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A - 时间的创造者

ETA - 时间的创造者

一、ETA──时间的制造者(论文文献综述)

吴振宇[1](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恐怖袭击事件量化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恐怖袭击事件的频繁发生,各国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防恐、反恐措施的制定以及实施,然而反恐成效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对恐怖袭击事件进行有效的分析与预测,传统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往往难以发现袭击事件之间纷繁复杂的联系。采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对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恐怖袭击事件进行量化分析,能够有效地挖掘袭击事件之间以及事件的各方面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全球防恐以及反恐方案的制定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本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恐怖袭击事件记录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多种方式对恐怖袭击事件的记录数据进行预处理。全球恐怖主义研究数据库存在较多的缺失值以及噪声数据,若不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将会对模型的预测精度及其泛化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鉴于此,本文首先对特征的分布以及缺失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缺失严重的特征予以剔除,其次根据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文采用网络爬虫等多种方式对特征的缺失值进行填充,并基于填充后的特征进一步构造细粒度特征,最后利用协方差矩阵对数据集进行分析,将关联性强的特征中信息熵较大的特征进行剔除。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清洗操作以及特征提取方法能够有效地填充原始数据集中的缺失值,降低数据集的噪声,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2)提出了基于协同特征聚类的袭击事件危害等级划分算法,并提出用于评估聚类效果优劣的混合相似度指标。传统的恐怖袭击事件危害性评估大多仅对部分国家或局部地区进行分析,且模型的事件划分结果可解释性较差。鉴于此,本文首先对特征进行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得到特征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然后使用k-prototypes算法对赋权后的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并使用混合相似度指标评估聚类结果的优劣,最后使用逼近于理想点值的排序方法得到每一起袭击事件的危害值,利用每一簇中所有事件的平均危害值对簇的标签进行重新排序,得到各簇样本的危害等级。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算法与现有的其他算法相比,能够更好地将全球范围内的袭击事件按其危害性的大小进行等级划分,且划分结果的可解释性更强。(3)提出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的袭击制造者预测算法。大多数袭击制造者预测算法只针对部分袭击事件或少数恐怖组织名称进行分析,且模型的预测精度较低。鉴于此,本文首先使用词袋模型对近21年的全球恐怖袭击事件的摘要信息进行文本特征提取,并将提取的特征与组合赋权后的特征进行合并,接着利用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预测恐怖袭击事件制造者的名称,最后借助桑基图以及复杂网络分析图对袭击组织与攻击方式等特征之间、恐怖袭击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可视化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算法与现有的其他算法相比,能够更加准确地对袭击事件的制造者名称进行预测,而且通过可视化分析挖掘数据间隐藏的关联性,可以对国际防恐以及反恐方案的制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谢婉莹[2](2020)在《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新兴的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方式展示决策信息的决策工具扩展形式,概率语言术语集,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出现引人注目,本文基于丰富不确定决策理论的角度,对这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理论和方法进行如下创新性研究:(1)把层次分析法扩展到概率语言环境里,提升层次分析法处理决策问题的能力。首先重新定义了概率语言判断矩阵,提出了新的一致性指标,然后提出了新的检验和增进概率语言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方法。其次,集成单个的概率语言判断矩阵为群判断矩阵,并确定群判断矩阵的优先顺序。再次,结合优先顺序和决策矩阵得到方案的排序,并通过对雄安新区的绩效评估及决策结果的比较分析,证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基于决策者选择的语言标度的不同,把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分为两类:加型偏好关系和乘型偏好关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提出了对应的修复算法。其次,根据转换函数把得到的完全的偏好关系转换为统一的形式,以便实现信息的集成。再次,检查和增进统一形式偏好关系的一致性,确定方案的排序,并通过对中国新四大发明表现的评估验证决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构建了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和标准化的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定义了距离测度和相似度测量共识度。然后介绍了两种不同的共识过程:一种是基于单个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和群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之间的距离测度的共识过程;另一种是基于单个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间相似度的共识过程。其次,基于提出的可能度确定选择过程。再次,提出两种不同的算法解决有关虚拟现实产业选择合作公司的群决策问题,并验证两种算法的有效性。(4)给出了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和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基于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元素构成,分两方面修复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修复不确定乘型语言变量和修复对应的概率。然后,研究了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一致性。其次,基于新提出的可能度公式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进行评价,确定最优方式。(5)从认知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角度,提出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首先,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相关系数。然后,基于研究目标之间重要程度的差异,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熵计算综合权重向量。其次,提出了加权对偶概率语言相关系数作为选择人工智能项目的基准。再次,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贴近系数确定方案排序和比较分析。(6)提出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首先,定义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比度。然后,给出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概念。其次,定义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之间的可比度,研究了群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共识性。再次,基于定义的可比度,提出了扩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扩展的An Acronym in Portuguese of Interactive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TODIM)法,扩展的Vlse 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VIKOR)法。最后,通过一个选择云企业合作伙伴的案例对三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

于戌岭[3](2019)在《时间调制LED幻影阵列效应可见性模型》文中指出LED由于其功耗低、寿命长、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一般照明与道路照明等领域。调节LED亮度有着多种不同方法,而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LED照明灯具均采用脉冲宽度调制来控制LED的发光亮度。然而使用脉冲宽度调制的LED,会带来照明亮度的波动,造成闪烁、频闪、幻影阵列等瞬态伪像。本论文重点对时间调制LED的幻影阵列效应展开研究。论文以一种驱动波形可由编程控制的LED光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心理学实验的方法研究时间调制LED幻影阵列效应的可见性。首先,论文研究了道路照明环境下,LED光源的调制信号的频率、波形以及LED的发光颜色对于幻影阵列效应可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至2000Hz范围内,幻影阵列效应的可见性随着频率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800Hz附近,人眼对幻影阵列效应最为敏感。方波信号比同频率正弦波驱动LED引起的幻影阵列效应更明显。此外,相同亮度的情况下,相对于红色和白色光源,人眼对蓝色LED光源的幻影阵列效应更敏感,而红色光源和白色光源之间则无显着性差异。其次,论文研究了办公室照明情况下,频率对幻影阵列效应可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道路照明情况一致,600Hz频率驱动信号产生的幻影阵列效应可见性要显着高于100Hz和1200Hz。最后,论文通过傅里叶变换理论以及闵可夫斯基求和式,推导出具有待定常数的幻影阵列效应可见阈值的预测模型。通过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确定幻影阵列效应可见性预测模型的待定常数,通过合成复杂波形的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鲁棒性。

