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对化学气味源的定向机制

昆虫对化学气味源的定向机制

一、昆虫向化学气味源定向的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董子舒[1](2021)在《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选择行为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眉斑并脊天牛Glenea cantor Fabricius是木棉树Bombax ceiba L.及猴面包树Adansonia digitata L.的重要蛀干害虫,属寡食性昆虫,其分布区域和寄主高度重合,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及地区,是沟胫天牛亚科的成员之一,具有该亚科天牛特有的刻槽产卵习性。在成功建立实验种群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室内外实验研究眉斑并脊天牛成虫的产卵选择行为,并综合运用超微结构观察、植物组织切片、生物化学、昆虫电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剖析了其产卵选择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眉斑并脊天牛具有明显的衰弱树选择趋向性,通过种群聚集取食快速衰弱寄主树势,随后怀卵雌虫于寄主主干聚集产卵,进一步对寄主造成危害。成虫每天主要集中在的9:00-18:00进行产卵,每产1粒卵需要499.54±21.67 s,其一生产卵量为162.28±2.93粒;在寄主定位过程中,其触角拍打的频率为1.58±0.11次/s,下颚须探测频率为3.23±0.16次/s。当寄主植株叶片枯萎且环境温度达到25℃左右,才会出现暴发式聚集产卵现象。在植株上的产卵高度随为害天数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成虫多在寄主向光面产卵(占88.07±2.31%),以实验木棉植株(3.0 m)主干的0.5-1.0 m着卵量占比最高,达到31.64±0.96%。此外,该天牛在主干普通裂缝和青皮裂缝的着卵量占比最高,分别占54.94±0.31%和27.92±0.54%。(2)眉斑并脊天牛产卵相关的主要功能器官共有11种感器,跗足具有5种粘附结构。其中,触角有4种感器,雌虫触角嗅觉感器尤为发达,在产卵定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产卵过程中,上颚的主要功能在于刻槽的制作,其具有少量刺形感器协助雌虫在产卵刻槽制作过程感应撕咬力度。下唇须和下颚须感器丰富,共有7种感器,腹部末端有5种感器,这三个器官拥有大量的温湿度感器及嗅觉感器,在产卵过程主要参与识别行为。成虫前、中和后足跗节在产卵过程中主要承担着虫体在寄主表面的附着,同时通过抓扣力度间接感知寄主表面粗糙程度。产卵器不仅通过腔锥感器识别刻槽部位的适宜度,还可利用其表面大量的倒刺顺利撕扯开木棉韧皮部纤维层,顺利插入韧皮部并排卵。(3)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刻槽分为有效刻槽和空刻槽,有效刻槽为有卵刻槽,刻槽表面覆盖有果冻状分泌物。有效刻槽和空刻槽在长度(有效刻槽=4.04±0.05 mm,空刻槽=3.62±0.19 mm)和宽度(有效刻槽=0.70±0.01 mm,空刻槽=0.63±0.02 mm)上都存在显着性差异,且空刻槽具有7种制作途径,较有效刻槽复杂很多。不同梯度的温度、湿度和光周期对该天牛刻槽制作的有效率均存在影响,以温湿度影响相对较大,不同温度梯度下,25℃时刻槽有效率较高,达到84.98±1.52%,而在湿度梯度中在75±5%时,刻槽有效率达到最高的90.03±1.09%。结合所有研究结果,将空刻槽成因划分为4种:撕咬力度不合适;衰弱树势;刻槽处植株生理指标不合适(含水量过大或皮层太硬);寄主表面结构复杂,无法插入产卵器。(4)眉斑并脊天牛产卵分泌物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还原性糖及氨基酸,浸提物成份为萜类及烷类;雌虫受精囊和受精囊腺的浸提物成份与成虫产卵分泌物的组分最为接近,表明雌虫产卵分泌物主要来源于受精囊和受精囊腺。雌虫产卵分泌物的主要功能为:产卵标记、保护作用(抵御天敌)、保湿作用和衰弱寄主。(5)对9种味源(健株叶、衰弱株叶、机械伤株叶、被取食株叶、带幼虫枝条、着卵枝条及无处理枝条、成虫虫粪和卵表化合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研究,并结合眉斑并脊天牛的电生理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挥发物成份中有9种与成虫行为有关的活性物质,分别是:3-己酮、醋酸丁酯、壬醛、2-己醇、对二甲苯、癸醛、十六烷、棕榈酸乙酯和油酸。其中,成虫通过寄主定位信息化合物3-己酮探寻到寄主木棉,再通过寄主环境中的聚集化合物壬醛和癸醛协同吸引,聚集到木棉树进行取食营养补充。木棉树受到成虫取食为害导致树势逐渐衰弱,并释放出次生代谢产物。其中,对二甲苯含量快速增加,显着吸引天牛种群至衰弱木棉聚集为害;2-己醇仅对处女雌虫及雄虫具有明显的吸引效果,发挥着性诱导作用,促进雄虫与处女雌虫聚集交配,增加怀卵雌虫数量;醋酸丁酯在产卵定位中起引导作用,吸引雌虫到树势衰弱的寄主上为害,并在寄主主干出现暴发式聚集产卵现象。(6)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眉斑并脊天牛雌雄不同组织部位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序列比对及相应的功能分析,从雌雄成虫各组织转录组中挖掘出151个与其嗅觉相关的基因,包括16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9个化学感受蛋白基因、2个神经元膜蛋白基因、84个气味受体基因、27个离子受体基因和13个味觉受体基因。分析发现在嗅觉蛋白基因表达上雌雄存在明显差异,雌虫相对于雄虫嗅觉蛋白基因表达呈现为上调的有:触角的差异表达基因有7个OBPs基因、3个CSPs基因及2个SNMPs基因;头部有1个OBPs基因、1个CSPs基因;胸部有1个OBPs基因;腹部有1个CSPs基因;足部有2个OBPs基因;翅部有4个OBPs基因。此外,雌虫不同组织之间嗅觉蛋白基因的表达也存在差异,触角相对于其他组织表达上调的基因较多,有8个OBPs基因、8个CSPs基因及2个SNMPs基因,其中OBP6、OBP7及OBP13只在触角中表达。综上所述,本文明确了眉斑并脊天牛产卵选择行为习性,并鉴定了雌虫不同功能器官在产卵选择中的具体功能;通过鉴定该天牛多种信息化合物成分及嗅觉的相关基因,结合产卵行为观察,揭示了雌虫产卵选择的化学机制,并为该天牛产卵选择的嗅觉分子机制研究打下了基础。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眉斑并脊天牛产卵选择的化学信息通讯机制,为该天牛的绿色防控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邵新亮[2](2021)在《栓皮栎林食叶害虫危害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文中提出在世界森林害虫管理中,如何实现对食叶害虫的长期有效控制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前提便是探明植食性昆虫危害的驱动机制,这对保障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虽有大量研究在不同方向、不同尺度上对植食性昆虫危害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探索,但一些研究结果相互矛盾,无法很好地指导森林害虫管理实践。栎类林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近年来,大面积栎林受到食叶害虫的严重危害,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给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带来了威胁。本研究以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1.)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 200 hm2的大样地,采用系统抽样法在样地内以100 m的间隔布设了 186个10 m × 10 m的样方并对每个样方进行了调查研究;阐明了栓皮栎林分内食叶害虫危害的空间格局并从土壤质地、林层、土壤和叶片的理化特征,林分因子及植物多样性等多方面解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栓皮栎林分内食叶害虫危害的空间格局特征以及土壤质地和林层对危害格局的影响。总体而言,食叶害虫危害在林分内呈现出空间异质性,水平方向上,砂土区的危害程度显着低于壤土区;垂直方向上,树冠下层的危害程度最高,幼苗层最低,但186个样方中仍有41个样方上层的危害程度最高,有29个样方幼苗层的危害程度最高。食叶害虫危害程度与枯落物覆盖度显着正相关,而壤土对枯叶的固持力显着高于砂土可能是造成壤土区的枯落物覆盖度显着高于砂土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为食叶害虫越冬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更好的栖息地微生境,使壤土区越冬蛹密度显着高于砂土区;因此可认为枯落物覆盖度是影响食叶害虫危害空间格局的一个主要因素。壤土区和砂土区各林层食叶害虫危害程度均分别与灌草覆盖度整体呈现负相关,较高的灌草覆盖度会降低各林层(尤其是幼苗层)的食叶害虫危害,这可能是造成垂直方向上幼苗层危害程度最低的主要原因。(2)阐明了栓皮栎林分内食叶害虫危害与土壤和叶片理化特征之间的关系。食叶害虫危害程度与土壤含水率显着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和土壤砂粒含量显着负相关,但与土壤全碳、全氮、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养分指标没有显着相关性。食叶害虫危害的水平分布格局与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砂粒含量等物理指标的分布格局有相对较高的吻合度。叶片特征各指标在两种土壤质地间没有显着性差异,无法解释食叶害虫危害的水平分布格局;各项指标在林层间的变化趋势与食叶害虫危害的变化格局没有一致性,不能很好地解释食叶害虫危害的垂直变化格局。