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放”的秘诀

“缩放”的秘诀

一、“扩大”规模的奥妙(论文文献综述)

毕伟宸[1](2021)在《《经营的逻辑—充满奥妙的经营学》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大型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在经营管理方面,也遇到复杂多样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次翻译实践选定了《经营的逻辑——充满奥妙的经营学》一书作为源语文本,作者大月博司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经营学的有关知识,旨在帮助读者加深对经营学的认识,帮助大家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本次翻译实践以费米尔的目的论为指导理论,目的论的核心内容是翻译行为由其目的决定。依据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该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因此翻译时,要在充分理解本次实践以向读者传递经营学知识为目的的基础上,谨记完整、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并努力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便于读者理解译文。本报告由引言、翻译实践简介、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案例分析、结语共五部分组成,其中案例分析为本报告的重点,包括两大类案例。第一类为长句的翻译,应首先确定句子的主干成分,再逐渐厘清各成分间的关系,并结合具体情况,运用拆分、倒译、重组等翻译技巧;第二类为语篇衔接的处理,应在综合考虑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直译、增译等方法。希望本次翻译实践能够帮助译文读者了解经营学的相关知识、观点,同时也希望能够为之后从事同类文本翻译工作的译者提供些许参考。

贾一村[2](2020)在《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文中提出《毛泽东选集》是建国后第一部进行系统外译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着作,也是20世纪我国对外影响最大的中央文献着作之一。其俄文译着诞生于50多年前,整体质量精湛,文中大量的“文化空缺”现象引人关注,具有极高的翻译研究价值。多元系统理论主张以动态、发展、关联的眼光来研究翻译问题,将翻译活动置身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审视,关注政治、社会文化等系统中的多种因素对于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为本文开展翻译的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鉴于此,本文将以中央编译局翻译的《毛选》一至三卷俄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文本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作为翻译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多元系统理论之视角,对《毛选》俄译情况进行审视、评价、探讨、总结和展望,深挖其翻译研究价值。首先,本文整理了《毛选》及其俄译本的出版发行状况,并通过文本分析路径,对《毛选》中较典型的“文化空缺”现象(共计约700个案例)进行了详细梳理,将其划分为物质文化空缺、制度文化空缺和精神文化空缺三大类,并继续向下细分为7小类,归纳总结出《毛选》俄译本所采取的4套翻译方法、7种翻译策略和3条翻译理念,共同形成了《毛选》文本翻译之全貌。随后,再通过社会分析路径,借助多元系统理论基本原理,以“当年视角”来对《毛选》文本翻译之全貌进行评析和探讨。作者认真梳理了当年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并以“文化空缺”现象为例,通过对编译局版与莫斯科版的《毛选》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深度解析当年编译局译者修订译文时的主要考量及背后所遵循的翻译逻辑,清晰还原了当时政治系统(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两方面)和社会文化系统(文化交流、教育发展、译学思想三方面)的多种文本外因素对《毛选》的文本翻译所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毛选》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再以当年之翻译标准(“信达雅”)对《毛选》译文进行审视和评价,在充分肯定其整体精湛的翻译质量的同时,也对译文中一些可优化提升之处(比如,一些中国特有的度量单位词的翻译需完善、某些文化内涵信息翻译不全而难以理解的问题等)进行商榷和探讨。然后,回归“当今视角”,理清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的新变化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整理归纳出当前我国中央文献翻译工作在5个方面的新变化和提出的4点新要求。以此为参照,以当代之眼光重新审视当年的《毛选》译文并对其做出评析,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翻译新问题(比如,其翻译整体策略的优化调整问题,由于时代变迁和共同记忆的丧失而导致的“文化新空缺”问题,以及通过译者艺术“演译”而产生的“逆向文化空缺”问题等)进行探讨,为其他中央文献的翻译提供了一些参考借鉴。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毛选》俄文翻译整体质量精湛,采用了丰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体现了鲜明的翻译理念,符合当年“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我国译界的“标杆”和经典之作。第二,以当年之标准审视《毛选》译文,在总体翻译质量精湛的同时,亦存在一定的可提升空间,一些翻译处理尚可探讨和商榷。第三,以当今之眼光审视《毛选》译文,其整体方略宜做适当调整(由“忠实为主”转向“整体均衡”),文中一些翻译案例的处理需与时俱进加以完善。第四,《毛选》俄译本的最终面貌是文本翻译和社会力量共同影响下的综合产物,当年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社会文化系统内多种因素对《毛选》译文面貌的塑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五,《毛选》文本中包含内容丰富的“文化空缺”现象,译者对其翻译处理整体上佳,但“文化空缺”是动态发展的,它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变化(既有“消亡”,又有“新生”),因此其翻译工作亦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最后,立足当前,本文总结了《毛选》俄译的历史意义,并展望未来,探讨了《毛选》优良翻译传统(主要包括:集体翻译的工作方法、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以我为主的翻译原则)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力求为中央文献翻译事业的长远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和建议。

