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工业锅炉烟气污染有望解决

燃煤工业锅炉烟气污染有望解决

一、燃煤工业锅炉烟尘污染有望解决(论文文献综述)

孙树睿[1](2021)在《典型燃烧源VOCs排放特征及污控设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其燃烧会产生多种化学物质污染大气环境,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污染物与煤相似但也略有不同。VOCs作为燃烧的主要产物对O3、PM2.5等的生成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燃烧过程产生的VOCs对于大气污染控制具有深刻意义。本研究通过采用气袋法对VOCs进行采样,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对VOCs进行检测,对我国典型燃烧源(燃煤电厂、工业锅炉、垃圾焚烧发电厂)排放的VOCs进行分析,探究了污控设施(Air Pollution Control Devices,APCDs)对烟气中VOCs的影响,计算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确定三种燃烧源的排放因子(Emission Factor,EF),并对VOCs的排放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燃煤电厂中VOCs的排放浓度为144~2240μg/m3,总排口处排放的VOCs以卤代脂肪烃和含氧VOCs为主,其次芳香烃、脂肪烃、卤化芳香烃、萘。采集了脱硝前、除尘前、脱硫前、湿电前、总排口处5个点的烟气样品。SCR系统和静电除尘对VOCs都有协同去除的作用,去除率分别为40%和62%。湿法烟气脱硫对含氧VOCs(Oxygenated VOCs,OVOCs)的去除效果较好。VOCs经过湿电除尘后,浓度显着增加。在燃煤电厂中,芳香烃的OFP值普遍高于其他挥发性有机物,化学反应活性较强,芳香烃甲苯、苯、对二甲苯的OFP值占总OFP值的64%以上,对臭氧生成的贡献最大。分别利用单位发电量和单位煤耗量计算得到的平均排放因子为0.69±0.5 g/GJ和7.3±5.4 mg/kg。与同行进行比较,发现随着污控设施的不断更新完善,燃煤电厂VOCs的排放因子也应该进行更新。工业锅炉排放的VOCs浓度为44.5±18.9、27.2±16.5μg/m3,明显低于燃煤电厂,卤代脂肪烃和芳香烃为主要的VOCs,工业锅炉排放的VOCs优势物种为苯和二氯甲烷,分别占总VOCs的23%和31%。在工业锅炉处采集了除尘前、脱硫前和总排口处的样品,除尘前、脱硫前和总排口处的主要VOCs种类均为卤代脂肪烃和OVOCs。除尘对VOCs起协同去除的作用,而脱硫增加了VOCs的浓度。工业锅炉VOCs的OFP值为45.6、16.9μg/m3,甲苯、苯、正己烷为OFP优势物种。通过计算得VOCs的排放因子为0.7、0.5 mg/kg,低于燃煤电厂,但工业锅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也应注意工业锅炉中的VOCs减排。4家垃圾焚烧发电厂排放的VOCs平均浓度为116.3±15.7μg/m3,芳香烃和卤代芳香烃是浓度较高的VOCs,且1,4-二氯苯、1,3-二氯苯是卤代芳香烃的优势物种,占27%~48%。在垃圾焚烧发电厂采集了脱酸前、除尘前和总排口处的样品,总体来说脱酸设施对VOCs有去除效果,除尘设施对VOCs的去除效果不明显。垃圾焚烧发电厂中芳香烃占总OFP值的99%以上,芳香烃中的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等为OFP优势物种。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平均排放因子为0.48±0.1 g/GJ和0.7±0.1 mg/kg。

熊燕[2](2020)在《醇基燃料的燃烧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逐步关停10 t/h以下的燃煤锅炉,并大力提倡发展燃煤锅炉的清洁可替代能源的背景下。醇基燃料也逐渐成为燃煤锅炉清洁替代燃料的一种。由于醇基燃料热值低、汽化潜热大等特点,市场现存的醇基燃料喷嘴燃烧该燃料时经常出现短时间的供能不足;雾化时雾化角太大,与助燃空气混合效果差,导致燃料燃烧不充分;燃烧温度低,燃烧持续时间短等问题。针对以上不足本文设计了一款1 t/h的高效节能、环保型醇基燃料喷嘴,并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醇基燃料的燃烧特性。首先,根据醇基燃料的主要理化性质完成燃烧计算,由燃烧计算结果和醇基燃料的燃烧特性完成了喷嘴主体设计,并通过正交试验以喷嘴直径、喷嘴长度、旋流室高度、旋流室直径和旋流室切向入口直径为主要因素,利用FLUENT模拟喷嘴内部流场,以喷嘴出口速度为主要评价指标,由方差和极差分析确定了喷嘴主体结构参数的最优方案,喷嘴直径为2mm,长度为1.3mm;旋流室直径4mm,长度为4.5mm,旋流室切向入口直径为1.5mm。接着,通过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在三维燃烧系统简化模型上对MF100进行雾化及燃烧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雾化角为40°,油滴的粒径主要集中在40-130μm区间,雾化效果较好;最佳进气速度为10m/s,此时炉内燃烧火焰形成良好,着火距离与炉膛尺寸较为匹配,炉膛核心燃烧区形成1073-1460K的稳定火焰,且温度场分布比较均匀,炉膛最高温度为1640K,平均温度为1106K,排烟温度较低,未燃尽气体组分和污染性气体组分的平均质量分数都较低,表明燃烧效率、经济性和环保性较好。最后,通过醇基燃料燃烧试验台研究了醇基燃料的燃烧排放特性,并对多种燃料的经济性和节能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醇基燃料中掺醇比的增大,烟气中HC化合物和CO气体的排放浓度略有降低,NOx气体的排放浓度大大降低;随着醇基燃料中掺醇比的增大,颗粒物排放浓度逐渐下降,燃烧效率逐渐提高。MF50不仅在燃烧排放特性具有清洁环保的优势,而且具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从长远来看,醇基燃料更具发展前景,可缓解对石油和液化气等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是未来主要的清洁替代能源。