本研究结果不支持林分内具有不同养分状况的土壤能够通过改变叶片性状特征而影响食叶害虫危害的假设。(3)解析了栓皮栎林分内食叶害虫危害与林分因子及灌木层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食叶害虫危害主要受反映树木生物量大小的树高和胸径两个因子的影响,与树高和胸径均呈显着正相关。灌木层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土壤质地的影响,壤土区的植物多样性显着高于砂土区。但壤土区和砂土区各林层食叶害虫危害程度均分别与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整体上呈现负相关,尤其是幼苗层的危害程度与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显着负相关。灌木层植物多样性受冠层结构及光环境的显着影响,与冠层开度、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及林下总光照显着负相关;与叶面积指数显着正相关。在本研究的特定情况下,冠层开度的增加及林下光照的增强能够降低灌木层的植物多样性。在森林经营过程中,适当保护并提高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将有利于降低食叶害虫危害。本研究详细探讨了栓皮栎林分内食叶害虫危害的空间格局并对其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解析,以期促进人们对自然环境中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的理解,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以及森林害虫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王鹏,张龙[3](2021)在《植食性昆虫的嗅觉选食过程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植食性昆虫的嗅觉在其选择食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能通过对植物挥发物的感受来定向和定位食物源并产生趋近行为,进而根据特殊的化合物或者多种化合物的特异浓度组合来区分寄主和非寄主植物。在这个过程中,昆虫嗅觉器官上相关的嗅觉感受蛋白被植物挥发物激活,形成特异的嗅觉感受通路,在行为上调控昆虫嗅觉选食的能力。本文主要从植食性昆虫嗅觉选食过程中植物挥发物的散布特征、昆虫识别植物信息的嗅觉感受机制及其相关的分子基础等方面进行叙述,同时讨论了近年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陈文斌[4](2021)在《烟粉虱对三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及植株挥发物对其选择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为害棉花、蔬菜、花卉等600多种寄主植物,若虫和成虫均能为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世界各国的瓜果蔬菜以及花卉等都受到它的严重危害。我国上海自从1994年引进国外一品红之后,烟粉虱逐渐成为我国多种农作物上的重要害虫。本文以棉花、野生苘麻与蓖麻为材料,研究了苘麻不同距离对棉田烟粉虱的诱集效果、比较了烟粉虱成虫在这三种寄主植物上的选择偏好性、探讨了这三种植物挥发性气味物对烟粉虱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苘麻对棉田Q型烟粉虱存在较强的诱集能力,在三个不同调查时期,苘麻上烟粉虱若虫量为同期棉花上的2.3-4.6倍,8月28日第三次调查时,苘麻上的若虫量达到高峰,为40.5头/株,与同期棉花上不但存在极显着差异,且虫量为前二次调查的2.7倍(8月8日)和1.7倍(8月18日);苘麻上的成虫数量则在8月18日达到最高峰,平均达到94.8头/株,与同期棉花上虫量存在极显着差异。分析还发现,苘麻对烟粉虱活动性大的成虫诱集力强,前二次调查结果呈现出近苘麻的棉株上虫量少,远离苘麻的棉株上虫量多,表明近苘麻的棉株上一些烟粉虱迁移到苘麻上;而到后期,则表现出越近苘麻,棉株上虫量越多,表明苘麻对烟粉虱仍有一定的吸引力。三个调查时间段烟粉虱的若虫量也是以苘麻上最多,表明烟粉虱更喜欢将卵产在苘麻上。2.罩笼选择试验结果指出,相较于棉花和蓖麻,Q型烟粉虱对苘麻有着更强的选择偏好。在1、2、24h时对苘麻均有最高的选择率,三个时间段烟粉虱对苘麻的选择率分别达到50.5%、55.0%和60.6%,而棉花与蓖麻上的虫量随选择时间的延长则逐渐下降。培养皿试验中烟粉虱对苘麻的选择率达到66.6%,也印证了罩笼选择试验的结果。Y型嗅觉仪行为测定烟粉虱对三种寄主不同生育期的偏好性时,发现三种植物的生育期不同,烟粉虱的选择性存在差异。但总的表现为苘麻对烟粉虱有着更好的诱集效果。在开花前和开花期,与空气流相比较,烟粉虱对苘麻的选择率为67.6%与63.3%,均高于棉花和蓖麻;当“Y”型管两臂气味源均为寄主植物时,烟粉虱对苘麻的选择率也达60.8%至64.5%。在三种植物开花结果后,烟粉虱的选择性在三种植物间差异并不明显。试验结果还表明,蓖麻对烟粉虱则存在一定的驱避作用,烟粉虱对其选择率最低可至33.5%。3.利用动态顶空法收集了 3种植物的挥发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收集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与鉴定。苘麻三个时期共检测出24种化合物,棉花24种化合物,蓖麻20种化合物。统计分析结果指出:苘麻挥发性物质不同时期差异的重要变量分别是芳樟醇(Linalool)、壬烷(Nonane)、辛酸乙酯(Ethyl Octanoat)、壬酸乙酯(Ethylnonylate)、丙烯酸正丁酯(n-ButylAcrylate)、罗勒烯(Ocimene)与十六醇(1-Hexadecanol);棉花挥发性物质不同时期差异的重要变量为乙酸叶醇酯(Cis-3-Hexenyl Acetate)、2-己烯醛(2-hexenal)、辛酸乙酯(Etheyl Octanoat)、萘(Naphthalene)、壬酸乙酯(EthylNonanoate)、壬烷(Nonane)、间二甲苯(m-Xylene)、月桂醛(Dodecanal)以及辛醛(Octanal);蓖麻挥发性物质不同时期差异的重要变量有壬醛(Nonanal)、癸酸乙酯(Ethyl caprate)、2-丁基-1-辛醇(2-Butyl-1-octanol)、丙烯酸正丁酯(n-Butyl Acrylate)、十六醇(1-Hexadecanol)和萘(Naphthalene)。本文对以上三种植物分别选取了一种差异化合物——芳樟醇、乙酸叶醇酯和壬醛,分析测定了对Q型烟粉虱定向行为的影响。结果指出,芳樟醇在1、10、100μL/mL的浓度下对Q型烟粉虱有显着的吸引作用,选择率依次为64.4%、61.2%和60.4%;高浓度的乙酸叶醇酯也对烟粉虱具有较强的诱集作用,选择率为60.9%;壬醛在高浓度时则对烟粉虱有着明显的驱避效应,选择率仅有32.5%。分析还发现,化合物的浓度不同,对烟粉虱的影响也不相同,表明化合物的浓度也会影响烟粉虱的选择。芳樟醇、乙酸叶醇酯与壬醛这三种对烟粉虱具有趋向调控功能的挥发物组分可以作为潜在的引诱剂或趋避剂组分,为发挥烟粉虱的“推拉(Push-Pull)”防控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以减少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高超男[5](2021)在《虫源挥发物、超声波和寄主接触经历对棉铃虫产卵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为害农作物最严重的害虫之一。随着转基因棉在华北大面积推广,棉花棉铃虫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然而,棉铃虫食性广泛,在玉米、烟草、番茄、向日葵等作物上仍构成严重为害,而这些作物并非每种均适合遗传改良。因此,基于交尾、产卵、取食行为调控的绿色防控技术仍然是必备的。产卵行为与棉铃虫为害关系密切,作者研究了棉铃虫释放的气味(虫源挥发物)、超声波及寄主接触经历对棉铃虫产卵行为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在不同长度的管状生物测定装置中,以不同密度棉铃虫雌蛾或雄蛾释放的气味、棉铃虫雌雄虫对以及性信息素诱芯作为气味源,测试了不同处理组合对处女雌蛾产卵量和产卵选择反应的影响。雄蛾气味源的19个处理中,各出现1例显着的产卵引诱作用(50 cm,4头雄蛾作为气味源)和产卵驱避作用(12.5 cm,8头雄蛾作为气味源);雌蛾气味源的20个处理中,出现4例显着性的产卵选择调控效应且全部是引诱作用。总产卵量组间比较表明,16头雌蛾作为气味源置于12.5 cm生物测定装置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刺激产卵条件组合。1头雄蛾置于6 cm生物测定装置,是另一个特殊的刺激产卵条件组合。棉铃虫雌雄组合体、性诱芯对被试雌蛾产卵选择反应均无影响。这说明处女雌蛾聚群释放的气味,在特定空间中能够改变被试雌蛾产卵选择反应和产卵总量,但这些效应不是性信息素造成的。2.测试声强100 dB、频率0~36 kHz和不同触发模式的超声波对棉铃虫交配雌蛾产卵量的影响,发现超声波主要是通过触发模式而不是频率的变化影响棉铃虫产卵量。其中,在扫频信号和正弦波两种模式的超声波环境中,棉铃虫雌蛾的产卵量最少。3.以烟草和棉花两种常见重要寄主作物的叶片为被试材料,测定了与棉叶、烟叶或二者混合体接触不同时间的棉铃虫雌蛾产卵选择行为的变化。发现下述规律:(1)烟叶和棉叶都能诱导棉铃虫对有经历叶片正面的产卵选择;(2)烟草诱导强度比棉花强得多;(3)与接触单一叶片类型的被试相比,与混合叶片接触过的个体,产卵选择反应趋向于折中;(4)要诱导出具有统计显着性的产卵选择反应需要长达6 d的时间,涵盖了棉铃虫羽化后主要产卵阶段,另外室内测试限制被试雌蛾接触其他植物叶片,故这种正面经历效应并无太大的自然生物学意义。

