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球形电容器电容的严格计算

偏心球形电容器电容的严格计算

一、对偏心球形电容器电容的严格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高冲[1](2020)在《杆状电介质材料微波性能均匀性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介质材料作为电磁波传播的重要媒质,其微波性能是表征微波传输特性的核心指标。介质材料微波性能及其均匀性作为材料合格性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若其测试不准确或未知,将对器件、系统及整机性能发挥造成极大影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介质材料微波性能的两大核心表征参数是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属于材料的本征参数。现有介电参数均匀性分布测试方法及系统,最小测试间距受限于测试夹具的结构尺寸,导致无法获得更小距离分辨的均匀性分布性能。对于高衰减或涂覆衰减层的介质材料,在现有衰减量测试方法及系统中,测试间距分辨率不高以及电场环境的模拟不准确,导致衰减量测试偏差大的问题仍然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理论研究、测试建模和系统研制三大方面,开展介质材料微波性能及其均匀性分布测试研究,主要针对介质材料的复介电常数和衰减量三项微波性能参数进行均匀性分布测试研究。在分析研究已有测试方法及系统的基础上,针对复介电常数分布测试,提出基于微扰法的相邻样品段比对测试模型和样品分段模式匹配测试模型,解决了样品部分填充时的介电测试问题,有效提高测试间距分辨率,另外基于模式匹配场分析对样品偏心测试模型进行完善。研制了多腔体级联的介电分布测试传感器,并通过系统集成和编写测试软件实现自动化测试。针对衰减量分布测试,设计了新型超宽带平行双线阻抗渐变结构,提出了基于耦合平行双线的等效电路计算模型,提高了衰减量测试间距分辨率。研制了平行双线分布测试传感器及相应校准件,通过系统集成并编写测试软件实现了自动化测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贡献归纳如下:1.明确阐述了介质材料微波性能均匀性的研究意义,通过仔细查阅分析国内外关于介质材料微波性能及其均匀性分布测试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了现有测试方法及装置存在的难题及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本文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目的在于实现对介质材料三项微波性能参数的均匀性表征测试。2.研究分析了TM0n0圆柱腔谐振模式及场表达式,并对圆柱腔微扰法和模式匹配法两种经典测试物理模型进行推导,并对其场分布进行计算分析。其次,研究分析了平行双线传输反射特性及其场分布,对微波网络参数法和等效电路法两种经典测试物理模型进行介绍。以上分析为后续均匀性分布测试的理论基础。基于理论分析,确定了TM模式圆柱腔和平行双线分别作为复介电常数和衰减量的测试夹具。3.建立了基于微扰法的相邻样品段介电比对测试模型,提出了样品分两段的测试方法,相比于传统谐振腔测试,将介电常数测试间距分辨率提高了一倍。针对部分填充及大介电范围的高分辨测试问题,进一步建立了样品分段模式匹配测试模型,创新性提出了谐振腔内样品N段测试方法,可将介电变化较大的非均匀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测试间距分辨率提高N倍。针对样品偏心问题,创新性提出了视觉测量获取偏心、模式匹配计算分布以及微扰近似计算的偏心模型,进一步完善了分布测试物理模型。研制了多腔体级联的分布测试传感器和测试移动平台,完成了系统集成和自动测试软件编写。4.通过对平行双线的场近似分析,建立了中间孔和侧边孔平行双线测试模型。将中间孔平行双线等效为耦合平行双线,基于耦合平行双线场分析和奇偶模理论,推导出了中间孔平行双线结构下的衰减量计算公式。基于平行双线场分析和边缘等效电容分析,提出了侧边孔平行双线测试模型。为实现平行双线到同轴接头的阻抗渐变,设计了新型超宽带双曲渐变的阻抗渐变结构,并采用同样的渐变结构设计了平行双线TRL校准装置,通过系统集成和自动测试软件编写,实现了衰减量均匀性分布测试。5.详细分析了复介电常数和衰减量均匀性测试结果,其中通过测试标样并与国外测试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复介电常数测试准确性;通过与双脊波导的测试结果验证衰减量测试有效性和高分辨率。分析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明确了主要测试误差源。测试结果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研制了两套测试系统,其中介电常数测试频率范围2GHz30GHz、介电常数测试范围覆盖110、测试误差|Δεr’/εr’|≤2%、介电损耗测试范围覆盖1.0e-41.0e-3、测试误差|Δtanδε|≤10%tanδε+1.0e-4;衰减量测试频率范围6GHz40GHz,测试分辨率<1mm、衰减量测试范围覆盖0.1dB/mm5dB/mm、衰减量测试稳定性±0.01dB/mm。两套测试系统已在中电12所投入使用,为其行波管夹持杆制备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柳肖雪[2](2018)在《轮胎内机电能量回收系统设计仿真及验证》文中提出随着智能轮胎的发展,轮胎内实时的传感器数据成为高汽车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内置电池的供电方式无法满足智能轮胎传感器系统数据实时传输的频率要求和电能需求。在轮胎内部设计能够持续产生电能的装置成为研究的主流,目前已有文献的轮胎内能量回收装置大多基于压电效应、电磁感应和电容效应等,但发电功率多数为微瓦级。本文出的轮胎内能量回收装置采用机电一体化设计,目标在于为智能轮胎实时传感器系统供持续的电能,实现毫瓦级别的平均能量回收功率。本轮胎内机电能量回收装置安装在轮辋和胎面之间,采用齿轮齿条、滑块导轨的传动机构,设计单向轴承的机械整流机构实现单向旋转并简化整流电路,此外应用飞轮储能结构稳定装置发电输出。本文对出的能量回收装置进行了可行性理论验证、精细化和轻量化结构设计、数学建模、仿真结果分析与参数优化、装置受力与车轮动平衡分析等,从理论仿真层面分析装置的可行性和能量回收特性。进一步加工样机并设计校核实验台架,进行台架试验。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呈现相同的装置发电规律与特性:能量回收装置所供的电压、功率随车速或车轮载荷的高而增大;装置发电具有周期性规律,单向轴承和飞轮的设计使得发电波形呈现单向平稳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在57km/h的车速下可实现82mW的平均发电功率,在低至10km/h的车速时仍具有毫瓦以上的平均功率(6mW),发电性能随车速的高而增强,能够满足胎压传感器系统及智能轮胎传感器系统的供电需求。

