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县第一实验小学

铜梁县第一实验小学

一、铜梁县第一实验小学(论文文献综述)

赵艺杰[1](2020)在《2010-2019年中国技巧项目注册人口变化剖析》文中研究指明技巧项目在我国64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落再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在2010年全国技巧冠军赛中,只有30多人参赛,运动员数量还没有裁判员多[1],基于此,为恢复我国技巧项目的世界强国地位,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于2010年开始尝试技巧项目的多模式发展,对我国技巧项目进行大力改革,并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尝试。本文以2010-2019年这10年来我国技巧项目注册人口的变化为突破口,在统计分析注册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同时,着力剖析引起这一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以便为我国技巧项目的持续改革注入新的动力。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统计,通过研究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从注册运动员数量来看,我国技巧注册人数整体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9年我国技巧注册总人数有1933人,较之10年前扩大了37倍。2.从注册单位特征来看,注册单位的数量由2010年的7个增加至2019年的233个,注册单位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加,初期只有专业队注册,之后不断有大中小学校及社会俱乐部加入到技巧项目中,目前我国技巧项目注册人数覆盖的省份固定在24个。3.从全国技巧比赛参赛人口来看,总体上是一路上升,2010年共104人参赛到2019年有1345名运动员参赛;技巧赛事所覆盖的省市面积也在逐渐扩展;参赛单位类型越来越多样,注册人口中有较多的运动员在完成注册工作后能够参与到技巧赛事中。4.从全国技巧等级运动员授予数量来看,从2010年的41名运动员到2018年全国最多有426名运动员获得了技巧运动员等级称号,其中二级运动员人数最多,占68.9%,一级运动员次之,表明注册的运动员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具备一定的技术训练水平。5.引起我国技巧项目注册人口变化的因素主要有:2010年起体育总局体操中心关于进行技巧赛事改革方案的提出与实施;为我国技巧爱好者搭建赛事平台;举办全国技巧训练营;开展各类技巧项目推广活动及特色晚会,大力宣传技巧项目。结合近10年技巧改革发展的现状,为我国技巧项目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加大对基层技巧项目教练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壮大技巧推广的师资队伍;积极探索技巧项目专家培训团队“对口送教”推广模式,系统做好适合于各个层次推广的技巧资源;进一步完善全国性技巧项目赛事培训体系,为技巧爱好者搭建更多地比赛和培训机会;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健全全国技巧信息官方平台。

谢健[2](2018)在《民国时期的基层司法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 ——以四川地区为中心(1927—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外来因素的影响之下,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制度、结构、习俗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管理国家的政府而言,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国家治理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应政府正常运转的需要。辛亥革命之后,虽然原有的封建政权被推翻,但新建立的共和国未能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模式,1927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北洋政府的基础之上继续追寻西方治国模式的本土化。在此背景之下,各种治国模式被探讨、实践,也正因于此,南京国民政府即便是在“党治”话语下一再强调国民党的权威,对于“法治”这个潮流性的治国模式并未完全摒弃,从中央到地方的司法体系被逐步的建立起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基层司法建设与基层社会的治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探讨这种联系,以自然、政治、历史都较为特殊的长江上游省份四川最为适宜。有鉴于此,本文以如何实现“依法治国”为问题导向,从法律制度的建构与实践出发,侧重于对基层社会中纠纷处理模式的探讨,从而还原出民国时期四川地区由官方构建起来的基层纠纷处理体系。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将这个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审判系统,包括兼理司法、县司法处、地方法院、兼理军法等制度所形成的司法审判机构系统;二是司法辅助系统,包括律师制度、检察制度等;三是行政调解系统,包括乡镇调解委员会、警察局、乡镇公所、保甲等官方调解机构;四是官方认可的调解模式,如社会团体调解、宗族调解、中人调解等。对纠纷处理系统的历史还原和探讨,不仅是总结基层司法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同时也进一步的深化了这样一个认识:虽然在现代国家的构建中司法制度有统一的规范,但“法治”是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并行存在的,基层社会的治理也随着“法治”形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