张礼洪[4](2018)在《经济制度的法律规范基础和民法典功能的考察——民法典分解现象和中国民事立法模式合理性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历史、市场和政府是保障经济制度的法律规范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基础,在不同历史阶段,这三种力量轮番发力,推动法律制度变革。民法典一度起了保护市民社会不受政治权力干预、实现国家民族统一的历史作用,但是,在二战后,民法典出现了分解现象,民事特别法形成自行独特的解释规则和逻辑,不断将传统意义上的民法典边缘化。中国以汇编式方式制定的《民法典》为核心、民事单行法和司法解释为补充的"太阳系式"的民事立法模式,不仅有利于减低民事法律的修法成本,使得民法典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顺应英美法和大陆法两大法系融合发展为混合法系的趋势,更重要的是,这种立法模式的合理性为当代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所证明。为有效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应特别发挥市场的力量,中国民法的法典化应当避免以制定欧洲大陆的传统意义上的民法典为目标,应采用实用主义立法方针,将民法典始终定位为调整市场经济的根本大法,采用以民事特别法为主体来设计中国的民事立法体系。

范治恒[5](2018)在《运动及益赛普对小鼠中度颅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造成儿童及青少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有预防措施,但与机动车辆事故,跌倒,攻击和各种激烈运动相关的TBI发生率仍然很高,并且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儿童、青少年TBI患者在其生长发育、成人阶段常伴随有情感,行为,适应性和认知功能障碍。目前对于造成情感、行为障碍的中枢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采用创伤前后随意运动和腹腔注射TNF-a拮抗剂益赛普的干预方式,探索这两种干预手段对于中度TBI后小鼠外周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以及中枢皮质,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同时检测其对于TBI后行为和情绪的影响。旨在为预防和治疗TBI后遗症提供一种新思路,从而为颅脑损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实验分成两个大组,实验一用于观测生化指标变化。实验二用于测试行为、情绪变化等指标。实验一:利用野生型雄性C57BL/6小鼠(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约5周龄30只,体重在9-11g,实验动物于实验前一周购置以适应环境,饲养条件为:每笼4-6只,温度24℃± 2℃,湿度50%-60%,光照时间为8:00-20:00,标准饲料喂养,自由饮水饮食。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n=6)、创伤组(TBI,n=8)、创伤+益赛普组(TBI + ETA,n=8)、转笼运动+创伤组(RCE +TBI,n=8)。RCE + TBI组小鼠在脑损伤之前预先进行4周转笼运动训练。C57小鼠在4周自由转笼运动中,其运动活跃的时间是每天7pm-12pm之间,跑动距离大多在此期间完成。活跃度峰值期在7pm-9pm之间,平均跑速约12m/min[1.2]。因此,我们选择为期4周,每天在7pm-9pm时间段,让运动组小鼠进行40min的转笼训练。此运动量相当于人类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采用液压打击装置打击右侧运动皮层区域,造成动物中度脑损伤模型(打击力度2.4-2.8atm,打击角度17度)。TBI + ETA组在TBI后立即腹腔注射TNP-α阻断剂益塞普(20mg/kg体重),创伤后第一天(即第一次注射益赛普之后24h)再注射一次。TBI 48h后,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相关蛋白质的表达。2.不同于前述实验一,实验二用于测试行为、情绪变化等指标。实验二:利用野生型雄性C57BL/6小鼠(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约5周龄30只,体重在9-11g,实验动物于实验前一周购置以适应环境,饲养条件同实验一。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n=6)、创伤组(TBI,n=8)、创伤+益赛普组(TBI + ETA,n=8)、转笼运动+创伤+技巧性组(RCE + TBI+MST,n=8)。RCE + TBI+MST组小鼠在脑损伤之前预先进行4周转笼运动训练(40min/天)。采用液压打击装置打击右侧运动皮层区域,造成动物脑损伤模型(打击力度2.4-2.8atm,打击角度17度)。创伤给药组和运动创伤给药组在TBI后立即腹腔注射TNF-a阻断剂益塞普(20 mg/kg体重),创伤后第一到第六天各注射一次。TBI后,第1-6天第一次行为学测试。TBI后,第7-20天,RCE + TBI+MST组技巧性运动训练。TBI后第21-26天第二次行为测试和组织学检测。3.统计方法数据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用平均值士标准误(Mean士SEM)表示。用One-way Anova勾选LSD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若P<0.05则有统计学差异,若P<O.01则差异极显着。研究结果:1.体重测试从运动训练的第2周开始,RCE+TBI组小鼠的体重均小于对照组(第2周,p<0.05;第 3 周,p<0.01;第 4 周,p<0.05)2.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脑损伤后,TBI组的各炎症因子TNF-a(p<0.01),IL-1β(p<0.05)和IL-6(p<0.01)浓度与Sham组相比均有显着的升高,IL-4浓度有升高趋势,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运动(抗炎因子IL-4和未知因子IL-6浓度升高,p<0.01)和益赛普(促炎因子TNF-a浓度下降,p<0.01;IL-4和IL-6浓度升高,p<0.01)均能改善TBI后各炎症因子的表达。3.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蛋白表达脑损伤后,TBI组的海马GFAP表达上调(p<0.01),大脑皮层和海马GFAP、LC3-Ⅱ表达也上调(p<0.01)。益赛普上调TBI后大脑皮层(p<0.05)和海马(p<0.01)GFAP的表达,下调TBI后大脑皮层和海马LC3-II的表达(p<0.01)。运动则上调TBI后海马GFAP的表达(p<0.01),下调TBI后大脑皮层和海马LC3-Ⅱ 的表达(p<0.01)。4.行为测试(1)神经评分测试发现,创伤后,TBI组的神经评分升高(DPI1,DPI1,p<0.05;DPI14、DPI21,p<0.01)。而 DPI21 的测试中,运动(p<0.05)和益赛普(p<0.01)均能逆转TBI后神经评分的升高。(2)过横杆测试中,创伤后两次测试,TBI组过横杆时间均增加(p<0.01)。在第一次测试中,运动能抑制TBI后过横杆时间的增加(p<0.05)。在第二次测试中,运动和益赛普都能够逆转TBI后过横杆时间的增加(p<0.05)。(3)转棒测试中,两种速度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TBI缩短了小鼠在转棒上停留的时间。第一次测试结果显示,运动能够增加TBI后小鼠的停留时间(20转/60秒,p<0.05)。第二次测试结果显示,运动(20转/60秒,p<0.01;40转/60秒,p<0.05)和益赛普(p<0.05)均能增加小鼠停留时间。(4)旷场测试中,TBI组创伤后在旷场中间四分之一区活动距离占总距离的百分比显着下降(DPI3,DPI23,p<0.01)。运动和益赛普均能够提高创伤后小鼠在旷场中间四分之一区活动距离的百分比(DPI3,DPI23,p<0.01)。(5)悬尾测试中,TBI组小鼠在创伤后不动时间延长(DPI4,DPI24,p<0.05)。第一次测试中,运动及益赛普效果均不显着(p>0.05).第二次测试中,运动训练使创伤后小鼠的不动时间缩短。(6)Y迷宫测试分为两个实验,TBI会造成小鼠的自动轮转百分比和分辨系数下降(p<0.01)。在自动轮转百分比测试中,益赛普和运动训练分别在DPI5和DPI25效果显着(p<0.05)。在分辨系数测试中,益赛普(p<0.05)和运动训练(p<0.01)在DPI26能够增加TBI后小鼠的分辨系数,但是在DPI6效果不显着(p>0.05)。5.组织学检测(1)损伤测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数目TBI 组>TBI+ETA 组>RCE+TBI+MST组>Sham组,且TBI组皮层神经元排列混乱、固缩严重出现空泡,Sham组皮层神经元的排列整齐,核仁清晰,两组康复训练组神经元形态介于二者之间。(2)光镜镜下观察海马细胞形态发现,TBI组损伤测海马DG区的经元呈胞体固缩,神经元成不规则团状,无法区分核仁。TBI组海马DG区神经元数目显着低于其他三组。结论:运动训练及益赛普对小鼠中度脑损伤的改善作用,是通过减轻外周炎症因子的水平,再经过血液循环使大脑中的炎症水平也降低,改善脑组织中免疫反应和自噬过程,从而改变创伤侧大脑皮层和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的形态和数目,最终改善小鼠的行为和情绪。

