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蛋白的快速测定

粗蛋白的快速测定

一、粗蛋白质快速测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少青,曾诚,陈淋敏,张幻,丁能水[1](2021)在《鱼粉胃蛋白酶消化率测定方法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阐述了改进鱼粉胃蛋白酶消化率的测定方法,改进后的测定方法精确度优于原国标法。论证了应用淋洗脱脂+45℃蒸馏水处理消化残渣法替代国标法测定鱼粉胃蛋白酶消化率是可行的,且改进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便捷的特点,同时能够避免使用易制毒试剂,降低试剂管控成本和实验室安全风险。改进后的方法值得推广及应用。

周晓康[2](2021)在《甘蔗(尾)与桑叶或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探讨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水平较高的甘蔗尾和甘蔗分别与粗蛋白质水平较高的桑叶和构树叶混合青贮的效果,两种原料的新鲜样质量混合比例分别为100%vs 0%、75%vs 25%、50%vs 50%、25%vs 75%、0%vs100%,青贮完成后分析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及其常规营养成分变化规律,并分析有氧暴露后青贮发酵指标和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各项试验结果分述如下:试验一:甘蔗尾与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与甘蔗尾单独青贮相比,和桑叶混合增加了其混合青贮饲料的粗蛋白质、乳酸、乙酸和丙酸的含量(P<0.05)。与桑叶单独青贮相比,和甘蔗尾混合对其混合青贮饲料的p H值和氨态氮含量的影响较弱,但这能降低其有氧暴露后p H值和酵母菌数量的增长速率,并随混合青贮中甘蔗尾占比增加而增加。结果表明,25%桑叶与75%甘蔗尾混合青贮更倾向提高其混合青贮饲料的有氧稳定性。试验二:甘蔗与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与甘蔗单独青贮相比,和桑叶混合青贮增加了其混合青贮饲料的干物质、粗蛋白质、乙酸和丙酸含量,降低了乙醇含量和青贮损失(P<0.05)。与桑叶单独青贮相比,和甘蔗混合青贮增加了其混合青贮饲料的乳酸、乙酸含量,降低了p H值、氨态氮、丁酸含量和肠杆菌数量(P<0.05),这显着改善了其混合青贮饲料的青贮品质;当25%桑叶与75%甘蔗混合青贮时,能明显抑制其混合青贮饲料有氧暴露后的氨态氮生成,还能促进乙酸的产生,其青贮品质表现最佳。试验三:甘蔗尾与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与甘蔗尾单独青贮相比,和构树叶混合青贮增加了其混合青贮饲料的粗蛋白质、乙酸含量,提高了其有氧暴露后乙酸和丙酸的增长速率,降低了肠杆菌数量(P<0.05)。与构树叶单独青贮相比,和甘蔗尾混合青贮增加了其混合青贮饲料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当25%构树叶与75%甘蔗尾混合青贮时,能显着降低其混合青贮饲料的p H值和氨态氮含量(P<0.05)。结果表明,与构树叶混合时,甘蔗尾超过75%才能明显改善其混合青贮饲料的青贮品质。试验四:甘蔗与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与甘蔗单独青贮相比,和构树叶混合青贮降低了其混合青贮饲料的乙醇含量(P<0.05)。与构树叶单独青贮相比,和75%甘蔗混合青贮增加了其混合青贮饲料的粗蛋白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乳酸和乙酸含量,同时降低了p H值、氨态氮和丁酸含量(P<0.05),并使其混合青贮饲料有氧暴露后的p H值更稳定,同时大幅抑制霉菌数量的增长。结果表明,与构树叶混合时,甘蔗占比为75%能显着改善其混合青贮饲料的青贮品质。综上所述,与桑叶混合时,甘蔗占比不低于25%能显着改善其混合青贮饲料的青贮品质;与构树叶混合时,甘蔗占比不低于75%能显着改善其混合青贮饲料的青贮品质。

章明权[3](2021)在《芦花鸡生长期蛋白质代谢规律及需要量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在不同CP水平下,系统研究了芦花鸡生长期蛋白质需要量并制定了蛋白质饲养标准。选用1日龄健康芦花鸡600只作为试验动物(雌雄各半)。试验期分为0~6 wk、7~14 wk和15~20 wk。0~6 wk:混合雏,600只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7~14 wk和15~20 wk:雌雄分群,每个性别300只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设置等ME(Metabolizable energy)梯度CP(Crude protein)水平日粮,日粮CP水平分别记作:CP 1、CP 2、CP 3、CP4和CP 5。0~6 wk:CP水平具体分别为:17.5%、18.0%、18.5%、19.0%和19.5%,ME水平为2900 kcal/kg;7~14 wk:CP水平具体分别为:15.0%、15.5%、16.0%、16.5%和17.0%,ME水平为2850 kcal/kg;15~20 wk:CP水平具体分别为:13.5%、14.0%、14.5%、15.0%和15.5%,ME水平为2800 kcal/kg。7~14 wk中期采用全收粪法进行代谢试验测定养分和能量利用。1 d、6 wk末、14 wk末和20 wk末进行屠宰试验,1 d、6 wk末、14 wk末测定体成分,6 wk末、14 wk末和20 wk末测定屠宰性能。结果表明:生产性能:0~6 wk:不同CP水平对日采食量、日增重和期末体重均产生了显着影响(P<0.05)。7~14 wk:不同性别对所有生产性能指标均产生了极显着影响(P<0.01),不同CP水平对日采食量和料重比产生了显着影响(P<0.05)。15~20 wk:不同性别对日采食量和期末体重产生了极显着影响(P<0.01),不同CP水平对日增重和期末体重产生了极显着影响(P<0.01),性别和CP水平的互作效应对料重比产生了显着影响(P<0.05)。生产性能变化规律:随周龄增加,采食量和体重逐渐升高。7~14 wk日增重高于0~6 wk和15~20 wk。养分和能量利用:不同性别对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表观代谢率产生了显着影响(P<0.05),不同CP水平对粗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表观代谢率和表观代谢能产生了显着影响(P<0.05)。体成分:6 wk末:不同性别对体干物质含量、体粗蛋白质含量和体碳水化合物含量产生了显着影响(P<0.05),不同CP水平对所有体成分指标均未产生显着影响(P>0.05)。14 wk末:不同性别对除碳水化合物外的所有体成分指标均产生了极显着影响(P<0.01),不同CP水平对所有体成分指标均未产生显着影响(P>0.05)。屠宰性能:不同性别对各阶段末屠宰性能均产生了极显着影响(P<0.01),不同CP水平对各阶段末屠宰性能均未产生显着影响(P>0.05)。蛋白质需要量:芦花鸡生长期蛋白质需要量析因模型如下:0~6 wk:混合雏:CPR=1.59 BW0.75+0.6177 ADGNCPR=1.08 BW0.75+0.1967 ADG7~14 wk:雌性:CPR=1.58 BW0.75+0.6247 ADGNCPR=1.10 BW0.75+0.1881 ADG雄性:CPR=1.52 BW0.75+0.4959 ADGNCPR=1.06 BW0.75+0.1498 ADG15~20 wk:雌性:CPR=1.48 BW0.75+0.8305 ADGNCPR=1.07 BW0.75+0.2305 ADG雄性:CPR=1.52 BW0.75+0.8495 ADGNCPR=1.08 BW0.75+0.2486 ADG式中:CPR:粗蛋白质总需要量,g/d;NCPR:净蛋白质总需要量,g/d;BW0.75:代谢体重,kg;ADG:活体增重,g/d

郭丽丽[4](2021)在《便携式近红外仪在反刍动物饲料质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海是我国主要畜牧养殖地区,反刍动物饲料的需求量很大,将精料补充料与粗饲料科学配比对精准饲喂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青海地区菜籽粕、菜籽饼、牛羊精料补充料、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建立傅里叶变换近红外仪(Fourier transformation near infrared spectrometer,FT-NIRS)、线性渐变滤光片近红外仪(Linear variational filter near infrared spectrometer,LVF-NIRS)两种光谱仪主要营养指标的定量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两种光谱仪获取54份菜籽粕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采用PLS法建立了7种成分定量模型。FT-NIRS定量模型中,水分、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粗脂肪(Ether extract,EE)、粗纤维(Crude Fiber,CF)、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模型决定系数R2(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分别为0.9640、0.9289、0.9640、0.9816、0.8747、0.9317、0.9430,SEP为0.36%、0.66%、0.36%、1.42%、0.22%、1.05%、1.97%,模型验证集与预测集标准偏差比(Validation set to Standard Error of Pprediction,RPD)分别为5.94、5.21、6.85、9.62、2.73、3.77、4.23,除灰分外RPD值均大于3;LVF-NIRS仪器模型中,水分、CP、EE、CF、粗灰分、ADF、NDF模型决定系数R2依次为0.8934、0.1675、0.9329、0.9075、0.8012、0.8649、0.7931,SEP为0.90%、1.75%、0.43%、0.87%、0.47%、1.05%、1.97%,模型RPD值分别为3.11、1.32、3.25、3.05、2.13、2.70、3.24,水分、EE、CF、NDF四种营养成分RPD值均大于3。2.采用两种仪器采集了63份菜籽饼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采用PLS法建立了菜籽饼水分、CP、EE、粗灰分4种成分定量模型,傅里叶仪器模型中,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96、0.9364、0.8481、0.8573,SEP分别为0.09%、0.45%、1.83%、0.12%,模型RPD值依次分别为6.82、4.11、2.63、2.50,水分、CP定量模型RPD大于3;LVF仪器模型中,校正集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887、0.8042、0.9329、0.8524,SEP为0.22%、0.72%、1.00%、0.11%,模型RPD值为3.18、2.30、3.60、2.51,水分和EE定量模型RPD大于3。3.采用FT-NIRS采集309份牛羊精补料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Partial least square,PLS)建立了水分、CP、EE、CF和粗灰分5种成分定量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5174、0.9440、0.7372、0.8338、0.9514,验证集预测标准差(Standard error of prediction,SEP)分别为0.88%、2.75%、0.46%、1.00%、0.55%,模型RPD分别为1.46、4.28、2.37、2.90、5.05,CP和粗灰分模型RPD值大于3。4.采用LVF-NIRS结合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 vector machine,SVR)建立了179份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样品中CP、ADF,NDF、总干物质(Total dry matter,TDM)、淀粉、灰分的定量模型,所有模型RPD值均小于3,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本文建立了两种不同原理的近红外光谱仪定量模型,FT-NIRS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LVF-NIRS建立的部分成分定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这些结果为反刍动物饲料及原料精准配方、建立原料数据库、牧场现场检测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