陈筱佳[3](2020)在《超低排放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高分辨率清单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燃煤电厂是我国大气污染重要排放贡献源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我国燃煤电厂消耗的煤炭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50%,是煤炭消费第一大行业。随着大气污染物排放要求逐步加严,燃煤电厂已启动超低排放改造,烟气净化装置的大规模安装和升级改造在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对燃煤电厂排放颗粒物的的理化特征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分辨率源排放清单和源成分谱是大气扩散模式和受体模型来源解析的基础,源排放清单和源成分谱越详尽准确,大气扩散模式和受体模型模拟结果越准确可靠。目前针对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的排放清单和源成分谱缺乏且不确定性高,对于颗粒物在净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还不够清楚,影响了对超低排放电厂真实排放情况的评估。因此,研究超低排放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和净化装置影响下细颗粒物(PM2.5)理化特征和迁移转化过程、进而构建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对于认识超低排放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优化大气扩散模式模拟结果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为下一步燃煤电厂污染排放的控制及空气质量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东部地区某超大城市13座燃煤电厂共33台机组开展了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在线监测,并对多座配备典型烟气净化设施的超低排放电厂开展了现场实测。基于2017年全年CEMS实测数据,并结合电厂高分辨率的活动水平数据,建立了超低排放电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排放因子和高时间分辨率排放清单。通过稀释通道采样系统、粒径分级采样装置进行了现场实测,研究了超低排放电厂排放的PM2.5理化特征,探讨了不同净化过程中颗粒物组分(元素、离子、碳)迁移转化的规律,并基于源排放过程构建了超低排放电厂PM2.5组分清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根据2017年典型超大城市燃煤电厂CEMS实测数据和详细调查数据,建立了燃煤电厂PM、SO2和NOx排放因子。结果表明,超低排放改造后PM、SO2和NOx的平均浓度降低到1.7 mg/m3(0.5~3.9mg/m3)、10.5 mg/m3(0.5~17.8 mg/m3)、24.0 mg/m3(12.1~42.6 mg/m3),与超低排放前相比降幅分别为72%、34%、52%。基于CEMS实测法计算的排放因子显着低于物料衡算法和推荐参数计算结果,较好的反映了当前燃煤电厂排放情况。与超低排放改造前相比,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电厂的PM、SO2和NOx排放因子分别由0.06 g/kg降低到0.01g/kg、0.15 g/kg降低到0.08 g/kg、0.50 g/kg降低到0.17 g/kg,分别下降了83%、47%和66%。PM的排放因子降幅最大,说明在传统电除尘前加装低温省煤器对于PM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电厂的PM、SO2和NOx排放因子比目前广泛使用的排放因子低了1~2个数量级。(2)多座配备典型烟气净化设施的超低排放电厂现场测试研究表明,超低排放改造后电厂排放的PM2.5平均浓度<1 mg/m3,PM2.5的排放因子比超低排放改造前降低了1~2个数量级。碳组分(OC和EC)是PM2.5中最丰富的组分,在PM2.5中的总占比达17.3%~61.0%;水溶性离子在PM2.5中的占比达2.8%~38.0%;元素占比相对较低,为0.9%~11.4%。与超低排放改造前燃煤电厂排放特征相比,超低排放电厂PM2.5中OC、EC、NH4+的占比较高,地质元素占比较低,OC/EC的比值区间趋近于5。(3)燃煤电厂颗粒物未控制前,颗粒物粒径呈双峰分布,PM2.5中主要成分为地壳元素,离子主要以SO42-和Cl-为主。SCR脱硝装置后PM呈三模态分布,细模态峰值迁移到0.1μm附近处,粗模态峰值在1.8μm附近处,中间模态峰值出现在0.56μm。SCR脱硝装置对PM2.5具有一定的脱除作用,经脱硝后PM2.5的元素组分质量浓度和占比均下降。低低温电除尘器对颗粒物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粗模态粒径颗粒物去除效果高于细模态颗粒物。(4)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质量改善和净化装置改造影响超大城市电厂的PM2.5排放特性,其中PM2.5中NH4+、OC、EC占比上升,地质元素Al等占比降低,SO42-没有明显变化。燃煤中灰分含量和硫含量显着降低,分别从28.5%~33.5%、1.71%~1.72%降低到11.6%~11.8%、0.37%~0.49%,较低的灰分含量和硫含量有助于减少地质元素和SO2的产生量,进而降低了烟尘中SO42-的质量浓度。净化装置中,SCR脱硝装置在有效去除NOx的同时,过量注入的NH3可能进入WFGD中,导致PM2.5中NH4+和SO42-的占比大幅度上升。LLT-ESP降低了传统ESP进口处的温度,降低烟道气的粘度、电阻率和流速,促进挥发性元素从气相凝结成颗粒,具有更好的地质元素去除效率。但ESP捕获碳颗粒的效率相对较低,导致OC和EC占比相对增加。而且与干式ESP相比,WFGD装置后烟气中呈现高湿度,化学反应强度更高,从而大大提高了次级有机碳的浓度,使得OC/EC比值相对增加。(5)燃煤电厂净化装置可以去除烟气中大约15%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其中SCR和WFGD后,分别降低了2%、83%;ESP装置增加了423%。