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腺瘤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腺瘤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一、肠镜诊治大肠腺瘤癌变的临床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任静[1](2021)在《除痰解毒方防治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除痰解毒汤(木香、砂仁后下、薏苡仁、红豆杉、白术、陈皮、姜半夏、厚朴、三棱、莪术、茯苓、党参、威灵仙、仙鹤草、鱼腥草、金荞麦、浙贝母)防治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再发及癌变的作用。方法:将2019年9月-2020年3月在永川中医院住院部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已行结直肠息肉切除,并且病理活检为腺瘤性息肉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在术后予常规止血、抗感染、肠道营养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除痰解毒方汤剂口服治疗,疗程为2月。1年后复查肠镜,比较肠镜结直肠腺瘤的复发、再发及癌变率,中医症候评分及临床疗效,并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完成试验共计58例患者,脱落2例,其中对照组30例,复发13例,复发率43.3%,观察组28例,复发5例,复发率17%,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疗效评估上,观察组有效率96.43%,对照组有效率93.3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对于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大便习惯、舌苔情况疗效均显着(P<0.01),而对照组仅在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大便习惯改变方面疗效显着(P<0.01),在治疗腹痛、腹胀、舌苔方面有较好的疗效(P<0.05)。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腺瘤复发与年龄、性别、饮酒史、腺瘤的大小、部位、数量、病理分型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观察组发现吸烟史对腺瘤复发有相关性(P<0.05),对照组无明显相关性(P>0.05),安全性分析: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除痰解毒方能够有效防治腺瘤性肠息肉术后1年复发及再发,并且可以显着减轻患者的腹痛、腹胀、大便性状改变、大便习惯改变、舌苔等症状、体征,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刘子彰[2](2021)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证型分布及其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二大恶性肿瘤,结直肠腺瘤属于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约有70%的结直肠癌由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因此结直肠腺瘤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近年来,关于腺瘤与血脂的关系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具体到各项血脂指标,研究仍然较少。大肠息肉的中医证型研究较多,但具体到结直肠腺瘤的证型及其与血脂异常的关联,研究较少。研究目的:本研究是通过收集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脂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冀发掘对结直肠腺瘤危险分层及中医辨证有价值的血脂指标,从而对结直肠腺瘤的诊治提供更多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4年-2019年间在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病房住院,诊断为“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一般资料、四诊信息、血脂指标、肠镜结果、病理诊断信息。统计分析腺瘤患者的一般资料,按腺瘤危险程度将腺瘤分为进展期腺瘤与普通腺瘤,比较进展期腺瘤与普通腺瘤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及各项血脂指标有无差异。描述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证型分布,比较不同证型的腺瘤患者血脂情况有无差异。按血脂指标高低分为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比较血脂异常与血脂正常患者的腺瘤特征、证型分布有无差异。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结直肠腺瘤患者461例,其中男性257例,女性204例,年龄分层上,以40岁以上人群居多,占比94.5%。461例患者中,符合进展期腺瘤者共141例,普通腺瘤320例;符合血脂异常者共295例,血脂正常者共196例。2、腺瘤情况纳入的461例腺瘤患者中,息肉数量≥3个者最多,占比48.2%;部位以左半结肠居多,占比43.0%;大小多在1cm以下,占比85.7%。腺瘤的内镜分型与病理类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2,P<0.001)。3、腺瘤危险分层与基础资料、血脂的关系(1)进展期腺瘤与普通腺瘤相比较,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人数更多(P<0.05),两组在年龄、性别、烟酒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进展期腺瘤与普通腺瘤相比较,TG(P<0.001)、LDL-C/HDL-C(P=0.02)、TG/HDL-C(P=0.002)、LCI(P=0.001)、AI(P=0.04)、AIP(P<0.001)、HCY(P=0.01)、apoB/apoA1(P=0.02)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证型分布情况纳入的461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归为四类,其中肠道湿热证133例,脾虚夹瘀证115例,气滞血瘀证121例,湿瘀阻滞证92例。证型分布在息肉数量、内镜分型、病理类型中无明显差异。腹泻类患者中脾虚夹瘀证比例最高(28.80%),与非腹泻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类患者中肠道湿热证比例最高(32.90%),与非便秘类患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证型分布与血脂的关系纳入的461例腺瘤性息肉患者中,不同证型患者的 TG(P=0.018<0.05)、sdLDL-C(P=0.002<0.05)、LDL-C/HDL-C(P=0.011<0.05)、apoB/apoA1(P=0.029<0.05)、TG/HDL-C(P=0.013<0.05)、TC/HDL-C(P=0.006<0.05)、AIP(P=0.028<0.05)、AI(P=0.010<0.05)、LCI(P=0.004<0.05)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血脂异常与腺瘤特征、证型分布的关系(1)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比较,两组内镜分型、病理类型、息肉数量均无明显差异。(2)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比较,血脂异常组肠道湿热证比例最高(33.60%),血脂正常组中脾虚夹瘀证比例最高(28.30%),证型分布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患者中,高总胆固醇血症共计196例,高三酰甘油血症共计132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共计118例,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共计58例,四种血脂异常中均以肠道湿热证最为多见,与血脂正常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腺瘤与血脂存在相关性,进展期腺瘤与普通腺瘤的TG、LDL-C/HDL-C、TG/HDL-C、LCI、AI、AIP、apoB/apoA1 水平不同。2、腺瘤患者的证型分布与血脂存在相关性,不同证型的血脂水平不同。3、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证型分布存在差异,血脂异常组中肠道湿热证最多,血脂正常组脾虚夹瘀证最多。