朱秀[6](2021)在《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识别的化学生态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为茄科枸杞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其干燥成熟果实枸杞子是我国大宗常用中药材。枸杞红瘿蚊Gephyraulus lycantha Jiao&Kolesik是宁夏枸杞的主要成灾害虫,以幼虫为害枸杞花蕾,致使花蕾畸形膨大,形成灯笼状虫瘿,造成枸杞减产。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Pseudoteorymus jaapiellae Yanget Chen为枸杞红瘿蚊幼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是目前控制枸杞红瘿蚊种群数量的重要生物因子。枸杞红瘿蚊是典型的致瘿昆虫,而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能够准确地搜寻并寄生隐蔽在虫瘿内的枸杞红瘿蚊幼虫,那么,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是如何在复杂的植物生境中精准地寻找、定位、识别和寄生枸杞红瘿蚊幼虫?该寄生蜂与枸杞红瘿蚊之间是否存在能够指引寄生蜂定位寄主的化学信号物质?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分析了该寄生蜂对不同发育阶段虫瘿的选择偏好,探讨影响寄生蜂寄主选择的主要因素,初步明确了寄生蜂寄主识别的物质基础和感受器结构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发现枸杞红瘿蚊天敌新种——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通过对我国枸杞各大产区枸杞红瘿蚊天敌群落调查,首次发现枸杞红瘿蚊一种主要的寄生性天敌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为枸杞红瘿蚊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天敌资源。该寄生蜂由中国林业科学院杨忠岐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陈君研究员共同定名为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Pseudotorymus jaapiellae Yang et Chen,隶属于膜翅目、长尾小蜂科,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利用价值。2.明确了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为枸杞红瘿蚊幼虫的优势寄生蜂,在不同枸杞种植园内的寄生率存在差异枸杞红瘿蚊虫瘿内主要包含4类昆虫:致瘿昆虫枸杞红瘿蚊,枸杞红瘿蚊的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及重寄生蜂。寄生蜂有12种,分别是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P.jaapiellae,枸杞瘿蚊金小蜂Pteromalus janssoni,枸杞瘿蚊黄色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calvus以及9种未鉴定种。其中,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为新种,种群数量占所有寄生蜂的99%以上,为枸杞红瘿蚊的优势寄生蜂。该寄生蜂在不同枸杞园内寄生率差异较大,废弃枸杞园寄生率最高,可达64%-77%;有机种植园次之,为14%-70%,常规种植园寄生率最低,为10%-39%,化学农药的使用严重影响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寄生率。3.系统研究了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生物学特性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幼虫共有5个龄期,以成熟幼虫(占比76%)或蛹(占比24%)在枸杞红瘿蚊虫瘿内越冬。完成一个世代需要约18.2 d。补充营养可显着延长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成蜂的寿命,补充10%蔗糖水的雌雄蜂寿命最长,平均寿命分别为25.2d和15.4d。产卵后雌蜂寿命显着降低,最长寿命仅为不产卵雌蜂的1/2。该蜂可两性生殖,也可孤雌产雄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卵的孵化率和发育历期无显着差异。雌蜂羽化后需经过约1.9d达到性成熟并开始产卵,3日龄雌蜂的日产卵量最高,平均为3.2粒/日。一头雌蜂一生平均可产卵17.2粒。每个虫瘿内的卵粒数为1-2粒。自然状态下,雌雄性比接近2:1。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枸杞红瘿蚊幼虫的寄生具有可持续性。寄生蜂幼虫在虫瘿内孵化后,首先以口器麻痹虫瘿内的部分枸杞红瘿蚊幼虫,再逐一吸取寄主体液。未被麻痹的红瘿蚊幼虫能够顺利完成生长发育并离开虫瘿,从而保证种群延续。4.明确了寄主龄期以及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自身的日龄、营养状况、交配与否和学习经历对其寄主选择具有显着影响根据枸杞红瘿蚊幼虫的发育情况,可将虫瘿分为卵期虫瘿(成虫产卵后1 d),幼嫩虫瘿(成虫产卵后5-8 d)和成熟虫瘿(成虫产卵后9d及以上)3个发育阶段。无论是限制选择还是自由选择,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在幼嫩虫瘿上的刺探数和产卵量都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1),选择偏好系数CN=0.56±0.38,与CN=0之间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枸杞红瘿蚊幼嫩虫瘿的选择偏好说明了该寄生蜂卵和幼虫的生长发育与枸杞红瘿蚊幼虫及其虫瘿的生长发育,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高度一致性。幼嫩虫瘿期,瘿内红瘿蚊幼虫开始取食子房,致使子房基部缢缩,与花冠间形成空腔,为寄生蜂提供了生活空间。寄生蜂选择幼嫩虫瘿产卵,根据寄生蜂卵的发育历期(2-4 d)以及枸杞红瘿蚊幼嫩幼虫发育成熟并离瘿的发育历期(3-6 d)推算,可保证寄生蜂幼虫在枸杞红瘿蚊幼虫老熟离开虫瘿之前孵化并完成寄生,从而获得其自身发育所需食物。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日龄等自身发育状况均显着影响其对枸杞红瘿蚊虫瘿的选择和寄生。其中,不同日龄的寄生蜂在虫瘿上的刺探和产卵数量存在显着差异,5日龄雌蜂的刺探数显着高于其他日龄,但9日龄雌蜂产卵数则达最高值;补充营养对寄生蜂的产卵寄生率也有显着影响,饲喂10%蜂蜜水和10%蔗糖水的雌蜂,其有效产卵率基本相当,均显着高于饲喂清水和饥饿对照组(P<0.01);交配与否对寄生蜂虫瘿刺探数的影响不大,但交尾雌蜂的产卵量显着低于不交尾雌蜂的产卵量(P<0.01);学习经历会减少雌蜂对寄主的刺探次数,但会显着提高雌蜂的有效产卵率(P<0.01)。5.明确了枸杞红瘿蚊幼嫩虫瘿挥发物对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的寄主识别有显着的指示作用以枸杞健康花蕾作为刺探基质,发现枸杞红瘿蚊幼嫩虫瘿挥发物较成熟虫瘿挥发物对寄生蜂的刺探行为具有更强烈的刺激作用(P<0.01)。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与枸杞健康花蕾相比,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雌蜂显着趋向于受害虫瘿(P<0.05),尤其以幼嫩虫瘿对孕卵雌蜂具有更显着的吸引作用(P<0.001),其中有95%的寄生蜂选择幼嫩虫瘿,仅有5%的寄生蜂选择健康花蕾。采用固相顶空吸附法和固相微萃取法收集采用挥发物,GC-M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虫瘿与健康花蕾的挥发物种类和释放量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其明显地分为3组。环己酮、2,3,5,8-四甲基癸烷、苯甲醛和6-乙基-2甲基-辛烷是枸杞花蕾受害后新出现的物质,这些物质是幼嫩虫瘿的主要物质,但在成熟虫瘿和健康花蕾中含量较少甚至缺失。从幼嫩虫瘿、成熟虫瘿和健康花蕾中共检测出20种化合物能够引起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雌蜂产生持续的触角电位反应。其中,苯甲醇仅存在于虫瘿内,且仅在幼嫩虫瘿挥发物中引起了寄生蜂的触角电位反应,而健康花蕾挥发物中能够引起寄生蜂触角电位反应的2-丁基-1-辛醇和间二甲苯在虫瘿挥发物中缺失或者含量较低。6.研究了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触角和产卵器上感受器的种类、形态结构及数量分布首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触角和产卵器上的感器的形态、分布和数量进行了鉴定、描述和功能推测。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环状节和鞭节组成。该寄生蜂触角上共有9种感受器类型,包括3种毛状感器、1种锥形感器、2种刺形感器、1种板形感器、1种腔锥形感器和1种钟形感器。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和形态没有差异,但在数量和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产卵器上共发现6种感受器,产卵针上的感器类型为的1种毛形感器和2种钟形感器,产卵鞘上为2种毛形感器和1种锥形感器。