李文腾[6](2017)在《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及对策研究 ——基于农户家庭排污角度》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长足发展,成就举世共睹。然而,农村环境状况却不容乐观。在污水排放和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不健全甚至没有基本排污处理设施的农村地区,生活排污所造成的非点源污染日趋突出。如何有效解决我国农村非点源污染问题,既是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需要。有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国内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农业非点源污染,而对于生活污水、垃圾等产生的非点源污染的专项研究开展得相对较晚也较为薄弱。本文在系统综述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出发,从数理经济学的角度,理论上分析了纳什均衡条件下的总供给和帕累托最优条件下的总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农户排污和参与治污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博弈模型分析研究了农户的行为决策。以浙江省湖州地区为例,基于CVM方法实证评价了湖州农村地区生活环境污染治理的支付意愿,从处理技术和政策制度的视角分析了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联户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垃圾协同处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环境管理政策、技术实践等方面的经验,提出加快推广适用污染处理技术、健全农村环境污染法规制度和政策、提升政府公信力、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多方支持等对策措施。本文研究表明,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法律法规不健全、治污经费筹集和配置效率低、约束和激励机制作用不明显、机构缺失监管不到位、部门职责不明确等政策和措施方面的问题。物质生活的提升与农村环境污染有直接的关系,在其他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农户生活排污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贡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完全禁止或者绝对避免环境污染的产生或恶化是不可能的。破窗效应等负的效应导致了污染的恶化,利用从众效应等积极的一面也会产生正的效应。要解决农户家庭排污的无序化,就应该使得农户在家庭排污过程中承担对应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必须要像“拖地板”一样,做到全员、全区域、全过程。做好农村环境改善,应当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但从成本和效率来看,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和补充。基于博弈模型的农户环境污染决策研究结果,农户个体利益最大化会导致农户采取个体最佳策略而非集体最佳策略,在治污上采取“搭便车”,在排污上采取“不合作”态度,这是在市场机制下产生农户家庭生活排污行为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农村地区生活环境短时难以改善的原因。对农户和环境监管者之间的动态博弈分析表明,当外界监管缺失时,农户的乱排污行为将大幅增加。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政策和法律的建设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相比还不相匹配,要积极从政策上引导农户减少排污,从法律上制止农户不当排污,从技术上有效处理排污。对湖州地区农村家庭排污量实证研究表明,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将继续增加。从政策和措施与农户生活排污处理设施之间的影响关系分析指出,对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低收入的偏僻农户,更愿意接受货币补贴,而较高收入的乡镇集中地居住农户更愿意接受实物补贴,政策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政策和措施与农户生活排污行为的影响关系表明,政府监管力度、政府补贴力度和法规宣教力度与农户生活排污行为线性相关,政策和措施力度的加大会促使农户排污行为更加规范。与此同时,农户家庭对污染治理具有较高的支付意愿,显示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潜力很大,对于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创新之处:在研究视角上,本文主要考察了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中农户家庭排污的决策行为,实证评估了农户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支付意愿,与现有研究主要从农业生产角度展开相比,本文研究视角上有创新性。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不仅深入分析了农户家庭排污的决策行为,针对治污减污提出了政策建议,并且分析了技术的适用性和选择问题。与现有的着重于污染源的末端控制研究相比,本文从政策制度、管理方式二个方面与技术实施结合起来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过程的深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目前大都局限于非点源污染机理控制和技术措施层面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有一定的创新性。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基于环境经济学理论、农业经济学理论和决策行为理论,将博弈模型用于分析农村非点源污染控制中农户决策行为和政府干预的影响机理,将二分变量Logistic模型方法用于分析影响农村生活排污的政策措施及农户社会属性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条件价值评估法估算农户对改善环境的支付意愿,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创新之处。

