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启动“一盘棋”项目

江陵启动“一盘棋”项目

一、江陵启动“一盘棋”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滕昕睿[1](2022)在《携手逐梦向未来》文中提出紧盯协同大局,京沪高速(沧州段)、津石高速(沧州段)建成通车,石衡沧港城际铁路(沧州段)全面建设,京台、津汕高速改扩建等工程加快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不断提速,沧州日益“拉近”着与京津的时空距离;紧跟时代浪潮,Apollo自动驾驶车路协同项目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汽?

湖北省人民政府[2](2021)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和湖北省“十四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鄂政发[2021]20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和《湖北省"十四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0月1日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目录第一章规划基础第一节发展基础第二节发展趋势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高水平构建特色鲜明的城镇化格局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3](2021)在《突出“四高” 增强“四力” 探索新区建设加快起步迅速成势的“南充路径”》文中指出调研背景南充临江新区是四川省第3个省级新区。临江新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突出高点定位、高新理念、高端发展、高效服务,在产业发展、产城融合、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努力向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国家产城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嘉陵江流域绿色发展引领区、四川东向北向开放合作新高地目标迈进。近期,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对南充临江新区加快起步探索新区建设新路径的做法进行了深入调研总结。

李巍[4](2020)在《黄河流域河长制协同治理研究》文中指出河长制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等一系列突出水问题,完善河流治理保护的重大制度创新,有利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落实绿色发展观。黄河流域九省(区)积极贯彻落实河长制要求,在2018年6月底前全部建立河长制。河长制自建立运行以来,取得了黄河治理保护的明显成效。但是,黄河的治理保护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河长制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在协同治理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以黄河流域河长制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访谈等方法,从河长制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协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河长制在协同治理中仍然存在各种碎片化的现象,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跨省的黄河水事问题协调工作困难重重、河长办对成员部门的组织协调力不从心、沿黄各地之间黄河信息数据难以共享、河长制与流域机构协同作用发挥有限、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两张皮”等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本文认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河长制协同治理的法律供给不足、沿黄各地河长制建设发育不足以及流域整体治理与河长制区域治理的目标追求存在差异等。针对存在问题,本文运用协同治理理论,立足黄河实际,提出健全完善黄河流域河长制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一是构建协同治理的法律体系,二是加强协同治理的制度建设,三是加快沿黄各地河长制建设步伐,四是确保流域综合规划与区域规划协同一致。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提高黄河流域河长制协同治理效能,推进黄河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思路。

张越[5](2020)在《我国考古报告编撰的历程与范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古报告是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成果公布的重要载体,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材料。当前中国考古报告依然基本遵循着1934年发表的考古报告《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编排之体例,随着田野考古工作水平的提高、考古学理论的发展、考古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的联系日益紧密,提升了田野考古工作水平、转变了遗物分类思想、增加了新的研究切入视角,考古报告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直至今日,已形成了考古资料发布与考古学研究、多学科研究并重的格局。本文通过整理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发展近百年来一千多部考古报告的发展历程,整理并统计分析众多考古报告的“硬件”与“软件”,包括编写单位与编者、装帧设计、出版机构与其级别、报告的章节安排与编撰体例、遗存发布单元、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式等诸多要素,从以上各方面分析研究考古报告编撰历程及其范式转变,并归纳出我国考古报告的编撰历程,其经历的四个阶段,受考古学学科发展环境的影响,与我国考古学发展步调基本一致,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的初创与早期发展、20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后期的停滞与恢复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0世纪末的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的成熟与转型时期。

