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沥青面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与实践

旧沥青面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与实践

一、旧沥青面层废料利用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徐原野[1](2020)在《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导向下的关中乡村建设拆解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文中指出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的乡村拆并产生大量建设废料,在乡村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及能源浪费。而自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针对乡村发展建设的新探索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大量的乡村有新建、改建需求,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也猛然增大,而对于当前乡村较为简易的建造方式,其对建设材料的质量要求相较于城市建设会低很多。大量的建设废料在现阶段的乡村建设,尚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但也存在建设废料分拣难、耗费人工多等制约。因此,为实现建设废料最大化利用,本次研究从废料产生的源头—拆解为切入点,力求通过合理的拆解研究,获得更多、更适宜且可再利用的乡村建设材料。研究以关中乡村发展极具典型性的地区—杨陵区为例,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对杨陵区近期待拆迁村庄现状建设进行研判,总结三类典型农宅作为拆解研究对象;其次,以低技化再利用为导向,针对既有建设构件的归类利用存在的问题,研究建设废料再利用,开展分构件拆解研究,通过不同利用方式导向下的拆解规格、拆解价值及构件特性分析,明晰不同类型农宅的不同构件适用于不同建设场景的拆解程序、拆解方式;最后,基于建筑拆解的基本逻辑,针对三类典型待拆农宅类型,围绕不同构件的连接方式及建设关系,针对不同构件间的拆解的关联关系及矛盾点进行梳理分析,进一步优化建设拆解的时序、方式及拆解过程中的实际操作。通过对典型农宅从以得到最多最易于利用的建设废料的角度出发,到整栋拆解时的最优拆解方式研究,全系统、全流程明晰了农宅拆解程序、拆解方式及拆解要点,探索出适宜杨陵典型农宅建筑拆解的一套技术流程及方法,从优化拆迁方式开始,真正推进乡村建设废料的资源最大化再利用。在建筑学视角下展开的研究,通过对建筑拆解体系性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以低技化为导向开展有序、有系统性地建筑拆解,一栋典型农宅的建设废料的再利用率可增加5倍以上。在拆解技术方面,以“人工—机械—人工”的拆解程序进行建设拆解最符合杨陵乡村的建设现状,对于砖木结构的农宅则采用人工拆解的方式最为合理。建设拆解可以为乡村建设提供大量可用、好用的建设材料,由于建设废料能满足乡村建设对于材料的功能性需求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肌理,可以丰富乡村建设中的材料应用,并通过建设废料这种载体,传承当地的文脉创造文化价值。建设拆解研究,可以有效的推动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从而显着减少全建筑生命周期中,建筑拆除和建设废料处理的能源消耗,创造环境价值。

张琳[2](2020)在《水泥稳定基层全深式冷再生应用技术研究 ——以山东东红路青州段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公路达到使用年限,使得公路的维修养护工程量逐渐增加。公路维修产生大量的混合料废弃物,所以对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对部分或全部基层材料进行再生的全深式冷再生技术,在我国公路维修养护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山东省东红路S227号青州段大修工程为依托,对东红路青州段道路的使用现状、道路结构、交通量和道路破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合全深式冷再生技术的类型和特点,提出了以水泥为稳定剂的东红路全深式再生路面结构的组成方案。通过现场取样旧路材料,进行不同水泥用量、旧料掺量下的水泥稳定全深式冷再生混合料室内试验研究,与不同旧料掺量下的配合比设计研究。综合评价水泥稳定全深式冷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水稳定性、抗冻性能和抗冲刷性能。证明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不仅有着足够的抗压强度、水稳性能、抗冻性能和抗冲刷性,且100%旧料掺量的再生混合料随着养护时间,在后期的性能更为突出。结合室内外试验,提出了6%水泥用量,100%旧料掺量的最佳方案。最后基于东红路青州段工程养护实际状况,提出了东红路青州段全深式冷再生施工的施工工艺流程和项目建设中铣刨、拌和、摊铺、碾压和养生环节的作业方法。对施工质量控制指标进行探讨,提出了质量控制的具体要求、并进行验证。同时对东红路全深式冷再生工程进行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分析,以便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伍勇辉[3](2020)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及超薄高性能磨耗层集成应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再生后的混合料相比新热拌沥青混合料会呈现更低的构造深度,影响道路使用性能,一些再生路面在使用不久后会出现剥落、网裂、贫油等不同类型的路面病害。传统超薄磨耗层能够改善沥青路面层的抗滑性能、修复轻微车辙和裂缝等路面病害,但是在病害的路面直接加铺超薄磨耗层易导致反射裂缝现象,破坏路面的连续性,同时降低超薄磨耗层的使用耐久性。本文探求一种处治旧路面病害的同时,又能够恢复路面使用性能的养护方法。即将超薄高性能磨耗层施用于就地热再生处治表面,两层在热态下实现有效粘结,同时一次压实成型,集成等效为具有足够厚度的热拌沥青混合料结构层。既拓展了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处治技术的应用,又能保证再生修复旧面层各种功能性病害的同时,基本不改变原路面标高,实现对沥青面层的补强,提升道路整体使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在对RAP的沥青、集料性能特征分析基础上,综合分析确定5%再生剂掺量时性能最优。对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新料比例增加,再生材料的高温稳定性降低,低温抗裂性能增强,抗水害能力增强。以层间热粘结技术为研究对象,基于对AC-13与SMA-10的不同层间组合进行剪切及拉拔试验分析,研究了集成面层与传统加铺的层间结合差异。结果表明,层间热粘结技术使集成面层的剪切和拉拔强度都优于传统加铺。随着热粘结温度的提升,集成面层获得更好的层间沥青粘结效果和更大的层间嵌入深度,剪切和拉拔强度也逐渐增大。传统加铺存在最佳乳化沥青洒布量使得剪切和拉拔强度最大。基于集成面层与传统加铺摊铺接触面冷热差异的不同,采用abaqus对其有效碾压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集成面层超薄磨耗层加铺的有效碾压时间远大于传统超薄磨耗层,集成面层技术能够有效保证超薄磨耗层的压实度和空隙率。在再生材料配比设计和路用性能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不同新料掺拌比例的再生材料进行单一材料四点疲劳试验。采用双层小梁评价不同层间结合与旧料再生对整体结构的疲劳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新料掺拌比例的增加,单一材料小梁与双层整体小梁的疲劳寿命逐渐增大,劲度模量降低。改善层间结合状况与进行旧料再生后,双层小梁疲劳寿命都能得到一定提升。