邵向阳[3](2018)在《电容式磁流变液悬浮稳定性测试装置研究》文中提出磁流变液(Magnetorheological Fluid,简称MRF)是将微米级的可磁化微粒分散在载体液中形成的一种磁场可控的智能材料。MRF悬浮稳定性是确保其长时间有效工作的关键因素,是目前限制其广泛工程应用的瓶颈之一。MRF的沉降过程实质为:悬浮相受重力影响导致其体积分数分布发生变化的过程。悬浮颗粒的体积分数与其介电常数正相关,介电常数与电容值之间存在直接关系。鉴于上述原因,通过特定的电容传感器监测MRF的介电常数,获取悬浮颗粒沉降速率和颗粒体积分数分布的时间历程。针对磁流变液的工程应用中出现的悬浮稳定性问题,研究电容式磁流变液悬浮稳定性测试装置,设计两种形式的电容式传感器,开展了测试装置的机械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和电容数据采集系统,制作出测试装置样机一套,并将其测试结果与电感法测试装置对比,实现了对MRF悬浮稳定性的定量表征和综合评价。具体研究工作如下:简要概述了磁流变液的工程应用前景,从悬浮相受力机理分析了磁流变液静置沉降的原因,总结了改善磁流变液悬浮稳定性的方法。列举了评价磁流变液悬浮稳定性的方法和测试装置研究现状,分类指出了测试装置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内容及意义。利用磁流变液沉降过程是悬浮项体积分数变化的过程,建立了磁流变液悬浮项体积分数与磁流变液介电常数关联性模型,证明了磁流变液发生沉降的过程中伴随着电容的波动。提出了电容法磁流变液悬浮稳定性测试装置的要求,完成了总体布置设计。提出了圆环-芯轴型和正对双圆弧型电容传感器测试原理,并对这两种传感器进行理论分析,其中特别分析了圆环-芯轴型的偏心误差。使用ANSYS对两种结构的测量电场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了这两种电容传感器的优缺点。根据两类电容式传感器的理论分析,设计了圆环-芯轴型和正对双圆弧型电容传感器。按照测试装置技术要求,对驱动电机和驱动丝杆进行了选型,设计了测试装置机械系统,解决试管密封、试管夹持、丝杆运动传递等技术问题,设计了电机驱动系统模块和数据采集模块。制作了测试装置零部件,并对各部件进行装配与调整,进行上位机界面编程设计,开展各模块联合调试、校准和标定,完成MRF测试装置的制作。制备6种不同体积分数的磁流变液样品,并对磁流变液进行了连续测试。对圆环-芯轴型电容法与电感法测试的数据进行比较,两者趋势一致,圆环-芯轴型电容法与正对双圆弧电容法测试结果对比分析,前者结构更优。与目视泥线观察法比较,两者吻合度较高,这都说明了电容法评价磁流变液悬浮稳定性具有可行性。对设备误差进行了分析,方便后续改进工作。

徐泽远[4](2017)在《半球谐振陀螺误差机理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球谐振陀螺是一种新型的高精度、高稳定性、长寿命的固体振动陀螺,非常适合在空间飞行器、深空探测等长航时工作场合使用,为此发展半球谐振陀螺技术对于我国导航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陀螺的结构误差以及环境因素是影响陀螺精度的重要原因。所以本文以谐振子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分析加速度、偏心误差导致陀螺漂移机理,提出相应的误差补偿方法,最终达到提高陀螺精度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1.建立了谐振子二阶谐振状态动力学模型。基于弹性力学薄壳理论,提出了一种谐振子动力学建模方法。针对整个谐振子进行动力学分析,推导了半球壳谐振子的变形几何方程、物理方程、平衡微分方程,建立了谐振子动力学方程。详细推导了谐振子的外载荷形式,利用布勃诺夫-伽辽金法求解谐振子动力学模型,给出了谐振子的比例系数和二阶谐振频率的表达式,计算值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2.基于加速度作用下谐振子动力学方程,并综合考虑加速度对谐振子的影响,给出了加速度作用下谐振子变形解析解表达式。提出了动力学建模解析解与有限元仿真数值解对比验证的方法,给出了解析解与有限元仿真解的拟合误差结果。3.分析了加速度导致的陀螺漂移机理。建立了多电极激励下谐振子动力学模型,结合该模型提出了增加并合理配置激励电极的控制方法,分析了不同控制方式下加速度对半球谐振陀螺控制系统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加速度导致的陀螺漂移机理,建立了陀螺漂移误差模型。完成了陀螺仪在三轴转台上的位置翻滚实验,对陀螺漂移进行了测试,进行了误差补偿并给出了补偿结果。4.分析了偏心误差导致的陀螺漂移机理。推导了偏心误差模型,结合多电极激励谐振子动力学特性,分析了采用不同激励电极控制方式下,偏心误差对HRG振幅、速率控制系统的影响。给出了偏心误差引起的陀螺漂移仿真算法,分析了仿真结果,提出了陀螺制造及装配工艺过程中的改进措施。

李香龙,张炜,井玉梅[5](2009)在《电容式机电转换装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弹力计算和产生弹力的判定方法,研究了圆平行板、球形和圆柱形电容器产生的弹力,结果表明:球形电容器产生的弹力最大,平行板电容器产生的弹力最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容器圆锥台极板结构及机电转换装置的优化设计方案。该装置在电容器的两极板间填充高介电常数液体,并采用冲压及化学腐蚀极板的方法来增大电容值,该装置节能、成本低,可在实用化工作电压和小功率的场合替代电磁式机电转换装置。