冯泽华[3](2020)在《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大肠腺瘤(肠道湿热证)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清肠消息颗粒经大量临床观察发现可降低息肉复发率,但未进行规范的临床观察,因此设计该方案旨在通过观察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大肠腺瘤术后证属肠道湿热患者的复发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使用此方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收集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内镜室、脾胃病科、肛肠科、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2018.12-2019.12期间就诊的92例大肠腺瘤证属肠道湿热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在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及术后常规治疗1-3天后不做任何治疗。治疗组在术后从恢复饮食起加服清肠消息颗粒治疗12周,生姜3片煎水冲服,每次1袋,2次/日。观察术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息肉复发率、中医证候变化及安全性指标,并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第6个月复查肠镜,结果显示,对照组复发率为11.63%,治疗组复发率为9.1%,合计总体复发率为10.34%,对两组患者复发率进行卡方检验,P>0.05。针对腺瘤息肉大小、数目、病理类型与息肉复发的关系,经卡方检验,P值均>0.05。2.术后第6个月复查表明,就单项症状而言,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腹胀腹痛、排便不爽、便血、泄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口苦、舌苔黄腻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除便血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综合疗效判定,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62.79%,治疗组总有效率90.9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患者药物使用安全性评价方面,患者在口服中药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且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测均未见异常变化。结论1.连续3个月服用清肠消息颗粒于术后第6个月复查,可见无明显降低腺瘤息肉复发作用;且腺瘤息肉的复发率与息肉大小、数目、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2.说明清肠消息颗粒在就改善单项症状腹胀腹痛、排便不爽、便血、泄泻、口苦、舌苔黄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且清肠消息颗粒可明显改善患者综合症状,表明清肠消息颗粒就改善症状方面疗效可。3.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证属肠道湿热腺瘤息肉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

田开放[4](2020)在《二藤散结胶囊对脾虚湿热兼血瘀型结直肠腺瘤防治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以临床常见的脾虚湿热兼血瘀型结直肠腺瘤内镜治疗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客观评价二藤散结胶囊对结直肠腺瘤摘除术后复发及临床症状改善的效果,为临床制定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提供简便有效的中医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的病例来自于山西省中医院肿瘤科及脾胃病科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期间所有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结直肠腺瘤患者共72例,均在我院行结直肠息肉完全摘除术,病理确诊为腺瘤性息肉(CRA)的患者,随机分为二藤散结防治组(n=36)和观察对照组(n=36)。观察对照组术后行常规补液营养支持3天治疗后不予药物干预,二藤散结防治组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的术后支持治疗,可以进食后开始用二藤散结胶囊进行预防复发和临床治疗,具体服药方法为每日三餐后2粒,服药6个月,服药完毕后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进行积分评价,复查肠镜结果及安全性指标。本试验期间有2例患者脱落,对完成试验的患者运用统计学软件客观评价二藤散结胶囊对结直肠腺瘤内镜治疗后复发及临床症状改善的效果。结果:(1)二藤散结防治组息肉复发率为14.28%,观察对照组息肉复发率为25.71%,经过统计学检验,P=0.232>0.05,表明无显着差异。(2)性别、有无吸烟史、年龄分布、体重指数(BMI)与复发情况的比较中,经统计学检验,P值均>0.05,说明腺瘤的复发与性别、是否有吸烟史、年龄分布、体重指数无明显关系。腺瘤病理类型、腺瘤个数、腺瘤部位与复发情况的比较中,经统计学检验,P值均大于>0.05,说明腺瘤的复发与腺瘤病理、腺瘤个数、腺瘤部位无明显关系。腺瘤大小与复发情况的比较中,经统计检验,P<0.01,说明腺瘤的复发与腺瘤大小明显有关。(3)二藤散结防治组、观察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57%、71.43%,经秩和检验得P值为0.007(<0.01),根据统计学结果显示二藤散结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4)二藤散结防治组中医症候总积分均数加减标准差为3.71±0.54,观察对照组中医症候总积分均数加减标准差为6.05±0.61,经统计学比较P值<0.05,说明二藤散结防治组对比对照组可显着改善中医症候总体积分。(5)治疗后二藤散结防治组与对照组在腹胀、纳呆、大便次数、肛门灼热积分比较中,其P值<0.05,统计学显示有意义,说明二藤散结防治组对腺瘤性息肉患者术后腹胀、纳呆、大便次数、肛门灼热的改善优于观察对照组。二藤散结防治组与观察对照组在乏力症状比较中,其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二藤散结防治组对改善结直肠腺瘤术后的乏力症状更显着。两组患者的腹痛积分、大便性状积分经秩和检验得出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藤散结防治组与观察对照组在治疗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的腹痛、大便性状方面无显着差别。