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ZT生物胶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研究

内镜下ZT生物胶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研究

一、内镜下应用ZT生物胶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聂箫[1](2021)在《Ⅳ型气管支气管结核气道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IV型(瘢痕狭窄型)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3例IV型TBTB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治疗前后的疗效情况,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分级、狭窄处管腔直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m MRC评分、肺不张情况,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结果经过多种气道介入技术联合治疗后,43例患者显效5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为81.40%,治疗后狭窄管腔直径及FEV1均高于治疗前水平,m MRC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例使用支架置入的患者出现重度痰液潴留和肉芽增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致死致残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气道介入治疗对IV型TBTB总体有效,但须注意安全性,尤其使用支架治疗时,应做好相关并发症处理预案。

张玉青[2](2021)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门静脉主干及/或分支局部或完全阻塞后,机体为缓解门静脉高压在受阻部位逐渐代偿形成诸多侧支血管,因形态似海绵样而得名。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患儿大多在1-6岁出现反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威胁生命。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Rex分流术是近年来治疗儿童CTPV并且不增加肝脏损伤的治愈性术式。但目前因CTPV血管走行紊乱易出血和血管吻合技术难度大使得该术式应用受到限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能否行Rex分流术以及术后疗效的判断,影像学检查起着决定性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由于无创、便捷、无辐射等特点,成为小儿CTPV诊断及Rex分流术前诊断与评估、术后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CT重建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row CT portography,MDCTP)越来越多地应用在Rex分流术前评估、术后疗效评估中。而关于CDUS与MDCTP在Rex分流术前、术后的评估研究文献报道极少,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对比研究尚无报道。经典Rex分流术通过在门静脉左支与肠系膜上静脉间建立旁路,恢复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减轻增高的门静脉及内脏床压力。改良Rex转位术简化了手术流程,将开放扩张的肝外门静脉属支(如脾静脉)与门静脉左支直接吻合。少数患儿Rex隐窝小或门静脉左支发育不良,外科将肝圆韧带扩张成再通的脐静脉代替门静脉左支。本中心自2010年以来,应用传统Rex分流术(经典Rex分流术和改良Rex转位术)及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术后部分病例出现了复发。本研究通过分析Rex分流术多种术式治疗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前、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研究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传统Rex分流术不同术式和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的手术效果,以期为临床诊断、影像检查方法选择及术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CTPV的发病机制,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特点,观察儿童CTPV的影像特征。比较CDUS和MDCTP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术前诊断CTPV的优势、不足及评估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方法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3月-2019年3月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手术治疗(Rex及脾肾分流术)且病历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8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DCTP)影像资料,对CTPV进行影像学分型,观察各型病变受累范围、合并症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分析病变的蔓延路线及发病机制。观察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特征,同时对Rex分流术的实施条件进行术前影像评估。以术中门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手术实施条件(门静脉左支、肠系膜上静脉通畅性及门静脉左右支连续性)的诊断能力。结果1.门静脉病变位置:根据病变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分支的位置,将CTPV病变分为三型。Ⅰ型为门静脉主干型(13/48例,27.1%),Ⅱ型为门静脉主干及左和/或右支型,此型也属混合型(29/48例,60.4%),Ⅲ型为门静脉左和右支型(6/48例,12.5%),病变局限于左右肝内门静脉及少数节段分支。本组病例以Ⅱ型混合型居多(60.4%),而Ⅱ、Ⅲ型35例左右支病变中,又以右支起始部(97.1%)及左支横部、矢状部(100%)所占比例最高。48例CTPV患儿18例合并先天畸形(37.5%),Ⅱ型先天畸形合并率最高(48.3%),肝胆畸形及心脏畸形合并率(17.2%、13.8%)均高于Ⅰ型及Ⅲ型。2.侧支血管部位:48例CTPV病例侧支血管中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最高(100%),其次是胆囊周围静脉(50%)、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39.6%)。食管胃底静脉丛检出率在3型中均为100%,Ⅱ型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其它侧支血管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62.1%、44.8%、20.7%、20.7%)均高于Ⅰ型及Ⅲ型。