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县医疗单位1994—2000年浸泡消毒液监测结果分析

鹤庆县医疗单位1994—2000年浸泡消毒液监测结果分析

一、1994~2000年鹤庆县医疗单位浸泡消毒液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申琳[1](2015)在《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应用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医疗机构制剂作为市售药品的有效补充,为临床提供了很多安全性好、疗效确切的特色制剂,为缓解市售药品短缺,满足临床特殊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停产的医疗机构制剂数量逐年增多,一些传统制剂应用单位甚至取消了此项业务,制剂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因此,了解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基本现状,掌握制剂临床应用具体情况,探讨影响医疗机构制剂发展的因素,对于医疗机构制剂的合理应用和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依托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4年调研课题,从医疗机构性质、制剂室水平、临床应用、成本控制、医保政策等方面对北京市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及其制剂的应用现状开展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机构等相关管理单位提供对策建议。目的:全面了解北京市医疗机构及其制剂的基本现状,掌握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的配制现状、临床使用、盈利水平等情况,深入挖掘制约医疗机构制剂合理应用的影响因素,探讨限制医疗机构制剂应用的关键环节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调研结果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方法: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使用Excel进行调研数据的整理分析。结果: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发展目前已进入到成熟期,并带有明显的社会福利性质,其作为市售药品的有效补充,具有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特点,特别是其中的特色制剂,更为广大患者所认可。但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的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在近年的调整中出现了两极分化和退出医保的现象,一些医疗机构制剂存在定位不明确、城乡差异大、资源浪费、成本倒挂、医保政策限制等诸多问题。结论:医疗机构应明确制剂的定位,理顺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制剂使用效率,并且应进行法律培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医疗机构制剂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和投入力度,简化调剂使用程序,调整医保等相关政策,引导配制资源整合,理顺制剂品种发展途径。

张艳[2](2013)在《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护理学国际化、专科化趋势的护理学学科体系,以丰富和促进护理学元理论研究,并为我国护理学科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类型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方向性指导。2.比较不同成熟阶段的护理学科的发展特征,揭示影响护理学科演进历程的关键因素,为促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方法:1.应用文献研究法,把握护理学科体系研究趋势,探讨护理学科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确定学科体系构建策略。2.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态、组织建制现状,归纳出判断学科成熟程度的基本内容,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运用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一步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其条目内容。4.运用理论研究法,从分析护理学科概念内涵切入,确立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逐步推演出护理实践的逻辑范畴及其涉及的学科知识群。5.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国内医学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形成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本土化参考依据;结合逻辑起点推演结果,依据“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构建由二级学科群、二级学科、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的护理学学科体系。6.运用专家小组会议法,讨论、修订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辨析各层级学科的内涵差异,澄清模糊认识。7.运用理论研究法,通过与生态学概念交叉移植,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内容,提出生态学视域中的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结果:1.界定了护理学“学科”、学科层级划分、护理学科体系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学科的四种形态特征(知识、组织、历史、文化信念形态),逐步确立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为“人的健康反应”。由此推演护理实践过程的逻辑中介、核心、结果范畴及逻辑终点,提炼出人和环境这两个影响健康反应的关键因素,并沿着人、环境、照护主轴,以健康反应为结局变量,绘制出多维的、立体状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简图。2.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国内外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组织建制状况,归纳整理出判断护理学科成熟度的基本维度:理论内涵、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并通过分析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差距,提炼出各维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纵向梳理了中美两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文献内容,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体系演进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社区护理学的个案演进历程分析得到进一步确证,由此验证了所提出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并经35位专家讨论,逐条修订并完善了条目内容。4.揭示国内学科体系设置具有内在逻辑主线多维性特点。从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推演,沿着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将护理学科知识划分为“人文护理知识体系”、“科学护理知识体系”。前者继续分为“护理学原理”、“跨学科护理知识”,后者分为“人的生命阶段的护理知识”、“护理诊疗知识”、“生存环境的护理知识”三个知识群,分别涵盖不同类属的护理学次级学科。按照“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结合前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历史研究资料,筛选出10门备选二级学科,提请27位专家进行小组会议讨论。最后,专家对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的赞同程度均较高。5.从生态学视域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涵盖了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结论:1.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中对护理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结合对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确定“人的健康反应”是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可按照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通过科学性与人文性护理过程,描绘出复杂的、立体型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护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揭示了护理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及各学科发展前沿,提炼出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结出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的异同点。研究中所收集到的中美护理学发展史料将对国内护理学历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3.本研究确立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将为今后的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立一定的指引方向,所构建的护理学科体系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扩延性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4.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生态发展框架,提出今后护理学科体系建设的策略:①巩固学科基本要素,奠定学科发展的深厚根基;②拓宽生态资源,加速护理国际化、制度化进程;③汲取跨学科知识营养,促进护理学科丛林繁荣发展。