撒多文[5](2021)在《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特征与真菌群落结构研究》文中认为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在畜牧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盐碱地发展苜蓿产业符合国家草牧业发展战略,由于缺乏系统的盐碱地苜蓿加工理论和技术,生产的苜蓿产品难以满足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因此,开展盐碱地苜蓿加工理论研究十分必要。论文以轻度(LS,含盐量1.66‰,碱化度2.60%)、中度(MS,含盐量2.33‰,碱化度3.09%)、重度(HS,含盐量4.33‰,碱化度8.02%)盐碱地和非盐碱地(CK,含盐量0.91‰,碱化度1.74%)种植的“中苜3号”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对盐碱地现蕾期紫花苜蓿茎叶结构、生理特征、营养品质、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和干燥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影响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关键因子,为盐碱地紫花苜蓿加工调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土壤盐碱化可导致紫花苜蓿叶片上表皮蜡质层和茎皮层增厚,不利于苜蓿水分散失。轻度盐碱地能够显着提高紫花苜蓿呼吸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P<0.05),中度、重度盐碱地对紫花苜蓿蒸腾速率(Tr)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干燥过程中(0~34h),盐碱地紫花苜蓿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呈下降趋势;32 h蒸腾作用停止,在34 h时气孔关闭;盐碱化程度越高,紫花苜蓿干燥速率、呼吸速率、Tr越低。(2)土壤盐碱化可影响紫花苜蓿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积累,粗蛋白(CP)比对照平均增加了0.40%,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比对照平均降低了0.53%、1.24%,重度盐碱地紫花苜蓿CP含量为20.67%,相对饲用价值(RFV)为146.00,其营养品质高于轻度和中度盐碱地。干燥过程中(0~34h),盐碱化程度、干燥时间及两因素的互作效应对紫花苜蓿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干燥到34 h,轻度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品质最高,CP含量为22.00%,RFV为157.67。(3)盐碱地苜蓿真菌群落隶属于3个真菌门345个真菌属,隐球菌属(Cryptococcus)、链格孢属(Alternaria)为优势菌群,链格孢属具有一定的耐盐碱性。干燥过程中(0~34h),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属的丰度值减小,多样性降低;霉变风险由低到高顺序为:中度盐碱地<轻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4)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在干燥过程中(0~34 h),盐碱地紫花苜蓿茎叶结构、呼吸作用及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对其营养品质影响较大,关键因子为叶片气孔面积、含水量(MC)、气孔导度(Gs),汉纳酵母属(Hannaella)及链格孢属。

刘虎[6](2021)在《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文中研究说明北疆干旱荒漠地区地处我国西北牧区,该区域干旱少雨、水资源紧缺、草畜失衡、灌溉水管理粗放、饲草水肥响应等基础研究相当薄弱,本研究针对该区域灌溉饲草地建设中所面临的灌溉用水规律不明晰、饲草作物系数缺失、灌溉水管理策略缺乏、水肥利用效率低、施肥量与灌水量时空不协调等问题,以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为主要试验对象,并结合苏丹草、披碱草等当地优势且常见的饲草作物,通过在北疆阿勒泰地区开展单作和混间播条件下非充分灌溉试验、水肥耦合试验,从水量平衡原理、饲草作物水模型、灌溉水优化配置、作物混间播高产栽培和水肥耦合理论等角度,提出单作灌溉饲草作物灌溉关键指标和灌溉制度;通过分析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产出效应及灌溉水效益,提出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最优间播组合模式;优选了缺资料地区ET0简化计算方法,并对FAO推荐的饲草作物系数Kc进行了修正;基于最小二乘法确定了苏丹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的饲草作物水模型,并采用动态规划法对灌溉水进行了优化配置,提出了不同可供水量条件下饲草地灌溉水管理决策方案;构建了单作条件和混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料的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并提出最佳水肥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北疆干旱荒漠地区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北疆干旱荒漠地区规模化高效开发利用饲草地提供技术支撑。具体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饲草作物不同种植模式下需水规律与滴灌灌溉制度紫花苜蓿在全年中收获两茬,每茬生长期约为60 d,充分灌溉条件下需水量为690 mm。全生育期连续受旱时,需水量为607 mm,仅为充分灌溉时的88%;苏丹草的需水量随着作物受旱情况的加剧而逐渐减少,其充分灌溉的需水量为431 mm,重旱条件下需水量仅为充分灌溉的48.0%;青贮玉米抽穗—开花期不灌水条件下需水量最小,仅为341.0 mm,为充分灌溉时的60%。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产量最大时的灌溉定额分别为407 m3/亩、264 m3/亩和367 m3/亩,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时的灌溉定额为367 m3/亩、172 m3/亩和286 m3/亩。间播条件下,采用2行青贮玉米与12行紫花苜蓿组合可以得到较多的粗蛋白质、钙以及磷,而紫花苜蓿单作是营养产出最高的种植模式。4行青贮玉米与8行紫花苜蓿间播的光能利用率最高,并且对地表会起到较好的覆盖作用,能在保证较低需水水平下(需水量为660.5mm),得到最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2)基于FAO推荐方法的ET0计算方法优选与Kc值修正以FAO56 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的ET0为标准,通过比较与其他4种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在全生育期的大部分时段FA056 PM法与FAO Penman法和IA法的计算结果较为接近,PT法和HS法计算的ET0较FAO56 PM计算值总体偏大,且偏差较大。IA法所需要的气象资料仅为气温和日照时间,并且计算结果有较高精度,IA法可以代替FA056 PM法在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完成ET0计算。经过修正后,青贮玉米在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的Kc分别为0.8、0.96、1.03和0.79,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92。苏丹草在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的Kc分别为0.66、0.77、0.91、和0.84,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80。紫花苜蓿第一/二茬的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快速生育期的Kc分别为0.94/0.51、1.03/1.18、0.86/1.09,全生育阶段平均Kc为0.93。苏丹草、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的全生育期修正后的全生育期作物系数Kc较FAO56推荐值,分别提高了10.00%、13.04%、5.38%。(3)非充分灌溉条件下饲草产量响应与作物水模型确认紫花苜蓿、青贮玉米和苏丹草均为充分灌溉条件下产量最高,苏丹草产量与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呈显着的线性相关。紫花苜蓿在返青-分枝期受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苏丹草全生育期受轻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低,受重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高;青贮玉米在抽穗-开花期受轻旱时水分生产效率达到最高,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连续受旱时水分生产效率最低。北疆干旱荒漠地区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需(耗)水量与饲草料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可用Jensen模型、Stewart模型和Jensen模型来进行模拟预测,三种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51%、9.24%和9.25%,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作物各自生长最为敏感阶段分别是紫花苜蓿的分枝-孕蕾期(第一茬)、苏丹草的灌浆-乳熟期和青贮玉米的苗期。(4)基于饲草作物-水模型与DP法的有限灌溉水量优化配置当灌溉供水量M出现轻度紧缺时(紫花苜蓿420 mm≤M≤500 mm、苏丹草250mm≤M≤360 mm、青贮玉米200 mm≤M≤450 mm),应分别优先保证紫花苜蓿蔓枝延长期、苏丹草孕穗开花期和青贮玉米孕穗开花期的供水量;当灌溉供水量十分紧张时(紫花苜蓿M≤420 mm、苏丹草M≤250 mm、青贮玉米M≤200 mm),紫花苜蓿、苏丹草和青贮玉米应分别优先保证第二茬开花成熟期、苗期、孕穗开花期的供水量。(5)水肥耦合条件下饲草料地水肥响应北疆干旱荒漠地区膜下滴灌青贮玉米,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拔节期青贮玉米的株高和茎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青贮玉米株高增长最快的处理为高肥轻旱,在不受旱和轻度受旱条件下,青贮玉米叶面积指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中旱和受重旱条件下,中肥和低肥的叶面积指数相当。灌溉量在250m3/亩,追肥施肥量在10 kg/亩,青贮玉米产量可达3000 kg/亩。当灌溉量、追肥施肥量大于上述量时,产量增加幅度不大。水利用效益最大的是高肥重旱处理,化肥利用效益和水肥耦合效益均为低肥不受旱处理;产值较高的为高肥不受旱、中肥不受旱和中肥轻旱处理。紫花苜蓿和不同饲草进行混间播时,混播最优组合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组合,施农家肥量1231 kg/亩,灌溉定额为240 m3/亩;间播的最优组合为:紫花苜蓿和老芒麦、施农家肥量2248.9 kg/亩、灌溉定额180 m3/亩。混播条件下饲草生育期内最大需水强度为5.73 m3/(亩·天),混播饲草料作物干旱年灌水8次,灌溉定额为240m3/亩。混间播饲草地饲草料作物在需水强度、产量、肥料利用等方面都由于单作饲草地。

