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仿真学报》新编委

《系统仿真学报》新编委

一、《系统仿真学报》新增编委(论文文献综述)

陈发虎,吕宪国,顾朝林,岳天祥,柴彦威,张平宇,汤茂林,朱竑,贺灿飞,甄峰,王姣娥[1](2021)在《“忆”彩纷呈——《地理科学》创刊四十年笔谈》文中指出我与《地理科学》的机缘受姜明所长邀请,很荣幸从2021年起担任《地理科学》主编,建立起了以主编-副主编-编委为主体的编委会负责制,把关论文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地理科学》创刊于1981年,以刊登地理科学的最新学术成果,报道地理科学的新理论、新发现、新观点和新方法,促进我国地理科学的学术活跃和发展为办刊宗旨,目标是办成我国地理科学领域顶尖的中文期刊。刊物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美国《当代地理出版物》、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多家国内外数据库收录。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荣列高质量科技期刊目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资源三大领域T1区期刊,在全国2 000多种科技核心期刊中被遴选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入选"世界学术影响力Q1期刊"(前25%),在5 600种中外文国内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排名中位列Top10%,目前已成为我国地理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之一。在《地理科学》创刊40周年之际,继续将期刊做大做强是这届编委会的责任。

姜雪[2](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李丹[3](2020)在《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动态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强大的人口压力,农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农业经济发展备受政府的关注。农业企业作为农业经济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农业企业数量庞大,但大体都是以小规模起步。政府提出了以农业龙头企业引领整体农业企业发展的号令,但农业龙头企业在管理中也明显存在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绩效产出不理想的困境。是否能寻求一种有效的途径让农业企业对自身经营状况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有效的认知和评估,引起了企业家和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将组织效能的概念引入到对农业企业的研究中,组织效能的研究将打破以往过分关注企业绩效等传统研究方法带来的偏面性和局限性的僵局,给农业企业管理研究带来新的活力。组织效能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和实现目标的程度,它是从量的产出和质的能力双方面开展评价。对农业企业进行组织效能评价,促进企业稳健成长,符合农业企业由单纯以业绩增产为导向向提升企业成长能力为导向的发展要求。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和对37家农业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两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以组织效能理论、企业成长理论和稳健性理论为出发点,对农业企业运营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农业企业目前使用的评价方式主要集中在对企业绩效评价、经营效率评价、经营状况评价这三种评价方式上。这几种评价方法都是基于静态的研究视角,农业企业迫切需要寻求一种能兼顾经济产出和能力评价于一体的新的动态评价体系,所谓的动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企业内部运行机构动态联动;其二是企业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动态成长。动态评价可以使企业通过评价发现自身的缺欠与不足并及时改进,促使企业稳健成长。组织效能的研究将从企业的产出绩效与能力双方面进行探究,打开农业企业管理研究新视角。目前关于农业企业组织效能的研究方法在数据库中尚未收集到完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其他行业的研究成果为借鉴,确定了本文理论研究的目的:一方面通过组织效能与企业成长关系对推动企业的稳健成长进行理论解释,另一方面为组织效能研究探索新视角并弥补组织效能在农业企业研究领域的空白。在对37家农业企业实地调研中再次辨识和确认影响企业组织效能的指标后,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和判定,绘制了组织效能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图,构建了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动态评价模型。采用实证研究对构建的组织效能动态模型进行仿真,在对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和筛选后确定选择了一家以畜牧业养殖和加工为主业的企业作为研究背景,案例企业HY集团是具有典型特色的农业企业的代表。通过输入企业经营数据,利用vensim软件运行得出仿真结果并对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研究组织效能五因素投入比例变化时,对三组投入比例变化的企业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第二方面在同一时间节点,其他四因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单一改变某一因素投入比例,增加或减少某一子系统投资量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系统灵敏度测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本文通过系统的研究能给农业企业管理带来新思路和新方法,并为农业企业的稳健成长提供一些建议。研究的结果总结如下:(1)分析农业企业绩效与农业企业经营的特点,提出以农业企业组织效能来衡量和促进农业企业稳健发展的观点。(2)通过对农业企业组织要素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分析,将农业企业经营分为销售子系统、财务子系统、资源子系统、技术产能子系统、企业管理子系统五个子系统进行研究,对散落在这些子系统中的影响农业企业组织效能的因素进行辨识。在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的基础上,从组织绩效与组织能力两个方面确定了影响农业企业组织效能的指标体系,共有8个一级指标,其中包括了企业规模、市场份额、新增可支配资源等3个绩效指标和技术创新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组织运行能力、管理者自身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5个能力指标。(3)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影响组织效能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构建了组织效能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图,在因果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基本流位入树模型进行组织效能系统积累变量流位流率分析,并构建出农业企业组织效能系统的整体流图模型即组织效能系统动力学模型图。(4)选择了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对系统流图进行仿真模拟,证实了企业规模、市场份额、新增可支配资源、技术创新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组织运行能力、管理者自身能力及企业管理能力八项指标对组织效能分别产生影响。同时发现在企业投入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五种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通过系统仿真可以提前发现它们的变化趋势,利用能力表现的延迟性,企业可以在能力不足时提前寻找解决措施,为农业企业有效提升组织效能,保持稳健发展提供依据。(5)本文通过仿真分析,提出农业企业组织效能评价的对策与建议。在关注企业原材料市场稳定供应的基础上,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费用以支持市场份额的提升,伴随而来的是企业规模扩大,组织效能完成量的增长。在这个增长的过程中需要组织能力的坚强支撑,有效的战略规划为企业把握正确方向,提供符合发展的指引,组织运行能力为其正常行进保驾护航,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共同发展形成效能能力的中流砥柱,管理者依靠自身的能力构建和谐的组织氛围,并发挥领袖风范指引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的协同配合,这些因素共同协力从质和量双方面提升组织效能使企业稳健成长。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冯俊琪[5](2020)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文中提出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女性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数学教育理念的变革逐步发展。