房占永[4](2019)在《厂拌热再生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将法国高模量沥青混合料(HMAC)的设计理念应用于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研究中,并提出分级再生的方法,分别从旧料结团特性评价与优化分级方法,级配选择与设计,分级再生法与传统再生法的对比,高模量再生混合料性能优化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实现旧料的高比例再生及提高再生混合料性能提供有意义的参考。首先,本文采用分档抽提与破碎试验对回收旧料结团特性进行评价,发现旧料结团主要发生在>4.75mm的粗料部分且随粒径增大结团程度增加;将结团旧料分为弱结团,强结团和旧集料三种结团结构,其中弱结团结构含量对再生混合料性能影响最大;提出以针片状含量(Q),抽提损失率(L),破碎损失率(S)与稳定指数(w)来定量评价旧料结团特性的方法,以及采用AIMS扫描试验的旧料品质快速评价方法;并且提出以各粒径旧料结团程度大小及各粒径旧料单位沥青含量为指标的旧料优化分级方法。其次,通过对比法国EME20(HMAC)与我国AC20级配的异同点,得出根据我国AC20级配范围同样可优选出满足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要求的级配;为解决采用30#硬质沥青进行旧料再生时新沥青黏度较大而导致的新旧沥青融合问题,提出分级再生方法,与传统再生法对比,发现分级再生法所得再生料在界面细观结构特征,力学性能及路用性能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再生法,并分析总结出两种再生方式的差异性。再次,通过对再生混合料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从级配、油石比、再生剂、新加沥青标号四个方面对再生混合料性能进行优化。试验发现级配的改善不能很好的解决低温性能不足问题;采用30#硬质沥青再生所得混合料的高温性能稳定,受油石比波动影响小;再生剂的加入可较好的调节再生料的综合性能;沥青种类对再生料性能影响较大,采用较高标号沥青加高模量剂的方式可得到综合性能更优的高模量再生混合料。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果,从旧料评价与处理,级配选择,性能特点以及再生方案选择等关键方面对高模量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提出建议,为高模量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王彬[5](2018)在《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路面再生不仅可节省大量材料资源和资金,而且可避免废弃材料堆放对土地的占用和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和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沥青路面再生技术中,厂拌热再生技术发展相对较早也较为成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沥青路面再生方式。如何提高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的性能已成为该技术研究的焦点和难点,而配合比设计则是再生混合料性能优劣的先决条件,因此,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而目前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主要参照热拌沥青混合料进行,在矿料级配设计、沥青总用量和RAP掺量确定等关键环节上带有较强的经验性,缺少相关的-理论方法及优化思想,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首先依托滨莱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对旧路面、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进行调查分析及性能评价,确定了 RAP旧沥青含量、旧沥青性能、RAP含水率、RAP中矿料级配及再生剂掺量。结果表明,该路面适于采用厂拌热再生技术,并为热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优化设计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然后,在热拌沥青混合料骨架密实型矿料级配设计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与分析建立了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骨架密实型级配优化的关键公式,提出了一整套矿料级配设计与优化方法;基于理论分析与公式推导,建立了基于空隙率和矿料间隙率指标的沥青总用量预估公式;基于预估沥青总用量范围和沥青针入度范围建立了通过规划求解区域求解最大RAP掺量的方法。其次,结合工程实例,采用上述提出的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应用与评价,确定了有无沥青再生剂的AC-20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矿料级配与最佳新沥青用量,验证了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后,通过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和四点弯曲疲劳寿命试验研究了骨架密实型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并与骨架空隙级配和悬浮密实级配的厂拌热再生混合料进行了高低温性能的对比与分析。研究表明,骨架密实级配综合性能表现最为优良。本文的研究可为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优化与性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杨云[6](2017)在《高等级沥青路面低碳薄铺一体化施工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457万多公里,跃居世界第一,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2万公里。高等级路面的养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节能环保是未来养护工作的大趋势。在这种大趋势下,提出了“分层摊铺,一体压实”的“低碳薄铺一体化”路面养护模式,体现了节能减排的道路养护理念,不仅可提升养护水平,延长养护周期,节约原材料,降低养护成本,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通过对路面病害实地调查分析发现,沥青路面早期病害主要有:裂缝、车辙、平整度差等;结合常用养护技术,采用对比分析法提出“低碳薄铺一体化”养护方案。其次,通过运用ANSYS有限元对就地热再生时路面温度场模拟分析,结合实际环境模拟得到路面加热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确定了通常情况下旧路面的加热时间、加热温度及加热厚度。再次,在对RAP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偏差度理论”优化了矿料级配;运用材料复合理论对再生剂黏度进行分析,确定了再生剂及用量;根据粘弹性理论,采用Maxwell本构模型,利用ANSYS软件对一体化面层变形、应力进行模拟,建立了厚度-变形、厚度-应力关系模型,确定了最佳加铺层厚度。再次,通过对施工准备、施工工艺、质量检查的分析得到:一体化面层采用“分层摊铺,一体压实”的施工流程,提出加热时间、碾压次数、摊铺温度等关键工艺及质量保障措施和评价方法。最后,通过对一体化面层、SMA-10薄层、热再生层三种施工技术的路用性能对比分析,得到一体化技术满足规范要求。在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方面一体化技术均比其他两类技术有大幅改善。并通过对比一体化技术与热再生技术的经济效益,得出一体化技术施工成本低、可有效利用原路面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体现了我国节能减排的道路养护理念。

