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浮动汇率的长期过渡

人民币浮动汇率的长期过渡

一、人民币浮动汇率的长期过渡性(论文文献综述)

黄奕[1](2020)在《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文中指出1973年,由于美元危机的爆发,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随之瓦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动地介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2004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行基本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换言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从有管理的浮动到独立浮动大约用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其中,又以美国为首的G5、G7集团联合干预最为典型,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1987年的“卢浮宫协议”等无不说明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然而,我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即外汇市场操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干预。传统意义上的外汇市场直接干预是指,管理当局直接进入外汇市场买卖外汇,以改变汇率水平的行为。但是,我国存在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对商业银行结售汇头寸实行区间管理,商业银行多余的外汇头寸,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外汇头寸不足时,要向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入。而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造成外汇市场光靠自身难以自发地调节供需,因此,在实务中,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盘时,交易的对手方通常是人民银行,致使外汇市场操作往往容易陷入被动的境地。所以,除了外汇市场操作之外,我国还存在另外一个重要的管理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手段——汇价直接调控,利用复杂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直接地、人为地、主动地调控。当前人民币汇率单日波动幅度为中间价基础上的±2%,在极端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昨日2%的上涨幅度,可以通过今日中间价下调进行完全地抵消。因此,有必要对外汇市场直接干预重新下定义。将直接干预的定义拓展为货币当局直接改变汇率水平的行为,包含直接入市买卖,或直接对汇率价格进行调控。由此,我国直接干预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被动的数量措施——外汇市场操作和主动的价格措施——汇价直接调控。量价分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我国特有的外汇市场干预体系。但是,我国现有外汇市场干预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例如“811汇改”,是一次特殊的汇价直接调控,人民银行以改革中间价形成机制之名,行汇率贬值之实,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因此一次性贬值2%,由此产生人民币贬值预期,致使人民币在全球交易中的比重下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到影响,并引发跨境资本流出,管理当局随后推出一系列资本管制措施,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受阻;其次,日常的汇价直接调控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我国于2019年8月被美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再次,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导致的被动型外汇市场操作以及相应的冲销操作过于频繁,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妨碍货币政策独立性,产生巨额显性财务成本,冲销效果边际递减,债权型货币错配问题严重等。另外,根据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冲销式干预存在利率效应,而这种利率效应加强了利率波动,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管理成本。为此,本文基于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利用Johanson协整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冲销式外汇操作的利率做了较为全面地实证研究。综上所述,有必要对我国现有外汇市场干预体系进行改革。借鉴日本当局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我国在取消中间价和单日2%涨跌幅限制的同时,应该实行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基于汇率目标区,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并且,汇率目标区的细则是不对外公开的。由此,我国将通过量价合一的直接干预,即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干预管理人民币汇率水平,化被动干预为主动干预,从而减少外汇市场干预的频率,仅在必要的时候才进行干预。汇率目标区的核心问题是中心汇率该如何确定。本文选取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中美劳动力生产率之比)、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贸易开放程度(进出口总额/GDP)和外汇资产(外汇储备/GDP)等变量,利用Johanson协整性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估计人民币中心汇率模型。其次,本文对传统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进行改革,由单一阈值变为区间。根据平均汇率与中心汇率的偏离程度,本文确定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为±3%~±5%。其中,±3%为预警线,当汇率波动触及时,管理当局先进行间接干预;±5%为边界线,必须介入外汇市场,借鉴日本当局的做法,采取低频、大额的外汇市场干预策略,干预要充分,执行要果断。并且,管理当局还可以采取窗口指导等非常规性手段。另外,从经济增长方式、外汇储备充足性和金融稳定性等方面来看,我国实行汇率目标区的条件基本具备。最后,实行人民币汇率目标区还需要三项配套措施。第一,人民银行应当进一步放松对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的管制,避免外汇被动式地回笼和投放。第二,借鉴日本当局的做法,过量的外汇储备,其中一部分用于成立外汇平准基金。第三,在成立外汇平准基金之后,剩余的过量外汇储备,人民银行应该将其转换成黄金储备。

李真[2](2020)在《事实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进程,人民币汇率制度也不断改革发展,由官方主导到市场主导、由固定不变到灵活调整,适应了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和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体现。当下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步入深水区,国内经济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深入研究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各类因素,总结各国汇率制度选择的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现实状况进行分析,有助于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借鉴。本文通过梳理汇率制度争议和选择的相关文献,确定以事实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为研究中心,使用汇率制度事实分类下的LYS方法,选取45个经济体2006-2017年的面板数据,细分发达和非发达经济体两类样本,综合考虑经济、制度、金融三类因素,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利用得到的国际经验对中国的事实汇率制度选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事实汇率制度受经济、制度、金融因素的综合影响,全样本下,经济规模、通货膨胀水平、外汇储备水平、贸易地理集中度、政府治理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于汇率制度的弹性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经济增长速度对于事实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不是十分显着,贸易开放度对于汇率制度弹性程度的影响为负。第二,不同样本之下各因素对于事实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方向及显着性不完全相同,说明一国在进行汇率制度选择时需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第三,利用不同的国际经验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分析发现,当下我国应大概率选择灵活度更大的汇率制度类型。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在汇率浮动安排、汇率政策管理、外汇市场发展以及其他配套措施四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秦卫波[3](2018)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中国参与路径》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标志着人民币得到国际社会和金融组织及机构的正式承认。但是,这种承认的背景是基于以美元为主导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一旦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危机,人民币将不可避免遭受巨大的外部冲击。尤其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重新引发了人们对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担忧,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渐高涨。事实上,随着中国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人民币的经济基础较之美元、欧元和日元等货币更加坚实,人民币参与下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对于世界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经济危机和世界经济失衡为研究背景,以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现实为依托,深入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案等理论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本文首先从国际经济失衡、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视角,探讨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缘由;其次梳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特里芬悖论和货币危机理论;第三部分对本论文涉及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明确本文研究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国际汇率体系以及国际金融合作与监管体系;在此基础上,从国际储备货币及其发行的内在缺陷、汇率制度的失效及国际收支调节、国际金融监管的缺陷及治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可持续性,以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等角度,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相关研究,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二章回顾和总结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历史演进。首先梳理了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从“黄金-英镑本位”到“黄金-美元本位”再到“美元本位”的历史背景及运行机制,探索从“黄金货币化”到“黄金非货币化”变革的决定因素;第二部分分析了国际汇率体系从“固定汇率制”到“浮动汇率制”历史循环的背景,以及“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和“中间汇率制”的运行机制,给出本文对各种汇率制度的价值判断;第三部分对国际货币体系各阶段的国际金融合作形式进行总结和分析。第三章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探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可持续性问题。本文认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存在诸多弊端,但短期乃至中期内,现有格局仍将得以维持。本章从两个维度、四个方面探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可持续的合理性。