经过40多年的积累,回望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接受数学教育是女性学习掌握数学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女性发展智力、提升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女性数学教育的程度标志着现代女性智能化的水平。因此,保障女性受数学教育的权利,不仅关系到女性素质的高低,而是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女性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目前,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研究女性数学教育的学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1.记录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2.探讨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3.对女性数学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与反思,以期为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成果借鉴和历史思考。基于此,使得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述。全文主要分为绪论、理论基础、正文和结语四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研究了女性数学教育从缺失到确立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零星的家庭数学教育(封建社会)、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1840—1949年)和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1849—1978年)。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年)、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年)、巩固提高时期(2000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发展总况。每一章都将从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女性数学教育的成就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四部分展现女性数学教育在每一期的发展历程。第五章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数学教育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经验、梳理了对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结论,提供了一些对未来女性数学教育发展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为今后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起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总之,论文结合女性数学教育历史与现状,从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角度对女性数学教学和女性数学学习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情况及问题,为我国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建设,为女性数学教育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高岚[6](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实践——以《中国舰船研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要求,科技期刊有责任、也有义务推动船舶行业的科技创新和战略决策。然而,船舶行业科技期刊大多以进入瓶颈期的传统纸质期刊为主要信息传播手段,且存在内容特色不突出、总被引频次不高、高质量稿件比例较低等问题。为了提升期刊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中国舰船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和在线电子调查问卷结果,从优化编委会结构、大数据选题策划、网络化组稿+审稿、"互联网+"科技论文与行业信息推广体系这4个方面开展研究实践,率先在船舶行业中积累了前期选题、中期组稿和后期传播的融合办刊经验,以期为我国船舶行业和其他传统工业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高岚[7](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实践——以《中国舰船研究》为例》文中提出基于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要求,科技期刊有责任、也有义务推动船舶行业的科技创新和战略决策。然而,船舶行业科技期刊大多以进入瓶颈期的传统纸质期刊为主要信息传播手段,且存在内容特色不突出、总被引频次不高、高质量稿件比例较低等问题。为了提升期刊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中国舰船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和在线电子调查问卷结果,从优化编委会结构、大数据选题策划、网络化组稿+审稿、"互联网+"科技论文与行业信息推广体系这4个方面开展研究实践,率先在船舶行业中积累了前期选题、中期组稿和后期传播的融合办刊经验,以期为我国船舶行业和其他传统工业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郝晓晴[8](2019)在《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供给风险传播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是重要的工业基础性原料,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钢铁产业链上各级产品的全球产销分布不均衡,因此,各国开展钢铁国际贸易保障经济正常运作。由于从铁矿石到生铁到粗钢到钢材这一系列上下游产品之间存在的投产关联,当某个国家某种产品发生供给变动时必然会对其上下游产品国际贸易造成影响。因此,对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供给风险传播机制的研究就非常重要,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为各国制定钢铁产业的国际贸易和产业调整政策提出建议。本研究基于复杂网络模型,同时结合铁矿石、生铁、粗钢和钢材的上下游产品之间的投入产出比,借鉴传染病模型,构建了供给短缺情境和供给过剩情境下的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供给风险传播模型,研究了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供给风险传播机制。主要的工作和创新型成果如下:(1)分析钢铁工艺流程,了解钢铁各级产品之间的生产关联。通过收集铁矿石、生铁、粗钢和钢材的各国进出口贸易量数据,同时结合钢铁上下游产品之间的投入产出比,应用复杂网络理论,以国家为节点,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关系为层内连边,以各国产业链上各级产品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为层间连边,构建了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2)基于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借鉴传染病模型,以钢铁产品的进口减少或出口减少为供给冲击,构建了供给短缺情境和供给过剩情境下的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风险传播模型,并设计了雪崩规模、雪崩比例、供给冲击、感染阈值和冲击系数等指标和参数。(3)研究供给短缺情境下的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风险传播机制。随着供给冲击的增大,受到供给短缺风险传播影响的国家逐步增多。只有少数的国家钢铁上游产品供给短缺风险会使得本产品及其下游产品国际贸易网络的雪崩比例较大。当钢铁上游产品供给冲击一定时,随着潜在感染国家的感染阈值的增长,其自身和下游产品国际贸易雪崩比例下降。关键传播源为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供给短缺风险传播路径以传播源为起点,经过少数中介国家,扩散到整个铁矿石、生铁和粗钢国际贸易网络,呈现出多核心的放射网状结构。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某些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紧密而形成小的传播社团。(4)研究供给过剩情境下的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风险传播机制。与供给短缺情境的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风险传播机制相似,上游产品国际贸易雪崩规模随冲击系数增大而增大。当供给冲击一定时,上游产品国际贸易的雪崩规模随着潜在感染国家的下游产品感染阈值的增长而下降。美国、波兰、中国、墨西哥、德国、法国和越南等国家为钢铁供给过剩风险关键传播源,造成上游产品国际贸易的大规模雪崩。钢铁下游产品供给过剩风险传播到钢铁上游产品的国际贸易路径与供给短缺情境时一致,均是从关键传播源开始,通过3-4次传播就可能扩散到整个上游钢铁产品国际贸易网络,并且存在小的风险传播社团。