祝谭雍[7](2017)在《基于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特点的再生路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路面材料循环利用是公路交通行业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转变公路交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提升交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减少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因此,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在公路养护工作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当前,出于对热再生技术可行性及耐久性的普遍担忧,在我国养护工程实践中热再生技术远没有冷再生受到欢迎。基于此,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探讨了反应型橡胶沥青对老化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改善及旧料掺量提升的效果,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再生路面的使用性能加以验证。研究从反应型橡胶沥青胶结料性能分析出发,为揭示反应型橡胶沥青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特征开展了广泛的试验研究,以再生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及长期性能评价为落脚点。基于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特点对再生路面进行设计验证,以期对我国沥青路面再生领域的材料研发及路面结构设计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针对反应型橡胶沥青胶结料性能开展了研究:结合沥青胶结料常规性能试验以及动态剪切流变(DSR)、低温弯曲梁流变(BBR)试验,对反应型橡胶沥青的基本物理性质、储存稳定性、施工和易性及安全性能进行了探讨,并与70#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和传统橡胶沥青进行分析比较,从多角度揭示了反应型橡胶沥青胶结料路用性能特征,为反应型橡胶沥青再生混合料的材料组成设计与性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反应型橡胶沥青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论文首先结合反应型橡胶沥青与路面回收料的材料组成特征,分析探讨了两者对于再生混合料级配类型的适应性;研究了高速公路上面层铣刨料的沥青老化及集料破碎特征,并将其细分为多档加以运用,分别检测各档旧料的油石比与级配,以提高旧料对不同再生混合料种类的适应性,同时降低再生混合料材料组成及路用性能的变异性。通过将旧料细致筛分并灵活运用,面向沥青路面不同结构层功能需求设计了抗车辙层及抗疲劳层再生混合料。改善再生混合料的综合路用性能是本研究使用反应型橡胶沥青的基本目标,因此论文针对反应型橡胶沥青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开展了广泛的室内试验:对于抗车辙层再生料EME-20及抗疲劳层再生料AC-10,研究探讨了旧料掺量对于再生混合料动态模量、高温稳定性、低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为更好地模拟实际沥青路面的三向受力状态,提出了环形加载试验方法并对试验参数进行了研究,结合环形加载试验及半圆弯曲试验深入探讨了反应型橡胶沥青再生混合料的抗裂性能,并与普通道路石油沥青新拌混合料AC-20分析对比;基于多种试验手段评价了反应型橡胶沥青再生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并研讨了旧料掺量对水稳定性的影响效果及机理。再生路面的使用性能是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合理性的关键评判标准,因此论文针对再生沥青路面在设计使用期内的车辙预估开展了研究:根据不同季节的气象数据,分析计算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瞬态温度场,并研究探讨了瞬态连续变温条件下沥青路面车辙发展情况;在建立路面温度—车辙深度计算关系的基础上,根据车辙等效原则,提出了沥青路面车辙等效温度的数值计算方法,并借助车辙等效温度建立了基于连续变温的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模型;通过局部加载动态蠕变试验获取再生混合料的高温蠕变参数,并预测了再生沥青路面在设计使用期内的车辙发展状况。气象环境对于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显着,为将气候因素纳入路面结构设计体系当中,研究开展了基于连续变温的再生路面疲劳寿命预估:在调研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疲劳破坏行为的基础上,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疲劳寿命预估模型,并探讨了结构设计参数对路面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同时,分析了气候环境季节性变化对于路面疲劳损伤规律的影响;根据疲劳损伤等效原则,提出了沥青路面疲劳损伤等效温度的数值计算方法,并依托疲劳损伤等效温度建立了基于连续变温的沥青路面疲劳寿命预估模型;最终,通过室内试验研究获得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损伤特征参数,并预测了再生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

杨太涯[8](2016)在《乳化沥青冷再生旧沥青路面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公路在每年的养护工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旧沥青路面材料,这些旧沥青路面材料大多数被随意丢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能够较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旧沥青路面材料,且再生后混合料性能良好,能耗低、污染小,减排效果明显,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因此对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冷再生利用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重庆市忠县S412线路面大修工程,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再生技术的使用现状、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对不同RAP掺量和不同水泥掺量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对比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RAP进行沥青抽提试验,检测RAP中旧沥青和旧集料的性能指标,经过与基质沥青和新集料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AP中的旧沥青已经严重老化,但RAP能够作为黑色集料被重复利用。(2)通过选取40%、60%、80%、100%四种不同的RAP掺量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进行研究,保持四种再生混合料的合成级配相同,采用采用土工击实试验确定各自的最佳流体含量;采用一次击实100次的击实方式制作马歇尔试件进行劈裂试验,选取劈裂强度和干湿劈裂强度比作为确定最佳乳化沥青用量的指标,试验结果表明R-40、R-60、R-80和R-100各自的最佳乳化沥青用量分别为4.3%、4.2%、4.0%、3.5%,其外加水量分别为3.4%、3.3%、3.1%、3.4%。(3)通过对变化RAP掺量和水泥用量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进行劈裂试验、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和SEM试验,对比分析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等路用性能,结果表明RAP能够改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低温抗开裂性能,水泥能够明显改善冷再生混合料的抗变形能力、高温抗车辙能力以及抗水损害能力。(4)通过对以弯沉和拉应力为指标的轴载换算方法研究,得出冷再生材料作为下面层时的轴载换算方法,并根据实体工程介绍冷再生层的结构设计步骤。(5)通过在拌合站取料进行沥青混合料常规试验,研究表明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良好。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最佳配合比为RAP掺量80%,水泥2.0%,乳化沥青4.0%,水3.1%,能够用于沥青路面的中下面层,且研究成果将对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张豹[9](2015)在《贵州山区乳化沥青冷再生RAP料变异性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已开始从“大建设”逐步向“大养护”转变,早期修建的高等级公路大部分已进入大、中修阶段。一方面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需要大量的沥青材料,另一方面公路养护维修却有大量旧沥青废弃掉。