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和灭活方法的研究

多种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和灭活方法的研究

一、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失活诸方法研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琪孟[1](2020)在《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制备、性质及抑菌活性研究》文中认为胰蛋白酶抑制剂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在农业、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马铃薯来源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常作为马铃薯淀粉加工的副产物被直接排放,不能发挥其最大应用价值,采用合适的工艺对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进行处理,回收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将有利于马铃薯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促进马铃薯作物的综合利用。本研究以模拟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为原料,优化并对比了两种回收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方法,进一步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PTI)的溶解性、泡沫性、乳化性及稳定性等理化性质及其与胰蛋白酶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了PTI的抑菌活性并对其抑菌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以期为PTI在抑菌性质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以活性、得率、纯度为指标,分别对大孔树脂吸附层析和酸沉结合盐析两种方法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大孔树脂吸附层析基本实现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和其他蛋白的分离,优化后得到产物的蛋白含量为88.32%,糖含量为2.70%,得率是462 mg/kg,抑制比活力2672 TIU/mg,纯化倍数是15.7倍,呈淡黄色粉末状。单因素实验探索酸沉结合盐析法制备PTI的最佳工艺条件后,最终产物的蛋白含量为81.81%,糖含量为2.8%,得率是600 mg/kg,抑制比活力3275 TIU/mg,纯化倍数是19.3倍,呈纯白色粉末状。两者相比,酸沉结合盐析法的产物活性更高,纯化倍数更大,产量也更多。因此,后续实验采用酸沉结合盐析法制备的PTI进行研究,并利用SDS-PAGE电泳和MALDI-TOF MS两种技术确定PTI的纯度,结果表明此法制得了活性较高的电泳纯级的PTI。以PTI为研究对象,考察它的功能性质、稳定性、抑制类型及其与胰蛋白酶的相互作用。常温条件下PTI在较宽的p H范围内均具有出良好的溶解性,溶解性会随温度和p H的不同有所不同,p H 8时溶解度最低,此时接近PTI的等电点;以马铃薯模拟废水冻干粉末和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TI)为对照,PTI表现出较好的泡沫性质、气水界面性质以及乳化性质。从酶活和二级结构的角度深入探究温度、加热时间和p H对PTI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TI是以β-折叠为主要二级结构的蛋白,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和良好的p H稳定性,其抑制活性和二级结构突变的温度是70℃,二级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β-折叠和β-转角含量减少,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相应地增加,而在p H 2~10范围内PTI的相对胰蛋白酶抑制活性均保留在90%以上且PTI二级结构对p H变化也并不敏感;体外模拟消化稳定性实验表明PTI具有一定抵抗胃肠消化的能力,在胃肠消化结束时其最终抑制活性损失率约为29.28%,-NH2基团的释放率约为24.39%。经测定,PTI的IC50值为6.861±0.107 mg/L,并进行酶动力学实验明确了PTI属于非竞争性抑制剂,通过非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进一步等温滴定实验表明PTI和胰蛋白酶的结合属于单类结合位点且是一个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25℃时这是一个静电作用力引起的自发的焓驱动反应,而当温度达到37℃和50℃时它是以焓驱动为主的焓-熵补偿驱动过程,两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或范德华力。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抑菌圈直径,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以此评价PTI的抑菌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并测定胞膜通透性、胞膜完整性、胞内活性氧含量及对细菌蛋白酶的抑制率等实验,探讨了PTI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PTI对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2.56 mm,12.35 mm和11.76 mm,MIC为1.88~3.75 mg/m L,MBC均为3.75 mg/m L。PTI破坏了菌体细胞的形态,导致菌悬液中相对电导率升高和核酸的泄漏,影响了细菌的膜通透性;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1 MIC的PTI使菌体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并促进胞内ROS的产生,造成了菌体氧化损伤;同时,PTI对菌体蛋白酶的活性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实验得出PTI可能通过这种多靶点协同增效作用达到其抑菌效果。

李继彬[2](2019)在《高效低成本的豆渣生物饲料发酵转化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豆渣等工农业副产物资源丰富,但大多数用作粗饲料直接饲喂动物,利用率较低。优化豆渣固态发酵技术可将其转化为优质的生物饲料,既实现了资源的高价值利用又减少了豆渣废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本研究旨在以豆渣为主要原料,麸皮作为辅料,利用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为主要发酵菌种,通过优化发酵条件以去除豆渣中的各抗营养物质(胰蛋白酶抑制剂、致甲状腺肿素和大豆抗原蛋白等),降低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并提高大豆肽、大豆异黄酮苷元等营养成分或功能性物质的含量。另外,又分别以大豆肽、大豆异黄酮苷元为主要指标,经过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分别获得了微生物发酵豆渣产大豆肽、大豆异黄酮苷元的最佳发酵工艺。首先,对发酵原料的各抗营养因子和各营养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确定了发酵之前各原料中所含有的各抗营养因子和各营养成分的含量。然后以胰蛋白酶抑制剂去除率、大豆抗原蛋白的降解效果为抗营养因子的主要检测指标筛选出纳豆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嗜酸乳杆菌为最优的发酵菌种。之后又对所用发酵菌种的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确定了各菌种的种子液最佳培养时间。纳豆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嗜酸乳杆菌的种子液最佳培养时间分别为12 h、22 h和26 h。又探究了单菌发酵与三菌混合发酵对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去除率、异硫氰酸脂的去除率以及大豆抗原蛋白的降解效果的影响,确立了采用混菌协同发酵的方法。然后,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接种量、培养基含水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胰蛋白酶抑制剂去除率的影响,得出了合适的因素值。又以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去除率为响应值进行了响应面优化实验,并获得了最佳发酵条件。最佳发酵条件如下:接种量为10.48%,培养基含水量为58.18%,发酵温度为34.42℃,发酵时间为12.65天。在此最佳发酵条件下,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去除率达到了84.98%,异硫氰酸酯的去除率达到了73.33%,大豆抗原蛋白也被完全降解。在最优发酵条件下,饲料营养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部分大豆蛋白被微生物降解成了小分子的大豆肽,大豆肽较发酵之前增加了2.43倍之多,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含量较之前分别减少了12.96%和31.99%,大豆异黄酮苷元也提高了44.96%。发酵后的饲料成品颜色金黄,pH降至3.87,酸香味扑鼻,质地松软,保质期可达6个月以上,各霉菌毒素也达到国家饲料卫生限量标准。由前面的研究可知,微生物可以将豆渣中的蛋白质降解为大豆肽,故以大豆肽为主要检测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与正交试验优化了发酵时间、接种比例、菌接种量、MgSO4·7H2O添加量、不同碳源以及发酵温度,并获得了最佳发酵条件。最佳发酵条件如下:接种量为16%,MgSO4·7H2O添加量为0.1%,温度为36℃,接种比例为1:2,碳源为1%的麸皮。在该条件下,大部分大豆蛋白被微生物降解成了小分子的大豆肽,发酵7天大豆肽的含量为52.98%,是未发酵原料大豆肽含量的4.91倍。大豆异黄酮苷元在肠道的吸收率远高于糖苷型大豆异黄酮,生理活性功能也比糖苷型强。豆渣中含有较多的糖苷型大豆异黄酮。所以,最后以大豆异黄酮苷元的提高率为检测指标,筛选出优势发酵菌种为植物乳杆菌PL70a。然后以各因素(不同碳源、发酵时间、蔗糖添加量、菌接种量、葡糖淀粉酶添加量以及(NH4)2SO4的添加量)进行了单因素实验,筛选出了各个因素的合适条件。最后以菌接种量、葡糖淀粉酶添加量以及(NH4)2SO4添加量这三个因素进行了响应面实验,并获得了最佳发酵条件。最佳发酵条件如下:(NH4)2SO4添加量为0.17%,葡糖淀粉酶添加量为0.87%,接种量为17%。在该条件下,发酵3天苷元型大豆异黄酮的提高率为70.96%。本研究获得了一套高效低成本的豆渣生物饲料的发酵工艺,为豆渣的合理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为豆渣发酵饲料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它生物饲料发酵提供方法参考。