陈浩楠[3](2020)在《民国时期上海戏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的上海堪称全国戏曲活动中心,它的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戏曲概貌。以数量多、规模大、演出频繁为特征的上海各大戏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经营者争相引进新设备、新布景,戏曲创作者不断创作新剧目,以满足观众求新的心理;伶人们不断精进自身技艺,出现众多“文武昆乱不挡”的名伶。这一系列发展,使得民国时期的海派戏曲呈现出越发成熟的发展态势。历史既已逝去,无法重现,但一张张泛黄的上海老戏单成为这一时期戏曲发展的有力见证者,这些“记录者”,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出当时演剧盛况。第一章是对上海戏单进行整体概述,首先对戏单在宋元明清的存在形式与特征进行考述。其次对当前上海戏单的存留情况做一定说明,并基于笔者所搜寻到的戏单资料对其纸张、页数、设计风格、排版布局等形式特征作进一步分析,以求对上海现存戏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二章透过戏单对上海演剧场所与演出时间进行分析,上海地区演剧场所众多,集中于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密集的公共租界区。20世纪40年代,戏院以公共租界区为中心向周围辐射,扩大了分布范围。因民国时期上海政局紧张,社会环境动荡,剧场的演剧时间、演出时长亦随着局势变化而变化,并催生出“阴阳戏单”。第三章论述了戏曲演员与演出剧目类型。民国初至20年代期间,上海观众观剧兴趣点从演出剧目转移到名伶身上,此转变过程可从戏单上鲜明地体现出来。为保持戏曲市场有源源不断的演员输入,上海一批有志之士开始创办戏曲学校,其中上海戏剧学校曾培养出一批“正”字辈演员,为京剧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戏曲演员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演出剧目亦愈来愈呈现出海派戏曲风格,其中灯彩戏与连台本戏则是典型。第四章探析了戏曲演出过程中的经济情况,分戏曲演出价格与观剧消费两方面。民国初期至1938年,戏价较为稳定,之后,随着社会时局动荡,通货膨胀严重加之政府对娱乐行业税收增加,戏价亦随之增长。在观戏过程中,剧场消费并非仅有戏票这一项支出,戏单中所体现出的观剧消费还有手巾小账、水果点心香茗以及戏单消费等三个方面,其中,香茗消费贯穿于民国时期的戏曲演出进程,其余几方面消费项目随着“革除陋习”的提出,逐渐被取消。第五章对戏单的传播方式作进一步探讨。戏单的传播与案目——这一早期剧场中的重要角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戏单传播方式不同,可分为场内戏单与携带式戏单两类。场内戏单是观众入场坐定后发于观众,而携带式戏单则是案目拿着戏单到各大老主顾处发放,从而起到宣传作用。本章还对戏单与报纸上的戏曲广告在内容、传播范围以及功能方面做出对比分析,以求更全面地了解到戏单对于戏曲的价值与作用。

吴铭[4](2020)在《文化产业视域下成都市广场舞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老年人口迈入2.5亿的大关,社会各界对于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对策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而银发经济的概念也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与此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产物——广场舞也因为吸引了广大中老年人群体的参与而颇受社会各界瞩目。早在2015年,广场舞产业作为银发经济的敲门砖,在资本市场曾引起了一番轰动。无数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本着回顾过去四年广场舞文化产业的发展,笔者将立足于广场舞产业的发展现状,将广场舞产业分为三大板块:内容生产端,资源整合平台端,消费端三大板块,以目前我国的广场舞发展现状为研究背景,横向对比各个产业要素来分析成都市广场舞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了成都市的广场舞产业发展现状目前较为落后,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成都市广场舞产业的自发性较强,导致大部分中老年人群体的消费种类和消费维度都比较单一,基本只局限在入门级别,即购买了配套的广场舞基础运动服饰。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近年来广场舞产业的创业公司折戟而返的原因大多数在于资本的趋利性而忘却了广场舞产业的双面性: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广场舞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输出,而成都市广场舞公共文化服务输出较为单一,而且比起服务性质,更像是完成任务的输送文化,脱离了广大群众的基础诉求。同时成都市广场舞民间组织的职能混乱也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切实落地。针对广场舞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中政府应当起到引导作用,增强落实文化服务面向广大中老年人群体的可及性。同时可视情况开放文化服务职能市场,利用社会资金与基层群众的创造性,引导服务职能的转变,引导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融入广场舞文化中,满足中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健身消费需求,从而优化中老年人的消费结构,为解决老龄化社会消费萎缩的问题提供参考意义。

何凯[5](2020)在《两晋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晋赋诸多特征的形成深受社会政治、学术思潮影响。两晋帝王、权贵对辞赋普遍缺乏兴趣,导致赋家既无尊贵荣宠的社会地位,亦无诸如邺下赋家与丕、植昆仲的诚挚友谊。帝王、权贵的喜好对两晋赋的影响微乎其微。政治动荡,使两晋赋家无大国臣民的自豪意绪,故无美颂政治的意愿。乱世“帝功”的匮乏,帝王于“润色鸿业”亦无迫切的需求。两晋赋家对京殿苑猎等宏大题材缺乏兴趣,美颂意图普遍消失。在学术的层面。经学体系的崩溃,使赋的价值不再一准于经学的绳尺,擅赋可为士人炫才的资本。玄学自嵇康、阮籍之后淡化了对政治的批判,经乐广、裴頠等人的努力,至郭象而完全融合“名教”与自然。阔谈老、庄成为弥漫朝野的风气。受此影响,两晋赋家的学识素养及精神面貌与两汉赋家迥异。好老、庄之学而对经学普遍缺乏兴趣,长于义理而疏于诂训,少有坚实的学术素养。阔论玄虚、遗世高蹈、恣情山水是两晋赋家普遍的精神面貌。赋家缺乏担当精神,少有“兼济”之志,对社政治亦无尖锐批判,而多对个体逍遥、畅适的追求。在玄学的浸润下,士人对现实的关怀转向自我,审视当下的生存。玄学对“道”的探讨,使“玄”这一语词带着“玄远之学”的高格,被普遍运用于描绘事物。“玄”之“正色”体现出人们光明与黑暗的遥远记忆;“道”之“玄远”则赋予事物奇异、深奥的品质。但凡以“玄”限定指称的事物及其属性,都因“玄”义的发现而值得美颂。“道”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则禀受“气”“道”的事物便为可贵。由“体道”而“体物”,是玄学对两晋赋的重要影响。老、庄的哲思则影响赋家的处世主张、生活理想。在禀承“气”与“道”的层面标举事物的意义,阐发贵柔、通变的处世智慧,抒写自适逍遥与出尘之想几个方面,体现出玄学思潮对两晋赋的全面渗透。陆机《遂志赋》《豪士赋》、挚虞《思游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李暠《述志赋》各自体现玄学影响的不同侧面。陆机之“贵柔”与“通达”,挚虞以“天命”否定“骚怨”、陶渊明因“质性自然”的执着,于生活有“不遇”的困扰;李暠以老、庄“风度”为立国的“正名”之用。是玄学思想在两晋言志赋中的不同表现。两晋赋的题材变化明显。都邑、蒐狩赋的政治主题淡化,言志、纪行赋“骚怨”丧失,咏物赋多表现日常生活。以“水”为主要对象的山水题材在两晋赋中别具一格。赋家对山水的描写涵盖了人们面对山水时的各种心态。郭璞《江赋》、木华《海赋》代表两晋山水大赋的最高水平。其对江、海的描摹一仍汉代散体大赋的模式。图绘空间,虚夸物产,表现出浩瀚水域的雄奇壮丽。对江、海的描写中随处可见珍奇名物的堆砌铺陈。赞美江、海“兼包化产”的意义,同时体现赋家对江、海世界的畅想与敬畏。两晋大赋的“水”,或与汉大赋相类,由《诗》《骚》的“山水阻隔”转化为“物产地利”,或如郭璞《江赋》直接资取《山海经》“虚实参半”的山水名物。