吴洪成,刘梦熙[3](2017)在《近代重庆教会学校初探》文中认为重庆作为近代中国长江上游重要的通商口岸、西南地区经贸中心,较早地吸引了传教士来此布道,逐渐成为基督教会在华西地区的传教中心。传教士在重庆创办了数量不菲的教会学校——幼稚园、教会小学、教会中学乃至各类专门学校,形成了重庆近代教育史上特殊的教育类型。近代重庆教会学校在传播宗教神学、扩张文化宗教势力的同时,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学校教学课程、组织管理及教学方法的现代转型都客观上发挥了作用,并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重庆近代新教育的发展。

谢健[4](2015)在《抗战后乡村建设的复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肇兴于20世纪以来对立国之争中的“以农立国”思想的实践。这一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到达顶峰,并贯穿于整个民国时期。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是近代中国乡村建设史上的主导力量之一,从1926年的定县实验开始,一直致力于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抗战爆发前,平教会总部南迁长沙,抗战爆发后又到贵州,最后迁到重庆。在南迁过程中,平教会先后在湖南衡山、贵州定番、四川新都等地进行了乡村建设实验。抗战时期,在乡村建设实验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平教会于1940年在巴县歇马场创办了私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计划为战后乡村建设培养人才。1946年,为实现扩大的县单位实验,并为省单位实验做准备,平教会在四川省的第三行政区建立起“巴璧实验区”,随后又扩大范围形成“华西实验区”。关于华西实验区的乡村建设,其主题、内容、重点、方法;与平教会之前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的异同;这一时期平教会与国民政府的关系等问题,都是目前学术界尚未论证的,因此,本文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璧山县新开放的档案及其他相关史料,首先以平教会兴办大学教育和华西实验区的乡村建设实践为主线,对华西实验区的乡村建设的历程与内容进行梳理,然后在梳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本文的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前言部分。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缘起、依据,并对相关学术史进行了回顾。其次是介绍本文研究的问题、思路、方法及所使用的材料。第二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在本部分中,首先以平教会办理定县农村建设育才院为起点,对平教会办理大学教育的历史进行了梳理,通过结合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办学的历史和特色,对晏阳初等人的大学教育改革观点进行了总结。其次根据史料理清乡村建设学院的实习区和华西实验区的关系,并对平教会将乡村建设学院学生实习与华西实验区的乡村建设相结合做了详细讨论。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本部分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介绍华西实验区的组织体系、管理规则、人事制度等组织内容;二是对解放前华西实验区乡村建设中的教育、经济、卫生、调查、自卫等内容进行考察,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的核心所在;三是对解放后华西实验区的工作、历史命运进行了相关考察,最终完整的展现了华西实验区从建立到结束的全过程。第四部分,即文章的第七章、第八章。本部分可以看做是全文的结尾部分,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华西实验区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总结,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华西实验区的缺陷与不足。其次是在既有史实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因素,重评华西实验区乡村建设的历史。

田益,陈勇[5](2015)在《践行群众路线 做好三个服务 促进教育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党的群众路线,归根到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新的历史时期,重庆铜梁区教育科学研究所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创新教育科研工作,把践行群众路线的服务范围定位在三个层面上,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何代国[6](2014)在《同心协力抓管理 与时俱进创一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梁县第一实验小学创建于1902年,8次迁址,15次易名。学校现坐落在巴川河畔、凤山脚下,占地面积21263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9平方米,常年办学规模60个班,小学生4000余人,教职工近200人。学校坚持创新求改革,改革求发展,发展求特色,同心协力抓管理,与时俱进创一流,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一流名校,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一、树立一种理念学校办学理念是"每天一小步"。"每天一小步"将铜梁

陈宇[7](2014)在《铜梁县城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生群体作为祖国的未来,其自身的身体健康对于祖国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学校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主要教育形式,其自身资源的丰富性是体育课程得以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以铜梁县城区内中学体育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对国内外关于体育课程资源概念、体育课程资源分类、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意义及原则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铜梁县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思想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程人力资源、课程物力资源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当期,由于铜梁县中学领导对于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导致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重视度不高,缺乏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铜梁县中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缺乏兴趣,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研究不足;各学校在重视高考、中考、会考、统考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情况之下,体育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受到了轻视和削弱,使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去主动学习更新观念,安于现状,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淡薄;体育课程的物力资源建设相对落后,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的配备还不能够满足基本教学和中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利用率较低。针对当前铜梁县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问题,结合铜梁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意见:转变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的体育观念,加大对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要以学生的兴趣为根本,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选课程序,实行学生两自主(自主选项目、自主选授课老师)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开发利用的体育场地器材途径来弥补不足,要争取逐步配齐体育器材,不断地完善办学条件、改善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投入和建设;成立由体育教师、体育业务骨干、体育爱好者组成一个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小组,共同对体育课程资源的进行研究开发。