冯圆芳[7](2017)在《有限度的反叛 ——“9·11”小说的反叙事性》文中研究指明2001年9月11日,当恐怖分子驾驶飞机撞入美国世贸大厦时,和人类历史进程一并被改变的,还有当代西方的文学面貌。针对事件发生后布什政府日益展现出的“对于冷战的怀念”,和主流叙事运用大量误导性的图像不断强化美国作为无辜受害者的形象、“劫持”该事件以服务于政府的军事打击行动的情形,美国小说家唐·德里罗提出了当代西方作家的使命,即创作“反叙事”(counternarrative)。这是一种和官方叙事相对的叙事策略,它反对布什政府不断强化“我们”对“他们”、善对恶、西方对东方、民主对恐怖主义等二元对立的西方中心叙事。大部分的“9· 11”小说都呈现出明显的反叙事特点。“9 · 11”小说的反叙事意蕴主要体现在:首先,小说采用去悲情化的叙事策略真实地再现残酷的灾难时刻,讲述归零地周围的人类生存境遇,反抗“图像统治”造成的悲剧浪漫化和现实审美化,通过真实地记录灾难来唤起真诚的悲悼;反思美国“9· 11”前历史,反对将恐怖主义置于非历史的语境中,单纯地将其视为野蛮的、非理性的,倡导美国人从自身入手,分析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塑造了复杂的恐怖分子形象,深入挖掘恐怖分子的心灵世界,试图逆写西方人思维中根深蒂固的东方形象,表明西方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尝试了解东方,这是谋求东西方和平共处、多元包容的第一步。为了配合题材内容上的反叙事性,“9 · 11”小说常运用一些形式技巧,主要包括:采用东方或他者的视角和声音,或对伊斯兰文化、穆斯林和更广义的东方进行去妖魔化的文学再现,或力图获得言说的权力来与处于霸权地位的意识形态抗衡,或揭示“9 ·11”事件的前历史,或表达了他者与中心相互理解、联结的愿望;采用并置的叙述线索,通过彼此的比附、生发而孳衍出丰富的反叙事意蕴,为作者表达对后“9 · 11”社会困境的现实关怀提供了富有张力的叙事场域;把诸多历史事件并置,立足较为宏阔的历史语境来反思当下的社会问题,使读者在历史的对称性中收获对于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多声音的叙事合奏,通过陈列不同人物的不同观点,作者呼唤读者理性思考,并且积极倾听他人的心声,谋求建立一个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多元文化世界。对“9 · 11”小说反叙事的评价,不应当简单化,而应清醒地认识到,反叙事既主张美国反思自身,也决非一味地同情理解恐怖分子,很多反叙事作品都呼吁双方的积极反思,倡导不同文明包容理解、多元共存;然而,在表现少数族裔等他者时,一些反叙事作品又流露出潜意识里根深蒂固的西方优越感和东方主义思维,试图在对他者的书写中再度强化西方人自身的主体地位,因此反叙事也只是对官方叙事“有限度的反叛”。

陶冶[8](2017)在《从传统工艺到数字工艺的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自工业化社会以来,"少即是多"、"形式追随功能"等设计思想逐渐成为工业设计领域中的主流设计理论,这些理论影响着从造型设计、结构分析、零件制造到产品组装等生产制造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壮大的工业世界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生态等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但是反观传统,传统工艺是人类最早出现的设计活动,这种传统设计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遵循着源于自然的设计法则,驱动着以最小化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效益。近年来,国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了混合工艺、材料体验的设计方法,他们从传统工艺中寻求灵感,借由计算技术实现设计创新与资源消耗的平衡;在国内,关于传统工艺的研究已经成为设计领域的新兴方向,依托我国丰富的传统工艺资源,本文提出从传统工艺到数字工艺的设计策略研究课题。数字工艺是本文提出的针对传统工艺与材料体验的数字化设计策略,通过整合传统工艺的特征优势与先进的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开发用于支持日常创新制作的数字化平台。本文开展的计算机辅助工艺研究的创新设计思维过程,以及创造出的数字化平台及设计实践成果,揭示了数字工艺设计策略的运行机制,为实现传统工艺在现代制造中的传承发展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整合设计与制造,开发高度个性化、定制化的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形式奠定了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从传统工艺到数字工艺发展的可能性和限制。通过亲身实践、文献搜集、资料阅读等方式,尽可能全面的把握这两个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展和机会。对于两个领域在共性和差异性上的探讨,既要考虑传统工艺升级的可能性和限制,也需要考虑数字技术和过程本身带来的可能性和限制。(2)研究从传统工艺升级到数字工艺的实施路径。具体包括促使这一活动实施成功的方法、技术和材料。重点关注工艺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所带来的新的创造可能性,而不仅仅是数字化的复制。(3)研究从传统工艺的角度来发展数字工艺的原因。探讨传统工艺融入到数字技术活动中可以实现的优势和价值。本文在以上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工作,主要贡献如下:(1)对方法论的贡献:本文通过对传统工艺和数字工艺具体内容的反思,提出了一个将设计、工艺、数字技术三者结合的整合设计策略,为工艺设计、混合工艺领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新方法,也为这一领域增添了一种跨领域转型升级的思路。(2)对文化传承的贡献:本文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活动为工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开展的手工艺实践、新兴数字实践、互动技术实践等多项成功案例进一步证明了那些来自于传统文化和工艺的经验知识及信息在现代化工业发展中依然是鼓舞人心的创新驱动力。(3)对设计创新的贡献:本文以促进日常创新实践为目标,为工艺传承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创新设计思路和物质化实现方法。这些设计思想的可实践性为工艺传承和数字工艺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提供灵感来源和参考。