陈志华[9](2019)在《中国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天然气产业链中,管网运输系统作为中间环节将上游开采和下游消费市场连接为一个整体,天然气在管网中的具体分配与各参与方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使得管网系统的天然气流量配置对天然气产业社会福利水平起着决定作用。由此,掌握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的优化方法,了解影响天然气管网运行的重要因素和机制,对天然气产业发展和市场化改革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针对区域性城市配气管网系统构建了天然气优化配置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长输天然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模型,并用于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实证分析,最后模拟了不同因素对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的影响,对我国天然气管网系统和市场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具体工作和创新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区域配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模型,模型中整合了物理管网要素和市场经济要素,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同时构造迭代式线性压流约束,将高度非线性的管网优化问题转化为多阶段二次规划问题,降低了建模复杂度。已有采用线性近似思想的优化模型,虽然能够通过近似点的增加来提高准确性,却会大大增加求解耗时,通过案例对比研究,验证了所构建模型在不损失求解效率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迭代方式提高优化准确性。(2)在区域配气管网模型基础上,加入长输管线压气站产生的能耗变量,构建了长输天然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模型,并针对中国长输管网系统和天然气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中考虑了现行的价格管制机制,以及管网垄断经营等中国天然气市场特征,对中国天然气资源配置进行了仿真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对现实天然气市场运行状况的模拟效果。最后,根据建模过程中的关键变量,总结了对中国天然气市场配置效率产生影响的政策性因素、管网结构因素以及外部供给不确定性因素。(3)对政策变化、管网结构变动以及外部供给波动情景下的中国天然气资源配置进行模拟分析。首先,模拟开放性政策的实施对天然气市场配置产生的影响,其中包括取消价格管制,以及分离管网经营权实现管网互联互通,以此来模拟实现更加自由的市场竞争环境,结果表明自由定价和管网开放模式使得天然气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可以提高天然气产业整体社会福利。然后,模拟管网结构变动对管网运行和天然气配置影响,通过新增管线的方式提高管网集聚性,进而提高了管网对天然气输配的效率,同时考虑新增管线的成本问题,对所有新增管线的成本效益进行了计算和排序,能够为管网布局规划提供参考。最后,模拟了不同程度的管道天然气进口减供以及海运LNG价格上涨对中国天然气管网系统和市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亚管道进口天然气的减供会迅速影响全国各地天然气消费市场,从而出现供给短缺危机,相比之下LNG价格的上涨对全国消费量的影响有限,说明中国目前天然气消费刚性较大,供给不确定性的模拟结果对中国天然气供给安全和能源战略布局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周鲜成,王莉,周开军,黄兴斌[10](2019)在《动态车辆路径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文中指出随着智能运输的发展,动态车辆路径问题(Dynamic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DVRP)已引起学界的日益关注.分析DVRP的特征,从动态要素的角度将DVRP模型分为基于动态需求的VRP、基于实时交通信息的VRP、基于动态需求和实时交通信息的VRP三种类型,并进行分类综述.在此基础上,对3类DVRP模型的路线更新策略及求解算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最后指出DVRP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系统仿真学报》新增编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仿真学报》新增编委(论文提纲范文)