杨路冰[3](2019)在《大豆种子酶系在饲料预消化过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豆类由于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是目前最常用的饲粮之一,但其中所含的抗营养因子,轻则导致动物腹泻生病,重则危及其生命。预消化作为新型饲料处理方式,对消除抗营养因子有显着地作用,本试验针对预消化中发芽大豆的温度处理对抗营养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将大豆和发芽大豆分别放入55℃烘箱进行热处理,在0 h、1 h、2 h、3 h、4 h、5 h时分别检测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含量。其中,5 h时三种抗营养因子含量最低,大豆中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相比0 h含量分别降低为:94.5%、88%、76%;发芽大豆中三种抗营养因子含量分别降低为:92.8%、85%、71%。2.对上述处理的各组大豆,再分别在85℃和100℃各处理1 h,分别检测各组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试验得出的最佳加热方式为发芽处理后55℃处理3 h再加热至100℃处理,此时大豆中三种抗营养因子分别降低为:25.5%、21.2%、6.6%;发芽大豆中三种抗营养因子分别降低为:14.9%、15.2%、4%。3.将全价饲料按照优化条件进行预消化处理,并在北京汇正公司进行饲喂对比试验,试验组饲喂预消化全价饲料,对照组饲喂普通全价饲料,28天后调查发现试验组料肉比降低了0.42;对照组平均每头猪增重17.5 kg,试验组平均每头猪增重23.9 kg,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头猪平均增重36.6%。在此基础上,在太谷绿牧公司进行从仔猪到育成猪92天的全生育期饲喂对比试验,结果发现对照组平均每头猪增重79.6 kg,试验组平均每头增重93.2 kg,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头猪平均增重17%,综合料肉比降低0.42;腹泻率试验组为2%,对照组为18%;咳嗽率试验组0%,对照组15%;试验组抗生素使用量为零,对照组正常使用抗生素,试验组造肉成本下降了0.7元/kg左右。综上所述,对大豆进行发芽和热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抗营养因子,这对去除抗营养因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预消化工艺可以有效降低腹泻率、提高动物存活率、降低料肉比、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这将对我国生猪产业与饲料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与发展。

黄露[4](2019)在《豆粕醋酸催化加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天然豆粕(SBM)中含有的多种抗营养因子(ANFs)会严重干扰动物的消化吸收、生理健康和生产性能,必须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才能够用作动物饲料。针对传统的豆粕发酵加工方法存在的耗时长、劳动强度大和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本论文围绕豆粕中抗原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I)两个关键性的抗营养因子指标,研究并提出了以温和、易回收的醋酸为催化剂中温加工豆粕原料的方法;针对温度对豆粕原料中可溶性蛋白质成分的负面影响的问题,进一步研发了辅助剂—醋酸催化技术以降低加工温度,提高豆粕原料的营养价值,实现了豆粕原料的快速、简便加工效果;在此基础上,探究了醋酸及辅助添加剂在催化加工过程中对大豆蛋白组分的降解及其分子构像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醋酸作为催化剂可以显着降低消减豆粕原料中抗营养因子所要求的水热处理温度,并可基本保持原料氨基酸组成稳定,但会降低蛋白质组分的溶解度。采用质量浓度10%醋酸溶液(固液比1:5)于70 oC条件下催化豆粕原料20 min后,抗原蛋白完全消解,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含量由5.15 mg/g降低至1.03 mg/g,但在该温度范围内豆粕的可溶性蛋白质有所损失,催化后豆粕的蛋白质溶解度(PS)含量由91.81%降低至78.85%,但仍符合饲料用豆粕的国际标准规定(GB/T19541-2004);醋酸催化法较常规的加热法可降低处理温度,同时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析醋酸催化处理豆粕原料的三个主要工艺参数影响强度发现:基于抗营养因子指标的考察,醋酸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基于蛋白质溶解度指标的考察,反应温度>醋酸浓度>反应时间。针对醋酸催化法造成大豆蛋白营养价值损失的问题,进一步研发了辅助剂—醋酸催化技术以降低加工温度,在消减抗营养因子的基础上更好地保留豆粕原有的营养价值。研究发现亚铁离子—醋酸催化技术能在低温条件下显着降低豆粕抗营养因子,并使得豆粕的原有营养价值进一步得到保留。以质量浓度10%醋酸溶液(固液比1:5),在55 oC条件下,添加0.15%亚铁离子处理豆粕原料30 min,最终豆粕的蛋白质溶解度为84.21%,与单一醋酸法在70 oC下催化相比,提高了6.80%;与原料豆粕相比,抗原蛋白完全降解,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含量从5.20mg/g降低至0.86 mg/g,降低了83.46%。分析比较不同酸在相同pH条件下对抗营养因子的降解效果,发现醋酸的降解效果优于硫酸和盐酸,可能是由于醋酸部分解离的特性可以提供更多的质子氢,更有利于抗营养因子的降解。同时,亚铁离子的作用效果高于添加酸提供的质子酸的作用效果,表明亚铁离子—醋酸催化技术更有利于降解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蛋白质结构构像及微环境的变化对豆粕中蛋白类抗营养因子的降解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大豆分离蛋白(SPI)的结构构像和表面疏水性等方面的变化,从分子水平上探究亚铁离子—醋酸催化技术对钝化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理,发现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降解与亚铁离子和醋酸引起的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和空间构像的变化有关。经过醋酸和亚铁离子处理后,大豆蛋白荧光最大发射波长发生红移,表明亚铁离子和醋酸能诱导大豆分离蛋白去折叠,从而促进了抗营养因子的降解;经过醋酸和亚铁离子处理后,蛋白表面疏水值都明显增加;且亚铁离子对酸诱导的疏水基团的暴露有促进作用,从而促进了酸介导的大豆分离蛋白的解离;同时,研究发现蛋白的表面疏水值与其对应的蛋白质溶解度呈线性负相关,表明处理后的豆粕蛋白质溶解度的减少可能与疏水基团的暴露有关。经过亚铁离子—醋酸处理后,大豆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α-螺旋含量从15.33%增加到16.46%,增加了7.37%,β-折叠含量从44.70%降低至42.62%,降低了4.65%,表明亚铁离子和醋酸处理促进了大豆分离蛋白发生解离。因此,亚铁离子和醋酸通过改变豆粕中的蛋白质结构和构象从而降解其中的抗营养因子。