罗伯特·U·艾尔斯,孙舒宁[9](2013)在《可持续经济学的发展与前景》文中提出作为资源经济学一个分支的环境经济学,把环境看作一个稀缺性的资源,在本质上主要讨论了市场失灵、污染成本及其污染防治和政府规制等问题。而可持续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除了在减少污染及其负面影响的同时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外,还特别关注与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供给、气候变化以及当前最亟需改善的化石燃料消耗等相关问题。文章认为,从当代经济学的发展看,非常需要把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整合在一个新的可持续经济学框架中,推动可持续经济学的发展。

王莉丽[10](2013)在《隐藏型垃圾网页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垃圾网页是指网页制造者采用迷惑或欺骗搜索引擎的手段,使得网页在检索结果中的排名高于实际排名的行为。这种页面不仅影响搜索引擎检索的准确率和效率,也严重恶化了用户的搜索体验,被公认为互联网检索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垃圾网页作弊技术中,隐藏型作弊具有隐蔽性、欺诈性和难以检测等特点,已成为垃圾网页检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隐藏型垃圾网页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隐藏型作弊技术的类型和特点。总结归纳伪装型垃圾网页的现象,详细介绍伪装型垃圾网页的实现机理以及国内外针对隐藏型垃圾网页的检测技术。本文根据己总结的伪装型垃圾网页的七种现象,提出了基于类型的Cloaking检测算法,设计了伪装型垃圾网页的检测系统框架。该框架包括数据集获取、网页特征信息提取、Cloaking检测和文件管理四大模块。其中数据集获取模块对模拟搜索引擎爬虫和用户浏览器获取搜索结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网页特征信息提取模块对特定标签以及内容和链接特征的有效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Cloaking检测模块实现已提出的Cloaking检测算法,选取朴素贝叶斯算法对复杂Cloaking进行分类检测,并与几种常见的分类算法进行实验结果对比。文件管理模块实现对系统文件的管理。本文构建了中文垃圾词汇库和伪装型垃圾网页的中文样本数据集,通过实验对伪装型网页检测算法进行验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二、ETA──时间的制造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TA──时间的制造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的恐怖袭击事件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恐怖袭击事件量化分析的研究发展及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数据预处理及特征工程
    2.1 引言
        2.1.1 国际恐怖袭击数据集的介绍
    2.2 探索性数据分析
        2.2.1 特征类型及统计分析
        2.2.2 袭击事件的时间分布
        2.2.3 袭击事件的空间分布
    2.3 数据预处理
        2.3.1 基于关联性特征的缺失值填充
        2.3.2 基于网络爬虫技术的缺失值填充
        2.3.3 利用固定值填充缺失值
        2.3.4 基于分类模型的缺失值填充
        2.3.5 冗余特征的删除
    2.4 特征生成及其相关性分析
        2.4.1 派生特征的生成
        2.4.2 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协同特征聚类的袭击事件危害等级划分算法
    3.1 引言
    3.2 基于博弈组合赋权和TOPSIS的袭击事件危害等级划分
        3.2.1 基于主客观博弈的特征组合赋权
        3.2.2 基于k-prototypes的恐怖袭击事件聚类
        3.2.3 聚类簇的危害等级排序
        3.2.4 聚类效果评价方法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不同模型的聚类效果对比
        3.3.2 恐怖袭击事件的危害程度分析
        3.3.3 各等级袭击事件的空间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的袭击制造者预测算法
    4.1 引言
    4.2 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的袭击制造者预测
        4.2.1 探索性数据分析
        4.2.2 基于统计学的文本特征提取
        4.2.3 恐怖袭击制造者的预测
        4.2.4 评价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词袋模型提取特征个数的分析
        4.3.2 不同模型的分类效果对比
        4.3.3 相关性分析
        4.3.4 袭击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1.2.2 概率不确定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1.2.3 对偶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论文创新工作说明
第二章 研究现状
    2.1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基本测度的研究现状
    2.2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决策方法的研究现状
    2.3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偏好关系的研究现状
    2.4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群共识的研究现状
    2.5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决策问题的应用
第三章 概率语言层次分析法及其在雄安新区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3.1 基础知识
        3.1.1 基本术语
        3.1.2 层次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3.2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
        3.2.1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定义
        3.2.2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群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3.3 基于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决策过程
        3.3.1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3.3.2 群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3.3.3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优先顺序
    3.4 算例分析
        3.4.1 概率语言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
        3.4.2 比较分析
    3.5 结论
第四章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环境下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影响力分析
    4.1 基础知识
    4.2 不完全的概率语言偏好关系
        4.2.1 不完全加型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和修复算法
        4.2.2 不完全乘型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和修复算法
    4.3 确定方案的优先顺序
        4.3.1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多准则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4.3.2 一致性检查和增进方法
        4.3.3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多准则决策的基本过程
    4.4 算例分析
        4.4.1 计算过程
        4.4.2 比较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概率不确定语言环境下的共识性及其在虚拟现实产业上的应用
    5.1 基础知识
    5.2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一些测度
        5.2.1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距离测度
        5.2.2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能度
    5.3 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的共识性
        5.3.1 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
        5.3.2 基于距离测度的共识过程
        5.3.3 基于相似度的共识过程
        5.3.4 基于可能度的选择过程
    5.4 算例分析
        5.4.1 计算过程
        5.4.2 比较分析
    5.5 结论
第六章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修复和对网络舆情管理方式的评价
    6.1 基础知识
    6.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6.2.1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能度
        6.2.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6.2.3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6.3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修复
        6.3.1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具体修复过程
        6.3.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一致性
        6.3.3 基于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群决策过程
    6.4 算例分析
        6.4.1 计算过程
        6.4.2 比较分析
    6.5 结论
第七章 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及其在人工智能项目上的应用
    7.1 基础知识
        7.1.1 基本术语
        7.1.2 距离测度
    7.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相关系数
        7.2.1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相关系数
        7.2.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加权相关系数
    7.3 基于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的多属性决策
        7.3.1 对偶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7.3.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熵
        7.3.3 确定权重
        7.3.4 基于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的多属性决策过程
    7.4 算例分析
        7.4.1 计算过程
        7.4.2 贴进度系数比较分析
        7.4.3 概率语言决策矩阵比较分析
    7.5 结论
第八章 基于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间可比度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及其在云企业的应用
    8.1 基础知识
    8.2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8.2.1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8.2.2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之间的可比度
    8.3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8.3.1 确定准则的权重
        8.3.2 扩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8.3.3 基于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的多准则决策过程
    8.4 算例分析
        8.4.1 计算过程
        8.4.2 与扩展的TODIM方法比较
        8.4.3 与扩展的VIKOR方法比较
        8.4.4 参数ξ的敏感度分析
    8.5 结论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3)时间调制LED幻影阵列效应可见性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绿色”照明光源LED
        1.1.1 LED工作原理
        1.1.2 LED驱动方式
        1.1.3 LED亮度调节方式
        1.1.4 LED优缺点
    1.2 光波动的危害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4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光源幻影阵列效应及研究现状
    2.1 瞬态伪像
        2.1.1 闪烁
        2.1.2 频闪效应
        2.1.3 幻影阵列效应
    2.2 瞬态伪像的评价方法
        2.2.1 调制深度
        2.2.2 闪烁指数
        2.2.3 SVM
        2.2.4 短期闪烁指数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试系统搭建及研究方法确定
    3.1 不同实验环境测试系统设计
        3.1.1 道路照明环境
        3.1.2 办公室照明环境
    3.2 幻影阵列效应的可见阈值的测量
        3.2.1 幻影阵列效应可见阈值的测量方法
        3.2.2 基于二项迫选法的幻影阵列效应可见阈值测量步骤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幻影阵列效应的可见性的影响因素
    4.1 调制信号的频率对幻影阵列效应的可见性的影响
        4.1.1 实验设计
        4.1.2 结果分析
        4.1.3 幻影阵列效应的可见性与调制信号的频率之间关系的探讨
    4.2 调制信号的波形对幻影阵列效应可见性的影响
        4.2.1 实验设计
        4.2.2 结果分析
        4.2.3 幻影阵列效应的可见性与调制信号的波形之间关系的探讨
    4.3 LED发光颜色对幻影阵列效应的可见性的影响
        4.3.1 实验设计
        4.3.2 结果分析
        4.3.3 幻影阵列效应的可见性与LED发光颜色之间关系的探讨
    4.4 办公室照明环境下的幻影阵列效应
        4.4.1 实验设计
        4.4.2 结果分析
        4.4.3 办公室照明环境下幻影阵列效应的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幻影阵列效应的可见性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1 幻影阵列效应的可见性模型的建立
    5.2 幻影阵列效应的可见性模型的验证
        5.2.1 实验设计
        5.2.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经济制度的法律规范基础和民法典功能的考察——民法典分解现象和中国民事立法模式合理性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制度的法律规范基础和民法典功能的历史演变
二、民法典分解化的内涵
三、民法典分解下“太阳系式”的现行中国民事立法模式之合理性分析
    (一) 这种立法模式和民法法典化的思想不存在冲突
    (二) “太阳系式”民事立法模式符合法社会学所揭示的民事主体团体化发展趋势
    (三) 当代哲学和政治学的发展趋势也揭示了顺应民法典分解的潮流, 奉行现行的“太阳系式”民事立法模式的合理性
    (四)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民法典分解认同单行法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建立有序的经济秩序
四、结论