因此利用再生技术对废旧沥青材料进行再生利用在当今这个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时代就显得非常有意义。沥青路面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会发生一系列复杂不可逆的变化,路用性能逐渐降低,通常称沥青的“沥青的老化”。沥青路面再生就是通过再生工艺最大限度的降低老化过程对沥青产生的不利影响,恢复旧沥青固有的使用性能。厂拌冷再生技术凭着能够改善多种路面病害的优点在沥青路面再生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依托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山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体系的研究,即G60(贵州境,贵新段)沥青混凝土路面维修工程。在对该路段交通量、路面病害类型、养护状况等的调查及对旧沥青性能和集料级配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路面状况评价模型,确定沥青路面再生方案。利用沥青抽提试验和燃烧试验将回收旧料中沥青与集料彻底分离,发现不同路段、不同车道、不同路面结构回收的旧沥青的性质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回收工艺回收的旧料集料级配也不同,这种不同就是变异性。重点分析旧料中沥青三大指标、沥青含量及旧料集料级配的变异性产生原因,不同沥青旧料回收源、不同路面结构层和不同的回收工艺与旧料变异性的关系。RAP材料是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主要原材料,所以RAP材料变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质量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再生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本文采用正交试验分析RAP材料的变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低温、抗水损害等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RAP材料中沥青基本性质、沥青含量、集料级配这三因素的变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影响程度大小顺序:RAP材料沥青性质>沥青含量>集料级配。最后提出合理的旧料RAP变异性控制措施,主要从旧料回收工艺、回收料分类、RAP材料预处理过程及冷再生施工过程等角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旧料的变异,保证再生沥青混合料质量可靠和再生路面路用性能稳定。

姚泽光[10](2014)在《旧沥青路面及沥青混合料加热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我国每年有超过15%的公路里程进入大中修期,将产生大量的废旧沥青混合料。因此,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成为势在必行的措施,其能够节省资源,降低养护成本,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以就地热再生技术为契机,对常见路面的病害类型及常用养护方式、旧沥青路面加热及再生设备进行分析并对加热墙工作时进行温度场仿真,利用室内旧沥青路面加热实验装置进行试验设计以及沥青混合料加热及保温方案进行研究。论文分析了沥青路面病害的类型、养护方式及工艺,对各种养护工艺进行比较与分析,综合施工的经济成本、环境保护、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确定了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再生方案。对就地热再生技术的施工工艺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相应的施工工艺与现有再生设备,提出了就地热再生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并对现有的旧沥青路面加热及再生设备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到了现有再生设备的两大主要系统:加热系统与再生系统,将直接影响再生工艺与再生质量。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对现有旧沥青路面加热设备的加热方式:热风循环式加热、红外辐射式加热以及微波加热做了相应的有限元分析,得到温度云图,反映了三种加热方式的异同,对于旧沥青路面加热设备中加热墙的配置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利用室内旧沥青路面加热实验装置设计室内实验,以便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该实验装置还可以进行微波加热墙的泄漏量、加热墙加热均匀性等实验,确定其功能实用性。最后确定沥青混合料加热与保温方案,并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以岩棉作为保温材料,当其厚度达到70mm时,在2h内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当混合料在养护车中存放时间过长,则需要对保温仓进行加热,分析了利用液化石油气直接加热与导热油间接加热两种加热方式的异同,得到利用液化石油气直接加热时混合料的温度梯度大,受热不均匀;导热油间接加热时,可以确保混合料的加热质量。通过本文的论述,得到旧沥青路面加热设备不同加热方式的效果差异和混合料的保温与加热方案的区别。根据路面实际病害类型,可以选择合适的旧沥青路面加热与再生设备,以保证具有良好的施工经济性,且施工质量符合养护设计的要求。同时,有利于优化旧沥青路面加热与再生设备性能,提高作业经济性。

二、旧沥青面层废料利用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旧沥青面层废料利用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导向下的关中乡村建设拆解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建设废料
        1.3.2 低技化再利用和再生利用
        1.3.3 建设拆解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5.1 既有建设拆解
        1.5.2 建设拆解价值
        1.5.3 建设废料再利用
        1.5.4 研究综述小结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杨陵区乡村建筑建设现状
    2.1 杨陵区乡村建设概况
        2.1.1 典型村庄建设情况
        2.1.2 杨陵区乡村建筑建构特征
        2.1.3 杨陵区乡村民宅建设年代
        2.1.4 杨陵区乡村民宅建设质量
        2.1.5 施工质量
        2.1.6 结构完整性分析
    2.2 典型农宅类型
        2.2.1 杨陵区典型农宅分类依据
        2.2.2 砖混结构有圈梁农宅
        2.2.3 砖混结构无圈梁农宅
        2.2.4 砖木结构无圈梁农宅
    2.3 杨陵区既有建设拆除方式研究
        2.3.1 杨陵区既有建设拆除现状
        2.3.2 建设拆除影响因素
        2.3.3 既有建设拆除方式
        2.3.4 拆除方式引起拆除废料价值的变动
        2.3.5 现状拆除结果
    2.4 小结
3 高效获得建设废料的拆解方法研究
    3.1 建筑拆解方法总述
    3.2 典型农宅构件拆解
        3.2.1 农宅屋顶拆解
        3.2.2 农宅墙体拆解
        3.2.3 农宅圈梁拆解
        3.2.4 农宅楼板拆解
        3.2.5 其他建筑构件拆解
    3.3 其他乡村建设拆解
        3.3.1 关中地区乡村道路拆解
        3.3.2 其他环境设施拆解
    3.4 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方式
    3.5 分构件拆解可能创造的最大可低技化再利用建设废料的量
    3.6 小结
4 典型农宅综合效益最大化拆解方法
    4.1 拆解原则
        4.1.1 拆解安全性
        4.1.2 拆解经济性
        4.1.3 拆解程序性
    4.2 砖混结构有圈梁农宅拆解研究
        4.2.1 多构件连接方式解析
        4.2.2 整栋拆解施工影响因素
        4.2.3 整体拆解下拆解方式的选择
    4.3 砖混结构无圈梁农宅拆解研究