(6)二藤散结防治组与观察对照组的肝肾功在治疗前后均未见异常,两组患者的肌酐、尿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在治疗前后比较中,各项P值均>0.05,说明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肌酐、尿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进行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发现其各项P值>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每位患者的心电图均未见异常现象。结论:(1)腺瘤性息肉摘除术后的复发受息肉直径的影响。(2)结直肠腺瘤术后的患者口服二藤散结胶囊后临床症状有效率可显着提高。(3)二藤散结治疗组的所有临床症状均出现好转,腹痛症状、乏力程度、大便次数、肛门灼热、大便性状出现显着的疗效,腹胀、食欲情况得到明显好转,术后单纯观察患者的乏力情况、腹胀程度仍然存在,其余症状得到改善。(4)与对照组相比,二藤散结防治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复发,但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剂型方便,安全性可靠。

乔钰[5](2020)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与影响因素、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研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临床特点,研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与影响因素、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探讨LST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大肠癌的预防及筛查提供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患者人群以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大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等综合性三甲医院及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万荣县中医院、晋中市中医院等县、市级医院为调查地,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患者,收集明确病理组织学类型的LST患者及其余非LST患者各158例,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获取患者基本信息、中医体质类型等,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方法,探讨LST的临床特点及与影响因素、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LST的分布规律:在LST患者中,多仅存在1处LST病变;生长部位以直肠为主;颗粒型中多以结节混合型为主,非颗粒型中多以扁平隆起型为主;病理组织学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进行其相关性研究发现:病变形态学分型与生长部位、组织学分型、病变直径之间,中医体质与性别之间存在相关性,但都较弱,其余关系相互之间暂无证据表明存在关联性。2.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对比:病例组、对照组均为158例患者。病例组中男性85例,女性73例;对照组中男性80例,女性78例;经?2检验,P>0.05,两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年龄符合正态分布,平均年龄分别为(64.60±10.193)岁、(64.46±10.187)岁,经t检验,P>0.05,两组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LST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业性质、口味均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为是否患LST的影响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高血压、饮食搭配、饮酒这六类因素P>0.05,尚不能证明其与LST的发生有关。根据各哑变量P<0.05,以脑力为主、以体力为主、辛味均与参照标准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以脑力为主(OR=3.074)、以体力为主(OR=3.775)为是否患LST的强危险因素;喜食辛味(OR=0.175)为保护因素。4.LST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将9种中医体质与是否患LST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阳虚质(OR=5.324),为是否患LST的强危险因素;气虚质(OR=0.226)、阴虚质(OR=0.081)及血瘀质(OR=0.161)为是否患LST的保护因素。结论1.就诊于消化内镜中心的患者人群中,大肠LST患者,606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多仅存在1处LST病变;生长部位以直肠为主;颗粒型中多以结节混合型为主,非颗粒型中多以扁平隆起型为主;病理组织学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2.LST的强危险因素:工作“以脑力为主”或“以体力为主”;保护因素:口味辛辣。3.阳虚体质为LST的强危险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血瘀体质为保护体质。4.在未来结肠镜筛查过程中,应对直肠段进行认真仔细检查;对6069岁人群或存在危险因素、体质的患者进行重点关注,并将最长复查时间间隔缩减至3年以内;一旦发现LST病变,宜近期内切除,以防癌变。

龚裕洁[6](2020)在《胆囊切除、甘油三酯以及NLR与腺瘤性肠息肉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结直肠息肉患者的病例特点,探讨胆囊切除与结直肠息肉发生是否具有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腺瘤性肠息肉患者血常规及血脂相关参数,为临床上对有胆囊切除史、甘油三酯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lymphocyte ratio,NLR)异常患者及早发现腺瘤性肠息肉并行内镜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后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共349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腹部彩超(既往有无胆囊切除)、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胆汁酸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直肠镜检查报告(记录肠息肉大小、数量、部位、形态)、肠息肉病理活检报告(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根据血指标计算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1)将所纳入的349例患者根据既往有无胆囊切除,分为胆囊切除组和无胆囊切除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结直肠息肉发生率;(2)再将115例结直肠息肉患者根据有无胆囊切除,分为胆囊切除组和无胆囊切除组,并对两组肠息肉类型、大小、数量、部位、形态进行相关性分析;(3)为进一步探讨腺瘤性肠息肉发生相关因素,按照肠息肉病理类型分为腺瘤性肠息肉组和无肠息肉对照组,行单因素分析后,将统计学有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评估年龄、性别、胆囊切除、血脂、炎性指标对腺瘤性肠息肉的影响;(4)行ROC曲线分析,评估甘油三酯以及NLR对腺瘤性肠息肉单独及联合诊断价值。