(1)“忆”彩纷呈——《地理科学》创刊四十年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我与《地理科学》的机缘
回忆在《地理科学》编辑部工作的时光
《地理科学》故事一则
《地理科学》励我前行
绽放在《地理科学》里的时间地理学
《地理科学》创刊四十周年寄语
《地理科学》发表的地理教材研究及其他
我的地理科学之路——《地理科学》四十岁生日之际的回想
我与《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助我成长
《地理科学》同龄人的成长记录

(2)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动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 硏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及结构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业企业
        2.1.1 农业企业的界定
        2.1.2 农业企业的特征
    2.2 组织效能研究
        2.2.1 组织效能基本概念界定
        2.2.2 组织效能与企业管理要素研究
        2.2.3 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及方法
        2.2.4 组织效能评价模型的研究
        2.2.5 组织效能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2.2.6 效能研究改进与提升方向
        2.2.7 组织效能研究评述
    2.3 组织发展稳健性研究
        2.3.1 稳健性定义
        2.3.2 企业经营稳健性研究
        2.3.3 企业经营稳健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关系
    2.4 稳健性与组织效能
        2.4.1 企业发展能力与组织效能
        2.4.2 组织能力、企业成长与组织效能
        2.4.3 组织效能与企业稳健成长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影响因素辨识及分析
    3.1 调研企业的选择
    3.2 农业企业内部组织活动及组织职能分析
        3.2.1 组织结构的选择与分析
        3.2.2 工作职能的界定
    3.3 农业企业运营系统组成要素的辨识
    3.4 资源要素对组织效能的影响辨识
        3.4.1 人力资源要素分析要素
        3.4.2 农业企业的资金资源要素
        3.4.3 原材料资源
        3.4.4 信息资源要素
    3.5 组织效能能力要素的辨识
        3.5.1 组织能力的分类观点
        3.5.2 动态企业能力的阶层模型
        3.5.3 企业成长及成长因素判定
        3.5.4 管理者的能力
    3.6 影响农业企业组织效能的外部要素辨识
    3.7 影响组织效能因素汇总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业企业组织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可行性分析
        4.1.1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特点
        4.1.2 组织效能的系统特性
        4.1.3 系统动力学适用性分析
    4.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组织效能动态评价模型构建原则
    4.3 模型构建的技术路线
        4.3.1 模型边界的确定
        4.3.2 模型动态假设
        4.3.3 模型因果关系分析
        4.3.4 建立组织效能评价的系统动力学流图并检验
        4.3.5 效能评价仿真
    4.4 组织效能评价指标的筛选依据
        4.4.1 农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汇总
        4.4.2 组织效能评价体系已有的研究成果
    4.5 影响因素与组织效能间关系判定
        4.5.1 生产规模扩大的农业企业成长因果关系
        4.5.2 组织能力与规模扩大与组织效能提升的关系
        4.5.3 企业规模扩大对组织效能影响因果关系
        4.5.4 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子系统关系判定
    4.6 组织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6.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6.2 农业企业组织效能指标体系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动态评价模型构建
    5.1 各子系统因果关系模型构建及分析
        5.1.1 农业企业资源子系统因果关系模型
        5.1.2 农业企业管理子系统因果关系模型
        5.1.3 农业企业销售子系统因果关系模型
        5.1.4 农业企业技术产能子系统因果关系模型
        5.1.5 农业企业财务子系统因果关系模型
    5.2 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影响因素因果回路图的构建与分析
        5.2.1 农业企业组织效能系统的因果回路图构建
        5.2.2 组织效能因果回路分析
    5.3 系统积累变量流图模型的建立
        5.3.1 设计积累变量流位流率系
        5.3.2 构建积累变量流位控制流率的定性二分部图
        5.3.3 流率基本入树模型及变量方程
    5.4 系统整体流图模型及组织效能动态评价模型的构建
        5.4.1 组织效能动态评价模型的构建
        5.4.2 流位模型中变量方程的设定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动态评价模型仿真
    6.1 企业背景及基本状况介绍
        6.1.1 企业基本信息
        6.1.2 HY集团管理现状
        6.1.3 HY集团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6.2 HY集团组织效能系统仿真模拟及结果分析
        6.2.1 组织效能动态评价系统仿真初始数据的设置
        6.2.2 组织效能模型仿真结果及仿真分析
    6.3 HY集团组织效能评价灵敏度分析
        6.3.1 不同企业的不同能力投入比例的灵敏度分析
        6.3.2 单一改变某一因素投入比例模型灵敏度分析
    6.4 仿真结论与建议
        6.4.1 研究结论
