿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已有60多年。综合分析了沿空留巷、沿空掘巷、跨巷开采及采空区布置巷道等无煤柱开采方法及适用条件、围岩控制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沿空留巷方面的主要内容为:不同开采系统的沿空留巷类型、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沿空留巷结构力学模型及围岩与支护作用关系;沿空留巷巷内基本支护、巷内加强支护、巷旁支护形式及支护性能;爆破与水力压裂围岩卸压机理及技术;沿空留巷断面优化及维护时间控制;沿空留巷支护设计原则及沿空留巷安全技术。在沿空掘巷方面,论述沿空掘巷的类型及小煤柱尺寸设计方法,分析沿空掘巷围岩结构特征、围岩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介绍跨巷无煤柱开采的类型,分析巷道与采煤工作面底板的垂直距离、工作面边界至巷道的水平距离等参数对跨采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论述在采空区布置巷道的方式:在采空区形成巷道和掘进巷道,分析采空区巷道的应力环境及施工存在的难点。介绍陕西何家塔煤矿支卸组合泵充混凝土支柱沿空留巷、山西野川煤矿泵充钢筋混凝土墙与水平长钻孔水力压裂卸压沿空留巷围岩控制2个应用实例,分析沿空留巷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最后,提出无煤柱开采方法及围岩控制技术的改进意见与发展方向。

石新禹[2](2021)在《浅埋煤层区段煤柱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陕蒙产煤区作为我国主要煤炭生产基地之一,主要开采浅埋近水平厚煤层,其剧烈的矿压显现特征,导致该条件下的工作面区段煤柱留设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合理留设区段煤柱对矿井的安全高效和绿色开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双山煤矿308工作面与306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308工作面区段煤柱采动应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同时结合理论计算、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等手段,对306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尺寸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在二次采动状态下,双山煤矿308工作面留设的15m区段煤柱煤柱帮浅部0~1m范围内煤体运动最剧烈,深部2.5~3m范围煤体运动次之,煤柱内部塑性区宽度为5m,煤柱存有优化空间。(2)基于极限平衡理论与BP神经网络算法,对双山煤矿区段306工作面煤柱合理留设尺寸进行理论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尺寸应介于10.8m~12.1m之间。(3)通过对9~15m不同煤柱宽度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确定双山煤矿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尺寸为11.5m,对无支护状态下的11.5m煤柱尺寸超前工作面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发现,超前5m范围内围岩塑性区发育范围保持在2.3m~4.6m之间,需要通过加强支护的手段,进一步提高11.5m煤柱的巷道围岩稳定性。(4)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手段,对优化煤柱后的回采巷道支护参数、施工工艺参数进行探究,确定306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参数。在现场应用过程中,通过对巷道的表面位移、深部位移、锚杆(索)受力特征分析发现,优化后的巷道支护参数有效解决了巷道帮部片帮严重的问题,巷道变形量小于整体断面的10%,能够满足矿井安全生产需求,同时合理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

贾金兑[3](2021)在《深部综放开采区段煤柱合理宽度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彬长矿区作为大型煤炭基地黄陇煤田主力矿区,主采4#煤层,煤层埋深500~1000m,厚度4~26m,赋存条件复杂,灾害耦合叠加。为保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高资源回收率,保护回采巷道围岩稳定,开展煤柱合理宽度及稳定性研究尤为重要。基于彬长胡家河矿402102工作面工程背景,采用岩石力学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研究方法,开展深部开采综放面煤柱合理宽度及稳定性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基于现场地质调查和力学实验结果,获得工作面煤岩力学参数,结合声发射监测,分析单轴加载破坏过程声发射特征,明确煤岩损伤破坏力学性质,为考虑煤体强度的煤柱尺寸设计奠定基础;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建立煤柱侧向支承压力力学模型,求得采动影响煤柱破坏宽度共达16.04m,屈服区煤柱宽度为14~16m以下,此时不存在弹性核区,求得承载煤柱合理宽度44.04m,此时巷道围岩稳定性较好;采用FLAC3D数值模拟不同宽度煤柱应力分布规律,探究回采扰动不同宽度煤柱围岩稳定性,当煤柱宽度小于15m时,不存在弹性核区,宽度20~40m时,具有一定承载能力,而大于40m时,应力趋于稳定,继续增加宽度对煤柱稳定性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开展煤柱稳定性现场实测分析,得到煤柱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综合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结果,提出煤柱合理宽度优化建议,即区段煤柱宽度设计40m较为合理,可在保证煤柱稳定性基础上,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而泄水巷一侧采用屈服窄煤柱布置方式,与运输巷间隔宽度10m以下,此时煤柱不存在弹性核,可缓解泄水巷动力显现。研究成果可为胡家河煤矿煤柱设计及其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对类似条件矿井煤柱宽度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郝晨良[4](2021)在《采空区下动压巷道非对称变形机理及控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空区下方煤体采掘过程中,不仅会承受上方遗留煤柱集中应力的作用,而且会伴有爆破、打钻、采煤机割煤等机械运转和瓦斯突出等动态活动,极易引发采空区上方顶板的二次断裂垮落、断层滑移等动载扰动,动载应力波传播至下方巷道,可能诱发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事故。