超低排放电厂净化过程对VOCs的控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机理,包括SCR系统中Ti O2和V2O5等催化剂对VOCs的氧化作用、烟温降低后VOCs的沉积和冷凝、WFGD中水雾的冲刷作用。(6)根据CEMS实测,2017年典型超大城市燃煤电厂SO2、NOx和PM排放量分别为2895.0吨、5348.3吨和503.8吨,单一机组年放的SO2、NOx和PM分别为0.9~348.3吨、6.1~438.6吨、1.2~78.4吨。与2005年的排放量相比,2017年该市电厂的排放量下降了1~2个数量级。同时构建了2017年典型超大城市燃煤电厂颗粒物组分排放因子和组分排放清单,与2010年研究结果相比,重金属的排放量降低了1~2个数量级,碳组分降低了50%~70%。本研究更新的超低排放电厂排放清单和排放因子可以更好地反映超低排放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变化特征,并降低了技术改进后因排放因子高估带来的排放清单不确定性。

许明路[4](2020)在《燃煤电厂烟气冷凝法水回收及颗粒物控制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水资源形势日趋紧张,燃煤电厂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电厂湿法脱硫系统后的烟气中蕴含大量水分,却很少得到有效利用,采用烟气冷凝法对其中水分进行回收,对缓解电厂用水需求具有实际意义。同时,环保标准的提高对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超低排放改造不可避免的增加了能耗,利用烟气冷凝协同脱除颗粒物等烟气污染物以实现超低排放甚至近零排放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对照,探究湿法脱硫系统后的烟气状态,确定其水回收和颗粒物协同脱除的有利工况条件。采用试验研究湿烟气的水回收特性、冷凝换热特性,确定烟气冷凝水回收的重要参数指标。优化选取了颗粒物浓度的测试方法,用于现场测试,获得了烟气冷凝脱水对颗粒物和其他可溶性组分的脱除效果,分析了颗粒物各组分在烟气冷凝回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对烟气水回收、颗粒物控制、余热利用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4种工程应用技术方案。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烟气经湿法脱硫系统后基本处于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蕴含大量水分,是水冷凝回收、颗粒物成核脱除的有利场所。二、烟气温降与烟气水回收率线性相关,冷却水相对流量较低时,冷却水相对流量对烟气温降的影响非常显着,但当冷却水相对流量达到3kg/kg左右后,烟气温降趋于稳定,基本实现了该工况下的最大换热能力。换热稳定后对流冷凝换热系数约为纯对流换热系数的9倍,总换热系数与烟气侧对流冷凝换热系数十分接近。烟气冷凝器水回收效果一般,需要分离器对冷凝水进一步回收。对于660MW机组,以试验工况条件计算,烟气温降10℃时,冷凝回收水约60t/h,能够满足脱硫系统补水需要。三、烟气温降9℃左右时,系统颗粒物脱除效率为25%,烟气冷凝器对凝结颗粒物的脱除效果较好,分离器对过滤颗粒物的脱除效率较高。分离器更容易脱除2.5-10μm的过滤颗粒物,而烟气冷凝器中小于1μm的颗粒物更容易成核脱除。系统对凝结颗粒物中有机组分能实现20%脱除效率,无机组分30%;系统烟气温降的增大有助于颗粒物的协同脱除,其中,过滤颗粒物受烟气温降影响大于凝结颗粒物,凝结颗粒物中无机组分受温降影响大于有机组分。烟气冷凝能够同时实现可溶性离子的脱除,F-、Cl-、Ca2+、Na+脱除效率较高,SO42-占比最大。

高雁冰[5](2019)在《连续蓄热式生物质气化燃烧锅炉的冷凝水回收研究》文中提出持续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改善环境问题,我国大力推广天然气能源,但是我国能源形势日趋紧张。为了弥补清洁的天然气能源日渐匮乏的现状,且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大趋势,设计一套能够最大限度地回收余热的系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上吸式生物质气化炉和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有机结合,组成一套完整的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热利用系统。有望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物质利用过程的热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弥补中国天然气供应严重不足的现状。另外,生物质燃料具有很高的碳氢比和氧含量。高H/C使得生物质燃烧后产生更多的水蒸汽,而高氧含量则大大降低了燃烧所需的空气量,进而使得燃烧总烟气量大大降低,再加上生物质燃料本身含水量较高,因此,生物质燃烧后烟气中水蒸气份额很高。如能回收其潜热,可以进一步提高生物质锅炉热效率。为研究生物质锅炉回收冷凝水及其潜热的可行性,对3种不同的生物质在不同工况下燃烧后的烟气的冷凝回收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燃烧后烟气中的水蒸汽体积分数松木约为13%~22%,稻秆约为13%~23%,条浒苔约为17%~27%。在理想情况下,余热回收可提高总热效率松木和稻秆在6%~20%左右,条浒苔在15%~40%左右。利用冷凝换热器在生物质气化燃烧实验台上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热效率提高幅度约为6%~9%,但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很高,说明生物质锅炉回收冷凝水及其潜热来提高热效率的方法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脱硫脱硝委员会[6](2018)在《脱硫脱硝行业2017年发展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2017年我国电力行业和非电行业的脱硫脱硝产业发展环境及概况,介绍了行业内主要技术发展和市场动态,针对行业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赵雪,程茜,侯俊先[7](2018)在《脱硫脱硝行业技术发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我国脱硫脱硝行业近年来的技术发展状况,介绍并分析了脱硫脱硝行业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情况。