        4.3.1 多构件连接方式解析
        4.3.2 整栋拆解施工影响因素
        4.3.3 整体拆解下拆解方式的选择
    4.4 砖木结构无圈梁农宅拆解研究
        4.4.1 多构件连接方式解析
        4.4.2 整栋拆解施工影响因素
        4.4.3 整体拆解下拆解方式的选择
    4.5 整村拆解下拆解方式的选择
        4.5.1 适用于机械拆解的构件
        4.5.2 拆解时序及步骤安排
    4.6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一:ABAQUS介绍及计算过程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2)水泥稳定基层全深式冷再生应用技术研究 ——以山东东红路青州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全深式冷再生技术的技术机理
    2.1 全深式冷再生的定义及分类
    2.2 全深式冷再生的适用条件
    2.3 全深式冷再生技术的优点
    2.4 冷再生稳定剂及作用机理
        2.4.1 稳定剂类型
        2.4.2 稳定剂作用机理
    2.5 全深式冷再生施工工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东S227 线青州段路况与病害分析
    3.1 S227 线青州段路面病害调查
    3.2 S227 线青州段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3.3 S227 线青州段路面病害治理方案
    3.4 病害治理之稳定剂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稳定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以S227线青州段为例
    4.1 再生原材料
        4.1.1 水泥
        4.1.2 集料
    4.2 击实试验
    4.3 无侧限抗压强度
    4.4 水稳定性能
    4.5 抗冻性能
    4.6 抗冲刷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稳定冷再生施工工艺及效益研究—以S227线青州段为例
    5.1 东红路青州段全深式冷再生施工工艺
        5.1.1 施工准备
        5.1.2 施工工艺流程
    5.2 全深式冷再生关键施工环节与作业方法
        5.2.1 铣刨拌和环节与作业方法
        5.2.2 整平碾压环节与作业方法
        5.2.3 接缝处理环节与作业方法
        5.2.4 养生环节与作业方法
    5.3 全深式冷再生施工质量控制
        5.3.1 质量检验的基本要求
        5.3.2 检查项目
        5.3.3 质量控制指标
    5.4 全深式冷再生效益分析
        5.4.1 经济效益
        5.4.2 环境效益
        5.4.3 社会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及超薄高性能磨耗层集成应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集成面层适用性与施工工艺分析
    2.1 道路养护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2.2 集成面层技术工作原理
    2.3 集成面层技术的施工工艺研究
    2.4 集成面层技术优势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
    3.1 原材料的选择
    3.2 SMA-10配合比设计
    3.3 AC-13配合比设计
    3.4 RAP料性质分析及配合比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成面层层间热黏结性能试验研究
    4.1 层间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4.2 热黏结嵌入深度的研究
    4.3 层间热黏结性能评价
    4.4 热粘结试验数据综合分析
    4.5 摊铺散热温度的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5.1 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2 就地热再生再生混合料性能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不同层间接触的双层小梁疲劳试验
    6.1 试验介绍
    6.2 小梁疲劳实验方案
    6.3 四点疲劳试验方案研究目的及内容
    6.4 单一材料小梁四点疲劳试验
    6.5 双层小梁四点疲劳试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集成面层技术实施及应用效果
    7.1 工程简介
    7.2 原路面的性能评价
    7.3 试验段工程实施方案
    7.4 施工要求
    7.5 现场施工工序
    7.6 工后性能跟踪检测
    7.7 经济效益分析
    7.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附录

(4)厂拌热再生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沥青路面再生应用概况
        1.2.2 国内沥青路面再生应用概况
        1.2.3 基于高模量的沥青路面旧料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RAP结团特性评价与优化分档方法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案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案
    2.2 RAP结团特性分析
        2.2.1 结团旧料中主要颗粒组成分析
        2.2.2 各粒径旧料结团程度分析
        2.2.3 旧料结团稳定性分析
        2.2.4 弱结团结构、强结团结构和旧集料石子的对比分析
        2.2.5 RAP结团特性试验结果的验证分析
        2.2.6 RAP结团特性评价方法
    2.3 基于AIMS扫描试验的旧料结团特性评价
    2.4 RAP的优化分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模量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 原材料性能试验
        3.1.1 沥青性能试验
        3.1.2 集料性能试验
    3.2 掺加旧料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3.2.1 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与对比分析
        3.2.2 目标级配的初选
        3.2.3 不同旧料掺量下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3.3 分级再生法与传统再生法的马歇尔指标对比分析
        3.3.1 分级再生法
        3.3.2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3.3.3 不同旧料掺量和再生方式下的混合料马歇尔指标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级再生法与传统再生法的对比研究
    4.1 两种再生方式下沥青混合料界面细观形貌的对比分析
        4.1.1 试验原理与方案
        4.1.2 旧集料与沥青界面的对比分析
        4.1.3 新集料与沥青界面的对比分析
        4.1.4 分级再生法中新集料-沥青与旧集料-沥青界面的对比分析
    4.2 两种再生方式下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对比分析
        4.2.1 动态模量
        4.2.2 高温性能
        4.2.3 低温性能
        4.2.4 水稳定性
    4.3 分级再生法的优势与特点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模量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5.1 级配的影响与优化
        5.1.1 级配设计
        5.1.2 级配优选
    5.2 油石比的影响
    5.3 再生剂的影响
        5.3.1 动态模量试验
        5.3.2 路用性能试验
    5.4 沥青种类的影响
        5.4.1 高模量剂添加方式的确定