本文针对上述研究背景,综合采用了室内力学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岩石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弹性力学和岩石动力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了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周围煤岩体的失稳破坏特征,分析了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受动载应力波扰动作用的动力响应和演化过程,揭示了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的非对称变形机理,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采空区下动压巷道的支护技术和防控措施。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1)揭示了采空区下动压巷道的典型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分析上覆煤层开采后围岩应力重分布的过程,归纳出采空区下巷道的应力分布不均匀、地应力是静载应力基础、应力集中程度高等特征。通过分析采空区下巷道的主要动载源和现场监测的多种动载应力波的波形,归纳出采空区下巷道动载具有作用时间短、衰减性、波动性、方向随机性、扰动多发性和分布不均匀性。通过分析现场采空区下巷道具体情况,归纳出采空区下巷道围岩变形的非对称体现在关键部位变形量大、煤层开采后应力不对称、巷道整体变形不对称和对称支护构件失效不对称。(2)研究得到了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周围煤体失稳响应特征。探究了煤体在不同应变率下单一载荷加载和不同动静组合加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特征、变形破坏特征、煤体表面位移场和应变场演化特征、AE能量、AE振铃数和AE破裂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静载应力、不同动载参数条件下对煤体失稳破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规律。动载突然作用在煤体上时,煤体表现出明显的Kaiser效应,煤体的声发射AE破裂定位点与试件真实破坏形态基本吻合。静载是煤体动静组合作用诱冲的应力基础条件,动载是煤体动静组合作用破坏的诱发因素。(3)揭示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及非对称变形机理。根据采场活动规律的采空区顶板垮落形式,求解得到了均布型动载和集中型动载对采空区底板作用下的动载应力响应表达式。基于弹性力学半平面无限体理论、极限平衡理论和动力基础半空间理论,建立采空区及遗留煤柱的支承压力理论计算模型和采空区顶板垮落产生动载理论计算模型,推导出采空区下底板煤岩体内任意一点的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剪切应力和采空区底板岩层受到的冲击应力时程关系的表达式。进一步运用自稳隐形拱理论求解预测采空区下巷道围岩的最大不稳定区域,深入分析近距采空区下巷道的非对称变形力学机制。通过FLAC3D数值软件进一步分析了巷道的非对称变形机理。数值计算的巷道位移变形特征与理论计算求得的极限自稳隐形拱曲线形态吻合。(4)研究得到采空区下巷道受动载扰动作用下的动载响应特征和变形演化过程。根据采空区下巷道受动载扰动的工程背景,建立了采空区下巷道动静载叠加作用的数值分析模型,运用FLAC3D软件中的非线性动力模块,分析巷道围岩动态变形的演化规律。对比研究了不同埋深、不同动载应力波幅值、不同动载应力波频率条件下,动静载叠加作用下巷道围岩的位移加速度场、塑性区、位移场和应变场的动载响应特征,分析了不同条件对巷道响应特征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规律,揭示采空区下巷道受动载扰动作用的非对称变形机理。(5)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变形控制对策及防控措施。根据锚网索支护构件的力学分析,运用自稳隐形拱理论进一步确定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合理的非对称支护参数,并采用数值模拟进行验证优化后的支护方案。从采空区下巷道的动载来源、遗留煤柱应力集中和围岩破碎的特点出发,提出“充填控顶消除动载来源”、“煤柱爆破降低静载集中”和“复合锚注强化围岩承载”的动压巷道防治措施。

粱晓敏[5](2021)在《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矿应用20 m宽的区段煤柱护巷造成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合理宽度的区段煤柱不仅能够提升煤炭资源回收率,还可以优化回采巷道所处应力环境,降低回采巷道的维护难度。相较于沿空留巷等无煤柱开采技术,留设合理宽度区段煤柱因其对矿井生产技术条件及地质条件要求不高、前期投入较少、工艺相对简单等优点而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经验估算法、载荷估算法、弹性核理论计算、内应力场理论计算法、极限平衡理论计算法等煤柱宽度的理论计算方法各有优缺。本文以黑龙关煤业11602综放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在总结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区段煤柱覆岩结构及运动特征,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上方直至地表覆岩与区段煤柱的协同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区段煤柱在其上方岩柱自重和采空区低位未完全垮落岩层载荷所产生的转移集中力、弯曲下沉带高位覆岩挠曲变形所产生集中力共两部分应力作用下产生变形。本文将尚未回采的大范围实体煤区域及其覆岩视为刚性体,煤柱简化为弹性体,回采工作面覆岩中弯曲下沉带范围内的高位覆岩视为两端简支在刚性岩体上的岩梁,建立覆岩-煤柱协同受力力学模型,阐明了区段煤柱受载变形的应力来源,并推导出该力学模型中煤柱所受集中力F的表达式。通过对煤柱两侧支护体系对煤柱煤体作用机理的分析,认为区段煤柱两侧支护体系对煤柱的约束力可以阻止采掘影响下煤柱内弱面的扩张,减小煤柱所受拉应力,从而提高煤柱的抗剪强度,提升区段煤柱整体的强度,基于此提出煤柱在其两侧不同支护强度下区段煤柱极限支承强度理论计算公式。系统分析所建立覆岩-煤柱协同受力力学模型,结合黑龙关煤业11#煤层具体参数,计算得到黑龙关煤业11603工作面沿空巷道留设区段煤柱的合理宽度为8 m,并结合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留设8 m宽区段煤柱时上下区段工作面掘采全过程中沿空回采巷道及煤柱的应力分布特征、围岩位移情况及塑性区发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 m宽的区段煤柱能够保证下区段工作面的安全回采。通过对综放工作面沿空回采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及综放工作面沿空回采巷道的围岩控制原理进行分析,结合黑龙关煤业的具体情况,提出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方案,以确保区段煤柱的稳定,并减小沿空巷道在反复动载作用下的围岩变形。现场留设8 m宽区段煤柱进行11603工作面回风顺槽掘进作业,沿空回采巷道能够在上区段工作面的采动影响及沿空巷道的掘进影响下保证煤柱的稳定性及回采巷道的正常使用,现场工业性试验验证了覆岩-煤柱协同受力模型计算区段煤柱宽度方法的合理性,能够为其他矿井区段煤柱留设提供参考。