王建国[7](2021)在《舞毒蛾气味受体对CO2浓度变化响应机制》文中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国际性问题,大气CO2浓度升高会对农林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舞毒蛾是一种世界性森林害虫,可取食500多种植物,对森林造成了严重危害。本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研究了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ORs)基因(LdOR1、LdOR2、LdOR3和LdOR4)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利用RNAi技术沉默ORs基因研究不同CO2浓度(397μL/L、550μL/L和750 μL/L)下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和营养影响,以探究ORs基因生理功能,并通过RNAi和行为学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不同CO2浓度下舞毒蛾成虫对植物挥发物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舞毒蛾LdOR1、LdOR2和LOR3基因在卵期、蛹期、雌成虫期表达量均高于幼虫期,但雄成虫期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其他龄期,LdOR4基因表现为卵期、幼虫期、蛹期表达量均高于成虫期,这显示LdOR1、LdOR2和LdOR3基因可能与雌虫生殖有关,LdOR4基因则可能与舞毒蛾幼虫行为活动有关。在不同组织ORs基因(LdOR1、LdOR2、LdOR3和LdOR4)的表达模式中,舞毒蛾OR基因在触角、头、胸、腹、足中均有表达,但触角中的表达量约为其他组织表达量的2-100倍,表明舞毒蛾ORs基因主要是在触角发挥功能。2、利用RNAi技术研究不同CO2浓度下舞毒蛾3龄幼虫体内的3种OR基因(LdOR2、LdOR3和LdORCO)功能。不同CO2浓度处理下,LdOR2基因均在72 h沉默效率达到最高,沉默效率分别为43.01%、51.43%和45.08%。在397 μL/L和550 μL/L CO2浓度下,LdOR2基因表达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LdOR3基因在397 μL/L时沉默效率在24 h时达到最高,为84.26%;550μL/L和750 μL/L时沉默效率在72 h时达到最高;分别为37.76%和47.71%;LdORCO基因在各CO2浓度下,沉默效率均在72 h达到最高,分别为45.00%、35.77%和58.82%。测定舞毒蛾ORs基因沉默体营养利用效率,与注射dsRed的对照组相比,舞毒蛾的相对生长率显着升高。随着CO2浓度升高,舞毒蛾相对取食量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在397 μL/L和750 μL/LCO2浓度下,沉默OR基因(LdOR2、LdOR3和LdORCO)后幼虫相对取食量均显着上升,而在550 μL/LCO2浓度下,沉默OR基因(LdOR2、LdOR3和LdORCO)后幼虫相对取食量则均显着下降,表明CO2浓度变化对幼虫取食行为有所影响。3、通过电生理与行为学反应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舞毒蛾成虫对7种寄主植物挥发物的最佳使用浓度,浓度为102 μg/μL时表现出极强的EAG反应,该浓度下各挥发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趋向或趋避反应,说明寄主植物挥发物在昆虫选择寄主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沉默LdOR2基因后,与注射dsRed的对照组相比,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舞毒蛾成虫对顺-3-己烯-1-醇有较高的EAG反应值,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趋向行为,然而随着CO2浓度升高舞毒蛾雄虫对顺-3-己烯-1-醇表现出显着的趋避性,说明CO2浓度变化可能导致舞毒蛾对顺-3-己烯-1-醇的行为学反应产生变化。注射dsOR2的舞毒蛾雌雄成虫与对照组相比,对丁香酚和α-蒎烯的趋向性明显减弱,对顺-3-己烯-1-醇的趋避性明显增强,说明LdOR2基因可能是识别丁香酚、顺-3-己烯-1-醇和α-蒎烯气味分子的关键基因。随着CO2浓度升高舞毒蛾反应率有所下降,表明CO2浓度变化可能会影响舞毒蛾对于挥发物的选择判断,对挥发物的敏感性受到影响。

袁郁斐[8](2020)在《美国白蛾幼虫取食经历对成虫寄主选择的影响及槲皮素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文中提出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是我国重大检疫性害虫,具有寄主范围广、取食量大等特点,严重影响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美国白蛾在我国取食习性及危害范围日趋扩大,但缺乏认识其寄主选择行为的依据。本文从植食性昆虫的学习与记忆行为角度出发,利用风洞、Y型嗅觉仪和野外试验等技术与方法,研究了美国白蛾幼虫期的植物取食经历对成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此外,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美国白蛾幼虫的口器形态和味觉感器的特征,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对槲皮素诱导的美国白蛾5龄幼虫的头部转录组进行测序,进一步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及代谢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风洞、Y型嗅觉仪以及野外试验等研究方法,对美国白蛾成虫对幼虫期经历的树种的敏感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单一植物气味源的条件下,幼虫期植物经历为法桐的美国白蛾成虫没有对法桐表现出明显的“记忆效应”,幼虫期植物经历为洋白蜡的美国白蛾成虫却能够“记忆”洋白蜡的气味。当扩大美国白蛾可选择的植物范围时,幼虫期植物经历为法桐、洋白蜡的美国白蛾成虫没有受到已经历树种的影响。2.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美国白蛾幼虫头部感器,结果发现美国白蛾下颚须顶端凹陷处有6个丹锥感受器,排列模式为3-1-2,与已报道的甜菜夜蛾、亚洲玉米螟、家蚕等鳞翅目昆虫的感受器排列方式不同。3.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槲皮素诱导前后的美国白蛾5龄幼虫头部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47,251条Unigenes,377个差异表达基因。应用超几何检验方法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细胞组分分类中,上调基因集中在细胞组分、细胞器组分、细胞器和高分子复合物这四个亚类;而下调基因集中在细胞组分、膜部分和胞外区这三个亚类。在生物学过程分类中,上调基因在细胞生理、代谢、发育、生物调节和细胞组分组织或合成这五个亚类中比例较为突出;下调基因在代谢过程、细胞生理过程和生物调节中比例较为突出。在分子功能分类中,上下调基因比例均在分别是结合和催化活性亚类中较为突出。对KEGG中每个通路进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共富集到134个通路,注释最多的代谢通路分别为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程序性细胞死亡和蛋白质消化吸收通路。4.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美国白蛾幼虫头部转录组数据中共鉴定得到8个美国白蛾味觉受体基因,其中6个味觉受体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5个味觉受体基因具有跨膜域结构且C末端具有1个保守序列。该研究丰富了美国白蛾的转录组数据信息,为进一步研究美国白蛾对寄主植物苦味次生代谢物的适应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李娜[9](2020)在《美国白蛾对11种植物的挥发物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是中国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为了探明寄主与非寄主挥发物成分对美国白蛾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了美国白蛾9种寄主植物包括桑树,洋白蜡,臭椿,白榆,国槐,金叶榆,金银木,西府海棠,美国梧桐,以及2种非寄主植物包括银杏和杜仲,利用顶空动态采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采集并鉴定各种植物的挥发物成分,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树种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组成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比较寄主与非寄主植物的挥发物组成与比例的差异。利用触角电位(EAG)仪和风洞装置,测定不同状态和性别的美国白蛾成虫对几种植物挥发物成分的电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以期找出对美国白蛾具有吸引或者趋避作用的寄主挥发物成分。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11种树种的枝叶中共鉴定得到65种挥发性成分,可以分为6个化学型。所有树种均存在特有的挥发性成分,但主要成分相似,均以烃类化合物为主,总含量在80%以上。寄主植物与非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共有成分包括(1S)-(-)-β-蒎烯,2,4-二甲基苯乙烯,异香茅烯和正二十七烷,各树种的相对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9种寄主植物均含有的特有挥发物成分仅1种,为2,4-二甲基-1-庚烯,其平均相对含量为0.710%,2种非寄主植物共有的特有挥发物成分共2种,为4-甲基庚烷和正二十四烷。2、利用寄主与非寄主植物挥发物的1种共有成分,3种差异成分以及银杏挥发物中特有的d-柠檬烯等5种植物挥发性物质对美国白蛾成虫进行触角电位反应实验。结果表明,5种植物挥发性物质均能引起美国白蛾成虫不同程度的EAG反应。其中,美国白蛾对2,4-二甲基-1-庚烯和d-柠檬烯的EAG相对反应值随浓度的升高而显着升高,当浓度为10-1 V/V时,其反应值达到最大;美国白蛾未交配雌、雄虫对4-甲基庚烷的EAG相对反应值与浓度呈正相关,而已交配雄虫则在浓度为10-3V/V时,EAG反应值出现显着的下降;随着正二十四烷的浓度的变化,美国白蛾未交配雌、雄虫以及已交配雌虫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其中未交配的美国白蛾成虫在浓度为10-3V/V时产生明显变化,而已交配雌虫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美国白蛾已交配雌成虫的EAG反应相对值与正二十七烷的浓度呈正相关,而其他成虫对正二十七烷的EAG相对反应值随浓度无明显变化趋势。总体上,美国白蛾交配前后的雌虫对5种挥发性物质的EAG相对反应值均显着高于雄虫,美国白蛾雌虫之间的EAG反应也存在显着差异。3、根据触角电位反应实验结果,选择了美国白蛾触角电位反应较为强烈的4种挥发性成分即2,4-二甲基-1-庚烯,4-甲基庚烷,d-柠檬烯及正二十四烷对美国白蛾进行行为反应实验。结果表明,除正二十四烷以外,浓度为10-1V/V的2,4-二甲基-1-庚烯,4-甲基庚烷和d-柠檬烯均能引起美国白蛾的行为反应。其中,对2,4-二甲基-1-庚烯,美国白蛾成虫均表现为正趋向行为反应,在对4-甲基庚烷的反应过程中,美国白蛾未交配雌、雄成虫均表现为趋避行为反应,而已交配雌成虫表现正趋向行为反应。d-柠檬烯可以引起美国白蛾未交配雌虫的趋避行为,而美国白蛾未交配雄虫无明显趋向行为,已交配雌虫则对其无响应。飞行数据表明,美国白蛾未交配雌、雄成虫以及已交配雌成虫对2,4-二甲基-1-庚烯和4-甲基庚烷的飞行时间,逆风飞行速度及角速度和顺风飞行速度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因此,推断2,4-二甲基-1-庚烯是美国白蛾识别寄主植物的关键挥发性成分,4-甲基庚烷是美国白蛾识别非寄主植物的关键挥发性成分。