行途所见的山水并未成为两晋赋家的审视对象,于赋中多为空间衔接的点缀之物,并因“流寓”的普遍感伤而色调黯淡。赋家于行途山水的情感体验与《诗》《骚》相似。两晋思辩的水赋多援取儒、道关于水德、水性的经典议论。或论“水”之功用,或论“水”之“自然”,从学理思辩的层面确认水的品格,是山水审美发生的必要前提。“归田”“闲居”“嘉遁”主题的多将山水作为“宜居”环境的考量因素,甚或根据需求布置、经营。不再论证山德水性,而赋家“乐在其中”,是真正的山水审美。两晋大赋、小赋分途演进。左思《三都赋》、庾阐《扬都赋》、郭璞《江赋》、木华《海赋》等都沿用汉大赋的铺陈程式。左思、挚虞主张“征实”,而有左思《三都赋》的实践。郭璞《江赋》尚奇尚怪、寓虚于实及木华《海赋》则未离“凭虚”,就是《三都赋》的名物取用,亦有不实。观念主张与创作的矛盾,是基于《诗》“用”的标准与大赋“凭虚”夸饰的体制要求背道而驰。完全保持楚辞面貌的纯骚体赋减少,传统骚体赋纪行、言志等题材大多不用骚体的形式。保持楚辞面貌骚体或半骚体作品,则无《离骚》的愤怨及由《离骚》衍生而来的“不遇”,多抒通脱情志。咏物小赋蔚然勃兴,对象纷繁。“庶品杂类”“草区禽族”,无一不可入赋。两晋赋家咏物既重声口享受的实用意义,也赞美色彩、质地等“无用”的审美愉悦。淡化汉魏咏物赋的“感遇”色彩,对物态的描摹追求逼近“真实”,并在“体物”的过程中隐喻“摄生”的智慧,是两晋咏物小赋的典型特征。在语用的层面,两晋赋仍以四、六言句式为主体,但在提示铺陈内容转换的衔接部位新变明显。“尔乃”“其上”“于是”等提示语之后多为与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并融入偶对的句群,极少散语单行的语句。废弃“楚语”特征明显的“兮”字,成为两晋赋句式运用的主流趋向。通篇运用“兮”字句式的作品极少,杂用“兮”字句式与非“兮”字句式的“半骚体”也不多。“兮”字对句通常用于间破句式通篇一律的板滞,且在一至二个对句之后随即转入非“兮”字句。“兮”字的弃、用,都体现出两晋赋家于句式“文学化”的自觉追求。诗体的五、七言在两晋赋中仅是极为个别的运用,说明赋的“诗化”尚未发生,而以偶对为基础的骈化则极为盛行。语词的运用上,地名词作为叙事要素参与文本的构建,提示“观察”空间的转换,或体现赋家对“世界”的认知。名物词的作用仍在堆砌铺陈,炫示富博。偏正式的名词结构则于色彩、质地、线条、空间态势的范畴体现两晋赋家“体物”的细腻,并见以“柔”“弱”为美的倾向。作为喻体的名词普遍用于写物图貌、夸饰性状。虽非两晋独有,但在两晋赋中更加鲜明。繁难生僻的字面减少,联绵相对、叠音相对,体现出两晋赋字面趋简,而属对趋严的用字讲求。在典事的运用上,随着“骚怨”精神的丧失,两晋赋对典事的援引普遍缺乏强烈的情感。潘岳《西征赋》“刺取史事为赋”,其“旁观”的叙事特征,及其对典事的隐括、处置,既体现两晋赋“援事”的新变,又为后世赋的典事运用提供范式的借鉴。

曹辉[6](2019)在《消费者本土日化用品品牌偏好及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品牌竞争,在这种大环境下国际市场开始愈发国内化,同时国内市场也开始不断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这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使本土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研究国货意识、原产地效应、品牌特性认知与消费者本土品牌偏好及购买行为的影响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对于本土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拟将选择以日化用品品牌作为研究对象,以在校大学生等群体为调查样本,研究本土和国外日化用品市场的发展状况,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消费者的国货意识、原产地效应、品牌特性认知、品牌偏好和购买行为进行测量,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消费者本土日化用品品牌的偏好及购买行为的影响关系探讨,在梳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借鉴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与国货意识及购买行为的关系模型,然后提出本文的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在内容分布上,本文主要通过六个部分来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对本文概念模型的相关变量进行文献梳理,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主要通过文献的梳理构建出本文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第四部分为研究设计与分析方法,主要介绍了问卷及量表的设计以及研究要用到的分析方法;第五部分为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该部分主要对本次研究进行描述性统计以及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第六部分主要为研究结论与建议,主要是对上文假设检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并根据相关结论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最后指出论文的不足与展望的研究方向。本文在研究的分析方法上主要以管理学定量方法为主,运用营销计量方法中的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工具,通过相关实证检验发现如下结论:(1)消费者国货意识与本土日化用品品牌偏好正相关,而消费者国货意识与本土购买行为的关系并不显着;(2)消费者的原产地效应对其国外品牌的偏好和购买行为正相关,即消费者越是认为国外日化用品品牌形象优于本土日化用品品牌,就越偏爱并倾向于购买国外日化用品品牌;(3)消费者品牌特性认知总体上与本土品牌偏好正相关,具体来说消费者特性认知中的品牌知名度和性价比与本土品牌偏好正相关,而消费者特性认知中的品牌质量与本土品牌偏好的关系并不显着;(4)消费者本土品牌偏好与购买行为正相关。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对假设检验的结果也进行了相对应的原因分析,并提出了以下四点营销建议和对策:(1)发掘产品的中国元素,激发消费者国货意识;(2)提升本土原产地形象,构建国际战略联盟;(3)强化产品性价比,加强产品沟通;(4)注重产品创新,赢得偏爱基础。最后本文提出论文研究的相关不足,并从问卷设计、调查对象选择、品牌选择以及模型完善等方面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张羽[7](2019)在《联合利华公司在华营销策略研究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促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日化快消市场。联合利华是全球日化三巨头之一,2018年联合利华的净利润为98亿欧元,同比去年65亿欧元的净利润上升51%,在经济下行时期,联合利华依然稳居世界五百强企业榜单。联合利华在1986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在很长时间里领导了中国日化快消行业的发展方向,它的营销策略对中国其他企业的发展有借鉴和启发意义。本文首先对国际营销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从而为后文的分析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日化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联合利华公司在华发展的现状阐明写作的背景和目的。然后本文简要介绍了联合利华的发展历程,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联合利华公司的营销策略。视角主要是以4Ps的角度切入,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特别是对联合利华公司在中国市场做出的个性化营销策略的案例进行分析探究。