杨超凡[6](2021)在《综采工作面面间煤柱稳定性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我国煤炭地下长壁开采中,各综采工作面之间主要通过留设煤柱隔离采动影响,以达到保护采准巷道的目的。在采面面间煤柱设计中,如何设计出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煤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研究采面面间煤柱稳定性,并给出合理煤柱留设宽度的设计方法,本文采用现场监测、理论推导、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综采工作面面间煤柱所受荷载情况、煤柱支承压力与塑性破坏区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玉华煤矿的采面面间煤柱设计中。研究主要包括以下4方面内容:(1)在煤柱所受荷载方面,考虑到当工作面倾向长度较大时,煤炭开采后,采空区内接顶的垮落煤岩体的承载能力不容忽视,因此依据实测采面面间煤柱所受荷载数据分析结果,建立采动影响下的传力拱模型,揭示“采空区-煤柱”荷载传递机理,确定采空区内垮落煤岩体承担荷载的大小,进一步给出了采面面间煤柱所受荷载的理论计算方法。研究表明,采空区覆岩荷载由采空区内垮落煤岩体与传力拱共同承担,采空区内垮落煤岩体承担的荷载可由垮落煤岩体的压缩模量与压缩变形的乘积表示,传力拱承担的荷载则经由拱脚传递至煤柱。(2)在煤柱稳定性方面,通过建立煤柱受力模型,结合岩土弹塑性理论对煤柱的采动影响范围、煤柱支承压力分布及塑性破坏区范围、采准巷道布置位置、合理煤柱留设宽度、煤柱加固方式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算例分析各参数对合理煤柱留设宽度、煤柱塑性破坏区宽度的影响。(3)在工程应用阶段,根据陕西铜川焦坪矿区玉华煤矿实际工况,结合室内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数据,对埋深为580m,工作面倾向长度为240m的采面面间煤柱进行详细设计,进一步给出了其他不同埋深及工作面倾向长度下的合理煤柱宽度与塑性区宽度值,为玉华煤矿下一阶段生产中的煤柱留设宽度选取提供了理论建议值。(4)通过数值模拟对本文煤柱设计方法的适用性与合理性进行研究,对比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结果,发现在煤柱塑性破坏区计算方面,本文理论适用于中等采高(4~7m);在煤柱留设宽度方面,依据本文理论设计的煤柱弹性核区宽度可达到煤柱高度的2倍,所设计的煤柱留设宽度能达到设计要求。

田普[7](2021)在《二次采动影响巷道围岩破坏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韩城矿区桑树坪二号井3309运输巷围岩变形严重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3308工作面采动影响引起的3309运输巷围岩应力分布及塑性破坏范围进行综合研究并提出围岩控制方案进行了现场应用。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极限平衡理论,计算得出在一次采动影响下靠近采空区侧煤柱支承压力峰值位于距巷道表面2.27m位置,巷道侧煤柱帮支承应力峰值位于距巷道表面2.04m处。下区段回采阶段,巷道煤柱帮最大受力为19.27MPa,煤柱强度为14.3MPa,结果表明因为3309运输巷煤柱帮受力过大,自身强度不足引起较大范围塑性破坏。(2)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工作面前方100m到工作面后方40m之间巷道煤柱帮与煤壁帮应力差值最大为12.4MPa,塑性破坏范围相差1.0m,巷道围岩变形主要因巷道煤柱帮破坏引起的,并具有动态变化特点。具体表现为:工作面前方超过40m后煤柱应力分布呈不对称双峰分布,峰值位置处于距巷道表面2~2.25m范围内,煤柱与巷道顶板交界位置开始塑性破坏。距工作面10m范围内,3309运输巷煤柱帮应力最大为26MPa,峰值距巷道表面2.5~3.0m,煤柱底角处塑性范围扩大明显。工作面后方10m范围内,应力剧烈增长峰值达到40.7MPa,应力形态由“双峰”变为“单峰”分布。(3)通过分析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提出了“切顶卸压+补强支护”的围岩控制方案并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采用“切顶卸压+补强支护”后,煤柱破坏深度均集中在2m范围内。②与原方案相比巷道顶板、煤柱帮、煤壁帮收敛量分别下降了 50%、40%、47%,证明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研究可为桑树坪二号井接续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对于类似条件下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徐自强[8](2021)在《冲击地压矿井回采巷道布置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煤炭资源大规模利用,我国浅部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为满足能源需求,矿井采掘活动正在快步迈向深部开采。然而深部矿井普遍面临着“三高一扰动”的复杂地质力学环境,其中高地应力、岩层普遍具有冲击倾向性等特点使得冲击地压等灾害事件表现的更具有突发性。沿空掘巷技术由于在资源回收上的突出优势,在深部矿井中得到广泛运用,然而回采巷道容易受到动载扰动引发冲击地压显现造成巷道和支护体结构破坏。本文围绕冲击地压矿井回采巷道合理性布置与围岩控制技术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分析回采巷道冲击力源的基础上,明确了巷道围岩静载应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巷道不同位置和不同时期(掘进期间、回采期间)静载力源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能量分布与围岩变形特征规律,得到了合理的防冲煤柱尺寸为6m,确定了冲击地压矿井回采巷道的合理布置位置。(2)研究了综放开采覆岩破断动载扰动作用下围岩变形规律,分析了顶板来压期间动载扰动作用下巷道围岩的变形响应特征与巷道表面围岩质点的速度响应情况,得到了巷道围岩应力响应与煤体弹性能量释放响应规律,为动力灾害的防治手段和支护方式进行科学可靠指导。(3)采取了“大直径钻孔卸压+锚网索联合支护”的强卸压强支护的围岩控制技术体系,确定了合理的卸压方案和支护方案,并对支护方案进行了抗冲击能力验算,结果表明满足矿井抗冲击能力要求。(4)提出了现场矿压监测方案,基于以上研究规律成果,对巷道围岩变形、锚杆(索)受力等情况进行实测,通过对现场实测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支护体受力良好,围岩变形量能够满足保证巷道正常使用要求,验证了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该论文有图70幅,表10个,参考文献97篇。