刘永泉[3](2012)在《北京2008奥运公共卫生监督风险识别与遗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北京2008奥运会公共卫生监督风险管理实践(包括奥运前风险识别和奥运后经验总结)和公共卫生监督遗产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适用于大型活动的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模式,为我国今后举办大型活动的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1.文献复习:系统查阅并收集国内外与奥运会公共卫生保障有关的资料和近年来海淀区范围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北京市或全国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资料;收集北京2008奥运会保障中形成的各种有关材料。2.专题小组讨论:通过专题小组讨论建立“卫生监督公示制度实施认可度调查表”和“大型活动保障专业保障人员调查表”的问卷条目库。3.个人深入访谈:采用自编的“访谈提纲”于2007年7-12月对各专业卫生监督专家进行个人深入访谈,了解大型活动期间公共卫生保障工作内容、方式、操作规程,以及在大型活动公共卫生保障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式、经验和建议。4.问卷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海淀区20个乡镇(街道),选择500名餐饮单位管理相对人进行“卫生监督公示制度实施认可度”和“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知晓情况”调查。使用自编的“调查表”分别于奥运前期、奥运期间和奥运后,对管理相对人进行调查。5.比较研究:(1)纵向比较研究,分析2006-2010年海淀区各卫生监督专业的经常性卫生监督情况、突发事件和投诉举报情况的变化趋势;(2)横向比较研究,将海淀区2006-2010年各卫生监督专业的情况与杭州市、深圳市同期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北京2008奥运会公共卫生保障工作对海淀区卫生监督工作的影响。结果:(一)公共卫生监督风险识别1.食品卫生2000-2006年,北京市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317起,中毒6034人,7-9月份为食物中毒的高发期(129起,中毒2145人)。发生场所主要是集体食堂(147起,中毒3650人)和饮食服务单位(106起,中毒1707人);致病因素主要是微生物性(125起,中毒2724人)、动植物性(107起,中毒2025人)、农药及化学性(42起,中毒425人);植物类食品所致的食物中毒起数和涉及人数最多(85起,中毒1893人)。2.传染病2000-2006年,北京市发生的常见传染病主要有: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6-9月是其发病高峰期;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有发病,如流行性感冒(高发月份为10月-次年3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高发月份为3-5月)、麻疹(高发月份为1-6月)、军团菌病等;接触性传染病4-9月发病最多;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1-5月发病最多。3.公共场所1998-2006年,全国共报道33起事件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高峰在6-8月份(23起,占69.70%)。事件涉及14个省,发生场所主要涉及游泳场所(15起)、沐浴场所(6起)、住宿场所(3起)等。原因分别为生物性污染(18起)、化学性(14起)和物理性(1起)。每起事件的平均影响人数为87人,最大一起涉及468人。4.生活饮用水2001-2006年,北京市共发生93起生活饮用水污染突发事件,6-9月份是生活水污染突发事件发生的高峰期(50起,53.76%),涉及自备水源井(60起,64.51%),市政供水(17起,18.27%),二次供水(16起,17.20%);污染原因涉及化学性污染(47起,41.59%),生物性污染(35起,30.97%)和物理性污染(31起,27.43%)。平均每起事件影响人数为1722人,最大一起达到2万人。19起事件导致发病,涉及发病人数2287人,平均每起120人。5.职业卫生1994-2003年,北京市共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件78起,病例292例,死亡42例(病死率为14.38%),总体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职业中毒事件集中于7-9月,占总事件数的64.29%。主要原因为无通风排毒设备(21起,26.92%),其次是无个人防护设备(17起,21.79%),夏天露天作业因气温较高,易造成高温中暑事件发生。6.投诉举报2003-2007年,海淀区共发生公共卫生投诉举报11447起,7-9月的投诉举报数量排在前3位,分别为1302起(11.37%)、1462起(12.77%)和1240起(10.83%)。7.个人深入访谈选择10家卫生监督机构的45位各专业卫生监督的专家进行的个人深入访谈,分析总结出大型活动期间各公共卫生监督专业突发事件的防控重点和要点共17条和大型活动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措施10条。(二)公共卫生监督遗产分析1.有形遗产(1)教材和书籍奥运保障培训教材包括《2008北京奥运(残奥)会海淀区赛事场馆内卫生保障工作手册》、《2008北京奥运(残奥)会海淀区赛事场馆外围卫生保障工作手册》、《奥运公共卫生保障涉外交流手册》。(2)文件汇编编写了《奥运场馆内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文件及方案汇编》和《奥运城市运行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文件及方案汇编》。(3)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食品卫生A级和B级单位数量从2007年开始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2008年A级单位有390家,B级单位有2448家;生活饮用水供水和公共场所经营A级和B级单位也呈逐年递增趋势。(4)财政资金投入从2008年起,海淀区每年拨款均超过了2000万元(2008年为2108.33万元,2009年为2190,86万元,2010年为2334.13万元),2008年奥运会期间及奥运会后较奥运会之前有了大幅提高。(5)卫生监督装备配置海淀区奥运场馆内公共卫生保障用现场快速检测设备配备得到加强,并根据公共卫生保障需求,购置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以及生活饮用水等专业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277件,配备数量超出标准的11.59倍。(6)在线监测系统启用了公共场所空气卫生质量GPRS在线即时监测系统和游泳场所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目前海淀区共设置公共场所空气卫生质量监测点26处,游泳场所水质监测点10处。(7)论文及成果报告在国家级期刊共发表奥运遗产课题相关文章14篇,形成了奥运会对卫生监督工作影响评估总报告和6份专业报告以及2部工作纪实系列作品集。2.无形遗产(1)圆满完成了奥运会保障任务奥运场馆保障方面,公共卫生保障人员对奥运场馆共巡查3251户次,保障食品355988份,食品留样3616份,书写现场检查笔录1123份;城市运行保障方面,开展监督检查1348户次,书写现场检查笔录1348份,保障食品原料供货企业供货441批次,共出动3563人次,监督10238户次,保障奥运送餐企业累计供餐458406份。卫生监测工作按计划完成,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合格率较高,奥运期间海淀区奥运场馆内和城市运行中均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按要求及时上报了公共卫生保障工作信息,投诉举报处理实现4个100%。(2)建立了完整的奥运公共卫生保障组织管理体系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并借鉴矩阵式管理模式,海淀区分别在场馆公共卫生保障和城市运行公共卫生保障方面创新性地建立了由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卫生监督员组成的矩阵式奥运公共卫生保障团队组织管理体系,即以所领导为组长,主管科长为副组长,奥运协调办公室为枢纽,基层工作组为辅助机构,分别以场馆或城市运行保障对象为中心成立公共卫生保障团队,并相应地制定工作规则,明确工作职责,全面开展奥运公共卫生保障工作。(3)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大型活动公共卫生保障程序海淀区通过全面分析和总结奥运公共卫生保障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活动公共卫生监督保障程序,即:成立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开展风险识别,制订保障方案,开展团队培训,制定应急方案及时沟通协调,建立了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这一套工作程序可以直接应用于除奥运会以外的其它大型活动,可供其它公共卫生监督机构参考使用。(4)提高了管理相对人公共卫生责任认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在奥运前、奥运期间和奥运后期分别对餐饮单位经营管理者进行的“卫生监督公示制度实施认可度调查”和“卫生法律法规知识调查”显示,经营管理者对卫生监督公示制度认可度,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知晓率普遍提高。经营管理者同意对监督结果按照卫生状况档次向消费者公示的比例不断提高(奥运前、中、后分别为68.72%、82.67%、84.99%);从业人员对个人卫生要求的知晓率不断提高(奥运前、中、后分别为81.30%、85.70%和88.30%)。(5)奥运后海淀区卫生监督工作成效明显提升2008-2010年,海淀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等各专业的监督合格率均呈上升趋势,深圳市食品卫生监督合格率在2009年有所下降,杭州市食品卫生和生活饮用水卫生经常性检查卫生合格率均上升;海淀区除生活饮用水专业之外,其它各卫生监督专业的行政处罚数量均呈下降趋势,投诉举报数量也呈下降趋势,深圳市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的投诉举报数量均上升,杭州市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等专业的投诉举报数量也均呈上升趋势。结论:1.北京2008奥运举办期间可能发生多种公共卫生风险,7-9月是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控、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以及职业卫生突发事件风险的高发时段。通过风险识别,海淀区采取了有效的奥运会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措施,圆满完成北京2008奥运会海淀区公共卫生监督任务,建议今后的大型活动公共卫生保障工作将风险识别和评估常态化。2.本研究首次系统分析了公共卫生监督遗产。通过对北京2008奥运会公共卫生监督的风险管理实践,海淀区从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两个方面对奥运会公共卫生监督遗产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可用于今后大型活动公共卫生保障的教材、书籍、文件汇编以及监督管理模式等。3.本研究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大型活动公共卫生监督的科学管理模式,包括:(1)大型活动公共卫生监督保障程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活动公共卫生监督保障程序;(2)公共卫生监督管理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该模式对今后的大型活动公共卫生监督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彬[4](2008)在《村卫生室在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社会角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导下,以湖北、江苏、河北三省的村卫生室为主要观察对象,收集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村卫生室原先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分析,随后借助社会学、经济学、组织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卫生政策、区域卫生规划的情况以及国外卫生服务机构的经验,探讨村卫生室在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理想角色模型及其支持系统,同时从管理和治理两大视角解答村卫生室角色定位应当如何实现。研究方法运用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和运筹学的理论,通过现场调查、信函调查和个人深度访谈收集数据,采用专家咨询、两步聚类法、TOPSIS综合评价法以及Bayes判别分析法对数据做进一步的处理,结合文献回顾、角色理论、路径依赖理论和治理理论的观点,为村卫生室的社会角色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研究结果通过本研究的实际调查和理论分析,论证了村卫生室应有的作用与地位;分析了村卫生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角色失调现象产生的原因;在分析制度的路径依赖痕迹与我国卫生改革宏观形势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的理想模型。模型中对村卫生室的举办形式以及如何扮演必要角色、基本角色和积极角色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同时提出了该模型所需的支持系统,共同组建了一个完善的村卫生室运行体系。为了使村卫生室的新角色能够成功扮演,不仅需要一个提供基础设施、人才供应以及财力、经费的支持系统,更需要政府合理、严谨地规划农村三级卫生网络的服务范围与程度,清楚地界定三者的职责,对村卫生室的机构设置、运作方式以及绩效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建立“闭环监督”机制。只有当制度变革和系统实施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村卫生室角色朝着期望的方向转变。研究结论全文通过历史回顾和现状描述,遵循“理实交融”的原则,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得出以下八个基本结论。(1)村卫生室属于直线式管理的正式组织,职能是承担规定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残疾人康复等工作,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2)村卫生室在新农村时期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公共卫生的“守门人”;农民健康的“保护伞”;医疗费用的“控制阀”;农村社会的“稳定器”。(3)村卫生室在新农村时期的举办性质与形式:可以集体举办、村医联办,也可以个体承办,不管何种性质的产权与经营权形式,村卫生室应保持其非营利性、福利性的机构性质。(4)当前村卫生室的角色混乱,与预设的角色定位存在分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家和集体对村卫生室的投入不足、农村卫生改革滞后、卫生行政部门监管不利以及村卫生室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不足。(5)找准村卫生室所要扮演的角色丛及其角色结构是解决村卫生室角色定位问题的先决条件。在理想角色模型中,村卫生室的社会角色由必要角色、基本角色和积极角色三个层次共同组成。其中,村卫生室的必要角色是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基本角色是基本医疗服务,村卫生室的积极角色是对乡村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相关行为。(6)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社会角色模型的支持系统:基本设施的支持与提供;人才供应与保障;财力、经费的投入与持续。(7)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社会角色的监督与考核机制:考核办法共分六个部份,医德医风(100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250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150分)、卫生防疫(250分)、资料管理(100分)、妇幼保健(150分)。(8)管理视角和治理视角的政府改革是实现新农村环境下村卫生室角色定位的有力保障。在管理视角的改革中,根据村卫生室科学定位的总体框架,采用两步聚类法、TOPSIS综合评价法以及Bayes判别分析法等方法对村卫生室的社会角色进行定位,结合博弈论发现政府进行相关变革的必要性;在治理视角的改革中,通过对目前卫生系统中链式监督的弊端分析,得出只有建立闭环监督机制才能使农村卫生变革顺利进行的结论。政策建议为了密切配合村卫生室角色系统的运行,研究提出了适宜新农村时期的政策建议。(1)村卫生室的房屋建设或使用应因地制宜。对于已经在使用并且达到国家要求的面积和功能分区的村卫生室,应区分其房屋所有权性质区别对待;对于没有村卫生室的行政村,或达不到国家要求的面积和功能分区的村卫生室,房屋应由县、乡政府统筹投入建设,所有权归村委会所有,房屋的维护、修缮等工作也由村委会承担,维修金由村委会向政府申请。(2)村卫生室的基本设备应根据当地的经济与实际需要进行配备。对于已经在使用并且达到国家对基本设备要求的村卫生室,其设备无论是由政府或私人投入的,其所有权都应归国有,由乡镇卫生院进行管理,其中,设备由私人投入的应由县卫生局根据设备状况进行设备残值评估,政府出资购买,使其所有权转为国有;对于没有村卫生室的行政村,或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村卫生室,村卫生室的基本设备应由国家和县卫生局负责投入,所有权归国有,由乡镇卫生院进行管理。(3)村卫生室的药品配备应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以及相关地方性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药品种类、数量的配备。配备药品所需的经费来源应根据经营性质来定,如果是公营性质(村办、院办、村院联办)则应由村委会或乡镇卫生院出资,如果是私营性质(村医办)则经费由村医个人承担。(4)农村卫生队伍应在用足用好存量的前提下,不断吸引增量。通过在村中寻找合适的替代者、由乡镇卫生院直接设点、动员正规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到村行医以及恢复大、中专医生的学历教育等方式保障村卫生室的人才供应;通过有计划、有考核的“闭环”培训方式提高乡村医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5)政府在对卫生事业投入时应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应从财力上支持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等具有外溢效应的项目。(6)村卫生室科学治理角度的政策倡导:政府应树立公平行政理念,积极组织与建立协商治理机制;吸收公民、社会团体加入公共决策过程;引入第三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与卫生行政部门对卫生服务供给主体进行监管。(7)政府应在新的方案基础上对机构设置、运作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进行调整与变革,将链式监督制约机制转化为闭环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卫生机构与民众的良好互动,使改革得以切实有效地实施。研究的创新与局限1.研究的创新性(1)运用社会角色理论,系统分析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村卫生室,界定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的社会角色期望,并对其内涵进行识别,构建村卫生室的角色模型,能够丰富和发展政府解决村卫生室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提供认识村卫生室角色的新的政策思路,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2)本研究理论上提出村卫生室实现角色期望的途径和方法,并且着重探讨了社会转型期的村卫生室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农村卫生管理的实践模式提供政策及现实支持,从而保证村卫生室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得以顺利发挥。2.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在数据收集中由于条件局限,收集的数据样本相对要检验的命题而言是非常有限的,在指标设计的全面性及数据采集的科学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在有关村卫生室角色定位的研究中,从多理论视角探索是必要的,但笔者担心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对许多理论的理解不一定全面和深刻。