姜雷[5](2019)在《多重预处理工艺对豆浆抗营养因子与品质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大豆(Glycine max(L.)Merr.)中存在不利于人体正常消化吸收的物质,我们称为抗营养因子。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含量,同时保证品质的优良,本研究以干豆制浆为对照,利用不同浸泡介质(水、柠檬酸溶液、Na HCO3溶液)及不同浸泡条件,探究前处理工艺中部分条件的改变对豆浆中抗营养因子及营养品质的影响。除此之外,本文还探究了后续主体加工工艺对豆浆抗营养因子残留量(活性)和品质的影响,以及不同灭菌方式对豆浆保质期的影响。得出结果如下:(1)试验中利用浸泡、发芽、高温三种手段并更换不同的处理介质对大豆进行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手段对各抗营养因子的影响不一致。浸泡处理能有效降低豆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和植酸含量;高温处理对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的影响极其显着,与未经预处理组相比,其含量降低了99.4%。发芽处理对降低植酸含量有较好的效果,但高温与发芽处理的品质较差。因此,最终选择浸泡处理作为预处理方法。此外,不同浸泡介质能不同程度降低豆浆抗营养因子含量。从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效果来看,Na HCO3>水>柠檬酸。从降低单宁含量的效果来看,柠檬酸>Na HCO3>水。从降低植酸含量的效果来看,柠檬酸>水>Na HCO3。除抗营养因子外,豆浆的品质指标也发生显着变化,结果表明,Na HCO3浸泡组的总体品质最优,但某些品质指标(如蛋白质含量)与水浸泡组的差异不显着(P>0.05),而柠檬酸浸泡组的品质为三组中最差。综上,选取Na HCO3溶液进行正交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当浸泡温度为25℃,浸泡时间为16 h,浸泡豆水比为1:4,Na HCO3浓度为0.45%时,对豆浆的抗营养因子的去除效果最好,品质最优。(2)在两种豆浆加工工艺中,湿豆熟浆工艺产出的豆浆中抗营养因子的残留量(活性)均显着低于湿豆生浆工艺所产出豆浆。其中,湿豆熟浆工艺生产的豆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仅为3.03±0.12 TIU/mg;单宁含量为17.08±0.05 mg/100mg;植酸含量虽显着高于经过浸泡预处理(未经煮沸)豆浆,但与经过湿豆生浆工艺制成的豆浆相比,其含量显着降低。在品质方面,湿豆熟浆工艺所产豆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高达3.03±0.15 g/100g,优于湿豆生浆工艺。(3)不同灭菌方式对降低抗营养因子均具有显着效果。除单宁外,经过高温加压灭菌的豆浆抗营养因子含量要显着低于巴氏灭菌,且经高温加压灭菌的豆浆样品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活性仅为2.50±0.30 TIU/mg。(4)利用试验优化后的预处理工艺和湿豆熟浆工艺生产低抗营养因子豆浆、豆腐与传统工艺豆浆、豆腐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除单宁含量外,自制的低抗营养因子豆浆中的其他抗营养因子均显着低于传统工艺豆浆(P<0.05),且豆浆的各项品质指标也优于传统工艺豆浆;由自制豆浆所制的豆腐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与植酸含量均显着低于传统工艺豆腐(P<0.05),但单宁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此外,在品质方面,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

李燕虹[6](2019)在《大豆Bowman-Birk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豆是一种优良的植物蛋白资源,且必需氨基酸丰富平衡。但大豆中也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和抗原蛋白,若加工或饲用不当,不仅会降低其自身营养,而且可能会对机体造成损害。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是大豆中一类重要的抗营养因子和抗原蛋白,不仅可诱发机体产生超敏反应,而且可和体内的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结合,抑制其活性,最终导致消化不良,阻碍生长发育。因此,对其进行检测研究尤为必要。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可分为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unitz trypisin inhibitor,KTI)和Bowman-Birk胰蛋白酶抑制因子(Bowman-Birk inhibitor,BBI),其中BBI性质稳定,不易失活去除。本研究以BBI做为免疫原,通过动物免疫及细胞融合等试验,获得免疫学特性良好的兔源多抗和鼠源单克隆抗体,基于两种不同来源的抗体,建立了BBI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并基于单克隆抗体制备了BBI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1)将BBI作为免疫原,对12周龄的新西兰大白兔进行免疫,免疫结束后心脏采血,对血液进行处理分离血清并纯化,获得BBI兔源多抗,抗体效价和敏感性鉴定结果表明,该抗体效价达到1:1.024×105,IC50为306.76ng/mL。(2)将BBI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经对鼠多抗血清鉴定,挑选多抗血清具有良好免疫学特性的小鼠进行细胞融合,然后筛选获得能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3B7-B10、7G7-D11。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抗后,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株单抗效价均高于1:4.096×105,3B7-B10半数抑制浓度为83.07ng/mL,7G7-D11半数抑制浓度为186.81ng/mL,亚型均为IgG1型,3B7-B10亲和常数达到了1.13×108L/mol,交叉反应试验和免疫印迹试验表明2株单抗均具有很强的特异性。(3)基于兔源多抗和鼠源单抗3B7-B10,建立了BBI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靠性,标准曲线中BBI浓度与OD450nm值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1.3836x-1.9496,R2=0.9795,线性范围为31.21000ng/mL,检测限为31.6ng/mL,添加回收率在81.38%100.75%,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4)基于所筛选的免疫学特性良好的鼠源单克隆抗体,结合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技术,制备BBI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试纸目测检测限为0.5μg/mL,读条仪机读检测限为0.23μg/mL,对所制备试纸的准确度、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表试纸检测性能良好,可用于BBI的快速检测。