Ⅱ型胃左静脉(LGV)管径测值明显高于Ⅰ型及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及Ⅲ型管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235)。3.CDUS及MDCTP主要表现:CDUS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结构失常,管壁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管径纤细。走行区周围可见不规则成团的蜂窝样管网状回声,内见红蓝相间流速缓慢的彩色血流信号。MDCTP主要影像特征为门静脉系统正常结构消失,走行区代之以杂乱迂曲的管网状或窦隙样血管团。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狭窄或闭塞,可见胃底食管周围、胆囊旁及腹膜后等部位的侧支循环及自发形成的脾肾分流。CDUS及MDCTP对脾静脉的检出率均为100%,但CDUS对肠系膜上静脉及胃左静脉的检出率仅为64.6%、12.5%,明显低于MDCTP(100%、100%)。CDUS对侧支血管食管胃底静脉丛、胆囊周围静脉、肠道及腹膜后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及自发性脾肾分流检出率分别为72.9%、70.8%、10.5%、0%、28.6%,而MDCTP对上述侧支血管的检出率几乎是100%。4.CDUS和MDCTP显示主要血管的通畅性及连续性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显示LPV通畅性的成功率分别是75%(36/48)、79.2%(3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在判断SMV通畅性方面,MDCTP能够100%做出明确诊断,而CDUS可以对SMV开放状态做出肯定诊断的比率仅64.6%(3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LPV与RPV连续性方面,CDUS和MDCTP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成功率分别为12.5%(6/48)、41.7%(2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DCTP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95、0.98及0.89高于CDUS 的0.89、0.90及0.80。结论1.大部分CTPV病变是从门静脉主干开始出现,逐渐向肝内分支延伸,病变主要蔓延路线为门静脉主干到左支横部及矢状部或者到右支起始部。儿童CTPV最可能的病因是先天性门静脉发育畸形。2.食管胃底静脉丛是儿童CTPV最常见的门体侧支。Ⅱ型病变侧支血管检出率最高,胃左静脉扩张最明显,因而门静脉高压症状最严重,较其他两型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高。3.对于CTPV的诊断,CDUS可以方便地观察病变及肝内外门静脉分支的血流状态,而MDCTP-MIP、MPR及VR图像可以立体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血管周围毗邻关系,能够提供门静脉、肝内外分支及所有侧支血管的详细解剖信息。4.综合灵敏度与特异度,MDCTP在预测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优于CDUS,对Rex分流术实施条件的诊断能力高于CDUS,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第二部分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目的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影像指标,分析Rex分流术后影像特征及CDUS和MDCTP两种影像技术在Rex分流术术后评估中的优势及不足。应用CDUS对比评估经典Rex分流术及改良Rex转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47例Rex分流术治疗儿童CTPV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有无呕血、黑便等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计数)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分级)。影像资料包括旁路血管及门静脉左支通畅性、管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肝脏、脾脏径线等。以术后6个月为研究时间,根据旁路血管的通畅性将患儿分为旁路血管通畅组(A组)和旁路血管血栓组(B组),同时观察旁路血管通畅组旁路血管管径的变化,分析旁路血管通畅性及旁路血管管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观察术后CDUS和MDCTP影像特征,比较CDUS及MDCTP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显示成功率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CDUS全面评估Rex分流术后相关血管管径、脏器径线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变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比较经典Rex分流术(RB)和改良Rex转位术(RT)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结果1.实施Rex分流术的47例CTPV患儿中,42例旁路血管通畅,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明显改善(P<0.001),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01)。旁路血管血栓组患儿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无显着变化(P>0.05)。2.42例旁路血管通畅患儿中,24例(57.1%)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增大组胃食管静脉曲张减轻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增大组(P<0.05)。术后6个月管径明显大于非增大组(P=0.038),但血流速度无显着差异(P=0.613)。术后6个月旁路血管管径为0.59±0.09cm,血流速度为13.79±2.74cm/s,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评价旁路血管管径与流速的关系,结果显示Kendall’ s tau-b=0.272,P=0.013,两者相关性不显着。3.CDUS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血流信号充盈良好,血流为入肝方向,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相反,朝向门静脉右支。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充满低回声,血流信号充盈缺损,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与术前一致,背向门静脉右支。MDCTP主要影像特征:旁路血管通畅,管腔内对比剂充填良好;旁路血管血栓形成,管腔内低密度条索状物充填,对比剂充盈缺损。另可见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及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或分支细小血栓形成,血栓部位管腔内可见低密度条形或片状充盈缺损。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为95.7%明显高于MDCTP的80.9%(P=0.025)。