韩少春[6](2020)在《苏舜钦家世生平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现当代学者对苏舜钦的研究状况,指出其得失,阐发本论文的撰写理念和学术价值。第二部分为前两章,主要探讨苏舜钦的家族世系,揭示其对苏舜钦的双重影响。阐析苏舜钦的生平行状,对苏舜钦在“庆历新政”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进奏院事件”的实质以及苏舜钦的心态变化进行再度反思,剖释皇权专制与它们的密切联系。第三部分为三四五章,主要探析苏舜钦的文学主张,对苏舜钦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重新界定。紧扣苏舜钦的诗文创作,阐析其诗风变化与文风变化的一致性,并探索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指出它们与苏舜钦心态变化的联系。第四部分为六章,主要揭示苏舜钦与北宋中期作家心态变化与文风变化的相似性,彰显苏舜钦在北宋文坛的典型意义与引领作用。本论文主要有以下突破:第一,填补了苏舜钦研究的一些空白。如对苏易简、苏耆、苏舜元仕履的编年,对苏氏家族姻亲关系的考论,对苏舜钦的家族背景对于他的双重影响的揭示,对苏舜钦应试历程、三到长安、八旅淮楚的论证,对苏舜钦交游对象的分类,对苏舜钦诗风演化进程的剖析等。第二,纠正或深化了前人的一些思想认识。如探讨了“铜山”对苏舜钦家族的特殊意义,指出了“盐泉说”存在的不足。揭示了专制皇权才是“进奏院事件”的真凶,贪污、党争都是表象。论证了苏舜钦不仅是“庆历新政”的急先锋,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辨明了《石曼卿诗集序》的真正作者乃是苏舜钦而非石介等。第三,彰显了苏舜钦在北宋文坛的典型地位。无论是苏舜钦的尴尬处境、心态变化,还是诗风变化、文风变化在北宋都很有代表性。由讲求“气格”到讲求“韵度”,这不仅是苏舜钦个人的创作轨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整个北宋文学的发展走向。第四,明确了“唐宋之变”的核心及其对宋代文学研究的意义。认为要对宋代文学有一准确认识,必须紧紧抓住“唐宋之变”的核心,也即皇权统治的高度专制。君臣共治只是假象,“异论相搅”“分权相制”才是本质。正因皇权专制的特色极为突出,君臣力量的对比极为悬殊,因此才使广大文人虽满怀理想,奋力拼争,可是却一无所为,动辄得咎。北宋文人所以会由北宋中期的慷慨兼济、崇尚“气格”一变而为中期之后的独善自适、崇尚“韵度”,北宋中期文人所以均有这样一个前后变化,可以说与北宋君臣关系的巨变都有深切的联系。

乔冰彬[7](2020)在《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文中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挑战、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当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背景下,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仅是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占领国际竞争新高地的必要举措。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通过多维度、深层次、嵌合式融通,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成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路径。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中南腹地中心位置,对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研究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路径,促进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仅能够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更是打造区域竞争高地、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落实“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文章以湖北省12家国家级高新区、16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11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对十堰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荆州市、仙桃市、武汉市、宜昌市、咸宁市、恩施州、随州市、襄阳市、孝感市等省域范围内近40个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近60家集群代表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总结湖北省产业集群及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阶段性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湖北省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集”而不“群”、规模较小、同质化现象突出,集群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配套发展滞后等,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融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先进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立足湖北省实际,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出发,就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金、技术、创新、产业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新时期湖北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邓伟[8](2020)在《韶关市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发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的愿景。这是继“美丽中国”这一概念后,再次强调“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和奋斗方向。我国农村面积地域辽阔,要能全面完成“美丽中国”的任务,侧重点在农村,只有实现了乡村的美丽,方有全国范围的美丽,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韶关市曲江区位于粤北中部,近年来,农村建设发展受地理区位、资源环境、辐射带动等多因素影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无序、人居环境亟需改善等国家、省、市重点关注的问题普遍存在,这对曲江农村建设,乃至曲江农村区域发展造成了较多不良影响。因此开展曲江美丽乡村建设,对盘活农村低效闲置土地资源、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富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缩小城乡之间差距、推动曲江区农村区域发展,实现曲江本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曲江区农村发展的实际建设情况出发,通过文献归纳、人员访谈、调查问卷、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曲江区农村发展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同时结合柏树下村、西约村两个典型乡村建设实际,对当前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农村产业与基础设施薄弱、乡村风貌特色缺乏、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建设资金筹集困难、管理水平和基层组织的稳定性差等。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经验,国外农村建设发展方面的先进做法,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对策与路径,即围绕加强农村发展要素保障,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创新,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围绕建立各部门工作联动协调机制,加强村民参与,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重视加强基层管理者知识培训,建立工程师和志愿者服务队下乡制度;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等,以此构建曲江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