(5)运动及益赛普对小鼠中度颅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
    3 TBI后的炎症反应
    4 运动与脑损伤
    5 益赛普与脑损伤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创伤前运动及创伤后给与益赛普对创伤小鼠脑损伤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2 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制备
        2.1.3 运动训练和给药方案
        2.2 试剂及器材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测试(ELISA检测)
        2.4 脑组织相关蛋白质的表达测试(Western Blot检测)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体重变化
        3.2 TBI后小鼠的死亡率
        3.3 血清各炎症因子表达情况
        3.4 脑组织中各蛋白表达情况
    4 讨论
        4.1 运动训练对小鼠体重和死亡率的影响
        4.2 运动及益赛普对小鼠血清炎症水平的影响
        4.3 运动及益赛普对TBI小鼠损伤侧GFAP和LC3-Ⅱ蛋白表达的影响
第三章 创伤前后运动及益赛普对小鼠行为及情绪障碍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动物分组和处理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2 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
        2.1.3 运动训练和给药方案
        2.2 试剂及器材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小鼠神经评分测试
        2.4 行为学检测
        2.4.1 运动功能测试:
        2.4.1.1 过横杆测试
        2.4.1.2 转棒测试
        2.4.2 旷场(焦虑)实验
        2.4.3 悬尾(抑郁)实验
        2.4.4 Y迷宫(工作记忆)实验
        2.5 组织学检测
        2.5.1 石蜡切片制备
        2.5.2 HE染色
        2.5.3 CV染色
        2.5.4 神经元损伤测定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神经评分结果
        3.2 小鼠运动功能测试结果
        3.2.1 过横杆测试结果
        3.2.2 转棒测试结果
        3.3 旷场测试结果
        3.4 悬尾测试结果
        3.5 Y迷宫测试结果
        3.5.1 自动轮转能力测试
        3.5.2 新异臂探究
        3.6 组织学检测统计结果
        3.6.1 皮层神经元数目及形态变化
        3.6.2 海马神经元形态及数目变化
    4 讨论
        4.1 运动及益赛普对神经评分及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4.2 运动及益赛普对小鼠情绪的影响
        4.3 运动及益赛普对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4.4 运动及益赛普对小鼠脑组织神经元形态和数目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及对策研究 ——基于农户家庭排污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内容结构框架
    1.3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4 数据来源
        1.4.1 调研数据
        1.4.2 统计数据
        1.4.3 专业技术参数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有关概念
        2.1.1 环境污染
        2.1.2 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
        2.1.3 环境资源价值
    2.2 相关理论
        2.2.1 福利经济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产权理论
        2.2.5 博弈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3.1 价值评估方法综述
        2.3.2 点源与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
        2.3.3 简要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状况
    3.1 生活污水污染
        3.1.1 水质状况
        3.1.2 生活污水处理与排放状况
    3.2 生活垃圾污染
        3.2.1 污染状况
        3.2.2 生活垃圾的处理和排放状况
    3.3 城市转移性污染
    3.4 农村环境污染的历史原因
    3.5 农村环保现行政策和制度存在的问题
        3.5.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3.5.2 治污经费筹集和配置效率低
        3.5.3 约束和激励机制作用不明显
        3.5.4 监管不到位
        3.5.5 农民主体作用未被充分发挥
        3.5.6 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
    3.6 本章小结
4 农户行为决策的经济学分析
    4.1 数理经济学分析
    4.2 农户排污行为的囚徒困境分析
        4.2.1 农户排污的博弈模型分析
        4.2.2 囚徒博弈状况下农户排污的解决路径
    4.3 农户治污行为的智猪博弈分析
        4.3.1 贫户与富户的“智猪博弈”矩阵分析
        4.3.2 农户不参与治污的分析
        4.3.3 智猪博弈状况下农户治污的解决路径
    4.4 农户与环境监管者之间的动态博弈
        4.4.1 博弈相关参数
        4.4.2 农户和监管者的动态博弈
        4.4.3 动态博弈均衡解
    4.5 本章小结
5 农村生活排污评估:基于浙江湖州的CVM实证分析
    5.1 湖州地区基本情况
        5.1.1 湖州地区地理位置
        5.1.2 历史发展
        5.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1.4 湖州地区人口情况
    5.2 湖州地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制度与政策
        5.2.1 治理制度与政策
        5.2.2 制度政策实施状况
    5.3 湖州地区农村家庭排污状况
        5.3.1 农村家庭排污的基本状况
        5.3.2 生活污水的量化计算
        5.3.3 生活垃圾的量化计算
    5.4 问卷设计与调查
        5.4.1 问卷设计
        5.4.2 问卷调查
    5.5 农户支付意愿分析
        5.5.1 分析框架构建
        5.5.2 模型选择
        5.5.3 描述性统计和样本信度分析
        5.5.4 农户对生活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分析
        5.5.5 农户社会经济属性与是否愿意支付的交叉分析
        5.5.6 政策制度与是否愿意支付的交叉分析
        5.5.7 政策制度对农户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意愿影响分析
        5.5.8 农户零支付意愿分析
    5.6 政策制度对农户生活排污行为的影响分析
        5.6.1 政策制度对农户生活污水排放行为的影响
        5.6.2 政策制度对农户生活垃圾排放行为的影响
    5.7 农户对生活污染排放治理的支付意愿评估
    5.8 本章小结
6 湖州地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分析
    6.1 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分析
        6.1.1 处理技术的选择
        6.1.2 政策执行手段分析