张建平[5](2006)在《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短缺经济”时代已经变为“相对过剩”,人民的吃饭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面对农民卫生费用的不断攀升,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质量低下,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的不断增加,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如何建立起一个人人可及而又有效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解决农民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当务之急。本文在系统深入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过程,探讨了国外医疗制度的有益经验,从我国农村医疗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农村合作医疗的运作模式、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机制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难点与障碍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医疗供给的有效性、现行制度的保障水平等问题,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了制度供给、体系建设、机制保障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对于构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医疗卫生的供给不足问题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文共由九章主体内容组成:第一章,导论。阐述了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及意义,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明确了研究重点和方向,并对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做了必要的说明。第二章,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理论。医疗服务作为一种健康消费品决定了医疗市场的特殊性,即它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这些特性直接导致了该市场无法满足帕累托最优所需要的条件。本部分详细讨论了疾病风险理论、社会保险理论、医疗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合作经济理论、农村医疗社会保障理论等,为后续内容做了坚实的理论铺垫。第三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现状。合作医疗自产生起,历经发展、辉煌、衰退、再发展几个阶段,反反复复几经周折,曾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但到2002年又沦落为卫生系统“财务负担”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191个国家排名188位)。本部分总结概括了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产生发展的变迁过程,探讨了其衰退原因,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作了基本评析,指出了其缺陷,主要是财政补贴与自愿参与挂钩,易形成逆向转移支付;保大不保小,增加了逆向选择风险;农民并未能切实得到实惠;费用控制困难等。第四章,国外医疗制度及启示。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借鉴它国经验是必须的。本章主要探索其各自的主要做法与优缺点,研究、总结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其经验主要有:明确政府在卫生领域的功能和职责;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及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卫生资源筹资的渠道和效率;建立支付制度的内在激励机制等。这些有益经验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第五章,中国农村医疗市场的供求分析。医疗市场特殊,中国农村医疗市场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表现尤为明显。本部分从总体角度、供给角度、需求角度、供需均衡角度分别予以论述,基本结论是:医疗需求不能有效满足、医疗供给状况不佳、政府投入不足、农民医疗负担沉重。如何进行适当的制度安排,使农民看得起病,这是政府及社会不容推辞的责任。第六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合作医疗的目的不在于“为合作而合作”,因而即便包括新型合作医疗在内的各类合作医疗模式不可避免的具有缺陷。本章分析了影响合作医疗模式的因素,探讨了我国合作医疗的模式创新思路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政府选择适宜的医疗改革模式提供借鉴,对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七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及评价。资金筹集是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首要和根本问题,而补偿与激励约束问题又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积极性与该制度的持续性,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效运行有赖于筹资机制、补偿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本部分探讨了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演进与构建原则,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分析了合作医疗补偿机制的内涵与原则,对现行模式做了客观评价,指出了选择补偿模式应注意的问题;从农民、管理人员、医疗服务提供者角度提出了激励机制,重点探讨了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与合作医疗基金的约束机制——强化监管。第八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制约因素及障碍。合作医疗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疗机构(含管理部门)和农民等多个主体,改革难度与障碍既大又多。本部分从各个主体入手,对其各自的经济行为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各自的不足之处。分析认为,国家的主体责任发挥不够、地方政府财力紧张、医疗机构忙于逐利、农民收入低下且信心不足是其重要原因,为合作医疗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选择以及重点的把握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九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与配套措施。本部分在探讨合作医疗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变迁理论和模型分析,指出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应该是强制性制度变迁;认为制度供给层面应该内外部制度建设并重,其中内部制度建设的重点是道德和价值观的培育,而外部制度建设则涵盖了政府财政投资制度、医学人力资源制度、医院独立董事制度等多个方面;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的重建思路;配套措施方面重点讨论了以远程医疗解决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看病难的有效举措。从制度供给、体系建设、机制保障与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王璠[6](2006)在《艾滋病流行区安全注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通过对艾滋病流行区安全注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调查,找出导致不安全注射发生的因素,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1年的现场干预,以期建立安全注射示范区。材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包括市、县级医院,乡镇医院,村卫生室/私人诊所及其医护人员,普通居民与艾滋病病人。采用现场观察,访谈及个人自填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运用描述性分析与logistic回归等分析方法。结果 (1)所调查的医疗机构均未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自毁型注射器。(2)医护人员安全注射基本知识的知晓率要好于普通居民及艾滋病病人。医护人员安全注射基本知识评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及所在医疗机构的级别与得分情况有关。就评分获得满分的可能性而言,女性医护人员要好于男性医护人员,较高级别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要好于较低级别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3)大部分普通居民和艾滋病病在选择注射器时都将安全性放在首位。(4)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57.50%,血液/体液暴露的发生率为48.33%,有相当比例的护士在事故发生后,没有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5)乡镇和村级医疗机构在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具毁形、消毒及处理等方面存在缺陷。 建议 研究认为,可以考虑从提高各个人群安全注射相关知识的知晓水平,改变错误的注射行为,正确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具,完善医疗锐器伤与血液/体液暴露的登记制度,规范此类事故的处理标准,以及提供自毁型注射器等方面进行现场干预。