        5.4.2 各标号基质沥青再生混合料性能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成果

(5)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外应用及研究现状
        1.2.1 国外应用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应用及研究现状
        1.3.1 国内应用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调查分析与性能评价
    2.1 旧路面调查
    2.2 RAP回收
        2.2.1 翻松和破碎
        2.2.2 冷铣刨
    2.3 RAP性能
        2.3.1 各档RAP含水率和沥青含量
        2.3.2 RAP中旧沥青性能
        2.3.3 RAP中旧集料性能
    2.4 沥青再生剂的确定
    2.5 小结
第三章 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
    3.1 骨架密实型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级配设计
        3.1.1 设计思路
        3.1.2 初始级配设计
        3.1.3 骨架密实级配优化设计
        3.1.4 骨架密实级配优化设计原则
    3.2 沥青总用量的预估
    3.3 最大RAP掺量的确定
        3.3.1 无再生剂时最大RAP掺量的确定
        3.3.2 添加再生剂时最大RAP掺量的确定
    3.4 小结
第四章 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的应用
    4.1 试验材料
        4.1.1 新沥青
        4.1.2 新集料
        4.1.3 RAP和沥青再生剂
    4.2 无再生剂的骨架密实型级配设计
        4.2.1 最大RAP掺量的确定
        4.2.2 最佳细料用量的确定
        4.2.3 级配的优化
        4.2.4 最佳沥青总用量的确定
    4.3 不同RAP掺量对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的影响
    4.4 添加再生剂时骨架密实型级配设计
        4.4.1 最佳细料用量的确定
        4.4.2 级配的优化
        4.4.3 最佳沥青总用量的确定
    4.5 研究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骨架密实型厂拌热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
    5.1 高温稳定性
    5.2 低温抗裂性
    5.3 水稳定性
        5.3.1 浸水马歇尔试验
        5.3.2 冻融劈裂试验
    5.4 抗疲劳性能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高等级沥青路面低碳薄铺一体化施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级沥青路面现状分析与试验设计
    2.1 高等级沥青路面路面现状调查与分析
        2.1.1 裂缝调查情况
        2.1.2 修补调查状况
        2.1.3 平整度调查状况
        2.1.4 车辙调查状况
        2.1.5 弯沉调查状况
        2.1.6 抗滑调查状况
    2.2 高等级沥青混合料试验方案设计
        2.2.1 试验原材料
        2.2.2 回收沥青混合料(RAP料)试验
        2.2.3 再生剂试验
        2.2.4 一体化面层路用性能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温度场的高等级旧沥青路面处置工艺分析
    3.1 高等级旧沥青路面处置方法对比分析
    3.2 温度场模型的构建
        3.2.1 ANSYS软件简介
        3.2.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3.2.3 基本假设与初始边界条件
        3.2.4 加热模式的分析
    3.3 旧沥青路面温度场模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级旧沥青路面低碳薄铺一体化工艺分析
    4.1 旧沥青路面混合料集配优化
        4.1.1 RAP料沥青含量测定
        4.1.2 RAP料矿料级配测定
        4.1.3 RAP料矿料级配优化
    4.2 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剂的确定
        4.2.1 再生剂的对比分析
        4.2.2 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效果分析
    4.3 沥青混合料加铺层力学性能分析
        4.3.1 粘弹性理论力学模型分析
        4.3.2 基于ANSYS的沥青混合料加铺层力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级沥青路面低碳薄铺一体施工工艺分析
    5.1 施工工艺分析
        5.1.1 施工准备
        5.1.2 关键施工工艺分析
        5.1.3 质量保证措施
    5.2 施工质量评价与方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等级沥青路面低碳薄铺一体化路用性能及经济性分析
    6.1 高等级沥青路面面层路用性能对比分析
        6.1.1 高温稳定性
        6.1.2 低温抗裂性
        6.1.3 水稳定性
        6.1.4 综合比较
    6.2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特点的再生路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应用概况
        1.2.1 国外沥青路面再生利用
        1.2.2 国内沥青路面再生利用
        1.2.3 沥青路面旧料回收管理
    1.3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1.3.1 沥青老化与再生机理
        1.3.2 新旧沥青的混合状态
        1.3.3 再生混合料组成设计
        1.3.4 再生混合料耐久性评价
        1.3.5 改性沥青在路面再生中的应用
        1.3.6 考虑气候环境影响的路面性能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反应型橡胶沥青胶结料性能研究
    2.1 沥青胶结料常规指标分析
    2.2 沥青胶结料SHRP性能指标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应型橡胶沥青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 试验材料性能分析
        3.1.1 矿料级配及技术指标
        3.1.2 沥青路面回收材料性能评价
    3.2 连续密级配橡胶沥青混合料设计
        3.2.1 抗车辙层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2.2 抗疲劳层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应型橡胶沥青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4.1 再生沥青混合料常规性能研究
        4.1.1 单轴压缩动态模量试验
        4.1.2 高温车辙试验
        4.1.3 低温小梁弯曲试验
    4.2 沥青混合料抗裂性能研究
        4.2.1 环形加载试验
        4.2.2 半圆弯曲试验
    4.3 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研究
        4.3.1 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
        4.3.2 再生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连续变温的再生沥青路面车辙预估
    5.1 沥青路面车辙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5.2 连续变温条件下沥青路面车辙模拟方法
        5.2.1 沥青路面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理论