王晓宁[8](2018)在《某锅炉煤改气项目综合效果分析》文中提出节约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是世界性的研究课题,这也促进了天然气行业的快速发展。煤改气工程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煤改气工程项目实施时不能盲目地进行,要从节能、减排、降耗等多方面对能源利用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本文在理论研究及政策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适宜的评价方法;以北京市某锅炉房燃煤锅炉改燃气的实际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工程特点,确定评价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煤改气工程做能源利用水平数字化评价;在对评价结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煤改气项目的改进建议,为锅炉煤改气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ation Committee of CAEPI;[9](2017)在《我国脱硫脱硝行业2016年发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2016年中国脱硫脱硝行业的发展环境及概况,介绍了行业的市场特点及主要动态,针对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ation Committee of CAEPI;[10](2017)在《脱硫脱硝行业2015年发展综述》文中指出综述了2015年我国脱硫脱硝行业的发展环境及现状,介绍了行业发展的主要动态,针对脱硫脱硝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和建议。

二、燃煤工业锅炉烟尘污染有望解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燃煤工业锅炉烟尘污染有望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燃烧源VOCs排放特征及污控设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挥发性有机物的介绍
        1.1.1 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及分类
        1.1.2 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和危害
        1.1.3 挥发性有机物与臭氧的关系
        1.1.4 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措施
    1.2 燃煤电厂和工业锅炉污染物的排放特征
        1.2.1 燃煤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
        1.2.2 燃煤电厂和工业锅炉的污控设施简介
        1.2.3 燃煤过程排放VOCs的研究进展
    1.3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染物的排放特征
        1.3.1 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污染物
        1.3.2 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污控设施
        1.3.3 垃圾焚烧发电厂排放的VOCs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 研究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章 VOCs测试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2.1 前言
    2.2 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原理
    2.3 材料与仪器
        2.3.1 实验所用试剂
        2.3.2 实验所用仪器
    2.4 VOCs烟气样品的采集
        2.4.1 采集的方法
        2.4.2 采样步骤
    2.5 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的优化实验
        2.5.1 吸附管的老化
        2.5.2 气相色谱质谱的条件优化
    2.6 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参数的优化结果
        2.6.1 热脱附仪参数
        2.6.2 气相色谱质谱参数
        2.6.3 标准曲线的制备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燃煤锅炉排放的VOCs
    3.1 前言
    3.2 企业信息及采样点位置
    3.3 总排口处VOCs排放规律
        3.3.1 总排口处VOCs的排放浓度
        3.3.2 总排口处VOCs的分布特征
    3.4 污染控制设施对VOCs排放的影响
        3.4.1 选择性催化还原对VOCs的影响
        3.4.2 电除尘对VOCs的影响
        3.4.3 WFGD对VOCs的影响
        3.4.4 WESP对VOCs的影响
    3.5 燃煤电厂和工业锅炉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