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和Kappa一致性分析,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1.000>0.05,提示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一致,Kappa=0.843,P<0.001,说明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术后6个月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较术前或术中增大明显(P<0.05),肝脏、脾脏余径线及吻合口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旁路血管通畅组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明显高于血栓组(P<0.05),而旁路血管血栓组术中旁路血管管径明显大于通畅组(P<0.05)。6.两组患者在旁路血管血栓、旁路血管管径增大的发生率及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增大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但RB组门静脉左支及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均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旁路血管的通畅性与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胃食管静脉曲张变化程度相一致,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预后的重要指标。2.除了旁路血管通畅性,管径变化也会影响预后,术后6个月内旁路血管管径逐渐增大是预后良好的相关指标。旁路血管管径与血流速度相关性较弱,旁路血管血流速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分析意义不大。3.CDUS可以方便地监测包括旁路血管在内的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性表现。而MDCTP能更全面清楚地显示细小血栓累及部位。4.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阳性率及诊断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对旁路血管通畅性的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5.Rex分流术手术效果较早的体现在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的增大上,血栓形成后肝脏径线及相关血管管径不再增大。肝右叶斜径、肝左叶上下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管径增大水平可以间接反映手术效果,预后越好相关径线增大水平越高。但管径大的自体血管不一定是最佳的手术旁路选择。6.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手术方式,并且改良Rex转位术也是治疗小儿CTPV有效的替代方法。第三部分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且通过与传统Rex分流术对照,评估新型分流术的手术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15例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UV组)患儿为观察组,脐静脉为旁路入口。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32例传统Rex分流术(LPV组)患儿为对照组,门静脉左支为旁路入口。手术前、后分别应用CDUS对UV组患儿的相关血管及脏器进行全面检查,与LPV组对比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肝脏、脾脏各个径线值(肝右叶斜径、肝左叶前后径和上下径、脾脏厚径和最大长径)及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与吻合口管径并计算其大小变化,观察门静脉左支、旁路血管以及吻合口的血流状态。收集患儿上消化道内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对再出血发生率、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血小板升高水平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变化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1.UV组术后7天旁路血管通畅率60%,明显低于LPV组通畅率87.5%(P=0.032)。短期抗凝治疗后,UV组术后6月总通畅率为86.7%,与LPV组总通畅率90.6%对比无显着差异(P=0.642)。根据术中UV管径与术后7天旁路血管血栓形成情况绘制的ROC曲线图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最佳界值cut-off值为>7.5。2.UV组与LPV组旁路血管及SMV吻合口管径无显着差异(P>0.05)。但UV组LPV/UV吻合口测值明显大于LPV组(P<0.001),两组间LPV/UV吻合口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肝左叶上下径及肝右叶斜径增大水平高于LPV组(P<0.05),但旁路血管、吻合口管径及肝脏、脾脏余径线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3.UV组胃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等级及血小板升高水平均明显高于LPV组(P=0.027,P=0.049),但两组间再出血发生率及门静脉压力降低水平的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UV组术后7天比LPV组旁路血管更容易发生血栓,但抗凝治疗复通效果优于LPV组,两组术后6个月总通畅率差异不明显。UV组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2.UV组比LPV组入肝血流增多,UV组门静脉左支管径增大更明显,肝内血流灌注的增加促进了肝脏的生长,导致肝脏径线(肝右叶斜径与肝左叶上下径)的增大比LPV组更显着。3.UV组对门静脉高压症状的改善优于LPV组,与门静脉左支管径及肝脏径线的变化相一致。再通脐静脉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旁路入口,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全文结论1.儿童CTPV病变多同时累及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部分合并先天畸形。MDCTP预测手术实施条件LPV、SMV通畅性及LPV与RPV连续性方面均优于CDUS,且能够提供门静脉主要属支和所有侧支血管的解剖信息并加以分型,Rex分流术术前评估应优先选择MDCTP。2.旁路血管通畅性是决定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CDUS对旁路血管通畅性显示成功率明显高于MDCTP,可以监测门静脉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左支近段血流方向术后逆转是旁路血管通畅的重要特征,Rex分流术术后评估应优先选择CDUS。经典Rex分流术是本中心预后最理想的传统Rex术式。3.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术中脐静脉管径超过7.5mm,易发生早期旁路血管血栓。但总通畅率与传统Rex分流术无显着差异,远端吻合口管径更大,临床转归优于传统Rex分流术。再通脐静脉作为Rex分流术新的旁路入口是改进的有价值的手术。CDUS是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