此外,本文利用SWOT模型,对联合利华在中国发展状况给予客观评价。外部竞争态势的加剧对联合利华是很大的威胁,而联合利华自身也有内部管理与业务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加剧了企业业绩下滑的颓势。当然联合利华有产品研发和品牌体量上的明显优势,也在积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改革之下的联合利华与新时代的机遇可能会出现奇妙的碰撞。最后,本文在分析联合利华在华营销策略和综合把控联合利华在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炼要点,为中国的企业营销提供参考,不管是对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还是对内营销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南雪[8](2017)在《“养好一只鸡,发展一头猪,做好一吨料”——访山西大象农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锐锋先生》文中提出山西大象农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象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是集种畜禽繁育、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农牧企业。集团董事长吕锐锋(图1)于1989年放弃教书匠这一神圣伟大的职业,从饲养300只蛋鸡开始,经过28年的滚动发展,白羽肉鸡饲养量1.4亿只、饲料销量120万t,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2015年成立的山西新大象养殖股份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发展极其迅猛,目前母猪存栏8万头,放养生猪达100万头,十三五末计划出栏生猪500万头。另外,吕锐锋董事长在自己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忘企业家身上肩负的责任,主动请缨承担精准扶贫项目。新大象养猪模式即"三固定、五统一、两奖励"的"公司+家庭农场"的合同模式。即:仔猪价格固定,饲料价格固定,回收价格固定;公司统一提供仔猪、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药品,统一制定防疫程序,统一回收。建棚给奖励、交保证金给奖励。合作养殖户按要求建符合标准的猪舍,交少许保证金,签委托养殖合同即可上猪。通过这一合作模式,可使合作的农户养猪销路不用愁、技术有保障、养殖无风险、资金无压力,大大稳定了合作养殖户的利益。通过"1+1+1+1"精准模式,已带动12 000名贫困户走向脱贫致富的路子。2017年12月17—19日,CPICP理事长姜树林博士组织了CPICP山西标杆农牧食品企业取经团,前往山西太原市的山西大象集团进行取经交流(图2),《国外畜牧学—猪与禽》总编潘雪男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在活动进行期间,在大象集团总部有幸采访了集团董事长吕锐锋先生。以下是采访内容。

李勇[9](2017)在《LB公司K产品江苏市场渠道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外消费品行业竞争日趋激励,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获得成功,企业都争先进行品类开发及延伸,以利于在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新产品如何能够获得成功,如何为企业现有产品添加新的成长动力源泉,为企业创造新利润点,现以成为众多企业努力的方向。这样的竞争趋势与发展现象,在快速消费品行业表现尤为明显。快速消费品公司的新产品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法宝,而更为关键的是取决于区域市场各渠道管理效率。本文通过研究LB公司K产品在江苏市场的渠道管理,针对其渠道效率进行剖析,对现有的渠道模式进行提升,对渠道运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存在明显问题的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整个渠道系统在江苏市场的效率。江苏市场中K产品渠道管理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渠道层级设计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渠道冲突及促销管理机制等方面。通过对K产品江苏市场渠道管理存在问题深入剖析后,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从渠道层级设计以及渠道参与者着手进行再次筛选;其次从分销、价格控制、促销管理等方面进行渠道效率提升;以及针对渠道冲突分析如何进行缓和与避免。希望通过结合K产品在江苏市场渠道管理的梳理与调整,能够对后期新产品在区域市场的渠道管理提供参考,从而提升新产品在区域市场经营成功的概率。

韩扬文[10](2016)在《玄思的开显与魏晋玄言诗》文中提出玄思作为一种极为精微幽深的思维形态,其道说方式与本体论所倚重的概念建树、逻辑推演及抽象思维有很大差异。尽管玄思微妙深湛,但它亦非恒久静默,不可道说,玄思能够通过一些灵动的语言形式开显出来。追问玄思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及古典诗歌中的表诠,将之主要收摄于玄学蔚兴、玄言诗风靡天下的魏晋时期无疑是一个上佳之选。本文所论玄思的开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玄”之本义与玄思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源头,及其在先秦时期的玄典中所建立起的抒义范式。“玄”义项纷纭,其中既包含着抒义性的思维,也渐渐演化出本体论的倾向。由于其义项的复杂性,后世衍生出种种对于“玄”的不同解会。但具有抒义性的玄思是更为本源性的。《老子》中具有抒义性的对消,具有运作性的动词及连续展开的让度式追问;《庄子》在卮言、寓言、重言中所展现的种种开境方式,皆对于玄思之抒义做出了基调性的示范。第二,“玄”之义项的分流与魏晋玄学之间的关系。本体论意义的“玄”进入玄学以后发展为辨名析理的思想方法,发展为崇有或贵无的单一倾向,发展为树立层层名相的《言尽意论》;而抒义形态的“玄”进入玄学以后发展为清谈中的当机性道说,发展为向秀、郭象《庄子注》中“迹冥”、“独化”的有无双遣之论,发展为荀粲、王弼的言不尽意论等。何晏、王弼等魏晋玄学家的思想中,同时含有以上两种相互冲突的论断,他们笔下的“无”或“玄”,有时是本体化的,有时则是境域化的。第三,“玄”之义项的分流进入魏晋诗歌以后所形成的诗歌形态之分际。本体论意义的“玄”与本体论形态的哲理发展为此期以孙绰、许询、支遁等为代表的玄言诗;而抒义论形态的“玄”与缘化的玄理不仅影响着嵇康、阮籍、陶渊明等思想家极其玄化的人生;且显示为呈现本真之境域的玄态诗。但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东晋玄言诗人们除了写作直陈哲理的作品以外,同时也创作了一些趋于玄态的诗歌作品。魏晋玄学的驳杂最大程度地体现在东晋诗人的身上,他们既接受了本体论思想,同时也部分接受了玄化的抒义方式。玄言诗的两种形态——概念的玄言诗和域发的玄态诗在东晋时期实际乃是并行于世的,它们在出现顺序上没有绝对的分际和次第性的关联。魏晋玄态诗的顶峰出现在陶渊明手中,他在诗中巧妙示例了种种合于玄思的抒义方式,如显示本真之象的方式,层层遣荡的方式,往复反顾进而寻求中道的方式等,这使他的诗得以在缘化的境域中即现象即本体地开显微妙的玄思。而作为后世对于玄言诗或玄态诗的应和,王维对于玄态诗作出了玄化的回应,而苏轼诗则多半对于玄言诗做出了知性的应和。则对于“玄”的不同解会,其实一直在幽暗中影响或护持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以“玄”命名的学术和诗歌中,有的取用了“玄”趋于本体的义项,而其中的另一部分则对于“玄”缘化的本义做出了微妙的呼应。至于此中何种形态是更“玄”的,更本源的,这一问题应当引起玄学研究者及玄言诗研究者的深思。

二、“扩大”规模的奥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大”规模的奥妙(论文提纲范文)