刘佳俊[9](2020)在《特厚软煤下分层综采巷道布置与支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根据厚度和围岩地质环境的不同,可以选择一次性采全高、分层开采和放顶煤采煤法或三种技术组合的方式。分层开采中,外错式巷道由于承受了上分层支撑压力导致支护困难,因此实际工程中使用很少。但其在发挥综采设备优势效率、提高煤炭回采率上有着极大地优势。以王洼煤矿110502(2)分层工作面风巷外错布置为研究对象,通过勘察对比、理论计算、围岩力学性能试验、数值模拟以及实地监测等手段,及时调整了下分层风巷的掘进方向和外错布距,优化了支护参数,成功的将地在厚软煤层中布置外错式巷道外错式布置在厚软煤层的使用,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支护技术。通过对比多个钻孔柱状图和现场实地调研,摸清了工作面走向上的顶底板的围岩性质和厚度,并对5煤层不同高度的煤与围岩进行采样,通过相关物理性能测试,获取巷道围岩力学性能参数。根据弹性模量E<15GPa和内崩解指数Id2≤85%确定围岩类型为软岩;煤岩分为上、中、下分层,抗压强度分别为13.06MPa、12.66MPa、14.42MPa。根据煤岩周围工作面煤岩岩层分布和物理力学强度参数,建立了下分层的工作面开采模型,并理论分析计算得出的上层煤柱最小尺寸应为16.62m。理论分析计算得出的上层煤柱最小尺寸应为22m,在两侧煤层都回采结束的条件下,下分层煤柱塑性塑性区和破碎区宽度为5.5m,将下分层风巷模拟布置在110502(1)采空区外侧,模拟了五个不同巷道外错距离。外错距为5.4m、10.4m、15.4m、20.4m、25.4m的位置,研究不同位置巷道掘进所带来的应力位移变化。结合现场矿方巷道生产条件,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缩短了锚杆、锚索间排距,将预紧扭矩提高到300N·m,减小了巷道变形量。逐步取消了该巷道长期以来架棚支护的高成本支护手段,提高了掘进效率,降低了支护成本。并对锚杆(索)施工提出了二次预紧进一步保证了巷道的稳定性。图 40 表 10 参 68

郑伟[10](2020)在《白芦矿极近距离采空区下4-2煤层首采面巷道布置及支护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多变,在各种条件下探索研究合适的开采技术,以延长矿井的生产服务年限,增强煤炭资源的回采率,一直都是我们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和焦点。最近这些年,我国的煤炭资源一直都进行着非常大强度的开采,赋存状态比较好的煤炭资源储量逐年下降,一些赋存条件差的煤炭资源如近距离煤层群的开采问题,渐渐地凸显出来,与单一煤层相比,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的矿压显现规律,巷道围岩控制技术,以及如何提高采出率,如何进行安全高效的开采,这些问题也是我国煤炭资源开采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1)进行对4-2煤的围岩力学性质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测得4-2煤顶板的单轴抗压强度为34.13MPa、测得的单轴抗拉强度为1.68MPa,测得的泊松比为0.19,实验结果测得的4-2号煤的单轴抗压强度为16.40MPa,测得的泊松比为0.31,测得的单轴抗拉强度为0.73。(2)当巷道整体使用外错法布置的时侯,围岩整体塑性区较大,同时,当向煤柱底板中心线靠近的时候,塑性区呈现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与围岩塑性破坏规律一致。在八种布置巷道的方式下,当使用内错法布置时,相对外错法来说,围岩变形量出现明显减少。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最小不均衡应力的位置,在距煤柱边缘10m~12m处,所以最终结论是回采巷道采取内错10m的方式布置。(3)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出锚杆的合理间距为700mm。为了使得单排锚杆所能形成的压应力区能让围岩形成较大且均匀承载体,每一单排锚杆形成的压应力区相互叠加和连接以使得锚杆与锚杆之间有效压应力区大,形成的支护结构整体有效。最终通过计算分析可以确定锚杆的合理排距为700mm。此论文内有73幅图、11个表格和73篇参考文献。

二、回采巷道合理煤柱尺寸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采巷道合理煤柱尺寸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沿空留巷
    1.1 不同开采系统的沿空留巷类型
    1.2 沿空留巷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
    1.3 沿空留巷结构力学模型及围岩与支护作用关系
    1.4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
        1.4.1 巷内基本支护
        1.4.2 巷内加强支护
        1.4.3 巷旁支护
        1.4.4 围岩卸压
        1.4.5 沿空留巷断面优化及维护时间控制
        1.4.6 二次沿空留巷
        1.4.7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原则
    1.5 沿空留巷安全技术
2 沿空掘巷
    2.1 沿空掘巷类型
    2.2 沿空掘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
        2.2.1 沿空掘巷围岩结构及变形特征
        2.2.2 沿空掘巷围岩变形影响因素
    2.3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
3 其他无煤柱开采方法
    3.1 跨巷无煤柱开采
    3.2 采空区形成和掘进巷道
4 无煤柱开采实例分析
    4.1 陕西何家塔煤矿沿空留巷实例分析
        4.1.1 巷道地质与生产条件
        4.1.2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
        4.1.3 矿压监测及试验效果分析
