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

一、Characterization of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s, southeastern Saskatchewan, Canada(论文文献综述)

张哨楠[1](2020)在《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储层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加里东期和海西期构造作用的改造,东部断褶带和西部斜坡区断层发育,中部平台区断层不发育,导致勘探目的层鹰山组上部与鹰山组下部和蓬莱坝组储层发育特征的不同。鹰山组上部的储层主要受控于加里东期构造活动所造成的地层抬升暴露剥蚀,形成了以大气淡水溶蚀为主的储集空间类型;而鹰山组下部和蓬莱坝组储层则主要受到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硅化作用以及伴随着断层的形成而发育的裂缝和热液的改造作用的控制。氧碳同位素和87Sr/86Sr比值的分布特征也进一步证明了两种不同储层类型的主控因素。鹰山组上部洞穴中方解石的氧碳同位素值(δ18OVPDB:-12~-4‰VPDB,δ13C:-3~1‰VPDB)比海水沉淀的方解石(δ18OVPDB:-9.5~-7.5‰VPDB,δ13C:-1.5~0.5‰VPDB)在数值上明显偏负,说明洞穴中充填的方解石属于淡水成因。在鹰山组下部和蓬莱坝组白云岩储层中发育的鞍形白云石具有较低的氧同位素值(δ18OVPDB:-10.7~-5.9‰VPDB)和高于海水的87Sr/86Sr值(均大于0.7094),因而被解释为热液成因,进一步说明这些地层中的溶蚀孔洞可能与热液改造有关。

申震[2](2020)在《泥盆纪孢子和疑源类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 ——以西准噶尔、华南和数据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西准噶尔和华南7条剖面、300余件孢粉样品进行处理,识别出西准噶尔和华南法门期疑源类30属55种、孢子35属54种,并对西准噶尔地区1个联合种进行修订和多个属种在该地区进行首次报道;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下部孢子组合可与东欧Cyrtospora cristifer–Diaphanospora zadonica(CZ)孢子组合带和西欧Knoxisporites dedaleus–Diducites versabilis(DV)孢子组合带进行对比,这两个孢子组合带分别对应早法门期地层。基于孢粉带,对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下段的时代进行了重新厘定,孢粉学证据表明洪古勒楞组下段底部可能缺失法门期最早期沉积;弗拉期末期-法门期最早期的全球大海退事件可能造成了该区域部分地区下伏朱鲁木特组顶部弗拉阶最顶部和洪古勒楞组最底部的地层缺失,因此,F-F事件在该区域某些地区可能没有沉积记录的保存;孢粉相分析认为洪古勒楞组下段经历了滨海-浅海-深浅海-浅海的沉积环境演变;本文建立了中国泥盆纪孢粉和疑源类数据库,据此重建了中国泥盆纪孢子多样性变化模式。分析认为中国泥盆纪孢子多样性与全球同期孢子与植物大化石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一致,该模型可代表全球植物孢子多样性演替过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泥盆纪陆生植物孢子多样性的增加与全球大氧化事件的协同性,并分析了泥盆纪陆生植物和海生无脊椎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基于数据库,本文建立了全球晚泥盆世海生微体浮游植物生物古地理分区(分别为西冈瓦纳大区、东冈瓦纳大区、北方大区),论证了纬度和洋流控制下的表层古海水温度和洋流循环模式可能是晚泥盆世疑源类生物古地理的主控因素。

付斯一[3](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盐下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形成机理》文中指出世界上许多大型油气田都发现在膏盐岩层系之下,与膏盐岩有关的白云岩储层往往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在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期,盆地中东部发育有多套厚层膏盐岩沉积,其中以马家沟组五段中的马五6亚段膏盐岩分布范围最广、沉积厚度最大。因此,在具体的勘探开发实践中,将马五6亚段之下的马五段储层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膏盐岩下储层(简称“盐下储层”),并将马五6—马五10亚段称为盐下层系,这套以白云岩发育为主的碳酸盐岩层系是目前鄂尔多斯盆地勘探的重点目标。解读这套白云岩储层的成因和特征,可以为探讨“白云岩成因问题”提供良好的实例,也可以为盆地的勘探与开发提供有利的地质依据。通过分析白云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盐下白云岩主要分布于马五7和马五9两个亚段,岩石类型主要由微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组成,部分样品中包含有凝块石白云岩和粗晶白云岩。地球化学指标显示,微晶白云岩具有白云石化程度低,与泥晶灰岩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较大的ΣREE值和偏高的87Sr/86Sr值等特征,说明了这类白云岩形成于同生—准同生期蒸发相的潮坪环境之中。粉—细晶白云岩,同样具有类似于泥晶灰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以及相对较小的ΣREE值和相对偏负的δ18O值等地球化学特征,说明了这类白云岩主要与准同生—浅埋藏期的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有关,同时叠加有埋藏白云石化的特征。砂屑白云岩中,原始的颗粒骨架部分保存较好,多种地球化学指标指示着其白云石化的流体来源于同时期的海水,本文中认为它主要形成于古地形高部位的潮间带。凝块石白云岩具有明显的生物成因,其附着的碳酸盐岩颗粒呈长条状—椭圆状,说明了在形成之后,经历了潮汐作用的搬运,由膏盐湖盆运移至潮间—潮上带沉积下来。粗晶白云石为研究区内的孔隙充填物之一,除相对较高的δEu值以外,整体上仍然具有与围岩相类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说明了粗晶白云岩的形成本质上是围岩遭受热液改造后的结果。通过对盐下白云岩储层的基本特征,包括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和物性特征的分析,明确了储层的储集性能。通过对成岩作用类型的分析、成岩演化序列的建立,总结了成岩作用对优质储层发育的影响。通过白云岩纵向、横向演化规律的研究,结合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分布规律,确定了两个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区。研究表明,白云岩储集体岩类主要由微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砂屑白云岩和微生物格架白云岩组成,储集空间主要是晶间孔、晶间溶孔,其次为粒间溶孔、膏模孔和溶缝。