        6.4.2 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导师简历
致谢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5)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2.1 理论基础
        2.1.1 理论介绍
        2.1.2 概念界定
    2.2 研究背景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研究时期划分
第3章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回顾
    3.1 封建社会——零星的家庭教育
    3.2 1840 -1949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
    3.3 1949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
        3.3.1 1949 -1956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3.3.2 1957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
    3.4 女数学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4.1 时期背景
        4.1.1 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
        4.1.2 数学教育理念
    4.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4.2.1 女性受小学数学教育情况
        4.2.2 女性受中学数学教育情况
        4.2.3 存在的问题
    4.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4.3.1 女数学家
        4.3.2 女性数学教师
        4.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4.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4.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4.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5.1 时期背景
        5.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5.1.2 数学教育理念
    5.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5.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5.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5.2.3 存在的问题
    5.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5.3.1 女数学家
        5.3.2 女性数学教师
        5.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5.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5.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5.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5.4.3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巩固提高时期(2000 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
    6.1 时期背景
        6.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6.1.2 数学教育理念
    6.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6.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6.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6.2.3 存在的问题
    6.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6.3.1 女数学家
        6.3.2 女性数学教师
        6.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6.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6.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6.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6.4.3 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验教训与挑战
    7.2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发展
        7.2.1 发展概况
        7.2.2 存在问题
        7.2.3 影响因素
        7.2.4 相关建议
    7.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
        7.3.1 结论
        7.3.2 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互联网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实践——以《中国舰船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打破传统科技期刊的瓶颈
2 调研挖掘
    2.1 文献计量学分析
    2.2 电子问卷调查
3 优化编委结构,占领人才高地
    3.1 增加青年编委
    3.2 奖励优秀编委
4 大数据选题策划
    4.1 问卷调查数据
    4.2 中国知网数据
    4.3 年度选题名录
5 网络化模式的组稿+审稿
    5.1 专辑/专题特约主编
    5.2挖掘约稿对象
    5.3“一对一”在线服务
    5.4 发布专题征稿启事
    5.5 远程稿件采编系统
    6.1 单篇网络优先出版
    6.2 中英双语数字出版
    6.3 单篇精推:微信公众号
    6.4 专题精推:企业邮箱
    6.5 整本泛推:官方网站
    6.6 融合传播
    6.7 移动App
7 结束语