    4.2 山西晋城野川煤矿沿空留巷实例分析
        4.2.1 巷道地质与生产条件
        4.2.2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
        4.2.3 矿压监测及试验效果分析
5 结语与展望

(2)浅埋煤层区段煤柱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浅埋煤层顶板移动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1.2.2 浅埋煤层区段煤柱留设研究现状
        1.2.3 浅埋煤层回采巷道锚杆支护参数设计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浅埋煤层综放开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2.1 工程背景
    2.2 浅埋煤层综放开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2.2.1 测站布置及观测方法简述
        2.2.2 一次采动影响下矿压监测结果分析
        2.2.3 二次采动影响下矿压监测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浅埋煤层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尺寸理论分析
    3.1 岩石力学试验测试
        3.1.1 试验方案
        3.1.2 试验结果分析
    3.2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煤柱合理尺寸计算
        3.2.1 煤柱内应力极限平衡区理论计算
        3.2.2 合理煤柱宽度的理论分析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煤柱合理尺寸预测
        3.3.1 BP神经网络预测原理及预测模型建立
        3.3.2 运算方案
        3.3.3 运算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浅埋煤层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尺寸数值模拟研究
    4.1 不同煤柱尺寸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4.1.1 模型建立及岩石力学参数选取
        4.1.2 模拟方案
        4.1.3 模拟结果分析
    4.2 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尺寸效果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浅埋煤层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5.1 306 工作面运输巷支护参数理论计算
        5.1.1 306 工作面运输巷理论半径确定
        5.1.2 采动影响系数K1
        5.1.3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修正系数K2
        5.1.4 应力极限平衡区宽度
        5.1.5 锚杆支护参数
    5.2 306 工作面运输巷支护方案确定
        5.2.1 306 工作面运输巷巷道支护方案对比分析
        5.2.2 运输巷最终支护方案
    5.3 306 工作面辅运巷支护参数理论计算
        5.3.1 306 工作面辅运巷理论半径确定
        5.3.2 应力极限平衡区宽度
        5.3.3 锚杆支护参数
        5.3.4 锚索支护参数
        5.3.5 锚杆预紧力计算分析
        5.3.6 锚索预紧力计算分析
    5.4 306 工作面辅运巷支护方案确定
    5.5 本章小结
6 双山煤矿煤柱优化及配套支护效果评价
    6.1 测站布置
    6.2 监测结果分析
        6.2.1 巷道表面位移
        6.2.2 巷道深部位移
        6.2.3 锚杆轴力
        6.2.4 锚索轴力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深部综放开采区段煤柱合理宽度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煤柱宽度合理设计研究
        1.2.2 深部开采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研究
        1.2.3 深部开采煤岩损伤力学性质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2 现场工程地质条件及煤岩力学特性
    2.1 工程地质条件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煤层特征及顶底板岩性
        2.1.3 地质构造条件
        2.1.4 其他情况
    2.2 煤岩损伤演化过程及力学特性
        2.2.1 实验概况
        2.2.2 煤岩基本力学特性
        2.2.3 煤岩损伤破坏声发射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煤柱合理宽度及稳定性理论分析
    3.1 煤柱失稳破坏特征
        3.1.1 煤柱载荷概述
        3.1.2 煤柱强度概述
        3.1.3 煤柱失稳破坏过程
    3.2 煤柱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3.3 煤柱合理宽度理论分析
        3.3.1 承载煤柱宽度优化设计
        3.3.2 煤柱合理宽度理论计算
        3.3.3 区段煤柱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煤柱应力分布及合理宽度数值分析
    4.1 采动影响煤柱应力分布特征
        4.1.1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择
        4.1.2 煤柱区应力状态模拟分析
    4.2 不同宽度煤柱稳定性数值分析
        4.2.1 不同宽度煤柱应力变形规律
        4.2.2 煤柱合理宽度确定
    4.3 本章小结
5 煤柱应力分布特征实测分析及应用
    5.1 煤柱应力分布特征实测分析
        5.1.1 监测方案设计
        5.1.2 煤柱区应力场演化过程
    5.2 煤柱稳定性综合分析及应用
        5.2.1 煤柱稳定性综合分析
        5.2.2 煤柱合理宽度优化建议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采空区下动压巷道非对称变形机理及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巷道受动载扰动变形机理研究现状