孙雪飞[7](2018)在《六种不同豆腐制备工艺对其产率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分布及残留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确定高得率、高品质、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豆制品的制浆工艺,本文以五种大豆为原料,采用六种不用制浆工艺湿法熟浆、湿法生浆、半干法熟浆、半干法生浆、发芽豆熟浆和发芽豆生浆进行豆浆、豆腐的制备,测定不同制浆工艺对豆浆得率、豆浆中水溶性蛋白含量及蛋白质回收率和豆腐得率的影响,进一步对不同品种和工艺制备所制得的豆腐的质构和色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原料豆、豆浆、豆渣、豆腐、黄浆水等组分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的检测与分析,研究了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豆浆和豆腐得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在相同品种条件下,采用不同制浆工艺使豆腐的得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湿法熟浆>湿法生浆>半干法熟浆>半干法生浆>发芽豆熟浆>发芽豆生浆。2、豆浆中水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依次采用湿法熟浆、湿法生浆、半干法熟浆、半干法生浆、发芽豆熟浆、发芽豆生浆所得豆浆中水溶性蛋白含量依次降低。3、不同的组分和工艺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制浆工艺使豆浆、豆腐、黄浆水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发芽豆熟浆>发芽豆生浆>湿法熟浆>湿法生浆>半干法熟浆>半干法生浆。豆渣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的依次升高所采用的制浆工艺为:发芽豆熟浆、湿法熟浆、半干法熟浆、发芽豆生浆、湿法生浆、半干法生浆。4、在豆浆体积平均粒径测定的结果表明:采用半干法生浆工艺时平均体积粒径为最大为128.64μm,半干法熟浆、湿法生浆、湿法熟浆、发芽豆生浆、发芽豆熟浆所制得的豆浆粒径均呈现差异性不显着(P>0.05)。5、在对豆腐的质构检测分析过程中发现不同制浆工艺对不同的品种豆腐的质构影响很大,同一品种采用不同制浆工艺所得豆腐的硬度、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内聚性所产生的差距较大。采用熟浆制浆工艺制得豆腐的硬度与回复力均小于生浆所制得豆腐的硬度和回复力;而在豆腐的咀嚼性、胶粘性、内聚性、弹性的比较中采用熟浆制浆工艺所制得的豆腐大于生浆工艺所制得的豆腐。6、豆腐的色度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制浆工艺对豆腐的L*、a*、b*、△E有影响。采用湿法生浆制浆工艺制得的豆腐亮度、红度、黄度均高于其他工艺。

陈玉凤[8](2018)在《“华夏3号”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和钝化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夏3号”大豆(HX3)是优质的新品种大豆,而其中的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剂(Trypsin inhibitor,TI),会减弱大豆的营养价值。目前对HX3的胰蛋白酶抑制剂(HX3 TI)的研究还没有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以HX3 TI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研究。首先,利用硫酸抽提对HX3 TI进行粗分离,一步盐析的回收率为(26.98±0.00)%,纯化倍数为(3.31±0.08)倍;两步盐析的回收率则为(26.05±0.12)%,其纯化倍数为(3.25±0.04)倍。从综合资源节约方面的考虑,本研究将采用045%硫酸铵浓度对HX3 TI进行盐析初步纯化。采用四种层析柱法对HX3 TI盐析液进一步纯化:(1)DEAE-52柱层析分离纯化,HX3 TI纯化倍数为3.60倍。(2)Sephadex G-75柱层析分离纯化,HX3 TI纯化倍数为3.14倍。(3)Sephadex G-75和DEAE-52柱层析相结合分离纯化,纯化倍数为5.26倍。(4)DEAE-52和Sephadex G-75柱层析相结合分离纯化,纯化倍数为7.30倍。实验数据表明,两步纯化更有优势,其中纯化效果最佳的为DEAE-52和Sephadex G-75柱层析相结合法。通过三种电泳方法即PAGE、明胶-PAGE和SDS-PAGE,对纯化倍数最高的HX3TI进行电泳检测:(1)PAGE电泳检测表明,HX3 TI盐析液泳道有较多的杂蛋白;纯化样品泳道仅有一条电泳带,说明纯化HX3 TI的效果显着,无杂蛋白条带。(2)明胶-PAGE电泳专一性检测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盐析液泳道显示有5条带,说明HX3TI种类有5种,其中电泳带宽且染色较深,说明HX3 TI的活性高。柱层析纯化样品泳道只出现一条带,说明纯化的HX3 TI只有一种。(3)SDS-PAGE电泳检测得到HX3TI的分子量在20 kDa左右。接着对HX3 TI的钝化作用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在金属离子浓度为0.8 mol/L和100℃加热15 min的条件下:加入CaCl2后HX3 TI活性与NaCl、AlCl3相比,分别降低了13.28%和11.49%,其残留率也分别降低了13.28%和11.47%,表明金属离子对HX3 TI的钝化作用有较大的影响,且Ca2+对HX3 TI钝化作用的影响更加明显。在00.5 mol/L CaCl2作用条件下,HX3 TI残留率呈U型变化,其中0.2 mol/L CaCl2对HX3 TI的作用效果最佳,残留率仅为未加CaCl2的27.04%。进一步通过阿伦尼乌斯方程对HX3 TI的失活能进行分析,表明CaCl2使HX3 TI钝化符合y=b1 e-b2x+(1-b1)e-b3x方程,且失活能为104.15 kJ/mol,未加CaCl2失活能为150.61 kJ/mol,加CaCl2比未加CaCl2需要的能量降低了46.46 kJ/mol。因此,Ca2+明显降低了HX3 TI失活所需要的能量,达到快速钝化HX3 TI的效果。进一步探讨碱性蛋白酶钝化HX3 TI的影响因素。(1)单因素实验最佳影响条件分别是:pH 10、65℃、50 U/mL酶用量和5 h作用时间。(2)正交试验L9(43)探讨中各因素的主次影响顺序为:酶用量>温度>pH>作用时间。最佳钝化条件为:75U/mL酶用量、65℃、pH 9、5 h作用时间,HX3 TI的残留率为0.5%。(3)响应面分析最佳的钝化条件为:69.01 U/mL酶用量、65.59℃、pH 9.56、6.21 h作用时间,HX3TI残留率最低,为0.33%。(4)响应面分析中,HX3 TI残留率比市售大豆TI降低10.58%,说明HX3 TI比市售大豆TI更易钝化。