聂箫[3](2020)在《结核相关肺部瘘疾病的诊治研究》文中提出结核相关肺部瘘疾病主要指与结核杆菌感染相关的支气管胸膜瘘、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瘘、呼吸道食管瘘,其临床特征不典型,误诊、漏诊率高,治疗棘手,致残、致死率高。本文主要就结核相关肺部瘘疾病的诊断方法及技术、保守治疗的优化方案、内镜介入治疗的选择、外科治疗的时机及指征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结核相关肺部瘘疾病的认识。

秦启明[4](2020)在《食管肿瘤术后吻合口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是胸外科术后最严重,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也是胸外科术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围术期食管癌切除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和减少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胸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临床观察和查阅文献,选取与食管胃吻合口瘘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麻醉时间、BMI(身高体重指数)、术前白蛋白水平、吻合部位,病理分期、分化、主动脉硬化、既往史、术后肺部感染、ASA分期等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再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食管胃吻合口瘘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总计300患者中,术后总吻合口瘘发生率3.67%(11/300)。各项指标中:年龄、性别、术中出血、BMI(身高体重指数)、病理分期、分化、主动脉硬化、既往史、ASA分期等指标在未发生吻合口瘘组与吻合口瘘组之间进行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白蛋白水平吻合口瘘组平均值40.6(±2)g/L,无吻合口瘘组平均值42.5(±4.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麻醉时间吻合口瘘组平均值5.4(±1.7)小时,无吻合口瘘组平均值4.0(±0.9)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行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为30.43%(7/23),右胸顶吻合口瘘发生率3.91%(2/51),弓上吻合口瘘发生率0.61%(1/165),弓下吻合口瘘发生率1.64%(1/6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13.72%(7/51),未发生术后肺部感染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1.61%(4/245),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手术吻合部位,麻醉时间、术后肺部感染、术前白蛋白水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吻合部位(P=0.001,OR=0.058)、麻醉时间(P=0.021,OR=0.505)、术后肺部感染(P=0.011,OR=8.441)、术前白蛋白水平(P=0.031,OR=1.315)是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1.手术吻合部位、麻醉时间、术后肺部感染、术前白蛋白水平是食管胃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2.胸中下段食管癌选择胸内吻合、积极预防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可能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

李晓[5](2020)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硅胶塞治疗支气管胸膜瘘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器、硅胶塞治疗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s,BPFs)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并经支气管镜置入ASD封堵器治疗5例中央型BPFs以及置入硅胶塞治疗3例周围型BPF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来探讨两种封堵方式的可行性。结果:5例中央型BPFs患者ASD封堵器均一次性置入成功,封堵器置入后瘘口即刻完全封堵;3例术后7-30天拔除胸腔引流管,随访1-11个月后瘘口无复发,病情明显好转;1例术后1月瘘口扩大,需取出封堵器;1例封堵成功后第3天胸腔引流管脱落后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3例周围型BPFs共置入6枚硅胶塞,硅胶塞置入后靶支气管获得即刻完全封堵,其中1例术后两天咳出硅胶塞,重新置入1枚硅胶塞;3例术后8-15天拔除胸腔引流管,随访1-10个月漏气停止,病情明显好转。结论:1.ASD封堵器是中央型BPFs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2.硅胶塞是周围型BPFs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

黄佩娣[6](2020)在《中药愈疡止血Ⅲ号方灌胃对胃镜黏膜下挖除术后的作用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中药愈疡止血Ⅲ号方灌胃对于胃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术后患者的作用,探索愈疡止血Ⅲ号方灌胃的疗效及临床价值,为促进胃ESE术后创面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新思路。方法:将符合准入条件的70例诊断为胃黏膜下隆起病变(Submucosal Tumors,SMT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ESE术,术后留置胃管并予西医基础治疗。术后第1天开始治疗组使用中药愈疡止血Ⅲ号方灌胃,对照组则为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天2次,连续5天,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症状(腹痛、反酸、腹胀)、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大便隐血OB积分)、胃镜下创面情况的变化,进行量化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各脱落3例,共64例患者参与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同组间比较,与术后第1天比较,术后第6天腹痛积分和反酸积分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腹胀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腹痛积分差及反酸积分差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腹胀积分差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1天及第6天,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Hb、WBC、NEUT%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组间比较,术后第6天Hb较术后第1天下降,治疗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术后第6天的WBC、NEUT%较术后第1天降低,两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术后治疗组OB积分低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术后第6天复查胃镜,治疗组创面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愈合情况更佳。结论:对胃镜黏膜下挖除术后的患者,予中药愈疡止血Ⅲ号方灌胃配合西医基础治疗,可明思改善患者术后腹痛和反酸症状,减少ESE术后创面渗血并促进创面愈合。