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349例,年龄为30-81岁,平均年龄为56.11±11.13岁,其中男性181例(占51.9%),女性为168例(占48.1%)。将349例研究对象根据既往有无胆囊切除分为胆囊切除组(N=75)和无胆囊切除组(N=274),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肠息肉发生率,无胆囊切除患者肠息肉占比为29.2%,胆囊切除患者肠息肉占比为46.67%,x2=8.134,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胆囊切除患者中肠息肉占比更高。2.再将115例肠息肉患者,根据有无胆囊切除分为胆囊切除息肉组(N=35)和无胆囊切除息肉组(N=80),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肠息肉类型、位置、数量、大小、形态差异。发现胆囊切除患者腺瘤占比为85.7%,其它类型息肉(增生性、炎性)占比14.3%,x2=4.102,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胆囊切除组腺瘤性息肉发生率较高,而息肉位置、数量、大小、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进一步分析腺瘤性肠息肉相关危险因素,根据有无腺瘤性息肉发生分为腺瘤性息肉组(N=84)和无肠息肉对照组(N=234)。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临床资料中年龄、性别、胆囊切除与结直肠腺瘤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0.05),腺瘤性息肉患者中,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75%vs.25%,P<0.001),男性是腺瘤性息肉发生危险因素(OR=5.121,95%CI:2.55710.258,P<0.001);随着年龄增加,腺瘤性息肉发生率显着增加(OR=1.760,95%CI:1.3312.327,P<0.001);既往有胆囊切除者腺瘤风险增加(OR=2.215,95%CI:1.0814.540,P<0.03)。在检验指标中,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总胆汁酸水平、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甘油三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LR(OR=2.549,95%CI:1.2855.056,P=0.007),甘油三酯(OR=2.567,95%CI:1.8533.558,P<0.001),表明高水平的甘油三酯、NLR是腺瘤性肠息肉发生危险因素。4.进一步分析腺瘤性肠息肉诊断价值。行ROC曲线分析,当NLR截断值为1.775时,NLR灵敏度为63.1%,NLR特异度为67.5%;当甘油三酯截断值为1.485mmoL/L时,甘油三酯灵敏度为61.9%,特异度为为81.6%,两指标联合时灵敏度为63.1%,特异度为82.9%。NL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66.3%,甘油三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68.7%,两者联合时ROC曲线下面积为75.5%。研究结果显示甘油三酯、NLR对于腺瘤性肠息肉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1.胆囊切除者结直肠息肉发生率增高,且腺瘤性肠息肉发生率增高。2.高水平的甘油三酯、NLR与腺瘤性肠息肉发生密切相关。3.甘油三酯、NLR可作为腺瘤性肠息肉的辅助诊断指标。

郝鹏[7](2020)在《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的镜下特点、病理分型及中医证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作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癌前病变,其具有发病率高、易漏诊、易复发的特点。结直肠腺瘤经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进一步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其中HGIN异型程度及恶变率更高。HGIN是影响结直肠腺瘤治疗方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作为进展期腺瘤,与LGIN的治疗方案选择存在差异,现有的评估手段过度依赖病理结果,治疗方案易受到腺瘤切除不完整或取检不足的影响。对结直肠腺瘤术前进行上皮内瘤变程度评估尤为重要,但现阶段此方向的相关研究较少。目前对于结直肠腺瘤的治疗手段以单纯切除及术后复查肠镜为主,西医方面预防术后复发的干预方法副作用较大,未做临床推广,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应用中医药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安全有效。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准确的辨证分型是保证临床疗效的根本,而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根据四诊合参人为地进行分辨,易受主观影响,缺乏客观评判标准。研究目的探究结直肠腺瘤HGIN的结肠镜下特点、病理分型、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根据特征对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进展程度进行初步判断,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检查、治疗与结肠镜复查方案提供参考。探究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证型与镜下表现、病理分型等情况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化提供客观指标,以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市二龙路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直肠腺瘤伴发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且年龄为50岁及以上的患者。以免疫组化结果作为划分HGIN或LGIN的依据,将患者分为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若患者有多发腺瘤,同时具有HGIN和LGIN时,将患者纳入高级别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发病位置、腺瘤充血情况、多发息肉情况、是否有蒂、腺瘤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等资料。分析性别、发病位置、充血情况、病理类型、多发息肉、是否有蒂、中医证型等与HGIN的相关性。此外,分析中医证型与发病位置、充血情况、是否多发息肉、是否有蒂等情况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资料总体情况共有325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入组,患者年龄分布在50岁-82岁,平均年龄60.04±6.80岁;男性211例,女性114例,男女性别比为1.85:1。其中高级别组158例(48.6%)、低级别组167例(51.4%)。所有患者中,发病位置分布情况:直肠152例(46.8%)>乙状结肠87例(26.8%)>降结肠57例(17.5%)>升结肠有5例(1.5%)>横结肠21例(6.5%)>回盲部3例(0.9%);腺瘤是否充血分布情况:非充血状态258例(79.4%)>充血状态67例(20.6%);是否多发息肉分布情况:多发息肉207例(63.7%)>单发息肉118例(36.3%);是否有蒂分布情况:无蒂息肉289例(88.9%)>有蒂息肉36例(11.1%);病理分型分布情况:管状腺瘤220例(67.7%)>管状-绒毛状腺瘤90例(27.7%)>绒毛状腺瘤15例(4.6%);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湿热下注证123例(37.8%)>脾气亏虚证112例(34.5%)>气滞血瘀证90例(27.7%)。