    3.6 VOCs的排放因子计算
        3.6.1 燃煤电厂VOCs的排放因子
        3.6.2 工业锅炉的VOCs排放因子
        3.6.3 不同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VOCs的比较
        3.6.4 燃煤电厂和与其他VOCs排放源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垃圾焚烧发电厂排放的VOCs
    4.1 前言
    4.2 企业信息及采样点位置
    4.3 总排口的VOCs排放规律
        4.3.1 总排口处VOCs的排放浓度
        4.3.2 总排口处VOCs的分布特征
    4.4 污控设施对VOCs排放的影响
        4.4.1 脱酸塔对VOCs排放的影响
        4.4.2 布袋除尘对VOCs排放的影响
    4.5 垃圾焚烧电厂的VOCs臭氧生成潜势
    4.6 垃圾焚烧发电厂VOCs的排放因子研究
        4.6.1 垃圾焚烧发电厂VOCs的排放因子
        4.6.2 不同垃圾焚烧发电厂排放的VOCs比较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醇基燃料的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醇基燃料应用现状
    1.3 醇基燃料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醇基燃料燃烧理论计算及燃烧器设计
    2.1 醇基燃料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
        2.1.1 醇基燃料的理化性质
        2.1.2 醇基燃料稳定性
    2.2 醇基燃料燃烧计算
        2.2.1 燃烧空气量和烟气量计算
        2.2.2 适合喷嘴的燃烧器功率计算
    2.3 醇基燃料燃烧器喷嘴设计
        2.3.1 离心雾化喷嘴直径的计算
        2.3.2 喷嘴最优结构参数的确认
        2.3.3 MF100在燃烧系统上的雾化特性模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醇基燃料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
    3.1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3.2 数学模型的选择
    3.3 边界条件的设置
    3.4 进气速度对MF100燃烧特性的影响分析
        3.4.1 不同进气速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3.4.2 不同进气速度对速度场的影响
        3.4.3 不同进气速度对CO质量分数的影响
        3.4.4 不同进气速度对NO_x质量分数的影响
    3.5 最佳进气速度下MF100的燃烧特性分析
        3.5.1 温度场特性
        3.5.2 流场及速度场特性
        3.5.3 各组分浓度场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醇基燃料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4.1 锅炉燃烧试验系统
        4.1.1 燃料供给系统
        4.1.2 燃烧系统
    4.2 烟气分析系统
    4.3 实验工况设计
    4.4 醇基燃料燃烧排放特性分析
        4.4.1 进风量对气体排放物的影响
        4.4.2 最佳工况下掺醇比对气体排放物的影响
        4.4.3 最佳工况下掺醇比对烟气颗粒物排放浓度的影响
    4.5 最佳工况下燃烧热效率的对比分析
    4.6 燃料经济性对比分析
    4.7 MF100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超低排放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高分辨率清单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空气质量现状
        1.1.2 燃煤电厂是我国大气污染重要排放源
        1.1.3 燃煤电厂控制历程及超低排放改造
        1.1.4 燃煤电厂排放组分和清单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煤电厂排放因子和排放清单
        1.2.2 燃煤电厂PM_(2.5)源成分谱
        1.2.3 燃煤电厂PM_(2.5)生成机制和粒径分布
        1.2.4 净化技术对燃煤电厂PM_(2.5)排放影响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研究对象
        2.1.1 现场实测电厂
        2.1.2 CEMS实测电厂
    2.2 采样方法
        2.2.1 采样点位布设
        2.2.2 稀释采样系统
        2.2.3 粒径分级采样
    2.3 分析方法
        2.3.1 元素
        2.3.2 水溶性离子
        2.3.3 OC、EC
    2.4 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
        2.4.1 采样系统
        2.4.2 分析环节
第三章 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
    3.1 基于CEMS数据建立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方法
        3.1.1 基于传统方法的排放因子构建方法
        3.1.2 基于CEMS数据的排放因子计算方法
        3.1.3 CEMS数据收集方法
        3.1.4 CEMS数据清洗和补遗方法
    3.2 实测数据排放特征分析
        3.2.1 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平