蔡迎玖[7](2019)在《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在顽固性气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顽固性气胸是治疗难度较高的气胸类型,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风险。以往临床治疗顽固性气胸患者常应用开胸手术,且复发率较低;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切口小,患者恢复速度快,但由于手术治疗为侵入性操作,部分患者难以耐受,因此可选择接受内科胸膜固定术治疗,支气管镜介入技术作为顽固性气胸患者新的治疗方式逐渐在临床应用。现总结临床上支气管镜介入技术的相关成果,以期为临床治疗顽固性气胸患者提供借鉴。

翟文斌[8](2019)在《胶原蛋白膜用于大鼠胃壁缺损修复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近些年来,消化内镜的快速发展为消化道肿瘤的早期发现和微创诊治带来巨大益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等已经被指南推荐为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一线治疗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在ESD基础上延伸的相关技术如内镜粘膜下隧道技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等进一步扩大消化内镜的诊疗范围。虽然和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微创的优点,但其侵入性越来越强,伴随而来的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成为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旦发生穿孔,胃肠道内容物容易外漏,引起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临床医师应尽快明确穿孔位置并封闭穿孔,以防止严重的纵膈、胸腔、腹腔、盆腔感染及其他器官损伤。长期以来,外科手术修补一直是急性消化道穿孔的标准治疗方式,但相对是一种侵入性手术,并存在术后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或瘘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甚至生命威胁。穿孔的早期发现、快速修补和创面的快速愈合是提高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内镜可快速发现和修补小穿孔,目前常用内镜下金属夹夹闭、荷包缝合、内镜外金属夹(Over-the-scope Clip,OTSC)夹闭、内镜缝合器缝合或者是支架植入等方式治疗。对于较大的穿孔依然需要腹腔镜或者是开腹手术修补,甚至需要消化道部分切除或造瘘。穿孔的快速修补和消化道完整结构的重建是临床上的重要难题,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三种:自体组织移植、异体组织移植、人工合成组织替代品。由于前两者存在供体严重受限和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人工合成材料目前是研究的热点。在一些实验和研究中,不同材料的补片用于消化道穿孔的修补已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大多数以瘢痕修复、组织异生为主,新生组织结构和功能难以恢复,依然没有完美的材料用于辅助内镜下或腹腔镜下穿孔的修复、消化道重建和组织再生。胶原蛋白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裂。因此本研究将一种疏密复合双层结构的胶原蛋白补片用于大鼠胃壁全层缺损的治疗,并探究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第一部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建立胃壁全层缺损模型,分别应用引导组织再生(Guide Tissue Regeneration,GTR)胶原蛋白补片和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补片进行修补。术后禁水6h,禁食24h后恢复饮食。一周内观察大鼠精神状态,有无异常体温升高、腹胀、腹泻、腹膜炎的发生。饲养至术后六周,观察大鼠存活情况、体重变化、创面愈合、腹腔粘连等情况;并进行组织病理分析,探究两种材料补片用于消化道穿孔修补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第二部分:用同样的方法建立32只大鼠胃壁缺损模型,应用GTR胶原蛋白补片进行修补,分别于术后第3天、1周、2周、4周麻醉后处死大鼠(每次8只),观察术后腹腔粘连情况、胃壁缺损修补再生情况,并进行组织病理分析,评估GTR胶原蛋白补片引导组织再生的基本过程,探究其用于消化道缺损修补的组织相容性及安全性。结果:第一部分:16只SD大鼠均成功建立胃壁缺损模型,并且成功应用GTR胶原蛋白补片(n=8)或PLA补片(n=8)进行修补,手术当日及术后第一日所有大鼠生存情况良好。PLA修补的大鼠在术后第2、3、4天分别出现1、2、1只死亡(穿孔修补部位再次发生穿孔);另1只大鼠术后出现腹泻,一周后自行好转,余大鼠未见明显异常;共4只大鼠存活至术后6周,存活率50%(4/8)。GTR胶原蛋白补片修补后大鼠生存情况良好,无腹胀、腹泻及腹膜炎的发生,术后体重稳步增长,所有大鼠存活至术后6周,存活率100%(8/8);GTR组大鼠术后体重明显高于PLA组;两组术后均可见穿孔修补部位与腹壁、网膜或周围器官粘连,但两组粘连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6周GTR组粘膜完全再生,PLA组粘膜缺损面积为(1.39±0.20)mm2,显着大于GTR组(P<0.05)。病理分析显示术后6周GTR修补组大鼠具有更低的炎性细胞浸润水平,更好的胶原纤维排列有序性,更多的新生血管形成,且组织结构趋于正常化。第二部分:32只SD大鼠均成功建立胃部全层缺损模型,并成功应用GTR胶原蛋白补片修补。术后所有大鼠生存情况良好,体重稳步增加,存活率100%(32/32)。术后3天见GTR胶原膜与周围正常组织贴合良好,无腹腔积液及渗漏,HE染色见胶原膜表面大量细胞爬行;术后1周缺损处完全闭合;修补部位组织与腹腔轻度粘连;术后1周、2周、4周粘膜缺损面积分别为(39.79±0.55)mm2、(7.40±0.43)mm2、(0.91±0.08)mm2,术后4周粘膜缺损面积显着小于第一部分PLA组术后6周时粘膜缺损面积(1.39±0.20)mm2(P<0.05),提示GTR修补后能够更加快速实现穿孔的修补,促进组织再生。修补后炎症细胞浸润水平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降低,未出现过度的炎症反应及胶原蛋白的过度沉积,胶原有序性逐渐增强,新生血管逐渐增多。结论:大鼠胃壁穿孔是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GTR胶原蛋白补片修补效果明显优于PLA补片。GTR胶原蛋白膜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降解时间可控,并且能够促进组织快速再生,实现穿孔的修补和组织结构的恢复,是一种理想的组织修复材料,为消化道穿孔、创面快速愈合及难治性消化道瘘的治疗带来希望。