        6.1.3 管理措施分析
    6.2 联户式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分析
        6.2.1 处理技术的选择
        6.2.2 政策执行手段分析
        6.2.3 管理措施分析
    6.3 垃圾协同处理模式分析
        6.3.1 垃圾处理操作分析
        6.3.2 管理措施分析
    6.4 不同模式的效应分析
    6.5 农户家庭排污的路径依赖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国外(农村)环境管理实践及其启示
    7.1 美国
        7.1.1 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
        7.1.2 统分结合的组织结构
        7.1.3 实施排污权交易
        7.1.4 灵活的经费政策
    7.2 德国
        7.2.1 预防为先的立法原则
        7.2.2 务求实效的执行机构
        7.2.3 因地制宜的责权模式
        7.2.4 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
        7.2.5 责权利统一的费用机制
    7.3 日本
        7.3.1 注重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7.3.2 条块兼容的管理体制
        7.3.3 广泛的宣传和参与机制
        7.3.4 分级实施的管理方式
        7.3.5 适宜有力的补助金制度
    7.4 对我国的启示
        7.4.1 强化法律约束
        7.4.2 加大经济激励
        7.4.3 加强行政干预
        7.4.4 适当引入市场机制
        7.4.5 明晰机构权责
        7.4.6 提升民众参与力度
        7.4.7 防止利益不同导致的低效问题
        7.4.8 避免塔西佗陷阱
    7.5 本章小结
8 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8.1 加快推广适用污染处理技术
        8.1.1 因地制宜选用合适处理技术
        8.1.2 积极争取高校和科研单位技术支持
    8.2 健全农村环境污染法规制度和政策
        8.2.1 完善污染防治法规
        8.2.2 制定有关建设规划和技术规范
        8.2.3 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
        8.2.4 完善农村环境管理组织保障体系
    8.3 提升政府公信力
    8.4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多方支持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7)有限度的反叛 ——“9·11”小说的反叙事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9· 11”小说的反叙事意蕴
    (一) 真实再现归零地人的生存境遇
    (二) 反思美国“9 · 11”前历史
    (三) 塑造复杂的恐怖分子形象
二、“9·11”小说常用的形式技巧
    (一) 东方或他者的视角和声音
    (二) 多条叙事线索的并置
    (三) 历史事件的并置
    (四) 呈现多种声音的叙事合奏
三、反叙事的两种思想倾向
    (一) 倡导不同文明的多元共存
    (二) 强化自身主体地位的意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从传统工艺到数字工艺的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
        1.1.1 文化源泉对设计实践的促进
        1.1.2 文化思考在设计思想和发展政策的体现
        1.1.3 文化设计在数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设计研究方法
        1.3.2 设计实践方法
    1.4 研究贡献
    1.5 本文结构
第2章 研究背景
    2.1 手工艺文化、机械批量化生产与数字化个人制造
        2.1.1 造物的实用性
        2.1.2 造物的道德性
        2.1.3 造物的创造性
    2.2 传统造物文化的发展现状
    2.3 制作者运动的兴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工艺设计策略
    3.1 相关工作
        3.1.1 基于物质文化的数字化方法研究
        3.1.2 基于非物质文化的数字化方法研究
        3.1.3 基于混合工艺的设计方法研究
    3.2 数字工艺的定义
    3.3 数字工艺的目标
        3.3.1 与其他设计策略的比较
        3.3.2 数字工艺设计策略的目标
    3.4 数字工艺的元素构成
        3.4.1 传统工艺与数字制造的基本元素
        3.4.2 数字工艺的元素组成
    3.5 数字工艺的实施流程
        3.5.1 工艺特征的提取
        3.5.2 数字技术的复刻
        3.5.3 数字化平台的建立
        3.5.4 数字与物质沟通机制的设计
        3.5.5 实践和产出
    3.6 数字工艺的评估机制
        3.6.1 评价标准
        3.6.2 评价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从竹编织文化到数字化编织技术
    4.1 竹编织文化研究
        4.1.1 文化考察
        4.1.2 工艺元素
        4.1.3 工艺特征
    4.2 相关工作
    4.3 设计策略的实施方法
    4.4 数字化平面编织图案设计平台
        4.4.1 功能设定
        4.4.2 技术方案
        4.4.3 平台建立
        4.4.4 工作流程
        4.4.5 工作坊活动及产出
    4.5 数字化立体编织模型制作平台
        4.5.1 功能设定
        4.5.2 技术方案
        4.5.3 平台建立
        4.5.4 工作流程
        4.5.5 测试与实验
        4.5.6 设计迭代
        4.5.7 用户测试及产出
    4.6 数字编织工艺的讨论评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从剪纸文化到参数化产品设计
    5.1 剪纸文化研究
        5.1.1 文化考察
        5.1.2 工艺特征
    5.2 相关工作
    5.3 设计策略的实施方法
    5.4 参数化灯具设计平台
        5.4.1 功能设定
        5.4.2 技术方案
        5.4.3 平台建立
        5.4.4 工作流程
        5.4.5 设计成果与相关评价
        5.4.6 设计迭代
    5.5 剪纸数字工艺的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从演奏文化到体感互动乐器设计
    6.1 演奏文化研究
        6.1.1 文化考察
        6.1.2 文化特征
    6.2 相关工作
    6.3 设计策略的实施方法
    6.4 体感乐器设计研究
        6.4.1 功能设定
        6.4.2 技术方案
        6.4.3 系统建立
        6.4.4 用户测试
    6.5 演奏文化数字化的评估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从传统工艺到数字工艺
    7.1 发展维度与限制
        7.1.1 发展维度:手工艺与日常DIY制作的联系
        7.1.2 发展维度:开放式的创意实践
        7.1.3 限制:平台系统化与产出个性化的挑战
    7.2 实践挑战
        7.2.1 工艺优势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的强调
        7.2.2 相关工艺、技术与案例示范数据库的建立
        7.2.3 协同设计与创新的普及
    7.3 优势与价值
        7.3.1 产品设计与制造本质的改变
        7.3.2 日常用品使用感受的改变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要点
    8.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附件一: 平面编织案例主要程序代码
附件二: 立体编织案例主要程序代码
附件三: 参数化灯具案例主要程序代码
致谢