第一个维度主要针对美国公共债务状况展开分析,尤其着重探讨美国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这是由于美国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关乎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稳定性,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美国公共债务可持续的结论;第二个维度根据美元充当国际货币的三个职能,分别探讨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国际结算货币以及国际计价货币的可持续性,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可持续的合理性。第四章进一步讨论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现状与主要问题,尤其是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国际汇率制度和国际金融合作机制三个视角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缺陷进行了剖析。具体的,国际储备货币的运行缺陷主要体现在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其本身导致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金融动荡和全球经济外部失衡等不良影响;其他主要的储备货币的运行机制也不健全以及SDR的设计缺陷等。国际汇率体系的运行缺陷则主要体现为每种汇率制度均经历过严重的危机,汇率制度在“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间循环往复,“中间汇率制度”也因为诸多经济危机而不断崩溃。国际金融合作机制的运行缺陷体现在目前国际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合作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结构和救援机制等方面均备受质疑;另外,在国际金融监管层面,对国际保险业、新兴金融产业等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规则;区域金融合作的另外两种典型模式,欧元区模式和拉美美元化模式也都不同程度出现了危机。本章的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并研判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供了详实的现实依据。第五章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构想。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改革构想、国际汇率制度体系的改革构想、国际基金组织的改革构想以及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构想。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众多构想包括维持主权信用货币体系、建立实物储备货币体系、建立超主权货币体系等,本文认为运用合理手段弥补现行储备货币体制不足是现阶段最好的改革模式。在国际汇率制度体系改革的构想中,本文认为未来应该鼓励更具灵活性的汇率制度安排,发挥更具代表性国际合作机制如二十国集团(G20)的作用,积极推动各国汇率政策的相互协调。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构想,本文认为对IMF的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使得IMF更大程度地发挥其作为国际金融合作平台的作用,实现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共商共建共享”。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则体现在重视对金融体系资本的监管、严格监管大型商业银行、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同时完善对保险业的国际监管。本文最后一章探讨了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途径。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途径,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中国参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途径,体现在人民币成为区域储备货币以及人民币加入SDR均有助于推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中国参与国际汇率体系改革的途径体现在推进区域性汇率合作机制建设和人民币加入SDR对超主权货币汇率稳定机制的完善;中国参与国际监管体系改革途径包括助推成立新的国际金融机构、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双边金融监管合作以及利用G20平台发出中国声音等。

王乃嘉[4](2018)在《汇率波动、企业异质性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程的提速,中国资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也不断上移,金融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高端领域的对外投资流量大幅度增长。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成为推动企业结构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伴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革。2005年人民币放弃单一钉住美元,开始实行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控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使得人民币汇率受全球资本流动的影响程度也随之加深,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和不确定性大幅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形式,实际汇率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UNCTAD对全球金融危机时期跨国公司的调查显示,多数跨国公司认为汇率剧烈波动会对其海外投资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从整体看,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和汇率波动幅度都明显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也随之提升。全球跨国投资的增加和汇率制度的变革催生了学界对于汇率影响资本的跨国界流动,以及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和组织生产策略的研究。但在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关系这一问题上,不同学者的研究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新新贸易理论则从企业异质性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全新视角。本文重点探讨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企业异质性的特征,即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不同生产率企业ODI、不同企业投资类型影响的差异。并试图回答企业生产率、企业投资类型和企业所在地差异分别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企业ODI这一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本文在借鉴学术界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汇率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模型。以本币升值为例,理论模型的推导发现本币升值降低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固定成本,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直接的生产率门槛。传统汇率与和投资理论一般认为,汇率波动具有“出口替代效应”和“成本节约效应”。其含义分别为本币升值降低了出口产品竞争力以及本币升值降低出口的固定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本币贬值时的效应与之相反)。本文的研究发现,“出口替代效应”的大小与企业出口产品的替代弹性有关,当出口产品的替代弹性较大时说明企业出口收益受到汇率的影响更明显,因此企业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缓解汇率对出口的负面效应的动机就更大。从“成本节约效应”来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大障碍是投资的固定成本,本币升值在整体上降低了企业对外投资的固定成本,从而有助于企业跨过对外直接投资的生产率门槛。本文选取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合并数据、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数据、金融时报FDImarket数据合并数据,并使用简单平均法计算的企业层面实际有效汇率作为主回归的自变量,同时构建出几何平均法计算的企业层面实际有效汇率以及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计算的行业层面实际有效汇率作为稳健性检验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人民币波动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以人民币升值为例),人民币升值提升了企业整体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且人民币升值也降低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约束。企业全要生产率、资本强度、企业成立时间等特征变量的增加也促进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而由于信息不完全性的存在,本文验证的一种可能的企业国际化路径是,企业先在目标市场进行出口最后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异质性的研究方面,本文的实证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人民币贬值时的结论与其相反):首先,人民币升值对相对低生产率企业ODI的提升作用更大。可能的原因是汇率升值的“成本效应”降低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门槛,使一批生产率相对低的企业可以跨过对外直接投资的“生产率门槛”。对于高生产率的企业来说在本币升值前就已经达到投资的生产率要求,因此汇率变化后对高生产率企业的影响要更低。虽然本币升值降低了出口产品竞争力,但生产率高的企业在市场中有更多定价权,可以承担本币升值带来的隐性负担,因此汇率升值造成的成本压力对生产率低的企业来说影响要更加明显。其次,人民币升值对服务贸易型ODI促进作用不显着。服务类型投资一般指的是与进出口贸易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对外投资,例如进出口代理、市场开发、贸易办事处等。服务贸易型对外投资的目的主要是服务出口贸易,因此贸易服务型投资和出口具有很明显的互补关系,而汇率升值使得出口相对减少,进而降低了企业在海外设立代表处的动机。再次,从企业融资约束异质性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对融资约束更高的企业ODI的促进作用更大。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面临着融资约束的门槛,对于未达到融资约束门槛或处于ODI初期的企业来说,本币升值将发挥“成本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进而使一部分企业跨过ODI的门槛。对于已经达到融资约束门槛或已经进行过ODI投资的企业来说,本币升值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从而促进企业ODI的效应要更低。本文的研究证实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也分析了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企业异质性特征,对于理解人民币升值和微观企业投资行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更多关注人民汇率变化引起的投资的波动,或对外投资的超调。人民币在中期看仍然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且人民币当期较易出现单边预期,因此当人民币贬值时应关注企业ODI规模是否会出现快速降低,适度调节外汇市场,引导人民币双向波动,缓解ODI下降的影响。当人民币快速升值时,应关注企业非理性投资扩展,以及对国内投资和信贷挤出效应。加强对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支持体系,健全对外投资的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对于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升企业的海外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均华[5](2017)在《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资产价格机制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以来,我国在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机制和资本账户开放等方面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伴随金融体制深刻变革而来的是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在短期内大幅下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大幅波动和贬值、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显着增大。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当前我国在金融改革背景下所出现的情况似乎并不意外。