林志灯[7](2021)在《磷脂对中华绒螯蟹脂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磷脂是一类含磷酸基团的极性脂,例如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和磷脂酰胆碱(PC)。大量研究表明,饲料磷脂是各种水生动物的必需营养素,对它们的存活、生长、抗逆性、脂代谢以及卵巢的发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磷脂重要的生理功能在甲壳动物中还未被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经济物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利用组织学、营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较为系统地探究了饲料磷脂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脂代谢的影响以及对成蟹(雌蟹)脂代谢和卵黄发生的影响。首先,本研究使用3种具有代表性的磷脂源(大豆磷脂、蛋黄磷脂和磷虾油)探究了不同磷脂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和成蟹(雌蟹)的影响,为幼蟹和成蟹(雌蟹)筛选合适的磷脂源的同时,探讨不同磷脂源对中华绒螯蟹不同生长阶段影响的差异性。基于3种磷脂源在中华绒螯蟹幼蟹阶段降脂的共性,进一步设计试验探究饲料磷脂是否可以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高脂饲料的利用,同时使用大豆源磷脂酰胆碱(PC)纯品作为磷脂的代表对磷脂降脂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另外,本研究也对磷脂重塑反应进行了研究,探究其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沉积中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不仅为磷脂在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而且也丰富了甲壳动物磷脂营养学的研究内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饲料不同磷脂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以及脂代谢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不同磷脂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组成、抗氧化能力以及脂代谢的影响。试验共设计了7组等氮(35%)等脂(8%)的饲料,包括1组对照组饲料(不添加磷脂)和6组试验组饲料(分别添加1%或3%水平的大豆磷脂、蛋黄磷脂或磷虾油),饲喂中华绒螯蟹幼蟹(0.26±0.01 g)8周。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磷脂显着提高了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其中添加3%的磷虾油具有最好的促生长效果。磷脂添加组幼蟹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显着增加,而丙二醛(MDA)的含量显着减少。与磷脂缺乏组相比,全蟹总脂的含量以及肝胰腺中总脂和甘油三酯(TG)的含量在磷脂添加组显着降低。另外,在所有处理中,3%磷虾油添加组肝胰腺中总脂和甘油三酯(TG)的含量最低。肝胰腺脂肪酸的组成与饲料中脂肪酸的组成密切相关,尤其是C18:2n-6、C20:5n-3和C22:6n-3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饲料磷脂显着下调了脂肪合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肪酸去饱和酶9(Δ9 fad)和脂肪酸延长酶6(elovl6))和氧化(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和肉碱乙酰转移酶(caat))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上调了脂肪转运(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ttp))相关基因的表达。本试验表明,磷虾油是一种较为优质的磷脂源,饲料中添加3%水平的磷虾油可更好地改善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性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以及促进脂肪的利用。2.饲料不同磷脂源对中华绒螯蟹成蟹(雌蟹)抗氧化能力、脂代谢和卵黄发生的影响本试验共制备了4组等蛋(40%)等脂(11.5%)的试验饲料,包括1组对照组饲料(不添加磷脂)和3组试验组饲料(添加2.5%磷虾油、蛋黄磷脂和大豆磷脂)。试验周期为10周,中华绒螯蟹成蟹(雌蟹)的初始重为:95.23±4.43g。饲料磷脂均提高了肝胰腺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同时也降低了肝胰腺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在这3种磷脂源中,磷虾油的抗氧化作用更为强大,这可能与磷虾油含有一定量的虾青素和较多的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有关。饲料中添加大豆磷脂、蛋黄磷脂和磷虾油均能促进总脂、极性脂以及中性脂在肝胰腺和卵巢中的积累。但相比之下,磷虾油促进脂类积累的效果更优于大豆磷脂和蛋黄磷脂,这与磷虾油更易上调肝胰腺中脂肪吸收和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卵巢中脂肪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从而促进了更多的脂类在肝胰腺和卵巢中的积累。因磷虾油含有较高比例的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因此磷虾油显着地促进了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在中华绒螯蟹成蟹(雌蟹)肝胰腺、卵巢和肌肉中的沉积,这不仅可为卵巢的发育提供更多的能量和必需脂肪酸,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可食用部位(卵巢、肝胰腺和肌肉)的营养价值。另外,相比于磷脂缺乏组,磷脂添加组具有更高的性腺指数(GSI),其中磷虾油组的性腺指数(GSI)显着高于大豆磷脂组,蛋黄磷脂组介于两者之间。结合血清中17β-雌二醇(E2)和孕酮(PROG)的含量、卵巢和肝胰腺中卵黄蛋白原(Vg)基因的表达水平、卵巢中卵黄蛋白原受体(Vgr)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组织中胆固醇的含量,我们推测饲料磷脂通过促进胆固醇向类固醇激素(17β-雌二醇(E2)和孕酮(PROG))的转化,进而加速卵巢和肝胰腺中卵黄蛋白原(Vg)的合成。肝胰腺中合成的卵黄蛋白原(Vg)与类固醇激素发生结合后经由血淋巴系统转运,随后被卵母细胞上的卵黄蛋白原受体(Vgr)识别被卵母细胞吸收并入卵黄,最终促进卵黄的发生。另外,与磷脂缺乏组相比,饲料磷脂添加组具有更高的性腺指数(GSI)。但由于磷虾油更易促进胆固醇向类固醇激素(17β-雌二醇(E2)和孕酮(PROG))的转化,进而加速卵黄蛋白原(Vg)的合成,从而导致磷虾油组的性腺指数(GSI)高于大豆磷脂组和蛋黄磷脂组。上述试验结果表明,磷虾油是一种较好的磷脂源,建议中华绒螯蟹成蟹(雌蟹)饲料中添加2.5%水平的磷虾油。3.磷脂对摄食高脂饲料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以及脂代谢的影响本研究前期的试验结果发现,当饲料脂肪水平为8%时,饲料中添加大豆磷脂、蛋黄磷脂和磷虾油均可显着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和全蟹总脂的含量,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对脂肪的利用,提高其生长性能。然而,关于饲料磷脂是否能够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高脂饲料的利用,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试验以生产中常用的大豆磷脂为代表,研究大豆磷脂对摄食高脂饲料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以及脂代谢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两个脂肪水平(13%和8%)和两个磷脂水平(5%和1%)一共制备了4组等蛋(40%)的试验饲料饲喂中华绒螯蟹幼蟹(0.53±0.01 g)8周,分别为:LL-LP组(8%脂肪和1%磷脂)、LL-HP组(8%脂肪和5%磷脂)、HL-LP组(13%脂肪和1%磷脂)和HL-HP组(13%脂肪和5%磷脂)。与HL-LP组相比,幼蟹的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和终末体重(FBW)在HL-HP组显着增加。饲料中添加5%水平的磷脂有效地逆转了HL-LP饲料诱导的幼蟹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表明饲料磷脂可以降低高脂饲料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另外,饲料中5%水平的大豆磷脂显着抑制了高脂饲料诱导的全蟹和肝胰腺总脂含量的增加。结合肝胰腺中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血清和肝胰腺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的结果,我们推测饲料磷脂抑制过多的脂肪在肝胰腺中的积累是通过促进脂肪的氧化和输出以及抑制脂肪的吸收和合成实现的。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5%水平的大豆磷脂可通过优化脂肪的代谢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高脂饲料的利用,从而提高其生长性能。此外,5%水平的大豆磷脂还可降低高脂饲料诱导的脂质过氧化,改善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健康状态。4.饲料不同磷脂酰胆碱(PC)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以及脂代谢的影响本研究前期的试验结果发现,饲料中添加大豆磷脂、蛋黄磷脂和磷虾油均可抑制脂类在中华绒螯蟹幼蟹中的积累,但其降脂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在磷脂的各种组分中,磷脂酰胆碱(PC)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且是最重要的促生长成分。因此,本试验以大豆源的磷脂酰胆碱(PC)纯品作为磷脂的代表探究其不同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脂代谢影响。试验具体的目的是使用高纯度磷脂酰胆碱(PC)确定中华绒螯蟹幼蟹磷脂精确的需求量,同时探究磷脂降脂的分子机制。本试验共制备了6组等氮(35%)等脂(9%)的饲料饲喂中华绒螯蟹幼蟹(0.52±0.01 g)8周。