张凡[10](2020)在《枸杞红瘿蚊生殖生物学及相关信息化学物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枸杞红瘿蚊Jaapiella sp.(双翅目:瘿蚊科)是宁夏枸杞的主要成灾害虫之一,为害枸杞幼嫩花蕾,导致花蕾发育异常,不能正常开花结实,危害率即为产量损失率。因其隐蔽危害,防治难度极大,故产业内有“枸杞癌症”之称。枸杞红瘿蚊是典型的专食性致瘿昆虫,成虫寿命极短,羽化后即迅速交尾,产卵于枸杞幼嫩花蕾中。枸杞红瘿蚊成虫飞翔力弱,飞行距离短,它们是如何在短暂的生命过程内寻找配偶,并精确定位产卵于枸杞幼嫩花蕾的?触角在其配偶选择和寄主定向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上述问题迄今尚知之甚少。本文以宁夏枸杞为实验材料,通过室内可控实验和田间实验,对枸杞红瘿蚊的生殖生物学、性信息素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成虫配偶选择和寄主定位中的作用、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初步明确了枸杞红瘿蚊生殖生物学特性。枸杞红瘿蚊营两性生殖,雌雄成虫均具多次交尾习性,以雄虫多次交尾习性更为明显。寄主植物存在与否对枸杞红瘿蚊的交尾无明显影响,但成虫日龄对其交尾有显着影响,以成虫羽化后0~6 h交尾频率最高,是枸杞红瘿蚊成虫的最适交尾时段。蛹期是雌虫孕育卵的初始发育阶段,蛹末期卵发育成型,少数成熟。雌成虫羽化后卵多发育成熟,可迅速交尾产卵,生殖过程迅速而短暂。雌虫产卵量大,具有多次产卵习性,有效产卵率高达88.32%。因此生产中一旦发现枸杞红瘿蚊时,大多已完成了交尾和产卵,此结果为在生产中确定最佳防治适期提供了重要指导。2.初步明确了枸杞红瘿蚊性信息素来源。枸杞红瘿蚊性信息素由雌虫产生,并能引起雄虫产生显着的趋向反应。但是,由于枸杞红瘿蚊性信息素含量极微,目前通过GC-MS未检测到与文献报道的瘿蚊类昆虫性信息素有效成分相同特征的信息化学物质。此结果进一步应证了枸杞红瘿蚊具有两性生殖方式的特性,使利用性信息素防治该虫成为可能。3.初步明确了枸杞花蕾挥发物组分及其对枸杞红瘿蚊的引诱和趋避作用。从枸杞幼嫩花蕾与成熟花蕾挥发物中共鉴定出37种化合物,有8种化合物均能引起枸杞红瘿蚊雌虫产生持续的触角电位反应。其中,3-蒈烯、莰烯、萜品油烯和d-柠檬烯对枸杞红瘿蚊雌虫有显着的引诱作用,可刺激雌虫产生显着的逆风定向或接近气味源行为;(+)-α-蒎烯对枸杞红瘿蚊雌虫能产生显着的忌避作用;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和月桂烯对枸杞红瘿蚊雌虫没有产生显着的引诱或趋避作用。由此推测,枸杞红瘿蚊雌虫是利用枸杞花蕾所释放的多种挥发性化合物对枸杞花蕾进行准确定位。4.明确了枸杞红瘿蚊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及其类型与分布。枸杞红瘿蚊雌雄成虫触角具有性二型现象,雄虫触角具有细长节间,有10~16个鞭小节,以15节居多,明显长于雌虫;雌虫触角有8~14个鞭小节,以12节居多,各鞭节亚节无明显节间。触角鞭节亚节间的缢缩使鞭节数量减少,是导致枸杞红瘿蚊成虫触角节数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枸杞红瘿蚊雌雄虫触角上共发现4种感器类型,分别为刺形感器、毛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环丝,其中环丝是瘿蚊类昆虫特有的触角感器类型。雄虫触角迎风面感器类型和数量显着多于背风面,这使得雄虫能够更便于感知外界信息,尤其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性信息素。本研究从形态学和生殖生物学角度加深了对枸杞红瘿蚊的认知,明确了枸杞红瘿蚊成虫的交尾、产卵等生殖生物学特性及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明确了信息化学物质在枸杞红瘿蚊交尾及产卵行为中的化学通讯作用,为枸杞红瘿蚊的绿色安全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昆虫向化学气味源定向的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虫向化学气味源定向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选择行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天牛产卵行为研究进展
        1.2.1 天牛产卵行为特性
        1.2.2 天牛的产卵选择机制研究进展
    1.3 天牛聚集行为研究进展
    1.4 眉斑并脊天牛繁殖行为研究进展
        1.4.1 眉斑并脊天牛的性成熟及营养补充
        1.4.2 眉斑并脊天牛的繁殖活动规律
        1.4.3 眉斑并脊天牛的配偶定位及识别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行为及产卵选择
    2.1 概述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虫源与食料枝条
        2.2.2 室内实验条件
        2.2.3 眉斑并脊天牛产卵行为观察及聚集行为研究
        2.2.4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行为
        2.3.2 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行为动作
        2.3.3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的产卵选择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与产卵选择相关的眉斑并脊天牛主要功能器官及超微结构
    3.1 概述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虫源准备及样品收集
        3.2.2 电子显微镜观察
        3.2.3 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
        3.2.4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主要感器的形态特征
        3.3.2 眉斑并脊天牛各产卵功能器官感器超微结构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刻槽及成因研究
    4.1 概述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虫源
        4.2.2 试验溶剂及以仪器设备
        4.2.3 产卵刻槽的制作及影响因子研究
        4.2.4 产卵分泌物组成、来源及基本功能研究
        4.2.5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产卵刻槽的类型及分布
        4.3.2 影响刻槽有效性的因素
        4.3.3 分泌物的组成、来源及基本功能
        4.3.4 产卵分泌物对刻槽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眉斑并脊天牛产卵信息化合物的提取、鉴定及功能分析
    5.1 概述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虫源及植物
        5.2.2 试验溶剂及以仪器设备
        5.2.3 不同味源的收集
        5.2.4 信息化合物主成份分析
        5.2.5 活性信息化合物成份鉴定
        5.2.6 触角对活性信息化合物标样浓度梯度的电位反应
        5.2.7 成虫对不同气味源的“Y”型嗅觉仪反应
        5.2.8 数据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眉斑并脊天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化合物初提物的嗅觉反应
        5.3.2 眉斑并脊天牛产卵信息化合物成份分析
        5.3.3 眉斑并脊天牛雌虫对不同味源的触角电位反应
        5.3.4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对9 种活性物质不同浓度梯度的触角电位反应
        5.3.5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对9 种活性物质的趋性反应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第六章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不同组织嗅觉基因的转录组分析
    6.1 概述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虫源准备及样品收集