2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因素统计结果两组不同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中,年龄和性别分布特点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发病位置、腺瘤充血情况、腺瘤病理类型、是否多发息肉及不同中医证型在高、低级别组的发病比例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结直肠腺瘤伴随多发息肉与否,并非HGIN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发病位置、腺瘤充血情况、腺瘤病理类型、中医证型,均是HGIN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发病位置组中,直肠与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OR值比较,直肠(1.000)>乙状结肠(0.356)>横结肠(0.270)>降结肠(0.129);直肠与升结肠、回盲部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OR值比较升结肠(1.336)>直肠(1.000)>回盲部(0.641)。腺瘤病理类型组中,绒毛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比较,管状-绒毛状腺瘤(3.730)>绒毛状腺瘤(1.000);绒毛状腺瘤与管状腺瘤无统计学差异(P>0.05),OR值比较,绒毛状腺瘤(1.000)>管状腺瘤(0.568)。中医证型组中,湿热下注与气滞血瘀、脾气亏虚的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OR值比较,湿热下注(1.000)>脾气亏虚(0.457)>气滞血瘀(0.449)。3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因素统计结果不同中医证型在结直肠腺瘤发病位置、是否多发息肉、是否有蒂等情况中均无显着差异(均为P>0.05)。不同中医证型在结直肠腺瘤是否充血状态、病理分型比较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且湿热下注证组在充血状态中例数显着多于气滞血瘀证组和脾气亏虚证组,同时湿热下注证组中绒毛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的例数多于其他两组。结论1 资料总体分析结论本研究发现,结直肠腺瘤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见,管状腺瘤、非充血状态、多发息肉、无蒂息肉较其它类型多见。发病在直肠的结直肠腺瘤最常见。中医证型为湿热下注证的结直肠腺瘤发病数量多于其它证型。2 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因素分析结论HGIN与发病位置、腺瘤充血情况、病理分型及中医证型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其中发病在直肠或升结肠、腺瘤充血状态、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湿热下注型均是HGIN的独立危险因素。3 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因素分析结论结直肠腺瘤的不同中医证型在是否充血状态、病理分型中分布具有差异性,其中湿热下注型中充血状态、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最常见。

赵红鱼[8](2020)在《肠息化积汤对预防大肠腺瘤性息肉(脾胃虚弱型)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通过开展规范化的临床研究,对“肠息化积汤”预防和治疗证属脾胃虚弱型的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观察与评价,科学评价“肠息化积汤”对预防腺瘤性息肉复发的有效性以及对临床症状改善的确切疗效,为“肠息化积汤”的研发推广应用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 依据本研究的纳入标准筛选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脾胃科病房及门诊的患者,且符合脾胃虚弱中医证型的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共80例,按照随机的原则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其中治疗组患者给予“肠息化积汤”以术后治疗,日1剂,疗程8周,对照组不予任何预防息肉复发的药物,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后记录中医症候积分,并于术后1年分别复查肠镜、观察结果,记录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积分改善情况,计算出总体有效率、比较息肉复发情况,评价安全性指标。结果 1.中医症候改善方面:术后6个月前后对照组积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前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积分均有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候改善更为显着。2.腺瘤性息肉复发方面:术后1年比较两组息肉复发情况,治疗组复发12例,复发率为30.0%,对照组复发23例,复发率为57.5%,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纯中药方剂“肠息化积汤”在改善证属脾胃虚弱型的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症候、预防息肉复发方面均有效,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有效预防大肠腺瘤性息肉的术后复发。

沈哲韵[9](2020)在《中青年大肠息肉患者血脂、尿酸与中医证型、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中青年大肠息肉患者的症状、中医证型、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比较大肠息肉患者与非大肠息肉患者的血脂、尿酸水平,以及不同证型、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患者的血脂、尿酸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从而为大肠息肉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19年4月1日到2020年1月31日在苏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住院的86例中青年大肠息肉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临床症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尿酸(SUA)、肠镜检查结果、病理诊断,以及78例中青年非大肠息肉患者的TC、TG、HDL-C、LDL-C、SUA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症状以腹泻类(大便不成形、排便次数增多)、腹痛类(腹痛、腹胀)症状最为多见,其次为怕冷、乏力、口干,便秘类、便血类症状相对少见。2.中医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肠道湿热证、脾虚夹瘀证、湿瘀阻滞证、气滞血瘀证。3.中医体质以平和质最多(46.5%),其次为阳虚质(20.9%)、湿热质(12.8%)。4.大肠息肉组患者TG(P=0.001<0.05)、HDL-C(P=0.010<0.05)、SUA(P=0.015<0.05)与非大肠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多见,血脂、尿酸水平异常的患者中有腺瘤者多于无腺瘤者,息肉的大小与病理类型相关。6.高TC血症患者中脾虚夹瘀证最多(42.1%),高TG血症(44.1%)、低HDL-C血症(45.8%)、高尿酸血症(48.1%)患者均以肠道湿热证最多,高LDL-C血症患者脾虚夹瘀证(35.7%)、肠道湿热证(32.4%)均多见。结论:1.中青年大肠息肉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肠道湿热证、脾虚夹瘀证;最常见的体质依次为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最多见的病理类型为腺瘤性息肉。2.腺瘤性息肉相较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更大。3.大肠息肉组患者TG、SUA 平高于非大肠息肉组,HDL-C水平低于非大肠息肉组。4.高TC血症患者倾向于表现为脾虚夹瘀证,高TG血症、低HDL-C血症、高尿酸血症患者倾向于表现为肠道湿热证,高LDL-C血症患者倾向于表现为脾虚夹瘀证或肠道湿热证。5.血脂、尿酸水平异常的中青年大肠息肉患者息肉为腺瘤性息肉的可能性更高。