饲料中共添加了6个不同的磷脂酰胆碱(PC)水平分别为:0%、1.5%、3%、4.5%、6%和7.5%。测得饲料中实际添加的磷脂酰胆碱(PC)水平分别为:0%、1.36%、2.76%、4.34%、5.74%和7.10%。与磷脂酰胆碱(PC)缺乏组相比,磷脂酰胆碱(PC)添加组的饲料系数(FCR)显着降低,而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显着增加。饲料磷脂酰胆碱(PC)显着提高了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了脂质过氧化。磷脂酰胆碱(PC)添加组全蟹的总脂含量显着低于磷脂酰胆碱(PC)缺乏组。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磷脂酰胆碱(PC)显着促进了粗蛋白质在全蟹中的积累。磷脂酰胆碱(PC)添加组肝胰腺总脂的含量也显着降低,而肌肉总脂的含量与肝胰腺总脂的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另外,饲料中适量的磷脂酰胆碱(PC)有利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特别是C20:5n-3和C22:6n-3)在肌肉和肝胰腺中的积累。饲料磷脂酰胆碱(PC)显着抑制了肝胰腺中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脂肪酸合成酶(fas)和脂肪酸延长酶6(elovl6)),同时上调了肝胰腺中脂肪吸收(甘油三酯水解酶(tgl)、脂蛋白脂酶(lpl)、脂肪酸转运蛋白6(fatp6)和脂肪酸转运蛋白9(fabp9))、氧化(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肉碱棕榈酰转移酶-2(cpt-2)、乙酰辅酶A氧化酶(aco)和肉碱乙酰转移酶(caat))和转运(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ttp))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这些结果表明饲料磷脂酰胆碱(PC)降脂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脂肪的合成以及促进脂肪的氧化和转运实现的。另外,根据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的结果,折线回归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最适的磷脂酰胆碱(PC)需求量在2.89%~2.95%之间。5.不同脂肪源条件下磷脂酰胆碱(PC)缺乏和添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脂肪酸组成以及磷脂重塑反应的影响本研究前期的试验结果发现,饲料磷脂可促进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在肌肉和肝胰腺中的积累,暗示着不同脂肪源(不同脂肪酸)与磷脂间可能存在联系。因此,本试验以磷脂酰胆碱(PC)作为磷脂的代表,研究在不同脂肪源条件下磷脂酰胆碱(PC)缺乏和添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脂肪酸组成以及磷脂重塑反应的影响。研究的具体目的:(1)为中华绒螯蟹幼蟹筛选合适的脂肪源;(2)研究脂肪源与磷脂酰胆碱(PC)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以及二者交互作用与磷脂重塑反应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采用2个磷脂酰胆碱(PC)水平和4种不同脂肪源共制备了8组等蛋(35%)等脂(9%)的试验饲料饲喂中华绒螯蟹幼蟹(4.19±0.01 g)8周。在相同的脂肪源条件下,3%磷脂酰胆碱(PC)添加组的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显着高于磷脂酰胆碱(PC)缺乏组。在3%磷脂酰胆碱(PC)水平条件下,与其它的脂肪源添加组相比,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在鱼油添加组显着增加。饲料脂肪源和磷脂酰胆碱(PC)水平对全蟹总脂含量的影响显着。饲料脂肪源和磷脂酰胆碱(PC)水平对肝胰腺总抗氧化酶(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也有显着性影响。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反映了饲料的脂肪酸组成。肝胰腺和肌肉中C18:1n-9、C18:2n-6、C18:3n-3、C20:5n-3、C22:6n-3、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水平以及n-6/n-3脂肪酸的比值受饲料脂肪源的影响显着。另外,饲料脂肪源以及饲料脂肪源与磷脂酰胆碱(PC)水平的交互作用对肝胰腺磷脂酰胆碱(PC)中C18:3n-3、C20:4n-6、C20:5n-3和C22:6n-3的水平有显着性的影响。在相同的脂肪源条件下,3%磷脂酰胆碱(PC)添加组肝胰腺中磷脂酶A2(PLA2)的含量显着高于磷脂酰胆碱(PC)缺乏组(P<0.05)。当饲料脂肪源为鱼油或紫苏籽油时,3%磷脂酰胆碱(PC)添加组肝胰腺中溶血磷脂酰胆碱(LPCAT)的含量显着高于磷脂酰胆碱(PC)缺乏组(P<0.05)。综上所述,在各种脂肪源中,富含C18:3n-3的紫苏籽油和富含C20:5n-3、C22:6n-3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鱼油可能更容易激活磷脂酶A2(PLA2)和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LPCAT)加速磷脂重塑反应的发生,从而促进C22:6n-3,C20:5n-3和C18:3n-3等脂肪酸在肝胰腺磷脂酰胆碱(PC)中的积累。另外,在3%磷脂酰胆碱(PC)水平条件下,磷脂酰胆碱(PC)可能通过发挥其抗氧化的作用避免鱼油和紫苏籽油中的脂肪酸发生氧化,同时与鱼油和紫苏籽油中的脂肪酸通过磷脂重塑反应形成重要生理功能的磷脂,从而使得鱼油和紫苏籽油发挥更好的促生长作用。综上所述,在各种磷脂源中,磷虾油是中华绒螯蟹幼蟹和成蟹(雌蟹)较为优质的磷脂源。饲料中添加5%水平的磷脂可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高脂饲料的利用。根据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的结果,折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最适的磷脂酰胆碱(PC)需求量在2.89%~2.95%之间。饲料磷脂酰胆碱(PC)降脂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脂肪的合成和促进脂肪的氧化和转运实现的。另外,在各种脂肪源中,富含C18:3n-3的紫苏籽油和富含C20:5n-3、C22:6n-3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鱼油可能更容易激活磷脂酶A2(PLA2)和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LPCAT)加速磷脂重塑反应的发生,从而促进C22:6n-3,C20:5n-3和C18:3n-3等脂肪酸在肝胰腺磷脂酰胆碱(PC)中的积累。

王燕超[8](2021)在《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对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表明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具有产出高,效益好的特点,已成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饲草生产模式之一,在解决家畜冬春饲草不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关于这两种牧草不同间作条件下产量与质量,及其增产机理尚知之不多。本研究以兰箭2号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和青引2号燕麦(Avena sativa)为试验材料,2019-2020连续两年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开展试验,共设置了12个间作配置处理,研究其不同间作系统对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并结合光能利用效率、固氮量及氮素转移量等测定,探讨了间作作用效果的机理。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间作配置处理对燕麦与春箭筈豌豆在盛花期、结荚期(灌浆期)的地上生物量均影响显着(P<0.05)。两种牧草在盛花期、结荚期(灌浆期)总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6097-7560 kg hm-2、7831-9793 kg hm-2,较两种牧草相同生育期单作牧草产量的加权平均水平分别提高了37%-39%,29%-41%。其中,在盛花期,以燕麦/春箭筈豌豆间作比例1:1、距离40 cm产量最高,而在结荚期(灌浆期)以间作比例1:1、间作距离20 cm的处理,产量达最高。另外,不同间作配置处理对燕麦与春箭筈豌豆种子产量亦影响显着(P<0.05),两种牧草的种子产量分别为7101-9295 kg hm-2、1244-1875 kg hm-2;不同间作处理燕麦种子产量较其单作提高38.6%-81.4%,以间作比例1:3、间作距离20 cm的处理最高,春箭筈豌豆的较其单作减少了9.0%-36.8%,以单作种子产量最高。2.不同间作配置处理提高了间作植物的粗蛋白含量,降低了燕麦粗纤维含量。结合两年结果,盛花期以间作比例1:3,同行混播处理粗蛋白质含量最高,同时粗纤维含量最低,效果最佳;而灌浆期、成熟期(脱粒)则依次以间作比例1:1,间作距离40 cm和相同行数比例、同行混播处理粗蛋白质含量最高。结合两种牧草草产量计算,盛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脱粒后)间作总的粗蛋白质产量分别为534-664 kg hm-2、544-833 kg hm-2和380-529 kg hm-2,较对应单作加权平均值分别提高1.62%-39.07%、2.44%-13.15%和5.26%-21.79%。三个生育期粗蛋白质产量分别以间作比例1:1,间距40 cm、间作比例2:3,间距20 cm和间作比例2:3,间距40 cm处理的最高。3.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提高牧草产量的部分原因是两种牧草株高的增加和总的光能利用效率的提高。在12个不同间作配置处理中,春箭筈豌豆在播后70-73 d(盛花期)和113-115 d(成熟期)的平均株高分别为46.0-65.1 cm和61.1-95.4 cm,较其单作时分别提高了1%-40%和5%-61%。其中盛花期以间作比例1:1,同行混播处理的最高;成熟期以间作比例1:2,同行混播处理的最高。另一方面间作系统中燕麦成熟期平均株高为136.7-151.8 cm,较其同期单作提高了1%-12%,其中间作比例1:2,同行混播处理的最高。燕麦其余各生育期平均株高与其单作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间作配置处理的总的光能利用效率为0.76-0.97g MJ-1,较两种牧草分别单作的光能利用效率加权平均值提高了15.66%-46.65%,差异显着(P<0.05)。其中以间作比例1:1,间作距离40 cm处理的光能利用效率最高。4.不同间作配置处理下春箭筈豌豆盛花期平均固氮量在34.0-41.4 kg hm-2,固氮百分率为39.5%-48.5%。不同间作配置处理下春箭筈豌豆整体固氮量随单位面积燕麦播种比例的增加而上升,以间作比例1:1处理春箭筈豌豆固氮量和固氮百分率最高。另一方面,燕麦吸收来自春箭筈豌豆固定的氮素占植物总氮量的百分率(%Ntr(oat))随播种比例而显着变化(P<0.05),%Ntr(oat)平均为11.8%-17.8%,氮素转移量为9.52-16.50 kg hm-2。其中,以间作比例2:3处理%Ntr(oat)最高,间作比例1:2次之,分别为17.78%、16.33%。以干草调制为目的,在盛花期刈割以间作比例1:1,间作距离40 cm处理最佳,其产量最高,光能利用效率最好,牧草蛋白质含量最高,粗纤维含量相对较低,品质最佳,同时春箭筈豌豆固氮量高,氮转移量较好。综合两年的饲草产量、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及其春箭筈豌豆固氮效果和固氮转移量的分析,合理的间作距离和行数比搭配对燕麦和春箭筈豌豆的优质高产有很大关系。