        3.2.2 不同净化装置控制效率研究
    3.3 基于CEMS实测的排放因子集构建
        3.3.1 不同方法估算的排放因子对比
        3.3.2 基于CEMS实测的排放因子集构建
        3.3.3 与其他研究排放因子比较
    3.4 超低排放前后燃煤电厂排放因子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低排放电厂PM_(2.5)化学组成研究
    4.1 电厂PM_(2.5)浓度特征
        4.1.1 电厂PM_(2.5)质量浓度
        4.1.2 电厂PM_(2.5)排放因子
    4.2 电厂PM_(2.5)化学成分谱组成
        4.2.1 PM_(2.5)化学成分谱组成
        4.2.2 成分谱相似性比较
        4.2.3 重金属的富集特征
    4.3 超低排放实施前后电厂源谱特征比较
    4.4 电厂与钢铁行业PM_(2.5)源谱比较
        4.4.1 钢铁行业PM_(2.5)排放测试概述
        4.4.2 钢铁行业PM_(2.5)排放浓度分析57
        4.4.3 钢铁行业PM_(2.5)化学组分特征
        4.4.4电厂与钢铁行业PM_(2.5)源谱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燃煤电厂烟气中PM_(2.5)净化过程及排放机制
    5.1 净化过程对PM粒径分布的影响
    5.2 净化过程对PM_(2.5)浓度的影响
    5.3 净化过程对PM_(2.5)化学组分影响
        5.3.1 净化过程对PM_(2.5)元素组成的影响
        5.3.2 净化过程对PM_(2.5)离子组成的影响
        5.3.3 净化过程对PM_(2.5)碳组成的影响
    5.4 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过程影响
        5.4.1 燃料的影响
        5.4.2 净化装置的影响
    5.5 超低排放电厂VOCs演化规律初探
        5.5.1 电厂VOCs排放特征相关研究
        5.5.2 电厂VOCs采样和分析方法
        5.5.3 电厂VOCs排放特征分析
        5.5.4 净化过程对VOCs组分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燃煤电厂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构建
    6.1 基于CEMS实测的排放清单估算方法
    6.2 燃煤电厂实时动态排放清单构建
        6.2.1 排放量
        6.2.2 排放量时间变化
        6.2.3 不同机组贡献
    6.3 燃煤电厂颗粒物组分清单构建
        6.3.1 组分排放因子比较
        6.3.2 组分排放清单比较
        6.3.3 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4)燃煤电厂烟气冷凝法水回收及颗粒物控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湿烟气冷凝回收研究
        1.2.1 凝结回收特性研究
        1.2.2 对流凝结换热特性研究
    1.3 颗粒物协同控制研究
        1.3.1 湿烟气相变颗粒物协同脱除研究现状
        1.3.2 颗粒物组分研究现状
        1.3.3 凝结颗粒物测试方法
    1.4 研究内容
2 脱硫系统出口湿烟气状态研究
    2.1 湿烟气状态理论计算
    2.2 现场试验测试
        2.2.1 测点安排
        2.2.2 试验系统介绍
        2.2.3 试验步骤
        2.2.4 试验结果
        2.2.5 试验结果分析
3 烟气冷凝水回收试验研究
    3.1 理论基础
        3.1.1 饱和烟气冷凝过程
        3.1.2 双膜理论
        3.1.3 管外换热过程分析
        3.1.4 烟气侧换热关联式
    3.2 试验平台及分析方法
        3.2.1 试验平台
        3.2.2 数据处理方法
        3.2.3 试验条件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烟气温降对冷凝水回收的影响
        3.3.2 冷却水流量对烟气温降的影响
        3.3.3 烟气侧换热关联式
        3.3.4 冷凝器对冷凝水的捕集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颗粒物控制试验研究
    4.1 试验系统介绍
        4.1.1 试验系统概况
        4.1.2 PM_(10) 撞击器
        4.1.3 膜片预处理过程
        4.1.4 采样步骤
        4.1.5 样品实验室处理过程
    4.2 测点、工况安排及样品
        4.2.1 测点、工况安排
        4.2.2 颗粒物采集样品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颗粒物采样结果
        4.3.2 颗粒物的脱除特性
        4.3.3 烟气温降对颗粒物的脱除的影响
        4.3.4 烟气中其他水溶性组分的脱除特性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应用可行性分析
    5.1 水回收利用可行性
    5.2 余热利用技术方案
    5.3 颗粒物脱除效果分析
    5.4 水回收协同颗粒物脱除技术路线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5)连续蓄热式生物质气化燃烧锅炉的冷凝水回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2 生物质燃烧烟气中水蒸气凝结热回收理论分析与计算
    2.1 回收水蒸气及其潜热的重要性
    2.2 烟气冷凝换热及强化理论
    2.3 生物质燃料的燃烧特性计算
    2.4 生物质热利用的节能潜力
    2.5 本章小结
3 实验系统与测试方法
    3.1 连续蓄热式生物质气化燃烧实验系统
    3.2 实验设备与测试方法
    3.3 本章小结