物性数据显示,整体盐下白云岩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型,但局部存在着高孔渗层段。多期次的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有利于盐下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发育,重结晶作用、充填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对储层的储集性能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研究区内盐下白云岩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马五7和马五9亚段,二者在储层的分布区域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靳探1井—靳2井一带和靳12井—陕86井一带为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在白云岩成因和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探讨了该套储层的形成机理,总结了优质储层发育的条件。研究表明,研究区内优质储层的形成受控于古地形、海平面变化、成岩相带、微生物的作用和膏盐岩类型的控制。古地形奠定了白云岩发育的厚度基础,也为白云石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地质条件,中部水下微隆起区的颗粒滩相沉积具有良好的储集层前景。在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五段大的海退背景之下,多次次一级的海平面升降,导致了碳酸盐岩与膏盐岩的互层发育,海平面的下降,导致了古地形高部位沉积物进入短暂的暴露期,大气淡水的选择性溶蚀形成了部分溶蚀孔隙。从成岩相上来看,白云石溶蚀相最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发育,自生矿物充填相次之,压实致密相中的储层储集性能最差。微生物的作用促进了白云石化作用的进行,奠定了部分有利储层发育的基础,提供了成岩作用改造储层的先决条件。膏盐岩的类型分为膏岩和盐岩,发育于膏岩之下的碳酸盐岩具有比发育于盐岩之下,更高的白云石化程度,其原因是石膏在向硬石膏转化过程中,会吸收Ca2+并释放高盐度的卤水,从而提高地层中流体的Mg2+/Ca2+比值,因此膏岩下的白云岩储层比盐岩下的储层具有更加优质的勘探前景。最后,结合构造演化历程,将盐下白云岩储层的形成过程简单的划分为了准同生—浅埋藏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构造抬升期、中海西—早燕山埋藏期、晚燕山期以后等4个阶段。

邓舟舟[4](2019)在《美国页岩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页岩油资源十分丰富且仍处于初步勘探阶段的形势下,借鉴美国页岩油的成功勘探经验,对我国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具重要意义。一般美国所说的页岩油含义上与广义致密油是一致的,本文基于多个研究机构的页岩油资源评价结果,采用油气地质综合分析的方法,揭示了美国页岩油富集规律。截至2018年底,美国页岩油总可采资源量为200.9×108t,其中,累计产量为17.9×108t;剩余探明储量为27.2×108t;待发现可采资源量为155.7×108t;探明率为22.5%。区域上,美国页岩油主要分布在二叠盆地、墨西哥湾盆地和威利斯顿盆地,其中,二叠盆地页岩油总可采资源量为136.5×108t,占比68.0%;墨西哥湾盆地页岩油总可采资源量为28.0×108t,占比14.0%;威利斯顿盆地页岩油总可采资源量为27.2×108t,占比11.3%。就探明储量而言,这三个盆地相差不大,但二叠盆地的待发现可采资源量远大于另外两个盆地,这归因于最新评价的二叠盆地特拉华次盆的页岩油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十分巨大,其值与以往评估的美国其他所有评价单元的量大致相当,二叠盆地将长期是美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的热点盆地。美国页岩油富集的核心控制因素为烃源岩,富集与开采的关键因素为储层特征,页岩油高产的重要因素为源储配置关系。

李婧娟[5](2019)在《宜川-黄龙地区奥陶系马五段去白云石化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去白云石化作用是白云石与高Ca/Mg值流体的反应,白云石溶解后或在白云石溶解同时被方解石(或其他矿物)交代的现象。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宜川-黄龙地区奥陶系马五段发育的次生灰岩为研究对象,对去白云石化作用典型钻井通过镜下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实验方法,运用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锶同位素、碳氧同位素等地化分析手段,对马五段次生灰岩的类型、成岩环境、成岩作用、成岩演化阶段及去白云石化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创新性的提出研究区去白云石化作用的两个阶段及两个阶段中形成的两类次生方解石,并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通过矿物学、岩石学特征分析,认为去白云石化作用形成两类次生方解石,包括保留了原始白云石晶形的红色次生方解石;中-粗粒状、主要产于裂隙或溶缝周围的白色次生方解石。阴极发光显示:红色次生方解石发昏暗桔黄色光且具亮边结构,指示其成岩环境可能为浅埋藏环境;白色次生方解石发昏暗-中等明亮橘红色光,说明成岩环境可能为中-深埋藏环境。(2)红色次生方解石具低Sr及高Fe、Mn值特征,可能在受淡水影响的地表或近地表环境形成;而白色次生方解石含较高Sr元素、较低Fe、Mn元素,其成岩环境为相对封闭的埋藏或深埋藏环境。(3)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去白云石化作用在氧化和还原条件下均有发生,成岩环境从氧化环境过渡到缺氧环境,可能意味着从地表或近地表向浅埋藏及深埋藏转化;红色次生方解石的成岩流体可能为大气淡水,而白色次生方解石可能为热液或深部流体有关。(4)红色次生方解石相对负偏δ13C值且相对略负δ18O值表明其形成过程可能有大气淡水的参与,且位于近地表环境;白色次生方解石相对略负偏的δ13C值和明显负偏的δ18O值,表明其形成于中-深埋藏期,受来自岩石中的碳和来自烃类的CO2两者混合流体的改造。(5)红色次生方解石具有较低Sr元素含量、87Sr/86Sr值分布范围较广的特点,说明流体来源为大气淡水;白色次生方解石具Sr元素含量明显偏高、低87Sr/86Sr值特点,说明其形成过程与海源性流体有关。(6)结合宜川-黄龙地区奥陶系马五段沉积背景与古岩溶特征,认为该区去白云石化作用在地表及近地表、中-深埋藏环境下均有发生,次生灰岩在这两个环境下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阶段在近地表环境受大气淡水淋滤,表现为不彻底去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红色次生方解石;第二阶段在中-深埋藏环境下,先受岩石中的碳和来自烃类的CO2两者混合作用的酸性流体侵蚀,再在海源性流体的影响下,次生灰岩经彻底去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白色次生方解石。