张顺,宋涛,郑一航,郭丽君,张凤枰[9](2021)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玉米DDGS营养成分》文中研究指明为实现玉米DDGS营养指标的快速检测,本实验采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玉米DDGS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氨基酸定量分析模型。收集全国范围内230个玉米DDGS样品,随机分为215个校正样品和15个验证样品,通过对不同组分独立进行光谱的预处理、交互检验计算和优化定标,得到的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定标方程决定系数R2均在0.9以上,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在0.30以内,相对分析误差RPD>3;粗灰分R2为0.81,RMSECV为0.12, RPD为2.3,盲样验证结果均满足GB/T 18868要求,模型均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氨基酸组分建模和验证效果也较好。结果表明,采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实现对玉米DDGS的快速检测。

左强[10](2020)在《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生物学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我国西北地区一年一熟种植区域玉米作物为研究对象,以现场测定方法进行生物学产量测定为切入点,以概略养分分析法、范式纤维洗涤法、尼龙袋法和移动尼龙袋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重点进行玉米作物饲料化利用的四种利用方式(A方式,青贮利用方式;B方式,黄贮利用方式;C方式,风干秸秆利用方式和D方式,微贮秸秆利用方式)对生物学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以玉米作物不同利用方式的生物学产量测定结果、化学营养价值(重点进行总能和总粗蛋白质的评定)和可消化营养价值(重点进行总消化能、总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和总可消化粗蛋白质的评定)评定结果为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生物学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以利用方式为抓手的籽粒玉米的饲料化利用——“粮改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学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A、B、C、D四种利用方式单位面积(hm2)玉米作物的生物学产量分别为:24.34 t/hm2、24.58 t/hm2、19.98 t/hm2、19.98 t/hm2,以B方式的生物学产量最高,较A方式高0.99%,较C方式高23.02%,较D方式高23.02%。从生物学产量角度分析,黄贮利用方式是玉米作物最佳的利用方式。(2)A、B、C、D四种利用方式单位面积(hm2)玉米作物的可饲喂生物量分别为:24.34 t/hm2、24.58 t/hm2、19.98 t/hm2、19.48 t/hm2,以B方式的可饲喂生物量最高,较A方式高0.99%,较C方式高23.02%,较D方式高26.18%。从可饲喂生物量角度分析,黄贮利用方式是玉米作物最佳的利用方式。(3)A、B、C、D四种利用方式单位面积(hm2)玉米作物的总能和总粗蛋白质分别为:390.98 KJ/hm2和1.41 t/hm2、392.98 KJ/hm2和1.64 t/hm2、327.24 KJ/hm2和1.34t/hm2、320.28 KJ/hm2和1.33 t/hm2,B方式的总能(TGE)和总粗蛋白质(TCP)均最高,其总能(TGE)和总粗蛋白质(TCP)分别较A方式高0.51%和16.05%,较C方式高20.09%和21.90%,较D方式高22.70%和22.97%。从化学营养价值角度分析,黄贮利用方式是玉米作物最佳的利用方式。(4)A、B、C、D四种利用方式单位面积(hm2)玉米作物的总消化能分别为:248.27 KJ/hm2、287.43 KJ/hm2、240.30 KJ/hm2、245.19 KJ/hm2,总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分别为:48.21 Kg/hm2、81.12 Kg/hm2、70.55 Kg/hm2、71.02 Kg/hm2,总可消化粗蛋白质分别为:928.05 Kg/hm2、1211.54 Kg/hm2、991.19 Kg/hm2、994.13 Kg/hm2,B方式的总消化能(TDE)、总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TIDCP)和总可消化粗蛋白质(TDCP)均最高,其总消化能(TDE)、总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TIDCP)和总可消化粗蛋白质(TDCP)分别较A方式高15.77%、68.26%和30.55%,较C方式高19.61%、14.98%和22.23%,较D方式高17.23%、14.22%和21.87%。从可消化营养价值角度分析,黄贮利用方式是玉米作物最佳的利用方式。综上所述,在我国西北地区一年一熟种植区域,黄贮利用方式是玉米作物饲料化利用最佳的利用方式。

二、粗蛋白质快速测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粗蛋白质快速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鱼粉胃蛋白酶消化率测定方法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鱼粉试样制备
        1.3.2 国标法(抽提脱脂+丙酮处理消化残渣法)
        1.3.3 改进法(淋洗脱脂+45℃蒸馏水处理消化残渣法)
        1.3.4 新增残渣洗涤结果自检
    1.4 结果计算
    1.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乙醚抽提脱脂与石油醚淋洗脱脂结果比较
    2.2 国标法与改进法消化残渣的处理方式结果比较
    2.3 国标法与改进法残渣洗涤自检结果比较
3 讨论
    3.1 粉碎粒度对鱼粉胃蛋白酶消化率的影响
    3.2 粗脂肪含量对鱼粉胃蛋白酶消化率的影响
    3.3 消化残渣洗涤剂选择对鱼粉胃蛋白酶消化率的影响
4 结论

(2)甘蔗(尾)与桑叶或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甘蔗尾、甘蔗、桑叶和构树叶的资源概况和营养特点
    1.2 影响青绿饲料青贮品质的主要因素
        1.2.1 微生物组成
        1.2.2 粗蛋白质水平
        1.2.3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水平
        1.2.4 有氧暴露时间
    1.3 混合青贮的潜在优势
    1.4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甘蔗尾或甘蔗与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2.1 试验一 甘蔗尾与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2.1.1 材料和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试验二 甘蔗与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2.2.1 材料和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3.1 甘蔗(尾)和桑叶新鲜材料的特性
        2.3.2 甘蔗(尾)和桑叶混合青贮对其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2.3.3 甘蔗(尾)和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2.3.4 甘蔗(尾)和桑叶混合青贮对其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甘蔗尾或甘蔗与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3.1 试验三甘蔗尾与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3.1.1 材料和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试验四甘蔗与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3.2.1 材料和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3.1 甘蔗(尾)和构树叶新鲜材料的特性
        3.3.2 甘蔗(尾)和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3.3.3 甘蔗(尾)和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3.3.4 甘蔗(尾)和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主要微生物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试验总结
    4.2 试验创新之处
    4.3 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芦花鸡生长期蛋白质代谢规律及需要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芦花鸡概述
        1.1.1 起源和发展
        1.1.2 生物学特性
        1.1.3 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1.1.4 发展优势
    1.2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鸡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1.2.1 蛋白质水平影响生产性能
        1.2.2 蛋白质水平影响养分和能量利用
        1.2.3 蛋白质水平影响屠宰性能
    1.3 蛋白质需要研究进展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方法
        1.3.2.1 综合法
        1.3.2.2 析因法
        1.3.2.3 日粮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方法
        1.3.3 蛋白质需要量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日粮
    2.4 饲养管理
    2.5 测定指标
        2.5.1 生产性能
        2.5.2 养分和能量利用
        2.5.3 体成分和屠宰性能
        2.5.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CP水平对芦花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3.1.1 0~6wk生产性能比较
        3.1.2 7~14wk生产性能比较
        3.1.3 15~20wk生产性能比较
    3.2 不同CP水平对芦花鸡生产性能变化规律的影响
        3.2.1 不同CP水平下采食量变化规律
        3.2.1.1 雌性采食量变化规律
        3.2.1.2 雄性采食量变化规律
        3.2.1.3 雌性和雄性采食量变化规律比较
        3.2.2 不同CP水平下体重和日增重变化规律