邹孟言[8](2013)在《重庆铜梁龙舞的历史演进与现代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不断的演进和发展,铜梁龙舞不仅保留了它的精髓,还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然而,近年来,由于现代体育运动不断兴起的冲击,加之国内其它龙舞品种的不断创新和改进,铜梁龙舞这项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问题。现今铜梁很多地方的龙舞活动已经少之又少,甚至有的地方已经没有人参与这一项活动,以至于铜梁龙舞的发展大不如从前。本文旨在通过对铜梁龙舞的历史演进及身体动作的详细剖析,及对铜梁竞技龙舞的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对铜梁龙舞发展和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使铜梁龙舞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何代国[9](2013)在《打造特色鲜明的一流名校 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文中提出重庆市铜梁县第一实验小学始建于1902年,我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高奏以创新求改革,以"有恒有信,无限精彩"为办学理念,以"打造特色鲜明的一流名校,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为办学宗旨,以"立足铜梁,面向重庆,辐射西部,走向全国,争创中华名校"为办学目标,坚持走"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彰显双语特色,搭建基础教育

何代国,龚德喜[10](2012)在《打造特色鲜明的一流名校 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文中指出铜梁县第一实验小学始建于1902年,位于国际共产主义邱少云烈士故乡,坐落在潺潺流水的巴川河畔,巍巍耸立的凤山脚下,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沧桑,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占地面积21263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9平方米,绿化面积7100平方米,常年办学规模60个教学班,学生4500人,教职工170人的现代化小学。我校是原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

二、铜梁县第一实验小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铜梁县第一实验小学(论文提纲范文)