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几乎以周期性方式爆发出来,不仅发生在以激进方式实现金融自由化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政府金融监管落后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且发生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公司治理和政府监管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虽然每次经济金融危机都有新的特点,但在失衡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下,规模巨大而且波动性很高的国际资本流动深刻改变了世界整体和各国的经济金融体系运行的机制和环境,这是很多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金融危机的出发点。作为金融自由化最重要的政策,资本账户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与结构。因此,研究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资产价格机制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对于投融资决策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资本账户开放不仅涵盖自身诸多子项目下的资本流动,而且与其他金融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汇率制度改革)常常互相配套、互相作用。所以,资本账户开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需要较长时期才能完成的改革。不仅如此,各国在资本账户开放时间、速度、次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因此,本文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TVP-VAR模型的回归系数随时间而变化,能够反映金融资产价格机制变化的程度和对应的时点。PSTR模型的回归系数随门槛变量而变化,能够反映金融资产价格机制变化的程度和对应的资本账户开放水平。一国金融资产价格既受该国经济金融状况的影响,又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美国是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中心国家,本文以美国金融市场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代表。本文第三章运用TVP-VAR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美国利率变动对大多数国家的利率都会产生正向冲击影响。从美国利率的影响程度看,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国家(地区)的利率受到的影响程度最大;资本账户基本开放国家(地区)的利率受到的影响程度次之;资本账户基本封闭国家(地区)的利率受到的影响程度最低。在一国(地区)资本账户由基本封闭向初步开放或基本开放转变的过程中,美国利率对该国(地区)利率的影响程度会出现跳跃性上升。运用PSTR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当资本账户完全封闭时,货币市场非常不稳定;当资本账户基本封闭时,货币市场稳定性比较低;在资本账户由基本封闭向初步开放转变的过程中,货币市场很不稳定;在资本账户由初步开放向基本开放或者完全开放的转变过程中,货币市场的稳定性不断提高。这可能反映了,资本账户开放通过惩罚坏的政策、奖励好的政策而提高货币政策等制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第四章首先对工业国家整体、发展中国家整体(不包括我国)和我国对外资产负债的规模与结构在1970-2011年间的演变进行了比较分析。接着,借鉴Jeanne and Rose(2002)的外汇市场微观结构模型来说明浮动汇率制下噪音交易者在汇率波动中的重要作用。运用TVP-VAR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美元币值走势对大多数货币兑美元汇率具有负向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相应国家的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开放水平。运用PSTR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在资本账户由封闭向初步开放转变过程中,本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汇率波动性的影响程度会增大,国际金融市场冲击对汇率波动性的影响程度会出现跳跃性上升。本文第五章首先借鉴Arouri(2012)和Errunza(1985)的国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分别说明在股票市场完全一体化、完全分割、局部分割和考虑汇率风险条件下,最优投资组合和系统性风险的来源以及风险溢价都会随着改变。运用TVP-VAR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对于资本账户长期保持高度开放的国家,其股票市场受美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程度一直很高。对于实行渐进式资本账户开放的国家,其股票市场受美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程度逐步上升。对于实行激进式资本账户开放的国家,其股票市场受美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程度迅速上升。运用PSTR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在资本账户由封闭向初步开放或者基本开放转变过程中,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和美国期权波动性指数(VIX)对相应国家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程度会出现跳跃性增加。本文第六章首先借鉴Obstfeld(1984)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后经济出现先扩张后收缩的变动机制。接着,对“拉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欧债危机”进行总结后发现,国际资本高度流动条件下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是危机的根源,美国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对资本账户开放国家的经济金融体系的周期性变化具有巨大影响。本文第七章在对我国资本账户开放水平和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进行估计的基础上认为,资本账户开放能够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朝均衡水平发展。接着,运用PSTR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股票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的全球影响力还很低。为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和在世界范围内分散我国经济金融风险,我国应进一步扩大资本账户开放。第八章是全文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

王云霞[6](2017)在《“三元悖论”视角下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三元悖论"是一国汇率机制选择的基础性理论,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稳定性、货币政策独立性以及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之间只能取其二。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是指2015年8月11日央行实行的"收盘价+篮子汇率"的中间价报价新模式。这一新机制的实施初步实现了提高中间价市场化程度和基准地位的改革目标,但也存在导致预期叠加和价格扭曲等不完善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基于"三元悖论"视角,无论是固定汇率制度还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三者之间矛盾都存在不可协调性,现行汇率机制仍为过渡性汇率机制安排,最终应向浮动汇率制改变。

蒋欣[7](2016)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开放,我国与世界的融合度在不断地加深,汇率市场化改革也成为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序推进,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应市场化运作的汇率机制,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目标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汇率形成机制。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并轨以来,人民币汇率机制在不断地完善,汇率变动机制逐步适应市场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汇率变动幅度较大,而汇率机制不能够适应。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尚需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阐明人民币汇率改革现状,分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不合理,人民币参考货币篮子中美元权重大,央行人民币汇率干预机制需要完善等。其次,从国际货币制度演变的视角,分析汇率形成机制的基本演变规律,从蒙代尔和弗里德曼汇率机制之争出发,结合我国经济实际,阐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经验借鉴。纵观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史,国际金本位制度汇率决定是由铸币平价,汇率围绕着黄金输送点上下波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汇率变动被人为地限制在一定幅度内;牙买加体系以后形成了美元本位下的多元汇率变动机制。国际货币制度演变的历史表明,汇率变动机制是由固定向有弹性的浮动汇率机制演变的;由人为控制向以市场为主导方向调节汇率演变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主要是围绕着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展开争论的。最后,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分析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同时提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深化人民币市场化改革的合理建议。我们既要认识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本质及其在经济开放中的作用,理清其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有机联系,透析汇率变动和汇率制度改革对国民经济宏观和微观产生的影响,又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关系。建立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我们既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汇率制度理论行事,也不能机械地模仿国外汇率形成机制,而要根据我国内外经济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国家价值标准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之逐步适应汇率市场化变动的需要。

付琼[8](2011)在《中国经济崛起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在过去的30多年中保持了年均接近10%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被誉为“中国奇迹”。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崛起和人民币升值开始成为世界性关注的话题。经济崛起体现在对外经济领域的重要变化是我国进出口和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在全球经济失衡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世界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关注焦点从增长速度转移到了人民币汇率问题。尽管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累计升值23%,弹性明显增加,但要求人民币升值和指责汇率操纵的声音不绝于耳。可见人民币汇率制度已经成为关系中国经济继续崛起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我国走过了一条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迥然不同的道路,与新兴经济体汇率制度被迫退出和频繁调整形成鲜明对照。从演进趋势看,虽然呈现向更为灵活汇率制度转变的趋势,但具体演变路径具有明显特异性。本文站在全球化开放经济视角,在国际货币体系框架下,从美元霸权和人民币主权这一角度对经济崛起过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全景式研究,探寻有中国特色的汇率制度模式,以明晰未来改革方向。论文首先从理论上研究美元霸权的形成及影响,人民币主权与美元霸权之间的关系,提出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的关键问题。然后通过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其与我国经济崛起的良性互动,说明坚持人民币主权是我国汇率制度的根本特色。接下来通过对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汇率制度困境的深入分析,指出美元霸权和人民币主权的冲突是造成现实困境的根源。最后得出结论,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马克思和凯恩斯的货币主权理论,从本国经济利益出发,坚持国家干预和政府管理原则,谨慎开放资本账户,并创造条件推动人民币最终成为比肩美元的国际本位。基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现实,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中最重要的是人民币同美元的汇率关系。