(1)《经营的逻辑—充满奥妙的经营学》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1.1 翻译实践的背景
    1.2 翻译实践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2.1 翻译实践内容简介
    2.2 翻译实践过程简介
第3章 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
    3.1 文本分析
    3.2 翻译理论确定
    3.3 译前准备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长句的翻译
        4.1.1 含有中顿的长句
        4.1.2 含有长定语的长句
        4.1.3 包含多层次的长句
    4.2 语篇衔接的处理
        4.2.1 指代
        4.2.2 连接
第5章 结语
    5.1 实践总结
    5.2 实践收获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译文调查问卷
致谢

(2)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依据
    2.研究对象及思路
    3.研究方法
    4.研究价值和意义
    5.论文结构
第一章 《毛泽东选集》基本概况及其翻译研究
    1.1 《毛选》的基本概况
    1.2 《毛选》出版发行概况
    1.3 《毛选》的外译概况
    1.4 《毛选》的俄译概况
    1.5 《毛选》翻译研究现状
第二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空缺”现象及其研究综述
        2.1.1 “空缺”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2.1.2 “文化空缺”的概念界定
        2.1.3 “文化空缺”的分类与《毛选》俄译研究
    2.2 多元系统理论综述
        2.2.1 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2.2.2 多元系统理论与《毛选》俄译研究
    2.3 研究思路之建构
        2.3.1 文本分析路径
        2.3.2 社会分析路径
        2.3.3 整体研究思路
第三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本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3.1 物质文化空缺
        3.1.1 人称文化空缺
        3.1.2 物称文化空缺
    3.2 制度文化空缺
        3.2.1 民俗文化空缺
        3.2.2 体制文化空缺
    3.3 精神文化空缺
        3.3.1 思维方式空缺
        3.3.2 价值观念空缺
        3.3.3 审美意识空缺
第四章 《毛泽东选集》“文化空缺”现象的俄译方略研究
    4.1 《毛选》俄译本翻译方法研究
        4.1.1 文化内涵“共有”:直译法
        4.1.2 文化内涵“相通”:换译法
        4.1.3 文化内涵“缺省”:意译法、注释法
        4.1.4 文化内涵“冗余”:减译法、省译法
    4.2 《毛选》俄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4.2.1 求真保全,原汁原味
        4.2.2 简明清晰,精确具体
        4.2.3 语言平实,文风质朴
        4.2.4 移形换位,闪展腾挪
        4.2.5 舍“象”取“义”,拨云见日
        4.2.6 因“境”制“译”,文化融通
        4.2.7 化繁为简,减负增效
    4.3 《毛选》俄译本翻译理念研究
        4.3.1 以我为主,坚守底线
        4.3.1.1 以我为主
        4.3.1.2 坚守底线
        4.3.2 内外有别,有的放矢
        4.3.2.1 内外有别
        4.3.2.2 有的放矢
        4.3.3 群策群力,统筹全局
        4.3.3.1 群策群力
        4.3.3.2 统筹全局
第五章 当年视角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之审视
    5.1 政治系统对《毛选》俄文翻译之影响
        5.1.1 国际政治之影响
        5.1.1.1 国际政治概况
        5.1.1.2 国际政治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1.2 国内政治之影响
        5.1.2.1 国内政治概况
        5.1.2.2 国内政治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2 社会文化系统对《毛选》俄文翻译之影响
        5.2.1 文化交流之影响
        5.2.1.1 文化交流概况
        5.2.1.2 文化交流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2.2 教育发展之影响
        5.2.2.1 教育发展概况
        5.2.2.2 教育发展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2.3 译学思想之影响
        5.2.3.1 译学思想概况
        5.2.3.2 译学思想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3 当年视角下《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与探讨
        5.3.1 《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
        5.3.2 《毛选》俄文翻译之探讨
第六章 当今视角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的重新审视
    6.1 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和社会文化系统的新变化
        6.1.1 政治系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6.1.1.1 国际政治之变化及影响
        6.1.1.2 国内政治之变化及影响
        6.1.2 社会文化系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6.1.2.1 文化交流之变化及影响
        6.1.2.2 教育发展之变化及影响
        6.1.2.3 译学思想之变化及影响
    6.2 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
        6.2.1 当前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变化
        6.2.2 当前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要求
    6.3 当今视角下《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与探讨
        6.3.1 俄译整体方略的重新审视
        6.3.2 “文化新空缺”问题之探讨
        6.3.3 “逆向文化空缺”问题之探讨
第七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7.1 《毛选》俄文翻译的历史意义
        7.1.1 《毛选》译着的历史地位不可替代
        7.1.2 《毛选》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7.2 《毛选》翻译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7.2.1 集体翻译的工作方法
        7.2.2 自力更生的顽强作风
        7.2.3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7.2.4 以我为主的翻译原则