赵淑灿,马宋坤,张伟林[9](2018)在《探讨内科胸腔镜联合生物胶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内科胸腔镜治疗难治性气胸的有效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30例难治性气胸患者,随机分成组1(7例)、组2(7例)、组3(8例)及组4(8例)。组1采用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组2采用胸腔持续负压吸引及胸腔内注入四环素胸膜粘连术治疗,组3采用内科胸腔镜联合生物胶治疗,组4采用外科胸腔镜手术治疗,对比四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结果治疗后胸部CT摄片显示:组1、组2、组3、组4患者肺大泡、胸膜带状粘连,肺组织不同程度的压缩萎缩及肺被牵拉等病变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低密度气体影均消失。组1、组2治疗无效的患者均中转得到有效抢救。组3患者FEV1(2.05±0.13)L、FEV1/FVC(0.74±0.09)、MMEF(1.98±0.12)L/s优于组1患者的(1.91±0.11)L、(0.64±0.08)、(1.85±0.10)L/s和组2患者的(1.92±0.09)L、(0.63±0.08)、(1.84±0.10)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3患者FEV1、FEV1/FVC及MMEF与组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均少数发生胸痛及发热等症状,经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内科胸腔镜联合生物胶治疗难治性气胸效果较佳,值得临床推广与广泛应用。

刘顺[10](2017)在《内科胸腔镜介入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32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内科腹腔镜介入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难治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均使用内科胸腔镜介入治疗,观察其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肺活量(VC)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5例患者出现发热,2例患者出现皮下水肿,7例患者喷洒滑石粉后胸部出现剧烈疼痛感,经治疗后均得到有效解决。随访调查中,2例患者复发(复发原因为患者再次进行剧烈运动),复发率为6.25%。结论内科胸腔镜介入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复发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二、内镜下应用ZT生物胶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镜下应用ZT生物胶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Ⅳ型气管支气管结核气道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语名词对照略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结核相关肺部瘘疾病气道介入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先进性与创新性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诊断及Rex分流术术前影像评估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后CDUS及MDCTP影像评估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DUS在新型脐静脉再通Rex分流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未来研究方向:胎儿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附图
综述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