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与长期美元霸权密切相关。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巧妙地借助黄金的威严确立了美元的地位,使美元成为商品世界中的上帝,成为资本市场中的上帝。美国牢牢把握住了国际货币体系的领导权,也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去除了美国应承担的国际义务,美元由本位货币发展为霸权货币。通过美元霸权,美国放任贸易收支逆差,攫取他国资源;大量举借外债,控制债权国;主导汇率制度窃取别国货币主权,对世界经济金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美元霸权与本国货币主权的冲突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中国经济崛起使我们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贸易大国,但不是金融大国。维护本国的货币主权和经济利益,势必与美元霸权形成冲突。我们需要承认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然是弱势货币。面对冲突,既要认同和接受美元霸权,同时要利用美元霸权来制定人民币货币战略。那就需要建立一种既要以美元为本位,又能保证我国经济独立自主发展的汇率制度。这种有中国特色的汇率制度可以概括为:1.汇率变动以我国利益为基础;2.从我国的利益和相关国家利益出发管理本国货币供给;3.对资本流动加以管理和限制。坚持这一制度才能够保持货币主权,抗拒美元霸权。在我国经济发展各个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与相应阶段的经济结构、发展水平、金融市场状况、开放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目标等相适应,因此既实现了平稳转型,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绩效。封闭的计划经济时期,对外经济交往几乎停顿,贸易盈亏由国家统一承担,汇率实际退化为计价核算工具而失去本来的经济意义,1955-1971年长达16年的时间内保持不变。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高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实施重工业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人为高估本国币值,实行低汇率政策,保证资本密集的重工业部门优先发展。这也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战略的转变内在地要求汇率制度做出调整。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同渐进式经济体制转型相适应,人民币汇率制度没有遵循“华盛顿共识”的改革模式,而是通过双重汇率制度并行,逐步消除原有制度带来的汇率高估扭曲,渐进式改革特征十分突出。人民币不是通过扩大波动幅度,而是由央行直接调整中心汇率,逐渐退出固定汇率制而转向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这一模式是在汇率形成机制中逐渐增加市场决定的比重,通过严格的资本管制保持汇率稳定可控。在体制转型的客观要求下,汇率制度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可以概括为:改革开放→外贸、物价、税收、金融等体制改革→汇率制度改革→进出口、外商投资→对外经济交往扩大→进一步推动开放。转轨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通过对名义汇率缓慢、不规则的调整,逐步向市场均衡汇率靠拢,比较平稳地解决了旧体制下汇率高估问题。我国没有出现很多转轨经济或发展中国家曾经历的汇率大幅贬值伴随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通过制度创新和相关政策调整,人民币汇率回归到与经济基本面相适应水平,为全面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和推动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奠定基础。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基本形成,经济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外部需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中国经济迎来高速增长时期。理论上短期一般均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清晰地解释了汇率变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为研究汇率制度与我国经济成长的互动以及汇率制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全面视角。对于汇率制度和宏观经济绩效(performance)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都没有形成所谓最优汇率制度的一致结论。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开放度、资源禀赋、发展模式、金融市场完善程度等不同,只有符合本国国情和维护本国利益的汇率制度才是合适的。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经过两次重大变革:1994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实际转变为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汇率制度演进是在政府主导下主动展开的,体现了政府政策目标的权衡,演进过程平稳、有序、可控。从理论上讲,汇率制度目标既可以是维持经济增长,也可以是充分就业、维持币值稳定(控制通货膨胀),或者是以上几种目标的组合。我国政府通过汇率制度调整和资本项目管理,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独立有效、金融安全、币值稳定等目标的协调。从实际表现来看,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人民币汇率制度在促进出口增长、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维护经济金融安全和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崛起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国经济崛起和进出口的高速发展引起世界关注,人民币升值压力从2002年开始出现并愈演愈烈。这一压力是多种因素复合的结果:中国经济崛起的事实是升值的内在趋动力;长期国际收支顺差、巨额外汇储备、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等因素使升值具备了内在基础;全球经济失衡则造成升值的外部压力增大。但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和以上各种经济因素都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学问题,而上升到国家利益之争。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深层原因是维护美元霸权和遏制中国经济崛起。客观来看,升值压力下内外经济失衡使得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的成本逐渐增大,要求相应做出调整,2005年汇改即体现了这一思路。人民币升值压力集中体现了美元霸权与人民币主权的冲突,使得我国维护货币主权的难度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地位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提高,资本流动日益频繁,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现行汇率制度下出现了宏观经济内外失衡加剧,通货膨胀形式严峻,货币政策空间受到挤压等诸多问题,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增无减。深入分析当前汇率制度面临的困境,我们发现,无论是发展中债权国的“高储蓄两难”困境,货币错配所导致“浮动恐惧”,还是人民币出现的内外价值背离、价格稳定与汇率稳定的冲突困境等等,深层原因是以美元霸权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美元霸权造成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动荡,强化了发展中国家货币与美元之间的联系,弱化了本国货币主权和利用宏观政策调节经济的能力。中美之间的经济失衡实质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和债权国,美元霸权和人民币主权的冲突必然最为突出,因此汇率制度面临巨大困境。国内外众多研究建议通过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加速扩大汇率弹性、实行更为市场化和自由化的汇率制度来解决宏观经济困境,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严重谬误。走出当前宏观经济和汇率制度的政策困境关键在于我国如何能够更好地坚持货币主权原则。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促使理论界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进行反思,呼唤凯恩斯主义的回归。马克思和凯恩斯关于货币主权、人为调节取代自然规律、政府干预和管理的经济思想对于中国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凯恩斯提出的以国家本位为标准的汇率制度理论应该成为未来改革的理论依据。以本国利益为中心,灵活协调美元霸权和人民币主权之间的关系,谨慎开放资本账户、长期内创造条件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人民币成为国际本位。这是在未来经济崛起过程中,我们始终应坚持的“中国模式”汇率制度。

戴伟利[9](2010)在《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汇率制度选择研究》文中提出一国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不仅有利于获得现实的运行性经济收益,还可以在国内国际间获得制度性收益,故此世界强国都很注重货币国际化的战略追求。在货币完全一体化之前,汇率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在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条件的约束,要面临内外风险的冲击,从而对汇率制度会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使货币国际化进程中进行汇率制度选择研究具有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货币国际化的不同方式及其不同阶段都需要相应的汇率制度来配合,以保证本国宏观经济目标(内外均衡)的实现。本文是以货币国际化作为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视角,更多注重汇率制度的协调搭配功能及对其未来发展问题的探讨。在思路上,首先,明确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探究货币国际化与汇率制度的相关性;其次,对不同国际化模式与汇率制度的配合进行规范分析和理论验证,得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结论;最后,结合国际经验与我国实际,为中国目前的汇率制度选择提出政策建议,对未来的汇率制度改革提出自己的构想。综而言之,在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完成汇率制度的相应调整。

韩娇[10](2007)在《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汇率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联系的纽带,汇率制度是国家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汇率制度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之一。自1999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趋向于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这为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确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我国经济在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同时,国内经济不可避免地面临国内市场不稳定性的冲击。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以美日为首的国际舆论更是掀起了一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浪潮。尽管在2005年7月21日,中国宣布将执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仍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争论的核心是在我国进一步迈向开放经济的过程中,选择何种汇率制度才是正确的。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国际化大环境的背景,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合理性选择进行了探讨。2007年7月21曰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平稳实施两周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步上升。市场微观主体经过努力调整,逐步适应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利润大幅上升。从宏观经济层面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育了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增强了宏观经济运行的灵活性。但是由于来自国际的压力、巨额贸易顺差和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不减,人民币汇率总体呈不断上涨之势。