李桂芳[7](2004)在《巴中市医疗废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医疗废物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及化学药剂,具有空间传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等危险特性,其病毒病菌的危害是普通城市生活垃圾的几十倍乃至数百倍。由于医疗废物的特殊性,使世界各国都对此高度重视,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就形成了完善的医疗废物科学管理体制。 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大多数的医院还是采用比较原始落后的小型焚烧炉处理医疗废物,这种方法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只有极少数的大城市开始建立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置中心,大多数的省级城市和市级城市都没有集中处理医疗废物的焚烧炉,而农村地区医疗废物的管理根本还没有提到相关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更何况那些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地区了。 国内存在大量医疗废物的外流的现象,使得医疗废物的治理更困难。一边是投资上千万的焚烧炉闲置在一旁生锈,而另一边是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得不到合理的治理。这种冲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医疗废物管理体制和系统建设的问题。 本文在对巴中市医疗废物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内医疗废物的管理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将医疗废物的管理尤其是农村地区医疗废物的管理纳入我国农村卫生改革中,建立和完善医疗废物的统一收集、安全运输和集中处理处置体系进行了研究,并从政策制定、行政管理、工艺技术多个角度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同时,也对贫困地区如何筹集医疗废物管理的资金提出了建议。 从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到2004年9月20日卫四川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生部公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我国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的医疗废物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而且((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还明文规定乱扔垃圾的医院将被处于最高为3万元的罚款,并要求市级以上城市必须在一年内、县级以上城市在两年内建成符合标准的医疗垃圾处理中心。各种法律条文的相继出台,更突出了本论文的时效性。关键词:医疗废物、收集、清运、焚烧、农村卫生改革