        3.2.2.1 雌性体重和日增重变化规律
        3.2.2.2 雄性体重和日增重变化规律
        3.2.2.3 雌性和雄性体重和日增重变化规律比较
    3.3 不同CP水平对芦花鸡养分和能量利用的影响
    3.4 不同CP水平对芦花鸡体成分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3.4.1 6wk末体成分
        3.4.2 14wk末体成分
        3.4.3 不同CP水平对芦花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3.5 芦花鸡生长期蛋白质代谢规律及需要量研究
        3.5.1 蛋白质维持需要量及代谢参数研究
        3.5.1.1 粗蛋白质维持需要量研究
        3.5.1.2 净蛋白质维持需要量研究
        3.5.1.3 蛋白质维持效率
        3.5.2 蛋白质增重需要量研究
        3.5.2.1 粗蛋白质增重需要量研究
        3.5.2.2 蛋白质增重效率
        3.5.2.3 净蛋白质增重需要量研究
        3.5.3 蛋白质总需要量析因模型
    3.6 芦花鸡生长期蛋白质饲养标准
        3.6.1 雌性蛋用营养需要估计
        3.6.2 肉用营养需要估计
        3.6.3 放养营养需要估计
4 讨论
    4.1 不同CP水平对芦花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4.2 芦花鸡养分和能量利用比较分析
        4.2.1 不同CP水平对芦花鸡养分和能量利用的影响
        4.2.2 不同家禽品种养分和能量利用比较分析
    4.3 芦花鸡屠体指标比较分析
        4.3.1 不同CP水平对芦花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CP水平对芦花鸡体成分的影响
    4.4 芦花鸡蛋白质需要量
5 结论及创新点
    5.1 总体结论
    5.2 创新点
    5.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便携式近红外仪在反刍动物饲料质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近红外光谱技术简介
        1.2.1.1 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
        1.2.1.2 定量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2.1.3 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
        1.2.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领域中的应用
        1.2.2.1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1.2.2.2 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
    1.3 研究思路
        1.3.1 基本思路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菜籽粕主要成分近红外定量模型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与制备
        2.1.2 主要成分化学值分析
        2.1.3 仪器与方法
        2.1.3.1 近红外光谱仪器及处理软件
        2.1.3.2 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条件
        2.1.3.3 近红外光谱评价参数
    2.2 傅里叶变换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定量模型建立
        2.2.1 样品光谱采集
        2.2.2 定量模型建立
        2.2.2.1 水分近红外定量模型
        2.2.2.2 粗蛋白质近红外定量模型
        2.2.2.3 粗脂肪近红外定量模型
        2.2.2.4 粗纤维近红外定量模型
        2.2.2.5 粗灰分近红外定量模型
        2.2.2.6 酸性洗涤纤维近红外定量模型
        2.2.2.7 中性洗涤纤维定量模型
    2.3 线性渐变滤光片微型近红外仪定量模型建立
        2.3.1 样品光谱采集
        2.3.2 定量模型建立
        2.3.2.1 水分近红外定量模型
        2.3.2.2 粗蛋白质近红外定量模型
        2.3.2.3 粗脂肪近红外定量模型
        2.3.2.4 粗纤维近红外定量模型
        2.3.2.5 粗灰分近红外定量模型
        2.3.2.6 酸性洗涤纤维近红外定量模型
        2.3.2.7 中性洗涤纤维近红外定量模型
    2.4 小结
第三章 菜籽饼主要成分近红外定量模型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与制备
        3.1.2 主要成分化学值分析
        3.1.3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与数据采集
        3.1.3.1 近红外光谱仪器及处理软件
        3.1.3.2 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条件
        3.1.3.3 近红外光谱评价参数
    3.2 傅里叶变换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定量模型建立
        3.2.1 光谱预处理与模型优化
        3.2.2 定量模型建立
        3.2.2.1 水分近红外定量模型
        3.2.2.2 粗蛋白质近红外定量模型
        3.2.2.3 粗脂肪近红外定量模型
        3.2.2.4 粗灰分近红外定量模型
    3.3 线性渐变滤光片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定量模型建立
        3.3.1 样品光谱采集
        3.3.2 定量模型建立
        3.3.2.1 水分近红外定量模型
        3.3.2.2 粗蛋白质近红外定量模型
        3.3.2.3 粗脂肪近红外定量模型
        3.3.2.4 粗灰分近红外定量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牛羊精补料主要成分近红外定量模型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与制备
        4.1.2 主要成分化学值分析
        4.1.3 仪器与方法
        4.1.3.1 近红外光谱仪器及处理软件
        4.1.3.2 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条件
        4.1.3.3 近红外光谱评价参数
    4.2 定量模型建立
        4.2.1 样品光谱采集
        4.2.2 定量模型建立
        4.2.2.1 水分近红外定量模型
        4.2.2.2 粗蛋白质近红外定量模型
        4.2.2.3 粗脂肪近红外定量模型
        4.2.2.4 粗纤维近红外定量模型
        4.2.2.5 粗灰分近红外定量模型
    4.3 小结
第五章 全株玉米青贮主要成分近红外定量模型建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采集与制备
        5.1.2 主要成分化学值分析
        5.1.3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与数据采集
        5.1.3.1 近红外光谱仪器及处理软件
        5.1.3.2 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条件
        5.1.3.3 近红外光谱评价参数
    5.2 定量模型建立
        5.2.1 样品光谱采集
        5.2.2 定量模型建立
        5.2.2.1 粗蛋白质近红外定量模型
        5.2.2.2 酸性洗涤纤维近红外定量模型
        5.2.2.3 中性洗涤纤维近红外定量模型
        5.2.2.4 总干物质近红外定量模型
        5.2.2.5 淀粉近红外定量模型
        5.2.2.6 粗灰分近红外定量模型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总体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特征与真菌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盐碱地资源概况
    1.3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3.1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3.2 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4 盐碱地苜蓿研究现状
        1.4.1 盐碱地苜蓿茎叶解剖结构研究
        1.4.2 盐碱地苜蓿生理特征研究
        1.4.3 盐碱胁迫对苜蓿营养物质的影响
    1.5 苜蓿干草调制生理特性和营养物质研究
        1.5.1 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生理特征研究
        1.5.2 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研究
    1.6 苜蓿附着微生物研究
    1.7 苜蓿大田收获技术研究及干草品质评定标准
        1.7.1 苜蓿大田收获技术
        1.7.2 苜蓿刈后田间干燥技术
        1.7.3 苜蓿干草品质评定标准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9.1 研究内容
        1.9.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
        2.1.2 天气情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研究
        2.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动态变化研究
        2.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动态变化研究
        2.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动态变化研究
    2.4 测定方法
        2.4.1 电镜结构样片制作和观测方法
        2.4.2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2.4.3 营养指标测定方法
        2.4.4 真菌多样性测试方法
    2.5 数据处理
        2.5.1 数据整理
        2.5.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
        3.1.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叶结构的变化
        3.1.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茎结构的变化
        3.1.3 紫花苜蓿茎叶结构与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对应关系
    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动态变化