武菲[9](2019)在《三峡工程决策研究》文中指出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举世瞩目。同时,它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特殊的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的设想,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三峡工程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决策过程。本文将以三峡工程的决策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系统梳理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过程,探讨三峡工程上马曲折的历程背后的原因,厘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焦点所在,揭示中共做出工程决策的历史背景,并最终总结出三峡工程决策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大量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录、回忆文章,以及文献汇编等资料,呈现三峡工程决策的全过程。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工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的观点,归纳其争论分歧的焦点所在。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主要论述孙中山首次提出的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和恽震等人开展的对三峡水力资源的首次勘测、设计工作,以及国民政府开发三峡进行的一些早期工作。第二章是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论述在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方案制定的过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对三峡工程的指示和决策,制定三峡工程方案的经过,关于三峡工程的最早争论,以及作为三峡工程实战准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第三章是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这一章主要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峡工程的重新上马和重新开展论证工作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第四章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这一章论述三峡工程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后重新进入中央决策进程的经过,以及最终交付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过程。第五章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这一章主要论述三峡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的工作和工程建设期的决策及机构设置,以及三峡移民政策。最后是结语。总结三峡工程的决策历程留给我们的经验启示,并尝试针对决策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张茜[10](2019)在《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经验及其对2022年冬奥会的启示》文中认为冬季奥运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可持续发展”成为解决二者矛盾的重要突破口。为此,国际奥委会和冬奥会主办城市从政策和实践措施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这些积极的探索活动使冬季奥运会迎来了生态可持续发展新局面,为我国举办2022年冬奥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有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冬奥目标。现阶段,研究多基于夏季奥运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而缺乏对冬季奥运会乃至我国2022年冬奥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并且将可持续发展含糊的指代“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本研究对“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做了界定,并以环境问题溯源为出发点,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根据奥林匹克运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大转折点,对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历史演变阶段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各个阶段国际奥委会和各届冬奥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经验,并对我国现有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条件进行分析,最终寻找出有利于我国2022年冬奥会成功举办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路径。得出以下结论:1.冬季奥运会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冬季奥运会环境问题主要受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的影响,内因是冬季奥运会的项目特征,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更大。外因是作为冬季奥运会的主体——人,非理性发展导致冬季奥运会发展异化,加剧冬奥会与生态环境的矛盾。2.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依据历史大事件关键转折点,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可分为萌芽阶段(1972年-1990年)、发展阶段(1991年-1998年)和强化阶段(1999年至今)。从萌芽阶段至今,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经历了“被动觉醒——主动参与——积极完善”的过程,国际奥委会乃至各届冬奥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举措,从自行摸索、自成体系,逐渐发展为:主题鲜明、指导政策科学、组织机构设置高效、管理体系科学规范、实施路径多样化、发展过程更具连续性。3.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经验:从萌芽阶段至今,冬季奥委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兼顾生态环境利益、城市发展利益、人与社会持续发展的利益。在实践内容方面,充分考虑可持续场馆建设、保护生物栖息地、城市交通建设、构建节能减排体系。方式方法上,注重赛前与赛后的连续性,强调企业合作和群众基础。将冬奥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精神永久地代代相传下去。4.对我国2022年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借鉴历史经验,结合我国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现实条件和发展诉求,我国在筹备和未来举办阶段,应当依靠政府力量落实冬奥承诺,扩大社会参与,重视冬奥教育,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密切联系,使冬奥会不再是一次性事件,留下更为丰富的冬奥遗产(物质遗产、精神遗产)。使2022年冬奥会成为冬奥史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二、江陵启动“一盘棋”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陵启动“一盘棋”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3)突出“四高” 增强“四力” 探索新区建设加快起步迅速成势的“南充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突出“高点定位”,增强战略牵引力