结束语
    1.内容与结论
    2.研究创新点
    3.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Автореферат
附录 I:《毛泽东选集》俄译本“文化空缺”典型翻译案例汇编
    1.物质文化空缺
    2.制度文化空缺
    3.精神文化空缺
附录 II:编译局版和莫斯科版《毛泽东选集》译文对比研究实录(“文化空缺”翻译案例精选)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3)民国时期上海戏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上海戏单概貌
    第一节 戏单略考
    第二节 上海戏单的收藏
    第三节 戏单形式特征
        一、戏单纸张与页数
        二、版式设计
第二章 演剧场所与演出时间
    第一节 演剧场所
        一、上海舞台之变迁
        二、演剧位置变化
        三、剧场服务设施
        四、新舞台与歌舞台订正
    第二节 演出时间
        一、演剧时间
        二、演出时长
第三章 戏曲演员与演出剧目类型
    第一节 戏曲演员
        一、由戏单看上海演员地位变化
        二、名伶效应
    第二节 名伶的培养——以上海戏剧学校为例
        一、上海戏剧学校对伶人的培养过程
        二、上海戏剧学校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
    第三节 演出剧目类型
        一、京梆两下锅
        二、灯彩戏
        三、连台本戏
第四章 演出经济
    第一节 戏曲演出价格
        一、民国时期戏曲价格的演变——以天蟾舞台为例
        二、影响戏价变化因素
    第二节 戏单中的观剧消费
        一、手巾小账消费
        二、水果点心饮料消费
        三、戏单消费
第五章 戏单的传播方式
    第一节 案目传播
        一、案目
        二、场内戏单传播
        三、携带式戏单传播
    第二节 戏单与报纸上的戏曲广告之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文化产业视域下成都市广场舞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主要内容
        1.3.2 基本思路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文献分析法
        1.4.3 田野调查法
        1.4.4 问卷调查法
        1.4.5 访谈法
        1.4.6 数理统计法
    1.5 创新之处
2 文化产业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
        2.1.1 文化产业的概念
        2.1.2 广场舞的界定
        2.1.3 广场舞与文化产业的关联
    2.2 研究的理论支撑
        2.2.1 文化产业链理论
        2.2.2 文化消费理论
3 成都市广场舞产业现状及市场分析
    3.1 广场舞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3.1.1 全民健身视域下的体育产业
        3.1.2 老龄化趋势下的银发经济
        3.1.3 基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休闲产业
        3.1.4 新媒体背景下的“互联网+”广场舞
    3.2 面向亿级市场的创业浪潮与资本热
    3.3 基于产业链模式的城市广场舞现状考察
        3.3.1 广场舞装备市场
        3.3.2 广场舞培训市场
        3.3.3 线上应用开发
        3.3.4 线下活动运营
        3.3.5 跨界营销模式
    3.4 成都市广场舞产业的消费者群体分析
        3.4.1 成都广场舞群体的消费习惯分析
        3.4.2 KOL在广场舞群体消费中的影响分析
4 成都市广场舞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创业热潮与市场冷遇之间的急转与落差
        4.1.1 缺乏对中老年人的消费心理与习惯的把握
        4.1.2 缺乏公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4.1.3 缺乏有效的宣传媒介
        4.1.4 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
        4.1.5 偶遇资本冷潮,融资环境恶劣
    4.2 高涨的文化消费需求与低层次的文化产品形态之间的错位与缺口
        4.2.1 老年消费市场逐步扩大
        4.2.2 错位的广场舞文化供给
        4.2.3 触不可及的广场舞文化内容
    4.3 商业化模式与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4.3.1 脱离产业发展的文化供给
        4.3.2 可望不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
        4.3.3 市场化运作与公益服务供给模式的矛盾
5 成都市广场舞“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创新对策
    5.1 把握市场走向,满足市场需求
        5.1.1 针对中老年人消费习惯“对症下药”
        5.1.2 面对市场冷遇,政企合力度寒冬
        5.1.3 丰富广场舞文化消费的服务供给
        5.1.4 结合成都市产业特点,优化产品与服务供给
    5.2 充分利用各种地方性、民族化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内容创意与研发
        5.2.1 广场舞的起源与溯源
        5.2.2 增添广场舞的民族文化内涵
    5.3 产业经济模式与社会服务模式之间的协调与融合
        5.3.1 转变机制,整合社会经济效益
        5.3.2 携手民间资本,开放文化市场
        5.3.3 多元主体,多维输出,共建文化服务供给生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两晋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时世变易与汉晋辞赋的嬗变
    第一节 帝王的好尚与辞赋的旨趣
        一、帝王的好尚与辞赋的境遇
        二、汉晋赋家的身份地位与归属
        三、动荡政治与赋的巨变
    第二节 学术的转向与赋家主体的变化
        一、现实关怀的内转
        二、赋家的学识素养
        三、赋家的精神面貌
第二章 玄学思想对赋作品的渗透
    第一节 “玄”以状物的文化意蕴
        一、色彩的集体记忆
        二、好“奇”的心理
        三、玄学的基本概念
        四、陈词的祖述
    第二节 玄学思想对两晋赋的多维影响
        一、禀“气”与“道”的物性标举
        二、居卑贵柔、随顺变通的处身之智
        三、自适逍遥与出尘之想
    第三节 言志赋的玄学表现
        一、陆机:“贵柔”与“通达”
        二、挚虞:“天命”对骚怨的否定
        三、陶渊明:“质性自然”与困扰
        四、李暠:老、庄“风度”别有用途
第三章 题材的演变与山水赋兴盛
    第一节 题材的延续与新变
        一、两晋赋题材概况
        二、都邑、蒐狩:政治主题的淡化
        三、言志、纪行:强烈骚怨的摒落
        四、咏物小赋:从政治到生活
        五、题材新变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江海赋:宏富浩博的空间世界
        一、空间与水态的描摹
        二、江海世界的物产呈现
        三、水质世界的敬畏与畅想
    第三节 两晋赋与山水审美
        一、前审美:行途山水的黯然点缀
        二、山水审美的前提:思辩与山水品格的确认