李军国,杨洁,姚怡莎,李俊,牛力斌[9](2017)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膨化大豆品质评价》文中指出为对膨化大豆的品质进行分析及量化评价,文章以73个膨化大豆为试验材料,测定分析其蛋白质溶解度、脲酶活性、胰蛋白酶抑制因子、β-伴大豆球蛋白、大豆球蛋白、棉籽糖、水苏糖、大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异黄酮总含量、大豆皂苷等含量,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简化分析评价指标,构架评价体系,得到每种样品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膨化大豆蛋白溶解度、脲酶活性、胰蛋白酶抑制因子、β-伴大豆球蛋白、大豆球蛋白、棉籽糖、水苏糖、大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苷的含量范围为67.93%87.46%,0.000.01 U/g,5.4032.60 mg/g,3.1079.50 mg/g,20.3093.50 mg/g,6.8721.36 mg/g,21.8539.39 mg/g,586.961 101.13μg/g,66.56205.57μg/g,409.33750.70μg/g,1.151.99 mg/g,9.3415.63 mg/g。同时,评价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脲酶活性与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异黄酮呈显着正相关,与黄豆黄苷显着负相关;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与大豆皂苷呈显着正相关,与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异黄酮呈显着负相关;大豆球蛋白与黄豆黄苷、大豆皂苷呈显着正相关,与染料木苷呈显着负相关;水苏糖与染料木苷呈显着负相关;黄豆黄苷与大豆皂苷呈显着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9.928%,说明前4个主成分能够代表原来12个指标的信息,并得到评价公式Z=0.307Z1+0.174Z2+0.128Z3+0.090Z4,计算出膨化大豆的综合得分,并进行验证。

田振东[10](2018)在《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去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大幅提升,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身体健康方面如蛋白质的摄入量不断增高。大豆中含有优质蛋白,同时含有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等抗营养因子,使人食用后会对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采用一种温和的条件去除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进一步提高大豆的利用价值,增进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大豆为原料,利用外源酶法与内源酶法去除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以胰蛋白酶抑制剂去除率为评价指标,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模型来探寻适宜的去除条件,试验方法及结果如下:外源酶法:通过对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可知,pH、温度、时间和酶用量与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去除率有较大的关系,试验表明这四个因素存在着一定的交互作用。试验结果显示,碱性蛋白酶对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去除效果最强,其最佳作用条件为pH 9.0-9.3,温度是50.2-51.5℃,反应时间为55.1-59.5 min,酶用量范围为923-1048kU。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一致。内源酶法:通过对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可知,发芽温度、时间、pH值及发芽需要的吸水量与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去除率有较大的关系,四个因素存在着一定的交互作用。试验结果显示,内源蛋白酶法的优化条件为温度22.2-22.6℃,时间67.8-78.9h,pH 6.5-6.7,吸水量为192.2-214.3%,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一致。内源酶法与外源酶法条件温和,营养效果好。本文所取得的试验结果为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去除技术提供了试验数据支持。