刘润华[6](2008)在《保角变换在电磁场边值问题中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电磁场边值问题的计算的方法很多,其中保角变换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解析法中的保角变换法作了一些基础的研究和探讨。保角变换法利用解析函数w=f(z)作为变换式,将z平面上形状比较复杂场域的边界,变换为另一复平面上边界形状较简单的场域,使变换后定义在新复平面上的场域的边值问题可以较容易求得。再把场域的边界条件加在新场域相应的边界上,求出新的位函数。然后,把新的位函数(?)(u,v)中的自变量,通过解析函数的关系式变回到原来的自变量。这个位函数(?)[u(x,y),v(x,y)]就是变换前的位场的解答。本文介绍了运用保角变换(Conformal Mapping)法计算电磁场边值问题主要是静电场边值问题的理论方法,并给出了几种特殊边界条件下应用保角变换法计算的结果,绘出了二维等势线和电场线的图形。本文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角变换的性质及几个重要推论和多角形的许瓦兹一克列斯多菲(Schwarz-Christoffel)变换;二是:保角变换法变换函数的选择问题;三是:导体角域静电问题的直接法和保角变换法;四是: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三个典型的实例:(1)导体平板构成的角域内静电场描述(2)对偏心圆柱面带电导体和分离圆柱面带电导体这两个不同边界问题的静电场进行了统一的描述(3)表面为单叶双曲面带电导体的电位分布

刘定兴[7](2007)在《静电场力线的求解与描述及相关疑难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磁场理论由于引入了力线的概念,从而使得非常抽象的静电场获得了形象化的直观表达。然而,由于受理论计算和图象显示技术等因素的限制,目前的电磁学教材中,通常只能给出平面分布的点电荷系或具有较强对称性、忽略边界效应的带电体的电力线和等势线的二维平面图。而对于那些较为复杂、在有限范围内连续分布的带电体,它们的电力线和等势线,则往往难以描述,这给静电场分布的感性认识带来了一定不便;电磁场理论教学中虽然教材繁多,但这些教材里的知识面比较窄,还有不少的佯谬问题还有待于从更高的层面自洽地加以解释。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就电磁场中静电场求解的几个典型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论文主要是针对几种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平面场求解进行研究。电磁场最基本的求解方法是电场迭加原理,这种方法虽然应用广泛,但对于一些复杂的边值问题,求得的只是形式解。而本文主要运用一些带有特定技巧的计算方法求解一些边界形状比较复杂的平面场问题。对二维拉普拉斯方程或泊松方程的平面场的解法有多种,如分离变量法、格林函数法或者其他方法,但如果它们的边界形状比较复杂,用这些通常的方法求解会非常困难,即使对于存在有解析解的特殊情况,一般说来也不可能求出,而且求得的只能是近似解。保角变换法和电像法是带有特定技巧的求解平面场的计算方法,如果使用得好,可以弥补分离变量法等方法的不足,而且可以使复杂的静电场边值问题的求解大为简化,本文中金属球与无限大导体平板中电势表达式的求解就是明显的例子。如果采用和计算机软件包相结合,还可以使得满足泊松方程的电磁场的分布具有可视化的效果。

孟龙[8](2007)在《流体维里系数的实验与理论研究》文中认为维里系数是流体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热力学参数之一,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也是发展分子热力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本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研究了流体的维里系数性质的测量、经验关联和理论描述方法。改进了原有的pvT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案,有效提高了测量精度,减小并修正了非理想因素的影响。采用膨胀定容法高精度测量了纯净物HFC-236fa的pvT性质,建立了维里型状态方程,导出了第二和第三维里系数。测量了HFC-32/HFC-125二元混合物的pvTx性质,导出了混合物第二、第三和交叉维里系数。详细分析了pvT实验系统的测量不确定度及误差传递规律。建立了新的对比态型第二维里系数经验关联式,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简单流体、非极性流体、极性流体、缔合流体和量子流体,较好地解决了已有关联式低温区系统负偏差的问题,计算精度高,方便易用。建立了可适用于非极性和极性流体的第三维里系数经验关联式,计算效果好;与第二维里系数关联式相结合,可很好再现中低密度区气相pvT性质。利用新建立的纯净物第二维里系数经验关联式结合经典混合规则,优化了379种混合流体的二元相互作用系数kij。发现了正烷烃类混合物二元相互作用系数的网状分布规律,建立了形式简单而有效的预估方程,仅以碳原子数作为输入参数,可预测含碳原子数高达30的长链烷烃混合物的维里系数。建立了N2、CO2、H2O/正烷烃类、CO/非极性类、碳氟烃类、含量子流体类二元混合物的kij预估方程,用于混合物维里系数计算效果较好。建立了全新的线型分子2CLJDQP势能模型,考虑了偶极作用、四极作用及诱导作用的影响,还考虑了极轴与分子轴不平行的情况;回归了多种线型分子的势能参数;通过改进混合规则,可应用同核线型分子的势能参数直接计算异核线型分子的第二维里系数;扩展该模型可用于线型三原子分子计算;讨论了各长程引力项对第二维里系数的贡献,结果表明本模型引入诱导作用等是十分必要的。