(9)可持续经济学的发展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市场失灵与污染成本
二、减排与经济增长
三、经济增长的资源与环境意义
四、经济增长与物质流动
五、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涵义
六、生物经济学:弱可持续性与强可持续性
七、需要新的能源经济学范式
八、结语:走向可持续经济学

(10)隐藏型垃圾网页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定向检测的研究现状
        1.2.2 伪装型垃圾网页检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隐藏型垃圾网页检测技术
    2.1 隐藏型垃圾网页欺诈技术
        2.1.1 内容隐藏
        2.1.2 重定向
        2.1.3 伪装
    2.2 隐藏型垃圾网页的相关检测技术
        2.2.1 重定向的相关检测技术
        2.2.2 伪装型垃圾网页的相关检测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伪装型垃圾网页检测算法设计
    3.1 Cloaking欺诈技术的现象和机理
    3.2 Cloaking检测算法设计
        3.2.1 原理分析
        3.2.2 具体设计
    3.3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伪装型垃圾网页检测系统设计
    4.1 Cloaking检测系统需求
    4.2 Cloaking检测系统工作流程
    4.3 Cloaking检测系统数据集构建方法
        4.3.1 模拟搜索引擎爬虫方法
        4.3.2 搜索结果相关页面的获取
    4.4 网页特征信息提取
        4.4.1 特定标签提取
        4.4.2 内容特征
        4.4.3 链接特征
    4.5 Cloaking检测模块设计
    4.6 系统数据库设计
    4.7 系统的技术基础
        4.7.1 Jsoup
        4.7.2 DOM
        4.7.3 HtmlUnit
        4.7.4 Rhino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伪装型垃圾网页检测系统实现
    5.1 Cloaking检测系统数据集构建
        5.1.1 构建垃圾词汇库
        5.1.2 模拟搜索引擎爬虫及浏览器用户
        5.1.3 解析搜索结果页面及获取信息
    5.2 网页特征信息提取
        5.2.1 特定标签提取
        5.2.2 内容特征提取
        5.2.3 链接特征提取
    5.3 Cloaking垃圾网页检测
        5.3.1 Cloaking垃圾网页检测算法
        5.3.2 Cloaking垃圾网页检测流程
    5.4 文件管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6.1 实验数据集
    6.2 实验数据结果标注
    6.3 评价指标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混淆矩阵分析
        6.4.2 Cloaking类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ETA──时间的制造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的恐怖袭击事件量化分析[D]. 吴振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D]. 谢婉莹. 东南大学, 2020
  • [3]时间调制LED幻影阵列效应可见性模型[D]. 于戌岭. 东南大学, 2019(06)
  • [4]经济制度的法律规范基础和民法典功能的考察——民法典分解现象和中国民事立法模式合理性之分析[J]. 张礼洪. 广东社会科学, 2018(04)
  • [5]运动及益赛普对小鼠中度颅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范治恒.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6]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及对策研究 ——基于农户家庭排污角度[D]. 李文腾. 浙江大学, 2017(01)
  • [7]有限度的反叛 ——“9·11”小说的反叙事性[D]. 冯圆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8]从传统工艺到数字工艺的设计策略研究[D]. 陶冶. 浙江大学, 2017(01)
  • [9]可持续经济学的发展与前景[J]. 罗伯特·U·艾尔斯,孙舒宁.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05)
  • [10]隐藏型垃圾网页检测研究[D]. 王莉丽.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标签:;  ;  ;  

ETA - 时间的创造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