        3.2.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含水量的变化
        3.2.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呼吸速率的变化
        3.2.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气孔导度的变化
        3.2.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3.2.5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蒸腾速率的变化
        3.2.6 紫花苜蓿生理特征与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对应关系
    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动态变化
        3.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3.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纤维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3.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3.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脂肪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3.3.5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灰分和矿物质含量变化及对应关系
        3.3.6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相对饲用价值的变化
        3.3.7 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指标的整体关联分析
        3.3.8 盐碱地紫花苜蓿营养品质评价
    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动态变化
        3.4.1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3.4.2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群落组成
        3.4.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的变化
        3.4.4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生态功能群分析
        3.4.5 盐碱地紫花苜蓿真菌霉变风险评价
    3.5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影响因子分析
        3.5.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对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3.5.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对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3.5.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对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
        3.5.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影响营养品质的因子综合分析
4 讨论
    4.1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茎叶结构变化规律的探讨
    4.2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规律的探讨
        4.2.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含水量及干燥速率变化
        4.2.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
    4.3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刈割后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规律探讨
        4.3.1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蛋白质变化
        4.3.2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纤维变化
        4.3.3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变化
        4.3.4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脂肪和脂肪酸变化
        4.3.5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粗灰分和矿物质变化
        4.3.6 盐碱地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营养品质评价
    4.4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后干燥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探讨
    4.5 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干燥过程中影响营养品质关键因子探讨
5 结论
6 创新点
7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ET_0与作物系数K_c研究
        1.2.2 作物水分模型及水资源配置研究
        1.2.3 饲草高产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1.2.4 饲草作物对水肥耦合响应机制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田间试验基础数据
    2.1 研究区代表性分析
    2.2 试验区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农业气象灾害
        2.2.4 植被土壤
    2.3 试验饲草料作物选择
        2.3.1 供试作物
        2.3.2 供试材料
    2.4 主要试验观测仪器设备
    2.5 基本土壤物理化学指标测定
        2.5.1 田间持水量与容重
        2.5.2 土壤物理化学组成
        2.5.3 土壤粒径分析
    2.6 基于定位通量法的地下水补给量测定
3 饲草作物单作条件下需水规律与滴灌灌溉制度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2.1 田间试验设计
        3.2.2 观测技术指标
    3.3 灌溉饲草作物单作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3.3.1 适宜水分条件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量
        3.3.2 适宜水分条件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强度
        3.3.3 不同水分处理下饲草作物单作需水量与需水模数
    3.4 基于作物灌水特征的不同目标灌溉制度
        3.4.1 灌溉饲草作物单作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的灌水特征
        3.4.2 不同目标条件下单作饲草作物灌溉制度
    3.5 小结
4 间播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与产出效应及种植模式
    4.1 前言
    4.2 试验方法
        4.2.1 田间试验设计
        4.2.2 观测技术指标
    4.3 间播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与产出效应
        4.3.1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群体需水规律
        4.3.2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生长指标
        4.3.3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产量及其品质
        4.3.4 间播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和水分经济效益
    4.4 基于SPSS主因子方法的间播模式综合评价
        4.4.1 饲草作物综合评价指标的优选
        4.4.2 饲草料作物综合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4.4.3 饲草作物综合评价结果
    4.5 小结
5 基于FAO推荐方法的ET_0计算方法优选与K_C值修正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计算方法
    5.3 干旱地区气象资料缺失条件下ET_0算法优选
        5.3.1 不同水平年下ET_0计算结果比较
        5.3.2 不同计算方法结果偏差与原因分析
        5.3.3 潜在腾发量ET_0与对应气象要素间的灵敏性分析
    5.4 灌溉饲草料作物不同生育阶段作物系数K_C值修正
        5.4.1 基于FAO推荐的单作物系数法推求饲草作物K_c
        5.4.2 基于田间试验实测数据计算饲草作物Kc
        5.4.3 饲草作物实测K_c与FAO推荐K_c值比较分析
    5.5 小结
6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饲草产量响应与作物水模型确认分析
    6.1 引言
    6.2 不同水分处理对单作饲草作物产量影响
        6.2.1 对单作饲草料作物产量影响
        6.2.2 对单作饲草料作物减产率的影响
    6.3 国内外常用作物水—模型
        6.3.1 作物水模型定义
        6.3.2 模型基本假定
    6.4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作物水模型确认分析
        6.4.1 模型选取
        6.4.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作物敏感指标推求
        6.4.3 饲草作物敏感指标分析与作物水模型优选
    6.5 饲草作物-水模型表达式及验证
        6.5.1 饲草作物-水模型表达式
        6.5.2 饲草作物-水模型验证
    6.6 小结
7 基于饲草作物-水模型与DP法的有限灌溉水量优化配置
    7.1 引言
    7.2 DP法基本原理
    7.3 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构建
        7.3.1 目标函数
        7.3.2 阶段变量、决策变量与状态变量
        7.3.3 系统方程及约束条件
        7.3.4 初始条件与递推方程
    7.4 作物水模型的有限水量优化配置求解
        7.4.1 DP法所需计算参数
        7.4.2 作物水模型优化配置求解
    7.5 基于DP法的优化配置结果与灌溉管理策略
        7.5.1 优化配置结果