4 生物质燃烧烟气中水蒸气冷凝回收实验
    4.1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4.2 不同参数对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生物质锅炉余热回收的技术经济与环保分析
    5.1 冷凝式换热器工程应用的技术分析
    5.2 冷凝式换热器的经济收益与回收期
    5.3 环境社会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脱硫脱硝行业技术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脱硫脱硝行业技术发展情况
    1.1 电力行业脱硫脱硝技术发展情况
        1.1.1 主要SO2超低排放控制技术
        1.1.1. 1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
        (1) 单、双塔双循环脱硫
        (2) 单塔双区脱硫
        1) 塔外浆液箱p H值分区脱硫
        2) 旋汇耦合脱硫
        3) 双托盘脱硫
        1.1.1. 2 烟气循环流化床法脱硫
        1.1.1. 3 氨法脱硫
        1.1.2 主要NOx超低排放控制技术
        (1) 低氮燃烧技术
        (2) NOx脱除技术
        1.1.3 主要颗粒物超低排放控制技术
        (1) 低低温电除尘
        (2) 高频电源电除尘
        (3) 湿式电除尘器
        (4) 电袋复合除尘器
        (5) 袋式除尘器
    1.2 非电行业脱硫脱硝技术发展情况
        (1) 湿法脱硫技术
        (2) 氨法脱硫技术
        (3) 活性焦/炭吸附法
        (4) 干法/半干法脱硫
        1) SNCR脱硝技术
        2) SCR脱硝技术
        3) 臭氧氧化脱硝技术
2 脱硫脱硝行业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2.1 电力行业
        2.1.1 脱除燃煤烟气中SO3
        2.1.2 发展低成本、高效率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
        2.1.3 开发 (超) 高硫煤烟气超低排放技术
        2.1.4 开发高效节能低负荷脱硝控制技术
        2.1.5 治理燃煤电厂“有色烟羽”现象
        2.1.6 建设智慧电力环保大数据平台
    2.2 非电行业
        2.2.1 活性焦/炭脱硫脱硝一体化法
        2.2.2 臭氧氧化脱硝技术
        2.2.3 氨法脱硫技术

(8)某锅炉煤改气项目综合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能源替代历程
        1.3.2 锅炉煤改气相关研究
        1.3.3 锅炉能效评价方法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理论依据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循环经济理论
        2.1.3 系统工程理论
        2.1.4 能效评价理论
    2.2 锅炉相关评价标准
        2.2.1 锅炉经济运行标准
        2.2.2 锅炉节能监测评价标准
        2.2.3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1 理论分析
        2.3.2 实际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某锅炉煤改气项目概况
    3.1 项目基本情况及重要技术参数
    3.2 项目必要性
        3.2.1 遵守规划政策
        3.2.2 满足节能减排要求
        3.2.3 持续改善北京环境
    3.3 水文气象参数
    3.4 项目技术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某锅炉煤改气项目技术与热力分析
    4.1 某锅炉煤改气项目改造方案
        4.1.1 改造前原燃煤锅炉结构
        4.1.2 锅炉煤改气预设方案
    4.2 锅炉煤改气方案比选
        4.2.1 煤改气原则
        4.2.2 煤改气流程
        4.2.3 锅炉煤改气项目技术特点
        4.2.4 备选方案比选
    4.3 锅炉煤改气热力计算
        4.3.1 锅炉参数及燃气成分
        4.3.2 燃料与气体熵值计算
        4.3.3 热平衡计算
        4.3.4 炉膛传热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项目效果评价及煤改气建议
    5.1 经济程度分析
        5.1.1 投资费用对比
        5.1.2 运行费用对比
        5.1.3 环保费用对比
        5.1.4 经济程度的综合效果对比
    5.2 环境效益分析
    5.3 社会影响分析
    5.4 模糊综合评价
        5.4.1 评判对象指标集划分
        5.4.2 评价集及指标权重划分
        5.4.3 模糊关系矩阵构建
        5.4.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5 煤改气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5.6 对煤改气工程的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脱硫脱硝行业2016年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2016年脱硫脱硝行业发展概况
    1.1 行业发展环境
        1.1.1 大气污染治理效果初现
        1.1.2《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 煤电装机受到严格控制