        6.2.2 眉斑并脊天牛不同组织转录组测序
        6.2.3 眉斑并脊天牛嗅觉蛋白相关基因的鉴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眉斑并脊天牛成虫总RNA检测结果
        6.3.2 质控分析
        6.3.3 拼接转录本长度分布
        6.3.4 基因注释
        6.3.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6.3.6 差异基因及其富集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6.4.1 讨论
        6.4.2 小结
第七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7.1 全文讨论
    7.2 全文结论
    7.3 主要创新点
    7.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专利及软件着作权
    三、参与项目研究

(2)栓皮栎林食叶害虫危害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多样性与植食性昆虫危害的关系
    1.2 天敌多样性与植食性昆虫危害的关系
    1.3 昆虫的寄主寻找
    1.4 土壤条件及叶片特征与植食性昆虫危害的关系
    1.5 景观因素与植食性昆虫危害的关系
    1.6 食物网与植食性昆虫危害的关系
    1.7 科学问题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食叶害虫危害的空间格局特征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研究方法
        2.1.2.1 样方设置
        2.1.2.2 样品采集及环境因子调查
        2.1.2.3 越冬蛹数量及分布情况调查
        2.1.2.4 不同质地的土壤对枯叶的固持效应
        2.1.2.5 危害程度测量
        2.1.3 数据分析
        2.1.4 地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林分内食叶害虫危害的空间异质性
        2.2.1.1 食叶害虫危害的水平与垂直分布特征
        2.2.1.2 地统计分析
        2.2.1.3 越冬蛹调查情况
        2.2.2 环境因子的影响
        2.2.2.1 RDA分析
        2.2.2.2 土壤质地和林层对食叶害虫危害的影响
        2.2.3 不同土壤对枯叶的固持效应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土壤及叶片的理化特征对食叶害虫危害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土壤及叶片的数据采集
        3.1.2.1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3.1.2.2 叶片样品采集与分析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食叶害虫危害与土壤理化特征的关系
        3.2.1.1 食叶害虫危害与土壤容重、含水率和砂粒含量的关系
        3.2.1.2 食叶害虫危害与土壤全碳、全氮、有机碳含量的关系
        3.2.1.3 食叶害虫危害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关系
        3.2.1.4 RDA分析
        3.2.1.5 土壤理化特征在两种质地之间的差异
        3.2.2 食叶害虫危害与叶片特征的关系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林分因子及灌木层植物多样性对食叶害虫危害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数据采集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林分因子与食叶害虫危害的关系
        4.2.1.1 RDA分析
        4.2.1.2 树高、胸径及食叶害虫危害的分布比较
        4.2.1.3 树高和胸径与食叶害虫危害的相关性
        4.2.2 灌木层植物多样性的分布及其与食叶害虫危害的关系
        4.2.3 灌木层植物多样性与冠层结构及光环境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读博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植食性昆虫的嗅觉选食过程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植食性昆虫选食行为及其感受植物信息途径
3 植物挥发物结构和散布特征
4 植食性昆虫嗅觉感受特征
5 昆虫嗅觉选食行为分子基础
6 展望

(4)烟粉虱对三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及植株挥发物对其选择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1.1 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机制
        1.2 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防御机制
    2 植物挥发物的研究进展
        2.1 植物挥发物的种类
        2.2 植物挥发物的收集方法
        2.3 植物挥发物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2.4 植物挥发物成分的生物测定
    3 烟粉虱
        3.1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3.2 烟粉虱的生物型
        3.3 烟粉虱的综合防治
        3.4 烟粉虱的寄主选择性研究
    4 “推拉(Push-Pull)”策略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4.1 “推拉(Push-Pull)”策略的工作原理
        4.2 “推拉(Push-Pull)”系统的组成
        4.3 “推拉(Push-Pull)”策略的优缺点
    5 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第2章 烟粉虱对寄主植物的田间趋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植物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的生物型鉴定
        2.2 烟粉虱对田间寄主植物的趋性
    3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烟粉虱对三种寄主植物的偏好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植株
        1.3 仪器设备
        1.4 试验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对罩笼内寄主植物的选择性试验
        2.2 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叶片的培养皿选择试验
        2.3 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的“Y”型嗅觉试验
    3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植物挥发物对烟粉虱定向行为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植株
        1.3 供验试剂
        1.4 仪器设备
        1.5 试验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不同时期挥发物定性分析
        2.2 植物挥发物的PLS-DA分析
        2.3 植物挥发物标样对Q型烟粉虱定向行为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虫源挥发物、超声波和寄主接触经历对棉铃虫产卵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昆虫信息素对产卵行为的影响
        1.1.1 不同饲养密度对棉铃虫产卵的影响
        1.1.2 影响棉铃虫产卵信息素分泌腺的定位
    1.2 超声波对昆虫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1.2.1 昆虫听器及发声机制
        1.2.2 蝙蝠的超声通讯
        1.2.3 昆虫对超声波的行为反应
    1.3 经历对昆虫寄主选择和产卵行为的影响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虫源气味对棉铃虫雌蛾产卵分布和产卵量的影响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材料
        3.1.3 生物测定方法
        3.1.4 数据统计分析
    3.2 不同频率和触发模式的超声波对棉铃虫产卵的影响
        3.2.1 供试设备
        3.2.2 生物测定方法
        3.2.3 统计分析
    3.3 寄主植物叶片接触经历对棉铃虫雌蛾产卵的调控作用
        3.3.1 供试植物
        3.3.2 产卵接触经历的诱导
        3.3.3 生物测定方法
        3.3.4 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棉铃虫不同性别对被试雌蛾产卵分布的影响
    4.2 棉铃虫不同性别释放的气味对雌蛾产卵选择率的影响
    4.3 棉铃虫不同性别释放的气味对被试雌蛾产卵总量的影响
    4.4 棉铃虫雌雄蛾混合气味和性诱芯对被试雌蛾产卵分布的影响
    4.5 不同频率和触发模式超声波对棉铃虫产卵的影响
    4.6 特定寄主植物叶片接触经历对棉铃虫雌蛾产卵的调控作用