        1.2.2 煤矿巷道非对称变形机理研究现状
        1.2.3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控制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
    2.1 西曲煤矿工程背景
        2.1.1 井田概况
        2.1.2 西曲煤矿回采巷道支护现状
        2.1.3 西曲煤矿工程与科学问题
    2.2 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2.2.1 巷道的静载特征
        2.2.2 巷道的动载特征
        2.2.3 巷道的非对称变形特征
    2.3 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变形破坏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周围煤体失稳响应特征
    3.1 动压巷道周围煤体静-动加载实验设计
        3.1.1 实验概况
        3.1.2 实验方案
    3.2 煤体单轴加载的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
    3.3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的的煤体表面变形特征
    3.4 煤体的声发射参数演化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采空区下巷道受动载应力波作用的动力响应
    4.1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数值模拟的建立
        4.1.1 模型的建立
        4.1.2 模拟过程和变化条件
    4.2 巷道对不同埋深条件的动态响应
    4.3 巷道对不同应力波幅值条件的动态响应
    4.4 巷道对不同应力波频率条件的动态响应
    4.5 采空区下巷道围岩动态变形演化规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非对称变形理论研究
    5.1 上层煤采动动载作用下采空区底板应力响应机制
        5.1.1 采空区底板受动载荷作用的力学模型
        5.1.2 动载作用下采空区底板的应力响应
    5.2 采空区周围煤岩体受静-动荷载的应力规律
        5.2.1 固定支承压力下巷道围岩应力
        5.2.2 开采扰动载荷下巷道围岩应力
    5.3 基于自稳平衡拱理论的巷道非对称变形机理分析
        5.3.1 巷道自稳平衡现象
        5.3.2 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的自稳平衡拱计算
        5.3.3 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的非对称变形机理分析
    5.4 采空区下巷道非对称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采空区下巷道动压灾害防控研究
    6.1 采空区动压巷道围岩的支护设计
        6.1.1 锚网索支护构件的力学分析
        6.1.2 基于自稳隐形拱理论的锚网索支护设计
    6.2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的支护效果
        6.2.1 原支护结构状态的数值模拟
        6.2.2 支护结构优化后的数值模拟
    6.3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变形防控措施
        6.3.1 充填控顶消除动载来源
        6.3.2 煤柱爆破降低静载集中
        6.3.3 复合锚注强化围岩承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放开采沿空巷道覆岩破断规律研究现状
        1.2.2 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现状
        1.2.3 区段煤柱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地质特征及矿压规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煤层覆存条件及回采工艺
        2.1.2 工作面巷道布置
    2.2 围岩力学参数测试
        2.2.1 取样方案及试件加工
        2.2.2 钻孔窥视
        2.2.3 岩石力学实验
    2.3 留设20 m煤柱时11602 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2.3.1 矿压观测目的及内容
        2.3.2 两巷矿压显现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放工作面覆岩结构及稳定性研究
    3.1 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覆岩运动特征
        3.1.1 综放工作面支架与围岩力学系统模型
        3.1.2 综放工作面回采特点分析
    3.2 上区段工作面侧向老顶一次破断结构分析
        3.2.1 侧向老顶一次破断煤体应力扰动分析
        3.2.2 侧向老顶一次破断结构分析
    3.3 沿空掘巷对覆岩破断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3.3.1 掘巷前覆岩结构稳定性分析
        3.3.2 掘巷后覆岩结构稳定性分析
        3.3.3 沿空掘巷应力扰动分析
    3.4 下区段工作面回采对覆岩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3.4.1 下区段工作面回采对覆岩结构运动过程
        3.4.2 下区段工作面回采对沿空巷道覆岩结构的扰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理煤柱宽度研究
    4.1 区段煤柱留设原则
    4.2 合理煤柱宽度的理论研究
        4.2.1 覆岩结构分布特征与煤柱变形机制分析
        4.2.2 覆岩-煤柱力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4.2.3 基于支护强度影响的区段煤柱极限支承强度理论计算
        4.2.4 煤柱宽度理论计算
    4.3 区段煤柱合理宽度数值模拟研究
        4.3.1 模型建立及模拟内容
        4.3.2 上区段工作面回采后侧向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4.3.3 沿空巷道掘进时围岩应力、位移及塑性区分布特征
        4.3.4 下区段工作面回采时围岩应力、塑性区及位移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沿空巷道围岩控制对策