李刚[8](2004)在《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口腔卫生人力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对世界部分国家、全国和全军口腔卫生服务资源及其利用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对全国不同地区居民和军队人员口腔健康水平、口腔卫生服务的需要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统计学方法在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人力资源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方法 采用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期刊论文、网站获取和调查世界部分国家的口腔卫生服务现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修改美国海军牙科标准分类法和自己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全国进行家庭口腔健康询问调查,对全军进行军队人员口腔健康捷径调查,以及对全国和全军进行口腔卫生资源状况通信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全国居民与全军人员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特尔斐法设计“牙科人力指数”和“口腔医疗时间需要指数”,引入TOPSIS法、主成份分析法、岭回归法、新兴的支持向量机和组合评价法对世界部分国家口腔卫生人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采用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方法对全国和全军口腔医疗机构口腔卫生服务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全国口腔卫生人力资源进行预测。 结果 全国家庭口腔健康询问调查共调查6个样本县/区587户1558人,其中发达地区193户501人、中等地区194户494人、发展中地区200户563人。全军口腔健康捷径调查共调查总人数为1269人,其中陆军419人、海军437人、空军413人。建立了世界部分国家口腔卫生资源和口腔健康状况、全国家庭口腔健康询问调查和全军口腔健康调查、全国和全军口腔卫生服务资源现况数据厍。全国家庭成员患龋率为52.05%,龋齿均数为1.76,牙龈炎患病率为16.05%,牙结石检出率为39.35%,早期牙周病患病率为4.43%,晚期牙周病患病率为1.73%,2002年曾经到口腔医疗机构就诊过的人员占35.88%。全军现役人员患龋率为26.71%,龋齿均数为0.49,牙龈炎患病率为21.12%,牙结石检出率为44.05%,早期牙周病患病率为2.75%,晚期牙周病患病率为0.39%,第三磨牙阻生率为27.02%,入伍后曾到口腔科看过口腔病的人员占25.7%,共有48.62%人需要按期后送口腔医疗,有45.63%人需要及早后送口腔医疗,有2.13%人需要紧急后送口腔医疗,有28.61%人不需要任何后送口腔医疗。分析了影响全国家庭和全军人员口腔医疗服务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了“牙科人力指数”,设

毛颖,杨正美[9](2003)在《1994~2002年通道县医院消毒监测结果综合评价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了解医疗卫生单位消毒效果状况 ,确定其消毒水平。 方法 对通道县 1 994~ 2 0 0 2年监测到的医院消毒有效数据进行整理 ,以合格率为单位设置双重标志 ,采用秩和比法 (RSR)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结果 表明该县的医院消毒效果定位在中等水平。 结论 消毒监督监测的重点是乡村医务室和个体诊所