5. 讨论
    5.1 虫源气味对棉铃虫被试雌蛾产卵分布和产卵量的影响
    5.2 不同频率和触发模式超声波对棉铃虫产卵的影响
    5.3 寄主植物叶片接触经历对棉铃虫雌蛾产卵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ABSTRACT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识别的化学生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宁夏枸杞
    2 枸杞红瘿蚊
        2.1 为害特征
        2.2 发生规律
        2.3 防治现状
    3 虫瘿及致瘿昆虫
        3.1 成瘿植物种类
        3.2 致瘿昆虫种类
        3.3 虫瘿形态结构
        3.4 虫瘿的形成与功能
        3.5 致瘿昆虫的共生者
    4 寄生蜂
        4.1 寄生蜂对寄主的选择机制
        4.2 寄生蜂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5 致瘿昆虫的寄生蜂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枸杞红瘿蚊虫瘿内昆虫种类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1.2 样品采集及寄生率调查
        1.3 寄生蜂饲养及形态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枸杞红瘿蚊虫瘿内的昆虫类群
        2.2 枸杞红虫瘿内寄生蜂种类及其成虫的形态特征
        2.3 枸杞红瘿蚊寄生蜂自然种群寄生率
    3 讨论
第三章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及植物
        1.2 拟长尾小蜂幼期各虫态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观察
        1.3 拟长尾小蜂成虫生长发育及生活习性观察
        1.4 拟长尾小蜂的代生活史及越冬虫态观察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拟长尾小蜂幼期各虫态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
        2.2 拟长尾小蜂成虫的生长发育及生活习性
        2.3 拟长尾小蜂的代生活史及越冬虫态
    3 讨论
第四章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寄主选择的影响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和植物
        1.2 枸杞红瘿蚊的发育进度观察及龄期划分
        1.3 虫瘿发育阶段对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寄主选择的影响
        1.4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自身因素对其寄主选择的影响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枸杞红瘿蚊的生长发育及龄期划分
        2.2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不同发育阶段虫瘿的选择偏好
        2.3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寄主选择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第五章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寄主的化学识别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植物及虫瘿
        1.3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虫瘿挥发物的选择与识别
        1.4 虫瘿挥发物化学成分分析
        1.5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虫瘿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GC-EAD)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虫瘿挥发物在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寄主选择中的作用
        2.2 虫瘿挥发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2.3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对虫瘿挥发物触角电位反应
    3 讨论
第六章 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触角及产卵器感受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扫描电镜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触角概述
        2.2 触角感受器类型和结构
        2.3 产卵器概述
        2.4 产卵器感器类型和结构
    3 讨论
        3.1 触角形态和感器
        3.2 产卵器感受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博士期间所获荣誉
博士期间参与项目及科研成果

(7)舞毒蛾气味受体对CO2浓度变化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1.1.1 CO_2浓度对寄主植物影响
        1.1.2 CO_2浓度对昆虫的影响
    1.2 昆虫嗅觉信号传导机制
    1.3 昆虫气味受体研究进展
        1.3.1 气味受体的鉴定
        1.3.2 气味受体的结构
        1.3.3 气味受体的功能
    1.4 RNAi技术
    1.5 舞毒蛾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舞毒蛾气味受体基因克隆与特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实验仪器
        2.1.3 主要试剂(盒)
    2.2 研究方法
        2.2.1 总RNA提取
        2.2.2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2.2.3 气味受体基因克隆与分析
        2.2.4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RNA的提取和消化
        2.3.2 舞毒蛾OR基因特性分析
        2.3.2.1 LdOR1基因特性分析
        2.3.2.2 LdOR2基因特性分析
        2.3.2.3 LdOR3基因特性分析
        2.3.2.4 LdOR4基因特性分析
        2.3.2.5 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构建
        2.3.3 舞毒蛾ORs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3 RNAi介导CO_2浓度变化下舞毒蛾OR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昆虫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盒)
    3.2 研究方法
        3.2.1 引物设计
        3.2.2 含T7启动子序列模板的制备
        3.2.3 dsRNA合成
        3.2.4 显微注射
        3.2.5 气味受体基因沉默效率检测
        3.2.6 营养利用测定
        3.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dsRNA合成电泳检测
        3.3.2 基因沉默效率分析
        3.3.3 基因沉默对舞毒蛾幼虫营养利用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4 RNAi介导对CO_2浓度变化下舞毒蛾OR2基因功能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昆虫
        4.1.2 实验仪器
        4.1.3 主要试剂(盒)
    4.2 研究方法
        4.2.1 显微注射
        4.2.2 沉默效率检测
        4.2.3 触角电位(EAG)测定
        4.2.4 行为学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舞毒蛾对7种挥发性物质最佳浓度筛选
        4.3.1.1 舞毒蛾对7种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
        4.3.1.2 舞毒蛾对7种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学反应
        4.3.2 基因沉默效率分析
        4.3.3 不同CO_2浓度下OR2介导舞毒蛾行为学反应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秫业大学尔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美国白蛾幼虫取食经历对成虫寄主选择的影响及槲皮素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食性昆虫在寄主选择过程中的学习与记忆行为
        1.1.1 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过程
        1.1.2 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假说