刘新,安飞,肖璇[6](2018)在《加拿大致密油资源潜力和勘探开发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加拿大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全球第五大石油出口国,也是继美国后世界第二个成功开发致密油气的国家。美国能源信息署评估,加拿大致密(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随着水平井、多段压裂技术革新以及对低孔低渗致密储层地质条件和特征认知的完善,加拿大致密(页岩)油气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加拿大致密油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加拿大沉积盆地,产量来自该盆地8大致密油产区,生产活动集中在巴肯组、卡尔蒂姆组和维京组,其中巴肯组/埃克肖组占国内致密油产量的30%40%。加拿大致密油资源开发具有强大优势,但受当前全球油价低迷影响,开发前景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王成明[7](2018)在《西加拿大沉积盆地碳酸盐岩石油地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对油气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我国对古生界碳酸岩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愈加重视。西加拿大沉积盆地(包括阿尔伯塔盆地和威利斯顿盆地)横跨美国和加拿大,蕴含丰富的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其中阿尔伯塔盆地在中侏罗世之前属于被动陆缘盆地,而威利斯顿盆地属于内克拉通盆地。研究这两个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对我国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勘探有着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本文在收集、整理并翻译了大量国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阿尔伯塔盆地和威利斯顿盆地的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成岩演化特征、成藏特征和成藏条件,得出以下结论:(1)阿尔伯塔盆地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发育了从滨岸环境到较深水环境各种类型的碳酸盐岩,其中以生物礁碳酸盐岩最为发育,蕴藏了盆地绝大部分油气储量,而威利斯顿盆地形成过程水深始终不大,水动力较低,以发育缓坡相碳酸盐岩为主;(2)成岩演化和断裂作用的影响对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改变至关重要,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能造成储层物性的反转;(3)阿尔伯塔盆地被动陆缘时期发育了多套烃源岩,成熟的烃源岩主要集中在前渊带,发育在附近的礁滩相碳酸盐岩是盆地最有利的储层,而威利斯顿盆地的烃源岩层系不仅数量少、有机质丰度低,且成熟的烃源岩多局限于盆地中部,因而盆地中部的背斜构造是油气的有利指向区,油气储量远不及阿尔伯塔盆地丰富;(4)受前陆构造运动的影响,阿尔伯塔盆地发育大量构造圈闭,而威利斯顿盆地以发育复杂的复合型圈闭为主,沉积相变是构成盆地中大部分圈闭关键的一环。

元梦龙[8](2018)在《麦盖提斜坡玉北1井区构造发育特征及对储层的影响》文中提出区域大规模构造运动的发生如造山运动,岩浆活动、或地表火山机构的建造与演化等运动等往往对沉积具有控制作用——如对盆地物源区、沉积盆地规模、沉积动力、沉积相带的展布、生储盖的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分析并厘定区域构造运动的背景及演化,对沉积盆地特征的刻画、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明确有利油气储层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同时伴随区域构造运动的发生,局部地区“小构造”运动对于油气后期运移,储层成岩后期的有利储集空间的演化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对玉北地区的地震层位进行标定,总结、分类研究区构造断裂演化及断裂形式。玉北地区根据断裂发育样式可以分为3种:即基底卷入断裂;盖层滑脱断裂和复合断裂,按照断裂的性质可以分为逆冲断裂类型和走滑断裂类型两种。研究区玉北1井区主要受两条断裂带控制储层,分别为玉北1断裂带以及玉北7断裂带,断裂带底部以基底断裂为特征,向上延伸至二叠系,断层呈铲状以上陡下缓为特征。不同在于,玉北1断裂导致地层出现低幅褶皱,西南段断裂以花状断裂为主要特征。玉北7断裂带控制的构造,往往具有断裂穿过褶皱的特征,背斜以北西较缓,南东较陡的不对称特征。区域构造应力自加里东中期以后由拉张裂陷的构造背景,转变为挤压的构造背景。研究区储层主要发育于蓬莱坝组以及鹰山组,岩石学特征分为白云岩以及灰岩两大类。白云岩主要包括:1)泥微晶白云岩;2)晶粒白云岩(又包括细晶、中-粗晶它形、不等晶白云岩);3)颗粒白云岩。灰岩包括1)颗粒灰岩包括①亮晶鲕粒灰岩②亮晶砂屑灰岩③亮晶生屑灰岩④亮晶颗粒灰岩⑤微晶颗粒灰岩;2)泥(微)晶灰岩。储集空间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晶间溶孔、晶间孔;2)溶蚀孔洞;3)裂缝。本文通过断裂特征、岩石学特征以及储集空间特征探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发现白云石化作为储层发育的基础,溶蚀作用以及断裂作用为控制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大规模地层隆升以及断裂作用的发育对玉北1井区的储集空间改善起到控制作用:1)构造破裂的作用的发育,降低岩石本身的稳定,便于风化作用的进行,对岩石稳定性的改造更加显着,这有利于隆起背景下岩溶作用的进一步发育。2)加里东早-中期大规模发育的张性走滑断裂为沟通深部流体,进而发育热液溶蚀作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同时断裂系统的充分发育本身也作为良好的储集空间为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提供了重要作用。