蒋明宇[9](2006)在《电磁学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方法部分内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中电磁学理论教学和现代物理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看到了现代物理教育的新进展,但同时也发现了电磁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现代学生普遍认为物理难学、太抽象的情况,研究和解决了部分问题,使其成为电磁学课程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拓展。本文虽然只针对某些重要概念和疑难问题,但我们还是力求对电磁学理论框架有个整体上的把握,本文在内容上总共分为五个部分,阐述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均匀电介质椭球内极化场强研究;第二部分,电偶极子的禁闭极其研究意义;第三部分,电势线簇和电场线簇的描绘;第四部分,双求坐标系求解电磁场相关问题;第五部分,现代物理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本文力求为电磁学理论教学提供参考价值,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电磁学知识。另外,本文采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解决了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物理学方面的新问题,力求促使电磁学理论研究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邓海[10](2006)在《电磁场理论教学中某些疑难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电磁场理论教学中的某些疑难问题,文中有机地结合了自己从事电磁学教学研究所发表的部分论文研究成果,力求使其成为电磁场理论课程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拓展。一、对麦克斯韦方程组加以讨论并从当代的角度看到了经典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局限性,以及从更高层次认识和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必要性。二、讨论了带电粒子在均匀电磁场中的相对论运动规律。三、讨论了在均匀电场中电介质椭球体的极化规律。证明了电介质椭球内的极化场强方向与外电场方向并非严格相反,只有当外电场与电介质椭球的某一主轴平行或者当椭球体三半轴的大小都相等时,极化场强方向与外电场方向才严格相反。四、采用双球坐标系严格求解了偏心球形电容器的电容。得到了它的级数解,求得了偏心球形电容器电容大小随偏心度变化的规律,发现偏心球形电容器电容的大小并不是随偏心率的增加而减小,而是随偏心率的增加而增加的。五、讨论了似稳条件下导体圆柱面内的涡电流分布的规律。我们采用圆柱界面条件下获得的趋肤效应的穿透深度δ与采用平面条件下获得的趋肤效应的穿透深度相一致,我们的研究可视为对传统教材相关论述的有益补充。六、采用求解积分方程的方法对金属天线的辐射场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当借助于计算机进行数值求解时,这种求解方法计算的精度要高于传统的求解微分方程所得的计算精度。

二、对偏心球形电容器电容的严格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偏心球形电容器电容的严格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杆状电介质材料微波性能均匀性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
    1.2 介质材料均匀性测试研究现状及动态
        1.2.1 介质材料微波性能测试方法介绍
        1.2.1.1 集总参数法
        1.2.1.2 非谐振法
        1.2.1.3 谐振法
        1.2.2 介质材料微波性能均匀性研究现状及动态
        1.2.2.1 介电均匀性测试研究现状及动态
        1.2.2.2 衰减量均匀性测试研究现状及动态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电介质材料微波性能测试理论
    2.1 引言
    2.2 TM模式圆柱腔复介电常数测试理论
        2.2.1 TM_(0n0)圆柱谐振腔模式及场分析
        2.2.2 圆柱谐振腔微扰法
        2.2.3 纵径向模式匹配法
        2.2.4 测试方法对比
    2.3 基于网络参数法的衰减测试理论
        2.3.1 平行双线传输反射特性分析
        2.3.1.1 传输特性参数计算
        2.3.1.2 传播模式电场分析
        2.3.2 微波网络参数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介质材料介电性能分布测试技术
    3.1 引言
    3.2 介电性能分布测试建模
        3.2.1 基于微扰法的相邻样品段比对测试模型
        3.2.1.1 TM_(0n0)圆柱腔高度与复介电常数测试的分析
        3.2.1.2 基于微扰法的介电常数分布测试建模
        3.2.2 样品分段模式匹配测试模型
        3.2.3 待测材料偏心测试模型完善
        3.2.3.1 基于视觉测量的偏心位置获取
        3.2.3.2 样品孔的场分布分析
        3.2.3.3 样品偏心的复介电常数计算
    3.3 分布测试传感器设计
        3.3.1 宽频单腔体测试装置
        3.3.2 宽频多腔体级联测试装置
    3.4 测试系统研制及软件编写
        3.4.1 待测样品移动平台设计
        3.4.2 测试系统集成
        3.4.2.1 系统电气结构设计
        3.4.2.2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3.4.3 自动测试软件编写
        3.4.3.1 软件编写及运行环境
        3.4.3.2 测试程序流程及界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介质材料衰减量分布测试技术
    4.1 引言
    4.2 衰减量分布测试建模
        4.2.1 中间孔平行双线测试建模
        4.2.2 侧边孔平行双线测试建模
    4.3 分布测试传感器设计
        4.3.1 平行双线阻抗匹配结构
        4.3.2 具有样品孔的平行双线设计
        4.3.2.1 中间样品孔平行双线
        4.3.2.2 侧边样品孔平行双线