(8)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供给风险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钢铁产品国际贸易研究
        1.3.2 国际贸易复杂网络研究
        1.3.3 矿产资源供给风险研究
        1.3.4 风险传播模型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科学问题与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模型研究
    2.1 钢铁生产概述
        2.1.1 生产方法
        2.1.2 生产工艺流程
        2.1.3 生产原料、产品及用途
    2.2 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模型构建
        2.2.1 数据来源
        2.2.2 钢铁国际贸易单层网络构建
        2.2.3 钢铁国际贸易层间网络构建
        2.2.4 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构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供给风险传播模型研究
    3.1 钢铁国际贸易单层网络供给风险传播模型
        3.1.1 传播规则
        3.1.2 传播模型构建
        3.1.3 模型算法实现
    3.2 供给短缺情境下的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风险传播模型
        3.2.1 传播规则
        3.2.2 传播模型构建
        3.2.3 模型算法实现
    3.3 供给过剩情境下的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风险传播模型
        3.3.1 传播规则
        3.3.2 传播模型构建
        3.3.3 模型算法实现
    3.4 风险传播机制分析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给短缺情境下的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风险传播机制研究
    4.1 钢铁国际贸易单层网络供给短缺风险传播机制
        4.1.1 不同供给冲击下的风险传播影响范围
        4.1.2 关键国家供给风险传播影响程度
        4.1.3 关键国家供给风险传播路径
    4.2 上游产品供给短缺导致下游产品国际贸易风险传播机制
        4.2.1 不同供给冲击系数下的风险传播影响范围
        4.2.2 关键国家供给风险传播影响程度
        4.2.3 关键国家供给风险传播路径
    4.3 政策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供给过剩情境下的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风险传播机制研究
    5.1 钢铁国际贸易单层网络供给过剩风险传播机制
        5.1.1 不同供给冲击情境的传播规模
        5.1.2 关键国家供给冲击的风险传播影响程度
        5.1.3 关键国家供给冲击的风险传播路径
    5.2 下游产品供给过剩导致上游产品国际贸易风险传播机制
        5.2.1 不同供给冲击情境的传播规模
        5.2.2 关键国家供给冲击的风险传播影响程度
        5.2.3 关键国家供给冲击的风险传播路径
    5.3 政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个人简历
    附录 B 国家代码表

(9)中国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天然气市场配置机制研究
        1.2.2 天然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方法
        1.2.3 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优化要素
    1.3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配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模型构建与对比验证
    2.1 区域配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2.1.1 模型边界和主体界定
        2.1.2 确定目标函数
        2.1.3 构建管网约束
        2.1.4 基于迭代式压流约束的优化模型
    2.2 模型对比验证
        2.2.1 案例一
        2.2.2 案例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输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模型及中国天然气管网市场实证分析
    3.1 长输天然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3.1.1 长输天然气管网系统与区域配气管网系统区别
        3.1.2 长输天然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模型
    3.2 中国长输天然气管网流量优化配置实证分析
        3.2.1 中国长输天然气管网分布及市场机制分析
        3.2.2 中国长输天然气管网系统边界与主体界定
        3.2.3 中国长输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模拟及参数设定
    3.3 中国天然气长输管网流量配置结果分析
        3.3.1 天然气流量配置
        3.3.2 消费地价格分析
        3.3.3 社会福利分析
    3.4 中国天然气管网系统和市场运行的影响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策变化对中国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的影响研究
    4.1 中国天然气管网及市场运行制度分析
    4.2 政策变化情景设计
    4.3 政策变化下天然气市场配置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管网结构变动对中国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的影响研究
    5.1 中国天然气管网拓扑结构特征分析
    5.2 管网结构变动情景设计
    5.3 管网结构变动下天然气配置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部供给波动对中国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的影响研究
    6.1 中国天然气外部供给形势分析
    6.2 外部供给波动情景设计
    6.3 外部供给波动下天然气配置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博士研究生期间负责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学术活动
    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撰写学术专着
附录

四、《系统仿真学报》新增编委(论文参考文献)

  • [1]“忆”彩纷呈——《地理科学》创刊四十年笔谈[J]. 陈发虎,吕宪国,顾朝林,岳天祥,柴彦威,张平宇,汤茂林,朱竑,贺灿飞,甄峰,王姣娥. 地理科学, 2021(12)
  • [2]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3]农业企业组织效能动态评价研究[D]. 李丹. 吉林大学, 2020(03)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D]. 冯俊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互联网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实践——以《中国舰船研究》为例[J]. 高岚. 编辑学报, 2019(S2)
  • [7]互联网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实践——以《中国舰船研究》为例[A]. 高岚.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8]钢铁国际贸易多层网络供给风险传播机制研究[D]. 郝晓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1)
  • [9]中国天然气管网流量配置与优化研究[D]. 陈志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10]动态车辆路径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周鲜成,王莉,周开军,黄兴斌. 控制与决策, 2019(03)

标签:;  ;  ;  ;  ;  

《系统仿真学报》新编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