(1)2010-2019年中国技巧项目注册人口变化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1.1 技巧定义
        1.4.1.2 注册的定义
        1.4.1.3 技巧注册人口的定义
        1.4.2 关于技巧项目的理论研究
        1.4.2.1 关于国外技巧项目发展的研究
        1.4.2.2 关于国内技巧项目发展的研究
        1.4.3 对人口因素与体育项目发展关系的研究
        1.4.3.1 对体育项目人口的研究
        1.4.3.2 对人口因素与体育项目发展关系的研究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和手段
        2.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2010-2019年中国技巧项目注册人口数量变化与分析
        3.1.1 注册运动员特征分析
        3.1.1.1 注册运动员数量的变化与分析
        3.1.1.2 注册运动员性别的变化与分析
        3.1.2 注册单位特征分析
        3.1.2.1 注册单位数量的变化与分析
        3.1.2.2 注册单位类型的变化与分析
        3.1.2.3 注册单位所在省市数量的变化与分析
    3.2 2010-2019年中国技巧项目注册人口质量变化与分析
        3.2.1 全国性技巧比赛参赛人口特征的变化与分析
        3.2.1.1 全国性技巧比赛参赛运动员数量变化与分析
        3.2.1.2 全国性技巧比赛参赛运动员性别数量的变化与分析
        3.2.1.3 全国性技巧比赛参赛省市数量变化与分析
        3.2.1.4 全国性技巧比赛参赛单位类型的变化与分析
        3.2.2 技巧等级运动员授予数量特征的变化与分析
    3.3 中国技巧项目注册人口变化因素分析
        3.3.1 关于中国技巧项目改革决定的提出
        3.3.1.1 我国技巧项目改革历史背景分析
        3.3.1.2 我国技巧项目改革社会背景分析
        3.3.2 为我国技巧爱好者搭建赛事平台
        3.3.2.1 全国技巧赛事的引领
        3.3.2.2 全国技巧比赛规程规则的演变
        3.3.3 举办全国性技巧训练营
        3.3.4 开展各类技巧项目推广活动
        3.3.4.1 以师资培训为先导,着力推进技巧进校园,拓展技巧训练人口
        3.3.4.2 结合全国性技巧赛事,创办各类特色活动,大力宣传技巧项目
    3.4 中国技巧项目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分析
        3.4.1 加大对基层技巧项目教练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壮大技巧推广的师资队伍
        3.4.2 积极探索技巧项目专家培训团队“对口送教”推广模式,系统做好各项推广教材
        3.4.3 进一步完善全国性技巧项目赛事培训体系,为技巧项目爱好者搭建展示自己技巧才能的舞台
        3.4.4 加大未来技巧项目的市场运作,健全全国技巧信息官方平台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2)民国时期的基层司法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 ——以四川地区为中心(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资料说明
第一章 廿一军与防区制时代的四川基层司法(1927—1934)
    第一节 历史的回旋:廿一军防区的司法系统建设
        一、沿袭旧制的县司法公署
        二、基层法院体系建设
        三、廿一军辖区的兼理司法制度
        四、廿一军基层司法建设的认识与趋势
        五、地方治安系统及其运作实效
    第二节 防区制下司法系统的运作
        一、基层司法中的人事问题
        二、基层司法经费问题
        三、监所运作与监犯管理
        四、廿一军戍区内的其它司法行政事务
    第三节 防区制下的基层司法实践
        一、审案程序与规模分析
        二、防区制下的案件处理及其弊端
第二章 基层司法机关的完善及运作(1935—1949)
    第一节 基层司法机关的发展演变
        一、民国时期基层司法制度的比较分析
        二、川政统一后川省基层司法机关的演变
    第二节 基层司法机关人事与经费的制度分析
        一、司法官的任用与考核
        二、司法职员的招录与管理
        三、司法经费的筹措与司法人员的薪津标准
    第三节 基层司法机关的运作分析
        一、基层司法机关处务规范
        二、诉讼管理与审判实践
        三、案件指数分析
        四、监狱协进会与基层监狱的管理
第三章 战时实验地方法院与基层司法改革
    第一节 战时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实验地方法院
        一、战时司法改革的背景与内容
        二、实验地方法院的建立与撤销
    第二节 实验地方法院案件审判事务的改革
        一、案件审理的程序简化
        二、自诉案件的移送与案件书表制作
    第三节 实验地方法院的院务革新
        一、实验地方法院的司法行政
        二、监所改良与监犯管理
        三、实验地方法院对司法事务的研究
    第四节 实验地方法院的成果及弊端
        一、实验地方法院的成果
        二、对实验地方法院的质疑
第四章 兼理军法制度与四川基层社会治理
    第一节 文本解读:兼理军法制度概览
        一、兼理军法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二、兼理军法制度审判范围的变化
        三、兼理军法制度的审案规定
        四、兼理军法制度的社会反响
    第二节 县军法机关的组织与运作
        一、县军法室的组织、人事及财政
        二、县军法室受理案件分析
        三、县军法监与军法监犯的管理