        4.3.3 校准装置设计
    4.4 测试系统研制及软件编写
        4.4.1 测试系统集成
        4.4.2 自动测试软件编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结果及误差分析
    5.1 引言
    5.2 复介电常数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5.2.1 基于微扰法的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5.2.2 基于模式匹配法的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5.2.3 测试误差分析
        5.2.3.1 系统误差分析
        5.2.3.2 随机误差分析
    5.3 衰减量分布测试结果分析
        5.3.1 中间孔平行双线测试结果
        5.3.2 测试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研究内容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轮胎内机电能量回收系统设计仿真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轮胎内传感器研究现状
        1.2.2 轮胎内能量回收无源供电系统
        1.2.3 能量回收装置总结与对比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课题研究方法
第2章 轮胎内机电能量回收系统设计
    2.1 装置初步设计及可行性分析
    2.2 装置具体实现和三维建模装配
    2.3 电路机电一体化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置数学建模及发电性能仿真
    3.1 装置数学建模仿真
        3.1.1 轮胎变形的数学模型
        3.1.2 力和扭矩的传递模型
        3.1.3 微型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3.1.4 电路系统的数学模型
    3.2 装置发电性能仿真与分析
        3.2.1 装置及模型的参数优化
        3.2.2 发电性能与车速的关系
        3.2.3 发电性能与载荷的关系
        3.2.4 电路设计的效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置受力分析及动平衡设计
    4.1 关键零部件受力分析及强度校核
    4.2 装置的动平衡分析
        4.2.1 装置静平衡分析
        4.2.2 装置动平衡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台架设计与实验结果分析
    5.1 实验目的
    5.2 台架设计
    5.3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5.4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电容式磁流变液悬浮稳定性测试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磁流变液的应用领域
    1.2 影响磁流变液悬浮稳定性的因素及解决方案
        1.2.1 磁流变液微观力学模型
        1.2.2 影响磁流变液悬浮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1.2.3 提高磁流变液悬浮稳定性的方案
    1.3 磁流变液悬浮稳定性测试装置发展现状
        1.3.1 磁流变液悬浮稳定性测试装置简介
        1.3.2 国内外磁流变液悬浮稳定性测试装置发展现状
        1.3.3 磁流变液悬浮稳定性测试装置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悬浮稳定性测试装置原理与电容感知理论
    2.1 磁流变液沉降与电容的关联性
    2.2 MRF测试装置总体设计
    2.3 圆环-芯轴型电容传感器设计
        2.3.1 结构设计
        2.3.2 理论计算
        2.3.3 偏心误差计算
        2.3.4 偏心距与相对误差
    2.4 正对双圆弧型电容传感器设计
        2.4.1 结构设计
        2.4.2 理论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测试装置零部件与数据采集软件
    3.1 传感元件设计与制作
        3.1.1 圆环-芯轴型电容传感元件设计
        3.1.2 圆环-芯轴型玻璃管密封设计
        3.1.3 正对双圆弧型电容传感元件设计
        3.1.4 电容传感器安装
    3.2 相关零部件设计
        3.2.1 夹具设计
        3.2.2 电机固定支架设计
    3.3 电机执行系统模块设计
        3.3.1 电机选型依据
        3.3.2 电机选型及调试
        3.3.3 电机安装
    3.4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4.1 数据采集仪选型及调试
        3.4.2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3.5 上位机控制界面设计
        3.5.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3.5.2 数据处理保存模块
        3.5.3 电机控制模块
    3.6 磁流变液测试装置的组装与调试
    3.7 本章小结
4 测试装置的性能验证与数据处理
    4.1 测试装置性能评价方法
        4.1.1 磁流变液测试装置评价方法
        4.1.2 计算沉降速率和灵敏度
        4.1.3 试验数据测试及采集
    4.2 试验数据结果对比分析验证
        4.2.1 对比并分析样品测试结果
        4.2.2 圆环-芯轴型电容法与电感法对比
        4.2.3 圆环-芯轴型电容法与目视泥线观察法对比