    5.1 沿空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5.2 综放工作面沿空回采巷道围岩控制原理
    5.3 巷旁切顶卸压技术改善围岩应力环境分析
        5.3.1 巷旁切顶卸压原理分析
        5.3.2 巷旁切顶卸压方案设计
    5.4 锚网索梁注支护方案研究与设计
        5.4.1 回采巷道围岩锚杆支护理论
        5.4.2 回采巷道支护方案设计原则
        5.4.3 锚网索梁注支护方案设计
    5.5 现场工业性试验分析
        5.5.1 矿压监测内容及方案设计
        5.5.2 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综采工作面面间煤柱稳定性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采面面间煤柱研究现状
        1.2.1 煤柱所受荷载研究现状
        1.2.2 煤柱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基于拱效应的“采空区-煤柱”荷载传递机理
    2.1 综采工作面面间煤柱分类
    2.2 煤柱实测应力分析
        2.2.1 监测工作面概况
        2.2.2 监测原则
        2.2.3 测点布置与监测仪器
        2.2.4 监测结果分析
    2.3 传力拱求解
        2.3.1 传力拱模型建立
        2.3.2 传力拱拱轴方程求解
    2.4 拱上作用荷载分析
        2.4.1 采空区传力拱上荷载计算
        2.4.2 采空区覆岩自重荷载分配规律
    2.5 本章小结
3 综采工作面面间煤柱稳定性分析
    3.1 煤柱支承压力及塑性破坏区分布
        3.1.1 采动影响范围计算
        3.1.2 煤柱塑性区范围及支承压力分布
    3.2 采准巷道布置位置与合理煤柱留设宽度
        3.2.1 采准巷道布置位置
        3.2.2 合理煤柱留设宽度
    3.3 煤柱加固方法
        3.3.1 煤柱锚杆加固
        3.3.2 煤柱注浆加固
    3.4 影响煤柱留设与煤柱塑性区宽度的因素
        3.4.1 影响煤柱留设宽度的因素
        3.4.2 影响煤柱塑性区宽度的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工程应用
    4.1 工程概况
        4.1.1 矿井概况
        4.1.2 工作面概况
    4.2 玉华煤矿煤岩体室内力学试验
        4.2.1 采样原则
        4.2.2 煤岩密度试验
        4.2.3 煤岩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4.2.4 点荷载指数法强度试验
        4.2.5 含水量的测定
        4.2.6 煤岩抗拉强度试验(巴西法)
        4.2.7 参数汇总
    4.3 玉华煤矿采面面间煤柱设计
    4.4 煤柱设计方案适用性与合理性研究
        4.4.1 ANSYS简介
        4.4.2 理论适用性分析
        4.4.3 不同煤柱宽度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二次采动影响巷道围岩破坏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煤柱应力分布及稳定性研究
        1.2.2 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论文主要研究目标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2 现场地质概况与围岩力学参数测定
    2.1 矿井地质概况
        2.1.1 工作面概况
        2.1.2 煤层顶底板情况
        2.1.3 巷道支护情况
        2.1.4 巷道围岩破坏现状
    2.2 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2.2.1 测试内容
        2.2.2 取样及制样
        2.2.3 实验结果分析
        2.2.4 结论
    2.3 本章小结
3 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与煤柱稳定性分析
    3.1 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与动态变化
        3.1.1 支承压力分布
        3.1.2 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3.1.3 支承压力叠加作用对巷道的影响
        3.1.4 侧向支承压力动态变化
    3.2 侧向支承压力影响下巷道煤柱帮稳定性分析
        3.2.1 采动影响下巷道煤柱帮应力分布特征
        3.2.2 采动影响下巷道煤柱帮塑性区分析
        3.2.3 采动影响下巷道煤柱帮失稳机制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采动影响巷道围岩破坏特征研究
    4.1 数值模拟分析模型的建立
    4.2 二次采动影响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分析
        4.2.1 回采期间巷道应力分布
        4.2.2 回采期间巷道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4.3 回采期间二次采动影响巷道塑性区分布
        4.3.1 回采期间巷道塑性区分布规律
        4.3.2 回采期间巷道塑性区分布规律分析
    4.4 巷道煤柱帮应力分布及塑性区破坏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5.1 二次采动影响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5.1.1 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理论
        5.1.2 巷道切顶卸压方案
        5.1.3 巷道支护机理
        5.1.4 巷道煤柱帮补强支护设计
    5.2 工业性试验
        5.2.1 巷道煤柱帮破坏范围探测
        5.2.2 巷道围岩收敛监测
        5.2.3 巷道变形情况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冲击地压矿井回采巷道布置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冲击地压回采巷道布置技术研究
    2.1 试验巷道生产地质条件
    2.2 回采巷道冲击力源分析