郭新芝,赵桂华[10](2001)在《1994~2000年鹤庆县医疗单位浸泡消毒液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二、1994~2000年鹤庆县医疗单位浸泡消毒液监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4~2000年鹤庆县医疗单位浸泡消毒液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应用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基本概念界定
        1.1 核心概念的演变及界定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中国医疗机构制剂发展历史概述
        2.1 中国古代医疗机构制剂发展历史
        2.2 中国近现代医疗机构制剂发展历史
    3 现阶段中国医疗机构制剂管理法律法规
        3.1 法律
        3.2 行政法规
        3.3 部门规章
        3.4 规范性文件
    4 中国医疗机构制剂管理组织构架
    5 国内其他省市医疗机构制剂应用研究现状
        5.1 上海市
        5.2 江苏省
        5.3 广东省
        5.4 四川省
    6 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应用研究现状
        6.1 组织构架
        6.2 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应用现状研究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的目的
        2.2 研究的意义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
        4.2 问卷调查
        4.3 实地走访
        4.4 典型案例研究
        4.5 技术路线
    5 研究创新点
正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调查范围
        1.3 调查内容
        1.4 数据收集情况
    2 结果
        2.1 北京市医疗机构现状分析
        2.2 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现状分析
        2.3 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配制情况分析
        2.4 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临床应用情况分析
        2.5 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盈亏情况分析
        2.6 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医保现状分析
    3 讨论
        3.1 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应用中的积极作用
        3.2 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出现了新的趋势
        3.3 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 对策建议
        4.1 医疗机构制剂应明确自身定位
        4.2 优化制剂配制模式,促进资源整合
        4.3 简化制剂调剂使用程序,提高制剂使用效率
        4.4 理顺医疗机构制剂的发展途径
        4.5 医疗机构制剂相关政策应进行调整
        4.6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5 存在的不足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研究
    一、本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学理论
    二、学科的相关概念
    三、护理学科的相关概念
    四、护理学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确立
    六、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一、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现状考察
    二、护理学科知识传播载体(教材、专着)现状考察——基于内容分析研究
    三、护理学科体系的组织建制状况考察——基于网络内容分析的研究
    四、对国际成熟学科特点的总结与分析
    五、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六、研究小结
第四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论证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复杂性科学理论
    二、基于史料的论证一——美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三、基于史料的论证二——中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四、基于史料的论证三——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五、基于复杂性科学视域的中美护理学科发展历程分析
    五、基于专家工作会议的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专家会议
    七、研究小结
第五部分 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部分学科体系设置现状及启示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一)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原则
        (二)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构建基于“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学科体系
    三、研究小结
第六部分 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研究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位理论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研究
        (一)护理学学科生态发展核心概念的提炼
        (二)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前期研究结论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形成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策略——基于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应用研究
    四、研究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附录一、“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附录二、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附录三、“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附录四、“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附录五、美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演进历程译文节录
附录六、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3)北京2008奥运公共卫生监督风险识别与遗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往届奥运公共卫生保障概况
        1.2 海淀区奥运公共卫生监督工作特点
        1.3 北京2008奥运公共卫生监督遗产的概念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第一篇 北京2008奥运公共卫生监督风险识别及应对
    第一章 前言
        1.1 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价概况
        1.2 奥运会风险识别的必要性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文献复习
        2.2 个人深入访谈
        2.2.1 访谈目的
        2.2.2 访谈对象
        2.2.3 访谈内容
        2.3 专题小组讨论
        2.5 质量控制
        2.5.1 设计阶段
        2.5.2 实施阶段
        2.5.3 资料整理和分析阶段
        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食品卫生风险识别
        3.1.1 食物中毒事件的时间分布
        3.1.2 食物中毒事件的空间分布
        3.1.3 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因素分析
        3.1.4 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食物分类
        3.2 传染病风险识别
        3.2.1 肠道传染病
        3.2.2 呼吸道传染病
        3.2.3 接触性传染病
        3.2.4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3.3 公共场所公共卫生风险识别
        3.3.1 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分布
        3.3.2 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空间分布
        3.3.3 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污染源分类
        3.4 生活饮用水公共卫生风险识别
        3.4.1 生活饮用水卫生事件时间分布
        3.4.2 生活饮用水卫生事件空间分布
        3.4.3 生活饮用水卫生事件污染分类
        3.4.4 生活饮用水卫生事件的原因分析
        3.5 职业卫生突发事件风险识别
        3.5.1 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发生情况
        3.5.2 职业中毒事件分布情况
        3.6 公共卫生监督投诉举报情况分析
        3.6.1 公共卫生监督投诉举报基本情况
        3.6.2 食品卫生投诉举报基本情况
        3.6.3 7-9月公共场所投诉举报情况分析
        3.6.4 7-9月生活饮用水投诉举报情况分析
        3.7 个人深入访谈结果
        3.7.1 大型活动期间各专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重点、要点
        3.7.2 大型活动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
    第四章 讨论
        4.1 各专业风险识别
        4.1.1 食品卫生
        4.1.2 传染病
        4.1.3 公共场所
        4.1.4 生活饮用水
        4.1.5 急性职业中毒
        4.1.6 投诉举报
        4.2 海淀区奥运公共卫生监督应对措施
        4.2.1 采取应对措施的意义
        4.2.2 制定应对措施的原则
        4.2.3 海淀采取的应对措施内容
    第五章 结论
        5.1 食物中毒事件多发,有较明显的时间和场所聚集性
        5.2 传染病种类繁多,有较明显的时间聚集性
        5.3 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影响大,发生时间和场所集中
        5.4 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影响人群较大,时间分布明显
        5.5 急性职业危害事件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行业聚集性
        5.6 投诉举报时间集中,以食品卫生投诉为主
第二篇 北京2008奥运公共卫生监督遗产分析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内容
        2.1.1 有形遗产
        2.1.2 无形遗产
        2.2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2.2.1 问卷调查
        2.2.2 比较研究
        2.2.3 专题小组讨论
        2.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2.2.5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有形遗产
        3.1.1 奥运保障教材、书籍
        3.1.2 奥运保障文件及方案汇编
        3.1.3 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3.1.4 财政资金投入
        3.1.5 仪器设备配置
        3.1.6 在线监测系统
        3.1.7 论文及成果报告
        3.2 无形遗产
        3.2.1 圆满完成了奥运会公共卫生保障任务
        3.2.2 建立了完整的奥运公共卫生保障组织管理体系
        3.2.3 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大型活动保障程序
        3.2.4 完善了公共卫生监督风险识别和保障能力的评估
        3.2.5 提高了管理相对人公共卫生责任认知和卫生法律法规知识
        3.2.6 奥运后海淀区卫生监督工作分析(2008-2010年)
    第四章 讨论
        4.1 公共卫生监督有形遗产及其传承与保护
        4.1.1 公共卫生监督有形遗产
        4.1.2 公共卫生监督有形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4.2 公共卫生监督无形遗产及其开发与利用
        4.2.1 公共卫生监督无形遗产
        4.2.2 公共卫生监督无形遗产的开发与利用
        4.3 海淀区公共卫生监督遗产的延续效应分析
        4.4 公共卫生监督手段的发展趋势
        4.4.1 量化分级手段的广泛应用
        4.4.2 快速检测手段的广泛应用
        4.4.3 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
        4.5 后奥运时代公共卫生监督模式
        4.5.1 模式的建立
        4.5.2 模式的优势
        4.5.3 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奥运会为海淀区留下了宝贵的有形遗产
        5.2 奥运会为海淀区留下了宝贵的无形遗产
        5.3 卫生监督进入“后奥运”监督模式
    第六章 创新与不足
        6.1 本研究的创新
        6.1.1 首次系统分析北京2008奥运公共卫生监督风险管理实践
        6.1.2 首次围绕公共卫生监督遗产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6.1.3 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型活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模式
        6.2 本研究的不足
        6.2.1 研究领域影响的局限性
        6.2.2 研究时间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4)村卫生室在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社会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阐述
    1.3 选题意义
    1.4 论文概览
2 村卫生室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当今农村卫生服务需求的分析
    2.1 我国村卫生室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现状
        2.1.1 1949年之前
        2.1.2 1949年—1970年代末期
        2.1.3 1970年代末期—1990年代初期
        2.1.4 1990年代初期—21世纪初期
        2.1.5 2000年—至今
    2.2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情况
        2.2.1 农村卫生服务需要及变化趋势
        2.2.2 农村医疗服务需求与潜在需求
        2.2.3 农村预防保健服务需求与潜在需求
        2.2.4 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变化的特点
    2.3 目前我国村卫生室存在的突出问题
    2.4 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所处环境的变化给村卫生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4.1 机遇
        2.4.2 挑战
        2.4.3 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改革面临的困境
    2.5 角色理论为分析与研究村卫生室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作用提供工具
        2.5.1 角色理论的一般理论内涵
        2.5.2 运用角色理论工具分析村卫生室的作用与地位
        2.5.3 国内外应用角色理论分析卫生领域问题的现况及不足之处
    2.6 角色理论应用于农村卫生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7 本章小结
3 研究的整体设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1.1 基本概念的界定
        3.1.2 研究的问题与研究的方法
    3.2 数据收集方法
        3.2.1 现场抽样方法和信函调查
        3.2.2 调查方式
    3.3 数据处理方法
        3.3.1 研究方法阐述
        3.3.2 现场调查工具的框架拟定
        3.3.3 调查工具的修改和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村卫生室的角色定位:多视角的分析
    4.1 村卫生室是什么?应该是什么?
        4.1.1 村卫生室是什么?
        4.1.2 村卫生室应该是什么?
    4.2 卫生政策视角的村卫生室角色定位
        4.2.1 从各级政府部门看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卫生室角色定位
        4.2.2 从卫生行政部门看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卫生室角色定位
    4.3 从市场论看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卫生室角色定位
        4.3.1 村卫生室与村医个人的家庭经济融为一体
        4.3.2 村卫生室的经营行为是适应乡村经济状况的结果
    4.4 区域卫生规划与村卫生室角色定位
        4.4.1 区域卫生规划的内涵
        4.4.2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级卫生资源覆盖与规划
    4.5 国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角色对我国农村村卫生室角色定位的借鉴—案例分析
        4.5.1 国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概况
        4.5.2 从各国基层医疗机构设置和服务内容情况看其角色
        4.5.3 从各国基层医疗机构筹资来源看其角色
        4.5.4 从美国德克萨斯人民社区门诊个例看基层医疗的角色定位
    4.6 本章小结
5 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村卫生室角色的描述性实证分析
    5.1 调查县(市)的基本情况描述
    5.2 调查乡的基本情况描述
        5.2.1 自然状况的描述
        5.2.2 人口状况的描述
        5.2.3 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
    5.3 村和村卫生室的基本情况描述
        5.3.1 样本村的基本情况
        5.3.2 村卫生室的硬件设施状况分析
        5.3.3 村卫生室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5.3.4 村卫生室的资金与业务情况
        5.3.5 村医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5.4 村卫生室的特征和功能
        5.4.1 农村村卫生室的实际特征
        5.4.2 农村村卫生室的功能发挥状况
    5.5 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的角色运作逻辑:村卫生室对正式权力的服从和变通
        5.5.1 县级卫生行政机关与村卫生室的纵向间接领导关系
        5.5.2 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业务职能关系
        5.5.3 村卫生室与其他医疗站点的医疗市场竞争关系
        5.5.4 村委会和村卫生室之间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6 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村卫生室角色错位的调查案例分析
    6.1 关于村卫生室角色定位的逻辑预设
    6.2 我国村卫生室角色扮演的失调表现
        6.2.1 角色不清
        6.2.2 角色冲突
        6.2.3 角色距离
        6.2.4 角色失败
    6.3 我国村卫生室角色扮演失调的原因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村卫生室治理机制与村卫生室角色
    7.1 治理的一般理论
        7.1.1 治理的起源与内涵
        7.1.2 治理理论应用于村卫生室分析的可行性
    7.2 从治理角度看村卫生室的角色运行机制
        7.2.1 运用治理理论寻找村卫生室定位与治理的思路
        7.2.2 科学治理角度的政策倡导
    7.3 现今我国村卫生室服务与运行模式的路径依赖分析
        7.3.1 我国政府决策的一般过程
        7.3.2 我国政府决策机制的特点
        7.3.3 从路径依赖理论和决策机制看村卫生室角色的定位
    7.4 本章小结
8 村卫生室社会角色模型及其支持系统
    8.1 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的社会角色模型
        8.1.1 村卫生室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角色模型论述
        8.1.2 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的举办性质与形式
        8.1.3 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的必要角色扮演
        8.1.4 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的基本角色扮演
        8.1.5 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的积极角色扮演
    8.2 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社会角色模型的支持系统
        8.2.1 基本设施的支持与提供
        8.2.2 村卫生室的人才供应与保障
        8.2.3 财力、经费的投入与持续
    8.3 新农村时期村卫生室社会角色的监督与考核机制
        8.3.1 医德医风考核办法
        8.3.2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考核办法
        8.3.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考核办法
        8.3.4 卫生防疫考核办法
        8.3.5 资料管理考核办法
        8.3.6 妇幼保健考核办法
    8.4 本章小结
9 新农村环境下如何有效实现村卫生室角色的定位:两个视角的政府改革问题
    9.1 管理视角的改革:村卫生室定位的科学体系
        9.1.1 村卫生室定位方法的研究
        9.1.2 村卫生室定位中的两步聚类法(Two-step Cluster Analysis)分析
        9.1.3 村卫生室工作开展情况的Topsis综合评价
        9.1.4 村卫生室的判别分析与判别函数
    9.2 管理视角的改革:政府机构设置、运作制度和绩效考核的变革
        9.2.1 政府变革机构设置与运作制度的必要性论证
        9.2.2 政府变革绩效考核制度的必要性论证
    9.3 治理视角的改革:建立闭环监督机制
        9.3.1 链式监督制约机制局限之分析
        9.3.2 闭环监督:化解农村卫生制度改革难题的关键措施
        9.3.3 建立闭环监督机制是农村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调查表)