鲁子野[9](2018)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奥陶系古流体活动和油气成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建造在塔里木板块之上的大型含油气盆地,勘探潜力巨大。顺南和古城墟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塔中I号断裂带下盘,“顺南地区”和“古城墟地区”分别为一级构造单元“古城墟隆起”下的二级构造单元“顺南缓坡”和二级构造单元“古城鼻凸”西段。论文基于前人对顺南和古城墟地区中奥陶统层序地层学、岩石学和储层物性的研究,从成岩观察、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碳酸盐矿物碳氧锶同位素和石英硅氧同位素入手,对研究区顺南和古城墟地区古流体活动进行了识别,并尝试探讨了研究区中奥陶统储层控制因素和主要的成藏时间。我们在顺南和古城墟地区中奥陶统识别出粒间方解石胶结物、溶蚀孔洞、柱状方解石胶结物、中晶直面白云石、孔洞中的方解石胶结物(CC1)、孔洞和裂缝中的鞍形胶结物(SD)、埋藏缝合线、灰岩裂缝中的方解石胶结物(CC2和CC2-gl)、交代石英(Qz1)、Qz1晶间孔中的方解石胶结物(CC3)、严重硅化灰岩裂缝中的方解石胶结物(CC4)、粒状石英胶结物(Qz2)、柱状石英胶结物(Qz3–4)、Qz2–4之后的块状方解石胶结物(CC5)和SD之后的块状方解石胶结物(CC6)。溶蚀孔洞的边界切割了灰岩颗粒和粒间方解石胶结物,柱状方解石、中晶直面白云石、CC1和SD依次由孔洞壁向中央充填于溶蚀孔洞中,埋藏缝合线切割了CC1及CC1之前的成岩矿物。CC2、CC2-gl和CC4切割了埋藏缝合线,Qz1分布于CC2两侧,CC2可能晚于Qz1,CC3和CC4晚于Qz1,Qz2–4切割了埋藏缝合线和CC4。古城墟地区裂缝中的SD切割了埋藏缝合线,且早于CC6。综上所述,顺南和古城墟地区早成岩阶段(埋藏缝合线形成之前)成岩序列相对更清晰,即由早到晚为:粒间方解石胶结物–溶蚀孔洞–柱状方解石胶结物–中晶直面白云石–CC1–埋藏缝合线。顺南地区晚成岩阶段(埋藏缝合线形成之后)部分成岩事件不清楚,序列清晰的成岩序列为:埋藏缝合线–Qz1–CC3–CC4–石英胶结物(Qz2–4)–CC5。本研究对泥晶灰岩、CC1、CC2、CC2-gl、CC4、CC6和SD进行了碳氧同位素的研究。顺南地区泥晶灰岩样品的δ13C值为0.19‰,δ18O值为-6.58‰;CC1的δ13C值为-2.22–0.48‰,δ18O值为-8.31–-4.60‰;CC2的δ13C值为-2.48–0.24‰,δ18O值为-13.26–-7.76‰;CC4的δ13C值为-1.98–-1.82‰,δ18O值为-11.09–-10.66‰;SD的δ13C值为-3.04–1.48‰,δ18O值为-14.30–-6.99‰;古城墟地区CC2-gl的δ13C值为-0.55–0.35‰,δ18O值为-11.44–-7.56‰;古城墟地区CC6的δ13C值为-2.17–-1.92‰,δ18O值为-12.19–-11.97‰。本研究对泥晶灰岩、CC2、CC2-gl、CC4进行了锶同位素研究。顺南地区泥晶灰岩的87Sr/86Sr值为0.70875;顺南地区CC2的87Sr/86Sr值为0.708898–0.709167;顺南地区CC4的87Sr/86Sr值为0.709489–0.709721;古城墟地区CC2-gl的87Sr/86Sr值为0.709715–0.709909。本研究对Qz1和Qz2–4进行了硅氧同位素研究。Qz1的δ30SiV-NBS28值为1.7–2.1‰。Qz2–4的δ30SiV-NBS28值为2.3–2.4‰,δ18OSMOW值为19.2–20.6‰。本研究对CC1–CC5、Qz2–Qz4、CC2-gl和CC6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CC1–CC5中流体包裹体主要均匀、随机的分布在部分方解石晶体中,主要为富液相的两相盐水包裹体,这些包裹体被认为是未知成因的;CC4中检测到富液相两相盐水包裹体、富气相两相盐水包裹体和纯气相包裹体共存在长愈合裂纹中,这些包裹体被认为是次生成因的。Qz2和Qz3中富液相两相盐水包裹体、富气相两相盐水包裹体和纯气相包裹体共存在部分生长环带中,这些包裹体被认为是原生成因的。Qz4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呈团簇分布,主要为富液相的两相盐水包裹体,这些包裹体被认为是未知成因的。CC2-gl中富液相的两相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在愈合裂纹中,这些包裹体被认为是次生成因的。在Qz2–4中检测到富液相两相盐水包裹体、富气相两相盐水包裹体和纯气相包裹体共存在愈合裂纹中,这些包裹体被认为是次生成因的。CC6中检测到富液相两相盐水包裹体、富气相两相盐水包裹体和纯气相包裹体共存在长愈合裂纹中,这些包裹体被认为是次生成因的。Qz2、Qz3、CC3和CC4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可靠的均一温度(Th)为143–166°C,Qz4中的未知成因流体包裹体可靠的平均Th为125–132°C,CC5中的未知成因流体包裹体相对可靠的Th为86–101°C,Qz2–4和CC4中的次生流体包裹体可靠的平均Th为172–186°C。激光拉曼研究显示Qz2–4、CC4和CC6次生FIA以及Qz3原生FIA中的富气相两相盐水包裹体和纯气相包裹体内的气相组分以CH4为主。结合岩石学、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本研究识别出了海水(及轻微改造的海水)、大气淡水、地层水和深部(热液)流体四种成岩流体。柱状方解石胶结物和CC1被解释为记录了海水(及轻微改造的海水)的活动,是破坏早期孔隙的主要类型;被柱状方解石充填的部分溶蚀孔洞,被认为记录了大气淡水的活动,是建造早期储集空间的主要类型;CC2和SD被认为是地层水活动的产物,形成CC2的地层水可能来源于寒武系卤水。CC3、CC4和Qz1–4被认为是深部流体活动的产物,流体可能来源于震旦系或者基底,成岩序列约束的从Qz3(154–166°C)到Qz4(125–132°C)最后到CC5(86–101°C)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下降被解释为热液流体进入储层后降温形成的,因此深部流体具有“热液性质”;CC5记录的最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86°C)经过压力校正后与古地温恢复进行比较,认为深部流体的活动发生在石炭纪之前,结合成岩作用研究和断裂活动研究,认为深部流体可能活动发生在晚奥陶世到石炭纪之间。结合古流体研究和前人发表的层序地层学、岩石学和储层物性研究,本研究认为顺南和古城墟地区一间房组的储层主要受控于三级层序界面控制的大气淡水溶蚀;而顺南地区鹰山组上段储层主要受控于断裂和深部流体的活动,受三级层序界面控制的大气淡水溶蚀作用不明显。流体包裹体记录的顺南和古城墟地区天然气充注的时间大约发生在喜山期。

王雪龙[10](2018)在《深层碳酸盐岩溶蚀机理研究 ——以巴楚-塔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层碳酸盐岩地层中的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使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也越来越重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次生溶蚀孔隙是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深达8000 m的地层仍发育溶洞,说明溶蚀作用对深层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巴楚-塔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实际地质分析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层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构造和沉积特征的基础上,以岩芯观察、薄片鉴定为主要手段,结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分析、测井资料等对巴楚-塔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同生-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普遍发育于巴楚-塔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台缘礁滩、台内丘滩和膏云坪沉积,为埋藏条件下的成岩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沙雅隆起的牙哈-英买力地区及库车凹陷南部发育风化壳岩溶作用;埋藏条件下发育有机酸溶蚀和热液溶蚀作用,但是以有机酸性流体溶蚀改造为主。