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人民币汇率缺乏足够的弹性;人民币出现“背反货币现象”——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制约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独立性;现行汇率制度引起社会资金分配低效率;推迟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完善的外汇市场给汇率制度的实施带来很大障碍;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给货币政策的实施加大了难度,削弱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增加汇率风险,同时对中国经济波动造成影响。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人民币原有的汇率制度已不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汇率失去其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而这一切现象表明,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人民币汇率的小幅升值已经无法满足国内的需要,人民币汇率制度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使汇率真正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在分析了我国现行汇率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本文运用Poirson模型对我国现行汇率制度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我国官方宣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合意汇率制度较相符,但是我国在实际操作中的汇率制度与官方宣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所偏差。提出中长期人民币汇率制度应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最终走向自由浮动。现实中,我国渐进式经济改革方式已经获得了世界的认同。但在转换汇率制度的过程中,本文认为应该从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序退出单一钉住汇率制改为钉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促进国际贸易收支基本平衡,控制外汇储备规模的过度增长;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监管水平;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汇率制度走向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最终走向自由浮动。

二、人民币浮动汇率的长期过渡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民币浮动汇率的长期过渡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本文框架
    1.3 本文创新之处
    1.4 外汇市场干预概述
        1.4.1 外汇市场干预的传统定义及分类
        1.4.2 冲销式干预的冲销工具
        1.4.3 直接干预的有效性
        1.4.4 外汇市场干预的目的
        1.4.5 外汇平准基金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外汇市场干预有效性的盈利标准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4 信号渠道
        2.4.1 国外文献综述
        2.4.2 国内文献综述
    2.5 汇率目标区
        2.5.1 国外文献综述
        2.5.2 国内文献综述
    2.6 国内其他研究
第三章 浮动汇率制度的必然性与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
    3.1 引言
    3.2 浮动汇率制度的必然性
        3.2.1 历史回顾: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诞生及崩溃
        3.2.2 1973年之后汇率制度的分类
        3.2.3 信用本位制下货币的价值基础
    3.3 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
        3.3.1 汇率波动对净出口额的影响
        3.3.2 汇率波动对就业的影响
        3.3.3 汇率波动与货币错配
        3.3.4 汇率短期剧烈波动的成因
    3.4 小结
第四章 1973年后西方外汇市场干预历史
    4.1 引言
    4.2 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时期
    4.3 “寡头金融政策协调”时期
    4.4 三极货币体系时期
    4.5 小结
第五章 日本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经验(1991年5月至今)
    5.1 引言
    5.2 日本直接干预概述
    5.3 日本直接干预实况(1991年5月至今)
    5.4 对日本直接干预的评价——基于均衡汇率视角
        5.4.1 均衡汇率理论
        5.4.2 模型设计
        5.4.3 数据来源
        5.4.4 实证过程与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外汇市场的数量干预
    6.1 引言
    6.2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
        6.2.1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发展历程
        6.2.2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的特征
    6.3 外汇市场操作及其冲销机制
        6.3.1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特征
        6.3.2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冲销机制
        6.3.3 正回购冲销与央票冲销的比较
    6.4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冲销力度——冲销系数的测算
        6.4.1 单月冲销系数的情况
        6.4.2 整体冲销系数的测算
    6.5 中国外汇市场数量干预的弊端
    6.6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外汇市场的价格干预
    7.1 引言
    7.2 复杂的中间价形成机制
    7.3 “811汇改”
    7.4 中国外汇市场价格干预的弊端
    7.5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冲销式外汇操作的利率效应
    8.1 引言
    8.2 理论阐述
    8.3 实证模型设计与检验
        8.3.1 模型设计
        8.3.2 数据来源
        8.3.3 实证过程与结论
    8.4 小结
第九章 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改革方案
    9.1 引言
    9.2 人民币兑美元中心汇率模型
        9.2.1 模型设计
        9.2.2 数据来源
        9.2.3 模型估计
    9.3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
    9.4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条件
        9.4.1 经济增长方式
        9.4.2 外汇储备充足性
        9.4.3 金融稳定
    9.5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配套措施
    9.6 小结
第十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冲销系数测算结果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事实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汇率制度及其分类
        2.1.2 事实汇率制度的测定方法
    2.2 理论基础
        2.2.1 “原罪论”和“害怕浮动论”
        2.2.2 “最优货币区”和“汇率目标区”理论
        2.2.3 “三元悖论”
第3章 事实汇率制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样本国事实汇率制度的测定
        3.1.1 LYS方法原理
        3.1.2 测定步骤
        3.1.3 分类结果
    3.2 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经济因素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
        3.2.2 制度因素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
        3.2.3 金融因素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
第4章 事实汇率制度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指标选取与模型建立
        4.1.1 指标选取
        4.1.2 数据统计描述
        4.1.3 有序probit模型的建立
    4.2 实证检验
        4.2.1 全样本回归
        4.2.2 稳健性检验
        4.2.3 分样本回归
    4.3 实证结果分析
    4.4 基于国际经验的中国事实汇率制度选择分析
        4.4.1 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现状
        4.4.2 中国汇率制度选择的概率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总体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汇率浮动安排方面
        5.2.2 汇率政策管理方面
        5.2.3 外汇市场发展方面
        5.2.4 其他配套措施方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中国参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本文的结构安排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缘由
        一、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
        二、国际经济失衡带来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特里芬悖论
        二、货币危机理论
    第三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界定
        一、相关研究概念的界定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价值判断
    第四节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及流动性管理缺陷的研究
        二、关于汇率制度的失效及国际收支调节的研究
        三、关于国际金融监管的缺陷及治理的研究
        四、关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可持续的合理性研究
        五、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的探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国际储备货币变革的历史分析
        一、“黄金-英镑本位” “黄金-美元本位”和 “美元本位”的历史背景
        二、“黄金-英镑本位”“黄金-美元本位”和“美元本位”的运行机制
        三、从“黄金货币化”到“黄金非货币化”变革的历史必然
    第二节 国际汇率制度变革的历史分析
        一、由“固定汇率制”到“浮动汇率制”历史循环的背景
        二、“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和“中间汇率制”的运行机制及价值判断
    第三节 国际金融合作变革的历史分析
        一、国际货币体系各阶段的国际金融合作的历史描述
        二、国际金融合作形式变革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可持续性分析
    第一节 美国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
        一、政府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定义及已有相关研究
        二、美国公共债务可持续的实证分析
        三、美国公共债务可持续的启示
    第二节 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可持续性
        一、美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历史考察
        二、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可持续性分析
    第三节 美元作为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的可持续性
        一、美元成为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的历史考察
        二、美元作为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的可持续性分析
    第四节 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计价货币的可持续性
        一、美元成为主要国际计价货币的历史考察
        二、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计价货币的可持续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现状及主要问题
    第一节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现状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储备货币现状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