(5)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理论
    2.1 疾病风险理论
    2.2 社会保险理论
    2.3 医疗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2.4 合作经济理论
    2.5 公平分配理论
    2.6 农村医疗社会保障理论
第三章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现状
    3.1 农村合作医疗的产生(1959 年之前)
    3.2 农村合作医疗的大发展(1960~1980)
    3.3 农村合作医疗的衰退(1981~1992)
    3.4 农村合作医疗的恢复(1993~2002)
    3.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2003~)
第四章 国外医疗制度及启示
    4.1 发达国家医疗制度及其启示
    4.2 发展中国家医疗制度及其启示
第五章 中国农村医疗市场的供求分析
    5.1 中国农村医疗市场的特性
    5.2 中国农村医疗市场供给分析
    5.3 中国农村医疗市场需求分析
    5.4 中国农村医疗市场的供需矛盾
第六章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模式
    6.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模式及其评价
    6.2 农村合作医疗的模式创新
    6.3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趋势——多种形式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第七章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及评价
    7.1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及评价
    7.2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机制及评价
    7.3 农村合作医疗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八章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制约因素及障碍
    8.1 国家层面的障碍——主体责任发挥不够
    8.2 筹资困难和运行管理费用过高使地方政府处于尴尬地位
    8.3 医疗机构层面的障碍
    8.4 农民收入和认知水平不高使合作医疗推行起来困难重重
第九章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与配套措施
    9.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
    9.2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供给
    9.3 体系建设——三级预防保健网的重建思路
    9.4 合作医疗制度的其它配套措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艾滋病流行区安全注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调查方法
    2.4 技术路线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3.2 医疗机构安全注射现状分析
    3.3 不同人群安全注射 KAP调查分析
    3.4 护士医疗锐器伤及血液/体液暴露情况
4 讨论与建议
    4.1 本研究的质量控制评价
    4.2 关于KAP(知识,态度,行为)
    4.3 安全注射干预措施的建议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7 个人简历
8 致谢
9 综述
10 附表