(3)结核相关肺部瘘疾病的诊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支气管胸膜瘘
    1.1 支气管胸膜瘘的诊断
        1.1.1 支气管镜检查
        1.1.2 影像学检查
        1.1.3 肺通气显像
    1.2 支气管胸膜瘘的治疗
        1.2.1 保守治疗
        1.2.2 外科治疗
        1.2.3 内镜介入治疗
2 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瘘
    2.1淋巴结瘘型TBTB的诊断
    2.2 淋巴结瘘型TBTB的治疗
3 呼吸道食管瘘
    3.1 呼吸道食管瘘的诊断
    3.2 呼吸道食管瘘的治疗
        3.2.1 保守治疗
        3.2.2 外科治疗
        3.2.3 内镜介入治疗
4 总结

(4)食管肿瘤术后吻合口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术前资料
    3. 手术方式选择
    4. 手术方法
    5. 术后治疗
    6. 吻合口瘘的诊断与治疗
    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单因素分析结果
    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术后吻合口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硅胶塞治疗支气管胸膜瘘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器材选择
    2.3 麻醉方式
    2.4 操作方法
        2.4.1 支气管镜检查
        2.4.2 ASD封堵器置入方法
        2.4.3 硅胶塞置入方法
    2.5 围手术期处理
    2.6 疗效评价与随访
3 结果
    3.1 中央型BPFs
    3.2 周围型BPFs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药愈疡止血Ⅲ号方灌胃对胃镜黏膜下挖除术后的作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第一节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应用、并发症及治疗
        一、胃ESE的适应证
        二、胃ESE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
        三、胃ESE并发症的防治
    第二节 中医对ESE术后的理解及诊治
        一、对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认识、病名
        二、对ESE术后的认识、病名
        三、病因病机
        四、辨证分型
        五、中医治法
    第三节 中药灌胃的应用研究
        一、中药灌胃与胃运动的联系
        二、中药灌胃应用简况
        三、中药灌胃的安全性
        四、中药灌胃的特点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选择标准
        二、具体方案
        三、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
        二、临床症状
        三、实验室指标
        四、术后第6天胃镜创面评估
    第三节 讨论
        一、研究目的
        二、结果分析
        三、机制探讨
        四、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ESE术相关器械及具体步骤
    附录2:两组术毕创面与术后6天创面情况对比图
    附录3:实验室指标正常值参考范围
    附录4:样本量估算
    附录5:随机抽样结果
    附录6:随机分组结果
    附录7:病例报告表
    附录8:伦理审查批件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在顽固性气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顽固性气胸患者的常用治疗方式
2 顽固性气胸患者治疗中的支气管镜介入技术
    2.1 定位漏气支气管
    2.2 封堵装置
    2.3 封堵剂选用
3 小结

(8)胶原蛋白膜用于大鼠胃壁缺损修复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第三节 本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GTR胶原膜组织相容性及安全性研究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第三节 本部分小结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期间文章发表及科研项目参与情况
致谢

(9)探讨内科胸腔镜联合生物胶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四组胸部CT摄片情况分析
    2.2 四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3 讨论

(10)内科胸腔镜介入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32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药品
        1.2.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内镜下应用ZT生物胶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Ⅳ型气管支气管结核气道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D]. 聂箫.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Rex分流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评估[D]. 张玉青. 山东大学, 2021(11)
  • [3]结核相关肺部瘘疾病的诊治研究[J]. 聂箫. 医学信息, 2020(20)
  • [4]食管肿瘤术后吻合口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秦启明. 山东大学, 2020(02)
  • [5]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硅胶塞治疗支气管胸膜瘘的可行性分析[D]. 李晓.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药愈疡止血Ⅲ号方灌胃对胃镜黏膜下挖除术后的作用观察[D]. 黄佩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支气管镜介入技术在顽固性气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蔡迎玖. 医疗装备, 2019(14)
  • [8]胶原蛋白膜用于大鼠胃壁缺损修复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D]. 翟文斌.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8)
  • [9]探讨内科胸腔镜联合生物胶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效果[J]. 赵淑灿,马宋坤,张伟林. 中国实用医药, 2018(33)
  • [10]内科胸腔镜介入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32例临床观察[J]. 刘顺. 中国实用医药, 2017(36)

标签:;  ;  ;  ;  ;  

内镜下ZT生物胶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