突出“高新理念”,增强发展新活力
突出“高端发展”,增强产业支撑力
突出“高效服务”,增强环境吸引力

(4)黄河流域河长制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情况
        2.国外研究情况
        3.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工具
    (一)河长制的概念和特点
        1.河长制的概念
        2.河长制的特点
    (二)协同治理的概念和特点
        1.协同治理的概念
        2.协同治理的特点
    (三)黄河流域河长制协同治理的内涵
        1.协同治理的主体
        2.协同治理的客体
        3.协同治理的主要内容
三、黄河流域河长制的推进情况及协同治理的工作成效
    (一)河长制的推进情况
        1.青海省河长制推进情况
        2.四川省河长制推进情况
        3.甘肃省河长制推进情况
        4.宁夏自治区河长制推进情况
        5.内蒙古自治区河长制推进情况
        6.陕西省河长制推进情况
        7.山西省河长制推进情况
        8.河南省河长制推进情况
        9.山东省河长制推进情况
    (二)河长制协同治理的工作成效
        1.联合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成效显着
        2.通过“清河行动”进一步摸清了“四乱”存量
        3.黄河采砂管理联动机制不断完善
四、黄河流域河长制协同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跨省的黄河水事问题协调难度大
        2.河长办对成员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不足
        3.黄河信息资源共享对接不畅
        4.流域管理与河长制协同治理作用发挥有限
        5.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与区域规划“两张皮”
    (二)原因分析
        1.黄河流域河长制协同治理的法律供给不足
        2.沿黄各地河长制建设发育不足
        3.流域整体治理与河长制区域治理的目标追求存在差异
五、健全完善黄河流域河长制协同治理路径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黄河流域河长制协同治理的法律体系
        1.加强河长制立法工作
        2.加快黄河流域综合性立法
        3.注重立法的内在协同性
    (二)加强黄河流域河长制协同治理的制度建设
        1.完善省级层面的协调沟通配套制度
        2.建立水行政管理联合行动机制
        3.强化黄河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
        4.打造智慧黄河信息一体化共享平台
    (三)加快沿黄各地河长制建设和工作推进步伐
        1.深化机构改革明确涉水部门职能
        2.强化河长办组织协调能力
        3.健全河长制考核问责制度
        4.尽快完成相关基础工作
    (四)确保流域综合规划与区域规划协同一致
        1.强化流域综合规划的统领作用
        2.加强对区域规划的指导和监督
        3.注重规划间的协同配合
六、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5)我国考古报告编撰的历程与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动态
    1.3 研究的方法与目的
第二章 我国考古报告分析
    2.1 考古报告的基本性质
        2.1.1 调查报告与发掘报告
        2.1.2 报告中遗存分布时期
        2.1.3 历年发行出版部数
    2.2 编着者与出版单位分析
        2.2.1 编着者(单位)及其合作度分析
        2.2.2 出版单位及性质分析
        2.2.3 丛刊专刊及其创立机构分析
    2.3 考古报告的载体分析
第三章 我国考古报告的范式与范式变迁
    3.1 我国考古报告范式及其变迁
    3.2 浅谈如何促进我国考古报告的范式变迁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苏舜钦家世生平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苏舜钦家族世系考辨
    第一节 苏舜钦祖籍家世考辨
        一、“铜山说”的提出及依据
        二、“盐泉说”的提出及依据
        三、从家族世系看铜山对苏氏家族的意义
        四、苏氏祖籍应为“铜山”而非“盐泉”
    第二节 苏舜钦之祖苏易简考辨
        一、苏易简仕履编年
        二、苏易简着作考
    第三节 苏舜钦之父苏耆考辨
        一、苏耆仕履编年
        二、苏耆着作考
    第四节 苏舜钦之兄苏舜元考辨
        一、苏舜元仕履编年
        二、苏舜元着作考
        三、苏舜元名胜遗迹考
    第五节 苏舜钦祖孙三代之姻亲支属考
        一、苏舜钦家族成员考
        二、苏耆岳父王旦家族考
        三、苏舜钦岳父郑希甫、杜衍家族考
        四、苏舜宾岳父韩亿家族考
        五、苏舜钦祖孙三代主要姻亲关系示意图
    第六节 苏氏家族的壮大及对苏舜钦的影响
        一、宋代门阀的生态变化
        二、苏氏家族壮大的原因
        三、苏舜钦的家族背景对其人生轨迹的影响
第二章 苏舜钦生平行迹考辨
    第一节 苏舜钦生平三考
        一、苏舜钦应试之路考
        二、苏舜钦三到长安考
        三、苏舜钦八旅淮楚考
    第二节 苏舜钦交游考
        一、苏舜钦与王益柔等“进奏院案”官员
        二、苏舜钦与范仲淹等“政治革新”官员
        三、苏舜钦与穆修等“诗文革新”官员
        四、苏舜钦与韩综等“亲族友朋”官员
    第三节 苏舜钦在庆历新政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觉醒较早,率先呼吁
        二、出谋划策,督导引领
        三、改革激切,态度鲜明
        四、措施得力,更合实际
        五、“庆历新政”时期苏氏家族与苏舜钦的呼应
    第四节 进奏院事件新考
        一、进奏院事件的发生背景
        二、进奏院事件的内在本质
        三、宋仁宗所以拿苏舜钦开刀的真实原因
        四、前人有关“进奏院事件”的认识及局限
    第五节 苏舜钦的晚年心态
        一、怡然自得,独善其身
        二、埋首治学,崇尚内圣
        三、沧浪精神,千秋旗帜
第三章 苏舜钦与北宋诗文革新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苏舜钦之前的诗文革新思想
        一、力倡孔孟荀扬韩柳之文,以古为师
        二、以仁义为道,高度强调“道”的重要性
        三、道以文传,对“文”“道”关系的再发明
        四、重视言教,崇尚文学的教化功能
        五、抒写真情实理,反对人为造作
    第二节 《石曼卿诗集序》作者考辨
        一、从苏石文集的成书看序文的作者
        二、宋代人有关序文归属的记载不可信
        三、从具体交游看序文的作者
        四、从序文内容看序文的作者
    第三节 苏舜钦对杜集的整理及先驱意义
        一、北宋初期杜诗的沉沦