        4.2.4 圆环-芯轴型电容法与正对双圆弧型电容法对比
        4.2.5 不同规格正对双圆弧型电容法测量结果对比
    4.3 设备误差分析
        4.3.1 结构设计引起的误差
        4.3.2 硬件设计引起的误差
        4.3.3 算法编写引起的误差
        4.3.4 测试环境引起的误差
    4.4 测试装置性能评定
        4.4.1 基本参数
        4.4.2 性能评定
    4.5 本章小结
5 工作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特色
    5.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报专利目录

(4)半球谐振陀螺误差机理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2 半球谐振陀螺技术的发展概况
        1.2.1 国外的发展概况
        1.2.2 国内的发展状况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弹性力学薄壳理论的谐振子动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力反馈式半球谐振陀螺介绍
        2.2.1 陀螺的工作原理
        2.2.2 陀螺的组成结构
        2.2.3 陀螺综合误差模型原理
    2.3 基于弹性力学薄壳理论的谐振子动力学分析
        2.3.1 薄壳的弹性力学几何方程
        2.3.2 半球壳变形的几何方程
        2.3.3 半球壳的物理方程
        2.3.4 半球壳的平衡微分方程
    2.4 谐振子的半球壳模型
    2.5 谐振子动力学方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半球谐振陀螺谐振子动力学模型
    3.1 引言
    3.2 半球壳外载荷
    3.3 谐振子二阶谐振状态动力学模型
        3.3.1 布勃诺夫-伽辽金法求解
        3.3.2 谐振子的有限元分析
    3.4 加速度作用下谐振子变形特性
        3.4.1 谐振子变形解析解
        3.4.2 有限元仿真解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系统及其误差分析
    4.1 引言
    4.2 控制系统建模
        4.2.1 激励电极建模
        4.2.2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4.2.3 控制系统动力学特性
    4.3 加速度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分析
        4.3.1 谐振子的变形方程
        4.3.2 误差分析
        4.3.3 加速度对振幅控制系统的影响分析
        4.3.4 加速度对速率控制系统的影响分析
    4.4 偏心误差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分析
        4.4.1 偏心误差模型
        4.4.2 偏心误差对振幅控制系统的影响分析
        4.4.3 偏心误差对速率控制系统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陀螺漂移机理分析
    5.1 引言
    5.2 加速度导致的陀螺漂移机理分析
        5.2.1 加速度导致的陀螺漂移仿真分析
        5.2.2 重力场下陀螺漂移实验
    5.3 偏心误差引起的陀螺漂移机理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电容式机电转换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弹力和问题的提出
2 弹力的分析和几何形状的选择
    2.1 普通圆平行板电容器
    2.2 球形电容器[8]
    2.3 圆柱形电容器
3 设计方案
4 实例工作原理
5 结论

(6)保角变换在电磁场边值问题中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主要成果
2 复变函数方法
    2.1 解析函数
    2.2 复势理论
    2.3 保角变换
        2.3.1 解析函数的保角变换性质
        2.3.2 应用保角变换时的几条重要推论
        2.3.3 保角变换法变换函数的选择问题
        2.3.4 三维场的保角变换
    2.4 许瓦兹—克列斯多菲(Schwarz-Christoffel)变换
        2.4.1 变换的提出
        2.4.2 许瓦兹—克列斯多菲(Schwarz-Christoffel)变换
        2.4.3 应用
    本章小结
3 导体角域静电问题的直接法与保角变换法
    3.1 直角充电导体角域静电问题
        3.1.1 保角变换法
        3.1.2 直接法
    3.2 接地导体直角域内置无限长线电荷静电问题
        3.2.1 保角变换法
        3.2.2 直接分离变量法
    3.3 任意接地导体角域内置于无限长线电荷的静电问题
        3.3.1 保角变换法
        3.3.2 直接分离变量积分法
    3.4 接地导体任意角域点电荷静电问题
        3.4.1 保角变换法
        3.4.2 直接分离变量积分法
    本章小结
4 应用保角变化法的实例
    4.1 导体平板构成的角域内静电场描述
        4.1.1 接地二面角导体内置无限长线电荷的静电问题
        4.1.2 特殊角域内置无限长线电荷的静电问题
        4.1.3 等势线族和电场线族的描绘
    4.2 偏心圆柱面和分离圆柱面带电体的边界问题的静电场描述
        4.2.1 两个不同静电场问题的统一求解
        4.2.2 等势线的描绘
        4.2.3 电场线簇的描绘
        4.2.4 讨论
    4.3 表面为单叶双曲面带电导体的电位分布
        4.3.1 带电导体的等位面簇方程