(7)巴中市医疗废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巴中概况
    2.1 巴中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
    2.2 巴中的气候条件
    2.3 社会经济
    2.4 巴中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及生活废水处理中心
    2.5 巴中卫生系统以及传染病控制基本情况
3.巴中中澳农村卫生项目简介
    3.1 背景
    3.2 项目拟定的方向
    3.3 项目基线调查的发现
4.医疗废物处理现状
    4.1 国际上医疗废物管理的现状
    4.2 国内医疗废物处理现状
5 巴中医疗废物现状调查
    5.1 概述
    5.2 调查区域及对象
    5.3 医疗废物定性调查主要结论
        5.3.1 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存在的潜在危害认识不足
        5.3.2 医疗机构经费不足,造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状
        5.3.3 医疗废物的统一收集制度落实不到位,主管部门缺乏监管力度
        5.3.4 无医疗废物的收集和清运体系或体制不健全
        5.3.5 医疗废物的处理太原始落后
        5.3.6 当地居民对医疗废物潜在的危害认识也不足
    5.4 医疗废物定量调查结论
        5.4.1 目前产量
        5.4.2 产量预测
        5.4.3 医疗废物成份
6 医疗废物收集和清运系统
    6.1 医疗机构内部的收集储存
    6.2 医疗废物的清运
        6.2.1 农村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和清运的策略的探索
        6.2.2 医疗废物周转点分布设计
        6.2.3 医疗废物中转及清运系统
        6.2.4 清运设施的清洗消毒
7 医疗废物处理设计
    7.1 处理工艺比选原则
    7.2 医疗废物焚烧工艺简介
    7.4 巴中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工艺建议
        7.4.1 预处理工艺流程
        7.4.2 医疗废物焚烧工艺流程
        7.4.3 卫生填埋场设计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2.1 市政府将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纳入议事日程
        8.2.2 医疗废物管理体制建设
        8.2.3 采用“BOT”模式解决资金缺口
        8.2.4 垃圾处理场的选址
        8.2.5 医疗废物排放收费制
        8.2.6 项目提供更多支持
9 声明与致谢
10 参考文献

(8)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口腔卫生人力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研究背景和存在问题
    1.2.研究内容和目的
    1.3.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调查设计与调查方法
    2.1.世界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调查
    2.2.全国家庭口腔健康询问调查
    2.3.全国口腔卫生资源和服务现况调查
    2.4.全军口腔健康捷径调查
    2.5.全军口腔卫生资源和服务现况调查
3.调查结果
    3.1.世界口腔卫生服务现况的调查结果
    3.2.全国家庭口腔健康询问的调查结果
    3.3.全国口腔卫生资源和服务现况的调查结果
    3.4.全军口腔健康捷径调查的调查结果
    3.5.全军口腔卫生资源和服务现况的调查结果
4.口腔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4.1.logistic回归模型
    4.2.家庭成员口腔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4.3.影响军队人员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的多因素分析
5.指数的设计和应用
    5.1.牙科人力指数的设计和应用
    5.2.口腔健康综合评价指数设计和应用
    5.3.牙科服务价格指数基期水平设计
6.口腔卫生人力资源的评估、预测和配置
    6.1.全国口腔卫生人力资源现况的评估
    6.2.全国口腔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预测
        6.2.1.缺失值存在时的参数估计与缺失值估计
        6.2.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预测结果
        6.2.3.时间序列ARIMA模型和预测结果
    6.3.全军口腔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
        6.3.1.健康需要法估计全军人力资源需要量
        6.3.2.团级战斗单元平时口腔卫生人力配置设计
        6.3.3.师级战斗单元平时口腔卫生人力配置设计
        6.3.4.渡海登陆作战部队战前准备阶段的口腔卫生保障预案
        6.3.5.全军口腔卫生人力和口腔卫生服务阶梯配置
7.口腔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7.1.口腔卫生人力现况综合评价
        7.1.1.世界口腔卫生人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数据特点
        7.1.2.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7.1.3.主成份分析法
        7.1.4.岭回归法
        7.1.5.支持向量主成份分析法
        7.1.6.组合评价法
        7.1.7.五种方法综合评价结果等级相关分析
        7.1.8.五种方法综合评价方法结果的应用特点
    7.2.口腔卫生服务效益综合评价
        7.2.1.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方法
        7.2.2.全国各类口腔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评价
        7.2.3.全军各类口腔医疗机构的经济和军事效益综合评价
8.决策建议
    8.1.我国口腔医疗机构口腔医疗服务的存在问题和发展持
    8.2.我国个体牙科诊所口腔医疗服务的存在问题和发展持
    8.3.全国2000-2050年口腔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建议案)
    8.4.全军2000-2050年口腔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建议案)
9.总结
    9.1.研究特色
    9.2.项目经验和教训
    9.3.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0.文献综述
    10.1.外国和我国口腔卫生服务研究进展
    10.2.外军和我军口腔卫生服务研究进展
    10.3.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和卫生人力资源预测研究进展
11.附录 现场调查表格
12.致谢

(9)1994~2002年通道县医院消毒监测结果综合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样品采取
    1.3 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1.4 评价步骤
2 结果
3 讨论

(10)1994~2000年鹤庆县医疗单位浸泡消毒液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细菌污染情况
    2.2 HBsAg污染情
3讨论

四、1994~2000年鹤庆县医疗单位浸泡消毒液监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应用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D]. 申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2]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D]. 张艳.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3]北京2008奥运公共卫生监督风险识别与遗产分析[D]. 刘永泉. 中南大学, 2012(02)
  • [4]村卫生室在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社会角色研究[D]. 李彬.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5]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D]. 张建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 [6]艾滋病流行区安全注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D]. 王璠. 安徽医科大学, 2006(12)
  • [7]巴中市医疗废物管理研究[D]. 李桂芳. 四川大学, 2004(02)
  • [8]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口腔卫生人力预测研究[D]. 李刚. 四川大学, 2004(11)
  • [9]1994~2002年通道县医院消毒监测结果综合评价分析[J]. 毛颖,杨正美. 实用预防医学, 2003(02)
  • [10]1994~2000年鹤庆县医疗单位浸泡消毒液监测结果分析[J]. 郭新芝,赵桂华.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1(06)

标签:;  ;  ;  ;  ;  

鹤庆县医疗单位1994—2000年浸泡消毒液监测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