边杨清[10](2019)在《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的相关性,为防治结直肠息肉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1.基于医院HIS系统提取数据,分析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发病部位,息肉病理类型等临床特征。2.对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进行搜索,包括所有关于中医体质类型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使用R软件对横断面研究各个率进行荟萃分析,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对照数据的荟萃分析,并以率(rate)或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达效应值。结果1.50岁以上患者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人群,进展期腺瘤占腺瘤病例75岁以上>50-75岁,50-75岁>50岁以下,进展期腺瘤检出例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乙状结肠、直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盲肠。左半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是进展期腺瘤检出的最主要部位。2.包括16项横断面研究,总样本量2341例,包括结直肠息肉患者2241例,对照组100例。结直肠息肉总人数中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及气虚质4个中医体质类型的比例分别为18%(95%CI:14%,22%),12%(95%CI:7%,16%),14%(95%CI:7%,21%),18%(95%CI:11%,29%),结直肠腺瘤总人数中以上4种体质类型的比例分别为19%(95%CI:14%,23%),23%(95%CI:17%,29%),15%(95%CI:10%,20%),13%(95%CI:9%,18%)。腺瘤性息肉患者与非腺瘤性息肉患者中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及阴虚质体质类型的比值的OR值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12(0.71,1.77)、2.01(1.22,3.29)、2.5(1.46,4.26)、1.72(0.86,3.44)倍,进展期腺瘤与非进展期腺瘤患者中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气虚质及阴虚质体质类型的比例的OR值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是1.18(0.51,2.72)、2.35(1.27,4.35)、1.09(0.64,1.87)、1.78(1.00,3.19)、1.12(0.49,2.56)倍。结论1.50岁以上患者息肉检出率明显增高,进展期腺瘤占腺瘤病例的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增长,左半结肠,特别是直肠、乙状结肠是进展期腺瘤检出的最主要部位。2.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和气虚质是结直肠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其中阳虚质及痰湿质是结直肠腺瘤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痰湿质及气虚质是进展期腺瘤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二、肠镜诊治大肠腺瘤癌变的临床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镜诊治大肠腺瘤癌变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除痰解毒方防治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病例完成情况
    2.2 基线资料比较
    2.3 复发率及症候分析
    2.4 复发率相关性分析
    2.5 安全性评估及不良反应
3.讨论
    3.1 结直肠腺瘤研究现状
    3.2 中医对结直肠腺瘤的认识
    3.3 除痰解毒方预防结直肠腺瘤的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3.4 肠镜复查结果分析
    3.5 不足及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西医预防结直肠腺瘤癌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证型分布及其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引言
    1. 大肠息肉的现代研究进展
        1.1 大肠息肉的流行病学
        1.2 大肠息肉的发病机制
        1.3 大肠息肉的分型
        1.4 大肠息肉的治疗与预防
    2. 大肠息肉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大肠息肉的病名、病因病机
        2.2 大肠息肉的中医证型
        2.3 大肠息肉的中医治疗
        2.4 大肠息肉的证型与现代理化指标的关系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4. 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5. 研究内容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基本资料的关系
        3. 腺瘤危险分层与血脂的关系
        4. 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
        5. 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的关系
        6. 血脂异常与腺瘤特征、证型分布的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存在相关
    3. 血脂水平与腺瘤危险分层有关
    4. 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肠道湿热证最常见
    5. 腺瘤性息肉患者不同证型间血脂水平存在差异
    6. 血脂异常影响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证型分布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大肠腺瘤(肠道湿热证)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临床样本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及中止、剔除、脱落标准