二、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失活诸方法研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失活诸方法研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制备、性质及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
    1.2 胰蛋白酶抑制剂
        1.2.1 蛋白酶抑制剂的介绍和分类
        1.2.2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生理功能
        1.2.3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提取
    1.3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4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抗菌活性研究进展
        1.4.1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抗菌活性
        1.4.2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抗菌机理
    1.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马铃薯淀粉加工模拟废水的制备
        2.3.2 大孔树脂吸附法制备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
        2.3.3 酸沉结合盐析法制备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
        2.3.4 样品的超滤、冻干
        2.3.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6 总糖的测定
        2.3.7 SDS-PAGE
        2.3.8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测定
        2.3.9 MALDI-TOF MS
        2.3.10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大孔树脂吸附法制备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
        2.4.2 酸沉结合盐析法制备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
        2.4.3 两种制备方法的对比
        2.4.4 纯度及分子量鉴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性质及其与胰蛋白酶的相互作用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制备
        3.3.2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溶解性
        3.3.3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泡沫性和界面性质
        3.3.4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3.3.5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温度和pH稳定性
        3.3.6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的体外消化稳定性
        3.3.7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半抑制浓度和抑制类型
        3.3.8 等温滴定量热(ITC)
        3.3.9 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溶解性
        3.4.2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泡沫性和界面性质
        3.4.3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3.4.4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温度和pH稳定性
        3.4.5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的体外消化稳定性
        3.4.6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半抑制浓度和抑制类型
        3.4.7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与胰蛋白酶的相互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抑菌活性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供试菌种
        4.2.2 实验材料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PTI的制备
        4.3.2 受试菌的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4.3.3 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4.3.4 MIC和 MBC的测定
        4.3.5 PTI对供试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4.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3.7 PTI对供试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4.3.8 PTI对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4.3.9 PTI对活性氧的影响
        4.3.10 PTI对细菌蛋白酶的体外抑制作用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TI的抑菌活性
        4.4.2 PTI对供试菌MIC和 MBC的测定
        4.4.3 PTI对供试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4.4.4 PTI对供试菌微观形貌的影响
        4.4.5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分析
        4.4.6 PTI对供试菌细胞膜的完整性的影响
        4.4.7 PTI对细菌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4.4.8 对细菌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论文创新之处
    三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高效低成本的豆渣生物饲料发酵转化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豆渣概述
        1.1.1 豆渣简介
        1.1.2 豆渣的营养成分
        1.1.3 豆渣中的抗营养因子及抗营养作用
        1.1.4 抗营养因子的去除方法
        1.1.5 豆渣的研究与应用
    1.2 豆渣发酵所用微生物的种类
    1.3 豆渣发酵饲料的优点
    1.4 立项依据和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单菌发酵与混菌发酵去除豆渣中抗营养因子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发酵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方法
        2.2.2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测定方法
        2.2.3 抗原蛋白的测定方法
        2.2.4 异硫氰酸脂的测定方法
        2.2.5 大豆肽的测定方法
        2.2.6 粗蛋白的测定方法
        2.2.7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测定方法
        2.2.8 接种菌液的制备
        2.2.9 发酵菌种的筛选实验设计
        2.2.10 单菌发酵实验的设计
        2.2.11 混菌发酵实验的设计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本研究所用发酵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营养成分的测定结果
        2.3.2 发酵菌种的筛选
        2.3.3 发酵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及最佳种子液培养时间的确定
        2.3.4 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对豆渣中各抗营养因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各抗营养因子的检测方法
        3.2.2 单因素实验的设计
        3.2.3 Box-Behnken Design(BBD)实验设计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实验
        3.3.2 响应面设计结果和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豆渣发酵饲料成品品质的测评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大豆异黄酮的测定方法
        4.2.2 黄曲霉毒素B_1、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霉菌毒素以及有毒氰化物的检测方法
        4.2.3 其他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最优发酵工艺下豆渣发酵饲料中其他抗营养因子的去除效果
        4.3.2 豆渣发酵饲料品质的感官评定
        4.3.3 发酵前后pH的比较
        4.3.4 发酵前后大豆肽含量、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比较
        4.3.5 五种大豆异黄酮的标准曲线的建立
        4.3.6 发酵前后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比较
        4.3.7 发酵饲料成品中常规霉菌毒素及有毒氰化物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微生物发酵豆渣产大豆肽的发酵工艺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1.1 发酵原料
        5.1.1.2 发酵菌种
    5.2 实验方法
        5.2.1 单因素实验设计
        5.2.2 正交实验设计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单因素实验
        5.3.2 正交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生物发酵豆渣转化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发酵机制的研究
    6.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菌种筛选实验设计
        6.2.2 单因素实验设计
        6.2.3 响应面设计方案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转化大豆异黄酮苷元优势菌种的筛选
        6.3.2 单因素实验
        6.3.3 响应面设计结果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工作总结
        7.1.1 单菌发酵与混菌发酵对豆渣中各抗营养因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7.1.2 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法优化去除抗营养因子的发酵条件
        7.1.3 豆渣发酵饲料成品品质的测评
        7.1.4 微生物发酵豆渣产大豆肽的发酵工艺的优化
        7.1.5 微生物发酵豆渣转化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发酵工艺的优化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
    专利
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3)大豆种子酶系在饲料预消化过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大豆现状
        1.1.1 大豆简介
        1.1.2 我国大豆现状
    1.2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
        1.2.1 抗原蛋白
        1.2.2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1.3 饲料预消化
        1.3.1 消化率与饲料预消化
        1.3.2 饲料预消化的方法
        1.3.3 预消化的重要性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在55℃不同处理时间下抗营养因子的变化
        2.2.2 在55℃处理后加热至85℃对抗营养因子的变化
        2.2.3 在55℃处理后加热至100℃对抗营养因子的变化
        2.2.4 抗营养因子检测方法
        2.2.5 预消化饲料与普通全价饲料饲喂试验
        2.2.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预消化工艺探究
    3.1 在55℃不同处理时间下大豆中大豆球蛋白的变化
        3.1.1 大豆球蛋白抗营养因子的标准曲线
        3.1.2 55℃热处理不同时间下未发芽大豆中大豆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3.1.3 55℃热处理不同时间下发芽大豆中大豆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3.2 在55℃不同处理时间下大豆中β-伴大豆球蛋白的变化
        3.2.1 β-伴大豆球蛋白标准曲线
        3.2.2 55℃不同时间下未发芽大豆中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3.2.3 55℃不同时间下发芽大豆中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3.3 在55℃不同处理时间下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变化
        3.3.1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标准曲线
        3.3.2 55℃不同时间下未发芽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的变化
        3.3.3 55℃不同时间下发芽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的变化
    3.4 在55℃处理后高温对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3.4.1 未发芽大豆在55℃处理后高温对大豆球蛋白的影响
        3.4.2 发芽大豆在55℃处理后高温对大豆球蛋白的影响
        3.4.3 未发芽大豆在55℃处理后高温对β-伴大豆球蛋白的影响
        3.4.4 发芽大豆在55℃处理后高温对β-伴大豆球蛋白的影响
        3.4.5 未发芽大豆在55℃处理后高温对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影响
        3.4.6 发芽大豆在55℃处理后高温对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影响
第四章 预消化饲料在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4.1 预消化饲料与普通全价饲料28天饲喂差异
    4.2 预消化饲料与普通全价饲料92天饲喂差异
    4.3 预消化饲料与普通全价饲料92天排污差异
    4.4 屠宰试验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不同温度处理对大豆球蛋白的影响
    5.2 不同温度处理对β-伴大豆球蛋白的影响
    5.3 不同温度对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影响
    5.4 饲喂预消化饲料的作用
    5.5 结论
    5.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豆粕醋酸催化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豆粕概述
        2.1.1 豆粕的由来及应用
        2.1.2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2.1.2.1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2.1.2.2 抗原蛋白
        2.1.2.3 植酸
        2.1.2.4 大豆寡糖
        2.1.2.5 脂肪氧化酶
        2.1.2.6 其他抗营养因子
    2.2 钝化抗营养因子的方法
        2.2.1 物理法
        2.2.1.1 热处理方法
        2.2.1.2 机械加工处理
        2.2.2 化学法
        2.2.2.1 酸处理法
        2.2.2.2 金属离子处理法
        2.2.2.3 其他处理法
        2.2.3 生物技术法
        2.2.3.1 酶制剂法
        2.2.3.2 微生物发酵法
    2.3 豆粕的质量控制
    2.4 大豆蛋白的结构研究
        2.4.1 大豆分离蛋白的来源
        2.4.2 大豆蛋白的组成及结构
        2.4.3 蛋白质结构研究概况
        2.4.4 蛋白质结构研究方法
        2.4.4.1 圆二色谱法
        2.4.4.2 荧光光谱法
        2.4.4.3 红外光谱法
        2.4.4.4 紫外—可见光谱法
        2.4.4.5 拉曼光谱法
        2.4.4.6 其它方法
    2.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5.1 研究目的
        2.5.2 研究内容
        2.5.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醋酸法催化降解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原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醋酸催化方法
        3.1.5 醋酸催化降解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单因素试验