在实际溶蚀作用分析和溶蚀模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岩芯柱样为实验样品,模拟地层埋藏演化过程中的渗流溶蚀以研究深层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矿物成分及储集空间类型控制碳酸盐岩选择性溶蚀,方解石含量高的过渡型碳酸盐岩,方解石易优先溶蚀形成次生孔洞;碳酸盐岩中的(硬)石膏在埋藏条件下溶蚀能力相对较弱。孔隙型碳酸盐岩以基质孔隙的扩溶为主,溶蚀后孔隙度、渗透率相应增加,但增幅不明显;裂缝型碳酸盐岩易形成流体运移的优势通道,导致溶蚀量相对减少,但极大地提高了渗透率。随着温度、压力的增加,酸性流体对碳酸盐岩的溶蚀能力先增强后减弱,存在最佳溶蚀温度、压力范围。以沙雅隆起沉积、构造演化为背景,结合实验结果和实际溶蚀作用特征建立了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溶蚀作用发育模式。认为同生-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和风化壳岩溶是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发育的基础,埋藏条件下有机酸性流体对储集空间具有重要的溶蚀改造作用,尤其是未完全白云石化的方解石在埋藏条件下易被优先溶蚀;虽然发育热液溶蚀作用,但是由于热液流体主要沿断裂、裂缝运移,且高温高压条件下溶蚀能力减弱,发育热液充填矿物,所以热液流体对储集空间的贡献较弱。最后,根据溶蚀模拟实验结果及现阶段模拟实验研究存在的问题,针对碳酸盐岩复合岩溶问题、溶蚀流体选择问题、流体渗流方向的问题、水-岩反应面积的变化问题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或者看法,期望促进碳酸盐岩溶蚀模拟实验的进一步发展。

二、Characterization of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s, southeastern Saskatchewan, Canad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aracterization of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s, southeastern Saskatchewan, Canada(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储层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储层岩石组合特征及成岩作用
    2.1 储层岩石组合
    2.2 成岩作用类型
        2.2.1 胶结作用
        2.2.2 白云石化作用
        2.2.3 硅化作用
        2.2.4 溶蚀作用
        2.2.5 裂缝作用
3 储集空间类型及储层物性特征
    3.1 储集空间类型
        3.1.1 晶间孔隙
        3.1.2 溶洞
        3.1.3 裂缝
    3.2 储层物性特征
4 成岩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氧碳同位素特征
    4.2 锶同位素特征
5 储层的成因讨论
    5.1 白云石化作用
    5.2 表生岩溶作用
    5.3 热液的改造作用
6 结论

(2)泥盆纪孢子和疑源类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 ——以西准噶尔、华南和数据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简短摘要
详细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中国泥盆纪孢粉学研究现状
        1.1.1 中国泥盆纪陆生植物孢粉研究现状
        1.1.2 中国泥盆纪疑源类研究现状
    1.2 存在问题
        1.2.1 西准噶尔和华南广西上泥盆统孢粉学研究薄弱
        1.2.2 泥盆纪植物、孢粉多样性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响应关系鲜有关注
        1.2.3 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不尽人意
    1.3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创新点与工作量
        1.3.1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西准噶尔和华南晚泥盆世孢子和疑源类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西准噶尔
        2.1.2 华南
    2.2 地层剖面
        2.2.1 布龙果尔剖面
        2.2.2 根那仁剖面
        2.2.3 乌兰柯顺剖面
        2.2.4 查王陶盖勒剖面
        2.2.5 广西宜州拉利剖面
        2.2.6 广西桂林杨堤剖面
        2.2.7 广西武宣南峒剖面
    2.3 微体植物化石的实验处理流程
    2.4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的孢粉生物地层和地质时代
        2.4.1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孢子组合特征
        2.4.2 洪古勒楞组的地质时代
    2.5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和华南上泥盆统微体植物及意义
        2.5.1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的古环境
        2.5.2 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疑源类与同期全球其他古地理单元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泥盆纪孢子多样性及其与生物-环境事件的关系
    3.1 泥盆纪环境背景
    3.2 方法和数据
        3.2.1 中国泥盆纪陆生植物微体化石新数据库
        3.2.2 数据分析方法
    3.3 中国泥盆纪陆生微体植物演替与多样性模式
    3.4 讨论
        3.4.1 基于多指标下的泥盆纪孢粉植物多样性模式
        3.4.2 泥盆纪陆生植物孢粉分异度与F-F事件的关系
        3.4.3 泥盆纪植物多样性与海洋氧化事件的关系
        3.4.4 泥盆纪陆生植物多样性与海洋动物多样性和古气候的关系
        3.4.5 植物孢子多样性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泥盆世疑源类组成与生物古地理
    4.1 疑源类的概念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数据收集
        4.2.2 方法
    4.3 结果
        4.3.1 聚类分析
        4.3.2 非度量多维测度分析
    4.4 讨论
        4.4.1 劳伦大陆和冈瓦纳大陆晚泥盆世疑源类生物古地理
        4.4.2 葡萄牙和比利时