        2.4.1 病例排除标准
        2.4.2 病例中止标准
        2.4.3 病例脱落标准
        2.4.4 病例剔除标准
3.研究方案
    3.1 治疗方法
        3.1.1 实验分组
        3.1.2 实验方案
        3.1.3 药物及设备来源
        3.1.4 合并用药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性评价
        3.3.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3.3.2 复发率
    3.4 安全性评价
    3.5 统计学处理
4.研究结果
    4.1 可比性分析
        4.1.1 性别、年龄比较
        4.1.2 腺瘤数目、大小、病理类型比较
        4.1.3 中医症状比较
    4.2 治疗效果
        4.2.1 复发情况比较
        4.2.2 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4.2.3 综合疗效评定
    4.3 安全性评价
5.讨论
    5.1 结果分析
        5.1.1 大肠腺瘤发病情况分析
        5.1.2 复发率结果分析
        5.1.3 中医证候单项症状及综合疗效分析
    5.2 大肠息肉研究进展
        5.2.1 大肠息肉中医研究进展
        5.2.2 大肠息肉术后随访时间探讨
    5.3 关于临床所用清肠消息颗粒的研究
        5.3.1 清肠消息颗粒的渊源
        5.3.2 清肠消息颗粒的组方辨析
        5.3.3 清肠消息颗粒单味药研究及现代药理分析
        5.3.4 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大肠腺瘤可能的作用机制
    5.4 临证体会
        5.4.1 “上工治未病”之谋
        5.4.2 “法相类比”之因
        5.4.3 “标本兼治”之法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二藤散结胶囊对脾虚湿热兼血瘀型结直肠腺瘤防治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临床样本来源
2.诊断标准
    2.1 结直肠腺瘤的西医诊断标准
    2.2 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脱落标准及终止标准
3.研究方案
    3.1 分组方法
    3.2 药物的选择
    3.3 治疗方案
    3.4 观察指标
    3.5 安全性评价
    3.6 统计学处理
    3.7 质量控制
4.研究结果
    4.1 可行性分析
        4.1.1 一般资料可行性分析
        4.1.2 中医症候积分基线比较
        4.1.3 腺瘤特征基线比较
    4.2 复发率分析
        4.2.1 复发情况
        4.2.2 复发率与一般情况的关系
        4.2.3 腺瘤复发与腺瘤特征的关系
    4.3 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4.3.1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4.3.2 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4.3.3 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疗效评价
    4.4 安全性评价
5.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5.1.1 结直肠腺瘤的发病因素
        5.1.2 结直肠腺瘤的发病机制
        5.1.3 结直肠腺瘤术后的复发影响因素
    5.2 中医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5.2.1 结直肠腺瘤的病因病机
        5.2.2 结直肠腺瘤的证型分布
        5.2.3 中医对结直肠腺瘤的治疗及预防
    5.3 二藤散结胶囊的来源及药理研究
        5.3.1 二藤散结胶囊的组方来源及方解
        5.3.2 二藤散结胶囊中药物的作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5.4 研究结果分析
        5.4.1 肠镜复查结果分析
        5.4.2 症候改善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结直肠腺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与影响因素、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临床资料
    1.4 统计方法
    1.5 结果与分析
2.讨论
    2.1 结果分析
    2.2 研究结果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2.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6)胆囊切除、甘油三酯以及NLR与腺瘤性肠息肉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诊断标准
        2.1 结直肠息肉诊断标准
        2.2 结直肠息肉病理分型标准
        2.3 胆囊切除诊断标准
        2.4 血脂水平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实验室资料
    4 研究分组
    5 伦理审查
    6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一般情况描述
        1.1 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整理
    第二部分 胆囊切除组与无胆囊切除组患者肠息肉发生情况的比较
        2.1 胆囊切除组与无胆囊切除组肠息肉患者占比的比较
        2.2 胆囊切除对肠息肉类型、数目、大小、形态、部位的影响
    第三部分 腺瘤性息肉发生相关因素的探索
        3.1 腺瘤性息肉发生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2 腺瘤性息肉发生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3.3 甘油三酯与NLR联合检测腺瘤性息肉效能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的镜下特点、病理分型及中医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腺瘤的研究
        1 结直肠腺瘤的概念与发病机制研究
        2 有关结直肠腺瘤影响因素的研究
        3 关于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的研究
        4 结肠镜检查、病理学分型在结直肠腺瘤中的应用
        5 目前对于结直肠腺瘤的治疗方法
        6 现有对于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干预措施
        7 总结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腺瘤的研究
        1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腺瘤认识
        2 关于结直肠腺瘤病因病机的研究
        3 有关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的研究
        4 中医基础理论在结直肠腺瘤中的应用
        5 结直肠腺瘤术后的中医药干预方法
        6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研究部分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数据收集
        7 观察指标