        3.1.5.1 温度对醋酸催化降解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3.1.5.2 醋酸浓度对醋酸催化降解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3.1.5.3 时间对醋酸催化降解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3.1.6 醋酸催化降解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正交试验
        3.1.7 极差分析
        3.1.8 蛋白质的提取
        3.1.9 分析方法
        3.1.9.1 抗营养因子的检测
        3.1.9.2 蛋白质溶解度的测定
        3.1.9.3 水分含量分析
        3.1.9.4 灰分含量分析
        3.1.9.5 粗脂肪含量分析
        3.1.9.6 粗蛋白含量分析
        3.1.9.7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析
        3.1.9.8 色谱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醋酸催化降解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单因素试验
        3.2.1.1 温度对醋酸催化降解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3.2.1.2 醋酸浓度对醋酸催化降解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3.2.1.3 时间对醋酸催化降解豆粕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3.2.2 醋酸催化降解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正交试验
        3.2.3 醋酸催化工艺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亚铁离子辅助醋酸催化豆粕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原料
        4.1.2 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添加外源辅助剂辅助醋酸催化豆粕的方法
        4.1.4.1 添加过氧化氢辅助醋酸催化豆粕
        4.1.4.2 添加铁离子辅助醋酸催化豆粕
        4.1.4.3 添加亚铁离子辅助醋酸催化豆粕
        4.1.5 不同酸和亚铁离子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4.1.5.1 不同酸催化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4.1.5.2 亚铁离子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4.1.6 物料衡算
        4.1.7 分析方法
        4.1.7.1 抗营养因子的检测
        4.1.7.2 蛋白质溶解度的测定
        4.1.7.3 水分含量分析
        4.1.7.4 粗蛋白含量分析
        4.1.7.5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过氧化氢—醋酸催化技术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4.2.2 铁离子—醋酸催化技术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4.2.3 亚铁离子—醋酸催化技术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4.2.4 醋酸和亚铁离子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4.2.5 亚铁离子—醋酸催化工艺的物料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亚铁离子协同醋酸消减抗营养因子的机理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原料
        5.1.2 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1.4 豆粕的醋酸和亚铁离子处理
        5.1.5 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5.1.6 分析方法
        5.1.6.1 抗营养因子的检测
        5.1.6.2 蛋白质溶解度的测定
        5.1.6.3 荧光光谱分析
        5.1.6.4 表面疏水性指数H0的测定
        5.1.6.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1.6.6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亚铁离子对改善醋酸介导的豆粕营养品质的影响
        5.2.2 荧光光谱分析
        5.2.3 表面疏水性分析
        5.2.4 二级结构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6.1 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5)多重预处理工艺对豆浆抗营养因子与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豆及大豆主要制品概述
    1.2 大豆主要抗营养因子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 预处理工艺流程
    2.3 预处理工艺的选择与优化
    2.4 豆浆制备工艺
    2.5 豆浆灭菌方法
    2.6 豆腐制备工艺
    2.7 抗营养因子指标的测定
    2.8 品质指标的测定
    2.9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未处理豆浆中抗营养因子活性及其品质结果
    3.2 浸泡预处理对豆浆中抗营养因子活性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
    3.3 发芽预处理豆浆中抗营养因子活性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
    3.4 加热预处理豆浆中抗营养因子活性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
    3.5 预处理及预处理介质的选择
    3.6 预处理工艺的优化结果
    3.7 豆浆工艺筛选结果
    3.8 豆浆灭菌方式对豆浆抗营养因子及品质的影响结果
    3.9 低抗营养因子豆浆工艺的有效性验证
4 讨论
    4.1 预处理工艺的有效性
    4.2 预处理介质的选择
    4.3 豆浆中抗营养因子的残留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大豆Bowman-Birk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抗营养因子
        1.1.1 大豆抗原蛋白
        1.1.2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1.1.3 大豆凝集素
        1.1.4 大豆寡糖
        1.1.5 大豆植酸
    1.2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危害
        1.2.1 影响蛋白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1.2.2 损伤胰腺组织
        1.2.3 抑制机体生长
    1.3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检测方法概述
        1.3.1 脲酶检测法
        1.3.2 酶化学检测法
        1.3.3 免疫检测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主要内容
        1.5.2 本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BBI兔源多抗的制备与鉴定
    2.1 材料
        2.1.1 试剂
        2.1.2 仪器
        2.1.3 溶液
        2.1.4 试验动物
    2.2 方法
        2.2.1 免疫原乳化
        2.2.2 动物免疫
        2.2.3 动物采血
        2.2.4 抗体纯化
        2.2.5 兔源多抗免疫学特性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兔源多抗效价
        2.3.2 兔源多抗敏感性鉴定
        2.3.3 兔多抗特异性鉴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BBI鼠源单抗的制备与鉴定
    3.1 材料
        3.1.1 试剂
        3.1.2 仪器
        3.1.3 溶液
        3.1.4 试验动物及骨髓瘤细胞
    3.2 方法
        3.2.1 鼠源多克隆抗体制备
        3.2.2 鼠源多抗免疫学特性鉴定
        3.2.3 鼠源单抗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3.2.4 单克隆的大量制备
        3.2.5 鼠源单抗特性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鼠源多抗效价测定
        3.3.2 鼠源多克隆血清敏感性鉴定
        3.3.3 杂交瘤细胞株建立
        3.3.4 鼠源单抗免疫学特性的鉴定
    3.4 讨论
        3.4.1 超免方式与剂量的选择
        3.4.2 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3.4.3 鼠源单抗的大量制备
        3.4.4 鼠源单抗免疫学特性鉴定
    3.5 小结
第4章 BBI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
        4.1.1 试剂
        4.1.2 仪器
        4.1.3 溶液
    4.2 方法
        4.2.1 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4.2.2 标准曲线的绘制与结果判断
        4.2.3 BBI双抗夹心检测方法性能的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4.3.2 BBI双抗夹心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4.3.3 BBI双抗夹心检测方法性能的鉴定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BBI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制备
    5.1 材料
        5.1.1 试剂
        5.1.2 仪器
        5.1.3 溶液
    5.2 方法
        5.2.1 胶体金纳米颗粒标记鼠单抗的制备
        5.2.2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装配
        5.2.3 BBI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检测原理
        5.2.4 BBI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检测方法的建立
        5.2.5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性能的鉴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待标记鼠单抗的最佳标记量
        5.3.2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性能鉴定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六种不同豆腐制备工艺对其产率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分布及残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豆的营养价值
    1.2 我国大豆产业概括
    1.3 豆浆的研究
    1.4 豆腐的研究
    1.5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
    1.6 胰蛋白酶抑制剂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8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设备
    2.2 材料与试剂
    2.3 豆腐的制备
    2.4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的测定
    2.5 原料豆及豆浆蛋白质的测定
    2.6 原料豆中脂肪含量的测定
    2.7 豆浆粒径的测定
    2.8 豆腐质构的测定
    2.9 豆腐色差的测定
    2.10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制浆工艺对豆浆中蛋白质回收率及豆腐得率的影响
    3.2 不同制浆工艺对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制浆工艺对豆浆粒径的影响
    3.4 不同制浆工艺对豆腐质构的影响
    3.5 不同加工工艺对豆腐色泽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华夏3号”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和钝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及英汉对照表
1 前言
    1.1 大豆的生产、消费及其营养价值的概况
    1.2 “华夏3号”大豆(HX3)的生产状况
    1.3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
        1.3.1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硫酸抽提工艺
        1.3.2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柱层析纯化工艺
        1.3.3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电泳鉴定
    1.4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4.1 胰蛋白酶抑制剂结构特点
        1.4.2 胰蛋白酶抑制剂作用机理
        1.4.3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钝化作用的研究
        1.4.3.1 金属离子对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钝化作用的影响
        1.4.3.2 蛋白酶对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钝化作用的影响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1.5.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6 本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主要试剂配方
        2.3.1 HX3TI活性测定试剂
        2.3.2 蛋白含量测定试剂
        2.3.3 硫酸抽提及透析试剂
        2.3.4 柱层析纯化试剂
        2.3.5 电泳检测试剂
        2.3.6 金属离子钝化HX3TI试剂
        2.3.7 蛋白酶钝化HX3TI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HX3TI的活性测定
        2.4.2 HX3TI的蛋白含量测定
        2.4.3 HX3TI的硫酸抽提
        2.4.4 HX3TI的固体硫酸铵盐析沉淀
        2.4.5 HX3TI的粗提液透析
        2.4.6 HX3TI的DEAE-52柱层析纯化
        2.4.7 HX3TI的SephadexG-75柱层析纯化
        2.4.8 HX3TI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4.9 CaCl_2浓度对HX3TI钝化作用的影响
        2.4.10 蛋白酶活性测定
        2.4.11 蛋白酶的筛选
        2.4.12 碱性蛋白酶水解HX3TI效果的单因素条件探讨
        2.4.13 碱性蛋白酶水解HX3TI效果的正交设计及响应面法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HX3TI活性测定方法的筛选
    3.2 HX3TI的盐析分离纯化
        3.2.1 一步盐析对HX3TI提取率的影响
        3.2.2 二步盐析对HX3TI提取率的影响
        3.2.3 两种盐析分离纯化效果的综合比较
    3.3 HX3TI的柱层析分离纯化
        3.3.1 DEAE-52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HX3TI
        3.3.2 SephadexG-75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HX3TI
        3.3.3 SephadexG-75和DEAE-52柱层析相结合分离纯化HX3TI
        3.3.4 DEAE-52和SephadexG-75柱层析相结合分离纯化HX3TI
        3.3.5 四种柱层析分离纯化效果的综合比较
    3.4 HX3TI的电泳检测
        3.4.1 PAGE电泳
        3.4.2 明胶-PAGE电泳
        3.4.3 SDS-PAGE电泳
        3.4.4 三种电泳效果综合分析
    3.5 HX3TI的钝化试验
        3.5.1 金属离子对HX3TI钝化作用的影响
        3.5.1.1 不同金属离子对HX3TI钝化作用的影响
        3.5.1.2 不同CaCl_2浓度对HX3TI钝化作用的影响
        3.5.1.3 CaCl_2对HX3TI失活能的影响
        3.5.1.4 CaCl_2使HX3TI钝化的动力学分析
        3.5.2 蛋白酶对HX3TI钝化作用的影响
        3.5.2.1 蛋白酶活性测定
        3.5.2.2 不同蛋白酶对HX3TI钝化作用的影响
        3.5.2.3 碱性蛋白酶钝化HX3TI的单因素试验
        3.5.2.4 碱性蛋白酶钝化HX3TI的正交试验
        3.5.2.5 碱性蛋白酶钝化HX3TI的响应面试验
        3.5.2.6 优化条件下HX3TI与市售大豆TI的残留率对比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HX3TI的提取和分离纯化
        4.1.2 HX3TI的电泳检测
        4.1.3 金属离子对HX3TI钝化作用的影响
        4.1.4 蛋白酶对HX3TI钝化作用的影响
    4.2 结论
5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拟发表的研究论文