        7.5.2 饲草作物灌溉管理策略
    7.6 小结
8 水肥耦合条件下饲草料地水肥响应分析
    8.1 引言
    8.2 试验方法
        8.2.1 单作条件下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
        8.2.2 混间播条件下多年生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
    8.3 单作条件下灌溉饲草料作物水肥响应分析
        8.3.1 水肥耦合对青贮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8.3.2 水肥耦合对青贮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8.3.3 青贮玉米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构建
        8.3.4 水肥耦合利用效率与综合经济效益评价
    8.4 混、间播条件下多年生灌溉饲草作物-水肥响应研究
        8.4.1 水肥因子对多年生灌溉饲草料作物产量的影响
        8.4.2 基于回归分析的试验结果分析
        8.4.3 混间播饲草作物水肥耦合产量数学模型
        8.4.4 混间播饲草料作物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制度优选
    8.5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磷脂对中华绒螯蟹脂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磷脂的概述
        1 磷脂的定义和分类
        2 磷脂的来源
        3 磷脂在水生动物中的代谢
        4 磷脂在水生动物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第二节 磷脂对动物脂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1 磷脂对哺乳动物脂代谢的影响
        2 磷脂对水生动物脂代谢的影响
    第三节 磷脂对甲壳动物卵巢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饲料不同磷脂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和脂代谢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试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饲料不同磷脂源对中华绒螯蟹成蟹雌蟹抗氧化能力、脂代谢和卵黄发生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磷脂对摄食高脂饲料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脂代谢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饲料不同磷脂酰胆碱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脂代谢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不同脂肪源条件下磷脂酰胆碱缺乏和添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脂肪酸组成以及磷脂重塑反应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教育简历及博士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对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豆科/禾本科作物间作系统
        2.1.1 间作模式
        2.1.2 作物产量
        2.1.3 病虫草害
    2.2 豆科/禾本科间作系统生产力提高机理
        2.2.1 种间促进及生物互补
        2.2.2 生物多样性的利用
        2.2.3 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2.2.4 增加水分利用效率
        2.2.5 改善植物养分
    2.3 间作系统中豆科植物固氮量测定方法
        2.3.1 全氮差值(TND)法
        2.3.2 乙炔还原法(ARA)
        2.3.3 木质素溶解分析法
        2.3.4 ~(15)N标记法
        2.3.5 ~(15)N自然丰度法
    2.4 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
        2.4.1 提升牧草营养品质
        2.4.2 改善土壤条件
        2.4.3 提高牧草产量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自然概况
    3.2 气象数据收集
    3.3 试验材料
    3.4 试验设计
        3.4.1 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小区设置
        3.4.2 ~(15)N标记小区设计
    3.5 播种与田间管理
    3.6 产量测定
        3.6.1 株高、地上生物量测定
        3.6.2 种子产量测定
        3.6.3 土地当量比计算
    3.7 营养成分含量测定
    3.8 截光率测定和光能利用效率计算
    3.9 春箭筈豌豆固氮量、转移量测定
    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气象条件
    4.2 地上生物量
        4.2.1 草产量
        4.2.2 种子产量
    4.3 土地当量比
    4.4 牧草营养成分含量
        4.4.1 粗蛋白质含量
        4.4.2 粗脂肪含量
        4.4.3 粗纤维含量
    4.5 株高和光合作用
        4.5.1 株高
        4.5.2 截光率和光能利用效率
    4.6 春箭筈豌豆生物固氮量
    4.7 向燕麦转移的氮素量
第五章 讨论
    5.1 春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系统的牧草产量
    5.2 春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系统的牧草营养品质
    5.3 春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系统的光能利用效率
    5.4 春箭筈豌豆固氮量及氮素向燕麦转移量
    5.5 主要结果与结论
    5.6 创新点
    5.7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玉米DDGS营养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样品
    1.2 实验方法
        1.2.1 玉米DDGS常规组分和氨基酸的测定
        1.2.2 光谱采集
        1.2.3 NIRS模型的建立
2 结果与讨论
    2.1 玉米DDGS营养组分测定结果
    2.2 校正集原始光谱
    2.3 光谱预处理
    2.4 剔除异常值与建立定标方程
    2.5 氨基酸组分定标模型的建立
    2.6 模型的检验
3 结论

(10)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生物学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粮改饲”的研究进展
    1.1 “粮改饲”提出的背景
    1.2 “粮改饲”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1.3 “粮改饲”目前的研究现状
        1.3.1 “粮改饲”作物种类的研究
        1.3.2 “粮改饲”利用方式的研究
        1.3.3 “粮改饲”实施效果的研究
    1.4 “粮改饲”存在的问题和拟解决办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本研究的内容
        1.6.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生物学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分析测定指标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生物学产量的影响
        2.2.2 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可饲喂生物量的影响
        2.2.3 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化学营养价值的影响
        2.2.4 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可消化营养价值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生物学产量的影响
        2.3.2 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消化率的影响
        2.3.3 玉米作物利用方式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 结论和建议
    3.1 研究结论
    3.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粗蛋白质快速测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鱼粉胃蛋白酶消化率测定方法的改进研究[J]. 王少青,曾诚,陈淋敏,张幻,丁能水. 今日养猪业, 2021(04)
  • [2]甘蔗(尾)与桑叶或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D]. 周晓康. 广西大学, 2021(12)
  • [3]芦花鸡生长期蛋白质代谢规律及需要量研究[D]. 章明权.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便携式近红外仪在反刍动物饲料质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郭丽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5]盐碱地紫花苜蓿刈割后营养品质变化特征与真菌群落结构研究[D]. 撒多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6]北疆荒漠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饲草作物水肥响应关系与灌溉水优化配置[D]. 刘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7]磷脂对中华绒螯蟹脂代谢影响的研究[D]. 林志灯.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8]春箭筈豌豆/燕麦间作对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及作用机理[D]. 王燕超. 兰州大学, 2021(09)
  • [9]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玉米DDGS营养成分[J]. 张顺,宋涛,郑一航,郭丽君,张凤枰. 中国饲料, 2021(03)
  • [10]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生物学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D]. 左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粗蛋白的快速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