        8 统计分析
        9 质量控制
    第二节 结果
        1 资料总体情况
        2 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因素统计结果
        3 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因素统计结果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1 资料总体情况分析
        2 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因素结果分析
        3 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因素结果分析
        4 从中医角度对本次研究结果的讨论分析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中医证型调查表
附录2 病例信息登记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肠息化积汤对预防大肠腺瘤性息肉(脾胃虚弱型)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中青年大肠息肉患者血脂、尿酸与中医证型、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研究背景
        1.1 大肠息肉临床特点
        1.2 大肠息肉的分类
        1.3 发病相关因素
        1.4 诊断与筛查
        1.5 大肠息肉与肿瘤标志物
        1.6 治疗
    2. 中医研究背景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治疗
    3. 中医体质学说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调查方法
        1.6 数据处理
        1.7 统计处理
        1.8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生化检验结果
        2.3 肠镜结果
        2.4 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一般资料
    2. 临床症状
    3. 中医证型
    4. 中医体质
    5. 血脂、尿酸
    6. 病理
    7.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基于HIS的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的真实世界研究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可行性评估
        1.3 数据质量控制
        1.4 剔除标准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数据的分析
        2.2 不同年龄段息肉患者性别差异的比较
        2.3 不同年龄段患者腺瘤性息肉差异的比较
        2.4 不同部位腺瘤性息肉的差异
    3 讨论
二、中医体质类型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估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流程和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不同体质类型患者中腺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性息肉的meta分析
        2.5 不同体质类型中进展期腺瘤与非进展期腺瘤的meta分析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 讨论
        3.1 结直肠息肉的流行病学及分类
        3.2 结直肠息肉的危害
        3.3 结直肠息肉病因及发病机制
        3.4 结直肠息肉的诊治进展
        3.5 中医体质学研究
        3.6 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相关性研究的进展
        3.7 本研究纳入文献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8 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析
        3.9 本研究对临床上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防治的启示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三、中医体质类型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APP与数据管理系统建设
    1. 用户注册
    2. 完善个人信息
    3. 息肉特征相关内容
    4. 中医体质自测
    5. 检查提醒设置
    6. 为相关研究提供接口
    7. 就诊与咨询
    8. 科普、义诊活动为主的公告
    9. 可导出相关信息与医院 HIS 匹配患者个人信息后生成数据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资料提取表
    中文版AHRQ质量评估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肠镜诊治大肠腺瘤癌变的临床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除痰解毒方防治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研究[D]. 任静.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证型分布及其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研究[D]. 刘子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清肠消息颗粒防治大肠腺瘤(肠道湿热证)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D]. 冯泽华.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二藤散结胶囊对脾虚湿热兼血瘀型结直肠腺瘤防治作用的临床观察[D]. 田开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与影响因素、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 乔钰.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6]胆囊切除、甘油三酯以及NLR与腺瘤性肠息肉相关研究[D]. 龚裕洁.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7]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的镜下特点、病理分型及中医证型研究[D]. 郝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肠息化积汤对预防大肠腺瘤性息肉(脾胃虚弱型)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 赵红鱼.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9]中青年大肠息肉患者血脂、尿酸与中医证型、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D]. 沈哲韵.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10]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D]. 边杨清.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腺瘤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