    第三节 兼理军法制度的审判实效
        一、军法判决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二、军法审判中的地方势力因素
        三、从优势到弊端:兼理军法制度设计与运作的偏离
第五章 基层司法建设中的律师与律师公会
    第一节 基层司法体系中的律师与律师公会
        一、律师的任职条件及其管理
        二、律师公会法令的文本解读
        三、基层律师公会的组织——以璧山律师公会为例
    第二节 法条变化与权力争夺——成都律师公会换届纠纷中的管辖问题
        一、1942 年与1946 年的两次选举纠纷
        二、双重管辖权下的权力争夺
    第三节 律师、律师公会与基层法治
        一、基层司法实践中的律师与律师公会
        二、律师、律师公会与基层司法改进
第六章 地方自治下的基层司法建设与法治实践
    第一节 情、理、法之间:调解委员会制度及其实践
        一、地方自治框架下的调解委员会
        二、调解委员群体的历史面相
        三、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范围与成效
        四、对调解委员会制度的反思
    第二节 基层警政与地方治安维护
        一、以警察局为中心的基层司法关系
        二、警察局处理案件的来源与规模
        三、治安实践:警察与基层案件处理
    第三节 基层政权与地方法治:基于乡镇公所及保甲运作实效的分析
        一、纠纷处理及案件评断
        二、对治安事件的因应
        三、案件审判中保甲及乡镇
    第四节 民间组织与纠纷处理
        一、行会组织与纠纷处理
        二、默认与支持:宗族调解与纠纷处理
结语
附录 (一)法规编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近代重庆教会学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庆教会学校的发展历程
    (一) 教会学校的创建时期 (1875—1905年)
    (二) 教会学校的发展时期 (1906—1919年)
二、重庆教会学校概述
    (一) 神学教育学校
    (二) 世俗教育学校
        1. 教会幼稚园
        2. 教会小学
        3. 教会中学
        (1) 求精中学
        (2) 广益中学
        (3) 文德女子中学
        4. 其他教会学校
三、重庆教会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一) 教学目的
    (二) 教学内容
        1.19世纪80年代至1906年前为第一阶段
        2.1907年至1929年为第二阶段
    (三) 办学经费
    (四) 师资队伍
    (五) 学生生源及毕业去向
四、近代重庆教会学校的历史作用
    (一) 推动重庆教育近代化进程
    (二) 培养一批新型专业人才, 有助于重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4)抗战后乡村建设的复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起与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三、资料来源与拟解决问题
第一章 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缘起与成立
    一、平教会兴办大学教育的初步探索——定县农村建设育才院
    二、平教会南迁与衡山师范校的创办
    三、乡村建设育才院的成立与发展
    四、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办学情形
第二章 从乡村建设学院实习区到乡村建设实验区
    一、“社会实验室”——璧山实习区的设立
    二、歇马“研习区”的建立
    三、从巴璧实验区到华西实验区组织结构的演变
    四、乡村建设学院学生实习与华西实验区乡村建设的结合
第三章 华西实验区的组织结构、建设计划与人事制度
    一、华西实验区的建设目标与组织结构
    二、乡村建设计划的制定
    三、华西实验区的经费考察
    四、工作人员的选拔与训练
    五、工作人员管理规则
第四章 华西试验区的乡村建设内容(上)
    一、设立社学区——基层建设组织的划定
    二、农村扫盲教育运动的开展
    三、农村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四、农村手工业合作组织的建立
    五、未完成的事业:华西实验区创办社田与减租工作
第五章 华西试验区的乡村建设内容(下)
    一、卫生及常见疾病防治工作
    二、社会调查工作
    三、编辑出版工作
    四、农村自卫工作
第六章 扩大、解散与平反:乡村建设学院与华西实验区的历史命运
    一、解放后的工作范围的扩大及工作总结会的召开
    二、乡村建设学院和华西试验区的结束
    三、晏阳初回国访问与平教会的平反
第七章 华西实验区乡村建设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一、华西实验区的困难与问题
    二、工作人员的问题
第八章 结束语:华西实验区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
    一、当时的社会评价情况
    二、为完成建国而进行的实验:华西实验再评价
    三、华西实验区乡村建设与“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践行群众路线 做好三个服务 促进教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为教育决策服务
2 为学校发展服务
    2.1 深入学校现场指导
    2.2 规范课题评估工作
    2.3 坚持区域性教育科研
3 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3.1 积极构建区域性教育科研“金字塔”模式
    3.2 抓实“个人课题”, 提升教师科研品质
    3.3 加强组织建设,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
4 取得的成效