        4.4.3 玻利维亚和加纳
        4.4.4 东冈瓦纳大区
        4.4.5 晚泥盆世疑源类生物古地理分布的主控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古生物学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成果与认识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图版与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3)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盐下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白云岩成因研究现状
        1.2.2 盐下白云岩储层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位置概况
    2.2 盆地构造演化
    2.3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2.4 区域沉积特征
第3章 盐下白云岩成因
    3.1 样品采集与方法
    3.2 白云岩岩石学特征
    3.3 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
        3.3.1 主微量元素
        3.3.2 稀土元素
        3.3.3 碳氧同位素
        3.3.4 锶同位素
        3.3.5 LA-ICP-MS
    3.4 白云岩成因模式
第4章 盐下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分布
    4.1 储集层基本特征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储集空间特征
        4.1.3 物性特征
    4.2 成岩作用特征
        4.2.1 成岩作用类型
        4.2.2 成岩演化序列
    4.3 白云岩纵向演化规律
        4.3.1 靳探1井纵向演化规律
        4.3.2 靳6井纵向演化规律
        4.3.3 榆9井纵向演化规律
    4.4 白云岩横向演化规律
        4.4.1 靳6—榆9井剖面
        4.4.2 桃36—府9井剖面
        4.4.3 陕468—统51井剖面
        4.4.4 统86—统9井剖面
    4.5 白云岩储层平面分布规律
        4.5.1 马五7亚段储层平面分布规律
        4.5.2 马五9亚段储层平面分布规律
第5章 盐下白云岩储层形成机理
    5.1 古地形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5.1.1 盐下层系沉积期古地形特征
        5.1.2 古地形控制着白云岩体的发育
    5.2 海平面变化对储层的控制
        5.2.1 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响应
        5.2.2 海平面变化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5.3 成岩相带与储层孔隙发育
        5.3.1 成岩相类型
        5.3.2 成岩相与储层物性
    5.4 微生物与储层形成
        5.4.1 微生物的表现形式及类型
        5.4.2 微生物与白云岩储层
    5.5 膏盐岩的发育对储层的影响
        5.5.1 膏盐岩的发育范围与成因
        5.5.2 膏盐岩与储层发育
    5.6 储层形成演化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美国页岩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致密油与页岩油的涵义
        1.2.2 页岩油的分类
        1.2.3 页岩油资源评价
        1.2.4 全球致密油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及其分布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主要工作量及成果认识
第2章 美国页岩油资源潜力及分布特征
    2.1 页岩油的涵义及评价方法
        2.1.1 页岩油的涵义
        2.1.2 页岩油的分类
        2.1.3 页岩油的评价方法
    2.2 美国地质概况
        2.2.1 大地构造背景
        2.2.2 沉积盆地分布及分类
        2.2.3 油气分布特征
    2.3 美国页岩油资源分布
        2.3.1 页岩油资源结构
        2.3.2 页岩油资源潜力
        2.3.3 页岩油产量
        2.3.4 页岩油剩余探明储量
        2.3.5 页岩油待发现可采资源量
    2.4 小结
第3章 二叠盆地
    3.1 区域地质概况
        3.1.1 盆地构造背景
        3.1.2 二叠系沉积特征
    3.2 页岩油勘探开发历史
    3.3 页岩油成藏条件
        3.3.1 烃源岩特征
        3.3.2 储层特征
        3.3.3 源储配置关系
    3.4 页岩油分布
第4章 墨西哥湾盆地
    4.1 区域地质概况
        4.1.1 盆地构造背景
        4.1.2 沉积岩性特征
    4.2 页岩油勘探开发历史
    4.3 页岩油成藏条件
        4.3.1 烃源岩特征
        4.3.2 储层特征
        4.3.3 源储配置关系
    4.4 页岩油分布
第5章 威利斯顿盆地
    5.1 区域地质概况
        5.1.1 盆地构造背景
        5.1.2 沉积岩性特征
    5.2 页岩油勘探开发历史
    5.3 页岩油成藏条件
        5.3.1 烃源岩特征
        5.3.2 储层特征
        5.3.3 源储配置关系
    5.4 页岩油分布
第6章 美国页岩油主控因素
    6.1 二叠盆地页岩油主控因素
        6.1.1 优质烃源岩发育为页岩油富集的核心控制因素
        6.1.2 储层特征和源储配置关系为页岩油富集的关键因素
    6.2 墨西哥湾盆地页岩油主控因素
    6.3 威利斯顿盆地页岩油主控因素
    6.4 美国页岩油主控因素
        6.4.1 烃源岩特征对页岩油藏的影响
        6.4.2 储层特征对页岩油藏的影响
        6.4.3 源储配置关系对页岩油藏的影响
    6.5 对中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启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宜川-黄龙地区奥陶系马五段去白云石化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去白云石化作用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划分
    2.3 沉积背景
    2.4 古岩溶特征
第3章 次生灰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矿物学特征
        3.1.2 岩石学特征
        3.1.3 阴极发光特征