    2.3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2.4 不同宽度煤柱回采巷道稳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动载扰动作用下回采巷道响应特征与控制技术研究
    3.1 综放开采覆岩破断动载扰动作用下围岩变形规律研究
    3.2 动载作用下的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3.3 支护系统的抗冲击能力核算
    3.4 大直径钻孔卸压+锚网索联合支护方案数值模拟
    3.5 本章小结
4 工业性试验
    4.1 大直径钻孔卸压方案
    4.2 5308 轨道顺槽支护方案
    4.3 矿压观测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特厚软煤下分层综采巷道布置与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采技术发展现状
        1.2.2 分层开采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王洼煤矿110502(2)工作面概况
    2.1 110502(2)工作面概况
        2.1.1 矿井概况
        2.1.2 110502(2)工作面生产条件
    2.2 煤岩物理力学性能测试研究
        2.2.1 顶底板泥岩耐崩解试验
        2.2.2 试样制备
        2.2.3 实验室试验
        2.2.4 试验结果采集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外错式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3.1 载荷作用下基础内应力分布特征
    3.2 厚煤层分层开采巷道外错布置
        3.2.1 厚煤层分层布巷道技术简介
        3.2.2 王洼矿110502(2)外错巷道布置的可行性分析
    3.3 塑性煤柱
        3.3.1 上分层塑性区计算
        3.3.2 外错布置时回采巷道位置的选择
        3.3.3 上分层煤柱留设尺寸的优化
        3.3.4 回采巷道外错位置确定原则
        3.3.5 下分层煤柱合理宽度理论计算
    3.4 下分层风巷支护参数设计
        3.4.1 巷道理论半径确定
        3.4.2 锚杆支护参数确定
        3.4.3 锚索支护参数
    3.5 支护参数优化与选定
    3.6 小结
4 外错式风巷布置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
    4.1 数值模型建立
    4.2 底分层巷道位置模拟结果
        4.2.1 不同位置掘巷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4.2.2 不同位置掘巷围岩位移变化规律
    4.3 巷道合理位置确定
    4.4 支护方案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现场应用
    5.1 巷道位置调整
        5.1.1 下分层风巷位置调整
        5.1.2 现场支护施工问题
    5.2 现场监测
        5.2.1 监测目的
        5.2.2 监测内容
        5.2.3 监测地点
        5.2.4 监测方法及设备
        5.2.5 日常监测要求
    5.3 巷道测站监测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白芦矿极近距离采空区下4-2煤层首采面巷道布置及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4~2101 工作面生产地质概况与围岩测试
    2.1 工作面地质概况
    2.2 4~(-1)与4~(-2)煤层间距特征分析
    2.3 围岩力学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4~(-1)煤层开采后底板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3.1 数值计算模型
    3.2 4 号煤工作面回采后煤柱底板应力分布规律
    3.3 4~(-2)煤层回采巷道围岩塑性区与应力分布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下薄层顶板稳定控制技术研究
    4.1 水力膨胀锚杆作用机理
    4.2 薄层顶板形成预应力承载层的演化规律
    4.3 不同支护方案支护效果对比分析
    4.4 动压影响下回采巷道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回采巷道支护方案研究
    5.1 支护方案一
    5.2 支护方案二
    5.3 超前支护
    5.4 施工要求
    5.5 开切眼支护方案
    5.6 矿压观测方案
    5.7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回采巷道合理煤柱尺寸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J]. 康红普,张晓,王东攀,田锦州,伊钟玉,蒋威. 煤炭学报, 2022
  • [2]浅埋煤层区段煤柱优化设计研究[D]. 石新禹.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深部综放开采区段煤柱合理宽度及稳定性研究[D]. 贾金兑.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采空区下动压巷道非对称变形机理及控制对策研究[D]. 郝晨良.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5]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D]. 粱晓敏.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综采工作面面间煤柱稳定性及工程应用研究[D]. 杨超凡.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7]二次采动影响巷道围岩破坏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D]. 田普.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8]冲击地压矿井回采巷道布置与控制技术研究[D]. 徐自强.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9]特厚软煤下分层综采巷道布置与支护技术研究[D]. 刘佳俊.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10]白芦矿极近距离采空区下4-2煤层首采面巷道布置及支护技术研究[D]. 郑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矿山巷道合理煤柱尺寸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