        二、苏舜钦对杜集的发现与整理
        三、两宋杜集编纂第一人
        四、苏舜钦辑杜对宋代学杜浪潮的先驱意义
    第四节 苏舜钦的诗文革新思想对前人的突破
        一、对石尹欧地位的再审视
        二、苏舜钦在文、道、物关系的认识上对前人的突破
        三、对发愤着书、诗穷而工现象的再发明
        四、强调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感知与情感的诚挚
        五、对豪迈壮大诗风的积极提倡、热切呼吁
第四章 苏舜钦的诗歌创作及诗风变化
    第一节 苏舜钦前期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
        一、反映百姓的贫穷与苦难生活
        二、对西北战事的挂怀与焦虑
        三、忧念国家安危,批评朝廷过失
        四、渴望建功立业,慨叹有才难展
        五、对立身原则的思索与感悟
        六、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咏赞
    第二节 苏舜钦前期诗歌的艺术追求
        一、重情任气,崇尚气格的抒情特征
        二、讥时论政,崇尚辩议的议论化特征
        三、锐意开拓,志越前人的才学化特征
        四、以文为诗,形式自由的散文化特征
        五、豪健沉挚,变中有定的风格特征
    第三节 苏舜钦后期诗歌内容的转换
        一、对现实世界的不平与愤懑
        二、对知心朋友的感念与眷恋
        三、对自然山水的欣赏与陶醉
        四、对隐逸生活的渴慕与咏歌
        五、对家乡功业的想望与牵挂
    第四节 苏舜钦后期诗歌艺术的变化
        一、从重气格到讲韵度
        二、由长于议政到善说物理
        三、议论化、才学化与散文化对律诗的浸染
        四、从豪健豪犷到豪逸超逸
第五章 苏舜钦的散文创作及艺术成就
    第一节 针贬时弊,有感而作的政论
        一、规劝皇帝要心存危机,勤于政务,广纳贤言
        二、主张皇帝要疏远凡近,放权臣下,信用贤才
        三、呼吁皇家要率先垂范,国家敛财应先官后民
        四、希望朝廷严格赏罚,使赏不滥出,罚不妄加
        五、力陈防边要内外兼顾,反对贪冒,以守为主
        六、极言群臣要奋发有为,忠鲠敢言,匡君之失
        七、敦促执政要大胆用人,引贤自助,奖拔后进
    第二节 功德并重,褒贬鲜明的碑传
        一、对不畏于俗的独立节操的高度赞誉
        二、对不惧威权的抗争精神的大力揄扬
        三、对惩恶扬善的正义情怀的热情歌颂
        四、对勤政多才的朝廷能吏的由衷肯认
        五、对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的真诚仰慕
        六、对鄙财轻利的好义之行的挚切激赏
        七、对孝友仁爱的人伦道德的反复咏叹
    第三节 前重兼济,后倡独善的杂文
        一、借土木兴建阐治国理念
        二、借临别赠言述立身原则
        三、借致书报谢明待上之道
        四、对奏邸之狱的悲情陈诉
        五、对内圣之理的剖辩阐说
        六、对独善之乐的讴歌陶醉
    第四节 苏舜钦的散文艺术及风格变化
        一、夹叙夹议,重情尚气的政论
        二、注重剪裁,偏爱述奇的碑传
        三、巧于立意,理胜识远的杂文
        四、长于铺陈,引经据典的才学化特征
        五、引骈入散,骈散结合的节奏美追求
        六、苏舜钦的文风与诗风变化的相似性
第六章 苏舜钦在北宋文坛的典型意义
    第一节 苏舜钦与宋代文人的政治困境
        一、前人有关“唐宋变革”的论述及不足
        二、宋代科举改革与官僚队伍的构成及身份变化
        三、宋代言官权力的强化及其对宰执百官的监察
        四、宋代党争的实质及专制皇权对它的操纵利用
        五、叠床架屋彼此制约的宋代官制及其利弊得失
        六、苏舜钦政治悲剧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苏舜钦与宋代文人的心路历程
        一、宋代文人的出身变化对其政治心态的影响
        二、宋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三、宋代文人的心态变化与宋代理学追求内圣的思想情怀
        四、苏舜钦的心态变化对于认识宋代文人心路历程的意义
    第三节 从苏舜钦看北宋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
        一、梅尧臣的诗风变化
        二、欧阳修的诗风变化
        三、王安石的诗风变化
        四、苏东坡的诗风变化
        五、苏舜钦的诗风变化在北宋中期的代表性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5 文献综述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3.2 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
    3.3 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3.4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模式
    3.5 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第4章 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及案例
    4.1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
    4.2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典型案例
第5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经验与启示
    5.1 美国“硅谷”协同创新模式
    5.2 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发展模式
    5.3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协同创新模式
    5.4 广东家电制造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
    5.5 对湖北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启示
第6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对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
    6.2 企业层面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韶关市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简要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
        2.1.2 美丽乡村
        2.1.3 乡村振兴战略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居环境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参与式发展理念
3 曲江区农村现状
    3.1 曲江区概括
    3.2 曲江区农村发展现状
        3.2.1 农业生产总产值
        3.2.2 农业人口分布及人均收入
        3.2.3 人均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3.2.4 农村道路建设情况
        3.2.5 农村市政设施(给水、排水、电力、电信)
        3.2.6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3.2.7 乡村风貌
    3.3 曲江区农村发展成效
        3.3.1 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3.3.2 乡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取得成效