        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国际金融合作
    第二节 现行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运行缺陷
        一、美元本位的不良影响
        二、其他主要储备货币的运行困境
        三、SDR的局限
    第三节 现行国际汇率制度的运行缺陷
        一、发达国家浮动汇率制调节对国际经济的负面影响
        二、中间汇率制度的不断崩溃:经济危机的频发
    第四节 现行国际金融合作机制的缺陷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缺陷
        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弊端
        三、区域金融合作“欧元区”的运行困境
        四、“拉美美元化”对拉美经济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构想
    第一节 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构想
        一、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构想概述
        二、多极主权信用货币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国际汇率制度体系改革的构想
        一、1976 年以来的汇率制度安排与评价
        二、国际汇率制度的选择
        三、国际汇率制度体系改革的构想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构想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结构设计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管机制设计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援机制设计
    第四节 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构想
        一、国际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的发展现状
        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构想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中国参与路径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与发展机遇
        一、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签署
        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机制的建立
        三、人民币在跨境直接投资中的使用
        四、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参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路径
        一、后危机时期各国对国际储备货币的调整
        二、助推人民币成为区域储备货币
        三、人民币加入SDR,提升SDR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第三节 中国参与国际汇率体系改革的路径
        一、后危机时期各国对货币锚的调整
        二、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三、推动区域汇率合作机制建设
        四、人民币加入SDR,完善超主权货币的汇率稳定机制
    第四节 中国参与国际监管体系改革的路径
        一、助推成立新的国际金融机构
        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
        三、推动双边金融监管合作
        四、借助G20平台发出中国声音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汇率波动、企业异质性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整理
    2.1 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内部化理论
        2.1.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1.4 小结
    2.2 汇率波动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2.1 资本化率理论
        2.2.2 相对成本理论
        2.2.3 相对财富理论
        2.2.4 企业专有资产理论
        2.2.5 实际期权理论
        2.2.6 小结
    2.3 新新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
        2.3.1 异质性企业模型
        2.3.2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2.3.3 小结
    2.4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机制分析
    3.1 异质性企业对外投资理论的基本框架
    3.2 汇率波动与异质性投资理论的模型拓展
    3.3 机制分析
        3.3.1 出口替代效应
        3.3.2 成本节约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典型事实
    4.1 国际汇率制度的安排与演变
        4.1.1 汇率制度分类
        4.1.2 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趋势
    4.2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演进与展望
        4.2.1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历史演进
        4.2.2 汇率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
        4.2.3 2005 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化情况
    4.3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典型事实
        4.3.1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概述
        4.3.2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特征
        4.3.3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特征
        4.3.4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特征
        4.3.5 小结
    4.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典型事实
        4.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述
        4.4.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特征
        4.4.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特征
        4.4.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民币汇率波动和企业ODI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5.1 计量模型的建立
    5.2 变量描述
        5.2.1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5.2.2 企业层面人民币汇率指标
        5.2.3 控制变量
    5.3 数据处理
        5.3.1 数据来源
        5.3.2 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对接
        5.3.3 对外直接投资数据的对接
        5.3.4 统计性描述
    5.4 计量回归的结果
        5.4.1 基准回归
        5.4.2 稳健性检验
        5.4.3 工具变量回归
        5.4.5 机制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企业异质性的拓展研究
    6.1 拓展分析I——基于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实证研究
        6.1.1 计量模型的构建
        6.1.2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6.1.3 基准回归结果
        6.1.4 稳健性检验与工具变量回归
        6.1.5 机制检验
        6.1.6 小结
    6.2 拓展分析II——基于企业投资类型异质性的实证研究
        6.2.1 计量模型的构建
        6.2.2 企业投资类型的定义
        6.2.3 基准回归结果
        6.2.4 稳健性检验
        6.2.5 机制检验
        6.2.6 小结
    6.3 拓展分析III——基于企业融资约束异质性的实证研究
        6.3.1 计量模型的构建
        6.3.2 企业融资约束指标的构建
        6.3.3 基准回归结果
        6.3.4 稳健性检验与工具变量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现状研究结论
        7.1.2 理论与机制研究结论
        7.1.3 实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本文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资产价格机制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全球金融危机回顾
        2. 我国经济金融概况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1. 研究方法
        2. 章节安排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资本账户管制与开放的权衡
        1. 资本账户管制的目的
        2. 资本账户开放的意义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利率变动与稳定性的影响
    第三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汇率变动与波动性的影响
    第四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股价变动与波动性的影响
    第五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金融运行机制的影响
    第六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
    第七节 现有文献的基本结论与不足之处
        1. 现有文献的基本结论
        2. 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第三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利率变动与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引言
    第一节 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
        1. 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
        2. 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的测度方法与Chinn-Ito指数
        1. 资本账户开放的内涵
        2. 资本账户开放的测度方法
        3. 资本账户开放的Chinn-Ito指数
    第三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利率变动的影响研究—基于TVP-VAR模型
        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与平稳性检验
        2. 样本国家(地区)资本账户开放的Chinn-Ito指数
        3. 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利率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基于PSTR模型
        1.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量
        2. 实证结果分析一: 资本账户开放与内部冲击对利率稳定性的影响
        3. 实证结果分析二: 资本账户开放与外部冲击对利率稳定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汇率变动与波动性的影响研究
    引言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外部资产负债规模与结构的影响
        1. 工业国家整体对外资产负债的规模与结构演变
        2. 发展中国家整体对外资产负债的规模与结构演变
        3. 我国对外资产负债的规模与结构演变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汇率波动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汇率变动的影响研究—基于TVP-VAR模型
        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与平稳性检验
        2. 样本国家(地区)资本账户开放的Chinn-Ito指数
        3. 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汇率波动性的影响研究—基于PSTR模型
        1.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量
        2. 实证结果分析一: 资本账户开放与内部冲击对汇率波动性的影响
        3. 实证结果分析二: 资本账户开放与外部冲击对汇率波动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股价变动与波动性的影响研究