        3.1.4 扫描电镜特征
        3.1.5 电子探针特征
    3.2 地球化学特征
        3.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4 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2.5 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去白云石化作用成岩环境及机理
    4.1 去白云石化作用成岩环境
    4.2 去白云石化作用机理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加拿大致密油资源潜力和勘探开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加拿大致密油的定义和发展
    1.1 加拿大致密油的定义
    1.2 加拿大政府发展致密油的举措和政策
        1.2.1 加拿大对致密油气资源的态度和措施
        1.2.2 加拿大致密油资源开发政策
2 加拿大致密油资源潜力
3 加拿大致密油勘探开发现状
    3.1 产量及预测
    3.2 致密油产区及主要石油公司
    3.3 致密油开发试验
4 结论

(7)西加拿大沉积盆地碳酸盐岩石油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与项目依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盆地勘探概况
    1.4 研究目标、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盆地碳酸盐岩石油地质特征分析
    2.1 阿尔伯塔盆地
        2.1.1 基本地质特征
        2.1.2 构造演化和沉积特征
        2.1.3 地层发育
        2.1.4 油气地质条件
    2.2 威利斯顿盆地
        2.2.1 基本地质特征
        2.2.2 构造演化和沉积特征
        2.2.3 地层发育
        2.2.4 油气地质条件
第3章 碳酸盐岩沉积与成岩演化特征
    3.1 阿尔伯塔盆地
        3.1.1 礁滩相
        3.1.2 缓坡相
        3.1.3 局限台地相
        3.1.4 潮坪相
    3.2 威利斯顿盆地
        3.2.1 缓坡相
        3.2.2 潮坪相
        3.2.3 礁滩相
    3.3 盆地对比
        3.3.1 礁滩相对比
        3.3.2 缓坡相对比
        3.3.3 潮坪相对比
第4章 成藏及其主控因素
    4.1 阿尔伯塔盆地
        4.1.1 岩性油气藏
        4.1.2 构造型油气藏
        4.1.3 地层型油气藏
        4.1.4 复合型油气藏
        4.1.5 成藏主控因素
    4.2 威利斯顿盆地
        4.2.1 岩性油气藏
        4.2.2 构造型油气藏
        4.2.3 地层型油气藏
        4.2.4 复合型油气藏
        4.2.5 成藏主控因素
    4.3 盆地成藏条件差异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麦盖提斜坡玉北1井区构造发育特征及对储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走滑构造基本原理概述
        1.2.2 含油气构造研究
        1.2.3 构造活动对储层的影响研究
        1.2.4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发育特征
        2.1.1 奥陶系
        2.1.2 志留系
        2.1.3 泥盆系
        2.1.4 石炭系
        2.1.5 二叠系
    2.2 构造发育特征和演化
        2.2.1 震旦纪-早奥陶世伸展盆地阶段
        2.2.2 中奥陶世-泥盆纪挠曲盆地阶段
        2.2.3 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克拉通边缘坳陷和克拉通裂谷阶段
        2.2.4 晚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阶段
        2.2.5 侏罗纪-白垩纪隆升剥蚀阶段
第3章 玉北1井区构造特征
    3.1 地震层位标定
    3.2 断裂特征
        3.2.1 玉北1断裂带
        3.2.2 玉北7断裂带
    3.3 不整合面的特征
    3.4 构造活动演化
        3.4.1 区域构造活动
        3.4.2 研究区的构造活动演化
第4章 储层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白云岩类
        4.1.2 石灰岩类
    4.2 储集空间及物性特征
        4.2.1 储集空间特征
        4.2.2 储层物性特征
    4.3 储层的成岩作用
        4.3.1 建设性成岩作用
        4.3.2 破坏性成岩作用
第5章 构造断裂活动对储层的影响
    5.1 构造断裂活动对储层的影响
        5.1.1 构造断裂活动对岩溶型储层的影响
        5.1.2 构造断裂活动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5.2 构造运动运移热液对储层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奥陶系古流体活动和油气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碳酸盐岩沉积盆地的热液流体
        1.2.2 流体包裹体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和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背景及研究区地质情况介绍
    2.1 地质背景
        2.1.1 塔里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概述
        2.1.2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岩浆活动与沉积储层
        2.1.3 塔里木盆地热史研究
    2.2 研究区地质情况介绍
        2.2.1 研究区沉积特征
        2.2.2 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
        2.2.3 研究区储层特征
        2.2.4 研究区热史研究
第三章 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研究
    3.1 岩石学
    3.2 成岩作用
        3.2.1 早成岩阶段
        3.2.2 晚成岩阶段
        3.2.3 粗晶鞍形白云石
        3.2.4 成岩序次
    3.3 小结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4.1 流体包裹体岩石学
        4.1.1 流体包裹体的类型
        4.1.2 流体包裹体的产状
        4.1.3 不同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和产状