        3.3.3 乡村规划实现全域覆盖
4 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分析
    4.1 乡村建设主管部门和基层建设管理者访谈
    4.2 从问卷调查看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实感受和意愿
        4.2.1 问卷调查
        4.2.2 问卷调查分析
    4.3 从典型案例看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
        4.3.1 马坝镇柏树下村
        4.3.2 樟市镇西约村
5 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
    5.1 农村产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5.2 农村风貌特色缺乏
    5.3 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用地建设指标紧缺
    5.4 建设资金筹集困难
    5.5 村镇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基层组织的稳定性低
    5.6 乡村规划本身不合理影响实施
6 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6.1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6.1.1 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建设行动
        6.1.2 广州市“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践
        6.1.3 四川省“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6.2 国外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6.2.1 美国乡村建设经验
        6.2.2 德国乡村建设经验
        6.2.3 日本造村运动
7 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7.1 加强农村发展要素保障,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7.1.1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
        7.1.2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创新,加强土地要素保障
        7.1.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强美丽乡村建设短板
    7.2 建立村民、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联动协调机制
        7.2.1 加强村民参与,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
        7.2.2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衔接
    7.3 多方并举广泛筹集开发建设资金
        7.3.1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7.3.2 引导乡贤和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7.4 加强农村基层建设管理能力
        7.4.1 加强基层管理者知识培训
        7.4.2 建立工程师和志愿者服务队下乡制度
    7.5 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7.5.1 一村一策,编制符合乡村实际的规划
        7.5.2 避免“空对空”,编制通俗易懂的规划
        7.5.3 加强政策和村庄产业研究,编制能落地的规划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与不足
    8.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9)三峡工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
    第一节 国人的三峡设想与首次勘测
        一、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
        二、首次勘测三峡水力资源
    第二节 美国人的三峡开发计划与夭折
        一、潘绥计划
        二、萨凡奇计划
        三、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萨凡奇计划的中止
第二章 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
    第一节 毛泽东描绘三峡蓝图
        一、水利是工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
        二、“毕其功于一役”
        三、中苏合作开展查勘
    第二节 林李之争与三峡决策
        一、最初的争论
        二、南宁会议上的“御前争论”
        三、周恩来查勘三峡与成都会议
    第三节 三峡工程第一次筹建热潮
        一、“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三峡科研大协作
        二、200米蓄水位的初步设计工作
        三、“有利无弊”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
        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提出
        二、建设中的波折
第三章 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
    第一节 重提三峡工程
        一、坝址选择
        二、纷争再起
        三、邓小平的三峡之行
    第二节 三峡工程第二次筹建热潮
        一、三峡工程加速上马与“翻两番”战略目标
        二、审查通过150米蓄水位方案
        三、用改革的办法建设三峡
    第三节 关于工程近期能否上马的争论
        一、蓄水位之争
        二、党内外的争论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
        一、开展重新论证
        二、论证中的论争
第四章 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
    第一节 三峡工程重新进入决策进程
        一、历史的插曲:围绕《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的争论
        二、江泽民视察长江
        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
        五、审查通过175 米蓄水位方案
    第二节 表决定案
        一、三峡宣传热
        二、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三峡工程议案
第五章 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
    第一节 施工准备阶段
        一、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与施工
        二、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第二节 工程建设期
        一、一期工程建设
        二、二期工程建设
        三、三期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三峡移民政策
        一、实施优惠政策