(9)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膨化大豆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主要材料
        1.1.2 主要仪器
        1.1.3 主要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蛋白溶解度的测定
        1.2.2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抗原蛋白的测定
        1.2.3 脲酶活性的测定
        1.2.4 低聚糖的测定
        1.2.5 异黄酮的测定
        1.2.6 皂苷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膨化大豆主要抗营养因子含量分析
        2.1.1 蛋白质溶解度
        2.1.2 脲酶活性
        2.1.3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2.1.4 抗原蛋白
        2.1.5 低聚糖
        2.1.6 异黄酮
        2.1.7 皂苷
    2.2 膨化大豆主要抗营养因子主成分分析
    2.3 评价公式的验证
3 结论

(10)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去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抗营养因子概述
    1.2 蛋白酶与蛋白酶抑制剂简述
    1.3 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
    1.4 大豆抗营养因子的灭活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前景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测定
    2.3 外源蛋白酶失活规律的研究
        2.3.1 单因素试验
        2.3.2 碱性蛋白酶对STI去除率规律的研究
    2.4 内源蛋白酶失活规律的研究
        2.4.1 单因素试验
        2.4.2 发芽对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去除率去除率规律的研究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测定方法及标准曲线绘制
    3.2 外源蛋白酶失活规律的研究
        3.2.1 单因素试验
        3.2.2 回归方程的分析
        3.2.3 单因素效应
        3.2.4 两因素效应
        3.2.5 小结
    3.3 内源蛋白酶失活规律的研究
        3.3.1 单因素试验
        3.3.2 回归方程的分析
        3.3.3 单因素效应
        3.3.4 两因素效应
        3.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失活诸方法研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制备、性质及抑菌活性研究[D]. 李琪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2]高效低成本的豆渣生物饲料发酵转化机制的研究[D]. 李继彬. 江苏大学, 2019(03)
  • [3]大豆种子酶系在饲料预消化过程的应用研究[D]. 杨路冰. 山西大学, 2019(01)
  • [4]豆粕醋酸催化加工技术研究[D]. 黄露.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5]多重预处理工艺对豆浆抗营养因子与品质影响研究[D]. 姜雷.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大豆Bowman-Birk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 李燕虹. 河南科技大学, 2019(01)
  • [7]六种不同豆腐制备工艺对其产率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分布及残留的影响研究[D]. 孙雪飞.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3)
  • [8]“华夏3号”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和钝化影响因素的研究[D]. 陈玉凤.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膨化大豆品质评价[J]. 李军国,杨洁,姚怡莎,李俊,牛力斌. 饲料工业, 2017(23)
  • [10]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去除技术研究[D]. 田振东. 黑龙江大学, 2018(10)

标签:;  ;  ;  

多种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和灭活方法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