    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3 流体包裹体的激光拉曼测试
        4.3.1 室温下L-D、V-D和V-O流体包裹体气相组分的拉曼测试
        4.3.2 L-D流体包裹体的冷冻拉曼测试
    4.4 小结
第五章 地球化学研究
    5.1 碳酸盐岩矿物的碳、氧和锶同位素
    5.2 硅质矿物的硅和氧同位素
    5.3 流体的氧同位素
    5.4 小结
第六章 古流体类型、特征和活动时间推测
    6.1 海水和轻微改造的海水
    6.2 大气淡水
    6.3 地层水
        6.3.1 灰岩裂缝中的方解石胶结物(CC2)
        6.3.2 鞍形白云石(SD)
    6.4 深部(热液)流体
        6.4.1 深部流体的证据
        6.4.2 深部流体的特征
        6.4.3 深部流体活动时间的推测
        6.4.4 深部流体活动时间估计的可靠性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储层演化与油气成藏
    7.1 成岩流体对储层的贡献
        7.1.1 大气淡水
        7.1.2 海水(及轻微改造的海水)和地层水
        7.1.3 深部流体
    7.2 油气成藏与破坏
    7.3 走滑断裂的控储控藏作用
    7.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10)深层碳酸盐岩溶蚀机理研究 ——以巴楚-塔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研究现状
        1.2.2 碳酸盐岩溶蚀模拟实验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巴楚-塔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塔里木盆地区域构造特征
        2.1.2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积特征
        2.1.3 巴楚-塔北地区寒武系地层特征
    2.2 巴楚-塔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2.2.1 岩石类型特征
        2.2.2 储集空间特征
    2.3 溶蚀作用特征
        2.3.1 同生-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
        2.3.2 埋藏溶蚀作用
        2.3.3 风化壳岩溶
        2.3.4 断裂系统控制的大气淡水溶蚀
        2.3.5 小结
第3章 碳酸盐岩溶蚀模拟实验
    3.1 实验原理与目的
    3.2 实验样品介绍
    3.3 实验设备简介
    3.4 溶蚀流体选择及温压条件的设置
    3.5 溶蚀模拟实验流程
第4章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4.1 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发育的基本条件
    4.2 温度、压力对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的影响
    4.3 不同孔隙结构及储集空间类型碳酸盐岩溶蚀规律
    4.4 不同矿物成分碳酸盐岩溶蚀规律
    4.5 酸性流体类型对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的影响
    4.6 溶蚀作用对碳酸盐岩物性的影响
    4.7 实验分析巴楚-塔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溶蚀作用
第5章 碳酸盐岩溶蚀模拟实验总结与展望
    5.1 碳酸盐岩溶蚀模拟实验解决的问题
    5.2 碳酸盐岩溶蚀模拟实验展望
第6章 深层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机理
    6.1 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控制因素分析
        6.1.1 构造演化对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的控制
        6.1.2 沉积相对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的控制
    6.2 深层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机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Characterization of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s, southeastern Saskatchewan, Canada(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储层成因研究[J]. 张哨楠.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0(03)
  • [2]泥盆纪孢子和疑源类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 ——以西准噶尔、华南和数据库为例[D]. 申震.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3]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盐下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形成机理[D]. 付斯一.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4]美国页岩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D]. 邓舟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宜川-黄龙地区奥陶系马五段去白云石化作用机理研究[D]. 李婧娟.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加拿大致密油资源潜力和勘探开发现状[J]. 刘新,安飞,肖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8(06)
  • [7]西加拿大沉积盆地碳酸盐岩石油地质特征研究[D]. 王成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麦盖提斜坡玉北1井区构造发育特征及对储层的影响[D]. 元梦龙.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9]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奥陶系古流体活动和油气成藏研究[D]. 鲁子野.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10]深层碳酸盐岩溶蚀机理研究 ——以巴楚-塔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D]. 王雪龙.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