        三、审美的享受:闲居、嘉遁的山水畅适
第四章 大赋、小赋的分途演进
    第一节 散体大赋的体制因革
        一、大赋铺陈程式的延续
        二、左思、挚虞等论赋的“征实”导向
        三、《三都赋》:“征实”主张的实践
        四、《江赋》《海赋》:寓虚于实与尚奇尚怪
        五、大赋题材铺陈空间的萎缩
    第二节 骚体赋的衰落
        一、《楚辞》对赋的分途影响
        二、汉代骚体赋对《楚辞》的全面承袭
        三、渐趋黯淡的两晋骚体赋
        四、骚体赋巨变的原因考察
    第三节 咏物小赋的图绘与思辩
        一、先秦至魏晋咏物小赋的变迁
        二、庶品杂类:物欲、物感中发现自身
        三、品物图绘:“渐近自然”的审美观照
        四、事物进程、动态的展示
        五、物性物理:托身的隐喻
第五章 两晋赋的语用考察
    第一节 句式
        一、赋体句式的《诗》《骚》、散源流
        二、四、六言句式的主体与新变
        三、“兮”字弃用:赋用句式的文学化演进
        四、诗化的准备与骈偶的盛行
    第二节 语词
        一、地名词:标记与认知
        二、名物词:物产与炫示
        三、偏正式名词:细腻与“柔”美
        四、喻体名词:图绘与夸饰
        五、联绵、叠音:字面尚简与属对趋严
    第三节 典事
        一、赋之用典与夸饰
        二、“援事”的情感弱化
        三、潘岳《西征赋》:赋用典事的新变及范式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6)消费者本土日化用品品牌偏好及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中国市场的品牌现状
        二、中国本土日化用品品牌的发展现状
        三、国外日化用品品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品牌偏好的相关研究
        一、品牌偏好的含义和模型
        二、消费者本土品牌偏好
    第二节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相关研究
        一、消费者购买行为
        二、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因素的研究
    第三节 消费者本土品牌偏好和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国货意识
        二、品牌原产地效应
        三、品牌特性认知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理论模型
    第二节 变量与关系假设
        一、消费者日化用品的国货意识与本土品牌偏好和购买行为
        二、消费者日化用品的品牌原产地效应与本土品牌偏好
        三、消费者日化用品的品牌特性认知与本土品牌偏好
        四、消费者日化用品的本土品牌偏好与购买行为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择
        二、调研品牌的选择
        三、量表及问卷设计
        四、问卷及样本设计
    第二节 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的分析方法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一节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样本背景及个体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二节 信度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第三节 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研究假设检验
        一、国货意识对本土品牌偏好和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
        二、原产地效应对国外品牌偏好和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
        三、品牌特性认知对本土品牌偏好的影响分析
        四、本土品牌偏好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假设检验结果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国货意识对消费者品牌偏好和购买的结果及讨论
        二、原产地效应对品牌偏好和购买的结果及讨论
        三、品牌特性认知对品牌偏好的结果及讨论
        四、本土品牌偏好对购买行为的结果及讨论
    第二节 营销建议与对策
        一、发掘产品的中国元素,激发消费者国货意识
        二、提升本土原产地形象,构建国际战略联盟
        三、强化产品性价比,加强产品沟通
        四、注重产品创新,赢得偏爱基础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本文研究的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7)联合利华公司在华营销策略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际营销的相关文献
        1.2.2 联合利华在华营销的相关文献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消费者行为理论
    2.2 STP战略
    2.3 4P营销组合
    2.4 PEST分析
第3章 联合利华在华营销策略
    3.1 联合利华公司发展介绍
    3.2 产品策略
        3.2.1 产品包装
        3.2.2 品牌策略
    3.3 价格策略
        3.3.1 低价渗透策略
        3.3.2 组合定价策略
        3.3.3 撇脂定价策略
    3.4 营销渠道策略
        3.4.1 零售渠道
        3.4.2 分销渠道
        3.4.3 电销渠道
    3.5 促销策略
        3.5.1 广告促销
        3.5.2 明星代言
        3.5.3 创意营销
第4章 联合利华公司在华的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完备的优秀人才培养储备
        4.1.2 产品的经验和技术丰富
        4.1.3 投身环保与慈善,企业知名度高
    4.2 劣势分析
        4.2.1 管理模式松散
        4.2.2 经营成本高
        4.2.3 多品牌管理弊端
    4.3 机遇分析
        4.3.1 经济低迷时期的机遇
        4.3.2 健康天然的产品更受青睐
    4.4 威胁分析
        4.4.1 竞争对手快速成长
        4.4.2 经济发展引发行业变革
    4.5 小结
第5章 主要结论及启示
    5.1 把控大环境,洞察消费者需求
    5.2 忌盲目跟风,充分开发国内市场
    5.3 加强市场细分,关注男性产品市场
    5.4 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制定促销方案
    5.5 控制营销成本,降低“程序化”广告的比重
参考文献
致谢

(9)LB公司K产品江苏市场渠道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一)营销渠道基本理论
        (二)营销渠道功能
        (三)渠道策略
        (四)渠道结构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营销渠道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概述
第三章 LB公司背景及K产品在江苏区域经营现状
    一、LB公司K产品策略及竞争态势
        (一)LB公司背景介绍
        (二)K产品定位及产品组合