        1.1.3 植物经历对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的影响
    1.2 昆虫味觉感受机制研究进展
        1.2.1 鳞翅目昆虫的味觉感受器
        1.2.2 昆虫味觉感受生理机制
        1.2.3 昆虫苦味感受的可塑性
        1.2.4 昆虫味觉受体基因
    1.3 美国白蛾研究概况
        1.3.1 生物学特性及入侵扩展概况
        1.3.2 美国白蛾寄主选择与适应性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美国白蛾幼虫期取食经历对成虫寄主选择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昆虫及寄主植物
        2.1.2 美国白蛾幼虫的寄主植物经历处理
        2.1.3 风洞测定成虫的寄主选择行为
        2.1.4 Y型嗅觉仪
        2.1.5 野外寄主选择试验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单寄主植物选择试验
        2.2.2 双植物选择试验
        2.2.3 多选择试验
    2.3 小结与讨论
3 美国白蛾幼虫口器的超微结构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4 槲皮素诱导的美国白蛾幼虫头部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美国白蛾试虫处理
        4.1.2 幼虫头部测序
        4.1.3 序列拼接和注释
        4.1.4 差异表达分析
        4.1.5 味觉受体基因的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美国白蛾头部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价和组装结果
        4.2.2 转录组Unigene功能注释
        4.2.3 表达量分析
        4.2.4 差异基因GO功能分析
        4.2.5 差异基因KEGG代谢通路分析
        4.2.6 美国白蛾味觉受体基因的鉴定
    4.3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美国白蛾对11种植物的挥发物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美国白蛾的研究现状
        1.1.1 美国白蛾的入侵扩展与分布情况
        1.1.2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习性
        1.1.3 美国白蛾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研究进展
    1.2 植物挥发物与昆虫的互作关系
        1.2.1 植物挥发物的特征及种类
        1.2.2 植物挥发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1.2.3 昆虫行为对植物挥发物的影响
        1.2.4 昆虫感受植物挥发物的嗅觉机制
        1.2.5 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美国白蛾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的挥发物组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寄主植物与非寄主植物的选择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植物挥发物的采集
        2.1.4 植物挥发物的鉴定与分析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各类植物挥发物成分及含量对比
        2.2.2 主成分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3.美国白蛾对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植物挥发性成分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触角电位测定
        3.1.5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美国白蛾未交配雌虫对5种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
        3.2.2 美国白蛾已交配雌虫对5种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
        3.2.3 美国白蛾未交配雄虫对5种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
        3.2.4 美国白蛾对5种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对比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4.美国白蛾对植物挥发物的室内行为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供试植物挥发性成分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室内行为反应的测定方法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枸杞红瘿蚊生殖生物学及相关信息化学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及术语简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植食性瘿蚊概述
    2 植食性瘿蚊生殖生物学
        2.1 求偶、交尾
        2.2 产卵
    3 植食性瘿蚊化学通讯物质研究
        3.1 植食性瘿蚊性信息素
        3.2 寄主植物挥发物
    4 枸杞红瘿蚊概述
        4.1 枸杞红瘿蚊基本生物学
        4.2 为害特征及防治现状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枸杞红瘿蚊生殖生物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和植物
        1.2 枸杞红瘿蚊交尾研究
        1.3 枸杞红瘿蚊产卵研究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枸杞红瘿蚊交尾研究
        2.2 枸杞红瘿蚊产卵研究
    3 讨论
第三章 枸杞红瘿蚊化学通讯中的信息物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枸杞红瘿蚊性信息素研究
        1.3 枸杞红瘿蚊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枸杞红瘿蚊性信息素研究
        2.2 枸杞红瘿蚊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3 讨论
第四章 枸杞红瘿蚊触角感器超微结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SEM制样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触角概述
        2.2 触角感器的类型和特征
    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昆虫向化学气味源定向的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眉斑并脊天牛的产卵选择行为机制研究[D]. 董子舒. 广西大学, 2021
  • [2]栓皮栎林食叶害虫危害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D]. 邵新亮.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3]植食性昆虫的嗅觉选食过程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王鹏,张龙. 环境昆虫学报, 2021(03)
  • [4]烟粉虱对三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及植株挥发物对其选择行为的影响[D]. 陈文斌. 扬州大学, 2021(09)
  • [5]虫源挥发物、超声波和寄主接触经历对棉铃虫产卵行为的影响[D]. 高超男.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6]枸杞红瘿蚊拟长尾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识别的化学生态机制研究[D]. 朱秀.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7]舞毒蛾气味受体对CO2浓度变化响应机制[D]. 王建国.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8]美国白蛾幼虫取食经历对成虫寄主选择的影响及槲皮素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D]. 袁郁斐.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美国白蛾对11种植物的挥发物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D]. 李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枸杞红瘿蚊生殖生物学及相关信息化学物质研究[D]. 张凡.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标签:;  ;  ;  ;  ;  

昆虫对化学气味源的定向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