        二、外迁移民安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经验及其对2022年冬奥会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1.1.2 奥林匹克运动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
        1.1.3 2022年冬奥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1.1.4 相关理论研究缺乏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关于冬季奥运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3.2 国外关于冬季奥运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4 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1.4.1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4.2 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案例分析法
3 冬季奥运会环境问题溯源
    3.1 冬季奥运会对环境的客观依赖
    3.2 人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4 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阶段分析
    4.1 萌芽阶段(1972年—1990年)
        4.1.1 国际奥委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萌芽”特点
        4.1.2 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尝试
        4.1.3 评价
    4.2 发展阶段(1991年-1998年)
        4.2.1 国际奥委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
        4.2.2 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
        4.2.3 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
        4.2.4 1998年长野冬奥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
        4.2.5 评价
    4.3 强化阶段(1999年至今)
        4.3.1 国际奥委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
        4.3.2 2002年盐湖城冬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
        4.3.3 2006年都灵冬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
        4.3.4 2010年温哥华冬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
        4.3.5 2014年索契冬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
        4.3.6 2018年平昌冬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
        4.3.7 评价
5 2022年冬奥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条件分析
    5.1 举办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
        5.1.1 举办城市的地形及气候条件
        5.1.2 举办城市的自然资源条件
    5.2 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条件
        5.2.1 北京的经济实力
        5.2.2 张家口经济实力
    5.3 冬奥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条件
        5.3.1 设定环境保护目标
        5.3.2 打赢蓝天保卫战
    5.4 冬奥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条件
        5.4.1 京张优势互补
        5.4.2 冬奥基础设施技术突破
    5.5 可持续发展的冬奥场馆
6 对2022年冬奥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6.1 以发展阶段为鉴,落实冬奥承诺
        6.1.1 统筹规划,建立双城冬奥管理机制
        6.1.2 加强冬奥生态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持
    6.2 以强化阶段为鉴,鼓励社会参与
        6.2.1 鼓励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6.2.2 发起全民冬奥生态可持续发展行动
    6.3 以强化阶段为鉴,重视冬奥教育
        6.3.1 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6.3.2 借力运动员的“明星效应”
    6.4 立足现实条件,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6.4.1 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冬奥会及未来城市发展需要
        6.4.2 经济开放与区域合作加速城市化进程
7 结论
    7.1 冬季奥运会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7.2 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7.3 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经验
    7.4 对我国2022年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四、江陵启动“一盘棋”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携手逐梦向未来[N]. 张伟,滕昕睿. 沧州日报, 2022
  • [2]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和湖北省“十四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4)
  • [3]突出“四高” 增强“四力” 探索新区建设加快起步迅速成势的“南充路径”[J].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 人民论坛, 2021(01)
  • [4]黄河流域河长制协同治理研究[D]. 李巍. 郑州大学, 2020(02)
  • [5]我国考古报告编撰的历程与范式研究[D]. 张越. 山西大学, 2020(01)
  • [6]苏舜钦家世生平与文学研究[D]. 韩少春.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7]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D]. 乔冰彬. 长江大学, 2020(02)
  • [8]韶关市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D]. 邓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9]三峡工程决策研究[D]. 武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10]冬季奥运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经验及其对2022年冬奥会的启示[D]. 张茜.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江陵启动“一盘棋”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