        4.3.2 求解电位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静电场力线的求解与描述及相关疑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应用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2 均匀带电细圆环空间电场的研究
    2.1 问题的提出
    2.2 均匀带电细圆环电势的理论求解
    2.3 二维等势线簇的描绘
     2.4 数值积分对电势、电场强度的求解
    2.5 静电场的可视化
    2.6 讨论
3 尖端导体表面附近的静电场的研究
    3.1 问题的提出
    3.2 尖端的电势分布和导体的电场强度
    3.3 尖端上的电荷分布
    3.4 尖端附近的等势线方程
    3.5 等势线的描绘
    3.6 结论
4 偏心圆柱面与分离圆柱面带电导体静电场的研究
    4.1 前言
    4.2 传统方法面临的困难
    4.3 本文对解析解的推导
    4.4 等势线的描绘
    4.5 电力线簇的描绘
    4.6 讨论
5 孤立导体面电荷分布规律的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决定孤立带电导体面电荷分布的几何因素
    5.3 几种孤立带电导体电荷面密度与总曲率的关系
    5.4 唯一性定理及其条件
    5.5 讨论
6 金属球与无限大导体平板系统电容的计算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镜象电荷的系列配置
    6.3 数据分析
    6.4 计算金属球与无限大金属板系统的电容
    6.5 讨论与结论
7 总结
参考文献
附:
    1、致谢
    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8)流体维里系数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科学背景
        1.1.2 工程背景
    1.2 基本概念和性质
    1.3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3.1 维里系数的实验研究现状
        1.3.2 维里系数的理论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任务
第2章 氢氟烃类物质维里系数的实验研究
    2.1 本章引论
    2.2 实验测量原理
        2.2.1 Burnett 法基本原理
        2.2.2 膨胀定容法原理
        2.2.3 维里系数的确定
    2.3 气相pvT 性质测量系统
        2.3.1 温度测量系统
        2.3.2 压力测量系统
        2.3.3 真空配气系统
        2.3.4 实验本体
        2.3.5 测量步骤
    2.4 HFC-236fa 的pvT 性质测量
        2.4.1 应用背景
        2.4.2 实验样品
        2.4.3 饱和蒸气压测量
        2.4.4 膨胀法实验
        2.4.5 定容法实验
        2.4.6 HFC-236fa 气相状态方程
        2.4.7 HFC-236fa 的维里系数
        2.4.8 结果分析与讨论
    2.5 HFC-32/HFC-125 的pvTx 性质测量
        2.5.1 应用背景
        2.5.2 实验样品和步骤
        2.5.3 实验数据
        2.5.4 第二和第三维里系数
        2.5.5 交叉维里系数
    2.6 吸附效应的分析与修正
    2.7 不确定度分析
        2.7.1 容积常数的不确定度
        2.7.2 充气常数的不确定度
        2.7.3 密度的不确定度
        2.7.4 压缩因子的不确定度
        2.7.5 维里系数的不确定度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纯净物维里系数的关联与预估
    3.1 本章引论
    3.2 通用型第二维里系数经验关联式
        3.2.1 非极性流体
        3.2.2 极性流体
        3.2.3 缔合流体
        3.2.4 量子流体
    3.3 通用型第三维里系数经验关联式
    3.4 截断维里方程再现pvT 性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物维里系数的关联与预估
    4.1 本章引言
    4.2 非极性/非极性二元混合物
        4.2.1 正烷烃(n-C)类混合物
        4.2.2 碳氟烃(CnF_(2n+2)类混合物
        4.2.3 无机物/n-C 混合物
        4.2.4 其它非极性流体混合物
    4.3 非极性/极性(缔合)二元混合物
    4.4 极性/极性二元混合物
    4.5 含量子流体二元混合物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2CLJDQP 分子势能模型
    5.1 本章引论
    5.2 分子间作用力
    5.3 2CLJDQP 势能模型
    5.4 数值多重积分
    5.5 2CLJDQP 模型的势能参数
        5.5.1 同核线型双原子分子
        5.5.2 异核线型双原子分子
        5.5.3 极轴与分子轴不平行线型分子
        5.5.4 线型三原子分子
    5.6 长程引力项对第二维里系数的贡献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HFC-236fa 的气相pvT 实验数据
附录B HFC-32/HFC-125 混合物的气相pvTx 实验数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电磁学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方法部分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物理教育新进展和电磁学教学
    1.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第二章 均匀电介质椭球内极化场强研究