(6)同心协力抓管理 与时俱进创一流(论文提纲范文)

一、树立一种理念
二、突出两个重点
    (一) 德育为先
    (二) 教学为主
三、优化三支队伍
    (一) 优化干部队伍
    (二) 打造教师团队
    (三) 培养学生群体
四、实现了六大突破
    (一) 实现了领导班子建设的新突破
    (二) 教师水平的提高实现了新突破
    (三) 教育教学成绩实现了新的突破
    (四) 学校的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
    (五) 实现了学校辐射作用发挥的新突破
    (六) 实现了促进城镇学校发展的新突破

(7)铜梁县城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课程资源概念
    2.2 体育课程资源分类
    2.3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关系
    2.4 国内研究
        2.4.1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意义与现状
        2.4.2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2.4.3 国内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研究
    2.5 国外研究
        2.5.1 体育课程的基本设计理念
        2.5.2 体育课程的比较研究
        2.5.3 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观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课程思想资源(A类)
        4.1.1 体育教师的工作思想观念
        4.1.2 中学生的体育课程思想观念
    4.2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B类)
    4.3 体育课程人力资源(C类)
    4.4 体育课程物力资源(D类)
第5章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5.2 对策
        5.2.1 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5.2.2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
        5.2.3 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开发
        5.2.4 体育课程物力资源开发
        5.2.5 成立专门的体育资源开发小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重庆铜梁龙舞的历史演进与现代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视
        1.1.2 “两江新区”的设立以及建设“重庆 1 小时经济圈”战略的提出给铜梁龙舞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1.1.3 悠久的铜梁龙文化历史
    1.2 研究依据
        1.2.1 铜梁龙舞是一项独具魅力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1.2.2 铜梁龙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2.3 铜梁龙文化是多民族龙文化融合的产物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现状综述
    2.1 铜梁龙舞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价值研究
        2.1.1 铜梁龙舞的历史发展研究
        2.1.2 铜梁龙舞的社会特性研究
        2.1.3 铜梁龙舞的特色价值与精神研究
    2.2 铜梁龙舞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研究
    2.3 铜梁龙舞的现代传承和保护策略研究
        2.3.1 铜梁龙舞的传承现状研究
        2.3.2 铜梁龙舞的传承模式研究
        2.3.3 铜梁龙舞的传承工艺研究
        2.3.4 铜梁龙舞文化的现代传承和保护策略研究
    2.4 铜梁龙舞的问题及反思研究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龙形态的演变
        3.1.1 龙形态的共性演变时期
        3.1.2 龙形态的个性演变时期
        3.1.3 铜梁龙舞探源
        3.1.4 近现代铜梁龙舞的兴起
    3.2 铜梁龙舞的特征种类及动作组合构成
        3.2.1 铜梁龙舞的基本特征
        3.2.2 铜梁龙舞的种类
        3.2.3 铜梁竞技龙舞的道具和场地规格
        3.2.4 铜梁竞技龙舞的基本动作组合
    3.3 铜梁龙舞的传承及发展现状
        3.3.1 政府大力扶持铜梁龙舞的传承
        3.3.2 竞技龙舞与学校培养相结合的传承现状
        3.3.3 民间组织向产业化转型的传承现状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铜梁竞技龙舞在国内的绝对优势已不复存在
        4.1.2 铜梁龙文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不理想
        4.1.3 对铜梁龙舞的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强
        4.1.4 铜梁龙舞的现代传承形势十分严峻
        4.1.5 铜梁龙文化的研究力量薄弱
    4.2 建议
        4.2.1 加快铜梁龙舞在民间的普及和开展
        4.2.2 大力宣传铜梁龙舞
        4.2.3 整合和规范铜梁龙文化市场
        4.2.4 深入完善铜梁龙舞传承人保障制度
        4.2.5 加强对铜梁龙舞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力度
        4.2.6 鼓励学术研究和创新推进铜梁龙舞在学校的普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打造特色鲜明的一流名校 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独占鳌头的办学理念
二、独具特色的德育活动
    (一) 撑好一个支点, 注重德育队伍建设和课程育德工程, 全力促进育人。
    (二) 树好一面旗帜,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三) 抓好一条主线, 狠抓德育常规, 推行行动德育, 打造德育品牌。
    (四) 塑造一个亮点,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为学校赢得极佳的声誉。
三、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
    (一) 优化环境, 创设氛围。
    (三) 加强培训, 优化队伍。
    (四) 重视教研, 科研兴教。
四、独领风骚的历史跨越
    (一) 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二)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 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四) 促进了学校辐射作用的发挥。

四、铜梁县第一实验小学(论文参考文献)

  • [1]2010-2019年中国技巧项目注册人口变化剖析[D]. 赵艺杰.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2]民国时期的基层司法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 ——以四川地区为中心(1927—1949)[D]. 谢健. 南开大学, 2018(03)
  • [3]近代重庆教会学校初探[J]. 吴洪成,刘梦熙.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 [4]抗战后乡村建设的复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研究[D]. 谢健. 西南大学, 2015(02)
  • [5]践行群众路线 做好三个服务 促进教育发展[J]. 田益,陈勇.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5(03)
  • [6]同心协力抓管理 与时俱进创一流[J]. 何代国.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4(07)
  • [7]铜梁县城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陈宇.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8]重庆铜梁龙舞的历史演进与现代传承研究[D]. 邹孟言.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3)
  • [9]打造特色鲜明的一流名校 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A]. 何代国.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 2013
  • [10]打造特色鲜明的一流名校 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J]. 何代国,龚德喜.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2(01)

标签:;  ;  ;  ;  ;  

铜梁县第一实验小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