        5.2.2 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方法
    5.3 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模型及车辙等效温度
        5.3.1 车辙数值计算模型
        5.3.2 车辙形成规律及车辙等效温度研究
    5.4 再生沥青路面车辙预估
        5.4.1 车辙模型蠕变参数
        5.4.2 再生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5.4.3 再生路面车辙深度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连续变温的再生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研究
    6.1 半刚性基层的宏观力学性能
    6.2 沥青路面结构疲劳损伤模型
        6.2.1 损伤力学本构模型
        6.2.2 疲劳损伤演化方程
        6.2.3 基于有限元的疲劳损伤数值模拟
        6.2.4 模型参数及室内小梁疲劳损伤模拟
        6.2.5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控制疲劳设计方法
    6.3 沥青路面疲劳寿命及影响因素研究
        6.3.1 沥青路面结构疲劳损伤模型
        6.3.2 结构层厚度对路面疲劳寿命的影响分析
        6.3.3 结构层模量对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的影响分析
        6.3.4 超载对路面疲劳寿命的影响分析
    6.4 考虑气候环境影响的沥青路面疲劳损伤模拟
        6.4.1 疲劳损伤发展规律及疲劳等效温度研究
        6.4.2 路基性状对沥青路面疲劳损伤的影响
        6.4.3 沥青路面长期疲劳损伤模拟
    6.5 再生沥青路面疲劳寿命预估
        6.5.1 疲劳模型特征参数
        6.5.2 再生路面结构设计及疲劳寿命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乳化沥青冷再生旧沥青路面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沥青路面再生的研究意义
    1.2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分类
    1.3 国内外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旧沥青路面调查与试验材料性能分析
    2.1 旧路况调查
        2.1.1 旧路概况
        2.1.2 现场调查与评价
        2.1.3 修复方案选择
    2.2 RAP材料性能评价
        2.2.1 道路沥青老化机理
        2.2.2 RAP材料的性能
    2.3 新添加材料的性能
        2.3.1 乳化沥青
        2.3.2 新集料
        2.3.3 矿粉和水泥
        2.3.4 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
    3.1 国内外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3.1.1 修正马歇尔设计方法
        3.1.2 Superpave体积设计方法
        3.1.3 修正的Hveem法
        3.1.4 俄勒冈州预估法
        3.1.5 加利福尼亚州设计方法
        3.1.6 Chevron设计方法
        3.1.7 AI设计方法
        3.1.8 我国规范设计方法
    3.2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2.1 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步骤
        3.2.2 冷再生混合料级配的确定
        3.2.3 最佳流体含量的确定
        3.2.4 击实方式的确定
        3.2.5 最佳乳化沥青用量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4.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研究
        4.1.1 RAP掺量对冷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 水泥用量对冷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
        4.2.1 RAP掺量对冷再生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
        4.2.2 水泥掺量对冷再生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
    4.3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低温性能研究
        4.3.1 RAP掺量对冷再生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影响
        4.3.2 水泥掺量对冷再生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影响
    4.4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
        4.4.1 RAP掺量对冷再生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4.4.2 水泥用量对冷再生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4.5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SEM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路面结构设计研究
    5.1 冷再生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介绍
        5.1.1 AASHTO设计方法
        5.1.2 AI设计方法
        5.1.3 我国设计方法
        5.1.4 国内外设计方法的优缺点
    5.2 冷再生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5.2.1 冷再生路面结构轴载换算
        5.2.2 冷再生路面结构设计参数
        5.2.3 冷再生路面结构设计步骤
    5.3 冷再生结构组合设计实例
        5.3.1 交通量计算
        5.3.2 结构组合设计验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应用与效益分析
    6.1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工程概况
    6.2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工艺
        6.2.1 施工机械设备
        6.2.2 施工工艺介绍
    6.3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质量控制
        6.3.1 施工前原材料质量检验
        6.3.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6.3.3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6.4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效益分析
        6.4.1 经济效益
        6.4.2 社会效益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9)贵州山区乳化沥青冷再生RAP料变异性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沥青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沥青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沥青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1.2.3 再生的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
    2.1 沥青老化机理
        2.1.1 沥青的组分