    引言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股价变动影响的理论分析
        1. 各国股票市场一体化条件下的国际资产定价
        2. 各国股票市场完全分割条件下的国际资产定价
        3. 各国股票市场局部分割条件下的国际资产定价
        4. 考虑汇率风险的国际资产定价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股价变动的影响研究—基于TVP-VAR模型
        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与平稳性检验
        2. 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研究—基于PSTR模型
        1.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量
        2. 实证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研究
    引言
    第一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宏观经济运行影响的理论分析
        1. 模型设定与推导
        2.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体系的动态调整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宏观经济运行影响的经验研究
        1. 资本账户开放与拉美债务危机
        2. 资本账户开放与亚洲金融危机
        3. 资本账户开放与“次贷”“欧债”危机
        4. 资本账户开放与十二个国家经验总结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研究
    引言
    第一节 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历程与开放度指标构建
        1. 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2. 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度指标构建
    第二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分析
        1. 外汇市场压力指标构建的理论框架
        2. 变量说明与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金融国际影响力的影响分析
        1.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量
        2. 实证结果分析一: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大国股票市场的全球影响力
        3. 实证结果分析二: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大国货币的全球影响力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全文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三元悖论”视角下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元悖论”视角下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历程
    1. 危机汇率机制阶段
    2. 汇率机制市场化改革阶段
三、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效应评析
    1. 现行汇率机制的优点
    2. 现行汇率机制的预期叠加效应
    3. 现行汇率机制的价格扭曲效应
三、结论

(7)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理论意义
        1.1.4 现实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汇率制度与汇率形成机制
        1.3.2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1.3.3 理想价值标准与国家价值标准
        1.3.4 汇率市场化与均衡汇率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1.5.1 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现状及问题
    2.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
        2.1.1 双轨制到单一汇率制度
        2.1.2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1.3 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2 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存在的问题
        2.2.1 参考篮子货币中美元占有较大的比例
        2.2.2 汇率决定基础不合理
        2.2.3 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
    2.3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汇率机制
        2.3.1 并轨前人民币汇率变动机制
        2.3.2 并轨后人民币汇率变动机制
        2.3.3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进程加快
    2.4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4.1 外汇交易管制过于严格
        2.4.2 汇率浮动权限受央行严格管制
        2.4.3 本外币利差倒挂
        2.4.4 缺乏有效的远期外汇市场
    2.5 小结
第3章汇率形成机制相关理论分析
    3.1 相关研究理论
        3.1.1 汇率决定理论
        3.1.2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3.1.3 均衡汇率理论
    3.2 国际货币制度演变过程中的汇率形成机制
        3.2.1 金本位制度下汇率机制
        3.2.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机制
        3.2.3 牙买加体系以来的汇率机制
        3.2.4 汇率形成机制演变规律分析
    3.3 汇率制度选择之争
        3.3.1 以蒙代尔为代表的固定汇率制度
        3.3.2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浮动汇率制度
        3.3.3 以国家价值标准为基础的汇率制度
    3.4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汇率市场化改革目标及路径
        3.4.1 保持人民币汇率均衡合理
        3.4.2 人民币资本账户下可自由兑换
        3.4.3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
    3.5 小结
第4章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4.1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4.1.1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经济目标的影响
        4.1.2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4.1.3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4.2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4.2.1 对居民消费与投资的影响
        4.2.2 对企业出口的影响
        4.2.3 对银行业的影响
    4.3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挑战
        4.3.1 易遭受外部冲击
        4.3.2 对经济管理提出新挑战
        4.3.3 国际游资对汇率的冲击会影响经济稳定
    4.4 小结
第5章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微观经济主体应对措施
        5.1.1 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5.1.2 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外汇市场
    5.2 宏观管理层面应对措施
        5.2.1 以国家价值标准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5.2.2 完善人民币汇率决定基础
        5.2.3 健全和完善外汇交易市场
        5.2.4 增加人民币双向浮动弹性
    5.3 加强国际经济与金融合作
        5.3.1 加强跨境资本的流动监管
        5.3.2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与国际经济趋势协调
        5.3.3 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
    5.4 小结
第6章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经济崛起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0.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创新
第1章 美元霸权与人民币主权
    1.1 美元上帝
    1.2 美元霸权
    1.3 人民币主权
第2章 中国经济封闭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2.1 国民经济恢复与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1949-1952)
    2.2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53-1978)
第3章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79-1994)
    3.1 转轨经济汇率制度选择的一般分析
    3.2 转轨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渐进式改革
    3.3 转轨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经济绩效
第4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加速中国经济崛起
    4.1 汇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及模型
    4.2 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绩效的理论分析及文献综述
    4.3 中国经济崛起时期汇率制度变迁轨迹和经济绩效
    4.4 经济崛起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特点
第5章 中国经济崛起产生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5.1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汇率升值
    5.2 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的经济因素分析
    5.3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6章 经济崛起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困境及根源
    6.1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运行状况
    6.2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的主要困境
    6.3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困境的根本原因
第7章 坚持国家本位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7.1 凯恩斯的国家本位汇率制度理论
    7.2 坚持货币主权和政府管理推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7.3 维护货币主权应坚持对资本账户实施管理
    7.4 长期内谨慎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本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汇率制度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研究的概况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的重点与基本框架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汇率制度理论梳理与货币国际化视角的选择
    一、汇率制度的分类与历史变迁
        (一) IMF 的汇率制度的新分类
        (二) 国际汇率制度的历史变迁
    二、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梳理
        (一) 传统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反思
        (二) 汇率制度理论的新发展——分析方法的动态化、微观化
        (三)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最新进展——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危机的关注
    三、不同汇率制度的理论判断与现实表现
        (一) 对汇率制度功能的理论判定
        (二) 理论判断与现实表现的背离
        (三) 对IMF 汇率制度选择条件的判定
    四、货币国际化视角的确立
        (一) 基于货币地位的汇率制度理论综述
        (二) 货币国际化视角下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
        (三) 货币国际化的动力源泉
        (四) 货币国际化的的主要模式
第二章 货币兑换自由化与汇率制度协同