    2.1 介质椭球内外的电势分布
    2.2 介质椭球内的极化场强
    2.3 数值计算与讨论
    2.4 结束语
第三章 电偶极子的禁闭及其意义
    3.1 球形腔内电偶极子的禁闭
        3.1.1 电荷沿直径对成分布在球心两侧
        3.1.2 电偶极子位于球壳内部任意位置
        3.1.3 结果讨论
    3.2 电荷紧闭与夸克禁闭的相似性与对偶性
        3.2.1 静电场与色电场的类比
        3.2.2 线性介质中的禁闭势
        3.2.3 禁闭条件
        3.2.4 色场禁闭的解除
第四章 电势线簇和电场线簇的描绘
    4.1 直线电荷与带电导体圆柱等电势线簇和电场线簇的研究
        4.1.1引 引言
        4.1.2 直线电荷与无限长带电导体圆柱系统的电势的求解
        4.1.3 等势线的描绘
        4.1.4 电场线函数的求解及与等势线簇正交的电场线曲线簇的描绘
        4.1.5 讨论
        4.1.6 结束语
    4.2 两个不同边界问题的静电场统一描述的实例
        4.2.1 两个不同静电场问题的统一求解
        4.2.2 等势线的描绘
        4.2.3 电场线簇的描绘
        4.2.4 讨论
第五章 对偏心球形电容器电容的严格计算与应用探讨
    5.1 引言
    5.2 双球坐标系下的拉普拉斯方程及其通解
    5.3 双球坐标系下电容的严格求解
    5.4 数值计算与应用探讨
第六章 现代物理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
    6.1 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探讨
        6.1.1 大学物理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6.1.2 大学物理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现状
        6.1.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6.1.4 结语
    6.2 计算机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6.2.1 教学仪器的智能化
        6.2.2 在物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2.3 结语
第七章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0)电磁场理论教学中某些疑难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的应用背景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麦克斯韦方程组及启迪
    2.1 早期的MAXWELL 电磁理论的局限
    2.2 MAXWELL 方程深层次认识
    2.3 MAXWELL 方程组给人的启迪
3 建立 MAXWELL 方程组的三种方法
    3.1 问题的提出
    3.2 根据能量原理和近距作用原理建立MAXWELL 方程组
    3.3 根据COULOMB 定律和LORENTZ 变换建立MAXWELL 方程组
    3.4 根据变分原理建立MAXWELL 方程组
4 带电粒子在均匀电磁场中的相对论运动进行求解
    4.1 问题的提出
    4.2 四维空间和四维矢量
    4.3 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相对论运动的求解
    4.4 总结
5 均匀电场中电介质椭球内的极化场强方向
    5.1 问题的提出
    5.2 介质椭球内外的电势分布
    5.3 介质椭球内的极化场强
    5.4 数值计算与讨论
6 偏心球形电容器电容的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双球坐标系下的拉普拉斯方程及其通解
    6.3 双球坐标系下电容的严格解
    6.4 电容的数值计算与讨论
7 似稳条件下导体圆柱面内的涡电流分布研究
    7.1 问题的提出
    7.2 定解条件与求解
8 天线理论的积分方程
    8.1 问题的提出
    8.1 问题的提出
    8.2 金属天线的积分方程
附 录
参考文献
致 谢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对偏心球形电容器电容的严格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杆状电介质材料微波性能均匀性测试技术研究[D]. 高冲.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2]轮胎内机电能量回收系统设计仿真及验证[D]. 柳肖雪. 清华大学, 2018(06)
  • [3]电容式磁流变液悬浮稳定性测试装置研究[D]. 邵向阳. 重庆大学, 2018(04)
  • [4]半球谐振陀螺误差机理与仿真研究[D]. 徐泽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5]电容式机电转换装置的研究[J]. 李香龙,张炜,井玉梅.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9(04)
  • [6]保角变换在电磁场边值问题中的研究及应用[D]. 刘润华. 重庆师范大学, 2008(01)
  • [7]静电场力线的求解与描述及相关疑难问题研究[D]. 刘定兴. 重庆师范大学, 2007(03)
  • [8]流体维里系数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 孟龙. 清华大学, 2007(08)
  • [9]电磁学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方法部分内容的研究[D]. 蒋明宇. 重庆师范大学, 2006(10)
  • [10]电磁场理论教学中某些疑难问题的研究[D]. 邓海. 重庆师范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偏心球形电容器电容的严格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