        2.1.2 沥青老化机理
    2.2 厂拌冷再生技术
    2.3 乳化沥青冷再生机理及特点
        2.3.1 乳化沥青强度形成机理
        2.3.2 再生剂的选择
        2.3.3 乳化沥青冷再生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沥青路面调查与评价
    3.1 工程概况
    3.2 路面状况调查与评价
        3.2.1 交通量调查
        3.2.2 路面主要病害调查
        3.2.3 路面状况评价
    3.3 路面材料性能评价
        3.3.1 回收沥青性质分析与评价
        3.3.2 回收料集料分析
    3.4 改造维修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60(贵新段)旧沥青路面回收料变异性研究
    4.1 RAP材料性能及变异性分析的必要性
    4.2 RAP变异性理论
        4.2.1 RAP材料变异性定义
        4.2.2 RAP材料变异性计算方法
    4.3 RAP料取样
    4.4 RAP材料变异原因分析
    4.5 沥青的回收及旧沥青性质试验
        4.5.1 RAP沥青回收试验
        4.5.2 回收沥青性质试验
    4.6 RAP变异性研究
        4.6.1 RAP材料性能指标分析
        4.6.2 RAP材料三大指标变异性分析
        4.6.3 沥青含量变异性
        4.6.4 RAP材料矿料级配变异性
    4.7 章小结
第五章 RAP料变异性对再生路用性能影响研究
    5.1 试验方案设计
        5.1.1 正交试验
        5.1.2 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
    5.2 RAP变异性对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分析
        5.2.1 沥青老化变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分析
        5.2.2 沥青含量变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分析
        5.2.3 级配变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分析
    5.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RAP材料变异的冷再生质量控制研究
    6.1 旧沥青路RAP回收工艺质量控制
        6.1.1 旧沥青路面材料方法
        6.1.2 冷铣刨工艺变异控制措施
    6.2 RAP材料预处理质量控制
        6.2.1 RAP材料破碎与筛分
        6.2.2 矿料级配的合成与检验
    6.3 施工质量过程控制
        6.3.1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拌制与运输
        6.3.2 再生沥青混合料摊铺与压实
        6.3.3 再生路面的养生及开放交通
        6.3.4 再生施工质量检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科研情况

(10)旧沥青路面及沥青混合料加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外旧沥青路面及沥青混合料加热技术的应用现状
    1.3 国内旧沥青路面及沥青混合料加热技术的应用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旧沥青路面及沥青混合料加热技术在养护施工中的应用
    2.1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类型
        2.1.1 裂缝类病害
        2.1.2 路面变形类病害
        2.1.3 表面损坏类病害
        2.1.4 水损害病害
        2.1.5 其他病害
    2.2 沥青路面的养护方式与就地热再生技术
        2.2.1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养护方式
        2.2.2 就地热再生技术的特点
    2.3 旧沥青路面及沥青混合料加热技术在养护施工中的应用
        2.3.1 表层再生工艺
        2.3.2 复拌再生工艺
        2.3.3 加铺再生工艺
        2.3.4 旧沥青路面加热及再生工艺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沥青路面加热及再生设备分析与加热墙温度场仿真
    3.1 旧沥青路面加热及再生设备分析
        3.1.1 加热系统的配置
        3.1.2 再生系统的配置
    3.2 典型的旧沥青路面加热及再生机组分析
        3.2.1 维特根的旧沥青路面加热及再生机组
        3.2.2 鞍山森远的旧沥青路面加热及再生机组
        3.2.3 马泰克的旧沥青路面加热及再生机组
        3.2.4 旧沥青路面加热及再生设备性能分析
    3.3 旧沥青路面加热温度场仿真分析
        3.3.1 沥青路面加热理论分析
        3.3.2 热风循环式加热仿真分析
        3.3.3 红外辐射加热仿真分析
        3.3.4 微波加热仿真分析
        3.3.5 三种加热方式仿真结果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内旧沥青路面加热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案研究
    4.1 室内旧沥青路面加热实验台
        4.1.1 实验台的组成
        4.1.2 实验台的工作原理
        4.1.3 实验台液压系统的原理及结构
        4.1.4 实验台电控系统的原理及结构
    4.2 室内旧沥青路面加热实验方案研究
        4.2.1 加热墙移动速度室内实验
        4.2.2 加热墙与沥青路面最佳距离实验
        4.2.3 加热效率实验
        4.2.4 加热均匀性实验
        4.2.5 加热墙其他性能实验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加热及保温方案与仿真分析
    5.1 混合料保温仓的配置目的
    5.2 混合料保温仓的设计方案
        5.2.1 沥青混合料保温仓结构设计
        5.2.2 保温仓的热平衡计算
    5.3 沥青混合料保温仓保温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旧沥青面层废料利用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导向下的关中乡村建设拆解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D]. 徐原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水泥稳定基层全深式冷再生应用技术研究 ——以山东东红路青州段为例[D]. 张琳.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及超薄高性能磨耗层集成应用的实验研究[D]. 伍勇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厂拌热再生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技术研究[D]. 房占永. 东南大学, 2019(05)
  • [5]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D]. 王彬. 山东大学, 2018(12)
  • [6]高等级沥青路面低碳薄铺一体化施工工艺研究[D]. 杨云.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7]基于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特点的再生路面设计研究[D]. 祝谭雍. 东南大学, 2017(11)
  • [8]乳化沥青冷再生旧沥青路面混合料性能研究[D]. 杨太涯.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4)
  • [9]贵州山区乳化沥青冷再生RAP料变异性及质量控制研究[D]. 张豹.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 [10]旧沥青路面及沥青混合料加热技术研究[D]. 姚泽光. 长安大学, 2014(03)

标签:;  ;  ;  ;  

旧沥青面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