    一、货币自由兑换的基础问题分析
        (一) 有关货币可兑换的概念
        (二) 货币自由兑换与货币国际化的关系
        (三) 货币自由兑换的实施具有阶段性
        (四) 货币自由兑换的基本条件
    二、货币可兑换与汇率制度的相关机理分析
        (一) 货币可兑换与汇率形成机制
        (二) 货币可兑换性与汇率决定
        (三) 货币可兑换与汇率稳定
    三、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理性思考
        (一) 资本账户可兑换的利弊权衡
        (二)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提条件
        (三) 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排序原则
    四、资本账户管理与与汇率制度安排的宏观效应分析
        (一)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拓展
        (二) 真实冲击下两种宏观制度的配合效应
        (三) 金融冲击下两种宏观制度的配合效应
        (四) 理论研究的政策结论
第三章 货币区域一体化与汇率制度优选
    一、从“国家”到“市场”的理念突破
        (一) 国家与货币的主权观
        (二) 市场与货币的功能观
        (三) 货币一体化选择的理论动机
    二、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模式分析
        (一) 区域货币合作的三种模式
        (二) 货币一体化模式的比较
    三、货币替代的相关性分析
        (一) 货币替代的汇率政策效应
        (二) 货币替代与汇率波动关系的模型分析
        (三) 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影响
    四、货币区域化合作取舍标准的建立
        (一) 汇率调整的替代性因素
        (二) 货币区域合作成本的辩证分析
        (三) 货币联盟收益的具体分析
        (四) 成本与收益范围边界的综合分析
        (五) 理论付诸实践的溯因
    五、世界主要经济区域的货币合作实践
        (一) 单一货币联盟――欧元区
        (二) 主导货币区域化――美元区
        (三) 亚洲货币合作的前景――亚元区
        (四) 发展中国家货币合作的典范――非洲货币区
第四章 国际本位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重构
    一、国际本位货币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变迁――历史的视角
        (一) 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二) 多币种金汇兑本位制下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混乱无序
        (三) 国际“黄金-美元”本位机制(混合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
        (四) 信用货币本位(美元本位)制度下的浮动汇率制
    二、国际本位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的相关性――理论的视角
        (一) 货币本位决定汇率制度
        (二) 区域货币一体化奠定了全球货币一体化的基石
        (三) 全球货币一体化的完美设想
    三、现行国际本位货币体系的不适应性
        (一)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
        (二) 现行国际本位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
    四、新国际本位货币体系下的汇率制度构想
        (一) 主权货币充当国际本位币的不可行性
        (二) 未来国际本位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
        (三) 创建新的汇率制度的思路
        (四) 区域货币兴起推动固定汇率回归
第五章 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制度战略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
        (一) 改革开放前的钉住汇率制度
        (二)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度
        (三) 1994 年后坚持市场化取向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选择
        (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选择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设计
        (三) 适时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
    三、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过渡性
        (一) 中国现行汇率制度的缺陷分析
        (二)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汇率制度要求
        (三) 人民币的汇率制度走向浮动是大势所趋
    四、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战略构想
        (一)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原则与经验
        (二) 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的时机选择
        (三)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战略安排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赞成建立汇率目标区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观点
        0.2.2 赞成建立汇率目标区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观点
        0.2.3 运用结合其他要素研究分析的观点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本文结构安排
第1章 汇率制度的分类及历史回顾
    1.1 汇率制度的分类及比较
        1.1.1 汇率制度的分类比较
        1.1.2 主要汇率制度的特点及分析比较
    1.2 国际汇率制度的历史沿革
        1.2.1 1880—1914年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1.2.2 1918—1939年从固定到浮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汇率制度
        1.2.3 1945—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可调整钉住汇率制度
        1.2.4 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以浮动汇率制为主的多元汇率制度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发展综述
    2.1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早期发展:50~60年代
        2.1.1 20世纪50年代: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
        2.1.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1.3 最优货币区理论
    2.2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中期发展:70~80年代
        2.2.1 经济结构论和依附论
        2.2.2 “名义锚”理论
        2.2.3 微观经济效应论
        2.2.4 汇率目标区理论
        2.2.5 货币危机理论
    2.3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新发展:90年代以来
        2.3.1 三元悖论
        2.3.2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新发展
        2.3.3 经济结构论的新发展
        2.3.4 中间制度消失论
        2.3.5 害怕浮动论
        2.3.6 原罪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现实分析
    3.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
    3.2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现状
        3.2.1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背景
        3.2.2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现状
    3.3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
        3.3.1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内在缺陷
        3.3.2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制约
        3.3.3 外汇市场不完善
        3.3.4 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
        3.3.5 维持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监管及运行成本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证分析
    4.1 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4.1.1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
        4.1.2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中期因素
        4.1.3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短期因素
        4.1.4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非经济因素
        4.1.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建议
    4.2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
        4.2.1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国际影响因素
        4.2.2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国内影响因素
    4.3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标准
    4.4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证分析
        4.4.1 我国汇率制度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4.4.2 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方向和改革措施
    5.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中长期选择
    5.2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措施
        5.2.1 推动金融市场建设
        5.2.2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5.2.3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人民币浮动汇率的长期过渡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D]. 黄奕.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2]事实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真.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中国参与路径[D]. 秦卫波.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4]汇率波动、企业异质性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D]. 王乃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5]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资产价格机制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研究[D]. 黄均华. 厦门大学, 2017(08)
  • [6]“三元悖论”视角下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效应分析[J]. 王云霞. 广东社会科学, 2017(01)
  • [7]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D]. 蒋欣. 吉林财经大学, 2016(11)
  • [8]中国经济崛起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D]. 付琼. 吉林大学, 2011(08)
  • [9]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汇率制度选择研究[D]. 戴伟利. 吉林大学, 2010(08)
  • [10]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D]. 韩娇. 东北财经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人民币浮动汇率的长期过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