        (三)K产品在江苏市场竞争态势
    二、K产品江苏市场运营现状
        (一)江苏市场对于K产品的意义
        (二)K产品近期市场经营业绩表现
第四章 K产品在江苏市场渠道管理现状分析
    一、K产品在江苏市场的渠道模式
        (一)江苏渠道整体设置方法
        (二)K产品江苏市场现有渠道层级设定
    二、K产品渠道管理
        (一)区域渠道管理现状
        (二)渠道费用管理
        (三)激励政策设定原则
        (四)渠道参与者选择
        (五)K产品现行渠道管理运行效果
第五章 K产品江苏市场渠道运作的问题
    一、K产品在江苏市场渠道管理的问题表现
        (一)渠道模式设计单一且未能充分结合区域特点
        (二)渠道各层级间利益分配不合理
        (三)直营渠道与经销渠道融合矛盾明显
        (四)不同渠道成员的激励政策力度差异明显
    二、K产品渠道管理问题的成因
        (一)沿用原有渠道而影响渠道功能发挥
        (二)资源投入缺少整合,造成资源浪费
        (三)渠道参与者间缺少协作互动
        (四)渠道激励措施不得当且缺乏整体考虑
第六章 K产品江苏渠道管理改善的探索
    一、推动渠道结构的优化设置
        (一)渠道层级设置的优化思路
        (二)渠道成员结构优化措施
    二、强化渠道管理,提升渠道效率
        (一)实施差异化产品分销标准
        (二)严格渠道价格控制
        (三)规范渠道促销运作
        (四)改善渠道成员激励
    三、渠道关系的进一步梳理
        (一)水平渠道关系理顺
        (二)垂直渠道关系理顺
        (三)复合渠道关系理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一、本文研究总结
    二、本文后期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玄思的开显与魏晋玄言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思路与方法
    五、结构安排
第一章 先秦玄思——“玄”的本义与玄典抒义方法论
    第一节 “玄”义考释
        一、“玄”之初义蠡测——敛藏之“玄”与互构之“玄”
        二、“玄”之变义——定相之“玄”与本体之“玄”
    第二节 《老子》抒义方法论:“玄之又玄”的源泉之态
        一、论作为《老子》核心抒义字的“玄”
        二、对消、动态与追问——《老子》解“玄”的抒义方法
        三、从“生于有,生于无”到“有生于无”——解《老》的两种理路
    第三节 《庄子》抒义方法论:开权显实的域化之言
        一、历物十意——惠施的名相论
        二、三言、追问与域状词——《庄子》的语言游戏
第二章 魏晋玄学缘构与本体之博弈
    第一节 汉末魏初的智思谐响——魏晋玄学之初兴
        一、两汉经学的疲敝之态
        二、诸子之学重光与释教东来
    第二节 建树理念或遣荡计执——魏晋玄学之异途
        一、魏晋玄学之史评与学术谱系略论
        二、概念之玄的拓展——建树理念一路的魏晋玄学
        三、域发之玄的开显——遣荡计执一路的魏晋玄学
        四、两种理路的杂糅与汇合——略述何、王玄学中的冲突
    第三节 言意之辨——魏晋玄学的语言论
        一、欧阳建《言尽意论》
        二、荀粲所谓言意之微固蕴不出
        三、张韩《不用舌论》
        四、王弼《明象》篇
    第四节 有无本末——魏晋玄学的本体论
        一、以无为本——王弼解《老》之创见
        二、生而体有——裴頠《崇有论》新解
    第五节 “迹冥”与“独化”——向、郭之抒义论
        一、“迹冥”与“一心三观”
        二、“独化”与“遣之又遣”
        三、“迹冥”、“独化”与诗性语言之关联
        四、概论魏晋玄言诗的定义与流向
第三章 竹林名士的玄态人生及其玄言诗
    第一节 论竹林七贤境域化的生命形态
        一、变化气质与动心忍性——七贤的渊默形态
        二、清峻通脱与宁为玉碎——七贤的狂狷形态
        三、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七贤之无情与有情
    第二节 嵇志清峻——论嵇康诗之开路性
        一、处于域发状态的玄言诗兼及嵇叔夜诗概说
        二、清——烟霞逸气与清远之象
        三、峻——崖岸高峻与轻肆直言
    第三节 寻找失落的时间———论阮籍《咏怀诗》之物哀
        一、追光蹑景之笔——时间中的伤心之物
        二、通天尽人之怀——存在者的苍茫哀感
第四章 异趣的玄言诗——本体性追求与域发之态的博弈
    第一节 尚理好议的廊庙之音——论东晋前哲理诗之流变
    第二节 楚骚遗风与异方山水——论郭璞游仙诗
        一、游仙诗源流考略
        二、郭璞《游仙诗》之创变及其意义
    第三节 空性与色法——以本体界为务的狭义玄言诗
        一、形上义理与兴寄都绝——玄言诗对诗言志说之因革
        二、情的淡化与辞的寡味——玄言诗对诗缘情说之冲决
    第四节 故国之思与见机之作——兰亭雅集与兰亭诗
        一、两晋山水-玄言诗之因革——从金谷清赏到兰亭雅集
        二、触机辄发——论兰亭诗的时机化运作
第五章 陶渊明诗复归大地之玄音
    第一节 不如去归隐——《归园田居》解兼论渊明嘉遁之要义
        一、靖节先生的返回之路
        二、以《归园田居》释渊明之嘉遁
        三、陶公君子固穷之志辨
    第二节 《饮酒》诗解——陶渊明的任道及其玄态语言之建构
        一、《饮酒》创作时间与缘起考略
        二、论《饮酒》破相归空之玄态运作
    第三节 《形影神》释——纵浪大化与陶诗之理趣
        一、纵浪大化——《形影神》所示解脱之法
        二、论《形影神》的导路性
    第四节 空谷回响——从王维、苏轼诗略观陶诗之化迹
        一、略论陶诗的接受与王、苏学陶之机缘
        二、摹仿与心会——王、苏学陶的两重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扩大”规模的奥妙(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营的逻辑—充满奥妙的经营学》翻译实践报告[D]. 毕伟宸.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
  • [2]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D]. 贾一村.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3]民国时期上海戏单研究[D]. 陈浩楠.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文化产业视域下成都市广场舞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吴铭. 西华大学, 2020(01)
  • [5]两晋赋研究[D]. 何凯.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6]消费者本土日化用品品牌偏好及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D]. 曹辉.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7]联合利华公司在华营销策略研究及启示[D]. 张羽. 吉林大学, 2019(12)
  • [8]“养好一只鸡,发展一头猪,做好一吨料”——访山西大象农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锐锋先生[J]. 南雪.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7(12)
  • [9]LB公司K产品江苏市场渠道管理研究[D]. 李勇. 苏州大学, 2017(05)
  • [10]玄思的开显与魏晋玄言诗[D]. 韩扬文. 云南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缩放”的秘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