        1.1.3 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开始实施, 污染物治理管理进入新阶段
        1.1.4 工业锅炉发展环境
    1.2 脱硫脱硝产业发展现状
        1.2.1 火电行业脱硫脱硝产业发展现状
        1.2.2 钢铁行业脱硫脱硝产业发展现状
        1.2.3 水泥行业脱硫脱硝产业发展现状
        1.2.4 工业炉窑、工业锅炉
        1.2.5 海外燃煤污染物控制市场需求成为热点
2 市场特点及重要动态
    2.1 超低排放全面提速
    2.2 技术同质化加速, 火电脱硫脱硝市场进入“红海阶段”
3 脱硫脱硝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电力行业脱硫脱硝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电力市场“双低双降”竞争压力传导到火电环保产业
        3.1.2 火电脱硫脱硝升级改造市场面临快速萎缩
        3.1.3 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带来新局面
        3.1.4 电力行业烟气脱硫热点问题及技术
        3.1.5 电力行业烟气脱硝热点问题及技术
    3.2 非电行业脱硫脱硝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2.1 钢铁行业:行业形势回暖, 环保进程滞后
        3.2.2 水泥行业:技术压力突出
        3.2.3 工业锅炉:需求旺盛, 现状不容乐观
4 对策及建议
    4.1 电力行业脱硫脱硝发展对策及建议
    4.2 非电行业脱硫脱硝发展对策及建议

(10)脱硫脱硝行业2015年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2015年行业发展概况
    1.1 行业发展环境
        (1)空气质量呈好转趋势
        (2)煤炭消耗增速下降,仍然是主要污染源
        (3)燃煤电厂全面推行超低排放
        (4)脱硝废弃催化剂许可证发放提速
        (5)钢铁行业提升环保标准淘汰落后产能
        (6)水泥行业脱硝发展环境
        (7)工业锅炉行业脱硫脱硝发展环境
    1.2 脱硫脱硝产业发展现状
        (1)火电脱硫脱硝产业发展现状
        (2)钢铁脱硫脱硝产业发展现状
        (3)水泥脱硫脱硝产业发展现状
2 行业发展特点及重要动态
    2.1 煤电厂全面推行超低排放
    2.2 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2.3 脱硫脱硝市场向非电行业拓展,工业锅炉是重点
    2.4 火电厂污染物第三方治理
        (1)已签订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特许经营合同相关信息
        (2)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委托运营相关信息
3 脱硫脱硝行业的问题与展望
    3.1 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发展展望
        3.1.1 未来新建电厂数量明显减少
        3.1.2 竞价上网成为趋势、社会发电需求创新低
        3.1.3 火电厂烟气脱硫热点问题和技术
        (1)超低排放技术存在的问题
        (2)脱硫废水面临“零排放”的压力成为新热点
        3.1.4 火电厂烟气脱硝存在的问题和热点技术
    3.2 非电行业脱硫脱硝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钢铁行业巨亏影响环保进程
        3.2.2 水泥脱硝行业发展经济和技术压力大
        3.2.3 工业锅炉脱硫脱硝行业的问题
        3.2.4 第三方运营的问题
4 解决对策及建议
    4.1 电力脱硫脱硝行业
    4.2 钢铁、水泥脱硫脱硝行业
    4.3 工业锅炉脱硫脱硝行业

四、燃煤工业锅炉烟尘污染有望解决(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燃烧源VOCs排放特征及污控设施影响研究[D]. 孙树睿. 长安大学, 2021
  • [2]醇基燃料的燃烧特性研究[D]. 熊燕. 山东大学, 2020(10)
  • [3]超低排放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高分辨率清单构建研究[D]. 陈筱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燃煤电厂烟气冷凝法水回收及颗粒物控制试验研究[D]. 许明路. 浙江大学, 2020(08)
  • [5]连续蓄热式生物质气化燃烧锅炉的冷凝水回收研究[D]. 高雁冰.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6]脱硫脱硝行业2017年发展报告[A].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脱硫脱硝委员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18), 2018
  • [7]脱硫脱硝行业技术发展综述[J]. 赵雪,程茜,侯俊先. 中国环保产业, 2018(09)
  • [8]某锅炉煤改气项目综合效果分析[D]. 王晓宁.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1)
  • [9]我国脱硫脱硝行业2016年发展综述[J].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ation Committee of CAEPI;. 中国环保产业, 2017(12)
  • [10]脱硫脱硝行业2015年发展综述[J].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ation Committee of CAEPI;. 中国环保产业, 2017(01)

标签:;  ;  ;  ;  ;  

燃煤工业锅炉烟气污染有望解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